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十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十篇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3:04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篇1

关键词建成区;园林绿化;美国白蛾;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47-0036-02

众所周知,美国白蛾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对大多数阔叶植物都存在强大的危害性,它引起了各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普通百姓强烈关注。因此,科学防控美国白蛾,对农业生产、森林资源、园林绿化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地普遍采取飞防的方法遏制美国白蛾的危害,有效地保护了绿色植物。但城市建成区内,由于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密集,园林植物覆盖面广而分散等原因,美国白蛾的防控就必须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综合防治。

1美国白蛾概述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别名秋幕毛虫、秋幕蛾等,具有卵、幼虫、蛹、成虫四种虫态,即为一代,以幼虫危害园林植物,主要取食植物叶片,幼虫时间长,龄数多。美国白蛾具有发生时间长、繁殖能力强、寄主广、食性杂、食量大、适应性强、传播蔓延快等危害特点,发生时,不少园林植物的叶片被吃光,严重地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树木枯死,不仅破坏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严重时还会干扰民众的生产生活。

2因地制宜,科学防治

根据美国白蛾发生的历期,防治方法有很多,既有围草诱杀、挖蛹、捕捉诱杀成虫、和剪除网幕等物理防治方法,也有灭幼脲、阿维菌素等药物防治方法,还有释放周氏啮小蜂的生物防治方法。在城市建成区内,应当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多种方法相结合,综合防治美国白蛾的发生和蔓延。

2.1物理防治

1)围草诱杀和挖蛹。适用于防治困难的高大树木和房前屋后的孤植树木等。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有下树寻找化蛹场所化蛹的习性,根据这个习性,在老熟幼虫下树时期,在树干离地面1m~1.5m左右处,用谷草、稻草把或草帘上松下紧围绑起来,诱集幼虫化蛹。化蛹期间每隔7~9天换一次草把,解下的草把要集中深埋。美国白蛾的化蛹场所比较隐蔽复杂,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美国白蛾化蛹场所多在树皮下、树缝内、墙体的砖缝里、突出物的下面、杂物下等处,及时挖除美国白蛾虫蛹能够很大程度地减轻下一代幼虫的危害;

2)捕捉诱杀成虫。美国白蛾不善翔,且喜欢夜间活动。对树干、电线杆、墙体等垂直立物有明显的趋性。为此在成虫羽化期捕捉成虫,可大大降低虫口密度,减少危害。根据美国白蛾成虫的趋光特性,利用诱虫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也是一种好的防治措施。诱虫灯应设在上一代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3)剪除网幕。美国白蛾4龄前幼虫有缀叶结网危害的习性,监测时比较容易发现,此时的幼虫没有分散,全部集中在网幕内,危害相对较小,因此,用高枝剪剪除网幕,并将网幕内的幼虫杀死,是一项容易操作又非常有效的措施。幼虫4龄前,每隔2~3天仔细查找一遍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发现网幕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

2.2药物防治

在幼虫开始破网危害时,及时喷洒药物,灭除美国白蛾幼虫,并防止美国白蛾危害的扩散。在城市建成区内进行药物防治,需要注意几点:

1)及时告知市民。药物防治前,应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药物防治美国白蛾的公告,及时告知市民,既能提醒市民注意药物喷洒时的安全,又是对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宣传,使市民积极配合虫害的防治,保障药物喷洒工作的顺利实施;

2)强化防治的统一性。各相关责任部门、社区、居住小区和单位庭院等要相互配合,落实防治区域,统一实施药物防治,达到最佳防治效果,以免出现漏防的地段;

3)科学选择药物。药物防治美国白蛾时,应选择低毒无公害的生物制剂,如灭幼脲、苦参碱、阿维菌素等,确保灭除虫害的同时不出现药物安全事故,不危害公众健康。同时,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和以往的防治经验,掌握好药液浓度,既能有效灭除虫害,又不使园林植物产生药害;

4)合理使用防治器具。在城市建成区内,地形复杂,植物分布广,应该合理选择防治器具,确保防治面积全覆盖。主次干道和大型公园绿地使用车辆喷洒,小型公园绿地和社区及居住小区等地可选用喷雾机进行药物防治,小庭院绿化和背街小巷等地绿化可使用背式喷雾器。

2.3加强检疫

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化工程较多,苗木流通量大,苗木检疫是防止美国白蛾等苗木病虫害的传播有效方法。同时,园林绿化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在苗木到货后密切观察,确保新植苗木不携带虫害,以减轻美国白蛾的防治负担。

3美国白蛾防控的保障措施

3.1成立机构,建立监测网络

成立相应管理机构,负责督导管理美国白蛾防控相关事务,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限期除治制度、奖惩制度等,确保防治任务的落实和各项防治目标的实现。建立虫情定期报告制度,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美国白蛾发生防治动态,为制定科学防治决策提供依据。建立一个覆盖每处绿地、每棵树体的监测网络,在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及社区、居住小区、单位庭院设立美国白蛾监测点,及时发现,及时防控。

3.2加强宣传,及时组织培训

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向广大市民宣传美国白蛾的习性、危害和防治方法等,使广大市民充分识别和了解美国白蛾,印发美国白蛾生活史宣传画,发放到各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生活社区,将美国白蛾知识普及到每一个人,形成人见人灭的氛围。同时,专业部门适时组织技术培训班,进行美国白蛾识别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系统培训,不断加强美国白蛾防控的技术力量。

3.3加强美国白蛾防治科研工作

通过建立预测预报定点,定时观察美国白蛾发生发现情况和美国白蛾的发生时期,做好记录,研究美国白蛾在当地的习性,科研与防治相结合,及时预报预测美国白蛾的发生趋势。

参考文献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专群结合、联防联治”的原则;以机制创新、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监测预报为核心,加强生物防治示范区和应急防控体系建设;实行“以无公害防治措施为主体的人工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飞机防治与地面防治、专业队防治与群众防治、白蛾防治与其它病虫害防治相结合”的治理策略,进一步压缩发生面积,降低虫口基数和危害程度,坚决遏制美国白蛾高发势头,为保护森林资源和促进森林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防控形势

年我市通过实施飞机防控、生物防控、专业队防控等综合措施,呈现了发生面积压减、范围缩小、危害减轻的良好趋势。但美国白蛾疫情发生范围已覆盖全市所有镇、街道、经济开发区,点多面广、分布分散;个别区域存有较高虫口,且越冬死亡率低,留有隐患;城乡结合部、畜禽和水产养殖小区周边、蚕桑养殖区等部位存有薄弱环节。根据省、市专家意见,预测我市年美国白蛾疫情极有可能出现前低后高走势,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得力措施,密切配合协作,严格落实责任,巩固防控成果,有效防范美国白蛾疫情,确保圆满完成防控目标任务。

三、目标任务

(一)防控目标。全市第三代平均有虫株率控制在1%以下,叶片保存率在90%以上。主要风景区、交通要道两侧及重大活动场所等关键部位林木有虫株率控制在0.1%以下,叶片保存率95%以上。

加强监测和查访工作,准确掌握虫情发生情况,监测覆盖率达100%、测报准确率90%以上。突出抓好检疫执法工作,加强防控监管,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5%、调运检疫率达95%以上。综合运用人工剪除网幕、杀虫灯诱杀、释放周氏啮小蜂、喷洒无公害药剂等综合措施,防治率和无公害防治率达到100%。

(二)防控对策。采取“普防第一代,查访第二代,监控第三代”的防控策略,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防治成效,促进科学防控。加强防治设计管理,科学制定防治实施方案,实行分类施策、分区治理。对疫情较重的区域,原则上以飞机防治为主;对疫情较轻的区域,实行生物防治、人工物理防治。对于平原地区,寄主树种单一、面积较大的,以喷洒苏云金芽孢杆菌、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防治为主;重灾区实施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飞机防治,并及时做好人工地面补防;养殖区域实施人工物理措施全面防治。对于低山丘陵地区,阔叶树和果树比较集中连片、疫情中度以上发生且无养殖区的,实行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集中飞防为主;轻度以下发生区域,寄主树种较丰富,采取释放周氏啮小蜂、人工物理防治为主。在防治工作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对桑、蚕、鱼、虾、家禽、蜜蜂、蚂蚱等养殖区非标靶生物的伤害。

