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信息通信科技十篇信息通信科技十篇

信息通信科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1:08

信息通信科技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突出农业技术信息化、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四个重点,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全面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化水平。

二、目标任务

自20__年开始至20__年,全县300个行政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部分乡镇级以上科技示范园以及科技带头户、[范文为文秘站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文秘站外部链接!注:]涉农企业等,全部安装科技信息村村通软件,实现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届时将建成一个全县以村户为单位,可以与乡镇、县、市以及全国涉农信息网络进行信息互动的科技信息网络。

三、方法步骤

自20__年开始,选择部分条件较好的村(居)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示范点;在玉山、郑山等乡镇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示范乡镇。20__年,全县60%以上的乡镇实现“科技信息村村通”。20__年实现全县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有条件的乡镇可以提前组织实施。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网络,硬件建设主要依托组织部门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软件系统由市科技局开发研制。

资金来源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解决,县、乡、村分别负担一定比例,各级财政给予支持。每年的计划补助,可以列入当年的科技计划。

四、组织领导

1、成立___县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任组长,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各乡镇也要设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管理站,负责本乡镇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各级要把农业科技信息村村通工作纳入社会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作,要建立起县、乡(镇)、村层次完整、分工明确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的责任、目标、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规划管理、政策研究、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等工作;县委组织部负责网络的运行管理及监督检查,并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县科技局负责“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本文作者申明:仅提供给文秘站!注:]工程的指导和软件的安装、培训、使用,配合县委组织部对“工程”进行督导检查;县财政局负责“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的资金调度、支持和检查,统筹财力,保障重点,并切实监督“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益;乡镇管理站结合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星级管理办法,具体管理本乡镇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系统;农村信息员负责本村科技信息的、传播和管理等工作。各级在每个年度分别对所属行政区的该项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成绩。

信息通信科技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科有效发展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是紧密关联的,只要相互整合,优势互补,便能在高中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爱上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意识,从而主动学习,释放自身潜在的学习能力。在高中教学中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师教学,而且可以循序渐进地推动通用技术学科的有效发展。

一、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与信息技术整合,获取先进技术信息。

在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合理、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在授课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应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把握好通用技术学科基础的先进性,保证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技术与设计1》中的纸制建筑模型的制作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查找一些学生的制作模型给学生作为参考,避免教师授课后,学生找不到灵感,无从下手,帮助学生找一些灵感,提高制作速度与质量,有效推动通用技术学科的发展。

2.与多媒体互动,促进知识的记忆与迁移。

在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课堂上,学生不仅需要广阔的技术视野,而且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的通用技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用灵活的技术思维,对通用技术学科的原理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学生学习通用技术学科知识的深度是随着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其变得精彩,学生也会在精彩的课堂上表现得出色。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它可以将一些实际的教学知识用图文、声音、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此内容深刻记忆。这样教师的授课得到很大帮助,教学方式有更多选择,让学生记忆的知识点有更多方法,很好地提高教学有效性,加深学生对通用技术学科知识点的记忆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迁移。

3.整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与学习潜力,是因为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有效整合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要靠自己的认知与努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探究。与此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较科学、合理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释放学习压力,净化心灵,认真地思考问题,使自己的学习水平、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到另一个境界。

二、整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推动通用技术学科有效发展

其一,在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加以补充和拓宽,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使课堂变得风度多彩,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例如,在教学《技术与设计1》全部内容的基础概念时,如果教师只是把基础概念给学生朗读一遍,那么相信没有几个学生会对这样的课感兴趣,坚持继续听讲下去。然而,如果教师找到一些与之内容相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学生就会在视觉上喜欢上课堂,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其实多媒体教学的通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资源十分丰富,能够将死板的知识概念以图片、声音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及技术的理解。其二,在高中通用技术科学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增强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的效果。例如,在通用技术学科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播放已经发射成功的“神舟飞船”升空的实际状况及对“神舟飞船”技术介绍的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神舟飞船从最早到最新的发展变化,从结构特点、工艺特点、技术特点上进行对比,显示每一个零件、每一个材料的不同。这样学生便能深刻地感受到设计者的心血,知道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包含设计者的辛劳、创作与智慧。对于教师而言,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充分利用,大大推动通用技术学科的有效发展。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对通用技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便可以有效推动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法众.谈通用技术课中案例的教学[J].才智,2010(17).

信息通信科技篇3

幸运的是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从未停步,上海高中近500名信息科技一线教师在实施中积累了诸多经验,这些经验反过来极大地助推了课程改革。有别于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这一课程名称,上海称之为“信息科技”课程,因此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实施方面,呈现出一些区域特点。

实施现状

1.信息素养深入人心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同,教师能区分课程目标、阶段目标与课时目标,能对三维目标进行整体思考,亦能较好把握三个维度的描述技巧。教师能有意识地在学生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取舍和平衡,以往的教学目标制定以教师主观的预设为主,体现的是教师意志与经验,往往没有过多地关注学情的评估与分析,现在教师能更加关注目标是否真正基于学生原有水平及学习的需求,并且能在特定的现实条件下实现,包括考虑教学时间、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资源的限制,符合学生当下与长远发展的需求。

2.教学设计体现至理

学生不应该仅仅成为技术的使用者,还应该成为技术的理解者。与初中阶段以操作和实践活动为主体现致用的宗旨不同,高中阶段的教学设计则更多地追求至理,所谓“至理”就是探究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方法与规则,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以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经历需求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工具的使用等过程,主动思考与分析,体会信息科技中蕴含的智慧,明白操作背后蕴含的道理。具体表现为:很多教师能挖掘学习内容的思维价值,能从技能操作层面提升到理解原理层面,能引导、支持学生完成技术方案的设计、质疑与评价,并在其中注重思辨,使之客观而又有与高中生相匹配的思维深度。教师能设计有效的“学法”,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较为充分的模仿、迁移、探究与创新,尝试总结其中的规律,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单作为学习支架。

3.重视新技术探究

新技术既可以是对学生而言“新”的未学过的内容,也可以是当前新出现的技术。我们很难预测信息技术的具体发展走向和应用程度,如新搜索技术使“高级搜索”不再依赖逻辑符号,信息存储仅仅在本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资源管理器的概念在淡化,文件管理不再仅仅是文件夹。这促使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具有适应新技术的能力。近年来,很多教师实践“新技术探究”这一主题,关注课程的动态生成,增强经典内容与新技术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与新技术有关的内容,采用分散、渗透或者集中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某一新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尝试使用该技术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评价其优势及不足,讨论其应用及带来的双重影响。提升对新技术感知的敏锐性,拓展和更新信息科技知识,形成了乐于尝试的习惯。

4.以实验与活动促进理解

专注于概念的获得,但并不专注于知识本身的理解是以往教学中被忽视的问题。例如,关于“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破坏性”,以往的教学只是以生物病毒进行类比,或从字面上解释,学生难以获得学科视角的理解。如果概念的学习只是从一个概念到一段话的解释,是一段抽象语言到另一段抽象语言的学习,没有自主性的生成,没有经历过对现象的提炼,没有模拟经历过别人经历的东西,那么学生的知识就不能融会贯通,就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

