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土木工程的范畴十篇土木工程的范畴十篇

土木工程的范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7:52

土木工程的范畴篇1

一、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几经调整,曾一度出现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的现象,很多建筑类院校相继设立了建筑经济管理(工程管理)专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设计单位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少,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很有可能到工程建设现场工作,或到建设单位作建设单位的代表(业主代表)或到施工单位作技术、管理人员,或到监理单位从事监理工作,而所有这些和施工现场直接相关的工作都离不开建筑经济与管理知识。即使那些到设计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也有可能从事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招标文件的编制等经济管理工作。因此,系统地学习建筑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显得越来越必要。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1998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也明确说明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说明土木(建筑)工程中的经济问题己受到了充分重视,但是如何在土木工程专业中设置建筑经济管理类课程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中已经设置了“建筑经济管理”(或称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等)、“建设项目管理”(或称为“工程项目管理“建设监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营管理”等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院校的建筑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往往使学生既得不到系统的理论知识,也得不到可操作的实际能力,因此急需改进和完善。

二、分析

工程建设领域中的经济管理问题大致分为两大类: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问题和建设项目营造问题。投资决策问题是研究如何使拟建项目的预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的问题,而建设项目营造问题是研究如何使项目最有效实施的问题。本质上讲,前者属于“投资学”范畴,而后者属于“工程学”范畴,二者是本质不同而又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然而,人们往往搞不清它们的关系,从而也使建筑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设置相当混乱。事实上,建筑经济管理类课程应包括哪些内容是长期以来没有定论的问题。从逻辑顺序上可知,项目投资决策问题和项目营造问题分别是项目设计的上游和下游问题。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则意味着知识链向上和向下延伸。

从国外的教育实践看,土木类学生的知识链主要是向下延伸,即他们主要学习的是项目营造中的经济与管理知识,这是因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工程师,而非“经济师”。另外,项目营造与项目设计的关系比项目投资决策与项目设计的关系更为紧密,知识上也更为关联。从FiDiC模式里,我们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FiDiC中的engineer?(工程师)虽然有时也为业主提供可行性研究等投资决策的咨询,但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是替业主管理项目的营造,即替业主进行工程招标或工程建设的控制、管理和协调。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土木工程的学生应该更多地学习有关建设项目的经济管理知识,尤其是在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都从事工程施工工作的情况下。但是,适当地学习一些投资决策问题也是必要的,最起码可以増加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下面对上述几门建筑经济管理类课程进行分析。

“建筑经济管理”课程如前所述:内容比较混乱,不成体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把握。传统的“建筑经济管理”教材把其内容分为四部分,即建筑经济学、建筑工程经济学、施工组织学、建筑企业管理学,其自成体系可见一斑。其中“建筑经济学”研究建筑行业的经济现象,是属于部门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范畴;建筑工程经济学”研究某特定的建筑工程的经济现象,属于微观经济学的范畴;施工组织学”研究工程的施工组织,严格地说应该属于“建筑施工”的范畴;建筑企业管理学”研究建筑企业的管理,严格来讲应该属于企业管理学科的范畴。事实上,上述四部分虽然有密切的关系,但严格来讲应属于四种不同的学科,如果把它们安排在同一个课程内,就会使此课程失去明显的学科特性,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最终变成“大杂烩”,导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造成学生学习目标的迷乱,从而把握不住此课程的主线及重点。

狭义的“建设项目管理”课程是研究建设项目营造问题的。即分别从业主(建设单位)、承包商(施工单位)的角度对建设项目的营造进行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和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以使建设项目能按质、按期并以最小的费用得到竣工。广义的“建设项目管理”课程则包括两部分内容:“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项目营造管理”。其中“项目营造管理”就是上边所谈的狭义的“建设项目管理”,而“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则属于产业投资学的范畴,主要研究建设项目的“前评价”(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即从经济(包括国民经济和财务两方面)、技术、社会影响等角度来分析论证一个拟建项目(方案)的可行性。

“建设监理”课程严格来讲应是“建设项目管理”课程的组成部分,因为建设监理即是监理单位为业主提供的建设项目管理,亦即业主方的建设项目管理,它是建筑业社会化分工协作的产物。我国《建设监理》杂志的英译名就是“projectman?agement”即“项目管理”。

“房地产开发”与“房地产经营管理”等课程是属于房地产类的课程,虽和土木工程专业紧密相关,但主要是研究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问题的,其中的“房地产开发”是研究房地产项目营造的。事实上,房地产开发(狭义)和其他类型项目的营造并无本质区别,应属于建设项目管理的范畴。

三、建议

土木工程的范畴篇2

关键词:园林绿化计价种植养护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园林产品属于艺术范畴,它不同一般工业、民用建筑,每项工程特色不同,风格各异,工艺要求不尽相同,而且项目零星,地点分散,工程量小,工作面大,花样繁多,形式各异,同时也受候气条件的影响,因此,园林绿化产品不可能确定一个统一的价格,因而必须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对园林绿化工程事先从经济上加以计算。

一、园林绿化工程概述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园林绿化工程包括种植、养护、假山工程、园路及园桥工程、园林小品工程等。

园林绿化当然少不了园林绿化苗木的支持。在园林绿化中,绿化苗木是首先要准备的材料之一,包括工程造价、工程设计,都涉及到苗木。主要园林苗木有:行道树、花灌木、松柏类、草本草坪、竹子、水生植物、盆景盆栽、花卉种子、大树古树、造型树、木结构亭台、木结构景观桥、高羊毛等。

本次重点阐述绿化种植、养护工程,主要包括:苗木起挖、苗木栽植、苗木假植、栽植技术措施、人工换土、垃圾土深埋、苗木种植竣工初验前的养护(施工期养护)。

二、绿化工程造价计算依据

首先,要有完整的绿化种植工程施工设计图。

请有绿化设计资质的单位设计,根据投资方特定的环境、地形观赏、使用等要求以及投资额度,设计出既有利于植物生长、观赏、使用功能,又保证资金合理使用的设计图,配置不同品种、规格的苗木种植数量。

其次,要有和工程施工期相配套的苗木市场价格信息资料。工程施工时间的不同,其苗木价格是根据市场价格的起伏而变化的,所以在施工前必须根据当前市场苗木供应价格情况,计算该工程预期造价。

要有计价依据来源《江苏省仿古建筑与园林工程计价表》、《江苏09费用定额》。

三、绿化工程计价步骤

首先确定工程类别:按占地面积大小划分为一、二、三类工程。例:328国道绿化工程为一类,占地面积〉8000m2。依据施工设计图上的施工面积和定额的有关规定,计算在苗木种植前,必须发生的绿地土方平整、整理等所需费用。依据图纸地形标高和施工现场地形、土质等实际情况,计算进、出土方数量,满足设计地形标高要求,分别计算出土量和进土量(含种植土),列清单定额。依据设计图纸上的绿化苗木名称、品种、规格、数量列清单定额。最后措施项目费用部分主要注意:支撑与绕杆、草绳绕树干、搭设遮荫棚等。注意苗木价格的来源于当期指导价或市场询价。

四、如何确定工程苗木单价

绿化种植工程中,工程苗木费用是主要材料,在整个造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单价取定顺序如下:首先指导价中有其相应单价的,依据《工程造价信息》资料单价取定其苗木单价;若指导价中没有的,依据同期类似工程的绿化苗木价格;对于以上两种情况,如无法找到相应的苗木价格信息,一般可预先通过电话、网络等咨询最新市场价格,采取甲、乙双方协商单价,合同明确。

五、绿化种植工程计价注意点

注意点:定额不含胸径大于45cm的特大树、名贵树木、古老树木起挖及种植;定额中苗木起挖和种植均以一、二类土为计算标准,若遇三类土人工乘以系数1.34,四类土人工乘以1.76;起挖、栽植乔木,带土球时当土球直径大于120cm(含120cm)或裸根时胸径大于15cm(含15cm)以上的截干乔木,定额人工及机械乘以系数0.8;定额以原土回填为准,如需换种植土时,按“人工换种植土”的相应基价子目计算。

在“人工换种植土”基价中应扣除栽植带土球苗木的土球直径超过40cm(不含40cm)所占换土量;设计有要求,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计算;设计无要求,可按附表“绿化工程相应规格对照表”的规格进行计算;栽植技术措施子目的使用,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的支撑方法和材料,套用相应定额子目(如树棍四脚井字桩、草绳绕树干等)。

楼层间、阳台、露台、天台及屋顶花园的绿化,套用相应种植项目,人工乘以系数1.2;垂直运输费计算。例:在大于30度的坡地上种植时,相应种植项目人工乘以系数1.10。

六、绿化养护工程计价注意点

适用于绿化种植工程成活率养护期及日常养护期(缺陷责任期)养护,不适用施工期养护。施工期养护已包含在绿化种植工程中,不得重复计算;定额养护包括乔木、灌木、绿篱、竹类、水生植物、球型植物、露地花卉、攀缘植物、地被植物、草坪园林植物等的养护;三个养护级别,分别为一、二、三级养护;成活率养护期的绿化养护工程按照Ⅲ级养护标准乘系数1.20执行;定额综合单价包含的连续养护时间为十二个月(1年);若分月承包则按定额综合单价乘以下表系数计算;若单独承包12、1、2冬季三个月的养护工程,其定额综合单价须再乘系数0.80;若绿化成活期养护不满一年,可套用三级养护的定额综合单价再按养护月份数乘以系数1.2计算;