(三)防控任务。

1、开展技术培训,普及监测普查和防控技术知识。要充分运用多媒体、采取不同形式,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市、镇两级全年分别举办各类培训班不少于2期,镇(街道、开发区)负责为每个村培训至少1名技术明白人。

2、建立健全监测预报体系,加强监测普查与测报站点的建设与管理。设立市级中心测报点,提供专项经费,配备必要设备。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进一步加强虫情测报点的建设,列支专项资金,为重点测报点配备先进测报仪器和信息传输、交通工具等设备,保障测报工作顺利开展;要按照《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办法》和《省级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要求,做好美国白蛾系统调查与记录,并将调查情况及时逐级上报,为防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要根据调查和监测情况,作出科学预报,指导防控工作开展。

3、适时飞防,提高飞机防治美国白蛾兼治其它食叶害虫工作的水平。飞防费用低,仅相当于人工防控的六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飞防既经济又有效,兼治了农林其他害虫,一法多效,一举多得,节约人财物,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大飞机防控力度。

4、加大生物防控力度,建立美国白蛾生物防治示范区。经过近年防控,美国白蛾在部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危害程度减轻,防控工作开始转入以生物防治为主,人工物理防治为辅的轨道上来。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周氏啮小蜂、苏云金芽孢杆菌、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不同类型的生物防治示范区,进一步探索长效防控机制。

5、储备应急药剂药械,保障防控工作开展。根据《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要求,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列出专项资金,采购储备应急药剂药械等救灾物资,及时扶持防治专业队伍和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做好疫情防控应急准备工作。

6、建立市、镇、村三级专业防治队伍。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防治队伍建设,配齐配足相关设备。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规范、设备先进、技术过硬、人员稳定的防治专业队伍,形成稳定的防治格局。

四、防控技术措施

(一)全面普查、重点监测。市林业局成立专业普查监测队伍,制定实施方案,每个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至少设立2处监测点,悬挂2盏诱虫灯、性诱捕器,每个监测点要固定2名虫情监测统计员,定期统计上报监测数据。每村要有1名虫情调查监测员。从初到底,对本辖区内的所有树木实施全面调查,特别是对交通沿线、庭院、货场、养殖场、垃圾场等周围易发生美国白蛾的林木作为重点,及时准确掌握实际情况,根据虫情采取适宜的防治方法进行除治,防止扩散蔓延,做到一旦发现,及时上报,及时防治。

1、普查监测时间:

⑴成虫。

⑵卵。

⑶幼虫。

⑷蛹。

2、重点普查树种:毛白蜡、杨树、法桐、山楂、桑树、泡桐、臭椿、柳树、国槐、桃树等。

3、普查方法:一是抓住幼虫网幕明显的特点,查看树冠上是否有网幕,计算有网株率和平均每株网幕数。第一代幼虫网幕集中在树冠中下部外缘,第二、三代幼虫网幕集中在树冠中、上部外缘。二是成虫期利用诱虫灯诱成虫,确定发生期。

(二)建立报告制度。在美国白蛾发生防控时期,即份,实行周报告制度,每周五向市林业局报告防控工作情况,一旦发现美国白蛾疫情,随时上报。在各代幼虫防治结束后,组织人员检查防治效果、调查统计压缩发生的面积,及时报告辖区内美国白蛾的发生和防控工作情况。

(三)采取综合手段防控。要抓住“三个时机”(第一、二、三代幼虫危害期)“四个环节”(成虫羽化期、卵期、幼虫网幕期和下树化蛹期),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1、杀虫灯诱杀。成虫羽化期,在村庄四旁、林带及片林内,相隔400米左右,将杀虫灯悬挂树上2~3米处,挂灯处要求无高大障碍物,每天从下午7时至次日6时开灯诱杀。

2、人工剪除网幕。在幼虫网幕期,组织专业队、发动群众利用高枝剪剪除网幕,就地挖沟集中存放,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幼虫3龄前的网幕,剪除网幕后,再喷洒无公害药剂防治已扩散的幼虫;对幼虫4龄后的网幕,要先喷洒无公害药剂防治,再剪除网幕,清除残留的活幼虫。

3、地面喷雾。在幼虫期,喷施无公害药剂进行全面防治。

4、飞机防治。在幼虫期,制定科学的飞机防治作业方案,要严格按照省制定的《飞机施药防治美国白蛾技术规程》,周密组织,确保安全有效。

在药剂防治中,要推广使用灭幼脲类、森绿、林得保、48%噻虫啉、阿维菌素类、甲维盐、病毒、Bt等无公害药剂防治。可加适量的尿素作沉降剂、食盐作渗透剂、有机硅作粘着剂。

5、适时适地释放周氏啮小蜂。在老熟幼虫下树前期,选择近1个月内未采取药剂防治、或有虫株率较低的区域,气温在20℃以上的无风天气,上午10:00至下午5:00,按幼虫和周氏啮小蜂1:3或1:5的比例,将寄生的柞蚕蛹用图钉或胶带固定在树枝、树干上。每代放1~2次。

五、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及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防治美国白蛾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防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要按照美国白蛾防控责任书的要求,坚持上下联动、属地管理、部门配合、各负其责、联防联控,切实做好辖区内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具体组织防控工作,将普查监测、防控措施落实到人员、林片。财政部门要把防控经费列入预算,做到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及时拨付有关资金。城建、园林部门负责城区内所属公共绿地的防控工作。交通、农业、水利、公路、铁路、部队等部门负责所管辖地林木的防控。林业部门负责普查监测,综合分析数据信息,预报,搞好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出防治方案,采购调剂药械,做好检查和技术指导。

(二)大力宣传,提高防控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大力宣传美国白蛾的危害性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普及防控知识,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投入到防治工作中来,形成人人参与、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与林业部门配合,在美国白蛾防控关键时期大量播放公益广告,电视台实行滚动播放公益广告。

(三)完善联防联治机制,推进社会化防治。要大力推进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形成“统一作业设计、统一防治作业、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的联防联治机制,提高整体防控效果。要鼓励和引导不同形式的组织和个人成立防治专业公司、森林医院等,开展承包防治、技术咨询等业务。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引导农户,建立联户合作防治、组内或村内统一防治的防治联合体和应急处置联合队,实行联防联治、群防群治。要研究落实路林员、护林员兼顾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控的一岗双责机制,形成稳定有效的治理模式。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篇3

关键词森林鼠害;为害程度;原因;防治措施;宁夏固原;原州区;2013年

中图分类号s76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7-0183-01

1形态特征

甘肃鼢鼠(myospalaxcansuslyon)别名瞎瞎。甘肃鼢鼠体长160~205mm;尾几乎裸露,长41~65mm;后足长26~36mm。体重200~500g。颅长41~48mm,颧宽27~35mm,后头宽23~32mm,鼻骨长15.7~19.0mm,眶间宽7.5~8.8mm;枕骨板高约17mm;上颊齿列长9~11mm。体形粗壮,耳壳退化,眼小,鼻垫呈三叶形,尾及后足上面覆以密毛,前足指爪发达,适应于地下挖掘活动。躯体被毛柔软,并具光泽。鼻垫上缘及唇周为污白色。额部无白色斑。成体毛色从头部至尾部,呈灰棕色,自臀部至头部观,呈暗赭棕色,腹面较背部更暗,呈暗灰色,毛基均为暗鼠灰色,毛尖赭棕色。

2为害程度

原州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区,也是鼢鼠及地面鼠成灾的典型区域。为害林木的鼠害分为地下鼠和地面鼠两大类,主要为地下鼠害。据调查,在幼林中重者林木受损10%~30%,轻者5%~10%,特别严重的地方达50%以上。在鼠害严重的开城镇、张易镇鼠平均密度15~45只/hm2。根据国家林业局的《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鼠害使未成林造林地寄主死亡率15%以上,成林死亡率3%以上可界定为成灾。根据此标准预测原州区2013年鼢鼠成灾面积为9600hm2。

