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推进城镇化建设十篇推进城镇化建设十篇

推进城镇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5:34

推进城镇化建设篇1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化;对策

[作者简介]吴兴河,中共龙岩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副教授,福建龙岩364000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5-0099-04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是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迈进的第一环节,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当前,要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

一、小城镇发展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经营自,并拥有了对自己劳动力的支配权。再加之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积累的增加,因此,出现了农村生产要素流动和重组的新趋势。尤其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历史性的转移:一是就地向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转移,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许多农民走上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途径;二是向小城镇转移和集聚,务工经商,安家落户,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撤乡建镇”的浪潮,促进了小城镇的较快发展;三是向大中城市转移,形成了“民工潮”,促进了大中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9万多个建制镇,2.6万多个集镇。按照规模和财力,小城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2000多个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第二个层次是1.9万个一般建制镇;第三个层次是2.6万多个集镇。目前,已经明确显示出来规模较大、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吸收劳动力能力强、对区域经济带动比较明显、城镇功能比较强的小城镇主要有2000多个城关镇和2000个一般建制镇,总计大约4000个,成为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重点。通过重点建设城关镇和强镇,到2010年可发展成为以下三种规模的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县,以城关镇和强镇为依托,发展为1个30万人左右的中等城市和1~2个5万-10万人的小城镇;人口在50万~100万的中等县,发展为1个20万~30万人的中等城市和1~2个5万~10万人的小城镇;50万人以下的小县发展为1个20万人的小城市。

二、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在小城镇建设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会影响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从而影响城镇化目标的实现,而且还会影响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而影响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遍地开花,规模小,基础设施差。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城镇建设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速度极快。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盲目铺摊子、一哄而起的现象。一些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乡乡建镇的“天女散花”的局面。每个小城镇各自进行“五区”规划(农田保护区、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各自进行交通、电力、教育、供排水、娱乐、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占耕地多,浪费严重。遍地开花,投资分散,造成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小城镇规模小。根据国内外有关小城镇规模的研究,一个城镇的人口规模至少达到3万人左右,才可以比较经济地配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而我国的小城镇大部分达不到这一规模,由于城镇规模偏小,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一般都比较落后,城镇功能不全,二、三产业不发达,“人气”不旺,大多是有城无市。

2、缺少小城镇建设详细规划。有的小城镇建设,没有一个权威的科学的规划方案,规划是“纸上画画,换一个领导一个做法”,因而在建设上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起点低,标准低,水平低,小城镇内的工业、商业、住宅等功能混杂,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降低了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不能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3、小城镇功能弱,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和资金的引进、产品技术的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小城镇功能的提高。

4、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二、三产业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虽然我国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来说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乡镇企业到处布点,使积聚经济和人气的功能减弱。由于城镇城市功能残缺,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小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5、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重建设,轻保护”,不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管理严重滞后,随意排放和倾倒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垃圾,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

(二)小城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发展初期受客观条件所限,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主要还是由于政策环境、体制性矛盾及部分小城镇管理者素质较低,等等。

1、政府规范指导力度不够。许多地方对发展农村小城镇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应有位置。对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农村城镇化规律和城镇规划工作等缺乏研究和重视,不少地方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尚未正式开展,致使城镇间在布局、规模、职能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缺乏宏观调控和协调。

2、行政区划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建制镇主要以行政职能划分地域,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虽然不少地区城镇密集,呈带状发展,镇与镇间仅有几公里,有的甚至已连成一片,但是由于分属不同城镇,致使规划建设各自为政,城镇镇区无法达到最低的人口规模,要素集聚能力差,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

3、建制镇设置标准偏低。目前国家规定的建

制镇设置标准为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在2000人以上或占全乡总人口10%以上。因标准偏低,使得建制镇数量增长过快。由于新设建制镇并非由上一级中心城镇的功能扩散发展起来,所属农村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与转移仍然比较有限,相当一部分建制镇的设置只是行政建制意义上的升级,非农产业的基础仍然薄弱,造成小城镇规模偏小、功能较弱,造成了城镇化表面快速发展的局面。

4、相关配套改革滞后。城镇现有政策体制环境已日益不能适应城镇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阻碍了生产要素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如户籍政策、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制度壁垒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小城镇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问题条上“管得着、看不见”,而块上“看得见、管不了”,协调解决难;另一方面,城镇政府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导致行政效率不高。(3)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和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滞后。农民离开社区不再享有集体经济、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各种权益,由于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离开农业的农民“弃土”动力不足,“两栖”现象较为普遍。此外,乡镇财政体制不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都影响了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

三、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区域实际。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

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前提,是龙头,是灵魂。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为指导,也只会是布局凌乱而无章法,品位低下而不美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规划修编工作。一是依法规划。修编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贸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镇规划标准》等法律法规;否则,在具体建设时,将会因缺乏法律依据而影响工作进展,甚至导致工程下马。二是科学规划。小城镇的面貌既是一个时期经济状况的表现,也是一个时期文化的象征。因此,在编制规划时,要认真研究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特点,遵循科学规律和适度超前的原则,高起点定位。同时,还要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和着眼未来的胆识,适度超前规划。三是做到特色规划。小城镇建设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规划时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将工业、农业、商贸、文化、教育、生活、娱乐、水、电、路、气以及排污、绿化等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设计出不同规模、不同功能、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建筑群体,以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功能。四是合理规划。小城镇建设,势必牵扯土地功能的再调整,因此,要本着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原则,认真做好城镇区和农田基本保护区“两区”的划定工作,确保耕地总量平衡。五是注重规划的功利性,即要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小城镇,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着眼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六是保持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应坚决付诸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擅自改变和违反,要按照规划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小城镇建设工作。

