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十篇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十篇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1:21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篇1

2、我乡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如何引导培育具有统筹全乡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企业?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带动各村“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为已经出租土地的农户提供就业岗位。

3、石坑崆峰禁止游客进入后,我乡旅游发展遇到较大瓶颈,缺乏吸引力强的新的、条件成熟的景点。旅游也仅是传统的“赏乡村景、吃乡村饭、住乡村屋”的单一观光体验模式,如何向多元化的乡村度假与农业休闲转变,带动本乡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

4、我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性质、目标、范围、组织关系认识模糊,参与意识不强,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况,如何准确找到群众在参与美丽乡村“观望”的症结,在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维护群众权益与利益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农企业代表,先后考察了湖州德清县莫干山特色小镇、安吉县横山坞村、高家堂村,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金华义乌市青岩刘村,舟山市新建社区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浙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浙江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全省大部分村庄得到了基本整治,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整个浙江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浙江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现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色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桐庐县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邀请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和浙江省美院设计了“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着力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个村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完善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剩菜剩饭、农作物秸杆等)和不可堆肥垃圾(塑料、玻璃、泡沫等)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三)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如荻浦村充分利用村庄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亲切的乡土气息,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利山村整村拆旧建新外,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尽可能保留了几十年前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德清县现有农家乐、洋家乐等民宿350多家,其中以莫干山镇发展“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达到72家,床位750余张,其中创造了一张床税收达10万余元的奇迹,成为德清县旅游的品牌,推动了区域旅游向高端、生态、精致、特色方向发展。横山坞村抓住与塘浦工业园区相连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为主调的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高式熊艺术馆、横山坞雕塑园、山水灵峰·田园熊出没乐园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布局,引进的灵峰精品酒店、闲逸谷休闲度假区、雷露营房车宿营地等九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社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通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自然美,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实践,通过“文化+”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村,实现休闲、旅游、文化、采风等元素联片发展。这两个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五)打造农村电商。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义乌市青岩刘村,依托“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充分盘活利用闲置的房产、店铺等资产,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大众创新、全民创富的格局。吸引千余家电商企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服务商、网商、线下网货中心等多渠道共生共赢的新农村生态。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网店4000多家,年销售额60亿元,日均出票12万单,从业人员3万多人。青岩刘村党建实行组织共建、先锋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网络共治的“五共”工作法,以党建带动群建,营造更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三、启示与思考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了一批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示范样板,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村湾建设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农村乡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农民致富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就近就业比例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后继乏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三)要注重突出生态治理。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篇2

坚持“三管齐下”,加强组织抓保障。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近年来,XX镇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并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分别成立了镇、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其列为重点工作求突破,整合相关站所、管理区及村级职能和资源,不断统一思想,强化组织保障。二是探索机制推进。推进工作必须有部署有调度,有落实有回音。首先是利用每周党政联席会和每月党员活动日等固定平台,及时汇总解决困难问题,重要节点随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其次是以现场会的方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坚持以点带面全面突破,努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三是严格督导考核。按照“五化两提升”要求,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村集体主体责任,稳定保洁员队伍,形成镇领导班子成员包管理区、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街的责任体系和网格化管理制度、月打分评比机制及曝光通报机制,并将此作为常规工作纳入季度考核中,不断提高全员参与度。

坚持“三力合一”,强化措施求实效。

在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中,XX镇按照上级要求,重点围绕“如何建起来”“如何美起来”“如何好起来”下功夫。一是打造样板。对全镇所有村按“示范村、达标村和重点整治村”进行划分,按照示范带动、梯次推进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XX村积极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以建设“宜居宜业魅力XX”为目标,投资XX余万元重点打造“一街两园三点”。XX村健全完善党员作用发挥机制,突出村庄管理常态化,打造幸福和谐村庄。XX村突出改善居住环境,投资XX余万元对占地XXX平的广场改造提升,积极开展太极拳、广场舞等群众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二是整治路域。下大力气打造路域环境。首先规范驻地管理。对驻地店外经营秩序和环境卫生,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强化四级监管,社会第三方每天巡查清理,镇执法所联合相关部门每周两次抽查,严格落实三级罚款制度,着力构建长效机制,驻地容貌大幅提升。其次集中整治沿线路域。以管理区为单位,包管理区班子成员和管理区书记为具体责任人,全员上阵,集中攻坚,积极整改存在问题,彻底清出了镇域内近20公里的“底子”。三是扮靓环境。按照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要求,集中利用一月的时间对农村陈年垃圾、三堆、杂草进行彻底整治,顺利完成城乡环卫一体化托管交接。取缔村庄内原始的垃圾池、地埋箱,配备更方便清运的垃圾桶和收集转运车辆,稳定保洁员队伍,加快垃圾清运效率,真正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篇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海南有80%的农村土地,60%的农村人口,产业结构中农业占20%比重。乡村振兴是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必须迈过的“坎”,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2014年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十大模式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范本和示范。

