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农村工作特点十篇农业农村工作特点十篇

农业农村工作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5:48

农业农村工作特点篇1

一、突出打造特色,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

要靠特色构建优势、彰显效益、形成品牌、树立形象、争得上游。

一要挖掘内涵定位“特色”。大规模是特色,高标准是特色,创新思路和机制也是特色,方方面面都可以出精品、出特色。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

二要立足基础形成“特色”。要结合全县的基础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扩规模、提总量。在种植业上,把马铃薯、木耳、蔬菜、粘甜玉米打造成特色,把晚西瓜、大蒜、菇莨、中草药、万寿菊、胡萝卜的种植打造成特色,在畜牧业上,借助妙士乳业把奶山羊养殖打造成特色,力争打造成全国的奶山羊生产基地。

三要强化措施打造“特色”。善于借鉴学习求“特色”,积极走出去,广泛学习,寻找打造特色的灵感。要善于推进转化求“特色”,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特色。要善于思路创新求“特色”,围绕工作思路创新和工作机制打造特色。

二、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是中央、省市精神要求的具体体现。必须研究土地规模经营问题。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一方面要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另一方面还要采取入股、合作、独资等形式,通过能人、大户、干部、企业领办创办合作社。争取年内每个村都建成一个规范化、实体型、效益明显的千亩合作社,每个乡建成一个万亩规模的合作社,有条件的乡镇建立跨区域超大型的农业联合社。从长远来看,要加强对农民教育引导,要加强“五园五区五带”建设,努力提高园区的建设标准和档次,展示出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和效益,引领更多的农户自愿参与土地规模经营。

三、切实抓好镇村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重点就是推进一城、四镇和示范村建设。

一要把握工作原则。坚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稳妥为先,科学决策,综合考虑乡村的实力和百姓的承受能力,不能超越现实、违反规律。

二要坚持科学规划。村镇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涉及撤并村屯问题,要先征求乡村两级意见。各乡镇、各村要认真研究,综合考虑,避免重复建设。

三要提高建设标准。农民新城要按照县城的总体规划,建设高标准现代化小区。“四镇”建设要按照功能设施全、生态宜居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下转14页)(上接12页)标准,打造成区域性中心集镇。示范村建设要按照适度集中、环境宜居、功能齐全的标准,打造成社区型现代新村。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乡镇村经济

发展乡镇村经济,是市委部署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富乡富村富民的重要举措,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突出抓好异地经济。发展乡镇村经济,既要研究“开源”,也要研究“节流”,又要抓好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坚决纠正村级不合理经济合同。完善乡级财政“双轨制”管理,调动乡镇抓项目、抓财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市里要求,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形成的乡村两级财力,纳入到县财政进行监管,做到预算控制、审批使用、收支两路、财力集中。

五、大力提升农民素质,奠定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主体,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没有高水平的农业。

一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今年将投入5000万元资金,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真正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扶持扶助扶贫等措施,保证贫困家庭子女都能上得起学。高度关注农村义务教育当中的辍学问题,切实强化乡村两级责任,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劝学工作。

二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各乡村要与劳动局、劳转办紧密配合,充分发挥阳光培训基地和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对青壮年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保证他们外出务工有一技之长,提高输出效益。相关部门要积极搞好“科普之冬”、“三下乡”等活动,把农业生产技术、法律知识等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家中,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提高应用技能。

三要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坚决遏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结婚要财礼、搞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文明村、文明户评比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农业农村工作特点篇2

一、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20*年农业农村工作取得可喜成就

20*年,全县各级领导特别是农业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农业农村工作实现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就。主要标志是:

农村各项政策有效落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及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457万元,良种补贴资金898.95万元,综合补贴721万元,大中型农机具补贴110万元,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

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绿色优质稻面积发展到45万亩,黄牛饲养量发展到5.2万头,大鹅养殖稳定在100万只,完成造林面积2.7万亩,中药材种植由庭院向大田延伸,面积发展到1.5万亩。农业总产值实现12亿元,粮食总产实现6.7亿斤,分别比上年增长7%和3%。畜牧业产值实现2.6亿元,比上年增长4%,占农业总产值的21.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731元,比上年增长6.3%。

农业科技含量逐步增加。通过举办电视专题讲座、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培训农民6.5万人次。通过增加园区载体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普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0项,广大农民科技种田水平明显提高,水稻亩产由850斤达到近千斤。

农业基础建设明显加快。维修农田水利干支渠31.5公里,消险加固水库塘坝43座,新打抗旱机电井420眼,建泵站33处;完成依山抽水站续建工程、乌鸦泡中低产田改造、桦树农业开发园区升级等四个农业开发项目;完成祥顺四方泡和凤山镇两个土地整理项目,并通过省厅检查验收;新建自动雨量监测站8处;新增大中小型农机具近4000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24万千瓦时,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

农村公益事业显著提升。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力实施“五改”、“四建、“三化”、“二扩”、“一并”工程。完成改路142.09公里,其中硬化通乡通村公路6条、72.29公里,硬化村内道路30个村、69.8公里,完成浓河镇地下排水工程1300延长米,完成水泥明沟排水工程23.3公里;完成改水18个村屯,新增自来水用户4880户;完成改厕6个村、918户;完成户用沼气改灶试点8户;完成改房770户,农村住房砖瓦化率提升4.2个百分点。新建村卫生所5所;新建村文化活动室9个;新建标准化中小学校舍9所,维修19所;新建“万村千乡”农家店40个。完成绿化村屯27个,建村内公园3个,在山后屯、创业屯推行农家通透式绿篱院落建设;完成街道亮化9个村,安装路灯460基杆;推行自我管理日常保洁环卫模式,全面净化村屯卫生环境。扩大有线电视、扩大程控电话覆盖面,入户率分别达到70%和73%。将凤山镇下青山屯并入道壕桥屯,22户农民喜迁新居。新农村建设总投入9620.46万元,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111.46万元,农业基础设施投入3204万元,农民自筹305万元。在总投入中,其中县财政投入3809万元。

20*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省、市帮建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为农业农村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各级组织、农口及涉农部门以及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20*年农业农村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改变,农业装备落后、靠天吃饭的基本局面还没有扭转,农产品加工企业少、产业化层次低的状况还没有缓解,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难度较大的现实问题还没有解决,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的樊篱还没有冲破,新农村建设进展不平衡、乡村干部存在等靠要思想、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等现象还依然存在。

多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农村形势越好,就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就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重中之重,做到服务“三农”的战略思想丝毫不动摇,支农惠农的经济政策丝毫不改变,促进农业增产、实现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稳定的工作力度丝毫不减弱。我们要适应新形势,确定新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奋力开创20*年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二、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扎实做好20*年农业农村工作

20*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县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突出“一个核心”,促进“三个转移”,实现“五个提升”。即:突出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促进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升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提升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升农村文明和谐程度,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20*年主要经济预期指标是:农业总产值达到12.9亿元,比上年增长7.5%;畜牧业产值达到2.8亿元,比上年增长7.7%;粮食总产达到7亿斤,比上年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70元,比上年增长5%。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1、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通村和村内道路硬化、村屯绿化为主,重点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三化、三改”工程和农业生产及基础建设“四扩、四建”工程。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化”工程即:道路硬化工程:完成19个村通村公路建设任务,总里程32.4公里;完成新增加的5个试点村村内道路硬化,每个村硬化道路2-3公里;完成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5个村的村内道路硬化,每个村硬化道路2-3公里。绿化工程:完成20*年新农村建设21个试点村、2005—20*年16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和20*年8个示范村及全县面上绿化任务。净化工程:在10个试点村全面推行自我管理日常保洁模式;在5个村完成水泥明沟排水任务;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10个。

农村配套建设“三改”工程即:改水工程:新建农村安全补水工程10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改灶工程:普及推广户用沼气1350户,其中新农村建设试点村400户。通过积极向上争取,新建秸秆汽化沼气工程1处。改房工程:改房500户,农村砖瓦化率达到70%。

农业生产“四扩”工程即:扩大北药种植面积,新增人工种植北五味子5000亩,林下种植刺五加10000亩;扩大大鹅养殖规模,大鹅养殖达到100万只以上;扩大特种养殖规模,新增狐、貉养殖5000只;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木耳、蘑菇等食用菌发展到1500万袋。

农业基础设施“四建”工程即:新建松干提防达标工程50公里,新建铧子山水库消险加固工程,新建乌鸦泡低产田改造(灌区配套)工程,新建浓河镇西乐等5个村、富林乡双河等2个村土地整理项目11项。

2、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履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责任,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今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新建一处标准化农村寄宿学校,强化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确保学生交通安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继续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以上;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加大县城医院支援农村力度,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装备好现有的农村文化活动室,发挥好农村文化阵地作用,着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和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加强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今年新建一处农村集中供养敬老院,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不断提高集中供养比例;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农民老有所养。全面开展农村低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

3、深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围绕“三有三通三提高”的工作目标,全力实施整村推进,分户落实脱贫措施,努力改善贫困村屯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四三二一”帮扶工程,大力营造全社会关注贫困、积极扶贫的良好氛围;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整合扶贫专项资金和社会扶助资金,确保扶贫项目顺利实施;积极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扶贫,努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切实加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促进扶贫开发工作上质量、上水平;重点完成四马、火炬、岔林、洪太、红旗5个贫困村脱贫任务,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所谓特色农业,就是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特优新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关键就在于“特”,具体表现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少我多,人一般我特殊。

从我县的实际看,特色农业的定位应该是特色种植和特种养殖。首先,要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从北药发展趋势看,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势头强劲,产品深受商家欢迎。从我县发展条件看,我县药材资源丰富,人工种植北药获得成功,生产效益较高,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为此,我们要引导群众发展大力发展北药生产,逐步把北药建成我县的特色产业。其次,要大力发展特种养殖。我县在狐、貉养殖方面已形成多年的养殖习惯,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而且养殖效益好,群众愿望强,外地客商已把*作为重要的采购基地,既符合群众愿望,又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大鹅养殖上,我们作为重点产业培育了多年,目前已初具规模,整体上看效益较好,必须坚定不移地抓下去。

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大政策扶持。金融部门要建立特色农业专项贷款,在资金上给予倾斜扶持,保证生产需要;县政府实行特色农业贴息政策,对大鹅、五味子、狐、貉进行贴息;乡村要主动帮助解决生产用地,提供必要的生产设施,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围绕北药种植和特种养殖,组织专家和县乡技术人员,采取巡回讲课、发放技术手册、现场示范的方式,对农民开展专题培训,使农民尽快掌握新技术。三是加大典型示范。要积极培养特种养殖、特色种植专业村、专业屯、专业户;乡村干部要带头搞好北药种植和特种养殖;引导个体户和私营企业,把闲置资金投向特色农业;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农民实地看、现场学,推动全县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力推进“稻、牧、林、矿、药”五大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加快推进水稻产业化,新建万亩有机绿色水稻生产基地5处,围绕稻米加工,倾力打造名牌和地理标志产品。推进大型稻米、稻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要加快推进牧业产业化,突出发展大鹅养殖、狐、貉养殖,新建牧业小区4处,推进大型鹅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要加快推进木材产业化,新建千亩造林基地3处,整合木材加工企业,推进大型木制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要加快推进矿业产业化,开展矿产资源勘查,以硅石开发为重点,以高端产品为主导,全力打造球形硅微粉、多晶硅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硅石加工系列产品,推进大型硅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要大力推进北药产业化,新建中药种植基地10处,扩大人工种植刺五加、五味子面积。做强做大远达药业、九九药业和岔林河中药厂,推进大型中药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形成药材加工企业集群,把我县建成东北地区重要的中药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加快产业化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70元,比上年增长5%。

