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药学学科的认识十篇药学学科的认识十篇

药学学科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31

药学学科的认识篇1

个体因素 ①从性别和年龄来说,女性比男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尤其是新生儿、婴幼儿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健全,易发生不良反应。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青年人高,从生理特点看,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开始减退,药物代谢的速率减慢,并用药物较多,易发生不良反应。②高敏人群:中药含有蛋白质等成分可致过敏反应。少数过敏体质的患者使用中药注射液后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死亡。故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反应史。

缺乏临床辨证 临床不按照中医理论辨证用药,而是将中药的功能、主治生搬硬套于西医的疾病诊断和症状表现,造成不合理用药。中药注射液的治疗更强调个体差异,同是手术后的患者,是否都需要使用补益类中药注射液?即使是需要,还有补血、补气或气血双补之分。不辨虚实地使用补益药,既达不到促进患者机体康复的目的,还造成治疗费用过高,以及使不良反应增加。

输注速度过快,用药剂量过大中药注射液输注速度应控制2周,使用同时应进行安全性监测。

反复用药 药物进入体内后,某些大分子物质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成更大分子的复合物而引起过敏反应。反复用药使致敏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使不良反应显著增多,故在短期内不应频繁用药。

多药合用多药合用往往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升。因为联合用药既可因化学性质的变化导致药物成分、pH值等改变而使微粒数增加,微粒进入血管后,引起局部栓塞性损伤和坏死,如肉芽肿、微血管阻塞、炎症反应等。中药注射液所含成分复杂,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可因盐析作用而使中药注射液中的多种成分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此外,多药合用也会发生药效学或药动学的改变而发生不良反应,

药物因素 ①药理作用:中药注射液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大部分产品是中药材综合成分的提取物,其中未知的非定量成分占相当比例,如蛋白质、鞣质、不溶性微粒等。中药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频率最高的是过敏反应,尤其是静脉注射液,主要是由于中药材所含的植物蛋白质或有机物在人体形成半抗原所致。②制备工艺:中药注射液常含有一些不溶、难溶性成分,配制时需添加赋形剂,如增溶剂、稳定剂等;因药物本身的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形成的杂质也能成为致敏原物质而发生变态反应。制剂的稳定性、刺激性、渗透压、pH值等不符要求,也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伪劣药品由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尚不完善,使伪劣药品易于混杂,常引发严重的群发不良反应事件。

自行盲目用药 任何注射剂都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患者有个体差异,对某些患者有效的药,对其他患者不一定适用,故不应根据他人经验用药。

应对不良反应的措施

加强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控制中药注射液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重视质量规范的高标准、严要求。改进中药注射液的生产工艺,提高药物纯度和质量标准(如指纹图谱),剔除无活性成分,为临床用药安全打好基础。

遵循中医理论应用中药注射液中药的应用应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不遵循中医理论,随意使用中药注射液,不但起不到应有的疗效,反而加剧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学学科的认识篇2

【关键词】内科护士;住院患者;口服药;健康教育

【abstract】objective:totestthehealtheducationcognitionoforalmedicinefornursesinmedicaldepartment,andhealtheducationneedsoforalmedicineforinpatients.method:thesurveywasconductedfor115nursesintherespiratorydepartment,cardiovasculardiseasesdepartment,digestivedepartmentandhematologydepartment,andfor118inpatientsusingself-developedquestionnairefromoctobertonovemberin2015atonetertiaryhospital.Result:thehealtheducationcognitionoforalmedicinefornursesinmedicaldepartmentwascorrelatednurses’ageandprofessionaltitle(p

【Keywords】nurse;inpatient;oralmedicine;Healtheducation

First-author’saddress:FirstHospitalof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9.019

