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建设美学十篇城市建设美学十篇

城市建设美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8:02

城市建设美学篇1

        关键词:城市建设  美学  设计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飞跃式发展,经济的发展直接刺激了城市建设,不管是国际化大都市还是一线二线的小城市,都相继推抬出了城市发展战略,简单的说,就是结合城市社会经济现状及其区域地位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所做的重大的、全局性的、长期性的、相对稳定的、决定全局的谋划。另外,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基础设施设置,包括公园,广场,街道绿化植被等,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但是时展对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也是城市人对城市建设美的要求,现在的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美学运用,这不仅是城市本身特色所在也是提升城市品牌效应的一大亮点。为此笔者着重就城市公园建设、城市广场建设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三个方面作出分析,谈谈城市建设中的美学运用。

        一、城市公园建设的美学运用

        城市公园设计从19世纪中叶开始得到重视和发展的,它被称为“景观建筑设计”的原则的重要产物之一,全世界的城市公园由于不同背景环境、人文历史、自然风貌,设计者个人偏爱等诸多因素影响,风格迥异,但是无论城市公园怎样设计,它都会注重美学的实际运用。在公园人们可以休闲娱乐,感受美的环境,人们对美的追求是设计者最关注的事情,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城市公园设计,是设计将自然融入城市的核心要素。也是将生活群众休闲娱乐融入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原来的公园只适合观赏,娱乐休闲的性质偏少,性质很多城市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城市公园的设计在划地建设时不再是一个鼓励的整体,也不在是一个简单的绿化地,而是设计者在保留传统城市公园设计的美学基础上有添加设施建设。从现代化的公园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城市公园的设计不仅实现了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而且这种设计更具有美学效果和经济使用效果,也更符合历史发展和群众需求。

        城市公园设计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注重园林绿地建设,这是城市公园设计的生命基质,例如,对绿化植物进行艺术整合创造,使其在具有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者的大胆创造,结合传统的美学图案和实施者的精心安排,让它的美学效果更上一层楼。还有石刻石雕等。再佐以历史文化内涵就会让人产生美不胜收、流连忘返的效果。河南郑州的人们公园在这一点上就别具特色。人民公园中心有莲花形喷泉一座。周环月季花坛花带及大草坪、大法桐、大雪松,间植常青灌木花丛。西北有玉兰园,东有竹园、梅园。鱼池东为迎春园和秋园,两园东西相连,并建有花卉展览馆一座。迎春园东边为儿童游戏场。进入公园西大门,遥望丛林之间,有凉亭五座,为彭公祠的一部分。彭公祠亦为民国建筑,目前仅剩纪念亭以及汉白玉石碑残存。

        二、城市广场建设的美学运用

        城市广场又被称为公共活动广场,是城市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广场规划一般都是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性质,功能和用地范围,结合交通特征,地形、环境,人口使用情况等诸多因素进行设计的。另外在设计过程中它注重“和谐”之美,一、城市广场建设它注重毗连道路以及主要建筑物出入口的衔接之美;二、城市广场建设注意和四周建筑物的协调之美;三、城市广场建设注意广场的艺术风貌之美;四、城市广场建设注重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传承之美。例如,河南的绿城广场就综合运用了以上四点,绿城广场位于中原路与嵩山路两条城市主干道的交汇处,西靠市委市政府,地理位置优越。广场内建设有音乐喷泉、观礼台、雕塑等设施。配以大面积绿色草坪,花灌木,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环境宜人,是我市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集会、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商贸城的建设加快,政府又对绿城广场进行了规划设计,改建后的绿城广场,强化了功能区分,将广场分成了集会活动区,中心文化娱乐区,园林观赏区等三大功能区八个地块。以满足不同功能需要,充分体现广场的文化、休息、集会性质的多元性、综合性之美。

      三、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美学运用

      道路是一个城市发展运行的血管,一定程度上道路建设的好与坏可以作为评价一个城市形象的标准。道路绿化建设分为,道路绿地、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立体交叉绿岛、装饰绿地、开放是绿地等。我国为发挥道路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中的作用,避免绿化影响交通安全,保证绿化植物的生存环境,使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规范化,提高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水平,出台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从规范中我们看出两点,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城市道路绿化的美观性。

现代的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一般都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这也是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美学运用。

        1.道路绿化应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不得裸露土壤。

        2.修建道路时;宜保留有价值的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应予以保护;

        3.绿化树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相互位置应统筹安排,并应保证树木有需要的立地条件与生长空间;

城市建设美学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科学发展;城市建设

澄城城市总体规划是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陕西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等规划指导下,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城镇群规划、渭南渭北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带总体规划、渭南市建设陕西东大门规划,以澄城县总体规划(1993―2010)、澄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澄城县矿物资源规划(2003―2015)、澄城县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等为基础,经过规划专家、区域经济发展专家实际勘察,运用规划学原理,把澄城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框架内编制而成的未来澄城发展蓝图,是科学技术同实际结合的科学成果。它是澄城县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公共政策属性。它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进行了综合部署,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城市总体规划在编制的过程中,从城市空间生长的生态格局和社会经济规律两方面,通过分析影响城市土地质量和使用价值的因素、评价出城市土地在空间布局上的优劣差异,选择最具开发潜力的用地作为规划发展用地,最终确定了澄城城市发展的空间生长引导模型,由此模型确定了城市空间发展思路并按时间划分为:近期(2012-20150、中期(2015-2020)、远期(2020-2030)、远景(2030-)。

