首页范文家校合作协议十篇家校合作协议十篇

家校合作协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3:04

家校合作协议篇1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法律属性;民事合同

中图分类号:D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2013)01—0044—05

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协议书的形式实现初次就业的做法,我们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十余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对维护高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中的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带有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制度,在当前就业理念新颖化、就业途径多元化、就业形势复杂化的情况下,越来越暴露出它的不足之处。这张关系到每年数百万毕业生和众多用人单位的一纸协议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问产生了许多矛盾和纠纷,也给社会就业环境和就业秩序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在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背景下,必须重新厘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属性,从而明确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缘起与当下困境

就业协议书的全称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以下简称就业协议),是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签订的、明确三方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即我们俗称的“三方协议”。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走向市场,实行在国家就业方针指导下的双向选择机制-使毕业生就业从传统的指令计划分配转型为现代的市场双向选择。由于市场对就业的调整机制并不健全,因此导致当时的大学生就业处在一种由计划向市场过渡的特殊状态中。原国家教委(1998年更名为教育部)于1997年3月24日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并实施至今。《暂行规定》第五章“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第24条明确规定:“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应当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制定就业计划和派遣的依据。未经学校同意,毕业生擅自签订的协议无效。”根据该条规定,高校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用工合意后,应与用人单位、高校共同签订就业协议。因此,就业协议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形式上从国家包分配转向市场寻找进程中的选择。

与现实生活中的一般协议不同,就业协议有其特殊性:首先,就业协议的订立主体具有多方性、特定性和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三方合意的结果,并且这三方是特定的,只能是高校、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其特殊性在于这三方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培养方、培养对象、使用方;其次,就业协议的格式是固定的,但这份格式固定的协议并不是由签协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事先制定的,而是由另外的、间接的当事人,一般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具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色彩;第三,协议产生相应效力的前提并不是就业与用工的直接当事人——即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意思表达一致的结果,而是取决于处于行政管理地位的毕业生培养单位——高校的意愿。

按照法理学中法律渊源的一般理论,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称规章。既然《暂行规定》是原国家教委制定的,它就属于部门行政规章,当然具有法律效力,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局限在部门行政规章的水平上。然而由于该规章制度颁布实施后,没有其他相关实施细则以及进一步的文件解释,就是说对于其中重要的就业协议制度的具体内容、法律属性、法律地位及责任承担没有立法上的明确规定,再加上就业协议本身的缺陷,致使学界对就业协议的法律属性莫衷一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就业协议在本质上是一份协议。但问题是它是一份什么性质的协议书?应由什么部门法律调整?在实践中又应该依据什么法律来划分当事人的责任,明确各自的义务,追究违反协议的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呢?这些问题难以回答,导致其法律效力难以发挥!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属性争辩

正是由于《暂行规定》本身的缺憾,就业协议法律属性无立法上的明确规定,法律地位模糊不清,所以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同的认识。

(一)“民事合同说”这种观点认为,就业协议是民事合同或民事性质的合同,从就业协议签订的时间、内容及就业协议体现的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来看,就业协议不是劳动合同,但却有民事合同的性质和相应的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不得擅自改变、解除和违约。如果毕业生违反了就业协议书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合同法来追究毕业生的违约责任。

(二)“预约合同说”此观点认为,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只是毕业生将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依据,是一个预约合同,尤其是就业协议中就服务期、违约金等涉及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权利义务进行约定的内容,在以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予以确认,这完全符合预约合同的特征,是典型的预约合同。当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正式就业时,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根据就业协议而订立的劳动合同是本约合同,就业协议作为预约合同的约束力就完成了,而劳动关系应当以劳动合同为准。

(三)“劳动合同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他们认为,就业协议应当适用劳动合同,因为就业协议是劳动合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们的性质一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毕业生就要到签约单位工作,用人单位就要为其安排相应工作岗位,从实际上说,这就是确定了劳动关系。二者主体意思表示一致;法律依据一致;就业协议应当遵循《劳动法》中劳动合同等有关规定,发生争议纠纷,应当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依法处理。

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法律属性观点的评析

应该说,上述观点都承认就业协议是一种合同,符合合同的表面要件。但其分歧主要集中在就业协议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合同?如果合同性质不能明确,那么在实践中就会找不到相应法律依据,难以处理纠纷、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尚难诠释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属性。

(一)“民事合同说”有违就业协议的现实运行

“民事合同说”似乎有一定道理,表面看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基于“双向选择”明确各自权利义务的协议,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产物,但这个观点无法解释就业协议中高校的作用和权力。众所周知,民事合同强调的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然而,就业协议是一个“三方协议”,当就业意向中的直接当事人—一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意思表示一致了,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就业协议并不能生效。如果它是民事合同,那么如何理解在此问题上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行为?由于未经学校同意学生擅自签订的就业协议无效,所以协议是否生效需经学校的“审批”,这并非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与涉及颁发毕业证和决定授予学位等事项一样,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由于高校还负责毕业生的相关资格审查和就业推荐工作,因此将高校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置于同一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观点就不太恰当。

(二)“预约合同说”混淆了两者的界限

预约合同,本质上也属于民事合同,是一种债权合同。这样界定就业协议,当然也很牵强,不过我们可以单纯从预约合同的角度来分析思考。预约合同的概念,在我国合同实务中虽屡有应用,但我国立法包括《民法通则》、《合同法》、《劳动法》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学者们一般将其定义为“约定将来订立一定合同之合同”,其将来应订立的合同称为本约合同。预约合同成立的要件,与一般合同的成立要件相同。在英国合同法理论中,预约被称为“产生法律关系的意向”。如果没有产生法律后果的意向,任何一个协议将不是一个有拘束力的合同。就业协议不是预约合同的理由在于:首先,预约合同与本约合同的订立目的不同。就业协议订立的目的是确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劳动用工关系,而不是以将来订立劳动合同为目的,因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部队等部门并不是依赖劳动合同来明确双方的劳动工作关系的;其次,预约合同与本约合同的性质是相同的,比如都属于民事合同,而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性质并不一样。预约合同本质上属于民事合同,如果认为就业协议是预约合同,那就属于民事合同的范畴,这和劳动合同的性质是不同的,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经济合同、行政合同等是不同性质的法律合同,它们适用的法律法规也是不一样的;第三,预约合同与本约合同的依据和所适用的规则是一致的,而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依据和所适用的规则是不相同的;第四,预约合同和本约合同的主体是一致的,而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主体却不一致,就业协议的主体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三方,劳动合同的主体只有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第五,预约合同充分体现了合同自由原则,是当事人之间自愿签订的;而就业协议本身涉及第三方,必须获得高校的同意,带有强制性。所以,就业协议不属于预约合同。