近年来,一些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实验与活动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数据压缩实验、数据传输试验、汉字编码活动等。以“图像的有损压缩”内容为例,以往的教学,只是让学生使用工具对图像格式进行转换,比较它们的大小和清晰度,学生只能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图像经过压缩降低了质量”。但是“降低图像质量”究竟如何降低,如何理解图像压缩是一种“重新编码”学生不得而知,也就无法真正理解。一些教师设计了“图像有损压缩实验”,让学生利用工具,打开图像的十六进制代码,对比图像在压缩前后的不同,学生基于客观事实获得真正的理解。又如,通过“网络组建与检测”实验,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设计拓扑结构、观察并连接设备、检测连通”等过程,从而促进其对网络设备功能的理解。再如,利用不同颜色的卡片制作“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的实体教具,通过一定规则下卡片之间的替换,模拟“除二取余”的过程,促进学生理解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的方法。

5.重视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价值体现在生存价值、发展价值以及伦理价值三个方面,要让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遵守信息使用规范,就要改变以往讲授式和说理式的方法,如今大部分教师能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通过案例分析,剖析其中涉及的信息安全或道德问题,通过身边发生的小事,讨论个人隐私保护,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的利弊”的辩论引导学生的思辨。可喜的是,在注重对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引导方面,很多高中教师也注重挖掘内容本身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如,通过学习计算机从机械到电子的发展过程,展示计算工具的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不断演化的过程,了解帕斯卡、莱布尼兹、巴贝奇、冯诺依曼等科学家的故事,体会他们发现问题的敏锐、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受科学家解决问题中的艰辛与智慧,激发学生内心对科技真正的热爱。

问题与反思

当前,上海高中教学实践与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是在有些方面仍需要反思与改进。

1.强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意识

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但是课程标准本身对某一节课的细节框架不具有指导意义。由于课程标准在内容与要求方面的规定较为笼统,而学业考试中如果出现了一些超出学习要求的内容,教师们在教学中就不得不多讲一些,让学生再学得深一些,以免遗漏,这使得教师对于学习难度和广度的把握会出现一些偏离。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细化教学基本要求,另外一方面则要强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意识,把握好教学基本要求。

2.进一步思考如何用大概念引领教学设计

由于教材的更新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内容难免会脱离学生当下的生活实际,有的内容只是概念和术语的聚集,难以体现其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有的内容之间缺少明显的内在联系,使整个知识体系显得较为零散。因此对教师而言,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大概念框架”,一个超越具体的章节与内容细节的框架,教学设计要以大概念为引领,这些大概念能够解释众多的物体、事件和现象,它们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毕业后的生活中会遇到的。例如,二进制、信息压缩、汉字编码等内容,看起来是独立的知识点,但是它们背后的大概念都是信息编码,因此要从信息编码的角度整体设计,并加强其中子概念间的联系。

信息通信科技篇4

论文摘要: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户户通平台)是以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专家网和组织网五网融合为基础,以电话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电视机、收音机、农信机为载体,以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农业科学数据库和专家团队为支撑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它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对涉农政务、实用技术、社科知识、市场信息等科技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主要通过电话等应用终端曲线上网,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传播与咨询服务。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农业科技资源分散、条块分割严重,重复建设、封闭运行突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信息瓶颈、梗阻现象相当普遍,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群众急需的科技经济信息无法及时获取和。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整合各类涉农科技资源构建的简便、快捷、经济、实用的户户通平台,其优势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涉农组织联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协作能力,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村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和其他生产力要素充分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如何提高农村电话电视普及应用率问题;有利于科技信息在农村的适时传播和广泛应用,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1平台构建及科技传播过程

1.1平台系统体系

户户通平台主要以电话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为载体,通过语音、视频和网站提供信息的查询、、技术支持与协作,解决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其总体构架包括科技信息需求终端、科技信息处理平台、科技信息资源系统和科技资源协作网络等。

科技信息需求终端指户户通平台的受众对象或目标人群,主要包括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等终端用户。科技信息处理平台指系统具备的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管理功能,包括数据库、用户、权限、角色管理和信息匹配等。科技信息资源系统指市级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主要结合农村需求统一设计数据标准和人机界面,组织信息搜集、分析和加工。科技资源协作网络指农业与科技管理部门、委托机构、相关单位及专家网络。

1.2技术功能和传播过程

(1)技术路线。为了保证户户通平台低成木、高效率地运行,程序设计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运用智能体技术,通过专用服务器和特定软件实施电话网与互联网的有效连接,如利用系统语音合成软件使动态文字信息转换成电话可以识别的语音信息;利用系统上传下载软件使户户通信息数据库和互联网的相关信息互联互动;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动态信息静态化、静态信息号码化、复杂信息简单化;利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用户(电话)拨号进人户户通系统平台,查询互联网上的科技信息或把自己的信息到互联网上(称为电话曲线上网或电话间接上网)。在现有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户户通信息平台(外网)和工作平台(内网),使用统一热线电话号码或借助农村远程教育网,通过人工(或自动)接受与处理,构架用户与互联网之间的桥梁,通过各级专家团队的协作联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2)平台功能。户户通平台主要具有信息、资源共享、快速查询、用户接人、文字语音转换、远程培训、协作互动、服务管理、系统维护等功能。信息平台(外网)主要用于公众信息和用户供需信息的。工作平台(内网)作为科技服务资源库和科技系统网络调度平台,存放当地技术、人才、市场信息,以备加工、和应用。

(3)咨询流程。当用户通过电话或机顶盒电视咨询问题时,可根据户户通系统提示按键进人户户通信息数据库获取和科技信息。当咨询者认为信息数据库无法满足自己需求时,可根据系统提示进人户户通人工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将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答复处理。如果用户提出的问题咨询服务中心坐席专家不能实时处理,则提交调度服务中心或市县互动服务平台,由相关专家借助三方通话予以解答,对于技术性比较强或必须现场处理的问题,调度服务中心将根据情况就近指派专家随户户通现场服务直通车实地解决。

(4)管理模式。户户通平台运行的成败取决于管理模式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前期以政府投人为主,逐渐转为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市场为主的管理模式需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探讨。当前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依托、农业和科技部门为主体、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管理模式。可以组建户户通调度服务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农业专家团队和科技协作组织。