通过对近期发展规划分析,根据产业推动力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环境支撑力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力量、管理调控力是城市发展的运筹性力量的城市发展动力系统的要求,结合澄城城市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澄城城市近期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老城区(万泉街以西,工北路以北)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为主,对条件成熟区域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改造。新区(万泉街以东)建设中,基础配套设施先行,按照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以规划为龙头,运用开发经营城市的理念,适度超前,稳步推进新区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产业发展。

澄城城市总体规划为建设美丽澄城绘制了总的蓝图,四个不同时期规划为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了阶段性目标。为确保近期建设目标的实现,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补充完善城市规划体系

尽快依据城市总体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重要节点,重点区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因为它是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发展最直接的法定依据,是具体落实城市规划各项战略部署,原则要求和规划内容的关键环节。

2认真研究和学习规划,城市规划涉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科技成果

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其内在的、本质的科学内涵,才会敬畏它,才不会随意改变它,才能在千变万化的工作实际中灵活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用它,规划才能真正成为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3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

我们编制和建立城市规划体系的目的就是用它来指导和引领城市建设,进而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构建社会文化氛围的物质空间来推动城市增长。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是通过政府对城市规划的管理和调控来实现的,其具体做法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结合城市建设实际提出年度建设计划。年度建设计划确定后,规划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年度建设计划用地位置、大小及规划条件。土地部门依此组织土地。招拍挂委员会依据规划条件及其它要求确定土地价格,并按照《城市国有土地、出让转让管理办法》,组织土地招拍挂,确定用地单位。由于澄城城市建设用地储备不足,土地征收困难,加之土地征收的周期问题,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可以提前编制下达。政府应及时了解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原因并适时对年度计划作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规划管理仅仅是办理项目审批手续的被动管理局面,使规划跟着建设走转变为规化引领建设走。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才能得以体现,这样就可使每年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得以充分利用,避免了土地盲目供应。增强了城市建设的目的性和适度性,为其它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增加了政府在城市建设过程及经济发展中的调控力,使市场经济规律和政府调控力能够在城市建设领域得以完美结合。

4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城市空间管理始终是实现城市目标的根本手段

因此,维护规划区内土地市场秩序,依法建立规范、有序、合理的土地供应机制。坚决打击土地私卖私买,杜绝任何个人、团体插手土地买卖(包括居民庄基地),是保证规划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基本前提。同时对城中村村民居住用地的征收改造是我们规划目标实施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对村民居住用地征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流程的研究和实践,是我们城市建设相关部门近几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5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积极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

计算机和GpS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城市建设用地数字化管理已成为可能,城市规划管理数字化网络系统的全面建成和投入使用,可以使我们随时全面掌握我县城市建设现状,了解城市要素在规划区的布局,及时发现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研究城市空间增长规律,运用规划手段调控建设时序和建设计划奠定了基础。

6结束语

城市政府只有坚持按规划建设和发展城市才能保证城市按照科学的轨迹有序发展,才能保证城市土地、城市资源、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违反城市发展规律的盲目无序建设,也才能保证有限的城市建设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充分的利用。

城市建设美学篇3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地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城市美学研究的“城市”不仅仅是静止的客体对象,包括建筑、景观、各种生活现象,更要研究活动的城市主体,即城市的灵魂――人。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

一、城市设计的形式之美

现代意义上的形式之美主要包括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尺度、节奏与韵律、对称、不对称与均衡、整体空间的色彩处理、光影的综合运用等。

城市的艺术形象是城市形态美的外在表现,它是人们接受美和培养美的媒介,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同时也是规划师、设计师和建筑师思想情感的表现和表达。

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建筑的高度密集,这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主要部分。建筑实体对于城市整体美的贡献不在于建筑个体,而在于建筑群体和空间的组合。现代建筑从整体观念提出:不但建筑个体的形象要尽善尽美,而且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整体空间环境之间也要和谐统一。

城市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形态的总体要求,仔细推敲城市空间的比例、尺度、序列和建筑群的色彩、高低、体形、质感和韵律等,遵循统一、变化、协调的美学原则,创造既统一又有变化的城市建筑艺术美。通过对建筑实体负责任的设计,设计师可以成功创造出任何形式的城市空间。

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按艺术方式改造环境,就是环境艺术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城市环境艺术几乎涉及所有物质形态的环境构成要素,诸如自然景观、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工艺美术、广告装饰等。但是,环境艺术并不是这些构成要素和门类艺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人为中心,以创造空间形态美为目的,将各种要素和艺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二、城市设计的功能之美