2、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借助东北农业大学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农业科技校县共建活动,扩大共建领域和规模,切实解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共建实效;进一步办好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真正做到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认真组织开展好农业科技之冬活动,突出内容上的针对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更加注重实效性和个性化,真正把农民需要、能解决问题的新技术送进村户,真正体现科技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3、着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要在农田水利建设上下功夫。推进铧子山水库消险加固工程、松干堤坊达标工程的组织实施。要在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上下功夫。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和黑土区保护工程,加快浓河镇基本农田改造,浓河、富林土地整理和乌鸦泡低产田改造。年内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扩大到40万亩。鼓励农民多积、多造、多施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建设高产稳产农田。要在提高农机化水平上下功夫。争取省、市支持,在新乡村、南六方村、依山村、小古洞村组建水田农机合作社4个,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加强适用农机具示范推广。认真落实补贴政策,力争新增大中型农机具1500台(套),小型农机具650台(套),农机总动力由24万千瓦时增加到28万千瓦时。要在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健全中长期气象预报监测制度,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4、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认真抓好各项农业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全面普及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企业和农民按标准进行生产,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严格执行农产品准入制度。凡是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必须提品质量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以及供货方资质证明、正式发票或其它专用销售凭证;对已经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标志的农产品,经检测合格,允许直接进入安全优质农产品专门交易区或销售专柜挂牌销售;对产地已经实行售前检测、取得安全合格证明的农产品,可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同批次农产品,不得进入市场销售。要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整合各类农产品检测资源,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要尽快配齐配强市场监管人员,落实专项检测经费,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

5、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步伐。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力度,抓住与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县校共建活动的契机,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等方式,普遍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科技明白人、流通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

(四)健全完善配套服务措施,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障。

1、积极推进乡村不良债务化解。采取回收债权、以资产资源抵债、节余偿债等办法,力争化解债务在5%以上。严格执行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制止乡村发生新债的政策规定,不准超越自身财力举债,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决不能盲目举债。对违反规定发生的新债,按照“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2、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改革。以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促进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为目标,年内完成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和执法队伍组建工作。认真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全程监控,促进依法经营,公平交易。

3、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运用市场化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科技下乡,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包产量、包效益为内容,面向农民开展有偿服务;充实完善农机、农技、畜牧服务队伍,购置必要的服务设施,在农业新技术推广、农机具使用、畜禽繁育、防疫灭病等方面提供服务。建立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做好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有的放矢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建立扶贫帮弱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帮建帮扶工作,帮建单位要围绕农村改水、绿色水稻生产、村屯环境建设开展对口支援,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步伐;帮扶单位要围绕“4321”工程,结对帮扶贫困户、贫困学生,做到真帮实扶,立竿见影,收到实效。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积极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和自我保护能力,降低直接进入市场风险。

三、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手段,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新形势下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近年来,我县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稳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的大好形势,最根本的措施仍然是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财政支农投入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我们要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对农村的资金支持,今年我县公共财政要拿出10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建设。要积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农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形成新农村建设多元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奖励制度,积极引导农民向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投劳,集中资金用于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

2、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快组建村民理事会,规范议事程序,重大事项实行“一事一议”,拓展农村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有效载体,落实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力。推进乡(镇)、村政务财务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依法表达合理诉求,提高依法维权能力和履行义务自觉性。

3、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拓展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农村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加强农村工作,运用多种手段主动化解矛盾。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执行政策,强化监管,坚决抵制农民不合理负担。坚持抓好生资市场监管,坚决打击损害群众利益的制假售假行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奠定坚实基础。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严厉打击组织和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农业农村工作特点篇3

我县发展现代农业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2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2.18亿元,占地区总产值的18.24%,县区农民人均线收入240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856元。全县谷子、豆类、薯类、果类种植面积分别为44670亩、69030亩、103125亩、75750亩,总收入分别为1733.5万元、3641.8万元、3625万元、5687.5万元;年猪出栏37681头,羊出栏1*914只,家禽23.31万只,分别收入为1976.86万元、1658.28万元、230.31万元。

基本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2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借鉴发达县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以科学化为核心,以商品化为特征,以集约化为方向,以产业化为目标,以一批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围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力争在产业化发展上有新突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精而美的各类特色农产品种植,力争在特色种植方面有新发展;依托突出特色优势,力争在畜牧养殖产业的规模和档次上有新提高;坚持以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基础,力争在为“三农”服务机制上有新创新。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固镇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规划:

1、以市场为导向,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例调整为5∶3∶2。以高西沟村为主,建设100亩农作物良种实验示范繁育基地,1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中心;以对岔村为主,建设300亩以小杂粮生产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2、在高渠、印斗、石沟建设三个肉羊、绒羊良种繁育场,引进扩繁优良品种,全县羊只存栏保持在20万只,年饲养量达到40万只;在桃镇、十里铺、印斗建设三个良种猪繁育场,全县猪存栏稳定在3万头以上,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猪大户突破100户。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体系,推行人工受精技术,引导保障农户联户建立养殖小区,鼓励农户发展养鸡、养牛、养兔或其他特种养殖项目,支持农户使用机械化养殖,减轻劳动强度。推广秸杆青贮、氨化等粉碎加工处理技术,每年新增优质牧草1万亩,总量稳定在28万亩,柠条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秸杆利用率达到90%以上。

4、80%的青年农民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掌握1-2门致富本领,40%的青年农民获得部级专业技能证书。每个乡镇培植3-5个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组建完善小杂粮协会、养猪协会、养羊协会和果品生产协会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若干分会。

5、银州镇孟岔村和桃镇后王坪村各建1个红枣加工厂,高西沟和对岔村各建1个小杂粮加工厂,新建生猪屠宰厂、薯类加工厂、饲草加工厂各1个。石沟镇柳家洼村成立农产品贸易站,取代现在卧羊寺的马路交易市场。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100个农村连锁超市。

二、我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做法

一是抓规划编制,突出试点示范建设。我县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要求,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米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组”、米脂县发展现代农业组织机构,坚持按照规划与村情、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与社会公益事业结合的“四结合”原则,统筹考虑农村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把产业项目放在第一位,突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以建设特色产业和产业链的延伸为重点,不断完善编制了全县以及各乡镇和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我们坚持按照“典型引路”的原则突出抓试点村建设。在试点村的选择上,根据不同的区域位置和产业特点,县上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抓17个试点村,乡镇一级抓13个。县上的17个村分别由县委书记、县长等17位县级领导包扶指导,并安排了17个部门帮助建设。我们积极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双百”工程,即在全县抽调了106个部门和号召选择了106个中小企业挂钩结对共同帮扶106新农村试点村,要求每个部门抽调一名科级领导和一名普通干部,每个企业至少选派两名员工长期驻村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去年以来,包村部门、企业已为群众办实事近150件,慰问贫困户300多户,进村宣讲、调研250余次。市级新农村建设“十村样板”高西沟、柳家洼村目前正分别极力开发建设养殖产业、峡谷旅游及特色果品产业。在试点村的综合管理方面,把试点村的推进与建设“一面红旗十朵花”示范村相结合。对“一面红旗十朵花”进行动态管理,实行末位淘汰制。对被评选为“红旗村”、“红花村”的村子在项目、资金、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优先安排为新农村试点村。

二是抓资金整合,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们加大部门协调力度,在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方面,实行项目资金捆绑运作、整体推进,解决农村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目前,全县农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农村公路通村率已达到61%,油路、水泥路进村率突破26%;已建成使用沼气池9000口,四分之一的村受益;111个村的村级阵地完成了建设、改造任务。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是抓“一村一品”,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我们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助动力,一是大力支持各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展“一村一品”,涌现出了孟岔村红枣产业、巩家沟村“红地球”葡萄生产、惠家沟村白绒山羊养殖、陈家沟村劳务输出、牛沟村养猪等典型。银州镇孟岔村“回乡创业”带头人孟浩海,整合土地规模发展红枣产业,打造出了享誉全市的“孟岔模式”,市场前景看好,效益可观;二是引导帮助非试点乡村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目前李村圪崂村的粉条、刘渠村的红葱、马家铺的桃园等也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全县80%的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同时,龙头企业有效地拉动了全县小杂粮种植业的发展。“米脂县兴德贡米有限责任公司”、“榆林市王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等6个龙头企业年加工小米等小杂粮1000吨,年产值达610万元,年纯收入100多万元。

四是抓科技服务,突出农业科技含量。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方面,先后引进新品种玉米榆玉9号、登海9号,新品种晋谷21号、29号,横山大明绿豆,引进洋芋新品种脱毒紫花白3代、克新6号、津引8号,新品种“红地球”葡萄。畜牧业上引进辽宁盖县白绒山羊600余只。林果业上引进GS-58、2001富士、信农红等苹果新品种及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新技术。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市、县科技特派员,农、林、园艺等方面的科技人员,组成下乡小分队深入全县各乡镇和科技示范村,开展“科技进村、服务三农”活动。出动科技人员83人次,以到村到户示范推广、田间地头讲座、解答、演示、发送技术资料及播放影像光碟等为培训手段,共散发科技资料、农民务工常识、实用农业技术资料等多种宣传资料2000余份,接受现场咨询600多人次,组织各类技术培训班8次。今年,累计培训24场次,培训人次达1300人。建立了标准化小杂粮种植基地、特色果品示范园、畜禽良种繁育基地、红枣节水灌溉科技示范园区。在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工程方面,选聘11名(市派3名)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科技人员,通过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累计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20多项,为11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10项,抓科技致富典型示范户400个,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和新兴劳动者2000人次。

五是抓基层制度,突出构建和谐农村。我们把建设新农村的担子扛在农村支部班子的肩上,积极开展农村党风廉政教育和村务公开,实行村级财务监督制度。每年有组织地对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进行培训,并把相关内容纳入了考核评比范围,由县委农工部牵头,纪检、组织部门参与,半年检查督促,年终考核评比。据统计去年以来我们共有组织的培训村干部8期206人。通过考核评比、培训,村干部的素质和带领能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三、我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我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主要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培育农业示范典型。这几年来我县农村评选和树立“一面红旗十朵花”活动,以及抓新农村试点村的建设,起到了典型示范效应作用,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培育和打造了像柳家洼村农家园林休闲观光农业、巩家沟村山地葡萄农业等一大批特色农业发展典型。

二是全面推广实用技术。我县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能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一目标,依靠县职教中心、部门集中培训、印发实用技术手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农民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市场观念,树立农民的市场意识,全面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努力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现代农业。

三是积极引进改良品种。我县积极发挥“果、杂、薯、羊”四大主导产业的品质优势、传统优势、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引进改良品种上大做文章,先后引进谷、果、薯类等优良品种20余种,引进了道赛特、白绒山羊、小尾寒羊等优良羊子品种,改革了传统饲喂方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科技示范点,由点到面,进行推广。

四是建立政府扶持机制。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把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扶持农业发展机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头戏。除国家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外,积极扶持发展种、养、加工大户,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在设施、技术、人才等方面扶持服务。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途径和模式,不断构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体系。