(二)选准、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小城镇经济

小城镇要摆脱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引起的低水平恶性竞争,必须走特色道路,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为小城镇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选择、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必须立足小城镇现有的资源、交通、工农业状况、市场现状,以发挥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为出发点,进行准确定位。在定位的基础上,在本地人才、资源、资金、财税调控权限范围内,选择优势主导产业,加速其聚集壮大与发展,加速建立各具特色、蓬勃兴旺的小城镇体系。具体包括:(1)以发展农业产业化推动小城镇建设。一是以发展农产品市场拉动小城镇建设。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规划农产品市场布局,完善服务设施,培植流通产业,拓展交易范围,扩大市场容量,通过建设农产品市场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来促进小城镇发展。二是以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其规模化采购和生产是推动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力量。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间人员、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吸引一批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的加工、储运、销售、信息、科技等企业进镇落户,加快小城镇发展。三是以科技示范带动小城镇建设。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服务和带动作用,建立科研、开发、推广基地,促进小城镇发展。四是以合作组织带动小城镇建设。建立农村社区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社,把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组织及农户紧密结合起来,使农业与其他产业发展以及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2)以发展工业拉动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按照“区域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实行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效聚集,以工富城。(3)以发展商品集散地带动小城镇建设。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小城镇既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又是工业品下乡的主市场,在城乡商品交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的发展会促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又会进一步促进当地市场繁荣。特别是发展商贸、物流等二、三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4)以发展城郊农业、旅游观光业促进小城镇建设。立足当地实际,挖掘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依靠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小城镇发展,也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样发展起来的小城镇,集生产、服务、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可以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新格局。(5)以合村并点推进小城镇建设。根据当地实际和发展优势,遵循“群众自愿、适当集中、方便管理”的原则,打破原有行政村区划界限,通过旧村改造、合村并点,推动居民及相关基础设施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小城镇发展。

(三)多元投资。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难点和关键,也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措的渠道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思路,充分利用级差地租,通过对土地使用权的拍卖、出让、转让和出租。筹措建设资金。(2)加大改革力度,将准经营性和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推向市场,并出售冠名权、广告权等小城镇的无形资产,实现以业筹资。(3)放宽市场准入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或参与建设小城镇的公用设施,如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医院、学校等。(4)加快小城镇公用事业和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培育公用事业融资市场,加大证券、资本市场融资力度,最广泛地吸引社会资金。(5)鼓励以小城镇某项基础设施为基础成立公司,负责筹措资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或项目承包,并对建成后的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和收费。同时,还要积极探索Bot等项目融资方式,广泛吸引外商、外资到小城镇投资建设,以逐步形成“市场主导、多方投资”的新格局。

推进城镇化建设篇2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高新技术政策构建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观点之争

城镇化在过去30多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中功不可没。现在,背负着让部分农民真正变为市民、带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升级的重要使命,受到全社会史无前例的关注。任何激荡的时代变革,总是伴随着不确定性和艰难探索。历史惯性的力量如此强大,我们看到,各地城镇化仍然难抑制的冲动,而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变革之路依然布满荆棘。城镇化向何处去?种种路径之争一直存在。有些争论正逐渐形成共识,有些争论仍将长期伴随着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在加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每一位地方主政者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题:是注重改革和创新,还是更倾向于要政策、上项目、搞建设?到底该推进“城市化”还是“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下,从国家到地方都在积极进行顶层设计或者制定规划。然而,城镇化是否需要政府强力推动,政府在城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行政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之争,城镇化质量之争,城镇化类型之争,城镇化发展模式之争,农民工市民化之争,城镇化道路之争,目前有多种说法,应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稳妥地走出一条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必须同时并行发展的重要经济要素。

二新型城镇化对推动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是人口流动从农民向市民转变;产业转型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调整;社会转型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演进过程,它对创造就业机会、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从吉林省的情况来看,“半城镇化”的问题没有全国其他地区那么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压力没有那么大。但是我省也有自身的难题,就是城镇就业的吸纳能力弱,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进程。所以,要解决我省城镇化迟缓的问题,推进城镇化发展,增加就业是关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强产业支撑能力。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增加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突出城镇特色,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城镇空间质量,构建合理的城镇布局体系。发展壮大中部城市群,加强城市群内的分工协作,扩大区域中心城镇的规模,培育特色小城镇。提高城乡统筹发展质量,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经济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是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提高机械化水平,以适应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率。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四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项目建设拉动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大农村项目建设投放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打造生态旅游新型城镇,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建设现代服务项目,以多种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加快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置换等各种方式,将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等进行集中,使土地能够集约经营、科学管理,使现代农业发展充分融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成立的合作社优先安排补贴计划。同时,帮助现有合作社广泛吸纳农户,带动村民致富。加大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与农村基础设施连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使水、电、路、气、讯逐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用。大力开展绿化建设,增加林草植被覆盖率,狠抓农田林网建设,绿化工作由最初的政府出资、出力,转变为百姓自觉种植花草树木。同时,大力开展清理侵占集体林地专项行动,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加快推进“四梨同城化”进程,重点培育“一核三带”中心镇,强化城镇间的分工协作、差异化发展。倾力建设叶赫等省级示范镇。

