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全民健身的现状十篇全民健身的现状十篇

全民健身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5:52

全民健身的现状篇1

关键词: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

前言

全民健身路径指的是户外健身器材(室外健身器材),就是大家常在体育广场、公园、小区所见的那些人们用于活动身体的健身器材。自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大力号召人们“加强身体素质锻炼”,这时我国“全民健身”这一领域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2014年10月20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实施的意义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1、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1.1大力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乡镇的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投资力度,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思考》一文中,李志方、张建业、李相如指出:虽然国家投资的重点逐渐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中西部地区路径工程的覆盖面积远比不上东部地区;李相如等人之前就在《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特征与未来发展》这篇文章中,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意义和成进行了论述,对路径工程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对健身路径工程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特征做了系统的阐述,给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的未来发展给予了建议;2007年常乃军,郑旗,李俊明发表的《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章中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中西部地区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可中西部地区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其经济、文化、体育等发展速度相对滞后,这主要是受经济基础、自然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制约。现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更要大力支持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首先是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的建设仍要继续实施。其次国家和地方体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建设路径工程。再次要继续在土地、税收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并要引用资金完善健身路径宣传、冠名、制作广告牌等设施,对于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进行进行鼓励和引导参与建设健身路径。最后国家应考虑帮扶机制在扶贫中的作用,让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结对帮扶,争取达到双赢,加快中西部健身路径的建设。

1.2体育保险机制不完善,无法解除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后顾之忧。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之初,全民健身器材政府采购应在那些为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生产、安装的厂家为产品购买了质量责任险的供应商那置办;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可以投入一定的经费,为全民健身器材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人身损害事故投保责任险。另一方面,引导参与健身锻炼的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使伤害事故处治更加市场化。利用引进保险机制,为意外风险事故的发生做好充分的应对方式,使用合理手段转嫁高额责任赔偿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这样能解决全民健身路径建成后的意外伤害赔偿问题。

1.3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体系有待健全。裴立新,周结友《从“全民健身体系”到“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性认识》指出:我国群众体育还处于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袁小玲在《芷江地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做了总结: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行政色彩较浓,供给主体单一,;体育公共设施缺乏,种类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相关法律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不足,多是兼职和离退休人员,在专业指导方面缺乏专业性与科学性。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涉及到社会各方面,需要当由地政府领导,体育、社区、保险、计划、园林、规划、等部门共同努力。

1.4完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在《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与发展探析》一文中,谢恩杰等人探析了我国健身工程发展的现状,指出应在资源配置、体育体制、工程布局、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制约全民健身路径发展最主要因就是素资金问题,除了各级政府的财力支持,积极调动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房地产开发商等社会力量投入到路径工程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形成政府和社会多渠道地投入,共同建设的发展格局。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捐赠赞助投资建成的健身路径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由捐赠或赞助单位享有冠名权的同时,还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落实免税政策。

2、综合评价与分析

虽然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建设在不断加强,但在管理路径工程方面却突显出很大的问题,缺乏专人管理、维修路径致使人员受伤的事件早就数见不鲜了,这反映出路径工程的管理问题。尽管有很多文章都积极探讨了我国当前路径的管理、社会效益,可在探讨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极为不够,尤其突现在“全民健身路径”管理方面,国家对建设路径工程给予了很大的人力、财力支持,但就是由于管理不到位,最后达不到期待的效果,甚至造成伤害事故,所以在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探索的道路中,管理问题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杨立超,刘婷,王广亮.中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10,(2):7-12.

[2]李钊军,张晓红.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研究的文献综述[J].福建体育科技,2012(4)

[3]李相如,范青慧.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特征与未来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4):96-98

[4]李志方,张建业,李相如.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4

[5]郑旗,常乃军,李俊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01:16-19.

[6]黄彦军.全民健身路径伤害事故风险规避机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

[7]裴立新,周结友.从“全民健身体系”到“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性认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6):4-8

全民健身的现状篇2

关键词农村全民健身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

thenewperiodinthepresentSituationofthenational

FitnessandtheCountermeasures

ZHanGHailong

(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XinxiangUniversity,Xinxiang,He'nan453003)

abstractthroughon-the-spotinvestigation,theinfluenceofthecountrysidebodybuildingtheactivitiesofthemainfactorswereanalyzed,andthesituationoftheruralareaofcombiningthecurrent,andadvancessomecountermeasuresforimprovingthecountrysidebodybuildingtheactivitiesofthecountermeasures.

Keywordscountryside;nationalfitness;pres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0引言

农村体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国特色全面健身体系的基本要求,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①在新时期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农村体育的发展也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95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纲要提出:“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这是一项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匹配的跨世纪的系统工程。②但农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水平及理解程度偏低,这严重影响了新农村体育健身事业的推进和发展。

1农村开展全民健身的现状

1.1农民余暇时间的活动情况

“余”字有剩下、以外、饱足之意;“暇”字则有空闲、无所事事之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余暇一词被表述为空闲的时间,没有行为主体和行为方式的内涵,仅有空闲的含义。人在自由时间里,总是要采用一定的活动方式来度过这一段时光,但不同的人群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这决定于人们在某种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影响下,自己所做出的选择。

通过调查:在农村35%农民的闲暇时大部分用于闲聊,还有55%农民选择看电视、等,仅有10%农民在闲暇的时间内进行体育锻炼。而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数男性明显比女性多,总的说来,农民的自我健身意识相当薄弱,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要得到广泛开展,必须坚强农村人口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农民的体育参与意识。

1.2村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现状

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程证明,休闲活动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视的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社会生活必然的构成部分。因此,调整社会人群的休闲活动内容,不仅有益于民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认识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基础,认识的水平及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实践活动的认识水平和了解程度。③60%村民不能正确认识健身的意义,更有的人认为“生产劳动就可以替代体育锻炼”。在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下,村民对体育锻炼认识模糊,对体育的功能、健身性、文化性等方面认识较为为肤浅,有的村民认为“一年四季,春耕夏管,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的生活方式带给他们足够的运动锻炼的机会,这是最好的体育运动。这不仅是群众体育的悲哀,更是社会发展的悲哀,“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才是发展休闲体育的根本出路。