(三)“劳动合同说”缺乏法律依据

对于“就业协议就是劳动合同”的观点,笔者认为,虽然就业协议是对将来双方可能订立劳动合同的约定,是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约定学生毕业后与就业单位可能订立劳动合同的一个凭证,但其本身并不是劳动合同。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差别很大:首先,两者适用的法律依据不同。劳动合同的依据是1995年颁布实施的《劳动法》和2007年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属于国家的基本法律。而就业协议的依据是1997年原国家教委制定的《暂行规定》,属于部门规章,其法律效力远低于国家劳动基本法律;其次,主体不同。劳动合同是适用于有劳动能力的、符合劳动法律规定的所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只需双方协商一致,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无欺诈、威胁等情形,则双方签字、盖章后即发生法律效力,毕业生的培养单位(高校)不可能是劳动合同主体。而就业协议的签订须三方在就业协议上签字、盖章才能生效。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缺少其中任何一方签字盖章,就业协议都是不可能发生法律效力的。换句话说,就是签订就业协议的主体是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第三,目的不同。就业协议是一种对工作意向、意愿的认可,而劳动合同更多的是体现具体劳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就业协议是高校制订就业计划的重要依据,它体现国家的计划,体现毕业生的流向是否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的高校才会批准,其行政性很强。劳动合同的成立不体现国家对人力资源的计划和宏观管理,只体现用人单位招工用工和劳动者择业就业的状态,突出了就业自主性;第四,内容不同。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劳动合同除应具备双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外,还必须具备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条款。而就业协议主要明确的是毕业生同意去某用人单位就业和该用人单位同意接收该毕业生的意见,没有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条款;第五,签订时间不同。就业协议签订于学生毕业前后,一经签订便具有法律约束力(尽管目前这种约束力怎样体现,我们尚不清楚),一旦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协议自动失效。而劳动合同签订于学生毕业到用人单位报到后正式确立劳动关系之时;第六,处理纠纷的法律适用不同。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因为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所产生的纠纷属于典型的劳动争议,适用劳动法律法规。而学生和用人单位因为就业协议产生纠纷,则不能适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只能适用《暂行规定》;第七,处理纠纷的部门不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因就业协议发生纠纷后,一般先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报送高校就业主管部门,由其审查认可后,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进行调整,行政性很强。但如果协商不成,则会因为就业协议法律属性不明而无法找到其他明确的救济渠道。而因劳动合同发生纠纷,除当事人可以协商和解外,还可以请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或者依法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上述几个方面充分说明,就业协议根本就不是劳动合同,不能作为确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依据。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法律属性的厘定与确认

就业协议使得当事人一旦出现违约并对簿公堂的话,在实务上极有可能遇到如下尴尬局面:劳动仲裁部门会因就业协议所发生的纠纷不属于劳动争议,不予受理;人民法院面对这样的纠纷同样也会以当事人之纠纷不属于劳动纠纷不予受理,退一步说就算法院认定该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也必须先进行仲裁。如依据《合同法》立案,姑且不说这种纠纷是否属于民事合同纠纷,即便法院同意受理该类案件,但在具体审理中法院究竟依据什么法律条款来处理这种“三方”协议上的争议也将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现实难题。总之,面对这样的纠纷要想依据现有的法律规范来解决,并不现实。这个典型的“四不像”,产生在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之中,属于中国特色就业市场转型期的产物"’,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特点,影响、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有序发展和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优化,应该加以修改和完善!

(一)厘定就业协议法律属性的根本前提:主体的明确和高校的退出

根据《宪法》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就业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自主、自愿行为,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两者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达成合意就可以签约。其他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应该进行干涉、限制。而根据《暂行规定》第24条之规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协议能不能生效,取决于学校的态度。这与宪法赋予公民的就业权和劳动权是背道而驰的,有违宪之嫌。同时,将大学生这一特殊身份主体的就业与社会上其他就业主体进行区别对待,也有“身份歧视”之嫌,与《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劳动法律的立法宗旨也是背道而驰的。那么高校在就业协议中究竟如何定位?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协议签订和履行上的权利和义务究竟如何确定?笔者认为,高校应退出就业协议的主体资格,将现行不合理的“三方协议”回归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方协议,使就业协议真正成为“协议”而不是行政文件。就业协议的签订、生效、履行和违约等事宜都只能取决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主观意愿,高校不应该进行干涉、限制。作为培养单位,高校对于就业协议的签订和履行只应起到建议、指导和督促的作用,并为维护学生的权益提供必要的帮助。一些省市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广东省、天津市和四川省等。上述省市明确规定,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由用人单位和学生直接签订,高校作为培养单位不再作为签约方,学生在就业协议履行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高校将不再承担法律责任。国家有关部门应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现行规章进行修改,明确规定高校作为培养单位不再作为就业协议的签约方,也不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就业协议法律属性的回归: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同

主体角色理顺后,就业协议必须明确其适用的法律法规,才能真正保障其法律效力的实施。由于我国用工单位性质的多样化,存在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不同的用工形式,毕业生还可以去部队所属的单位,而按现行法律的规定,不足所有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都归劳动法律法规调整,就算是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按照就业协议实现了,最终的结果并不一定是签订劳动合同,换言之,劳动合同并不是适用全部就业协议者!因此,把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接轨的想法是不科学的。

事实上,如果作为第三方的高校退出就业协议后,就业协议真正成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以平等的身份签订的确立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就是典型的民事合同。理由如下:首先,它是双方在平等互利、诚实可信的基础上签订的。目前就业机制实行的是“双向选择”,毕业生可以在就业市场上挑选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而用人单位也可制定用人标准,根据自身需要挑选合适的毕业生到自己的单位工作,双方的意思表示是在平等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其次,就业协议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的意思表示行为,只有双方的意愿表示一致,该协议才能成立。第三,签订就业协议是没定双方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民事法律行为。在协议书的备注栏里,双方可以就工作岗位、正式录用的条件、违反就业协议的责任等内容做出不违反法律的约定。既然就业协议属于民事合同,那么协议的签订和履行就自然应遵循民法的具体规定。因此,把就业协议归于民事合同范畴中,具体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来进行调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家校合作协议篇2

[关键词]就业协议性质效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22-02

我国高校现行的就业协议制度,是伴随着我国就业制度从统包统分向学生自主择业方式转变的过程而出现的。该制度对规范和促进大学生就业曾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以及协议书本身缺陷,其应用情况并不理想,而且逐渐成为毕业生择业、就业过程中的一道藩篱,其中就业协议的法律属性一直是学界探讨的关键。因此必须准确定性就业协议的性质和效力,同时明确高校在就业协议中的法律地位。

一、就业协议的概念及内涵

就业协议是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找到工作后,根据学校要求,与用人单位和学校所签订的协议(全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其是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在改革过程中的产物,是毕业生尚未离开学校时在学校参与和见证下与用人单位协商后签订的协议,同时也是学校编制毕业生就业计划方案和派遣毕业生的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毕业生合理有序就业的重要保障。早在1997年国家教委就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其中规定用人单位应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5月签订毕业生录用协议。随后,国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制订了全国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后来又规定由各省教育厅根据本省情况制订就业协议书。目前,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协议在毕业生择业、就业方案制定、毕业生派遣及报到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都十分重视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与一般的协议不同,就业协议有其特殊性:首先,就业协议的签订主体具有多方性、特定性和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三方合意的结果,并且这三方是特定的,只能是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所以,就业协议也称之为三方协议。其次,就业协议可以说是一份格式合同,但这份格式合同并不是由签订协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事先制定的,而是由另外的主体,一般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各省、市、自治区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①

目前,由于部分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就业协议书理解不够或重视不足,导致目前毕业生在签约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使得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利益受损,这也是由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协议的性质和法律属性以及效力的理解不足,导致单方违约及不履行协议的行为层出不穷,以下简单谈一下就业协议的性质和法律效力。

二、就业协议的性质

关于就业协议书的性质,笔者认为应分为两部分分析,一部分为协议书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性质;另一部分为学校在协议书上签字盖章所给协议书带来的性质。

(一)协议书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性质

就业协议本质上是一份合同,这是学界的共识。但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合同,学界争议较大,具体来讲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就业协议是平等主体间签订的民事合同;第二种观点认为就业协议是一种为了将来订立劳动合同而订立的预约合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就业协议是一种就业的意向书。当然,还有学者认为其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合同,如何确定这个阶段就业协议的性质,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2002年11月,某报社派两名部门主任到某高校选聘文字编辑,小周参加了招聘考试。当天,她就签了约,一份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另一份是《聘用协议》。然而,直到2003年6月中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结束时,小周仍未来报到,也没有任何音信。原来她已经到另外一家报社上班去了。7月,报社正式致函,请其履行协议,否则,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9月,在始终没有得到任何方面明确答复的情况下,报社向法院提讼,状告小周违约,要求被告赔偿。10月28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法院认为,原、被告之间自愿签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聘用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双方都应按照协议履行。被告的行为,违反了《合同法》,应承担违约责任。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法院是以将小周的就业协议认定为民事契约、合同作为评判依据,要认定就业协议是否具有该性质,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我们首先从就业协议的特征入手。