三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思路和办法

有重点地发展联动城乡的特色小城镇,积极发展主体功能完善的中小城市,着力打造高端形态的龙头型产业大城市。新型城镇化体系产业重组的总体布局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围绕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将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融资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养老保障体制改革。

注重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合理布局全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发展新型城镇化,避免走入以土地城镇化替代人的城镇化,以政府主导城镇化替代市场主导城镇化,以城镇单方面现代化替代城乡统筹城镇化,以追究效益替代低碳绿色发展等误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将其培育成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

推进城镇化建设篇3

在主要成效上,具体表现为:

一是规划体系日益完善。在城区控制性详规覆盖率和重点项目修建性详规编制率达100%基础上,抢抓机遇,积极对接抚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按照南拓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实施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总规纲要成果于7月9日经省建设厅组织专家评审通过,进一步的总规正式设计成果正在加紧编制中;佐龙新区二期范围六一景观区、滨江公园、环城西路、下西坊等地段城市设计及修规规划方案已报县初审;桥南工业新城控规、抚吉高速公路连接线两侧和三桥区域修编方案基本确定。同时加强了规划监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了县城规划区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专项整治(简称“两违”整治),实行长效管理,将治理“两违”工作绩效纳入相关单位年终重要单项考核内容,全面落实乡(镇)村组三级干部工作职责,国土、城管、乡镇村(居)组均成立了违章建筑巡查组,落实了责任分工,实现了全程动态巡查,先后下发停工整改通知书73起,制止违法建房73户,处理违法建房115户,建筑面积4.7万平米,开展联合执法10次,拆除违章建筑面积700平米,乱占地、乱建房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重点工程全力推进。全年立项实施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达80个,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60个,已经开工建设项目22个,其余38个正在进行前期建设准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4.73亿元。环城西路景观林带工程、桥南生资公司农贸市场、城区森林城市创建绿化、恩江老桥维修工程全面完工;新城区1800亩土地征收工作完成大半;行政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地上建筑已初见规模;县财政投资近8000万元建设的抚吉高速连接线正在加紧建设,将在12月份以前跟抚吉高速一起竣工通车;跃进西路、跃进东路“白改黑”工程地下管线部分正在加紧埋设;六一居四星级国际大酒店、物流园、检察院刑侦技术大楼、森林公安指挥中心大楼、林业要素市场大楼、水利局业务大楼等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佐龙大道、迎宾大道街景改造、大道东段拓宽改造、县城城中村及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即将开工建设;保障性廉租住房、信用联社大楼、中医院新综合大楼工程正抓紧时间施工,全力组织建设;滨江公园(一期)和恩江北堤城防工程、物资局农贸市场、恩江北路拓宽改造工程、肖家中路、城区单位楼体及广场亮化工程、下西坊棚户区改造工程前期施工准备工作正有序组织中。

三是城乡统筹明显加快。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小城镇建设要求,建立健全了示范镇督查考核机制,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了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确定以沿陂、古县两个乡镇为重点建设示范镇,大力推进乡镇规范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在规划编制上,沿陂、七都、上固、君埠、中村、上溪6个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定稿,80个省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规划编制已经交付成果。在农民建房审批管理上,下发了有关规范性文件,农民建房均按照程序依法审批、发证。在圩镇建设上,全力推进乡镇建设“提升”工程建设,积极完善圩镇基础设施,截止目前重点乡镇圩镇基础设施投入近2600万元,圩镇的服务能力和承载功能不断增强。

四是城市管理不断提高。以创建“部级生态县”、“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为契机,紧紧围绕“三城同创”目标,按照“灯要亮、草要绿、林要茂、路要平、道要通、水要畅、街要净、宅要美”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了城区市容市貌专项整治活动和“全民义务清扫日”活动,实施市容环境集中整治10余次,对城区占道经营、垃圾广告、建筑工地、农贸市场、交通秩序、单位庭院卫生等进行了专项清理,对恩江大道、迎宾大道、欧阳修大道、跃进路等人流较为聚集区域的车辆停放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对城区主要路段的路灯、环卫设施和市政设施等进一步加强了维护管理。城区共规范整理自行车、摩托车6万余辆,共查处违章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300余辆,取缔店外店、占道经营、流动摊点570余处,清除“牛皮癣”广告1.3余处,完成了县城120万平米道路的全天候清扫保洁,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确保了城市的整洁卫生,人流、车流的畅通有序,县城“脏、乱、差”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在工作举措上,主要表现为: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部署,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政府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县推进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建立了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例会制度。城区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市政建设重点项目均成立了建设指挥部,以挂点县领导为指挥长,抽调有关人员组成工程项目工作组,全面加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的领导,保证了城乡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奖惩制度。继续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列入各乡镇和政府部门年度工作重点考核范围,并进一步提高了分值比重;在乡镇年度工作考核中,单独设立了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单项奖,鼓励乡镇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支持县城建设。完善了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挂点负责人建设保证金制度,所有县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都缴纳2000元项目建设质量及进度保证金,视完成情况实施奖惩。