小冀镇广大村民对健身活动的了解程度及认识水平整体上偏低,只有30%的村民了解全民健身实施情况,更严重的是还有70%的村民对健身的意义理解不正确。此外,大部分的村民对健身的认识还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肤浅层次上,因此就产生了“既然身体健康,就不必浪费时间与金钱去进行身体锻炼”的错误观点。农民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是提高生活质量,完善生命价值的重要内容,不认为体育锻炼是一种健康投资。认识的发展滞后直接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农村的开展。

2阻碍农村全民健身开展的原因

2.1文化程度的制约

即使在新形势下,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受打工热潮、地理环境、家庭因素的影响,许多孩子刚刚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少数步入高中继续学习,上大学深造的更是屈指可数。因为环境的影响,许多孩子在上初中的时候还要帮助家里干农活,除开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其余的业余时间全部是在干活,没有时间学习,使得即使是初中毕业,也没有掌握多少知识。而且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基础较薄弱,文化设施较落后,人们思想解放的步伐缓慢,小农经济意识、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④对体育健身这一新事物的接受就更需要时间,文化现状严重制约着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

2.2农村经济环境的制约

国民经济越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实践就越多,人们才有条件去参加体育锻炼。

小冀镇人少地多,以种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但是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不能形成大规模的种植基地,以个体户种植为主。但是,农作物种植受政策、气候、土质以及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加上科技含量低,以至收入不稳定;又由于交通不便、信息封闭的原因,使得一些自然资源利用率不高,没有形成规模,使得自然资源遭到浪费。

目前,小冀镇由于受文化程度的影响,工业的发展欠缺。在与村民谈话时了解到,镇上农民人均月收入在1000-1500元,而许多家庭在一些必要的日常生活开支、供子女读书、赡养老人等方面所花费的金钱占全年收入的85%以上。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手段的体育锻炼,直接依赖国民经济的提高,当人们还处于饥饿状态下,就根本无从谈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当然就更谈不上休闲与娱乐。所以,经济条件落后,是制约农民从事体育锻炼的一个主要原因。

2.3农村体育场地、器材的欠缺

农业劳动者以农业为唯一收入来源或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但他们在经济资源的占有量上仍然低于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及专业技术等中产阶级阶层。他们文化水平低,家庭负担重,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的体力消耗大,休闲目的更多的是放松、消遣。他们对许多体育项目的偏爱,因农村现实条件不具备只好放弃,选择打牌下棋、河边钓鱼、湖泊游泳、太极武术等这些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休闲项目。其中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就是散步,这个项目运动强度小,且不受场地、器材限制。阻碍大部分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与供锻炼的场地太少,可供利用的器材不足。⑤只有加大新农村政策执行力度,增加政府在农村资金的投放量,根据农民群体的自身素质、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有针对性地实施体育建设,才能有效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2.4农村体育运动缺乏社区体育员等专业人员指导

健身锻炼属于自然科学的应用领域,根据体育促进机体健康的机制,结合运动科学的知识,锻炼者必须掌握科学、正确、适合自己的健身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操作方法才能进行。目前,由于农村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缺乏,使得农村的体育锻炼比较散乱、盲从,给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困难。因此,必须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他们的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到是否使更多的居民从事体育锻炼,同时在于居民接触中,他们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

据了解,小冀镇严重缺乏健身教练,村民进行健身锻炼没有科学的指导,通过对小冀镇村民进行访谈了解到,许多村民同意在农村建立健身活动咨询站,这说明大多数村民对健身活动有信息咨询的要求。大部分的村民希望多组织一些群众性的健身活动,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希望政府开展体育健身知识的讲座。

3促进农村全民健身开展的对策

文化程度严重制约着全民健身的开展,针对这一首要原因,建议建立乡村文化站,进行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使农民对体育健身活动有更好的认识,端正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走出劳动就是锻炼的思想误区。

目前,农业生产率低,村民负担重,致使广大村民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健身活动中去。政府对农村体育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各级部门要严格按照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部署,按时间、阶段逐步深入、具体和完善。

针对农村体育锻炼场地、器材的缺乏这一事实,政府可以投资建一些大众的、简便的、实效性强的锻炼场所,尽可能做到一场多用和以建促用。此外,还可以利用当地的地形条件,因地制宜的开展体育活动,如夏季开展游泳比赛、登山比赛、拔河比赛等体育健身运动,有效提高农民的健身意识。

建立体育活动室,配套添置部分文化设施,使文化功能与体育功能有机结合,符合农村实际,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聘请体育社区指导员,为广大农民提供健身锻炼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注释

①马征.新农村体育与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探析[J].农业考古,2008(6).

②樊盟.促进我国城镇社区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J].新西部:下半月,2009(2).

③朱勇.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J].农业考古,2007(6).

全民健身的现状篇3

关键词:中学生全民健身体育投入及其效益教育改革

一、前言

国务院于1995年6月20日正式批准和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一个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动员全民积极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它从面向21世纪,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本世纪末直到下世纪初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纲要》明确提出“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而中学作为培养青少年合格人才的摇篮,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符合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投入以及目标的健康状况如何?体育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体育教学如何与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旧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教育体系。本文拟在通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存在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改革对策,提出笔者的设想,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我市宜章县、北湖区、资兴市、安仁县、桂东县等5个县、市、区10所普通中学200名学生,其中男生108人,女生92人。

2、研究方法。

调查法:①问卷调查:对我市5个县、市、区10所普通中学发出问卷21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95.2%。②访问面谈对部分县、市、区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

3、调查内容。

根据《一二一启动工程》实施办法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调查问卷,其内容为:对《纲要》的了解情况,每天锻炼时间、锻炼目的、掌握锻炼方法,影响锻炼的因素,喜欢项目,体育消费和体育书刊等8项。

三、结果与分析

1、对中学生体育意识、健身意识及体育能力的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25.5%的中学生对《纲要》根本不了解,甚至是指什么回事都不知道,这说明全民健身在中学的宣传力度不够。调查中还发现84%的中学生对体育有较强的认识,他们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说明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目的是明确的,其动机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仅注重于参加锻炼的直接动机—体育活动本身,而忽视了参加的间接动机—体育活动的结果,而间接动机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大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如何引导学生的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升华,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上必须考虑的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女生中有28.3%是为了保持体型苗条,说明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女中学生更加追求美的心理倾向。调查中还可以看出,几十年一贯制的体育教育仅使学生掌握了1—2种锻炼方法,体育能力差,与多年来以运动技术为重点的教学是相违背的,同时说明,体育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体育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和不断完善。