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能人带动。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县大部分农民难以适应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农民整体文化程度较低,熟练掌握农业科技知识的种养大户、能工巧匠、经营能人较少,部分农民缺乏必要的农业科技常识、就业技能、干事创业精神以及市场意识,真正“有知识、懂技术、能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带动能人很少。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龙头带动乏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虽然近几年有发展,但发展不快,亮点不多,规模不大,品位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层次低,产业链短,缺少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发展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县内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布局分散,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大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产业基地建设滞后,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多,产业发展推进缓慢。

农业农村工作特点篇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建设新农村没有现成的模式,必须先行试点,培植典型,打造亮点,指导大面。威信建设新农村,也必须从县情出发,扎实搞好试点示范,力争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及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培植一批在全县叫得响、有影响的过硬典型,稳步地加以推进。

一、挖掘潜力促进农民收入

威信是一个典型的部级山区农业贫困县,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大瓶颈。威信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挖掘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一是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做大做强烤烟、畜牧、蚕桑、山嵛菜、中药材、大棚蔬菜、苦丁茶、玉米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尽可能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以提升产业促致富。二是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各类农业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壮大天长绿色有限公司、威茧丝绸智溢有限公司等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是进一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教育培训,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引导组建一批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扶持壮大一批种养大户和经销大户,全县做到每个乡镇都有几个专业协会和组织,每个产业都有几个典型大户。

二、规划先行,试点引导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规划的水平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水平,编制一个科学合理、操作性强、能管长远的规划,对于有序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在新农村试点建设中,要科学制定操作性强、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改造村庄,发展好新产业,培育新型农民。立足实际,坚持“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原则,从改善试点村最基础的条件入手,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要突出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根据发展可能制定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阶段性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针对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创造性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在试点中,要依据各村区位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凸显特色。一是村庄布局有特色,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自然生态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人文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集山水风光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新农村示范点。二是房屋建筑有特色,结合农村实际,体现农村特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搞一个模式。在房屋设计上体现个性,防止千村一面。三是产业发展有特色,将本土创业与聚合外来发展要素相结合,提速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村一品”建设。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坚持把党支部班子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选为示范点,结合扶贫工程的实施,在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让群众住上舒适、明亮的新住房。要沿主要道路干线,把通村道路、水利配套设施、村级阵地、能源通讯等设施和庭院改造、农业生产示范带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做好道路、住房、庭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出示范,实现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通信、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使示范村的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组织发动群众兴办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搞好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动员和引导农民定时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彻底清理垃圾、杂物,规划设计合理的垃圾堆放和杂物存放处,改变“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露天厕所和大小粪便随处见”的脏乱差现象,力争使村内无暴露垃圾、无乱搭乱建、无乱停乱放、无乱丢乱扔、无乱贴乱画、无水面漂浮物,促进农村环境的优美整洁。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家庭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的乡风民俗,用文明意识来抵制偷盗、酗酒、斗殴等歪风邪气。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的潜能,弘扬农村特色文化。以巩固提升“平安创建”成果为契机,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畅通诉求渠道,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确保农村长治久安。

五、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搞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培育新农民是一项重要内容。要以县、乡党校为主阵地,切实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和普法教育,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能力。借鉴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建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制度。各乡镇、各试点村组要分别设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从县直各部门、乡镇抽人组成,负责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工作。要加强对指导员和乡村干部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新农村建设有关知识,建设标准和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业农村工作特点篇5

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三农”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农业丰收,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4.1%;粮食总产273.1万吨,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元,增长12.6%,是近10年来最好水平。

一、2006年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工作情况

(一)理清新农村建设思路

按照中央20字要求,坚持“准确把握、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扎实推进”,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中心任务,把让农民多得实惠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重要标准。

1、在工作指导上,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根本目的,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群众得到实惠;三是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乡村地方特色;五是坚持注重实效,以最节省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

2、在工作着力点上,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突出抓好十项重点任务。即: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乡村道路、改水改厕、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社会保障、乡村财源建设、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十项任务。二是突出抓好试点。组织实施“一县十镇百村示范工程”,选择肥城市作为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县,选择10个乡镇作为试点乡镇,选择100个村作为试点村。试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肥城市在全国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培训班上作了典型发言。

3、在工作推进机制上,注重“五个强化”。一是强化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抓新农村建设,分工领导始终把新农村建设抓在手上,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也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不放。二是强化组织机构。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综合协调、政策指导、督促调度;6个县市区委书记均兼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并成立新农村建设办事机构。三是强化责任。按照“三个体系”建设要求,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将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级各部门,具体到时限。四是强化帮扶。动员社会各界、企业结对帮扶,重点帮扶发展基础比较差的三类村。各县市区也都选择实力较强的企业及部门与村结成帮扶对子。五是强化督查。不断加强检查调度,强力推进,狠抓落实,形成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

坚持“既有远期规划、又有阶段性目标和具体实施项目”的原则,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1、做好分级规划。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6个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都制定实施规划,县、乡、村都拿出具体实施方案。特别是对村的实施方案,自下而上充分征求村民意见,明细到具体项目,做到“六定”,即(1)定任务,每年做几件事情;(2)定责任,由谁来具体抓;(3)定标准,干到什么程度;(4)定时限,什么时间完成;(5)定措施,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6)定帮扶,由哪些单位扶持。

2、加强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县、乡镇和村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县市区对各乡镇进行分类,乡镇对各个村进行分类,村分为“强、中、弱”三大类。针对乡镇和村发展状况、基础条件,相应地确定5年内阶段性目标和年度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建设重点、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特别是对村这一级,任务目标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符合自己的实际,不提不切合实际的口号,不搞一个模式。

3、抓好分步实施。坚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抓起,从近期最易见效的事情抓起,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对每一个村,按照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建设重点,一项一项地去抓,逐步见到成效。对基础条件好的村,标准定得高一些,进一步提高发展的水平;对基础条件薄弱的村,加大帮扶力度,先易后难,尽快改变落后面貌。不论哪一类的村,每年都要切实为农民办成几件实事,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巩固一件,农民受益一件,让群众不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不断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1、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一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以抓大项目为重点,6个县市区新上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商贸、旅游大项目69个,投资规模126.2亿元,为反哺农业打下基础;县域地方财政收入37.6亿元,增长29.3%。二是加快乡村财源建设。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7.8%,其中工商税收和所得税增长43.7%;地方财政收入过千万元的乡镇44个。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占到总村数的70%以上,加上各级财政的补助资金,所有村都确保了正常运转。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工办转发了我市财源建设的做法。

2、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有机蔬菜、奶牛、苗木花卉“三大亮点”。一是培植主导产业。培优培强优质粮食、蔬菜、干鲜果、畜禽、苗木花卉、桑蚕6大主导产业,泰山中药材、泰山板栗、泰山系列食用菌、泰山茶、新泰黄花菜、肥城桃、宁阳大枣、东平湖水产8个特色产品。去年,新增高效经济作物、高值田和设施农业分别为15万亩、10万亩和5万亩;优质粮食播种面积310万亩;经济作物302万亩;桑园15万亩,产量质量效益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一。二是实施“奶业富民”工程。奶牛存栏15.2万头,增长41%;牛奶产量28.5万吨,增长37.5%。规模饲养量占存养总量的80%以上,其中1000头以上奶牛园区13个。泰山区被评为“全国牛奶生产强县”。三是推进“绿色泰安”建设。新增造林15.5万亩;新育苗木花卉7.2万亩,总面积达到15.2万亩;新建完善乡级以上公路绿色通道1340公里。林地面积272.7万亩,森林覆盖率29.8%。

3、突出产业化经营。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重点培植一批实力强、知名度高、竞争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蒙牛、汇源、伊利、娃哈哈和新加坡、韩国、台湾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泰安。销售收入100万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10家,规模以上的213家;其中过亿元的24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67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1%;带动基地300多万亩;农户72万多户。二是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518个,入社农户19.5万户,带动农户44万多户。去年7月底,全国农村合作经济学会、省委农工办等,专门在我市召开了现场会。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新建全国各大城市直销点22处,新扩展专业批发市场8处,全市农产品市场已发展到460多处,其中北宋蔬菜批发市场年销售额达到8亿多元。6个县市区全部列入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县,新建和改造农家店近1000家。四是加快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已发展起了一批“小产品、大产业”,如良庄瓜菜、楼德煎饼、宫里玻纤、王庄粉皮、罡城钢球、旧县淀粉等。特色产业乡镇达到30多个,特色村1200多个。

4、推进科技兴农和农业标准化。一是创新科技推广服务方式。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已下派53人。引进和推广各类良种267个,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312项,建立市级以上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1个、科技示范基地68个。市县开通农业信息网,乡镇覆盖率70%。二是培强“品牌”农业。加强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品”认证总面积334.4万亩,产量574万吨。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172万亩、绿色食品140.2万亩、有机食品22.2万亩,有机蔬菜继续保持全国最大规模。加大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保护,涉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40项,有10项评为省著名商标,有5个产品获得北京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畅销产品”奖。三是努力提高农业外向化水平。抓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农产品出口6480万美元,增长24.6%。

5、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去年,投资4.8亿元,完成各类农村水利工程9200多项;加固小型水库60座,列入国家计划的4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10多万亩,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列为国家节水增产重点县。中低产田改造加快,2003年以来,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293个,治理规模41.8万亩,可新增耕地13万亩,目前已新增耕地4.6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363.4万千瓦,增长2.7%。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免疫密度达到100%。森林防火、河沙治理取得新成效,河沙治理收取税费8000多万元。

(四)统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好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坚持“高起点、广覆盖、严管理”,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已有63个乡镇编制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有2164个村庄编制完成了村庄建设规划,分别占73.3%和67.3%。选择10个乡镇和21个村进行村镇建设试点。二是加快村村通油路工程。全市四级以上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行政村通油路率达到95.1%。三是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按照“用得上、吃得起”要求,全市4001个自然村吃上安全卫生自来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3.8%。特别是汶河沿岸275个村、40.1万人的群众已全部用上了安全卫生自来水。省政府在泰安召开现场会,推广我市经验。四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有354.3万农民参加,参合率91.2%;乡镇和行政村覆盖率均达到100%,提前两年实现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共报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9000万元,受益农民470多万人次。五是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特别困难学生等的资助,新建校舍达到71万多平方米。全市农村小学入学率100%,初中99.6%以上。

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有128.4万农民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五保户”供养实行由财政负担,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对象的平均标准分别达到2000元和1200元,集中供养率达到60%。农村低保标准在800元--1000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3万户、2.6万人,发放保障金670万元。投入扶贫资金2577万元,重点扶持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3、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民15.6万人。6个县市区、86个乡镇都成立了劳务输出管理机构,新增市外劳务输出8.4万多人,在外务工人员50多万人。宁阳县“培训+输出+管理+返乡创业”的模式在全国推广。二是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在城镇企业稳定就业三年以上的农民工全部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在乡镇企业及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就业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三是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清欠。建立了清欠工作长效机制。对全市各类使用农民工较多的企业进行重点检查,涉及农民工3.2万人,追回拖欠工资653.4万元,补签劳动合同3640份。

4、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减轻6608万元。落实种粮直补和农资、良种、农机具补贴等“四补”政策1.17亿元,受益农户105.8万户。“三农”资金投入12.6亿元,增长18.5%。严格落实土地延包30年不变的政策,已有2800个村完成了第二轮土地延包,占77.8%;土地流转面积40万亩,涉及39万多农户。加强农民负担监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制定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办法,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