2户户通平台的运作实践

蹼阳市在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和示范开发“六位一体”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上,结合多年开通17S(要技术)科技服务热线(160S17S,1688S17S专家咨询和语音信箱相结合)的成功实践,2004年投资15万元引进神农智能电话查询系统,开发建成了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2005年蹼阳市科技信息户户通工程建设项目列人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2007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具体做法包括:①开发建设了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是一个集信息查询、信息、信息管理和呼叫联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由“五个一”构成,即一个户户通网管系统、一个户户通网站(kjhht.net)、一条户户通热线9600175)、一支强大的专家团队和一组电话应用终端。②开发建设了科技信息专家数据库,作为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和平台建设的核心。③引进开发了虚拟电子邮件系统,可以支持农户利用电话接收、发送“电子邮件”。④开发建设了农业科技短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农业技术、市场预测、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务工信息和农家乐等点对点服务。⑤开发了科技信息供需甄别系统软件,可以把复杂信息简单化,解决农民甄别真假信息能力较弱的问题。⑥组建了一批综合性机动化的专家团队,利用户户通热线、现场服务直通车保证用户咨询问题的及时准确解答。⑦编制了户户通平台应用指南,解决了农民如何利用电话间接访问互联网的问题。⑧签订了符合市场规则的双赢合作协议,保证了户户通平台的持续运行和健康发展。⑨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高效协作体制,具备了组织开展联动协作服务能力。⑩建立了多媒体宣传推介机制,实现了农民、专家、媒体和户户通平台的良性互动。

由于户户通网络的科技信息丰富实用,专家服务权威热情,每天都有不少农民拔打户户通热线(9600175)来咨询各类科技信息。近年来,户户通平台咨询人数呈现出急剧增长趋势,有时一天超过50人次。

3户户通平台的成效分析和问题思考3.1应用成果

科学研究和运作实践表明:户户通平台运用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主要可以取得以下三方面成果:①冲破传统农技推广观念和体制束缚,形成大农业、大科技联动工作格局,通过建立上下联动、协调运作机制,可以逐步实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六化”,即服务组织网络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机构市场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利益共赢化和服务能力持续化;②遵循专业化市场化原则,符合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规律。平台的维护运行、信息的采集更新、团队的服务活动等都需要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长期的运行必然要走专业化、市场化之路;③实行低成本启动运作,拓展户户通网络发展空间,既不收取信息服务费,也不收取技术服务费,甚至连专家现场技术服务的交通费都不收取,农民获取和科技经济信息的成本非常低、热情非常高,户户通平台在广大农村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3.2优势特点

案例实践、社会调查和数学统计表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既科学实用又快捷节省,主要优势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投资量小、覆盖面大。所有电话普及的乡村用户只要有一部电话,记住户户通热线电话号码,就可以通过平台查询、信息。②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传播内容涵盖涉农政务、市场供求、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卫生科技和大众科技等农村科技信息,农民用普通电话即可间接上网交流。③人机结合,异地同步。系统自动应答、昼夜服务,可以通过专家体系异地同步地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④解决困难,节省花费。用户不用电脑、不用宽带,不付信息费,不付专家费,可以大量节省获取和科技信息的成本。

3.3存在的问题

户户通平台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人机互动效应需要进一步强化,专家信息库的先进性和本地化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系统应用查询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运行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应用终端需要进一步拓展,媒体宣传需要进一步扩大。

3.4户户通平台的发展思考

(1)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过程看,应该运用现代科技传播理论,构建高效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较好地做到以下三方面的结合:①网络平台的规划建设和协作体系的建立完善相结合。例如,在建成市级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县区乡镇户户通信息服务平台的同时,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资源协作系统,做到电话曲线上网和专家实时服务的有机结合。②传统的科技传播经验和市场化运行机制相结合。例如,在吸取现场指导和技物结合等传统农技推广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引进市场经营理念,用电信运营商的电话资费分成弥补户户通平台维护和运行经费的不足,可以避免重建轻管或有建无管现象的发生。③科技信息传播方法的实用性和科技信息传播内容的先进性相结合。例如,户户通平台上网查询科技信息的方法简便易行、快捷节省,具有经过专家团队甄别、符合农村需求的科技经济信息数据库,能够奠定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基础。

(2)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内容看,应该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先进实用的科技信息数据库。不仅要解决好把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传播给一般社会公众的问题,还要解决好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搜索和甄别问题。科技传播的信息量和复杂度急剧增加,科技传播过程的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剧增。户户通平台在选择相关信息时,要忽略不相关或者不先进、不实用、不准确、不科学的信息方面。另外,要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团队的作用,尽量减少农民选择应用科技信息时的盲目性,增强科技传播、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使传播内容更加适应传播体制,传播方法更加适应农民需求。

(3)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效果看,应该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科技传播的现实,既要解决或弥补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要解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技术信息棚架,以及农民急需的各种经济信息、技术服务无从获取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指日可待,农民科技经济信息需求与日俱增,农村通讯事业长足发展,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前景自然会更加广阔。

(4)户户通平台作为现代科学传播理论和农业科技传播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范例,对转变中国农村传统生产经营观念、变革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以及推动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传播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信息通信科技篇5

农业科技服务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科学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要在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科技的新产物,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农特产品生产基地。

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信息资源使用效率和农业科技服务效率,加快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2.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内涵及体系框架

2.1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内涵

1963年,日本学者tadaoUmesao在题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中,首先提出“信息化”概念,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外才开始普遍使用“信息化”。在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200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是指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农业科技服务整个过程,通过研究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共享平台等途径,及时地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各科技服务主体做出及时的反应,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率,从而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

2.2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体系框架

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体系是一个以各级政府为核心,各信息供需主体积极参与并互相作用的复杂体系,见图1。在该框架中,政府向其它主体(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农村信息员等)提供政策、项目、制度、信息共享平台等扶持,其它主体向政府反馈各自负责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情况,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解决方案,各主体之间相互协作,从而形成不同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模式。

2.3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模式

(1)“服务站(中心)+信息员”模式。此种模式依托政府部门成立的信息服务站(中心),通过优先选拔的农村信息员,向农民提供免费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市场信息、产品供求、政策信息等信息咨询服务。有些服务站利用自身的技术或办公场所条件,也提供一些种子、农药、化肥等销售和实物信息服务。

⑵“农村经纪人+信息网+农户”模式。此种模式是农村经纪人先将单个农户手中的信息进行集中整理、分析,然后通过信息网络出去,经纪人直接组织生产、购销活动。

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信息网+农户”模式。此种模式是通过由农民自愿组成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互联网或传统信息服务手段,通过发放文字资料、会议、上门等服务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农户和会员,从而引导农户进行农产品生产经营。

(4)“企业+信息网+农户”模式。此种模式是企业利用互联网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或传统途径搜集技术、经济、市场等相关信息,通过发放资料等形式向农户传递农产品营销信息,引导农户生产经营。

⑸“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信息网+农户”模式。此种模式是农业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建立网站、数据库,以发放资料、网上交流培训等形式向农户传递技术、经济、市场等相关信息,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新农村热线)开展技术咨询服务,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引导农户生产经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3.吉林省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成就及主要问题

3.1吉林省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成就

吉林省以中国长农网为核心,建立了“互联网、电话网、卫星网”三网合一,“网络信息服务、电话语音和固网短信服务、农民远程教育服务、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服务”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吉林农网、《吉林农业》杂志、农业博览会、农业综合记者站、物流配送中心、12316语音信息平台为主的信息系统,提高了农业科技服务效率。