若绿化成活期养护为三年且三级养护,则养护子目为两个:

第一年内成活率养护期的绿化养护:Ⅲ级养护定额乘系数1.20;

第二三年内的绿化养护:Ⅲ级养护定额乘系数2。

八、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双排绿篱养护按单排绿篱硼综合单价乘系数1.25计算;定额中的片植地被,主要是由龙柏、金边黄杨、金丝桃、天竹、红叶小檗、金叶女贞、红花继木、栀子花等低矮灌木组成的模纹或色块;定额中的片植绿篱,主要由黄杨、珊瑚等组成;

乔灌木的区分标准:

乔木:主干在地面上有了相当高度才出现分枝,有一个粗壮挺直的很明显主干,高大乔木:植株高18m以上,中乔木:植株高9―18m,小乔木:植株高5―9m;灌木:在近地面部分,出现许多粗细近乎相等的茎,这些茎没有明显的主茎和分枝的区别,一般都比较细;大灌木:植株在2―5m;中灌木:植株在2―1m;小灌木:植株在1m以下。以树木生的结构、树枝的生长特点来判断,不过有些苗木也不是死的。如桂花,大点的主干很明显的可以说是乔木。但小桂花,可用来做绿篱,这应该算是灌木。

七、案例―新328国道绿化工程

首先熟悉图纸及现场情况(现场垃圾土堆积严重),然后确定工程类别:一类,占地面积大于8000m2,列土方平整及土方挖运、回填清单定额子目,列乔灌木清单定额子目(注意点:乔灌木的区分、定额套用注意点、三年三级养护定额如何套用定额);

措施项目部分要注意:支撑与绕杆部分:乔木、大灌木、在栽植后均应支撑,支撑可用十字支撑、扁担支撑、三角支撑或单柱支撑,成排树木或栽植较近的树木,可用绳索相互连接;

载植技术措施:常用草绳绕树干,大的乔木都需要草绳裹干,目的主要起保湿和防寒防冻的作用,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苗木草绳绕树干,绳的长度指绕树干的高度,按米计算,胸径15公分以上绕的高度一般2.5-3米,15公分以下就是1.5-2米的范围。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的范畴篇3

【关键词】李溪拦河坝;加固改造工程;垂直防渗墙;施工技术

历经多年运行,李溪拦河坝搭配着的防渗体系渐渐被毁损,渗流不够稳定。这种情形下,要添加防渗墙,以便改造加固。伴随施工进展,拦河坝平日内的改造及加固引进了多样的新颖技术。在这之中,垂直防渗墙凸显了重要位置,防渗成效优良。防渗墙特有的建造流程内,各类机械特性、施工必备步骤、场地地质都凸显了差异。应当综合考量,探析防渗指标、关联着的经济要素,选出最优工艺。

一.概要工程状态

李溪拦河坝,是流溪河特有的坝体工程,位于河段下游。拟定的建造任务,是引用大坝区段内的集雨径流、引用灌区之中的回归水,以便填补下游范畴的农田。拟定了7万亩这样的总体灌溉,引水流量每秒钟7立方米。这类河坝工程,整合了供水及发电。在这之中,枢纽工程涵盖着双重的水电站。李溪拦河坝凸显了灌溉性能,存留足够的水以便发电,归属综合工程。在河坝改造中,重新构建坝体。重构坝体建筑,含有上游区段内的防渗构架、工作桥及闸室、下游搭配的消力池。新构建起来的自动控制、安全监测查验,都可用作灌溉。

拟定的防渗墙,位于中部铺盖,设定了600毫米的薄厚,顶部设定了7米这样的高程。构架底侧高程,随着区段内的地质而变更。构建起来的混凝土,含有C30这样的规格,各个标准段都设定了6米。依照地质资料,明晰了防渗墙固有的底侧高程。

二.总的施工指引

对于地下构建起来的防渗墙,应依照拟定好的图纸来查验并建造。真正施工以前,应当清理场地,平整施工导墙,以此便利回填。经过这种准备,才能常规施工。设定成槽测验,拟定完备的建造流程,选取操作参数。选购护壁泥浆,设定1.1这样的比重。泥浆池应能搜集泥浆,规避场地之中的偏重污染。地下范畴的防渗墙,在后续开槽时,可以布设旋转机械以便切削土体。运用液压抓斗、循环情形的泥浆,以便妥善成槽。对于偏浅区段,适合钻探成槽。

细分出来的防渗槽段,应能连续施工,保持供应砼。拟定槽段长度、深度及厚度、槽段的宽度等。具体而言,沿着轴线布设的槽段,准许50毫米这样的偏差;槽段设定了1/150特有的倾斜度。运用声波透射,测得墙体固有的构架质量。墙体不可存有裂痕,应被查验的槽段应能超出总体比值的20%。

熟识施工图纸,拟定技术合同。预拌混凝土前,应当搜集资料,然后报给监理。对于试块构建,应当设定规划。对于作业班组,应能妥善交底。临时情形下的水能供应,也要设定规划。在夜间时段内,应能做好照明。构建防渗平台,这类平台应能维持着稳固及完整,适合车辆行进。布设沉淀池,有序排放泥浆。

三.探析建造技术

防渗墙特有的建造步骤,含有如下工艺:初期构建导墙、搅拌形成泥浆、挖掘防渗槽段、制备钢筋笼、后续吊装步骤、浇筑水下的砼、循环处理泥浆、处理防渗接头。对于地面工程,要查验场地特有的真实状态,在导墙特有的5米范畴内着手压实,然后布设枕木,便利钻机行进。槽段被设定成一字型,选用跳段开挖。

(一)适当构建导墙

构建最佳的导墙,确认连续精度。着手施工以前,应能妥善交底,慎重予以复查,确认精准放线。设定100毫米特有的放宽,确保机械平常的进出顺畅。设定了5毫米范畴内的垂直偏差,导墙固有的底侧要平行,全长被缩减在10毫米这样的偏差之内。导墙衔接着的轴线偏差,应被缩减成10毫米。导墙上侧端口,应能超出140毫米。布设这种上端,可以规避偏稀的泥浆、其他物质附带着雨水流进这样的导墙内。土方被开挖时,若外侧构架内的土体可维持垂直,则可构建土壁,以便规避回填。识别砼的强度,选用砂石以便填充墙体的背侧,防止水体渗入、槽段塌陷等。

图为导墙配筋

布设导墙完毕,在槽底还要布设适宜的水泥砂浆。没有开挖以前,这类泥浆可被临时运用,或者用作换填。经过拆模以后,布设木质支撑,选用偏粗圆木。砼没能干透前,重型机械不可接近导墙行进,防止墙体扭曲。

(二)调制合格泥浆

基坑围堰之内,布设必备的泥浆池。这样的泥浆池,含有制备泥浆、存留泥浆、废弃泥浆排放。在泥浆池周边,添加成套的搅拌机械,周边布设围挡。初期制造泥浆,选用场地内的喷射搅拌机。单一机械特有的制造工效,是每小时60立方米,搭配三重系统。选购进来的新浆液,要历经一天的静置。构建专门管路,把它运送至拟定的建造槽段。在这以后,在管路之中增添必备的泥浆输出小孔,经由管路以便运送给槽段。废弃了的浆液应被装载至罐车,运至指定区段。

(三)成槽及制备钢筋笼

标准槽段总长被拟定为6米,采用五冲成槽。布设冲击钻机,反复钻探成槽。为了保障工期,选取了三台特有的冲击钻。成槽进展之中,运用正反循环以便排掉残渣。留下来的泥浆经由空心钻头,即可喷射出来。在这之后,槽携带着的渣滓被排至地表。排出来的土体,经由沟渠流进了沉淀池,然后即可净化。成槽进展中,钻头下落应被维持竖直。完成成槽以后,即刻识别槽孔特有的精准深度,查验它的规格,把测得的数值拟定为沉渣厚度。成槽完毕以后,冲刷槽段衔接的接口应当保持洁净。

吊装起来的钢筋笼不可超越10米,自重应被控制于10吨。履带架构的起重机,可以起吊运输,符合吊装规格。验收钢筋网时、清空置换泥浆,即可布设这样的钢筋网。采纳履带起吊,然后妥善退吊。这样反复循环,即可吊起钢筋网,变为垂直悬挂,把它布设在槽内。

图为槽段施工

(四)慎重衔接接头

在浇筑段落内,形成砼的接面。锁口管被布设在槽中,紧挨着侧壁,管路维持垂直。管路被慢慢下放,等待两小时后,运用液压特性的千斤顶来抬升它。初凝完毕后,运用吊车拔出。

结语:

防渗墙施工中,要查验槽孔及墙体内的孔位精度、防止墙体塌陷,同时设定适宜的堵漏办法。对于槽底浮上来的泥浆,应当及时去除。有序连接墙岸,管控爆破进程。对于选购原材,要辨别出它的抗渗特性、耐久特性等,拟定多重参数。可添加膨润土,对比施工成效。

参考文献:

[1]黄智敏,陈卓英,朱红华等.李溪拦河闸下游消能工除险改造研究和实践[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04):28-30+34.

[2]罗居剑.垂直防渗技术在土石坝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和设计优化[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2):111-116.

[3]黄显.李溪拦河坝闸基渗流数值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06):80-81.

