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十篇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十篇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41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篇1

关键词土壤板结;成因;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S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3-0261-01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关键,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1-2]。近年来,我国土壤质量恶化现象逐渐突出,农田可耕性变差,耕地越种越硬,地力越种越薄,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严重受阻,产量品质下降[3]。其原因主要是耕地土壤板结,透气性变差,耕地质量日趋下降,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给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4]。因此,笔者通过调查、试验总结出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1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

1.1耕作深度不够

随着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的层层加码,各级政府的层层加补导致各类型的耕作旋耕机具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因旋耕作业可一次性完成耕耙,且地表平整,土壤细碎,省时省工,经济方便,深受农户的欢迎,但旋耕深度往往较浅,一般在实际工作中旋耕作业深度只有12~15cm,并且由于农户连续多年多季旋耕作业,加之相关农艺技术不配套,使耕地形成坚硬的犁底层,进一步导致耕作层越来越浅,最终形成严重的土壤板结。

1.2化学肥料使用不合理

由于农业属于弱势行业,常规种植业的效益比较低下,农户既缺乏能力又不愿为养地加大投入。虽然知道过多使用化学肥料会降低农田质量、农产品质量,但为了追求产量,只有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特别是过量施用铵态氮类肥料和钾肥,引起土壤块状结构、团粒结构的破坏,最后也会形成土壤板结。

1.3应用大型机械

由于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工作都由机械完成,导致大型机械频繁地在耕地里反复地碾压耕地,耕地长期受大型大马力重型农机在田间作业反复碾压、踩踏,在物理作用下形成土壤板结。尤其是在大雨过后,土壤中含水量较大,一经碾压,土壤板结的情况会更严重。

1.4灌溉不合理

由于现在的农业不再靠天吃饭,遇干旱天气,很多农户会对农田进行灌溉,但由于不合理抗旱,采用大水漫灌,再加上气候干燥,大部分水分短时间内被蒸发,造成土壤表层的板结,也可能因造成洪涝产生的水沉现象,导致土壤团粒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形成严重的土壤板结。

2解决土壤板结的有效途径

2.1深耕与旋耕相结合

坚持推广全方位深松与旋耕作业相结合,每隔2~3年用深松机具深松1遍,深松深度在30~50cm。深松后犁底层被打破,土壤耕作层加厚,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强,有利于作物扎根,扩大根系吸水吸肥范围和提高土壤对养分的吸收转化分解能力。因此,要坚持推广深松与旋耕相结合,既有利于防止耕地土壤板结,又有利于提高整地质量。

2.2促进科学合理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农户合理施肥。认真扎实推广落实测土配方、测土施肥政策,科学引导种植户树立科学的施肥观,坚持测土配方、测土配肥的原则,增施有机农家肥,不盲目滥用化学肥料。为此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国家应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普及及宣传工作,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到位率;二是政府部门应选择一批信誉度高、诚实守信、质量好的配方肥生产企业直接参与此项工作,建立建全肥料供应、质量抽查、技术服务常规化工作组织。销售过程中减少中间环节,直接让利于农户。配方肥销售服务网点可布点到乡镇甚至村级组织,为种植户搞好各种技术服务工作。

2.3积极推广作物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养分含量的提高。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同时还能促进秸秆资源转化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既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又能增加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是防止土壤板结、改良土壤重要方法之一。据调查,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作物普遍增产10%,高的可增产15%~20%,同时还可使农户减少肥料的投入。

2.4使用土壤改良调节剂

通过技术、物质鼓励和支持种植户,应用科技含量较高的物质土壤改良调理剂。土壤板结的主要形成因素是土壤的块状结构和团粒结构被破坏,调整改良剂中的硅、钙、铁等二价阳离子与土壤中的有机无机胶体能快速形成土壤团粒结构,解决土壤板结问题,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效果显著,调节板结土壤的固相、液相、气相三相比例,改善和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提高土壤自然活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3结语

总之,解决土壤板结问题是一项庞大、系统、长期的综合工程,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种植者能做到、能完成的事情。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财政补贴,无论是良好的方法,还是有效的措施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此,国家应专门建立测土配方、配肥专项补贴、耕地深松专项补贴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建立并保障农田耕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二是加强培训,定期地对广大农民进行关于防治土壤板结的主题宣传或培训,一方面使他们认识到土壤板结的危害,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产活动中注意防止,另一方面加强相关技术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怎样才能防止土壤板结;三是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惠及广大农民,因此政府部门应促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如用土壤改良调节剂改善土壤板结等。

4参考文献

[1]李连玉,孙连波.缓解土壤板结程度的途径[J].吉林农业,2003(4):21.

[2]王立辉,周淑风.土壤恶化的原因及治理[J].吉林农业,2010(23):64.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篇2

关键词:重盐碱次生裸地;喷播植草;草坪草种

中图分类号:S68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77-1

0前言

出现于吉林省境内的盐碱“光板地”都是重盐碱次生裸地,因为他们都不是原生的裸地,原来有天然植被,由于盐碱很重,生态系统脆弱,受人畜破坏等退化成光板地。类似于吉林省的重盐碱次生裸地全国很多,现在通过林业系统对生态建设作出的伟大实践,可以利用进展演替的自然力量或人工建植,用较低的成本实现植被大规模迅速恢复。其中园林草坪建植的喷播植草技术进行改进可以在光板地上建起草坪。

1喷播植草技术

喷播植草技术十几年前发明于日本。他们制造了柴油动力的喷播机,将水、粘合剂、保水剂、微肥、木纤维、种子混合物放入喷播桶内,启动桶内的搅拌轮,充分搅拌形成喷播液,然后通过高压喷头将喷播液均匀喷到整理好的地表,出现干旱时适当浇水,一周左右草坪草开始出苗。喷播液中粘合剂和木纤维起固持种子的作用,保水剂起保湿作用,微肥供给胚根扎入土壤前的养分。各喷播材料的混配比例除种子按单位面积播种量和喷播的面积确定外,其他材料的用量均按不同产品的不同的说明书要求确定,同一喷播材料混配比例不一定固定,因产品而异。由于这项技术工效极高,大面积建草坪比人工播种成本低,尤其在陡坡地、凸凹起伏的不平地人工播种不利于浇水的地段,都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使得喷播植草技术迅速在各国应用。我国的园林产品公司已有各种大小型号的喷播机和各种喷播材料销售。

2喷播植草技术的改进

如果因绿化美化等需要在重盐碱次生裸地上建植草坪,直接使用以上喷播植草技术还不能成功。由于草地退化为光板地后,土壤水分蒸发,土壤水携带着土壤盐分沿土壤毛细管上升积聚到土表,加剧了表层土的盐渍化程度。在这种极端的生态条件下,如果采取普通的人工播种技术建草坪,即使播种最耐盐碱的光板地先锋草种碱茅属(puccinellia)植物也不出苗。要想成功,播种碱茅覆土后必须大量浇水,通过水分不断下渗,把盐分压到土表以下,即水分淋盐技术,再辅以必要的其他技术,可以较好的出苗。其他任何人工播种技术都不成熟。喷播技术也是一样,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非常绝妙的是这种成功的改进不是复杂的,而是非常简单又没成本的。喷播技术之所以要进行改进,是因为光板地无论怎么翻耙,喷上喷播液后,随着土壤水分的不断蒸发,土壤随之硬结,喷播材料不能和土壤结成一体,而单独分离为一层浮在土表,培根不能扎入土壤;尤其喷播层不能和土壤结为一体,不能得到土壤水分的供应,很难发芽,实际应用表明,基本不出苗或完全不出苗。为使喷播层和土壤结为一体,在待喷播的现地挖取重盐碱土壤混入喷播液中,在喷播机中通过搅拌轮搅拌后进行喷播,喷播层和土壤完全结为一体,出苗非常均匀并形成浓密的草层,确保一次性形成草坪。该技术成功的显著特点是没有成本,仅在施工现场往喷播机的喷播液中放入几锹土――100kg喷播液约2-3锹土。