海南省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省政府先后制定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等,把美丽乡村分为产业特色型、滨海渔家型、乡村旅游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城郊集约型、农村社区型等八个类型来建设。截至目前,海南全省已经分两批建成520个美丽乡村,初步评选出第三批246个星级美丽乡村,成为美好新海南建设的重要载体。

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依然存在诸多瓶颈,特色不突出是通病和顽疾。海南本身的休闲旅游需求很小,需要外部市场支撑,但外省游客在自己城市周边已有诸多乡村休闲游产品,海南的乡村休闲游如何能吸引到这些游客,那就需要打造出海南的特色。

海南省委外办积极发挥部门特色,利用外事资源优势,积极营造博鳌“外交小镇”特色,因地制宜,推动在博鳌周边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会客厅”,打造展现中国风貌、地方特色,面向世界的“会客厅”,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模式、新范本。

具体案例:北仍村、南强村、沙美村

一、首创性

创新点1:首创“部门特色+当地资源”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当地市县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事,也是其他各部门的共同责任。海南省委外办充分发挥外事部门优势,积极利用外事资源,推动博鳌周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了明显成效。

2014年4月9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及琼海市政府在博鳌亚洲论坛签署三方战略合作意向书,宣布联合共建“博鳌公共外交基地”,开启打造外事特色小镇和周边乡村新路径。

2015年打造北仍村为“夫人外交”活动地点。

……

近年来先后打造北仍村、沙美村、南强村建设的案例说明,若各个部门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个资源,在总体规划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将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创新点2:首创“美丽乡村+外事引资”美丽乡村发展新模式。

美丽乡村不仅仅可以休闲旅游,还可以招商引资。将海南美丽乡村作为省领导外事会见、招商茶叙、田园漫步的活动场所,举办“美丽乡村会客厅”系列外事引资活动,让“田园风”遇上“国际范儿”,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进行深度对话。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海南省领导先后与美国微软、韩国三星等国际知名企业举行32场签约活动。这些活动同时提升了琼海城市及周边乡村整体形象和影响力,带动会展、旅游等产业全面发展。

创新点3:首创“美丽乡村+外事推广”美丽乡村展示新窗口。

2015年论坛年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年会的部分外方领导人夫人参观富有地方特色的海南村庄北仍村。从此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如今已是名声在外、红遍大江南北。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夫人外交”活动的影响力在持续发酵。

……

2019年,海南省外办邀请亚太15国记者团到沙美村、南强村采风,一时间,沙美村、南强村成为炙手可热的新“网红”。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篇4

关键词:中国;美丽乡村;现状;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1、缺乏组织保障和强有力的督导机构

绿色村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和统一的政策指导。在实施完成后,由于人为的干扰和蓄意破坏导致绿地逐步减少和消失。

2、资金投入少,政府和部门的重视度不够,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许多地方在进行绿色村庄建设时,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难以形成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很多的建设只是停留在完成指标任务,没能把村庄绿化当作造福绿化工程去建设实施。

3、群体认知度、广泛性有待提高

由于对绿色村庄建设认识不够,不同层级政府和不同职能部门在具体实施或参与建设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必然不同,难以形成建设合力,达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群众的绿化意识淡薄,对于绿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对于绿色村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搞搞清洁卫生,改善农村环境”的低层次认识上,更不能形成错误观念,认为它只是给农村“涂脂抹粉”、展示给外人看的。诚如所言,“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参与部门多,组织协调难度较大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美丽乡村建设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的政策指导。

5、政府唱独角戏,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

许多地方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尽管一些设施(如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一时高标准建成了,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

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综合管护保障机制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乡村创建”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是建设“绿色村庄”的责任主体,各行政村是乡村绿化美化的实施主体。各市(区)要成立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办公室,也可以挂靠一个职能部门,配备得力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开展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方案的制定、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各市(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负总责,要将这项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职责分工,严格考核奖惩,落实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2、多方筹措,加大经费保障机制

各级财政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加大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经费投入,市(区)要承担管护经费的大头,乡(镇)、村(居)也要相应承担配套经费。综合管护方案确定后,资金是保障,如何筹措资金是保证“四位一体”综合管护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综合管护办公室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向市委、市政府作了全面汇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市镇村三级负担概念,即市承担全部费用的70%,镇村承担30%。要按照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计划,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对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经费、人员工资给予补助。通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村集体经济收入、县乡财政补助等,筹措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经费。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资捐建的方式,支持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

3、深入宣传发动、提倡全民参与机制

广泛开展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宣传教育,强化环境卫生意识,引导农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开展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的重要意义和党委、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中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的良好氛围。

4、处理好牵头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越多部门参与对工作开展越有利,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为才有位。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时,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形成建设合力,把各种分散在各个部门中的惠农资金统一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平台上,使之发挥最优效益。

5、建立健全队伍,强化成效管理机制

各乡(镇)、村(居)也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村(居)要明确一名副职村(居)干部担任管护队长,具体负责“四位一体”长效管护工作。长效管护人员的配备可以以行政村为单位,根据村庄形态的不同,按照300-500人至少1名长效管护人员的标准配备人员。村委会要和管护人员签定管护合同,落实工作职责、工资报酬和奖惩措施。

