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学基本常识十篇心理学基本常识十篇

心理学基本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1:45

心理学基本常识篇1

基础医学形态学科以解剖学,组织学和病理学为核心学科,是医学生涯的基础。对解剖学关注不够,不可避免的产生不合格的临床医师,留给患者可怕的后果。在过去10年,医学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从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转向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基础形态学科遭遇了这种教育转变。挑战在于,引入何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这些学科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在医学早期研究解剖尸体,为横向(解剖和组织)以及纵向(病理)整合课程提供了良好素材和契机。

1.1基础医学形态学科的传统教学

传统上,本科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课和临床教育两个阶段,其中基础课为前两年半。教学活动主要包括理论课讲授和实验课。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为第2学期,局部解剖和病理学为第5学期。解剖学和组织学关注于学生对正常解剖和组织基本结构的获得。与临床相关的一些科学问题几乎不涉及或者一带而过,基本不考虑促进稍高水平的临床前学习,学生不理解这些课程对于临床课程学习,对于医学生涯的重要性。基础医学形态学科之间内容密切相关,学科独立,中间间隔2个学期,知识难免遗忘,难以融合。由于教学衔接的需要,导致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学生由于“老生常谈”而缺乏兴趣。沿用赫尔巴特提出的“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理论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间接经验为中心,以期达到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的目的[3]。学生由于被动学习,死背书而缺乏兴趣。

1.2基础医学形态学整合教学设计

本设计尝试以医学教学整合来组织基础医学形态学各学科的教学,尤其是解剖、组织和病理三门主要课程。这是一种理想的、假设的教学蓝图,目的是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使基础阶段的学生敏感于临床问题的诊断与处理,培养其整合基础和临床课程的能力。展示发展中的“以系统为基础的课程”的早期阶段和基础医学形态学整合教学中自主学习的途径。以心脏教学为例,展示基础医学形态学整合教学课程设计。

1.2.1教学准备

从解剖和病理实验室收集尸体心脏。选择体积,硬度和颜色等表面异常的,或看起来心外膜、心肌膜、心瓣膜或相连血管异常的心脏。选择可疑病理区域重新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当然,正常心脏做同样处理。2.2.2前奏首先,由教师用2-3次讲座为学生讲解正常心脏的解剖和组织结构。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0人,每组分配一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解剖学或组织学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采用“学生自我指导学习”原则,通过三个阶段辅导学生。

1.2.3主体第一阶段,给出学生相关病理诊断的病例,开放实验室。

通过一些临床讲座为学生介绍一些临床问题,给出病例,如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赘生物),心脏肥大等。和学生讨论共同确定和病例相关的各学科学习目标,如解剖目标,组织目标,病理目标和相关临床陈述。在这个阶段,每位学生均要在实验课开放时间去解剖和组织学实验室,在教师监督下,操作、观察大体心脏及同一标本的常规染色切片。观察正常心脏的解剖和组织结构的同时,对比观察异常心脏的解剖和组织结构,将正常和异常,宏观和微观整合起来。以心包炎为例:通过临床讲座了解心包炎这个术语用于病理和临床课程来描述心脏外层的炎症;观察大体心脏标本可见心包膜增厚粘连,粗糙的黄色纤维素沉积,像“涂黄油的面包”;观察同一标本的组织切片可见心外膜下纤维增厚,血管充血;要求学生学习理解相关的正常和异常的解剖、组织结构,心包炎的临床表现;心包疾病病因多样,要求学生寻找可能病因。第二个阶段,遵循“自我指导学习”的原则,机会给予学生。学生自由主动的去学习,去寻找引起病变的可能病因、相关症状和体征,完成第一阶段师生共同确定的学习目标。第三个阶段,学生提交学习结果,共同讨论,进行报告。学生提交自主学习的结果,及相关理解。如心肌炎:临床上表现为发热,胸痛,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组织切片上心肌膜内以多形核白细胞浸润为主的,是急性炎症;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是慢性炎症;有典型的aschoffbody形成的是风湿热。如心肌肥大一般和慢性高血压或瓣膜狭窄有关。讨论学习结果时,指导教师对一些与病例相关的知识,提出需认知理解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融合形态学知识和临床表现。学生报告,每人20分钟左右。展示他们对所研究病例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指导教师提出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1.2.4考核学生成绩由学生提交的学习结果、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组成。学

生提交的学习结果占20%。理论考试包括论述题和选择题,占40%。实验考试包括结构辨认,描述,病理诊断及依据,占40%。这些除有记忆要求外,还必须要求更高水平的认知,理解,应用和综合。

