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线上教学制度十篇线上教学制度十篇

线上教学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8:18

线上教学制度篇1

根据前期检查成果,按照县教育局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我校认真检视存在的问题,逐一落实改进,扎扎实实地做好了开学的各项准备工作,促使线上教学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监督责任,主抓落实

在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工作方案的基础上,更明确各领导分工及职责,强化责任监督机制,各项工作分工到人,力争一事一清,一日一清;加强领导值班制度,力求线上教学期间,领导班子成员全员到岗;制定值班领导日报制度,完善值班日志、工作台账等制度,坚持把疫情期间校园防疫工作抓严做实。线上教学工作分配落实到各年级部,要求年级部主要领导及各年级部长分工负责,分片包班,年级领导及部长要下沉到班级,观察、监督各班线上教学的落实情况,并及时反馈;建立完善教学考核制度,在原工作量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对线上教学进行检查督促,以保证学生全员在线,学有所获,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

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制度及健康日报制度,进一步完善线上教学方案,制定线上教学实施细则,制定线上教学考核方案和考评细则,以制度保证线上教学的良好秩序;加强对学生情况的摸排,特别是对于假期到过武汉的同学,要认真排查,掌握情况,落实到人;对于学生健康状况要建档立卡,建立日报台账,确保掌握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线上教学期间教师健康状况的摸排,做到不瞒报、不漏报,完善教师返校健康登记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完善校园防控细则,确保线上教学期间到校工作教师的安全。

三、严格教学常规管理,主抓质量

1. 加强集体备课,强化常规管理。我校积极实施落实线上教学,自3月2日起,动员所有考试学科老师错时有序到校集体备课,不仅钻研教材、进度和线上教学的技术问题,还把重点放在线上教学管理上,强化三案一查制度,制定优生和学困生辅导办法。实行组长负责制,要求各年级部部长深入备课室,对各备课组集体备课进行监督检查,强调过程,更注重落实结果。

2. 加强过程监督,强化教学管理。线上教学的监管是第一要务,要求各教师认真制定细则,并把线上教学效果的监督列入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班主任必须深入到各班群组,进行实时管理,对听课时长、作业完成等情况及时总结反馈,通知到学生个人;强化线上检测,制定相应的细则,要求各科任课教师务必保障全体参与,保证检测质量,并要求教师做到过程实时监督,结果及时反馈。强化家校共育机制,动员家长对学生进行监管,发挥家庭教育的主体优势,力保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

3. 加强心理辅导,强化成长管理。线上教学不同于实地班级教学,当前疫情环境下,要强化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要求政教处围绕“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独居带来的一系列行为心理问题等,及时向班主任推送资料,班主任按规定每周至少召开一次视频会议,在严格作息和量化管理的同时,从心理上、生活上给学生以关怀,并动员学生家长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在完善线上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的教育做到多措并举。

四、抓好教学保障工作,保证安全。

1.完善各项日报台账。建立到校人员记录日志及返校人员健康日报台账,坚持登记上报,确保无遗漏。严格控制进出学校人员,实行特殊时期特殊管理,把校园防疫工作放在首位来抓,牢固树立安全压倒一切的意识,安全工作重于泰山,不松懈,不疏忽,确保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线上教学制度篇2

(一)净化学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高校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出领导干部、教师脱离群众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只注重条条款款,照本宣科,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的部门具有严重的官本位思想,上下班不准时,办事效率低下,群众观念淡薄,严重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的干部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尽忠职守,没有责任心,拿着国家的工资不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有的干部利用公款大吃大喝,讲排场,浪费严重,具有严重的奢靡之风。这些行为都脱离了学生实际,不利于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容易使“”侵蚀学生的思想。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有助于清扫不良风气,使全体师生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群众路线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形成一套系统的群众路线理论,用理论指导教学工作和学习,净化学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教师密切联系学生长效机制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圣神殿堂、是培养党的未来接班人的基地、是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重要载体。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对每个学生负责,秉承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是每个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高校也存在教师与学生脱节的情况。有的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高度重视,对表现平平的学生却了解甚少。教师的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没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列宁曾经指出:“少讲空话,多做实事。”[3]教师应该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做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建立多种沟通渠道。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有助于教师深刻领悟群众路线精髓,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是鱼与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起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教师密切联系学生长效机制的作用。

二、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净化学风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常态化机制构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脱节

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需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指导。目前高校教师、党员的群众路线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第一,表现在对党中央文件和下达的重要精神理解不够深刻;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主义上面;、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程度不够。第二,表现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脱节。一些领导干部、教师、甚至一些党员只在理论学习上做文章,不能将学到的群众路线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教育中。这是因为没有足够重视群众路线理论知识,没有领悟到理论最终需要指导实践活动的真谛。列宁曾经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4]教师们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学习有关党、有关马恩的一系列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党支部、团支部,最终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做好学生切实所需的工作。所以,应该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坚持理论联系高校实际。使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学习教育制度与其他制度措施缺乏整体协调

曾经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5]开展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学校师生积极学习马列主义,用马列主义武装头脑,建立每周定期开展政治学习的学习教育制度,增加学习密度,做到温故而知新。但是,目前存在学习教育制度与其他制度措施缺乏整体协调的问题,学习教育是学习教育,制度措施是单独的制度措施,形成了“两张皮”的局面。第一,体现在考核评估制度方面,考核评估制度是确保师生能够积极学习、践行群众路线要求的有利措施,起到一个约束和监督的作用。第二,体现在评优评奖制度方面,评优评奖制度意在表彰工作学习积极认真,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人员,实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不管是考核评估制度,还是评优评奖制度,都是用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并且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体现出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高校里制定这些政策措施的领导干部,他们自身缺乏一种整体协调的思维,始终存在条块分割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在具体的措施内容上,缺乏协调和关联性。这样就会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无法联系群众实际,阻碍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的构建。

(三)载体单一,缺乏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6]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更需要载体支撑。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高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一方面是与专业相关的课本、课外读物、期刊、论文、著作、校本教材等作为学习群众路线的载体。另一方面是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来接受有关群众路线的知识。另外,就是党支部、团支部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团组织生活,通过诗歌朗诵、情景剧、视频、讨论等方式来进行学习。总的来说,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形式都拘泥在传统的模式里面,缺乏创新。学生们在学习上会缺乏热情,久而久之产生懈怠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群众路线的观点。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一些领导干部不能与时俱进,存在相对保守传统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因为载体纷乱复杂,难以准确区分、把握、运用。因此,应该创新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利用相关专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使高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加具有新意,有利于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

三、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的路径

高校非常重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的构建。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面对理论与实践教育脱节;学习教育制度与其他制度缺乏整体协调;载体单一,缺乏创新的问题。找到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的路径方法。

