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村旅游研究十篇乡村旅游研究十篇

乡村旅游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2:03

乡村旅游研究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国外研究;综述

一、引言

西方国家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部分是由于市场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假期的需求,一部分是由于政府的推动。这段时期乡村旅游的显著增长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其成熟的经济部门在推广乡村旅游方面做了诸多工作。乡村旅游被视为再生的乡村经济的一部分,并可起到稳定环境质量的作用。近些年,旅游已经被认为是提升某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有效工具。

二、乡村旅游研究背景

发达国家中,许多农村地区正处于经济危机状态,这些危机包括:经济的不稳定和衰退;失业;下降和老龄化的人口;保护压力。在此背景下,农村旅游应运而生。农村旅游优势包括:自然优势、小城镇和村庄、建筑吸引力等。而发展农村地区发展旅游的益处包括:参与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创造大量的、相对而言投入成本低廉的工作机会;丰富当地经济;加强了当地保护和支持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以下趋势又加强了对农村旅游的需求量:改善的农村内部地区的可进入性;对可以休闲和锻炼的假期的需求增加;渴望体验农村及野外生活。但随之而来的则是许多现实的挑战,包括来自经济、社会、政治及环境影响的压力。

三、乡村旅游的主要研究方向

1.乡村旅游的供给

乡村旅游的供给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主体研究、环境因素研究。在这些因素所组合的框架之下,乡村旅游才得以长时间持续发展。一些研究进一步指出了与乡村旅游相关的益处,包括: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对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重新规划当地的人口布局等。Hjalagera.m.以一个发展乡村旅游的欧洲社区为例,发现提供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尤其是休闲旅游产品)后,该地区经济上得到了巨大的回馈。RichardSharpley以塞浦路斯为例,指出乡村旅游的硬件供给设施花费昂贵,但是回报较长而且配套服务等明显滞后。这对于乡村旅游是一大挑战。

2.乡村旅游的需求

乡村旅游需求主体主要指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因此,获得详细的乡村旅游消费者的信息,确定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消费者需求,了解乡村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动机等,就成为了研究乡村旅游需求问题的关键。ann和peter通过分析1995年日本长距离市场的主要权威数据(包括加拿大旅游委员会,美国旅游管理局,墨西哥旅游秘书处)发现:在人口统计、个人态度及行为特点上,潜在的乡村旅游者和非乡村旅游者有显著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他们给出了农村地区旨在吸引日本旅游者的建议:建立地区性乡村旅游机构,分析产品市场群,推广并营销旅游产品,加大旅游经营商的产品意识。

3.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态度

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态度研究起步比较晚,在70年代中期才陆续有一些相关研究出现,探讨焦点集中在社区现状与当地居民态度的联系。比较著名的有Doxey提出了著名的激怒指数,Doxey认为:游人数量增加的同时,当地居民也会增加对游人的敌意,当地人将经历从愉快到敌意的阶段。还有一些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社区合作可以确保市场运转良好并可以有效管理服务质量。macdonald和Jolliffe则通过研究加拿大东部阿卡迪亚人地区的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出文化独特性对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以及社区合作对乡村旅游的有效性的结论。

乡村旅游研究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

abstract:

basedontheinvestigationtoguangxiruraltourists,thepapersystematiclyanalyzesdifferentmotivesofruraltourists.theresultindicatesthatthesemotivescanbeclassifiedinto"relievingpressure","socialintercourse","seekingknowledge"and"nostalgia".itisveryimportantforruraltourismtoidentifythemotivesofruraltouristssoastoexploreruraltourismproductsandimproveservicesystem.

中国乡村旅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整个旅游产业板块中最为重要的增长极之一。在需求方面,亲近自然、崇尚郊野游憩日益成为市民休闲的主流方式,自驾车旅游者的攀升更进一步刺激了乡村旅游市场。www.lw881.com伴随着中国乡村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乡村旅游迅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现有文献已广泛触及乡村旅游各个层面,但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比较快,并受相关学科理论及乡村旅游自身发展程度的影响,乡村旅游开发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活动中的构成主体,是乡村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乡村旅游者的动机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行为规律与特征,对乡村旅游区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

一、研究概述

心理学认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内部驱力和外部诱因都可以激发动机,旅游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方式,必然有其直接动机[2]。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过研究,研究方法以传统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主。方贤寨等(2003)通过对长沙城郊乡村者的活动选择分析,依据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得票情况,将乡村旅游动机概括为休闲度假、释放工作压力、观光旅游、探亲访友、怀旧、商务考察、进修学习、猎奇等。张建国等(2007)从回归自然、求新求知、怀旧、休闲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宁波市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所采用的依据仍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选择的频数。黄洁(2003)从“乡土情结”角度指出乡村旅游者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第一自然”的情结以及对同源性地域文化的认同。目前对旅游动机的研究,陈德广(2006)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其他非参数分析及检验方法对河南省开封市居民的国内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张宏梅(2004)运用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对皖江城市居民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乡村旅游动机是一种人类纯心理活动,旅游动机不是单纯的,根据旅游者活动选择来研究动机,能从侧面反映出现有旅游者动机的激发情况,而难以描述复合的旅游动机。因此凭借外部活动的诱导进行旅游动机研究,能否据此全面分析旅游动机的构成情况,以及如何分析主要动机和次要动机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分析。问卷的内容由“乡村旅游动机”、“调查对象相关信息”和“乡村旅游活动意愿”三大部分组成。“乡村旅游动机”部分在结合文献研究和旅游者的访谈后采用18项因子来评价,依据受访者对因子重要程度的认可情况,采用李科特尺度测评,其中1-5分别代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受访者信息主要了解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指标”、“乡村旅游时住宿地点选择倾向”、“旅游团形式”、“每年乡村旅游次数”等方面。乡村旅游活动意愿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让旅游者列举其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在正式调研前,对预测问卷在广西南宁“美丽南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了试调查,对收集到的10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18项因子的kmo和alpha分别为0.666、0.848,删除“体验乡村生活”、“了解自然”“了解新奇的事物”3个变量后,kmo和alpha分别为0.772、0.849,达到问卷的信效度要求,最后采用15项因子评价乡村旅游动机。

对被调查者的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时采用同样的标准,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进行评价无疑可以获得更切合实际的效果,在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调查,可以让旅游者处于乡村旅游氛围中能更好地回答问卷,同时为保证被调查者在评价中采用同样的标准,调查人员在发放问卷时都对调查问卷的填写进行指导。正式调研对象为正在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调研地点选择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分别为桂林阳朔高田乡、桂林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壮寨)和南宁扬美古镇。调研采用现场发放问卷,问卷填好后直接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高田、平安、扬美各发放200份、250份和150份,分别回收问卷194份、225份和139份,总共回收问卷558份,其中有效问卷547份,占回收问卷的96.2%。

笔者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除了常规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如均值、百分比等外,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分析用于分析不相关的样本在同一变量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另外采用因子分析法,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变量代替原有乡村旅游动机的绝大部分信息,为以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把握旅游者动机提供了简便的衡量方法。

三、数据分析

(一)研究对象结构分析

调查对象从性别构成看,女性比例达57.2%,明显高于男性。年龄构成中18-24岁占57.2%,25-44岁占35.6%。职业构成中学生占35.6%,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军人这四类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员共计占41.4%。在学历构成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仅占10.6%,大专以上学历者比例高达73.2%%。排除学生个人月收入比较低的影响,在有固定收入的被调查者中,约有40%的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通过旅游者相关乡村旅游信息发现,旅游形式构成中独行者占24.8%,亲友同行者占61.9%,而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客仅占13.3%。每年乡村旅游次数仅1次占35.9%,2次占26.5%,3次占20.0%,4次及以上者占17.6%,详细数据参见表1。