推进城镇化建设篇4

[关键词]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02―0084―02

[收稿日期]2015―01―19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在国际上,很多学者使用“Urbanization”一词来指城市化,用来指国外的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既向城市(city)集聚,也向镇(town)转移。然而有的国家镇的人口规模不大,有的国家甚至没有镇的建制,因而,“Urbanization”通常被译为“城市化”,而中国历史上就有镇的建制,许多镇的人口和规模与外国小城市基本相当,人口不仅从农村向城市集聚,也向城镇转移,这种情形是由中国特有的历史、政治、文化和制度等要素共同形成的。因而,在中国,习惯上将“Urbanization”译为城镇化,或者城镇化与城市化可以互用。中国城镇化发展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缓慢起步阶段(1949-1978)、加速发展阶段(1978-2000)、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三个阶段,经历了由城镇化之路到新型城镇化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主要由过去以政府主导为主,片面注重追求城镇规模扩大,人口数量增长及空间扩张,改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新型产业及信息化为推动力,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表明我国城镇化已经从“速度型”转向“质量型”,由“物的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新型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型的城镇化发展之路,必须以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为指导,这决定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时间才走过的城镇化历程,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在城镇化所带来的矛盾高发时期。

(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但“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7%,也就意味着2.34亿农民工及随迁家属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是他们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使得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

(二)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城镇用地粗放低效,“摊大饼”式的城镇扩张方式,使得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远高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速度高于农村人口减少速度。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三)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

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雾霾等“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在东部地区,部分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在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不平衡。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不注重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

(四)不健全的城镇化进程中机制体制,也阻碍了城镇化发展

目前实行的城乡分割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各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碍着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中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型时期,把握好人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理念,不仅要以城镇居民为本,更要以农村居民为本,要把统筹城乡发展、缩短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以及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一)坚持把以人为核心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始终,就必须坚持以人口城镇化为首要任务

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城镇化工作中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切实维护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数以亿计人口城镇化的深刻社会变革,就必须把以人为核心摆在首位,强调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维护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历史上世界城市化浪潮衍生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城市病”,也为我们城镇化建成敲响了警钟;我国过去几十年倾向以物为主的城镇化实践,只讲土地城镇化,不重人口城镇化,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城乡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使各式各样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圈地造城运动愈演愈烈,造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等时刻提醒我们要坚持把以人为本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始终。

(二)坚持把以人为核心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始终,必须坚持以多元并行为主要路径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均、城乡差距明显等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无法简单遵循一种模式进行,必须选择多元并行的发展模式。首先,布局应多元化。按照国家“两横三纵”宏观战略布局,要在我国的中西部和东北等有条件的地方,依靠国家规划引导和市场的力量,逐步发展形成若干的城市群,使其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各地区位优势、现实大势和未来趋势出发,因地制宜,上下衔接,抓紧编制各地区域性城镇化规划。其次,推进模式应多元化。实现数以亿计人口的城镇化,发达国家单一型、集中式的大城市发展老路肯定走不通,必须按照以人为核心的要求,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的新路,必须推进建立开发区、新区、新城、旧城改造、乡镇产业化等多种模式的结合。再次,主体应多元化。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思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共同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培育和壮大城镇化发展的市场化、多元化主体。

(三)坚持把以人为核心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始终,必须坚持以产业发展为重要支撑

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相应的产业作为支撑,否则,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城镇化的本质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各地产业发展均面临着依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产业更替、产业挖掘、产业优化、产业培育和产业升级等单一策略和组合策略的选择。从另一方面讲,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也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让进城农民稳定、充分就业,才能正真的使农民市民化,优先发展基础产业,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适当保护弱质产业,积极调整衰退产业,形成工业、农业、服务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不同的城镇产业带动类型。

(四)坚持把以人为核心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始终,必须坚持以生态集约为基本原则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和生存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人口向城镇的大规模集聚,必然导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中期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的巨大城镇化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走绿色、低碳、循环、集约、智能的城镇化发展新路,不可能再走过渡依赖资源开发和投资拉动的发展老路,要求我们要注重生态保护,注重资源集约,同时要彰显城镇自身的人文历史,突出城镇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协调环境,资源和人口之间的关系,打造新型宜居城镇。

(五)坚持把以人为核心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始终,必须坚持以城乡一体为根本方向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最大特色,也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方向。我们必须把城乡统筹发展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工作全过程,推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重点是要加快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在规划一体化方面,应坚持把城镇社区与农村村落、工业园区与农业基地、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作为整体进行规划和建设,推进新村镇、新农村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就地进城。在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要坚持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推进,让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农村基础设施逐步与城镇对接。在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要以城乡户口登记一体化为突破口,打破城乡壁垒和身份区别,剥离依附于户口之上的不同待遇,实现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卫志民,魏欣欣.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

〔2〕黄祖辉.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n〕.农民日报,2014.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华社〔m〕.农村工作通讯,2014.