6、严格督查考核,确保综合管护工作规范机制

把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列入市全面小康村建设“十百千”提升工程和新一轮实事工程的重要考核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采取年初签订目标责任状、年底考核评价的办法,加强对各地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成效情况的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定期督促检查和情况通报制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7、建立“科学选点、典型示范、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

把“绿色村庄”绿化美化与目前各部门承担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家园清洁行动以及创建生态村、文明村、卫生村等专项工作结合起来,从中分级确定省、市、县三级示范村,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抓好一批“绿化示范村”,采用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绿化示范项目实行奖励。

8、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不能靠财政资金大包大揽,否则不可持续,也无法复制推广。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解决投入需求与可能的矛盾。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譬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企业或市场去运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村庄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运行,也须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探索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社会民主治理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9、处理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建成美丽乡村。美丽乡村要建,更多村庄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也亟需改善。要结合农村建设的规律,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基数部分用于改善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将增量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两者并行不悖。要以普惠保基本,以特惠保重点,妥善解决好重点投入与普遍受益、面子与里子、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给予的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也主要用于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制度创新的激励,而不是用于一般性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要运用好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的投入。

10、处理好统一标准和尊重差异的关系

我国地域广大,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尊重差异,保持特色。在此基础上,对规划编制、资金项目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等应有一些一般性的统一要求,源头上规范,嵌入式管理,防止各行其是,五花八门。牢固树立规划先行、无规划不建设的理念,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标准体系,逐步将标准化工作嵌入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美丽乡村建设除了做好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性公共服务以外,还要在乡村特色上做文章,切实把一些具有特色的古村落保护好,把乡村非遗项目传承好,把优秀的乡村文化发扬广大,而不是简单地用同质化的建设标准裁剪、改造乡村。

结束语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近年来,部分省份均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需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统一标准与尊重差异、美丽乡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自身感到幸福的家园。

参考文献

[1]王琼英,唐代剑.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价值再造[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66-71、111.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篇5

注重美化环境与提升品质相结合,不断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建设美丽乡村,环境整洁是基础,提升品质是根本。各地坚持一手抓中心村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促进农村环境整洁和美化;一手抓历史文化村落建设和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抓好中心村建设,促进环境优美整洁。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把重点培育与连线成片相结合,持续推进“六化”工程建设,有效地引导人口向中心村、中心点集聚,通过人口的集聚效应带动产业、资源等发展要素的同步集聚,推动农村各类资源的集聚集约发展,形成了一批诸如龙游城东小区、开化东晨小区、衢江后山小区等生态优美、设施齐全、环境整洁、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新型社区。全市累计启动中心村培育建设84个,已完成中心村培育建设60个,其中省重点示范中心村25个。2012年完成了中心村培育建设30个,其中省重点示范中心村7个。

抓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促进环境整洁有序。农房改造建设,对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衢州市按照加快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推进以农民公寓、拆旧建新、集中联建等方式的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农房改造建设内涵。2012年,全市共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29106户,其中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6480户。在全省农房改造建设现场会上,衢州市作了典型发言。衢江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让农民愿意搬,搬得出。江山市坚持因村制宜,民主决策,分类指导,多类型多模式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根据不同的区域确定不同的建设模式,涌现出一批可看可学的典型,如贺村镇狮峰村的集镇集聚模式、大桥镇店边村的中心村集聚模式、新塘边镇卅六都村的整治空心村模式、四都镇上峰村的撤并自然村模式等。

抓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各地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并重,进一步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等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古村落文化游和农家乐体验游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柯城区积极开展“油菜花文化观光节”、“葡萄文化节”等农业观光活动。衢江区初步形成了黄坛口—药王山—天脊龙门的黄金旅游线、廿里—湖南—乌溪江的生态旅游线、云溪—莲花的现代农业观光线和樟潭—全旺—大洲的历史文化生态线。江山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作为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个具备现代服务功能的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区。如今,现代农业产业和乡村休闲游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促进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

抓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农民收入增加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在精神生活方面也会有相应的更高追求,从而使自身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历史文化村落充分体现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而且有着良好的经济价值。在全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之后,我市纷纷启动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目前,我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班子组成、项目确定、规划编制、部门协调、要素保障、政策处理等相关工作已相继到位,全市5个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保护利用工作已全面启动,被省确认的116个一般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也渐显成效。龙游县注重挖掘开发历史文化项目,开发了社阳乡大公村“清明祭祖灯会”、溪口镇寺下村“状元文化节”、横山镇天池村“草龙文化节”等项目,拉近历史,延伸风景。江山市按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先后实施了清漾毛氏文化村、廿八都古镇、大陈特色文化村等历史文化村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让新村建设项目尽量与古建筑保持协调统一,形成乡村观光旅游新亮点,既增彩,又生财,让农民在保护保全古建筑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品质。