由此可见广西乡村旅游者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被调查者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年龄层集中在18-44岁之间,以学生和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士为主,学历水平较高。其二,被调查者来源广泛,区内主要来自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区外主要来自广东、湖南等周边省份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其三,被调查者总体收入水平偏低,但考虑出游者往往与亲友同行,以家庭团居多,总体支付能力较强。其四,被调查者每年乡村旅游的频率不高。其五,被调查者每次乡村旅游停留时间普遍不长。

(二)乡村旅游动机分析

1.乡村旅游动机重要程度分析

在进行乡村旅游动机重要程度分析时,对存在缺失值的数据剔除后计算其有效百分比和平均值,并进行了排序,具体数据参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缓解工作、生活压力(m1)”、“享受自然(m9)”是两个最重要评价因子,平均值分别为4.07、4.02,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占81.8%和72.2%,持负面看法的仅为3.4%和3.3%。“探亲访友(m14)”、“怀旧(m18)”是两个重要性认可程度最低的因子,平均值分别为2.91、2.98,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仅占21.7%,30.1%,而持负面看法分别占28.3%,31.8%。总的来看,乡村旅游者希望在乡村环境中以旅游方式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同时增进与亲朋好友的感情,怀旧虽然也是乡村旅游动机之一,但其重要性远远低于其它动机。

2.乡村旅游动机差异性分析

就表1中反映被调查者个体差异的9个项目对15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在对旅游者进行划分时,尽量遵循旅游市场细分的原则,使划分出的旅游者群体具有可识别的共同特性。在对上述旅游者背景信息进行适当的归类后,对细分后的旅游者群体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其中性别、常住地、旅游形式、停留时间在分析时采用原划分方法,而其它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根据年龄,划分出15-24岁和25-44岁两个群体,根据学历划分出高中及中专、大专、本科三个群体,根据职业划分出学生、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具有稳定工作人士)两个群体、根据个人月收入划分出500-1499元(低消费)、1500-2999元(中消费)、3000元以上(高消费)共三个群体,根据住宿地点的选择划分出愿意住农家旅游和宾馆两个群体,根据停留时间划分为白天、一天一夜、两天两夜及以上共3个群体,根据乡村旅游次数/年划分为1-2次,3次及以上两个群体。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指标重要性均值没有因性别的差异而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欣赏田园风光”、“乡村采风”三个指标重要性方面具有一致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具体情况见表3,表中i、j表示就同一乡村旅游动机指标具有明显差异旅游者群体,平均差值表示i情况下平均值与j情况下平均值之间的差值,“一”号表示i情况平均值小于j情况平均值。

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的旅游动机主要差异表现在:其一,中年旅游者比青年旅游者更看重通过乡村旅游增进同行亲朋好友的感情。其二,短程乡村旅游者更注重乡村旅游的精神放松功能。其三,文化层次高的乡村旅游者对文化、民俗风情等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更感兴趣。其四、收入水平较高的乡村旅游者对于探亲访友、怀旧兴趣较少。其四,学生群体及每年乡村旅游次数少的旅游者更在意乡村旅游的康体健身功能。其五、收入水平较低的消费者愿意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探亲访友,但高档消费者和停留时间较短的乡村旅游者体现出较强的怀旧情结。其六,通过旅行社组织的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期望值不高。

3.乡村旅游动机的因子分析

对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进行抽样适当性(kmo)与巴特利(bartlett)球度检验,得出检验kmo为0.783,bartlett值为136,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1,说明数据阵是相关阵而不是单位阵,适合作因子分析。以16个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方差极大法作因子旋转,提取特征值超过1的因子。结果显示4个公共因子可以描述原变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531%,具体情况参见表4。

基于因子变量的最大载荷,公共因子命名尽量反应其所包含因子内容。第一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了解乡村文化”、“感受乡村自然环境”、“了解乡村民俗风情”、“乡村采风”、“身体得到休息”,除“身体得到休息”外,其余因子反映了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等的了解需要,命名为“乡村求知需求”。第二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休闲”、“精神放松”、“享受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主要反映了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缓解压力的需求,命名为“缓解压力需求”。第三个公共因子变量,“增进感情”、“体验户外情趣”、“康体健身”,命名为“交往需求”。第四个公共因子,包括“怀旧”、“探亲访友”,将其命名为“怀旧需求”。公共因子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缓解压力需求”、“交往需求”、“乡村求知需求”、“怀旧需求”,具体情况参见表5。

(三)乡村旅游者参与活动意向分析

对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开设的旅游活动进行总结并让旅游者选择其最愿意参与的3-5项旅游活动。旅游者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见表6。

旅游者上述旅游行为产生的动机很难界定为某一种特定的旅游动机,如品尝农家美食,很难界定其是由怀旧引发的,还是因为想了解农村的饮食文化引发的,因此,凭借旅游活动很难找出旅游者真正的动机。

四、结语

乡村旅游动机是乡村旅游者行为产生的基础,其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乡村旅游动机可以细化乡村旅游产品和完善其服务体系。整体上看,乡村旅游动机由主到次可归结为“缓解压力”、“交际”、“求知”和“怀旧”四大类,从长远来看,将来的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以“缓解压力类”为主导,融合旅游者交际和求知的需求,怀旧仅是乡村旅游者附带的一种需要。其次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前提下,依据乡旅游者客源细分市场和乡村旅游者愿意参与的旅游活动情况来指导乡村旅游的规划与项目设计。另外,研究细分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相同的旅游动机评价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对于乡村旅游地把握旅游者多性化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以及开展市场营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延红.城市居民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11).

[2]陈德广,苗长虹.基于旅游动机的旅游者聚类研究-以河南省开封市居民的国内旅游为例[j].旅游学刊,2006(6).

[3]方贤寨,粟路军,蒋术良.基于乡村旅游者调查的乡村旅游体验研究-以长沙市周边乡村旅游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乡村旅游研究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行为;浙江省;实证研究

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的行为,其研究对象是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1]。对旅游行为的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旅游的流动及规律,找出行为发生的影响机制,而且可以丰富旅游学的研究内容。中国对旅游者行为分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目前国内对旅游行为研究已较为丰富。

一、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根据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2006年夏组织的关于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问卷调研,调研组共发放问卷2800份,回收2800份,其中无效问卷70份,有效问卷273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7.5%。问卷发放地点包括浙江省11地市市区主要人流密集点和周边主要景区等地,调查对象包括市民、外地游客、外来人员、学生等。最后对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分析,得出相关结果。

二、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一)乡村旅游人口统计学特征

1.乡村旅游者性别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浙江乡村旅游中男性旅游者占49.1%,女性旅游者占50.9%,人数基本相当,女性略占优势。而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旅游者中男性占52.1%,女性只有47.9%。这表明与一般旅游相比,选择乡村旅游的旅游者在性别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由于女性对旅游过程中的安全性有着比男性更为敏感的意识[2],从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乡村旅游是大众化、安全度很高的旅游形式。