2、阻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阻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的主要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调查结果表明,53.5%的学生认为锻炼条件差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市没有一所中学的运动场、馆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体育器材符合《配齐目录》的也未几所。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此外,因学生任务重而自动放弃体育锻炼的占22.5%,属于外界干扰慢慢地脱离锻炼的占17.5%,两项合计占调查总数的40%这40%大都是两三(初三、高三)的中学生,说明应试教育还很严重。调查中还发现,59.5%的中学生最喜欢球类运动,15%的喜欢武术而对田径、素质、器械体操等项目不感兴趣,喜欢的人分别是6%、7.5%、10%。由于学生对项目的偏爱,加上锻炼时间又集中在课外活动时间,势必会对场地器材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压力,要缓解这一现象,必须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疏导。

3、中学生体育投入少。中学生体育投入包括时间投入和物力投入两个方面。

①中学生体育投入时间少。据调查,200人平均每天锻炼时间为19分钟,而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有168人,占总数的84%;40分钟以上的只有32人,占16%。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教委规定的每人每天必须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调查中还发现,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的体育锻炼时间呈减少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主观上对健康定位不准确,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对于人获得有适应能力应是长期锻炼的结果认识不够,从而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由于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导致“两操两活动”开展不正常或缺乏严格的组织与管理;三是应试教育还很严重,导致学生学习任务加重,致使两三(初三、高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上或宁愿将时间白白浪费,也不甘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②中学生体育消费低。

据调查表明,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很低,年平均每人消费22.5元,86%的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30元以下,而这些消费主要用于购买运动鞋。14%的中学生年体育在40—80元之间,这与有关资料显示的我国年消费百元以上的占16.02%相比差距还很大。总之,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对体育消费进行合理的应用投资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层次,然而对体育知识知之甚少,报刊杂志平均拥有量为0.38本,有79.5%的学生根本没有体育书刊杂志,除了必备的教材外,较少问津其它的体育书刊。

四、发展对策

1、加大《纲要》的宣传力度。《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有74.5%的中学生不了解。因此,学校要进行宣传,体育教师应该利用每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和雨天教室室内课组织学习,并利用黑板报、宣传窗每月出一期《纲要》的专刊,以达到宣传之目的。

2、中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较强,但运动能力及参与意识较差。根据《纲要》要求,中学生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从体能还是心理,都将体育锻炼作为不是别人要我练,而是为了健康自觉练的高度境界,从中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把体育锻炼放在人生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3、中学生的体育投入较少,体育消费水平偏低。中学生锻炼时间的减少引起身体素质的下降及整体体质的下降的现象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形成传统,成立多项的体兴趣小组,己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4、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由于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还继续盛行,所以,违背国家教委开课之规定,私自增加课时,加班加点,造成了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锻炼机会。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随时随地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发现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不相符号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勒令他们限期改进,对于累教不改的学校领导和他人要给予行政处分,对造成学生心身健康受到损害的要降职或追究刑事责任。作为素质教育的当今,我们应该把学校办成合格加特色,把学生培养成素质加特长的社会主义新人,让素质教育在各校生根、开花、结果。

5、学校环境差阻碍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了给学生拥有锻炼的场所与器材,学校各级领导要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把体场馆建设列为学校是否符合办学条件的大事来抓。学校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以改造旧设施为重点,在长效果,少投入的原则上进行扩建和改造,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全民健身的现状篇4

关键词:太极拳;新疆;全民健身;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85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50-02

目前在新疆太极拳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为了促使太极拳走进新疆居民的生活之中,发挥太极拳在新疆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提高新疆居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必须较全面地了解现阶段太极拳在新疆开展的情况,促使太极拳在新疆全民健身运动中健康与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太极拳在新疆人群中的开展现状、其目的在于找出太极拳在新疆全民健身中开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促进太极拳在新疆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开展,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太极拳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新疆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库尔勒市、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州、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昌吉州、奎屯市、克拉玛依市、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博州和伊犁州16个地、州、市为主要研究地,以各地的体育主管行政领导、太极拳协会的主管及领导和太极拳锻炼者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研究过程中查阅太极拳、全民健身等相关的著作,各大体育院校学报和核心期刊。集了大量关于太极拳和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现状的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的需要,设计了有关太极拳运动在全民健身中开展人群现状的问卷。对新疆16个地、州、市群众体育人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340份,太极拳锻炼者问卷发放1300份,回收1159份,回收率89.15%。

1.2.3访谈法

作者曾多次向负责太极拳活动的有关领导和社会指导员交流,并为本论文提出了大量宝贵资料。

1.2.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的各项数据,运用SpSS13.0和excel20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新疆太极拳锻炼者群体男女比例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新疆太极拳锻炼群体中,其中男性占38.19%,女性占61.8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见(图1)。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多种因素相关。第一,从社会因素分析,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紧密联系。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在教育、劳动就业、婚姻家庭、生活方式、社会参与、女性法律地位、社会人士与自我认知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这为中国女性参与太极拳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二,女性日益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促使她们在药物与保健品之外的体育活动中寻找达到身心健康的途径。这为女性参与太极拳锻炼提供了内部条件。第三,太极拳的项目特点是全身运动,不是局部运动,节奏比较慢、频率较低、稳定性较强比较适合女性,太极拳运动简便易学、消费较低、对场地设施的限制较少,其动作优美、舒展大方、易学易练,更加吸引女性。

2.2新疆太极拳锻炼者人群年龄情况

由调查的数据显示:新疆参加太极拳锻炼主体是中老年人,而青少年还不到10%,其中在所调查的锻炼者中50-59岁占29.12%,60岁及以上占48.35%,见(表1)。在我国太极拳被很多人误解为“老年专利”,认为只有年老体弱的人才会为增强自身的健康参与太极拳锻炼,尤其是青少年青年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无暇顾及身体锻炼,因此甚少参与锻炼,更谈不上参加他们本来就有误解的太极拳的锻炼。