注重突出重点与面上推进相结合,不断显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效果

各地以示范乡镇、精品村为支点,以美丽乡村风景线为骨架,以“村庄整治”为基本面,打造了一批可看、可学的示范点,亮点纷呈,从整体上改变了衢州的农村风貌。

点上抓“示范”。一方面,培育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示范乡镇、精品村。各地按照“生态优美、底蕴深厚、环境美好、特色鲜明”的要求,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乃至饮食、特产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掘乡镇、村的个性和特色,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和“一村一韵”的建设主题,努力打造支撑美丽乡村地域品牌的示范乡镇、精品村。2012年全市已有12个乡镇和40个行政村分别通过衢州市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和精品村的验收。衢江区以“环境美、经济强、生活优、民风好”为目标,建成了“畲乡风情”洋坑村、“绿色神奇”茶坪村、“精致华丽”华家村、“三江集汇”乌溪桥村等一批具有个性魅力的特色精品村。开化县列出25个村进行重点打造,组织规划、建设、文化等部门进行专家会诊,按照“一村一景、因地制宜”的原则,搞好村庄规划设计,从多方面进行提升,努力把村庄建设成旅游景点。另一方面,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沿线景观带。各地以沿景区、沿产业带、沿山水线、沿人文古迹等为区域重点,以沿线绿化、干净整洁、小品塑造、立面改造等为建设重点,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打造了若干条各具特色的景观带,并以此来示范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如龙游县突出抓好“一线一环”风情旅游线,即“北部十里荷花万亩富硒生态农业观光线、南部环灵山生态经济圈”,使之成为该县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布局最具特色、生态环境最为优美、农民增收最具潜力、历史文化最为深厚的示范区。常山县以“中国观赏石艺术长廊、乡村休闲旅游长廊、花卉苗木博览大道”三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入推进国省道等交通要道沿线的洁化、绿化、美化工作。

面上抓“两化”。各地按照“广泛覆盖、全面惠及、提升水平”的要求,深入实施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2012年重点抓好201个待整治村的洁化、绿化两项工作,把连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重点,加快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积极开展保洁创建活动,如龙游县开展清洁家庭创建活动,组织万名妇女进党校学习贺田经验,增强农村妇女洁化、美化家庭的意识。加大农村清洁工程督查力度,市里每个季度对各县(市、区)开展一次卫生检查,不定期开展暗访,检查结果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开化县规定县领导下基层必须检查农村环境卫生情况。大力鼓励农民种树,广泛开展“见缝插绿”、“花开百户”、“美化庭院”等活动。

注重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不断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各地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资源,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工作中突出“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各地以规划为龙头,加强指导、精心策划、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形成了一系列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全市已完成了14条美丽乡村沿线创建规划,完成了中心村规划编制288个。衢江区从实际出发,以建设“秀美衢江、幸福家园”为总定位,以“二圈三走廊”为主线,编制了各项规划。常山县按照“一线一特色”要求,完善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规划,着力打造“青石花石文化长廊”、“乡村休闲旅游长廊”、“花卉苗木博览大道”。开化县立足“山好水好空气好”的生态优势,以“建生态乡村、享品质生活”为基本要求,以“一线两环”沿线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六美”乡村建设。二是坚持持续投入。各地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对城市和农村的投入,让公共财政投入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为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2012年市财政追加了10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四级联创”。各县(市、区)也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如柯城区明确区财政每年安排“美丽乡村、幸福柯城”建设专项资金3500万元,其中2000万元专门用于景观带和节点村建设,1500万元用于“十百工程”建设;江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050万元,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坚持项目整合。各有关部门积极整合项目,按照“来源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将村庄整治、农房改造、康庄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312绿化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常山县由规划建设局、农办、农业局、民政局和县委宣传部分别牵头抓好规划编制、环境整治、产业培育、公共服务配套和乡土文化等六个方面的工程建设,将农村公路连网线、农家乐休闲旅游、来料加工业培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系列工程项目,优先安排到美丽乡村创建村,在项目、资金和技术指导服务上予以重点倾斜,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局面前所未有。四是坚持农民主体。农民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管理者与维护者。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各地始终把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强农民参与度放在首位,不断探索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参与建设和“幸福家庭”、“五美家庭”等评比活动的方式和途径,激活农民主体。柯城区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村集体不统包统揽,对一些农户直接受益的项目,诸如饮用水入户、宅间道硬化、赤膊墙粉刷、户厕改造等,主要依靠农民自身力量来完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创建“幸福家庭”、“五美家庭”、“和睦家庭”、“爱心家庭”、“五美家庭”等“五美农户”27596户。

注重政策激励与舆论引导相结合,不断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力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篇6

3月12,省新农村办在磐石市举办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明确环境美化整体推进县建设任务目标,学习和推广磐石市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建设独特景观带和绿色生态长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全省环境美化整体推进县的沟通与交流。

近年来,磐石市以“集中攻坚、打造亮点、全面推进”原则,“建立体系、实施工程、完善机制”三措并举,全力推进环境美化工作。全市268个行政村、962个自然屯,村村路边都是花,每年栽种花卉达750公里。几年来,全市农村道路沿线共修建植树台586公里,植树120.3万株,42条生态长廊道路两边全部实现绿满栽严。培训班邀请磐石市农业局、黑石镇、明城镇古城村负责人分别从县、镇、村三个层面介绍了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经验,花卉种植专家详细讲解了花卉种植技术和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现场参训的12个县新农村办负责人开展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培训班取得实效。