2.乡村旅游者年龄

乡村旅游的主力军是年龄在21~45岁之间的旅游者,46岁以上的老年人很少会参与乡村旅游的活动。而根据2005年城镇居民出游情况来看,65岁以上的旅游者占了22.2%,45~64岁占了21.4%,25~44岁占25%,15~24岁占18.8%,14岁以下占12.6%,旅游者在每个年龄档的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很明显的差距,而且老年旅游者的人数比重也是比较大的,这与乡村旅游有十分明显的反差。说明老年人对乡村旅游的兴趣并不明显。旅游者年龄结构如下:20岁以下21.2%,21~30岁51.6%,31~45岁25.5%,46~60岁1.6%。

3.乡村旅游者职业

乡村旅游者的职业分布与一般旅游没有很明显的差异,但学生比重要比一般旅游高(2005年学生出游人数占所有城镇居民出游的12.3%)。这说明学生对乡村旅游青睐度较高。旅游者职业结构如下:政府工作人员1.1%,公司职员34.2%,个体职业者13.0%,学生24.4%,工人6.0%,农民2.4%,军人1.5%,教师2.6%,其他14.8%。

(二)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3]。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旅游动机,旅游动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乡村旅游是一种休闲、回归的旅游方式,它需要有轻松、惬意的环境,能令城市中的人放松紧张的心情。反映了乡村旅游者对感兴趣的乡村旅游项目的打分情况。根据项目的得分的高低可以发现,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其实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健康的需要。看出旅游者对山地活动、水上运动和室内活动评分很高,说明旅游者来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返璞归真的需要。城镇的居民长期处在城市的灰色中,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他们需要一种与他们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他们怀念古朴、简单的生活。乡村所拥有的元素就成为能刺激他们产生旅游动机的因素。品尝农家菜、游览田园风光、寻求乡村气息等都是这类旅游动机的反映。第三,放松心情的需要。乡村独具的悠闲的氛围是吸引很多旅游者前去旅游的原因。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独具青睐是由于长时间处于钢筋铁骨的城市中,承受过大的生活压力和过快的生活节奏,这使他们变得紧张,心情抑郁,他们需要得到放松。第四,求知的需要。对于长期住在城市中的人,已经逐渐远离了传统:传统的节日、传统的食品制作、传统的体力劳动、传统的知识等等,因此参加本地婚庆、生辰等活动、学习农家食品制作、参与简单劳动、参加本地乡村祭祀、节庆活动等这些活动才会得到旅游者的青睐,尤其是对城市青少年而言,这是他们主要的旅游动机。

三、旅游决策

1.信息来源渠道

乡村旅游者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电台媒体,这与一般旅游有所区别(其主要途径是通过亲朋介绍),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006年乡村旅游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广泛地发展起来的,政府的支持力量在乡村旅游的洪流推广中不可小觑。而政府主要的宣传手段就是通过电视电台媒体,因此这种渠道成为了旅游者了解各地乡村旅游的主要渠道。其他的信息获取渠道与一般旅游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我们仍可以发现,旅行社在推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是甚微的。旅游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电视电台媒体27.3%,通过报刊杂志21.5%,通过各类旅游网站20.6%,通过亲朋介绍16.0%,通过旅行社介绍7.4%,其他渠道7.2%。

2.旅游同伴的选择

乡村旅游者选择与家人、朋友、恋人的占绝大多数。这实际上与除了特殊旅游以外的大众旅游差别不大,但乡村旅游者选择与家人一起旅游的比例明显要比一般旅游要高,原因基本上有这几方面:第一,旅游者选择的乡村旅游点多为居住地的附近,约是1~2小时的车程范围以内。这有利于家庭在周末的时间一起出游,而不会出现一般旅游那样需要家庭内部人员彼此调和时间安排的情况。第二,很多家长是为了让孩子接触乡村、了解乡村而进行乡村旅游的,因而选择全家旅游的方式。选择的同行人情况:和朋友结伴35.6%,和家人一起31.3%,和恋人一起22.6%,独自一人5.0%,与单位客户一起3.3%,其他2.3%,

3.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以散客为主,这与一般旅游的趋势是吻合的,其中一半以上的乡村旅游者是利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安排游程,这是一般旅游不太可能实现的旅游方式。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行程距离较短,很多是发生在同一地方的城乡之间。其次,自驾车旅游的方式比例较小,而一般旅游中,以自驾车方式进行旅游的势头已如日中天,据统计,中国从2004年春节开始,自驾车游客的比例已占整个散客市场的三成以上,而且这一数字正逐年提高。究其原因,可能乡村旅游的产品还不能吸引多数的高收入者,乡村旅游在国内而言还只是比较低档的旅游形式。出游方式:参加旅游团24.2%,自驾车出游8.8%,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公车、出租车等)自行安排54.6%,其他12.5%。

四、旅游消费特征

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者可以承受的旅游消费范围在301元~600元之间,根据加权平均法来计算乡村旅游平均消费可知,乡村旅游平均消费为470.7元(计算公式为:150×9.3%+350×16.7%+450×30.2%+550×35.2%+800×8.6%,权数队形的消费额以范围的中间值为代表,“300元以下”一项以“0~300”的中间值表示,“600元以上”以“600元~1000元”的中间值表示)。而2004年国内旅游者的平均消费已达到了750元以上(参考《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5年卷》),两者的差距显而易见。也就是说,乡村旅游者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低消费的旅游方式。消费水平统计:300元以下9.3%,301元~400元16.7%,401元~500元30.2%,501元~600元35.2%,600元以上8.6%。

五、结语

本文对乡村旅游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从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消费几方面进行系统的初步研究,乡村旅游行为分析对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就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1.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十分显著,而市场的推动作用不够有力,尤其是旅行社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几乎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状况并不有利于乡村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市场起主要的作用,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当然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但不是以政府为主导。

2.乡村旅游的形象层次不够,有待提高。从调查和分析中可以发现,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印象停留在消费低的阶段,但事实上国外的很多案例告诉我们,乡村旅游也可以成为高档旅游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推出更加富有特色和品位的旅游产品。

3.重视乡村旅游细分市场。家庭旅游和学生旅游细分市场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乡村旅游目的地应该更具针对性地开发能吸引这些细分市场的旅游产品,以一扫目前乡村旅游产品概念混乱,缺乏重点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黄万英,蒙睿,叶文.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6):57-60.

乡村旅游研究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营销;Swot分析

湖南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乡村旅游理论指导,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存在着游客比较分散,市场没形成规模,开发盲目、缺乏特色和管理混乱、项目单一没有特色、文化品位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此对湖南省乡村旅游市场进行研究,提出进一步优化发展的策略及建议,以此寻找一条适合湖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湖南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湖南乡村旅游概述

湖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级别在我国居于靠前位置。以2010年为例,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数超过4亿,其中湖南省占比高达约23.46%,即全年的接待规模为9383万人。另外,湘潭市的隐山,长沙市的岳麓山,常德市的桃花源,道州濂溪等,这些名山、名水都是风景名胜之地。近代历史产生的红色景点,如伟人故里韶山,“将军之乡”平江等,为湖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更添特色。而湖南省也很重视乡村旅游的建设,于2010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实施“3521”工程看,力求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强省。

(二)湖南乡村旅游开发的特点

1.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湖南省境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湖南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之一就是根据各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风俗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如娄底新化县水车镇利用花岗岩风化物具有疏松透水性等天然优势,合理引水布局,创造出世界一绝的紫鹊界秦人梯田,再加上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该镇生产风味小吃和土特产提供了先决条件,使紫鹊界秦人梯田成为娄底市旅游资源中的一个显著亮点。同样,湖南省还充分利用丰厚的自然资源开发了“岳阳市君山区乡村之恋”、“湘西州凤凰县苗人谷景区”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