(1)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基础建设成果显著经过多年的建设,吉林省广播、电视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广电系统光缆已连通9个市州、41个县(市),总长14108公里,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6.7%。吉林省已有708个行政村、404个50户以上自然村,488个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电视用户为211万户,正在建设的数字电视服务平台具有覆盖全省千万户级用户的能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已在长春、吉林、延边等地区建成终端接收站点3610个,乡镇、村建点率达到100%。

⑵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平台初具规模。2000年5月,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正式开通“农友”农业科技信息网(cn-ny.org);2001年初,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开通“吉林农网”(jlagri.gov.cn/);2002年3月,吉林省科学技术厅星火办、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长春市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吉林省星火计划网”(jlsp.org.cn);2002年6月,长春市开通了星火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热线“万户通”电话咨询服务系统;2003年,前郭县创建了前郭县农村科技信息综合平台,实现了国际互联网、电话语音网的良性互动;2006年5月,吉林省率先开通了“12316新农村热线”。这些平台涵盖了种、养、加、商、贸等各个领域,较好地解决了农民所关心的生产技术、市场信息、政策咨询、法律服务等各方面问题。

(3)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吉林省已建设省、市、县网络平台7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624个,村级信息服务点800个,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建联动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全省共有3568个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18个农业科研机构、10所农业院校、70所省地县三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343个乡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站、4806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3280户农业产业化组织,都根据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信息服务。

(4)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05年末,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和技术人员共有1565人,各级专职农业网络维护及计算机管理人员163人,培训农村信息员1.5万余人。

3.2吉林省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根据黄婷婷,李德华(2008)测算,2004年我国农业信息部门产值占农业产值的7.66%,处在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刘世洪(2008)年通过2005-2006年全国各地区科技统计数据,计算出各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根据表1可知,吉林省农业信息资源指数、信息技术应用指数、农业信息产业指数、信息化外部环境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还远不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的要求。

(2)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分布不均,农民获取信息成本较高。2007年,吉林省共有科研机构、科技文献服务机构3840家,主要分布在长春市、吉林市以及延边州等地,见图2。其中多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为主,各学科中以工程技术类居多,见图虽然现在吉林省已经形成了“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的“五个一”信息窗口,但面向农民的媒体、栏目依旧很少,仍然很难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电视台和广播等在农业信息方面,都具有“普遍性”,未能考虑到农民的个体差异;报刊杂志书籍种类繁多,但符合农民特点、贴近农民需要的小册子很少。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大都设在城市里,距农民很远。这些无疑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

(3)小册子很少。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大都设在城市里,距农民很远。这些无疑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方式落后。据调查,农民获取信息,69%的是通过广播电视,9%的通过报刊杂志,7%的通过亲戚朋友,10%的通过教育培训,5%的无信息来源;吉林省农村电脑普及率不到5%,多数农民表示未接触过互联网、信息台、移动电话服务;只有35%的农民接受过正规系统培训。同时,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服务农民方面作用并不突出。从农技推广站购买农药化肥的农户与从市场上购买的农户数比例相当,都是41.67%,而当农民在生产技术上遇到困难时,只有36%的农民愿意向农技推广站求助,找亲朋好友或化肥农药经销点帮忙的人居多。农民获取信息机会少、渠道狭窄,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升,影响了农业科技服务效率。

(4)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分工协作。共建共享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和保障。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通力合作。但目前,吉林省在信息资源分布、数字图书馆技术研发、信息内容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行业、部门与地区界限,已建成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资源系统间缺乏互联互通,有些信息资源存在重复建设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省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多年来有关机构和专家所进行的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缺乏统一规划,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协调,致使大多数规划、研究和项目的执行效果存在不少问题。

⑸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较少。2007年,吉林省科技政府投入强度为0.96%(全国为1.49%),农业科学领域R&D经费支出仅占R&D经费总支出0.5%,占农业总产值的0.01%。同期,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额占农业GDp的比重平均为2.37%,发展中国家平均为0.7%-1%。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少,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的。

4.吉林省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4.1构建多维一体、相互协作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体系

(1)积极培育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供给主体。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供给主体主要包括公共服务组织(各级政府及农业信息中心、农业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国家事业单位)、龙头企业(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因此,各级政府在物力、人力、财力、政策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它们在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2)增强农业科技服务需求主体的信息需求。

①兼顾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过程也是一个农业信息需求与有效供给的过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主体即是农业信息需求主体,公共服务组织需要了解各企事业单位、农民具体的需求信息;龙头企业(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了解国家政策法规、国内国际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社会环境信息以及金融信息等信息;农户需要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经济信息、农产品加工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信息。因此,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搜集、生产、加工、传播,才能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效率。

②形成农业信息需求主体间的良性功能互动。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功能,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优惠的政策扶持引导农业信息服务主体积极参与,通过协调整合农业、国土、农机、交通、水利、气象、教育培训、邮电通讯等各类资源,提升农业信息服务的综合实力。各国家事业单位充分发挥教育优势、人才优势、研究开发优势,不断向社会输送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率,积极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出谋划策。龙头企业(涉农企业)通过实现自身信息化,包括生产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以及经济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用信息化手段动态地整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提供产品营销信息、产品技术咨询、培训、服务等有偿信息服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多方搜集信息,之后加以鉴别、筛选、提炼、综合、审核,使杂乱的信息有序化、规范化,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引导农民的生产和决策,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同时,通过网络、报刊等多种途径农民的农副产品供给信息和农业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需求信息,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对于农户来说,要提高其接受能力,增强农民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1)构建先进科学的信息化网络体系。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以计算机网络、手机、电话网络等现代信息化渠道为主,期刊报纸、宣传栏、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工具为辅,充分调动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多层次信息服务体系,使其能够真正为农民所用的信息平台。

⑵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通过规范的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加强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等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的同时,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其相关的各个领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起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需求的大型综合数据库。

(3)重视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一是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投入、设立研究基地等形式鼓励和推动高等院校开展信息资源产业研究'二是高校可以借鉴国外信息资源产业人才培养的经验,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充实和完善相关课程,培养复合型的信息人才;三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信息员素质,积极培育一批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熟悉“三农”的农村信息化工作队伍。

4.3提高信息服务效率,降低农民使用成本

(1)结合当地产业特色,提高科技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要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吉林省东部地区以特产业信息服务为主,中部地区以种植业、畜牧业及其加工业相关信息服务要主,西部地区以杂粮杂豆种植技术、半舍饲畜牧业养殖技术信息服务为主。同时,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做好预测,为农民或农业企业组织提供好的信息源,提高其利用信息生产经营的产出效益。

(2)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农业科技信息是直接指导农民生产经营的,因此,标准规范的农业信息对农民生产经营至关重要。因此,农业信息采集要以能够具体指导农民生产实践为原则,提高农业信息采集的规范化、标准化,杜绝人为的认定而产生脱离农民实际的现象。