口服药物是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治疗和护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和住院患者多病共存,住院患者口服药种类和数量将显著增加,增加了护士掌握口服药知识的难度,同时缺乏对患者需求的了解,导致口服药物健康教育难以达到满意效果,药物安全管理存在隐患。患者及家属掌握必要的口服药物基本知识不仅可以更好地配合治疗,有助于对用药后效果的准确观察,更是保证患者安全的最有效措施[2]。本研究旨在了解口服药健康教育中内科护士的认知现状及住院患者的需求现状,找到患者真正的需求,帮助建立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式,在鼓励患者主动参与药物管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的同时,提高患者对药物健康教育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查阅文献并结合本院用药状况,在2015年10-11月选取山西省某三甲医院内科中口服药服用最多的科室呼吸科、心内科、消化科、血液科护士115名和在院患者118名分别进行调查。纳入标准:护士为具有护士执业资格,且临床工作时间≥6个月及以上者;患者为本次或以往住院服用过口服药,意识清楚,可独立完成问卷填写,愿意参加本次调查。

1.2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自行设计2份调查问卷,分别是内科护士提供口服药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内科住院患者口服药健康教育需求的问卷。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327、0.287。护士问卷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工作科室、工作年限、职称、第一学历、最高学历等;(2)护士对口服药健康教育的认知共10个条目;(3)护士向患者提供口服药健康教育的行为共7个条目。问卷包括:(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文化程度、居住地、住院次数、付费类型、疾病诊断等;(2)患者对口服药健康教育的需求共10个条目。

1.3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分析,数值变量以(x±s)表示,分类变量用率或构成比表示。分析一般人口学资料对量表的影响研究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p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2.1.1护士组均为女性,年龄22~39岁,平均28.03岁,5年及以上工龄的护士和护师以上的护士分别占66.03%、88.70%,见表1。

2.1.2患者组男66名,女52名。年龄27~78岁,平均68.47岁;以首次住院和2次住院患者为主,占调查人数的82.20%;职业、文化程度、付费类型及是否知晓所患疾病等情况,见表2。

2.2内科护士提供口服药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

2.2.1内科护士对口服药健康教育的认知共

10个条目,总分最小值36分,最大值50分,平均(43.62±3.49)分。各项得分情况,见表3。

2.2.2口服药健康教育认知多因素分析护士对口服药健康教育的认知与护士的年龄与职称有关,年龄越小,职称越低,得分就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内科住院患者对口服药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

2.3.1患者对口服药健康教育需求共10个条目,总分最小值35分,最大值55分,平均(46.55±4.67)分,见表5。

2.3.2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多因素分析内科住院患者对口服药健康教育需求与其住院次数及住院科室有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患者安全用药已成为广大医务人员及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3.1护士对口服药健康教育现状的认知

3.1.1护士主动提供口服药相关知识的意识有待提高护理人员缺乏药学专业知识学习成为主动提供用药知识的障碍[3]。78.3%护士认为由于自身药物知识不足、工作繁忙导致与患者口服药相关知识的沟通较少。66.1%护士认为如果患者提出药学知识需求时会及时提供。护士希望患者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积极参与药物安全管理。但受患者地域文化、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影响,患者主动参与口服药物安全的教育还需不断强化。因此在促进患者主动参与药物管理的同时,鼓励护士与患者多沟通用药信息,有助于提高患者用药的积极性[4]。

3.1.2护士在口服药健康教育中不良反应的告知不足本调查显示在口服药健康教育中,患者最关注的前5项内容中包括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护士认知结果不匹配。护士的健康教育并没有围绕患者的需求展开,导致药物健康教育效果不佳成为护理满意度调查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药学服务应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及处理对策,使患者安全、科学用药[5]。

3.1.3护士的药学知识来源单一护士专业知识缺乏,没有相应的培训内容[6]。目前临床药物更新快,种类多、一药多名等情况均凸显出临床护士对药理知识掌握水平滞后的现象[7]。本次调查显示,79.1%护士口服药物健康教育知识的来源是通过阅读药物说明书来完成的,缺少药师及医生的指导;在工作中遇到用药问题时,也只是向高年资护士或护士长反映,与药师主动沟通协作甚少[8]。温璐平等[9]调查也显示护理人员对用药安全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但不够理想。周雨希等[10]也认为护士自身药学知识欠缺,需进一步提高,与本研究一致。此外国内药学服务不成熟,医院药学部与护理人员沟通不足、相互了解不够、导致两者间无法有效合作现状仍无法有效改善[11]。研究者认为这与临床中护士接受的本专业药学相关知识培训较少有关。调查结果也显示了大多数护士还是希望通过医生或药师讲课来获得更多的药物知识。