土木工程的范畴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9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几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现代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现代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而直接导致了对现代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不断规范化、不断严格化。影响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因素非常多,对于当前的混凝土施工情况来讲,只有解决对混凝土施工技术产生的影响因素,并且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将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严格规范化,才能使混凝土施工技术不断提高,使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得到一个长期足够的发展。从而适合时代的发展,适合现代化对于混凝土施工技术提出的严格要求。

一、对于混凝土的阐述

所谓混凝土,主要指的是由石头、砂子、水泥与水资源按照固定的比例研究调制而成的,用于土木工程与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面积使用的一种材料。对于混凝土的特点而言,商品混凝土具有可连续作业、容易成型、较大的输送能力的特点,对比其它的建筑材料具有无法比拟的多种优势。混凝土的运输速度很快,可使现代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的施工作业较之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节省了不少时间,快速有效地提高了工程的竣工期。

在现代社会中,混凝土主要在各种高层、超高层或者中小层建筑中广泛应用。商品混凝土的推广,为当今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过程中提供了极大便利。所以,在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当中所进行的质量控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且严格按照国家所规定的要求来进行施工作业。为了防止因为混凝土质量问题所产生的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于那些无法在质量上满足国家规定的要求以及工程施工质量要求的混凝土,坚决不能投入土木工程建筑中使用。

二、影响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在各个方面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那么,对于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高效地避免因为这些问题对在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是当前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

1、配制混凝土的比例

在混凝土的配制过程当中,常常会因为混凝土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存在局限性、或者混凝土生产者责任意识的不完善,而使生产出来的混凝土存在着质量上的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的需要。所以,对于生产的混凝土的配制比例,我们要在国家安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严格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来讲,混凝土的强度对于进行土木工程建筑竣工后的质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混凝土强度的大小取决于混凝土生产者进行混凝土施工过程的配合比,因而对于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配合比应该在国家安全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保证其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准确性。同时,在进行多次混凝土的比例调配实验之中,必须要从经济最大化的前提出发,追求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以满足土木工程工作进行的需要以及竣工后工程的耐久性。所以,施工方对于提交的混凝土实际材料,要进行严格的抽检以及对比程序,保证土木工程工作的合理性。

2、拌制混凝土

在土木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混凝土施工人员没有对拌制混凝土的材料进行控制以及重复核算的情况。从简单意义上来讲,进行一项建筑工程的施工作业,必须要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因而,在混凝土进行拌制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混凝土拌制人员本身技术上的局限性以及对混凝土拌制科学性的理解不当,致使加入的水过多。过量地加入水拌制后的混凝土,本身残留的多余水分会在混凝土硬化以后形成水泡。蒸发的水泡将使混凝土产生许多气孔,继而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强度。所以,对于拌制混凝土,需要在合理并且足够科学的范畴内控制好混凝土拌制的时间及所加入混凝土拌制水分的多少。这样才能拌制出性能优越,并适合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混凝土。

3、混凝土的养护和浇筑

对于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而言,对混凝土进行的养护和浇筑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将会影响到施工混凝土的质量。因而,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混凝土的养护浇水。同时,浇水量的多少直接控制着混凝土的强度。所以,必须在科学的范畴内进行混凝土的养护浇水工作。另一方面,模板的质量也直接制约着混凝土的质量。所以对于当前社会中进行土木工程施工工作的模板,要选用干净平整、且拼缝密实的模板。拆模的时候,需要首先确定浇筑的混凝土材质是否达标,并且具有足够的支撑力与钢筋结合;其次需要注重的一点就是,对混凝土要进行合理的振捣。合理的振捣对混凝土的强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使工程结构安全有效。

4、混凝土施工材料的控制

对于混凝土的施工材料,一般是由施工人员进行控制的。合格的混凝土主要是由足够的水泥质量、存放的时间以及存放的环境三者共同构成的。所以,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必须合理有效地对混凝土的施工材料进行管理和分配,从而使混凝土的质量达到国家安全规定的标准。进而从混凝土的施工材料的控制上,使混凝土的质量达到标准。

5、混凝土所产生的裂缝问题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因为气候、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施工工程各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进而影响土木工程施工作业的进度。所以,对于可能出现的气候恶化、环境变坏等各种因素,必须在土木工程施工进程中予以主要考虑,从而达到控制混凝土的结构和裂缝宽度的效果。

三、混凝土施工技术强化

1、创新

创新,就是指在混凝土施工技术中对施工的工艺和方法进行创新之外还要对混凝土材料和添加剂进行创新研究工作。混凝土施工工艺的创新在近年来比较流行,例如在我国很多大型结构物中应用的薄壁浇筑法、伸缩缝浇铸法等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减少常规施工技术给现代混凝土构件带来的施工隐患;另一方面又能大幅提高工程施工进度节约原材料。

我们一方面搞施工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我们要开发研制新型混凝土材料以适合不同条件环境下对混凝土材料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已经研发出很多防水混凝土、高强度混凝土、高伸缩性混凝土、水下混凝土等,这些混凝土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对各类复杂工程结构都有了一定的施工能力。

2、交流

所谓交流,不单单指混凝土施工中各个施工环节的交流工作,同时也是国内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工作,通过各种交流的手段来整体提升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要与操作人员进行及时的交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同时技术人员和总工程师等也要进行交流,做好图纸和浇筑工艺的交流工作。我国现在与外国先进混凝土施工企业联系并不多,这样也会制约我国的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混凝土施工技术对整个工程影响至关重要,不仅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还关系着整个工程的安全质量,在施工前清楚了解有关混凝土结构的知识和各种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从而有效保证施工的质量,以其实现提高混凝土的结构安全使用年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先林.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

[2]谢文利.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3]章兴文.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土木工程的范畴篇5

关键词:化学除草;林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S76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26-1

1概述

林业化学除草是指利用化学除草剂代替人力或机械在苗圃、绿地、造林地、防火线等地面上消灭杂草的技术。林业化学除草作为一项新技术,在苗圃除草、造林地清理、幼林抚育、防火道开设等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发展林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林地杂草的特点及危害

2.1林地杂草的含义

杂草是指生长在有害于人类生存和活动场地的植物,一般是非栽培的野生植物或对人类无作用的植物。林地杂草则是指不符合经营目的,影响目的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此处所指的经营目的是建立合理的人工生物群落整体,并非单独针对某个树种而言。合理的人工群落可以是多层次结构,也可以是单层次结构,但其最大特点是符合人们的愿望。因而一些中草药及可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均不属于杂草范畴。此外,一些陡峭山坡和土层瘠薄山地生长的野生植物,对于保持水土和维护人类良好的生态环境起着积极作用,也不能属于杂草范畴。

2.2林地杂草的危害

林地杂草危害的时间与整个树木寿命相比,虽然较短,但其影响却是长期的。林地杂草根系发达,且种类繁多,易出现与目的树种争光、争水、争肥现象,容易滋生病虫害。待秋冬季节,杂草干枯,又极易引发森林火灾,增加营林成本和能源消耗。总之,解决森林杂草问题对于迅速发展人工林,提高营林经济效益,对于建立于生态相关的人工群落等非常重要。

2.3林地杂草的种类

林地杂草具有种群变化多样、空间层次多、根系发达分布广等特点。据笔者多年生产经验,常见的林地杂草大约有60多科,200多个种类。最常见的禾本科97种,菊科66种,莎草科31种,豆科22种,十字花科20种,藜科15种,玄参科14种,蓼科14种,茄科12种等。

3化学除草在林业上的应用

化学除草在林业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林业苗圃化学除草、人工造林化学除草、幼林化学抚育、林区防火路(线)工程建设化除草、四旁绿化林带(网)除草、风景园林建设工程中的树木,花灌木、观赏果园、藤本植物、草坪等除草。

3.1化学除草在整地中的应用

传统的营林方式按照皆伐、劈草炼山、整地、造林、全面锄草抚育等程序进行,其中“炼山”就是人为控制的火烧,是人们在采伐迹地或宜林地上用火烧来清理林地的一种营林措施,在我国南方人工林特别是杉木人工林栽培中有过重要的作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一种习惯。但炼山会造成各种养分的损失和土壤结构的破坏,致使林地水分物理性质恶化,土壤保水蓄水能力下降,土壤可蚀性增加,养分含量减少,林地肥力下降,地力衰退,甚至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与传统意义上的“炼山”相比,化学除草清理造林地效果好,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生产实用价值高,可以大大节省劳力和开支,经济效益明显。福建省顺昌县曲村伐木场曾做过试验,造林6项工序:劈柴、开防火路、炼山、烧草、挖茅根、挖穴造林,每667m2用工15.5工日;使用化学整地技术后,造林6项工序减少为三项:喷药、垂直扒茅挖穴、造林,每667m2用工5.5工日,节省用工64.5%,节省经费31%。

3.2化学除草在幼林抚育中的应用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安徽省祁门县林业局、安徽省青阳县林业局幼林抚育的试验表明,幼林化学抚育比人工抚育经济效益明显。节省劳力80-90%,节省经费52-77%。如表1所示:

3.3化学除草在苗圃中的应用

甘肃省固族县隆畅河林场,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苗圃,浙江省永康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三个单位曾做过有关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化学除草省劳力分别为66%、80%、76%,平均为74%;节省资金分别为:71%、50%、74%,平均为65%(如表2)。

4小结

化学除草不仅除草及时、效果好、成本低,而且减轻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因此,林业化学除草是发展营林生产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一项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的范畴篇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劳动;工具;人类起源;劳动异化;《资本论》

