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西医结合现状十篇中西医结合现状十篇

中西医结合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6:49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1

关键词:胃肠病;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031-05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等器官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尤其是胃肠病,临床十分常见,患病人数众多,且病程较长,治疗困难,病情反复,甚至还会发生癌变,单纯依靠西医或传统医学往往不能达到满意效果。因此,胃肠病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该领域的中西医结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西医结合胃肠病学的发展可以融合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长处,促进消化病学的发展,造福于人类。

1中西医结合胃肠病学发展的现状

1.1常见胃肠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的建立[1]

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建立部级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或诊疗方案越显重要。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经过5年的努力相继建立了溃疡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的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这些标准的建立,对“九五”和“十五”期间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较大的指导作用。十多年来,许多专家对上述标准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使其进一步完善。尤其是2001年贵阳会议,由危北海等教授牵头,对其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修改,增加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两个疾病的诊治方案和胃肠疾病中医证侯评分表。这些诊治方案与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草案相比,内容更加丰富,标准更加科学严谨,必将对今后中西医结合消化领域学术研究起到更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2常见胃肠病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1.2.1慢性胃炎的研究

慢性胃炎居胃病发病率的首位,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后者可出现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im)或异型增生(Dys),具有一定癌变倾向,所以国内外对此病都很重视,而腺体萎缩、im和Dys的逆转则成为医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现代医学对胃酸分泌的调节、胆汁反流的控制、胃蛋白酶抑制、幽门螺杆菌(Hp)的清除和炎细胞浸润的减轻都有较好治疗方法,对腺体萎缩、im和Dys的逆转却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笔者在临床诊疗中,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施治,口服中药3个疗程后,33%的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得到逆转[2]。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探索,将治疗方法总结为:①清热解毒、活血凉血药物抑制Hp、促进胃黏膜急性炎症消退或恢复;②健脾益气、理气化瘀解毒法促使黏膜萎缩、im和Dys的逆转;③采用健脾益气、酸甘化阴或甘寒养阴法促进胃酸分泌和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

1.2.2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20世纪70年代H�2受体拮抗剂的问世,80年代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使消化性溃疡(pU)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83年幽门螺杆菌(Hp)的发现,开辟了pU治疗的新方法,使理论认识和临床治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近年来,广大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工作者已总结出了一套治疗pU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①抑制胃酸、胃蛋白酶、促胃液素,现已发现部分中药有上述药理作用;②控制Hp感染,目前有标准三联或四联方法,丹参、川连、乌梅等单味中药和复方制剂对Hp均有较好的杀灭作用;③活血化瘀、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④保护胃黏膜功能。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危北海、姚希贤、李家邦等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研制的四黄调胃汤、健胃愈疡颗粒等在临床上均取得满意疗效[3-4]。目前pU的近期治愈率可达90%左右,近期复发率降至5%以下。

1.2.3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一组具有消化道系统症状,而应用生化、影像学和内镜等检查并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因的疾病,囊括常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胃食管反流病(GeRD)、肠易激综合征(iBS)等20多种疾病。其研究涉及到胃肠生理学、神经生理学、行为医学、心理医学和社会医学等多种学科,但其病理生理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尚无生物学诊断标准,临床治疗也只是经验性或对症治疗。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专家对此类疾病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根据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将中药分为3类:促进胃肠运动中药、抑制胃肠运动和双向调节胃肠运动中药。通过在体、离体及在体结合离体实验研究显示,活血理气中药多具有促胃动力作用[5],润肠通便和消食导滞中药有促进肠道运动作用,通腑攻下药物有增强胃肠道收缩和蠕动的功能,理气行滞药可降低消化道平滑肌的紧缩性并能解痉止痛,健脾益气药对胃肠平滑肌活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还有研究表明[6-8],中药对胃肠运动的作用机制包括胃肠神经调节和脑肠肽调节,神经调节包括兴奋胆碱能受体和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脑肠肽调节包括对胃动素、血管活性肽、p物质、生长抑素及前列腺素的作用。目前,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藿香正气散等著名古方的胃肠动力机制研究均进入到分子免疫、胃肠激素和神经网络调节水平。魏睦新运用疏肝理脾法,以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症,获得了很好的临床治愈率[9]。

1.2.4炎症性肠病的研究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研究比较深入的是UC。该病是易感基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反应所致,最终导致非特异性炎症细胞激活,炎性细胞因子及炎性递质产生造成结肠黏膜损伤。西医药治疗首选氨基水杨酸药,其次是皮质激素或配合免疫抑制剂,但其复发率甚高。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专家对该病治疗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陈治水[10]等提出“脾胃虚弱、免疫功能失调”是UC主要发病机制的观点,在治疗上提出了“健脾益气”治本,“涩肠止泻、缓急止痛、清肠解毒”治标,标本兼治的法则,临床采用口服与保留灌肠相结合的方案,经临床多中心、大样本、平行对照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治愈率比单纯西药组高30%以上,复发率降低40%以上,并从分子免疫、分子药理水平和病理组织微观变化等方面阐明了中医药治疗UC的部分机制。王新月[11]教授等观察了溃结饮对UC模型大鼠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发现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中药能降低模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也能降低结肠黏膜中tnF-α表达阳性颗粒的密度,进一步从分子免疫水平探讨了中药治疗UC的作用原理。

1.2.5消化道肿瘤的研究

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等。很多肿瘤发现时已是晚期失去了最佳手术机会,放、化疗过程中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性仍是世界性的难题。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在降低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增加抗肿瘤药物的抗癌效应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江苏省中医院沈洪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运用中药黄芪莪术防治胃癌,从基因调控和诱导细胞凋亡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很大进展[12]。周阿高[13]探讨了应用扶正祛邪法解决胃癌患者胃动力低下的的中医中药对策。吴孟超院士认为:中医药可以参与肝癌防治的全过程,中医药的积极参与是提高肝癌综合疗效的主要途径。王冠庭[14]教授应用扶正抗癌冲剂与化疗方案结合治疗249例Ⅲ~Ⅳ期胃癌,治疗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3.3%、53.3%及23.3%,中位生存期延长13.44个月;而单纯化疗组1、2、3年生存率仅为40.6%、23.3%、3.3%,中位生存期为6.12个月,中西医结合组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显著延长了生存期。魏品康[15]教授用金龙蛇口服液合华蟾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治疗Ⅳ期胃癌30例,结果患者生存质量及nK细胞活性升高,CD�3、CD�4亦升高,CD�8下降,且治疗前后白细胞无明显下降。