3原因分析

在原州区,甘肃鼢鼠1年出现2个危害高峰期,即春季土壤解冻后和秋季土壤封冻前。此鼠在林地开穴挖洞,啃食林木根系,使幼树枯萎以至死亡。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为地下鼢鼠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其发生数量逐年增加,对林木的危害日渐严重。

4防治措施

防治思路:坚持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林分自控能力,尽量少用化学药物,多用人工捕打、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天敌动物[1]。治理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提高控灾减灾为中心,以完善防治体系为基础,全面加强和进一步完善预测预报工作,确保退耕还林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造林成果,减少林木病虫鼠害[2]。

4.1应用抗旱驱鼠剂防治

将所有造林苗木在栽植前用抗旱驱鼠药物进行浸泡蘸根处理,由于鼢鼠长期营地下生活,视觉和听觉已逐渐退化,但其嗅觉特别灵敏,强烈的刺激气味使鼢鼠远离栽植穴[3]。

4.2化学药剂防治

应用克鼠星1号、克鼠星2号、诱鼠克、鼠不育剂、溴敌隆等,对鼢鼠大面积发生区域进行防治[4]。由于鼢鼠有侵占领地性和繁殖习性,一般防后都要连续补防2~3年以巩固防治效果。防治季节一般在春、秋2季。

4.3人工捕打防治

人工捕打鼢鼠主要采取捕鼠夹(钢筋制作的)、灭鼠雷(柳条制作的)、利用弓箭(木棒支架的)射捕等3种方法[5]。利用弓箭射捕,箭杆一般用竹子或铁扦,将箭头磨尖,安放在鼢鼠活动的洞口即可。原州区林业部门及各乡镇、林场紧急行动,坚持人工捕打、生物防治并举,分别对东部山区、西南部山区等鼠害严重区域进行集中捕打,各乡镇把灭鼠工作与兑现退耕还林粮款补助结合起来,林场将灭鼠工作与年底考核奖励工资相挂钩,全面动员,捕打鼹鼠[6]。

4.4生物防治

天敌的存在和发展是保护林木长治久安的真正有效原动力。保护黄鼠狼、鹰、蛇、狐狸等食鼠天敌是控制害鼠危害的主要生物措施。因此,要大力宣传保护天敌的重要性,严厉打击偷猎行为,对严重违法者要绳之以法[7]。

4.5应用营林措施

在造林方式中选择混交林,以沙棘、落叶松、山桃、山杏等根据区域分布不同而营造。在造林整地中采用鱼鳞坑、漏斗式集水坑等整地方式,并营造生物隔离带[8]。

4.6搞好监测预报工作,采取群防群治

监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和依据,通过多年系统的、网络化的测报,基本掌握鼢鼠种群密度及在六盘山区春、秋2季的发生规律,使防治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同时采取群防群治、连年补防技术防治鼠害,对防治过的地块要进行复查和重防,不能让鼠害有抬头的机会[9]。

5参考文献

[1]杜爱林,魏梅.互助县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对策[j].现

代农业科技,2008(16):165-167.

[2]李继奋,王秀琴.湟源县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05(2):16.

[3]徐正辉,张霞,任越,施昌玉.迭部县草原鼠害现状及存在问题[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6):54.

[4]路世芳.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湟中县的能力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2009(13):45.

[5]沈光斌,任翠龙,姚俊,等.农区鼠害的监测与预报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6):1147-1148.

[6]孟庆丰,师金华,赵力民,等.阿尔山市林业局森林病虫鼠害防治探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3):57-58.

[7]胡会学,张宝宁,郑秀堂.浅议大山门林区森林鼠害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6):38-39.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篇4

关键词:香樟;大袋蛾;鄂州

中图分类号:S792.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3101

1鄂州地区香樟大袋蛾的发生规律

鄂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四季分明,梅雨季过后气温上升较快,降雨充沛,比较有利于大袋蛾发生。大袋蛾(Cryptotheleavariegateellen)在香樟树上发生较普遍,又称为蓑蛾、避债蛾、袋袋虫、背包虫等,不仅危害樟树,对其他树木如法桐、柳树、榆树、槐树、银杏、油茶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但是在香樟上,表现特别明显,危害严重时,仅3~4d,就可将整株树叶、嫩皮吃光,像火烧过似的,发红发黄。幼虫有两代,一般在8月中旬或九月中旬开始孵化,蛹呈栆红色,小的幼虫呈黄色,雄虫小,雌虫大,幼虫期210~240d,取食植物的叶片,这段时间也是主要的危害期,老熟幼虫在袋中越冬,第2年4月底至5月初陆续化蛹,5月中旬羽化为成虫,5月底是羽化盛期,同时大量产卵,8月开始孵化,以后幼虫一直取食为害,直至越冬。

2鄂州地区香樟大袋蛾的防治对策

香樟大袋蛾防治属于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一部分,应该纳入病虫害防治体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前期要积极防治幼虫,采取综合手段,后期及时采摘虫巢减少来年的虫口数量。主要有以下防治方法。

(1)山林、苗圃等采取天敌防治的策略,山林、苗圃区域内生态链较为完整主要是采取保护天敌或者引进天敌的手段,保护天敌成本低,易于生态发展,引进天敌要特别注意生态群落的变化。大袋蛾的常见天敌有:瓢虫、蚂蚁、蜘蛛、灰喜鹊、家蚕追寄蝇、姬蜂、小蜂和病毒等,其中家蚕追寄蝇对大袋蛾雌幼虫寄生率很高,一般防治效果可达70%;越冬期间,灰喜鹊也可以大量啄食幼虫,也可采用1000倍苏云金杆菌喷洒灭杀。

(2)杜绝传染源。特别要注意苗木的病虫害检疫,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有明显“虫袋”的苗木坚决不能种植。

(3)还可以采用人工摘袋的方法,减少虫口基数,初龄幼虫密集树冠枝梢上为害时,可适当剪除枝条。

(4)药物防治。对城区绿化街道绿地中大袋蛾可采用药物防治,用90%的敌百虫800倍液或者80%敌敌畏1000倍液进行喷杀,也可以采用性外激素的提取物进行诱杀。

3香樟大袋蛾防治中的注意事项

(1)药物防治时,注意喷湿虫袋,否则防治的效果将会打折扣,在喷药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养护地段采取不同的打药策略,选择合适的打药机械。

(2)越冬休眠期实施防治时候,可以结合冬季绿地养护管理来进行,这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清扫落叶、树木修剪、浇水、防寒最好和清除越冬的虫袋同时进行。

(3)采用引进天敌进行防治的时候,要注意先小部分引进观察效果,切忌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4)建立苗木的检疫制度虽然能够大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但在实施过程中要避免仅仅表现在形式上,要注意加大实践性和操作性。

4结语

樟树大袋蛾为鄂州地区常发病虫害,危害较为普遍。其防治应依据发病区域特性合理选择对策,尽可能使用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手段,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治病虫害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佚名.昆虫学(上册)[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篇5

关键词:北碚区;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随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在全国各地发展迅速,这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由具有一定植保专业技能的人员组成一定规模的服务组织,采用先进的技术,开展农业、生物、物理、化学防治。近年来,重庆市北碚区持续开展了植保专业化防治的研究和探索,建立了统防统治示范片,强化了技术指导和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了示范片的作用。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减少农药药害和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是降低病虫为害损失和病虫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和水平、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期农村植保新技术推广工作的热点和行之有效的方式。

1专业化防治组织现状

1.1发展历程

从2010年开始,利用市级补助资金,北碚区开始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开展扶持,从宣传到组建专业队开展防治工作,在重庆市植保植检站和北碚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碚区植保部门和各专业化防治组织,结合实际,抓住机遇,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应急防治专业队伍的建设,建立了一批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

1.2组织类型

北碚区的专业化防治组织从管理形式上有专业合作社型、大户主导型、企业基地型和应急防治型等,有代防代治、承包防治、项目配套防治等几种服务方式。应急防治组织的器械由区植保站统一管理,专门用于各种突发性的应急防治,各专业化防治组织由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涉农企业等组织申请,并在工商备案,由植保部门统一管理,每年根据防治面积补贴一定的物资和经费,工作相对灵活。

