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力市场形势十篇电力市场形势十篇

电力市场形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1:25

电力市场形势篇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已逐渐成为买方市场,企业也应当以市场为导向来组织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目前国有供电企业的市场意识和营销理念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新形势下,供电企业的经营需要由“政府指令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建立全新的电力市场营销观念,加快营销管理的市场化进程,引入竞争机制,强化供电服务体系功能,制定适应新形势的电力市场营销战略,改善服务,开拓市场,促进企业发展。[1]

1供电企业的营销战略

11优质产品和服务战略

电力是一种产供销一体化瞬间完成的特殊产品,开发电力产品市场,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掌握市场需求潜力,制定周密的市场计划。力市场的载体和渠道是输电网和配电网,只有拥有高性能且网络布局合理的电网,作为商品的电能才能销售出去。具体的措施包括提高电能质量,增加供电电源点,还要根据用电需要进行电网改造。[2]采用调压或补偿方式为用户提供优质电能,采用双电源、双回路和环网形式提供可靠电力。

电销售出去后,还要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因为电力用户的满足程度决定了供电企业的潜在电力市场。供电企业的用户服务不应只是单纯的做好故障处理,而要从用户的需求―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售后―服务―故障处理―扩大需求的各个环节提供全面的咨询或服务。供电企业要公开办事程序和社会承诺,应当树立全员营销的观念,所有的员工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都要有主动热情的服务态度,要与客户建立并保持一种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用电关系。

12激发用电积极性的价格战略

需求、成本和竞争是价格战略的三大中心。因为当前电力供应仍是电网统一调度,所以扩大电力营销的关键是要,针对用户需求降低用电成本,杜绝搭车收费和乱加价的现象,激发用户的用电积极性。

121降低用户增容成本

当前制约电力销售的主要因素是,用户在办理用电增容过程中,供、配电工程贴费一次性投入过大。因此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可以灵活地调节闲置配变的使用,对于供配电工程贴费可以采取分批收取的方式,针对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可以采取贴费的“减、免、缓”等措施,减低用户增容的一次性投入,提高用户的用电积极性。[3]

122规范供电价格

为了带动经济发展,国家制定的电价是比较低的,然而在许多地方的执行中产生了搭车收费,“关系电,人情电,权力电”等现象,导致了人为加价。另外,在农村用电市场,线路、配电损耗过高、公益企业用电、窃电、违章用电等问题也都加大了农民的负担,降低了农民用电的积极性。因此,电力企业要开拓用电市场就必须,大力整顿用电市场的不合理现象,规范供电价格。

13新技术推广战略

在营销系统积极推广新技术,提高营销的自动化水平,提供服务效率,达到减员增效和优质服务的目的。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术,建设现代化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实行科学化决策,银行化缴费和集中化管理,通过应用新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2电力营销战略的实施

21建立新型营销体系

在新形势下要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包含主营系统、监督系认、支持系统三部分的新型营销体系,将原来的用电管理机构转变为电力营销机构,抓好市场需求预测与管理、市场策划与开发、业务拓展、客户服务、公共关系管理、用电咨询、电价管理等工作,做好电力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形成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电力营销管理体系。

22拓展市场份额

221遵从市场细分原则

根据市场细分原则,针对不同用电性质的用户采取差别定价策略,运用可停电电价节假日电价、负荷率电价等灵活的电价政策,拓展市场份额。[4]对大工业客户实行丰水期季节折扣电价和超基数优惠电价,稳定工业用电市场;对于居民生活用电实行两时段电价,引导居民的合理用电;通过同网同价直供到户的策略,占领农村市场。

222推广用电,提高电能的使用比例

城市的环保需求越来越大,供电企业应当与供电设备制造企业和政府部门展开合作,加大用电宣传力度,鼓励使用电空调、电炊具、蓄热电锅炉等,引导用电消费取代燃煤和燃气消费,提高电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223重点市场重点突破

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重点开拓重点市场。在未来的5~10年,重点在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和居民生活用电市场,大型能源消费市场的关键是电锅炉,居民生活方面重点促销电暖气、空调、烹调用品、热水器、干衣机等电气设备。同时积极地研究农村电力市场的潜力空间,提高农村电力质量,拓展农村用电市场。

23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完善的电网支撑系统,建立客户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营销信息自动化采集和营销在线监控水平,建立用电需求预测、管理、支持系统,加强对市场的预测和分析工作。

3结论

电力市场形势篇2

论文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电力行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且电力供应不断紧缺的形势下,电力与行政经常会联系在一起,这是时展的必经过程,同时也成为制约电力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我国电力企业在高度垄断的条件下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建立起完善、公正公开、充满活力竞争的市场营销架构,是我国有步骤推进电力企业改革的坚实一步。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循序渐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电力企业的转型,有利于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有利于电力企业改进效率,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新形势下电力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下,电力市场营销是供电企业的重要任务,决定着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电力要发展就需要充分销售电力产品,且在销售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企业的理念和文化,使用户最大化感受到电力服务的优质。电力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对电力市场营销提出了更高更大的要求,电力营销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经营运作的核心部分。在市场需求方面,工业用电的需求猛增以及居民对用电质量的高要求赋予了电力营销新的内涵和意义,如何在电力供应缺口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积极鼓励企业错峰用电,减少对居民用电的影响,成为电力企业营销工作的首项工作。

一、我国电力市场的特点

1.选择性成为电力市场主要标志

东西部之间,平原与山区之间,发电成本差异较大地区之间的电力输送往往通过高压输电网络或者超高压输电网络完成,这样既能有效减低电损,还能实现不同电网区域之间或者发电区域之间的充分竞争。高压输配电系统日益成为多地区电网互联的大电网,甚至成为国家电网或者跨国电网,使得各个地区出现了经济功率交换——由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和电力负荷水平低的区域将电力送往相邻电网或者高负荷电网,来完成售购电网之间的电能转供任务。公平竞争原则使电力供应的各个环节能够自由选择贸易对象,因此选择性转供成为了我国电力营销的标志。

2.发电环节开放性与竞争性共存

我国在深入电力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电企业与供电企业分开运行,在相同电网、相同电质、相同电价的情况下,发电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也使得我国的电力市场出现了发电和供电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性。说明电力行业虽然是自然垄断行业,但内部竞争依旧激烈,尤其体现在发电企业之间。

3.发电与供电之间计划性与协调性共存

由于电力的生产、输送和使用具有瞬间性,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不能完成一次电力销售,都会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电力销售的各个环节相互紧扣,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就要求系统必须具有计划性和协调性,包括发电企业与供电企业之间的平衡,以及发电企业之间的协调。

4.电力营销客户具有能动性

在传统的电力销售过程中,电力企业属于绝对垄断地位,这种销售属于行政性销售,电力用户处于被动地位,丝毫没有选择权。电力系统改革后,竞争元素进入电力企业,使得电力市场营销发生了质的改变,电能使用者不再被动,取而代之的是电力选择权和能动性,同时被称为客户。

5.电价是电力市场重要要素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电力系统的调节既需要行政手段也需要经济手段,从市场层面来讲,经济手段更为重要,因此制定有效的电价形成机制关系到市场供需的合理配置以及市场资源的优化使用,这时电价的核算就成为调节经济运行以及电力市场营销的有力杠杆和重要内容。

6.电力市场参与者议价能力有所提高

传统电力市场中的参与者处于被动的执行或接受地位,如今电力市场中的各个环节都有了不同身份,他们既是某一环节的销售者又可能是另一环节的购买者。在这种竞争充分、供需选择空间大的市场中,参与者的议价或者协商能力都有所提高。

二、电力市场营销不足分析

1.电网建设有待提速

首先,近年来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和电网改造的有效推进,电网送配电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同时,我国地区差异明显,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部分地区电网建设和发电企业建设不能同步,这样就大大减弱了电力系统的综合发送配能力,严重阻碍了电力营销。其次,我国农村地区属于电力企业的尴尬地区,电量小、投资大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供电企业,输送点线径细,变压器容量小且耗能较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家电下乡政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电量的增长。最后,由于气候等客观环境的作用,部分电网的设备老化程度加快,出现故障隐患的同时严重影响了电力营销质量。

2.供电服务意识和水平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电力企业改革之前,电力部门一直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垄断营销的结果就是卖方市场的形成。但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供电企业不断意识到了竞争的压力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优质和多元化的服务方式既能提高营销水平,也能得到客户的肯定和好评。但是,也有一些供电公司的老员工一直没有转变服务理念,或者服务意识不强,没有真正形成顾客至上的工作态度,不能真心转变角度为顾客着想,为公司开拓市场。总之,电力企业员工的服务意识、工作素质、服务水准,甚至公司的服务设施与市场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电力供需质量不平衡