(一)构建组织领导机制,提高工作实效性

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7]简单地说,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机制就是怎样组织发动领导干部、教师、党员积极参与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并带动学校各方面力量,通过一些规章制度促使他们带头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8]一般来说,领导运行机制包含党委的书记办公室、党委常委会、党委全委会、党政联席会、书记列席校长办公室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会议体系。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制度构建和有机协调,使党中央有关群众路线的重要精神能够及时有效的落实下去。使领导干部对高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的构建既有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又有细化到具体细节的特殊把握,把实践教育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吸收和总结,使之科学化、常态化。这样不仅改良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使活动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建立理论学习引导机制,深化服务学生的理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强调要“总结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学习教育的时间、内容、目标、责任以及相关的考勤、交流、通报等要求,推进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9]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个过程中,高校领导干部、教师、党员必须做好相关工作,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有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知识,并且引导学生的群众路线理论学习。列宁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10]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教师应该全心全意的为学生着想,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所有的政策、所有的决定,都需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做到透明化、公开化。建立理论学习引导机制,深化服务学生的理念。学生们才会支持学校的工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而一起努力奋斗。

(三)完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考核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

确保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形成一套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模式。第一,需要高校领导干部、教师、党员自身觉悟的提高,形成一个具有高效职能的群众路线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此次的群众路线活动进行统一领导、统筹兼顾。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实现高校日常工作和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协调有序进行。第二,群众路线小组办公室应该时刻关注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进展状况,要求各个党组织下属小分队定期进行思想汇报和提交书面工作总结报告,进行及时的梳理和总结,将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面,并在实践检验中得以丰富。第三,建立考核评估、评优评奖等监督、约束、激励励机制,“激励和约束是相对的两种手段,表彰先进的同时,也要约束和鞭策后进。”[11]使高校群众路线的学习教育制度和这些动力机制措施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第四,高校各部门各党组织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群众路线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配合,互相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只有在完善的管理模式下,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的构建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四)健全保障机制,创新活动方式

线上教学制度篇3

[关键词]高校群众路线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D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2-0098-03

2013年4月1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年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党的十做出的战略部署,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决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发展的加速期,高校的健康发展事关重大。高校既是承担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也是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同时,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其特殊性。在高校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增强广大师生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解决以学风(广义上的学风)为核心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特殊性

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全党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件大事,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主体――高校具有自身的特点,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内部组织构成的复杂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高校内部组织构成方面有着独具的特点,以党委为核心的政治权力组织总揽学校工作全局,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组织全面负责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除此之外,作为高校存在基础的学术权力组织在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高校以学术委员会代表学术权力组织,学术委员会主要是由大学教授和专家代表组成学术审议评议机构。另外,高校正在深化民主管理,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为民主管理机构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作风建设活动的复合性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在实践,重在行动,重在解决问题,以落实八项规定为切入点,坚决纠正“”,所以开展作风建设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在高校开展作风建设的特殊性在于高校的作风具有多元性,具体来说作风与教师群体的教风、学生群体的学风、管理人员群体的工作作风和一所高校传承已久的校风都是分不开的。所以在高校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复合而又要求各有差异的过程,这也带来了高校作风建设活动的复杂性和现实困难。

(三)参与对象认识上的多面性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但也有部分党员干部、师生在认识上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比如部分党员干部、师生认为高校不是政府机构,在校园里都是教师,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哪有什么突出的“”问题和问题?还有的党员干部、师生有自我陶醉、自诩清高的倾向,认为高校就像象牙塔,社会上复杂的“”问题和不良风气与高校人员没什么关系,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占用大家时间,纯属多此一举。

二、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一)利于稳定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高校是思想活跃的师生和各种思潮的汇集之地,历来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西方敌对势力试图不断渗透,推行“西化、分化”图谋的首选对象,特别是当前通过网络、影视、书籍等途径的开放性,各种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论调和观点有加速蔓延的趋势。所以开展群众路线,以“为民务实清廉”为目标,帮助高校师生认清形势,形成广大师生合力,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思想保障、工作机制和方法途径,把高校建设成为传播和引领社会思潮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阵地是当务之急。

(二)事关高校育人工作

培养人才是高校最为直接的功能,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重大使命与党和国家的事业血脉相连。但是,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同学间致命冲突、部分教师学术浮躁和造假、部分管理干部的现象让人对高校的育人工作表示担忧。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既可以让党员干部、党员师生自省、自查、自我批评、自我完善,又可以让广大师生提意见、查摆问题、深入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想实现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就必须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高校办学事业和服务师生成长成才的全局性实践中去。

(三)促进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党组织建设

剖析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高校同样有其生存土壤,要想切实解决“”问题,高校需要联系办学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党组织为目标,高校党组织要把着力点放在把握好办学方向、凝聚好师生合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

三、群众路线在高校长效机制构建的路径

(一)注重学习教育

虽然高校的全部活动以知识为连结,高校师生的学习状态似乎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但随着高校介入社会的深入,师生受到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多,高校的学习风气开始淡化和虚化,愿意坐“冷板凳”的人变少了。因此,高校要建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首当其冲的是注重学习教育,建立明确的师生学习教育制度,把高校建设成为一个人人善于学习并且持之以恒学习的场所:学生在其中以学习知识为主;教师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不断更新的知识,更应促使学习成为适应教学和研究生活的常态;高校管理人员同样需要保持学习的状态,如此才能适应总是变化的管理对象和管理场域。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学生的学习始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学习则要把职业道德规范常学常新。

(二)加强制度规范建设

群众路线要想在高校落地生根,必须有稳固的制度规范来支撑。高校是育人的场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群众路线以及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狠抓的制度完善、制度建设坚持下来,通过制度保障建设,形成高校办学管理按既定原则、既定制度和标准办事的良好风气。正如孔子所说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高校作为办学机构,长久的历史传承使其形成了较为严谨的制度规范,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梳理的情况来看,制度完善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增强制度规范的刚性和执行力才是重点所在,杜绝和消除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现象的任务还很艰巨,还要向着“一条规定就是一条红线,一项制度就是一道防线”努力,最终形成制度面前没有特例,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长久机制。

制度规范建设除了坚持制度的刚性,还要注意通过奖优惩劣弘扬正气,激发广大师生的昂扬锐气。对于吃苦实干的师生要不吝表扬,让刻苦辛劳的师生不吃亏,让默默无私奉献的师生受到尊重;同样,也要建立问责制度,对乐于享受、工作漂浮、精神状态差的师生要通过惩罚机制进行鞭策教育,切实营造制度管人管事、弘扬正面典型、问责负面形象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实践落实机制

党的群众路线的主旨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向群众学习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目标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所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是空洞的口号,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高校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群众路线的实践和落实更要从“常态”和“长效”两个方面下功夫。正如所强调的,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优良作风坚持下去,要持久养成,常有效,见长效。高校实践和落实群众路线除了更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在向群众学习方面更有着独特的优势,所以高校实践和落实群众路线要更多地把高校师生关心的问题解决好,把高校事业发展好,把学生培养好,把为社会发展提供助力的科学研究完成好,为社会服务好,根本的立场在于为师生谋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

(四)强化群众监督和民主公开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个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高校坚持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还离不开群众的监督,当然高校师生是知识型群体,自身监督意识很强,作为高校党员干部要正确看待,否则很容易与群众脱离,甚至产生对立情绪。高校建立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既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自觉性,又有利于建立起群众与党员干部平等交流的平台;同时,还有利于建立起党组织(党员)内部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双重机制,增强群众监督的有效性。

高校师生的民主意识比较浓,所以民主公开作为保持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重要方面应当着重在决策民主化、作风民主化、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方面;决策民主化是高校内部权力构成中党、政、学术权力交叉的现实要求,作风民主化是高校师生群体的知识化和多元化对柔性管理的现实要求,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高校民主管理的现实要求。

(五)突出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

《论语・子路》中早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名句。确实,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是解决“”问题,什么样的高校领导决定了带出什么样的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决定了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好的作风是通过严格的制度、措施抓出来的,更是高校领导干部带出来的。高校党委和行政领导要始终坚持正人先正己,努力做到身体力行和带头践行,在政治思想、管理工作、教学研究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以上率下的作用,从而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四、结语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线,党是否有生命力,关键看能否坚持好群众路线。高校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更是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坚持并养成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把群众路线当作高校党建和事业发展的“生命工程”和动力站来维护,必定会带来高校各项事业科学、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桑玉成.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构建长效机制[J].学习月刊,2014(2).