2.资源分布较为平衡,形式多样。

湖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以星级乡村旅游景区来看,全省现有517家星级乡村旅游景区,各地市均有分布,其中省会长沙及其周边地区较为集中,占到总数的2成多。另外,湖南省乡村旅游项目形式多样,如“度假型”农家乐和“客栈型”农家乐,其功能涵盖教育功能、经济功能、保健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可以说,湖南省的乡村旅游正处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三)湖南省乡村旅游现状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分析。

(1)独特的区位条件。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属于我国中部地区,境内湘江贯穿南北。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这些区位条件使湖南省拥有潜力巨大的地方性休闲农业市场和广阔的中转性潜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

(2)优越的自然环境。湖南地处我国中部,自然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具有资源优势。较大的地势差距和齐全的地貌类型,是湖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必要条件;充足的降水和充沛的光照,是湖南省农作物生长良好之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

(3)深厚的文化底蕴。湖湘文化底蕴深重浓厚,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有“天下隐山”之称的湘潭隐山,“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等,奠定了湖湘文化的基础,也有助于推进以湖湘文化为亮点的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2.劣势(weakness)分析。

(1)经营者管理水平低下,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湖南省乡村旅游尚处于市场初级无序发展阶段,导致乡村旅游大多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人才亟待匮乏,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其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导致出现服务空缺和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游客的观感和心态。

第二,人文景观保护意识淡薄,景观塑造同质化严重,这不仅使乡村的本来面目得到破坏,而且导致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

第三,行业缺乏有效监管,“条块分割”现象仍然存在,导致乡村旅游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产品开发度不够。这包括对产品开发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湖南省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挖掘不够充分,长期以来,乡村旅游没有将当地的人文景观和乡村习俗融入旅游中,多为对其他乡村旅游发展地区的简单模仿,难以维持游客对其的吸引力。

(3)淡旺季明显,对旅游接待形成巨大压力。乡村旅游主要以近程旅游为主,湖南的春、秋二季温度适中,气候也适合外出,所以其是旅游的旺季。这六个月外出休闲旅游的游客较多,但乡村旅游景点的软硬件服务却难以承载过多的游客。而冬季由于温度低、景观观赏性降低,导致旅客较少,造成了大量乡村旅游服务设施长时间停用,造成资源闲置。

3.机遇(opportunity)分析。

机遇方面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静态方面的外部环境的改善,尤其是日趋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比如湖南省政府实行了乡村旅游建设的“3521”工程,此举大力拉动了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时展过程带来的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们面临着工作压力大、居住空间小、生活节奏快等问题,他们迫切的希望可以亲近自然和放松身心,乡村旅游就应运而生,应运而壮大了。

4.威胁(threat)分析。

乡村旅游研究篇5

关键词:青年旅游者;乡村旅游;购买决策;实证研究

旅游购买决策是指旅游者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收集和加工有关的旅游信息,提出并选择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并最终把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1]。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作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客源市场,针对他们回归自然的旅游需求,满足游客观光、务农娱乐、休闲度假、购物等多种需求而开展的参与性强、文化内涵深厚、乡土趣味浓郁的新兴旅游活动[2]。乡村旅游是目前国内迅速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而青年旅游者是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群体,因此把握青年旅游者的乡村旅游购买决策行为特征,对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营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就是在一般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模型和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探索青年旅游者乡村旅游购买决策的行为。

一、理论基础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认识问题、搜寻信息、方案评价、购买行为、购后行为。认识问题阶段是认识某种欲望(需求)的过程,如果对问题的认识非常强烈的话,就转到搜寻信息阶段。在搜寻信息阶段为找到解决所认识到的消费问题的方法,从记忆里提取信息(内部搜寻),或者从外部搜寻相关信息(外部搜寻)。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识别方案,评价各种不同方案,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并可行的方案。在购买阶段按照自己所选择的方案购买产品。购买产品以后消费者在使用或消费产品的过程中又评价自己的欲望或期望的满意程度。

二、研究方法和结果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乡村旅游者购买决策的行为,即探析他们从乡村旅游消费需求、消费动机到购买行为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将乡村旅游者决策划分为几个阶段不但对于确定旅游决策中的主要任务十分必要,而且是了解乡村旅游者从计划出游到付诸实施,不同阶段所起作用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为回答以上问题,研究根据消费者购买决策一般模型设计了一份乡村旅游购买决策过程问卷调查表。调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旅游的动机、获取信息的渠道、旅游时间、旅游花费、乡村旅游景点评价、旅游方式和购后评价。本项调查设计比较简单,共计10题,只做选择,不记分。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以直接发放问卷和电子邮件两种形式,在2008年10月对湖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等武汉三所高校有过乡村旅游经历的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这是因为针对青年学生的调查比较容易获取数据,回收率也高。总计发出问卷115份,其中有13份问卷均存在关键问题未作答的情况,故视为废卷。共获得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为88.7%;其中男性52人,女性50人。最后使用excel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旅游动机

图1中横轴的动机由以下要素构成:1表示增长见识,2表示探亲访友,3表示吃农家菜,4表示住乡村旅馆,5表示欣赏田园风光,6表示回归自然,7表示向往乡村,8表示怀旧,9表示放松、释放压力,10表示观赏乡村景观,11表示民风淳朴,12表示体验乡村民俗,13表示其它。从整体来看,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集中程度很高,出于欣赏田园风光、回归自然和释放压力三种目的而表示愿意参与乡村旅游的青年学生分别占67.65%、73.53%和64.71%。这表明由于学习与竞争压力、成长的烦恼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等原因,青年学生也有去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因为在乡村里没有生活在大城市的压力,可以全身心的放松,忘记所有的烦恼,能让人感觉回归到了前工业化时代的文明世界,能使人产生和谐、安宁的生活情境和心境。

(二)信息渠道

青年学生乡村旅游决策所需的信息来自熟人介绍的比例最高,占71.57%,其次是网络,占43.14%,排在第三位的是旅行社,来源于其它渠道的比例最小。其中,通过内部信息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也占到了23.53%,这说明有一部分学生计划出游前或实际旅游之前就对相关的乡村旅游信息有所了解,从而不需要或者说花较少的时间进行外部信息搜集。

(三)预计停留时间

多数学生预计在乡村旅游景点的停留时间不超过4天,有63.72%的人停留3-4天,18.63%的人只愿意停留1-2天,两者合计占到82.35%;另外有12.75%的人表示会停留5-6天,仅有4.90%的人愿意停留7天及其以上。这说明较多学生认为期望乡村旅游时间不要持续太长,以3-4天为佳,其原因主要跟大多数学生消费水平有限以及更多地利用周末时间出游有关。

(四)预期花费

计划在一次乡村旅游中花费200-299元的学生最多,占37.25%;其次是愿意花费100-199元的学生,也到达了31.37%;预期花费300元及其以上的人最少。这可能跟学生每月可自由支配收入不高有关,但从总体上看,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愿意花费100-299元进行一次乡村之旅的,合计占到68.63%。

(五)选择评价标准

在图2中,横轴标准由以下要素构成:1表示持续时间短,2表示花费少,3表示距离近,4表示田园风光好,5表示有乡土气息,6表示景点相对集中,7表示乡村景观具有典型的美学价值,8表示气候宜人,9表示交通便利,10表示食宿干净卫生,11表示基础设施齐全,12表示安全保障,13表示其它。在以上13个选项中,有81.37%的学生选了第4项,所占比例最高,这表明田园风光好的乡村旅游景点能得到最多青年学生的喜欢。值得注意的是,选第2项的人占到61.76%,列第二位,这说明食宿干净卫生这类基本接待设施的标准、质量和档次亟需得到提高。另外分别有48.04%和46.08%的人选第8项和第5项,分列第3位和第4位,意味着气候宜人和有乡土气息也是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乡村旅游景点的标准。选第1项和第13项的人最少,均占3.92%。

