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十篇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十篇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6:03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篇1

[提要]:本文本着“让存在自己显现自身”的现象学释义学精神。以“方法是主客体的中介,是概念的内在规定和对象的原则”作为指导,阐发《论法的精神》所贯穿的“整体的、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使孟德斯鸠与古典自然法学派区别开来,由此对“孟德斯鸠属于自然法学派”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关键词]:孟德斯鸠实证研究法的精神自然法学派一、《论法的精神》的方法论:背景、特点“方法”一词源于希腊文,是“μετα(沿)”和oδoS(途)”意为“论述(正确)行动的途径”。Hegel认为“方法”是与“内容”相对应的概念,当内容考察之后就应当讨论内容的普遍形式即方法。方法在探索的认识中是工具和手段;在真理认识中是概念自在和自为的规定性,是对象内在的原则和灵魂(p236)。从上面的话中我们可以引出方法的几个观点:〈1〉方法是贯穿内容始终的东西;〈2〉方法是形成概念的原则;〈3〉方法是认识的中介;〈4〉方法是把握客观对象的工具。再抽象点可以这样理解:方法是主客联系的桥梁,主客同一的形式。因此只有研究认识成果的方法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认识成果的特色,才能由此把握认识成果所反映的客观内容。也就是说,只有从客观内容和主体认识两方面出发,才能理解方法形成的必然性;或者说只有了解了认识成果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方法背景才能把握住方法形成的必然性。(一)《论法的精神》方法形成的背景孟德斯鸠生活在17世纪末-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正值封建专制腐朽没落,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之时。孟德斯鸠作为这个时期的产儿,以进步的法学思想同封建君主专制作斗争,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他集20年之心血的巨著《论法的精神》之中。而《论法的精神》也以其丰富的内容,崭新的方法成为当时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部政治学、法学著作,一本“继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政治著作。”(p1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任何思想都是吸收、借鉴、批判前人的思想资料、研究方法、理论观点基础上形成的。《论法的精神》也不例外,同样受到前代与同时代思想的影响,主要有(1)笛卡尔开创的理性主义哲学;(2)培根开创的经验实证研究方法;(3)自然法学派对自然法的研究。〈4〉孟德斯鸠的深厚法学功底,丰富的从政经验和长期的实地考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能力和理论特色。以下具体评析。(二)方法特点:1.理性主义启蒙精神:近代哲学的开创者笛卡尔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孟德斯鸠。笛卡尔从“我思”这一实体出发推论出“我”和“上帝”的存在,从而打破了上帝创造整个世界的宗教蒙昧,将世界置于理性的基础之上。这一基础为科学和人自身的独立性争得了地盘。《论法的精神》一书始终贯穿了这种理性精神,从而在方法上由宗教信仰转向寻找事物自身的理性。正如书中开篇指出“由此可见,是有一个根本理性存在的。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p1)相信事物自身的理性而拒斥宗教神学信仰,从理性(存在的关系)出发为孟德斯鸠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所不同的是:笛卡尔以主体构成世界,而《论法的精神》中的理性含有事物本身性质的含义。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为人自身的独立性争得了地盘,孟德斯鸠也在法的研究中为人为法的研究争得了地盘:“上帝有他的法;物质世界有它的法;高于人类的智灵们也有他们的法;兽类有它们的法;人类有他们的法”(p2)。这一思想与同时代的自然神论者伏尔泰有异曲同工之妙,为独立地研究人类社会的法奠定了基础。总之,理性精神使法的概念奠定在事物自身性质的基础上,而理性的普遍性——“根本理性的存在”——为以后整体、历史、比较地研究“法的精神”奠定了基础。2.整体的、历史的、实证研究方法--与自然法学派对比分析: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对政体进行了的描述和历史性的研究,但整部《政治学》还是规范研究占主导。近代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对政治理论、法学理论的研究主要是“自然法学派的抽象分析”(p63),这种抽象分析预设一种自然状态,然后推论出规范性的见解,形成宪政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格老休斯(HugoGrotias1583-1645)、托马斯·霍布斯(thomnsHobbes1588-1679)和约翰·洛克(JonhLocke1632-1704)。格老休斯“使自然法世俗化并把它从纯粹神学学说里解放出来”(p102)从而形成了自然法的第一个特点:人本主义倾向。“在自然状态下人的理性提出了一些条款,在这些基础上鉴订协定,这些条款便是自然法。”(p6)“自然法,即理性教导所有愿意服从它的人类:既然人人平等,独立,任何人都不应该加害于他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p124)自然法的第二个特征是“自然法理论的真正性质是道德哲学”(p2):因为自然法的提出不是经过实证的因果分析得出来的,而是预设了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应然的自然状态,再从应然推到应然;是一种应该的道德哲学,是关于善恶的价值判断。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虽然也专辟一节讲自然法,但这里的自然法按作者的想法来看已不是虚设的状态,而是“根本理性”是“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p7)的体现。不是应然的原则而是作者所谓的人类社会之前的实然状态。不是洛克所谓“天赋的生命、健康、自由、财产权”而是“和平、寻找食物、爱慕、愿意过社会生活”的存在物。同时《论法的精神》的主旨也不再是确立出自然法的“应然”原则,“所建立的原则,不是我的成见(我指孟德斯鸠——引著注),而是从事物的性质推演出来的。”(p7);是实证地分析与法律相关的所有因素及其关系,而“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12](p1)。自然法学派的理论逻辑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从自然状态的自然法出发推出非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契约和宪政理论。并以这样的逻辑来论证政府、政制(政体)的合法性、合理性。孟德斯鸠虽然也在《论法的精神》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中讲了自然法,但他的前提是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13](p186)即不同的领域的法(规律、秩序)有自己的独特性。讲自然法的目的只是概括出自然状态下的法则,而不是以此为逻辑起点,直接推论出缔结契约的必要、必然性。即,不是从应该到应该的规范分析,而是经验取向的实证描述分析;试图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总结和实际考察、比较归纳出“法的精神”,归纳出法律与政体的关系、法律与军事力量的关系、法律与地理环境、法律与文化、法律与经济、法律与自身及法律所规定的秩序的关系。这一逻辑方法明显有别于自然法学派。然而,这一方法却始终贯穿于全书。在对“法的精神”进行具体的考察时,《论法的精神》一著采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在这一点上,也是明显不同于“自然法学派的”。自然法学派的理论中没有比较研究的视野,因为他们认为自然法是天赋的,是永恒的人性的体现,因此在这一永恒人性基础上所缔结的社会契约和建立起来的宪政制度也是永恒的、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比较方法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是对法律、政制的历史比较研究。找出同一种形式的法律、政制的历史演变过程;或者研究历史上存在的法律、政制的形成过程。比如在对三权分立制约的政体原则的论述时孟德斯鸠不但对“英格兰政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而且还对古罗马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状况及演变进行了分析;甚至对政治自由思想也作了历史性的比较分析。虽然孟德斯鸠所采用的历史分析还未真正达到与逻辑分析的完美结合,但也算是对自然法学派只重“逻辑分析”的矫枉。所谓横向比较是指对于同一时间或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比较。从对比中找出差异,再从差异中总结出差异的原因。这一方法,使孟德斯的研究具有强大的经验支持的力量,从而使研究的说服力大大增强了。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两者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像一张经纬交织的网,对“法的精神”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展示。同时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是相统一的,是在实证的经验材料上的比较;是贯穿了比较的实证分析。