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理解十篇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理解十篇

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6:05

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理解篇1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标;初中英语;教材;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英语教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适应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在,应该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义务教育课标是将中等发展水平的英语教育作为基准,兼顾了全国各地英语教育发展存在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随着时间的发展,义务教育课标在不断完善和改进,在新的课标理念的指导之下,教材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要想充分使用教材,达到最大的效益,就必须了解熟悉义务教育课标、理解吃透教材。

一、义务教育课标对初中英语教材编写的作用

1.义务教育课标是英语教材编写的依据

义务教育课标的改革体现了时展的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命题、评估的必要依据。要想编写初中英语教材就必须熟悉和了解义务教育课标,而要熟悉课标就必须了解它的精髓。如今义务教育对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建立自信心和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培养他们综合语言能力的运用。

2.新课标对英语教材编写提出的要求

在编写初中英语教材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义务教育课标的每一点变化,新课标对初中英语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为五种原则。第一,思想性原则。明确英语教学中包含英语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重目的,英语学习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共同形成。第二,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提倡发现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英语教学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第三,科学性原则。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保障整体学生的利益。第四,趣味性原则。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尽量选择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创设情景的时候尽量选择真实的语言,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第五,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教材应该具有弹性和伸缩性,内容和方法应该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3.英语教材编写中存在的矛盾

英语学习一般是作为工具性的学科,而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英语学习的人文性。如今,英语课堂文化就应该完成工具性的学习文化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习文化转变,这一改变,体现了语言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回归。然而,在实际的编写中,由于存在某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教材编写者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总会面临一系列的矛盾,任何教材都存在局限性,理想、完美的教材并不存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义务教育课标对初中英语教材使用的作用

1.课标的理念和目标对使用教材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义务教育课标以寻求更全面更完整的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并将这一核心理念和价值体系表现在教材的前言、课程性质、总目标和课程设计的思路之中,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义务教育课标的理念和目标对我们使用教材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在熟悉课标的新要求的基础上,教师需要透彻的解析教材,弄清楚学生这样课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底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排教学的顺序,这样教师才能灵活地使用教材和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2.为教材的编写和教育教学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义务教育课标的修订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为目标,将《国家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思想,结合专家、学者、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实际性,同时还有效地吸取了这十年来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这就让义务教育课标的指导思想更为具体和实际,为教材的编写和教育教学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3.明确英语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学到什么”,二是,“学生怎么样学”。义务教育课标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学习和提高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标提出的这一要求为“学生学到什么”这一问题指出了一个明确方向,学生学到什么也就是教学目标的一个达成。至于“学生怎么学”就是指学生在达成目标的时候,是否能够学习的轻松愉悦,有成就感。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两大问题,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的时候,需要注重它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以便教师在熟悉“课标”、透析教材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4.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师的教学内容虽然主要是以教材为主,但是要避免盲目崇拜教材,避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不能让教材局限和束缚我们的思想;而是应学会活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立足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在明确“课标”的指导思想、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这一系列因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例如,调整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心理特点可以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拓展和补充教学的内容等等。

三、加深对义务教育课标的认识与理解

(1)义务教育课标中一直强调英语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重要。语言教学从单纯的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提升到培养和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表明初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背诵和记忆的漫长经历,而是一个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

(2)义务教育课标的指导思想不论怎样改进,它都是以描述学生“用英语做事”为主线,进而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在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初中英语教学界一直以来都对任务型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争议,义务教学课标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改进方案。“义教课标”中表明,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和开展一些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语境来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活动方式,不能单纯只重视结果,对于教学的过程也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多机会。

四、结语

在初中英语的学习中,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爱好显得尤为关键,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听、说、读、写之后,让学生能够自觉形成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接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强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义务教育课标对初中英语教材与使用具有指导性的思想,英语教学的开展要围绕着义务教育课标中所提出的要求去实施。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不断更新观念,以学生为本,在新课标思想的指导之下树立新的教材观。也只有在充分熟悉课标,深入透析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加有效的使用教材,取得好的教学成效。新课标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因而,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积极、灵活的运用其他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何安平.《新课程理念和初中英语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2003

[2]吕勇民.“活化英语教材内容”.《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理解篇2

1、新教材的知识点带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譬如,“abitof”这个短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59课上才正式学习,而编者早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72课的workbook上提前导入了,体现的“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的超前引入规则。类似的,还有“sad”一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84课就出现了,而该词却要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7课,才正式学习。再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3页第三段引入“workmustcomefirst”(工作第一)这个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95页第6题,再次呈现“workcomesfirst”这一短语,进行复习巩固,体现其反复呈现的思想。

3、新教材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适度点拨学生注意语言用语规范。英语交流中的困惑,不仅表现在词汇量的多与寡,还表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上。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除了原教材中有关中英文姓名的差异、接受礼物时的差异以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还在仲秋节这一单元增加了感恩节的内容,讲仲秋节(themid-autumnDay)同时进行感恩节(thethanksgivingDay)的介绍,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了解两个秋天节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再如在这册书的onthefarm这一单元,既介绍中国的农场,也介绍美国的农场,也是为了让学生区别不同国度的人文风情。西方人一般重视个人的隐私,他们不愿意别人问及有关自己年龄、宗教、收入、婚姻状况等情况。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35课,课文注释有关西方的忌讳话题的注解。

5、新教材紧跟时展的脉搏,响应党的号召,扩充了大量信息,思想性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大致表现在①关注西部大开发。新教材选编的内容不仅介绍于我国大城市的面貌,而且反映西部地区(如新疆、西藏、内蒙、陕西等)的面貌。②注重科学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9单元讲解的是thememoryRobort,谈论有关智能机器人的故事。③紧跟时代步伐,关心时事。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的workbook上有这么一个句子“afterweheardSamaranchsaid“Beijing”,wejumpedupandshouted“wehavewon!”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呀!③关心社会,关心环境,。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7课有句“afteryouuseplasticbags,youmustn’tthrowthemabout”,体现了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白色污染”的防治问题。④列举并扩展了报刊上常见的缩写词,如Un(联合国),HK(香港)、iD(身份证)等缩写词。