推进城镇化建设篇5

(一)规划先导,引领科学发展

依据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明确小城镇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重点优化和完善特色镇总体规划,抓好小城镇各类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制订了《湖北省镇域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全域规划工作已在全省重点镇推开。

(二)试点示范,探索有效路径

相继开展了扩权强镇、“四化同步”试点以及旅游名镇创建工作,通过一批特色乡镇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为全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搭建了新平台,为克服经济下行压力打开了新思路,为培育湖北“三农”发展新动力、新优势找到了新途径。

(三)做强产业,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立足比较优势,走差异化发展路子,推进小城镇产业发展和转型。一是做强工业园区。汉川市沉湖镇的福星工业园、大冶市陈贵镇纺织服装产业园、枝江市安福寺镇食品工业园等园区,都形成了集群发展之势。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仙桃市彭场镇的无纺布产业,从单一加工制品向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全产业链发展,从生产加工向技术研发转变,从标准执行者向标准制定者跨越,成为全球最大的无纺布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襄城区尹集乡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江夏区五里界街的“七里花海”成为武汉市民休闲度假首选之地,郧阳区茶店镇的“樱桃节”特色鲜明,可圈可点。

(四)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支撑

在推进全省“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中,一是优先安排调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土地整理项目,21个试点乡镇建成区面积从172.9平方公里扩大到184.4平方公里,土地流转面积从19.7万亩增长到45.7万亩。二是省预算内投资向示范试点乡镇倾斜,每年安排专项计划,予以重点支持。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省财政安排1亿元示范试点乡镇规划编制专项补助资金。2014年起,每年安排10亿元调度资金,专项用于示范试点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承建主体的周转。四是减免相关收费。全额返还基础设施配套费,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服务性收费不高于最低标准的30%。

二、特色小城镇典型特色

(一)“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类型

监利县新沟镇依托农业资源优势,通过龙头企业福娃集团率先实现工业化突破,再以工业化理念和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合力为城镇化提业支撑和消费动力,实现了兴工业、强城镇、带农村、富农民。

(二)特色文化旅游类型

红安县七里坪镇着力打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品牌,坚持红绿相融,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体验旅游,2015年,全年游客人数突破60万人次,同比增长18%。

(三)跨区域协作发展类型

黄梅县小池镇是鄂赣两省连接的重要节点,是我省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桥头堡,通过强化与九江市跨省跨江合作,实现了“由小变大、由镇变城、由弱变强”的可喜变化。

(四)城站融合toD城镇发展类型

咸宁梓山湖新城依托武咸城铁贺胜桥站建设,与武汉、咸宁主城间交通通过城铁完成,形成空间异地、生活“同城”的模式。

(五)扶贫搬迁建镇类型

恩施市龙凤镇是全国扶贫改革试点镇,通过移民搬迁实施移民建镇,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将特色城镇、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有机结合。

推进城镇化建设篇6

自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若干意见》(粤发[XX]8号)和《关于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粤发)[XX]10号)出台后,由于区委、区政府把推进城市化进程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经两年多来努力,我区城镇化建设工作明显加快,城市品位大幅度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几方面都得以较快速度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方面:一是委托了中山大学如期完成了编制区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并分别印制了XX本《清城区城镇体系与产业布局规划图集》和1000本《清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奠定了区未来20年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计划目标。二是先后有源潭、石角、龙塘几个镇根据省两个《意见》的要求,编制或修编了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有些镇在搞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编制了近期建设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使不少镇解决了过去建设无规可依的老大难问题。

在建设方面:市旧城区先后有下廓、朝阳花苑、富利花园、名都、城市广场等小区改造和a1#、新威龙花园、金碧湾花园、锦绣清城、倾城摩尔、海逸华庭等小区开发全面开工,从XX年至现在,共投入建设资金8.5亿元,完成了151项,建筑面积90㎡多万的改造建设。这两年多来,基础设施建设亦有重大的改善:投入了1400多万元完成了市区西出口道路的改造和环城二路的扩建;投资800万元打通了先锋路太阳岛至麦围大街的断头路;投资600多万元把脏乱差十分严重的笔架河口改造成风景优美的人工湖;投资近700万元完成了平安二路的首期工程建设;投资300多万元改造了北门街;投资2400多万元改造学宫街、大观街、南门街、曙光路、先锋路等五条街道改造。此外,还扩宽了下濠基闸口和对全段路面进行了改造,搞好了牛皇庙、凤桂园等脏乱差突出地段的整治及新安装了700盏路灯和搞了数万平方米的绿化,使整个旧城区一天天变净、变亮、变美。各建制镇在这两年多来,除了认真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之外,同时,还十分注重抓好城镇扩张和集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源潭镇以一河两岸为轴心,先后完成了河东大型集贸市场的建设和镇政府办公大楼的建设,带动了这些地方附近地区的发展;石角镇建成大型集贸市场,搞好了环镇公路和府前路小区的开发建设,还新建了一间达4星级标准的龙城大酒店;龙塘镇完成了环镇公路建设,新建了集贸市场、影剧院、小广场等公建设施;横荷完成了荷兴集贸市场建设;附城亦完成了附城集贸市场的建设,洲心重点抓了金海湾、丁香两小区的开发建设,各镇城镇扩张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这两年较之过去明显加快。

推进城镇化建设篇7

我镇总面积47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5500户,1.9万人,耕地面积1.8万亩,人均年收入万余元。近几年,我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总揽全局,致力于抓机遇、强基础、增实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事业和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实现了镇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被评为“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快乡镇”,城乡一体化具备初步条件。

二、主要工作

1.全面启动镇村规划。

今年以来,为搞好集镇规划工作,我镇聘请中机国际、深圳艺寿公司对集镇扩容提质工程进行规划设计、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聘请大尚传媒公司、湘潭大学设计院对集镇开发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和全程策划包装推介,同时按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镇即将启动镇域村镇布局规划编制工作。