总之,《论法的精神》的研究方法与“自然法学派”[14](p14)的研究方法明显不同:首先,自然法学派的理性是人本主义的人性;《论法的精神》的理性是具有客观取向的“根本理性”;其次,自然法学派的逻辑方法是抽象分析;《论法的精神》的逻辑方法是实证分析;再次,自然法学派排斥历史分析,是思辩的形而上学体系,而《论法的精神》普遍采用历史比较方法;最后,自然法学派认为理性是永恒的普遍的原则,从而排斥横向比较;而《论法的精神》全书贯穿着从整体出发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一句话,整体的、历史的、实证研究以获得客观理性是《论法的精神》的方法特点。3、其实这一方法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前已述及,方法作为主客观联系的桥梁,是把握对象的工具和手段。从客观方面来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晚于英国,要将英国的成功经验、理论观点同法国结合起来,在理论上必须解决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必须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差异。《论法的精神》便是这种客观要求的体现。正如孟德斯鸠所说:“一般地说,法律在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15](p39)将近代法治精神与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是《论法的精神》所深含的“存在”。从主观方面来讲,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两部著作中已经初步具有了比较实证的研究思路,《论法的精神》只是使这一思路更加丰富、具体。当然,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来讲,《论法的精神》远未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虽然整体的、历史的、比较方法也为唯物史观所有,但是唯物史观更为根本地在于将历史与逻辑统一起来,将抽象与具体统一起来,因此能从总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而《论法的精神》只能局限在一些原则的总结,未能探讨“法的精神”的内在运动。《论法的精神》的整体的、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研究方法也使孟德斯鸠对法律的研究由“内部研究”转向“外部研究”。即由单纯研究法律条文,转向从法律之外的历史、生活、风俗、习惯、自然地理条件等去研究法律。从社会的演进中去探讨这些因素对政制、法律方所起的作用和一般规律,这无疑是一伟大的尝试,是对前人的超越。以上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论述了《论法的精神》的方法论的背景和特点。但这只是方法的外在研究。还有必要通过内容的考察揭示出方法的具体体现。二、从内容中揭示灵魂:《论法的精神》的方法的具体分析(一)整体的方法与内容的核心“方法是运动的形式,而运动的全体构成内容”(Hegel)《论法的精神》虽然内容丰富、章节众多,但全书都是在“整体的、历史的、比较的方法”之下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展开。这个核心便是“根本的理性”,便是“根本理性”的体现“法的精神”。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如果本书获得一些成功的话,那么,主要应归功于主题的庄严性”[16](p7)“法律应该和国家和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这就是我打算在这本书里所要进行的工作。我将研讨所有这些关系,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法的精神”[17](p38)这种整体性的视野虽然为历史比较研究开辟了平台,但是孟德斯鸠未能在众多关系中找到规律性,没有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显得“综”而不“合”。即,不像“唯物史观”那样找到所有这些关系之间内在的逻辑的、历史的联系,而只是得出了“许多原则”许多“从事物的性质推演出来的”原则。当然这些原则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的,还具有真理的成份。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越思考到细节、便越会感觉到这些原则的确实性”[18](p4)(二)从整体到比较:法的概念及其划分《论法的精神》对法的看法不是狭义的法律条文。[19]孟德斯鸠将法的概念推广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从这个概念出发,接下来便是分析研究不同事物的特殊性质从而得出特殊的必然关系。虽然从总体上孟德斯鸠区别于自然法学派,但也受其影响,他将法划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自然法就是单纯渊源于我们生命的本质”。[20](p4)它所考察的对象是“社会建立以前的人类”。[21](p4)“自然法就是人类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所接受的规律”。[22](p155)包括四条:〈1〉和平〈2〉寻找食物〈3〉爱慕〈4〉愿望过社会生活。从自然法向人为法的过渡这一环节,孟德斯鸠的方法也是先经验归纳后划分,而不像自然法学派那样抽象地演绎。通过实证考察,孟德斯鸠认为“上帝有他们的法;物质世界有他们的法……兽类有它们的法,人类有他们的法”。但全书的核心在于考察人为法的方方面面,即“法的精神”。虽然孟德斯鸠也谈到由自然法向人为法之间有演变的相关性,但孟德斯鸠更注重法的现实的历史状态,注重对影响法的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考察。在人为法中孟德斯鸠划分出国际法、政治法和民法。为在后面的论述中对这三种法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奠定了基础。(三)比较的实证的研究与“法的精神”的方方面面1、例证:“法的精神”的方方面面包括:①法律与政体原则的关系。②法律与防御力量、攻击力量的关系。③法律与自由的关系。④法律与气候的性质、土壤性质的关系及一般精神的关系。⑤法律与经济的关系。⑥法律与宗教的关系。⑦法律与自身的关系等。在对诸多关系的研究中都贯穿了同样的方法:比较的(纵向的、横向的)实证方法。这一方法赋予了“研究对象内的原则和灵魂”。以下举例说明:在论述“政体原则对法律的关系时:孟德斯鸠继承了传统政治学的看法,“法律的性质取决于政体的性质”:[23](p37)“应该看什么法律是直接从政体的性质产生出来的,这种法律便是最初的基本法律。”接下来孟德斯鸠将政体划分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并对三种政体的性质与原则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孟德斯鸠对政体的研究独特之处在于区分了政体的性质和政体的原则,并对政体原则及政体演变进行了历史的实证研究。对“自由与法律”的关系的探讨可谓“法的精神”的最有价值的地方。而这一价值的体现与其采用的整体的、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在逻辑环节上表现为:〈1〉对政治自由概念的历史比较。〈2〉对影响自由的三大实证因素的分析。〈3〉对古代政制与英格兰政制对比分析后,详细地论述了英格兰政制的三权分立与约束的思想。〈4〉对亚里士多德、洛克政治自由思想的对比分析。〈5〉对古罗马三权划分的历史分析。最后孟德斯鸠总结出了关于自由与权力的若干经验性的科学结论:诸如“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24](p20)“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一切被授予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25](p150)正由于“整体的、历史的、比较的实证方法”的引入使孟德斯鸠对政治自由的研究已经逐渐走出了传统思辩方法的范畴。在力图找到影响政治自由的实际因素时,虽然对某些因素的分析未达到量化分析的水平,但这种实证方法却是值得称道的。2.关系的逻辑和内容:“法的精神”是一个内含非常丰富的概念。但以一贯之的方法的灵魂却是始终如一的。在“法律与气候土壤性质的关系”、“法律与经济的关系”“法律与宗教的关系”等中表现尤为突出。以至于这种方法的综合性、整体性导致人们形成这样种观点:“在法国,人们通常把他(——孟德斯鸠,引者注)视为社会学的先驱,而认为奥古斯特·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26](p20)。但实质上,这一方法还是服务于“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27](p38)这一研究宗旨的。以下进行剖析:从逻辑上来说,要讲清两个不同质事物的联系,应该阐明两种不同质事物的特殊性,然后找出两种事物之间是如何必然地联系起来的,即要找出两者之间联系的中介。《论法的精神》在对诸对关系的研究中采用了经验描述和历史对比分析的方法;两者之间联系是通过经验的联结来揭示的。因此“在这里,有许多真理是只有在看到它们和其他的真理之间的联系时才能被觉察出来。我们越是思考到细节,便愈感觉到这些原则的确实性。”[28](p4)也就是说,作者所概括的真理是经验性质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思辨理性的”。从内容上来说:孟德斯鸠论述“法律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论述了气候差异;然后论述由此引起人们身体、心理、性格的差异,从而引起法律(包括民事法律、家庭奴役、政治奴役的法律)宗教、风俗、习惯上的差异。这种逻辑在论述法律与经济、法律与宗教关系时也有所体现。不过对经济、宗教与法律关系的论述中还进行了历史比较和横向比较。总之,“法的精神”的方方面面的灵魂、形式在于整体的、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研究方法。三、质疑:孟德斯鸠是自然法学派吗?我们以“方法是主客体的中介,是概念的内在对象和原则”;“方法是运动的形式,运动的全体构成内容”(Hegel)为指导,全面考察了《论法的精神》所采用的“整体的、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研究法”。这一方法与自然法学派明显不同。那么我们不禁要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孟德斯鸠属于自然法学派吗?”如果属于,那为什么他的理论“范式”与自然法学派竟如此不同?如果不属于,那他的归属如何?鉴于这一问题已超出本文的中心《论法的精神》的研究方法,故不再论述。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篇2