1.3基础医学形态学整合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本设计提供一种“自我指导学习”的应用模型,通过一种整合的教学方法,以易化对解剖,组织,病理和相关临床表现的理解。不论国家和专业,解剖就是医学教育的基石。目前,中国大多数医学院中,解剖操作和教学讲座仍是解剖教学的唯一形式。解剖操作及标本观察为解剖知识,病理知识和临床知识的整合,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从尸体辨认疾病,从疾病的结构特征探求良好的阐释,接触临床,但是不能代替后期临床课程的系统详细学习[4]。接触适当的整合教学模式,学生认识到解剖作为临床基础课的重要性,理解临床知识的解剖基础。从基础学科的教室教学转变到临床前技能,学生会获得医生该什么样的深刻印象,带着良好感觉,准备他们后期的临床学习。通过以基础形态学科整合(器官系统教学)早期接触临床,可提高学生将来同患者互动的责任心,信心。除了吸引学生读更多的临床问题以外,这个设计鼓励学习者成为好的观察者,提高观察解剖,组织和病理标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自我指导学习”的方式可以早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安排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讨论,报告,可以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勇气和能力,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团队合作的观念,将学生由象牙塔逐步导向社会和工作。

2结语

心理学基本常识篇2

关键词: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对接;

作者简介:鲜于丽(1974-),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副教授。

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规范标准的护理服务的关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但目前我国多数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模式创新不足,课程设置多按生物医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缺乏学科的融合和衔接,导致课程教授出现重复、脱节和遗漏[1]。因此,做好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接,尤其是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是提高中高职护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也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本课题组拟通过调研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从事医学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的96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基础医学教师16名、临床护理教学教师22名、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58名,具有高级职称39名、中级职称50名,初级职称7名。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

(1)调查湖北省部分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调查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内容在护理专业课教学及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情况。(3)调查各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和比重。

1.2.2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湖北省某高专院校2014年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计划,让被调查人员对调查表中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按自身工作使用情况分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进行评价。问卷多次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预调查,反复修改而成,其中Cronbach’α为0.884。

1.2.3调查方法

(1)统计部分中高职院校2014年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发放调查问卷前,先进行填表相关情况说明,发放96份,收回96份,收回率100%,收回问卷均为有效问卷。(3)整理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共8套,请具有高级职称从事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共16名(每门2名),分析各课程在试卷考题所占分值。

1.2.4资料处理方法

(1)统计每门课程授课内容分别被评价为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的次数及占总评价次数的百分比。如人体解剖学共106学时,53次课,96名被调查者给予评价,评价总次数为53×96=5088次,其中“很常用”的评价次数为1788次,1788÷5088×100%=35.14%,从而得出人体解剖学“很常用”知识占授课内容的百分比。(2)统计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中涉及各基础医学课程的分值,通过求百分比来了解各课程在试卷中所占比重。所有数据应用excel2007和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部分中高职院校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及学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数据显示,传统中职与高职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基本相似,虽然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高职规划教材,但从教材内容、授课学期、理论及实验学时分配比较,中职与高职均有较多的雷同之处。这种课程设置使中职护生升高职后,在知识、技能、素质3人方面没有显著提升,不适合各阶段人才培养需求,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2.2统计7门医学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

表2统计数据显示: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常用和常用知识所占比例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临床很少用的知识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遗传与优生、生物化学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学排名居中。评价药理学中抗菌药物、病理生理学中发热、缺氧、休克等为很常用的知识的人数均超过80名以上,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核酸的结构等内容被评价为很少用的人数均达到88名以上。由此可见,基础医学课程的部分内容在后续课程学习和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确实很少用到。如何优化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删除很少用且偏深偏难的学科知识,是进行中高职课程内容对接的重要方面。

2.3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所占百分比见表3

表3显示,所有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资格考试中所占分值不超过30%,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所在比例最大,分析原因是这两门课程涉及到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用药,其他基础课程如遗传与优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所占分值均很低。因此,中职删除部分基础医学课程,高职删除部分基础课程知识点,对中高职护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以及对学习后续临床课程影响不大。

3讨论

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应建立以护生为主体,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观[16]。护理职业教育必须以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务引领教学实践,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学中[17]。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对接,应遵循“必需够用,工学结合”的原则,应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核心,整体设计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3个方面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1课程设置对接

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对接应摒弃传统思想,按工作需要创新和重构,以专业提升和从业需求为目标,进行一体化设置。中职基础医学教育应以护生获取护理执业资格证、中专升大专为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课程,并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18]。高职教育应以护生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和专科升本科为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加宽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并充分将人文教育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19],加强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20]。具体对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创新设置见表4。