线上教学制度篇4

作者简介:胡彬(1980年9月-)女,讲师,硕士,从事景观设计与教学工作。

摘要:CaD课程是艺术设计类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必修课程,是训练学生轻松高效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图形设计必备技能的软件教学课程。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教室,其在教学上已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学模式,师生全方位互动教学已成为趋势,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也必须适应其新变化。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室实践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随着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用于辅助教学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也应运而生,它是一种能在局域网络上实现多媒体教学任务的软件,其功能包括屏幕教学演示与示范、屏幕监视、遥控辅导、同步文件传输、提交作业、网络考试和在线考试、试卷管理和共享等。授课环境的改变,也为计算机辅助制图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授课方法的调整打好了基础。CaD课程是艺术设计类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必修课程,是训练学生轻松高效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图形设计必备技能的软件教学课程。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教室,其在教学上已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学模式,师生全方位互动教学已成为趋势,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也必须适应其新变化。

1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为前提,制图知识为基础的融合式教学

在设计行业中,工程图是媒介,是讨论问题,交流经验、引进技术的语言。CaD是绘制工程图的工具,会命令的操作,不等于会画工程图。必须熟悉工程设计的流程,建立良好的读图、制图基础。设计制图中基本投影原理是理解CaD制图的基础,其制图标准和步骤对CaD规范画图有重要的指导依据。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空间分析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读图绘图。所谓的空间想象力,即从二维的平面图形想象出三维形体的形状,又熟知投影原理从三维形体绘制出二维的正投影图,正逆思维的转换可以使学生理解图纸。传统多媒体教学中,由于受屏幕大小、学生距离远近等客观原因的影响,图纸上的线型、粗细;制图符号的大小、特征等图像信息必须经过教师刻意提醒才能被注意,在多媒体网络软件的帮助下,教师将三维形体如何用二维图形表示出来的过程可以很清晰的出现在学生机上,简明、形象、通俗、易懂。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即学即用的学习目的

2.1以绘图实例为操作内容的实践式教学

如何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严谨准确、牢固,是所有教授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老师要面对的难题。传统CaD教学过程中往往按软件工具栏中的绘图命令的顺序讲授,强调绘图命令的使用方法,导致学生对单个图形绘制熟练,而真正面对工程图的绘制时却无从下手,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不会灵活运用制图命令,不能较好较快的进行工程图绘制。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设置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先基础命令后操作实践的设置,改为在概要介绍CaD必备操作技能和相关设计理念后重点以制图步骤作为指导进行平面图实践绘制的示范,以绘制某住宅楼标准层施工平面图为例,通过“绘制定位轴线”,“绘制纵横墙体”,“绘制基本构件”,“标注平面图文字”,“标注平面图尺寸”等步骤来讲解,既讲解了相关的常用绘图命令和操作技巧,又详细讲解了平面图的完整绘制过程和绘制技巧。

CaD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践练习在课程中占有很大分量。多媒体电子教室可以实教师机和学生机的同步屏幕演示和示范教学,也可以进行老师和学生全方位互动教学、分发和提交作业、在线自测和网络考试、屏幕监视与录像、电脑的集中控制与管理等诸多功能。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进行CaD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演示操作过程更为便利。操作上的讲授多用示范法,利用先进的互动教学软件,将教师的机上操作完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演示教学完毕之后,立即让学生进行上机练习,即学即练即用,这样当堂讲授的内容可以当堂辅导,使知识掌握牢固。对在练习中学生所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降低了教师因逐个解答学生所犯的共性问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二是,营造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可使用自己的学生机通过电子举手的方式及时向教师反映。还可利用两人对讲和多方讨论、联机讨论、网上论坛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之间、学生与陌生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初学软件的焦虑感和紧张情绪,缓冲了软件学习的枯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兴趣。

2.2着重建立以最终打印效果为中心的检验式教学

在工程图纸的绘制中,除了准确严谨的制图步骤,符合规范的图面标注,线型区分明确的最终打印的图纸效果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CaD工程图纸虽然是以打印出的墨线稿为主,但图面效果可以反映出绘制者的思维清晰与否,传递出绘制者的严谨态度。由于打印机配置数量有限,以往教学时,总以学生会操作软件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忽视了会画图不等于能出好图,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图面如果不能进行相关的设置,打印出来效果未必尽人意。线型、线宽的设定是决定打印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首先,图样应根据形体的复杂程度和比例大小,来确定基本线宽。绘图中不同用途的线型宽度应有所区分,并以基本线宽为标准,确定图线的粗、中、细差别,例如基本线宽为1.4mm,即粗线宽度;中线宽度按规定应为0.5个基本线宽,即0.7mm;细线的宽度则为0.35个基本线宽,即0.5mm,每一组粗、中、细线的宽度,如1.4、0.7、0.5,称为线宽组。图样中的主要可见外轮廓线为粗实线,次要轮廓线为中实线,图例线、符号线、尺寸线等等用细实线,在最终打印出图时,层次分明的线宽组可以使得图面清晰生动。局域网环境下,可实现打印机的共享使用,最大程度的实现打印出图,也可运用CaD软件进行图片格式文件的打印,以便更直观地进行最终制图成果的检验,查错指正。

2.3注重CaD软件与其他操作软件的配合使用

CaD软件绘制的文件与SKetCHUp、3DmaX、CoReDRaw等三维或二维图形制作软件可以相互转换与使用。在教学中对CaD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可以让学生的眼界放宽,更加灵活运用CaD进行图形的创作,增加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3以建立健全规范的成绩为基础的鉴定式考核法

近年来,对于艺术设计学生的成绩评定,多以平时成绩和期末大作业的成绩综合评判,这既符合设计类课程特点又能较全面公正的进行评分,但对CaD课程来说,这种评分标准也有一定的漏洞,如可复制、修改的电脑文件使某些学生有机可乘。网络在为教学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给学生更多的诱惑。学生在不断的下载资源的同时也产生了投机取巧的心理。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可以进行无纸化的现场限时考核,可以防止文件的CopY互用,考核了学生的现场作图能力,督促了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作图速度,体现了实效性,也与社会上招聘考核、职称考核的方式接轨。