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破解的一个重大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将立足改革创新,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步伐,在总体安排、统筹推进、建设时序、选点布局、建设方式、文化挖掘、增收致富、产业发展、建设内涵和组织推动等方面实现转变。

2015年我省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总的要求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为总体要求,以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再登新台阶、再上新水平、开创新局面。重点抓好10项工作:高标准推进410个重点村建设,创建100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打造10万个美丽庭院、30万户干净人家,推进5000个行政村农村道路实现“屯屯通”,开展12个县(市、区)美化工程,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35%行政村建立设施管护、民主管理各项村务的长效机制,精心打造特色农村文化品牌,完成2000名村干部培训和100个典型报道宣传工作,切实加强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工作。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篇7

息烽县永靖镇坪上村属省级贫困村,地处息烽高寒山区。去年,该县将坪上村与毗邻的永靖镇黎安村下坝共同打造成“提高型”美丽乡村示范点,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激发周边村寨发展求变的强烈愿望。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如何让贫困村迅速发生“裂变”,找到促进群众持续增收的有效平台,并覆盖所有贫困户?今年,息烽县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和千园之城建设进行捆绑,整合全县各部门项目资金,从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基层党建等方面入手,将黎安―坪上片区打造成全县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精准扶贫示范点和市级示范性公园,助推贫困村“脱胎换骨”,并实现“华丽转身”。同时,引进“花好月园”“老农夫”等涉农企业,建设美丽乡村嘉年华度假区旅游项目,实施1000亩蔬菜、1000亩葵花、1000箱中蜂、1000亩葡萄、1000亩花卉、1000亩优质稻“6个1000”工程,实施产业扶贫,确保到今年底,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突破4300元。

截至8月,黎安―坪上片区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3个,已完工20个;计划投资1.19亿元,已完成投资1.09亿元,其中企业投资3000万元。项目全部竣工后,可辐射带动530户2036位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在坪上村,“花好月圆”和“老农夫”两家涉农企业累计向210户群众流转土地2350亩,用于实施花卉种植等观光旅游项目。“土地流转费第一年是每亩150元,第3年后每亩600元,满10年后再重签合同。”何万礼说,土地流转后群众可以实现“旱涝保收”,贫困农民还能因此成为产业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可收入80元左右。部分农户还乘势“洗脚上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今年7月,村民何健立家的“富源楼”客栈开业,拥有10间客房、20个床位,一开张就接待了前来休闲避暑的重庆游客,包吃包住,每人每月收费1600元。不到两个月,何健立就有了上万元的进账。

“以前全村常年有400余人在外务工,现在已经有近半数人返乡创业了。”坪上村宋家寨村民组村民陈德昌说,村寨环境整治一新后,他回乡用闲置房屋开办了农家乐,夫妻俩忙不过来,还聘请了几个乡亲“打下手”。像他这样的返乡创业人员,坪上村有30余户。

在永靖镇和县农业局、残联等部门的扶持下,坪上村邓家林村民组残疾村民张芝发组建了中蜂养殖合作社,带领全村66户188位低收入群众养殖蜜蜂,每户免费配发3至5箱中蜂,并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在张芝发的带动下,低收入困难党员朱启中今年养殖中蜂26箱,现已收入1.5万元,加上种植葡萄、辣椒等收入,预计今年可创收6万元以上。

何万礼说:“通过实施‘6个1000’工程,所有低收入农户年底收入突破4300元不成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坪上村劳务公司通过代建或合作建设等方式,实施项目涉及投资8000万元,公司从中提取“管理费”作为村集体收入。同时,村集体还投入60余万元建起了垂钓池、示范经营农家乐和乡村客栈。预计到年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可突破20万元,其中20%用于滚动发展,2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剩余的用于为群众购买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现在有钱为群众办实事,群众对村两委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何万礼底气十足地说道。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篇8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在建设美丽乡村的道路上高点定位、统筹规划,大力推广全域旅游战略,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集镇”“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镇”“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文明镇”等多项殊荣。黄尖居委会还被国家农业部评为“2016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特色民居村”。近日,记者就黄尖镇如何推进全域旅游战略采访了黄尖镇党委书记陈志洲。

记者:黄尖镇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是基于何种背景之下?作为海滨新型小城镇,黄尖镇在推广全域旅游方面有何优势?