6、新教材趣味性浓烈。新教材的话题新颖、生动有趣,增加了谜语、谚语、小诗和幽默短文等内容,切近时代生活。新教材配有丰富的卡通图片,形象逼真,适合现代年轻人的认知情趣。此外,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如节日、旅游、音乐、机器人等,所设计的情景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workbook第154页最后一部分是一首诗歌“Lookatthemoon”,很有诗情画意,学生在读这首诗时,既可以发挥想象力去体味和欣赏到美的月色,分享诗人当时的欢乐心情,又复习了形容词及其比较级的用法,巩固了基础知识。

二、新教材的缺陷性:

5、workbook内容与学科检测的题目标准脱节,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素日检测考试以阅读、选择、完形填空等题目类型为主,而课本的workbook却很少有类似的考查题。此外,workbook上的有些题目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显得与新教材改革出新的目的有点相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9页,第63课的workbook第三大题第4小题“我可以过几天还你这本历史书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延边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案第二册(下)第169页确定的答案为“mayireturnthehistorybooktoyouafewdayslater”,笔者认为不妥,因为return这个单词学生还没有学习,所以笔者认为翻译成“mayigivethehistorybookbacktoyouafewdayslater”最恰当。

6、课文例文与交际话题侧重于城市学生生活,与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经验距离很大。譬如:发送电子邮件,磁卡电话的运用、交游、饮食等话题,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来讲就知之甚少,对学生来讲更是海市蜃楼。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第一段(practise)的要求是把课文所给的5幅图画表达的食物带入对话中操练句型,然而那些食品如果不是借助资料来对照,冷不丁地拿出来就连老师也困惑不解,因为这些东西就连老师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吃过,又如何来辨别那是乳酪(cheese)还是汉堡包(hamburger)呢?

7、教材矫枉过正,把过去的诸多优秀篇目删掉了,实为美中不足!时代在变迁,人文在改变,把教材推到时代的舞台,使之接近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然而历史毕竟存在着某些永恒的东西,那就是人类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精神宝藏和文化遗产。譬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本(八十年代本),编撰的《蝙蝠为何夜间出来》,《猴子和鳄鱼的故事》,《小高斯的故事》、《移动的“黑板”》、《难忘的一课》等文章,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都是非常优秀的篇章。笔者认为,哪怕在新教材的workbook后再加上个阅读理解的栏目呢,将这些优秀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和知识完善不无补益!

三、对使用新教材的建议:针对于新教材的优、劣特点,笔者认为在组织英语课程改革教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新教材的词汇。在学习单词时,应把握好三个尺度:

①集中学习单元单词,分散学习目标,逐课消化掌握词汇。集中学习单词是“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单元单词都集中在一块,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新教材时先集中学习单元词汇,这是关键的一步。在集中识词时,可采用每生一词试读词汇法引入新词学习目标(完全可行,我们从小学就开设了外语课,音标关应该说问题不大),然后教师纠正并规范读音。这样不但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和师爱,又传授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技能的发展。按照《教育心理学》“首因效应”原理,应该说在领读单词以后,教师立刻让学生当堂课就掌握词汇是一种方法,但我不提倡这种做法,特别在使用单元词汇量过大的新教材组织教学时。我认为“首因效应”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单词时,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Userealobjects)、卡片展示法(Usepicturesorcards)、教学课件授受法(Cai)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教育教学的首因效应。但我更欣赏“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反复呈现”这条教学原则,而且“螺旋式前进,旋转式上升”的观念一直是人教社这几年编写新版教材的指导思想,就搭上《教育心理学》在谈到记忆方法和原则时也一再强调反复记忆的必要性,更何况《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也明确指出“单词应分别呈现,不宜集中学习,一步到位”。所以,我认为在集中识词(所有同学只需会读词汇,仅有少数同学能够拼读部分词汇)的基础上,分课消化掌握词汇,小步化教学目标,即教师在上每一节新授课之前,先运用多种技巧让学生强化当堂课需要掌握的单词,如此类推,在单元知识学完后再进行一遍词汇集中巩固,这样以来,除了几个别的学生外,99%的学生能完成词汇学习目标(Learningaims)。

②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深挖洞,广集粮”,扩充词汇,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新教材词汇量大,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倍感困难,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的词汇学习无处择手,不知掌握多少是好"。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悉心领会教学大纲要求和为学生全面成长负责的消极表现。《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要求“有目的的扩充学生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小词典。培养学生独立查字典、独立猜词的能力。”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时,制定的词汇学习目标是“掌握黑体词汇,理解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用“四会”分词法来区分目标就是,课本单词表上的黑体词汇需达到四会(听、说、读、写)目标,课本单词表上的白体词汇需达到三会(听、说、读)目标,workbook上的生词汇达到二会(读、说)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新教材的词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识环节编排具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学生到初二以后对新版教材的词汇都记忆犹新,即使是在workbook中呈现的词汇,在以后的新章节中再遇到这些词汇时,学生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③进行“词句文”教学。即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现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创造学习情景,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语言的便捷途径。譬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0课,出现了一个短语stop…from,这个短语是“阻止……做……”的意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造句,“我们必须阻止她看电视(wemuststopherfromwatchingtV)”,这就把词放到句子中去了,而且话题切近学生的生活。为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表达主题,我们可以在后面紧跟上一句“对她的眼睛有害(it’sbadforhereyes)”。如此句、景、情俱在,学生能学不会?