城市空间的功能实用是其形式美观的前提和基础,城市中的建筑、道路、广场等空间设施的形式必须首先服务于它的功能,同时空间的功能又通过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功能和形式中,单一地追求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会有损城市空间的美感。

城市具有了真的形态,就具备了创造美感的基本条件。一个城市如果结构合理,我们便说它在美学原则上体现了合规律性。它能够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种基本需求条件,就能为人们的审美活动构筑广阔的舞台,从而在美的层面体现出城市设计美的合目的性来。一个城市如果形象真实,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在心理功能上就具有了认知的基础。

高层林立、“现代化形象”突出的城市未必就能给人们带来美感,而结构合理的城市却可以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也就是说,城市形态的真,必须首先做到结构合理,然后才考虑在真实的形态下去塑造形象。如果只有惹眼的形象,而这种形象与城市的结构完全脱节,那这个城市的形态就属于不真,而不真的城市是无法创造美的。

三、城市设计的精神之美

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对不同城市的评价,比如野蛮、粗俗、文雅、得体、素质高等。其实这些词语描述的都是城市居民在文化观念和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城市居民既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体,又是城市审美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但是城市美的欣赏者,而且是城市美的创造者。因此,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形态美的创造。

优美生活的体验要求城市居民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这样才能感知到城市环境、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的美之所在。而审美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城市审美教育是通过城市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来陶冶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它和城市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对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铸造城市居民的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艺术的表现还要依靠创作者的感觉、想像、情感和对艺术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就等同于艺术家,他们必须深入现实生活,获得深刻的社会体验和生活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去发掘美,才能把生活中的美加以提炼、凝聚,同时加上丰富的情感,从而创作出艺术的典型形象,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这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符合城市的艺术创造。我们必须将建筑、城市与人的知觉三者拉近,放在文化与哲学的高度加以看待,强调人与环境的统一。

总之,设计师必须考虑到以上三个方面,才能让城市呈现真正的美。

参考文献:

[1]马武定.城市美学之二――规划师.

城市建设美学篇4

关键词:城市美学;城市园林景观;美学设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人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在整体城市环境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情况愈加注重。在当前人们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园林景观设计需满足人们的新要求并不断创新,诸多园林景观设计的新要求和创新均体现城市化建设的人文关怀。城市化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建立在美学基础上更能体现整个城市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

1传统美学和园林设计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美学设计概念中,道家对于传统美学有其独树一帜的观点,儒家思想中的纲常思想也对传统美学进行解读。道家和儒家的传统思想在当代城市现代化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重视。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受到国外设计元素的影响,其中理学影响城市化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愈加得到重视。古代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对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产生影响,使人们在节食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人的生活感受[1]。该种设计形式在追求理性化的同时注重人们的情感需求,使城市化景观设计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和个性化特点。儒家思想中过于强调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城市化建设中显示出尊卑有序的设计空间。因此我国古代的诸多城市景观设计忽略人们的使用需求和人们情感的依托,导致城市化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无法在功能和心理上满足人们的需求。

2园林景观和环境艺术

2.1园林美学是景观发展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城市化园林景观设计,是由于社会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对于自然的模仿和相对专业的建立,因此人们认为城市化景观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观赏休息的场所。过去的园林造景艺术主要通过在独立的区域建造园林景观的形式来完成,刻意性较强,且诸多景观设计体现出古典园林的简化或者是古典园林的缩影。伴随社会环境的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当前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城市的整体环境艺术建设,园林景观设计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几年,较为流行的大园林景观设计的思想便是在该种艺术园林的影响之下形成的设计趋势。大园林思想指在传统园林、城市园林和绿地的整体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设计和造园技巧的借鉴完成的城市化园林设计。大园林设计思想的设计主旨在于将城市建设成园林式的环境。可见为实现大园林设计思想,需要将园林和城市的风景相结合,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城市化景观设计的大园林设计理念[2]。

2.2生态文明引领园林景观

当前城市化的园林景观设计,其生态功能开始与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相结合,设计师在对城市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和布局规划着重考虑城市的使用功能,在该条件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功能和艺术功能,由此实现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实用功能3者的完美结合。当前城市进行园林景观建设需要根据生态园林的相关理论,形成人、社会和自然3者之间的平衡和谐。通过生态学的相关理念,引导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搭配和栽培,根据植物的特性,使其在景观建设中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形成城市化建设中规律性较强的人工生态系统[3]。

2.3社会影响下的城市园林景观

当前城市化园林景观设计的性质主要体现人的生物性,这也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要求。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特征和社会密不可分,主要原因在于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不同生物链需求。园林景观设计能够调节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体现城市空间的创新,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以上内容均是对城市景观设计中社会因素分析的结果,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和人们的影响,能够促使城市景观环境建设趋向自由和完善,且城市景观设计能够使城市建设愈加合理,创造出环境宜人的生活氛围。

3结语

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是一种科学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体现城市文化的行为。园林景观设计能够把握住人类的视觉经验和相关的视觉事件对城市化建设中的事物进行艺术处理,从而为人类营造艺术性较强的生活氛围。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目的在于解决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达到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使人们能够舒适地生活且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参考文献