《合同法》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也就是说就业协议书若要具有法律效力,它就要具备合同(或契约)的性质和特征。因此,就业协议书应是人(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关系(聘用关系),明确权利、义务的协议。该协议应具有以下特征:

1.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必须相一致。协议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相一致才能成立。只有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或者双方当事人都有意思表示,但相互之间意思表示的内容不一致,协议都不能成立。

2.协议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协议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毕业生,另一方不论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大型企业集团等,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双方没有上下和高低之分。

3.协议应具体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协议是双方当事人为确立一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因此,不发生任何法律后果、不涉及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协议是没有法律意义的。

4.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协议既然是双方当事人依法达成的,就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因而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法律约束力,同时也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与保护。因此,双方当事人必须认真、严格地履行各自应承担的义务。

由此已看出,就业协议书是符合民法调整的范畴的,其性质就是一份书面合同,该合同受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的约束,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也平等的接受民法调整,其效力和约束力来源于合同法。所以,笔者认为,就业协议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签订,符合一般民事合同订立的构成要件,其性质属民事合同的一种,并受其制约。有的学者指出,如果将就业协议看做是普通的民事合同,那么高校在就业协议的签订过程中的角色和性质如何定性?这就引出我们这里所说的第二种性质,即学校在就业协议书上盖章生效所带来的性质。

(二)高校在签订就业协议书过程中的性质

就业协议书的签订与以往的民事合同的签订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涉及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方当事人,上面我们已经谈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订立就业协议,学校在已经订立的协议上面签字盖章,并不影响协议之前的效力,其只起到行政确认的作用,从性质上而言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一种。正确理解这种性质,要充分了解高校在毕业生就业中的法律地位。

1.高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中的具体作用。我国高校现行的就业协议书制度,是伴随着我国就业制度从统包统分向学生自主择业方式转变的过程而出现的。从教育部制定《就业协议书》开始应用到现在经历了多年的时间,虽然实践中有很多的争议,但这项制度总的来说还是成功的,我们应当客观的看待这一现实。当前,就业协议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制定就业计划的依据、毕业生派遣的依据、就业率统计的依据、毕业生实现初次就业的合同根据。其中前种功能正在逐渐弱化,但作为初次就业合同,其作用日益凸显出来,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从学生就业的管理者变成了服务者,主要负责: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就业指导、收集和就业信息、确保用人单位和学生信息真实、审核就业协议、酌情控制违约、按就业协议制定和上报就业计划、发放就业报到证等。②高校的很多作用和职能都体现了很强的行政色彩。既然其体现了很强的行政色彩,那就可以确定高校在就业协议的签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行政管理者的角色,其行为属于行政法律范畴。

2.高校是就业协议的审批机构。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肯定,高校并不是就业协议的签订中的主体,而是就业协议的审批和协助履行机构,其在就业协议上盖章只是履行了一定的行政职责,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是对就业协议的特殊管理的体现,并不影响就业协议上双方平等主体具体权利义务的实施和效力。学校的这种审批行为体现在审查毕业生资格、用人单位信息的真实性、按照就业协议编制上报就业计划、给毕业生发放派遣证报到证等一系列法定义务其产生的依据是法律规定或学校本身的职能而非协议,而且学校也不得修改协议内容,从协议的履行来看,双方当事人履行的是协议书上规定的内容,而学校则是依职能产生的责任。所以说高校的签字盖章行为只是依法的职能行为,是协议的审批机构,是行政法律行为,并不影响协议书本身的效力。

三、就业协议的效力

就业协议作为合同,不管是何种性质的合同,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在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规范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是双方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而达成的协议,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均有遵守的义务。如果用人单位一方不能履行协议或者合同的内容,毕业生有追究用人单位违约责任的权利。③即只要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签订了就业协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就随之确立,毕业生就享有毕业后到用人单位报到、工作的权利并负有到该单位提供劳务的义务,用人单位也同时负有接收毕业生到该单位工作的义务并享有使用该毕业生为单位提供劳务的权利,在该协议有效存继期间,任何一方违反就业协议,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违约责任。

就业协议的效力始于何时?有持其他观点的学者指出就业协议的效力于三方同时签字和盖章时才产生效力,即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学校都签字后方才有效,也有的学者认为,就业协议是附条件的劳动合同,只有当毕业生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书时方才生效。笔者认为,就业协议既然是一个民事合同,受民法和合同法的调整,且就业协议书统一编号一人一号,当毕业生将协议书交给用人单位时,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给用人单位发出了求职的要约,而用人单位的签字或盖章就是对该求职要约的承诺。既然就业协议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是属于合同法的调整范畴,那么此时不管学校是否盖章均可以认定为该协议书的民事部分即求职合同已经生效。此时无论是用人单位或是毕业生,任何一方提出不履行协议都是违约。学校的签字盖章标志着该协议的行政部分已经生效。

那么就业协议何时失效?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就业协议的效力始于签订之日,终止于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之时。就业协议的作用仅限于对学生就业过程的约束,一旦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就业协议的使命也宣告结束。也有学者认为须在双方签订劳动合同之后,原就业协议才随之失效。④笔者认为,在就业协议的签订中,毕业生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为了保护毕业生的合法利益,就业协议应在其与单位签订了正式的劳动合同时失效,这样可以避免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之间空档期的利益受到损害,也同时可以督促单位尽快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随后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就受劳动合同法的约束。

注释:

①江志雄.论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6期,第835页.

②赵建.诌议就业协议的法律属性.商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16期,第64页.

③蒋梅.大学生就业权益及其法律保护.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第79页.

④张剑军,罗葆青,白仲航.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辨析.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5期,第73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

[2]杨银春.就业协议不是一张废纸.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

[3]张冬梅.就业协议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之策.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4.

家校合作协议篇3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样本范本一毕业生:__________________

用人单位:________________

培养单位:________________

签订本就业协议应遵守的条款

第一条本《就业协议书》适用于参加初次就业的普通高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部队以及依照中国法律核准登记的外因公司、分支机构。

第二条签订本就业协议应当遵守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三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有权利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被了解方应当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不得弄虚作假。

第四条《就业协议书》如增加其他约定条款,约定条款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和行政规章的有关规定,不得损害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声誉及合法权益。

第五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就业协议的成立,有其他约定的,须在就业协议书中注明。例如:用人单位进人需要经人事主管部门核准的,应当在协议书中约定,核准后就业协议成立。

第六条本协议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字或盖章后生效,经学校鉴证登记后作为签发报到的依据。

第七条本协议一式四份,毕业后、用人单位、毕业后所在学院和学校各一份。

双方协议的主要条款

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名称:_________主管部门:_____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

联系人及电话:_________单位性质:______________

档案:_________________

接收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

详细地址:_____________

毕业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_________________出生年月:____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面貌:_____________学位类别:______________

学历:_________________培养方式:______________

生源地:_______________婚姻状况: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

双方经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毕业生工作的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条毕业生户口迁入地地址:________________

用人单位每月支付的劳动报酬是:________________

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初次服务的期限是:____________

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是否签订:__________合同。

本协议是否需要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核准后成立

双方商定按下列步骤解决争议:

一、对本协议产生纠纷和争议的,协商解决。

二、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任何一方可向当地政府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申请调解。

三、调解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方违约向另一方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_____________。约定支付违约金的,违约金额最高不超过2019元。违约方应征得另一方的同意,另一方签字盖章后方可解除协议。

其他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毕业生意见:___________用人单位意见:_______________

签字:_________________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意见:_______

签字、盖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样本范本二甲方:乙方:

单位名称:姓名:

法人代表:性别:

委托人:出生年月:

厂址:家庭住址:

甲乙双方按照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及相关规定,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依法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愿意录(聘)用乙方;

二、乙方同意到甲方工作;

三、甲方负责办理录(聘)用乙方所需的有关手续,乙方予以积极配合;