1.3消化病常用中药的研究

1.3.1胃肠动力中药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中医辨证多属“痞证”的范畴,病位在脾胃,多由脾胃升降失常,气郁壅塞,胃气上逆所致,故理气法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16]。近年来,促胃肠动力中药已受到重视并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成分中药的研究较少,未筛选分离出有确切促胃肠运动的中药成分,而从中药探寻并开发促胃肠动力药物是当前医学界的研究热点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之一。西医药中的胃肠动力药种类多样,按其作用机制有多巴胺受体阻断剂、5-Ht�4受体激动剂、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生长抑素及类似物、GaBa-b受体激动剂、CCK受体阻断剂、阿片肽κ受体阻断剂、no活酶抑制剂等,但多年的临床应用表明,这些药物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副反应,目前尚缺乏能全面调节临床症状且副作用小的动力药。本课题组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17-19]:槟榔可通过促进胃平滑肌收缩幅度而增强胃运动,加快运动频率,是一种较强的胃肠动力中药,可用于FD及其他胃肠动力障碍性病证的治疗。祛风药防风也具有类似作用。同时,笔者对脑肠肽的消化运动调节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对具有胃肠动力活性的中药进行了筛选,对槟榔、莪术、白芍等胃肠动力中药及其相关成分白芍总苷、槟榔碱的胃肠动力作用进行了药理研究。首先在器官水平筛选中药,选择相关中药及其成分,进一步对在体胃运动、胃电活动、离体胃肠平滑肌条进行了效应观察。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探讨了槟榔碱对结肠平滑肌细胞的钙离子通道的调节效应,并应用免疫组化、神经及离子通道阻断剂的手段进行了部分机制的探讨[20]。首次建立起胃肠平滑肌活性中药的筛选研究实验体系,为筛选中药的活性成分建立了多层面的高效、科学、可靠的实验方法。同时,研究发现包括理气、破气、消导和清热在内的多种中药都能够促进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其中槟榔的活性最强,具有促进平滑肌收缩与激活细胞内钙释放和胞外钙内流。但是进一步的调节机制研究尚缺乏。研究还发现,促进胃肠动力中药不仅对胃肠动力障碍疾病本身,而且对于急性胰腺炎等消化道重症也有重要意义[21]。

1.3.2抗肿瘤中药

目前,肿瘤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放化疗为主,副作用大,毒性高。从中草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寻找毒副作用小,疗效独特的防癌抗癌药物成为当今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从天花粉中提取的核糖体失活蛋白天花粉蛋白(eFG),主要作用于细胞G期,具有抑制胃癌细胞mKn-45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可以指导对胃癌的治疗。黄芪、莪术等益气活血中药对cox-2及其上下游基因有明显调控作用,并通过基因间的信号通路扩大其作用。白首乌总苷对人大肠癌细胞(Hce-8693)、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肺癌细胞(paa)4种实体瘤细胞均有较强的体外细胞毒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人参总皂苷能够使肝癌细株Hep-G2细胞的胞浆中某些表型逆转,向正常细胞的方向诱导分化。川芎嗪对人胃癌低分化腺癌(mKn-45)有直接杀伤作用,与化疗药物合用时有明显增效作用。另外,还有许多抗癌中草药已被提纯并在临床广泛应用,如从紫杉树皮中提取的紫杉醇,长春花中提出了长春新碱,薏苡仁中提取的薏苡仁油,斑蝥中提取的斑蝥素,蟾酥中提取的华蟾素等。中药复方犀黄丸含药血清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血清浓度与抑制率呈直线相关。还有研究表明,健脾理气中药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端粒酶活性有抑制作用,H22肝癌荷瘤小鼠在服用健脾理气中药后,肿瘤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益气活血清热方可以通过调节胃癌细胞株p53、VeGF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减少肿瘤的增殖和转移,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清热消积方含药血清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的抑制率分别为7.4%、8.6%和16.3%,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且其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递增[22]。

1.4胃肠病中医证候基础的研究

中医临床治疗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首先要从证的研究着手,证的研究可以说是中医迈向现代化的起点或切入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大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员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肾虚证、脾虚证、血瘀证以及阴虚和阳虚证的研究,应用现代科学的各种技术方法,从多学科、多途径和多层次着手,已在整体水平、器官水平和细胞水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初步复制了模拟中医证型的多种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了各种反映机体内在变化的微观的实验指标,验证了一系列证效结合的方药疗效。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平教授领导的团队,在肝病病理模型研究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创造性的运用了“中西医病-证(方)-效结合的研究模式,部分解决了长期以来动物模型难于判断中医证型的问题,对其他病证的动物模型的建立也有启迪作用[23]。在中医症候客观病理改变方面[24-26],魏睦新等对脾阴虚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脾阴虚证的诊断标准,发现脾阴虚证患者存在消化功能低下,免疫调节异常和细胞内第二信使环核苷酸异常等一些列病理改变。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该课题组还探索了大鼠脾阴虚证病理模型的建立。汤一新等对脾阴虚证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一系列临床成果,并且出版专著。现在,很多教科书开始把脾阴虚证纳入脾虚章节,这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脏腑理论,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中西医结合胃肠病学的展望

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灵魂。科学的发展,归根结底有赖于创新能力和思维观念的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开放性、多态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体系。在时代的延续与变迁中,不断进行学术体系重构、蜕变和新生,才能具有充沛的生命力。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特别重视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2.1以难治性消化系疾病为切入点进行临床治疗领域的中西医结合

疗效是生命,疗效是基础。中医如果失去疗效,所有的研究都将失去光辉。尤其是西医难治性疾病,如果中医能够一一攻克,将有力地证实中医的价值。对于CaG的治疗,虽然目前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其确切效果仍需进一步扩大验证,其重点应放在癌前病变防治上。对于pU的临床诊疗,西医的各种抗酸、解痉、抑菌药物与H�2受体阻滞剂的疗效大致相似,但复发率很高。因此,提高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是中西医结合治疗pU的发展方向。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应提高中药或中西药结合对Hp的根除率,并阐明其作用机制,如能总结出一套简便、高效的措施,则具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胃肠动力疾病(DGim)和功能性胃肠病(FGiDs)临床治疗非常棘手,尤其是FGiDs,不仅临床发病率很高,症状繁多,反复迁延,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一般西药治疗效果并不满意,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通过发挥辨证论治的长处,也就是结合患者的社会心理、体质、生物和环境等诸多影响因素,加强针对性、个体化和综合性治疗,每每取得突出效果,这正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和特色,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也较容易收到明显的效果。加强对消化系统癌症,尤其是胃肠道的癌前病变、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以及伪膜性肠炎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研究,亦应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要千方百计地提高临床疗效,并争取在理论创新上有所突破。

2.2生命科学的高新技术的导入

当代生命科学的高新技术,是以信息系统和分子生物学为代表方向,而两者又是紧密结合和相互联系的。中医药学侧重于从整体宏观上认识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疾病状态,主张提高和调整人体的自控和潜在的能力,从而维护健康水平和修复疾病状态。现代医学则侧重于从微观上揭示生命的真谛,尤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X射线衍射蛋白空间结构的测定,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分子生物学全面地改变了生物学,包括现代医学的面貌,并涉及生命和疾病的最本质的内涵。要实现中医现代化和在深层次上进行中西医结合,就要把中医药学和生命科学中最先进和现代化的分子生物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系统理论来探讨消化病证候的发病机制,这才是最捷径和最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途径和思维方法。