为有效的监控学生学习,教师可以从教练机上获取学生机打开的程序和进程信息,对学生的上线情况进行即时监测,还可以在进行屏幕教学演示与示范时锁定学生机的键盘和鼠标,对学生上线、未上线、退出、异常退出或逃脱、网络掉线等各种上线情况的即时检测。

通过“文件分发”、“作业提交”等功能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所需学习资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实时互动平等交流模式提供了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和协作关系的建立,教学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贴身式教学服务,打破了传统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大家一起学,比谁学得快,学的好”的氛围下实现了自我进度规划、自主学习。

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其教学形式和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有效结合自身的专业的需要,用电脑表达自己的创意设计理念。由于其授课方式的改变,而使得电脑操作技巧的传授更为直观,师生互动更强,随着其应用越来越广泛,课堂授课将更为多变精彩,势必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丁乔.仵亚红.李茂盛.工程制图与CaD绘图课程融合式教学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4第2期(总第120期):185-186

[2]赵鹤群.王冲.陈冬鹤.CaD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J].电子世界2012.10:160

线上教学制度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知道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势高低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硬币山的制作和连接图上相同数值的点,体会如何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观看等高线地图的绘制方法,总结等高线的特点;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总结对照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说出山体各种地形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

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图片、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利用实践探究活动、习题演练、师生白板互动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的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展示图片)我国西南特种兵狼牙大队孤狼小队接到上级的一项任务,要消灭一恐怖组织的基地,于是孤狼小队展开的细致的调查,制定作战方案,并成功消灭了恐怖组织的基地,那么我西南特种兵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生:制作地图,知道指挥部,碉堡,弹药库所在的位置。师:那么如何将地表高低起伏不平的状况准确的画在平面图上,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地形图的判读》。

2、讲授新课:

环节一:百度搜索学生看教材24页,百度一下搜索找到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在学生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基础上及时练习:

练习一:读下图,甲地海拔高度为_____,乙地海拔为______,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______。

练: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与

世界大陆最低处死海的海拔-415米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练习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的是()。

a、绝对高度B、相对高度C、海拔D、平均高度

环节二:实践探究

学生实践探究完成活动一和活动二,动脑、动手来体验等高线的绘制。

活动一:学生课下准备好三枚硬币,一枚一元的,一枚五角的,一枚一角的,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放好,画这座硬币山的俯视图,体验等高线的绘制。

活动二:教师课前印好带有100、200、300数值的黑点,让学生将图中数值相同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再次体验等高线的绘制。

学生绘制好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绘制情况,并及时予以评价。

环节三:百度搜索

学生看教材24页、26页,找到等高线,等深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并读图分析总结归纳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环节四:读图分析

学生观察等线线地形图并对比山脉坡度陡缓,分析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之间的关系。并及时进行练习检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可根据自己平时登山的经验来理解这部分内容。

环节五:读图分析

借助学生喜爱的喜洋洋这个动画人物,激发学习学习兴趣来识别山体的不同部位,判读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表示;并及时练习检验。

山峰:闭合曲线,里高外低_____山脊:等高线向低处突出_____山谷:等高线向高处突出鞍部:两个山峰中间较低的地方_____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练习: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等高距是_____米。2、那B的海拔是_____米。

3、适宜攀岩运动的是何处,用字母_____表示。

4、图中D或C处哪一处可以有河流经过?

环节六:欣赏发现美

线上教学制度篇6

一、课前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直尺、塑造山体模型的橡皮泥、小刀和白纸,教师准备连成等高线的红色塑料绳。课前分组合并座位,先让出教室的前部留作模拟登山和拉等高线的场地,并在地上用粉笔画出模拟的环形山脚线。

二、活动设计

1.模拟登山,测高、拉绳连接形成等高线

教师先板图或投影一座山(一侧为缓坡,另一侧为陡坡)的侧视图。假设8组学生分别从山的不同方位登山,每个小组都带有GpS仪(或装有GpS软件的手机),分别在海拔100米、300米、500米处定点,并测出山顶的海拔高度(550米)。教师让每个小组选择3个学生,模拟从教室前部假设海拔0米处的环形山脚线出发,分别代表本组到达100米、300米、500米海拔点。然后,位于最的8个学生蹲下,以肩膀高度表示100米的海拔高度,并让大家同拿一条绳子连接成海拔100米的等高线;同理,位于海拔300米的8个学生也蹲下,以头顶的高度连接绳子形成海拔300米的等高线,位于海拔500米的8个学生则站立,以肩膀的高度连接绳子形成海拔500米的等高线,另请一位同学以头顶矿泉水瓶盖代表山顶的海拔高度(550米)。这样,模拟登山的同学以代表不同海拔高度的三个红绳圈,组成简单的等高线立体模型。

上述操作及其结果,为学生转换为顶视,想象平面上的等高线提供了实物支持。教师据此引导学生想象并体验“把这些等高线圈套在山上并从上往下看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在山的侧视图和白纸上尝试绘图表达。

2.制作模型,绘制等高线,判断陡坡、缓坡和陡崖

在学生想象顶视观察等高线的形状之后,教师让拉等高线的学生将绳子放在地上,形成以矿泉水瓶盖为中心的3个不规则圆环,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标注海拔高度及根据侧视图上山峰不对称的情况,调整等高线形状,以反映出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对应关系。通过这一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从侧视到顶视观察角度的变换,建构起侧视的山峰与等高线之间的联系。

为强化这种联系,教师可另外给学生一幅一侧带陡崖的山峰图(标注有100米、300米、500米、550米等海拔高度),让学生用橡皮泥塑造出该山体的模型,并分层、切割,逐层在白纸上描画出此山峰的等高线。教师引导过程大致如下:假设桌面为海平面,利用垂直于桌子的直尺刻度定高。每1厘米当作100米的海拔,据此来塑造该山体的模型并在模型的图示海拔处定点,用小刀分别刻划出100米、300米、500米各层的等高线,再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把这些等高线投影到白纸上。用小刀沿每条等高线切开,形成若干层山体块,分别把这些山体块由低到高逐层放到白纸上,沿着其边缘逐一描绘出环环相套、表示各海拔高度的闭合等高线。

通过这一操作体验过程,深化学生对用平面上等高线表示立体地形的理解,同时也建立起图上不同海拔等高线重合与陡崖的联系。

3.识别部位,尝试绘制等高线图

教师展示出一幅组合山体的示意图和对应的地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及认识山脊、山谷、鞍部、山峰和陡崖五种山体部位及两座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让学生概括每种山体部位的特点,并在观察想象的基础上,尝试绘制对应的等高线图。

学生已有绘制山峰、陡崖等高线的基础,但其它部位的转化绘图仍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用靠拢两座山峰模型进行顶视观察或再利用前述切割橡皮泥模型分层描绘等方法,掌握用等高线地形图表达山体各不同部位的方法,并学会判断相对高度。

4.交流讨论,概括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

前3个步骤为学生体验—领悟—内化的过程,教师应适时组织和引导学生组内进行交流、分享、总结,概括上升为理性知识,并完成讨论结果记录表,进一步以文字形式落实教学目标。