关键词:物理;教学;研究

所谓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有效的利用与实验事实,概括出能自我改进机制的一种程序,形成的理论具有具有清晰性、逻辑性与预见性,从而使人们能利用这些理论正确是指导实践.

一、紧抓物理学科的特点,使物理教学方法科学化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欲研究物理教学的科学化,首先要抓住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

1.对观察与实验的基本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学生在认识抽象的物理概念的过程中,需要树立感性的认识.物理教学要抓住观察与实验,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不知不觉的理解物理学中的抽象概念.比如,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力这个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手提砝码、手拉小车、推土机推土、磁铁吸引铁钉、地球吸引重物、拉拉测力计等实验,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感受到推、拉、挤、压、吸都表现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能归纳出力的概念,分析出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为了使学生能深刻的理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手拉弹簧、挤压变形的气球等实验来说明力能够使物体发生变形.通过人拉小车、脚踢足球使足球运动等实验,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两手拍拍,手感觉疼痛,篮球撞击墙后又弹回等实验,来说明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见,观察与实验能使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又培养了学生掌握正确的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抓住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揭示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比如,

(1)理想化模型及推理.在进行物体受力时,可以将需要分析的物体,从众多的物体中隔离出来;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引导学生想象:当物体不受任何阻力时,它将如何运动?在研究声音传播特点时,要引导学生猜想,发生物体在真空中,我们能不能听到声音?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物理题目时,要求学生能审清题目中所提供的物理过程,以便抓住研究的主要因素,从而实现迅速解题的目的.

(2)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利用形象思维,比如,用磁感线来形象的描述磁场,用右手定则来确定螺线管的磁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这些训练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的境界;运用发射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物理学生上有很多一题多解的题目,经常性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发射性思维能力;运用对比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物理学上有很多类似的特征,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很类似,教师在具体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它们对比起来教学,运用对比教学,能使学生很好的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3)重视数学方法.物理是利用数学语等等音书写出来的自然科学,物理与数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学习物理离不开数学.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比如,作图的方法、比值的方法、图象的方法、解析法等.

3.重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物理与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和物理学生在生活、社会中的实际运用.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知识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科技领域里的最新发展与成果,重视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教学.

二、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应该把物理教学看成一个整体来研究.物理教学系统可以看成由物理教学方法、学生学方法以及教学反馈三个部分组成.传统的教学侧重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从目前来看,这是远远落后的.系统论要求把对象作为整体,要从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局部到整体的相互依赖关系与相互影响中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事实证明,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与教学方法有关,还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关,如果教师能及时的、正确的、全面的掌握教学的反馈信息,再根据教学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思路,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那么,教学效率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三、学会与会学相结合

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还要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但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习,具备终身再学习的能力.在过去的教学中存在着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事实上,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的过程,从而具体自主的探知能力.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虽然很不足,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研究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促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学生学会与教学生会学要相结合,假如一点也不重视学生的学会,那么学生缺少了再学习的基础,假如只重视学会,学生就失去了自主再学习的能力,因此,对物理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必须要将它们结合起来研究.