2、学习新教材的课文。学习新版英语教材,因为新版教材系统性高,所以应提倡整体法,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上着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逐一学习语法与知识点。笔者认为在具体学习课文中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遵循短文阅读学习原则,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快速学习短文的先进方法,它的主旨就是用几个概括课文大意或者关联教学知识点的问题来唤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在教师诱导下快速阅读短文以求寻找答案。该教学方法的步骤分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部分。在pre-reading中主要任务是运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注意和求知欲望(talkingaboutthetopicofthepassageforbuildingupinterest/makepredictions)。第二步,在while-reading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速读(Fastreading)或现时阅读(timedreading),通过小组讨论(Discussanswersingroups),师生双方要实现答案核对(Checkanswerswithstudentsofdifferentlevels),澄清知识疑团或悬念。在post-reading部分,教师要把短文中涉及的语言点(Languagepoints)或者语法(Grammar)明确出来,督促学生认知(Docommunicativeactivities)。

②调整使用新教材:既然新教材存在个别不足之处,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敢于大刀阔斧地调整教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调整新教材的课文编排顺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9课,我觉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先讲对话再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规则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造成感觉障碍,因为对话中出现了几个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如果停下来讲语法势必耽误了操练对话,如果不讲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学生又如何理解对话内容呢?于是,我把这两段调了个个,先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再讲第一段对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删节新教材中部分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Lesson1课,单纯讲述第二段对话,不但笼统而且消耗时间(awasteoftime),就不如把句型“So+谓语+主语”与“So+主语+谓语”融入第一段看图说话中进行讲解,第二段对话便可一言带过。③自由组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54课,我把课文第一部分进行自由组合,变成小对话代替课本教学,因为课本仅仅提供了选项式的提纲,然后利用第一段内容进行练习巩固,促进知识记忆,而课文第二部分则把它当作家庭作业。这样组合,课堂教学显得条条有理。④主动订正语法错误。根据正规语法教学书,对课本错误大胆质疑并改正。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43课,“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符和变反意疑问句“前否后肯,前肯后否”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改正。

3、突出操作练习,简化语法教学,精讲多练。现行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反复操练是掌握与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体现在:①加强基础认知和基础技能地教育培养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教育培养,进一步加强听写方面的教学,夯实根基。②注重学生学习策略指导,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听说技巧。③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④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大信息交流和自由会话的力度,促使学生从语境中感知信息,从语境中学会技能,从语境中升华语言交际功能。

4、利用新教材,搞好德育教育。新教材德育点丰富,寓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会动态、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与学习教材的灵活结合,潜移默化地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生活的优良习惯和道德修养,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书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

②高密市教科院整理,《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内部版),2001年9月。

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理解篇3

内容安排次序的调整(如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新课标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提前);具体内容的归并(如第三学段阅读要求由原来的11条整合为8条);内容要求的细化(如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分学段对语文教学各个学习领域的评价要求进行了具体阐述);篇幅明显增加(由实验稿的29页增加为80页)。此外,“附录”中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加了16篇(段);“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体现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教育部“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这次修订课程标准,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3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综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语文课程性质”这一原点、核心概念的科学、明晰、统一的阐释,衍生出一系列自说自话式的、无谓的争论,使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误区和混乱。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倾向于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习得”,因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4次。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这对于切实纠正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两个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学科的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权威性。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特性决定了其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面临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和利益格局,面对当今社会存在的信仰真空、道德滑坡、文化低俗、追求享乐、利欲熏心等问题,语文作为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该承担哪些任务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求比较笼统;新课标则将其具体化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用优良传统、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将语文课程中蕴涵的人文内涵具体化、明晰化。除此之外,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等部分都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强化主流价值取向引领方面有所体现。

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贯彻新课标时,要正确处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究其实可以理解为始终伴随语文课程的“文与道”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人文内涵,必须始终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绝不能重新陷入两极震荡的思维模式,为了强化“道”,而脱离“文”,“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否则只能是“文”“道”俱伤。

三、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不成问题的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同时,首次明确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最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出了“自然”的朗读要求,非常具有针对性。

四、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

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人们日常大量使用键盘输入文字,使人们对汉字的读写和识记长期处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状态中,而且,由于一些人只狭隘地单纯从实用的角度认识汉字书写,认为键盘输入已经可以代替写字,久而久之,不但“提笔忘字”日益普遍,错别字随处可见、全社会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也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就语文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字是软任务,不但每周上一节写字课形同虚设,就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指导环节也常常是指导多、练写少,学生真正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教学中习惯用播放课件指导写字,即使有教师板书范写,其书写水平也难如人意。

其实,早在1990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教学通知》,此后,1998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意见》,直至2011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中,都对加强、改进写字、书法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由于思想认识、师资培养、教材编写、教学研究、考核评价、社会氛围等种种原因,学生的写字水平一直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提高,整体书写水平堪忧。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识字、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理解的过程。写字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何况“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字的书写相比较,汉字的书写无疑是具有最多的讲究,因而也是最须花费心智的一种活动。与此相应,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唯有汉字的书写才能形成人类最伟大的艺术门类之一——书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写字“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五、增强教学评价的层次性——分学段设定明晰的教学评价要求

对照实验稿,新课标“评价建议”条理更加清晰,提出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和“教”两个方面,语文课程评价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功能——多重;方式——多种;主体——多元和互动;特点——整体性和综合性。具体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既承认语文评价的多种功能,又指出要突出其中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2.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功能各异,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关注日常评价,多用正面评价,评价设计突出可行、有效);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重视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具体体现在5个学习领域和三维目标方面)。

新课标对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的评价要求更加具体,层次清晰,具有较强的区分性和操作性。详见下表:

除了以上这些内容,新课标还有以下方面值得关注:

1.在学习方式方面,将原来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改为“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增加了“语文学习应注意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等内容,明确了学习方式中包含的具体内容。针对语文学习(不仅限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了“联系”“整体”的思想:“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着眼于不同语文学习活动之间)、“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课内与课外、学语文与用语文之间)、“整体发展”(着眼于三维目标的整合)。提出“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肯定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

2.总目标中增加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等内容,体现出新课标已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阅读(积累)等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

3.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体现了对实用阅读策略的关注。

4.在对教师的要求方面,归纳起来,教材层面:增加了“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表明对教材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予以高度重视,要求教师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和研究);教法层面:增加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的内容,尤其是增加了“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这也可看作是对过于注重教学生成、忽视教学预设的一种反拨)。

5.将实验稿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改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增加“教科书编者”这一新的对话主体,旨在强调在教学中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文训练,都要注意体会、体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避免不尊重文本、随意“超越”,忽略语文的课程意识、价值导向的现象。

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理解篇4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原因;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适应教育形势的需要,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从城市到农村陆续推广了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政策,此举对我国中学的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中心,那么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关乎中小学英语课程衔接的全局。笔者在湖南省祁阳县就“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这一课题进行了调查、访谈及观察。结果发现:该县中小学在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