信息通信科技篇6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

引言: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提出是以计算机为一种现代的科技应用技术工具,通过人类的有效应用完成相关信息技术的处理和应用,从而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有效制定,保证计算机相关内容的合理化发展。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相关内在联系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合理的认识计算机相关的特点,以合理的计算机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系统内容结构、计算机软、硬件处理方法、计算机实效应用方法、计算机网络运维处理过程、人工智能管理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分析,从而完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电子信息计算管理应用。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科学技术通过对通信科学技术的相关联系,加深信息社会的管理进行,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相关性能处理,加快计算机相关元器件的管理,保证计算机相关结构的有效实现,从而深化计算机智能化、集成化、运维化、应用化计算机软件的有效处理,实现全球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职称下,相关信息资源数据的有效共享,提高计算机网络相关数据的合理管控,保证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有效技术管理和支持。科学家通过对计算机的研究,将计算机有巨型化、机械化逐步发展为微型化、网络化、职能化、多功能化的计算管理,保证了信息数据的有效管理,加强计算机相关设计和制造的有效处理方式,提高计算机信息化运维,保证电子市场商业化、人工管理智能化、网络信息运维通信化等技术功能的综合应用。

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是当今社会计算机水平快速发展的成果,是属于计算机科学范围内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对电子和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进行有效的设计,保证使用电子数据、制造产业化信息产品管理,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微波控制技术等相关数据的有效分析。电子信息化科学知识体系结构可以按照电路与电子相关知识领域将电路数据、电子备件、数字逻辑系统和微波系统、通信系统进行区分,电磁场技术有电磁波和微波进行数据控制,信息处理方式由信号和系统、自动化信息控制、随机信号分析控制和数字信号处理等模块组成,计算机相关数据信息有计算机系统、程序控制系统、网络设计技术系统和嵌入式管理模块系统组成。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系统是电子技术和电磁技术的相关应用,这些技术对计算机和微电子控制技术有很大的影响。电子信息工程通过对计算机现代化数据分析,对电子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信息处理,保证相关信息的有效获得和合理管理,对电子设备和电子信息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和利用,保证电子信息工程的社会管理影响力。例如,在3G网络电话数据传输中如何实现实时、准确、清晰的图像传输。通过对电子信息数据相关知识的分析,提高电子技术相关产品的处理,保证电子信息工程系统技术的有效应用。

信息化系统的社会管理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分类要求,按照合理的信息化社会分工进行管理,保证社会相关各个领域数据的准确生产、有效服务、合理化管理,加深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规划和开发,实现不同信息数据资源的相互沟通,从而提高整体社会生活、经济状态、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等问题的有效提高。社会化信息产品的实现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手段,通过计算机系统的二进制编码完成对计算机系统数据、文字、声音、图像等内容的表现,合理的管理和存储相关数据,是信息产业化技术管理可以更好的完成计算机数字逻辑的有效发展。在信息数据处理中,比特是计算机数据信息中的单元,是组成信息化数据相关内容的基本单位,通过对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加深高效数字技术的生产,保证高质量产品的有效提高,使人们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认识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例如,手机就是得益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加快手机信号的传输,通过网络运营商的供给和控制,加快计算机相关数据的有效控制,建立合理的数字计算机管理模式,通过网络相识链接相关数字化电子信息产品的广泛应用,保证电子数字化消费产品的有效发展,提高电子设备数据化分析的有效控制,更新信息化电子技术设备的有效维护。移动数据通信网络,将信息的有效管理,提高了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保证了网络化数字信息的有效实现,建立合理的数字网络化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化控制,突破了原有的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了网络线上相关信息的实时同步、人与人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交流和互通,将全球世界的各个网络进行有效的布局,完成计算机数据的有效连接,从而构成网络化数据信息平台,完成信息网络化同步提取和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认识信息收集、处理、区分、交换、存储等问题的有效控制,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系统、网络化数据相互联系,保证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同步快速发展,完成信息数据的实时对接。微通信电子技术、通信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管理都由计算机系统应用逐步发展开来,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化处理,加深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保证计算机社会发展的有效实现,保证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同步提高,从而更好的完善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相关问题的有效处理。电子信息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需求处理和分析,认识我国目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情况,合理的分析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加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研究,从而更大范围的保证相关数据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孙景琪著.《电子信息技术概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1001:15-107

信息通信科技篇7

关键词地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功能设计;模式构想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scientificandtechnicalinnovationserviceplatforminlocalmunicipalgovernmentshallbebasedonthefunctionaltransitionofthescientificandtechnicaldepartmentsfrom‘projectmanagement’to‘resourcesmanagementandknowledgeservice’,andbeexertedonmainbodytraining,resourceintegration,mechanismestablishment,methodperfectionandcapabilityupgrading.bymeansoftheanalysisandresearchonthebasicconnotation,objectivetask,socialfunctionandmainliabilityofscientificandtechnicalserviceplatform,theconstructionandpatternwereputforward,soastosetupamoderninnovativeservicemodethatcollectedtechnique,information,market,talent,knowledge,policyandmanagementallinoneinregardtotheself-innovationalofserviceenterprise,industrialagglomerationand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newcountryside.

keywordslocalmunicipalserviceplatform;functionaldesign;patternconsideration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科技服务机制与模式,建设地市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并将其转变成特色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是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基础作用的需要,是实现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1-6]。地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必须立足促进政府科技部门由“项目管理”向“资源管理、知识服务”的职能转变,着力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主体、整合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建立科技创新服务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手段、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1基本内涵和目标任务

1.1基本内涵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指的是根据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求和优势特色产业特点,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培育、涵养、凝聚、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完善相关基础条件设施,建立产学研用工作机制,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具有综合性、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中介性、服务性、导向性和创新性特征的现代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向社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二者并重、共同推动的综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目前,主要有企业(或高校、院所)的创新服务平台、产业或行业或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3种平台构成了3个层面的创新服务平台,既互相联系,又各有区别。

建设主体一般由政府、企业、高校、院所、教育培训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组成。建设方式按投入情况可分为3种:一是以政府投入引导为主、依托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建设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二是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投入为主,科技部门给予补助,在高校院所建设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或公共专业创新服务平台;三是以企业投入为主,市场运作,科技部门给予科技经费补助,在企业建设各类专业创新服务平台。

1.2目标任务

政府科技部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传播规律要求,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主体培育、资源集聚和载体建设,构建基于服务企业自主创新、产业集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技术、信息、市场、人才、知识、政策、管理一体化现代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确保其具备一定的服务职能、服务场所、服务设施、服务团队、服务能力、服务机制和资金保障,能够面向市县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实时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通过“两连接、两沟通”(通过连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等科技成果的完成者,沟通科技成果的信息源头;通过连接企业、城镇、农村的各种科技经济组织与个人等科技成果的使用者,沟通科技成果的信息需求)整合、集成、运用相关科技创新要素和科技服务手段,形成上下联动、部门互动的大科技工作格局,实时高效地为企业、农村提供全方位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服务,从而发挥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服务作用。