总之,研究物理教学,掌握物理教学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使教学能取得高效,使学生在不增加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迅速的得到发展,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篇3

一、观察

在学习物理之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有了观察的经验和训练,物理课应该使他们掌握得更好一些,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兴趣。很多孩子是怀着深切的期望开始学物理的,他们从日常观察中积累了许多问题,期待在物理课中找到答案。能及时给学生满意的解答,会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的观察兴趣,最初是出于好奇,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遇到新鲜东西、新奇现象舍不得走,要看个究竟,但这种出于好奇的观察兴趣是不稳定的,只满足于表面了解。物理课应该把出于好奇的观察提高到有目的的观察。所谓有目的的观察,不只是有明确具体的观察对象和要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观察是人类研究客观世界规律的一种基本方法,再在观察中注意分析、比较,寻找各有关因素之间的联系。总之,应该培养学生成为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有心人,防止形成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粗率作风。

二、实验

“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和物理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无需赘述。在科学研究中,实验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虽然从总体来看,实验是理论的基础),在中学的学生实验中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把实验跟理论紧密结合起来。这不只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结果跟所学理论的关系,懂得实验设计所论据的物理原理,而且实验过程中的每一项操作都应该联系已有知识考虑应该怎样做,而不是不动脑子机械地照书上写的去做,或者盲目地去试。

三、抽象和理想化

中学物理要学习力、质量、功、能……等概念。一切科学概念都是抽象的成果。所以物理课有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物理概念的过程中,领会什么叫抽象和怎样抽象。反过来,懂得了抽象是怎么回事,也有利于概念的形成。理想化的方法,是科学抽象的一种形式。在中学物理中可以使学生认识的理想化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物体本身理想化或者把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另一种是理想实验。由于这些理想化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经常用到,所以有必要使学生认识它们的本质、必要性和局限性。

四、类比、假说、模型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篇4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发挥教材的价值,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做好铺垫工作。

一、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思想长期制约与影响下,我们的高等院校长期以来一直采取的是单向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越来越感觉物理抽象、难懂,越来越找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在一些学生心理,总认为大学不同于中学阶段,总是感觉我以后不做学术研究,只要能够应对每学期的考试就可以,思想上的不重视让学生不能以一颗积极的心态去走向物理课堂。因此,在授课的时候,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充分发挥物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目前,大学物理教学方法主要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首先,将自学、讨论、实验、问题引导、讲授等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其次,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将物理史引入课堂

物理是最早形成的自然科学之一,是历史最悠久的自然学科。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相关的历史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物理学家的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其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阿基米德原理》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授课的时候,我向学生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形象的故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2.开展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相对于讲授式教学模式而言的,它以学生的探索为主。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效地开展启发式教学,以促使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大学阶段的学生,不是中小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1)桌上有一个鱼缸,你有节奏地拍手,鱼儿游得更欢快了,你知道为什么吗?(2)借助多媒体播放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的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引导学生思考刚才都是什么声音。(3)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进而,使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轻松地感受物理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实施自主学习模式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而且,有人说过: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由此不难看出,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我选择了自主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实验小组,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自主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当然,在小组分配时,我并没有单纯地按照学号进行分组,也没有让学生自由组合,而是,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接着,引导每个小组先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进行假设,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长度越长,电阻越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总之,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发挥物理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扭参.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2]赵晓艳,甄志强,闫海涛,等.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篇5

关键词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onteachingandLearningofpublic

managementResearchmethods

SUnYuantai

(Schoolofpublicmanagement,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01)

abstractthematurityanddevelopmentofthepublicmanagementresearchmethodsaffectthedevelopmentofpublicmanagementresearchmethodsmoreteachingpolicyandpublicmanagement,clearteachinggoal,perfectingtheteachingsystem,enrichtheteachingmeanslearningshouldpayattentiontoparticipationinpublicmanagement,deepintotheteachingprocess,expandingcourselearninggoals,promoteandapplyabilityinpublicmanagementresearchmethodsintheteachingprocess,toachieveteachingislearning,teachersandstudentsasthemainbodyofteachingprocess,andjointlypromotethedevelopmentofpublicmanagementresearchmethods.

Keywordspublicmanagement;researchmethods;teachingandlearning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方法的有力支撑,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和成熟程度,是判断学科独立性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成熟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向科学性、合理性、现实性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内社会科学的规范性有所提升,但与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相比,国内的科研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其关键在于国内研究方法还较为落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也不例外。“公共管理学科的方法论教育,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这不仅影响了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质量,而且制约了学术研究成果的影响力,”①因此,从公共管理规范发展的视角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育,有助于推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普及与发展。

1多策并举: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

“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器。”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依赖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进步。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育也有赖于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授学生。尽管公共管理学的肇端就伴随着对研究方法的重视,但对于国内而言,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因而需要去探索和总结如何更好地做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

首先,明确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目标。研究方法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传授知识,其更多地是对思维模式的训练。因此,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目标就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让其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现实问题。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了一些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之后,应该通过研究方法的学习,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问题。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目标定位:一是培养学生创造知识的能力。大学阶段的学习要从接受知识向创造知识转变,通过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去分析和解释公共管理中的现象,从而验证已有的公共管理知识或者得出新的结论。二是让学生把握创造知识的逻辑。创造知识不是拍脑袋式的思辨,其依赖于一定的程序和手段,即科学研究的逻辑。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无论是量化研究还是质性研究的教育,都要从科学研究的逻辑出发,让学生了解和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三是让学生掌握创造知识的工具。面对公共管理实践中繁多的信息,知识创造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重在方法,尤其是一些操作层面的分析技术,即整理信息的技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使得公共管理实践中的信息成为公共管理知识。

其次,完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体系。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育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自身的发展是相适应的。“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经历了从演绎到归纳、从理论到实证、从定性到定量,研究规范性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数据分析方法从简单到复杂,统计变量从单元到多元,统计手段从手工到信息化的演进过程。”②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完整体系,教材之间的差异较大,尤其是一些教材简单照抄国外教材或者社会研究方法的教材。结合科学研究的逻辑,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和操作部分。一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理论部分。这部分主要解决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问题,即如何形成研究设计。理论部分具体包括三个核心问题:研究者运用什么样的知识观;什么样的研究策略贯穿研究过程;用什么样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③二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实践部分。这部分主要解决资料搜集的问题。公共管理研究常用的资料搜集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每种方法都有一个完备的过程,在课堂上要把这些过程详细地说明,尤其是指出容易出现误差的地方。三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操作部分。这部分主要解决资料分析的问题。大致而言,公共管理研究搜集的资料可以分为质性资料和量化资料两大类型。质性资料和量化资料都有专门的分析技术,而且质性资料可以进行量化分析,量化资料也可以进行质性分析,这些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内容。

最后,丰富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手段。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如果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育中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其结果是学生掌握了一些概念和原理,而思维模式的转换、创造知识能力的培养等目标则难以实现。因此,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手段。一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互动式教学。这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二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案例教学。公共管理学一向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改变了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把现实问题带到课堂、把理论变成解决问题的公开讨论。在研究方法教学中可以一方面选择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剖析,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选择案例进行研究,伴随着教学的进度不断推进案例分析。三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分组教学。通过分组教学,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完成不同的研究,培养他们研究过程中分工与合作意识,塑造团队精神。四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操作式教学。如果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公共管理研究的方法论和基本逻辑,不能在操作层面有所突破的话,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就是失败的。因此,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应该坚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通过分析资料形成研究结论。

2注重参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学

在实践中很多学生认为,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仅仅是诸多课程的一种,像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学习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误区,影响了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学习效果。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打通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学习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过程中要以参与式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心智模式,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去解释和解决公共管理实践中的问题。