(六)出游方式

自助游最受学生青睐,约有51.96%的人表示倾向于选择以自助游的方式体验乡村旅游。令人惊讶的是虽然在学生当中有车一族少之又少,但是居然有30.39%的人表示希望自驾车去乡村游玩。其原因大概跟当前青年学生对自驾车外出旅游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比较向往有关,另外拥有一辆品牌私家车在当今也是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或许这也透露出青年学生对于声望、地位和自尊的追求与渴望。另外,有25.49%的人表示期望与情侣一起去乡村游玩,这跟大学校园里学生情侣较多有很大的关系。还有21.57%人愿意跟旅游团一同出游,愿加入散客团的也只占1.96%,这表明随团去乡村旅游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表示喜欢个人独游的人最少,仅占1.96%。

(七)购后评价

一次购买决策过程的最后阶段就是购后评价。本次调查将购买乡村旅游购后评价简单的分为两大类:好与不好,但并不是在要调查对象在好与不好中做出一个选择,而是要求他们分别在好与不好两种购后情况下做出今后对于乡村旅游的态度。有94.12%的学生对“好”的选项进行了选择,其中23.96%的人表示如果对乡村旅游感觉好的话会重游;有36.46%的人表示不再去该景点,但会去别的景点旅游;还有47.92%的人表示会向亲朋介绍该景点。另外,有46.08%的学生对“不好”的选项进行了选择,其中85.11%的人表示如果对乡村旅游感觉不好,下回会换别的景点旅游;也有14.89%的人表示以后不再参与乡村旅游。

三、结论与讨论

研究发现,青年学生参与乡村旅游主要出于欣赏田园风光、回归自然和释放压力三种目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于熟人介绍、网络和旅行社;半数以上的人认为停留时间不宜超过4天,预期花费不宜超过300元;选择评价标准明显地集中于田园风光好、食宿干净卫生两项指标;自助游最受学生青睐;部分学生表示,如果对某次乡村旅游感觉不好,下回仍会换别的乡村旅游景点旅游。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象牙塔里的青年学生并非无忧无虑,也面临着学习、生活以及毕业找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需要适当的放松以调整心态和情绪,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2)除受所学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外,青年学生也受到传统社会重血缘、重亲缘的文化心理的影响。这便能解释当他们在了解乡村旅游信息时,为何有相当一部分人看重熟人介绍的信息。另外,青年学生群体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网络对于这一群体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获取信息途径。(3)多数青年学生由于没有正式参加工作,能用于旅游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参与乡村旅游的停留时间的长短和预期花费的多少。(4)青年学生可能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重视生活质量的缘故,特别青睐田园风光好和食宿干净卫生的乡村旅游地。(5)青年学生头脑活跃,思想开放,喜欢无拘无束,因而自助游最受他们欢迎。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能为营销决策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帮助:(1)开发符合乡村旅游者品味的的旅游产品。根据其购买决策行为中的旅游动机、预计停留时间、选择评价标准等要素的特征,可重点开发适合其偏好的旅游产品;(2)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根据乡村旅游者购买决策行为中的预期花费等要素特征,可制定既有弹性而旅游者又愿意支付的乡村旅游产品的价格;(3)对于青年旅游市场,网络可能是最具针对性的信息传播渠道。

参考文献

[1]邱扶东,吴明证.认知方式与消极情绪对旅游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5):1112-1114.

[2]张丽娜.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8-9.

[3]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58-66.

[4]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8-10.

[5]antoineZalatan,苗学玲.妻子参与旅游决策的研究[J].人文地理,2003,18(2):65-69.

[6]卢昆.知觉距离对消费者旅游决策的影响[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4):48-50.

[7]邱扶东,吴明证.旅游决策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5):1214-1217.

[8]张安,万绪才.南京国内旅游客流人口学特征及旅游决策行为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82-87.

[9]邱扶东,汪静.旅游决策过程调查研究[J].旅游科学,2005,19(2).

乡村旅游研究篇6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指出,乡村生态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发展农村生产力。曲格平说,新农村建设首先谈的是经济发展,而新农村发展关键还是靠农业,只有发展高科技农业,农村经济才会有较大地发展。新农村还可以发展一些无污染、低污染的项目,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要注重管理,这样才能减少环境污染的危害。

当然,旅游业也并非绝对的“无烟”工业,有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缺乏系统规划,有的规划缺乏科学理念、不遵循自然规律,大建人造景点,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违背了生态旅游的原有之意。有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和监督不到位、不规范,大批旅游者和旅游交通工具短时间内集中涌入,超过了旅游区的环境容量,乡村生态资源和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

*5年,为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和改善旅游生态环境质量,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全旅游行业要牢固树立“环境兴旅”的观念和目标,各地、各单位在旅游开发活动中,必须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想结合的原则。在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就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和规划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赵晖说,必须在具有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才能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各地农村应该在现有格局上进行合理规划,而不是一味的搞大拆、大建,规划的重点则应该是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因为有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农民才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王夏晖明确指出,没有规划的村庄,实际上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地区盲目城镇化带来的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的破坏以及水土流失加剧,多是由于当地政府意识不足、宣传教育和引导不够以及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缺位所造成的。这就需要制定国家和地方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将环境保护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中。简单地说,应该突出政府的指导作用,在发展生态旅游时,要具体告诉农民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

那么,地方政府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应充当什么角色?

对此,北京市密云旅游局局长郭立新认为,旅游本身是一个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的行业。如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尽快收回投资是旅游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与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的理念显然是矛盾的。要想调解这一矛盾,地方政府首先要加大宣传发展生态经济理念的力度,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认同。其次通过市场准入,对进入旅游行业的企业、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并利用行政手段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对生态经济发展有导向性的项目给予扶持。郭立新强调,地方政府首先应当作为生态经济的倡导者。

地方政府要对本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认真地调查和评估,对资源开发的时序、方式、规摸进行严格规定,例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就要尽量远离生态脆弱区和资源储备区。因此,地方政府同时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发展方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利于自然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可见,地方政府还应当是生态文化的传播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李明德说,乡村旅游利用的是城市与乡村的差异,用乡村文化吸引城市人,也只有利用乡村民俗、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才能造就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点,传承和保留地域间的差别。乡村旅游有特定的市场,它最大的市场是对城市精神生活的弥补,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上,一直很反对搞过度城市化、园林化,特别反对搞过度城市型园林化,我们提倡要尽量做到乡村旅游和农业生产同步、雷同发展和特色发展同步、个体经营与整体提升同步。

乡村旅游研究篇7

关键词:正定乡村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068-01

当下,乡村文化旅游是以满足城镇居民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传统历史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融度假、休闲、娱乐、购物、观赏等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态。正定县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其便利。2015年正定被列为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九大重点片区之一,涉及5个乡镇共97个村子。课题组认为,正定应该抓住美丽乡村建设这个平台,合理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