(五)全面加强和谐乡村建设

1、努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按照“不出事、快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平安县”、“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建设,确保实现“三无两确保”目标。到去年底,全市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立案数分别下降3.57%和5.34%;因农民负担到省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大幅度下降。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加大对农资市场打假力度,整顿各类农资市场213个,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980多万元。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村务公开。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村民、文明一条街、道德评议会建设、“八荣八耻”教育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科技卫生文化法律“四下乡”活动。农村道德评议会做法在全国推广。推进村务公开和党员议事、村民议事和民主理财制度。全市已有72%乡镇和63.7%村实行财务“双代管”,减少村级财务人员3500多人,减少村级负担1000多万元。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新泰市建立了县级农村财务委托监控中心。

3、切实搞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综合整治范围由城市扩展到所有乡镇和村庄。重点抓了以“三清”(清理粪堆、垃圾堆和柴草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村镇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7%;沼气池4.5万个,建成沼气化示范村36个、生态农业示范乡镇10个,东平县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沼气项目县。

(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实施“递进培养工程”。到去年底,共有4300多名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1.35万名党员致富能手被确定为村后备干部,3970名后备干部被选拔充实进村“两委”班子,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头能力明显提高。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五个好”党组织、党员争创活动。积极推进“村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公开考选70名大学生到村(社区)工作。建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3766个。

2、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认真组织村“两委”换届选举,严格村干部职数设置,把能够带动群众致富、威信高、公道正派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全市村“两委”干部兼职和支部书记、村主任“一人兼”的比例分别达到77.4%和85.9%,比上届提高17.9和23.2个百分点。充分发挥村“两委”、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在密切党委政府与群众联系、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3、继续实行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乡镇制度。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帮助基层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基层干部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去年,市县两级拿出1100多万元资金,支持228个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同时,组织实施“百家民企帮百村”活动。

二、2007年农村工作要点

2007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稳定目标,以工业理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扎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确保全市新农村建设上一个新的水平。工作中,努力在以下10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1、在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上取得新进展。继续突出三大亮点,在规模、效益、质量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快主导产业培植。继续培植壮大6大主导产业和8个特色产品。年内新发展设施大棚5万亩,调整高效经济作物面积15万亩,新增高值田10万亩;优质粮达到330万亩。二是抓好“奶业富民”工程。奶牛存栏18万头;个体平均单达到6吨以上;300头以上的养殖场发展到200个,1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发展到20个,力争规模饲养量占存养总量的85%以上。三是加快“绿色泰安”建设。抓好以荒山绿化、村镇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集中培植苗木花卉、名优果品两大亮点产业。全年新造林13万亩,苗木花卉发展到20万亩。

2、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重点抓好67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基础上,每个县市区要力争新建投资过1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项目8个,其中3000―5000万元的2个,过5000万元的至少1个。二是引导规范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指导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全市80%以上的合作社达到标准要求。三是“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要有大的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小产品、大产业、大市场”,逐步在规模、特色、质量上形成优势。

3、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狠抓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集中扩建完善10处辐射带动力较强的批发市场,新增大中城市直销点8处以上。二是拓展营销方式。引导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民,发展产销直挂、连锁超市、配送经营、农产品拍卖、经纪人、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形式,力争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到1万名。三是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市场信息、质量检测、农产品准入制度,力争年内90%的乡镇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网,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信息覆盖面达到80%以上。

4、在品牌农业大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一是打响泰山有机蔬菜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力争年内新增“三品”认证数量30个以上,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万亩,其中新发展有机蔬菜基地面积4万亩,绿色食品基地面积1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20万亩。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动植物防疫、技术培训“四大体系”。三是做好农产品认证保护。积极搞好农产品基地在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证,对特色农产品要通过商标注册进行品牌保护。四是提高农业外向化水平。扩大有机农业出口示范区,力争年内农产品出口增长20%以上。

5、在科技兴农上取得新进展。一是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搞好示范引导带动,形成一批新的农业科技示范点和创新基地。做好“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扩大“科技入户”规模。二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抓好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和山东农科院的联系与合作。三是抓好农业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特别是在农作物育种和畜牧、蔬菜、花卉、林果、水产等优良品种的开发推广上,真正见到成效。四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的节约,减少各类污染,发展循环农业。加快农村沼气等新能源建设,新发展沼气池2万个。

6、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投资3.5亿元,开工水利工程项目1万项。(2)搞好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改造中低产田和国家和省的土地整理项目规模分别达到11.6万亩和15万亩,新增耕地1万亩。(3)搞好“创建农机现代化示范村”活动,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0%以上。(4)毫不放松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发挥好气象在减灾、抗灾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继续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村村通油路率达到9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三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标准是初中生300元/年,小学生210元/年);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标准700元。

7、在乡村财源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多渠道增加乡镇财源。继续采取招商引资、挖掘现有企业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乡镇等多种形式,不断壮大乡镇财源。二是因地制宜增加村集体收入。继续通过开发矿产、河沙、石材、旅游等资源,大规模植树造林,搞好社会化服务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盘活水利设施、闲置房产等集体资产,发展特色养殖种植,借助区位优势等多种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8、在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劳务输出上取得新进展。突出抓好农民职业技能、绿色证书、科技创业、市场营销等培训。发展规范多种形式的劳务输出服务中介组织,打造泰安劳务输出品牌,力争全年劳务输出6.5万人。鼓励外出农民回乡创业,探索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带增收的路子。

农业农村工作特点篇6

一、全力抓好灾后恢复,努力实现抗灾保目标

今年初,全州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冰雪灾害,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要按照“一年受灾一年恢复”和“夏收损失秋收补、粮油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畜牧业补、农业损失工业补、农村损失城市补、州内损失州外补”的工作思路和要求,扎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尽快恢复农业基础设施,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保目标、保规划。要把恢复农业生产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州财政安排贷款贴息资金200万元,用于生猪填槽补栏;安排贷款贴息资金300万元,用于茶园补植补造;安排资金80万元,用于农村集镇集中供水工程恢复。引导低山和二高山地区扩大夏粮种植面积,引导受灾地区适度扩大烟叶和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完善农业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加强灾害预测预报,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危机管理能力。

二、提高特色农业发展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按照产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约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四个100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实现特色农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一)继续壮大特色农业产业规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着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和特色小杂粮,提高种粮农民收益。按照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要求,发展壮大烟叶、畜牧、茶叶、蔬菜、魔芋、干鲜果、道地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新增特色农产品基地30万亩。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抓好现有特色产业同类品种跨村、跨乡镇、跨县市基地连结,推进特色板块基地规模化。积极争取省板块建设资金、低产林改造资金,加强优质良种苗木基地建设。抓好现有特色农产品基地的管理和改造,不断提高特色产业的质量和效益。筹措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28亿元,烟叶生产扶持资金4000万元,重点抓好150个烟叶专业新村和9个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建设。完成“两烟”种植面积60万亩,收购烟叶150万担。坚持“小群体大规模”畜牧产业发展模式,重点抓好1000头以上的“小规模连片型”、3000头以上的“小区连户型”、10000头以上的“大场大户带动型”三种养殖模式和100万头生猪大县以及大乡、大村、大户建设。推广水产健康养殖,加快发展水产业。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现有国家和省、州级龙头企业中,以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每个产业确立2-3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20*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5家,销售收入5000万至1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进一步健全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管理机制,提高龙头企业的素质和带动能力。州、县市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发展基金,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多渠道增加州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和各县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资金总量,扩大担保规模,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我州特色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州独资、合资、合作参股兴办农产品基地、精深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利益连接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股龙头企业,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二次返利等形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三)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制定和完善优质粮油、特色小杂粮、茶叶、蔬菜、道地中药材以及富硒农产品等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大已有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执行力度。继续抓好国家、省和州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从龙头企业、板块基地、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入手,开展农业标准示范、培训和推广。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严肃查处假冒伪劣农资和各种违法经营农资行为。加快建立“以州级检测为中心、县市检测为基础、企业自检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坚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相结合,逐步建立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150”模式、牛冻配、生猪人工授精、重大动物疫病程序免疫、生猪无公害饲养、瘦肉型猪阶段饲养等畜牧兽医技术,提高畜牧产业标准化水平。(四)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全年新增“三品”标志认证60个。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获得“三品”标志认证、出口基地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企业或单位,由所在县市政府给予奖励。加强重点品牌培植,州财政安排资金60万元,支持重点品牌建设,尽快培植一批全国、全省知名品牌。支持*市打造“*玉露”茶叶品牌,扩大品牌影响。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各种展销会、博览会、洽谈会,提高我州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五)积极拓展延伸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特色园艺、特色养殖,鼓励兴办农家乐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的专业村和专业乡镇。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任务。

(一)继续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4.5亿元,建设宣恩万寨至*三岔、*大集至咸丰清坪两条县乡二级公路30公里,建设县乡公路独立大桥5座、1067米;建设通乡油路250公里,省际出口路及经济断头路118公里;建设农村公路通达工程688公里,通畅工程800公里,全州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和通畅率分别达到98%和48%;建设乡镇五级客运站7个,农村客运候车棚180个,招呼站320个,完成全州渡口达标改造任务。全面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稳定的交通规费投资和县市财政投入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机制。州、县市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3800万元。

(二)狠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1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10座病险水库国家投资建设、22座小型水库溢洪道扩挖和省级水利基建项目年度建设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实施好*市、宣恩县、巴东县“长治”工程建设和利川市“世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加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力度,督促项目建设单位落实“三同时”制度,做好已竣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抓好农村塘堰、沟渠清淤整治,提高旱涝保收水平。州及县市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汛抗旱能力建设,切实抓好防汛抗旱工作。

(三)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深入推进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巩固提高建设成果。筹集资金6000万元,完成6万口沼气池建设任务。州、县市财政按上年标准继续安排生态能源局沼气池建设工作经费。在确保建设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改厨、改厕、改圈”的比例。加强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建成100个农村后续服务网点。与特色产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三位一体综合利用模式,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水平。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实施“五改三建”,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家园文明新村。与循环农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开展循环农业示范。与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围绕重点旅游景区配套农户“五改三建”,打造一批生态家园型旅游精品。

(四)继续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31万亩。完善县、乡、村森林管护网络,森林管护面积达到1725万亩,稳定提高森林覆盖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对已退耕还林的林地进行抚育管护,补植补造,确保工程质量和成效。加速后续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高效经济林,促进退耕农户增收。新发展用材林、经济林等林业产业基地25万亩。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严格依法行政,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林地和乱捕乱猎野生动物行为。科学利用森林资源,积极发展以林产品加工为主的林业产业,积极开发生物多样性观光、原生态休闲疗养、特色竹木工艺制品和森林菌类、药材、蔬菜产品。

(五)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大力推进集约节约用地,严格规划计划调控、土地审批和供应管理。认真搞好土地二次调查工作,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实。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国土整治、高产农田建设专项投入,加大高产农田和产粮大县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强地力建设,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改良。

(六)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强乡村机耕道路、农村机电排灌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应用农田耕整、水稻生产、烟叶种植、茶园管理、秸秆利用、果蔬保鲜、高效植保、机电排灌和农产品加工等重点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努力防控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发生。州财政安排资金10万元用于开发、引进、示范适合山区农业生产需要的新型农业机械补助。落实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和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的有关政策。