3改进技术的先进性

喷播技术改进后,是目前光板地直播建草坪的唯一技术。以往土壤和草原专家在光板地开展的各种种植碱茅技术,都停留于小样方的试验水平。通过林业部门开展大规模实践证明,小样方技术不适用于大规模推广。因为大面积的光板地翻耙播种覆土后,由于盐碱地无论水平还是纵向的各处土壤盐碱化程度不一,土壤结块的坚硬度也不一,一经大量浇水则变得凸凹不平,结果凸处无水干旱不出苗,凹处积水也不出苗,只有沿积水的岸边出苗,根本无法形成完整的人工草原或草坪。这和光板地碱茅先锋植物自然侵入的状态一样。人工种植要想取得全面出苗的成功办法是,必须做成1×3、最大3×5的小畦(小池子),畦内能缩小浇水后土壤产生的高差,完全可以出全苗。但做畦的方法适用于建人工牧草基地,不适用于建绿化草坪,因为大量的池埂存在使草坪尚失美观价值。所以只有改进后的喷播植草技术才能建草坪,当然也适用于建人工牧草基地。

4草坪草种选择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篇3

关键词:热油管道土壤导热系数稳态平板法热线法总传热系数

中图分类号:te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076-02

1管道沿线土壤导热系数测试的作用和意义

加热输送是我国多数原油管道运行的基本方式,新建热油管道预热投产过程中需要建立合适的土壤温度场,运行过程中需要维持管内原油温度始终高于最低允许进站温度。管道投产和运行方案的制定需要对管道热力条件进行准确计算和预测,土壤导热系数在管道热力条件计算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导热系数是构成埋地管道总传热系数的关键因素,总传热系数的大小决定了管道沿线热力参数的计算结果。在管道设计阶段,就需要对管道沿线的土壤导热系数有准确的掌握,以此计算出的热站间距等参数才能保证管道运行的安全。

已经稳定运行的热油管道,可以通过稳态运行工况反算管道总传热系数,进而计算管段平均土壤导热系数[1]。但对于新建管道和尚未达到稳定运行的热油管道,土壤导热系数多采用经验取值或类比邻近管道的土壤导热系数参数,土壤导热系数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土壤导热系数现场测试采用的方法和仪器各不相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也有较大差异,为了提高现场土壤导热系数测试的精度,提高现场测试的效率,本研究对土壤导热系数测试的常见两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

2土壤导热系数测量方法

土壤导热系数是指通过土壤的热流密度与温度梯度之比,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1m厚均匀土层,两侧表面的温差为1℃,1s内通过1m2传热面积传递的热量。土壤导热系数是土壤性质的一种,和所处的温度、本身厚度等参数无关,一般通过观测土壤的传热过程,统过测量温度和时间等间接计算得到。土壤导热系数测量方法主要可以分为稳态法和瞬态法两类,常见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以下2种。

2.1稳态平板法

稳态平板法是国标中规定测试多种材质导热系数的标准方法【加入导热系数测试的国标】,其测试原理如图1所示:

依据傅利叶传热定律:

(1)

所以稳态平板法测量土壤导热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2)

式中:λ为土壤导热系数,w/(m·℃)

h为试样厚度,m;

Q为试样两个端面的传热速率,w;

S为试样端面面积,m2;

t1为试样上端面温度,℃;

t2为试样下端面温度,℃。

稳态平板法测量土壤导热系数时有测试精度高,测试重复性好,受到环境温度、湿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较小的特点。也是国标规定实验室测定各种介质导热系数的标准方法[2],赵贵章、王文科等[3]在毛乌素沙地测量了土壤导热系数和含水率的关系时就采用的这种方法。

稳态平板法测试仪器较为复杂,仪器体积和重量不方便现场携带。测试样品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对样品的厚度,表面平整度,样品内部的均匀性都有一定的要求。稳态平板法测试时要求环境温度,风速等尽可能稳定,否则会对散热平板产生干扰,现场测试很难达到测试的环境要求。稳态平板法测试时要达到稳定传热需要的时间较长。以上因素决定该方法不适用于管道沿线土壤导热系数的现场测量,但是可以对管道沿线的土壤取样,并在实验室中进行测量分析。

2.2热线法

热线法也叫探针法,是测量土壤等粉状介质导热系数的常用方法,其测试原理如图2所示[4]。

热线法假设探针是长度远大于直径的理想热源,当以恒定功率加热电热丝时,距离热线r处温度满足下面表达式[5]:

(3)

式中,θ为过余温度,℃;

τ为加热时间,s;

q为电阻丝加热功率,w;

α为导温系数,m2/s;

t为τ时刻的温度,℃;

r为点到热线的距离,m;

t0为初始温度,℃;

ei为指数积分函数,表达式为:

(4)

当忽略ei的高阶无穷小部分以后

(5)

整理得到热线法测试土壤导热系数的表达式

(6)

测试过程中测量并记录q,τ1,t1,τ1,t1,即可求出土壤的导热系数λ。热线法主要优点包括测试仪器较小方便携带;测试时被测介质温度不需要达到稳定状态,测试时间短;测试时把测试探针插入被测介质中,不需要制作专门的测试样品;测试过程简单,测试结果可靠,是进行土壤导热系数现场测试最重要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热线法测试的主要缺点是测试探针需要集成电热丝和测温单元,同时保证一定的长径比和强度,对探针的加工工艺要求较高,测试时需要同时记录测试时间和探针温度,对控制器的要求较高,测试仪器价格较高。此外探针需要插入被测介质内部,同时保证和介质的紧密接触,所以适用于较为松散的土壤,不能测量较为坚硬的土壤。

3土壤导热系数测试方法优选

热油管道里程较长,沿线地形地貌复杂,管道沿线局部影响因素较多,所以需要对管道沿线不同位置的土壤导热系数分别进行测量。管道沿线的土壤导热系数可能随着季节和降雨的影响发生变化,一年中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所以如果要对管道沿线土壤导热系数有深入的了解,就要对针对管道沿线广泛选取测试点,按一定周期在一年中进行多轮次的测试工作,这要求选择较为快捷的土壤导热系数测试方法。

根据以上现场测试管道沿线土壤导热系数的要求,对多种土壤导热系数测试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稳态平板法由于测试精度高,制作的试样易于对土壤的含水率,密实度,土壤成分等参数进行控制,可以较为准确研究土壤不同条件下的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该方法也可以用来标定热线法的测试结果,目前在土壤导热系数的实验室研究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4结论

文中通过对常见的土壤导热系数测试原理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稳态平板法适合对管道沿线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详细测试。主要特点是测试精度高,重复性好,并能通过调整土壤样品的含水率、密实度等参数,研究土壤样品在不同参数下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分析管道沿线土壤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后的导热系数变化趋势。

(2)热线法是进行管道沿线土壤导热系数测量的最佳方法。该方法具有测试时间短、精度高,测试仪器便携性好,测试过程中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测试时对原状土的扰动较小等特点,适合进行管道沿线大范围的现场测试工作。

参考文献

[1]崔慧.埋地热油管道总传热系数的研究:油气储运[m].2005,24:17-19.

[2]ieee.GuideforSoilthermalResistivitymeasurements.Std442-1981.BoaRDiS.1996.