5.分组竞赛,强化并塑造地形模型

经过上述系列活动,学生已初步达到教学目标的知能要求。为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检验学生将抽象的等高线图转化为形象的立体地形的实际能力和准确程度,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根据等高线塑造地形模型”分组竞赛活动。教师呈现等高线图,要求各组用橡皮泥捏出对应的山体模型。评价标准为能否准确地表达出等高线地形图中两个海拔不同的山峰、鞍部、山脊、山谷及其坡度的差异、陡崖,并答出两座山峰间的相对高度。以质量优、速度快者为胜。教师可以奖励完成比较好的小组,并让各组相互展示模型,评价、交流。

上述5个步骤的体验—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实现了侧视顶视、形象抽象形象、实践理论实践的转化,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得到了很好体现。

三、理论指导

1.体验学习理论

该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做中学”,即有效学习应从体验开始,通过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亲身体验、感受和领悟,并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分享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最后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其模型为“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

笔者的设计也以体验为核心,进行了模拟登山连接等高线、顶视观察、制作模型切割绘制等高线、图与模型直接对比认识各种山体部位的图示特点,到最后的据图塑造地形模型等多种不同类型、但在认识上循序渐进的体验性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建构主体的地位,保证了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2.智力活动内化理论

线上教学制度篇7

在必修2课本中有关曲线运动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曲线运动的方向,由于缺乏必要的演示仪器,教师常常以理论讲解或者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来简单证明曲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方向是沿轨迹的切线方向。这样做往往过于抽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导致部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笔者利用业余时间,根据曲线运动原理,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一旦改变其速度方向的外力消失,则物体沿此时的速度方向做直线运动,制作了一个“曲线运动瞬时速度方向演示仪”。

1实验器材

“曲线运动瞬时速度方向演示仪”一台,16k白纸五张,小刀或者剪刀一把。

2装置结构[tp12Gw85。tiF,Y#]

如图1为简易制作的“曲线运动瞬时速度方向演示仪”。其结构为在三分之一的大可乐瓶的正中间固定插入一根直杆,杆的底端插入可以转动的底座中。在杆的上端用手摇转将杆的顶端夹紧,这样用手摇动手摇转时,就可带动可乐瓶一起转动。可乐[HJ]瓶下端内部边缘安装几个小的塑料圆环,每个中可以放置一个直径1~2cm的小铁球。同时在安装底座的平板上铺上一张白纸,用以显示实验轨迹。另外,在白纸边缘贴上一些双面胶。

3装置原理

手摇钻带动塑料瓶转动,瓶内滚珠随之做圆周运动,当突然向上提起塑料瓶时,滚珠会沿切线方向滚出。涂有墨水或印泥的滚珠滚出时可在白纸上记录其轨迹,从而证明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其瞬时速度方向沿其切线方向。

4实验方法

在底板铺上白纸,白纸要求中间剪一个直径5cm左右的孔,用以套进底座中。将连接有手摇钻的塑料瓶放到底座上,将滚珠放入可乐瓶中的塑料圆环,将底座边缘的双面胶撕开。在滚珠上滴几滴墨水,转动手摇钻带动塑料瓶内滚珠转动。当达到一定转速时,向上迅速提起手摇钻,滚珠由于突然失去向心力,会沿切线方向滚出,在白纸上留下运动轨迹。(运动轨迹如图2所示)滚珠到达白纸边缘时会被双面胶粘住,防止滚动太远或者反弹。

5设计评价与反思

线上教学制度篇8

关键词:高速铁路施工测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U238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高速铁路因其安全、舒适、快捷的独特优势,已成为大多数中国居民远足的首选交通方式。高速铁路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驰骋于华夏大地,修建高速度、高精度、高平顺性的中国高铁,是我们铁路一线建设者执着追求的目标。《高速铁路施工测量》课程作为交通类高职院校高速铁路技术专业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校学生的主修科目之一,该课程是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高铁铁路迅猛发展和高铁施工测量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社会背景下,根据社会需要应运而生的一门实用型及针对性极强的专业课程。结合本人近几年对高速铁路施工测量课程的教学实践,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2更新课程内容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随着高速铁路速度的一次次提升,高铁测量新技术和新仪器的不断涌现,这就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铁路施工测量是一门实用性和针对性极强的专业课,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高速铁路施工测量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课程内容是落实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已有的高速铁路施工测量教材,要么针对本科教育编写,要么内容有很多跟不上目前高铁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认真备课的同时不断加以完善,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本课程具体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我国传统的铁路测量方法是按照切线上的转点和曲线上的交点、副交点来控制线路线,设计单位提供的测量桩点主要有直线上的转点、曲线上的副交点。这种采用定测中线控制桩作为施工单位的线路平面测量控制基准,存在极大弊端。一是实际工作中,由于设计单位线路定测的测量精度很低,施工单位要对误差的调整、曲线的调整等做大量工作。二是工程开工后,这些中线控制桩均不复存在,铁路的平面测量控制基准也就不复存在,这为后续的测量工作及线路竣工和运营阶段的线路复测造成极大麻烦。现在铁路设计不再采用传统的铁路测量方法,设计和施工单位普遍采用全站仪或GpS测量技术进行线路的定测和施工复测。勘测、施工放线均使用Cpi、Cpii平面控制点或加密控制点来测设理论中线,中线控制桩已不再作为勘测、施工放线的控制基准。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或GpS_RtK进行放线,中线桩是从Cpi或Cpii控制点上用极坐标法放线,现场放出交点或副交点对施工测量已经没有作用。极坐标法放线的误差不会积累,中线桩的误差不影响中线测量的精度,不必进行中线桩的贯通测量。为了验证中线桩的可靠性,采用不同控制点用极坐标法放线进行验证。因此,任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重点讲述极坐标法或GpS_RtK放线的原理并安排实训课程加深学生对此原理的理解。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精度要求高、轨道平顺性要求高、运营检测周期长,因此采用勘测设计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合为一体的“三网合一”

控制测量技术。任课教师在讲授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内容时应按照高速铁路测量新标准执行。

3)高速铁路线路变得更直、曲线长度变得更长高铁相对于普铁速度快了好几倍,所以曲线半径加大,缓和曲线加长。普铁的曲线测量由于误差会很大,将不能再适应高铁的需要。我们知道,曲线外矢距F=C2/8R式中C为弦长,R为半径。若按10m弦长3mm的轨向偏差(即用20m弦长的外矢距偏差)的轨向偏差来控制曲线,则铺轨时一个大弯道由几个不同半径的曲线组成,且半径相差几百米。由此可见,只采用10m弦长3mm(有碴)/10m弦长2mm(无砟)的轨向偏差来控制轨道的平顺性或许不构严密的,因此有人提出采用相对控制与坐标绝对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轨道铺轨控制。绝对坐标的应用涉及到全站仪坐标放样及GpS定点的大规模使用,我们将课程内容及训练方式进行调整,加强了全站仪和GpS的学习和使用。