2.3新疆太极拳锻炼者人群学历情况

从练习者的文化程度来看,新疆参与太极拳锻炼者的人群中,高学历人群所占比例较少,高中或高中以下占绝大多数。其中初中以下占9.34%,初中占31.04%,高中(中专)占29.12%,大专占17.31%,本科或本科以上占13.19%,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新疆居民参加太极拳锻炼的文化程度与其受教育的程度不成正比例。高学历层次的人群一般身兼比较重要的工作,或工作任务比较繁重、琐碎,业余时间比较少,或者接触到其它健身项目或健身机会比较多,从而能加入太极拳锻炼队伍的机会较少。另外,从以上的年龄分析中可看出,参加太极拳锻炼的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而在高龄人群中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所以出现了下表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所占比重较少。

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事物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能力,太极拳运动是哲学和运动有机统一内很丰富的一种拳种,因此,太极拳对练习者的理解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理解能力差一些的人来说比较难一些,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消极情绪。从而影响锻炼者的兴趣,甚至会导致他们放弃太极拳的练习。

2.4新疆太极拳锻炼者人群职业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新疆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人群已离退休人员为主,其它职业人员仅占少部分。离退休人员占70.88%,在职工人占2.20%,务农人员.20%,在职教师占2.75%,在职教科文人员占1.10%,在职管理人员占2.20%,机关人员占1.37%,学生占7.69%,其它占6.04%。

三、小结

新疆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人群中,女性锻炼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锻炼者,锻炼人群以中老年离退休人员为主,高层次学历较少,学历层次高中及高中以下居多。由此可以说明,太极拳运动是中老年人休闲及身体锻炼的主要运动项目。是作为健身手段最为普遍、较为喜欢的运动项目。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关,同时也因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社会进步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追求健康已成为人们的时代主题;第二、数多已经退休,业余时间比较多,为他们从事太极拳健身运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通过太极拳运动来消耗业余时间,也大大解决了老年人的寂寞感和孤独感,而其它人员如机关人员、在职教师、在职教科文人员、在职管理人员、学生、务农者,积极从事工作学习,闲暇时间较少,无法确保锻炼时间,因此中老年已离休人员参与太极拳运动较多,而在职人员较少;第三、运动简单易学,不分年龄,比较容易开展,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和器械;第四、早已经被许多实践和试验证明具有特殊的健身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相如.全民健身研究新视点[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政策与法规.国家体委关于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DB/oL].2008-3-18.]

[3]邱丕相.太极拳习练知识问答[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全民健身的现状篇5

1 前言

国务院于1995年6月20日正式批准和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一个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动员全民积极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

它从面向21世纪,提高国民素质战略高度出发,对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纲要》明确提出:“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而中学作为培养青少年的场所,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投入以及目前的健康状况如何?体育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体育教学如何与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如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对策,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郴州市宜章县、北湖区、资兴市、安仁县、桂东县等5个县、市、区10所普通中学200名学生,其中男生108人,女生92人。

2.2 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有效答卷回收率95.2%:②访问面谈。对部分县、市、区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2.3 调查内容

根据《一二一启动工程》实施办法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调查问卷,其内容为:对《纲要》的了解情况,每天锻炼时间、锻炼目的、锻炼方法、影响锻炼的因素、喜欢的项目、体育消费和体育书刊等8项。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中学生体育意识、健身意识及体育能力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25.5%的中学生对《纲要》根本不了解,这说明全民健身计划在中学的宣传力度不够。84%的中学生对体育较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说明,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目的是明确的,其动机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仅注重于参加锻炼的直接动机——体育活动本身,而缺乏间接动机—体育活动的结果,而间接动机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大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如何引导学生的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升华,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上认真考虑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女生中有28.3%是为了保持体型苗条,说明女中学生更有追求美的心理倾向。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学生仅掌握了1—2种锻炼方法,体育能力差,这与几十年一贯制的以运动技术为重点的教学形成反差,同时说明,体育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体育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和不断完善。

3.2 阻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阻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调查结果表明,53.5%的学生认为锻炼条件差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据有关资料表明,郴州市没有一所中学的运动场、馆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体育器材符合《配齐目录》的也没几所。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此外,因学习任务而自动放弃体育锻炼的占22.5%,属于外界干扰慢慢地脱离锻炼的占17.5%,两项合计占调查总数的4096,这大都是初三、高三的学生,说明受“应试”影响还很严重。59.5%的中学生最喜欢球类运动,15%的喜欢武术,而对田径、素质、器械体操等项目感兴趣,表示喜欢的人分别只占6%、7.5%、10%。由于学生对项目的偏爱,加上锻炼时间又集中在课外活动,势必会对场地、器材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压力。要缓解这一矛盾,必须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疏导。

3.3 中学生体育投入少

中学生体育投入包括时间投入和物力投入两个方面。

3.3.1 中学生体育投入时间少

据调查,200人平均每天锻炼时间为19分钟,而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有168人,占总数的84%;40分钟以上的只有32人,占16%。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教委规定的每人每天必须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的要求,且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的体育锻炼时间呈递减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主观上对健康标准的定位不准确,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对于获得适应能力应是长期锻炼的结果认识不够,从而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由于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导致“两操两活动”开展不正常或缺乏严格的组织与管理;三是应试教育还很严重,导致学生学习任务加重,致使初三、高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加上学生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上或宁愿将多余时间白白地浪费,也不愿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3.3.2 中学生体育消费低

调查表明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很低,年平均每人消费22.5元。86%的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30元以下,而这些消费主要用于购买运动鞋。14%的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40.80元之间,这与有关资料显示的我国年消费百元以上的占16.02%相比差距还很大。总之,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对体育进行合理的应用投资尚需认真对待。中学生具有一定知识,然而对体育的知识知之甚少,报刊杂志平均拥有量为0.38%有79.596的学生根本没有体育书刊杂志,除了必备的教材外,较少问津其它的体育书刊。

4 发展对策

4.1 加大《纲要》的宣传力度。

《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有74.5%的中学生不了解。因此,学校要进行宣传,体育教师应该利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和雨天教室室内课组织学生学习,并利用黑板报、宣传窗每月出一期《纲要》的专刊,使“纲要”知识人人皆知。

4.2 中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较强,但运动能力及参与意识较差。

根据《纲要》的要求,学生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为了获得健康体质还是为了获得健康心理,都要将体育锻炼作为“不是别人要我练,而是为了健康自觉练”的高度自觉行动,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把体育锻炼放在人生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4.3 中学生锻炼时间减少引起体质下降及整体素质的下降的现象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形成传统,成立多种体育兴趣小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增加体育投入。