四、甲方录(聘)用乙方工作期间,甲方按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为乙方缴纳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提供相关的福利,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劳动防护用品;

五、甲方在招聘时所提供的带有承诺内容的宣传材料作为本协议的附件,乙方在应聘时所提供的自荐材料亦作为本协议的附件;

六、甲方所介绍的情况严重失实,乙方可单方解除本协议并免责,乙方所提供的自荐材料内容严重失实,甲方可单方解除本协议并免责;

七、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经书面告知对方后,本协议解除:

1、甲方被撤销或依法宣告破产;

2、乙方在毕业离校前升学、入伍、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或参加国家及地方志愿服务项目;

3、乙方报到时未取得毕业资格;

4、乙方被判处拘役以上刑罚或者被劳动教养;

5、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其他情况;

八、甲乙双方应全面履行协议,若一方违约另一方可以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并要求其赔偿相关损失;

九、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协议中双方约定的条款或解除协议;

十、甲乙双方因履行本协议发生争议,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或提请备案、登记部门协调解决,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一、本协议未尽事宜,国家有规定的按国家规定执行,国家没有规定的由甲乙双方商定;

十二、乙方需在甲方单位工作不少于两年,否则乙方需缴交违约金叁仟人民币给甲方。

十三、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乙方(签名):

负责人:年月日

家校合作协议篇4

高校协议书范文一

甲方:黎明学校法人代表xxx

(身份证号码)

黎明学校举办者:xx

(身份证号码)

乙方:xx

(身份证号码)

双方就甲方委托乙方管理黎明学校一事达成如下协议:一:甲方履行的义务:

1、给乙方提供现有教室36间;

2、提供黎明学校现有的设施;

3、提供现已具备的合法的黎明学校办学资格;

4、负责协调教育局与黎明学校之间的关系;

5、负责学校的植树;

6、负责与教育局的协调工作。

二:甲方享有的权利:

1、协议期间,甲方对乙方办学每期的收支情况(包括账目)有监督权;

2、学校对树木成材后,甲方有权砍伐支配;

3、协议期间,乙方每学期从学杂费中提取5万元支付给甲方,

并于每学期开学后一周内一次付清;

4、协议期间由乙方造成的债权债务,甲方概不负责。三:乙方享有的权利:

1、享有依法办学,在黎明学校合法办学的资格;

2、独立管理,收支自治;

3、使用公章的权利,如甲方保管公章,未经乙方同意不得私自出具与黎明学校无关的证明。

四:乙方履行的义务:

1、遵纪守法,依法办学;

2、确保每学期支付给甲方的资金按时到位;

3、承担协议期间黎明学校办学所应承担的所有法律责任;

4、乙方每学期收费后,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其应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

5、保护小学部区域树木,损失赔偿,不经甲方许可,不得擅自砍伐

6、承担协议期间小学办学所应承担的所有的开支;

7、秩序扩大现有办学规模,不经甲方许可,不得擅自拆动教室,如果扩建,须经甲方同意,并接受甲方对质量的监督。五:违约责任及其他

1、协议期间,如果一方违约,另一方有权随时终止协议,并追究违约方的法律责任,同时向违约方索赔相应的经济损失。协议期间,不得擅自终止协议。

2、协议期满后,协议自行解除,双方如需继续合作,另行签订协议;双方如不愿继续合作,乙方无偿将学校归还甲方,不得向甲方提出任何附加条件。

3、本协议有效期五年,(2013年春季学期始,至2022年秋季学期止)

4、本协议一式4份,双方签约人,证人各执一份。

甲方:

乙方:

证人:

年9月10日

高校协议书范文二

甲方:

乙方:

学校(以下简称”甲方“)与女士(以下简称”乙方“)经过友好协商,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双方达成以下合作协议:

一、甲乙双方在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就合作等问题,自愿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乙方为甲方提供教学资源,协助甲方促成业务与业绩,实现双方与客户方的多赢局面。

二、乙方与甲方合作期间,甲方应严格对乙方的教学资源保密,不得因己方原因再未征得乙方同意后泄露、出售、变造乙方的教学资料及而使乙方利益受到损害。

三、甲方与乙方合作期间,乙方应根据自身实力量力而行,确实无法实施或难度较大、难以把握时应开诚布公、坦诚相告并求得甲方谅解或协助,不得在能力不及的情况下轻率承诺,从而使乙方客户关系受到损害。

四、乙方为甲方提供教学协助并使得甲方获利的,甲方应支付相应的费用。费用支付的额度视乙方在达成及实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定,原则上按实际收费金额的一定百分比执行,按实际到账的阶段与金额支付,具体为每次到账后的若干个工作日内支付。

五、违约责任:

1、合作双方在业务实施过程中,如因己方原因造成合作方受到损害的,受损方除可立即单方面解除合作关系外,还可提出一定数额的经济赔偿要求。

2、甲方在支付合作比例费用时,如未按约定支付乙方款项的,每延迟增加应付金额的,直至该笔金额的全额为止。

六、争议处理:如发生争议,双方应积极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受损方可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处理。

七、本协议有效期暂定一年,自双方代表(乙方为本人)签字之日起计算,即从____年__月__日至____年__月__日止。

八、本协议到期后,双方均未提出终止协议要求的,视作均同意继续合作,本协议继续有效,可不另续约,有效期延长一年。

九、本协议在执行过程中,双方认为需要补充、变更的,可订立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补充协议与本协议不一致的,以补充协议为准。

十、本协议经双方盖章后生效。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女士)

(公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签字:

签约地点:

签约日期:

高校协议书范文三

甲方:兴文县石海洞乡风景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甲方)

乙方:宜宾学院外联部(简称乙方)

为开拓兴文石海高校客源市场,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过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启动兴文石海高校学生游推广等方面达成一致协议,共同遵守。

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1、甲乙双方为彼此之间的合作模式及政策进行高度保密。2、甲方为乙方推荐的兴文石海线路产品提供全力支持和配合,切实维护双方合法正当权益。3、甲方为乙方提供强有力品牌号召力,配合乙方在本校区范围做相应的形象宣传,并提供景区相关宣传用品。4、甲、乙方双方共同商议一些政策,用于刺激市场和维持市场可持续性发展所需。

二、政策、奖励1、景区制作推荐函交乙方在所属校区发放,出游学生持推荐函至景区购80元/人套票和45元/人主门票,学生凭景区门票在乙方领取套票10元/人和主门票5元/人优惠款。2、只要是宜宾学院学生购买景区套餐80元/人,甲方以30元/人返点给乙方。3、只要是宜宾学院学生购买主门票半票45元/人,甲方2以20元/人返点给乙方。

三、相关要求及操作办法1、甲方景区窗口售票员负责统计宜宾学院学生出游人数。2、景区财务部每月月底需对售票窗口当月所上报的数据报表进行统计。3、景区市场部专人按月与财务部核对并办理返点手续,并核算其返点金额。财务部将返点款汇入乙方指定账户。

四、注意事项1、本协议有效期自2014年9月10日起到12月31日止。一式三份,甲方执两份乙方执一份,双方签字生效,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兴文县石海洞乡风景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代表人:联系电话:

乙方代表人:联系电话:

年月日

 

高校协议书相关文章:

1.大学协会入会协议书

2.学校共建协议书

3.学校项目合作协议范本

家校合作协议篇5

【关键词】国防生 国防生培养协议 后备干部 行政合同

自1999年武警部队与复旦大学签订培养后备干部协议至今,全军各大单位已联合110多所普通高校陆续选拔了数万名热血青年。他们在经过军地联合培养之后携笔从戎、献身国防。而军队、高校、学生三方签订的国防生培养协议书究竟是普通的民事契约还是的行政合同?这一问题鲜有人思考,笔者撰写此文,抛砖引玉。

一、国防生选拔培训制度和国防生培养协议概述

(一)国防生选拔培训制度简介

依托普通高等学校选拔(招收)国防生,通过军地协作教育培养军队干部,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为加快推进我军全面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防生选拔培训制度主要包括国防生的选拔制度、培养管理制度、分配制度。