陈志洲: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猛。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人们喜欢从以往的景点旅游,转向全域、全程的旅游。在此背景下我镇将全域旅游作为发展的第一方略。

黄尖旅游资源禀赋高,是丹顶鹤特色小镇、森林特色小镇、中药材之乡、牡丹之乡,发展旅游优势明显。首先,黄尖的旅游资源独特。辖区内有国家4a级珍禽保护区和省级度假区两大载体。世界级品质的湿地、两片万亩森林、广袤无垠的滩涂,交汇成中国东部沿海最具魅力的风光。大自然馈赠了黄尖丰富的物产,珍禽异兽、名贵中药材、特色海产品、农产品等等,不胜枚举,最为珍贵的是黄尖拥有全国排在前列的空气质量。其次,黄尖的区位好而优,黄尖位于盐城市主城区东首,20分钟可到达国家一类开发口岸――盐城南洋国际机场、国家开放口岸――盐城大丰港,沿海高速、G228国道、铁道路等立体交通为黄尖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此外,国家及省、市、区对于旅游业出台了许多利好政策,特别是《“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将盐城生态湿地列入了“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为我们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底气。

记者:2015年在云南调研时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的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黄尖镇在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方面是否遵循这样的发展理念?

陈志洲:乡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负载着物质与现代文明无法替代的精神与文化。黄尖旅游项目多,如湿地观光、乡村体验、渔家风情、中药养生、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在发展乡村旅游这部分,我们坚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以“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景区化”建设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充分激活乡村的山、水、田、人、文、宅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同时,传承创新地域文化,增加农民收入。如兴农村的鹤乡农家乐、指南村霏菲家庭农场,就是在农民平房旧宅上,进行创意改装成景点,通过休闲、养生、颐养、度假、游憩、学习等特色项目体验,让生活匆忙的现代人内心的乡土情怀得以释放,让游客和当地村民共享乡村美景、文化,实现美丽宜居、富民增收、鞒形幕目的,这样的全域旅游才有最强的生命力。

记者:全域旅游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黄尖镇全域旅游进程中,镇政府是如何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没有具体的规划和实施意见?

陈志洲:首先是高点定位,布局旅游产业。聘请专家团队全面编制《黄尖镇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规划引领旅游发展。构建“一轴两翼多节点”旅游发展板块。

其次是龙头引领,打造特色景点。全力打造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丹顶鹤风情小镇、黄海荷花第一园、牡丹墅园等景点创建,加大力度开展旅游招商活动,把旅游服务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

第三是创意营销旅游产品。高质量办好牡丹节、荷花节、节、芦花节四季旅游节庆活动。通过立体式、全覆盖的宣传推介,让“水绿湿地,鹤乡黄尖”享誉全国。加强与专业团体合作。营运好沿海一日游线路,加强网络营销。

最后是全域提升旅游环境。健全工作机构,制定配套政策,设立2000万元的黄尖旅游发展引导资金,扶持特色旅游产业项目如中药材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提高旅游产业标准化管理水平。

记者:在着力推进黄尖镇全域旅游化的进程中,政府起到了“舵手”的作用,但真正实施还需要社会资本的推动,在招商引资方面,黄尖镇是如何做的?

陈志洲:“以最大的诚意,最大的决心,打造最优的招商环境、亲商的社会环境、便商的服务环境、扶商的政策环境、护商的法制环境。”是我们对所有来黄投资者的承诺。改革招商形式,始终不渝地把招商引资作为黄尖镇全域旅游建设的重要抓手,聘请专业团队、民间骨干参与招商,努力使黄尖镇成为旅游项目集聚区。创新建设模式,采取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企合作,联动建设;政府建设,市场招商等多种形式,加快旅游全域化建设步伐。为提高招商引资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投产达产率和项目落地率,我们积极为入驻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认真抓好道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招商引资项目按照符合扶持旅游类项目制定的相关优惠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对投资达3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支持;建立企业服务绿色通道,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申报、审批和各种手续办理搞好全程跟踪服务。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篇9

精神文化需求固然重要,但对于第一次步入这个乡村的城市人而言,直接能够对感官产生刺激的则是色彩、造型、空间等景观要素,只有将美好的视觉影像传播到大脑皮层后,才能刺激人们进一步地去了解乡村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浙江丽水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并有“六江之源”、“浙江绿谷”、“华东地区天然氧吧”、“浙南林海”等美称,连年来生态环境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如何结合丽水现有的优势生态资源,打造特色景观,以吸引更多的城市人流前来观光,笔者认为挖空心思地进行景观重塑,不如脚踏实地地围绕丽水优美的“山水”景观元素,重新包装丽水的景观,并以此将丽水“秀山丽水,养生福地”的旅游品牌形象全面推广。自古以来,历史上环境优美的乡村总是依山伴水而建,由此可见,淳朴的人们对“山水”都有着无法割裂的特殊情感,对于拥有“秀山丽水”这笔宝贵财富的丽水来说,景观必定应将“山水”元素发挥极致,才能真正塑造出具有丽水自然特色的景观。

2凸显山水元素的景观塑造的具体手法

针对开发建设的目标而言,现今简单的食、住已然无法满足城市人对乡村的向往和回忆,只有乡村的整体生态景观打造,才能延续的旅游生命。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凸显“山水”元素展开构思,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2.1生态保护