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说,该县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因校而异。一些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偏多偏难;一些小学教学内容偏重于英语词汇和语法,而忽视听说内容;还有一些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太少太简单。因此,许多初中一年级的新生,在英语基础上就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学生只学会了26个英文字母加一些极为简单的单词。此外,初一新生在英语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学生表现出严重的英语厌学心理,学习动机较弱、兴趣低下、情感淡薄。

少数学校和教师在英语教学比较极端。一些小学教师认为某些语法对于小学生太难,到了初中会学到,所以就直接删减不教;而有的教师则将教材内容填鸭式地全部教完,这样小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一些初中教师觉得学生在小学已经掌握好了一些语法知识,认为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来教学;而一些初中教师,从初一开始就开始偏重学生的词汇与语法,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这对刚从小学环境中出来的学生来说又有些不适应。这些现象都揭示了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存在不衔接的本质问题。这个问题倘不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英语教学全局。

三、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形成原因

1、教材知识的衔接存在问题

教学内容是教材承载的母体,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反映形式和集中表现。教科书是一项重要的教材。教科书是一种具有特定意义的书籍,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要适应教学特点和需要。

湖南祁阳县小学阶段使用的英语教材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英语教材,初中英语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两套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都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编写的,教材本身都没有多大问题。然而由于这两套教材不是一个系列的教材,因此在词汇、句型、语法并非完全循序渐进。譬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一本零起点的英语教材,而湘少版六年级的英语教材知识的难度也超越了七年级上册教材。

在词汇方面,小学英语教材中出现了不少偏难或不常用的词汇。比如四年级的cracker,scooter,croak,pail,saucer,spray,stall,toad;五年级的snap,sticker,wink,chimney,kennel,spill,vehicle这些词汇在初中教材都没有涵盖,而初中教材很多生词在小学教材里早已出现。在语法方面,包括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甚至较难的现在完成时在内的几种时态以及常用其他基础语法在小学教材都已涵盖,其中有些语法作为重点知识反复呈现。譬如,五年级下册第5课whowasfirst?第6课wasitinthewardrobe?第9课Bennytookmyball.第10课wheredidyougo?第11课whattimedidyouseehim?第12课icamebyplane.第14课petermadeakitewithpaperandbamboo.这七课的内容基本都围绕一般过去时这个语法项目展开。而一般过去时又在初中八年级上册作为全新的语法内容呈现。可以看出:这两套教材的知识衔接得并不完美。

2、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认识不足

解读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小学和初中各年级的英语课程目标是循序渐进的,由低年级的听说为主逐渐过渡到高年级的听说读写并重。

但是在一些学校或者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相违背。教育管理部门、一些学校和英语教师对英语课程目标认识不足,在评价方式上过于侧重于学生的应试做题,一些小学英语教师以考试为指南针,采用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等,其结果是一些学生自小学就开始产生厌学心理。同样,一些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自初一开始就以中考为指挥棒,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科学合理性。

3、中学与小学英语教师缺乏校际的交流

由于中学和小学除了在生源输送有联系之外,他们似乎并不存在缺乏教育场域内的利益冲突。因此颇有“各自为政”、“井水不犯河水”的味道。即使在同一个教育管理中心管辖下的身处同一城镇的中学和小学,也很少组织学校间、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在教学认识上鲜有渠道进行沟通。

四、解决对策

1、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层面

(1)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小学英语课程衔接的体系,并行使好监管职责。

(2)应该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

(3)加大对教师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4)提供中小学英语教师一起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出“一潭活水”效应。例如:开展教研交流会、互相听课、集体活动等等。

2、教师层面

(1)主动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对英语课程目标的认识。

(2)选择教材,活用教材,跳出教材,发展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或者说是其“话本”或“剧本”,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无言的教师”。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并非等值对应,教学内容总是大于或小于教材内容的,至于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内容来自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学,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进行第二次的教学法加工。

五、结语

小学和初中分别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中两个具有不同特点却又联系紧密的阶段,在这期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变化尤为显著。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是一脉相承的体系,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实现。教育工作者只有先意识到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并采用合理的对策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实现英语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理解篇5

如果以十年为一周期,那么今后的十载,中小学语文课程会有哪些变化?着眼2021年的语文课程发展,可以设想哪些实验研究?

在推想今后十年语文课程发展之前,先择要说说过去十年,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几点实质性的进步。

1.突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即“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本质观。

教育本质观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如何处理好“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论者,或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或主张教育为经济效力,或呼吁人的发展、人性的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在教育理论界,对此有各种不同理解和争论,抑制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某些理论和行为长期存在,只能说,随着时代进步,我国的教育逐步在靠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一些极端否定“人性自由发展”的教条逐渐失去市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力图体现这一教育本质观,强调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在前言部分首先提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认识研究的焦点放在个人心灵的内在动力上,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如在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此时,新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可谓理直气壮,更坚定了方向。

2.将平等对话的民主思想渗透于语文课程之中。

平等对话,从一般教育学意义上讲,是以民主教育思想作基础,以实现民主价值为目的的教育新理念,这是各国教育都在大力提倡的教育新理念。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提倡采用“对话”开展价值教育和学科教育。例如,“瑞典教育部门非常强调将‘对话’作为民主教育的基本方式”,因为“民主社会允许个人表达见解,但是表达见解不应该是‘独自’,而应是‘对话’。‘对话’和‘关系’是民主价值观念的支柱。”“对话应该是平等的,即对话的双方都应该有均等的机会让自己说,也让别人说,采取的方式是和风细雨的,而不是暴烈横蛮的。”“对话应是反思的,即对话双方都应该有理有据地申诉自己的看法,同时仔细地思考别人的看法,胡搅蛮缠和东扯西拉不属于这种对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这些基本的民主观念的确立,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教师、学生、作者、编者皆享有平等的话语权,各自的主体能动性都得到解放。我们可以从教科书后一些具有新意的探索题、解读题、练习题中看到这种解放――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语文教科书里,编者不再只遵循一种解读;对课文作者的观念、语言常常展示比较性的评价:教师面对文本,既要有主见,又要能倾听各种见解和不同感受;学生面对文本,需要体验感悟,在各种意见面前既要倾听又要独立思考;这种解放既是阅读主体的解放,也是民主教育思想在语文课程中的贯彻与深化。