四、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体系支撑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着力完善农村公益新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农村社会化服务迈出新步伐。

(一)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新机制。按照“精简效能、人事相宜、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原则,保持农村公益岗位和人员相对稳定,规范人员聘用,完善服务合同,加强考核管理。加大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培训力度,促进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和素质提高。各县市政府要切实落实本级“以钱养事”经费预算,确保每年按一定比例递增。省财政按农村人口人均15元标准安排的“以钱养事”补助资金,必须按省规定比例足额拨付到乡镇各农村公益组织。切实解决好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金续缴和参加医疗保险问题,确保公益人员队伍稳定。

(二)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抓好“两杂”新品种选育,确保全州良种供应。州财政安排资金20万元,用于鄂马铃薯5号原原种培育与推广。继续由州财政对州农科院选育七大常规作物新品种每个品种补助5万元。按照科研产业化的要求,州农科院要抓好魔芋、天然药物、中药材、茶叶、果蔬、花卉等特色作物选育及先进实用栽培技术研究,抓好组培技术研究工作及中心试验室的省级计量认证工作,力争通过省级以上审(认)定的品种3个,其他创新成果2项。加强特色品种资源开发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运用。州财政安排资金10万元用于优质小杂粮品种资源普查及良种筛选,继续安排新品种区域试验经费20万元,继续从州应用技术研究与发展资金中安排60万元,用于全州农业种植模式研究、“十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万户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实施。县市的科技应用与发展资金应主要用于重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抓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品种改良。州财政安排资金25万元对生猪人工授精站建设和技术推广实行“以奖代补”。每个乡镇建立一个中心人工授精站,村按1:300-500头母猪比例建一个人工授精站,实现生猪人工授精覆盖面达到95%以上。结合农村沼气池建设抓好牲畜栏圈改造,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三)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坚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对猪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羊痘、鸡新城疫以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耳标佩戴率达到100%,抗体检测合格率达70%以上。重点防控引种、流通环节畜禽疫病,强化强制免疫、消毒灭源和市场监管,切断疫病传播途径。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和免疫反应补偿机制。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每500户农户落实一名防疫员,每个组以科技中心示范户为载体明确一名防疫监测员。加强植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州财政安排资金10万元,用于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各县市也要相应安排专项植保工作经费。大力推广高效农药、兽药,努力提高防治效果和安全用药水平。

(四)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作用。州财政安排资金10万元,支持县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县市财政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给予支持。鼓励乡镇农业服务实体投资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国家的有关涉农项目。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缺少劳动力的农民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仓储运输等服务。鼓励发展便民利民的乡村物业管理服务组织。

(五)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专业批发市场,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落实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用地按工业用地对待的政策。供销合作社要积极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鼓励城市超市和涉农商贸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连锁经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农村市场。保持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畅通,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

(六)加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村信息系统。加快宽带进村入户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电信模式站点建设。抓好农村信息化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推进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落实通信公益设施维护责任制,保障通信安全。开通全州“12316”三农服务热线,加强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开发、服务等专业人才队伍,组建专家技术咨询服务团队,确定服务标准,建立服务制度,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加强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种植大户、营销大户的联系,提高农业信息网络的覆盖面。

(七)加强农村金融和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办好村镇银行试点,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保险。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要积极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农村信用社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一)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使在校学生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继续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强化农村中小学收费管理,杜绝学校乱收费。实施初中改造工程,继续搞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教师“安教工程”建设。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期工程建设任务,接受省检查验收。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重视特殊教育,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读书问题,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大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积极争取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和省级村卫生室建设项目资金,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自愿参合率达到85%以上,住院费用补偿率达到35%以上,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水平,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切实做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工作。加强农村卫生保健工作,优先在农村落实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免费和扩大免费预防接种范围的政策。落实好各项妇幼卫生工作措施,确保儿童计划免疫率达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0/10万以下。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建设,为乡镇卫生院补充100名大学毕业生,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培训3-5名业务骨干,村卫生室医务人员普遍到县市人民医院接受一次免费业务培训。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别扶助制度,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三)提高农村文化服务水平。积极开展送图书、送戏、送电影、送科技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60万元的8个省级文化站建设任务,实施好60个村的“农民健身工程”,完成部级文化站建设8个、省级8个。认真实施“2131工程”,力争全年到农村放映电影15000场次以上。聘用一批村文化员,开展好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抓好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扶持发展农村文艺宣传队,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大师在发掘、整理、弘扬民间文化上的积极作用。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创造条件,深化县乡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促进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

(四)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研究制定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办法。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按人月平40元的补助标准,做好全州农村11.1万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力争最低生活保障面扩大到14万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救助管理网络。加大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力度,不断提高救助水平。加大儿童福利院、儿童救助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城市社会福利院等项目的争取力度,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每个县市完善或改造一所社会福利院。大力发展农村慈善事业,发挥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为社会救助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六、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

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力度,以生产发展、增收脱贫为中心任务,把最贫困的村优先纳入整村推进扶贫计划,实施149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州财政安排资金300万元,用于重点贫困村灾后恢复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重点推进乡村绿色、红色旅游扶贫,不断创新产业化扶贫模式。积极争取省产业化扶贫贴息贷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对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和贫困户实行重点扶持。加大扶贫搬迁力度,完成扶贫搬迁3000户。做好“616”工程对接工作。将老区重点村建设与整村推进有机结合,让老区贫困村得到双重扶持,推动革命老区快速发展。

七、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壮大民族区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步伐,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一)切实抓好农民培训。继续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对务农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认真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进一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积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加大农民转岗技能培训力度,以实施“阳光工程”、“技能就业计划”、“雨露计划”、“温暖工程”为重点,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万人。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坚持州内转移与州外输出相结合,重点抓好就近就地转移。加强州内用工需求调查,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使更多的劳动力在本地企业务工就业。制定优惠扶持措施,鼓励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带动农民转移就业。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就业一批、发展民营经济吸纳一批、利用能工巧匠带动一批、抓好招商引资上岗一批等办法,着力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加强信息引导和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外地广泛开展劳务协作,举办多种形式的劳务招聘会、洽谈会,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培植巴东电子工、咸丰刺绣工、*沼气工等劳务品牌,提高劳动力市场竞争力。

(三)做好农民工维权和服务工作。广泛开展农民工维权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务工农民自我维权意识。进一步消除阻碍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让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就业权、劳动权。认真落实有关政策,规范劳动用工单位行为,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子女上学及生活条件等问题,切实加强农民工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险。通过建立健全劳动争议仲裁、司法援助体系,在外成立维权服务工作站,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采取多种措施解除外出务工农民后顾之忧。

八、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保障。深化农村改革,是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必须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一)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做好粮食直补、油菜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奶牛和生猪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等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对粮食、生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政策。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探索总结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经验。

(二)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依法流转制度,积极培育和发展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以解决土地撂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重点,支持农民通过转让、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务农劳动力收入水平。(三)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严格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全面落实编制实名制和公开化。推进延伸派驻机构改革,规范机构设置,精简机构,分流人员,明确职责,强化管理。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乡财县管乡用”的管理方式,完善县对乡镇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妥善处理农业“小三场”改革遗留问题,以属地为基础,加快推进农业场圃新农村建设,改善场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四)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对纳入改革范围的集体山林,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抓好确权到户、登记发证和落实配套措施。20*年底前全州集体林地确权发证到户率达到80%以上。认真落实林业“两金”免征政策,取消一切不合理涉林收费项目,切实减轻林农负担。抓好林业要素市场建设,规范森林资源流转行为。

(五)严格监管农民负担,妥善处理债务。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认真落实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民负担动态监测网络,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深入开展农民负担执法大检查,严肃查处各种涉农乱收费行为。认真总结推广各地化债工作经验,稳妥化解村级债务。

九、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做好“三农”工作,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任务,要毫不动摇地把“三农”工作作为各级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认真落实“重中之重”的总体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上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充分发挥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的参谋协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学习,科学把握“三农”工作规律,不断提高领导、指导“三农”工作的水平;要带头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二)切实加大农业农村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州、县市财政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的要求,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明确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三)加强涉农资金监管。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涉农资金和项目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挪用、冒领、贪污等各项涉农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各项涉农资金专款专用,使涉农资金和项目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继续实行“一个州、县市领导带三个部门,重点帮扶一个村”的驻村工作制度,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继续抓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抓好争创全省小城镇建设“楚天杯”工作。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切实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严禁村级举债建设。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创新新农村建设模式。

(五)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农村财务规范管理,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启动“三村”(城郊村、城中村、园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工作。培训提高村级组织理财能力,引导支持村级组织参与兴办农业产业基地,多途径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农业农村工作特点篇7

1.新农村建设总体进展情况

2009年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启动以来,吉林市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指导,以推进“三化”统筹为工作主线,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核心任务,高度摆位,科学组织,真抓实干,强力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加快发展、蓬勃兴起的良好态势,新农村建设在“三农”工作统领作用愈加突显。以产业园区建设和土地集中为标志,农业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以居住社区化和农民转移就业的非农化为方向,城镇化明显加快,农村民生建设持续改善;以产业化经营、合作社发展为载体,农村产业结构、农业产业体系和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吉林市2010年集中力量打造和建设的10个样板村、50个示范村、360个提升村,各具特色,代表性和示范作用明显。具体工作有如下几个特点。

1.1加强主导产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吉林市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粮食、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全市粮食产量已由“十五”期间60亿斤提高到9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十二五”末要达到100亿斤。大力推行规模养殖,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125.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7.5%。着力建设玉米、水稻、大豆、生猪、肉牛、肉鸡、食用菌、林蛙、中药材、林产品等十大加工基地和产业化园区,引进建设了中粮集团40万吨水稻加工、博大生化公司60万吨生物法乙烯和雨润集团、得利斯集团等生猪屠宰加工等项目。目前建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0户,其中部级3户,省级38户,粮食加工能力达到473万吨,畜禽加工2.3亿头只,销售收入年增长30%以上。做大园艺特产业,实现产值55亿元,年均增长18.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47.6万人,输出到韩国、日本、俄罗斯和东南亚等3.6万人,劳务收入21.6亿元。加快开发旅游产业,重点打造蛟河红叶谷、桦甸白桦林、昌邑神农观光休闲度假等1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开辟农民收入新的领域空间。

1.2抓好新农村规划,推动农村社会科学发展吉林市委市政府明确城乡建设与规划部门牵头,城乡结对帮扶单位配合,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布局、突出特色,统筹衔接、梯次推进的原则,高标准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确保新农村建设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序开展。目前,全市147个示范村都已编制了建设规划,其中:101个村形成了规划成果,73个村规划已通过了专家评审。在强化示范村规划的同时,注重了三个层次的规划。第一,城乡统一布局,分层梯次推进。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规划选择400个主导产业突出、民俗文化特点鲜明、区域发展带动能力强的中心村,进行梯次延伸重点建设,逐步形成市、县、镇、村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第二,产业统一布局,实行园区化发展。着力建设三个区域产业带,分别是中、西部优质高效粮牧;东、南、北部山区、半山区优质高效特产品;在城市郊区建设优质高效菜奶蛋。目前,产业带带动以粮食种植及粮米深加工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430个;带动以畜禽养殖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150个;带动以长白山特产品种养殖及深加工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140个;以蔬菜种植、蛋奶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198个。第三,村屯统一布局,推进社区化建设。坚持节约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积极稳妥抓好合村并屯。规划到2015年,全市将由现在的1384个村合并到1000个村,使村屯建设布局由分散向集约、建筑由平面向立体方向转变。龙潭区正在建设的九座新村,占地18万平米,建筑面积20万平米,建设住宅2841套,各种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配套齐全,可将6个村整体搬迁改造,实现集中居住、社区化管理,整理出的5600亩建设用地。