2.快速推进“三点一线”。

3.高效开发集镇用地。

今年,我镇在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多方争取领导支持,批准集镇统征开发地25亩。为搞好集镇开发,我镇积极向联点领导及职能科局负责人汇报,为集镇开发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问题,目前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开展,报名购地的商户十分踊跃,前景十分可观。另外,我镇将农村商贸综合体项目一并纳入集镇统征开发建设,力争创造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继续夯实农业基础。

一是坚持发展葡萄特色产业,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葡萄之乡”。我镇的葡萄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仍需进一步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镇农民致富增收的一个重要载体。我镇将以曙光山城、七鑫科技等龙头企业为代表,大力发展集旅游休闲、体验式采摘、葡萄酒文化展示和葡萄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二是大力发展集农业科研、推广应用、生态种养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项目,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继续发展壮大兴嘉天华公司“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济类水产养殖和“咖啡豆+油菜”的种植模式,积极扶植深远蛋鸡养殖合作社。三是不断夯实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继续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落实,形成以梅数、洪河等村的高产粮食基地,推进粮食生产“良种、良法、良制”,实现大面积、大范围平衡高产目标。继续推进湖南农大农富种业公司的优湘型杂交水稻的繁育和推广,确保粮食生产的提质增效。

5.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我镇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文化集市。一是以刘少奇天华调查纪念馆为平台,天华八景为载体,整合历史印记和“十个一”模式展示基地,形成以天华村为中心的红色旅游纪念地。二是各村和社区均成立了文艺队,定期开展群众文艺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群众文化氛围,丰富了人民群众生活。三是结合恒晖天华高端花卉苗木盆栽基地、葡萄园产业基地等开发项目,发展状大观光旅游农业。

6.切实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启动农民集中居住工程,鼓励农民建房向规划的居民点集中。切实加强乡村的精细化治理,以农民集中居住点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推进。建设文化广场,实现有线电视、网络全覆盖,进一步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规范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气,保护生态环境。

三、困难和请求

1.请求参照长县政办发10号文件,明确我镇与第一批城乡一体化试点乡镇享受同等的优先发展政策。

2.我镇集镇开发项目用地报卷已与其它四个乡镇一起报至省厅,目前已将近两个月时间仍没有批下来,因此集镇开发项目只能进行前期工作,实质性开展要待土地批下来后才能进行。恳请县里统一协调,促进项目推进。

3.请求依据发展要求,参照其他乡镇作法,适当增加我镇建设用地指标。

4.我镇小城镇建设涉及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程量大,所需资金巨大,而我镇属北部农业乡镇,自有财源严重不足,资金压力较大,恳请安排专项扶持资金。

推进城镇化建设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政策解读正反典型防止偏差广电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1【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新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必将与推动城乡一体化一样,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战略,也是我们开启实现中国梦新征程的一个战略步骤。那么,处于省辖大中城市之中的地方城市广播电视台,如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笔者结合江苏盐城广播电视台的实际,谈几点城市台运用广播电视节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感悟。

一、定议题,全面准确解读、积极稳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对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了解新型城镇与过去提出的城镇化有什么不同,它同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有什么关系,城镇发展有哪些客观规律,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发展中各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等。广播电视媒体是大众传播工具,理应承担责任,通过自办节目,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帮助人民群众了解、掌握这些问题。解读,不是照本宣科,拿现成稿子念念说说,而是要设置议程,确定议题,选择好解读的方法,多用“事件引、案例串、故事叙、条文点”的方式,把前瞻深奥的理论和概念进行便于理解的通俗化处理,以利受众听得懂、看得明白、能理解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例如盐城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就常运用“说新闻”“聊新闻”的方式,帮助受众解读十报告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各个深层次问题。使“硬道理”通过“软处理”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浅显明了,让社会公众在参与互动的说、谈、聊、侃中明白大道理、记住大道理、掌握大道理,进而增强投身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还尝试用“新闻直播车”“流动演播室”“兼职主持人”等灵活采制解读节目的做法,避免解读性节目枯燥乏味、难以吸引人的不足。比如,盐城市规划局今年围绕“生态保护、适宜人居、交通完善、特色产业、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快规划编制力度,提升规划水平和品质,为大市区城镇化工作提供了一系列优质服务和技术支持,得到了市民的普遍好评。我们就把“新闻直播车”开到市规划局,运用该局会议室做演播室,请该局的新闻发言人做主持人,请规划局各位局长做嘉宾,现场设电话热线请市民参与,受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均由局长们按分工进行解答。这样做,既避免了专业主持人的演播腔,又增强了传受之间的亲和互动,还提高了节目生产的效率,提升了节目质量和传播力。

二、走基层,深入细致采写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正反面典型

“足踏基层,心贴群众,文接地气,情注笔端,才能出精品力作。”这是许多新闻工作者践行“走转改”活动的深切体会。新闻媒体强化新型城镇化的宣传,需要正面典型来引导,也需要反面典型来警示。当前,在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台更要坚定不移地恪守正面宣传为主,坚持“好人好马上一线,精兵强将下基层”,把最好最强的采编力量派往一线去采写报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最新变化,满腔热情地报道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等正面典型。

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为此,盐城广播电视台根据自身调查和群众热线投诉,选择有代表性的重点问题,针对有的县、镇打着城镇化的幌子片面追求基础设施建设,盲目投资做大GDp总量,造成新型城镇化走样,有的不注重新一轮城镇化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忽视制度改革和持续性的投资,只顾借债集资、人为造城、“扩城造路大拆大迁”和“房地产化”的不良现象,有计划、有节制、有选择地进行舆论监督,并请专家学者和上级领导点评说理,使被报道对象心服口服,接受监督继而积极整改,也使舆论监督的负面报道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三、设热线,组织好政府部门与群众互动交流,为群众释惑解疑