3.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立了“尊重与理解多样文化”的文化开放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标准总目标的第二条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高中课程标准》提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些陈述,明显地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这是时代进步使然。由此,语文课程摒弃了狭隘的非此即彼的阶级斗争观和片面的传统文化观,对世界的文化选择有了更开阔的胸怀,对民族文化传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比较分析课程改革前后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化构成及中国经典文章的选用与解读,可以发现文化观上的明显进步。

下面再来谈谈着眼2021年的语文课程研究的一些推想。

我们见过政府部门多个有关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教育发展的规划。其中有些目标如期实现,有些目标提前实现,如义务教育免费;有些承诺则长期未能兑现,如早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在2000年达到4%的目标,而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为3.5%,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这个水平也远低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5%的世界平均水平。民间的“国情专家”,也有2020年的推想,可惜,说到教育时,仅是“加强、提高、大力”之类空话,缺乏可检验的数字与事实。

记得有哲人说过:对未来的预测,绝大多数是愚不可及的。但也有经典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虽仅就“微观”的中小学语文课程作些推想,但仍然忐忑不安。不论结果如何,姑且提出几点看法。

1.在未来数年内,有必要着力巩固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质性成果。

此方面的内容在前面已经提及三点。应该看到,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做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非常艰难的,需要胆识。面对“以物为本、以分数为本”的强大压

力和世俗偏见,需要脚踏实地,提出可行措施,在语文学习上促进学生的心灵解放。即使是提倡了多年的”平等对话”,现实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一些高利害关系的语文评价中、在一些专家的语文评课中,不时可以看到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或表达的冷漠与粗暴;在一些讲授“如何表达”的应考准备中,公开向学生传授迎合与媚俗的技巧并不鲜见。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直接反映在语文教学内容的文化选择及文化解读之中,其宽阔胸怀与宏大视野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尽管困难重重,回顾过去的十年曲折,我们应该有信心,把握好未来十年间政治文化进步的各种机遇,促进语文课程的文化发展。

2.有必要尝试做好一些具有全局性研究意义的变革工作。

可考虑在课程改革的薄弱处加大力度。比如综合性学习,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提出了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必然有一个探索过程。活动的展开最好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行研究问题”。学生的活动可考虑与其他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配合,可以探讨几种基本的组织模式,如多学科教师联合的教师团队方式。学生的研究报告或以事实说话,或用数字明理,都要言之有据,慎下结论;或以哲思见长,或以联想见新,既要符合逻辑,也要有自己的感悟和初步的社会责任感。上述基本的操作规范还需通过实验积累经验。如何引导学生写好研究报告,相当多的研究人员和语文老师仍然比较陌生。有志者不妨作些系统研究,既争取理论突破,也要拿出有说服力的案例,帮助推行,使之成为广大教师熟练掌握的教学技能。

虽然课程标准颁布后,会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执行期,但是,并不意味着课程标准研究的停止。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大,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一个基本标准,可以保证最基本的目标要求与学习内容,但难以容纳更高的要求和更复杂的内容。今后十年里,社会文化及国际母语课程的发展,一定会出现更新要求和更新内容。即使在当前,我国也不止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有供民族学校使用的“汉语课程标准”,上海市有自己的语文课程标准,香港、澳门自有中国语文课程标准。从校本研究出发,不同的学校,也可以参照统一标准更新自己学校的语文课程。当前,一些实验学校已有行动,他们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令人耳目一新。今后的十年间,是否考虑再制订一个或数个语文课程标准?有心未来语文课程发展的同人,也不妨提出新的假设,编制更细致、更好操作的语文课程实验标准,并在小范围里实验,为2021年后的再突破作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目前,已获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1~6年级)语文实验教科书共有12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7~9年级)语文实验教科书共有8套。这些教科书为语文课程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教科书多样化应该促进质量竞争和特色竞争,因此,“提高质量、突出创新、加强规范”,将是教科书建设的重大课题。目前,就某些课文而言,虽然谈不上有明显问题,但也谈不上好在哪里,以“平庸”命名可能较恰当。有些时尚作品,特别是从杂志上辗转而来的文章,往往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还有些“科普作品”(此词在学界是有争议的),或语言平平,或本身就缺少现代科学精神,在语文教科书中依然存在。还有些国人写的关于外国文化的文章,实在缺乏基础,完全经不起推敲――类问题文章还不时成为高考、中考的阅读测验材料,考试的信度大打折扣,也带坏了文风。在教辅读物及模拟试卷中的一些阅读文章更是问题多多。有人认为,平庸的课文难以避免,但可以减少。希望在未来的十年中,能够有三分之二的“平庸课文”被淘汰或受到冷遇(不教、不考)。少了平庸,必然多了经典,在某种意义上讲,提高质量就是剔除平庸,凸显精华。

国家组织的示范性的教材编写工作,可以集中优势力量,总结多方经验,贯彻国家意志,生产精品教材。国家基本精神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不是为多样而多样,其实质意义是面对复杂世界,探索问题解决的多种途径。现行语文教科书有“主题组元”“文体组元”“混合组元”多种结构,为什么有这些差异?因为每种组元都有长处,也都有局限性。长期并存,多方比较,各自改进,就可能较好地兴利除弊,甚至可能出现更新的结构。如非单元式的“模块结构”,由几本较完整的书构成整套教材。还有“单篇选文与系列选文结合结构”:几个年级是“并列的选文式结构”,一个年级则是“纵向的系列选文结构”。这也不是新鲜事了,国外某些母语教科书、我国过去的语文教科书(如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中学的《文学》课本),都有这样的结构。再早些年代,各种探索更多。新文化运动期间,有孙工、顾颉刚、叶绍钧、吴遁生等人编写的国语课本;而穆济波编写的《新中学教科书高级文言读本》《新中学教科书高级国语读本》,由中华书局出版,文言和语体两种教科书同时在高中施教。再如“近代古文家和翻译家林琴南(纾)教学生以《左》《史》《南华》作为必读书。盖因《左传》《史记》极剪裁描述之妙,为记叙之典范;《庄子》擅说理形象之长,为议论之楷模。将此三书研读透彻,则叙事说理,两俱得宜。”林琴南先生曾经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曾经选编过《中学国文读本》,曾经出版过一套共计六册的《浅深递进国文读本》,选170篇古文为范文,自己各按原题原意重写两篇,其一文字较浅,其二文字较深,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古文的写法。