3.2课程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是学时标准、内容标准和结果标准的统一。目前我国尚无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国家应组织护理专家从宏观层面入手,以护理职业岗位任职能力为基础,从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中高职课程目标。并遵循学生从中职到高职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标准与工作标准对接,基础医学课程按照“满足岗位工作基本知识需求和后续课程学习需求”的原则,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技能高考大纲、专升本考试大纲”确定课程标准[21]。中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密切联系临床初级护理需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轻理论重技能。知识目标应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2]。例如人体各系统重要器官的结构、功能与代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发热、缺氧、休克等;护理用药的基本常识等。技能应侧重于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改革现有的技能教学方法,多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3]。例如找出人体的一些特殊体表标志;如何正确测量和判断人体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尿量、血压等;如何正确按医嘱给药等相关知识。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重知识亦重技能,重点学习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所需要的较深理论和较难技术。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体免疫学,心、肝、肺、肾四大衰竭等中专未涉及的较难知识。并尽量避免与中职内容的重复,全面提升护生综合能力。

3.3课程内容对接

心理学基本常识篇3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心理学基本常识篇4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心电监护;心律失常;培训

iCU在危重患者急救中的特殊性要求iCU专科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重症监护专业理论知识及熟练的监护技术。心律失常为iCU危重症患者的常见表现,也是重症监护的主要项目之一[1]。iCU护士监护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危,及时识别和发现危险心律失常,可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本院在2011年承担广西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中,对学员进行了心律失常识别能力的系统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广西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2期共121名学员,来自广西各级医院,其中三级医院105名(86.78%),二级医院16名(13.22%);综合iCU74名(61.16%),专科iCU47名(38.84%);年龄21~42岁,平均(28.60±4.06)岁;从事护理工作年限2~24年,平均(7.67±4.72)年;在iCU工作年限5年19名(17.70%);职称:护士37名(30.58%),护师67名(55.38%),主管护师16名(13.22%),副主任护师1名(0.82%);最后学历:本科以上54(44.63%)名,大专63(52.07%)名,中专4(3.31%)名。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及内容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采取全脱产培训方式,培训时间为3个月,第1个月为集中重症监护理论知识学习,第2~3个月到实习基地进行临床实践。在第1个月重症监护理论知识培训中,对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进行系统培训,内容包括心电图基础知识、正常心电图和异常心电图的分析、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的识别等,共安排18学时,其中理论课8学时、实践课10学时。实践内容采取分小组教学,应用心电图教学软件及心律失常心电监护模拟教学软件分组上机练习,同时自行编制心律失常心电图图谱让每位学员课后进行分析练习,上交课后作业。

1.2.2培训效果评价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iCU护士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调查问卷。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1)学员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工作年限、iCU工作年限、医院等级、工作科室、学历、职称;(2)接受iCU专科知识培训情况;(3)学习心律失常识别最大的困难;(4)系统培训对自身识别心律失常能力提高情况;(5)对培训教学的满意率等。

iCU护士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调查问卷在结合文献资料、临床实践需要基础上,从心律失常心电监护模拟教学软件中选取图型10幅,每幅图判断正确计1分,判断错误不计分,总共1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越高。