供电企业市场营销的最终产品是电能,因此电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高质量的电能是连续向客户输送的,且在输送中电压和频率是必须在标准浮动范围内的,这样才能使客户连续获得高质量的服务。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都给电力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量和质的更高要求。再加上电力设备的老化运转以及用电高峰期的高负荷运行,使得我国电力供需时常不平衡。

4.电价机制与现代电力市场不协调

根据《电力法》的规定,对于相同电网内电压等级、用电类别相同的不同客户,须执行同样的电价标准。但实际上,受我国管理体制、历史沿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省份之间相同性质用电的电价往往并不相同,甚至在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之间,乃至同一县城的不同片区之间也存在着相同性质用电的电价并不一致的问题。此外,在国家统筹管理下的电力行业,其产品的价格是由国家掌控的,其产品价格制定的科学性与及时性并不能与市场变化的节奏协调一致。同时,受售电分类电价和用电类别不可调性的影响,购电价格的单一性与销售电价的多分类性不匹配,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增加电力供应、扩大电力销售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改善电力市场营销的几点策略

根据上述我国电力市场面临的客观特点以及营销过程中的不足,建议采取以下营销策略以改善电力市场营销状况。

1.建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营销观念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时刻以企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提供优质的市场服务为手段,以建立和改善企业管理模式为基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我国目前的电力市场是被动根据市场需求来改变市场供给,需求增加就马上增加电厂建设和电网建设。现代营销策略是要求企业要有计划性,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寻求稳定的规律,保持企业效益的长期化。因此,现代电力企业营销要更以市场为风向标,以企业效率为中心,开拓和发展市场,在竞争的市场中获得先机。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和营销模式,不断占领市场开拓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

2.实施有效的细分市场

市场细分是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同,把整个市场划分为不同的消费者群的过程。其客观基础是消费者需求的异质性。进行市场细分的主要依据是异质市场中需求一致的顾客群,实质就是在异质市场中求同质。市场细分的目标是为了聚合,即在需求不同的市场中把需求相同的消费者聚合到一起。根据目前我国电力市场需求的不同可以细分为低收入家庭用电群、中等收入家庭用电群、高收入家庭用电群、工业企业用电群和事业企业用电群等几类,以不同市场细分群的用电量和用电时间为营销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促进销售。

3.建立有弹性的电力市场营销机制

开展电力企业营销的目的就是扩大企业效益或者降低企业成本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发电企业应该合理协调上网方式,从源头上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电力能源的市场竞争力,稳定和发展市场份额。充分考虑到工业企业对电价敏感,边际收益的变化能使大型工业企业改变大额用电需求。因此电力企业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电力产品销售方案的介绍,建立灵活有弹性的营销机制,直接或间接通过定价策略来促进电能销售,扩大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4.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为了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低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对终端用户进行负荷管理,使用电负荷平均化,提高终端能源使用效率及实现综合资源规划等。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可以减少高峰时段电力负荷对电网的压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服务水平;在电力供应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大大缓解限电的压力,提高电网设备的利用率,保证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减少和延缓电网建设的投资。大力推进用电技术进步,提高全社会的电能终端用能效率,把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纳入综合资源规划,延缓或减少发电装机投入,提高资本资源的收益和利用率。

电力市场形势篇3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以及以低碳技术、能源技术创新和低碳产品生产为核心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我国供电企业已由生产型、生产经营型转为经营型和具有公用性质的企业,电力市场营销也摆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一、电力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过去供电企业主要是通过“卖”和“管”这两个手段进行电力销售。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所面临的电力供求关系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限制用电的若干规定已停止执行。电力供应呈现出新局面,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电力供大于求的现象,旧有的管理制度与方法已不适应供电企业发展的要求,供电企业面临的问题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开拓市场,服务顾客,以使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健全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是供电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当前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不足

在很长一段时间,电力市场基本是卖方市场,即电厂发多少,用户用多少。而且由于用电指标的限制和电力建设的缓慢,形成了对用户的用电限制,因而造成经常性的限闸限电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加大,电厂电网建设有了飞跃发展。据统计,截止2010年2月,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容量达8.446亿kw。2010年中国经济呈现“前高后稳”走势,电力需求持续增长,预计全年电力需求将达到4万亿千瓦时。同时,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任何行业的垄断格局都将被打破,电力市场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电力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因此,国有供电企业必须要适应这种转变,迅速建立自己的市场。但目前我国供电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为如下几方面:

1.目标市场不明确,策略个性不足

在市场营销中,有些企业以鲜明的企业形象、产品形象赢得公众的认同,取得突出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对于电力行业,由于社会公众对电力行业的认识不足,加上供电企业在自己的经营特色和经营方向上目标市场不明确,因而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策略显得个性不足,难以在公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虽然,供电企业无一例外地贯彻执行优质服务,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客户对电力服务的要求日益多样化、专业化。因此,必须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在了解客户及企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一个目标市场,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营销策略,集中资源、人力、财力为目标市场客户服务,在目标市场树立一个良好的口碑,从而实现客户、企业和社会共赢。

2.重现有市场竞争,轻潜在市场培育

目前,电力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其他非电力资源的竞争。主要有天燃气、煤气、液化气、燃油等可替代能源。据统计,在全国终端能源消费中,电能仅占9.35%,其中尤其在热能供应市场电能的份额更低。另外,其他小发电企业与大电网之间的无序竞争加剧,使部分地区大电网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地方电厂和企业自备电厂迅猛发展,自备电厂供电范围的扩大,也挤占了大电网的市场空间。因此,供电企业应善于发现潜在的机会,调整经营方向,以培育潜在的电力市场来开创供电企业发展新局面。

3.电力营销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我国现有的区域大电网都是由小电网多次联网形成的,其营销机构大都按原区块划分,各营销机构只负责本区域的用电、收费等业务,这种运营方式存在不少弊端:例如,对客户的服务是限时间、限地点的,每一位客户只能到一个指定营业厅去办理用电业务,难以及时了解客户的各类信息与需求动态,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一对一的服务;客户总是处于被动消费状态,不能适应未来供电企业互动。这种模式既不能适应未来电力市场的发展需要,也无法在买方市场中体现用户优越性和选择性。

三、供电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的策略

要建立起适应买方市场需求的新型电力营销理念,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手段,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清洁能源,就要建立一个能适应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分层高效运作、功能齐备,具有较高服务水准,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

1.以信息化平台,转变电力营销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构筑覆盖网省公司、地市、县供电公司的一体化的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可以实现营销业务信息自动传递和营销服务信息共享,达到营销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

(1)统一营销管理业务,以营销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促进业务流程的最优化及应用功能的实用化,真正做到营销业务处理规范,营销服务高效便捷,营销分析全面深入,营销监控实时在线,满足供电企业发展与管理的要求。

(2)快速、准确细分市场。通过服务热线、网上营业厅、移动营业厅向消费者介绍企业产品与服务,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快速反映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一对一服务。

(3)能够根据电力需求的变化及时研究电力营销政策与策略,以适应电力市场的需要。同时,供电企业可根据电力市场的变化,按电力需求侧变化的要求,对电力营销中的政策和策略做出及时的、正确的判断,与之相关的电网、电力生产计划等也同样根据电力需求的要求进行调整。

2.组建高素质电力营销队伍

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如何才能培养一支善于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善于开发市场需求潜力的专业化电力营销队伍,这是电力市场营销中必须加以重视的一个环节。一是要进行专业化培训。电力产品属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一种商品,非专业人员对于其产品的功能只是一知半解。在实际营销岗位上,如果没有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营销工作将无从谈起。二是要切实转变观念,对市场有高度的敏感的把握,才能使营销工作顺利开展。另外,供电企业市场营销的重任并非只有营销部门的人员能做,所有供电企业员工都有责任将营销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三是注重协调营销人员的激励与考评。良好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营销人员工作业绩的好办法。但应掌握各种激励所带来的正负效应,并根据营销人员的实际工作业绩做出公平、公正的考核,以提高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带动企业各项工作持续发展。

3.确立营销策略

(1)服务营销策略。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而优质服务是企业重要营销手段之一,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种有效途径。供电企业应当以优质服务为载体,建立适应自己企业特色的新型营销服务策略。首先,要转变服务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消费者与供电企业是一种平等的互惠互利的关系,为客户提供优质电能的同时还应当致力于提高用户满意度。其次,确定服务需求。这是从电力客户购买电能产品开始,直至使用中、使用后全过程的需求服务。如客户可到任何一家联网银行缴纳电费,网上营业厅、服务热线向客户提供7×24小时服务。最后,服务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服务人员的参与。

(2)竞争策略。供电企业要加强市场营销,必须从分析电力销售市场环境入手,解决电力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目前供电企业竞争压力主要来自替代能源、自备电厂及其他竞争对手三方面,供电企业可通过对不同竞争环境的分析制定相应的策略。如充分利用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通过实施“油改电”、“气改电”、热泵技术改造能源替代项目,积极推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如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桩),与电器厂家联手,通过买电器送电费充值卡等举措来扩展终端能源市场。