2社会功能和主要职能

2.1社会功能

作为政府科技部门集聚资源、服务社会、连接供需、要素中转的重要窗口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枢纽和经济技术辐射作用。其主要具有四大社会功能:一是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功能。作为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综合服务平台,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等科技成果的供给者联系紧密,是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集聚场所,具有整合集聚科技资源的基本功能。二是提供实施公共科技创新服务的功能。作为整合、加工、配置、提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公共产品的信息服务平台,与企业、城镇、农村各种科技服务组织和个人等科技成果的需求者联系广泛,是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流通枢纽和辐射中心,具有提供实施公共科技创新服务的另一基本功能。三是连接沟通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功能。作为连接沟通科技创新信息资源供给者与需求者的中转中枢,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供需双方的对接,满足各种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通过“两连接、两沟通”,进行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集成、管理、配置、调度,实现科技信息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服务需求。四是协调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主体的功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公共服务、连接沟通和技术转移优势,决定了其可以通过政策调节、项目引导、信息咨询、资源配置、市场运作等手段,协调培育各类科技创新服务组织,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确保各个时段、各个环节都有公益性或营利性创新服务主体作为。

2.2主要职能

作为一个开放服务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和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求政府赋予其一定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业务职责和内容,并随实际工作的变化而调整。目前,地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可以初步定位为6个方面的职能。一是资源整合与市场配置职能。采取“政府引导,项目扶持,企业参与,社会共享”的运作方式,发挥其资源整合和市场配置作用,实现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集成、提升、共享、服务。二是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职能。组织专家进行在线技术答疑和现场技术指导,为科研成果的完成者和需求者提供专业技术供求信息,为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个人提供科技检索、预定、咨询等信息服务。三是科技政务与公共服务职能。发挥服务大厅和信息网站等科技服务窗口的作用,为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项目、成果、专利、职称、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申报服务和科技政策、法规、信息等咨询服务。四是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职能。把各级科技部门组织攻关项目取得的成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自主开发的成果,通过技术转移中心或创新驿站、产业技术联盟和辐射中心,推广到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去,促进技术转移,加速成果转化。五是科技宣传与技术普及职能。通过创办科技网站、媒体专栏和科技出版物,宣传科技政策、普及科学技术;通过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技术培训和科技活动,提高企业职工、广大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科技素质。六是科技决策与专题服务职能。组织开展政府科学决策和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协调有关科技评估机构对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成果进行鉴定、评估及市场预测,积极开展企业诊断和发展战略咨询等专题服务活动。

3建设思路和模式构想

运用现代科技传播手段,以资源中心、信息网站、转移中心、服务大厅、辐射中心、创新驿站和服务直通车等条件建设为载体,通过建立功能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平台、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和科技专家咨询服务平台,沟通企业、农民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通过检索、预定、咨询、指导等服务形式,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企业和农村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构建基于服务企业自主创新、产业集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技术、信息、市场、人才、知识、政策、管理一体化现代科技创新服务模式。

3.1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平台

以培育凝聚各类专家、项目、资金、设备、专利、成果、产业、政务、中介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为目的,建设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络中心、科技资源数据共享中心和产业技术交易中心。利用这一平台,对相关科技创新服务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实现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以网络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为主要特征,从实物资源、网络数据库和集成服务3个层面搭建资源丰富、开放共享、技术先进、服务便捷的科技文献资源服务系统,使分散的科技文献资源在信息层面上实现整合、集成,实现科技文献资源的高效、便捷、准确检索、查询应用。

(2)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络中心。通过对区域内各类专业大型科学仪器信息进行系统登记、编程、上网、管理,建立区域年度科技补助制度和共享管理服务机制,探索国内乃至国际协作共享模式,确保用户快捷准确地查询到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各类信息,并能在线向仪器拥有单位提交使用申请,满足个性化需求。

(3)科技资源共享数据中心。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区域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科学重组和系统优化,按照自建、联建、共享等数据库建库方式或公众、特色、专业数据库内容形式,在重点建好地方科技专家库、科技成果库、科技项目库的同时,与国内外大型科技网站、特色数据库无缝连接,实现海量互联网科技信息的共建共享。

(4)产业技术交易中心。发挥资源和组织优势,组建一批专家服务团队、专业产业技术联盟和科技创新驿站,把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较为紧密的高校、院所、研发中心、工程中心、产业联盟、研发基地、创业孵化器等的成果、项目、专家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形成独具特色的网上区域产业技术交易中心。

3.2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以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大型仪器、交易中心等集聚平台的科技资源为依托,以科技网站、短信、热线等现代传媒为手段,构建具有检索、预定、咨询、、呼叫、共享、服务等功能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1)科技信息港网站。作为服务枢纽和信息门户,通过资源集聚和信息模块建设,即时提供科技文献检索、科学数据共享、大型仪器协作、自然资源应用、试验基地开发、专业技术服务、产业技术转移、科技创业服务、科技合作交流、科技政务信息和相关预定咨询等服务。

(2)科技短信服务中心。针对用户需求,与电信运营商、信息运营商建立合作联盟,发挥手机、信息机等信息终端的科技传播功能,开展科技短信的收集、整理、编辑、审定、输入、发送或咨询回复等活动。

(3)科技信息港wap网站。手机作为全新媒体,具有便携性、及时性、定向性、私密性和交流性等特点,手机上网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获取发送方式。科技信息手机(wap)网站,与手机搜索引擎商建立联盟,可以使手机用户享受到无处不在的科技信息服务。

(4)中小企业自助联盟。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创业、融资、研发、销售、发展需要,自行加入科技信息网中小企业自助服务联盟系统,想要的信息,获取想要获取的技术,确定理想的合作伙伴和问题解决方案。

(5)科技服务热线。通过集成应用12396新农村科技服务热线这一公共服务资源,依托平台专家、信息、技术优势,可以开展包括电话咨询、双向视频咨询和网上在线答疑等形式的科技咨询服务活动。

(6)数字读者俱乐部。依托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和科技资源共享数据中心,建设区域科技数字图书馆和数字读者俱乐部,采取开放服务和会员服务相结合形式,为用户提供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等电子阅览服务。

(7)远程视频咨询系统。根据区域经济特点与需求,引进推广以卫星宽带网络为主的农村远程视频专家咨询信息服务系统,借助连接科技信息网站资源,开展个性化即时性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活动,以求解决科技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8)物联网传感中心。通过整合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推动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家庭和个人的实时技术信息服务。

3.3科技专家咨询服务平台

在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平台和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基础上,突出抓好科技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建设,依托资源中心、信息网站和专家团队,通过创新服务载体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技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

(1)科技服务大厅。作为应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调度中心和开放窗口,为满足基层、企业和广大科技信息需求者的检索、预定、咨询、指导等服务诉求,主要承担科技政务、专业技术、科技热线、科技短信、科技查新、文献检索、专家调度等咨询服务职能。

(2)技术转移中心或科技创新驿站。县区和产业集聚区设立转移中心或创新驿站,主要是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应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为依托,信息化集成手段为支撑,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创新支持服务。与区域产业关联度较高的大学、研究机构、技术转移中心、行业协会、各类中介机构发展合作关系,形成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企业需求表达机制和合作沟通集成网络模式。

(3)科技信息辐射中心。县区、乡镇和农业示范园区设立科技信息辐射中心,主要是以农村科技需求为导向,应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为依托,信息化集成手段为支撑,为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提供“系列化”示范推广服务。在县区、乡镇选择一批涉农龙头企业、种养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组建科技信息辐射中心,承担信息咨询、人才培训、产业示范、科技推广、技术辐射等服务职能。

(4)科技服务直通车。科技服务大厅、技术转移中心或创新驿站和辐射中心配置一定数量的科技服务直通车,组织专家开展经常性科技下乡活动,通过走访企业和科研单位挖掘技术源头与技术需求、遴选示范基地,指导产业规模开发,承担宣传普及、技术培训、专题调研、项目对接、现场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职能。

4参考文献

[1]张利华,陈钢,李颖明.基于系统失灵理论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85-89.