1.3狠抓样板村建设,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吉林市在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中,财政设立了5000万元专项资金,按高于全省新农村建设标准,重点支持建设了10个新农村“样板村”。这10个“样板村”产业特色明显,村集体经济发达,农民生活富裕,基础设施完善,公益事业配套,村屯环境整洁,民主管理规范。10个样板村各俱特色,有以城中村社区化改造为特点的丰满区江南乡建华、昌邑区虹园村、船营区越北镇沙河子新村;有现代农业发达、集休闲观光旅游为特点的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有集中居住社区化管理的龙潭区金珠乡九座村;有以旧村改造提升为特点的永吉县马鞍山村、磐石市宝山乡太平村、龙潭区缸窑镇哈什蚂村;有以新式农居建设为特点的桦甸市永吉街道莲花村。这些样板村已成为吉林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代表了全市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

1.4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2010年吉林市示范村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28个、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项目289个。其中:新修道路269公里,新修路边沟320公里,新建砖瓦房、改造泥草房2546户,打深水井189眼,安装自来水21455户,改造农村电网67个村,新增有线电视覆盖村41个,新增信息网络覆盖村112个,新建农村沼气池2548个,安装路灯1612盏,新建改造村部110个,为314个村改造了电网,新建村卫生所135个,新增农家书屋90个,新增幼儿园20个,新增洗浴点23个,新修文化广场10万平米。通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全市累计新修村路4700多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改造农村泥草房35328座,建设太阳能暖房子8189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推进,参合农民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150元,参合率达到95.69%;兴建农村小型安全饮水工程746处,解决46.2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有线电视、电话、信息网络覆盖村713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1.5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立了农村卫生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各县(市)区推行“城管下乡制度”,乡村环境管理定编制、定人员、定经费、定设备、定制度。2010年,新购置垃圾清运设备137台套,新增城市管理人员、卫生保洁员1541人。大力开展以“四清四改二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容镇貌集中整治活动。全市清运垃圾8.7万立方米,清除污泥4000吨,清除路障3万处,清除柴垛4839座,改围墙7459户、272公里,改厕8798个,新建牧业小区35个,农村绿化植树73万株,绿化草坪花卉22万平方米,绿化距离628公里,新装路灯1612盏,亮化距离121公里。村屯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1.6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助推新农村建设2010年,省里组织了6位省级领导、24个部门单位及大专院校帮扶全市5个县(市)和龙潭区的24个村。吉林市组织了164位领导、165个部门、166户企业组成工作组,分别帮扶167个新农村示范村。各县(市)区也都分别明确了帮扶任务。截至目前,省级6位帮扶领导有2人进行了工作对接,帮助1个村协调资110万元;24个帮扶部门(单位及大专院校)有14个进行了工作对接,派驻指导员1名。市级已有150位领导、156个部门、139户企业进行了工作对接,派驻村指导员57名,共帮助协调项目74项;协调资金3373万元;直接投入资金536万元;投资帮助建设项目68项。

1.7抓好灾后重建,加快灾区恢复2010年,吉林市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倒塌房屋12309户,损坏房屋26622户。其中涉及示范村共计98个,倒塌房屋1103户,损坏房屋2372户。水毁耕地44.36万亩,其中永久水毁无法复耕的耕地5.37万亩。国省干道损毁26公里,桥梁24座,涵洞24道;农村公路损毁433公里,桥梁555座。因灾损毁水库工程104座,堤防1469公里,塘坝704座,渠道389公里,桥闸涵301个,农村饮水工程215处,水保设施6处。灾情发生后,市政府精心组织,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搞好灾后重建工作,灾区生产生活很快得到恢复。到目前为止,因灾倒塌房屋重建楼房35栋2065户,其中示范村21栋1073户。因灾损坏房屋已修缮竣工19138户,其中示范村2302户。已完成水库工程90座,堤防工程328公里,塘坝114座,渠道165公里,桥闸涵34个,农村饮水工程208处,水保设施3处。农村道路的断路、断桥已全部打通。

2.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吉林市新农村建设能扎实快速推进,并取得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实践。

2.1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吉林市委、市政府都从全局的角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提出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特别是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后,更是将新农村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各部门分工负责,科学组织,加大投入,统合力量,探索模式,使吉林市新农村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协调推进的轨道。周书记、张市长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了定期调度和检查督导等工作推进制度。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能够经常听取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并深入基层进行检查指导,细化措施,将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市县两级人大、政协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专题调研,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

2.2得益于科学的工作思路吉林市从实践中总结和提出了一整套工作思路,为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在发展方向上提出了“四个园区,四个集中”,即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土地集约化、农民合作化,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龙头企业、种植大户集中,农民经营向合作社集中。在工作指导上实施了统一城乡布局,分层梯次推进思路,规划选择400个的中心村,进行梯次延伸重点建设,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统筹考虑,坚持突出重点区域,体现因地制宜,培育各类型发展典型。在发挥力量上注重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作用,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各类涉农企业与农业、农村、农民的结合,通过产业联结、农民就业、企业捐建等方式,将企业与村打造成一体,大荒地村与东福米业就是典型代表;另一个方面,通过整理农村宅基地建设农民新村的方式,利用和提升了农村土地资源,为农民提升生活、发展生产提供资金渠道,实现了城市资源流入农村、支持农村的方式。

2.3得益于大力投入的保障吉林市市、县(市)区两级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示范村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补助和项目奖补。吉林市市本级2010年专项规模达到5000万元,而且使用范围也突出现有财政投入体制,各县(市)同区享受一样投入政策。同时,加强了对现有国家和省扶持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的整合,打捆使用,将泥草房改造、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扶贫开发、畜禽养殖场(小区)、社区建设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示范村,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另外,还启动了通过招商引资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大对产业基地、商贸旅游、农村社区服务项目的投入。截止到2010年10月底,各级各部门共为新农村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产业项目建设资金(含实物折现)15.2亿元。省、市、县三级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实物折现)总额10145万元。其中,省投资金2864万元,市投资金5000万元,县(市、区)投资金2281万元。省、市、县(市、区)三级帮扶部门帮扶新农村建设资金总额为1859万元。其中,省直帮扶部门帮扶资金462万元;市直帮扶部门帮扶资金528.5万元;县(市、区)直帮扶部门帮扶资金868.8万元。村及农民共投资(含实物折现)38896万元,占总投资的25.6%。其中,村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311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3711万元。打捆使用泥草房改造、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消防水源、电网改造、商贸网点、批发(集贸)市场、清洁能源、扶贫开发、畜禽养殖场(小区)、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社区建设等项目资金101263万元,占总投资的66.5%。

2.4得益于强力推进工作机制。吉林市建立县(市)区综合考评体系,对县(市)区党委政府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建设成效进行综合考评,按照考评办法评分排序,实行激励约束政策。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考评,考评结果由市委组织部备案,综合考评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建立部门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重点责任部门和帮扶部门支持示范村建设的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述职和工作考核范围。要分类制定考核和激励约束办法,对于工作成效突出的部门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履行重点责任和帮扶工作成效不好的部门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吉林已创建形成了县区的任务、部门有责任、干部有压力,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实际工作主要强化三个方面工作:第一,明确任务。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由市、县、乡、村四级党政班子领导、市直各部门主要领导和重点企业负责人共1000余人参加的全市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进一步明确了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启动实施了新农村“七大工程”。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共同签订了新农村建设责任状,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第二,加强调度。建设立了月调度、季总结、半年和年终检查制度,已完成月情况调度8次,召开了两次调度会,印发新农村简报8期。及时准确掌握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有关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帮扶援建等进展情况。第三,强化督导。市委、市政府各位领导坚持深入村屯,现场指挥,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市新农村办人员更是经常深入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督查指导,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各县(市)区、乡(镇)领导亲临现场,即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半年时,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座谈会,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带队,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和新农村办负责共同参加,逐个“样板村”督导检查,各县(市)区互相学习借鉴。市政府督查室定期调度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尽管吉林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新农村建设长远目标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全市新农村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目前建设还是实施重点突破,示范村较少,全面完成所有行政村的建设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长效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缺少投入,新农村建设很难有效推进;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仍需积极探索和完善。

3.下步工作的总体考虑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土地集约化、农民合作化”建设方向,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围绕“长吉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是:到2012年,全面完成147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任务,到2015年,再完成153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任务,使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总数达到300个。

重点做好6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找准选好产业发展项目,着力培养一批农业富村、工业强村、商贸兴村的典型。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2011年起,市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并按10%的比例逐年增加投入。各县(市)区专项资金投入按市级专项资金规模1:1配套。每年带动其它社会资金投入10亿元。新农村示范村实现农村道路、通讯、饮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屯屯通、户户通,消灭泥草房,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提高新农村示范村的农民社保、新农合参保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农民低保和五保应保尽保;免费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四是推进村屯环境整治。大力推行“四清、四改、两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行动,新农村示范村全部达省级新农村环境建设标准,建立起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五是培育文明风尚。深入开展“三新”文明新村创建工程和“平安村屯”创建活动,示范村实现无刑事案件、无越级上访、无、无重大火灾事故,形成家庭和睦、邻里亲善、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的农村新风尚。六是推进民主管理。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党的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进一步健全乡村自治机制,规范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管理办法。

2011年吉林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是高标准完成3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面完成50个新农村示范村、360个提升村建设任务。

3.1完成3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按照长吉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采取先行先试办法,打破村社界限,集中建设新农村。一是在永吉县岔路河镇郊,以恒成号村为主,将1900多户农民集中起来,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社区,可整治出建设用地230公顷,用于复垦和发展非农产业,可预期实现1300公顷的耕地进行集约规划经营。二是围绕吉林市北部工业区建设,在龙潭区金珠乡再建设一个建筑面积25万平米、可容纳8个村3000多户农民集中居住的社区,从而实现金珠乡14个村农民全部集中居住,可整理出建设用地1100多公顷,为北部工业区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可预期实现7000作公顷的耕地进行集约规模经营。三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在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先期可集中大荒村920户农民居住,可整理出建设用地70公顷,实现1300公顷的耕地进行集约规模经营,为大荒地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打下基础。

农业农村工作特点篇8

这次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农业农村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安排部署今年农业农村工作。薛书记、杨县长对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高度重视,对开好会议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会前,有关部门也做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上午,大家又集中半天时间,实地观摩了毕家三农养猪场、下庙姜田设施*、莲花寺东罗东大万头猪场和村阵地建设、华州镇王什字村设施*、*新农村建设等典型。一会儿,薛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紧迫感