(3)绿色营销策略。在社会用电需求高速增长的今天,供电企业也应当成为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推动者。因此,供电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面开展节能服务“绿色营销”。如,开展降损增效工作,自觉履行节能降耗义务;举办节能论坛,实现政府、客户与企业共赢;引进新能源与新技术,建设“绿色变电站”等,实现企业、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4)品牌营销策略。品牌做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最具战略意义的部分。因此供电企业要找出自己品牌所拥有的令人信服的某种重要属性或利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保持竞争力。如,针对绿色能源的倡导方针,供电企业可考虑赞助或发起有关保护自然的活动,将自己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以突出企业及产品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利于抵御来自其他竞争者的压力。

电力市场形势篇4

一、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包括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成本战略、成本目标和责任、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文化建设、成本考核与激励等环节。成本管理不局限于生产经营领域,而是涉及工程设计、技术安排、设备管理、采购、人力资源分配等生产、技术各领域,包含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成本管理不是一味节约和降低成本,而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规划、经营目标和市场环境做出相应调整的过程。

二、核电站成本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文化建设较为薄弱

核电站由于其发电技术工作原理的特殊性,始终要将安全和质量放在第一位。“敬畏核安全,守卫核安全”的理念给企业成本文化建设带来些许阻力。成本文化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如成本管理宣传落实不到位,“上热下冷”,成本压力未能及时正确传导至一线业务部门,员工市场观念淡薄,未完全形成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成本考核与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成本管理目标难以分解下达,成本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未能得以提高。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还不成熟

战略管理与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形成战略成本管理,战略管理能够更加准确定位成本管理工作。目前,核电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成本管理工作的重心还是偏于成本核算环节,成本规划环节缺乏市场意识和战略考虑;成本控制环节缺乏全过程联动效应;成本分析环节中动态成本数据积累不够完善等等,导致现阶段所能提供的数据或信息与战略成本管理所要求的还有一定差距。

(三)核电核燃料成本管理较为被动

核电厂核燃料循环体系主要涉及天然铀的开采、铀纯化、转化和浓缩、核燃料组件制造、乏燃料的储存和处理等环节。核燃料成本管理是指对核燃料的采购成本、换料成本以及循环成本进行控制管理。由于世界铀资源供给与需求、国家政治、勘探和加工的生产力等因素较为复杂,天然铀的价格波动不规律;核燃料利用率技术、乏燃料的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等因素影响,导致核电核燃料成本管理工作还是较为被动。

三、核电站成本管理的解决建议

(一)提升企业成本文化建设层次

成本管理的推进和改革离不开成本文化,企业应当培育与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成本文化,有利于提高和释放管理效能。如通过开展成本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培训授课、知识竞赛、演讲、征文等),大力营造成本文化氛围,统一管理思路;通过创新成本管理制度,将企业成本管理理念和成本管理价值观念巧妙融合,获得广大员工认同,形成合力促进良好互动;通过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使广大员工明确自身职责并大胆革新,实现被动管理到主动承担的转变。

(二)进一步推进战略成本管理实施

战略成本管理阶段的核心是在竞争中保持企业长期的成本优势。核电企业需要转变思想,建立“大成本”观念,始终强调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关系,重视动态成本数据的积累,强化行业价值链和上下游价值链等分析机制,加强成本全过程控制力度,消除不增值作业,进一步推进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以强化企业市场竞争地位。

(三)积极应对被动局面,加强核电核燃料成本管理

核燃料成本对核电站运营成本的影响很大,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核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控制核燃料成本的关键是降低核燃料采购成本,提升核燃料的利用率。如天然铀采购上充分了解市场行情考虑期货或现货采购,尽量锁定优惠价格;配套材料上采用安全可靠的国产化材料;燃料需求上充分考虑运行机组状态和发电量,制定核燃料循环的需求战略等;运行方式上研究核燃料利用的灵活性,引入或吸收新技术以提升核燃料的利用率,减少乏燃料的产量等。

电力市场形势篇5

一、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新理念

1.针对以往电力市场销售工作中的错误理念进行删除或者改正

在电力市场改革尚未实行以前,电力市场的营销模式一直存在着电力企业势大压人、电力客户必须接受电力企业的种种要求以及电力企业在电力市场竞争过程中丝毫不受到其他外来企业的冲击这一现象,而在当前电力市场改革进程不断加快、计划用电的企业工作模式逐渐转换成为市场开发用电的工作模式以及电厂电网分开经营的市场经营新模式等情况背景下,电力企业必须对以往电力市场营销模式中存在的营销理念进行更新。针对以往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存在的不重视电力客户的实际需求、电力营销工作基本不进行或者进行的非常被动、电力营销工作的服务态度以及服务质量较差、电力市场的营销模式基本不会受到外来企业的冲击等错误的营销理念,电力企业必须紧紧跟随国家政策的变化,根据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反馈,积极淘汰掉上述不合格的营销理念,真正的将自己作为市场竞争的一份子去展开电力市场营销工作。

2.不断加强对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新理念进行学习与更新

电力市场施行新的竞争模式的时间并没有多久,但我国施行改革开放的时间却已经有了三十年,国外企业施行电力市场竞争模式的时间更是远远超过我国,因此在电力市场营销工作新理念的确定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理念,在摒弃了落后的营销理念以后,电力企业应该讲国外的先进电力市场营销理念结合当前国内的实际市场营销模式,综合转变成为适合我国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中国式营销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电力企业应该根据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实时反馈,不断对自身的营销理念进行更新,以电力客户为主体,确保电力营销工作能够适应客户的需求,确保电力营销工作能够为企业树立优良的企业形象。

具体来讲,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新理念应该包括将客户作为电力营销工作的主体,积极满足电力客户的正常工作需求;根据市场反馈随时调整自身的营销工作模式,积极学习市场上先进的电力营销工作模式;跟随国家政策的改变积极调整自身的营销工作模式,保证营销工作能够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而不断进步;不断的对变化中的电力市场进行评估和分析,加强对潜在电力市场的开发和已有电力市场的深入挖掘;树立优质服务的电力市场营销理念,在注重电力营销工作成果的同时注重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

二、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强化策略

1.不断采取模式多样化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首先,电力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自身实力和功能的宣传,针对企业在电力市场竞争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作为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主要策略,开展丰富多样的电力市场营销活动,从而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知名度;其次,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做好相关的市场反馈和市场营销活动,根据市场反馈以及市场调查中电力客户的需要进行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保证电力市场营销工作能够有效的满足电力客户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存在的客户关系,保证电力营销工作能够在客户心目中树立优良的企业形象。

2.加强电力市场营销的渠道建设

我国电力企业的工作过程中,企业在进行渠道选择和建设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遵循由发电企业作为起点、输电企业和配电企业作为实际运行企业、最终完成向客户输送电能的工作模式。事实上,企业在市场营销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电力输送的渠道进行优化,在面对大型用电企业的电力需求情况下,由输电企业直接面向终端客户,形成符合法律意义的用电合同,或者在发电企业和输电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建立由发电企业和输电企业共同合作建设电能输送渠道的模式,进一步减少电能输送的价格,更加有效的减少客户电力产品的价格。

3.加强自身产品的质量建设

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营销的工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电力产品的质量建设,始终以电力产品的质量作为电力营销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和宣传点完成电力市场的营销工作,事实上,电力产品的质量一直都是电力营销工作中电力企业的重要砝码之一,是保证电力企业能够始终屹立在市场竞争前列位置的重要基础保证。电力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对电力产品清洁、高效、快捷、价格、可靠、安全等产品特性的建设,依靠电力产品的优秀质量吸引更多的电力市场客户。

4.做好价格策略的制定工作

价格也是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电力企业对电力客户之间最基本的冲突因素,电力企业应该针对电力市场的价格标准进行清晰明确的调查,针对电力客户的不同规格和不同品行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综合考量诸多因素,保证价格策略能够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保证电力产品的价格策略能够更加灵活和具有可控性。

电力市场形势篇6

关键词:电力企业;市场营销

一、当前电力市场营销现状

当前,在商品营销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产品的质量,而且也要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优质的服务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电力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生产与服务是连成一体的,电力企业要想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在电力市场营销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但是从目前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来看,很多电力企业的服务意识还不是很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营销服务意识淡薄

由于电力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垄断地位,以往的电力市场广泛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电力企业的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自我优越感,没有同其他企业的员工一样树立服务意识。且企业的领导者对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指导工作时没有制定专门的措施对职工的服务意识进行培养,导致电力企业职工在工作中缺乏对优质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没有热情的工作态度,不能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为电力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互相推诿的现象,不能及时帮助电力用户解决各种问题。