中图分类号:D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2-0005-04

探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历史起点,必须首先考察人类历史的起点。那么,人类历史究竟从哪里开始呢?这个问题的确是历史之谜。从《圣经》里的上帝创世说,到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异化论,不能说没有进步,至少,黑格尔在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源头关系上的理解,有其积极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是依然不科学的。

随着科学和人类思维进程的发展,才从根本上正确地揭示了从猿到人的进化方向,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发生论的高度上,科学地回答了人类历史的起源问题。但是,由于唯物史观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理论环境和政治氛围下,主要着眼于唯物史观思想体系的创立,而没有像建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那样,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体系(思想体系与逻辑体系是不同的,人们对于这种区别往往并不注意),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像《资本论》阐述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那样,明确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的问题。然而,《资本论》“逻辑地表述”方法(“逻辑地表述”与“表述的逻辑”也是不同的,人们对此也往往不注意),确定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一般的方法理论原则却是普遍适用的。

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理论界有些人研究的结果认为,劳动是历史的起点,“劳动”范畴也就当然地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并从劳动出发,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结构,得出“劳动”范畴是“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的结论(以下称劳动起点论)。对于这个结论,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历史是社会的历史,社会是人类的社会,追溯历史的起点,实质上是追溯人类的起点,而要科学地揭示人类的起点,必须着力澄清下述几个问题:第一,人类提升的本质是什么?第二,历史的定指含义是什么?第三,真正人的劳动究竟从哪儿开始?

第一个问题是人类提升的本质。笔者基于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原著的学习,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外延扩大化意义上的“劳动”而在于怎样劳动,用什么劳动。如果人类不以自己特有的劳动方式和特有的劳动手段,而仅仅是和劳动那样运用自身的天然的生理器官去获取生存资料,那它就不可能从动物中提升出来,成为宇宙之花、万物之灵。史前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在远古时代,类人猿基本上还是一种树上动物。后来分化为两支:一支发展为森林古猿和巨猿,现代大猩猩就属于这一类;另一支则沿着另一种方向发展,为了抵御猛兽的袭击和适应获取食物的活动(一般称作适应性劳动),他们便开始利用石块、木棒等自然物来弥补自身机体生理的天然器官的软弱与不足,这种活动的长期继续,又使他们开始直立行走,由此便进行到了从古猿到人的“过渡生物”的阶段,即“形成中的人”的阶段。这种“形成中的人”与古猿的活动方式并无本质区别。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语言开始形成,人类才从兽类脱离出来,劳动工具在自然——社会共生态中,是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界碑。当“形成中的人”使用石块、木棒和其他天然物的活物(这种活动可以叫做前人的适应性劳动)必然会发展到这样一种限度,这时,如果不完善被使用的工具,即如果不过渡到劳动工具,这种活动就不可能进一步提高。而一旦跨出了这一步,原先使用天然的劳动就变成了制造工具并使用这些工具从事活动的生物了。这种情况大约发生在200~250万年前。上述证明,人类提升的本质是“工具的使用和制造”,而不能笼而统之的归结为“劳动”。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历史定指的含义问题。笔者结合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原著的学习,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历史,是定指真正的人类的历史,不能包括非人的历史。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以人类社会的普遍本质与一般规律为对象的。在古猿进化为真正的人类之前,无论怎样讲都是“非人”,这种“非人群”还不是氏族或社会,它仍然是自然界尚未分化的一部分,只具有生物的自然本质,它所恪守的是自然规律,而不具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它不在历史唯物主义特定对象范围内。

第三个问题,即真正的人的劳动究竟从哪儿开始的问题。劳动起点论认为,劳动所以成为历史的起点,因为劳动是人的起点;而劳动所以成为人的起点,是因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样一来,实际上就陷入了一个循环论证: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人改造自然的自觉的活动;人从哪儿来?人从劳动中来。这种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历史唯物主义所讲的劳动,即真正的人的劳动究竟从哪儿开始呢?从“形成中的人”的活动特点来看,他们主要是凭借自身生理的天然器官,偶尔也使用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觅取天然的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完全受着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规律的支配。在他们未知使用石器以前,这些“构木为台”、“错木作穴”和“掘穴”的工作,都是无法实现的,充其可能,也只能是“构木为巢”,所以,正在形成中的人的这种过渡生物的劳动,还不是真正的劳动。在考察真正的人的劳动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制造工具的活动起初必定具有动物的反射形式。这种活动,就其性质而言,不会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自觉活动,而是一种反射性活动,并且是在纯粹生物学联合体的范围内实现的。因此,最初制造工具的生物不是人,而是动物。

上述引证说明,最初制造工具的生物的活动不是“劳动”,所以,认为“劳动先于工具存在”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其实,马克思对此早有论述。他曾明确地指出,真正的劳动不是开始于石制工具之前,而“只是有了用于新产品的最初的产品——哪怕只是一块击杀动物的石头——之后,真正的劳动过程才开始”。[1]马克思的这段话,阐述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正在形成中的人运用天然“工具”,例如一块天然的石块击打另外一块天然石头,使之成为一块比天然石块好用一些的石器的活动或行为,还不能称为劳动,只是在有了这“最初的产品”——石器之后,并且再运用这最初的工具作用于自然对象,改变自然物质的存在形态,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实现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才是人类的真正劳动。

换句话说,在最初的“反射性”活动所“制造”的“工具”未投入“新生产”之前,人的劳动是不存在的,只有把这“最初的”工具投入“新生产”时,真正人的劳动才开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工具,人就不能从一般动物中提升出来,没有人的劳动,也就不可能有历史。从终极意义上说,工具不仅是人所以为人的起点,也不仅是人类劳动的起点,同时,也是历史的起点。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什么呢?其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逻辑起点的范畴,不仅应与历史的起点相统一,而且它本身还必须是以后历史展开过程一切矛盾胚芽的潜在孕含体,即在这个抽象的范畴中,孕含着特定对象尚未展开的内在矛盾的全部丰富性。劳动起点论认为,“劳动”范畴孕含着历史过程一切矛盾的胚芽,故以劳动为起点,构想了劳动对象化——劳动分化——劳动异化——劳动社会化——劳动自主化这样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骨架”。本作者认为,以人类劳动的发展为主导线索,来分析历史发展的逻辑,描述人类社会演进的“轨迹”自然不乏睿智,但仔细想来,不觉又发生了这样的矛盾,即:如果说这“劳动”包含了“前人”——“形成中的人”——猿的活动,那么劳动范畴的外延便被扩大到人类历史之外,这种外延扩大化了的“劳动”范畴使人的劳动和动物的活动失去了界限;如果说这“劳动”是定指人的活动那么它似乎又不及“生产”范畴涵盖得那样宽泛。比如:生产范畴涵盖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人口的生产;而劳动范畴仅涵盖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但人类自身的繁衍行为很难说是一种什么劳动。退一步说,即使劳动范畴涵盖了生产范畴的全部内容,那又有什么必要非用劳动范畴取代生产范畴呢?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2]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范畴与生产范畴并无本质区别。如果说生产范畴不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那么同样,劳动范畴也不能作为这样的起点。我们知道,《资本论》所以把商品范畴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因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丰富性都包含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实在的商品形式。由此可以认为孕含社会一切矛盾胚芽的范畴“生产”,也不是“劳动”,而只有工具范畴这一实在形式才孕含了历史发生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因为只有工具范畴才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矛盾的交汇点。

第一,工具范畴包含了人与自然矛盾的胚芽。在自然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自从有了工具,人类便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使“人”成为人,使“人群”成为社会。至此,物质世界便发生了亘古未有的裂变——一方面是人类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主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这裂变了的世界和裂变了的世界矛盾体系中,是工具首先把人同自然界区别开来,对立起来;同时也是工具把人与自然界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形成了人——工具——自然界这样一个两对矛盾三个环节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人与自然界的中介工具有着内在的二重属性,一方面它是自然力量的人化,客体力量的主体化;另一方面,它具有了标定人与自然矛盾性质的功能,这是其他任何范畴所不能代替的。换句话说,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分裂,另一方面则是能动的主体对于这种分裂的征服。而这种征服,主体又必须凭借一定手段,因为人总是通过外物手段和他自身相联系,这种手段集中地表现为工具。工具确定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工具又不断地打破这种界限,确立新的界限,这种界限是历史标定的,历史打破的,又是客观存在的,消除了这种界限,人类便被湮没在自然中。正因为工具具有这些功能,所以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3]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运作中,工具不但孕含着物质生产矛盾展开的胚芽,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工具,也孕含着精神生产矛盾展开的胚芽。正因如此,理论家们就把劳动范畴作为“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钥匙”也是一种工具。上述说明,在工具背后,隐藏着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矛盾。