2.3创造中西医结合新消化病学

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传统医学也不能例外,只有顺应这一发展方向,才能激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西医结合医学既蕴含和保存着自远古至近代的传统医学的精华,又融汇了现代科学的内涵,根据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两者必然会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在临床诊治实践和学术领域里达到融会贯通,这是大势所趋。在世界医学之林中,中西医结合医学具有代表中华民族医学独创的优势和特色,正在不断产生和形成新的多元动态的医学体系,我们不仅要继承它,更重要的是去发扬和创新它,使之随着时代的潮流走向新的里程,这就是中两医结合的目标和历史任务。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胃肠内窥镜检查的广泛应用,胃肠道免疫学、胃肠道动力学、胃肠道激素、胃肠道屏障以及胃肠道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等理论研究日益深入,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祖国医药方面,从《内经》至明清,历代著名医家对胃肠疾病多有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和极其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完整的理论学说―脾胃学说。因此,历史发展到今天,作为现阶段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研究防治工作的医务工作人员,应当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把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的理论知识和诊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取所长,融会贯通,逐步发展成为中西医结合新消化病学。

2.4培养优秀中西医结合人才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2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中西医结合;诊疗现状;进展

[中图分类号]R6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15)01-66-03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微创技术的应用成为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主流。然而这些新技术、新方法仍不能解决所有的尿石症。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继承中医治疗尿石症的经验,如何实现中医与现代医学有效的结合,在中西医结合学方面做一些临床探索与研究,现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中医传统的继承

1.1辨证论治

中医对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既抓住尿路结石的共性,又针对患者伴随症状进行辨证,对症治疗。以期实现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沈庆法[1]将石淋分为三种证型:湿热蕴结型者,采用三金排石汤;气阴两虚,兼湿热者,采用扶正排石汤;石阻血瘀水停者,予当归芍药散。

1.1.1湿热下注中医(传统上)认为泌尿系结石大多是湿热下注、化火灼阴,煎熬尿液而成砂石。治疗用清热利湿,利水通淋,活血祛瘀兼顾补肾治疗。祁跃明等[2]拟排石汤:金钱草、滑石、车前子、肾茶、续断、琥珀、猪苓、白芍等治疗输尿管结石60例,7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治愈5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96.6%。

1.1.2气滞血瘀刘爱真[3]认为本病病机在气滞血瘀、虚实夹杂,所以临床上运用行气、活血法治疗比单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效果更好。郝玉千[4]认为,在结石形成过程的各阶段只用湿热下注的病机概括往往不够合理。经辨证为气滞血瘀型者,用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肾结石40例,结合体外碎石,总有效率达到92.5%。

1.1.3肾气亏虚肾虚为本、湿热为标。张佐良[5]认为石淋的发生是由肾虚与湿热共同为病所致。用四逆散的行气理气、透达散结,加以泽泻、滑石、金钱草清热解毒利水消石,达到缓解泌尿系结石引起的肾绞痛,促进结石快速排出的治疗目的。

1.2辨病论治

传统上中医用三金汤为主方治疗石淋(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石韦、冬葵子、瞿麦)。近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如三金汤佐以益气行气之品,杜荣亮[6]设治疗组185例,排石颗粒对照组90例。20剂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张冲等[7-8]在三金汤基础上加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之剂,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治疗1个月后,治愈43例,总有效率为87.01%。也有三金汤中加活血利尿的药物,王克敬等[9]治疗输尿管结石32例。10剂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3.5%。刘静[10]拟三金石韦汤治疗泌尿系结石治疗组30例,对照组口服排石颗粒30例。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67%。

1.3针灸治疗

泌尿系结石首见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以治疗输尿管结石与膀胱结石为主。目前多以针药结合共同治疗为主,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明[11]运用针灸(主穴:肾腧、关元、阴陵泉、内关等)和口服中成药治疗泌尿系结石1周,总有效率达92.24%。吴伟兵等[12]治疗89例。采用针灸(主穴:肾腧、京门、阳陵泉、飞扬等)结合中药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2周后,总有效率为98.73%。对照单用中药组有明显优势。

2中医治疗理论创新

2.1阶段治疗

李翠勤[13]提出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三个阶段:即用活血化瘀行气法促使结石松动、通过利尿通淋排石法使结石排出、用活血补肾法帮助治疗中受损的组织恢复。其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一阶段运用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赤芍、地龙等治疗1~2周;第二阶段运用通淋排石汤: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q蓄、瞿麦等治疗7~10d;第三阶段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组68例总有效率达到88.2%。

2.2针灸治疗

在针灸治疗上,王巍[14]提出了根据“天、地、人”三才理论来指导针灸的进针深浅治疗泌尿系结石。刺入”肾俞”和灸热透达深层组织的三才刺透灸并用法,每日治疗1次,治疗肾结石(7d),观察大鼠血钙、尿钙、肌酐、尿酸等水平的变化。经过分析认为,三才刺透灸并用法对于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影响优于常规针灸,能减轻肾脏及输尿管组织的病理改变,降低血尿中的钙离子含量,能改善肾功能。

2.3中成药制剂

中成药及颗粒制剂在治疗泌尿系结石方面具有制作规范,剂量标准,使用方便等特点。张奋蕾等[15]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观察87例肾石症患者。治疗组用尿路净1号颗粒(炮山甲、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石韦、冬葵子、王不留行、车前子等)治疗47例,总有效率达65.96%优于对照组。雷春湘等[16]治疗组60例用补肾化滞颗粒治疗20d,总有效率达98.33%。马永琪[17]运用金鬃排石胶囊(金钱草、猪鬃、海金砂、车前子等)结合西药抗感染、解痉、止痛。治疗62例,治疗2周,总有效率达96.3%。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6)12(b)-0197-02

内分泌代谢疾病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高于5%。糖尿病、糖调节异常、代谢综合征、肥胖症、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血脂障碍和甲状腺炎等都属于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腺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较高,女性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些内分泌代谢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以西药治疗为主,该文对西医防治、中西医结合防治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的独到之处。

1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

多种因素可导致糖尿病的病发,因此,糖尿病临床治疗的重点是综合防治,这与中医从整体上调节治疗疾病的观点相吻合,体现了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原则,患者的各种情况不尽相同,相应的治疗方法与药物也各不相同。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林兰教授对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规律进行了探索,参照前人的经验,从微观上进行检测,并加以客观辨证,归纳出糖尿病的演变规律与共性。参照宏观辨证的观点,总结出糖尿病具有的四大基本证候:阴虚证、热盛证、气虚证和阳虚证,并通过实践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林兰教授等[1]指出,糖尿病患者患病之初燥热较盛,血糖值较高,此时应该及早控制血糖,充分应用控制饮食、中药、化学合成药、胰岛素和运动等中西医各种方法;将血糖控制相对平稳后,再重点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展。中西医各有优势,西药具有较强的降糖效果,起效迅速,而中药具有较持久的降糖作用,改善症状好。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好,有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以辨证论治观点为基础,林兰教授参照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根据病证合理加减药物,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林兰教授还提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对于糖尿病病情的缓解具有良好效果,有助于患者减少用药量,对病情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预防和延缓作用。