3讨论

3.1iCU护士进行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系统培训的必要性iCU是对危重患者实施全程监护和救治的场所,心电监护是iCU护士观察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及时发现、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对致命性心律失常进行有效的处理,减低心律失常猝死率。未经培训的临床护士几乎都不能识别心电监护波形[2]。成守珍等[3]对16家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调查数据显示,iCU专科护士曾接受过培训的占69.1%,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培训仅占37.6%,培训方式以科室为主,24.7%护士参加的是零散的培训,而且有2.4%的护士以自学为主。在本研究中,占85.1%的iCU护士未接受过iCU专科知识培训,培训前对心律失常识别正确得分仅为(3.21±1.99)分,说明iCU护士在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上存在不足,这势必影响工作中对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的判断。乔安花等[4]的调查则对获iCU资格认证护士的胜任力较满意,但在临床科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急危重症监护知识方面有待加强。徐洁慧[5]提出iCU护士对抢救知识和技能、危重患者监护知识和专科疾病的护理知识3个方面的培训需求较为迫切,可作为培训内容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对iCU护士进行专业培训时,加强对心律失常识别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3.2系统培训后iCU护士对心律失常识别能力明显提高iCU护士都具有心电监护的临床经验,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的识别能力。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心内科的护士以及中级职称的护士能正确识别心律失常的比例低于60%[6]。本研究表1显示,培训前iCU专科护士对心律失常的类型识别存在不足,对常见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正确识别率较高,分别为84.3%、58.7%,其他的心律失常类型识别正确率均不到60%;其中窦性停搏、室性逸搏心律、交界性逸搏心律识别正确率不到10%,主要是这些心律失常相对少见,iCU护士缺乏相关心电图知识而影响对心律失常的识别。系统培训后,学员对心律失常识别正确得分由培训前的(3.21±1.99)分提高到培训后的(9.19±1.31)分,且10个条目回答的正确率较培训前有显著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培训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培训效果要使iCU护士在短时间内掌握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的正确识别,教学方法与手段非常重要。心律失常需要记忆内容较多,抽象,涉及的相关知识多,给教学带来很多困难。本研究调查显示占37.2%的iCU护士认为学习心律失常识别最大的困难是基础差、难度大,62.8%认为是缺乏学习技巧和经验。因此,培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讲课技巧。培训重点应放在提高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识别的临床应用。在本院举办的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中,授课教师采用多媒体心电图教学软件及心电监护心律失常模拟教学软件对学员进行培训,先由教师讲解心电监护各种心律失常判断要点及技巧,再由学员在计算机上反复自行练习,并在练习中进行自我考核和随机考核,结合课后的心律失常图谱分析练习,使iCU护士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对心电监护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教学手段得到了学员的认可,学员对教师的授课满意率为97.5%。

总之,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内容应重视危重患者监护技术的系统培训,以提高iCU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满足iCU临床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伟英,沈秀群.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868-870.

[2]高菊梅,纪炜,韩智,等.心电监护波形识别技术临床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8):71-72.

[3]成守珍,彭刚艺,刘华平,等.16家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专业培训现状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9):3041-3044.

[4]乔安花,席淑华.iCU护士胜任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194-1196.

[5]徐洁慧.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培训需求量调查研究[J].上海护理,2011,11(6):9-11.

[6]李桂芬.基层护士对心律失常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3):214.

心理学基本常识篇5

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二实习任务

计算机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实习内容

1.mysql数据库的安装。配置和使用

2.java基础,java网络编程

3.linux基础命令,linuxbashshell编程,linux服务器的配置,linux常用软件的安装配置使用

4.网络安全

5.计算机的日常维护

四实习过程

1.网络基础的实践

2.数据库的学习

3.计算机日常维护与网络安全

4.linux的学习

本人在校使用linux系统上网学习中未发现计算机蓝屏。本人对linux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非常欣赏。除了毕业设计时间外,本人在今年上半年在家认真学习linux。鸟哥linux私房菜是很好的教材。平时经常linux在系统下操作,如安装,卸载常用软件,打游戏,听歌等日常活动。本人学习了linux的基础命令后学习了的linux基础编程。可以通过学习linux的编程,熟练掌握vi编辑器的使用。学习程序写注释,编写程序所需注意的问题。本人对的linux网络安全感兴趣。本人正在学习鸟哥的linux私房菜服务器版结合复习网络基础的内容。

5.java的学习

本人在学习java之前学习过html语言,javascript基本语法,c、c++语言的基本知识。在学校学习的c语言,c++,为我在学习java的路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java的跨平台性,较强的安全性,功能强大性是我把它作为学习的目标之一。我首先读懂书中的每一个程序,然后做书本的习题,接着与答案对照,然后通过写书中的程序复习,提高自己的编程水平。以前,我认为编程就是编程。后来,当我学习网络编程时才发现学习网络编程需要网络基础知识。上面套接字,url,端口号等。学习多线程这部分是需要有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挂起,执行,睡眠等各种状态的相互转换,同步方法等。学习,需要用到很多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是过去我所学习过的。学习编程语言,最好的方法是多想,多写,坚持。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检查,核对程序是需要细心。

通过拉网线,mysql的学习,计算机的日常维护与网络安全,linux的学习,java的学习。这些实践性课程的学习,是我能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大一,大二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学习应用知识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心理学基本常识篇6

1.只局限课上听懂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时便无所适从。这就说明上课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另一回事。

2.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难在“运算”