第二,工具范畴还孕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胚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经济的关系,社会关系中的其他方面——政治关系、思想关系,从根本上说都决定于经济关系。而在经济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们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以及对它的占有关系。在生产资料中,要使之转化为现实的衣食资料,原始人类只能依赖于劳动工具这一中介手段;另外,原始人类处在凶禽猛兽的包围中,人们只有依靠武器(特殊工具)才能战胜他们,以维持自己的生存。这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仅仅是“工具——生存”观念。私有制产生之后,“工具——生存”观念被“工具——财产”观念所取代。人们意识到“要强迫人们去从事任何形式的奴隶劳役,那就必须设想这一强迫者掌握了劳动资料,他只有借助这些资料才能使用被奴役者”。[4]创造财富,这种“工具——财产”观念,在奴隶占有制时代,被强化到了这样的程度:奴隶主为了占有财富,不仅占有了无声工具(无生命的工具),也占有了发声的工人(牲畜),而且,就连奴隶也是当作工具——会说话的工具被占有的,占有奴隶的多寡,成为奴隶主富有程度的标志。到了封建制时代,农民(农奴)形式上占有一定的劳动资料,但实际上,封建主对于劳动资料的占有是通过对农奴或农民的半占有这种曲折的方式实现的,农民不过是自动的“牛马”。当然,随着社会形态的完善,人们的财产观念也逐渐由劳动资料扩大为生产资料。这时,封建主一方面通过农民半占有这种曲折方式占有劳动资料;另一方面,则通过占有劳动对象(主要是土地)来占有劳动者及其劳动资料。到了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时代,劳动者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人”,但是劳动者一旦进入生产过程,资本对他们的奴役便表现为机器和工具上。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的主人,也是因为实现了劳动群众对于劳动资料的直接占有和结合。通观历史不难看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包括阶级关系的变化,是以人与劳动工具关系的变化为转移的,所以,我们要考察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像《资本论》通过商品透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那样,首先应当考察以不同性质的生产工具为标志的不同的经济时期中,人们同生产工具的结合方式和占有方式,通过考察劳动工具的性质、功能、系统结构对于人们相互关系的决定与制约作用,透视人们之间的关系,严格说来,生产、分配、消费、流通,乃至分工、协作,都是以生产工具为轴心而逐渐展开的。总的说来,人类文明的根本标志,不是劳动,而是工具。工具才是人类文明的尺度。所以我们说,在工具的背后,隐藏着人与人关系全部矛盾的胚芽。上述特征表明,工具是历史整体关系中最基本的范畴,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初的前提与基础。由此证明,只有工具范畴,它才能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0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04.

土木工程的范畴篇7

关键词:现代林业;营林建设;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我国营林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两方面,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营林问题,必须要寻根问源,结合林业建设的实际工作经验,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文章首先分析了现代林业营林建设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随后指出了当前营林工作面临的困境,最后就其问题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现代林业营林工作的重要性

现代林业营林工作对保持水土体现了重要意义。我国一些区域呈现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同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探究原因多是由于该地区森林植被的生长覆盖遭受了不良破坏。进而导致在雨季季节呈现出明显的泥水流失。不但会破坏农田,同时会淤塞入海口,导致更为严重的隐蔽安全问题。因此,林业营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做好植树造林,大力发展现代林业产业。林业营林还可发挥有效的防风固沙功能,古代文明经历了不断的历练与发展,一些早已被黄沙覆盖,随之淹没,这一现象足以说明,注重防风固沙的核心意义。合理的防护风沙便需要有利的开展林业建设。倘若能够创建形成一道坚固可靠的天然防护墙,便可令风速有效的降低尽70%。而通过相隔一段范围建设若干稳固的防风带,便可对防风固沙形成良好的作用,达到安全防护的效果。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提升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而有效进行林业营林发展建设,则可令生活环境合理的美化,降低噪声污染,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为大众开创一个优质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空间环境,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升现代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二、当前营林工作面临的问题

1、育苗人员水平偏低,树苗质量不达标准

育苗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后期营林造林的质量,因此保证育苗期间树苗的质量成为营林工作的关键。当前国内育苗工作主要面临以下问题:首先,育苗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不能建立系统化的育苗管理体系。林业育苗是一项综合型的工作,包括前期育苗地选择、育苗设施引进和育苗管理等诸多内容。而部分育苗人员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在选择良种基地时,没有做好前期的土壤分析、地质勘查工作,良种基地的培养条件往往难以满足育苗标准,后期苗木生长所需养分缺乏,苗木的质量存在问题。其次,规模化的良种基地数量较少。随着林业部门营林造林工作的开展,各地区对苗木的需求量呈现出指数增长趋势。而由于良种基地数量较少,因此苗木供应远远落后与市场需求,一些苗圃管理人员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将没有达到移植标准的苗木进行销售,也导致苗木质量存在问题。

2、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滥砍滥伐现象严重

林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一方面要做好移植、栽种工作,从源头上提高林木栽植面积,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后期的林木管理和维护工作,降低林木死亡率。由于林业资源兼具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在一些相对偏远地区的林业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有意忽视上级部门制定的林木开采标准,导致区域性的森林资源遭到不可逆损坏,加上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很有可能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以及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除此之外,基层林业部门长期得不到充足的财政支持,营林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很难保证各项营林工作的及时开展,例如林业消防设施不足、病虫害预防药剂缺乏等。加上地方工作环境相对艰苦,许多优秀的营林工作人员不愿来此就职,营林工作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得不到改善,都成为导致营林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现代林业营林科学对策

1、丰富树种,优化调节母树结构

发达国家领域,较多林业营林工作均拥有属于自己的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同时种子园林逐步发展创造了第三代。然而,我国建设的较多种子园林当前仍旧为第二代,甚至一些种子园林还没有形成第二代。基地建设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为此,现代林业营林工作中应树立长远利益目标,进一步扩充种子园林发展建设规模,丰富树种类别。应引入现代化生产种植技术,扩充营林投入,同时做好母树结构的优化调节。针对较为珍贵、具有重要价值的母树基地,应有步骤、有目标的进行发展。进而真正优化母树整体结构,同时还可提升经济效益,达到良种花选育的核心目标。

2、完善灾害预防治理,合理投入、强化管理

对于自然灾害无法良好的预见,其呈现出一定的突发性。因此,应用应对策略进行防治目标在于减少自然灾害形成的负面影响,缩小后果波及范畴。倘若一些林地引发了自然灾害问题,为继续应用树木,应做好林地的有效清理。对于受灾林地应进行细致的勘察,做好林木更新,完善林木造林以及清理工作。实践阶段中倘若仍旧采用古老滞后性营林方式,则会导致树木呈现出较低的成活率,并导致明显的损失影响。为此,应树立创新意识,引入科学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树木成活率。

3、节约造林成本,进行集约化营林管理

现代林业营林应有效的节约造林成本,科学提升单位面积苗木的产量,节约单株成本投入。在符合的条件标准下,应控制缩减培育周期。优选适宜造林场地,摒弃传统在小规模造林班中仅能营造一类树木的观念。应基于市场发展需求作为核心导向,重视市场的科学选择进而优选栽培种植的树木种类。

结语:当前,林业营林生产中,虽集约营林占据了较大的范畴,然而却没能符合丰产林需要的具体标准。为此,应进一步扩充投资力度,做好定期的抚育管理以及施肥养护,进而可令收获林木量全面扩充。集约经营管理过程中应树立长期持久性目标,进而有效的缩减培育生产周期,保障幼林的持久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的范畴篇8

[关 键 词] 中西比较;思维形式;套接;映射;儒家;心性;伦理

本文的缘起,是四川大学哲学系、伦理学研究中心,要我讲讲“儒家心性论与伦理学”这个话题,我就趁此机会,把自己平时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疏理了一下。

这个题目很大,所以我加了一个副题,以免漫无边际,不得要领。之所以把思孟学派作为个案,是考虑到该派是儒家心性论的最初建构者(1);作为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主潮,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已注意到这个现象(2);后经宋明理学、心学的推重、阐释,成为儒家哲学的正宗(3);直到今天的当代新儒家,仍以心性论为其哲学的基本理路(4)。思孟学派的传承谱系如下:

孔子 —— 曾参 —— 子思—— 孟子………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我们就以这四种文献(亦即著名的《四书》)为核心材料(5),再旁及其它儒家文献(6)。

但事实上我还必须广泛涉及、甚至重点分析一些跟思孟学派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乃至西方哲学的文献,例如《尚书·洪范》、《工具论·范畴篇》(7)。这是因为我感到,要讲清楚这个题目,我不得不绕一个很大的弯子,这完全是思维进路的内在要求:我们的问题不是“儒家心性论如何推出了伦理学”,而是“儒家心性论推出伦理学是否合理合法的”,所以,我必须先讲清这“理”或“法”本身。

一.本文问题所引出的元问题

首先我想指出,我的标题虽然用了一个类似康德的发问方式,但实质是有所不同的:康德问的是“是怎样可能的”(8),而我问的是“是不是可能”的。这就是说,康德的意图一开始就是要确立其所问(9),而我没有任何先在的试图确立我所问的意向。我只是首先承认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心性论是儒家伦理学的基础。于是我所问的是:儒家的心性论是否可以“合法地”或者“合理地”“推出”儒家的伦理学?所以,这里的首要问题,就不再是“儒家如何从其心性论推衍出其伦理学”,而是他们这种推衍方式是否合理或者合法。为此,我们当然必须弄清儒家这种推衍方式本身的情况。(请注意,关于“推出”我用的是“推衍”而不是“推论”。 我用“推衍”(inference)来表述一个比西方逻辑的“推理”(reasoning / deduction)更广义的思维事实。)