一、根据政策制定长远规划,切实搞好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惠民政策、扶贫政策给乡村的发展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党的十后,针对农村的发展相继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尤其是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让农民成为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对于县一级而言,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从政府层面吃透文件精神,真正落实好政策,惠民政策真正惠民,并且起到推动市场发展的作用。建议政府抽调专业人员成立一个政策研究室,专门负责解读相关政策,引导干部群众对政策明白了解。

当年在正定工作期间,摒弃急功近利的观念,放眼长远,大胆探索,对正定的未来就进行过科学谋划。他和县委班子经过调研,确立了正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打入石市、挤进京津、咬住晋蒙、冲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半城郊型经济”。使正定经济走出了死胡同,做到了利城富乡:既为城市服务,又“掏城市腰包”,在服务中发展自己。正定人民“团结务实,改革奋进”,向建设经济强县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985年,立足国家发展的总体要求,正定县又制定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正定经济“三步走”发展目标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依托城市、开发智力、发展经济、致富人民”的发展方针。一系列的政策的出台和实行,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更是极大地带动了正定农村的发展。

多年以来,正定始终立足长远,在惠农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民们得到了实惠。来自媒体的报道显示,仅2015年上半年,正定的美丽乡村建设就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截止目前,全县共硬化道路31.1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945盏,改造厕所3060座,铺设污水管网7000米,建污水处理站17个,美化文化墙3.92万平米,新建文化广场和绿地游园85个,建村史馆44个……教育设施建设、历史文化挖掘等各项基础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村民享受其中,对各项惠民政策大加赞扬。

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生活和生产有了极大的积极性,这也必将使得下一步的乡村文化旅游开发更为顺利。作为政府部门,就需要根据实际制定出有利于乡村文化旅游的政策和方针,为以后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通过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或者说做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深入调研是重要的环节。正定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非物质文化资源根植于农村和民间,正定县拥有很多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

说到古迹,正定闻名天下。曾经有过一批世界水平的建筑学家、艺术家、雕刻家、画家、文人汇聚到正定,他们在这里创造过人间奇迹,至今都有着非凡的价值所在,影响着世人对中华文明的崇拜。正定拥有着“九楼四塔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等美誉,这是中华文明的骄傲,更是正定人的骄傲。独特的历史遗迹,正是开发乡村文化旅游的最宝贵资源;说到红色历史,正定也是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正定在战争中始终是战略要地,在革命战争中,正定的许多村庄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比如高平村地道战遗址等都保存着自己的、独特的历史记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省会北跨战略的实施,正定乡村的文化价值更加凸显,因此,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保护正定的历史文化价值都有着很好的示范意义。

这就需要各方面深入调查研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首先,需要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所以,在开发乡村文化旅游建设的进程中,要深入调查研究,走到村民们中间去,认真了解村民们的真实想法。每个村庄的历史文化背景都不同,有的是有着神话传说的悠久的古村落,如蟠桃村等;有的则是在抗日战争中经过血与火洗礼的村庄,如高坪村等。历史不同,所以村民的想法也会不同。经过系统地调研,就能了解广大村民的真实想法,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要充分掌握和分析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因为,乡村文化旅游的经营主体离不开村民,作为政府必须重视这点。

其次,走出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全国范围来说,相对于土地资源的短缺,观念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更可怕。因此,很多地方都在寻找角度改变原有观念。中国江浙一带的思想观念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对于正定县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变观念可能比目前土地、资金以及政策的补贴更为重要。我们应该把精力集中放在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上来,搞清楚村民才是开展乡村文化旅游的主体,各种资源应该合理利用,整个县域的旅游发展应该相结合,城乡结合,打破原有的旅游仅限于城市的观念,将游客引往农村,将旅游线路拉长,这样就会带动各种消费。

通过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思想解放了,思路就打开了,发展的空间就宽了,顺应了市场的客观存在,正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才会红红火火,才能让村民满意,从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要紧紧抓住机遇,把规划落到实处

做好旅游产业,就必须面对市场紧抓机遇,而谋划和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是建设旅游名城的客观需要。正定应该围绕建立京津冀大旅游格局,充分利用已有的宝贵资源,促进乡村文化旅游成为县域旅游经济的支柱产业。城乡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共塑旅游品牌。

规划出蓝图只是刚开头,落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不抓落实,再美好的蓝图也只是海市蜃楼。在正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干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各司其职,干在实处”。所以,正定的乡村文化旅游一定要做到实处。

目前,正定县的旅游依然是景区门票型,核心景区集中在城内。所以,今后应该构建乡村文化旅游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学习等完善的文化旅游体系,拓展正定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分流核心景区游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同时带动农村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好乡村文化旅游是正定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名城转变的重要环节。

总之,机遇就在眼前,接下来就需要做实。正定应该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这个机遇,要坚持因地制宜,把改善村民居住生活条件与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文化旅游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农村改造,建设融入现代元素的农家乐园,提高旅游服务功能;在古寺院建筑群、传统村落等,坚持保留原始风貌,注重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打造自己的乡村文化旅游名片。

参考文献

[1]《河北文化建设中的特色与亮点》,人民网,2011.01.10.

[2]《软实力成为发展新动力――河北推进文化建设综述》,新华网,2011.01.26.

[3]《努力开创河北文化建设新局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01.27.

[4]《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遂昌共识>》,第一旅游网,2012.04.10.

[5]《乡村旅游成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新支点》,新华网,2015.01.02.

[6]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县域经济研究》,农业经济,2008.09.

[7]王冰张红:《县域乡村旅游产品及其开发探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8.

作者简介:娄海波(1977-)女,河北围场人,硕士研究生,石家庄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

乡村旅游研究篇8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昭苏县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13

1前言

1.1全域旅游的提出

当前我国旅游业正步入大众旅游的阶段,公众对于旅游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传统的旅游模式通常只注重景点景区的建设,与社区建设之间相互独立,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相互独立的模式,可以借助全域旅游来实现,将景点景区所在的社区作为整体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对区域内各项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系统化、全方位地优化、整合和提升,最终实现区域内各项资源有机整合、产业之间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

1.2乡村旅游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目标时间紧迫且任务艰巨。为实现这个目标,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首先需要先打破当前体制机制带来的阻碍,抓住全国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关键性的战略机遇,整合扶贫开发资金和旅游发展资金,发展乡村旅游。

《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范围内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大约为2000万人,该行业已经带动超过7000万农民从中受益。乡村旅游已成为城乡交流的重要方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旅游投资和消费的热点领域。预计到2020年,全国将建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将达300万家,该行业接待国内外游客将达40亿人次,营业收入将达2.3万亿元,届时,约8000万农民将会从中受益。

1.3昭苏借助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昭苏县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部,与哈萨克斯坦交界。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确定了262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昭苏县榜上有名。2016年7月1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在昭苏县召开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会,会上提出自治区旅游局要全力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以期带动全疆全域旅游建设与发展。

昭苏县在创建全域旅游的基础之上,已建成规模较大的哈萨克民俗文化馆、昭苏镇灯塔知青馆等,并且县政府牵头挖掘村史文化,斥资720万建设完成52个村史馆体,其中包括村级独立馆、村史墙、村史廊厅等形式,这些乡村史馆也作为文化旅游点,成为昭苏乡村旅游的亮点和看点。这对于昭苏县借助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基于全域旅游角的昭苏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机遇

2.1昭苏县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昭苏县完整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体系格局已初步形成,成立了“全域旅游、全民兴旅”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全域旅游体制机制。该县目前已完成智慧旅游平台基本框架的搭建,主要景区、酒店及服务区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安装360°智能摄像头,建立昭苏县智慧旅游专用监控中心。景区电子门票检票系统完成电子检票、二维码扫码器硬件设施建设,设计了昭苏县全域旅游智能电子导览图,实现旅游地图与平台数据的无缝对接。