1.国防生选拔制度

国防生的选拔制度主要包括高考招生和在校选拔两种。20013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07年5月教育部、人事部、四总部联合颁发了《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简称“六部门规定”);2011年修改后的兵役法对国防生的选拔培训进行了专门规定。根据这些法律文件,培养国防生的主要方式是普通高等学校按照国家和军队的定向招生计划,从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中选拔或者由军队从普通高校低年级学生中选拔,向其发放国防奖学金,保证其在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军政训练,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大军区级单位(各大单位)负责组织、指导所属单位开展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选拔工作。高中毕业生可在高招中填报提前批志愿,高校低年级学生可向军队驻校选培办报名;各大单位均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负责国防生的选拔培养工作。军队、高校在高中毕业生入学后对其进行复检复审,之后再签署协议书;对于高校在校生,军队则在对其进行政审、面试、体检后签署协议书。协议书签署后须报军区级单位政治部干部部批准。

2.国防生培训制度

国防生在普通高校学习期间,受学校和军队双重管理,以学校管理为主,除按规定完成学业之外,还必须参加军队组织的军政训练。高校主要负责专业教学、学籍管理等工作;选培办执行军队对国防生的管理,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国防生进行必要的军政训练。国防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向学校缴纳学费等费用,遵守学校纪律,依规定获得非义务性奖学金、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同时,国防生还要遵守军队规定的纪律,依法获得国防奖学金,国防生的培养实行全程淘汰制度。

3.国防生就业分配制度

国防生毕业时应接受军队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部队工作。就业分配,由总政治部干部部下达分配计划,军区级单位政治部门根据分配计划和培养目标,结合国防生综合表现与本人意愿确定分配去向。国防生入伍后即成为军队干部,履行法定职责,依法享受相关权利和优待。

(二)协议书的主要内容与法律依据

协议书是在国防生选拔培训的实践中由军队、高校、学生三方根据国家规定自愿签署的协议书。其内容主要包括各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是贯彻国防生培训、分配制度的具体体现。其最初依据是前文提及的《决定》。2007年5月“六部门规定”的颁布标志着协议书有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2011年修改后的兵役法对国防生的选拔培训、战时动员、违约处理等问题进行了专门规定。“六部门规定”和兵役法既是对以往国防生选拔、培训工作的总结,也是之后国防生选拔培训工作的依据。

二、协议书体现出私法契约的一些特征特点

协议并不必然是合同,但根据法律规定产生法律效果的协议就是合同,是各方行为主体的合意,可分为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尽管行政合同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有争议,我国法律法规也未使用,但行政合同在实践中应用广泛,且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承认。即使行政合同也具有私法契约的一些特点。所以本文先就协议书所体现的民事法律关系特点进行分析。

(一)共同的意思表达

法国民法典第1344条规定:合同就是关于自身强制性义务的协议。上个世纪初,有学者指出契约“在公法中的含义与它在私法中的含义是完全一样的”。无论民事合同还是行政合同,都是作为合同主体的各方共同意思的表达,是各方当事人各取所需的结果,合同内容体现了各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在国防培养协议书中,军队驻校选培办代表军队对国防生的思想政治品格、专业学习成绩、军政训练目标、服务军队年限提出了要求,并对国防生的优待作出了承诺;学校对国防生的教育管理权力得到了肯定,在国防生培养中承担的义务也一并列明;而国防生取得了军队的资助,享受法定权利。这些内容在学生填报考学志愿前已经通过高校招生简章公布。一旦高招考生选择报考某一国防生院校,就意味着接受了协议书的内容,待三方签订协议书后,合同正式成立。

(二)自由的意思表达

所谓自由的意思表达就是在签署协议的过程中各方地位平等,自主决定是否建立某种权利(权力)义务关系,不允许任何一方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方。这是缔约自由原则的核心价值所在。协议书中三方当事人之间自由的意思表达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作为其基础的军队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协议是双方在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基础上经过平等协商达成的合意;其次,学生在填报入学志愿时根据自己意愿选择理想的高校、专业,确定了高校也就确定了将来的工作单位(部门、军区、军兵种等);第三,协议书规定未尽事宜由三方协商;第四,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分配工作单位(具体的军、师、舰队等单位)时,学生可以通过支付违约金等方式解除协议。

三、协议书体现的行政法律关系特点

合同都具有上述共同、自由的意思表达的特征,要判断一个合同是否行政合同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具备行政合同的特别要件。我国没有行政合同基本法,但综观法律法规对各种行政合同的规定以及学界的主流观点,借鉴境外立法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出行政合同的识别标准:至少一方当事人为行政主体,调整公法上的法律关系或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签约的行政主体具有缔结该协议的权限,缔约过程符合公开和竞争原则,缔约具有法律规范上的依据,合同行为受到法律规范的严格限制,行政主体具有单方特权,采用法定的形式。笔者认为协议书符合以上条件。毫无疑问,协议书旨在推进军队建设、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海内外公民的合法权益,也调整了公法规范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法律规范上的依据;缔结过程符合公开和竞争原则;符合法定的形式。以下主要对军事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合同行为的法律限制、行政主体单方特权进行分析。

(一)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是行政主体

行政合同与私法契约的显著区别就是其当事人中至少有一方

是行政主体。这一点在法国以外的大法系国家得到广泛认同。即使在行政合同范围明显广于其他国家的法国,一般的行政合同也都须以此为要件。选培办是军队设在高校的常驻业务机构,是负责选拔、管理国防生的军事行政机构。这一机构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取决于《决定》的内容与法律属性。有学者认为《决定》属于行政法规或军事行政法规,一些网站将其作为法规性文件。笔者认为,这些都是不准确的。宪法第89条规定国务院可以“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据此,仅规定国防生培养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制度与模式,而未规定具体权利义务的《决定》应属于行政决定,这就是中国政府网未将《决定》列为行政法规的原因。那么,协议书是否具有行政主体呢?笔者认为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应该是协议书中的行政主体。首先,军区级干部部门是中央军委颁布的基本军事法规――《内务条令》规定的军队干部管理机关,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其次,作为军事行政规章的“六部门规定”明确规定协议书须报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批准,也就是说,选培办只是代表干部部门与学校、学生签约。另外,在履行协议的过程中,选培办对国防生的一切管理培训都是在执行干部部门的命令,只是受其委托代为履行。因此,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享有军事行政主体资格。这一结论与部分军内学者观点相吻合。

(二)协议书受到法律规范的严格限制

区分行政合同与私法契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缔约行为与合同内容受法律限制的程度。民法上的契约自由原则要求法律对私法契约只能有若干强制性规定,尽可能少地对私法契约进行干预。而何种事项可以订立行政合同以及合同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等则往往需要法律和政策予以明确。签署协议书是军事组织在履行兵役法、“六部门规定”和《决定》规定的职责,其主要内容也由这三个法律文件予以明确。军事组织不能任意与高校、学生签署协议书,也不能随意变更协议书的内容。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协议书受到法律规范的严格限制。(三)军队一方具有单方特权

通说认为,行政主体在行政合同中享有单方特权。这种特权一般理解为:“行政主体作为合同当事人一方,为保证行政目的的实现和公益的保护而拥有的超越一般合同权利的特别权利,最大程度满足公共利益而单方享有的优于相对人,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行政权力。”行政主体享有特权是基于行政合同的行政性和公共利益优先原则。这些特权一般包括单方变更和解约权,指导、协助和监督权,强制履行权,制裁权和强制执行权。

首先,军队享有单方的变更协议内容和解除协议的权力。在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基于公益的需要,发现合同对象存在某种风险或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更换合同当事人和解除合同。但是,它的行使必须以公共利益为最高准则,必要时要经过专家论证,由此造成的损失要给予相应的补偿。建立国防生培养制度是基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现实需要,招生人数也是各大单位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并报中央军委批准的。因此,军队有可能调整招生人数、签约高校,甚至与国防生或高校解除协议。