[2]黄苇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3]罗珊.国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经验启示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09(8):75-78.

[4]许世卫.构建农业科研信息化平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2):5-10.

信息通信科技篇8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信息控制与处理;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7-0096-02

1概述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的信息处理工具,是人类20世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之一。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技术和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有其特定的内涵意义。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内在联系、相关程度与性质特征、一般将其分为:“计算机理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和“人工智能”等分支。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与通信科学技术紧密融合,相互渗透,促进人类社会信息化的进程。2)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发展新型元器件(微电子、光电子集成器件和生物集成器件)、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3)深入研究智能化、集成化、并行化以及自然化的计算机软件。4)在全球联网的环境下,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计算机与网络的互操作性、开发性而重点研究信息安全保密技术。

科学家们正在使计算机朝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计算机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密切,计算机应用包括科学计算(数值处理)、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辅助设计与制造、教育信息化、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学科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属于技术科学范畴。电子信息学科是应用电子学和信息技术科学的知识、技术进行设计、制造和使用电子与信息产品的学科。它包括众多的子学科:电子科学和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讯工程、微波工程。

电子信息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由四个领域组成:电路与电子知识领域(由电路原理、电子电路基础、数字逻辑系统设计、微电子与系统和通信电子电路等模块组成)。

电磁学知识领域(由电磁场与电磁波和微波等模块组成)。

信息处理知识领域(由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随机信号分析和数字信号处理等模块组成)

计算机知识领域(由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和嵌入式系统等模块组成)。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

电子工程是电子和电磁现象和规律的技术运用,它受到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方面的很大影响。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于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集成和应用。现在的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

信息化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和高级的历史阶段。信息化是这样一个过程:社会各个领域的生产、服务、管理,生活各个层次不同方面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以不断促进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社会信息化实现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基本技术手段是数字化,这是用二进制编码对多种媒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进行表达、存储、传输和处理,使之普遍化的技术。其核心思想和技术是用计算机的数字逻辑世界映射现实物理

世界。

数字化技术中的“bit”已逐渐成为信息化社会我们生存环境和生存基础的Dna。数字化正在悄悄地不断涌入我们的生活,正在并将继续给我们带来高效率的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和高品位的生活。过去利用模拟电子技术实现的产品和设备,绝大部分都在数字化进程中。

实际上我们目前每个人都已经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而受益。电话的普及就是得益于数字程控交换机,模拟手机已经换成数字手机;各种游戏机和VCD、DVD视盘正在大量进入千家万户;数字音频广播和数字电视已大踏步迎面而来。webtV已经出现,五花八门的数码相机产品和广告令人眼花缭乱,数字化的电子杂志、报刊和图书以及数字图书馆都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数字化的消费电子产品更是目不暇接,各种家用电器数字化的竞赛已经拉开帷幕。周围的电子设备都在走向数字化,当然也包括信息技术设备。

通信网络是实现信息化的社会基础设施,社会信息化是通过通信网络化实现的。人类已开始进入一个网络时代。由于网络化,我们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整个世界连在一起。当前的internet就是一部通过通信线路,把遍布全世界大大小小的网络和计算机连接起来的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机器,有意思的是,我们人也成了这部机器的一部分。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与物理空间相对应的信息空间。所以信息技术设备联网是一个重要而必然的趋势。

3结束语

无论是信息的处理、分析、交换,还是信息的存储控制,都与计算机科学紧密相连。因此,信息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科技的高速进步是分不开的。信息科学发展所依赖的信息技术进步实际上都来源于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都以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为保证。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必将带来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也同样取得了飞速发展,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加深。电子信息工程在21世纪的今天,影响着千家万户人的生活,人们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需求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电子信息工程照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所以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事业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占川,韩毅.构筑建设单位的电子商务平台―结合谈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工程建设中[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04).

[2]刘浩.支持协同工作的多媒体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8.

[3]毛剑.广播信道下会议密钥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

[4]刘朋.视频工具中的数据传输与控制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9.

信息通信科技篇9

现阶段,农村信息化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式。桂林从2000年开始构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目前,桂林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市11县6城区及部分乡镇、村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信息化在服务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桂林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农村科技信息应用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建设以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充实信息服务内容、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增加信息服务手段、增强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农民信息素养为目的的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综合服务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桂林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桂林农村基础网络设施日趋完善。2015年,桂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365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0.83亿元;桂林的电信业务快速增长,农村宽带已从无到有,正处于从有到优的发展过程中,桂林所有县、乡(镇)已全部覆盖宽带,通宽带的村总数达1300个,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85.16万户,固定电话用户57.96万部,移动电话用户456.58万部;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3%,通有线电视村总数达1528个(数据来自2016年桂林经济社会统计年鉴)。科技、农业、电信等部门也加强了“三农”服务网站的软硬件建设。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基础网络设施日趋完善,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桂林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桂林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经过科技部门十多年建设,已建成了由科技部门、科研院所、信息服务站、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协会、合作组织)等组成,包括1个市级、17个县(区),116个示范乡镇,2322个示范户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在2008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以“三农”科技服务网建设、农业信息“三网通”示范与应用等一批自治区级和市级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各级信息服务站的建设要求,信息服务站按“六个一”要求进行建设,建立了各类规章制度,使桂林农村信息化建设目标更加明确,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搭建了互联网、电话网、电视网等相结合的信息服务平台,科技信息以多n服务形式逐步普及到农村基层,服务效果显著。

构建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必然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对农村生产、经营、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推动着农村的经济发展。

首先,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科技信息建设,整合农业资源,使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手段多元化。

其次,构建综合服务平台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做好“三农”工作并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科技信息技术的支持,将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技术运用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能更好地为本地农村经济服务,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最后,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势在必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来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设具有“社会化”和“综合性”应用特点的综合服务平台,是推进农村信息化的有效手段,“社会化”是指通过低门槛、平民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服务功能,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综合性”是指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三网融合等技术,对互联网、电视网、电话网等进行资源、技术和服务的整合,建立科技资讯、远程培训、科技视频、通讯呼叫4个中心,实现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全方位、一体化、分众式的综合信息服务。