但这立刻产生另外一个更为在先的问题:关于“合法性”或者“合理性”(10),此所谓“理”或“法”所指称的是什么?一般来说,在西方哲学中,此“理”或“法”是指的哲学思维的可能的进路(access / approach)。然而在西方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对此的理会截然不同;换句话说,就哲学史的事实来看,此“理”或“法”并不一定就是先验理性。理性只是一种理、一种法。持经验论立场者和持先验论立场者,互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或者合理性,例如维特根斯坦的“经验证实”原则和胡塞尔的“先验意识”原则。皮尔士(C. S. peirce)在著名论文《信念的确立》中,也只承认经验主义的合法性。(11)不过,这里仍存在着一个双方都承认的“理”或“法”,谁都明白,那就是亚里士多德(及斯多亚学派)所确立的逻辑规范。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都是从逻辑入手的。西方没有任何一个哲学家、包括海德格尔,会认为自己的言说可以不合逻辑。先验论和经验论的对立并不在此,而在作为他们的逻辑前提的预设上面:经验论以感知经验为“原初所与”(primordial given),经验之外的所谓存在只是不可知的物自身;先验论以先验理性作为“原初所与”,经验的存在是应被“置入括符”中而被“悬置”(epoché)起来的东西。另外一种可能的思路则是康德那种超越认知领域或者“理论理性”、径直进入意志领域或者“实践理性”的做法,但它一方面是意志主义哲学思路的前奏,本身已经超越了我们这里所说的“合理”或者“合法”的论域,即与理论理性无关了(12);另一方面康德仍然承认,若就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而论,思维仍然必须合乎逻辑(13),这是“因为正是纯粹理性的认识在这里构成了实践应用的基础,所以实践理性批判的布局在大体上仍然必须按照思辩理性的布局来安排”(14)。总之,逻辑乃是西方哲学的共同平台。

然而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中,并无亚氏逻辑那样的规则,至少没有与之完全一样的规则(15);而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人是凭自己的一套思维形式来解决生存问题的,我们不能设想,好端端地生活了好几千年的中国人竟然压根儿没有任何思维,或者这种思维没有自己的规则或者形式(以上这两方面对于我们下文的讨论来说都是非常要紧的)。于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有权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所确立的逻辑思维形式是否就是唯一可能的思维推衍形式?之所以“有权”,是因为思维可以向它发问:是谁为它提供了合法性或者合理性?除非我们承认思维根本就没有资格质问亚里士多德,否则我们只能面临这样两种选择:要么承认我们只是宁愿相信亚氏逻辑,换句话说,选择这种逻辑只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信念,甚或只是文化习惯,而无关乎思维;要么我们就得追问亚氏逻辑,即要求它说明自己的合理性或者合法性。显然,我们不会采取第一种选择,因为本文的话题正是诉诸思维的事情;我们既向中国儒家哲学提出了这种质疑,也就应对西方哲学提出同样的质疑。于是我们就只能问:西方逻辑是否唯一可能的思维推衍形式?这才是我们这次讨论的真正的“元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目前只能作为一个存而不论的公案,因为我们缺乏、或者根本不可能有仲裁者:显然,它不是西方逻辑自己可以作出裁决的,正如在法庭上,控辩双方不能自己为自己出庭作证,否则才是真正的不合法。(16)怎么办呢?我们既不能求助于神,也不能求助于人——任何第三者,例如联合国那样的机构;更不能求助于当事人、即不论西方人还是中国人。在我看来,我们只好暂时休庭,亦即暂时不对任何一方的合法或不合法作出判决。这是在中西思维形式问题上的“无罪推定”:我们的第一次开庭所能够作出的唯一决定,是承认双方的思维形式是不一样的,至少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与其在没有仲裁的情况下双方无益地争执不休,不如看看双方到底如何不同。这就是我之所以引出上面那个元问题的唯一目的:让我们能够“合法地”、或无所谓是否合法地从西方思维中抽身出来,进入下文的论域。

二.中西思维的范畴基础

中西思维形式的异同,是一个老问题了。但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同只是另一种更根本的不同在一个方面的表现:这个根本不同,就是中国人跟西方人之心灵结构(17)的不同。思维结构只是心灵结构的一个侧面,因为思维只是心灵的一个侧面。对人来说,世界如何,这并不取决于世界本身(假如可以证明“世界本身”是存在着的话),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观”它;而如何“观”它,又取决于我们的心灵结构(在这个问题上,尼采的“透视”理论很好)。这个观点,不论从反映论还是从先验论的立场来看都是成立的,至少在认知层面上确是如此:按反映论,心灵结构就是那面“镜子”(常镜、凸透镜、凹透镜、哈哈镜等);按先验论,世界只是心灵的“意向结构”(胡塞尔语:noematic structure)。这一点也可以算是中西思维的异中之同吧:中国儒、道、释关于“观”的思想,与西方、例如康德关于“先天形式”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我们的话题来说,这里无须讨论整个的心灵结构问题,只须注意思维形式这个特定的认知结构侧面。西方思维本身虽然由来已久,但其自觉的逻辑形式,则无疑是由轴心期的雅典哲学、尤其是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率先确立起来的。在我看来,如果说西方思维形式在于亚氏的《工具论》,那么更根本的范畴基础就在于《工具论》的《范畴篇》(以下简称《范》)。在亚里士多德,其形而上学的思维形式基础是逻辑学,而其逻辑学的基础是范畴表。这个范畴表是什么东西?它就是西方人心灵结构的思维结构方面,亦即是西方人的认知心灵结构。虽然《工具论》、尤其是《分析篇》提供了数千年来西方思维的基本形式,但是《范》进一步提供了整个《工具论》的认知心灵结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此篇就是整个西方思想的一个秘密所在:西方人眼中的“客观世界”归根到底也就是《范》所建构的“意义世界”,范畴的逻辑构造就是世界的构造。(18)假定没有《范》“十大范畴”所建构的认知心灵结构基础,那么《分析篇》以及整个《工具论》、甚至整个西方思想文化的面貌都将是不可设想的。

由此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中国轴心期有没有类似亚氏《范》那样的范畴表?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想到过,而且答案是基本一致的:没有。而我的研究结果是:中国也有这样的范畴表。说中国没有,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把亚氏范畴表视为唯一合法的形式了。但是根据上节开庭审判的结果,这样的宣判乃是很不合法、很成问题的,中国思维范畴表一开始就成为了“有罪推定”的牺牲品。所以,我这里要“提起上诉”。

中国相当于《范》的文献是什么?我认为《尚书·洪范》(以下简称《洪》)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我预料大家可能会立即作出这样的反应:你是不是因为我们用《洪》的“洪范九畴”来翻译西方的categories,才作出这样牵强附会的断定?我的回答是:你这样的反应既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洪》与《范》确为异性异质的东西;说不对,则是因为两者确是同类同等的东西,唯其如此,用“洪范九畴”来对译categories才决不是纯属偶然的巧合。所谓“异性异质”,我是说它们当然是不同的认知心灵结构形式,这是上文已经确立的结论,也是下文将要深入分析的问题;而我说它们是“同类同等”的,乃是因为它们都是认知心灵结构形式(同类),处于相同的观念等级(同等),这就犹如总统和皇帝当然是异性异质的,然而在某种意义上却是同类同等的。《洪》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形式,正如《范》决定了西方人的思维形式。

当然《洪》并不是唯一的,中国相当于西方《范》的还有《周易》,后者也是对中国人心灵结构形式的高度概括。这里,我们所当注意的不是《洪范》《周易》的那些对象性陈述,而是它们的元结构(meta-structure)。关于《周易》“两仪”思维与《洪范》“五行”思维之间的具体历史关系,我们还不是搞得十分清楚,但是可以大致肯定:《洪范》是商族的观念体系或心灵结构(19),《周易》是周族的观念体系或心灵结构;这两套观念在春秋时期逐渐融合,至战国时形成了作为后来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结构的“阴阳五行”思维模式。我们下文的讨论势必涉及《周易》的“阴阳”结构,但本文暂不细致深入地分析它。

以上讨论意在说明,将中国的《洪》和西方的《范》加以比较分析是具有“合法性”的,因为它们是享有同等地位而有权当庭对质的“独立法人”。下面我们就对两者加以比较分析。

我们知道,亚氏《范》列举了十大范畴:实体,关系,数量,性质,时间,地点,主动,被动,姿势,状态(亚氏重点讨论了前面四个范畴)。这实际上就是在西方心灵结构中的世界构成。而中国《洪》列举了“五范九畴”:“五范”是水、火、木、金、土;“九畴”是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徵、福极(五福六极)。其实,与西方《范》相对应的不是全部“五范九畴”,而只是“五范”亦即“五行”,也就是水火木金土;至于全部“九畴”则是关乎推衍问题的,是与整个《工具论》尤其是《分析篇》相对应的。五行是中国式推衍的范畴基础,正如亚氏的categories是西方式推衍的范畴基础。所以,严格说来,categories只是“范”的意思,并无“畴”的意思。