1于冰沁,田舒,杨辉,等.新世纪美学运动与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美学的范式转向[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2梁松.论传统美学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与实施[J].现代装饰(理论),2013(11)

城市建设美学篇5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美学行为

1从城市的功能分区上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格局

由城市政府创建的供市民们使用和享受的非赢利的开放的公共空间,居民可以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户外活动,这种空间就是我们所指的城市公共空间。

1.1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应该注重美学元素

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1]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认识一般是从城市公共空间开始的:文雅的市民、繁华的街道、洁净的道路、新颖的建筑、开阔的广场、常青的绿地……等等,它能使人记忆犹新,并由此产生对一座城市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良好美丽的城市应该是由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组成的,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系统布局,它们在形态上可以表现为点、线、面的特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应尊重历史,延续文脉,注重公共空间的个性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与自然、环境、地貌、风土习俗相协调的各种因素,运用设计形式、色彩、光影、材质等综合手段来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个性。个性空间设计的创造包括特定的空间与城市中心空间体系的协调关系,公共空间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所限定的形态、公共空间中纪念物或标志物的主题定位、地铺材料、图案特征以及植物的地域性等。

塑造公共空间的“人性化”、“以人为本”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我们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时,应该首先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审美、行为及文化等的需求,达到舒适、安全、愉悦的目的。同时,还要考虑道路设施的无障碍设计,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便利的条件;提倡空间的开放性,打破“划地为牢”的设计方法,还空间于公众。

1.2应体现公共空间美育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的最终定位是要构成其功能价值的,是服务于人类的,满足人类需求的。人们通过审美视觉去感知整个城市和城市建筑,激发想象与创意、交流情感、平衡情绪;沟通人与空间的联系,构建物质与人类的亲合关系。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赋予美学行为能够极大地提升公共空间的心理审美功能,使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作为“通道”或“广场”的物理形式存在,更成为人们心理的归宿、情感的“价值凹地”,令公共空间变成美轮美奂、有精神意义的“场所”。

“美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它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建构完善的心理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借助城市公共空间扩大人际交往空间,构筑文化氛围,构建社会和谐。

完善人格的审美教育功能。按照美的形式规律来塑造城市公共空间,是以审美教育完善人格为基础的。提高人们审美素质的教育目标,不紧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是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实现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城市公共空间,譬如公园、广场、绿地、建筑小品、雕塑等审美个体,均具有群众基础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性,审美教育可以借助这些元素作为审美媒介,由城市政府向大众施加审美影响,净化市民的性情和心灵,塑造美好的人格,以此达到社会的和谐。

2从建筑的视觉效果上展开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定位

2.1利用城市景观营造美的视觉

“凝神于景、心入于景”,心灵与城市公共空间融为一体,内心中永存城市公共空间迷人绚烂的美景,在欣赏享受中得到启迪、珍惜,这就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所要达到的美学效果。

2.2利用色彩烘托美的氛围

色彩是城市公共空间审美定位的一个重点,具有视觉美、艺术美、灵感美、个性美。在选择公共空间色彩时,设计师应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等对人们心里的影响和色彩本身相长相消的因素。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必须适应人们的心理、社会环境、公共空间特点、置于其中的建筑形式等,可以合理运用色彩的冷暖规律。一般而言,在温暖的地区,宜采用淡雅的冷色调,这样可以给人以凉爽舒适的感觉;而对于寒冷的地区,则宜采用暖色调,或在中性色系中加入暖色,增强空间的温和感。园林、广场的色调应使人感觉幽雅明快,公园、景区建筑的色调应令人感受到宁静安逸,使建筑物与城市公共空间素雅呼应、浓淡相宜,给人营造出强烈的美感氛围。

2.3利用城市建筑彰显美的个性

建筑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也是城市内涵的精华。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的要求。根据建筑所具有的凝固的、不可移动的这一特性,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场所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符合城市性质、城市文化、城市特点及市民公共的心理要求,要结合地理、地貌和环境氛围,彰显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独特个性。

2.4利用景观资源显示美的境界

自然景观资源是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正确处理好建筑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该利用的绿地不可放弃、该保留的水面不得破坏、该保护的山体不得挖掘、该保留的林地不得砍伐……同时,对自然景观资源要大胆运用“借景”手法进行科学利用和加工创新,从而使城市公共空间构成一种更加广阔深远的建筑艺术氛围,显示美的境界。

2.5利用建筑造型创造美的效果

“建筑是为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创制的艺术”[2]。建筑的造型与城市公共环境的整合,既反映在形象、光色、材质、尺寸、方位等表面的各形式要素上,又体现在性格、主题、情调、内容、审美观念等深层次诸要素方面。建筑造型成功的整合关系还在于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良性互动,要求建筑参与其所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组织、空间划分和对环境尺度的调节。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当今越来越多人更加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凸显其美学行为和美育功能,构建“以人为本”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公共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城市规划[oL].

[2]朱蓉.城市公共环境设计[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3]蔡琦,曾婷婷.寒地户外公共环境无障碍设计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416-416.