3.2患者参与口服药健康教育的现状

3.2.1患者对口服药服物的正确服用方式、正确服用时间、不良反应、禁忌证关注度高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药物治疗更重要的是改进患者的生存质量[12]。口服用药是内科疾病治疗中最常用方式。随着患者健康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医药知识的大力宣传,患者希望了解口服药用药知识的需求、药物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用药安全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13]。护理人员应不断丰富自身药学知识,配合采取多种形式的宣教方式满足患者的需求[14]。

3.2.2患者对口服药名称的关注度不足本次调查显示,护士将药物名称作为比较重要的内容向患者进行告知,但患者的关注度与之并不匹配。这与临床实际工作“护士发什么药我就吃什么药”、“医生开什么药我吃什么药”现状基本吻合[15],患者对用药知识了解甚少基本相同。由于药物化学名称比较复杂,商品名称多样,导致患者记忆困难[16],因此护士在宣教过程中应当反复说明、强化记忆。

3.2.3患者主动询问口服药知识的意识不足通过对患者获得口服药相关知识来源的现状分析得知,68.3%患者与护士沟通很少或偶有沟通,主要原因是患者认为护士不懂药物信息;31.4%患者希望由护士药师共同指导服药,26.3%的患者希望由医生提供;86.3%患者希望护理站放置口服药的宣传手册,可供拿取阅读。可以看出,由于护士对药学知识的一知半解,导致患者对护士提供的用药指导缺乏信任。与护士缺少用药健康教育规范化培训、学校学到的药物知识与临床相比较为滞后等有关[17]。如果改善宣教方法,由药师护士共同参与,近1/3的患者表示愿意接受。此外患者对药物宣教资料、手册的需求较大,与主动沟通形成鲜明反差,说明患者对于药物说明书、药物宣教手册的信服感更强。因此在健康教育形式上可以积极倡导[18]。

3.2.4药品价格对患者用药的影响不明显本次调查显示,虽然在用药过程中药品价格并不是患者重点关注的内容,但70.3%患者还是表达了希望能将口服药的价格单独呈现。目前大多数医院都采取发放住院费用一日清单来使患者了解口服药价格,由于患者对各种治疗技术等专有名词不了解,所以在各种费用中还是最关注药品价格[19],希望能够在宣教手册中单独呈现。目前由于临床用药种类多且更新快,往往这一需求很难满足[20]。

本研究结果表明,内科护士提供的口服药健康教育内容与患者对口服药健康教育需求存在差异。护士口服药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应与患者需求尽可能保持一致,才能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护士作为临床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宣传者,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药学知识的培训,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应加强药学知识的学习,协同药师、医生共同完成好宣教,有效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邹建,罗比可.口服药样板资料在住院病人口服药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9):2383-2384.

[2]薛洁.临床护理人员用药安全管理的现状与策略[J].护理研究,2011,25(1):6-8.

[3]钟华.老年患者口服药常见护理风险原因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0):1929-1930.

[4]明星,周立.内科住院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用药沟通现况调查[J].护理学报,2011,18(8a):8-11.

[5]郭君.浅谈药师如何在药学服务中实践人文关怀[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150-151.

[6]许阳子,金琳,梁云芳,等.pDCa循环在住院病人口服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8):1279-1281.

[7]明星,周立,席淑华,等.内科住院患者参与口服用药安全现状的调查[J].护理杂志,2010,27(4B):566-568.

[8]周乐兴,任瑞娟.加强药护沟通促进合理用药[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3):209.

[9]温璐平,元刚,陈孝,等.护理人员对老年人安全用药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分析[J].今日药学,2015,25(9):660-663.

[10]周雨希,史瑞芬.护理药学服务现状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12):59-61.

[11]赵贞,李苏香.“医护药一体化”在综合内科口服药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2):4453-4455.

[12]林亮,刘锐锋,詹昌盛,等.药学服务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实证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7):103-104.