4.4 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把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个性,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放在首位,让素质教育在各校生根、开花、结果。

全民健身的现状篇6

摘要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对武汉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对在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系统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力求构建适应新时代全民健身需要的服务体系。

关键词武汉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现状对策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将建成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在不断的提高,体育不断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全民健身深入人心,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人民体质普遍增强,因此,我们应大力推进体育服务社会化,加快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武汉三镇600名社区居民。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收集,整理有关研究资料。

2.问卷调查法:以武汉三镇20岁以上人群为调查样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发放问卷,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4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0%。

3.专家访谈法:征求专家教授意见形成调查问卷。

4.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健身场地设施及健身器械服务体系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体育场馆、健身器械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但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公益性场馆和营利性场馆的比例分别是19.4%和69.8%,而没有健身器械和健身器械较少共占69.7%,这足以证明武汉市社区健身场馆和健身器械极其匮乏,严重地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二)对全民健身指导员服务现状的分析

自1994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建立以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现实需求相比,仍有非常大的缺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还远不能满足全面健身的需要。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社区没有体育指导员的竟然占到36.6%,这是目前制约武汉市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全民健身组织管理服务现状分析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各社区每年最低要组织二次社区范围的体育健身活动,通过调查显示:有39.8%的社区并没有组织健身活动,一次的占18.7%,达到“二次社区范围的体育健身活动”的比例仅有41.5%,表明武汉市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现状不太理想。当然,这与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关系,见表3,专门的体育组织机构仅占21.3%,表明现行体育管理体制与武汉市居民之间的健身要求还存在一定差异。

(四)宣传服务体系与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状况分析

宣传服务体系也是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通过表4显示:宣传工作做得好的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就高,投入健身的余暇时间也明显多,目前,虽然全民健身宣传工作通过多种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不够系统和完善。

(五)全民健身经费来源服务现状与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和增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融资渠道丰富多样,全社会办体育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体育更加显示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表5可以看出,居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来源,政府部门的拨款虽然占43.7%,但是群众集资、其他方面收入(报名费、门票)和企事业的赞助竟占据了56.3%,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新的保障,但是所占比重太大,这样的经费来源变数太大,无法自始至终保证全民健身的顺利开展所需的经费供给,因此政府在全民健身的资金投入上还有待增加。

三、结论与建议

(一)武汉市现有体育指导员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居民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健设是开展好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当前社会严重缺乏指导员的情况,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城区体委和体育院系可采取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另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大力挖掘全民健身的潜力市场,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武汉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社区体育发展之所以还很不尽如人意,这与社会对社区体育指导员工作关注度不够高有关,因此,应加快建设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保障制度体系,为全民建身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场馆、健身器械的不足是制约武汉市全民健身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探索新的途径和不同模式解决群众体育健身场地缺乏问题,建设一批满足居民健身需要的场馆、场地、健身器械,对正在新建的居民小区、经济开发区和学校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城市自然资源,要想方设法开发山川、河流,公园,绿地、广场,街道等的体育健身功能,努力使武汉市全民健身设施形成点面结合的网络化结构,最大限度地解决人民群众健身场所不足的问题。同时应强化多方位筹资,逐步增加全民健身的经费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等多元化的全民健身经费筹备体系。

(三)武汉市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少的社区还处于真空状态。因此,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对全民健身进行宣传,例如:宣传栏、组织体育活动、黑板报、标语或口号、小区广播或网络等,做到宣传内容多元化、系统化,全面宣传全民健身的意义、方针、政策,宣传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和服务信息,建立符合新时期的社会宣传体系。

(四)武汉市的全民健身的组织管理体系还不健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不断的由当初一味的物质追求向精神追求转变。单独只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是不现实的,为此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要运用各种手段,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多方面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充分调动社区、社团、协会、俱乐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组织能动性,使全民健身的管理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

[2]徐焕新.全民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指标体系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

[3]秦椿林,等.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与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全民健身的现状篇7

关键词:健身器材社区健康意识

1、相关现状分析

1.1健身器材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体育锻炼意识不断增强,体育服务需求日趋旺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亿,体育健身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城乡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在保障群众体育健身权益、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方面日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加强和改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努力增加投入,为人民群众开展体育健身创造条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初步覆盖广大城乡,总量超过100万个。但总体上,公共体育设施仍不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是供给不足,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1.2平方米,远低于日、韩等周边国家平均水平。初步调查显示,中西部地区的设施短缺问题最为突出,许多县(市、区)完全没有可供使用的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二是布局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三是结构不合理,大型综合性比赛场馆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群众性健身场馆所占比例偏低。四是设施利用率不高,社会开放度不够。

大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增加健身器材建设投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是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具体行动,对于提升国民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水平、拉动体育消费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2居民健康状况现状分析

健康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改善国民健康、防范疾病风险必将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持久稳定。相对于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而言,在剧烈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之下,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面临更大的冲击与挑战使他们的健康发展状况变得模糊、复杂而且难以预测。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境况得到巨大改善。然而,环境、压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问题也日益突显,掌握科学方法改善城市健康水平的愿望日渐成为城市居民关注的重点。

(1)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了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了35%,大大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而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根据200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我国慢性病例数已达到2.1亿,由慢性病带来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构成的80%以上。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达到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另外,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

2、结果与分析

2.1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及其健身器材使用状况分析

从表2-1中可以发现,本调查涵盖各年龄段居民,其中,45-65岁占总调查人数的39.64%,据调查人数之首。

调查结果显示,之江社区的居民体育锻炼者的年龄集中在中老年。其中16~25岁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12.61%,因为多数为大、中学生和一些青少年,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较为充裕;26~35岁的人数比率较低,占总调查人数的12.61%;36~45岁占总调查人数的15.77%,主观上他们对体育锻炼还是有较为强烈的需求,客观上由于他们工作负担重,社会应酬多,作息不规律,家务劳动繁重,造成该年龄层次的人群体育锻炼不规律,难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45~65岁的人数比率最高,占总调查人数的18.92%,主要是这部分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以及某些退休人员因社会角色的改变出现孤独感,同时由于医药费用居高不下,成为这部分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65岁以上人数比率最高,占总调查人数的39.64%,这部分人群的锻炼意识很强,他们的身体机能衰退,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已经退休,没有工作和生活的太大压力,有充足的时间利用社区健身器材进行锻炼。