除此之外,有效结合中医的辨证规律和西医一系列的客观指标,在宏观之中又有微观形式的参与,提高了辨病辨证相结合的科学性,使得糖尿病的防治指导更加确切,有效提高治疗效率和治疗效果。目前,许多地方已逐渐应用了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的方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该方法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成为当前防治糖尿病的一种十分理想的方法。中西医结合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上具有独到的特点,优势十分显著。

程学军[2]曾对2型糖尿病进行了分类,将其划分为五大基本证候: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和阴阳两虚证。经过临床践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对FBG、pBG的治疗效果优于中药组,且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对Hba1c的治疗效果优于西药组。该临床实验证明2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中药治疗和单纯西药治疗。

周勇等[3]曾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中药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益气活血,改善患者病情,并预防并发症发生;西药主要起到控制血糖、血压,降低血脂和抗凝的作用。94.0%的患者血糖控制超过一般水平,心电图St-t改变治疗后达到了63.3%的总有效率,6例患者运动后心绞痛的症状得到缓解。由此可说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取长补短,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中西医结合防治甲状腺疾病

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方法进行简单分类,主要包括3种:抗甲状腺药物、甲状腺切除、放射性i。患者服用抗甲状腺药物以后,可能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应用放射性碘虽然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极有可能导致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低。而应用甲状腺切除手术疗法对适应证的要求比较严格,同时也有较高的甲低发生率和甲亢复发率。而应用抗甲状腺药物与草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甲亢,收到了显著的疗效。中草药与抗甲状腺药物结合的方法与单纯应用抗甲状腺药物相比,可有效降低甲亢的复发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缓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显著调节甲状腺功能状态。

郑曙琴[4]曾将69例Graves病患者进行分组,其中43例患者作为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进行治疗,对这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甲状腺功能的改善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通过2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治疗组。

将85例甲亢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3组:甲亢宁组、甲亢宁加小剂量他巴唑组、他巴唑组。对3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评估其总疗效、症状缓解情况、甲状腺激素及心钠素水平等。结果显示:3组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而甲亢宁组、甲亢宁加小剂量他巴唑组改善甲亢症状的效果显著优于他巴唑组,在调节甲状腺功能、改善异常心电图、降低心钠素等方面出现了相似的结果。说明应用甲亢宁治疗甲亢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中西医结合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

在所有癌瘤患者中,甲状腺癌仅占1%。甲状腺癌又包括很多类型,例如滤泡状癌、状腺癌、髓样癌、未分化癌等。在手术治疗甲状腺癌的基础上,加以养阴清热的中医药,可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对手术疗效起到巩固作用,预防病症的复发;加上内分泌治疗,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3中西医结合防治代谢性疾病

将128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31例患者为治疗组,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采用壮骨方与钙尔奇D配合治疗;33例患者为中药组,单纯采用壮骨方进行治疗;32例患者为钙剂组,单纯采用钙尔奇D进行治疗;32例为糖尿病对照组,单纯进行降糖治疗。3组的疗程均为20周。结果显示,与其他3组相比,中西医结合组骨密度增加有显著性差异,中西医结合组治疗骨痛的总有效率最高,为96.8%。

康传其等[5]曾对中西医结合治疗97例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97例患者全部应用口服α-骨化醇胶丸与内服自拟碎仙固疏汤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这97例患者进行1~25年的随访,97例骨折患者均已痊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作为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前后p值呈现显著性差异,97例患者骨密度的t值均有所提高,其中脊柱椎体的骨密度t值平均提高了0.032,股骨上端骨密度的t值平均提高了0.036。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王延须等[6]曾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令对照组患者服用别嘌醇片,3次/d,每次剂量为100~200mg。对治疗组患者,在服用别嘌醇片的基础上,内服健脾祛湿中药,并采用参附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显示,中西药结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为87.0%。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主要是充分结合了辨病与辨证,按照患者病情发展的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辨证治疗方法,以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为基础,再加用别嘌呤醇、碳酸氢钠片,可对关节疼痛症状起到缓解作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避免了单纯应用中药或者单纯应用西药的缺点,充分发挥了中药和西药的优势,提高了疗效。

4结语

中西医结合对于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方面具有以下优点:①缓解病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西医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控制相对平稳,但是仍存在例如倦怠乏力、口干口苦、自汗盗汗等症状。对此,可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进行辨证论治、因人施宜的方法进行治疗,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甲钕偌膊。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甲状腺功能。②降低西药的用量。西药虽然起到了良好的降糖效果,但也会有不良反应产生。一些患者肝脏、肾脏本身就存在病变,若长期应用西药治疗,必将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若加用中药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西药的使用量[7]。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疾病可降低西药的用量,避免了长期大剂量应用西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③防治慢性并发症。西医并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进行治疗,若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可有效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8]。

[参考文献]

[1]王斌,林兰,倪青,等.中西医结合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1(8):19-22.

[2]程学军.2型糖尿病中医辨病辨证论治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83-85.

[3]周勇,高原福.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0):38-39.

[4]郑曙琴.中西医结合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5):449.

[5]唐传其,陆强益.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97例[J].四川中医,2010,28(4):104-106.

[6]王延须,郭德生,张爱琴.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294-295.

[7]汤益明,吴跃进,胡建平.中西医结合防治代谢综合征[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58-60.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4

证与病,是同一疾病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中医的病大都是以疾病的最主要症状及症状出现的部位来命名,如发热、咳嗽、心悸等。西医的病大都以疾病发生的具体脏腑组织及病理性质来命名。中医的病名并没有反应出疾病的本质。而中医的证则是反应疾病本质,中医在大多情况下只有辨证,才能论治。中医擅长于辨证治疗,而西医擅长于辨病治疗。中医离不开辨证,证不立则治疗无从着手;西医则离不开辨病,病不明则用药心中无数。中医的证中包含多种西医的病,以咳血为例,中医的咳血病可见于西医的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炎、肺部肿瘤心血管疾病、全身性疾病等。而西医的病是反映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并不是对应中医的某一证型,甚至某些西医的病无症状也就无证可辨,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未发展成乙型肝炎时,无症状可辨,治疗上只能按西医辨病,按疾病的病因病理去治,如这时用中医辨证治疗,往往很难辨证,治疗效差。所以说中医的证和西医的病,不尽相同,各有体系。

中医与西医都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问题,但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各具特点。比较而言,西医辨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疾病变化的病理学说,用现代科学方法观察研究得比较具体细致。中医则着眼于整体,注意病变过程的发展变化,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辨证论治方法。“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病的目的。中医特别强调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祛邪”是祖国医学的特长。

现在提出辨证与辨病的问题,目的是为了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把握好中医的证,所谓“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其实都是以“证”为中心,证是本质,是治病的依据,法随证立,方随法生。在此,如果病与证的关系处理不好,中西医非但不能结合,甚至可能使祖国医学丧失其独立的体系和特点。我认为,现代中医治病之前既要明确西医诊断,但亦不能离开辨证,更不能以西医的病来代替中医的辨证论治,而一定要坚持中医的辨证论治的治疗准则,否则会束缚自己的手脚。根据病情特点,运用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并参照现代医学的科研成果,才能更准确地诊治疾病。现举3例说明:

例1,某女50岁,绝经2年,绝经后出现失眠、心烦、易出汗、腰痛、乏力、双下肢轻度浮肿。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经中西医方法治疗症状未减。余诊脉,双手脉弱,尺部尤甚,望舌,舌淡,舌尖红。据证辨为肾阳虚,心肾不交,心阳上抗。治疗温补肾阳,交通心肾,给于金匮地黄丸和交泰丸方加减治疗连服20余剂,症状逐渐消失。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在一般情况下多数出现为心肝肾阴虚、血热。应予“养阴清热、”治疗。此例患者的治疗,并未以病为重点,沿用常法,而是以证为根据,辨证施治,治则虽异于常法,收效却颇满。

例2、某中年患者男性,症状表现有咳嗽、痰白而稀、动则出汗、气短心悸,饮食减少、疲乏嗜睡、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腻、脉细数。经拍片确诊为“浸润性肺结核”,曾经中西医方法治疗症状未减轻,据证辨为肺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治以培土生金,气血双补。方用八珍汤加干姜、五味子、清半夏、茯苓。连服15剂,症状逐渐消失。肺结核患者在一般情况下多数出现为“虚火灼金、肺阴不足”,应予“养阴清热、润肺化痰”治疗。此例患者的治疗,不被肺结核病名束缚,而是遵循中医辨证施治,收到良好效果。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5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分析

引言:阑尾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多发病,极为常见,发病原因是阑尾腔阻塞、激发细菌感染等,上腹部或脐周围隐痛数小时后腹痛向右下腹部转移是其典型表现。中医认为湿热邪毒是其发病机制。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如果能及时治疗,炎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后,是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1]。笔者对我室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50例经辅助检查确诊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学生患者行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室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50例经辅助检查确诊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学生患者,其中有3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5~1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7岁。学生从发病到来室就诊的时间为6个小时~3天。所有患者均以腹痛来诊,均有麦氏点固定压痛及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胃肠症状。一些患者还患有发热症状。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行西医治疗,对观察组患者行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每天2次静脉点滴3g氨苄青霉素钠+100ml生理盐水;每天1次静脉滴注3g甲硝唑,当患者的症状体征消失之后,停止这些滴注,让患者每天3次口服0.5g的头孢安苄胶囊,疗程为7天。给予观察组患者这些治疗的同时,让其服用阑尾解毒汤,每天1剂,和停用抗生素的时间相同。该汤药的药方为:10g大黄、玄胡、川楝子,15g地丁、丹皮、败酱草,20g红藤,5g芒硝冲服。

1.3疗效评定标准[2]

如果患者的腹痛症状和消化道症状消失,体温和血常规恢复正常,经检查发现身体没有压痛和反跳痛,则评定为显效;如果患者的腹痛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基本消失,体温和血常规基本恢复正常,经检查发现身体的压痛和反跳痛有所减轻,则评定为有效;如果患者的腹痛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加重,血常规仍有异常,经检查发现身体的压痛和反跳痛仍然存在或加重,则评定为无效。

2.结果

3.讨论

3.1急性阑尾炎概述

急性性阑尾炎患者初期并没有太大的腹痛感受,提问不高于38℃。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处于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初期,弥漫性腹膜炎较为局限,因此只需行保守治疗即可[3],但同时应该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如果患者经过1~3天的治疗改善不十分明显,则应该及时手术,以免延误治疗。

3.2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优势

阑尾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在中医范围内属于“肠痈”,早期表现主要是气滞血瘀,维之则久郁化而成痈,甚至出现脓肿的现象。造成急性阑尾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进而造成胃肠气血凝滞,湿热内生或者由于劳倦过度也可能造成进行阑尾炎的发生。临床上,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笔者选择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一方面将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有效消除了,另一方面也对手术和麻醉带来的严重并发症进行了有效的预防和避免[4]。应用中药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作用,激发功能,促进抗病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对感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促进炎症消退,而西医能够较快地控制全身症状,二者结合能够全面而迅速地达到消炎止痛、排腐去毒的目的。和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好的疗效,而并非对攀比中医和西医治疗的比重,虽然西医治疗急性病很多方面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要运用中医的优势进行解决,这样才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临床通过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0.0%,而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于训德,王法东,苗春起.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68例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4):106-108.

[2]廖志文,廖济林.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30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9(27):96-98.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6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若方差齐时采用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口学资料

   性别和年龄2010年5月—2011年8月间,共收治符合入组标准的手足口病患儿200例,其中男133例,女67例。年龄最大为10岁,最小1岁,平均年龄(2.90±1.66)岁;根据患儿实际接收的临床治疗方案分为西医组50例,中医组75例,中西医结合组75例。西医组男女比例为2.57∶1,中医组为1.59∶1,中西医结合组为2.13∶1;西医组患儿年龄最大6岁,最小1岁,中医组年龄最大9岁,最小1岁,中西医结合组年龄最大10岁,最小1岁,3组在年龄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见表1。患儿入组时病程和体温比较西医组患儿入组时最长病程为2d,最短3h;中医组患儿入组时最长病程为2d,最短4h;中西医结合组患儿入组时最长病程为2d,最短3h。3组入组时病程无显着性差异(p>0.05)。西医组入组时最高体温39.2℃,最低体温36.0℃;中医组入组时最高体温37.2℃,最低体温36.0℃;中西医结合组入组时最高体温38.9℃,最低体温35.9℃。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平均体温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2组均显着高于中医组(分别为p=0.002和p=0.000)。见表2。

   2.2患儿皮疹分布情况

   200例患儿皮疹分布以手(96%)、口腔(95%)、足(91%)为主,臀部(59%)次之,少数分布在肘、膝、大小腿等躯干四肢部(18%)。皮疹多为红色或暗红色斑丘疹,粟粒至绿豆大小不等,少数有厚壁疱疹,疱液清澈透明,不易溃破;口腔疱疹或溃疡,多分布于舌、两颊部、及咽后壁。

   2.3治疗后皮疹消退时间比较

   西医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最短51h,最长216h,平均(140.90±39.11)h,中医组皮疹消退时间最短为52h,最长192h,平均(118.53±30.95)h,中西医结合组皮疹消退时间最短51h,最长192h,平均(120.55±22.30)h。

   2.4临床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的时间比较

   患儿治疗后临床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如咳嗽、纳差、恶寒、精神倦怠等完全消失时间,3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以中西医结合组最短,中医组次之,西医组最长,提示中西医组对临床非特征性症状和体征临床疗效最好。

   2.5患儿治疗后热退时间比较

   200例患儿中就诊时体温≥37.5℃有31例,其中西医组15例,中西医结合组16例,中医组0例,西医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最长36h,最短1h,平均(12.12±3.13)h。中西医结合组最长24h,最短1h,平均(10.47±6.50)h。2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