城市建设美学篇6

1.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美学形式美——均衡对称

对称是美的法则之一,是城市美学中的形式美,主要指的就是处于中心轴两次的形象相同或者相似,当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建筑对称造型形式的构图是非常多的,均衡对称是我国建筑景观中最传统的手法。对称造型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反射、平移、旋转和扩大四种,对称可以让园林景观建设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构图的各方面产生形态上的安定感。

2.城市美学审美趋向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城市美学的审美已经逐渐变为了能否引起大众视觉上的和情感上的愉悦,视觉上的和情感上的愉悦最初就是来自大众对建筑的造型和外观上的直接感知上,尤其是建筑的造型部分,所以我们在城市景观建设的审美上要更加注重形成特色景观。

二、当代城市建设

1.建设目标

当代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建设园林城市,建设园林城市是我国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活动,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城市建设成为一个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园林城市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主要原因就是当代城市设计所追求的就是情景交融、景观集合、空间序列、环境气氛、品味最优,这些都是当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所体现的要求。

2.设计规律

当代城市设计所追求的就是情景交融、景观集合、空间序列、环境气氛、品味最优,这些都是当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所体现的要求。城市设计的实质就是吧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当下的城市设计规律就是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趋向。

三、当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设计思路

1.根据人性需求进行设计

上文提到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的舒适惬意,这样就导致了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够单纯的停留在空间形态、比例、尺寸和色彩等形式的层面上,而是要对人性的需求进行一定的研究了解,研究人的行为特点,设计出更符合人的需求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代城市设计必须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以满足于使用和功能的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性的需求。

2.空间与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对象就是人的户外活动,主要就是指购物、娱乐、商务和运动等,人的行为需要是我们所必须要先考虑的问题,接着我们就要在建筑的形式要求上进行一定的考虑,从而实现空间组织与设计。

四、结论

城市建设美学篇7

关键词:城市环境设计;美学分析;批判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种要求,根据建筑理念、城市既有自然环境等知识,设计出相应的城市环境,为人们带来更加舒适的居住体验。从美学角度来讲,融合建筑理念、人文理念等内容的城市环境设计存在多种不同的美感。

一、城市环境设计

1.城市环境设计的概念

城市环境设计是指,基于照明、自然及人文景观等要素形成的一种利用包含建筑内部设计、建筑外部设计的整体化设计类型。从本质角度来讲,可以将城市环境设计看成是这座城市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而对于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而言,城市环境设计质量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当城市环境设计与人们的审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时,当人们在向他人介绍该城市时,更容易产生负面的评价1。

2.城市环境设计的特点

从整体角度来讲,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设计主题地域性特点这种特点是指,城市环境设计的主题选用是在尊重并融合当地地域性特征的基础上完成的。(2)设计理念完整性特点这种特点是指,设计师在设计城市环境的过程中,是从整体角度入手,通过完整设计理念的应用,使得城市环境设计成果体现出良好的美观性、实用性特征。(3)设计形象时代性特点这种特点是指,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形象与当前所处时代之间具有较高的契合性。对于本土民众或外来参观者而言,城市环境设计的形象时代性特点使得其能够很快将该城市环境设计成品所处的时代识别出来。当时代特征发生变化时,城市环境设计的外在形象也需要进行变更调整2。(4)设计元素参与性特点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是基于设计要素形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将设计元素向城市环境设计的参与,看成是城市本身价值体现的一种重要前提条件。当当地政府部门或公众产生更新城市形象价值的需求时,该目的可以通过调整其设计工作中设计参与设计要素的方式实现。

二、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族方面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民族美主要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素的保留产生的。以九朝古都洛阳为例,其城市环境设计中对白马寺、龙门石窟、牡丹园等景点的遗留和修缮,充分体现了城市环境设计的民族美。从美学角度来讲,城市环境设计的民族美具有唯一性特点。这种设计方式能够为人们带来独特的居住体验。

2.人文景观方面

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人文景观美是通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合理融入产生的。以杭州为例,当提起这座城市,大多数人能想到的并不当地的小吃,而是先想到西湖,随即联想起那个不断被提起的断桥边,持着一把伞立桥上等人的清秀许仙,和那个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善良温柔却被镇压在锁妖塔中五百年的白素贞。虽然这个故事是人为编造出的,但它的影响力已经不啻于真实事件。因此,杭州城市环境设计充分利用了这一要素,通过其向文化型旅游景点的打造设计,实现人文精神的合理传播3。

3.自然方面

从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整体情况而言,大部分城市在设计自身环境的过程中,都将保护当地自然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在这种原则中,设计师通过人工建筑或设施的合理布设,及对既有自然风光或景致的突出,使得自然之美得到了良好的发挥。这种城市环境设计方式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环境设计质量,还促进了人们对城市环境满意度的提升。

4.地域文化方面

从本质角度来讲,地域文化与城市特征密切相关。当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发展至一定程度时,当提起这座城市时,人们会将这种地域文化与城市特征混为一谈。基于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在设计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保留了这种地域文化。例如,上海的外滩特色使得其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4。