2.2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与使用社区健身器材情况分析

从表2-2中可以看出,大专以上居民占总调查人数的43.29%,高中居民占总调查人数的30.63%,初中居民占总调查人数的15.77%,小学居民占中调查人数的8.11%,文盲占总调查人数的1.80%。从这个数据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之江社区居民社区健身器材使用者之中,使用者数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岁文化程度升高而逐渐增多的现象,即学历越高,参与体育锻炼,使用社区健身器材的积极性程度也越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文化程度越高,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越清晰,更加具有健康意识,健身的价值观也就越牢固。但是,也有部分情况说明老年人的健康意识比年轻人还要高,而有些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却比这些年轻人要低,这主要是由于年轻人由于社会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以及家庭的现实压力,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锻炼,因而就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有足够的健康意识。

2.3社区居民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的满意度分析

从表2-4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之江社区居民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其中很满意的占总调查人数12.60%,良好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8.47%,一般的占总调查人数的35.59%,不太满意的占27.93%,很不满意的占5.41%,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之江社区居民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的满意度主要集中在一般和不太满意,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满意的居民只占总调查人数的12.60%,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其实之江社区居民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但是之江社区的居民使用社区健身器材锻炼的程度也并不高,这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之江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研究结论

经过调查发现,人口年龄段与使用社区健身器材进行身体锻炼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的人群利用社区健身器材进行身体锻炼的人数越多。分析原因,主要是:1、年龄越大,患病的可能性越大,人们为了改善健康,往往采取治疗与身体锻炼相结合的方式来恢复健康,于是年龄大的人群就利用社区的健身器材进行锻炼,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健康意识与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成正比。但是这样子建立起来的健康意识是被动的,身体状况改善之后,身体锻炼也就终止了。2、利用社区健身器材健身与人们闲暇时间的充裕程度有关。老年人往往是退休或者赋闲在家,有更多的时间来保证他们利用社区健身器材进行锻炼,也能更加容易唤起参加锻炼的行为意识。而中青年则正处于社会各方面负担较重的时期,很容易因公事、家事、社交等干扰,而忽视锻炼,但正是该群体的人最需要锻炼,我们认为这与该群体人的健康意识尚未建立有直接的关系。

4、建议和对策

4.1持续深入地开展健康活动和宣传健康知识,针对活动实施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不高情况,我认为必须持续深入地开展健康活动,普及健康知识,让居民了解使用社区健身器材的好处,尤其是中青年人群,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可以专设信息公告栏,方便居民及时了解健康社区建设的动态,体现民主性,促使居民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参与到健康社区建设的活动中。

4.2开展多样化的社区健身活动。在活动形式上提高趣味性,可采用有奖参与、访谈会等形式,使专业的健康知识易于理解,让居民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另外活动应具有针对性,使居民有选择地参与活动,主动关注活动信息,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4.3实施一体化管理。加强社区与社区之间联系,形成系统的一体化管理,保障利用社区健身器材的健身活动均衡有效的实施。因此,我们建议加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定期进行交流、汇报、总结,选择积极有效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保证活动的目的与效果。

参考文献:

[1]乐开颜.攀枝花市社区健身器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6)

[2]刘婷婕,陈燕,吕旺盛,王建峰,王建森,周颖,张婷元.杭州市居民对社区健身活动环境满意度调查及分析[J].健康研究,2011,(3):198-202

[3]张启平.中小城市社区体育健身器材的利用现状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35):253

[4]黄雄,司荣贵,王庆贤,耿香玲,东芬.苏南小城镇全民健身点健身器材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8):117-120

[5]张建国.呼和浩特市居民健康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1):246-247

[6]investinginSportingopportunitiesinruralCommunities[J],http://CommunitySportforKids,2009:58-70

全民健身的现状篇8

体育场地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身体锻炼、丰富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在我国人民群众的体育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更科学、更系统、更有效地发挥体育场地在竞技体育和群众健身活动中的作用,顺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场地设施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对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公共体育实施和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情况、不同层次人群参加健身活动情况,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同时把大量分布在学校、居民小区、街道、公园、机关楼院里的非标准体育场地纳入普查范围,特别是一些新兴的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如健身路径、攀岩、跑马场、地掷球等,纳入了普查范围,这能够更充分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和人均占有体育活动场地的客观现状。

自1996年9月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多功能健身路径”以来,它以占地不多、投资不大、简便易建、方便群众等优点迅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健身路径的出现,解决了许多群众健身方面的场所和器材的不足等不利因素,对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其全民性、普及性、科学性、趣味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不断增大,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全国各地也开始了兴建全民健身路径的热潮,全民健身路径已成为群众健身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为了积极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实施,结合新时期体育事业赋予体育场地设施新的发展理念,全面了解我省体育场地的数量、结构、分布和使用管理的情况,在广大调查人员的辛勤劳动下,对我省各级各类体育场地进行了全面普查,客观全面地反应我省体育场地的现状和发展。按照全国统一部署,这次体育场地普查的截止时间*年12月31日。

本研究依据第五次*省体育场地普查的汇总统计结果,从我省的健身路径建设的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场地普查准确、详实的数据,第一次全面科学地分析我省全民健身路径发展的现状,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体育健身路径进行宏观和微观管理提供依据。充分分析我省全民健身路径发展变化特点,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深化体育改革提供可靠资料。充分分析我省体育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趋势,为制定我省全民健身发展战略目标和合理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对策建议。

二、*省全民健身路径的现状分析

(一)全省全民健身路径的总体状况

截止到*年末全省共有符合普查标准的全民健身路径2101个,总计体育健身器械设施数量为24460件。全民健身路径占地面积为87.6万平方米,其中场地面积为78.9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路径建设的资金为10848.1万元,其中财政拨款为1998.21万元;单位自筹为5964.24万元;社会捐赠为386.5万元;体育公益金为2214万元;其他为285.15万元(如图1)。以*年底全省总人口4551.58万人计算,每万人拥有健身路径为0.46个,人均健身路径场地面积为0.017平方米,人均累计投入健身路径建设金额为2.38元,万人健身设施数量为5.4件。全省目前健身路径的现状,无论是从总量建设上还是从人均拥有健身路径数来看,对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还远远不够。