[3]赵贵章,王文科,李云良,等.毛乌素沙地典型岩性导热系数试验和模型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38:224-228.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篇4

天津干渠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起河北省徐水县西黑山村,至天津外环河,全长约154Km。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水源,从陶岔渠首引水,向华北平原的豫、冀、京、津等省市供水,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华北地区日趋严重的水资源危机,促进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为满足天津干渠初步设计阶段的要求,需对渠线进行物探工作,以了解地表至设计渠底板以下20m范围内岩性分层(平原段注重砂性土与粘性土大层划分);遇基岩时,了解基岩面高程和岩性。

1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区内由西向东跨越地貌单元有:山前丘陵、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冲洪积平原和冲积海积平原。下面分述其岩性:

(1)山前丘陵:下部为蓟县系浅灰色硅质条带白云岩和青白口系页岩、千枚岩、板岩等。上部为第四系红棕色碎石粘土、棕黄色粘土、壤土等。主要分布在西黑山村附近及其西侧。

(2)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主要由冲积、湖积、洪积壤土、砂土、粉细砂等组成,有的地段粘性土夹有钙结核或钙、锰质须状物等。分布在西黑山村~京广铁路西侧。

(3)冲洪积平原:为古河道和河间地块分布,有河流相、湖相、湖沼相,颗粒组成以细粒为主,有粘土、壤土、粉细砂、细砂、中细砂等,一些地段为薄层细砂与壤土互层,且砂层具微型交错层理。分布在京广铁路~霸州。

(4)冲积海积平原:为海、陆交互地层,以粘土、壤土为主,局部为砂、粘性土互层。分布在霸州以东~天津。

渠线穿越汇水面积较大的河流共8条,这些河流均属海河水系,且多为季节性河流,雨季行洪,旱季多断流。

由西至东,地下水位埋深逐渐减小(渠首20~30m,渠尾1~2m)。其水质由淡水型变为高矿化度的微咸水,矿化度由京广铁路附近的370mg/L,到外环河附近则高达2670mg/L。

综上所述,由于线路较长,各岩层的沉积环境及其空间变化较大,加之地下水矿化度的巨大变化,致使测区岩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复杂。经综合分析物探试验、实测成果及地勘资料,得各岩层物性参数(见表1)。

表1岩层物性参数表

岩性

电阻率

(Ω·m)

纵波速度

(m/s)

密度

(g/cm3)

波阻抗

(105g/cm2.·S)

雷达波速

(m/μS)

相对介电

常数

壤土

(砂壤土)

15~60

300~800

1.55~1.80

0.46~1.44

50~150

4~40

粘土

5~30

600~1300

1.60~1.77

0.96~2.30

70~170

2.6~16

40~600

500~1000

1.24~1.37

0.62~1.37

55~80

15~30

白云岩

350~2000

2800~4000

2.60~2.90

7.28~11.60

80~120

7~16

页岩

300~1800

2700~4000

2.60~2.85

7.02~11.40

80~115

7~16

由表1知,基岩(白云岩、页岩)与第四系地层间具有较大的电性和弹性差异,具备综合物探的物理前提;粘土、壤土(砂壤土)、砂的电阻率、波阻抗、介电常数等具有一定的差异,可用电阻率法、地震法和地质雷达探测。但第四系地层中有些岩层(如砂层)厚度太薄,且多为中间层展布,在电法或地震曲线上反映不明显,难于准确地划分;同时,由于沿线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尤其是牛亡牛河以东至天津外环河段地下水位埋深只有2~3m,矿化度较高,使得地下水位以下岩层的物性差异变小,物探分辨率相对降低。

2物探方法与技术

2.1电测深法

采用对称四极等比装置(aB/mn=5),且(aB/2)min=1.5m,(aB/2)max=200m,当地质物探条件变化时,最大极距适当调整。

2.2地震反射波法

采用单边激发三次覆盖观测系统。工作参数按展开排定,选用检波器间距1m,偏移距15m或28m。

2.3地质雷达

采用剖面法。使用瑞典RamaC/GpR地质雷达系统。天线中心频率50mHz,收发天线间距2m。

3资料解释与成果分析

3.1电测深法

3.1.1定性分析

(1)曲线类型

该渠线电测深曲线类型可划分为:H、K、QH、HK等主要类型。

H型曲线:主要分布在桩号0+000~8+700、40+000~48+300、65+300~78+900等渠段。其中第一段:曲线首支为表层较干燥或较密实的壤土(砂壤土),中部低阻为粘土或壤土,尾支呈45°角上升,为高阻的基岩(白云岩、页岩)反映。第二和第三段:曲线为第四系地层的反映,首支为较干燥或较密实的表层砂壤土(壤土),中部低阻为粘土或饱水壤土等,尾支一般为壤土类地层,多以15°~30°角上升。

K型曲线:主要分布在桩号48+500~49+400、51+300~52+000、55+500~56+300、57+580~64+330等渠段,均为第四系地层,其曲线首支为表层壤土(砂壤土),中部为地下水位以上的砂(粉、细、中砂),尾支为壤土。

QH型曲线:主要分布在桩号119+700~123+800、128+000~154+000等渠段,首支为表层砂壤土(壤土),中部为粘土,其后为饱水壤土,因其地下水矿化度很高,导致电阻

率降低,尾支虽有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明显,同样为壤土的电性反映。需要说明的是该曲线类型除受岩性影响外,受地下水(高矿化度)的影响尤甚。

HK型曲线:主要分布在桩号13+000~35+800等渠段,曲线首支为表层砂壤土(壤土),中部低阻为粘土或壤土,其后较高阻为地下水位以下砂层(粉、细、中砂),因其含水(矿化度低)及埋深相对较大,故在曲线上只反映出升高趋势,尾支为壤土。

另外,还有少量的HKH型、KH型、D型和G型曲线,以及在均一结构和电性差异甚小的地层中还有一些平直型曲线。

(2)等视电阻率断面图

通过分析等视电阻率断面图,了解等值线形态起伏变化及地电特征,判断地质体的分布位置及其空间变化规律。

在渠首地段,等值线表现为:表层为较稀疏的等值线,且视电阻率多为40~70·m,中部为水平层状的等值线,其视电阻率值较低,多为20~30·m,下部为高阻标志层的白云岩或页岩,等值线密集,其值较高。同时可从等断面图中判别出下伏基岩(白云岩、页岩)顶板随渠线桩号增大而变深。

在第四系地层中,除局部地段的表层电阻率变化较大外,一般渠线表层电阻率幅值变化较小,其等值线分布稀疏,反映了一定厚度的壤土(砂壤土)。若中部有砂分布,等值线幅值变化较大(含水时降低),等值线密集,并出现高阻闭合圈或半闭合圈,依此特征可定性判断砂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分布范围。

(3)中间层电阻率的确定

①由孔旁电测深曲线反求;②用二层量板从较厚层曲线上求取;③由等值原理范围很窄的曲线上直接确定;④从均一结构地层中的曲线中求取。

3.1.2定量解释方法

量板法结合孔旁测深曲线对比法。

3.2地震反射波法

采用美国eaVeSDRoppeR浅反处理软件进行室内资料的分析解释,其处理步骤为:数据输入格式转换剔除坏道动平衡带通滤波初至切除条带切除抽道集常速度扫描正常时差校正迭加时间剖面。解释所用速度参数是由速度分析、速度扫描和正演拟合等方法求取。

如桩号134+543~134+609段地震时间剖面,其中t1同相轴为上部粘土、下部壤土分界面的反射同相轴,其双程反射时为28~34ms,以迭加速度700m/s计算,下伏壤土顶板埋深为9.8~11.9m。结果与电测深、地质雷达解释成果吻合。