回顾20*年工作,总结起来讲有四句话:一是热情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诸多发展困难的不利影响,全县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有党的惠农政策,各级各部门始终热情高涨,都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特别是农工部、农牧局、财政局等部门,在*年的工作中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二是势头猛,全县涌现出了莲花寺东大、毕家三农、东阳绿野、高塘焕民等10个万头养猪场,全县生猪存栏达到20万头,增长了近三倍,畜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全年新增柿子林3000亩,新增板栗、花椒等经济林4000亩。建成了秦岭北麓10万亩干杂果林带。建成了姜田千亩设施*等六大蔬菜基地和四个菜果示范园区,一年内发展以蔬菜为主的各类合作社90多个。三是规模大,在毕家、下庙、柳枝建起了3万亩优质芦笋基地,在瓜坡、赤水、杏林、辛庄建起了4万亩地膜洋芋基地,以下庙姜田为中心建起了千亩甜瓜示范园区。四是效果好,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单产大幅提高,总产达到14.5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蔬菜产业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近千元。广大农民群众齐声称赞党的惠农政策好。*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47元,比上年净增577元,增长24.3%,超过全省平均增幅和增速,是近十年来最多最快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既是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中省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结果,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奋战在农业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亲切的慰问,向关心支持“三农”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大。特别是作为传统农业县,我县农业农村自身发展中仍然存在较多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二是虽然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但产业化水平较低,发展方式粗放,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转化能力不足,特别是畜牧业发展滞后,“短腿”问题表现突出;三是虽然农业支持保护力度逐年加大,但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尚不健全,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四是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但农民素质同劳务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新型农民培育和技能培训任务变得更加迫切;五是虽然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但欠账较多、发展滞后,加快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充分表明,我市农业生产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农业农村工作仍然处在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发展阶段。

我们还要看到,尽管当前影响我县农业农村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较多,但是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的召开,中央和省、市连续出台一系列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农业农村发展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特别是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县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求富思变的愿望非常强烈,盼发展、谋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只要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切实增强紧迫感,自觉顺应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就一定能实现华县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努力推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按照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要求,全面落实惠农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实施六大增收工程,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45万亩次,总产达到15万吨以上;全年新增日光温室*1000棚、大拱棚5000棚,确保全年新增蔬菜面积2万亩,总面积达到20万亩次;全年新增花椒林2000亩、柿子林4000亩,总面积达到11万亩。全年牛存栏3万头、生猪存栏30万头、鸡存栏120万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47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6万人以上。围绕这一要求和目标,要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在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产业发展是载体、是关键。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切实把菜畜果等区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一是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认真落实中省市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行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严格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突出抓好良种推广和地膜玉米增产技术,确保实现增产增收。二是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坚持发展特色农业,以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和产业化为方向,突出菜畜果产业发展。不断扩大提高菜畜果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和效益,着力打造优势产业带、产业区。在果业和蔬菜产业发展上,通过近年来各级各部门的强力引导、不懈工作,群众的种植习惯已经养成,管理技术已经成熟,产业发展已具规模,产业效益已经显现。今年,关键是要进一步强化引导、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拓展营销、提增效益。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省上扶持设施蔬菜发展的奖补政策,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努力把我县建设成“关色蔬菜基地”。这里,我重点强调强势推进畜牧业。畜牧业是一项强市富民的产业,也是我们目前农业发展中的一条短腿。比较我们与渭北几个县在农业发展上的差距,实质就是畜牧业发展不足不快、龙头企业不多不强上的差距。但客观分析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当前又是资源优势、后发潜力、政策机遇同在。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奋起直追,力争用一到两年时间打一个畜牧业发展的“翻身仗”,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着力提高华县在全市畜牧业发展中的地位。要抓好产业布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真正做到什么地方适合养什么就发展什么;要坚持规模养殖,按照家庭适度规模和规模小区养殖的要求,引导群众养殖出户出村进小区,坚决防止多而散、多而杂,努力做到专而大、专而强;要抓好示范引导,善于发现典型、培养典型,特别是每个村、每个乡都要明确提出重点培养的不同层面的典型,列出名单,跟踪推进,真正实现抓一个带一片、抓一村促一乡、抓一乡兴一业。要强化扶持服务,主要是在技术培训、资金投放、龙头企业发展、市场开拓、产品营销上要强力扶持,在疫病疫情监测、预防、诊治上要跟踪服务,在舆论引导、典型宣传、树立榜样上要营造氛围。从全县来讲,今年重点要抓好莲花寺、毕家、东阳等4个万头猪场,瓜坡、高塘等一批养鸡示范小区建设,真正通过抓示范、强扶持、优服务,促进畜牧业规模扩张、效益提升。三要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围绕提升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一批与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与终端市场相联结的龙头企业,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继续予以倾斜,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四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广,鼓励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法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贮藏和农资统购统销,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生产风险的能力。从今年起,县上每年抓5个示范合作社,同时,每个乡镇抓建1-2个示范合作社。每年表彰奖励一批在农民增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上狠下功夫。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实现县上提出的到2012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97元以上、到2015年达到8323元的目标,今后几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必须每年至少净增500元以上。我们必须从现在起,采取更直接、更有效的措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年度增收任务。当前,一是要大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重视发展特种养殖和庭院经济。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周边群众大力发展特种养殖,多途径增加收入。还有在市上特别推崇的富平老庙庭院经济,院内栽葡萄、院外种柿树、屋后搞养殖,这些都是很好的农民增收典型和方式。希望我县各乡镇、村要积极学习借鉴和大力推广这些经验和做法,大张旗鼓的引导广大群众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宅基地、自用地种菜、种树,开展多种经营和特种养殖,通俗的说就是“农忙忙大田,农闲忙庭院”,通过辛勤的劳动增加收入,达到致富的目的。二是要大力拓展非农产业增收空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坚持用工业化、城镇化理念指导和谋划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扶持农村二、三产业,支持家庭工业等多种形式的乡村工业,加快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农业产业化,辐射农村,带动就业,不断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三是要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紧紧抓住省上今年出资3亿元用于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的重大机遇,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发挥职教优势,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重大建设项目,组织劳务公司直接与工程项目部联系落实,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新增公益性岗位,尽量多用农民工,力争劳务经济实现新突破;在积极开拓外部务工市场的基础上,着力引导农民就近就地转移,采取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农民大规模植树造林、整治土地、修桥筑路,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中拓宽就业空间、增加收入。

(三)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狠下功夫。一要抓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开展以修田造地、土地复垦、中低产田改造、灌区土地平整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和以桥峪、瓜坡、小夫峪三大灌区改造为重点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二要推动农村流通现代化。重点抓好县城中心农贸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加快瓜坡、赤水、下庙、辛庄等蔬菜主产区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创新农产品零售经营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超市设立专柜,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专卖店、直销店,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加大“家电下乡”实施力度,开拓农村市场。三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继续抓好以新农村建设重点村、310国道和老西潼公路沿线村以及乡镇政府周边村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全面开展“三清、五改、两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争取中省投资,抓好农村巷道建设试点工作,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在深化农村改革上狠下功夫。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我们必须抓好贯彻落实。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点抓好我县的土地流转试点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户通过转包、转让、租赁、入股、联营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二要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确立农民经营主体地位,真正做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三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将业务范围向农村延伸,让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着力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四是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扎实推进乡财县管改革,积极稳妥地化解乡村债务,力争年内全面完成基层畜牧兽医、农技推广、水管、农机、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任务,不断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五)在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上狠下功夫。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实现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而且要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问题。一是要着力改善民生。紧扣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严格落实中省市各项惠农政策,扎实做好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扶贫开发工作,认真搞好各项惠民工程,着力改善农村民生民计,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二是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开展争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文化、教育、科技“三下乡”活动,移风易俗,树立新风,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三是要着力维护农村稳定。农村稳,则天下安。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因金融危机导致的企业倒闭裁员、农民工返乡以及农村土地流转、拆迁补偿、集体资产处置等引发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坚持“立足基层,着眼苗头,重在调解”的工作方法,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处理”。特别要注重通过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切实加强调解队伍建设,力争把农村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加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三农”工作各项任务全面落到实处

一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是中央和省市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决不能因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就放松农业这个基础,决不能因为农业人口逐步减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就忽视对农民的关心和保护,决不能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就放松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要按照省委和市委《实施意见》的要求,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抓好农业农村工作上;要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力量,充实人员,增加经费,改善办公条件,充分发挥好协调、督查和指导职能;各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尽快组建支农巡回服务队,紧扣“三农”工作需要,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巡回服务,着力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三农”、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

二要狠抓基层基础,提供坚强保障。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为抓手(即: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五个方面,具体设置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党员队伍建设等15项考核评价指标,对村级党组织实行百分制考核,依次评为一、二、三、四类村级党组织,一类得分在85分以上包括85分,二类得分在65至85分包括65分,三类得分在50至65分,四类得分在50分以下包括50分。目标是创建一类、扩大二类、提升三类、减少四类,力争到2012年,一、二类村党组织占全县村级党组织总数的50%以上,四类村党组织减少到总数的10%以下),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抓好县级领导农村基层党建联系点,全面落实县乡干部“三三工作制”(即:三分之一的干部在机关开展业务工作,三分之一的干部到农村开展包村帮扶,三分之一的干部赴外开展招商引资),扎实开展乡镇干部驻村工作和选配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力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加强乡村干部培训,帮助乡村干部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干部贯彻执行农村政策的本领;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本领;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本领;做好群众工作、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两手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本领。

三要强化目标考核,狠抓工作落实。做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关键在于狠抓落实。抓落实,必须夯实责任。责任出勇气,责任出智慧,责任出生产力。勇于担当责任,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复杂局面也能应对。要尽快建立横向到部门、纵向到县乡村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目标责任制,对农民收入、产业发展等重要任务制定出详实的实施规划,把任务明确到产业、细化到年度、落实到部门、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做到领导有责任、层层有任务、人人有担子。抓落实,必须转变作风。要注重在群众“最盼”的地方赢民心,在群众“最急”的地方见真情,在群众“最怨”的地方改作风,多谋一些富裕百姓的实策,多干一些促进发展的实事。从今年起,围绕促进农村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在全县开展部门帮扶增收活动,要注重在产业发展上动脑子、出点子、找路子,在产业发展布局、示范引导、扶持服务上做文章、下功夫、求实效,努力使包联帮扶村组农民增收做到人人有打算、户户有计划、村村有措施。抓落实,必须严格考核。农业农村工作有自己的特殊性,内容多,领域宽,季节性较强,要在继续实行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今年的任务目标、工作重点,科学合理的制定量化指标,特别是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劳务经济、环境治理、和谐稳定,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紧密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平时督查促进,年终考核奖罚,确保中省市县各项农村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根据中央安排,市县两级从今年3月、乡村两级从9月开始,将分别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省、市、县部署,认真组织,周密安排,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联系本地“三农”工作实际,把贯彻落实中、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农民增收成果作为检验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切实搞好学习实践活动。

农业农村工作特点篇9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作;思考

农村工作是一项最基层,最直接的工作,它的工作直接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密切相关,依据农村工作的特点,我们必须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围绕保障农村稳定、粮食增收,节约水资源的根本原则,做到稳定、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确保水利工作在农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1.农村水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水利工作,主要从事农村的水利规划、抗旱、防汛、除涝、工程建后管理、运用、水事纠纷等最基层的工作,农业发展由过去单一的靠粮食产量转变为抓粮食产量的同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由过去小手工作坊向机械加工转变,使农业经济逐步发展成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使得现有的农村结构,水利基础设施陈旧现状和保障能力与之不相适应,相对来说农村集镇化的发展,拉开了现实与发展之间的距离。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使得农村水利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农村基础设施陈旧,建设管理跟不上