新型城镇化很可能受原来城镇化的惯性作用而带来许多新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大量负债,向地方干群高利借债无法偿还;一些地方大量投资房地产造成大规模拆迁征地对农业带来冲击,影响粮食安全保障;一些城市综合承载力不足,出现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拆迁安置难、交通行路难、环境整治难等一连串问题。这些问题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弄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新闻媒体要密切配合政府化解矛盾,尽量构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对话的平台,让人民群众能顺畅地反映心声、表达诉求,也让政府部门能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凝聚民心,共聚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力量。媒体设立热线,正是构建这种平台的好办法。党的十以来,盐城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的《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围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举办了40多次交流节目。其中就市政府加快推进“三河十园”“组团”开发建设等重点项目所涉及的房屋征收、土地征收、施教区划分、居民点安置、户口迁移、企业搬迁等一系列问题,做了300多人次的个案回答。每次节目中互动交流都很顺畅,有关部门干部的解答和政策宣讲都能让群众满意。一些带共性的问题还起到了“回答一人、解惑一群”的作用。如:串场河整治中先锋岛片区有960户居民开始不愿搬迁,有的漫天要价,有的相互攀比,有的还集结上访。《政风行风热线》栏目不停约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做客演播室,宣传房屋征收政策和奖励办法,宣传安置房与重点学校同地同步建设的举措,宣传环境整治如何宜居的好处。被征收户提出的若干疑惑问题都得到了明确的答复。不久,这960户居民都签订了征收协议,有200多户因为在规定时间内主动搬家让房还获得一笔可观的奖励。事实证明,设热线为群众释疑解惑,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是相当有效的。

四、搞访谈,组织专家学者与区镇干部访谈辩论,防止人为造城现象再生

电视访谈或电视辩论是城市台常用的深度解析报道方式。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既要看到前景、看到问题,也不要被问题吓住,表现出慵官懒政、明哲保身、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媒体的责任就是要告诉受众,既要严格按照十精神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抢抓机遇,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又要防患于未然,科学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运用电视访谈或电视辩论这种形式,易于敞开思想、引导舆论,也易于牢牢掌握新闻话语的主导权。通过访谈辩论,能够使广大受众懂得,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不是新一轮“投资”和“房地产大增速”,而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制度改革和可持续投资;新型城镇化要防止急于求成、好大喜功、乱铺摊子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新农村建设要防止大拆大建乱搞“楼房村”“别墅村”“汽车村”。还要使广大受众明确,城镇化要针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特点,在将农村打造成新型城镇的同时,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保留部分农村,保护独有的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的传承。还要让各级干部和广大公众真正懂得,必须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大力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挖掘新的消费热点和新兴消费产业,尤其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的新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走集约、节能、生态的城市发展新路子。

推进城镇化建设篇9

关键词:中心村;城镇化;规划建设;资金投入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中心村在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无限的扩大、空间任意的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核心,使我国的城镇建设真正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生活的场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于农民,涵盖于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上是以城镇化建设为最显著的特征的。应该说,城镇化建设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之间已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中心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在于重新择优,无论是数个行政村联合建设中心村还是单一的行政村提升建设为中心村,都会涉及各自然村向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块集中居住。通过宅基地更换,消除规模较小、区位不利的零星居民点,并通过规划手段使中心村的集中居住点初具规模。中心村建设既是郊区重组和功能整合的重要基础,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中心村等级结构如图1所示。

二、中心村规划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1.统一规划建设问题。中心村的建设旨在实现村庄整体规划改造,涉及整村村民集体利益,中心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公共项目的落实需要统一规划建设,必然涉及农用地征用、旧村拆迁、村民安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和失地农民保障、安置补偿方案、村留地开发分配方案、历史征地遗留等诸多问题相关联,因此统一规划难度极大。针对统一规划建设难的问题,需要以当前物权法和土地承包制度为基础,制订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方案,召开村民集体大会,让每个村民明确了解解决方案的内容,保证村民利益最大化,使村民自愿联合统一,减少统一规划的难度。

2.集约统筹建设问题。中心村的建设的关键是:村庄转型、资源节约、土地集约、设施共享。中心村的规划建设是为未来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做前期基础铺垫,需要从整体上改变村庄布局,实现村庄转型,各种资源设施集约共享。基于村庄原有基础条件较差,要实现集约统筹建设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个问题,一是要改变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独户独院、底层平房建筑形态,规划建设农村公寓式住宅区;二是改变村域各自然片区因分散造成的基础设施量大、面广、不集中的布局形态,在公寓式住宅区附近建设基础设施,实现设施共享;三是改变公建设施服务半径大、共享性差的功能布局形态,将公建设施集中连片,提高共享性;四是改变家庭工厂与居住区混合杂乱的生产组织形态,在规划中明确地块布局,实现村庄工业区与村民居住区分区布局。