构建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

构建综合服务平台过程中,少数县和乡镇的领导信息化意识不浓,思想观念落后,对信息化服务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导致经费投入不足,人员和设备配套不理想,造成个别乡镇、企业、农户工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基层科技信息服务队伍人才断层现象日益普遍。同时,下级服务站管理员、信息员、技术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一,特别是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能力,视频拍摄、制作能力,科技咨询解答能力和远程培训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影响了综合服务平台的整体成效。

构建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措施

创新观念,建设服务体系。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工作,建立长效稳定的服务体系。在原有农村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深入服务,不断探索适合地域发展的服务体系,实现市、县、乡镇、村的四级联动新模式,整合各部门资源,搭建一个既符合本地农村特色,又服务功能完善,操作简便的综合服务平台,服务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强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服务队伍的建设,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要选择责任心强、愿在农村扎根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其适应工作的需要。同时,将熟悉构建综合服务平台的各种专业人才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能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队伍。

统筹规划,加强管理。统筹规划、加强管理是推进农村科技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把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全市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规划实施,整合科技、农业、电信等部门的资源,加强各部门间合作,建立联席办公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综合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

信息通信科技篇10

关键词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宁夏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技术服务方式。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共享平台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促进农村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宁夏作为我国西部一个民族地区,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方面有着更强烈的需求。现将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情况介绍如下。

1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的现状

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将农村信息化工作列为宁夏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经过几年的努力,宁夏无论在农村科技信息传播高速路的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农村科技信息平台和资源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处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

1.1共享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办法和原则,宁夏整合各级涉农部门、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初步建成全区农村科技信息数据库。全区各信息服务站通过自治区中心平台实现对综合数据库信息的加载、下载存储和在线浏览。

1.2共享网络平台逐步夯实

以“抓整合、促共享、推应用”为重点,建设全区统一的信息中心平台“宁夏农村综合信息网”。www.133229.com中心平台以全区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为支撑,以高速宽带交换为通道,以各类基础共用数据库为资源,实现对全区网络、主机、系统软件、应用系统和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与整合,共享网络平台逐步夯实。

1.3互联网广泛普及

宁夏建设覆盖全区的以光纤通信网络为主,辅以无线宽带wimax的数字化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因地制宜地选择网络接入方式。目前,全区187个乡镇实现通光缆、通宽带,2680个行政村建有信息服务站,农村电视普及率达到95%以上,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初步实现了网络、电话、电视的“三网合”,以利于农村科技共享的实现。

1.4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自治区统筹规划下,整合、集成各部门、各单位所获取与积累的农村科技信息数据资源。建立“三农呼叫中心”和农业科技服务110这样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并通过市县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及基层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形成跨地区、跨部门、多层次的全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大幅提高农村科技信息的管理与共享服务水平。

2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的影响因素

如何使大量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被全社会充分共享,如何规范科技信息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科技信息作为战略资源的作用,是宁夏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影响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2.1技术保障体系

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中,共享技术是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的手段。大量数据资源的存储需要具有物理上分布和逻辑上统一的数据库群来实现。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是实现科技数据共享的技术核心[1]。元数据库技术、农村科技信息的共享协议和空间数据网上交换与管理技术、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标准体系、农村科技信息的智能检索方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与对策等均会影响农村科技信息共享。

2.2政策法规体系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政策先行,政策是关键。要立法重点解决共享的原则、共享的范围、共享的措施、共享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共享的评价、共享的监督和法律责任问题。应在自治区层面上规范农村科技信息共建、共享行为,通过建立健全自治区层面上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和协调数据收集、管理和应用,组织从上到下的实施细则,层层负责,严格把关,监督执行。

2.3组织保障体系

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的有效实施和运行离不开高科技人才,更离不开服务意识强的创新人才[2]。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作为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杠杆,不仅需要协调“人与物”的关系,更需要协调“人与人”、“组织与人”等一系列的关系,组织保障体系制约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的发展。

3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对策

3.1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是为了使农村基础科技数据资源的共享运作系统能够高效运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宁夏目前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政府各相关部门按照归口建设的办法,对全区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有限整合,还未达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在此建设基础上,还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一是完善农村科技信息元数据技术、异构数据库技术、网络化数据服务技术[3]。在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中,用户如何准确、全面、快速、方便地查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是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建设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组织的元数据标准是关键;二是完成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标准体系建设。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标准化既要充分考虑工作普遍性,又要注重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的特殊性,即信息内容的特定性、共享方式的多样性,对网络环境中的农村科技信息的查询、调用、处理等实施标准化;三是尽快建立农村科技信息质量控制体系。宁夏目前还没有负责农村科技信息质量的专门质量控制管理机构和组织,而数据资源质量的高低、共享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村科技信息的使用效果。为保证农村科技信息的服务质量,宁夏必须尽快建立农村科技信息质量控制体系来协调多部门工作。

3.2逐步确立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模式

科技数据共享的运行机制基本上有2种模式:国家调控下的公益性共享运行模式和商业化运行模式。公益性运行模式的主要机制是政府投资于公益性事业产业的科技数据,向全社会实行公益性无偿的信息服务,国家通过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信息化应用增益;商业化运行模式的主要机制则是数据投资者与使用者之间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上。宁夏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目前仍然是政府部门唱主角的公益性服务。但就宁夏经济体制和市场体制现状来看,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的运行模式上,宁夏还应通过相关科技数据共享政策和共享法规体系的制定,发挥各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采用以“公益性的运行机制为主、市场化运行机制”为辅的模式,并随着市场化机制的逐步完善而逐渐过渡到2种模式并驾齐驱的发展模式上来。

3.3强化农村科技信息共享运行机制

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是共享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和独立的“要件”,是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和规范下,通过对农村科技信息进行恰当分级、分类之后,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资源共享。即针对不同类别的信息资源和不同需求以及社会不同层次的用户而采取不同的共享模式,通过共享法律法规、共享技术、共享协议和共享组织管理,构建一种有序、高效的运行环境,并贯穿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活动全过程。宁夏还应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运行机制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4]。

3.3.1信息分类分级运行机制方面。信息只有严格进行分类分级和采取不同方式,才能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单位和个人。目前宁夏农村科技信息还没有严格的分类分级制度,因而基本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今后宁夏必须对农村科技信息进行有效地划分,例如:对国家科技项目和自治区科技项目所产生的原始数据公益性部分,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应该遵循“完全与公开”原则,实施全社会无偿共享。而对农业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和农业管理部门进行加工形成一定附加值的公益性数据,可以在收取一定的成本费后实施非赢利性共享。

3.3.2组织保障和协调机制方面。宁夏要通过自治区政府建立起跨系统、跨部门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构,对全区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实施。

3.3.3资金和技术保障机制方面。要促使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持续、高效运行,必须保证经费的投入和最新信息技术的支撑。宁夏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将信息资源建设和维持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经费投入力度、增长幅度等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3.3.4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方面。为了促进与信息用户的交流和信息共享系统的高效运行,宁夏应加大信息共享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要兼顾数据保护和数据共享两者的利益平衡。对于在数据保护和数据共享中做出成绩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通过资金和技术给予支持,进而带动整个数据共享的进程。

4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