2.服务系统设置不合理

在很多电力企业的营销过程中服务系统设置不合理,导致服务质量低下。部分电力企业主要是以传统的营销方式为主,电力用户在办理各种业务时需要到电力营业厅进行办理,即使一些电力企业建立了自动化营销系统,但在营销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发挥出系统的先进性,电力营销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设置比较复杂,没有根据电力用户的实际要求设置系统的各个模块,导致电力用户使用不方便,而且也浪费了电力用户的时间。

3.营销基础工作不扎实

要保证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需要充分了解电力用户的需求,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但从目前我国很多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来看,在对市场用户信息的了解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电力企业的营业档案不完善等等,这些方面的缺陷往往会导致电力企业对用电客户的需求不能及时的了解。另外,在电力营销服务过程中,很多电力企业不能及时将电力用户的电力使用情况传达给电力用户,发生欠费或者是电力故障时给电力用户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4.营销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要加强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提高其服务水平,就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营销服务队伍,但是从当前我国的电力营销情况来看,很多电力企业营销人员的素质不高是造成电力企业服务意识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电力企业中,营销人员的年龄较大且文化素质较低,在当前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不能合理使用一些新的设备和技术。同时,电力企业营销人员在地域中也发生了很严重的分化现象,农村地区的电力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同时他们的工资待遇也比较低,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给电力企业正常的营销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强化电力市场营销,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转变观念

1.加强市场营销必须树立新的营销观念。因为在目前的市场营销中不仅包括对电力产品的营销,而且也包括对服务的营销,所以电力企业要树立服务营销的观念,对当前的电力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掌握电力用户的市场需求,同时,通过对当前电力市场的了解,对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也能产生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为最大限度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做好准备。另外,电力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还应树立竞争营销的观念,在营销中要加强电力企业之间的合作,从以往的对立逐渐走向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寻找发展的机会,从而形成共赢的局面。

2.完善电力营销管理。在电力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要加强对电力营销的管理,一方面,要正确把握市场中的各种情况,定期对市场进行调查,电力企业通过对调查报告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自己的生产计划,通过合理的计划使电力企业可以控制自己的发电量,这样不仅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对合理利用电力企业中的各种资源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电力市场营销全过程的管理,不仅在营销过程中给用电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且在电力用户使用电力资源的过程中要加强保障措施的支持,针对电力使用中比较常见的各种用电事故,制定紧急防治预案,及时排除各种用电故障,从而为电力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3.采用价格战术。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电力用户除了比较重视电力产品的品质外,还比较重视电力产品的价格。电力资源是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国家对电价的控制比较严格,电力企业没有随便进行调价的权利。但是电力企业是电力产品的生产者,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还是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采用价格营销的策略。

4.加强服务意识。在营销过程中要重视服务的全过程管理,包括电力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要对电力用户的需求进行考虑,采用正确的措施降低生产成本。在销售中,要实行一条龙的服务模式,给客户提供咨询,进行业务办理以及帮助电力用户了解用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售后服务中,需要注意收集客户的意见,及时解决电力用户使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在电力市场中加强全过程的服务营销,可以帮助电力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为电力企业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效益。

5.加强培训,提高电力营销人员素质。在电力市场营销过程中,营销人员的素质对电力企业营销活动的有效性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提升营销人员的素质不仅能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同时也能保证电力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有序进行。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培训,帮助电力营销人员掌握最新的营销知识,使他们具备使用先进设备的能力。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工作积极性,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提高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服务水平。

电力市场形势篇7

[关键词]市场势力;政府管制;市场化改革;效率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032-03

1引言

2011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能源、电力生产与消费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如图1所示,发电装机已与美国基本持平,发电量和用电量均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力大国,但人均装机、发电、用电及电气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未来增长空间大。在市场机制仍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的发展战略仍然是有效的,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内生性关系,提高电力产业效率的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可节省能源,反过来采取能源保护措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有利于促进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林伯强,2003)。能源与电力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内容。就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电力产业发展现状而言,我国需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而探索中国电力产业效率提升的实现路径成为尤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目前中国电力产业的效率而言,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似乎表明,电力的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实现电力产业的效率的明显改进,换句话说,改革的机制设计、结构调整和管制措施并没有发挥效果,中国电力产业在效率问题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X-非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电力产业已有的效率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而且是技术进步消除了效率损失后的结果。因此,电力市场效率的改进是目前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大根本性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电力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资源的供给,由于煤炭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电力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力一旦由于发电能源投入不足而出现短缺,将直接制约着我国国民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提升产业效率,高效利用能源,实现持续发展是关乎电力产业未来发展出路的重大问题。

2文献综述

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002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即多元化融投资改革阶段(1985—1997年)、政企分开的改革阶段(1998—2002年)、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电力市场化改革阶段(2002年至今)(吴昌南,2011)。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电力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厂网分离”实现了垂直一体化结构中发电环节的分离,电网企业仍然在输、配、售电环节具有垄断地位,我国电力产业的市场模式仍处于单一买方市场阶段(林伯强,2004;谢洪军,任玉珑,2006)。

国内外学者在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和电力市场机制设计方面对一些比较典型的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旨在为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周定山,2005;朱治中,谢开,于尔铿,2005;郭丽岩,2010)。在发电环节和零售环节引入竞争,而输配电以及系统协调环节则仍应保持垄断经营的状态是现今许多发达国家电力改革的基本思路。

国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电力市场建设不可能靠自己形成并自我维持,几乎所有的电力经济学家(Joskow,2001;Stoft,2002;Hogan,2003;Harvey&Hogan,2001)都认为,电力行业的可竞争市场结构(Hogan,2001)是不可能由市场和市场参与者自身来形成的,电力市场需要严格的市场设计。电力市场的机制设计一旦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导致市场交易的问题,扩大发电厂商的市场势力,影响短期调度效率,扭曲市场价格并降低长期投资效率(李虹,2004)。因而,在电力行业重组期间,特别是初期,电力市场设计和严格的行业监管对于保证电力市场的竞争性非常关键。

作为转轨经济条件下的国家,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改革,是一个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同步进行的制度变迁的过程,就是在非自然垄断环节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让市场价格信号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同时在自然垄断环节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规制体系(于良春,2004)。针对目前市场主体、要素市场、电力需求的特殊性以及政府监管的不完善造成的中国电力均衡的体制,应进一步调整市场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在电力均衡中的作用(于良春、杜琼,2005)。

目前有关电力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化改革与机制设计两个方面,中国学者在研究本国电力产业问题的同时,密切关注他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制度创新和运作方式,旨在为我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和机制设计寻求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认为无论是市场化改革还是机制设计,无论是调整电力市场结构还是规范电力企业行为,其最终的落脚点都应该是实现电力产业的持续发展与效率提升。现有的国内外文献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较为分散,即使涉及电力产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方面相关内容,大多只是用来佐证市场化改革和市场机制设计的中心论题。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电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中国电力企业市场势力与政府管制在电力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传导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探讨如何实现中国电力产业的持续、稳定、高效、发展。本文是对以往研究的归纳总结与深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3电力企业的市场势力

在自然垄断行业发展的最初阶段,规模经济会使垄断成为一种可选择的市场组织形式,行业内的企业依托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和高效率优势,具备不受任何干预的市场势力。所谓市场势力就是企业将其产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的能力。一个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通过市场势力影响其自身的经济绩效。经济绩效是用来衡量产业完成其符合社会利益的任务的概念,它包括两个方面,即效率和技术进步,也被称为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维斯库斯、哈林顿、弗农,2010)。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凭借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可以有效控制市场,获取市场势力,但是市场势力本身会造成企业效率的损失,表现在X-非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两个方面。

在电力企业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加上市场势力的作用,会允许经营者用他们自己的目标去替代所有者的经营目标,在这种情况下,X-非效率就会出现。电力企业依托不受干预的垄断势力通过产量控制的手段达到抬高价格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产量控制和抬高价格不仅使消费者剩余减少,还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虽然传统观点认为市场势力会对经济绩效产生负面效应,但在稀缺资源的利用问题上,哈佛学派学者给出的最佳方式是实行所有权垄断或归口管理(谢泼德,2002),市场势力也就由此产生。其实在资源行业或者对资源存在严重依赖的产业,政府管制下,适度的市场势力则发挥着对保护资源、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正面效用。