教科书的创新特色往往体现在对本领域某个重点、难点问题找到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如果没有教材的多样化,就会抑制教材建设的创造性,极不利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极不利教材内容的丰富。未来十年,在语文教材建设上,仍然要鼓励有根据、有实验的标新立异与独辟蹊径。

再比如语文学力的评价。当前比较权威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rogrammer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简称piSa),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策划开展的国际性学生能力评估,于2000年启动,评估学生阅读、数学、科学三个学科的能力,每三年确定其中2_--作为主要内容,九年一个周期。该计划希望了解各国即将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开始走向社会的15岁学生,面对知识社会挑战,是否已经掌握良好的知识技能以及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它的评估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力,既有助于被测地区预测学生的未来发展、制定教育政策与开展教学改革,也帮助他们明确当地教育的国际地位。

经合组织于2010年12月公布了对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15岁中学生展开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上海152所学校的5115名15岁在校学生参与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指标得分中,上海均名列首位。这给上海市同人带来了“更多的自信与自省”。从中国的发展前景着眼,学力测评必须将课业负担与创造力的培养列入指标。参加piSa测试是要花不少钱的,非国际性比较的测试需要自己去完成,地方性的学力监测,应该讲究投入产出比,尽可能节省费用,提高效率。但凡涉及汉语言文字的测试与研究,都离不开地道的汉语言文字专家的深度参与,测试内容的文言文部分,更是如此。而我国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中,近40%是古代汉语――文言文和古诗词。中国语文的学力测试,我们责无旁贷。

3.还有必要开展更多的语文课程教改实验,

未来的十年,语文课程还应该出现更多的教育改革实验。不论是侧重量化的、比较注意要素控制的实验,还是侧重实践探索的自然实验,其方法论思想有一个共同点:都要超越思辨与实践的局限。所谓超越思辨的局限,是讲教育实验要通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检验理论,改变教育现状,不只是拼口号提法的新奇,或只是思辨语文的本质特性、逻辑起点,还要有创新假说指导下的实际措施,有效地去改造语文课程。检验假说,获得真知,即在求真的同时求善。所谓超越实践的局限,是讲它不是听凭课程自然变化,被动地“让历史去作结论”,而是有着探寻规律,思考突破的理性追求,设计实验,主动干预课程,在较小范围、较短时间里强迫实践回答问题,即在求善中求真。

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理解篇6

关键词:教学观念语文教学语言文字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开明宗义地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地于语文的性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以及教学的意义,说得够明白不过了。按照时圣陶先生的说法:“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京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散发学生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基础工具上,语言文字教学上,因而成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大因扰。理在,我们已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光有认识还不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加强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基础性上来,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从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难题。以下就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首先,应是教学观念上要真正转变、更新。

我们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还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其他学科也有这些任务,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特有任务”和“共有任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的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主红,精讲巧练,讲练评结合,着为于语言文字教学的新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其目标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工具。必须真正地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第二,要研究和梳理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内容,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言基础知识凶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字词的音、形、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和语言逻辑等。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所以,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的孤立的机械地进行,只有充分利用课文――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融,只能令学生讨厌,引导学生钻进死胡同。

语言文字教学的另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汉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而有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如“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强调侧重点不同;反问与陈述句等强调语气不同;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兼语句;礼貌用语的训练等。我们汉语绝大多数的字既表形又表音、表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字的音义就有变化。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语境。语境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中语言因素的挖掘,分析和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此外,语言能力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与表达能力等,都是语言教学的生要内容。加强语言教学,加强语言因素分析,到底应提取哪些因素,如何梳理归类,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能力水平的序列和层次如何理解和分类,这些都有待探讨。虽然大纲提出了大方向,但何理解,如何落实到每一课时中去,如何使大纲的要法语再细化更易操作,便有待同行的探讨。

第三,要突出语言文字教学的前提下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等的关系。

语文课是语言课,是语言工具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治政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结合审美教育。也就是说,要因文悟道。寓文为鉴赏、审美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对某些范文作分析评鉴,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但必须强调,这些都成在语言教学过程之中进行,应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孤立的,更非牵强的,或随意延伸的。

第四,要改进教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实地操作训练,在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要真正体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叶老早就提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倡多读多写等等。这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中掌握技能。而在我们的实践中,但凡效果较好的诘文课,加强诵读和语言训练是个重要原因。我们应继承并发展这些至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众所周知,课文只是语文教学所凭籍的“例子”。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但是如何借用这些例子,不同的教学指导想想和教学观念,不同的教学习惯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倘若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联系现实,便会大谈作品时代背景,讲资本主义国家里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并联系当今社会现实中类似现象等等;倘若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与评价,便会在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小女孩形象上大做文章,尽情抒发;倘若当作语言工具的理解与运用的一个示例,就应当着力于课文的语言因素,让学生感知,理解人物,体会每次幻想的内容。任何学科,任何课文教学都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语文课的效率就具体体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掌握的程度上。而内容的选取又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每一课的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任务这一长链中的一个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中哪儿?一个“例子”应选取什么内容交给学生,这是我们认真对待的。因而,我们只有在继承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教法,才能有效地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加强语言文字教学,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使学生获得初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这应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要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傅华强、张银华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理解篇7

德育能力创新减负审慎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是继2001年印发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后,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修订主要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审慎设计等特点。

四项内容强化“德育为先”

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三项要求突出能力培养

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为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提出3项要求: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与时俱进创新课程内容

有关负责人指出,课程内容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如历史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成果。如物理增加了与“宇宙探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一些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如化学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课程内容。同时,为了使母语教育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容量控制力争实现减负

有关负责人指出,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有的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广征民意确保审慎设计

有关负责人强调,教育部特别设计一套科学、民主的工作程序,确保此次课程标准修改完善。首先,2003年和2007年,先后组织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来自部级实验区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约11.7万人的大规模调查,全面了解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情况。教育部先后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共遴选172位专家组建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组。修订过程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深入教学一线跟踪研究,召开近千场(次)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修订工作基本结束后,向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16个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11家出版社及教科书主编征求关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同时还向近3年对课程建设提过建议的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就语文、历史、思想品德以及地理课程标准向相关部门分别征求意见;就有关学科课程标准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征求了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课程修订特别安排了审议环节,邀请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一线教研人员、教师、校长以及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参与;设计了综合审议、学科审议、再综合审议、投票表决的基本程序,并严格按照这一程序开展审议工作。