首先,参与课堂,深度融入教学过程。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学习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处于主体地位,在研究方法学习中发挥着创造作用。基于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间性,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依赖。教师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师。因此,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参与课堂的互动,参与课堂的过程。如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期刊上选取一些文献进行分析,找出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在内的研究逻辑。

其次,参与研究,拓展课程学习目标。适应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目标定位要求,学生的学习目标也要随之转换,即从获取知识到创造知识。学习研究方法,学生首要的是掌握研究设计的基本要素与研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综述文献、选择方法、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报告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应利用所学的内容做出自己的研究设计。如可以结合当前高校开展“挑战杯”竞赛或论文大赛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以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某一现象或问题为研究对象,设计一个研究方案,开展公共管理研究。

最后,参与操作,提升学以致用能力。能否把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转换为公共管理的概念和语言,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学习的关键。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手段,其核心环节就是操作分析。一些重要的结论或重大的发现都是基于资料分析发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演示的方式展示操作过程,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惟有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资料的分析技术。在学生没有搜集资料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把学科领域一些典型资料或者自己的数据给学生,使其能够结合这些资料更好地学习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3教学相长中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也是一个较新的过程。正因如此,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要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共同致力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效果的提升,在互动中创造着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本体知识和教学模式。古语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出自礼记)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种自反意识。“自我意识清醒的常规科学行为不仅会为我们带来更清楚的研究焦点,而且会让我们有更好的机会去认识新的、关键的、被错误忽视的东西。”④对于教师而言,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本身不是一个完整和成熟的体系,自身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也不是那么娴熟;对于学生而言,研究方法的学习有其独到性,不同于一般课程的记忆性学习。因此,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挑战,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打破二元对立,成为互为主客体的教学共同体。在这种新的共同体中,对于教师而言,要放低姿态注重自身的学习提高,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而不是教材或者自身;对于学生而言,要突破思维定式转变学习模式,注重发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参与式的学习模式创造关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知识和研究实践。

注释

①李学.浅析公共管理定性研究方法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5).

②范柏乃,楼晓靖.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及演进路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3(2).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教学研究

我国现阶段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减负运动已经初见成效,但作为高中生,作业多,课业重的现象还是十分普遍的。高中物理课作为高中阶段比较难学的科目之一,一直困扰着高中生的学习。他们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实现高中物理课的高效学习与教学,就必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一、了解物理教材,认真预习功课

据调查发现,高中生遇到生僻的问题经常会出现焦虑的症状,如果是遇到熟知的问题或者遇到过的事情,即使不能及时解决也不会出现焦虑的症状。如果学生熟知学习的新课内容就会感觉轻松,更容易理解,由此可见,预习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对于新知识,学生要结合以往的知识进行有效的链接,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在预习后,要结合一定的例题,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另外,还要学会总结,总结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做题方法的联系。老师对预习工作也要加以重视,进行一定的检查和验收工作,并进行一定的奖惩,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和欲望。如在学习《参考系》时,让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预习。学生自学课本,作答题目。参考系:⑴定义: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的物体。⑵同一个运动,如果选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观察到的运动情况可能不相同。例如:甲、乙两辆汽车由西向东沿同一直线,以相同的速度15m/s并列行驶着.若两车都以路旁的树木作参考系,则两车都是以15m/s速度向东行驶;若甲、乙两车互为参考系,则它们都是的.⑶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在实际问题中,以研究问题方便、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一般选取_____为参考系。

二、参与课堂教学,认真对待学习过程

要想达到高效的课堂学习效果,必须做好课堂学习。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学生要专心听讲,一是,仔细看物理老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是,认真听讲,跟上老师的思路,听清老师对问题的讲解;三是,要积极思考、联想;四是,参与课堂教学,善于发言,敢于疑惑。在课堂学习中,不要一味的去听老师讲解,要主动参与,与物理教师形成互动和双向交流。对于课堂知识,要尽量随堂消化,不懂就问,针对比较难的题目,一定要迎难而上,不可自暴自弃,故意避开不懂的知识。

三、掌握基础知识,做好练习巩固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相关练习则是侧重于对知识的消化与巩固。为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和运用物理学知识,做好一定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高中生来说,课堂知识能否有效利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是检验题目课堂学习效果的试金石。做好相关的练习可以检验题目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锻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使物理学习的知识能联系实际,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题目对知识的印象和记忆。

四、学贵得法,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

对于高中物理课来说,牵涉的物理知识比较繁杂,概念性的知识比较多,并且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同学会感到比较难记忆难,并且容易忘记。首先要做到理解记忆,只有理解了知识,领会到了它的真正内涵,我们才会记忆深刻。其次,做到趣味记忆,为了提高记忆效果,可以采取适合自己的趣味记忆方法,如顺口溜记忆、谐音记忆、分组记忆和相同点记忆等等。对于个别应用不多、暂时不好理解的知识,可以采取机械记忆。如顺口溜记忆法,托盘天平的使用:托盘天平要放平,游码复位再调衡,左盘放物左砝码,砝码要用镊子夹。连接电路怎么办:串联很简单,各个元件依次连,并联有点难,连干路,标节点,支路可要条条连,连好再检验。还有电表怎样连:a表串其中;V表并两端。

五、充分的物理学课外阅读和实践

对于物理的学习来说,需要一定的课外阅读,在部分课外阅读刊物中,设有学法指导、知识归纳、概念辨析、解题技巧、章节训练、竞赛辅导、趣味生物、及科技动态等栏目,是教与学的良师益友,值得一读。另外,翻看一些科学杂志刊物,看些有关于物理知识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都有助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一个知识面宽泛的人,在学习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对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也是一样,掌握一些物理课外常识也会促进高中物理的学习。

参考文献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篇7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人地关系;地理环境;研究方法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对全球变化的关注,历史地理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和丰富,研究专题和范围迅速扩展。不仅如此,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理论方法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也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其他学科借鉴运用,成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一、对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争论

历史地理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着争论。虽然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在历史时期主要由于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变化,这就是今日所理解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课题。至于在人类历史以前的一切变化——或更进一步说,在人类活动还没有能够在大地表面上引起显著的改变,或留下显明的痕迹以前的一切变化,则应当属于‘古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但仍有不同的补充意见。史念海先生在强调“