优先梯田的开挖、水利堤防的建设、高速公路涵洞的穿越将原本和谐的山水环境进行了无情的割裂。这些无法复制的山水环境是景观的重要基底,它们是丽水乡村画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的重塑和再建,都无法真实模拟多年来乡村山水画面的历史积淀。围绕山水元素构建景观的第一步,应该是确保原有山水格局的稳定,尽量减少人为建设对现状自然山水环境的干扰。在确定开发之前,首先应对乡村的山水用地进行合理的生态评价。通过评价,划定乡村不同保护级别的保护区域,并结合评价结果指导乡村的景观建设。对于山水脉络完整的乡村,应加以强化和维护;对于山水结构已经有所破坏的部分,应该进行生态重塑;而对于一些无法修复的山水结构,则应在后续设计过程充分运用山水元素,结合的其他景观全面考虑。其次应构建衔接自然山水的景观的过渡绿带,良好的过渡绿带能将山水的魅力自然而然地引入乡村的聚落格局中。过渡绿带应充分借鉴传统造园手法中的“对景”和“借景”,组织一系列亦通透、亦闭塞的视景空间,进而建立“显山露水”的乡村“山水”大印象。

2.2抽象提炼

重塑再生通过一些图形、材质、色彩等元素将山水的外形抽象提炼,并选择适合的景观载体赋予其山水的意境,从而形成景观的山水环境综合体。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利用丽水独具一格的山水演绎出另类的景观形态,既继承中国传统的造园精髓,又演变创新出拥有丽水山水符号的景观。景观元素之山。中国传统园林,通常痴迷于模拟自然界中山的形态,堆土、叠石为山,艺术再现山的气势和风韵,进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然而对于身处山峦环抱的丽水乡村而言,刻意地在乡村内部挖土堆山,并非明智之举。首先应当充分运用建筑墙面的三维空间进行“山”元素的刻画。苏州园林有高低起伏呈圆弧状的云墙来呼应远景,我们的建筑围墙也可运用连绵不断的山体脉络符号来强化呼应远山的美景。围墙的尺度不宜过高,脉络的坡度也应结合丽水的山体特点,高低变化、收放自如地综合考虑。建筑的粉墙或夯土墙可以成为展示摄影作品的固定场所,既宣传了丽水摄影之乡的特色,又能将专业的山水摄影主题美景传递给每一个前来游赏的人们。在丽水老一辈的记忆中,光滑的溪石无疑是人们记忆深处寄情山水之物。新建的建筑在造型和色彩上要和原有乡村的风格一致,并大量选用溪石作为墙垛、踏跺和蹲配的材料,或将溪石以抱角和镶隅的手法镶嵌于建筑转折处,从而柔化建筑生硬的墙角。避免采用湖石、灵璧石、黄石等外来石材,来混淆丽水本地溪石的润泽特色。其次,还可以利用本地石材线条简洁、大小选择灵活的特点,在村口或公共空间点缀一些造型丰富的石制小品雕塑,以反映丽水乡村人们生活的片段。再者,充分运用林下的活动休憩空间,三五成群地布置溪石,从而成为人们攀谈聊天的好场所。

3景观元素之水

在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如何顺应乡村周边活水的肌理、提炼水元素柔美灵动的特性,从而营造一系列从自然到人工水景的无缝对接,是遵循现有环境并凸显水元素魅力的理想策略。纵观各国园林景观的理水手法,将水元素再创作,并将无水胜有水的意境发挥到极致的则首推日式风格“枯山水”的营造。“枯山水”习惯于将水的自然波纹元素化,并利用白沙进行象征意义的表达,这种看似简单却蕴含佛学冥想的设计手法,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环海而居的日式水景风格完全值得在景观塑造过程中较好地借鉴。艺术地归纳和总结丽水乡村溪水的纹理,元素化地将这些纹理赋予可承载的乡村环境中,如乡村道路的铺装、不同农田区块的划分边界、建筑墙面的装饰分隔线、甚至于乡村庭院灯和垃圾筒等功能设施上,都可以用水元素的纹理logo来强化视觉的效应。在条件允许的乡村,甚至于可以利用水稻田的大地景观,诠释大尺度的装饰水纹,以此来呼应乡村天然的整体水环境。随处可见的水纹艺术让进入乡村的人们驻足,伴随耳边溪水潺潺之声,必定会让人们陶醉。除此之外,对装饰水纹的色彩把握,也是景观设计的重点,提取丽水乡村居民习惯的特色,并进行色彩企划,才能达到最佳的景观表情。对于临水而居的丽水人来说,水自然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4结语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篇10

本教学研究项目是通过搭建B/S结构模型平台,在研究如何经济、高效地制作三维村镇模型的方法与步骤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浙江省村镇规划信息化水平。

1.1本教学研究项目依托浙江省典型村镇三维仿真规划信息化平台模型,实现美丽乡村仿真场景漫游及规划信息化管理。着重研究在教学研究项目过程中采用的各种纹理建模方面的优化方案,包括纹理建模过程和烘焙过程的优化,以及开发软件平台自身提供的一些优化方案和优化技术。