1.3组织规模

通过近几年的积极努力,北碚区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迅速,队伍逐年增加。专业化防治从2011年的1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展到2016年的7个。从分散小面积的蔬菜、果树逐步规范到大面积的水稻、玉米生产上实施专业化防治,取得了一些成效。2011年全区共组建1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配备新型机动喷雾器10台,拥有机手10人,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面积200hm2,防治面积达333hm2次;2012年全区共组建2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配备新型机动喷雾器20台,拥有机手20人,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面积1000hm2,防治面积达1467hm2次;2013年全区共组建6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配备新型机动喷雾器60台,拥有机手60人,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面积1200hm2,防治面积达1630hm2次;2014年全区共组建7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配备新型机动喷雾器70台,拥有机手70人,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面积1333hm2,防治面积达1667hm2次。为了以市场为导向,扶持专业化组织走上市场化运作的方向,2015年在7个专业化防治组织中,选择了市场效益较好的4个组织进行重点扶持,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333hm2,防治面积667hm2次;2016年选取了市场效益较好的2个组织进行扶持,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333hm2,防治面积667hm2次。

2专业化防治成效

2.1减少损失提高效率

实践证明,统一防治的效果较分散防治好。北碚区大春季粮食作物上的重大病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二化螟、稻纹枯病、玉米螟等,发生范围广,为害重,已经威胁到了北碚区农业生产安全,靠单家独户的分散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有限,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区域能够做到统一、快速、高效,极大地提高了防治效率和效果,特别是对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控,效果明显,大大减少了病虫为害造成的损失。

2.2节本增效成果显著

北碚区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是在区植保植检站和街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服务的,根据植保信息,有效控制农药用量和减少施药次数。据调查,通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北碚区粮食作物总体产量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单个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与农户自防比较,防治效果提高3个百分点,节省防治成本10%以上。减少农药用量和农产品农药残留。通过专业化统防统治,每季作物用药次数减少1次,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

2.3减轻污染,保证安全

目前北碚区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大多数农民不具备农业基础知识,不懂得安全用药,习惯随意加大单位面积用药量,缺乏病虫害防治的相关知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不对症用药,习惯随意用药,造成农药利用率低、农药飘移和农药流失严重,过量用药现象较为普遍。这加重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威胁到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迫切需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这不仅可实现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而且能够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风险,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3北碚区专业化防治存在问题

1)由于专业化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建设过程中,组织防治、机械维修管理、专业队员培训等环节主要依靠植保部门,而植保部门的人力、财力有限,所起到的示范效益仍然十分有限。2)北碚区地处山区,主要使用的植保器械还是以半机械化产品为主,要靠人背负辅助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规模小,收费低,利润空间较低。3)目前北碚区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面积较小,满足现代农业要求有困难。常年全区各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达6.7hm2万次左右,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治面积仅达1333hm2次,且主要集中在水稻上,需要进一步扩大统防统治覆盖面和农作物种类。4)专业化防治队管理相对松散,收入不稳定,机手稳定性差。“专业化防治”仅是机手的兼职工作。

4发展策略

4.1发展目标

专业化防治组织应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强化对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服务,及时提供病虫情报,加强技术指导,做好专业化防治的组织工作。强化植保专业化防治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专业化防治水平。

4.2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扶持力度

当前北碚区的专业化防治处于起步阶段,农户认可度不高,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收入低,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还需要大量资金和物资方面的扶持,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扶持力度,有效推进专业化防治健康发展。

4.3强化队伍建设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篇6

摘要在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开展害虫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害虫有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刺蛾、茶蓑蛾、茶小卷叶蛾。对主要害虫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制定主要茶园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茶树;害虫;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abstractinsectpestsinvestigationwascarriedoutinteagardeninXinyangarea.theresultsshowedthatthedominantspecieswereBoarmiaobliquawehrli,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Dasychirabarbaranamatsumura,iragoidesfasciatamorre,ClaniaminusculaButler,adoxophyesoranaFishervonRoslerstam.thentheoccurrenceruleofthemainpestswasstudied.Furthermore,integratedcontroltechnologyofthepestsforteagardenwasestablished.

Keywordsteaplant;pest;occurrencerule;integratedcontrol

信阳茶区地处大别山北坡,位于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合多种作物生长,是河南省主要产茶区[1-2]。截至2007年,信阳茶园面积达7万hm2,年产干茶超过2万t,茶叶综合产值超过20亿元。信阳茶区地貌类型多样,种植结构复杂,目前,以栗茶间作林为主的生态无公害茶园已占信阳茶园面积的1/5[3-4]。

生态茶园的建设需要一整套技术指导,特别是有害生物的无公害治理问题被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成为限制信阳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害虫种类进行系统调查,摸清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研究并制定一套适合信阳茶区生态茶园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势在必行。现将信阳茶树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调查方法

2004—2006年,采用网捕法[5]和踏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新县、光山县、固始县、商城县等主要产茶区的生态茶园害虫进行调查,并选取信阳农专校内茶园做定点调查,采用平行跳跃法共抽取样树60株,分10行,每行6株,每隔3~4d定点系统调查每个枝条和叶片上昆虫种类和数量。采集标本带回实验室整理,依据相关资料进行鉴定[6-11]。

2结果与分析

2.1信阳茶区害虫发生种类

共查明茶树害虫66种,绝大部分害虫在各茶园都有分布,但危害较重的主要有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刺蛾、茶蓑蛾、茶小卷叶蛾等。

2.2信阳茶区主要害虫发生规律

2.2.1茶尺蠖。1年发生6代,以蛹在土中越冬,3月羽化。第1、2、3、4、5、6代幼虫的危害期分别为:4月上、中旬,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9月中旬至9月底。9月底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2.2.2茶毛虫。1年发生3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各代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5、6—7、8—10月。一般以春、秋2季发生重。幼虫老熟后在茶丛根际落叶土表下结茧化蛹。

2.2.3茶黑毒蛾。1年发生4代,以卵块附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越冬。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第1代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第2代在6月上旬至下旬,第3代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4代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初孵出的幼虫群集性强,2龄后逐渐分散危害。

2.2.4茶刺蛾。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茶丛根际落叶和表土中结茧越冬。3代幼虫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中、下旬盛发,且常以第2生最多,危害较大。

2.2.5茶蓑蛾。1年发生2代。一般以3~4龄幼虫在护囊内越冬,翌年3月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5月下旬开始化蛹。2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6月上旬至9月上旬、9月上旬至翌年5月。11月以后,幼虫开始陆续将护囊封闭悬于枝叶上越冬。

2.2.6茶小卷叶蛾。1年发生3~4代,冬季以幼虫及蛹在树冠表面10cm叶层卷叶苞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左右发生第1代,且世代重叠;全年以春茶发生较严重,7月以后虫口密度有所下降。

2.3主要害虫防治措施

2.3.1茶尺蠖的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在茶尺蠖越冬期间,结合秋冬季深耕施基肥,清除树冠下表土中虫蛹,深埋并施肥于沟底。若结合培土,在茶丛根颈四周培土10cm,并镇压,效果会更好,也可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人工捕杀。②物理防治。在成虫盛发期,设置黑光灯诱杀。③生物防治。放鸡啄虫,或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1000倍液,或苏荟金杆菌(孢子100亿个/g)50倍液,或白僵菌菌粉(孢子50亿个/g)50倍液喷防。④化学防治。该虫1、2生较整齐,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生产上消灭3代前的茶尺蠖,对控制全年为害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重视7、8月的防治。以第1、2龄幼虫盛期施药最好,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要注意轮换用药,并注意保护天敌。药剂可以选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35%赛丹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或2.5%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5%鱼藤酮乳油500倍液,或0.2%苦参碱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除虫脲悬浮液1500~2000倍液。