(来源:新华网吴晶/文)

国学分量加重小学生每天要练字10分钟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其中语文新课标备受关注。

语文新课标对小学一至四年级会写汉字的数量要求有所降低,强调了对书写的要求,明确提出,小学一至六年级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同时,还增加了需要背诵的篇目。语文新课标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提高书写质量。

三四年级会写字数量减少

记者注意到,新课标规定,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不过,与老版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对低年级和中年级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

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理解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66-01

语文课程是学校的一门基础文化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形成。语文作为中学基础课程之一,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它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随着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程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现有的语文课程教学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和现象直接关系到未来语文课程教学的走向,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此,该文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具体策略,以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首先,时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21世纪是世界各国各个领域竞争激烈的时代,也是我国进入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样的时代趋势和社会背景下,从根本上无疑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这对学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作为学校教育来说,只有不断地提高和促进学生的素质,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够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所谓高素质人才,指的是学生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语文中的人文素养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等发展,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些内容都与语文素养有关。只有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才能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其次,当今育人模式给语文教育提出了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接近社会生产的教育,试图不断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这就使得学校的育人模式发生了转变,给语文教育这样的基础课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冲击。这主要表现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这导致语文课如何定位,无疑成为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再次,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压力。面对以上现象和变化,这对语文工作者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方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面对这些困难与挑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的出路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探索。语文教师要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特长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既是一种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使语文课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2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

第一,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当今教育倡导的主流思想之一,以人为本是其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它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强调开发人的潜能。教师要珍视、鼓励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学习。第二,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要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就必须按照学生的身心进行因材施教。比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再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由较低级的需要逐步到较高级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其高层次的学习动机。第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根据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要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3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语文教师教学观念滞后。目前,部分地区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较差,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教学观念滞后,主要表现一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将语文课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文的常识、课文段落划分、词句语法等方面,考试则带领学生死记硬背,力图取得好成绩。语文教学仍然沿用老的套路,忽视语文能力培养。同时,部分教师忽视了团结合作、创新精神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等,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兴趣。第二,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不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模糊。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模糊的现象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对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够透彻,二是课常教学目标不够科学明确。目标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其次,对学生的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学情分析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在这一方面,目前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了解不够,从而无法科学地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第三,语文教学方法僵化呆板。方法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硬件设施建设滞后,二是语文教师进修、培训不够,三是语文课的教研氛围不够浓厚,对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也采取完全吸收和实施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无法更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也就在所难免。第四,师生关系不够和谐和融洽。当前,学校师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比较混乱,这种紊乱表现在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这些导致学校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妨碍了教学师生的互相沟通,使得教学收到影响。第五,评价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评价,这使失去了评价应有的激励与促进的作用。

4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策略

(1)加强语文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要转变观念,必须首先让语文教师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将任务科学地分解到教学活动中,以完成大纲的教学要求。其次,语文教师要明确树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建立既重知识传授,也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制定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指针和依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条件,只有目标确立之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才会有的放矢,才会使语文教学具有强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理解篇9

[关键词]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变化发展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之前实施的《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变化。下面我们将从其内容变化以及其新增内容的可操作性层面,来分析新课标理念变化所带来的信息。

一、新课标理念及部分概念的增加和变化

1、强调了语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

新课标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我们看见,此次语文课程的定义更加饱满,且饱含人文气息,巧妙的把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工具性和其本质中应体现的人文性统一起来,客观、全面的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和使命。我们知道,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假如语文课脱离其工具性的一面,就丧失了语言文字的基础,语文课将显得苍白无力;相反,如果忽视了语文课课程所应具有的人文性,语文的授课也将失去意义,整堂课也将失去灵魂。所以,只有将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这门课程的魅力和精髓,也能树立学生正确对待语文的态度以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

在新课标中增加了“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部分。语文教育不仅是语言文字能力教育,同时也是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及个人素养、品性的塑造。当今社会提倡学生在文化、素养、品性及价值观上的全面发展,语文的学习也应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中饱含了许多值得后世推崇的理念和精神,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并发扬这种优秀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并从内心接受这种文化熏陶。

3、关于写字、识字的比重变化

新课标中提出了“多认少写”的思想主题。以第一学段为例,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要求由原来的“认识1600-1800个字,会写800-1000个字”到“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这样的变化不仅适当的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要求也更加明确,是“识字写字”这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的基础阶段,并为进入第二学段学习做了充分准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多认少写”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以及心理变化的过程。

就低年级而言,多识字有着重要的意义。多识字,不仅能为日后独立阅读打下基础,也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延伸至课外阅读,多角度、发散式地认知文本精髓。同时,在“多认少写”的基础上,新课标又建议先认清“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三百个字,进一步明确了常用的汉字,在引导学生学习和认知方向上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4、强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在新课标中,多次出现“非连续性文本”,并指出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有助于更便捷、更高效的理解文本,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非连续性文本”舶自国际阅读素养测试项目,其有异于传统的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出现,概括性更强、信息量更丰富、主旨更明确,是呈现文本信息的一种直观表现形式。

在语文教材里也存在一些非连续性文本,例如课本中的插图、阅读资料补充或小资料链接等,学生通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学会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和挖掘信息的能力有着指引的作用。同时,文字与图像的结合应用,更加直观、生动,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理念的塑造有着积极作用。

5、阅读范围的延展

传统教学理念中,教材文本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甚至是唯一的读物,有的教师亦不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此次新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能力之一。强调课外阅读,就是希望学生不要只局限于课内的阅读,应将阅读范围扩展至课外读物,有助于开拓学生发散思维、丰富阅读量。为营造出一种爱读书的氛围,就要求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做到位,可以经常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品位。

二、在操作性上的变化

1、进一步规范汉字书写

随着电脑的普及应用,有很多学生已经用电脑取代了纸笔进行交流,汉字的书写逐渐出现不规范甚至是错别字,新课标中针对这个问题,对汉字的书写在不同学段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从第一学段中的“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到第二学段的“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再到第三、第四学段的“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些都体现了对于书写的重视。