[13]杨小骏,谢海棠,徐文科,等.药品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知识在某三甲医院三类医务人员中认知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3,18(9):1008-1013.

[14]张萌萌,张洪君,翟所迪.药护协作服务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的文献综述[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2,9(3):173-175.

[15]胡秋珍.耳鼻喉科住院患者用药知识需求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12):2064-2066.

[16]刘伟,袁媛,李江.我院798份用药咨询的药学服务记录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10):1319-1322.

[17]苏全志,崔立敏,杨培荣,等.HiS静脉输液用药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构建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29-32.

[18]袁芳.住院患者口服药无缝药学服务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4,29(10):9-11.

[19]陈明,罗均,黄勇波.安全用药知识与不良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8):220-221.

药学学科的认识篇3

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的虽是从西方传入东方,但两者共有的特征是不再单纯注重基于还原论的分析,而是从事物的复杂性及系统性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关注事物在环境中的整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以及事物内部,特别是与外部的复杂联系关系,在认识论层次上为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以及医学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提出新思维[1],论述了右脑功能将占有重要地位,但并非因此左脑就不再重要,更不是右脑会替代左脑,而是左右脑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只是一直不受重视,或属于不重要地位的右脑的功能受到了特殊的重视。从某种角度看,左右脑的分工与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甚至医学有着类似的关系,左右脑之间无障碍的相互合作,对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与医学间的协同发展有着深刻的启迪。

中医学的发展一直是开放胸襟,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基础理论上深入,在技术、实践上发展、提高,使其自身不断获得发展,以满足时展的需要。这个过程使得中医学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不仅在继承的基础上,保留与发展了基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及东方科学建立起来的传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方法论体系,而且也在创新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基于西方哲学建立起的西方科学所产生的大量研究成果。中医现代化本身就是在尝试着在协同东西方文化、哲学、科学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中医学,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2中医学中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中医药信息学能否如同其他生物信息学、资源环境信息学等交叉学科一样,区分中医学所研究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进而通过信息来控制系统的运动呢?

物质、能量与信息是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只是推论,但信息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英)在《控制论》中提到:“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这并没有明确指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与信息组成,因而,该论断只是推论。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在《复杂适应系统的进化》中认为“可以认为物质,能量(运动)和信息是一起构成宇宙形形、丰富多彩现象的三大基本要素。”辞海中给信息的定义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通常须通过处理和分析来提取。信息和物质、能量是构成系统的三大要素。”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尽管物质、能量与信息密不可分,但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因此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在任何系统中信息均具有自身独特的作用。

控制论是研究动态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传输、变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的。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生物体保持自身的动态平稳,或是机器自动保持自身功能的稳定,都是通过反馈机制实现的。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控制论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运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控制论表明信息在系统有目的性的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学自古至今一直是在不断包容中发展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概念的引入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有可能促进其发展。中医学虽然没有明确的对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认识,但并非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看作是铁板一块,如对人体精、气、神等的认识,就是将其分别作为非相同的因素认识的。精、气、神不能完全对应物质、能量与信息,但中医学中有对物质、功能与信息的认识是无疑的,只是由于中医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其物质、功能与信息的概念与现代科学所讲的物质、能量、信息相比有更广泛的含意,及更复杂的包含,需要重新认识。

因此,中医药信息是一组特殊信息,其处理方法的研究,有可能促进信息科学方法学的发展,中医药信息处理方法的进步对促进中医药学发展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对中医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2中医药信息学以中医药信息为研究对象

中医药信息是中医药及其子系统存在以及变化的状态。其特征为:相对重视系统时间上的延续变化状态;相对重视系统包含了大量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包括本质在内的现象变化状态;相对重视系统(包括子系统)相互间影响后产生的整体变化状态。

例如:方剂系统呈现的信息包括中药自身经过长期遗传、以及受自然界环境影响,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炮制和配伍,作用于人体后,通过人体整体变化表现出来的包含了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方剂配伍作用的综合状态;中医诊疗信息采集系统收集的信息包括人体自身经过长期遗传,以及受社会、自然界环境影响形成的,人体内部局部变化所引起的、包含了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的整体综合变化状态。