三、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批判

从整体角度来讲,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中存在的美学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盲目模仿问题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城市环境设计工作的开展时间相对较晚。出于急于求成、高标准要求的目标,使得部分城市的设计工作盲目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城市环境设计,将不符合我国城市特色和实际设计需求的技术或外部要素应用在城市环境设计工作中。这种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国城市环境设计与城市内涵的一致性水平,还对我国的古典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虽然古典美学的要求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当代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求,但其维持时间的长久性使其有必要应用并体现在城市环境设计工作中5。

2.审美价值缺失问题

审美价值是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成果质量的重要体现。而从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经验来看,审美价值缺失现象较为明显。以六朝古都南京为例,城市改造工程的进行使得大量文化古迹遭到毁灭性破坏。如南京的明孝陵,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使得这座埋葬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皇家陵墓黯然失色。这种不尊重城市既有设施或名胜古迹的环境设计方式,使得南京从此失去朱自清笔下的那种随处可寻秦淮艳迹、放眼可瞧王谢风流的文化风骨。

3.视觉艺术强化问题

城市环境设计被当地政府作为一种改善城市形象、吸引人气的重要方法。基于这种前提条件,在当地政府的保守性设计要求、设计师设计能力缺陷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当代部分城市环境设计存在较为严重的强化视觉艺术问题。这种过分这种先进设计工具,以为人们带来视觉冲击效果为原则的设计理念,使得城市环境设计成果与人们的实际审美需求之间形成较大偏差。

四、结论

从当前情况而言,我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主要体现在自然、地域文化、人文景观以及民族等方面。美感的产生使得城市环境设计充分契合人们的宜居性需求和审美需求。除此之外,从美学角度来讲,我国部分城市环境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视觉艺术强化问题、盲目模仿等。我国城市环境设计质量的提升建立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

注释:

1.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

2.李东遥.当代中国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批判[J].艺术教育,2015(3):32-35.

3.陆津.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J].山海经,2015(14):103-104.

4.蒋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美学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城市建设美学篇8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管理

1.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的特色

1.1需要更加注重生态功能

现代城市建设,首先是生态环境的建设。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我国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速膨胀,人为活动更加频繁,原来的植被和河道被污染或者侵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的自我调节功能越来越有限。城市的生态功能需要进一步的修复和补充,这就需要城市园林建设过程更加注重生态功能。同时,城市园林景观是市民休闲、怡情的好去处,住宅园林更是小区居民生活的重要去处,体现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小区的园林建设同样需要注重生态功能。

生态园林实际上是我国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在不同的时代和时期,为了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人们对园林含义的理解和感悟也不相同。传统的园林建设一般都是以封闭的形式,创建各种园林景观,着重强调其中的小桥流水和曲径通幽的造园元素和艺术风格,绿化也都是出于审美考虑,为了体现出艺术效果,这是中国园林的发展的独有特点。如果仅从传统园林的审美理念和形式设计出发,依照传统园林的质量标准进行设计管理维护,已经远远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或者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城市人口越来越集中,城市活动越来越频繁,各种经济和生产活动在城市集聚,人类的生态环境较以前大为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生态平衡的失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最为严重的限制因素。人们不仅仅需要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更需要一个持续良性发展的和谐生态环境。对城市进行美化只是城市园林建设的—个目的,最为根本的作用还是为城市生态环境做贡献,突出生态功能。人类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渴望有一个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包括3个方面:第一,需要依靠科学的配置,构建科学合理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结构的人造生态群落,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宜居的生态良性循环的工作和居住生活环境。第二,充分利用园林配置的各种绿色植被,将更多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更好地利用太用能和生物能的转化,有效调节城市或者小区的局部气候环境,吸收现代都市越来越多的有害气体,帮助减少噪音,调节或者修复城市生态平衡。第三,创建人文景观,美化城市环境。在园林建设中,营造绿色环境,提高艺术水平,为居民和外来人口提供更好的富有观赏价值的景点,增加城市的社会公益效能,提高居民的保健休养质量,为城市居民或者小区居民提供较好的、富有文化艺术品位的休憩、娱乐和生活发展的优质绿色环境,建设公民的生态大家园。

1.2现代城市园林应该具有整体性规划

现代城市建设都比较重视整体规划,尤其是最近几年比较重视城市园林建设,因此,园林建设需要和城市规划相结合,不能仅仅重视建筑物,而忽视了城市园林的整体规划。温总理在2001年就强调,需要做好城市绿化的整体规划,更好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品味,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各地都在加快城市绿化,很多城市都在创建园林城市或已经提出园林城市目标,也都做了较多的城市绿化和美化工作。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设计,造成整体效果较差,相互模仿,没有特色,各个小区大同小异,各个城市没有太大差异。所以,需要鼓励各个城市和小区根据自身地域和文化背景,规划设计出有特色、有个性的城市园林景观,更好地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投资和生活环境。比较成功的如大连的城市园林规划,另外,我国著名作曲家聂耳的故乡玉溪园林建设规划就是突出音乐主题,形成自己的城市名片。