在亚氏十大范畴中,最要紧的是实体范畴。他把实体分为两类:“第一实体”(primary substance)指个体,而“第二实体”(secondary substance)指种、类、属这样的实体。实际上,他认为,只有作为第一实体的个体才是真正的实体,如他经常所举的“苏格拉底”,因为“实体,从这个词的最真实、原始而又最明确的意义说,是指既不能被断言于主体、又不依存于主体的事物”(p12);由于“除第一实体外,一切事物都或者能被断言于第一实体,或者依存于第一实体;如果第一实体不存在,其他任何事物也都不可能存在”(p13);因此“第一实体之所以更恰当地被称为实体,是因为它们是其他一切事物的基础,而一切其他事物或者被断言于它们,或者依存于它们”(p14)。根据亚氏的论述,第一实体具有这样的特征:从存在论角度看,它是绝对实体(substantive);从逻辑学角度看,它是绝对主词(subject);从语言学角度看,它是个体名词(individual noun)。这三层意思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未作区分、实质上是不可分割的,以至后人误以为这是他的一个疏忽,殊不知这正是西方思维的一个根本特征,亦即存在、思维、语言的直接同一(20),也就是巴门尼德所说的“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是同一的”(21)?换蛘呷绾诟穸怠叭魏味韵螅庠诘淖匀缓湍谛牡谋拘裕俜惨磺惺挛铮渥陨碚嫦啵厝皇撬嘉嫉哪茄保弧八枷氩唤鍪俏颐堑乃枷耄庇质鞘挛锏淖陨恚蚨韵笮缘亩鞯谋局省保?2);或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存在之家”。总之,第一实体乃是绝对自足、不可分割的基础:“一切实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决不依存于某一主体”(第15页);它在拉丁语中的词源sub就是“在…下”的基础。

这种作为个体的实体、纯粹的singular,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来,诸如“元素”、“原子”、“单子”、“基本粒子”、“变元”、“上帝”、“主体”、“个人”、“公民”、“法人”,等等。它们被认为是基础的,独立自足、不可分割的。然后,第一实体组成第二实体:种、类、属等。这也在西方观念的各个方面上体现出来:“感知”依存于个别“感觉”,“集合”依存于“变元”,“物种”依存于生物“个体”,“市场”依存于“企业单位”,“国家”依存于“公民”(主体subject也是臣民的意思),“组织”依存于“成员”,等等。

这里尤为要紧的,就是逻辑的“集合”(set / collective)概念,这是西方逻辑的真正基础,从而也是西方思维形式的真正的观念基础。我们知道,现代数学与逻辑的统一的基础,就是集合论。西方逻辑推理的实质,就是揭示名词之间的关系,亦即揭示个体、种、类之间的关系(想想基础逻辑教科书上的那些圆圈),而实质上就是揭示个体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可以被种类所陈述而不陈述种类,因而个体就是种类的基础。按罗素的说法,分子命题可还原为原子命题;而原子命题的主词,就是个体。从现代逻辑的观点看,集合的基础乃是元素(elements),此元素可以是低级集合,也可以是个体,但归根到底是个体,所以集合又叫做“个体域”(domain of individuals)。集合的刻划方法就是列举元素个体(外延法),或者既列举元素、又刻划元素的共同特征(内涵法)。集合论创立者康托尔(Cantor)的定义是:“一个集合就是我们的直观或我们的思想上那些确定的、能区分的对象的成一整体的汇集(collection);这些对象称为这集合的元素。”(23)这个定义非常确切地体现了西方的实体观念。

但是,中国哲学没有亚氏范畴那样的“实体”观念。这是我们区分中国和西方观念的第一个要领。中国哲学也有“实体”这个说法,但不是西方substance的意思。例如朱熹《中庸章句》讲:“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但朱熹所谓“实”“体”或者“实体”,是说的“理”。例如他解释“理一分殊”说:“一实万分,万一各正,便是理一分殊处。”(24)(《语类》卷94)“其体,则不过仁义礼智之理而已。”(《孟子或问》卷14)两层意思合起来说就是:“一理之实,万物分之以为体。”(《通书解》)进一步说,此“理”的“实体”,其实就是《中庸》所谓“诚”,朱熹所谓“性”:“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语类》卷98);“心主于身,其所以为体者,性也;所以为用者,情也。”(《答何叔京》二十九)。总之,与天理同一之心性,便是儒家所谓“实体”。

中国哲学“体用”范畴也是常常遭致误解的,人们把这个“体”理解为西方式的“实体”观念,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常见的说法,以为“五行”是相当于西方四大“元素”(elements)那样的东西,进而断定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这实在是大谬不然的。中国哲学之所谓“体”不是西方所谓的“实体”,乃是一种纯粹的关系(详见下文“关系”范畴),正如“體”字所透露的消息,是一副纯粹的骨架(框架)。孟子就曾用“四体”来说明仁义礼智“四端”关系结构:“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例如“阴阳”(我曾说过,中国哲学的所有范畴、中国文化的所有观念,都可以归约为阴阳(25)),张载说是“一物两体”,但是无论“阴”还是“阳”都决不是实体,两者不可分开来说,它们就是一个纯粹的关系,所以他说:“一物两体,气也(26)。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正蒙·参两》)再说中国哲学的“物”这个观念,也不是西方所谓的“实体”。道家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儒家讲“物犹事也”(27),而“事”当然绝非实体概念。一旦把“体”“物”讲成西方式的“实体”,就会导致“格义”不通之解,这是我们应当慎之又慎的。

所谓“五行”同样不是五个实体,而是一种纯粹的关系框架。五行亦即“五范”,一般把“范”理解为“法”,“洪范”就是“大法”。“法”当然不是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不过此说是把“范”理解为“笵”,许慎《说文解字》就说:“笵,法也。”其实“范”的繁体应作“範”,许慎对此另有说法:“範,軷也”;“軷,出将有事于道,必先告其神。立坛四通树茅,以依神,为軷;既祭,軷轹于牲而行,为範。”有事告神、立坛依神,均非实体,而是人、神之间的关系,这与《尚书·洪范》的观念也是一致的。可见五行不是“实体”,而是“纯粹关系”;不是“五个”实体,而是“一种”关系。

中国的“五行”“两仪”(阴阳)皆数,我这里就谈谈 “数”这个观念。这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极重要的观念。虽然上述那种纯粹关系是用“五”或“二”来表示的,但这个“五”和“二”并非亚里士多德范畴表的“数量”(quantity)范畴。亚氏的数量范畴仍然以实体为前提,例如“数是一种分离的数量”,各数就是集合的元素;“线是一种连续的数量”(p19),但按欧几里德几何,线是由点构成的,而点则是标准的西方实体观念。这些都是西方数学的常识。而中国的“五行”的关键在于“五”,但这并非西方那样的“数量”概念,而纯粹是一种关系,这种纯粹关系的实质,是中国人的心灵的基本结构方式,也是心灵“观”此世界的方式,进而也是这个世界的基本结构。例如《洪》中“五事”本于“五行”,而王安石进一步指出:“五事之本,在人心而已。”(《洪范传》)可见五行本身乃是心灵的结构。《洪》所陈说的“九畴”也就是当时中国人所关注到的整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由“五”这种关系结构确定下来的。第一畴“五行”跟其它八畴的推衍关系,可以叫做一种“关系映射推衍”。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形式,可以叫做“映射思维”、“投射思维”或者“演射思维”,而决不是西方那样的逻辑思维——既不是演绎,也不是归?桑踔敛皇撬健袄啾取保撬健氨扔鳌薄ⅰ氨雀健薄#ㄏ昙陆冢?/p>这里我尤其想说明,这些范畴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平起平坐的。例如亚氏明确说“空间和时间也属于这一类数量”(第19页);最根本的是,亚氏《范》的所有十大范畴可以二分,即“实体”和“非实体”,实体范畴乃是其它九个范畴的基础,这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非常明确的。正如亚氏的实体范畴是其它九大范畴的共同基础一样,中国的五行范畴也是其它八大范畴的共同基础。董仲舒说:“土者,五行之主也。”(《繁露·五行之义》)《洪》的五大范畴也是可以二分的,即“土”和“非土”。例如在空间上,这就是中央和四方的关系;在时间上,“非土”即是春夏秋冬“四时”(参见下图)。

水北冬

|

|

金西秋——土中和——木东春

|

|

火南夏

土木工程的范畴篇9

【关键词】坡面加固;公路路基;防护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1.砌体加固以及防护设计

公路路基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淋极易产生坡面变形的情况,而为较好的处理边坡变形问题,可采取护坡、护墙、框格等方法进行防护加固。

1.1护坡防护

针对剥落严重和受侵蚀严重的路基边坡,可选择砌石实施护坡防护处理。在边坡较缓或者地下水渗到坡面的情况下,可采取干砌片石实施护坡操作。而在坡度低于1:1的坡面可运用浆砌片石实施防护,但针对湿软或者冻害严峻的土质边坡,首先需进行排水操作处理,在土质边坡沉实后再实施护坡处理。于边坡与干砌片石护坡基础相连接时,可使用浆砌片石实施铺设,而砌筑运用的砂浆强度需大于m5,相对较冷的区域则为m7.5。此外,采取浆砌片石实施护坡防护过程中需每隔10~15米设计一道2厘米宽的伸缩缝,并留置泄水孔。

1.2护墙防护

护墙防护一般适用于坡面坡度低于1:0.5的情况下,以及坡面易受侵蚀和风化的状况下运用。因护墙未能承担墙后的坡体侧压力,因此,防护坡度需控制在较稳定的范畴当中。一般情况下,墙体材料会运用浆砌片石,而石料较为稀缺的区域可运用现浇或者预制混凝土的模式。为提升护墙防护的稳定性、安全性,于松散夹层的防护过程中,留置平台在夹层的底部部位,然后共同实施加固施工处理[1]。

1.3框格防护

将浆砌片石、载砌卵石、混凝土砌石等当作框格防护的骨架,于框格内采取一整套完善的处理措施。框格防护骨架对各类型的防护措施与边坡表层有着一定的稳固性,还能防止雨雪对边坡的破坏。针对降水量较大的区域可将骨架建造成沟状,以使坡面中的积水得到充分清除,防止公路路基边坡遭受冲刷和侵蚀。于不适用植被防护、封面防护、易风化边坡时,可运用框格的形式对其实施操作,而针对风化严峻的岩石边坡、高陡边坡,可运用浆砌片石和现浇混凝土当作骨架,根据边坡的实际情况在框格交点处实施固定桩或者锚固钢筋的设计。