2.3.2茶毛虫的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茶毛虫的越冬卵块,并摘除各代初孵幼虫群,结合耕作深埋结茧虫蛹。②物理防治。在茶毛虫成虫羽化期,于19∶00—23∶00在茶园用黑光灯进行诱杀。③生物防治。利用茶毛虫黑卵蜂和绒茧蜂防治卵块和幼虫。幼虫期喷洒苏荟金杆菌(孢子100亿个/g)50倍液,或茶毛虫核多角体病毒(浓度以多角体1亿个/mL为宜),或白僵菌菌粉(孢子50亿个/g)50倍液,或利用性激素诱杀雄蛾。④化学防治。卵孵盛期至幼虫3龄前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0.2%苦参碱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除虫脲悬浮液20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6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60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40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6000倍液,或35%赛丹乳油2500~3000倍液。

2.3.3茶黑毒蛾的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茶黑毒蛾发生严重的茶园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该虫卵块,逐园逐丛检查,发现植物叶背有黄色绒毛状的卵块,将其叶片摘除。人工摘除各代初孵化出的幼虫,并集中杀死,同时利用茶黑毒蛾幼虫的假死性,将其震落于地面并收集处死,结合耕作深埋结茧虫蛹。②物理防治。于茶黑毒蛾成虫羽化初期在19∶00—23∶00用黑光灯灯诱杀。③生物防治。用白僵菌(含孢子0.1亿~2.0亿个/mL)15kg/hm2对水1500kg/hm2,或用Bt(孢子100亿个/g)菌粉750g/hm2对水稀释2000倍喷洒。④化学防治。在春茶结束后进行,用35%赛丹、50%杀螟松等1000~2000倍稀释液、2.5%鱼藤精300倍稀释液、10%二氯苯醚菊酯、天皇星4000倍稀释液、20%杀灭菊酯防治。

2.3.4茶刺蛾的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在茶刺蛾幼虫下树结茧之前,疏松树干周围的土壤,以引诱幼虫集中结茧,然后结合冬耕,挖除树基四周土壤中的茶刺蛾虫茧,从而减少虫源。结合树木修剪,敲碎并毁灭附在枝条上的虫茧,或连枝条剪除,杀灭幼虫。②物理防治。设置黑光灯等诱杀成虫。③生物防治。在茶丛两侧和茶丛中下层叶背喷施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悬浮液,使用浓度为病毒1亿~100亿个/mL。也可利用寄生蜂防治。④药剂防治。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倍液,或21%增效氰马乳油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喷防。

2.3.5茶蓑蛾的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及时摘除有虫护囊,带出园外集中消灭。发现茶蓑蛾危害树木中心时及时剪除该枝条及叶片,严防茶蓑蛾扩散。②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寄生蜂等茶蓑蛾的天敌。在1~2龄幼虫期提倡喷洒活孢子1亿个/mL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防治。③化学防治。在茶蓑蛾的幼龄幼虫期喷洒90%敌百虫、80%敌敌畏、50%杀螟松8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5%天王星4000~6000倍液。喷药时注意将护囊喷湿。

2.3.6茶小卷叶蛾的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结合冬季清园除净杂草,剪除荫枝、弱枝,以减少越冬的茶小卷叶蛾的虫蛹。对于虫害严重的茶园,冬季或早春应进行轻修剪,并把剪下的枝叶集中烧毁。及时分批采摘茶叶,发现有茶小卷叶蛾虫苞时一起摘除,统一杀灭,以降低虫口密度。②物理防治。在成虫盛发期,傍晚在茶园边安置黑光灯诱杀成虫。③生物防治。用白僵菌(含孢子100亿个/g)15kg/hm2对水1500kg/hm2喷雾,或喷含孢子0.5亿~1.0亿个/mL的青虫菌液,有条件的释放赤眼蜂。④化学防治。此类害虫由于在叶苞内取食很难杀灭,所以应在幼虫卷叶前喷50%二溴磷、50%杀螟松、50%辛硫磷、80%敌敌畏1000倍液、鱼藤精300~400倍液、天力1号3000~4000倍液、2.5%溴氰菊酯、2.5%天皇星4000~6000倍液。已结成虫苞的,喷时以将虫苞喷湿为佳。

3讨论

目前,信阳生态茶园的主要模式是板栗—茶树立体复合模式。生态茶园必须通过综合防治虫害的方法,来减少农药的使用,甚至不使用农药。通过一系列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特别是生态调控的方式来消灭病虫害的方法。利用生态调控方法,发挥生态系统和作物自身控害作用,实现农业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应用的新突破。同时积极开展害虫生物防治研究和应用,如以动物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性诱剂(即昆虫性外激素)治虫等。另外,要加强检查,掌握虫情及时防治。冬季利用害虫潜伏越冬的有利时机,逐行逐丛检查,摘除越冬卵块、虫囊,清除茶丛下部及行间杂草落叶,剪除虫枝。

4参考文献

[1]龚新,袁国强.信阳茶区茶叶生长的生态环境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4):94-96.

[2]袁国强,邱士可,刘荷芬.河南省信阳茶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06,24(5):768-770.

[3]袁国强,李培玉.河南信阳茶叶资源环境优势及发展[J].山地学报,2004,12(6):772-775.

[4]金开美,吕立哲,吴淑平,等.信阳茶叶产业化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J].中国茶叶,2009(7):35-36.

[5]杨东鹏,杜相革,董民,等.广西百色地区有机茶园中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2):56-58.

[6]雷朝亮,荣秀兰.普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4-29.

[7]徐公天.中国园林害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5-39.

[8]谭济才.茶树病虫害防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85-88.

[9]高旭晖,梁丽云.茶树抗虫性与害虫控制[J].中国茶叶加工,2005(3):19-21.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篇7

关键词:朝阳市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朝阳市市区位于辽宁省朝阳市中部,除东北与北票市接壤外,其它方向被朝阳县包围。地处东经120°03′16″~120°40′07″,北纬41°22′14″~41°46′48″。面积1173.356Km2。

据本次对朝阳市市区10个乡镇,16个街道,108个行政村的调查走访:共调查地质灾害点23处,其中隐患地质灾害点15处,基本稳定点8处。其中崩塌5处,潜在崩塌6处,地面塌陷3处,地裂缝1处。依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地质灾害规模级别划分标准,区内各类地质灾害均以小型为主,其中巨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处,小型地质灾害隐患占14处。为了有效防治朝阳市市区内的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朝阳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朝阳市市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

2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根据朝阳市市区地质灾害类型、成因以及本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案:

1.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方案

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全市的地质灾害防治,由市政府地矿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组建“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领导小组”,领导成员单位应有国土(地矿)、农林、交通、水电水利、气象、民政、财政、供电、公安、通讯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主管乡镇长(主任)。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负责地矿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担任。各乡镇(街道)或村组应组建相应机构,由主管乡镇(街道)长(主任)或村组长负责,以保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层层落实,万无一失。与此同时,应建立市、乡镇(街道)、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使地质灾害防治落到实处。

2.监测预报方案

此方案适用于孕育中并有致灾迹象或经工程整治需观察其效果的地质灾害。该系统建设是在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有关专业人员指导下,建立市、乡镇(街道)、村三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监测系统,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和监测内容。雨季为地质灾害的活跃期,因此,汛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显得特别重要。

对崩塌、不稳定斜坡主要监测其水平、垂直位移变形情况,除此之外还应观测滚石、掉块、建筑物开裂变形异常。及时整理监测记录资料,逐级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各级职能部门根据监测资料编制崩塌等地质灾害变形变化矢量图或表,科学地掌握和预测灾害体的不同发展阶段,预报崩塌的形成。通过这种群众监测、职能部门参与、各级政府组织和管理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形成村(组)、乡镇(街道)和市三级监测网络,全面科学地掌握区内地质灾害发展变化规律,是目前朝阳市市区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

3.避让、限制方案

避让方案适用于规模大,危害大,近期无力进行地质工程治理或防治效益低的地质灾害。

由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正在发展的地质灾害应采取限制的方案。限制包含一是限量、二是禁止的含义,对因人为活动强度大而可能导致诱发的地段采用限量,对已成灾害或因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明显会造成地质灾害的地段,应禁止一切形式的开挖等活动。该方案是目前应采取的最为有效方案之一,但在搬迁避让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分析,选址避免重复、多次无效搬迁造成经济浪费。