其次,军队对国防生和高校享有指导、协助和监督的权力。行政合同的履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在行政合同履行中,为了保证行政目标的顺利实现,防止合同相对方因追求私益最大化而损害公共利益,作为行政目标设定者的行政主体有权对公务活动的进程进行指导、协助、监督,及时纠正相对方的违约行为。这也为各国行政法所确认。在国防生培养过程中,为把国防生培养成合格军人,为献身部队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军队对国防生完成学业和军政训练任务可以进行指导、帮助和监督,也有权监督高校对国防生的教育和管理,及时要求学生、高校纠正违约行为。

再次,军队对国防生和高校享有强制履行权。行政合同是行政行为的一种,是实现行政目标的一种形式,也应具有公定力。行政机关在行政行为中对相对人享有强制权力,这是行政行为公定力的体现。作为各大单位干部部门的执行机构,选培办发现国防生有荒废学业、消极参加军政训练或者违法违纪行为,应当责令其悔改,按照协议书的要求认真学习、刻苦训练,纠正违法违纪行为。对于高校,如果军队发现其怠于开展对国防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应当强制其依协议书和专业要求进行教育培养。

第四,军队对违约国防生享有制裁权。行政合同是一种公务活动,为防止合同相对人阻碍公务,保证公务的顺利进行,基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的相对方,行政主体基于职权和公共利益的要求,有权使用特定的行政制裁手段。根据兵役法和“六部门规定”,国防生的培养实施全程淘汰制度。这些法律规范也规定了对违约国防生的制裁措施,如支付违约金、禁止公务单位录用等。对于违约的高校,军队可以采取最为严厉的制裁措施――解除协议。

家校合作协议篇6

甲方: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学校)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法定代表人:钟秉林

乙方:(学生姓名)

家庭住址:

身份证号:

丙方:(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地址:

法定代表人:

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旨在培养造就优秀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家,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34号)精神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甲、乙、丙三方达成以下协议,共同遵守:

一、协议签订的前提

第一条乙方具有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资格,热爱教育事业,有志于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自愿报考甲方师范类专业。甲方和丙方经审核,认为乙方符合择优录取条件,同意录取乙方为免费教育师范生(以下简称免费师范生)。

二、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条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订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办法和录取原则,对报考甲方师范类专业的考生进行审核,择优录取免费师范生。

将免费师范生的录取通知书及经甲方、丙方签字盖章的本协议书一式四份一并寄送乙方。乙方或乙方及其监护人在本协议书签字后,录取通知书生效。

第三条按照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制订免费师范生教育培养方案,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条件,对乙方实施教育培养,进行管理和综合评价。

第四条按照国家财政部核定的标准,在乙方四年修读年限内,免除学费,免收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

第五条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制订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具体办法,录取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第六条关心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成长,并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持本人或本人及其监护人签字的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及录取通知书到甲方报到,经甲方复查合格后,正式注册入学,成为免费师范生。

第八条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及甲方的教育培养方案,接受甲方的教育培养,修读年限为四年。

第九条在四年修读年限内免缴学费、住宿费,并领取生活费补助,同时可享受其他非义务性奖学金。延长修读年限期间,费用自理。

第十条在校学习期间应遵守法律法规和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一条根据甲方的相关规定,入学后两年内可在甲方规定的师范类专业内进行专业二次选择。

第十二条按时完成甲方规定的教育教学计划,达到教育培养方案的要求,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第十三条按照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相关政策,履行国家义务,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地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十年。毕业时由丙方安排,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或服从分配,到中小学任教。

到城镇学校工作的,由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在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间仍然享受派出学校原工资福利待遇。

第十四条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在学校间流动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符合条件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可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与教学相关的学术型硕士学位。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个人申请,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并批准,培养高校根据任教学校考核结果、本科学习成绩,综合考核后录取。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修满规定课程学分,通过

论文答辩,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

四、丙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六条提出免费师范生需求建议计划,配合甲方做好招生录取工作。在录取之前向甲方提供由法定代表人签章的本协议书。

第十七条做好接收和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各项工作,确保其有编有岗。在乙方毕业时,组织用人单位与其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落实任教学校。

第十八条结合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安排在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保证免费师范生在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间仍然享受派出学校原工资福利待遇,并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小学为乙方到农村任教服务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周转住房。

第十九条鼓励和支持乙方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促进其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

第二十条负责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履约管理,建立诚信档案。对于违约者,要求其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交纳违约金,同时公布其不诚信记录。

五、终止协议

第二十一条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规定审批程序,终止本协议:

(一)在校学习期间,经甲方指定的二级甲等(含)以上医院认定,因身体原因不能完成学业;

(二)在校学:请记住我站域名习期间或协议规定服务期内,经甲方或丙方认可的教师资格认定体格检查指定医院确认,因身体原因不宜从事教师职业。

六、解除协议及处理

第二十二条乙方在校学习期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有权解除协议,乙方不再继续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且须在学籍取消之日起一个月内向甲方一次性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

(一)因触犯刑律或违反校纪被开除学籍;

(二)自动放弃甲方学籍。

七、违约情形及处理

第二十三条乙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丙方有权追究其相应的违约责任:

(一)毕业后未按本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应在违约处理决定公布后1个月内,一次性向丙方退还所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超过时限须按每天1‰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二)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未满十年且未经丙方同意的,在离开教育岗位之日,按不足服务年限(包括离开当年)每年10%的比例一次性向丙方退还所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超过时限须按每天1‰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八、附则

第二十四条本协议未尽事宜,凡属国家及相关部门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执行,其他事宜三方协商解决。

第二十五条本协议经甲、丙方盖章和法定代表人签章,以及乙方或乙方及其监护人签字后生效。

乙方在签订本协议时如未满18周岁,须由乙方及其监护人共同签订本协议。

第二十六条本协议书一式四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一份存入乙方个人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签订日期:2012年6月1日

乙方(签字):

签订日期:年月日

乙方监护人(签字或按指印):

签订日期:年月日

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家校合作协议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书

一、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书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作为其员工的劳动者双方之间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各自权利义务的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要求:“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应当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指定就业计划和派遣的依据”,由此不难看出,就业协议书是用人单位和刚步入社会初为劳动者的毕业生就将来就业意愿的初步合意,双方对彼此的基本素质、身体状况、文化水平、实践能力和劳动合同的主体部分已经达成初步意愿,用人单位的主要管理部门和所在学校的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同意,就业协议书经过毕业生本人、意愿的用人单位、所在的学校、主管部门签字或者签章即宣告生效,具有当然的法律约束力,这也是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发生争议时的依据。

二、大学生就业不签劳动合同只签就业协议(书)

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尚未毕业时(一般是实习期间)时与用人单位和其所在的学校订立的三方协议,它同时也是国家编制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数据和毕业生报到的主要依据。就业协议(书)仅仅是毕业生与有意向的用人单位双方建立劳动(雇佣)关系的一个证明,按照规定有此协议的毕业生本人的人事关系(档案)、党员关系(档案)、团员关系(档案)和其他档案由所在学校转到用人单位。

就业协议(书)本身并没有规定在劳动关系中毕业生(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主体享有的具体劳动权利和需要履行的具体劳动义务,而劳动合同则在劳动者的薪资报酬、工作时间、劳动者的休息和休假、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劳动福利、企业职工的培训、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纪律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

大学生就业时只与用人企业或者单位之间签就业协议(书)而不签劳动合同的做法是错误,就业协议(书)的内容主要是毕业生本人的一些基本情况,具体包括毕业生(劳动者)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学制、学历、专业、培养方式和生源地等最基本信息,毕业生(劳动者)表示同意到用人单位指定的工作岗位去工作,用人单位表示能够接收签订协议的劳动者(毕业生),学校同意这个毕业生去工作并进行就业基本情况的统计,尽管如此,就业协议(书)不涉及具体的劳动内容。