1932年初,(英国)历史学会与(英国)地

理学会(历史学与地理学教学科研人员的专业

学会)的一个联合会议在伦敦召开。会议讨论

的问题是:“什么是历史地理学?”而会议对该

问题并没有给出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答复。此

后为寻求解答这一问题,又尝试了许多努力。

在那次会议上就该问题提交的各种各样的

论文中,e.w.吉尔伯特(e.w.gilbert,1932)寻

求“区分目前包含在历史地理学科范畴内的两

门不同学科,试图为这门已经存在的学科下定

义”。他认为,“历史地理学”至少有五个不同

的含义,但只是其中之一“恰当地”阐述了这门

学科。吉尔伯特认为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不

再适合的历史地理学的四个较早期概念是:作为

政治疆域沿革史的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发现与

探索史的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思想与方法史

的历史地理学;以及作为研究地理环境影响历史

过程的历史地理学。吉尔伯特认为,历史地理学

的“实际功能”是“复原往日的区域地理”。“历

史地理学应该限定于历史时期区域地理的研究,

而不应该致力于将历史事件的研究作为学科的

主要目标”,吉尔伯特的这一观点,将地理学与历

史学、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同时作了区别。如同

许多这类定义那样,这种观点是有意识地造成分

裂而不是综合。……

虽然这种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往日时期(或

往日各个时期)地理研究的观点,被20世纪30

年代的历史学者与地理学者广泛地接受,但不

久(甚至当时)就受到新一代学者的质疑,在英

国尤其引人注目地受到达比的质疑,他们不仅

寻求扩大“历史地理学”的涵义,而且寻求将历

史地理学公认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达比开始

审慎地反思当时视为历史地理学为复原往日地

理的保守观点,逐渐地建立起一个新传统。这个

新传统如同关注景观变化与区域变化那样。关

注重要历史时期内不同地点的断代研究。迭比

促使历史地理学成为一门分支学科:他以传教

般的热情工作,目的就是将历史地理学建立为

一门具有自我意识的显学,既与人文地理学相

区别,又不同于其他历史学科。

最后贝克教授强调:

在此我要谈一谈不同的观点。历史地理学

没有必要监管自己的“领域”,研究历史地理也

没有必要逻辑证明。不存在历史地理学独有的

研究专题与研究领域;相反,历史地理学与历史

(及史前)研究共享其探讨的方法,而同时与地

理学研究共享其探讨的问题。因此,对历史地

理学科的任何整理(或甚至讨论)通常应以地

理学的话语作为其后盾。地理学与历史学都是

观察问题的观点;它们是观察世界的不同

方法。

存在这种争论并不奇怪,它实际上反映了历史地理学研究(或历史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是历史地理学自身不断发展和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的必然体现。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特征极为明显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虽然是地理的,但在时间上却是过去的,资料来源是历史的,历史学的文献处理和解读方法是历史地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历史地理学因而同时具有地理学和历史学的特征,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主题出发,自然会得出不同的观点。

二、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与其他学科不完全相同,历史地理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方面,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

现在有不少研究者都认为要提高历史地理研究的水平,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研究结果的精度。葛剑雄先生认为:“由于绝大多数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已经无法通过实地考察来复原,只能依靠文献记载,而现存史料往往只有不完整的描述,普遍缺乏必要的数量,要进行量化分析相当困难,更难得出精确的结论,所以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时间、地点、程度的定量精度很低。由于成果的精度不高,很难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也无法为归纳或预测提供可靠的数量根据,也难以得到其他学科的引用,受到运用部门的重视。”葛全胜、何凡能等认为:“我们也应该看到,与其他相邻学科相比,我国历史地理学在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条件限制,大部分研究成果依然还停滞在定性描述之中,从而造成许多很有见地的研究成果因缺乏量化指标,很难与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衔接,不能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凸现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因此,积极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历史地理学中的应用,提高研究结果的定量化程度与精确性,已成为学科发展当务之急。”这是就历史地理学的地理学属性而言,无疑是有道理的。但如前所述,“复原”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只是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一个方面,历史地理学研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运用本学科独特的视角和理论,从哲学或文化层面回答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问题。由于人类思想意识和人类社会活动行为的复杂性,计量化未必是最好、最准确、最科学的表达方式,而历史地理学因为其研究时段和研究资料的限制,也几乎没有可能提供一套系统、精确、符合历史实际的量化资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自为之可能会弄巧成拙。因此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前途还在于后者,应着重从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去思考人地关系问题。

近年来,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给人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一方面,许多历史地理研究者开始涉足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等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对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一些研究主题给予历史地理学的解释;另一方面,一些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也纷纷涉足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试图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角度来阐释相关的研究主题。历史地理学已经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也已成为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诸问题的方法论。

历史地理学成为分析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论,受当代科学研究发展潮流的影响,是历史地理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科划分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科学研究越来越综合化、系统化。无论是回答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问题,还是回答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都不能无视相互作用的另一面。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问题,认识问题的角度是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表述问题的方法是人地关系在时空二维上的发展过程。这三点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人地关系问题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长期命题,是探讨环境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主题,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和对全球变化的关注,目前也是诸多学科争相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与地的关系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产生,通过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制度的演化而不断发展。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地理环境和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人类社会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人地关系应从动态角度考察才能深刻认识。历史地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探讨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因此在人地关系问题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邹逸麟先生指出:“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同时自然环境的变迁,又反过来给人类活动带来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如何科学地处理好人地关系,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也可以说历史地理学就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题中应有之意。因为历史地理学较早的重视人地关系的研究,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也早已走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只不过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舞台这样的认识误区,自觉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将之运用于具体的问题分析中;同时,历史地理学也因其研究时段的关系,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表述问题的方法,即通过“复原”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理环境变化来表达人地关系的过程。这些都是历史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优势的认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正如阿兰·r.h.贝克教授所说,“历史地理学的长处在于交叉学科的研究项目,对往日的人类、地点与时期给予了大量的独特研究”。

如同当代许多其他学科一样,各学科都有独特的研究领域、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又在不断借鉴和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研究中重视人地关系,把人地关系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注意人地关系在时空二维上的发展变化,这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认识和基本研究理论,现在也越来越成为相关学科研究问题的认识和方法,成为观察人类社会发展和地理环境变化相互关系的一个方法论。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篇8

关键词:大学物理;改革;兴趣;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27-02

大学物理是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发展,都具有比物理知识更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相对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则显得比较缓慢,教师越来越难教,而学生也反映越来越难学,是什么原因造成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困境?虽然扩招是一个比较客观的原因,但是还存在许多主观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激活学生的科学恩维能力以及能不能激励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都是作为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关键是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创新物理教学方法,通过物理教学手段的最优化,达到提高大学物理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一个不可低估的动力,这种动力对于学习的影响、巩固和持久会起到积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要提高物理教学效果,作为教师首先要解决好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问题。