4.生物工程方案

生物工程方案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防治方案,从长期看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境内许多地方地质灾害均因人工乱挖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斜坡失稳,采用此方案能从根本上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崩塌等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生物工程包括:1、保护现有植被;2、退耕还林还草,实施生态恢复和重建,增加林草覆盖率。

在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应用科学的观点、方法,通过分析研究、选择适应当地生长条件,即保护水土,又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林、草类,实现开发式防治。

5.工程治理方案

此方案适用于规模较大,正在发展中,避让难度较大以及重点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害特别严重,投入少量工程可以挽救大量经济损失,治理工程用于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的地质灾害。

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施用不同的地质工程措施。如对崩塌的防治有锚固、削坡与清除等。

(1)崩塌的防治措施

修筑拦挡建筑物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

支撑与坡面防护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以拉断坠落的急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柱、墙或共组合形式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清除部分松动块体,修建条石护壁支撑墙保护斜坡坡面。

锚固这种措施可使岩体裂缝宽度减小,提高岩体的完整性。锚杆或锚索是一种重要的斜坡加固措施。

灌浆加固固结灌浆可增强岩石完整性和岩体强度。

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通过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将降雨产生的径流拦截汇集,利用排水沟排出坡外。

削坡与清除削坡减载是指对危岩体上部削坡,减轻上部荷载,增加危岩体的稳定性。

软基加固对陡崖、悬崖和危岩下的泥岩基座,在一定范围内喷浆护壁可防止进一步风化,同时增加软基的强度。

加固山坡和路堑边坡在临近道路路基的上方,如有悬空的危岩或体积巨大的危石威胁行车安全,则应采用修筑与地形相适应的支护、支顶等支撑建筑,或是用锚固方法予以加固:对深凹的坡面须进行嵌补,对危险裂缝应进行灌浆处理。

(2)区内产生塌陷主要是地下采矿,少量为自然作用形成;地裂隙则都是在地下采矿活动诱发和地下水开采活动诱发下产生的。

填堵就在塌坑或裂缝内先填碎块石,然后覆土夯实填平。填堵时为提高填堵体的强度,可视具体情况,给回填碎料中分别注水泥浆以起到强化堵体作用。

强夯有塌陷或地裂缝产生地段,可能地下还有隐伏土洞和软弱带,施用强夯实法,一方面夯实塌陷、地裂缝区松软土层,一方面消除隐伏的土洞和软弱带,是一种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塌陷、地裂缝区段兴修建筑物前,施用此法处理过的基础,建筑物受其影响程度大大减小。

3预期效果

朝阳市市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以人为本,防治结合,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基础上,按照各灾种类型的特点,分别采取工程、避让和监测预警等不同措施和方法、手段,经过近期和远期不同阶段的防治工作,使全市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使所有的乡镇(街道)逐渐地彻底摆脱地质灾害的困扰,特别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区,不可有丝毫的灾害侵袭,使朝阳市市区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2〕金支弼,崔贤淑,杨春璞,马金波.满拉水利枢纽左岸塌滑体稳定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3,11(2):197~201.

〔3〕《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168.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篇8

关键词:油茶;炭疽病;林间防治试验;鲜果产量

中图分类号:S7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8-4375-03

油茶炭疽病病原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是油茶(Camelliaoleifera)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而严重。油茶感染该病后,可引起落果、落蕾、落叶、枝梢枯死,甚至整株衰亡。各油茶产区常年因该病减产10%~30%,重病区减产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是当前油茶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季志平等[1]在20世纪90年代对油茶炭疽病的发生特征做了详实的阐述并对其进行了化学防治试验,指出50%多菌灵500倍稀释液的防治效果比1%波尔多液稍好。罗桂华[2]认为油茶炭疽病防治技术主要为选育抗病良种以及药剂防治。陈绍红等[3]使用14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进行了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发现扑菌清、叶斑净和宝宁的防治效果较好,并建议交替施用扑菌清、叶斑净和宝宁3种杀菌剂,以避免胶孢炭疽菌产生抗性。黄新华等[4]的试验结果表明,75%百菌清、60%百菌通和75%甲基托布津500倍稀释液能控制油茶炭疽病流行,防效为76.0%~78.8%,且安全可靠。靳爱仙等[5]提出要加大对炭疽真菌的生物防治,适量控制化学防治。本研究在室内药效试验[6]的基础上进行药剂防治和综合防治试验,旨在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和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将油茶炭疽病控制在不造成明显危害的水平,实现优质、丰产、增收的目的。

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安徽舒城县河棚镇油茶种植区,该地处于大别山余脉,地貌多样,山势较低,坡度平缓,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雨量1100mm,年平均无霜期224d,阳光充足,雨水丰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土壤为花岗岩母质分化而成的砾质壤土,土层厚30~60cm,肥力中等偏下,pH4.5~6.5。气候和土壤条件均适合油茶种植,为安徽油茶适栽区和主产区。但由于该地群山环绕,空气湿度较大,油茶炭疽病发生一直比较严重。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2.1.1供试油茶供试油茶为大别山区普通栽培油茶,非优良品种,较感油茶炭疽病。药剂防治区为8年生幼林;综合防治区为树龄40年的老油茶林。样地油茶生长状况、管理措施等基本相同,历年炭疽病发生均较严重。

2.1.2供试药剂在室内杀菌剂筛选[6]的基础上,选用4种常用农药,具体情况见表1。

2.1.3施药器械卫士wS-16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

2.2方法

2.2.1药剂防治试验设计试验共设4个药剂处理和1个对照(喷清水),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每小区面积667m2,小区间留隔离带(保护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2.2.2综合防治试验设计综合防治试验区设置在河棚镇万亩油茶林内。采取4种防治措施:高截换优和良种补植,用抗病品种大别山1号将病株嫁接换冠;增光降湿,通过适度间伐、整枝,调控树形、密度;卫生法防治,生长季节清除病枝病果等病组织;化学防治,喷洒1%波尔多液(自制)。处理采用不同措施组合,以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只喷清水为对照(CK)。试验采用拉丁方设计,每处理10株,树体大小基本一致,5个重复。各处理防治措施组合情况见表2。

2.2.3施药时间和次数根据田间定期病情调查,选择新梢染病初期、幼果染病初期分别喷药保护,具体时间分别为5月10日(新梢染病初期)和6月5日(幼果染病初期),对每个小区用药2次,喷雾器均匀喷药,喷药至叶面药液刚形成下滴水珠。

2.3防治效果测定分析

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小区取5个点,每点查3株,共查15株,查全部果实。分别于每次施药10d后进行果实发病率调查,计算防治效果(防效)。综合防治处理区除了进行病情调查外,还对不同处理区油茶鲜果产量进行调查,每块样地随即选取10个样株,分别调查产量(鲜果重),测算单位面积的产量。调查数据借助DpSV7.5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药剂防治效果比较

不同药剂防治效果见表3。在4种药剂中,两次平均防效以波尔多液最好,为72.91%;其次是硫磺·锰锌,为64.51%;相对较差的是炭疽病分和代森锰锌,分别为51.57%和48.33%。

多重比较分析表明,施用4种药剂后,发病率和防效与对照差异显著。波尔多液与硫磺·锰锌的防治效果均较稳定且显著。

3.2不同防治措施防治效果

从不同防治措施防治效果(图1)可以看出,4种处理对油茶炭疽病的发生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处理a的抑制效果最好,平均发病率仅为8.19%,防治效果达到90.73%;其次是处理B和处理C,平均发病率为11.13%和26.01%,防治效果分别为87.41%和70.57%;处理D的防治效果最差,平均发病率为56.45%,防治效果仅为36.13%。

根据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可知,4种处理与对照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001

3.3不同防治措施对油茶鲜果产量的影响

采用不同防治措施后各处理的冠幅和产量情况见表4。4种处理对油茶鲜果产量有显著增加作用,处理a的增产效果最好,鲜果产量为17928.9kg/hm2;其次是处理B和处理C,鲜果产量分别为17733.9和14427.2kg/hm2;最差的是处理D,鲜果产量也有6993.5kg/hm2。