在信息系统中,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数据,数据是用字符(通常为数字或字母)、算术符号以及描述来表示,这些表示形式应该对其所涉及的每一个数据都有一个明确稳定的含义,从而达到处理与交流的目的。信息要被不同用户组或应用系统所共享,就必须有一致认可的定义。信息必须是明确的,每一个信息要有概念的语义含义(内涵)、概念的全部实例(外延)以及一致认可的表示法。对各类信息概念的正确理解需要依赖于信息分类;对各类信息做出一致认可的表示需要依赖于信息编码。

数字化的中医药信息即中医药数据具有如下特点:大量古汉语成分,难以与现代数据共同处理;名词术语不规范,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数据清洗的困难;数据多为定性,缺少量化表达,使得现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困难;非结构化数据较多,结构化难度较大,给数据分析造成困难;数据内容体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不利于逻辑推理与一般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数据所具有的高维小样本及个性化特征需要特殊处理等。

3以中医药系统信息运动规律及其作用为研究内容

研究中医药及其子系统信息运动规律及其作用,首先,要建立起包含中医药系统及其全部子系统的系统模型,发现、理清中医药及其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联系;其次,要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展开中医药信息学的原理研究,研究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包含了本质的现象信息产生、获取、转化、激活、控制与传播的原理。

图1中医药系统的钻石理论模型(略)

4以中医药信息学方法论为研究方法

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就是运用中医学理论与信息科学的原理,把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是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各系统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中医药及其子系统、以及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运动过程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特点是以中医理论和信息概念作为分析和处理中医药系统(包括子系统)运动过程中所产生问题的基础,不侧重中医药及其子系统实体及其具体结构的改变,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过程抽象为信息变换的过程,通过信息流动过程特别是干预后产生的综合性反馈信息的存在,使得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按照预定目标实现控制。中医药信息学的方法论遵循了信息学的整体准则和功能准则,揭示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状态之间的信息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中医学更准确地从整体上把握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的运动状态,同时也揭示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的信息规律,对过去人们对中医学所认识的、而现代科学难以理解的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现象,从中医药信息学的角度做出了说明。中医药信息学方法论为实现中医药海量数据的有效利用,以及中医药信息管理和中医药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5以提高中医药信息获取、转化、传播与利用能力为目标

中医药信息整体现象信息获取手段的落后(观察与体验),现象信息转化为经验性知识的困难,经验性知识传播的问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说),现象信息中所包含的规律很难发现与总结。因此,在中医药信息利用方面,应开展基于海量数据发现现象信息中隐含规律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在中医药信息传播方面,应充分应用新载体与新技术,开展中医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方法学研究,在中医药信息转化方面,应开展基于海量数据的共性规律研究、基于海量数据的特殊知识发现、基于现象信息转化为经验性知识的新途径与方法研究,在中医药信息采集方面,应开展采集信息的数字化、图像化处理相似度比较等研究。原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对中医信息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医药信息学的内涵。

5.1中医药信息形成的原理中医药信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主体对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过程中内部与外部全部关系自然整合后生成的综合现象的认识,具有明显的主客相融的特征,其重要任务就是对不同载体表现出来的信息进行载体转化与处理,提高中医药信息学分析和处理中医药信息的能力与效率。

5.2中医药信息获取的原理中医药信息的获取需要经过感知与识别两个过程,而中医药信息是以复合方式表现出来的具有主客统一特征的现象信息,这种信息已不再单纯是客体本身的信息,而是叠加了主体感知的具有综合特点的现象信息,因而其感知的信息更多地是依赖于体验,而不是观察,仍然具有“感”而不“知”的特性。尽管由于中医药信息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复杂性,但其感知的现象信息在理论上,仍有可能做到不丢失客体本身现象信息的基本信息,从而基本把握了各系统现象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这是正确认识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现象运动规律的基础。中医药信息的获取任务就是要通过使用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尽可能地实现更全面、更准确、更接近实际地感知在自然状态下中医药及其子系统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稳定和不稳定联系的全部现象信息的基本信息,并使其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和分析的形式。