1.2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本地或者远程管理界面,对三维村镇规划

信息化平台场景中的个体信息进行交互,做到规划信息数据实时更新。

2.教学研究项目平台的开发流程

2.1三维场景模型的构建

浙江省美丽乡村三维虚拟现实教学研究项目组织与实施及开发流程的研究。教学研究项目首先是对单个美丽乡村模型场景的创建,通过B/S浏览方式进行整合。(1)教学研究项目的需求分析及相关数据收集与整理。通过课程组成员调查走访,合作单位直接提供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再结合卫星地图,综合创建地形地貌。大量的建设贴图通过单反相机进行实地拍摄。(2)CaD总平面图的处理。通过测绘部门或者乡村相关职能部门获取的乡村CaD总图信息量大,对模型创建来说需要精简,然后导入3dsmaX软件进行场景模型的创建。(3)优化创建的模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精简三维模型面数等信息,确保在平台运行时的流畅。(4)村镇场景模型的烘焙。在目前虚拟现实场景中,通常都是由建筑模型在贴图、灯光等一系列步骤后进行烘焙(在Unity最新的5.0系统中,可实现实时光影,不一定需要烘焙步骤)输出到相关平台,这样能获得的视觉效果更佳。(5)在3DSmaX环境中直接导出并合并场景至相关虚拟仿真平台,可分为两种方式进行,部分静态模型的导出与全部静态模型导出,根据不同需求选择进行。

2.2系统功能的实现

系统功能的设计,包括虚拟现实引擎和相关技术的选择以及在应用中如何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的研究。(1)创建相机及相机动画,在无人交互操作的时候,可以通过动态相机对美丽乡村进行飞行鸟瞰等预设。(2)虚拟现实场景碰撞属性的设置,默认可以直接把场景中的所有物体设置为碰撞体,减少工作量,但在实践中发现,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系统运算量大,执行效率较低,影响最终的运行速度。所以一般都是人为设置一个较简单的物体,设置碰撞后,进行隐藏操作。(3)创建特效与周围环境。教学研究项目可根据需求,设置不同季节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模拟环境,对表现水景效果、蝴蝶飞舞等特效的制作,动态效果通过3dsmaX进行动作设定,导入到虚拟现实引擎进行后期处理。(4)村镇地图的导航制作。导航图的制作关键是要在3dsmaX平台中进行坐标的定位,确定坐标参数后,在虚拟现实平台中进行相关的参数设定。(5)美丽乡村数据库的创建。平台可以支持的数据库丰富,包括aCCeSS、oracle、SQLServer、mySQL等,虚拟对象与数据库的关联操作和数据库查询功能的实现是平台实现交互的坚实基础。(6)交互功能的实现。平台支持的交互功能众多,可能鼠标事件、距离、键盘等触发调用相应的响应事件,大量的交互功能还涉及到数据库的数据读写,这在本教学研究项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7)教学研究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平台支持生成eXe可执行文件脱离平台环境单独运行,也可以到互联网络中进行网页浏览交互,本教学研究项目最终是通过生成单个的网络版本,通过weB树形目录,把浙江省的各个村镇的三维虚拟仿真系统合成到大平台中。今后的研究中考虑使用跨平台支持效果更好的Uni-ty3D引擎。

2.3平台特点与特色

本平台采用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图形图像软件结合虚拟现实平成,脚本引擎功能强大,压缩率高,真实感强,沉浸感好,可嵌入音频、flash、视频、图片、网页。(1)平台仿真度高,区别于能流畅实现村镇的三维漫游功能,部分村镇信息查询等功能,满足决策者对美丽乡村规划功能的要求。(2)可以实时把画面用“虚拟相机”进行拍摄出图,能直观、精确、更大范围地展现规划设计方案,有效地提高规划审批决策科学性。(3)该系统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可通过二次开发,开放接口,扩展到经济、卫生、交通、应急、消防等领域。

3.教学研究项目平台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浙江省村镇共有1500多个,教学研究项目建成后,为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信息化水平提升做出明显成效,也为浙江省乡村建筑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做出重大贡献。研究成果专注于虚拟现实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领域中研发和推广,目标是国内领先的村镇虚拟现实技术解决方案。教学研究项目能满足不同数字规划管理领域,不同层次决策者对数字仿真的需求。

4.平台的保障力量

4.1人员保障

教学研究项目分别由高校、企业与政府职能机构等三部分技术力量组成:教学研究项目主持单位高职院校在教学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采集村镇基础数据,利用研究小组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调查数据、采集可视化资料及到乡村管理部门查询资料,也为教学研究项目的完成打下坚实基础。本科院校为本教学研究项目提供理论支撑,在校的虚拟现实方面的硕士研究生,也参与到教学研究项目中,为教学研究项目提供了技术保障。

4.2资料保障

规划设计院作为合作企业单位,负责提供浙江省典型美丽乡村规划图纸。企业内部有较多的规划专家,可以对教学研究项目进行深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研究中的浙江省溪口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就由他们提供,为该教学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4.3政策保障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委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对教学研究项目的推广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所在的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在教学研究项目研究中还负责对村镇管理者规划信息化方面进行指导。每年都会对浙江省村镇优秀规划方案进行汇编、获奖教学研究项目的收集整理,具有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源,对建设系统相关职能部门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便于教学研究项目具体实施过路中的运行与推广。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