目前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发电能源,极具稀缺性,通过所有权的垄断或归口管理,一方面,电力产业内的市场势力的存在明确了资源所有权,强化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电力产业的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效应较大,需要大型电力企业的较大市场份额来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支持,这与电力产业的持续发展的实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电力产业目前的市场组织形式为单一买方市场模式。就发电市场而言,2002年年底,经过对原国家电力公司的拆分重组后,在原国家电力公司拥有的发电资产基础上,形成了五大发电集团公司。除国家电力之外,还有国华电力、华润电力、国投电力、长江电力以及深能源、申能源、粤电力等发电公司。我国发电市场的竞争主体虽然增加,但并不意味着发电市场从一个垄断市场变成了竞争性的市场。市场的选择以及各种优势往往有利于具有规模优势的原国有电力公司,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国电公司分拆出来的五大集团仍然具有比较强的市场势力,无论是全国还是区域的发电市场,电力行业的分拆重组以后,发电市场基本上形成的是一种寡头垄断市场,而不是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于良春,马甜,2006)。

与此同时,由于电力本身的同质性,在电力产业的输配电环节,电网企业为获得一个地区的输配电权而进行竞争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新的垄断者。因而不同电力产业市场势力之间的竞争应当在政府管制之下,从输配电环节转移到用户服务差异化与电力普遍服务的质量上,确保中国国民与企业在任何地方和时间都能以可承受的价格享受供电服务。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寡头垄断市场分为松散寡头垄断市场和严格寡头垄断市场,其中前者是可以存在有效率的竞争的,因而通过一定的政府管制措施,限制电力产业中的寡头企业通过合谋、默许合作、合并、固定价格等方式形成市场势力,对发挥电力产业规模效应、提升竞争效率和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电力普遍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

4电力产业的政府管制

从管制理论和实践来看,政府管制是应对市场失灵的必要手段。现实中的许多行业是由少数大厂商主宰的,市场垄断、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以及公共产品都会导致市场的失灵,政府有必要通过价格激励,管制法规或是直接控制的经济行为来对这些领域进行管制,其中经济管制是与竞争政策互补的产业监控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经济管制的作用更多地集中于一些特殊的产业领域,包括公用事业、电信、电力、交通等在内的网络型产业。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不仅包括经济管制,还包括健康、安全与环境管制(维斯库斯,哈林顿,弗农,2010)。

Baumol(1982)和Sharkey(1997)修正了传统的自然垄断理论,指出规模经济将不再成为自然垄断的充分必要条件。电力产业作为自然垄断产业,一直都是政府管制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兴起了电力行业重组和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其核心就是在电力行业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李虹,2004)。谢泼德(2002)认为多数自然垄断行业(包括电力产业)都包含了自然垄断和自然竞争的部分。李虹(2011)认为随着企业产品或服务类型的多样化,具有网络特征的产业中普遍存在着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业务,就电力产业而言,非竞争性业务包括高压输电网、低压配电网,竞争性业务包括发电和售电环节。

我国电力管理体制正在由高度计划、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方式向市场化过渡。国家拆分国家电力公司,打破垄断后,电力市场呈现出寡头竞争的格局。寡头之间通过博弈选择竞争或是合谋。如果寡头选择竞争,则由于电力产品的同质性,其竞争方式和竞争行为都会趋同,价格竞争会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损失。但是如果采取合谋的方式,那么由于电力产业自身的技术经济特征,价格垄断同样也会带来社会福利的丧失。因此电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对市场行为的管制显得十分必要。以电网公司为例,当同时有两条或者更多的网络线路需要扩展时,网络公司之间的合谋将使得监管机构更难对它们进行甄别,低效率网络公司的向下扭曲变大,高效率网络公司的信息租金增加(何广涛,阙光辉,蒋靖浩,2004)。

就目前而言,中国电力产业的政府管制体制已经进行了多项的改革,包括融资主体多元化、建立新的管制机构、管制目标与职能的重新定位等,未来还需要在电价设置、电力产业市场结构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中国政府应针对电力产业中的不同业务环节,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案与管制举措。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引导技术创新、在提升电力产业运营效率的同时,提升中国电力普遍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是实现中国电力产业效率提升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5结论

我国的电力改革不仅需要建立竞争性市场结构,完善市场机制,也需要建立新的政府监管体系,转变政府行业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手段。中国电力产业持续发展与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如图2所示。实现中国电力产业效率提升与持续发展需要明确电力市场结构的改革方向与途径,通过市场化改革调整电力产业的市场结构,在市场化改革中通过严格的市场设计约束电力产业企业行为,共同影响电力产业市场势力的形成与效力的发挥。在规制企业市场势力的同时,不断完善电力市场政府管制,形成市场势力与政府管制在规范引导企业市场生产经营活动与研发创新活动的合力。在自然垄断行业,通过发挥市场势力和政府管制的共同作用,鼓励引导技术进步,有利于实现该行业效率的提升与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oskowp.L.CaliforniaselectricityCrisis[J].oxfordReviewofpolicy,2001(17):365-388.

[2]StoftS.powerSystemeconomics:Designingmarketsforelectricity[m].ieee/wileypress,2002.

[3]Hoganw.transmissionmarketDesign,electricityDeregulation:wheretoFromHere?ConferenceatBushpresidentialConferenceCenter[D].texasa&mUniversityworkingpaper,2003.

[4]Harveym.&Hoganw.identifyingtheexerciseofmarketpowerinCalifornia[D].HepGworkingpaper,2001.

[5]Hogan,w.powermarketRestructuring:ReformsofReforms[D].HepCworkingpaper,2001.

[6]Sharkeyw.w.thetheoryofnaturalmonopoly[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

[7]Baumol.w.J.panzarandR.willig,ContestablemarketsandthetheoryofmarketStructure[m].newYork:Harcout,Brace.Jovanovich,1982.

[8]国网能源研究院.2012中国发电能源供需与电源发展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9]周定山.西方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实践及经验教训[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0]w.基普·维斯库斯,小约瑟夫·e.哈林顿,约翰·m.弗农.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m].陈甬军,覃福晓,译.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1]威廉·G.谢泼德,乔安娜·m.谢泼德.产业组织经济学[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李虹.非竞争性市场秩序研究——基于电信、电力、铁路垄断产业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3]吴昌南.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研究——基于电力普遍服务实施机制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14]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11).

[15]林伯强.电力短缺、短期措施与长期战略[J].经济研究,2004(3).

[16]谢洪军,任玉珑.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与环境绩效——基于Dea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9).

[17]朱治中,谢开,于尔铿.俄罗斯电力改革中的市场设计述评[J].电网技术,2005(14).

[18]郭丽岩.竞争性电力市场态势与走向:由四个新兴市场国家生发[J].改革,2010(3).

[19]李虹.电力市场设计:理论与中国的改革[J].经济研究,2004(11).

[20]于良春.论自然垄断与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4(2).

[21]何广涛,阙光辉,蒋靖浩.网络扩展中的合谋与信号发送[J].世界经济,2004(12).

电力市场形势篇8

关键词:市场势力;买方势力;煤电关系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0-0046-06

自我国电煤价格放开以来,每年的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上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之间的谈判屡屡陷入僵局,出现煤电冲突。双方就电煤价格的上涨各执一词,互不让步,最终或是由政府介入价格谈判打破僵局,或是双方签订的合约数量很少,甚至有量无价。煤炭和电力同属我国重要的能源,煤电关系僵持将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煤电产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入,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确定适当的电煤价格是改革的方向,但是因为纵向价格双轨制的存在,政府的介入又成为解决煤电之争的必要手段。

煤电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双方在电煤市场上的谈判势力不相上下,如果煤炭企业的谈判势力明显强于电力企业,那么电煤价格由煤炭企业主导,价格较高;反之,如果电力企业的谈判势力更为显著,电煤价格就由电力企业主导,价格会较低。因此分析中国煤电谈判势力的来源和比较二者的大小,有利于理解煤电僵局的成因,为解决中国煤电冲突提供理论依据。谈判势力包含的内容很多,如企业的市场势力、政府规制、法律规定、文化习俗等,本文从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的经济依赖性出发,分析由于多种因素作用而导致的煤炭企业的市场势力和电力企业的买方势力之间的差异,然后加入政府规制对煤电双方谈判势力的影响,最后通过煤炭和电力两个行业平均收入水平的比较来说明双方势力的相对大小。

一、文献综述

关于煤电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很多文献是从双方势力对比的角度进行的。买卖双方市场势力的相对大小决定了其讨价还价的能力。atkinson&Kerkvlie从电力企业与其煤炭供应商以及铁路之间的租金分配角度对市场势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运用计量模型估计了美国当时第二大煤矿wyoming矿在开采、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租金,其中铁路和煤矿都占23%,而税收和电力企业分别占7%和47%。而这一租金的分配恰恰反映了各方的市场势力。煤炭企业由于较高的进入壁垒、生产和储量的高度集中以及煤炭的非同质性而拥有实质性的垄断势力,而电力企业在与其煤企之间的契约中取消了“take―or―pay”条款以及价格上升条款,用价格一产量重新谈判条款来替代,使得电力企业的买方势力得以增强,从而获得高于煤矿生产商的租金。atkinson&Kerkvliet进一步讨论了美国电力产业在使用西部煤炭过程中所导致的无效率,因为电力企业是受规制的垄断行业,而上游煤炭行业因为煤质差异性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势力,所以电力企业完全有可能形成买方势力导致无效率。因为西部煤炭现货市场规模很小,即使现货价格完全低于合同价格,该区域的煤炭企业也只能依赖于一至两个电力企业,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得出,买方垄断无效率减少了西部煤炭企业收入的35%。