   2.6并发症

   西医组有2例患儿出现心肌损害,6例合并肺炎,6例合并呼吸道感染,4例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组有1例出现心肌损害,1例合并肺炎,2例合并支气管炎;中医组有3例合并呼吸道感染。2.7转归200例患儿无1例死亡,西医组有1例治疗2d后转成重症,中西医结合组有1例治疗3d后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确诊为重症,中医组无1例转成重症。所有患儿均治愈。2.8不良反应西医组有1例患儿出现了皮肤瘙痒,中医组有1例患儿出现了腹泻,经过对症处理,症状均消失,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7

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

1.1经方

1.1.1银翘散:孙俊波[1]等给予银翘散(金银花20g,连翘20g,薄荷10g,牛蒡子10g,淡豆豉10g,荆芥穗15g,桔梗6g,甘草6g)加减汤剂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每次10mg,每日3次)治疗疗效显示:治愈率达50%,有效率高达93.33%,明显高于单用西药组,且无复发病例。

1.1.2丹栀逍遥丸:卢志刚[2]予以以丹栀逍遥丸加味(柴胡15g,郁金15g,夏枯草20g,牡丹皮12g,栀子12g,当归12g,白芍12g,茯苓12g,白术12g,甘草10g)为主随症加减,汤剂口服+强的松(30mg/d,分三次口服)治疗临床疗效显示:总有效率达90.63%,高于单用西药组,甲状腺疼痛、触痛消失时间、甲状腺肿大缩小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复发率均优于单用西药组。

1.1.3温胆汤合连翘败毒散:索莉[3]等予以中药温胆汤合连翘败毒汤加减(银花、连翘各30g,栀子、黄芩各15g,陈皮、半夏、竹茹、升麻各10g,柴胡、桔梗各9g)+清开灵(60ml+5%GS250ml,静滴)同时加服非甾体抗炎药,金诺匹林(1.0g,一次/d)治疗结果显示:有效率达100%,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有效地、迅速地控制病情,减少激素用药剂量和时间,而且能有效降低停药后的复发率。

1.2自拟方

1.2.1散瘿散:李军民[4]用自拟方散瘿散(柴胡10g,黄芩15g,银花20g,夏枯草20g,板蓝根20g,连翘30g,制乳香、没药各6g,贝母10g,赤芍、白芍各15g,酒大黄10g,香附10g,冬瓜皮、冬瓜子各30g,木香10g)+泼尼松(10mg/次,3次/d)口服;病毒唑片(0.2g/次,3次/d)口服治疗,临床疗效显示:总有效率达90%,高于单用西药组,且长期随诊,复发率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率均明显小于单用西药组。

1.2.2抗炎消瘿汤:邹晓慧[5]等给予抗炎消瘿汤(野12g、野升麻6g、鬼针草20g、鬼箭羽10g、猫爪草30g、猫眼草10g、白僵蚕10g、全蝎6g、土贝母10g、土牛膝12g、白芥子10g、黄药子12g)+强的松(每次10mg,每日3次);消炎痛(25mg,每日3次)口服治疗显示:总有效率高达98%,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组。

1.2.3愈甲汤:王素梅[6]等用中药汤剂愈甲汤[野20个,银花20g,知母12g,石膏30g(先煎),柴胡20g,黄连6g,桔梗12g,夏枯草12g,生甘草6g]+强的松(每日30mg,分1-2次)口服治疗疗效显示:总有效率达96.66%,同时起效时间,甲减发生率均优于单用西药组,复发率低。

1.2.4甲1方煎剂:王文英[7]用强的松(20mg,每日1次)+甲1方煎剂(法半夏、茯苓各15g,瓜蒌皮15g,墨旱莲15g,丹参30g,猫爪草15g,浙贝母12g,郁金12g,田七片6g)汤剂口服,疗效结果显示:治愈患者达43%,总有效率高达91%,高于单用西药组,同时能减少激素的用量,缩短病程,从而减轻激素的副作用,亦能较西药对照组更快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血沉,减少复发率。

1.2.5邢秉清[8]等予以自拟中药汤剂(蒲公英30g,板蓝根15g,沙参15g,麦门冬15g,制龟板20g,鳖甲20g,生地黄20g,桔梗15g,射干10g,法半夏15g,天竺黄10g,甘草5g)加减口服+强的松(30-40mg/d,分1-2次口服,血沉正常后开始逐渐减量)治疗疗效显示:总有效率高达97%,且平均退热时间、甲状腺肿小腿时间、血沉恢复正常时间及药物副作用方面均优于单用西药组。

1.2.6马晓梅[9]予以自拟中药方(龙胆草20g,黄芩10g,栀子15g,柴胡10g,郁金10g,川楝子10g,合欢皮10g,连翘10g,鱼腥草10g)汤剂口服的同时,对于症状轻者,给予吲哚美辛胶囊(50-100mg/次,3次/d);对于症状较重者以及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或疗效欠佳者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日)或强的松片(10mg次,3次/日)治疗疗效显示:其治愈率高达91.7%,同时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亚甲炎不仅能有效地、迅速地控制病情,减少激素用药剂量和时间,而且能有效降低停药后的复发率。

1.2.7肖[10]等以自拟中药方(柴胡、黄芩、赤芍、丹皮各10g,郁金12g,蒲公英24g,板蓝根15g)加减汤剂口服+强的松(每日30-40mg,分1-2次口服,血沉正常后开始逐渐减量)治疗临床疗效显示:总有效率达96.88%,总有效率、副作用发生率及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单用西药组。

1.2.8马德权[11]予以自拟方(柴胡、郁金各10g,赤芍、白芍各12g,龙胆草15g,黄芩、栀子、牡丹皮各10g,金银花、连翘各15g,生甘草10g)加减汤剂口服+强的松(15mg/d,连服3天后停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及血沉下降速度均优于单用强的松(30mg/d)组,且复发率明显降低。

1.2.9辨证分型治疗:向明民[12]用(消炎痛25mg,一天三次)口服,同时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热毒壅盛型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药用银花、连翘、黄芩、浙贝母、牛蒡子各10g,芦根、板蓝根、夏枯草、生牡蛎各30g,桔梗、甘草各6g;肝郁蕴热型治以疏肝泻热,消肿止痛,药用柴胡、当归、丹皮、栀子、香附、半夏、黄芩、赤芍各10g,丹参、茯苓各15g,炙甘草6g;阳虚湿困型治以温阳健脾,行气利水,药用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泽泻、肉苁蓉、鹿角胶、炒山甲、枳壳各10g,砂仁、炙甘草各6g,汤剂口服,临床疗效显示:治愈率达71%,显效占21%,总有效率高达100%。

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

2.1痰热清注射液:龚勤俭[13]予以常规治疗强地松(5mg,每天3次),消炎痛(25mg,每天3次,疼痛消失停用),同时加用痰热清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及连翘;20ml,溶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内静点,每日1次),疗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高达100%,明显高于单用西药组,疗效明显,同时血沉下降明显,复发率低。

张学新[14]等用泼尼松(40-60mg一次/d)加用痰热清注射液(20mL,溶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内静脉点滴,一次/d),临床疗效显示:总有效率达98.08%,高于单用波尼松组,疗效明显,有效调节血清中iGF-1含量,不仅能有效控制病情,减轻疼痛,还有可能减少激素的用药及用药时间。