2.2昭苏县乡村旅游发展规模

2.2.1交通网络逐步完善

昭苏县通过完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等,全面提升全域旅游运作和服务水平。目前,昭苏县已建成全县旅游标识系统和2个县级入口服务区,13个全域旅游停靠点即将全部投入使用,县城至各重点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和定点旅游车也正在努力完成建设中。修建一般农村公路101公里,完成整村推进通村油路54公里,种马场和昭苏林场客运站、夏特乡综合客运服务站竣工。

2.2.2乡村旅游初具规模

以旅游全域化战略,引领全民广泛参与。截止到2016年8月,昭苏县的农牧家乐和大小餐厅已达730家。其中,农牧家乐220家,达到a级、B级标准的农牧家乐分别占到了20%和50%。这些旅游点带动了17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也为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奠定了良好基础。完成17个贫困村产业扶贫“双百工程”,实现2052人脱贫。

2.2.3政府扶持力度加大

昭苏县积极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保护,支持有条件的乡村镇利用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牧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组织宣传力度,强化对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具有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乡村和休闲养生的自然生态景区。

2.2.4全域旅游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昭苏县围绕国家生态县和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先后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项目8个,涉及34个村,惠及62652人。启动了美丽乡村之“发展庭院”活动,上千户村民、牧民在庭院内种花和经济作物,使庭院焕然一新,千户牧民结束了庭院杂草丛生的历史。

2.3全域旅游视角下昭苏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2.3.1经济基础差,旅游设施投入乏力

目前昭苏县面临经济快速增长动力不足、下行压力大等问题,加之县级财政力量薄弱,旅游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因此,尽管近几年来昭苏已经在完善交通网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离伊宁机场距离200多公里,又无航班可直接抵达,昭苏旅游受到了极大限制。酒店等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酒店住宿餐饮等出现了“一房难求”、“一餐难求”的局面,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对昭苏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定位产生了不利影响。

2.3.2乡村旅游产业链过短过窄

乡村旅游产业链实际上是以核心的乡村旅游企业为基础,承担为游客提供不同消费需求的价值创造功能的相互内在联系的产业共生体,通过对信息流、客源流、物质流的链条连接,形成具有一种内在相互联系企业的集合。目前昭苏乡村旅游产业培育不足,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精品,上下游的a业部门互动不够,从业者普遍缺乏现代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总体竞争力较弱,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乡村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弱。

2.3.3高层及旅游人才不足,人才引进困难

昭苏县地处边远,高层次旅游人才严重不足,且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级人才,大多数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均由农民及村干部担任,服务意识不够,服务质量较低。

总的来说,昭苏乡村旅游目前仍处于低端旅游业态的状态,且已遇到了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此,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是对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上的一种转型升级。

3昭苏基于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研究

3.1借助相关政策,实现基础设施全域化

国家旅游局在其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出,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将推出“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优先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八项支持措施。

昭苏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可借助报告中的支持政策,争取中央及自治区、自治州的资金支持,继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加大对酒店业的投资力度,解决旅游旺季住房难、就餐难等问题;改变目前形式单一的景点景区、酒店餐饮的模式,借助全域旅游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优化乡村旅游服务,打造让游客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借助国家旅游局的支持措施,创建国家重点旅游品牌,如马文化产业品牌等,扩大对昭苏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尽可能消除基于地理位置的客观不利因素。

3.2借助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实现转型升级

全域旅游的涉及面广、关联性高,需要全社会相关部门与相关产业、行业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昭苏乡村旅游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经营模式雷同且单一,上下游部门之间联动不足,未形成产业发展合力,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因此,要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需借助全域旅游,创新“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摈弃各自经营的理念,探索以合作社、农业旅游综合体、家庭农场等方式参与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扶贫开发。

为拓长拓宽产业链条,昭苏县政府部分可大力扶持几个特色乡村旅游经济,创建乡村旅游精品,深挖独具特色的农牧业模式,避免乡村旅游同质化竞争;形成规模化、企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加强与其他行业如手工业、养生医疗业、娱乐和新闻传播等的联动融合,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全面整合。

3.3强化社区居民全域旅游观念,提高其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当前中国的旅游正走向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主体和旅游消费需求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80后”、“90后”已逐渐成为旅游业重要的消费主体,这个群体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参与,渴望释放压力,获得印象深刻的旅游经历。这个变化要求旅游从业者及相关利益者具备更开放的理念,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加强对社区居民全域旅游理念的普及尤为重要。用全域旅游观念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将整个乡村生态环境都纳入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中,打造“全域乡村旅游”。调动社区居民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动性,融入现代化创意,引进一批不同行业的高层次新村民,建立乡村创业基地,发展乡村现代化酒店,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转型升级中来,提高社区居民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实际收入,以缓解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

3.4解决人才引进问题,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昭苏县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经济、教育等相对比较落后,造成了该县人才引进难等现象。笔者认为昭苏县应树立人才至上的理念,主要通过引进+培育模式解决此问题。对此,结合目前国家旅游局的对于全域旅游区实施的支持措施,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高薪、高待遇引进农业、旅游业等高级人才,同时聘请疆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行业专家学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及讲座,培训内容包括当地的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介绍、本土文化解读、乡村旅游经营的现代化理念、乡村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等。此外,加强校企合作,吸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实习生参与当地旅游发展事业,也可以作为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4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重要举措,在全域旅游的发展契机下,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期。然而,目前关于昭苏县的乡村旅游如何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前提下健康发展,也仍需针对实践问题进行更多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eB/oL].国家旅游局新闻办.国家旅游局网站.2016-02-07.

[2]王思超.新疆全域旅游贯穿百业千态[n].中国旅游报,2016-07-20.

[3]魏莹.全域旅游带动昭苏农牧家乐迅速发展[n].伊犁晚报,2016-08-25.

[4]王友文.昭苏“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研究[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6,(03).

乡村旅游研究篇9

旅游需求分析是旅游市场研究的重点之一,准确客观的旅游需求分析不仅能够提高预测与了解广大游客出游能力,对于针对性的进行旅游营销策略制订、旅游市场定位和旅游产品开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城市环境质量恶化、城市绿地减少等,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乡村旅游即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发展起来。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本文专门针对太原市居民进行乡村旅游需求意愿专项调查研究,为太原周边乡村旅提供建设性指导,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本研究调查主要潜在乡村旅游市场(太原市居民)的基本特征、出游意愿、旅游动机及需求偏好,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原始数据。本人于2013年6月20日至25日在太原市主要休闲场所,如社区公园、开放式城市公园等地发放问卷,这些地方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场所,外来游客很少,可以保证被调查者是太原市居民。本次调查共发放250份问卷,实际收回246份,回收率达98.4%,其中有效问卷241份,有效问卷率为98.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太原市潜在乡村旅游居民的基本特征

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经历性,不同人对旅游产品的评价和需求是不相同的。本文主要从城市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职业、收入五个方面对太原市居民潜在客源市场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男性占总数的51.7%,女性占48.3%。样本抽样合理有效,符合男女正常调查比例;从年龄上看,问卷调查的对象集中在16岁以上的居民,年龄段为27-48岁的被调查者最多,占57.1%。该群体基本都已成家并有稳定工作,精力和旅游欲望最为强烈,是社会上最易成游的潜在客源;从文化结构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被调查者占总人数的69.1%,高学历人群占有比例最大;从职业结构看,教师、科技工作者所占比例较高,达半数之多;从收入结构看,收入区间为2500-4500元所占比重最大,为57.5%。该结果与他人研究成果较为一致,因此本调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见表1)