1.3现代城市园林建设需要景观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建设需要有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就是一个园林的灵魂,城市规划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城市较为宏观和突出区域特色的景观设计。因此,城市规划设计的区域景观需要从城市建设和发展大局出发,注重城市园林设计的宏观和整体意识,以便将来更好地实施和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出园林景观设计的个性化特点,围绕生态环境的理念,设计者展开想象,尽可能地发挥创造力,设计出富有艺术美感的景观形象。为此,城市园林规划目标需要征求市民的意见,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市民的审美要求,从生态效益角度出发,对园林进行设计,尽可能最大限度并持久性地发挥其生态效益,同时,尽可能地有利于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园林规划设计只是城市园林的一个环节,更多的工作是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只有后期工作切实可行,经济有效,才能发挥城市园林持久的生态效益。

2.城市园林质量管理

城市园林管理工作相对其它行业的管理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由于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和美化行业需要兼顾法制性和群众性;生物生长维护的季节性和生产性;生态的稳定性和地域特殊性;在注重技术性的同时,还应兼顾艺术性。因此,城市园林的管理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注重技术和艺术质量

园林管理需要技术,更需要艺术,不符合一定的技术指标,就无法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达不到一定的艺术标准就不能实现城市园林的景观效果和美化生活的目的。比如,园林工程、园林建筑不但要依据结构学、力学、材料学来科学构建,还要注重色彩、造型、比例、角度、动静、层次、点面等多方面的艺术因素。

2.2提高园林绿化养护质量

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尤其是园林的养护,因为园林建设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规划、施工过程,更需要后期精心的养护。很多园林造景元素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并且是一个渐进而成的生命个体。这些元素的形成和效益发挥需要一个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尤其是花草树木的种植,只是一个开始,更需要后期的养护,才能达到预定目标。

2.3可以实行承包责任制

城市建设美学篇9

关键词:城市建设;建筑:和谐发展

一、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建筑设计

现代建筑对城市建设的贡献在于建筑个体、建筑群体和空间的

组合充分融入到现代城市形态的总体要求之中,建筑规划根据城市空间的比例、尺度、序列,以及建筑群的色彩、高低、体形、质感和韵律等因素,遵循统一、变化、协调的美学原则,以趋达到与整体城市空间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即统一中还有变化的建筑景观,同时满足了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无废无污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要求。城市需要有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存在,形成区别于其他特色景观的就是城市的建筑特色,而城市又不可能停留在固定的形态上永久不变,建筑就需要与自然环境、园林绿化、小品、雕塑、壁画、装饰艺术、广告艺术等要素有机地协调组合,在空间上形成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对建筑而言不仅在视觉上得到融洽,更是其物尽其用、地尽其力地造就了人工和生态景观的和谐美。建筑凝结了人类的情感,建筑领域的拓展使城市人居环境达到了全新的境界,建筑各具特色的风格,美妙的构图、精致的比例、完美的空间组合无不给人美的感官享受,融入社会、环境、文化、使用以及技术中的科学性,使建筑完全变成了城市历史风格的载体。利用环境艺术的各种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总体艺术设计,应以建筑为主,包容自然景观、园林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工艺美术、广告装饰等环境构成要素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现代建筑的标准更应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放在第一位。建筑不是孤立的艺术品,它是人类活动的历史记载,更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的建设和规划必须首先考察其对其环境的作用,观其在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景观、能源、小气候、排污及自净等方面是否达到了现代城市建设的标准要求。

二、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艺术美学

人们对城市建筑的创造开始并不具有自觉的审美意识的,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常活动中逐渐对城市建筑的艺术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面对当今建筑这样一个超越形式与功能的复杂系统,传统建筑设计及评判标准要求我们不得不对环境、生态与建筑的关系重新审视。从艺术的创作角度上讲,城市规划关注的多为城市环境艺术的组合,关注建筑与街道、广场、园林、雕塑等元素的相互关系,确立相互之间的组合方式,并以最佳形式表达出来。城市建筑艺术构思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设计执行者美学感想的构建,其中城市形态、城市环境、城市意象是城市规划艺术范畴的三个最主要方面。环境艺术与生活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灵感创造性的行为改变了城市形态特色,城市的艺术不仅仅是各要素间的简单拼合,而应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艺术处理。因此,我们视线内的空间环境不再是三维的形式,而是以四维的形式出现,在静态和动态的发展关系中,建筑艺术也表现出多样变化的形式和形象。城市规划美学既要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形态的客观存在,也要研究作为审美主体的城市居住者的审美意识和心理特质,即包括在城市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等。城市居住者是审美关系的主体,他们不但积极参与城市艺术的欣赏,更是从和谐的城市环境和生活中得到艺术的享受,无形之中促进了城市规划建设的不断发展。