在书写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又给教师提出了要求,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还要提高书写质量。同时,为了能让练字教学落到实处,新课标还提出了要在第一、二、三个学段中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进行写字训练,并将汉字的书写情况作为作文的评价之一。

由此可见,新课标对于汉字的规范书写以及教师的正确指导方式都颇为重视,正确、规范的汉字书写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和汉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

2、增加信息化多媒体学习

在新课标中,关于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要求增加了“多媒体”一词,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这有助于学生掌握多媒体学习的方法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能够丰富信息量,对于语文的学习有必要的帮助。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新的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育技术的优势,向学生展现“完美课堂”的定义。在写作教学中应“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教师可利用网络,选取写作话题,也可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挥。

在综合性学习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应“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材编写建议中也提到了“重视现代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综上可见,这次新课标在学生、教师、教材三个方面都提出了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要学会利用新的技术学习、教学,切实将新技术融入语文课程中。在现今信息共享和高速传递的时代中,要学会巧妙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优势,拓展语文学习的资源,提高语文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3、评价的多样性

相比于以往“只重结果和成绩”的教学理念,新课标更鼓励教师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充分、客观评价以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同时,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这有助于教师多方位、多角度评价学生,同时得以将教学质量反馈回来,能更高效、更直观的反应出教学过程的不足。

三、关于新课标可行性和发展的看法

1、教学的可行性

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到:“阅读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我理解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有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帮助一起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的活动。集体讨论顾名思义就是集体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集体讨论也应该属于合作学习的一部分,既然阅读要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那如何防止集体讨论出的结论代替个人阅读?

在写作教学中提出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写法上又“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的概念就是对已有的东西的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要求学生不说假话、空话,这里的假话和空话与想象中的事物是否存在矛盾?例如李白的诗写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从字面上看确实是假话、空话,如何有三千丈白发?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这个写却又有独特的味道。我们知道作文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想象的部分应该和假话空话是有所区别的,教师应该如何判断学生的作文是想象中的事物还是假话、空话?又应该如何定位学生的作文?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就假话、空话与想象中的比喻、夸张、拟人等表现方式做一个比较,进一步界定何为有用的、合适的真话,何为无意义的空话。

在阅读评价中说到“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作品、作者三者相互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外人无法参与其中的。比如在阅读一些作品时候,学生可以体会到作品描写的意境,会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经历,对作品描写空白的部分,会自己给予想象补足,对不同的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这些都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的时候对于这方面的评价要怎么进行呢?

2、语文知识结构构建和语文学科教学

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吗?这个当然是不可置否的。新课标中也增加了对语文知识关注的力度。语文知识包含了语言、文字、文学的知识,同时也涵盖了关于听、说、读、写的体验。学习语文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建立起对语文知识完整系统结构的构建,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知识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但仅靠一系列的语文知识支撑语文学科一定是摇摇欲坠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学科,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学习?这是个值得研究关注的问题。

3、教师教学理念与新课标思想的一致性

此次新课程标准在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上都有新的要求和长足的进步,目标更明确、指导更具方向性、教学方式建议更具时代感,这些都反应出新课标在指引理念上的不断完善。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好比教师,“事”为教学,而“器”则指具有引导作用的新课标,要成事,不仅需要有好的器物,更需要工匠有好的手艺。同样的道理,要使教学“成事”,必然需要教师和新课标在理念和步伐上做到一致。新课标紧随时代潮流,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法上都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也应丰富自己,紧随新课标、紧贴时代趋势,唯有做到这样的一致性,才能将语文教学做好、做精。

四、总结

我们看到,此次新课标在诸如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辅助教学措施上都有着长足的改进,应该说这样的改进是必要的,对学生而言更加切合学习过程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对教师而言则需紧随主旨思想,树立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但一个新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开展,体系也才能得以完善,新课标也是如此。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吸收新理念、新思想,同时需要用实践来证明其可操作性,以此来加以改进。语文教育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得出经验,进而得以逐渐完善,我们也期许语文教育能够进一步完善,让语文学习变得更有乐趣,也更具有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胡根林.2011版语文新课标的“不变”与“变”[J].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06期

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理解篇10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基础教育的工具上――语言文字教学上,因而成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大困扰。现在,我们已认识到了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这还是至关重要的。但光有认识还不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加强语言文字教学。然而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基础性上来呢?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以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难题。以下就这个问题我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首先,应是教学观念上要真正转变、更新。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还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其他学科也有这些任务,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但语文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且“特有任务”和“共有任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处理得当则有利于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所以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的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精讲巧练,讲练评相结合,着力于语言文字教学的新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其目标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工具,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必须真正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其次,要研究和梳理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内容,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言基础知识包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字词的音、形、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和语言逻辑等。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以便更好地为其他学科服务。所以,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的、孤立的机械地进行,只有充分利用课文――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否则只能令学生讨厌,引导学生钻进死胡同。

同时语言文字教学的另一个基本的重要内容是汉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在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如“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强调侧重点不同;反问与陈述句等强调语气不同;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兼语句;礼貌用语的训练等。我们汉语绝大多数的字既表形又表音、表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字的音义就有变化。所以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的一切情景都有可能成为语境。而语境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中语言因素的挖掘、分析和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此外,语言能力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与表达能力等,都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加强语言教学,加强语言因素分析,到底应提取哪些因素,如何梳理归类,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能力水平的序列和层次如何理解和分类,这些都有待探讨。虽然大纲提出了大方向,但何理解,如何落实到每一课时中去,如何使大纲的要求再细仔化,更易操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这些便成为有待探讨的问题。

第三,要在突出语言文字教学的前提下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等的关系。

语文课是语言课,是语言工具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治政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结合审美教育。也就是说,要因文悟道。寓鉴赏、审美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对某些范文作分析评鉴,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但必须强调,这些都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之中进行的,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孤立的,更非牵强的,或随意延伸的。

第四,要改进教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实地操作训练,在训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要真正体会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叶老早就提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倡多读多写等等。这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中掌握技能。而在我们的实践中,但凡效果较好的语文课,加强诵读和语言训练是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应继承并发展这些至今应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