4)由于高速铁路线路变直,曲线变长,同时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在客运专线、高铁的建设中,桥梁和隧道所占的全线比重在加大。京津城际铁路有86%的线路建在桥梁上;武广高铁全线共有桥梁648座,总长度468公里,几乎占到线路总里程的一半,全线有隧道226座,总长度177公里。同时高铁的路基横断面加大,也使得桥梁和隧道的横断面尺寸加大。为满足列车高速通过隧道时产生的空气动力效应要求及旅客舒适度的要求,隧道断面净空有效面积达到100平方米,施工开挖断面达到160平方米。这些要求我们高职铁道工程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桥梁和隧道的施工测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都是我们要更新和关注的问题。

5)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定位基本位于施工一线,因此,在加强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任课教师也应制定同步的实训计划,如平面控制测量实训、电子水准仪二等水准测量实训、智能型全站仪实训、GpS测量实训等与本课程理论内容和高铁施工一线所用测量技术紧密联系的新仪器操作课程。

3改革教学方法

教育是一种充满了辩证法的科学,又是一种带创造性、艺术性的事业。一所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主要决定于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学方法的水平。

为了提高高速铁路施工测量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作出调整。灵活运用传统教学、多媒体课件、现场演示、观看视屏等多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高速铁路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是按照Cpi、Cpii、Cpiii的顺序分级布网测量的,其控制网的布设、测量、数据处理等既相互联系有各有特点,采用多媒体手段能展现其测量过程中的前后联系,是现场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过程在较短时间展示出来;又如。Cpiii测量是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新技术,无论使用现场演示或教学录像都不能准确突出放映其测量细节和关键步骤,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清楚地将其测量的原理、方法、过程和细节叙述清楚。

高速铁路施工测量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有些内容不仅需要讲述其原理和方法,还需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其要点。例如高速铁路轨道施工和轨道精密测量交替进行的现场实况录像,才能直观地认识到轨道精密测量时配合轨道精调施工的关键所在。

4体会与建议

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一方面,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持续进行,我们正在面临又一次新的变革,从事高速铁路施工测量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及时关注高铁发展最新动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才能在教学中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随着高铁测量新仪器的出现,任课教师还需将GpS接收机、自动测量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新仪器的使用及其数据处理作为重点内容,同时新增轨道精密测量的内容。高速铁路施工测量是一门要求任课教师对测量学基础知识掌握既深又广的一门学科,想要教好这样一门课程,任课教师还需传授坐标系转换,高程归化等属于大地测量学的知识,以便学生更深入的对此课程进行系统认知。

[参考文献]:

1.《新建时速度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下),铁建设[2007]47号,铁道部,中国,2007.

线上教学制度篇9

 

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比了在线课程与传统面授课程之间的差异。并以提高高等教育院校学生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为目标,研究了我国在开展和实施在线课程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随着我国高速计算机网络和音频视频传输技术的发展,在线课程及大规模开放型在线课程(mooC)这一新型的授课方式正方兴未艾。新兴的在线课程与传统的面授课程孰优孰劣的争论正在被更多的教育者和学生甚至被学生家长广泛关注,并进行着有益的讨论。同时这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了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教育部于2013年12月批准清华大学成立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可见这是一项值得各方面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所有参加探讨的人和关注者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在进一步探索在线教育怎样发展才是最适合我国国情与现状的。为此我们在这里提供一些资料供研讨时参考。

 

据美国教育部在2013年初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有69%的美国高校将在线教育视为该校长期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十年前,这个比例还不足50%。2012年首次修读在线课程的大学生的人数增加了57万。高等院校中,至少修读一门在线课程的学生总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70万,占全美高校在校生的32%[1]。然而,根据2012年美国对高校教学主管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认同在线教育的价值与合理性的教师仅占总教师人数的30.2%[1]。这个比例在2002—2012这10年间,从未超过三分之一,并且这两年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在线课程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仍旧存在一定疑虑。

 

一、美国在线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的在线教育仍旧凸显出一些棘手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在线课程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正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ofVirginia)的markedmundson教授所指出的:教师可以在面授的过程中实时观察学生的表现,从而不断地在课堂上微调授课的内容[2]。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感受到学生在一个关键知识点上难以理解。那么,他会马上举出更多的例子。而在在线课堂上,视频画面显示台下坐着满课堂学生,而注册上线听课的学生与视频画面上的学生不可能是同一批学生,也就是说线下学生和线上学生可能存在差异,而差异可能是方方面面的,甚至是巨大的。由于线上课堂教师无法通过课堂互动来了解受众的平均水平、兴趣点和接受程度,也无从对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这可能会造成效率不高。尽管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辅助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

 

但教师在回复邮件的时候仅能通过文字与个别学生进行十分有限的互动,失去了在课堂上与学生整体面对面的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教学手段。特别是针对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位教育,应是名副其实的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是要“私人定制”的,也就是说只有针对性特别强才有实效。而线上教师难以对学生整体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因而难以提升教学质量。

 

2.在线课程无法提供必要的进度保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的ColleenDonovan教授指出:即便是在著名的大学中,由于在线课程缺乏积极的监督与激励,学生在期末临时突击听课的状况十分普遍并且还在蔓延[3]。和面授课堂相比,通常网络课堂允许学生按自由的时间表参与课程的学习。的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给予了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段去听课的权利,但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是:由于缺乏对学习进度的监督,许多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偏低,本身自控力不强的学生便不再按照课程推荐的学习进度去听课[4]。相比之下,面授的课程进度由教师掌控,学生只要按时来课堂听讲,授课进度是完全有保证的。

 

3.相对传统课程,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学习所获得的成绩可能更低。为了对比传统授课方式和在线授课的效果,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University)的DavidFiglio教授在《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上设计并设施了一次比较实验。实验中,随机将参与的学生分为面授组和在线授课组进行对比。实验在同一个学期实施,采用相同的授课教师。在线课程的视频采用的是面授课程的同步录像,因此可以保证同样的授课内容。两次的期中考试和一次期末考试也采用相同的试卷。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同样的试卷,参加面授的学生的成绩要比参加网络授课的学生的成绩平均高出0.5分(5分制)。实验结果还指出,特别是对一些弱势群体,不同的授课方式造成的成绩差异更大。实验结果中显示在线授课组中拉美裔的学生的成绩比面授组拉美裔的学生的成绩平均要低1分(5分制)[5]。尽管这仅是一次实验的结果,普遍情况需要更多的实验去证明。但这是目前为数不多的通过随机派选学生的方式进行的在线课堂与面授课堂针对同一门课,同一时期的对比实验。这项实验结果的发表在美国教育界也产生了震动。

 

4.在线课堂增加了著作权侵害的危险。随着在线课程的大范围普及和开展,各种对课程内容著作权的侵害变得更加容易和普遍。为了规范在线教育对著作权的合理使用,美国于2002年11月颁布了《技术、教育和版权协调法案》(technology,educationandCopyrightHarmonizationact,简称teaCHact)。该法案对1976年颁布的《版权法》中针对以教学为目的对文字、声音和影像著作的使用权利扩展至在线教育领域。同时也对在线教育中使用他人著作的范畴进行了明确的限定[6]。