(一)将日常现象与物理知识相结合

物理学的一切规律都来自于客观实际,它是由大量客观事实总结出来的“理想模型”,反过来为客观实际服务,指导科学研究,它与客观实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可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枯燥的物理理论联系起来。比如单独一颗子弹不具有杀伤力,而经枪筒射出就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这说明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量越大,它所产生的机械效果越大;在讲光的干涉时,由解释观察肥皂泡时看到的彩色条纹来引入干涉理论,然后引导学生搜集各种相关现象.如照相机镜头的颜包,应用干涉理论对其进行具体解释;在讲授偏振光的时候,列举立体电影的例子:电影放映中,两幅画面重叠在银幕上,通过观众的偏振片眼镜,使观众左眼看到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脑神经作用,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由此学生会感觉物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而且具有普适性和预测性,能够广泛的用来解释和预测各种现象。另外.还要强调物理知识与常识的联系,用物理理论解释各种常识,并尝试将简单的物理知识变成常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炉火纯青说明炉火温度高,能用维恩定律解释,再借助实验数据,就能通过炉火的颜色来估计其温度。

(二)将物理学史融入课堂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曾经说过的:“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发掘”。在物理学史的讲述过程中,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最终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学生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上得到陶冶,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大胆地思考以及学会怎样去思考。

引入物理学史,可在讲解理论时穿插介绍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以及理论建立的大致过程。比如在讲电磁学时介绍电磁理论如何推动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讲相对论时介绍爱闪斯坦追着光跑的想法.在讲波动光学时介绍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乏达数个世纪的争论等。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现象以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弟、愣次和麦克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弟电磁感应、愣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实践表明,物理课堂教学中增加一定量的物理学史知识,可以通过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进行启发式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大师有一句名言:“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去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试以“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和起始点,对学生实施启发式教学。在考虑问题来源时,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获取知识,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二)开展渗透式教学

“渗透式”最早是由杨振宁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什么叫渗透性的呢?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因为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懂了。渗透式学习的好处,一是可以吸收更多知识,二是对整个学科的动态,有所掌握。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渗透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常是在一知半解之中把知识学了进去,虽然知识体系中的漏洞非常多,但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他们易于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所以对待选讲的内容和前沿内容.我们常常选用渗透法。

(三)施行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就是以小课题研究或问题的设计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和项目的设计中有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一)将传统黑板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随之出现。如今,大学课堂越来越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使教育教学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多媒体技术以其视听结合、形声合一的特点,使课章教学变得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活泼,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因此受到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青睐。但是与传统黑板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信息量过大、不利于逻辑的理论推导等缺陷,物理公式等理论推导由教师边讲解边在黑板中推出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需要时还可作停顿,给学生留出空间进行思考或推导,使教学的过程更加的自然,而如果由多媒体投影直接播放,缺少了循序渐进的过程,结论生硬的给出,没有了理科知识所特有的推导的乐趣,也不利于学生加深印象。结合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应做到两种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

1、选择或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不必过多强调知识量,每节课内容动辄几十上百页,只要与教材配套、与实际教学过程相适应即可;2、做到多媒体教学与黑板理论推导的和谐统一,理论推理较多是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正是这许许多多的理论推理过程,才能充分发挥物理课程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多媒体课件虽然也能实现逐步呈现,但是和教师的板书的效果还是不能相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使多媒体教学垄断课堂,只有两种教学手段各取所长、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物理实验的辅助作用

大学物理归根到底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知识点的理解依靠直观的实验.因此,对于仪器设备比较轻小的演示实验可以直接搬到教室进行演示,而对大型的演示实验可以将学生分组带进演示实验室进行观摩,,通过物理实验的引入,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使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也变得兴趣十足。

参考文献:

\[1\]潘正权.中外大学物理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91-93.

\[2\]查有梁.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篇9

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根据学生的特点,在长期的教改实验中挑选了一些科学方法应用到物理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探究与学习的工具.在教学中常用到的一些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法、类比法、比较法、分类法、模型法、等价变换法、逆向思考法、放大法、缺点列举法、缺点利用法、换元法、组合法、拟人类比法、逐渐逼近法,十六种方法.在《压强》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模型法

所谓模型法,是将研究的问题在抓住要点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抽象,建立模型,运用模型法去更方便地研究问题.

《压强》的教学设计中,在引入压强概念之前,先让学生认识压力.而对于每一个力的讨论,都要从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角度去分析.为了更直观地“看到”,建立这样的模型(图1).

学生认识到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方向与受力面垂直这些直观印象,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转换法

所谓转换法,将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研究问题的问题或因素,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

《压强》的教学设计中,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时,为了“看到”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海绵的下陷程度来反映.在研究压力大小的作用效果时,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图2).

观察现象,总结结论.在研究受力面积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时,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图3).

实验中,海绵下陷的深度越深,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所以转换法就把压力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让学生有了直观的体验.

3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是在研究多个因素关系时,将一些因素固定不变,从而使问题简化.

在《压强》的教学设计中,为了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决定因素时,为了分析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具体关系,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具体运用是:在讨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控制两次实验的受力面积相同,操作如图4所示.

在讨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时,控制两次实验的压力相同,操作如图5所示.

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有效的判断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具体关系,也为后面的压强概念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4类比法

所谓类比法,是由两种东西的一部分相似之处,推测其他部分也可能相同.

在《压强》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将压强类比速度,解决压强的有关概念.如我们在讨论压强定义时,通过表格类比,逐渐推出其定义.具体表格设计如下:

学生对照表格,和速度进行类比,可以给出要比较压强大小,只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就可以了,从而解决压强定义、计算公式.将难点容易化,达到概念构建的效果.

5逆向思考法

所谓逆向思考法,又称“反向求索法”和“反向发明法”,它是一种从现有事物原理机制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或功能结构的反面去思考、去求索以进行发明创造的创造技法.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篇10

化工原理属于化工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内容是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原理,如数学、物理和化学,研究化学工程中通用的基本规律,研究分析各种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典型化工设备的结构原理,给出工艺过程设计和设备设计的计算方法。这门课在化工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起到承前启后、由理及工的“桥梁”作用,是从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业课过渡的入门课程。化工原理课程研究化工过程中的原理及规律时,研究者多采用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正确地建立所研究问题或对象的模型是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学者们认为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强化建立模型的概念和重要性,对于培养学生利用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工程问题的能力,养成工程思想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化工原理教学内容性质特点