多重比较分析可知,4种处理与对照产量差异显著。各种防治措施对产量的增加影响不同。处理a与处理B比较,可见增加高截换优和良种补植措施能提高油茶鲜果产量195.0kg/hm2;处理B与处理C比较,可见增光降湿措施能提高油茶鲜果产量3306.7kg/hm2;处理C与处理D比较,可见增加卫生法防治措施能提高油茶鲜果产量7433.7kg/hm2;处理D与对照比较,可见采用化学防治能提高油茶鲜果产量4822.4kg/hm2。

4小结与讨论

在安徽舒城等大别山地区,油茶炭疽病化学防治的重点时期为5月上中旬和6月上旬,分别为新梢染病初期和幼果染病初期,在此时期控制初侵染源对减轻全年病情有很好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化学药剂以1%波尔多液为好,防效达到72.91%。波尔多液是保护性杀菌剂,喷药后在植物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耐雨水冲刷,药效时间长,而炭疽病的传播侵入均和雨水有密切关系,防治油茶炭疽病波尔多液是很好的选择。当然,如果适当增施內吸性杀菌剂(如多菌灵等),效果可能会更佳。

综合防治以处理a效果最好。在综合防治控制病情方面,单项措施以化学防治贡献最高、其次是卫生法防治;在增加油茶鲜果产量方面,单项措施以卫生法防治贡献最高、其次是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成本较高,存在农药残留问题,而卫生法防治简便易行,对环境、植物无污染,且摘除病组织能根除病源,因此,综合评价以卫生法防治最好。此外,增光降湿对油茶炭疽病防治也发挥了明显作用;而高接换优和良种补植相对于其他单项措施,短期未显示出较大的增产和防病效果。

油茶炭疽病危害时间长、防治非常困难,选择抗病品种是防病的根本,其次是加强营林,如合理施肥、改善树体营养、合理修剪、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源等。在病害较重需要化学防治时,应筛选适合药剂、确定适宜的喷药时间,在减少施药次数的前提下保证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季志平,郭晓思.油茶炭疽病的发生特征及其防治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1992(4):70-72.

[2]罗桂华.油茶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202-203,208.

[3]陈绍红,孙思,王军.14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7,23(2):42-45.

[4]黄新华.百菌清等3种药剂防治油茶炭疽病药效试验[J].江西林业科技,2000(2):18-19.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篇9

一、利州区葡萄病害发生趋势分析1.部分病害得到控制,长期困扰葡萄栽培的重大病害依然严重在生产上危害严重的葡萄炭疽病、霜霉病、黑痘病、褐斑病等重大病害,目前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仍然是利州区葡萄栽培中的重大病害,需要高度地警惕。一旦防治工作松懈,就会严重发生甚至造成流行。

2.新的病害不断出现,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由于葡萄品种的更换、栽培方式的变革以及品种流动加快等原因,一些新的病害种类不断出现,如葡萄白粉病、黑腐病等已经成为葡萄栽培的主要病害,严重地影响葡萄的产量。一些原本在葡萄栽培区域内没有发生的病害,随着品种的引进,也出现了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问题。如在利州区宝轮、工农等地,原来霜霉病不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但现在已经上升为该栽培区域内的主要病害,并且危害逐年加重。

3.土壤传播的病害呈加重趋势受品种抗性差、水肥条件改善、葡萄园施入未腐熟农家肥等因素的影响,葡萄土壤传播的病害逐年加重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趋势。如葡萄圆斑根腐病,在20世纪90年代前发生很轻,甚至未有发生,基本不造成危害。但现在利州区的一些地区,如宝轮肖家村等地果园,曾因发病造成葡萄园中连片死树,对葡萄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危害。葡萄根癌病和白腐病,都是土壤传播的葡萄病害,近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4.葡萄病毒病危害不断扩大近年来,利州区葡萄品种更换加快,特别是2001~2002年间,利州区掀起了以红提为代表的葡萄发展高潮,葡萄病毒病的发生在生产上日益严重。加之葡萄品种抗病毒病能力差,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等,为葡萄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石镇红提葡萄园植株因此发生大面积死亡。据调查,利州区各葡萄产区内,普遍发生葡萄病毒病,发病率在40%以上,危害极大,不少地方的葡萄园减产,甚至无商品果产出。随着品种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对病毒病防治的忽视,利州区葡萄病毒病害防治形势日趋严峻。

二、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品种抗性较差由于利州区葡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引进巨峰系品种。另外,利州区葡萄引进培育的主要目标是高产优质,对品种抗病性重视不够,各地葡萄发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生产上葡萄品种的抗病性普遍较差,加上新的病害不断出现等方面的原因,给病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除少数病害可以通过使用抗病品种有效控制以外,多数病害必须通过其他途径进行防治。目前,利州区许多葡萄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品种的抗病性较差不无关系。由于缺乏抗病品种,葡萄霜霉病、白腐病、黑痘病等一直成为生产上难以防治的病害。

2.测报工作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利州区植保工作对葡萄害虫研究较多,对葡萄病害研究相对较少,加上病害发生的因素复杂,地域性强,病菌变异快,预测比较困难,造成许多病害缺乏相应的预测手段,给病害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片面依靠化学防治目前,利州区葡萄病害防治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片面依靠化学防治,综合防治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例如,很多地方葡萄品种乱调乱运现象严重,造成一些病害迅速蔓延;农业防治措施如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田间卫生等都是病害防治的有效手段,但这些措施很少被重视;生物防治虽然是今后葡萄病害防治的一个发展方向,但由于效果慢、稳定性差,加之生防制剂产品少,还没有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片面依靠化学防治的后果极其严重,一方面造成防治成本加大,另一方面,病原菌抗药性增加和产品农药残留增加。同时,农药的大量施用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4.化学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化学防治作为葡萄病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葡萄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葡萄病害化学防治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重治轻防现象普遍许多葡萄种植者不注意病害的预防工作,单纯依靠化学防治,重治轻防。因此,在葡萄病害防治过程中,掌握不好施药的关键时期,往往是病害已经普遍发生后才开始施药,错过了病害防治的最佳时期。特别是一些保护剂,在病原侵入后已经基本失去防效。即使是内吸式治疗剂,如施药偏晚也会造成药效明显降低。

(2)药剂选择存在盲目性不少葡萄种植者对杀菌剂种类和类型认识不清,使用农药主要靠经销商推荐,靠电视广告的宣传等,很少根据病害种类和药剂有效成分选择药剂。有些盲目追求新药,认为新药的防效一定比原来的药剂好。

(3)施药技术落后除了不能根据病害发生的规律适时用药外,许多葡萄种植者随意增加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浓度,盲目打“保险药”、“放心药”。在施药器械上,大多使用常规的喷雾器,药液水滴粒径大,流失多,不能有效地在叶面上和果面上形成保护层,造成药剂有效利用率降低。

(4)有效的农药产品缺乏市场仍然缺乏有效的农药产品抑制一些土壤传播的病害,如葡萄圆斑根腐病、根癌病、病毒病等,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农药产品。

(5)杀菌剂抗药性问题重视不够

由于长期单一使用同类型的杀菌剂,造成葡萄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事例时有发生。

(6)部分杀菌剂质量存在问题目前,许多国内外农药企业都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但也有少数生产厂家和经营企业存在着药剂商品名称混乱,杀菌剂有效成分、含量、稀释倍数、使用范围等标示不清,药剂有效成分含量不足等问题。此外,农药市场杀菌剂混配制剂重复,而且比例、含量差异很大,商品名称千奇百怪,导致技术人员和使用者无法辨别,无所适从。

5.葡萄种植者防病知识缺乏广大葡萄种植者对葡萄病害防治知识缺乏是影响防治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利州区区情所限,加上近年来利州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问题,广大农民获取的防治葡萄病害的知识严重不足,尤其表现在对病害种类认识不清,防治措施掌握欠缺,用药种类和防治时期错误,甚至出现使用杀虫剂来防治葡萄病害的现象。目前,不少农民只能从农药经销商那里获得一些片面的防治知识。多数农民不重视葡萄病害的预防工作,而是在葡萄病害普遍发生时才开始用药,防治效果可想而知,并且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农药残留问题。