尤其是初中没有掌握好运算习惯和技巧的同学,在知识运用过程中的计算环节上,因为运算能力的欠缺制约了其能力的展现,打断了他们的思路,致使题目无法完整解决。例如在《数列》中常常遇到错位相减法,学生不会减或不会整理,等等。加之很多教高一的老师大部分是从高三退下来的,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往往很难一下子降下来,不太在意学生的运算能力,所以这段时期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那当然很难取得好成绩。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可以有下面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教师须整体把握课程。就是要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特色,构建内容间合理的逻辑关系,重视解题方法,在例题和习题中渗透数学思想。常用的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最高层次的概括与提炼,是适用于中学数学全部内容的通法,是高考考查的核心.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方法与技能的体现,对解题思路的产生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深刻理解数学思想、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对提高解题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的习惯。它们环环相扣,周而复始,缺一不可。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跟上老师的数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再次,老师要优化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即还课堂于学生,教师只起协助,引导和点拨作用。教无定法,教学本身就是再生产,教师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学生引导到探求新知当中去。重视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在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上,坚持举一反三。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胜不骄,败不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的优良心理品质;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认知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

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防止急躁心理,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要有针对性的教学。

心理学基本常识篇7

内科实习的自我鉴定范文一:转眼间实习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进行教育社会实践学习,回想起实习的日子,收获丰富,特别感受到以下是本人此次学习的一些实习鉴定。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各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热爱儿童事业,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同时要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能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多说“对不起”,是家属也理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过激行为的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儿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特别是对于小儿头皮针的穿刺技术,在工作的同时我也不断的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能勤于、善于观察患儿病情,从而及时地掌握病情变化,作出准确判断。总之我觉得在这段实习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虽然我还只是学生,也许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希望能用我的微笑送走病人健康的离去,渴望在学习中成长,真做一名默默歌唱、努力飞翔的白衣天使

1.实习前对心内科的一些基本操作要掌握,如做心电图、测血压、心脏的体格检查等,不要小看这些,以最简单的测血压为例,很多人都没有规范的掌握。

2.搞熟心内科常见疾病的书本知识,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瓣膜病、冠心病等;然后再在临床上将上级医生的诊疗方案与书本相对应,看看如何与患者个体结合,不懂就问,水平会提高很快。

3.学会一些急诊处理,如高血压急症、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等,急诊的东西会处理了,后面慢的也不用着急,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握”,呵呵!

4.还有就是,医生不光要掌握高超的医术,同时还要很好的沟通技巧,与患者、与同事,平时多学学上级老师的沟通、谈话方法和技巧,等到真正工作了会很快上手。

这段外科的实习经历,其中复杂的滋味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酸甜苦辣,无论是什么滋味,都挺值得回味的。当然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了几个不错的朋友,或许这比书本更有价值吧

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经过不断的努力,在心内科的实习很快结束,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在基础理论方面,温故而知加强了巩固和提高;其次,在临床放面学到了新的知识和处理方法。总之。经过在心内实习,是我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突发病方面,学到了应对的知识和技巧。我一定把学到得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并不忘记老师的教诲,不断地学习进步。

算算进心内科实习的日子有半个月了吧,新年刚过。感觉到现在,自己在心内科学到的东西没多少增加。踏进了科室,见识了不少的人,接触了不少的事情。也让我看清楚了有些人的面孔。换句话来说,是不是实习,就代表了自己已经开始接触半个社会了呢?

由于实习时间不是很长,与学生交流少,目前学生的内心世界及现有的学习状态,对我来说还是陌生的,做到真正了解学生,不是易事,有待以后去探索,总之,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对于教师的工作已有所了解,但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还不熟悉,尚待完善。

内科实习的自我鉴定范文二:时间飞逝,内科实习即将结束,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经过不断实践,我受益颇多。回顾这些日子,是苦是乐,是酸是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味道,即将要出科了,却有好多的不舍。对于我们的实习,科里的老师们都很重视,每周的实习安排也谨然有序,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

神经内科是我在内科病房的第一站,刚进入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但是老师很快让我们熟悉适应了环境,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病房实习中来。虽然神经内科科是个很忙的科室,但每次我们做护理操作时,老师都会陪在一旁,为我们的成功高兴,我们失败了会鼓励我们。老师的认真负责,像朋友般的和我们交流,让我们在温馨的环境中度过了这段时光。同时老师还会经常结合病例给我们安排小讲课,让我们形象深刻的记住所学的东西。

心内科是我在内科病房的第二站,它以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多见,在老师的带教下,我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护理及基本操作。按时参加医院安排的讲课及科室的教学查房;微笑迎接新病人并做好入院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规范记录;正确采集血、尿标本;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认真执行静脉输液……经过这近二个月的心内科实习,使我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突发病方面,学到了应对的知识和技巧。总之,在内科实习的日子里,我受益匪浅,虽然我还只是学生,我的能力有限,但我会不断摸索,用微笑温暖病人心田,用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温故而知新,用实践来验证及巩固所学。