由于数据获取方面的困难,国内文献多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刘劲松提出了煤电租的概念,认为煤电租的分配就取决于双方的市场势力对比。当电力企业的市场势力大于煤炭企业的市场势力时,电力企业将会占据优势,电煤市场成交价将主要由电力企业决定;当电力市场接近完全垄断时,也就是说电力企业处于买方垄断地位时,电力企业获得所有煤电租。但是本文认为用二者市场势力的比较来分配煤电租是不太确切的,因为作为纵向关系的两个企业讨价还价时,如果上游企业的市场势力比较显著,即它能将产品的价格定于竞争水平之上,那么他获取的最终利润较多;如果下游企业的买方势力较为显著,最终利润分配给买方企业较多。可见,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的最终利润分配是由上游企业的市场势力和下游企业的买方势力显著性差异决定的。用下游企业在下游产品市场中的市场势力代替上游产品市场的买方势力是不可取的。徐斌指出了刘劲松(2007)给出的煤电租概念的不足,将其修正为“煤电双方的估计之差”,即将电力企业对电煤的估价(可接受的最高价格)和电煤企业对电煤的估价(可接受的最低价格)之差作为煤电租,此时,煤电双方对电煤的要价和受价都是一种期望价格,并进而构建了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之间关于煤电租分成的完全信息轮流出价博弈模型,其结论表明,煤电双方之间协议的达成主要取决于电煤的供求关系和对方的贴现率,双方在瓜分中间产品电煤的利润,即煤电租时,谁更有耐心,谁就有可能获得主动权进而获得整个煤电租,这里煤电供求关系是影响双方贴现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煤电双方谈判势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煤炭企业的市场势力和电力企业的买方势力。需要说明是,市场势力这一概念多出现在横向市场的研究中,并且研究的比较充分,如具有市场势力的企业获得的利润较高、进入壁垒等导致市场势力的形成等。但是Brandow将市场势力定义为厂商直接影响其他市场参与者或者诸如价格、推广促销等市场变量的能力。具体到煤电关系中,电力企业作为买方也可以称为市场参与者,并且价格也是煤电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煤炭市场势力的概念可以用来描述煤电纵向关系中煤炭企业的谈判势力。另外,电厂的买方势力可以反映出电厂在与煤炭企业谈判时所具有的谈判势力。而对于买方势力的分析,文献多是关于零售商买方势力的研究。如Dobson认为英国食品杂货业集中度上升和巩固,使零售商对供货商的经济依赖性比供货商对零售商的小,并且谈判能力足够大,从而获得较低的交易价格甚至其他利益。零售商的买方势力来自于本身的规模和零售业的市场结构两个方面,即大型零售商在集中度高的零售市场中可以从绝对和相对意义两个方面获得买方势力。inderst&mazzarotto认为虽然零售商的绝对或者相对规模可以衡量买方势力的大小,但是规模并非形成买方势力的直接原因,他们认为零售商作为最终消费者的“守门人”程度才是其形成买方势力的根源,因为零售商的市场结构受地域范围的影响,在某个市场中,即使零售商规模不是很大,但却占垄断地位,此时其他零售商想进入这个市场是困难的。相反,在某个市场上几大零售商并存,竞争程度很高,那么其他零售商的进入相对是容易的。这就说明了“守门人”程度即零售商在下游市场中的垄断地位是买方势力的来源,区

别于Dobson(2005)认为买方势力的来源是零售商的绝对和相对规模。

在煤电冲突的解决对策方面,比较重要的观点是二者之间实现一体化,例如于立和刘劲松就认为缓解中国煤电冲突的较好途径只能是电力企业和煤炭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不仅能减少乃至于消除煤炭企业、电力企业、政府三方之间的博弈成本,还能有效地减少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以及交易的不确定性等。同时也提到,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虽然是一种相对较好的选择,但一体化后的企业也会带来其他问题,例如可能会增加政府对一体化后的垄断企业的规制难度等。而武丹则认为电力企业兼并煤炭企业的后向一体化模式值得提倡,这能够节约双方大量的交易成本,而且还有助于降低专用性投资,电与煤一体化企业的发电厂还保留与“厂网分离”前原电网公司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会轻易受到电网公司歧视。发展煤炭现货市场,同时鼓励煤电纵向一体化,可以解决价格双轨制和煤、电地区生产不对称性引起的煤电矛盾和效率损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煤电矛盾。

二、煤电双方谈判势力的来源

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双方进行谈判的前提,双方谈判势力的大小与相互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密切相关。如果电力企业对煤炭企业的依赖性远远高于煤炭企业对电力企业的依赖性,则电力企业在与煤炭企业的谈判中处于劣势地位,其买方势力也就无法实现,煤炭价格会上涨;如果煤炭企业对电力企业的依赖性相对较高,则电力企业就会凭借买方势力压制煤炭企业涨价;如果二者相互依赖性接近,则谈判势力相当,很难达成一致。另外,如果双方的经济依赖性非常高,则类似于“买方垄断+卖方垄断”的情况,此时二者的一致反倒很容易达成,同时合并应该是这种情况下的必然结果。

(一)煤电双方的经济依赖性

我国动力煤产量占煤炭总产量的80%以上。虽然动力煤的用途比较广泛,如发电用煤、建材用煤、一般工业锅炉用煤、蒸汽机车用煤等,但是发电用煤一直以来都是其主要用途。

如表1所示,2000年以来我国发电用煤占煤炭总产量的50%左右,并有占比日趋扩大的趋势。电力企业作为煤炭企业最大的买家,对于煤炭企业的生产销售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全国前30家发电公司装机容量中火电和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45548万千瓦和11523万千瓦。电力企业主要依靠煤炭作为原料,也即煤炭企业是电力企业的最大供应者。缺少了煤炭,电力企业同样无法维持生产。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电力企业和煤炭企业之间的经济依赖性较高,因此双方必须合作,但二者之间的依赖性还未高到使谈判很容易进行,甚至合并的地步,因而双方之间的谈判又较为困难。

(二)煤电市场结构

煤电双方谈判势力的第二个来源是煤炭企业的市场势力和电力企业的买方势力,按照哈佛学派的观点,市场势力源于结构性的进入壁垒以及诸如卖方集中等产业特征,这些特征导致竞争者之间认识到其相互之间的依存度,从而降低了竞争程度,因此在分析煤电市场势力的来源时,应从煤炭市场的进入壁垒以及集中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1、煤炭方市场结构

我国煤炭产业属于分散型产业,竞争程度较高。纪成君和刘宏超分析了中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认为煤炭市场存在过度竞争,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其原因在于煤炭产业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对于影响市场结构重要因素之一的进入壁垒问题,他们认为,由于煤炭开采成本受煤层埋藏深浅及地质结构的影响较大,在煤炭赋存条件好的地区,对于规模经济的要求并不高。另外,早期政府对于煤炭行业的规制力度不大,因此不存在高的进入壁垒。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煤炭安全生产的要求更高,关停了不少中小煤窑,进入壁垒实则提高了。

我国煤炭企业数量很多,按其性质分为国有重点煤矿、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其中以国有重点煤矿和乡镇煤矿为主,产量比例约为50.7%和36.6%。虽然我国现已建成包括神华集团、中煤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山东兖矿集团在内的规模较大的煤炭企业,但是竞争程度依然很高。集中度一般用来衡量行业内的竞争程度,集中度的衡量指标比较多,如CR4、CR8、HHi等等。但是因为煤炭企业数量非常多,而且很多企业近年来才开始公布年报,故数据获取比较困难,在此我们采用CR4和CR8考察自1993年起我国逐步放开电煤价格后煤炭行业的集中度,如图1所示。

按照贝恩法对市场竞争结构类型的分类,属于原子型结构时,CR4

2.发电方市场结构

发电行业不仅具有比较显著的规模经济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发电厂的发电设备通常都是针对特定煤种而设计安装的。大型发电厂其用煤矿点较多,锅炉所能使用的煤种较多,但所需的前期投资也很大,而装机容量小的发电厂,其锅炉等设备只能针对特定的单一煤种,资产的专用性很强。规模经济性和资产专用性这两点使得大型电厂相对于小型电厂具有成本优势,从而提高了发电市场的集中度。