三、葡萄病害防治对策

1.加强对葡萄病害发生趋势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葡萄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利州区葡萄病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葡萄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信息,指导葡萄生产,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新发生的重要病害,及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联合攻关研究,弄清其发生流行规律,掌握其测报方法和防治方法。

2.实施葡萄病害综合防治在葡萄病害防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抗病品种(包括抗性砧木)、农业防治、植物检疫、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措施的综合效应,搞好葡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ipm)。避免单一依靠化学药剂,以降低防治成本和药剂残留。加强葡萄植物检疫工作,防止危险性病害在我区的传播蔓延,重视葡萄引种新品种的抗性指标,积极引导葡萄生产从“高产优质”转到“高产优质高抗”上来。大力推广农业防治技术,如使用健康无病的苗木、种条,改进栽培方式,合理施肥,合理灌溉,注意田间卫生,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发展无公害葡萄生产;合理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如以菌治病等。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

葡萄种植者是葡萄病害防治的具体实施者,只有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才能真正地提高利州区葡萄栽培和病害防治水平。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尤其是葡萄栽培者的技术培训工作,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实施,如培训班、电视讲座、现场咨询、服务热线、网络服务、技术资料等,提高葡萄栽培者防治病害的水平。

4.不断提高化学防治水平化学防治作用快,防效高,使用方便,受地区和季节限制小,施药可高度机械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葡萄病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不断提高化学防治技术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高效、广谱、环境友好型杀菌剂以及新型杀菌剂在葡萄病害防治中的应用要开展以阿米西达为代表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以戊唑醇、环氧菌唑、氟喹唑、环菌唑等新型唑类杀菌剂,以吡咯类、苯(苄)氨基嘧啶类、恶(咪)唑啉(酮)类、氨基酸衍生物为代表的新型杀菌剂以及植物病毒抑制剂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工作。同时,要推广环境友好的新型杀菌剂类型,如水乳剂、水悬浮剂、颗粒剂等剂型,减少农药毒性和环境污染。

(2)科学正确使用杀菌剂要做到对症用药适时用药,准确用药,合理混用或轮用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以达到扩大防病对象、提高效果、延缓病原菌对杀菌剂抗性的产生。应不断改进施药技术,提高杀菌剂的利用效率。如保护地栽培的葡萄可以改喷雾法为熏蒸法,大田栽培的葡萄可改常规喷雾法为超低容量喷雾或静电喷雾法等,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

(3)搞好技术服务各级植保和农业技术部门应结合生产需要,及时地指导葡萄栽培者选择药剂种类,合理适时用药,提高用药技术水平。

(4)加强市场监督,提高药剂质量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区别篇10

关键词: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632126

一直以来,水稻的病虫害都对水稻的种植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如何防治病虫害也成了种植水稻的农户比较关心的话题。但是防治的工作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每个农户对水稻的生长周期的认识,才能够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治理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实现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目的。基于此,本文论述了水稻种植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法。

1常见的虫害

水稻的常见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三化螟,稻飞虱等。

2水稻种植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法

2.1强化病虫害灾情的预测、预报技术

要想对病虫害进行科学地防治,就要对病虫害的灾情进行准确的预报和检测。要对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进行动态的检测,不断提高水稻病虫灾害的灾情预报的准确性。将比较健全的防治对策以及病虫害灾情动态的信息传送网络建立起来。充分地利用计算机、广播电视机等媒体平台资源,指导农民进行防治病虫害,这也是当前应用和研究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当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2.2在治理病虫害的区域应用生态的调控技术

目前,国家应用以及研究的农作物防治技术,很多都是以种类进行区分。因为不管是在哪一个生态的区域,同一时间会进行很多种种类的农作物种植,而在一般的情况下,不一样的农作物病虫害会发生交叉行为,特别是农作物和天敌常常会互相影响,在病虫害、前后茬作物、天敌之间也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一些针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要实施区域治理。所谓的区域治理指的是把整个生态区域当作一个整体,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原理更好的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

2.3农业防治

2.3.1科学的水稻种植技术

当前,我国在研究水稻优良品种这个领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也研究出了许多高产的优良品种。要想有效地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就要应用能够抗病虫害的水稻优良品种。环境在不断的改变,农作物要遵循物竞天择这个自然规律,也在不断的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在种植水稻的时候,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控水和施肥,让水稻能够抵御住一些病虫害的侵入,让水稻能够茁壮的成长。当前,我国应用的都是比较单一的水稻种植方式,因此特别容易引发一些病虫害。为了解决这个问},科学和合理施肥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肥料使水稻自身缺少的微量元素得到补充,不断提高自身的抵抗力;要慎重的使用农药,最佳的方式还是将天敌引入来进行防治,对于病虫害,一定要在水稻生长的阶段科学控地制农药的使用,在以往的水稻种植当中,只要一发生病虫害,就避免不了使用农药。水稻生长的过程中,难免遭到一些病虫害的侵入,为了使得水稻的产量得到保障,只能够选择农药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要采用不同的种植技术,不一样的水稻种植技术能够抵抗不一样的病虫害,假若能够整合几种种植技术,就能够使水稻抵抗力得到提高;对于一些感染过病虫害的稻草以及稻田,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焚烧处理,有效控制病虫害;在冬天的时候,要定期地翻翻土地,灌水泡田。

2.3.2水分管理

在水稻的种植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水。针对不同的水稻生长时期,科学合理的用水,将水稻田的环境不断改善,使得水稻的抗病性得到有效提高[1]。

2.4物理防治的方法

将一些物理因素以及简单的工具充分地利用起来,比如光、电、热、湿度、温度、声波,用于防治水稻的病虫害,就是物理的防治方法,如为了致使害虫不育,采用不同波长的放射来照射;为了扰乱病虫的代谢,应用超声波和仿生学原理;为了诱杀害虫,用高温高压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在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工作中,物理防治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下就是几种具体的方法。

2.4.1虫害的防治

尽快人工摘除一些受损的植株,这样可把虫害一起摘去,有效地进行了人工防治。为了实现大面积的灯光诱杀,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通过这种物理的方式来有效地治理虫害。

2.4.2病害的防治

要严格的对抗病品种进行筛选,在种植水稻的时候,均匀给药,这样就能够在水稻的成长过程中,有效减少虫害同植株接触的机会[2]。

2.5生物防治的方法

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以及生物之间的天敌关系来进行的。生物防治的原理就是以菌治菌、以菌治虫、以虫治虫。在进行生物防治的时候,要对病虫害进行分析,针对病虫害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生物防治的方法对环境并不会造成污染,成本也比较低,方法也很简单,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以下就是具体的方法:寄生蜂、农田蜘蛛等害虫的天敌能够有效防治水稻的病虫害;水稻关键的害虫同蟾蜍等一些两栖动物之间是天敌的关系,利用这些两栖动物能够对水稻田当中的蚜虫和瓢虫进行有效控制;为了防治水稻的病虫害,也可以利用微生物的技术,比如可以通过井冈霉素来治理水稻纹枯病[3]。

2.6化学防治的方法

利用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来治理水稻的病虫害就是水稻的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有快速的消灭速度、好的防治效果、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消灭力度很大等优点,在任何时候都能大面积的发挥作用。但是假如长期的使用这些农药,就是有很多的副作用。比如对水稻的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农药残留的污染还有致使人畜中毒、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产生生物的抗药性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时候,一定要坚持“预防主要,综合防治”的科学防治方针,坚持适当用药、科学用药、安全用药、合理用药、对症用药,推广一些高效低毒的、低残留的一些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污染的农药,禁止使用一些高毒以及高残留的化学农药,争取以更少的防治成本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3结语

在生活当中,水稻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大米好吃又营养,就要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科学合理地应用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才能够将水稻的质量以及产量有效提高,够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到更健康的大米。

参考文献

[1]李泽华,马旭,梁莉,等.基于灰色关联的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3,21(6):1167-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