3.公共建设资金投入问题。中心村规划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住宅公寓)、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环境设施、维护管理服务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中心村规划建设的资金全部由政府财政投入的现实性不大,而大部分村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资金全部由村民自筹也不具备可行性,因此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的难度很大。针对资金问题,可以参考如下解决方案:一是根据玉环政府县令有关规定将村庄集体建设用地转国有,村庄建设节约出来的土地可以综合经营开发并进入市场流通,相应的利益返回村集体,拓宽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资金渠道。二是政府按照乡村总体规划的要求,可在财政有上限度的出资补充村庄公共环境设施的建设资金。三是村庄的营利项目,如中心村的菜市场出租等营利可用来支付村庄的维护管理服务费。

4.村庄建设积极性问题。中心村建设自上而下涉及3个等级节点:上级政府、村庄、村民,其中村庄是中心村建设的实施者,也是主体,中心村规划建设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于村集体组织能否发挥作用,大部分村集体面对上述的拆迁安置、统一规划、集约统筹、资金来源等问题产生畏难情绪,缺乏足够动力,丧失信心,持观望态度,使规划建设工作停滞不前。

针对此种现象,村集体需要发挥主体作用,从两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一是要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和规划设计人员沟通交流,针对实际情况共同研究规划建设的可行性;二是村集体要从村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做好与村民的沟通工作,让村民在中心村规划建设中真正改善生活质量,从而使村民积极参与规划建设。只有全体村民积极配合,中心村规划建设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5.中心村规模定位问题。在城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心村庄”发展假说和“中心村庄—小城镇—中小城市—大城市”内源发展的新模式。从这种新模式中可以看出中心村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村庄,而是城市发展的前沿节点,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为城市服务。从中心村的选址中可以看出,建设中心村的区域位置交通便利,资源利用条件好,但人口与用地规模相对较小,尤其是人口规模。上海市中心村规划中提出:中心村的规模应在“2000人左右”“;中心村人口”应该包括两部分,即居住在中心范围内的农民和中心村外的城镇户口居民。这也是中心村与上位等级结构关系的一种体现,为中心村未来的空间结构发展奠定基础。

针对中心村人口规模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可以在近期建设雏形完成后,着手发展村域产业,提高村庄辐射范围,从而吸纳中心村附近的行政村合并到公建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实现中心村的二次规划建设;二是村庄节约出来的土地综合经营开发进入市场流通,可以吸纳附近小城镇的居民购地建房,公建的公寓式本村居民住宅楼也可进入市场流通,供城市户口居民购买,即可为中心村发展吸纳资金,又可增加中心村人口规模数量,从而大大加快中心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刚,金丹.让农民“安心”城镇化[J].经济,2012,12:120-121.

推进城镇化建设篇10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关系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应当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成为现代化战略布局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所谓的城镇化就是指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既包括城乡人口的变动,人口观念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也包括由此带来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的过程,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的过程;既包括乡村的城镇化,也包括城镇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即“城镇的城市化”。

新农村建设,它的内涵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途径,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最终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者内涵的目标同向,任务一致,目的相同,要求一样。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伴随于我国现代化全过程,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支点,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二、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落后是因为农村的资金、资源都被城市拿走了,城市利用农村的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了,而农村却落后了,因此,现在需要放慢甚至停止城镇化步伐,全力加快农村发展。对这一问题,专家们的普遍意见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并不冲突,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新农村建设可以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经济学家茅于轼表示,要建设新农村,非得减少农民不可。所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减少农民,使富余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让大量农民进入城镇是一种必然。随着农村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富裕农民必然涌向城镇,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化有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表示:“没有新城市,就没有新农村。”城镇化程度越高,城镇的第二、三产业越发达,城镇的功能越键全,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强。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发展生产,主要解决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城镇化必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现代化,吸纳和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头20年的重大发展战略,它们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互动互促,相伴而行,谁也离不开谁。城镇化发展需要从农村大量吸纳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反过来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三)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现代化建设必须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道路

对我国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人口问题,这始终是我们今后改革和发展不可回避的大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太大,若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峰值16亿人口,按有关学者提出的“合意城镇化率”为65%,则农村人口仍有5.6亿。按照现在能够利用的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都转移到城镇就业,还会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所以,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面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而且要给农民创造更好的进城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农业,使农民可以获得不断增长的物质收入和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安居乐业。

(四)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重要性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由工业化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事实上,新农村建设只有保持农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新农村建设战略是在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提出的,是城镇化发展趋势在农村的具体政策体现。所以,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应当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相互推动的合力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我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步伐越快;越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得好的地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越大。新农村建设只有与推进城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互动互促、相得益彰的效果。

因此,城镇化应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否则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可能达到,城镇化也不可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三、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路径

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凸显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之相互促进、统筹协调、有机结合。要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必须高度关注以下方面。

(一)加快产业拓展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基础

产业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拓展产业是调整农村结构,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

城镇化的发展是以产业为支撑的,如果一个城镇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工作机会,大量的人集聚起来,这样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同样,农民收入的提高,单靠种地也是不可能得到显著改善的,必须依靠发展第二、三产业。例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的小城镇之所以繁荣起来,都是专业镇的发展所带动的。因此,发展产业,从而以产业的支撑来带动城镇的发展和推动新农村建设,是最关键的问题。

(二)加强统筹规划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前提

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二者要紧密结合,防止两张皮,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发展,突出超前性,体现人文、产业特色,整体推进,使城乡统筹规划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

(三)提高农民素质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必要条件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城镇化的主力,高素质的农民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尤为重要。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进程。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强化培训外,务必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由农民向居民转变,调整思维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增强谋生致富手段,从而达到在转变中改变,在改变中提高。

(四)突出中心村镇建设是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