2.植被加固以及防护设计

针对公路路基坡面的加固会采取植被种植的方式,由于植物的根系能够对路基边坡的土表有着稳定的效果,同时植物的根系还能对路基坡体的湿温度有着调整的作用,因此,公路路基边坡的加固非常适用植被,还能有着绿化环境与保护道路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坡面加固会采取多种形式的植被种植,例如:植树、铺草皮、种草等。

2.1植树防护

植树加固可以解决风化较为严重的岩石边坡的问题,以及坡面坡度低于1:1.5的土质边坡问题。种植树木不仅能将公路路基的稳定性进一步加强,还能防止路基过度的遭受风沙雨雪的破坏,此外,种植树木还能提升整条公路的容貌,以及调节温度。实施植树加固前需综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公路工程的地质环境,选择相对较低矮的灌木类植被。针对种植植被的具体形式,可筛选为梅花形、方格、圆形等多种形式,把树木种植为带状或者连续式,以满足公路路基的防护需求。切记不可在弯道内侧、一级公路、高速公路的边坡上种植大型树木,以确保人们的正常运行安全。植树完成后需定期给树木除草或者施肥,直到植被生长至覆盖坡面为止[2]。

2.2种草防护

于采取种草加固路基边坡之前,需考究公路路基坡面的径流速度是否缓慢;边坡的坡度是否较小;还需考究施工土质、季节气候、当天的天气、具体的防护目标。倘若公路的防护目标为防止公路坡面侵蚀,则可采取易成活、根系发达、生长快、茎叶矮茂的耐旱草种。倘若为更好地综合四周的环境,则可运用当地的乡土草种。于草籽播种过程中运用多种草种混合播种的方式,以构成较好的覆盖作用。而当路基边坡的土质条件不适合草类生长时,施工人员需在坡面铺洒一层种植土再实施播种。此外,针对暴风雨较多的区域应设置植生袋在路基坡面上,将草籽、泥土、废料等充分搅拌后放到土工织物当中。

2.3铺草防护

铺草加固在施工过程中相比种草较为便捷,而且针对路基坡面冲刷较严峻的地区有着快速防护的作用。铺草的主要形式有平铺、方格铺、叠铺等,施工人员于铺草形式的筛选时,需系统地分析水流速度、草皮的来源、边坡坡度等。(1)实施平铺草皮过程中需从坡角向上铺设,然后运用竹木尖桩对皮草实施稳定,坡度低于1:1.15时则不进行钉桩处理。针对路堑边坡铺设草皮过程中需铺设到截水沟,亦或者铺过坡顶1米;倘若属于路堤边坡则需铺过坡顶20厘米,以提升草地的覆盖面积。(2)方格铺是把草皮铺设成与路线呈45°斜角的方格状,于坡顶与坡角铺设几条水平带状,于方格内栽草或者撒草籽。该种方格铺属于较为经济实惠的方法,但其稳固性则不比平铺和叠铺好。(3)于坡度低于1:1的情况下,可采取叠铺草皮的方式,草皮的尺寸最佳规格为20厘米×40厘米,而较多情况下施工单位为操作方便,会采取水平叠置的方式进行[3]。

3.灰浆加固以及防护设计

灰浆加固为将水泥、石灰等进行搅拌,然后对路基边坡进行封面和填缝,防止岩土表曾再次发生破碎、剥落,进而防止对坡体造成侵蚀的局面,且还能加强边坡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灰浆加固并不适合植物防护的坡面当中,不然则容易破坏植被的正常生长。

3.1填缝处理

填缝处理一般分为分沟缝与灌缝,普遍适用于不易分化且坚硬的岩石边坡中,防止水分渗入到岩土缝隙。(1)在岩体裂缝较大较深的状况中,可运用水泥砂浆实施灌缝操作。(2)而于边坡岩体节理裂缝较多或者较细的状况下,可筛选勾缝模式将水泥砂浆灌至缝隙中,实施填缝处理。(3)于缝隙较宽较深的情况下同样可以使用混凝土实施灌缝。

3.2封面处理

封面处理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例如:喷浆和喷射混凝土、抹面、捶面等。这些处理措施均能在路基边坡中起到保护层的作用。

3.2.1喷浆和喷射混凝土防护

针对不平整的路基坡面与易风化的岩石边坡,可运用喷浆和喷射混凝土防护的方法处理。喷浆混凝土的材料可选择为骨料粒径超过15毫米和强度超过C15的混凝土,其厚度最好控制在10厘米的范畴中,倘若天气较为恶劣和岩土表面产生凹凸时,尤其于坡面岩土发生破裂前,应在混凝土中放置高强度的菱形金属网或者土工格栅,然后将其稳定在边坡当中,以实现锚喷混凝土的防护作用[4]。

3.2.2抹面防护

抹面防护普遍适用于表面平整而易分化的软质岩石边坡当中,一般抹面材料会采取石灰炉渣灰浆或者水泥石灰砂浆。而为防止抹面产生开裂的状况,以及提高抹面的抗冲刷能力与抗侵蚀能力,可适当地在抹面上涂抹一层沥青进行保护。

3.2.3捶面防护

捶面防护一般运用在坡度低于1:0.5的边坡中,该边坡极易被风化或者冲刷,因此,运用石灰炉渣三合土、石灰炉渣四合土或者水泥炉渣的混合料等,能够较好地解决边坡的风华冲刷问题。

4.结论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路基坡面防护设计较容易被忽略,而在建设投资构成中其也并不属于主体工程范畴,但是边坡防护设计却在公路工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在针对公路路基边坡防护中,需充分运用砌体加固、灰浆加固、植被加固等方法,不断地以创新的形式进行边坡防护,从而提升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宇.浅议植被生态护坡的效果及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09):248.

[2]王景甘.高速公路路基加固及防护工程施工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1):165.

土木工程的范畴篇10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一、国际化视域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范畴,旨在土木工程领域技术交流与合作日趋全球化的趋势下,培养既精通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与工作中的交流与合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土木工程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2011年,中国建筑企业海外营业总额占全球国际承包商海外营业总额的1/7以上;2012年,在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承包商中,中国内地有52家企业上榜。[1]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大型项目在国际公开招投标,因此土木工程技术的输入与输出不断扩大。很多如中铁集团的国内大型企业开始紧跟国际化趋势,积极开拓海外工程项目市场,国外的援建项目和中标项目数量不断增多,因此工程项目的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对于土木工程科研技术人才而言,需要通过阅读国外原版的技术文献资料并撰写英文的科研论文,把握行业发展的国际前言信息和动态,并且熟练掌握专业英语是参与各种国际性学术会议,进行国际技术交流与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这种国际化大环境和趋势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很多仍无法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信息交流。在土木工程劳务与技术的输入与输出中,懂外语的土木工程技术人才极度缺乏,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某些企业涉外项目的进行和开展。[2]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了当前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并未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专业人才的专业英语水平提高方面成效甚微,因此需要对当前的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二、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虽然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但是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没有针对目前国内外相关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造成教师教学与实际人才需求脱节,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土木工程专业英语首先应为部分学生出国留学深造打好专业英语的基础,避免出现出国以后难以适应专业学习的问题。其次,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是为专业学生未来参与和从事涉外项目培养必要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国际项目中能读懂英文的设计规范资料、施工图纸、招投标文件等技术性文件,能进行准确的专业知识表达和交流,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从国际土木工程规范理解的准确性和国际项目招投标文件的法律效应来看,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实践能力。最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应为有志于继续研究生阶段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外文文献,还要具备文献检索能力;阅读专业论文时还应擅长推敲词义,力求理解准确。

三、改革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一直存在教学形式单调、教学行为单向和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3]在教学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逐字逐句地翻译文章为主,教学内容或不能反映该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或者专业性过强,本科生难以理解。专业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给学生内容丰富、语言地道、知识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慕课或微课资源供学生线上学习,课堂针对专业知识问题用英语展开讨论,强化英语思维习惯的同时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达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课下通过课文的自主学习和完成翻译练习,加深对专业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掌握专业文章的文体结构和语言特点。课外还可以布置招投标等实用性英文写作任务和专业论文英文摘要撰写任务,将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技能训练整合。最后,通过布置文献检索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扩大其专业知识面。

四、加强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师资建设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是由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担任,也有少部分院校是由大学英语教师担任教学工作,但是都存在教学师资方面的欠缺。首先,专业教师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对专业英语教学中专业词汇含义的讲解比较准确,对文章涉及的专业背景知识能分析到位,然而由于专业课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教学训练,在语言基本功方面比较薄弱,因此教学偏重专业知识讲解,课堂主要内容成了课文翻译,达不到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专业知识的目的。其次,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是优势,但专业知识的缺乏,对专业术语的知之不解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英语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更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表达专业知识,分析专业理论,具备实际的英语专业交流与沟通能力。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加大外引内培的师资建设,引进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教师任教的同时积极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向专业英语教师转型发展,建立专业教师与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共同体,整合知识资源、专业互帮互助,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为湖南工学院)

参考文献

[1]enR放榜:中国建筑军团稳中求进[eB/oL].中国建筑网,http:///

2012-09-04/170149,html.201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