 

例如:该协调法案明确教学内容的传播对象仅限于正式在校注册的学生。相比之下,我国《著作权法》并没有针对在线教育有相似的规范。而这些在线教育资料通过相关人员,被广泛地传播至互联网上。主要包括:课程的视频、课件、视听资料、试题、参考资料等。由于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制度,其他互联网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对以上这些很可能侵犯了教师个人和学校集体的著作权的文献进行下载、复制,甚至再次分发。

 

二、对我国高校开展在线课程的启示

 

与美国相比,我国在开展在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我们依然可以借鉴其宝贵经验。在高校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网络化在线教育背景下,上述问题将很可能同样会出现,我们应对其加以注意并提前采取措施进行规避,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积极开展面授与在线课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由于在线课程和传统面对面的教学课堂在“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上存在质的差异,因此用在线课堂全面替代传统面授课堂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对于以培养高精尖研究型人才为任务的“985”、“211”层次的大学是不适合的。另一方面,网络课堂独有的某些优势又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如学生听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更丰富的音视频资料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随时对课件和授课视频等资料进行反复播放;等等。因此,在线课堂应成为传统课堂良好的补充。一方面,对于那些感到课堂内容“吃不饱”的尖子生,可以学习在线课堂上更多的扩展知识,从而对课程内容进一步深化理解。另一方面,对那些基础薄弱、能力欠缺、感觉面授课堂“跟不上”的同学,通过在线课堂,可以对面授内容进行“回看”,这样多次反复的理解,有助于弥补面授课堂上造成的脱节。

 

2.增加在线课程授课情况的跟踪和管理。对于授课者来说,绝不能将在线课程看作是讲一次,录一次,再不必操心,“一劳永逸”的事。美国教育部2013年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2012年,有44.6%的学术带头人认为参与在线课程教学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比传统课程要多。这个数值比在2006年调查的结果高出3.2%。被调查对象中,感到参与在线课程教学比传统课程教学要轻松的比例只有9.7%[1]。因而,若简单地认为开展在线课堂会降低教师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工作量,是十分偏颇的。以回复学生提问这项工作为例,对于传统课堂,通常教师会安排每周1~2次的固定答疑时间,其他时间教师不必费心。而对在线课堂,学生随时都可以提问。按照自1983年就开始开展在线课程的美国诺瓦东南大学(novaSoutheasternUniversity)的规定,教师需要在24小时内回复学生的邮件,最迟不能超过48小时[7]。

 

那么,这就意味着教师就需要为随时回答学生提问做好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对于学生参与在线课程的进度要能够做到实时监督。不同于面授课堂,缺乏激励和监督的在线课程会使大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压力[8]。教师应该在学生参与在线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按照周和月、期中和期末等不同的时间点,规定学生需要完成的进度。充分利用作业、报告、测验、讨论等形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习状况加以了解和核实。对于跟不上进度的学生,要严格督促,并勒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补足差距。

 

3.分层次、分对象、分性质地开展在线课程的授课。同一所学校对于不同层次的课程要分配不同的在线教学学时比例。例如,对于工科院校,一些以扩展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为目的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可以相对提高其在线教学学时的比例。但对于某些实践环节,学生不动手,仅凭文字和视频难以掌握和提高真实的动手能力,必须严格限制在线教学的课时,以免造成学生仅会“纸上谈兵”的恶果[9]。

 

同一门课程,对于基础薄弱、成绩差的学生,应限制其选择在线课程的比例。因为往往对于这些学生,自控力通常较低,他们参加在线课程的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学校应从培养学生为出发点进行全盘考虑,尽力保证其在传统课堂的这种密切监督的方式下学习。对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尖子生的教育,应更多地考虑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并且,有条件的学校应把个性化教学开展至更低的年级[10]。例如:北京工业大学电控学院就对电子信息工程实验班专业的学生开展了一对一导师制度。学院为每一名实验班的学生自一年级入学起就配备了导师。导师不仅在课程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且多层次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目标、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开展教育和督促,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实验班的读研的比例(包括国内和出国读研)高达46.5%。

 

4.培养学生版权意识,从技术上限制含有版权的资料无限传播。我国社会的版权意识普遍较为淡薄,这种影响已渗入高等院校,使得在高校中侵犯著作权的状况十分常见。一方面,一般民众对侵权行为的默认态度使学生没有形成应有的尊重著作权,维护著作权的意识[11]。另一方面,网络资源的大范围使用,部分学生为了获得网络上虚拟的“信誉”和“积分”大肆上传、复制、分享众多有版权的资料。例如,在百度文库上,可以很容易地搜索到各个高校的各类课件、课程教案、习题和试卷。这些资料绝大部分是没有经过原作者授权的。在线课程的推广也造成许多名师的教学视频在各种论坛里传播。甚至有些参与课程的学生为了达到自己“收藏”的目的,私自通过“屏幕录像”等技术对含有版权保护的内容进行复制,并通过所在的网络群等途径进行传播。这些行为都严重伤害了原作者和出版单位的著作权益。

 

因此,我国应当通过进一步推广数字水印等加密技术,应用这些技术对在线课堂的内容严格地加以保护。修订《著作权法》并明确在线教育的特殊使用范畴,对著作权在该领域的使用和传播范围加以规范,以维护著作权所有人的利益。同时对侵犯版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防止教学资料的无限制传播。

 

总而言之,我国在努力推广在线课程,加大推进在线教育力度的同时,也要注重研究在线教育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通过借鉴西方的经验,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规范,使在线课堂与传统面授课堂相得益彰,使更多的高校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因其收益,共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线上教学制度篇10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动因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分析

目前,网络就农村大学生比重日益下降,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网络的调查显示,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是造成农村大学生减少的根本原因,而农民穷,无钱供养孩子上学;农村穷,教育条件(硬件)太差,教学质量上不去;农业穷,教师待遇太差,基本没有发展前途,留不住好教师,教学质量极其差。

1.显性状态流失。显性状态流失就是指原本从事教学的合格教师直接流出教育界,从事与教育无关联的职业,或从农村教育领域流向城市及发达地区从教。显性状态流失造成农村教师流失严重,骨干力量不稳定。由于受农村工资待遇低和生活条件差等原因,特别是受市场经济影响,我国多年来一直存在“骨干名师向东南飞,乡村教师往城市挤”的现象,教师队伍中主干力量不稳定,教学骨干连年大量流失,农村中小学成为向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城市输送优质师资的基地。中国现有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农村地区教师占80%。为了解农村教师队伍情况,教育部师范司委托江汉大学对全国22个省区的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进行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年龄、学历构成、职业认同感等方面都存在严峻的现实问题。

流失严重,“初三班主任一年全流失”课题组成员、江汉大学教育学院刘平秀在武汉一所初中学校了解到,1998年后该校就未曾进过一位师范专业毕业教师。“2002年时初三班主任全部流失,之后连续三年语文教研组长流失,三年共流失教师11人。”课题组发现,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乡镇向县城流动,县城向省城流动。据西宁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统计,西宁市连续三年向社会招聘教师,招来的大部分是各州、县的教学骨干教师。调查发现,一般小学、中心小学、一般中学2004年比2005、2003年流失多,中心中学教师流失人数逐年减少,2004—2005年各学校流失人数都在降低。