在实习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

内科实习的自我鉴定范文三:在内科这两个多月中,在带教老师的悉心与耐心带教下,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不曾懂得的东西。在实习的日子中,我了解到收治病人的一般过程:如测量生命体征;询问病人病史、过敏史等,认真写好护理记录,同时观察病人的病容,配合老师的指导,了解抗生素对各种消化系统的基本应用。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各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同时坐到了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能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多说“对不起”,是家属也理解护士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过激行为的发生。

心理学基本常识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应用和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56-02

我国教育部门明确指出,物理教学的目的,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掌握核心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开展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和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核心概念教学的相关概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核心概念主要是指是对一些物理现象和客观存在的抽象事物的总结,是物理定律、原理以及公式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基础。对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核心概念教学的作用

核心概念教学对于高中物理来说非常的重要,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夯实物理基础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完善物理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成绩和教师的物理教学质量。

1.夯实基础知识

核心概念作为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础,物理教师只有通过加强核心概念的教学,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基础知识,从而能够更好的应用物理公式、物理原理以及物理定律。由此可见核心概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物理学习,为高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打好基础。

2.完善知识结构

所谓的核心概念主要就是指对物理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加强核心概念教学,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直观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认识、由分散的认识上升对系统的认识,完成知识的转变。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理清物理知识的顺序,完善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

3.提高学习效率

物理教师在核心概念教学中,通过核心概念教学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够用物理知识解释出来。并且通过核心概念教学实现物理知识的联想和迁移,让学生通过掌握核心概念知识,联想到更多的物理知识,实现物理教学事半功倍的物理学习效果。

(三)核心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有意义学习、一种是机械式学习,而核心概念教学就是以有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尽最大可能的进行有意义的教学。教师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在吸收原有知识的前提下,掌握新的物理知识,如可以以现有的前概念作为固定点,来教授学生如何寻找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点,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如何掌握物理知识,取决于学生掌握的相关概念,由此可以看出核心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给予极大的重视。

二、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应用

我国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因为高三面对着高考的压力,使得教师将物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方面,忽视了学生综合性发展的教学目标。不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将教学跟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所教授的知识,都是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因此应用核心概念教学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明确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教学能够能整体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知识,然后在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给出明确的核心概念。如在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轨道定律、面积定律、以及周期定律时,首先让学生掌握这些整体的定律,然后在其进行逐一的渗入分析,分析其概念的重点语句,如轨道定律中主要是说太阳处在一个椭圆的焦点上,所有行星所绕的轨道都是椭圆。面积定律主要是说,对于每一颗行星来说,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同的。而万有引力定律主要是说自然界中所有的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定律的核心概念就是万有引力定律。

(二)分解核心概念

在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应用中,教师一般都会对核心概念进行分解,分解成下位概念,即将抽象的大概念转化成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基本概念。如在讲解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将万有引力分成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以及第三宇宙速度等三部分,因为这三个基本概念都比较容易懂,如第一宇宙速度主要是指物体在地面绕地球匀速运动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是克服地球引力,离开地球的速度、第三宇宙速度主要是指挣脱太阳引力、飞到太阳系之外的速度,让学生首先掌握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宇宙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万有引力的定律。

(三)切实执行学位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应用,进一步的将物理的基本概念,转换为基本问题,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精心为学生设置物理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知。

三、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反思

高中物理应用核心概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一定还要不断的反思核心概念教学的方法,以此来完善核心概念教学的应用,实现核心概念教学目标。

(一)实施趣味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上文中我们提到,很多高中院校的物理老师采用的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气氛压抑的课堂环境,让核心概念知识变得更加死板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的费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趣味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趣味教学不但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还能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牛顿第三定律的相关动画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来了解到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掌握牛顿第三定律。避免生搬硬套,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讲解方式,即增加了趣味性和实效性,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实施启发教学,引发学生思考

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的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为了满足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在应用物理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启发性的教学原则,通过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来获取更多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过程中体验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如在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数据来进行小组讨论,以此来掌握动量守恒的概念及条件。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给出动量守恒的概念和条件,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要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这样采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动量守恒的概念和条件,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概念的积极性,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提高核心概念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实施迁移教学,发现内在联系

高中物理教学跟语文和英语教学不同,其看似独立的模块,其实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核心概念教学应用中,教师必须实施迁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发现不同模块之间内在联系,发现核心概念和普通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清物理知识脉络,完善物理物理知识结构,有效的实现了物理知识的迁移。并且教师还应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核心概念,学习更多的核心概念知识,让学生能够总结物理规律和物理学习方法。如在讲解动量守恒定律概念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入前期学过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组织学生对这三个定律的概念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掌握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效的实现物理知识的迁移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和接受新的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能巩固和学习旧的物理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迁移教学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物理的奥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实施生活教学,拓宽学习渠道