3.3地质雷达

由野外实测获得的雷达剖面,经室内滤波、平衡等处理后,根据各岩(土)层的雷达波速经验值来计算其深度,再与钻孔资料对比划分岩层。

如桩号134+400~134+600段雷达时间剖面,其中t1为一很强的反射同相轴,但至测点300以后上覆地层的反射变得复杂(多层),且t1同相轴的幅值变小,但仍连续可辨。经与钻孔对比认为t1应为上部粘土、下部壤土界面的反射同相轴,其双程反射时为265~295ns,取上覆粘土的雷达波速0.07m/ns,则下伏壤土顶板埋深为9.2~10.3m,与电测深、地震反射解释结果吻合。

3.4成果分析

(1)探测深度内有基岩发育的渠首段约占渠线长度的1.39%。基岩岩性为蓟县系白云岩或青白口系页岩。上覆松散堆积物(壤土、粘土)厚度为0~30.0m,为多层结构,其岩性层序为壤土—粘土—白云岩或页岩。

物性与岩性的关系:壤土电阻率,波速Vp=350~510m/s;粘土电阻率,波速Vp=650~850m/s;白云岩或页岩电阻率,波速Vp=2700~4000m/s。上述岩层以粘土电阻率最低,但波速居中;壤土电阻率居中,但波速最低;白云岩或页岩电阻率最大,为高阻标志层,其波速也最高。

(2)探测深度内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的渠段长度约占渠线长度的98.61%,其岩性为壤土(砂壤土)、粘土、砂。土体中均一结构的岩性为壤土(砂壤土);双层结构的岩性层序为:砂—壤土(砂壤土)、粘土—壤土(砂壤土);多层结构的岩性层序为:壤土(砂壤土)—砂—壤土(砂壤土)、壤土(砂壤土)—砂—壤土(砂壤土)—砂—壤土(砂壤土)、壤土(砂壤土)—砂—粘土—壤土(砂壤土)、壤土(砂壤土)—粘土—壤土(砂壤土)、粘土—壤土(砂壤土)—粘土—壤土(砂壤土)、壤土(砂壤土)—粘土—砂—壤土(砂壤土)、壤土(砂壤土)—粘土—壤土(砂壤土)—粘土—壤土(砂壤土)、砂—粘土—壤土(砂壤土)等。

物性与岩性的关系:壤土(砂壤土)电阻率,波速Vp=320~550m/s;粘土电阻率,波速Vp=670~1100m/s;砂电阻率,波速Vp=680~800m/s。在分析上述各岩层的物性特征时应注意其所处渠线的位置及地下水质的变化,尤其是靠近天津区划时地下水矿化度增高对测试参数(ρ)的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地下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土层较干燥,测试参数(ρ)较高,变化范围也很大。而地下水位以下尤其是位于高矿化度水质的饱水带中各岩层的参数(ρ)变化及差异不是很大。

(3)沿线砂层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冲洪积层内,其空间展布特征为层状或透镜体,层厚3~18m,一般5~11m。分布桩号为:17+850~22+445、25+000~31+500、32+700~46+100、48+300~64+050等渠段,总长约54.62km,占渠线长度的35.42%。

4结语

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渠的物探工作,根据测区地形、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采用综合物探方法,并结合地质单元的变化,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同时物探资料解释过程中对比了相应钻探资料,又与地质分析紧密结合,因而提高了物探成果的解释精度(见表2),基本查清了渠线和建筑物地层岩性及其厚度,满足了任务要求,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表2部分钻探与物探成果对比表

桩号

孔号

终孔深度

(m)

岩性

厚度(m)

钻探

物探

1+634

tQZK5

18.0

壤土

7.0

7.3

粘土

未揭穿

>24.0

壤土

13.0

12.2

11+516

tQZK25

20.0

5.9

5.6

壤土

未揭穿

>20.0

壤土

4.3

4.3

18+555

tQZK41

16.0

4.1

4.7

壤土

未揭穿

>25.0

壤土

5.8

6.5

25+546

tQZK57

20.0

5.6

5.9

壤土

未揭穿

>23.0

壤土

2.5

2.4

60+000

tQZK133

16.5

7.6

7.8

壤土

未揭穿

>26.0

壤土

2.5

2.9

70+080

tQZK153

21.0

粘土

6.5

6.5

壤土

未揭穿

29.0

壤土

3.0

2.8

70+908

tQZK155

21.0

粘土

5.2

5.3

壤土

未揭穿

27.0

参考文献

⑴刘康和等《瑞马探地雷达及工程应用》《水电站设计》1999年no.4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篇5

关键词银杏;枯黄原因;复壮措施;辽宁葫芦岛

中图分类号S792.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8-0172-01

银杏(GinkgobilobaL)为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是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系中国特产,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1-2]。葫芦岛地区全市主要街路采用银杏、国槐、栾树、垂柳等作为行道树,其中银杏的相对频度为11.55%,在调查所有行道树品种中频度排名第三,用量很大。近几年,葫芦岛市街路银杏生长缓慢,甚至出现部分街路银杏枯黄的现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银杏树枯黄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复壮措施。

1银杏树木枯黄的原因

1.1根系生长障碍层

银杏树木根系的主根与侧根都很发达[3],道路绿化与城市基础设施并存,例如行道树与城市电力、给排水网的冲突。由于存在多方冲突,其营养和水分吸收都受到影响。

1.2缺水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自然降水和地表径流的水分已满足不了树体的生理需要。4―6月,葫芦岛市正是风大少雨的季节,水分蒸发量大,降雨量少,银杏树体需水量无法满足,出现部分植株部分叶片枯黄或整株枯黄的现象。

1.3土壤板结

调查发现,街路土壤密实、板结。特别是大润发超市门前、龙湾大街北延中段门市前、火车站等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银杏树普遍长势弱,有枯黄现象,这与行人的长期踩踏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差有直接关系。地表硬覆盖过厚,土壤压实严重,限制了土壤的正常透气,使根系呼吸困难,生长不良,也易造成地上叶片枯黄[4]。

1.4生理性原因

葫芦岛地区春季银杏叶片萌发正常,进入6月后,高温少雨,叶片开始发病,7月雨季枯黄现象停止扩展,同时严重枯黄枝条二次萌发,8―9月又开始扩展,并逐渐扩展到全株。近年来的观察与研究试验数据显示,土壤含水量低、含盐量大、土壤板结和硬覆盖多导致土壤透气性差等造成根系损伤,是造成银杏生理性枯黄的主要原因。

2复壮措施

2.1做好水分管理

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加强对银杏的水分管理。葫芦岛市气候四季分明,降雨分布不均,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月,冬季降水量仅占3%~4%。葫芦岛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大风出现,以春季大风日数最多[4]。尤其是葫芦岛春季干旱少雨,风沙大,及时给树木灌水及冬灌是十分重要的。春季银杏萌发时要及时浇水,对全年银杏树的长势非常关键;旱季及时浇水,可及时补充树体蒸腾消耗的水分,同时也可稀释土壤的盐浓度,避免根系受损。

此外,绿地土壤明显高于路边石,银杏树无法承接较多的灌水及降雨,应清除表层土,降低土层高度,以利蓄水[5]。

2.2适时松土

适时松土,银杏根际避免栽植根系比较发达的地被或绿篱植物,增加土壤透水性、透气性。同时,银杏树根际土质不好,应结合施肥逐步改良土壤[6]。

2.3增施有机肥

今后栽植银杏时,要根据银杏喜水喜肥的特性,严格按照移植树木的技术规程操作,保证施工质量。对树势弱的银杏树,改良土壤,施入有机肥,结合松土可施有机肥5~10kg/株[7]。

3结语

为了促进树木更好的生长,并保持优美的行道树景观效果。2016年“十一”期间,葫芦岛市园林管理处工作人员对市直管绿地银杏树进行复壮工作,采取了拆除透水混凝土、防腐木及雨花石;扩大树盘;打孔、开盘松土、施肥;适当修剪等有效措施。其中,对海月路采取每株银杏树打6个孔,孔内放入直径8cm、长80cm的通气透水施肥施药管,管内放入粉碎树枝、复合微生物肥料、生根液及根腐灵,促进银杏生根及根部的透气性及增加养分;其他银杏采取开盘松土、施肥、浇水的处理措施,有效解决了街路银杏枯黄的问题。

4参考文献

[1]陈有民.中国园林绿化树种区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郑西平.北京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1(1):43-45.