2.中间状态流失。中间状态流失是指那些拿工资而不上班的人员。这种流失对象是套取国家工资而不工作的不劳而获者。这些人往往有着深厚的社会关系和权力背景,他们依靠其亲属的权势挂名在教育单位,不上班照拿钱。中间状态流失的比例之高,令人担忧。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小学中十分普遍,而此现象也进一步的催生了隐性状态的流失。

3.隐性状态流失。隐性状态流失是指一部分教师虽然留在教学领域,但心思不在教学工作上,“在其位,不谋其政”,端着“铁饭碗”,抱着“做天和尚撞天钟”的态度,浑浑噩噩地熬日子现象。这种流失最终导致了教师在工作中主次错位、不努力工作和混日子的严重后果。这种流失对象尽管留在教师岗位上,但不谋求对工作的尽职尽责,没有追踪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没有更新知识的意识,不能给学生传授新知识,不愿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与其说在工作,倒不如说是在误人子弟。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质量下降,使教育无法达到其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动因探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理性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他们所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尽管社会一直把教师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作为“利他主义者”的典范来进行赞誉和宣扬,但是教师本身就具有二重性,他除了在社会公众中具有楷模性外,他还是一个社会自然人。

1.教师的行为受成本与收益最大化的影响。教师职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及综合素质,更具备较高的人力资本储备,因而每位从业人员必须预付一定的“成本”,其中包括直接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就是每一位教师从业人员必须接受教育所花费的成本,即从小开始学习一直到工作时所花费的一切费用,再加上工作期间的生活费等其他直接的开销,其中不包括在读书期间所放弃的机会成本。间接成本就是在学习和工作期间,因从事教师职业所放弃的机会成本,也就是他不从事教师行业而从事其他行业所应获得效益。

我们假设农村教师对收益的期望值是w,实现收益期望值的机会值是V,教师实际的收益是Y,我们对下面可能存在的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1)当Y>w+V时,会留下任教,勤恳工作。(2)当Y

第二种情况我们可称作显性状态的流失,当其实际收益小于其成本时,任何人都会放弃其目前的工作而另寻他就;当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时,就职者则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显性流失在收益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其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城市教师收入相比明显偏低;其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当地高收入行业相比也偏低。当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收益高的地方总是人们所向往的。而教师职业高昂的投资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两者之间的不协调,特别是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这是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种情况是隐性状态的流失,隐性状态流失是一种“鸡肋”现象。所谓“鸡肋”现象就是指现在仍然在教师岗位但不努力工作的部分教师心理现象。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一方面对教师行业的工资、福利与高工作量心存不满;另一方面他们深深地被教师的职业固定、养老保障、有闲暇假日等优惠条件所吸引,而对教师职业依依不舍,处于一种“留下不甘心,离去不忍心”的徬徨状态,出现“鸡肋”现象。因为他们既不满教师的收入和高强度的工作,又不敢冒险离开工作岗位,所以他们就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对待工作。这类教师的工作态度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我们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状况的调查获知,教师的不尽责和对学生不负责的态度是农村学生学习激情不高、辍学率高的重要原因。从社会经济角度而言,这些人使社会付出的教育成本,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些人没有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到应有的贡献,没有为国家未来的人才储备做好培养工作,在应受到道德谴责的同时,管理部门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成本与收益不符”违背了人力资本与收益相等的基本原则,这是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供给不足和职业倦怠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保证教师与其人力资本相符的收益,适度满足教师不断增加的需要,实现效用最大化,才能留住教师,使教师产生安全感、自信心和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2.教师的行为受个人偏好效用最大化影响。由于资源存在着稀缺性,人们总要通过成本收益核算,选择能为自己带来最大效用的行动方案。教师作为消费者,要想自己的效用达到最大化,必然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因此教师只能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对效用的偏好不仅仅体现在其收益上,而更多地体现在其他方面的偏好,例如,个人对生活条件的偏好,社会的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

按照序数效用论中消费可能线和收入—消费曲线对消费者均衡的理论分析,图1中有两条无差异曲线i1和i2,每条线表示购买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给个人带来的满足程度是相同的。如图1:

其中,X轴线表示个人生活开支,而Y轴线表示个人对生活条件的偏好,社会的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假设这些是可以用货币衡量)。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其初始的消费可能线,即预算线为a1B1,表示教师收入的约束线。在e1点达到效用的最大化。而教师作为理性经济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当前的效用最大化,而是会继续追求个人效用偏好最大化的e2点。而e2点表示在教师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教师能够购买到的多种商品数量更大的组合,预算线则是教师购买选择所受固定收入的客观限制,也即教师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如图所示,预算线a1B1和a2B2相比,a2B2是收入较高的线,而无差异曲线i1和i2相比,i2是效用较高的曲线。当a2B2与i2相切于e2时达到效用最大化,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作为以理性经济人,他们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即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追求受益最大化。

三、结论

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比效益更重要”,制度的合理安排会更加有利于社会及个人的发展,人们致力于生产活动的愿望取决于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互惠组合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各项管理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漏洞,要有效解决教师的流失问题必须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完善,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生活及其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广州日报[eB/oL].大洋网,http://www.sina.com.cn,2009-01-25.

[2]钱昊平.民进中央提案建议:城市教师晋升应先到农村支教[n].新京报,2007-03-15.

[3]李星云.高校教师流失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5,(4).

[4]王玉崑.教育经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

[5]刘融斌.探索中部地区农村人才流失新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7).

[6]张静.对农村中小学生流失问题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6).

[7]祝惠.对山区某乡小学教师队伍问题的走访调研[J].文教资料,2007,(18).转贴于

其中,X轴线表示个人生活开支,而Y轴线表示个人对生活条件的偏好,社会的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假设这些是可以用货币衡量)。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其初始的消费可能线,即预算线为a1B1,表示教师收入的约束线。在e1点达到效用的最大化。而教师作为理性经济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当前的效用最大化,而是会继续追求个人效用偏好最大化的e2点。而e2点表示在教师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教师能够购买到的多种商品数量更大的组合,预算线则是教师购买选择所受固定收入的客观限制,也即教师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如图所示,预算线a1B1和a2B2相比,a2B2是收入较高的线,而无差异曲线i1和i2相比,i2是效用较高的曲线。当a2B2与i2相切于e2时达到效用最大化,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作为以理性经济人,他们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即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追求受益最大化。

三、结论

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比效益更重要”,制度的合理安排会更加有利于社会及个人的发展,人们致力于生产活动的愿望取决于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互惠组合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各项管理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漏洞,要有效解决教师的流失问题必须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完善,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生活及其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广州日报[eB/oL].大洋网,http://www.sina.com.cn,2009-01-25.

[2]钱昊平.民进中央提案建议:城市教师晋升应先到农村支教[n].新京报,2007-03-15.

[3]李星云.高校教师流失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5,(4).

[4]王玉崑.教育经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

[5]刘融斌.探索中部地区农村人才流失新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