物理跟其他学科一样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我们平常所学的物理知识都可以应用到实际的生活过程中,因此在物理核心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开展生活式教学,利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将核心概念教学跟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拓宽学习渠道、深化物理概念学习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应用非常的重要,不但能够夯实学生的物理基础,还能完善学生的物理知识结构,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未来的工作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物理核心概念教学应用中,教师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用趣味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其次还要采用启发性教学,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要实施迁移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物理的奥妙。最后还要实施生活教学,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例,将生活和教学有效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自主的研究其他的相关物理知识,从而有效的拓宽学习物理的渠道。以此来提高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效率,推动物理教学的改革,实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海洋.生活化情境在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中数理化,2015(10):31-31.

心理学基本常识篇9

1合理制定教育计划,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军事心理教育要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尊重官兵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其它教育一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教育内容上,要由易到难,先从基础知识和基本特点讲起,既注重心理学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军事心理教育的应用性,把复杂的理论转化为官兵易于接受的朴实语言和易于理解记忆的知识点;创新教育方法,活跃教育形式,结合官兵训练、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运用课堂讲解、个别交流、电视化网路化教育、案例分析、游戏测评等多种教育形式,努力提高军事心理教育的亲和力和群众性。把打牢知识基础与提升心理品质、心理带兵能力、心理作战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合理制定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组织实施[2]。

2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夯实官兵的心理根基。部队开展心理教育,应当注重心理教育课程及其实践在打牢官兵心理根基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几次教育,依靠思想骨干、进行一些心理测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好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发挥官兵的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注重发挥现有教育形式对提高官兵基础心理品质的作用。政治理论教育可侧重培养官兵的政治心理和道德品质,心理行为训练可侧重提高官兵对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认识,军事专业训练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可侧重于培养官兵的思维品质和认知心理[3]。切实把心理教育与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依靠各级指挥员和骨干的模范行为引导感染官兵,建立军营、社会和家庭的联合工作机制,把各种力量发动起来,夯实官兵的心理根基。

3结合实际、立足岗位,增强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作为部队这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开展心理教育,要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立足岗位,结合实际。要把心理教育的落脚点放在确保官兵在日常工作、训练和生活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良好和积极的心态上。在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结合官兵所担负任务的特点及驻地环境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针对青年官兵开展心理教育要侧重于心理成长教育、耐挫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和性健康教育,帮助官兵正确认识和解决青年期可能遇到的困惑和问题[4];针对新兵开展心理教育要注重掌握心理科学基础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减少角色转换对其心理的负面影响;针对面临复转官兵开展心理教育要注重发挥激励、鼓舞等正强化的作用,使官兵保持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面对组织的安排。

4针对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把握教育重点,启发官兵的认知。军事心理教育包括军人心理要素的组成、军人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军人心理的自我调适与暗示、军人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心理作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手段等内容。军队开展心理教育,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启发官兵的认知。不是解决具体问题,而是培养一种意识和能力。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侧重点也有所不同[5]。比如,在培养基层指挥员心理带兵能力的知识传授中,要重点帮助他们学会发现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官兵心战攻防能力的知识传授中,要重点引导他们了解心战攻防基本内容和方法;在培养官兵执行抢险救灾任务保持有效心理支撑的知识传授中,要重点帮助官兵进行心理应激干预和心理脱敏治疗方法,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5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并固化官兵的心理品质。培养并固化官兵的心理品质,首先需要传授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了解什么是心理现象、人的心理发展一般经历哪些过程、军人心理品质的构成要素,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怎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怎样进行心理进攻和防御等等。学习是方法和手段,效果体现在日常养成中能否学以致用。要达到这一效果,就要把心理教育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把心理教育纳入部队教育训练计划、院校教学体系和医疗服务范畴,在搞好集中性心理教育的同时,注意与思想政治教育、军事训练、专业学习、行政管理和体能训练结合起来,渗透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1]。注意搞好课外心理教育的指导,组织基层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帮助他们拓展教育的方法途径;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专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制定完善行之有效的日常养成制度,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和推广好的做法,确保日常养成的经常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杨叶,王晓慧.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预防医学杂志,2007,25(6):445-446.

[2]伍晓军,周德顺,陈南生.当前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3,4(6):55-57.

[3]孙波,李明贤,卢绪栋等.某部做好基层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做法.预防医学杂志,2003,21(6):451-452.