农村的水利工程,水资源环境,农村灌排设施,防洪除涝等防御水灾害的设施,加上,一直困扰农民引水安全设施,都对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2农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一直以来农村主要是靠单一的追求粮食产量来增加收益,原有的水利工程能够主要满足现有粮食作物的需要。可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种农作物像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的种植,它们的生长对灌溉、抗旱、除涝、降渍等就有了严格的要求,这样一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给我们从事农村水利工作的工作者带来困扰。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小型水产养殖户的兴起,对水源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被人为污染,破坏,必将影响农村社会环境的稳定,造成社会矛盾与经济矛盾并存。

1.3农村水利产业结构主导地位的片面性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组织主导逐步向走向农民自主,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向出工转变,农民对水利建设的政策、投资上认识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均是公益性较强的项目,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主,辅以带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属于纯公益事业。政府在水利建设上给予了财政上的扶持。但是农民认识不到位的是,认为都是国家和地方财政负责建设,将自身的责任均依靠在政府的投入上。但实际上。对于防洪除涝上,真正的受益方是百姓,很明显完全依靠政府的投入是满足不了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应该是将农民自身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政府作为辅佐地位,才能有利于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2.今后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依据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一个既定的目标,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协调搞好农村的水利工作,在保障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基础上,协调好资源配置、社会稳定,加强农村抗旱、防洪、除涝、降渍等基本水害治理工作,完善农村水环境与农业灌溉用水的安全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水利工作者的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科学利用水资源,逐步提高农村百姓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活面貌。

2.1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面对近几年我国水资源明显短缺的实际情况,人们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均面临严峻的节约问题。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宣传水法知识,改善农村用水质量问题,采用最简洁的方式使农作物见最大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广节水灌溉方式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灌排渠系的防渗措施,发展微灌、管灌技术,在节约投资的情况下,尽量实施渠道衬砌化。以减少水量的流失。

2.2提高农业灌排标准,加大治理水环境

要深入实际研究农村灌排渠系的技术标准,合理规划设计,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及配套设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作用,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随着灌排渠系多年运行,加之管理不到位,很多灌排渠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淤沙现象,要加大灌排渠道的清淤力度,加强水环境的宣传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3解决防洪除涝问题,提高农村引水安全和供水能力

农村集镇化的发展,使我们水利工作者面临解决小城镇防洪除涝等水害问题,重点解决短历时暴雨造成的内涝问题。加强农村水利工程防洪除涝的能力的同时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问题。农村居民饮用水以地下水为主,要想解决污染水源,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就必须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生产力布局上综合考虑,加强村镇科学规划设计,铺设自来水管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4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改善水利工程管理理念

合理利用有关水利的法律、法规、政策,对纯公益性的管理人员及单位要采用精简高效的原则,做好管养分开工作,尽量减轻财政支出。依据农村实际的产业结构特点,研究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政策,方针,制定防洪除涝标准,为农村水利工作服好务。农村水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在提高管理者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要明确责、权、利,对具有特殊性的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养护情况灵活掌握,做到协调合作,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农村水利服务体系,负责当地农村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与管理,防洪、除涝、降渍、抗旱,协助做好水行政执法和规费收缴,积极推广农村水利的新技术,制定监督机制,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促进科技和指导协调发展,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3.结语

农村水利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村环境安全与稳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化结构的调整,要求我们作为基层水利工作者,要不断充实自身职业修养,提高文化水平,懂得知法、懂法、合理用法,我相信随着水利工作的不断完善,必将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跟林,徐军.对农村水利工作的一点思考,2006.2.

农业农村工作特点篇10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县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必须充分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二、切实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以新农村示范镇村建设为先导,整合社会资源,城乡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全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确保____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工作原则

规划先行,分步实施。要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产业发展、方便农民生活”的原则,加快新一轮乡镇、村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实现乡镇、村规划全覆盖,确保新建、翻建农房建在规划点上,新建工业项目到工业园区,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迁进城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三集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开展,不搞一刀切。

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既要勇于探索创新,又不脱离实际。对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农民积极性较高的乡村要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他们走在前面,作出示范;对具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乡村要重点扶持,分步实施,逐步提高,发挥好引导带动作用;对基础较差的贫困乡村要加大扶贫开发和帮扶力度,为建设新农村创造条件。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抓重点、攻难点,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抓好试点工作,集中财力,整合资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创新机制,务求实效。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列入公共财政的开支范围,让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惠及农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逐步构建党委政府引导、农民积极主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机关部门大力支持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

——尊重农民,政府引导。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需要的新农村,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兴建各具特色的住宅,形成不同风格的村落。政府要发挥组织、规划的引导、指导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建设新城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建设,把我县农村产业改造成为新型高效规模产业,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现代文明新型村居,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基本内容:

1、推进富民强村。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富民强村步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培植骨干企业。注重产业集聚,加快建设产业链、产业带和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要保持在__%以上。

2、搞好村镇规划。高起点搞好村镇规划修编工作,形成“县—镇—村”一体化的规划体系。打破现有的地域限制,实行组团式、公寓式规划,优先安排拆迁户、新建户到集中居住点建房,着力优化农村空间发展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农民聚居化,城乡一体化。

3、优化人居环境。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着力整治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快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电力、通讯、广电

、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河塘净化、环境净化。

4、提升文明程度。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整体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民主法制意识、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建设民主文明新农村。

5、强化组织建设。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双带”、“双争”和“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推进“双强”村班子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乡镇、村要坚持既围绕总体目标全面部署,又针对薄弱环节狠抓关键;既立足当前抓住突出矛盾,又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推进生产力体系建设,发展新产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找准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动力源”,形成带动财政增税收、集体增积累、群众增收入、发展增后劲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按照“调整结构、增加总量、壮大财力、促进增收”的思路,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镇村经济发展的台柱子、增长点和增长极。要调整优化一产。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强区域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和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全县力争建成优质粳稻、高品质棉花、林业、油菜、花生、浅水藕、无公害蔬菜等六大特色种植业产业带,三元肉猪、草鸡、山羊、菜牛、樱桃谷肉鸭等五大特色养殖产业带以及海淡水鱼、贝类、紫菜等规模特色水产养殖带。以高效农业项目为示范,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格局;壮大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强化提升二产。牢固确立“以工兴县,以工富民”的思想,内启民间资金,外抓招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商引资,强点、扩面、增块、连线并举,着力构建以纺织、化工、机械、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镇、村工业经济新格局,增加二产在GDp中的贡献份额。扶优扶强优势企业,打造镇村工业经济“亮点”。加快两个工业集中区、外向型农业经济开发区和镇村工业小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和特色优势,壮大区域经济“板块”。大力发展建筑业,积极开拓外埠建筑市场,提高建筑业技术层次,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努力提高建筑业在二产中的比重。拓展突破三产。在立足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和现有服务业的基础上,建设城乡大市场,发展城乡大商贸,搞活城乡大流通,按照“突出特色,壮大规模,规范管理,增强辐射”的思路,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产销对接,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村新产业;大力培育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拓宽服务新项目;积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推行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促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娱乐、餐饮等新型服务业发展。以新一轮城镇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城乡房地产业。

(二)大力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做美新村镇。

大力实施新型小城镇和示范村建设。按照“发展定向、功能定位、布局定点”的要求,突出抓好重点中心镇、试点中心村的规划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建立一批“规划合理、设施齐全、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示范镇村,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展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建房。规划好农民集中居住点,逐步建设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点基础设施,吸引农民到集中居住点集中建房、集中居住。农民翻建、新建房屋和拆迁户建房必须进入集中居住点。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用地必须贯彻节约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集中居住点建设占用农用地与村庄整理新增农用地挂钩原则。集中居住点的农民建房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供地。加大集中居住点建设扶持力度。从20__年起,县财政将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等新农村工程建设。镇、村也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增加集中居住点建设的投入。县财政返还各乡镇的土地出让金的__用于示范村建设。对集中居住点建设中涉及的各种行政性规费,除上交省、市以外的实行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实行统一代建的居住房,其税收由施工单位按农民建设住宅的标准缴纳。

加强社会事业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文化、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道路通达、教育培训、农民健康、环境整治、文化建设”新五件实事工程。乡村公路铺设要逐步向规划的集中居住点延伸;全面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贫困家庭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快以农村大病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制度;加快乡镇文化站改造建设步伐。加大农村危桥改造力度;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按照“村庄绿化、庭院美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全面实施“三清”(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程,大力开展河道河塘疏浚活动,积极推广沼气生态工程建设,健全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让群众喝上洁净水,用上卫生厕,普及清洁能源,呼吸新鲜空气。

(三)大力推进综合素质建设,培育新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首要出发点,提高创业素质和文明素质一起抓。大力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把加强现代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培训、专业技术证书培训和乡土人才开发工程。全县__-__岁的农村劳动力要普遍掌握*-*门专业技术和技能。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致富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积极引导农民离土,入市,进城,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增加劳务收入。通过大力度组织、多渠道培训、全方位服务,深领域开拓,不断扩大劳动力输出范围和提高农民就业的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__万人。同时围绕市场需求,培植响水缝纫、面食、挡车、化工等特色劳务品牌。大力实施农村经济大户培植工程。农村经济大户是新的经济群体和经济力量,代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先行者。重点发展规模经济大户,培植农民中产阶层。要通过政策扶持、发展引导、环境保护等多种措施,努力培养一批大粮商、大棉商、大菜商、大畜牧商、大水产商和大运销商,让更多的农民拥有自己的财产,跨入中产阶层行列。大力实施农民投资创业工程。把主攻资产性收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民投资创业,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典型示范、市场连接、“龙头”引路、“大户”带动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民营创业链,进行投资性创业,实现由“劳务型”向“老板型”转变。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争取更多的能人回乡、企业回迁、资金回流,形成滚雪球式的创业叠加效应,努力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民自主创业人数要达*万人以上,投资总额__亿元;新增创业人员*万人,新增投资额__亿元。大力实施农民道德引导工程。实施典型带动,开展文明标兵户创评活动,将科普教育、道德建设、文明风尚、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纳入创评内容,进一步增强农村星级文明户创评的示范性、指导性。组织开展道德评议活动,组织农村老党员、老教师等成立道德评议会,对所在地农民、农户的道德行为进行评议,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经济、法律、政策“六下乡”活动,不断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养成科学文明生活方式。

(四)大力推进农村管理体系建设,塑造新风尚。坚持制度、阵地和组织建设相结合,党的领导与民主法治相结合,依法管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建立农村管理新架构,健全农村管理新机制。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抓好党的先进性建设,大力实施乡村干部素质提升和能力建设工程,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和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三是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治安防范应对机制,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社会新秩序。

四、把握关键,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为切实加强对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长潘道津任组长,县委副书记杨毅坚、副县长邵礼青任副组长,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委农办牵头,从有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办公,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到乡镇、县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包村责任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明确专人负责,形成全县上下贯通、指挥有力的组织体系。

(二)明确责任,强化工作保障。实行“部门规划指导,镇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规划、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财政、农林、水务、建设、交通、环保、卫生、国土、民政、供电、广电、电信等部门要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班子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建设规划,具体组织实施和服务各个单项试点工程。各乡镇要广泛发动,严密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三)营浓氛围,强化舆论保障。要通过会议、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全面动员、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和深刻变革,是一项“惠民工程”、“德政工程”。要坚持典型引路,挖掘推广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让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以点带面,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