根据法律规定和实践经验,毕业生(劳动者)报到后一定要和用人单位签订具体的劳动合同(书),规范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毕业生(劳动者)在订立就业协议时可以事先询问一下劳动合同的具体内容特别是核心内容,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查看单位主管人事部门的劳动合同书样本。

三、学生就业时只签劳动合同不签就业协议(书)

纵观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没有任何一部法律里面规定签订就业协议书是劳资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前置条件,就业协议(书)的订立不是订立劳动合同的必经步骤,对于劳动合同本身来说,不签订就业协议书对劳动合同没有任何实质影响。

实践中,只签劳动合同不签就业协议(书)会给毕业生带来一系列麻烦和问题,相反如果签了就业协议书以后再签劳动合同则会给国家、学校、学生本人和用人单位都带来方便。

1.签订就业协议(书)对毕业生职业发展有重大意义

作为高校毕业学生的劳动者就业是由人事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政策法规落实的,按照规定,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需要用《报到证》和《就业协议书》去人事部门办理相关的手续,学生凭借人事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一般是介绍信)到意愿工作单位落实人事档案关系,这样的劳动者具有干部身份。签订就业协议书方便劳动者以后的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离职退休。

2.签就业协议书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每个毕业的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必须经过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和所在院系审核、盖章,这样就使学校的就业工作有据可依,学校相关部门只需要根据学生提供的就业协议书上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就可以把毕业生的人事档案转到意愿就业单位,提高了人事工作效率,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

3.签就业协议书对劳资双方合法维权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合同虽然是国家承认建立劳动关系的最普遍形式,但它只是对劳动者就业行为进行了一般性的约束规,一旦劳资双方有一方在学生毕业前违约,另一方根本没有办法按照就业协议书的特别政策维权。实践中,就业协议书上关于违约金有着详细的规定,劳动合同对此没有专门的规定。

4.签就业协议书有利于毕业生人事档案和户籍关系的落实

根据我国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在大、中专院校毕业后的学生,必须出具本人毕业证、户籍迁移证、派遣证(报到证)和签字盖章完毕的就业协议书才能办理落户。正是因为大量的学生没有签订《就业协议书》,才导致了武汉10多万大学生户籍“空挂”。

由此可见,毕业生在就业时正确的做法是先初步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书,然后再与用人单位签订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印制的劳动合同书。

参考文献:

[1]关怀主编.《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家校合作协议篇8

乙方:

为了更好地推行“四制”、“三化”开展XX学院第X届学生社团文化节活动,促进我院学风、校风建设,我校校团委特批准学生社团联合会作为甲方与贵单位拟定此赞助协议书。甲乙双方本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双方友好协商,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现就XX学校第三届学生社团文化节活动的赞助问题达成一下协议:

(一)赞助项目说明

1、项目:XX学校第X届学生社团文化节;

2、赞助内容: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经费支出;

3、活动时间:XXXX年XX月XX日-XXXX年XX月XX日

(二)赞助费用及回报

1、商家赞助:费用为人民币(¥.00元)。

2、商家享有权利:

(1)本单位在学校开展的正规活动可得到学院各方面支持;

(2)贵单位可利用合理的时间、地点开展合法正规的活动,学校给予相应的宣传,人力及场地等支持。(具体相应事宜届时面议);

(3)根据活动赞助费用数目情况协商是否在校内文学社文学刊物上做相应宣传;

(4)本次活动赞助情况XX校报会给与适当说明;

(三)项目合作进度

1、甲方:

(1)甲方作为活动主办单位,整个系列活动由甲方自行策划、筹备及组织开展,并保证整个项目准备工作在200X年11月27日前完成。乙方作为系列活动的赞助单位,主要负责协助本次社团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的内容,支持我校学生社团的迅速发展;

(2)甲方提供乙方以后在学校开展活动的宣传、人力、场地等方面的资源,提供乙方的相应宣传(乙方需提供相关资料);

(3)甲方应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并在活动过程中与乙方保持相关联系。如不能按进度要求完成,乙方有权要求拒绝支付余款;

2、乙方:

(1)乙方有权利了解甲方活动开展的进度和情况,甲方须如实反馈各种情况;

(2)乙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委派1~2人参加“XX学校第三届学生社团文化节”系列活动,给予监督和协助系列活动;

(四)费用支出方式

赞助费的支付,经双方商定,分两次付款:

1、协议签订后,5天内乙方先付赞助总额的70%给甲方,即¥.00元;

2、待整个活动结束后,经双方确认,乙方再在3天内一次性付清另外的30%余款,即¥.00元;

(五)附则

1、本协议的合作有效期为XXXX年XX月XX日~XXXX年XX月XX日,协议合作期满后双方可就继续合作事宜进行磋商,并根据实际需要续签合同;

2、未尽事宜,双方经协商后再做补充解决,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3、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双方有因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在双方之间可能产生的一切争论、异议和纠纷均双方可协商解决;

4、保密条款:双方应保守协议条款的秘密;

5、本协议共二份,签字时协议为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经双方签约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或手印)后生效;

6、附件:XX学校社团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策划书

甲方:XX学校校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

乙方: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家校合作协议篇9

甲方:

乙方:

为促进学校与单位或商家之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达到共赢目的,甲方乙方本着规范操作、互惠互利的宗旨,经充分协商,达成以下各项协议。

一、宣传授权

1、甲方因乙方需要,承担对乙方在()进行品牌宣传。

2、乙方需缴纳品牌宣传金元。

二、合作方式

作为合作方,在校园范围内,甲方承担对赞助单位品牌和活动的整个宣传,甲方将采取的宣传方式如下:

1.冠名权某某赞助下某某学院某某届动漫节(使用彩色海报,条幅为赞助单位品牌做背景,同时享受下列宣传方式)

2.张贴条幅。在学校人多地点(篮球场,餐厅,宿舍楼前等)张贴大型条幅或海报,直观的对赞助商的商品进行宣传。

3.广发传单。安排社员在各个教室,宿舍发传单,进行直接宣传;可借助社团自身优势在校外宣传单位品牌。

4.活动过程由校报记者和社团宣传员跟踪采访,把赞助信息地区网站,校园网以及社团网页论坛。

5.活动过程中,工作人员可根据赞助商要求穿赞助商提供的衣服,赞助商同时可携带反应自己产品特色的东西参加活动。

6.现场宣传。活动开始前两个礼拜现场宣传,发放入场卷;涉及表演类邀请赞助商与校领导共同观看。

三、甲方权利义务

1、甲方有义务在活动期间内对乙方做好品牌宣传,以及各种相关的促销活动。

2、甲方需维护乙方的品牌形象,维护双方的利益。

3、甲方在协议期间内,不得与乙方联系中断超过三天。

4、甲方有义务改进或改正乙方提出的建议。

5、甲方有权拒绝乙方非正常手段宣传。

6、在协议期间内,甲方不得与该商家所类似的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四、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有培训甲方讲解人员、宣传人员的义务。

2、乙方有权监督甲方宣传、宣传是否规范,并提出改进意见。

3、乙方须严格遵守事先商议好的宣传内容以及有关优惠政策。

4、乙方在授权区域内,只能由甲方进行品牌宣传。

5、乙方如发现甲方违规操作、作假行为,提供相关证据,可以取消本协议,且本协议终止。

6、乙方在签订协议时,可先支付70%的赞助合作金,由乙方根据甲方宣传满意度,并在本协议签订两星期内支付剩余30%合作金。

五、结算方式、约定

1、乙方遵守现款原则。

2、乙方提出与活动无关的宣传费用均由乙方另行支付。

3、乙方须保证提供的优惠政策、物品真实性。

六、合同的解除和变更

1、合同期内,甲乙双方均不可以有违反本协议的行为,如有违反本协议规定行为,双方须以书面形式告知对方。

2、合同期内,经双方协商一致,可变更或终止本协议。

3、对本合同规定和未规定的事项如有疑问,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七、本协议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