(二)全省全民健身路径的分布状况

在全省现有的2101个健身路径中,体育系统有97个,占总数的4.6%;教育系统有229个,占总数的10.9%;其他系统有1775个,占总数的84.5%(如图2)。从经济成分来看,其中非公有经济成分的为47个,占总数的2.2%,其余都是属于公有经济成分。从隶属关系来看,属于中央级的有5个;属于省级的有24个;属于地区级的有59个;属于县级的有2013个。

从我省健身路径的位置布局情况来看,分布于宾馆饭店的有2个;分布于厂矿的有19个;分布于公园的有180个;分布于广场的有49个;分布于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的有47个;分布于居住小区的有849个;分布于老年活动场所的有67个;分布于其他场所的有52个;分布于乡(镇)村的有614个;分布于校园的有222个,如图3所示。从健身路径的位置分布情况来看,总体上布局基本合理,我省健身路径基本分布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小区、校园和乡镇村;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乡镇村的健身路径占总数的29.2%,而全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4.5%,我省的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城乡之间还极不平衡,农村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相对较薄弱,城乡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省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状况

1995年底第四次全国场地普查前我省共有全民健身路径41个;1996年新建12个;1997年新建28个;1998年新建51个;1999年新建64个;*年新建173个;2001年新建333个;2002年新建544个;*年新建855个。从图4中可见,2001年以来我省的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三年间我省共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732个,占全省总数的82.4%。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不断增大,全民健身活动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健身路径的建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表明我省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四)*省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

从对外开放情况来看,不开放的有213个;部分开放的有109个;全天开放的有1779个(如图5)。从每周参加活动的人次来看,每周10000人次以上的有10个;每周2501-5000人次的有171个;每周5001-10000人次的有37个;每周500人次以下的有924个;每周501-2500人次的有959个(如图6)。每周活动人数在2500人次以下的健身路径占总数的89.7%,其中在健身路径场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的147个中,每周参加活动人次在2500人次以下的有110个。全省2101个健身路径中从业人数为780人,平均从业人数为0.37。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见,从参加活动人次来看,健身路径已基本上成为群众所接受的健身活动场所,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引导,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健身路径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同时要避免出现健身路径使用率不高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大面积的健身路径。

(五)全省各地市体育健身路径的状况比较

在现有的2101个全民健身路径中,数量最多的是宁波,有701个,占全省健身路径总数的33.4%;最少的是丽水有59个,占全省健身路径总数的2.8%。

结果表明,健身路径的建设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健身路径的建设也呈现不平衡的发展。从万人健身路径数来看,宁波市为1.28个,远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其次是舟山市、嘉兴市,分别为0.68、0.51个;而绍兴市、丽水市、金华市分别为0.22、0.23、0.24个。从人均投入健身路径建设金额来看,温州市、宁波市、舟山市列前三位,分别为4.57、4.35、3.05元;人均投入健身路径建设金额不足一元的为丽水市、金华市、绍兴市。

与各地市人均生产总值比较发现,健身路径建设基本反映了当地的经济状况,即经济实力较差的地市发展速度明显慢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市。但是部分经济较好的地市健身路径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不相符,特别是绍兴市万人拥有健身路径数列全省的最后一位,健身路径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其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我省的健身路径的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省在健身路径的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与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仍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我省健身路径人均绝对占有数较少,建设的投入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年以前我省全民健身路径共369个,尽管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发展较晚,还需加大建设力度以进一步满足群众进行健身活动的需要。

第二,我省健身路径的发展不平衡。通过对各地市及城乡之间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建设金额的投入上,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健身路径数量高于欠发达地区。在城区和乡镇之间从数量上来看也存在明显差距。

第三,健身路径的使用率不高,每周活动人数在500人以下的健身路径将近占总数的一半,并且部分健身路径的规划不合理,出现了一些大面积健身路径的建设,全省最大的健身路径场地面积达7644平方米,而其每周参加活动人次仅为2500人次以下。

第四,缺乏专业的组织管理人员,目前全省总的健身路径从业人员仅780名。

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资金投入。各有关部门,如计划、规划、城建、土地等部门要重视本地区健身路径的建设,从客观上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同时必须加快全民健身工程的理论、实践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第二,加大社区健身的宣传力度,最有效地发挥本社区健身路径的作用,组织体育专业人士深入社会广泛宣传健身知识,不断提高人们的自觉健身意识,提高现有健身路径的利用率。同时要大力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全民健身的现状篇9

【关键词】农村体育全民健身现状

继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民健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国家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体育尤其是农村体育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农民占我国人口的80%,是群众体育的主体。农村体育的开展状况不仅反映整个国家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还影响党中央最近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关注农村体育发展状况,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全民健身运动,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促进大众体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农村体育出现了积极的发展变化,农民对体育的认识有所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应看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农村体育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现阶段农村体育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农村人口众多相对体育人口较少,群众体育参与程度低

当前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少年儿童和老年人,中青年较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广大中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所致。在参与锻炼的频度方面,大多数乡镇居民很少从事体育锻炼。如下表1河南省农村地区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分布特点。

表1农村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及其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统计表

参加人群选择率(%)体育锻炼的作用选择率(%)

学生56.3休闲娱乐48.5

农民18.2强身健体36.4

工薪阶层17.8祛除疾病10.2

打工族5.6其它4.9

河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务农收入低,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里的大多是年老体衰者和学龄儿童。农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可分成在校学生、依靠种地维生的农民、工薪阶层和打工族。调查表明:学生占总锻炼人群的56.3%。而广大的农民仅占18.2%。工薪阶层和打工族分别占17.8%和5.6%。按年龄可划分成30岁以下、30-40岁、40-50岁、50-60岁、60岁以上五个层次。统计结果显示:参加锻炼的人群主要在30岁以下、60岁以上。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马蹄形”分布,而且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接近6:1)。此外,在调查访问中还发现48.5%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城里有钱人没事儿进行的娱乐活动”,36.4%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就是体力劳动,都能使身体健康。”出于祛除疾病和其它目的仅占15.1%。