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从2002年开始,其核心为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目前我国的发电市场上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主,另外有地方发电企业和数目较多的小电厂。五大发电集团规模较大,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强的市场势力。2008年国家电监局对我国大型发电企业进行了调查统计,按装机容量进行排序的前30家大型发电企业中,五大集团火电设备容量为30406万千瓦,分别占全国和30家火电设备容量的50.57%和66.76%;五大集团公司发电量合计12321亿千瓦时,分别占全国和30家发电企业火电发电量的45.67%和63.77%。五大发电集团的市场份额较高,使其具有较强的市场势力,因而在与煤炭企业的谈判中也就具有较

强的谈判势力。另外,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也导致发电企业之间进行价格合谋的难度远小于煤炭企业。单纯从经济依赖性方面分析,煤炭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数目众多,企业之间难以形成合谋,即便形成也很容易被打破。加之大型煤炭企业的市场份额较低,而且国外市场上煤炭价格低于国内水平,这些因素都降低了发电企业对国内单一煤炭企业的经济依赖性,如果电厂与某一煤炭企业无法达成交易,他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其他煤炭企业再进行谈判和交易。而单一煤炭企业对电力企业的经济依赖性则要大得多,五大发电集团作为发电市场上的寡头厂商,他们之间达成合谋要容易得多。在每年的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上,这种合谋经常出现,其他较小的电力企业则会以五大发电集团的报价为参考标准,从而也在客观上加入了发电企业方的价格合谋,所以如果单个煤炭企业无法以一定价格与某个电力企业签约,再找其他买家也是非常困难的。

(三)政府规制

煤炭和电力同属重要的能源,为了防止能源短缺对社会经济产生的严重影响,政府不可避免地要解决煤电矛盾,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成煤电之间协议的达成,而政府对煤电关系的协调,会对二者之间谈判势力的相对大小产生重要影响。

相对煤炭而言,电力因其基础性的地位和与政府的天然密切关系,获得了政府调控的优先性。于立和王建林深入分析了我国“电荒”的成因,认为装机容量决定了电力的供给能力,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供给能力基本能够满足需求,因此现实中出现多次的电力供给缺口并非是发电能力不足,而是由于电力企业开工不足。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由于下游的供电价格受到政府的严格规制无法灵活调整,煤炭价格上涨必然会挤压电厂利润,从而相应降低电厂的发电积极性,按照电力企业的说法,发电数量越多,亏损也就越多。由于五大集团企业的国有性质和政府的压力,发电厂通常不会完全停机停电,但却可以通过减少发电量向政府施压,促使政府进行干预,要么维持较低的合同电煤价水平,要么提高下游供电价格,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电荒”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电力企业的“逼宫”促成了我国从2005年开始的“煤电联动”,电力企业要消化30%的电煤上涨因素,即煤价上涨的30%部分将由电价上涨来消化。2008年国内煤炭价格上涨幅度很大,但是出于抑制通货膨胀的考虑,并未实施相应的“煤电联动”。虽然作为国有企业,五大电力集团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惟一经营目标,但是在企业出现亏损且生产效率短时间内不易提高的情况下,惟有让政府进行补贴方能继续企业的经营。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政府支出规模已经很大,同时为了维持经济的恢复,防止“电荒”的出现,在电价上涨空间不大的前提下,政府只有选择抑制电煤的价格上涨。正是因为电力企业的特殊地位,可以挟政府以令煤炭企业,因此,五大电力集团在衔接会匕合约签订极少的情况下能够得以再次要求政府干预电煤价格。

煤炭企业市场势力的发挥其实是弱于电力企业的买方势力的,而目前煤电纵向价格双轨制的存在更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政府作为规制者对于煤电双方谈判势力的对比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发电方的谈判势力。

三、煤电双方谈判势力的对比

由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这是双方在谈判时能够达成“僵局”的必要条件,但更为重要的是双方谈判势力的相对大小。由于双方市场势力的来源有经济依赖性、市场结构、政府规制三个方面,因此无法以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勒纳指数等指标来直接比较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之间市场势力的相对大小,本文对此采取了间接比较的方法,即以职工工资水平来大致反映市场势力的相对大小。基于企业会凭借其拥有的任何形式的市场势力来提高自身利润和工资水平这一假设,一个几乎不具有买方势力的行业,职工不可能连续获得较高工资。同样,一个具有较强市场势力的行业,其职工工资水平也不会处于较低水平。电力行业的高收入一直以来都是煤电冲突中被屡屡提及的问题,即认为电力企业所称由于电煤价格上涨引起的企业亏损并不完全属实,其高成本中也有高收入的原因。

表2列出了1998-2007年全国各行业、煤炭以及电力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

从整体上看,电力行业平均工资要远高于煤炭行业,约为其工资的150%左右。2004年以前,煤炭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略低于各行业平均水平,而电力行业平均工资远远高于各行业平均工资。2004年以后,随着电煤价格的放开以及政府对煤炭企业的补贴,煤炭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才达到各行业的平均水平,但电力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仍然远高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

在比较煤炭和电力两个行业的收入水平时,除工资水平之外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两个行业工作环境的差别,相比而言,电力行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远远好于煤炭行业。因此,从收入水平方面来考察,电力企业具有的谈判势力要大于煤炭企业,在双方的谈判中也应处于强势地位。电力行业平均工资水平远高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这一事实表明,煤炭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导致电力企业亏损的结论并不成立,发电方以此为由要求降低煤炭价格,或是上调电价也是不合理的。这里必须提及的是,还有一种可能是在我国电力行业的发电、配电、输电、售电等内部环节中,成本和收益的分配不合理,因而导致在电力行业整体收入水平较高的同时,电力企业的确存在亏损的现象。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暂时无法对这种可能性加以验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可能性即使存在,其根源也在于电力行业内部,其解决途径也应是调整电力行业内部各环节之间的成本和收益分配,而不是在行业整体收入水平已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仍然以降低煤炭企业或电力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为代价来寻求行业外的解决办法。

四、结论

本文从经济依赖性、市场结构、政府规制三个方面分析了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各自所拥有的谈判势力,并从收入水平方面大致比较了双方谈判势力的相对大小,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基本结论。

第一,煤电双方较高的经济依赖性决定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会长期存在,因此不管煤电冲突的最终解决途径是什么,都应该是长期的和可持续的,不应在每年“电荒”或是煤电冲突已经出现再临时解决。

电力市场形势篇9

关键词:电力市场;用电营销;策略

1我国电力市场用电营销存在的问题

电力行业作为老牌国企,一直延续的都是传统体制建制,当市场经济建立起来后,传统体制机制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特别是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传统销售模式较为落后,无法完成企业现代化制度转型,在电力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营销问题,阻碍着市场的进步。1.1电力企业产品单一随着国家清洁能源的推广与普及,人们可利用的能源选择较多,市场同类产品性价比较高,导致能源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可替代能源与电能竞争的加剧,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供给,在天然气、太阳能逐步进入生产序列和居民家庭后,电力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不容乐观,新形势下,给电力企业发展提出更大的挑战,只有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才能成为市场的主导,把握市场、站稳脚跟。当前,电力行业对市场的控制不够,对主动营销也没有足够重视起来,导致一些市场份额流失严重,企业营销好坏,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电力企业受传统思维影响,对市场没有进行挖掘,对居民用电市场开拓不足,更主要的是对市场还不敏感,没有形成多样化、差异化产品,单一电能产品输出形式多年不变,让消费者我从选择,对产品策划、设计、销售手段创新不足,远远落后于能源市场发展速度,解决不了消费者多样的需求。1.2市场营销意识淡薄我国供电企业是传统大型国企,受计划经济影响,还不能完全放开进入市场,一些区域还存在行业垄断现象,整体市场观念比较落后,经营思想也没有遵循市场导向,用户意识不强,整体经营运作,还停留在“靠上级、靠政策、靠行政”的销售模式上,传统手段解决全新的市场问题,显然不合适,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供电企业人员安现于状、无竞争意识,认为自己的产品不愁销路,随着新能源建设与推广,电力企业这种垄断经营管理的优越感也不断消失,因为市场体制最终形成了供电企业产品销售出现困难的问题,虽然企业也进行了市场化变革,但还不能与市场完全对接,供电服务质量不好、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层出不穷,供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在劣势地位。1.3供电企业营销人员素质不高在电力行业中,重业务轻销售的现象比较严重,认为业务才是根本,而销售只是配合生产的,但恰恰相反,没有良好的销售,生产就进行不下去。这种观念导致了,供电企业营销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电力企业销售人员大部分综合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足,学习能力不强,对一些新观念接受慢,对新设备了解少、对新技术接触不多,这种人员结构,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市场营销体系。电力企业把精力放在业务创新上,而对营销的培训学习较少,供电企业管理模式陈旧导致销售人员工资、奖金不高,与业务相比差额较大,这也容易造成电力营销人员心理上的不平衡,工作中消极思想严重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电力营销队伍素质不高、结构不够稳定。1.4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系统存在风险电力企业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不够,存在一定的使用风险,在使用中经常出现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软件缺陷问题上,的使用与维护过程中,存在不稳定或不安全漏洞,直接导致非法用户或电脑黑客轻易入侵到系统,使电费统计出现重复或遗漏,造成一定损失: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一些操作人员业务不强,在使用软件时,出现操作失误,直接影响了电价标准,使相关指令出现修改,导致电费计量的误算:操作过程中,一些内部人员利用通道,营私舞弊,进行违规操作,蓄意对某些重要数据进行更改。