三、城市环境绿化与建筑的有机结合

在现代城市自然环境中,建筑人居环境所表现出来更多是协同、和谐的一种自然的生态美,建筑环境是与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美籍华人建筑设计师贝聿明先生曾这样说:人居环境有生气的地方应该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这恰恰说明了环境绿化在建筑规划中的重要性。园林艺术是城市形态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城市风景区、公园、绿化等。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方面的,除了自身的生态作用之外,对于营造城市景观、丰富城市色彩、提供休闲场所、创造舒适环境等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城市的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自然状态与人工物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状况不同,城市形态的构成手法与理论上的美学意境也不尽相同,城市规划应将有特色的自然景观突显出来,包括峭壁、山峰、高原、河流、湖泊、地平线上的连绵轮廓等,这些特征景观恰恰是对城市建筑形式的补充,建设中应最大限度地保持其自然状态。建筑、空气、水和植物在生命维持的循环中相互协调,这本身就是人居环境的自然美。建筑是我们基本生存的环境中最主要的构成因素,我们完全能够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创造法则的前提下,借助于执行者的生态理念、以及科学技术和结构手段,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具有符合艺术标准的人居环境。环境的艺术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与现代城市协调的建筑放在人居环境这样一个大范围中,从资源评价、景观评价、生态环境分析、无废无污绿色建筑等方面来经受公众点评,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环境绿化和城市园林艺术的发展,建筑环境设计和规划的不断发展,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城市环境艺术的进步。

四、建筑与城市规划和谐发展的基础

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政府的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城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域性经济集聚实体的纽带。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有序发展的关键契机,各级政府应统观城市发展的整体态势,坚持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战略、规划、设计、管理等模式的指导作用;同时,应注重城市发展整体规划的制定,充分考虑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地域统一性,即面向世界、面向现实和面向未来,科学谋划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获取城市发展的机遇。城市建筑规划的和谐应考虑与生态环境、城市风貌、城市文化等规划的同步进行,特别是应依托于具有发展前途的综合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城市建筑规划的和谐应以人为中心,遵循建筑与环境并重的原则,建设成为建筑与城市风貌相辅相成的人居环境,同时要尊重人、自然和文化的历史沉淀特色,结合城市发展、布局、基础设施、生态规划和景观风貌规划内容,有机结合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园林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的城市理论,尽善尽美地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特色。政府的规划决策应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可选择公众参与的多渠道进行讨论和听证,得到公众的认可,并制定相关的经济、科技、环境、资源、社会等法规目标以确保得到实施,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奠定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将发展的战略目标变为实际行动,逐步将城市建设溶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中。

城市建设美学篇10

关键词:绿地设计;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绿量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核心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生态文明的途径方式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摒弃传统消费观念,使人的消费心理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理性状态转变,即符合生态要求、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

1生态文明中的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态美学是生态文明在当代城市设计中的创新理念体现。20世纪末,作为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取得发展,并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后形成的。生态美学:一方面要对人类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和考察,研究人与自然的美学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关系;另一方面生态美学还要从人与现实审美关系这个角度,去审视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生存状态的美学问题,去发现、研究、解决人类生存环境保护、建设的现实问题。

2如何在城市绿地设计中运用生态文明理念

2.1创建生态城市的整体格局,提升城市绿地的生态化水平

在城市绿化过程中,首先要强调生态绿化过程中的整体设计原则,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案规划生态城市的整体格局,为城市的整体绿化设计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在整体的城市绿化工程设计过程中,必须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为城市整体绿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并为城市建设提供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网络。同时,必须重视绿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老城区绿化水平差异性过大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通过实际行动促进城市公共绿地分布的平衡性,为城市整体的生态平衡提供政治上的引导和扶持。

2.2提高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和谐植物群落

加强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应保护城市自然植被和自然遗留地,建立保护地,同时应修建绿色廊道和生态栖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也要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作为一个不断发展而表现出有序性和系统性的整体工程,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为城市的物种多样性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城市绿地群落的构建工作中,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地理环境、土地类型以及具体的气候条件来进行选择和规划,通过绿色植被的选用,提升环境的整体自我调节能力。根据实际需求情况,创造多个类型的群落结构,提供多种优势环境为不同物种的生息繁衍提供必要的条件,构建一套完整而美观的城市自然风景。主要应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为基础进行规划和设计,并通过这一理论作为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构造的基本模式。

2.3提高植物群落配置,体现生态文明特色

2.3.1合理的植物配置。通过对树种的选取和搭配来为整体的城市绿化提供必要的外在支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部分外来植物,但在设计过程中,重点还是应该保证主体植物必须是当地的原生种类。也不能片面追求“四季常绿”、“短期成型”的效果,而是应该多使用一些适应强、表现好的乡土树种,通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快慢结合,逐步形成城市绿化的特色。同时对植物的季节性变化给予一定的重视,利用多个季节的植物搭配,实现整体的美观。

2.3.2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基础。城市绿化不单纯是为了提高绿地率,更应该从根本上增加绿地内的叶面积数量。在城市绿化规划时应多选用叶表面积大、叶片相对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创造出适宜的小气候环境。

2.3.3绿地设计还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任何游客对于一个城市绿化水平的评价,都是通过对特色文化的欣赏而获得的,如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等地的景观绿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绿化过程中,重视发展城市传统文化,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精神的把握,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按照生态、协调、景观、游憩、共享的原则,进行绿地的功能细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