2.2夏枯草口服液:杨坤[15]等予以强的松片(15mg,晨顿服),同时服用夏枯草口服液,疗效结果显示:其退热时间、甲状腺疼痛、压痛消退时间、甲状腺肿胀消退时间、治疗1周后血沉下降率及复发率降低程度均明显优于单用强的松片组(30mg,分3次口服)。具有更快缓解、消除症状,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减少激素副作用等优点。

2.3新癀片:肖旭平[16]等用强的松片(30mg,顿服)+新癀片(每次3片,每日3次)治疗疗效显示:其总有效率97.2%,明显高于单用西药组,同时副作用小。

2.4黄连上清片:戚合德[17]等用口服(强的松5mg,3次/日)并加用甘草酸二铵胶囊(150mg,3次/日)及黄连上清片(4粒,2次/日)口服治疗复发性亚甲炎患者,起症状改善明显,病程中未再出现满月脸、胃痛等糖皮质激素不良作用。随访一年未出现复发。故作者认为加用甘草酸二铵胶囊口服可适量替代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并且有助于激素的顺利减量、停药及防止复发。

外用中药联合西药治疗

夏枯草消瘿散:周卫惠[18]等予夏枯草消瘿散外敷联合口服强的松片,对照组单纯口服强的松片(每次10mg,每天3次)治疗临床疗效显示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组,在疼痛缓解时间、甲状腺触诊压痛阴性时间均较单用西药组缩短,无不良反应,同时无出现复发病例。

展望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显著,不仅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轻临床症状,减少西药剂量及疗程,减少激素等西药的副作用,还能降低复发率,减少亚急性甲状腺后期甲减的发生。随着临床疗效的肯定,中西医结合治疗将形成对各种临床疾病的一种治疗趋势,不过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还不够完善,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及完善。

参考资料

孙俊波,赵璐.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J].中医研究,2010,23(9):44-46.

卢志刚.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2例[J].中医杂志,2008,49(10):912-913.

索莉,迟玉娥.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28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59.

李军民.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40例[J].中医研究,2009,22(9):38-39.

邹晓慧,周旦阳,陈慧萍,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5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2):175-176.

王素梅,刘永娟.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29(4):296-297.

王文英.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23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8):2893.

邢秉清,赵鹏飞.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7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2):9-10.

马晓梅.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120例[J].四川中医,2010,28(10):66-67.

肖,向楠,陈如泉.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6):26-27.

马德权.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55.

向明民.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24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164):548.

龚勤俭.痰热清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6,6(2):9-10.

张学新,徐邦牢.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清中iGF-1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11):13-16.

杨坤,廖有乔,郭昆全.夏枯草口服液辅助小剂量强的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8,27(1):64-65.

肖旭平,周建波,李云秋.新癀片结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探讨[J].医学临床研究,2007,24(7):1209-1210.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8

关键词:心肌梗塞;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

心肌梗塞疾病的本质为心肌缺血性坏死,该疾病以冠状动脉血流异常为发病基础,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胸骨后部剧烈疼痛、血清心肌酶异常升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心电图St段与Q波异常,如果治疗时机延误,可以造成心力衰竭、休克、死亡等严重危害[1]。西医治疗这一疾病,以溶栓以及保护心肌为主要原则,具有一定疗效,但是,据临床报道显示,采用活血化瘀的中医方案配合西医进行治疗,比单纯西医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2]。我院分别选择20例患者实施中西结合、单纯西医治疗,对比两种方案的具体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择的进行中西结合的20例观察组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为46~80岁,平均年龄为(68.5±4.0)岁,发病与治疗的时间间隔为2.5h~2d,平均时间为(12.0±3.6)h,全部为2010年4月~2011年4月入我院救治的心肌梗塞患者。入院时,16例胸骨后有剧烈痛感,6例为心律失常,1例为心力衰竭,12例有发热表现,10例存在循环功能障碍。单纯进行西医治疗的20例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为同期救治患者,男、女各为11例、9例,年龄为57~78岁,平均年龄为(69.0±4.2)岁,发病到治疗时间间隔为3.0~23.5h,平均为(11.5±3.8)h。其中,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循环功能障碍分别为14例、5例、1例、11例、8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所有患者给予心电监护,调整水电解质平衡,并针对心律失常等基础疾病进行一般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的西医治疗,药物如下:20万U尿激酶,与生理盐水混合,静脉滴注;7500U肝素,肌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凝血酶原变化。观察组:西医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另外采用中医处方治疗。自拟处方益气通脉散,方药包括黄芪、丹参、红花、桃仁各20g,人参、当归、川芎各15g,枳壳12g,水蛭6g,甘草6g。上方水煎,取药液250ml,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均为14d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之后,评定两组心肌梗塞症状的具体改善情况。

1.3疗效评价标准治愈:心肌梗塞主要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的St段转归正常,有异常Q波遗留,血清酶检验正常。改善:心肌梗塞主要临床症状减轻,心电图的St段明显改变,有异常的Q波遗留,血清酶检验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未达到上诉各项标准。总有效率=(治愈+改善)/总例数×100.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作为数据统计处理的工具,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行t值法、χ2值法的相关性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形式为(x±s),p

2结果

观察组的20例患者全部有效,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的20例患者中16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0.00%,对比两组总有效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心肌梗塞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西医治疗致力于改善心肌缺血现象,保护心脏功能,抑制梗死面积扩大,同时处理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常采用拜阿司匹林、肝素、尿激酶等药物实施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我院此次采用尿激酶与肝素为20例患者实施单纯的西医治疗,得到了80.00%的总有效率,体现出西医治疗该疾病的效果。但是,相比于同时以中医进行治疗的20例患者来讲,单纯西医的疗效显著低于中西结合的总有效率(100.00%)。这一研究结果证明,中西结合的方案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梗塞症状,促进心电图恢复正常。

考察本次中西结合良好疗效的原因,具体如下:中医学将心肌梗塞疾病归入真心痛、胸痹等范畴,认为淤血阻滞血脉,气机、血液运行受阻,心神失去濡养,为造成这一疾病的主要原因,在治疗时,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经、调畅血脉为其主要原则[3]。我院此次行中西结合治疗的20例患者采用了益气通脉散这一处方,方中的丹参、当归、桃仁、红花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之功,可条畅血脉;人参与黄芪则可以益气,促进血液的生化;川芎与枳壳则能够疏通气血,祛瘀生新,并保护人体正气;甘草一药则可以调和其他各药,促进药效发挥。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将溶栓、保护心肌的西医方案,与活血化瘀、调畅气机、补养气血的中医方案相结合,为心肌梗塞患者实施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梗塞症状,促进患者异常心电图与血清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庞建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17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05:31-32.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9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痛经、月经不调等。该病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而致[1],对妇女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目前西医临床治疗无特异疗法,临床疗效不显著。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7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作比较,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两组94例门诊患者中,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6.7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3.6年,已婚妇女81例,占86.2%。临床分型:轻度18例(19.1%),中度47例(50.0%),重度29例(30.9%)。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以及临床分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痛连腰骶,易疲劳,劳累时复发加重,并伴有月经不调,白带增多等。子宫多后位,且有触压痛,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宫体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压痛,甚至可触及条索状增厚物或炎性包块。B超检查显示输卵管增粗,输卵管附件区可探及炎性包块。