从理论知识体系来看,先行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课程主要是揭示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化工原理课程中所研究的问题是在化工过程设备中工艺物流内或物流之间所发生的多因素、多变量的物理过程,因此,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就与理科课程有较大的差异。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及质量传递等三种理论是贯穿于各单元操作的一条主线,是研究各种化工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研究各单元操作中的动量、热量及质量传递现象,剖析认识其微观过程规律,对于所研究的微观过程进行“模型化”描述是非常有益的方法。化工过程中的某些物理体系,其影响因素比较少或者便于进行恰当地简化,可以直接引用已有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描述。而某些工程问题是多因素、多变量的综合性问题,力求准确地形象地“模型化”表征问题,探求合理的研究方法,是这门工程学科发展的核心。

二、化工原理教学中典型的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

1、流体静力学方程式的导出在化工原理中,流体流动是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化工单元操作。为了研究流体流动过程中的规律,在工程上最关注流体能量的转换规律,而流体能量恰好通过流体流动参数如流速u、静压强p及相对于某一水平基准面的位高z等进行反映。首先从研究处于特殊状态的流体———静止流体入手,因为从力学的角度来考虑,静止流体恰是处于受力平衡的状态,处于一种特殊的运动形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运动位移和功(机械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机械能有三种基本形式,即位能(势能)、静压能和动能。对于静止的流体不会涉及到动能。能量守恒这是自然界中的基本规律,在静止的流体中是如何反映这一规律的呢?必须面对静止的流体这一物理体系,恰当地建立一模型作为分析描述的对象。从静止的流体(设流体为不可压缩性流体,其的密度为ρ)中任意取出一立方体形状的流体微元,其三个边长分别为dx、dy、dz,将其放置于空间三维直角坐标系中,并且dx边、dy边及dz边分别平行于x轴、y轴及z轴。该流体微元的中心点坐标为(x,y,z),该中心点流体的静压强为p。如图1所示。显然对于该流体微元在x轴、y轴z及轴上的受力分析是相似的。就以z轴方向上的分析为例。流体所受到的力分为表面力和体积力。从牛顿粘性定律来考虑,在平行于z轴的4个侧面上均不存在着剪切力,因为静止的流体微元与相邻的流体之间没有相对运动。上截面abcd上存在的静压力(式略)该式表明作用于单位质量静止流体在z轴方向上的力等于零。同理,设作用于单位流体质量上的体积力分别在x轴、y轴上的分量分别为X、Y,通过同样的分析可以得出作用于单位质量静止流体分别在轴、轴上的力的表达式为(式略)尽管在各方向上的力均等于零,但是,也要强调力的方向性,而一旦根据力×位移=功(机械能)的概念,将力转换成为功(机械能),则转变成了无方向性的标量。作如下的处理,分别在x轴、y轴及z轴方向上,设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分别为dx、dy及dz将所得到的功(机械能)加和起来,得到下式(式略)静止流体微元受力模型的建立,也为研究定常态流动流体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基础。首先研究理想流体(粘度μ=0)定常态流动,这样,可暂时避免考虑在运动方向上流体层与层之间的剪切力,使得对于定常态流动着的流体微元受力分析结果的表示式仍然与静止流体微元的相同,但是,因为是运动着的流体,在运动方向上的力、加速度的关系则仍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来定。例如,在z轴方向上,可写出(式略)2、通过圆筒壁定常态热传导速率表达式的导出化工管道和多种化工设备的形状都是圆筒形的,很多化工过程需要涉及通过这种圆筒壁传热的问题。为了利用傅立叶一维热传导定律来描述通过圆筒壁热传导速率的问题,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并且考虑采用相适宜的坐标系。根据发生传热的实际情况,热量沿着圆筒壁的厚度方向,从壁的一侧传到另一侧。在整个圆周横截面上是完全相同的情形,在圆筒壁的长度方向上几乎不存在温度的差异,故一般视为均匀一致。因此,建立“圆筒壁”模型,将其巧妙地放置于柱坐标系中(如图2所示),圆筒的中心轴与Z轴相重合。假设圆筒内有稳定的热源,保持内壁温度为t1,圆筒壁外环境条件保持稳定,外壁温度为t2。圆筒壁材料在平均温度下的热导率为λ。热量仅沿着壁的厚度方向,即圆筒壁半径r方向发生传递,传热面为圆筒壁面,即2πrl,半径r方向即为传热面的法线方向。因此,在所建立的这样的模型中,热传导仍然为定常态一维的问题。选取了柱坐标以及恰当的圆筒壁模型摆放方式这是关键。在这种定常态温度场热传导的过程中,传热面积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热流密度q值在这样的温度场中是变化的,但是在总传热面积上的传热速率Q为一不变的值,即Q既不随时间变化,又不随半径变化。写出表达式为(式略)3、气体吸收模型和传质速率的研究在研究气体吸收传质速率之前,首先要明确传质发生的机理。研究者普遍认为,流体的分子扩散和质点对流是引起传质的根本原因。膜理论是研究分子扩散传质的最直观的简化模型。膜理论认为,如果气相和液相的流动状况保持稳定,则传质过程能够保持为某一定常态。膜理论假定在气液相界面的两侧,分别存在着一层静止(近似静止)的气膜和液膜。在膜内存在着溶质组分在传质方向上(如图3所示z向)的分子扩散和主体流动。考虑单位时间内、穿过单位膜面积的溶质组分a的量na(kmol/s.m2),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分子扩散,由费克定律来描述(式略)4、流体穿过颗粒层压降(机械能损失)的研究在固定床反应器、过滤等操作中遇到这种问题。流体在通过固体颗粒床层所形成的弯曲交错的网状结构通道的过程中产生机械能损失,对于这样的流动直接进行如实的数学描述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据流体力学的理论,某流体穿过某种颗粒床层时,有两个关键的因素决定着流体的机械能损失:(1)流体在网状结构通道中流过时对于流体产生粘滞力的颗粒的所有表面积;(2)流体在网状结构通道中的实际流速。借鉴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建立合理简化的物理模型(如图4所示)。研究流体流动机械能损失的问题,自然容易联想到流体流过直管时的机械能损失问题。设法建立合理简化的物理模型,诚然,必须保持要保持简化的物理模型与原型中在产生流体的机械能损失这个问题上要具有等效性。为了确保简化的物理模型与原模型的等效性,就要保持影响流体机械能损失的两个关键因素不变。将厚度为L的固定床中的所有不规则通道,简化成为Le长度为的一组平行细管,并规定:(1)所有细管的内表面积等于床层颗粒的全部有效表面积;(2)所有细管中供流体流动的全部空间等于颗粒床层的空隙容积。采用已有的理论,描述简化的物理模型的机械能损失(即原模型的机械能损失)。根据流体力学,并联管路的机械能损失等于其中某一支路的机械能损失,所以,只描述简化模型中任意一根细管的机械能损失即可。根据直管机械能损失的表达式可以写出物理模型的机械能损失(压降)(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