甲方代表:乙方代表:

盖章:盖章:

家校合作协议篇10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法律性质完善途径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步从计划走向市场,原来维系就业关系的分配计划就逐步被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下称“就业协议书”)所取代,但由于我国理论界对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认识并不一致,导致实践中出现许多争议。笔者现对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问题做出粗浅的探讨,初步分析就业协议书存在的缺陷,指出其可能的完善途径。

一、就业协议书概述

近年来,我国有些学者对就业协议书进行了初步研究,他们对就业协议书所下的定义基本下一致。笔者在总结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下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笔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掌握、调控、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手段的载体,是由国家教育部或各省、市、自治区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制作,经过特定管理程序后生效,作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目前,就业协议书在微观层次上具备的功能:一是作为学校和主管部门对毕业生进行派遣的依据,二是作为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工作的依据。然而,由于就业协议书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其进行规范的政策和法律规定的相对滞后,其在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体系中难以找到直接的明确的定位,导致人们对它的法律性质在难以达成一致认识。另外由于就业协议书本身存在缺陷,在产生纠纷时,解决纠纷应该适用什么法律?应该遵循什么途径去解决该类纠纷,我国的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于是就业协议书的问题逐渐受到我国法律界学者重视,引发了人们对就业协议书本身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二、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的试析

1.我国理论界对就业协议书法律性质的不同认识

对于任何一种法律现象,只有明确其法律性质才能更好地解决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就业协议书也不例外。目前理论界对其法律性质仍存在较大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就业管理手段说。即认为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就业管理的手段。第二,意向书说。即认为就业协议书是一种意向书,不具有法律效力。第三,合同说。即认为就业协议书是合同。第四,劳动合同说。即认为就业协议书是劳动合同。

2.笔者对前述几种学说的简单评述

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说法只看到就业协议书的外壳,没有看到其所载负的实质内容。就业协议书确实教育行政部门对就业工作进行管理的载体,确实具有行政管理的因素。但是,就业协议书在作为作管理手段的外壳之下,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实质内容,就业管理手段说将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简单化,无法为解决就业协议书带来的一系列的法律纠纷提供帮助。

第二种说法认识到了就业协议书中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就建立劳动关系的意向性,但不承认就业协议书具有法律效力却有失妥当,其严重后果是使连结着广大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社会关系处于法律调控范围之外,使广大群体的权益处于无法受到法律保护的危险境地,明显不符合公共利益。在我国现实司法实践中,已经存在的根据协议书追究违约责任的司法判决,更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学说与现实格格不入。

第三种说法认识到了协议书的契约性,指出了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平等主体在诚实信用原则的基础上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使就业协议书具有了合同的全部要件,进而认为由履行就业协议所引起的纠纷应该适用合同法及民法通则。笔者赞同这种说法,其理由随后详细予以陈述。

第四种说法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就业协议书是签订在毕业生真正成为用人单位的劳动者之前,其身份是生,不是劳动法中规定的合格的劳动者;二是就业协议书中双方达成的协议内容非常简单,没有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劳动合同所应包含的基本约定内容,并且现实情况是毕业生到单位报到之后往往会重新签订一份详细的具体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劳动合同,而让就业协议书作废,因而这种说法无法令人信服。

3.笔者认为就业协议书是民事合同的理由

(1)就业协议书实质上是双方主体。以就业协议书的主体而论,相信很多学者都赞成,其实质主体应只是用人招人单位与毕业生两方,即其实质上是双方主体,因为双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占了就业协议书中规定的权利义务的绝对主体部分。第三方在就业协议书中只是一个形式主体,其几乎不对就业协议书承担实质性的法律义务,我国有的省份将就业协议书由三方协议改为二方协议即是最好的证明。因而形式主体不应成为我们判决其法律性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应去除形式,从本质上来认识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我国有部分学者认为就业协议书是三方主体,在认识上过分受形式所束缚,未能透过形式看本质所形成的结论。

(2)现阶段协议双方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其法律依据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我国部分学者认为,就业协议书的依据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笔者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实际上是不清楚的,容易产生误导。应该说就业协议书作为管理手段的这种载体产生的依据是前述两个文件,教育行政部门及就业指导部门管理就业协议书的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而作为每一份具体的就业协议书,由于其具有了特定的内容,作为就业协议书的实质主体的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他们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平等及意思自治,同时也强调内容合法。也即是说,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他们所遵循的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他们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法律行为实质上是依据了民法通则及合同法。

另外,我们通常所说的就业协议书,指的是具体的就业协议书,也即是具有了确定的用人单位及确定的毕业生的就业协议书,而不是指仅作为管理形式载体的未加入具体权利义务的就业协议书。因而笔者认为就业协议书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由于协议主体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其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及合同法,就业协议的内容并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要求,而且就业协议书还只是一个在特定阶段有效的协议,至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后,就业协议书即失效。因此,在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其法律性质之前,笔者认为应该综合前述特点,将就业协议书定性为民事合同,其引起的法律纠纷适用民事、合同法律。

三、现行就业协议书存在的主要缺陷

1.没有区分协议主体与监督主体,造成主体混乱

现行的就业协议中有三方主体,其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为真正合格的协议主体,协议中的第三方学校或就业主管单位实质上是监督主体,但因现行就业协议中对此没有明确加以区分,造成主体混乱。

2.协议及其相关管理规定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力边际未做出明确规定,容易产生权力寻租

由于协议及其相关规定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边际未做出明确规定,造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或就业指导部门利用现行规定的漏洞,谋求部门的不正当利益,使得毕业生或用人单位的利益受损。

3.就业协议的内容过于简单,不利于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现行的“三方协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规定三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规定的是协议的基本内容,包括甲方和乙方均已相互了解,自愿达成协议,丙方经审核同意乙方到甲方工作;三方中有一方要变动协议,需提前一个月征得另外两方同意,并承担违约责任,向另两方交纳违约金;所有未尽事宜及甲乙丙三方要求注明的其他内容,视为协议书的一部分。第三部分主要是三方的签名和盖章。由此可见,三方协议的内容主要强调双方达成就业意向,至于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要求作为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主要内容如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社会保险等均基本上没有规定。

四、对完善就业协议书的建议

笔者认为,要使改进及完善就业协议书的工作得到顺利推进,首先必须保证改进或完善后的就业协议书能够担任起目前其所肩负的任务。现行的就业协议书肩负的任务有二种,其一为国家行政部门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解、统计、调控的任务;其二为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任务。第一种任务可以通过强化毕业生就业协议鉴证、登记制度来完成,第二种任务则可以通过将就业协议书逐步发展为附条件并且附期限的劳动合同来实现。因此,笔者对完善就业协议书的建议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不同主体的角色与权利义务,变三方主体为双方主体

明确合同的权利义务主体为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合同仅保留双方主体。同时明确目前的第三方是合同的鉴证、登记、管理合同的主体。

2.规范教育行政部门职权,规范就业协议的管理程序

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的职权有利于限制、减少部门利益。将就业协议的鉴证、登记、生效程序规范化,有利于保障招人单位及毕业生的权益。

3.逐步将就业协议发展为附条件、附期限的劳动合同

以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为基本要求,充实协议书的内容,从协议书与劳动合同顺利过渡做起,最终实现将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合二为一,将就业协议书发展为附条件、附期限的劳动合同。其所附的条件为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达到其在合同中与用人单位约定的条件。其所附的期限为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签约学生毕业后到用人单位报到之时。

总而言之,现行的就业协议书存在诸多缺陷,但其每年涉及的相关利益群体却是庞大的,因而需要有关部门与相关利益群体合力逐步去改进、完善它,以促使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得到保障,实现和谐就业,创建更加和谐的就业关系。

参考文献:

[1]林铤.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5).

[2]张冬梅.就业协议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之策.大学生就业,2005,(24).

[3]张冬梅.《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及其完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