1.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头孢唑啉2.0g,替硝唑0.5g,氧氟沙星0.2g,静脉滴注,2次/d,7d为1个疗程。临床症状较重者给予头孢曲松钠2.0g加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2次/d,疗程为7d。观察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治疗,方剂包括:败酱草、蒲公英各30g,红藤、当归、丹参各20g、桃仁、夏枯草、赤芍各15g。诸药加水1000mL,上火煎药浓缩,得药液200mL,每日100mL分早晚各1次灌肠,同时将药渣用无菌纱布包裹热敷于下腹部,10d为1个疗程。

1.4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子宫附件无异常,子宫及附件无压痛,盆腔炎性包块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B超检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B超检查包块明显缩小;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见改变,妇科检查局部病变如故,甚至有所加重,B超检查包块仍存在。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如表1所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显著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的70.2%,两组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p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注: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p

3讨论

目前临床西医多采用单纯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但由于此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盆腔组织增厚,包裹形成包块导致局部循环障碍,而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副作用等给治疗带来困难[2],易发生二次感染,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少腹痛”、“瘕”、“带下”等范畴,其病因病机是由于湿热毒邪乘虚而入与气血相结,蕴积胞宫、胞络,湿热阻滞,影响气血运行,积结成瘀,致下腹部疼痛或压痛[3]。炎症形成或盆腔充血,血瘀气滞,瘀阻胞宫,冲任受损,则月经失调。湿热下注,则白带增多[4]。中医治疗当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健脾益肾为目的。本研究中自拟中药方剂中,红藤、败酱草、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凉血消痈、抗菌抗病毒之功效,赤芍散瘀消、行滞止痛,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药理研究发现,桃仁尚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诸多作用[5],当归、丹参补血活血,祛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消滞化瘀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5.7%,这一研究结果与文献[6]报道结果一致,且疗程短、治疗简便、经济,不良

反应少,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任喜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5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10):37-38.

[2]任晓静.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5):46.

[3]黄银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20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9):567-568.

[4]曾祥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96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170-171.

中西医结合现状篇10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危重病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76-01

1中西医各自治疗急性危重病的弊端

在西医治疗方面,虽然西医擅长急救,但是却缺少关于急救的整体辩证理论,例如发病的原因,气血是否顺畅,三焦是否有问题等等,而在急救的具体过程中,西医的治疗重点在于解除病情,根据病患的体征着手,从发病末端解决,这样的治疗方法不注重患者发病的原因,往往不能彻底根治患者的病情,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病情的作用,在解决急性危重病时,可以使用西医的治疗方法作为应急的选择方法。在中医治疗方面,众所周知,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先对病患做初步的了解,然后找到发病的原因,先解决病根,再通过一些辅助药材解决表面的病症。这种治疗方式虽然能够根治病情,但是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对于急性的危重病不太适用,只能作为后期处理的治疗方法。

2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的论述不难看出,对于急性危重病的治疗,西医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而中医面线处于劣势。但是我们需要明晰,我们不能根据治疗的结果来判定中西医治疗的方法哪种更为有效,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根据急性危重病的病症取两种治疗方式各自的长处,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治疗风险,提高治愈比率。当然,作为数千年中医的传承者,我们也需要对中医的治疗方式不断的探索并且改进,争取能够使中医更好的适应当前时展,解决不断出现的新病情。

3寻找中西医治疗急性危重病的最佳途径

虽然急性危重病的病情纷繁复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万千病情中寻找到共同点。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在手术科室还是在其他一般科室,很多急性的常见病,如果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病情仍然继续恶化,那么基本都会走向一个相同的结局,包括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心肌炎,脓毒病,多脏器官衰竭以及营养衰竭等等,在这当中还不包含一些慢性病症的晚期临终状态。像上述的病症,根据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基本可以囊括在中医创立的三证三法理论体系当中,即淤血证和活血化瘀法,毒热证和清热解毒法,急性虚证和扶正固本法。如果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应用这三证三法,并且能够适时的配合现代西医的急救方法,那么中医治疗急性危重病的工作就会迎刃而解,这样的方法虽然不是根据中医古老的理论进行解决,但是在治疗之后却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西医对于急性危重病的治疗无疑是最佳选择,但是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突况,例如,在运用西医方法治疗时,往往会出现危及生命的急性呼吸性窘迫综合征,西医对这种病症采取的方法是使用呼吸机或者是呼气末正压通气,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病患的动脉血氧分压,进而延续患者的生命,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在高浓度氧气吸入之后,很多患者出现呼吸急迫短促,腹部胀满,舌质绛红的症状,这些症状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痛苦和危险的,这种状况在西医中虽然无法解决,却符合了中医的阳明腑证明,运用中医理论中的上清下泻的治疗方法,适用凉膈散去芒硝多用大黄,这样就能够使患者在通便之后,降低pao2的数值,进而在短期之后即可恢复正常,实现早起痊愈的效果。再如缺血性急性肾功能的衰竭,会出现少尿或者无尿,高钾血症,这种病往往会危及到生命安全,在西医治疗中会采取人工肾透析的方法,如果在透析的过程中,给患者开益气活血的解毒方药,例如黄芪,丹参,大黄等等,那么绝大多数的患者就会在一个月左右肾脏恢复正常状态。

4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危重病思路和方法的建议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中医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尤其是现在急性危重病日益增多的状态之下,我们更应该将中医的先进理论保留下来,并且不断的更新升级中医理论,做到与时俱进。西医是外国的智慧结晶,传到我国才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对西医还没有研究通透,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治疗急性危重病,我们需要对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做详细的了解,并且取各家之长,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的实践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中医的整体辩证理论,而并非是哪里有问题就专治哪里,就以毒热证做例子,如果能够证明问题在于阳明,但是却出现血热内盛,急下存阴的状况,那么就需要在急下之后立即清理肠道中的细菌以及内毒素,这样就可以避免肠道里的细菌进入到血液当中,并发其他病症。而在采用西医治疗的时候,也需要注重对于腑脏,经络,阴阳的调理,促进阴平阳秘,正气内存的治疗。这种整体的调理,主要是对免疫功能,能量代谢,应急反应等方面的影响,在西医治疗过程中加入中医的整体调理理论,会使患者的治疗时间更短,身体免遭不必要的痛苦。

5结语

中医擅长根治,西医擅长急救。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那就是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普通病症甚至是急性危重病,在这种结合过程中,我们需要取中西医各家之长,补双方之短,经过不断的摸索,探究,研究出一套成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危重病的思路和方法是一项巨大而又宏观的课题,内容涉猎较广,涉及学科也相对较多,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填补,充实内容,才能够使这种思路更加新颖,方法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高培阳,王春霞,郑翔鸿.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9):73.

[2]刁人政,邹建东,韦宏庆,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1999,8(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