[4]李万桥,陆庆轩,王爱杰.沈阳市部分街路银杏树枯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03(2):26-27.

[5]娄成,徐作忠.银杏叶片枯黄失绿原因调查及防治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149.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渗技术;措施

【abstract】marinehydraulicengineeringdirecttherelationarrivesocietyandpeople'slivelihood,agricultureirrigation,industryproduceandlifeusewater,flooddisasterpreventionandcuretoptoallcannotgetawayfrommarinehydraulicengineering.Shenwaterproblemofunderwaterengineeringdirectrelationarrivethewholeengineeringofconstructionprogressandquality,soShenwaterproblemveryimportance,can'tneglect.thistextthemarinehydraulicengineeringbeeasycreationoftheShenwaterproblemcarryonanalysis,andtotheseproblemsputforwardsomerelateddefendShenmeasure.

【Keywords】marinehydraulicengineering;DefendaShentechnique;measure

水利工程中有一部分施工是在水下进行的,施工中需要把水隔离之后才能可以进行,因此在水利的水下工程中防水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进度与质量,且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另外,水下工程的防水工作十分复杂,其技术难度非常大、要求也很高。因此,必须加强水利工程的防渗施工处理水平,避免出现渗水事故。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有了较高的关注,各项政策及资金的支持都有了很明显的提高,农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近些年来,水资源短缺成了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所以在如何提高农田灌溉的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是一个急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以前我国农村在农田水利灌溉方面主要运用土渠道进行输水灌溉,土渠道渗水量大,在灌溉过程中对水资源形成了严重的浪费,经过近些年来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发展,在渠道灌溉方面进行了防渗技术处理,同时使用衬砌施工,有效的提高了灌溉的质量,达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一、渠道渗漏因素分析

(一)地基处理不当引发渗漏

各种土壤因其特性不同,对渠道影响不同,要针对不同的土壤采用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若没有严格按照相适应的地基处理方法及相关规范施工,则必然会带来隐患,导致渠道不同方位的沉陷位移,出现渗漏。

(二)冻胀破坏

冻胀破坏主要是由于冻胀应力的不均匀分布,引发渠道混凝土面板破坏导致渗漏。若渠基土属于冻胀性土壤,冻融后承载力大大减弱,导致基床产生不均匀变形。土壤中自由水和毛细水的存在是冻胀发生的先决条件,一旦持续负温环境,土壤中自由水结冰导致基础体积膨胀,混凝土底板被抬起。当气温升高时土壤水中的冰融化,体积减小混凝土板也随之下降。再遇低温土壤水再次结冰,再次膨胀推动混凝土板鼓起,如此反复,当混凝土板自重分解的滑动力大于混凝土板与土壤间的摩擦力时,混凝土板开始脱离板缝下滑,造成衬砌板破坏。

(三)地下水反渗破坏

渠道发生反渗破坏是因为土壤内摩擦角发生变化,使渠道混凝土板与土壤的附着力大大减小,混凝土板发生严重变形或隆起,导致大面积坍塌,渠坡土壤流失严重。反渗发生的原因是渠道灌溉或大雨后,渠道两岸土壤随之饱和,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当渠道正常输水运行,渠内水位高,流量大,渠道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破坏;但当渠道停止放水,渠道水泄空后,水位急剧下降,此时,土壤两侧地下水位差较大,使得侧水压力加大,若渠道未设置截渗沟,则土壤的水分开始通过混凝土板向渠道反渗,渠道底部排水孔排水不畅,不能及时排出的水必然会对混凝土板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导致混凝土板发生位移或破坏,引起严重的渠道渗透问题。

(四)渠道施工质量问题

施工方法和现场操作不规范,常见的问题有:渠基清理不彻底,渠道开挖、回填与设计方案误差较大,削坡处理不到位;不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要求,盲目赶施工进度,引起渗透问题;混凝土水灰比与设计不符,振捣不足,材料材质不满足要求,引起混凝土开裂渗透;混凝土养护不足,其强度不足以承担循环、高频率的水压力,造成混凝土破坏;施工技术及组织措施不合理、土工合成膜铺设方式不当等引起渠道衬砌结构的破坏,造成严重的渠道渗漏。

二、防渗技术措施

(一)渠道地基处理

渠道基槽的填筑与开挖很关键,因地制宜,才能避免地基失稳引起的渗透问题。对于软土地基可以采取排水、抛块石、放缓开挖边坡、坡脚打桩等措施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对于砂壤土、粉细砂、中砂土壤地基,最主要是选择无湿陷性的填料进行填筑,碾压时严格控制铺土厚度、含水量及碾压遍数,才能避免基地砂土液化流失引起的基底失稳问题;对于旧渠道改造,渠基含水量很大,甚至为饱和状态时,必须提前停水,使基土风干,降低含水率。对于过流较大的重要干、支渠工程或有防冻要求的工程,采用换填土等方法。

(二)冻胀破坏处理

在渠道防冻胀处理中有很多不同处理形式。比如,采用新型保温材料来防治渠基土的冻胀问题,避免负温的影响;改变渠道结构型式来实现,用U形或矩形断面来代替梯形断面;进行渠基土的换填,用大颗粒的土体替换原来的细颗粒土体,防止冻胀应力影响。针对实际地质条件,采用适宜的方法来解决冻胀问题带来的渠道渗透。

(三)反渗破坏处理

针对雨水垂直下渗采取的防范措施主要有优化结构型式、加强级配设计、使用性能良好的材料、控制施工工艺以及加强检测手段等。针对地下水反渗,一般在渠道槽内埋设纵横向排水渗沟,在槽顶面和基层之间增设级配碎石反渗层,通过级配碎石反渗层进入横向排水渗沟内的排水管中,通过横向排水管进入纵向排水管而排出基础外。

(四)注重施工质量控制

对于混凝土防渗施工:清理基底要彻底;同步进行断面检测,确保开挖符合设计要求;确保模板质量;严控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振捣,确保混凝土灌注密实;确保混凝土养护符合要求。

对于土工膜施工:注意纵向或横向铺设裁剪不同,纵向时,按基槽的断面尺寸计算所需膜料的幅数。横向时,以基槽断面的长度为一幅。剪裁的长度应以其大块膜料便于搬运和铺设为宜;注意接缝要牢靠;注意铺膜应和砼浇筑相配合,以免膜料时间过长。