(二)太原市居民乡村旅游出游意愿特征

1、出游方式偏好。一般来讲,乡村旅游是人们沟通、缓解压力的最佳选择,以亲朋好友之间出行为最好。因此,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选择亲人、朋友结伴出游均明显占据上风,高达35.4%和29.7%;选择单位组织和团队出游的人群分别占到17.9%和12.3%;选择个人出游的比例最小,仅占4.7%。

2、出游距离意愿。调查显示,太原市居民的乡村旅游出游距离意愿以中短距离为主,其中又以50―300千米的距离最受欢迎。另外,超过1000千米的长距离乡村旅游同样受到市民的青睐。笔者认为,这比较符合求新求异的旅游心理需求。选择300―1000千米的中长距离乡村旅游的城市居民相对较少,是最不被认可的出游距离。

3、出游目的地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太原市居民在选择乡村旅游景点时对“环境优雅”这一项有很高的选择率,高达85.3%。这也充分说明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对清新环境越来越向往,这也是开发乡村旅游的目的所在;年轻人多选择可参与活动多的乡村旅游地。访谈中不少市民反映,目前太原市周边乡村旅游地普遍存在服务设施简陋、活动单一、缺少地方特色等问题。(见表2)

(三)太原市居民乡村旅游动机与需求偏好

研究旅游的推力及引力因素能够有效测评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需求偏好。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结合国外旅游的有关研究成果,本文设置了旅游动机、旅游感知渠道、旅游吸引物和乡村旅游项目需求偏好等四个分析因素。

1、旅游动机及旅游感知渠道。研究结果显示,领略自然风光、度假放松是推动城市居民进行乡村旅游的最主要推力因素;享受美食特产成为第二因素;选择公事与考察的人次最少。就旅游地感知渠道而言,太原城市居民主要通过网络信息、亲朋推荐及电视媒体等了解太原市周边乡村旅游地。其中通过网络信息的游客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亲朋推荐和电视媒体传播。另外,通过报纸广告和旅行社推荐获知旅游点的调查者也占了一定的比例。(见表3)

2、旅游吸引物与旅游项目偏好。乡村旅游因素对太原市居民的吸引力见表4。问卷调查显示,太原市居民最认可的旅游吸引物是乡村清新的空气,秀美的山村风光,美味的特色饮食和山西各市县的民风民俗,占统计人数的较大比例。从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项目偏好来看,乡野观光、吃农家饭等是其最感兴趣的活动,这些与乡村有密切关系的活动能够缓解城市人群的压力。同时,不同教育背景和年龄段的人对乡村旅游吸引力的选择有一些内在的差别。比如,高学历的居民文化素养较高,思想、视野及消费观念均较为开明,喜欢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年轻人喜欢欣赏乡村风光,对吃农家饭、野炊;等娱乐活动;老年人喜欢清静,健康意识较强,喜欢参观古寨、品尝无污染的特色饮食等。(见表4)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太原市居民外出旅游以中青年为主,中高收入阶层、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是乡村旅游市场最大主力军。各年龄阶段的群体均热衷于亲人、朋友结伴进行中短距离的旅行,个别人群喜好长距离的县郊游。大部分群体倾向于环境优雅、服务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旅游地。从旅游动机分析,领略自然风光、休闲放松、享受美食特产等是居民旅游的主要推动力。网络媒体和亲友推荐是居民了解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渠道。太原市居民是一个比较大的客源市场,对其乡村旅游需求意愿的调查研究可以为周边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建设性指导,具体启示总结为以下几点:

1、稳定客源市场,强化乡村旅游市场的针对性。应大力开发一些符合中青年游客特点的乡村旅游项目。在乡村旅游设施中,既要保持淳朴浓厚的乡土气息,又要不乏吸引年轻人眼球的“新农村”的风情。比如说,在旅游地设置有益于年轻人健康和放松的健身房,同时在附近提供农家菜等一条龙服务。让中青年在紧张的工作之后,身心得到彻底放松。

2、突出景点特色,保持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乡村风光和幽静清新的环境是与城市完全不同的景观和环境,因而对城市居民也最有吸引力。乡村旅游开发必须确保原汁原味的乡村氛围,这样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点,对城市游客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研究篇10

关键词:秦皇岛;乡村旅游;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绿色生态”和“亲身体验”特性,满足了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诉求,但是旅游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乡村典型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产品开发不合理,旅游者环境意识淡薄与不文明旅游行为并存。乡村低碳旅游倡导环境保护,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灌输低碳生态问题。

一.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必走低碳之路

(一)秦皇岛市乡村旅游概况

(1)乡村旅游资源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市境地理坐标为北纬39°24’~40°37’,东经118°33’~119°51’,南北最长127公里,宽110公里,总面积812.4平方公里。秦皇岛市境内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和繁荣奠定了资源基础。

(2)乡村交通

乡村旅游发展所依赖的主要交通形式是公路。秦皇岛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270公里,路网密度为41.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103公里,一级公路148公里,二级公路471公里,三级公路1009外错角城,四级公路1488公里,等外路52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国道266公里,省道622公里,乡道1646公里,专用道90公里。全市75个乡镇实现乡乡通油路,行政村通油路率达74.7%[1]。总之四通大达的交能也使秦皇岛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二)“低碳”是乡村旅游的必然选择

相关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Co2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在温室气体对气候变暖的贡献中,占到了60%。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2005年旅游部门Co2的排放量占全球所有排放量的5%,这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旅游住宿、旅游活动等三方面(不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而整个旅游部门对人为因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占到了约5%-14%[2]。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最近发表的一份技术报告,如果旅游业仍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在旅游业现有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到2035年全球旅游者数量将增加17.9%,旅游部门Co2的排放量将增加15.2%,整个旅游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加18.8%[3]。我国台湾地区学者naewenKuo和peiHunChen(2009)运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澎湖岛旅游者进行跟踪调查,以“资源消耗”、“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排放“等指标,量化出旅游者对当地环境所造成环境负荷(见表1)。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乡村典型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秦皇岛市发展乡村低碳旅游的主要模式

(一)秦皇岛市乡村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低碳旅游的一般发展模式,主要包含3个主体:政府、乡村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乡村低碳旅游是政府、旅游者、乡村旅游企业共同协作的旅游发展新模式,需要建立政府、旅游者、乡村旅游企业三方合作机制:政府、乡村旅游业和旅游者共同为低碳旅游目标而努力,这种努力既来自于各主体本身的功能调整,也来自于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调整,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密切配合,三方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秦皇岛市乡村低碳旅游开发模式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就,结合秦皇岛的实际情况,秦皇岛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应当选择参与式乡村低碳旅游的开发模式。该模型全面概括了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机制、参与形式和他们对整个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乃至最终结果的影响。参与式乡村入流模式与传统旅游及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三.结论

从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的小环境来看,秦皇岛市政府已经把“旅游立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秦皇岛市的重头戏。近几年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低碳旅游成为其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选择。在乡村低碳旅游过程中,旅游景区可以采用循环技术,构建以沼气技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系统:种、养殖系统。正真做到“变废为宝”。

总之,乡村旅游业是一项俗人的产业,必须要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走低碳化之路才能使其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光霞.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4):12~13.

注:本文为2012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秦皇岛市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22a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