2新时期电力营销的几点建议

2.1转变和确立营销机制策略电力企业要不断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扭转传统观念,全面树立起电力营销思想。要对新形势有一个统一认识,建立强有力的市场营销体系,积极主动开拓市场,挖掘潜在空间,扩大电力市场业务量。要紧紧抓住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把经营当成服务的核心,重视市场分析和市场动向研究,形成需求分析和预测,拉动市场需求,对可替代能源市场进行分析,形成竞争报告,全面抓住天然气管道还未大范围铺设的良好时机,积极抢占家庭能源市场。2.2采取灵活销售策略要不断创新其模式,通过多样化的销售方法,不断刺激用户用电消费,通过消费积分、客户赠送等新形式,进一步维护好客户的忠诚度,使用户与企业成为统一的整体。电力企业要全面加大用电知识宣传,提升全民用电新理念,引导和促进用户电力消费。根据区域情况,可以适当开展电能示范小区建设模式,选择一部分优质用户,邀请代表参观示范家庭用电情况,使客户了解现代、时尚用电形式,引导消费,让用户在优质中,追求更高层次品质。2.3加强供电服务需求侧管理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打造一流服务团队,提升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要不断在管理上实现突破,细化服务流程,全面提升服务规范,从源头治理存在的漏洞,全面规范用电报装流程,使报装更快速精准。在对用户服务中,要加快办结速度,推行方便、快捷的一站式用电报装服务,方便用户的同时,完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在不断开发新模式,逐步开放电话报装、网上报装,上门报装等方法,在为用户提供多渠道、多层次优质服务上下功夫,满足市场需求,让用户满意。为了让用户了解供电用电情况,需要在各个营业点公布设计、施工、电力设备供应候选单位名单,让用户能够自由选择,避免出现“三指定”现象;在用户缴费中,要全面与银行合作,提倡电费储蓄、银行代收、银行批扣等形式,为了方便用户缴费,可以推广“充值卡”电费缴纳、网上电费支付等缴费方式。2.4加强营销信息系统管理科技的发展,使信息建设更加方便,可以通过业务拓展的方式,不断强化信息能力建设,全面摸清当前电力营销环节,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使电脑系统与实际业务相符合,确保流程更加安全可靠,使信息化管理更加科学,堵塞风险漏洞。通过相应防范措施,进一步建立预警预测机制,把信息风险降至最低。为了保证操作规范,需要专门安排操作人员,负责对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操作与管理,认真做好维护,避免系统全局性瘫痪、全局性出错,保证电费收缴更加安全。

3结束语

电力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全面答应市场机制,才能推动行业发展。新形势下,对电力营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电力营销工作已经成为供电企业主营业务之一,营销好坏直接影响了企业经营收益,只有制定全局营销策略,才能有效开拓市场,创造效益,提升电力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玉鑫.供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分析[J].民营科技,2009(7).

电力市场形势篇10

弱势品牌自身并不示弱,而往往力不从心。那么,小家电弱势品牌的生存之道在哪里呢?我认为弱势品牌既然资源有限,决定了它只能集中资源,走区域突围,各个击破,以点带面的途径逐步壮大。要突围,得先有战略分析,认清形势而后发展。

一、突围的难点与障碍

1、小家电弱势品牌定位于弱势地位,既无价格优势又无绝对知名度,销售渠道不健全,广告、促销资源不足。不规范的形象很难跟进大品牌,形成大气候。

2、随着渠道竞争加剧,销售成本剧增。目前的销售渠道导致销售费用膨胀,消费者对品牌的苛求意识增强,使弱势品牌在销售的全程服务成本加剧。

随着全国家电连锁大卖场进驻各大城市,不仅改变了原有商业格局,也加剧了各种苛绢杂税的征收力度,弱势品牌只能望而却步。消费的进一步理性化,消费者对强势品牌的追随和认可度大大提升,无形地挤压了对弱势品牌的关注度。

如以厨卫产品为例,顾客购买时首先会想到行业内一线品牌,央视天天有广告的大品牌,虽然价格不菲,但心里踏实且家庭装修显得上档次、有品味,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心理需求。

二、突围的机会与出路

一般而言,弱势品牌缺乏雄厚的推广资源,品牌的长远投入和持续、系统的塑造计划不清晰。有限的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只有集中资源优势,从局部突围,建立区域优势,从而拉动其它区域连动发展。

就某一省份而言,如何操作,引导弱势品牌突围呢?我认为,在营销策略的运用中,可以作如下定位,其中渠道(选择)策略尤为重要。

1、渠道选择

(1)坚持走大批发的路线

小家电弱势品牌市场投入小,品质优良,行业有影响而消费者不认知的先天性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批发能力,这样一方面减少了终端费用;另一方面因其有行业知名度有可靠的质量易被下游经销商接受,正满足了二三级市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和对产品质量的苛求。

大市场大批发的路线是切入市场的突破口。

(2)选择二级市场做终端大卖场。

近年来由于全国家电卖场疯狂地圈地开店,本土家电巨头的激活,一级(省会)市场的销售费用已经让厂商望而惊叹。

利润缩水,弱势品牌更不用去凑此热闹了。

二级市场是突围的重点。二级市场的家电卖场费用相对低,品牌集中度低,竞争相对缓和,为弱势品牌提供了生存空间。选择二级市场家电卖场作为主渠道,一方面有利于品牌形象树立,知名度提升;另一方面能迅速产生销售,提高商信心。本人认为,在品牌成长期,做大卖场的取舍关键是销售的盈亏临界点。只要预测销量和单店成本核算能达到临界点,新进入市场的弱势品牌就应该选择进场。

(3)选择另类渠道

小家电特别是厨卫电器目前看好的销售渠道还有:建材超市、整体厨柜店、小区推广。

这些渠道虽非主流渠道,随着市场费用的陡增已越来越多地被厂商应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它们的共性是费用低,直接有效,能快速地提升区域销售和区域品牌形象。在大卖场竞争白热化,弱势品牌毫无优势的环境下,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2、产品策略

一般认为弱势品牌的产品品质并非比强势品牌差,但同类同质同价的产品消费者会更愿意选择熟知的。那么,小家电弱势品牌怎么定位呢?我认为需走差异化路线,避免同质化竞争,避开强劲竞争对手。

首先,产品的外观款式应有强势品牌的质感和品味,而具备不同的风格。

其次,产品性能上要有所创新,要有自己固有的消费群体,形成销售真空。

3、价格策略

小家电弱势品牌的价格定位应紧跟产品策略。 (1)实行高低定价,高端机做形象,做利润。主销中低价位,保留一款有差异化、有诱惑力的特价,提升人气,从而带动整体销售。 (2)灵活运用捆绑销售,模糊消费者对单品价格的概念。 (3)类似产品价格始终保持对强势品牌的合理优势。

4、促销策略

弱势品牌促销追求短、平、快,立竿见影的促销效果。这样,终端现场促销是关键。 (1)套餐+赠品:优化产品组合,整体拉动销售,平衡各机型的毛利率。 (2)现场推广:利用产品展示机会直接面对消费者,可灵活运用抽奖和问答方式进行现场活动,既扩大品牌影响又能直接创造利润。 (3)交叉销售:与行业内外不冲突的一线强势品牌联合销售,以此映衬品牌形象。可以采用互赠消费券的形式相互拉动或联手进行促销、公关活动。

5、广告策略

弱势品牌广告诉求的重点在于自身产品消费观念和产品差异化概念的宣传,包括服务的人性化。 (1)在市场投入期,可选择地方报纸以软文的形式接连投放,全国范围的投入可选择行业内专业杂志如《家电市场》和《家用电器》作为主流广告媒体,效果佳,投入成本合理。 (2)选择家电大市场合适的户外广告有针对性投入,能刺激区域市场快速提升。 (3)小区广告:针对性强,到达率高,投入少,见效快。

6、分销策略

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后,分销是关键。

弱势品牌由于主流渠道进入少,批发份额大,将产品有效进入下游二、三级市场销售是考虑重点。目标分销商该如何选择呢?

通过《家电商情》招商信息并派业务人员跟进搜寻分销商,选择目标为三大类: (1)经营杂牌欲选择品牌的分销商,对方想通过经营品牌作长远打算进而发展壮大成为当地领先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