(五)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的养护是保证和提高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混凝土衬砌结构壁薄,外露面积大的特点,养护工作尤为重要。必须专人负责。最常用的养护方法在混凝土的表面覆盖湿草帘、湿芦席。一般正常气温下,混凝土浇筑后6~18小时即可养护,根据实用水泥的不同和气温的不同养护的时间也不同,养护要勤洒水,始终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状态。此外,还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为混凝土提供保温、保湿的环境,从而使混凝土充分得到养护。塑料薄膜必须将混凝土面全部包裹严密,以保证塑料薄膜内的凝结水不被蒸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化学养护剂,在实际工程中已得到的使用,取得很好的效果,还可以节约水资源,降低成本,使用方便。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篇7

一、疙瘩苗和立针苗

发生原因:播种质量不好。如播量过大、播种时机器行走不均或播前整地不好,易形成疙瘩苗;播种过深、播后镇压时严重压苗,尤其是秸秆粉碎还田的地块,秸秆粉碎的质量不好或土壤明暗大坷垃多,使麦苗出土受阻会形成立针苗。另外,有时为了预防麦苗受冻,施用土杂肥盖苗过厚,春季麦苗起身时也易形成立针苗。立针苗叶片少,麦苗长得细,形不成足够的分蘖。如果是由于播种过深造成的立针苗,扒开土层,可发现地中茎很长,影响麦苗发育。

防治方法:①播前精细整地,一般耕地深度以20~25厘米为宜,应达到耕层上松下实、底墒充足、地面细碎平整、无明显坷垃。②提高播种质量,掌握合适的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厘米,不能过深过浅,且下种要均匀。③掌握适宜的播种量,应根据地力、品种、产量而定,并作好麦种的发芽测定。④对于播种过密、过深形成的疙瘩苗、立针苗,应尽早扒土把多余的麦苗除掉,以充分利用地力、光能,使个体生长健壮。⑤适时浇好小麦封冻水。为了使弱苗转壮,巩固冬前蘖,增加春分蘖,结合浇封冻水追施化肥,一般每667平方米(1亩)施尿素15~20公斤。

二、冻苗

发生原因:浇冬水过晚或封冻浇水,使之不能下渗,在地表形成浮冰盖住麦苗使小麦窒息;冬季降温幅度过大,或在入冬前气温突降,致使麦苗发生生理死亡现象;冬季土壤水分多,下层结冰体积膨大,结冰土层把土壤和根一起抬起来,根被拉断而死亡;早春表土融化,下层仍结冰,叶片开始蒸腾作用,而根系吸不上养分和水分使小苗干枯饥饿。

防治方法:①选择抗冻品种。②适期晚播,适当浅播,且浇足底墒水以培育壮苗。③适时冬灌。④冬季填压。严冬到返青前要压麦2次,压碎坷垃,使土壤细碎紧实,弥和裂缝,有利于消除板结、龟裂,防止土壤漏风,保温保墒,抗寒保苗。⑤盖粪盖土,防寒保苗。冬灌后,在松土的基础上盖土2厘米左右,这样可以稳定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确保小麦带绿越冬。

三、黄苗

发生原因:整地质量不好,明暗坷垃多,土壤悬松,扎根不实,导致麦苗缩心黄叶;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底肥,或种肥施用过多,使种子或幼苗烧伤;墒情不好,播种过深,使小麦苗瘦弱,叶片细长而黄;地力差的麦田播种过早,麦苗过旺,且未施底肥或追肥不及时,麦苗由于缺乏营养而发黄;土壤通气不良,根系发育不好,麦苗瘦弱,叶发白发黄;土壤缺氮、磷肥,尤其是缺磷肥严重时叶黄苗小;地下害虫、根腐病的危害形成黄苗。

从小麦出苗到拔节前,只要发现田块中存在苗弱、苗小、黄叶、黄心、黄蘖等都属于黄苗。

防治方法:①对于因墒情不好或因播种过深形成的黄苗,要用竹耙耙去表土,帮助麦苗出土,或进行清理,使分蘖节盖土变浅,以促进麦苗生长。②对于因土壤过于黏重通气不好形成的黄苗,应及时松土,散墒通气。③对于因缺乏氮、磷肥的土壤,抓紧时间补施速效性的氮、磷肥,以使麦苗尽快转壮。④对于因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施种肥过多造成的黄苗,应立即浇水稀释肥效。⑤对于因地下害虫、根腐病造成的黄苗,可采取中耕、搂麦、浇水等技术措施促其转化。若黄苗有继续发展成死苗的可能,要抓紧时间查苗补种,或进行移栽,以防止缺苗断垄。

四、死苗

死苗有死心、死蘖和叶枯死亡。

发生原因:整地质量不好;小麦浇水过多或过少;土壤板结,发生龟裂,致使麦苗断根;冬季灌水过量,造成地面积水而结冰,使根系窒息分蘖死亡;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施肥不均匀烧苗;播种过早,麦苗长势过旺;冬季突遇低温,麦苗受冻严重;病虫危害等以及上述的黄苗、冻苗严重时都会致死。

防治方法:①播前整地,做到地表平整、耕层疏松、秸秆粉碎、底肥均匀、墒情良好。②浇水时防止水量过多,以免小苗窒息。③施用有机肥作底肥时,一定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且撒施均匀,勿留粪底。④播种不宜过早,要适期晚播,以免麦苗长势过旺。⑤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⑥禁止麦田放牧。麦田放牧会造成麦苗受到损伤、根系被拉断而引起死苗,越冬期间保留下来的绿色叶片,返青后即可进行光合作用,它是春季恢复生长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因此严禁麦田放牧。

五、僵苗和小老苗

僵苗,是指麦苗生长停滞,长期停留在某一个叶龄期,不分蘖、不发根;小老苗,是指麦苗生长到有一定数量的叶片和分蘖后,生长缓慢,叶片短小,分蘖同伸关系遭到破坏。

发生原因:土壤板结、通透性不良、土层薄、土壤肥力差或供肥不足。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篇8

【关键词】:玉米苗枯病症状预防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16-01

1.前言

玉米苗枯病的发生对玉米的生长危害极大,玉米苗枯病主要发生在苗期,致病原因有很多,下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2.玉米苗枯病的致病因素分析

2.1病原菌数量增加

2.1.1种子带菌种子可以带菌,存在于种皮、胚、胚乳等各个部位。种子带菌感染率高于土壤带菌感染率,种子带菌感染率平均可达70%多[1]。因此种子带菌是苗枯病发生的前提。

2.1.2病残体和土壤带菌土壤中存在致病菌,可以引起苗枯病。串珠镰刀菌腐生能力较强,可脱离寄主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土壤分离可培养出该病菌[2]。秸秆直接还田,使得作物病残体携带大量的镰刀菌进入土壤,致使病菌大量繁殖和积累,土壤病原基数逐年上升,增加了苗枯病发生的。

2.1.3肥料(有机肥)带菌在玉米产区,猪、畜饲草料多以玉米秸秆和子粒粉碎后为饲料。粪便不经发酵腐熟而以生粪直接还田,增加了土壤病原菌的数量。

2.2不良气候条件

“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引发苗枯病的重要条件。6月中下旬气温逐渐升高,玉米刚刚播种或处于苗期,是玉米抗病能力较弱的生育时期,如果遇上大雨、暴雨或连阴天,造成土壤含水量增加,地温降低,地表板结,耕作层透气性差导致作物根部缺氧,从而根系的活动能力降低,玉米抵抗力减弱,增加了感病的机会。如果遇上长期土壤干旱,空气干燥,灌溉条件缺乏,造成土壤缺水,从而满足不了玉米正常生长的需要,也能导致玉米苗枯病的发生。

2.3土壤养分和理化性状

2.3.1土壤养分由于同一作物吸收营养元素的选择性,使得土壤中营养元素呈现生理不平衡。土壤养分的失调,会使玉米的抗病能力降低,增加了感病的机会,特别是缺钾的地块苗枯病容易严重发生。