2.农民体育消费水平低,体育消费市场启动较难

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消费量很小。如对河南省农村家庭购买体育器材的调查显示:没有消费的占42.3%,在0~60元的占48.6%,150元以上的仅占6.8%。并且有86.7%的人没有到过体育场馆消费。对于西北边远地区的农民来说,购买体育用品、器材和体育文化娱乐消费更是排在其他家庭消费内容的后面位居第4位和第6位。此外,农村体育目前还面临着健身体育活动的场馆少,投入低,农村体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无论在不同地区,还是在同一地区内,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全民健身运动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促进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还需做大量的工。

二、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1.客观条件的限制

1.1经济条件制约

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收入虽有大幅提高,但他们的经济资源占有量仍然较低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居民更是不愿把钱花在体育健身方面。农民除了盖房,子女教育、人情消费及生活必须的开支以外,剩余的钱几乎全部存进了银行,这也影响了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

1.2场地器材设施制约

农村体育设施不足,场地太少,也导致大部分人远离运动。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均场地和农村体育资金的投入都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农村体育活动还是以徒手活动项目为主。其中散步、慢跑占总体选择的32.2%,球类占29.8%,占20.1%,武术、健身操占12.1%。我国现有近7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只占有20.2%的体育场馆资源(《中国社会体育调查报告》)。这些场馆大多集中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方便性、实用性大打折扣。

1.3时节限制农民工作的季节性特点致使参加体育活动的无规律性

农忙时节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农村的劳动条件较差,农民体力消耗大,劳动过后,他们已无精力再进行体育锻炼了,静养休息、恢复体力是他们的愿望。

2.主观认识存在误区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他们往往认为体育娱乐活动是城里人的事情,农民搞体育活动被认为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身体锻炼并非农民消遣活动的主要动机,,农民参加消遣娱乐活动,单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仅占21.0%[4]。这说明:健身体育活动在农村并没有占重要的地位,体力劳动等于锻炼的观念增加了对体育活动的排斥作用。农民认为只要经常下地劳动,身体就会健康,根本不用再进行身体锻炼了,体育活动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给农民带来直接、立竿见影的实惠,这也影响了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缺乏体育技能与指导

由于现实的情况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农民得不到具体的健身指导。在调查中了解到:47.4%的农村地区附近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文化站、活动点,43.9%的村镇建设了一些简单的活动场所,只有8.7%的村镇(大部分临近市区)设立的简单的活动场所。即使某些地区设有群众体育文化站、活动点,却很少开展活动已成为了一种应付上级有关部门检查的摆设。还有些地方的体育文化活动站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已名存实亡。所谓的组织、管理、指导人员大部分是“一人兼数职”,由本部门的行政人员担任,专门的体育人才很少。农村体育骨干少,起不到带头作用。农民体育技能匮乏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结论与建议

1.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无法保证的条件下不可能产生更为高级的心理需求。改变农村体育的现状促进农村体育的普及和发展,经济是关键。建议各地方政府在党中央“三农”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资料丰富了,锻炼身体,促进健康才可能成为他们的心理需求。

2.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扩大体育的影响力

要想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目前农村医疗保障还不健全,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实中,青壮年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甚关注,缺乏身体锻炼,这对日后身体的健康不利。研究表明,社会体育消费增加,医疗卫生消费就会减少,这说明体育具有预防疾病,降低发病率的功能。因此,大力宣传体育健身的益处,引导农民积极锻炼,让体育活动起到防病祛病的作用。

3.增加资金投入,树立对体育的正确认识

“意识先于行动”,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缺乏场地、设施是导致农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地区健身设施严重缺乏的现状,加快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步伐。

农村体育投入不足,降低了体育的影响力和农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根据《农村体育工作暂行条例》,农村体育事业经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应当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鉴于目前农村薄弱的体育现状,政府应重视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加大体育的投入。乡镇配备体育专职人员,积极培训农村体育骨干,合理规划农村体育场地。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投资!赞助等形式支持发展体育事业,可以将体育公益金按一定比例投入到农村体育事业当中,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个人和社会捐助办体育的方式。力争达到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一村一个体育场地,一个篮球场的目标,让亿万农民享受全民健身的实惠。

4.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农村体育工作

因时制宜,闲暇时间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好时机。根据农村劳动的现实状况,充分利用农闲时节开展体育锻炼活动,举办围棋、象棋等益智类项目,在春节、中秋节等节日里,外出农民大多回家团聚,借此机会开展体育活动,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扭秧歌、踩高跷、跳绳、拔河等活动,扩大体育的影响力。号召农民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风气,因人而异,指导他们参加不同的运动项目。老年人多喜欢散步、慢跑等舒缓的运动项目,青年人喜欢运动量大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妇女和儿童多喜欢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增强体育健身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让不同性别、年龄的群众都能享受到参与体育活动的快乐。因地制宜,举办丰富多彩符合当地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爱好项目,有的酷爱篮球,有的喜欢游泳,有的喜欢武术,结合当地的民俗习惯,因地制宜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项目,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5.完善农村学校体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为农村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基础,农村体育的普及和发展更离不开学校体育的推动。目前,全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改变农村学校体育的这种状况,关键是建设农村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和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得到发展,可以学校为中介,让学生带动家长,通过双方共同努力逐步推动农村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志俊.安徽省农村乡镇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5).

[2]朱建民.河南省农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3).

[3]曹奔.西北边远地区农村群众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田翠琴,齐心.农民闲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卢元振.体育社会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全民健身的现状篇10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蛋蛋满足物质需求,也更

>>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看"终身体育"的重要性荷球在推广两性公平竞赛及全民健身中的重要性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和推广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浅析农机推广的重要性“终身健身”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浅议科普对妇女健康的重要性论科普养生知识的重要性林业发展与全民参与的重要性论林业发展与全民参与的重要性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的重要性体育游戏的重要性及应用全民健身运动中推广“打歌”的可行性探析智能电能表推广应用的重要意义广场舞掀起全民健身大热潮新疆冬季全民健身掀新热潮浅议清水混凝土的推广应用绿色施工的推广应用楞次定律的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推广应用的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

[2]路光,王永广.从西安市全民健身的现状看体育科普的势在必行[J].科技信息:201-202.

[3]毛俐亚,岳海鹏等.成都市街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19-22.

[4]杨毅谋.从全民健身的旺势看体育科普―以西安市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29-30.

[5]孙灿泉.健身意识与体育能力[J].衡水师专学报,2004(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