心理学基本常识篇10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健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的重任。但2006年9月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得到继续改善的同时,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却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居高不下。因此,我们反过来再检查一下体育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承认,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结果与公共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具有的作用有很大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质量。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关键因素是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的教材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教材体系不科学、教材的内容陈旧。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重点应该在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上。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现状

近些年,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科研人员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的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现了许多观点不同、结构不同、内容各异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从所了解到的资料和文件中,全国各地高校大都还在延用过去的体育教材,基本上是体育课程的名称改变了,但授课的内容没有变化。这些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教材的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相对加大;教材的专业性过强,公共体育的普及性削弱,学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教材的难度加大,公共体育课程竞收录了体育院校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其中绝大多数公共体育课程仍然是以体育运动项目的体系为主,以体育学为编教材的主导思想,主要以身体素质和技术技巧为基本教学手段。但这些教材的根本缺陷就在于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没有与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密切联系起来,没有更好地将该课程的理论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以及教材的内容就势在必行。

2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课程的本质是由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它用以指导学校教学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课程体系是由课程的内容、结构、形式等组成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所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它是制订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所以,新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路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综合性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

21世纪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是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所以,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要反映体育学科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另外,体育健康课程的形式不仅要重视显性的教学,更要加强隐性课程的训练。如:校园卫生环境的维护、校园活动的组织、体育锻炼中的人际关系等。再有就是,体育学科教育中,健康知识、医学知识在体育课程中的比例及运用的方法和手段。

2.2注重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性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高校的毕业生应该是一名能够较好适应社会,独立健康生活的人。他们应该能够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和运动技能,了解基本医疗常识和必要的急救措施,能够运用所学运动知识指导日常健身活动,能够在运动中得到乐趣,保持良好的运动兴趣。

2.3对新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初步构想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健康知识:健康的概念、分类;健康的意识;性健康卫生常识

第三章医学常识:自诊与自救;基本的常规检查;常见的急救措施

第四章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

第五章体育教育的任务:体育的概述;奥运知识;中国体育的发展

第六章体育教学实践:各个项目的简述、规则;技战术训练与教学;易受伤部位的处理;以及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健身锻炼的方法学

第七章娱乐体育:体育欣赏;时尚体育;传统体育该教材的篇幅字数不宜太多,使学生在学习阅读时容易理解,并且要突出高校公共体育的师范性、实用性和知识性。

3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构建及内容特色

3.1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创新性

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其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需要创新。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要密切联系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是该教材创新的关键。如由于现代行为观念的不断改变,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中已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把反映当今世界最新的健康理论充实到新教材之中。要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的教师,体育教师的创新重点应该是教学方法、手段和全面的医疗健康知识,并具有良好的操作师范能力,这是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3.2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基础性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设置,从基础理论到基本技能,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就是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医学常识和体育基础理论。使学生掌握基本健康常识和运动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锻炼,学会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如: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常见的急救措施。了解奥运知识,中国体育的发展,以及体育教学实践和健身锻炼的正确方法。

3.3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综合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知识高度分化的同时又要有高度综合。知识的综合化趋势,反映在公共体育健康课上,就是涉及到体育健康课的各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体育教师具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能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体育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伦理、哲学、艺术、环保卫生和健康等方面综合知识的培养,使学生在新的体育健康课中得到综合训练。特别是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培养学生刚毅的意志,团结协作的能力,良好的思想心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以适应未来从事的教育工作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现状。

3.4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实践性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理论,是灰色的理论。作为高校开设的体育健康课程,仅仅在理论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学是不够的,体育学有它的特殊方式,就是理论课和实践课,而且实践课的比例在公共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大的。在新课程体系形成后,使学生掌握体育教育原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理论课的内容有所加大,我们针对体育健康课程的实践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方法。体育课程重要的是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体育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为指导体育健康教学服务。

4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的实用性

体育健康课程的另一重要特性就是实用性。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较强促进功能,同时也是体育健康教材在实用性上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是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该教材的实用性,还要体现在与过去体育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将此书作为健身和医学常识手册永久伴随读者。

4.1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

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是体育思想上的改革。要着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但学会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会运用体育技能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只要有了正确健康的体育观,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就更能够体现出来。学生具有了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够合理地设计体育锻炼计划,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主动参与体育健身和锻炼,从中获得自我发展。:

4.2运动兴趣的培养与运动技能的掌握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运动项目,但前提是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自觉锻炼的习惯,学校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的环境。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它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另外,运动技能的掌握也是促进终身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期间学会并掌握了体育方面的一技之长,那将终身受益,并且还要将该技能传播。所以,高校体育课程必须在体育项目方面具有较强专业水平的教师,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在不断提高运动技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