2.3.2土壤理化性状雨后土壤表层板结,耕层厌氧菌活动旺盛,形成耕层缺氧环境,植株根系发育受阻,抗病性减弱,增加了病菌对根系的侵染。调查表明,地质是砂壤土或砂壤土以下的地块发病严重,壤土发病轻说明土壤的偏砂性对苗枯病的发生有直接的作用。土壤黏重(易板结)、贫瘠(缺肥)和盐碱地(板结、缺肥)较一般地块发病严重。调查发现,在雨前播种的发病多而重,而在雨后播种的发病轻而少[2]。原因是雨后开沟播种、追肥以及灭茬等田间作业打破了地表板结,提高了地温,增加了土壤含氧量,不利于苗枯病的发生。

2.4粗放的田间管理

玉米种植多为麦田套种或免耕直播,播种后随即喷施封闭式玉米除草剂。喷施封闭式的除草剂的地块利于苗枯病的发生,播种后直接施用玉米除草剂的地块苗枯病发生严重,并且免耕田追肥较晚,造成玉米缺钾缺磷而易感病。机播玉米田发病重,点播的发病较轻。机播过深,在加上干旱使群众播种时加大了深度,使得玉米苗的地中茎过长,出苗弱,受病菌侵染的机会增加。

2.5品种特性与种子质量

2.5.1品种特性不同玉米品种及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对苗枯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有强有弱,但至今研究还没有发现免疫材料。通过抗性鉴定表明,掖单2号、郑单518、郑单18等杂交种以及齐318、HZ32、HZ85、w414、w115等自交系表现高抗苗枯病,郑单958、郑单15、农大108、安玉5号、郑单22等杂交种和87-1、许178、13-2、w10等自交系抗病指数较高。

2.5.2种子质量多年调查结果和研究显示,以178、鲁原92、齐318、齐319自交系作母本的品种种子子粒较小,苗期生长势弱,抗病性差,根系易感病。鲁单50、鲁单981、农大108、泰玉2号、连玉19等小粒玉米杂交种,后期虽然长势抗病性强,但苗期生长势弱,对高温高湿很敏感,因而易感病。大粒品种如掖单2号、郑单958等品种苗期长势强,发病率低。陈种子或种子干瘪、受机械损伤、受冻等情况也易感病。

3.苗枯病的防治措施

3.1整平土地、精细播种播种前要把地整平,防止雨后大量积水。在地块周围有良好的排灌设施和条件,达到遇旱能浇,遇涝能排。遇旱情提倡先浇水后播种,反对播种后浇大量蒙头水。雨后及时排水,提倡雨后松土再播种。防止播种过深。

3.2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如郑单958、登海11号等品种。精选种子,剔除干瘪、受损、受冻的,选择大粒、饱满的种子进行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3.3合理施肥重视磷肥、钾肥、微肥的施用,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对于砂壤土地块、免耕直播田提倡同时施种肥或及早追肥。有机肥一定要发酵腐熟后再施用。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还田后要进行无害化灭菌处理。提倡玉米秸秆过腹还田。

3.4加强田间管理播种后遇大雨或浇蒙头水,应及时划锄松土,提高地温,提高土壤含氧量,利于根部透气,促发新根,同时抑制土壤中真菌的繁殖,减少玉米感病的机会。出苗后及时间苗定苗,培育齐苗壮苗,增加玉米苗期的抗病性。玉米苗期和制种田抗病力差,最好不使用玉米除草剂,特别是不抗苗枯病的品种。建议播种后先及时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利于扎根,然后再喷施封闭式的除草剂控制杂草。

3.5化学防治可选择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恶菌灵、三唑酮等药剂,按它们的常规浓度进行施药,重点对苗基部进行喷雾或进行灌根,每隔5~7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并且喷施叶面肥(天然芸薹素内酯、天达216以及磷钾肥、微肥等),促进植株尽快恢复正常生长。

参考文献: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篇9

【关键词】设施农业;土壤;调研报告

蒙阴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农作物年播种面积稳定在66万亩以上,其中: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41万亩、经济作物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粮食总产每年稳定在20万吨左右。近年来,蒙阴县蔬菜、烤烟、中药材、花卉等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迅速,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左右,其中大棚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由于设施农业自身存在的客观原因和种植模式,致使土壤盐渍化和土传病害有所加强,针对这一实际,本文对全县大棚土壤盐渍化和土传病害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大棚土壤盐渍化问题

1.1土壤盐渍化发生的原因

近年来,蒙阴县高效特色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民追求高效益的意识大幅度提高,但科学种田水平和技能还远远不够,环境保护意识不够高。从总体上看,造成大棚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原因即涉及到施肥意识等技术问题,又涉及到设施农业自身客观存在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施肥问题。一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技术很难覆盖全部作物和家家户户,同时,目前大棚蔬菜效益较陆地菜要高的多,自然促使农民对大棚作物的施肥量水平较高,造成施用量远远超过作物吸收量,除作物自然吸收利用的肥料外,一些未利用和不能利用的肥料或残渣长期残留并积聚在土壤内,尤其是一些农户为了追求产量,盲目施肥、过量施肥,加剧了大棚土壤的盐渍化。另一方面,生施人畜粪尿,由于大棚的温度高,人畜粪尿迅速挥发分解,大量的氨被挥发掉,使一些硫化物、硫酸盐、有机盐和无机盐残留于耕层土壤内,造成大棚土壤板结,盐渍化。二是设施大棚客观因素。设施蔬菜大棚内温度普遍较高,水分蒸发量大,通过土壤自然流失的较少,大棚通风时水分自然向外界流出,致使部分盐分留在了棚内土壤表面。同时,大棚通常处于密闭状态,仅仅人为灌溉用水对土壤得不到很好的淋洗和冲刷,因而使过多的盐分不断残留在土壤耕层内,造成大棚土壤盐渍化。

1.2基本情况

蒙阴县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耕地总面积42.62万亩,农作物种植面积66.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2.2万亩、经济作物24.2万亩。为积极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发展成了以蜜桃、苹果、板栗等果品为主导产业的果品生产大县,总面积达到了100多万亩,相比较而言,蔬菜面积较少,全县种植面积4.8万亩,其中大棚蔬菜面积0.3万亩,主要集中在蒙阴县常路镇、坦埠镇两个乡镇,品种以芹菜、黄瓜、辣椒及西红柿。据统计,全县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大棚面积达到1400亩左右,占大棚蔬菜种植面积的46.6%;根据2007年蔬菜地取样化验结果看,全县采集蔬菜地土样25个,交换性钙平均结果1.29%,最大值2.41%,最小值0.50%,介于0.2-0.4%之间的0个;介于0.4%-0.6%之间的7个,代表面积140亩,占盐渍化总面积的10%;介于0.6%-1.0%之间的18个,代表面积360亩,占盐渍化总面积的25.7%。交换性镁平均结果0.36%,最大值0.70%,最小值0.13%,介于0.2-0.4%之间的8个,代表面积160亩,占盐渍化总面积的11.4%;介于0.4%-0.6%之间的9个,代表面积180亩,占盐渍化总面积的12.8%;介于0.6%-1.0%之间的8个,代表面积160亩,占盐渍化总面积的11.4%。

1.3预防及治理措施

针对土壤盐渍化发生的原因,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对土壤盐渍化的预防及治理主要坚持用养结合,适时轮作,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的原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一是进行粮菜轮作,利用自然条件使土壤中的盐分流失,防止过多积累。二是大棚蔬菜采摘后,及时撤去大棚顶膜,让天然雨水进行冲淋洗盐。三是针对盐渍化土壤严重地块,及时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防止过量盲目施肥。四是推行有机无机相结合,大量元素与微肥相结合的施肥理念,倡导增施有机肥,实行秸杆还田,尽量减少化肥施用量。五是尽量少施盐量高的有机肥和含氯的化肥。六是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板结,增强土壤通透性,活化土壤,减少盐分积累。

2.大棚土传病害

2.1发生的原因

一是大棚连作。连作是病土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主要原因由于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使相应的某些病菌得以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形成病土,年年发病。如茄科蔬菜连作,疫病、枯萎病等发生严重;西瓜连作,枯萎病发生严重;姜连作,可导致严重的姜瘟;草莓连作2年以上则死苗30%~50%。二是施肥不当。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可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生长,从而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三是线虫侵害。土壤线虫可造成植物根系的伤口,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往往线虫与真菌病害同时发生。

2.2土传病害发生情况

据调查,蒙阴县土传病害主要发生的大棚西红柿、黄瓜、芹菜、辣椒等蔬菜作物上,病害以灰霉病、白粉病、根腐病、枯萎病等为主,集中在常路镇大常路、西三庄、东三庄、西下庄;坦埠镇诸夏、西坦埠及故县等村,土传病害发生面积900亩左右,占总面积的30%,常年发生病害程度达到三级,属中等水平。发生病害的大棚蔬菜,在正常防治的情况下,减产达到10%以上。

2.3防治措施

土传病害的防治需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实施作物轮作。在暑季对大棚作物换茬轮作,同时采取水淹、火烧或高温焖室等技术措施,消灭掉棚内土壤中残留病菌,净化土壤,杜绝以上各类病害的初次侵染。同时,要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调整好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维持植株健壮长势,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篇10

关键词:林区;土木工程;水土流失;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U227.9文献标识码:a1我国水土流失概况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soilerosion)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世界上最为主要的灾害之一。它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不断减少,土壤肥力急剧下降,造成耕作困难,产量低;水土流失造成水库河流湖泊池塘淤积,河床垫高,河道缩窄,防洪容量萎缩,进而引起和加剧洪涝灾害灾害频繁发生,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国家经济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我国现在水土流失的面积达4921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8216万km2,风力侵蚀面积为188万km2,冻融侵蚀125万km2。水土流失遍布全国各地,每个省(市、区)都有发生。其中,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3700万t/km2,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决定水土流失、发展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植被等。以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四大自然因素:①土质。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厚度一般100~200m,最厚的达300m以上。黄土结构松散,土质疏松,遇水极易分散、崩解,侵蚀能力最低。②降雨。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集中、强度大、暴雨高,6~9月降雨占到全年降雨量的60%~70%,径流冲刷和搬运能力强,土壤侵蚀强烈。③植被。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植被稀少,覆盖度极差,原始天然森林植被已基本不复存在,目前较大的两个林区-子午岭、六盘山林区面积也仅有2134万km2,缺乏植被覆盖的土地,加大了土壤侵蚀。④地形地貌。黄土高原地貌类型主要由塬、梁、峁、沟、谷等组成,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大部分地区的沟壑密度为3~6km/km2,大于0.5km的沟壑区达27万条,缓平地只占土地面积的1/5,丘陵地区坡度在15°以上土地占50%~70%。人为因素是加速水土流失的摧化剂,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毁林毁草、滥垦滥伐、开垦扩种、顺坡耕种、开矿修路及不合理弃土弃渣。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力水平低,在许多地区形成了广种薄收,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都造成水土流失。

2林内土木工程与水土流失

2.1林区道路建设

林区公路建设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林区内地表水流的影响和地下水的影响。由于公路的阻隔作用,地表径流的流量、流速、流域都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另外,在跨越河流、峡谷以及山坳时,由于公路建设产生的大量弃方也会对河流的流速、河道走向等方面产生影响。而流速增大使得河流冲刷能力和夹沙能力均增大,造成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在下游由于泥沙淤积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恶化。林区公路对于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工程建设造成的地下水位的升降。例如在挖方地段,如果路面是在地下水位以下,则会造成边坡渗水,地下水位下降,而地下水位下降又将影响到地表植被的生存。土壤由于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无机盐类可为生物生存提供一种环境,实质是一种资源。公路建设一方面直接造成大面积的地表,另一方面由于破坏了大量地表植被以及机械施工造成的扰动使得土壤更易被冲刷,而如果防护工程做的不当又可能使水土流失的状况加剧。水土流失又可能造成环境的破坏和对公路的水毁灾害。

2.2冰雪滑道、运材便道建设

冰雪滑道最早在50年代大兴安岭林区就开始采用冰雪滑道集运木材,如今冰雪滑道仍在林区使用。特别是一些开发较早的林业局可采森林资源基本枯竭,剩下有限的可采资源多分布在陡坡、山帽上,或属不可及的森林资源。利用冰雪滑道可将陡坡、山帽上的木材顺利地集运到山下,便于机械运输对于当时不可及的森林资源,可通过绞盘机或索道串坡,再利用滑道将木材集运到山下来。以大兴安岭林区为列,大兴安岭林区设冰雪滑道3000多条,累计总长度超过300万m,平均宽度0.8m,平均切土深度0.3m。这些滑道春融时,汇集雪水,雨季汇集雨水,夹带着大量泥沙顺沟直泻而下,将滑道冲成大小不等的沟壑造成水土流失[3]。

大兴安岭林区冬季利用简易公路-冻板道伸人伐区腹部运材。利用冻板道运材,可缩短集材距离,节省公路修建费用,降低木材生产综合成本因此冻板道比重很大,约占林区伐区公路的。冻板道施工要将树木、伐根、草皮清除,并将土基压实。建成的冻板道使用一冬天后,经车轮的辗压、摩擦,冻板道压实、沉降切入土壤,形成槽道。槽道春融时汇集雪水,雨季汇集雨水,冲刷槽道,造成水土流失。如内蒙古库都尔林业局哈牙世德林场场址南山坡脚一运材冻板道,长2.6km,70年代初期修建使用,经多年流水冲刷,便道现已形成长2.1km,宽10~20m、深5~8m的冲沟,仅此冻板道水土流失20万m2,损失林地1.4hm2。

3林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制定出台适应大兴安岭林区的地方性配套法规。建立健全各级水大保持监督机构,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各级生产、建设单位也要将水土保持工作自觉地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加快造林速度,大量营造速生丰产林,不断减少荒山荒地,提高森林覆被率,使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尽快恢复。

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滑道、集材道和运材便道进行处置。集材主道应尽量选在山坡的凸起处,减少流水汇集数量减轻冲刷。对坡度较大、土壤水稳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滑道、集材道和运材便道,可用伐区剩余物如倒木、枝梗等横放在道上、以阻滞水流,降低流速,减轻冲刷。也可用石块、草皮等其它杂物,分段做成左右的矮墙,横布在道上,以阻滞水流,防止或减轻水土流失。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在用完后的滑道、集材道、运材便道上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撒下草籽或其它的植物的种子,尽快恢复植被固定土壤。

结语

森林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对森林的开发及利用一定要考虑到森林的承受能力。在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应该采取各类措施进行治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尽最大的努力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性。水土流失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及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立海,杨学春,孟春编著.森林作业与森林环境[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彭珂珊.中国水土流失的概况及其综合治理[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3(3):4-8.

[3]赵焕辉,李晓华.大兴安岭林区林地水土流失与防治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6,3:39-41.

[4]齐杰.陕西省秦岭北坡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