5.3中医药信息识别的原理中医药信息的识别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的,建立在“比类取象”理论基础上,对感知信息进行的识别。中医药信息的识别任务就是使用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建立众多、准确、规范的信息模型,并通过数据分析,提高中医药信息识别的速度和准确度。

5.4中医药信息转化的原理中医药信息转化为经验性知识是一个复杂过程,是在所观察的中医药现象信息中发现其特征,即中医药及其子系统现象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个性特征集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个别现象信息到经验性知识聚类(整合)的关键环节。中医药信息的转化任务是使用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在海量数据中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集合特征,加速经验性知识形成的实现过程。

5.5中医药信息反馈控制的原理从中医药信息学的角度观察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的运动过程可以将其看作是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系统动态现象信息的运动过程。通过信息的输入控制系统和输出系统的反馈信息,发现与主体目标间的差异,根据差异,调节输入信息,从而达到控制系统按预定目标进行运动的目的。中医药信息反馈控制的任务就是运用控制论方法,如黑箱方法,分析中医药信息的信息流程、反馈机制和控制原理,从而达到认识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并通过信息流控制物质流和能量流,从而调节系统的运动。

6中医药经验性知识激活的原理

中医药经验性知识的激活,就是在系统运动目标引导,通过对经验(知识)的选择、调节和反馈机制的建立,生成相应的策略。其主要任务是要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建立目的导向的机器学习环境,通过关联分析等方法,建立与目的关联的知识选择模型,并同时建立模型自调节与反馈的算法,以促进中医药经验性知识激活的实现。

7中医药经验性知识传播的原理

知识传播是知识在空间位移与时间延续上交错进行的一种知识流动与转化状态。由于中医药经验性知识自身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其转化亦具有系统整体性的特点,即某种知识转化的实现,必须是系统或子系统知识的完整的空间位移和时间延续,才具有实际效用,正是这种知识转化的复杂性使得中医药经验性知识的共享特别困难。中医药经验性知识传播的任务就是要为相关知识的移动提供新的载体及途径,以便“知识”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同时利用信息学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数字化进程及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方法的利用等,加速显性与隐性知识相互间四种转化方式的实现过程,以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播的实现。

药学学科的认识篇4

 

关键词: 临床药学

   1 药学知识的巩固和更新

   临床药师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药学知识,药师对医学知识的缺乏是大家都认识到的一个方面,但不容忽视的是,药师的药学知识也需要通过培训进行提高和更新。从学校毕业后,药剂师往往从事药剂科中的常规工作,再教育和进修的机会不多,而药学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他们所掌握的药学知识逐渐老化,必须通过持续的再学习,特别是及时掌握儿科领域的药学新理论、新进展和新技术,以适应儿科临床药学工作的需要。

   走上临床前必须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关药物和药物治疗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新信息,只要涉及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都必须认真对待,尽量满足临床医师的知识需要,并力求准确可靠。还要注意收集和整理最新儿科临床信息,并作及时宣传,重点学习好临床药物治疗方面的知识,努力精通涉及自己专科的药物相关知识。

   传统药学教育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养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2],通过培训临床药师应对这一部分进行强化培训,以便尽快做好进入临床的准备。除了医学基础知识外,临床药师根据所在专科,掌握专科常用的辅助检查、生化检验、影像诊断、病理诊断的基础知识,掌握各项指标变化和诊断报告的临床意义。同时临床药师应熟悉专科疾病的临床治疗原则和治疗进展。对于儿科临床药师还要注重儿童生理病理与成人的不同点,掌握药物治疗的特殊性。

   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可以理解医师选择药物治疗方案的原因、目的,减少交流沟通的障碍,以便更快、更好地融入目前已有的临床体系中去。对于临床药师而言,药学知识是立足之本,临床知识是桥梁,不能本末倒置。采用医学本科生加药学硕士培养的途径来快速提高临床药师的医学水平是不可取的,这种模式培养的临床药师与医师比较,医学知识无优势,药学知识不扎实,难以胜任一个合格的临床药师[3]。

   3 建立临床思维

   临床思维就是以病人为中心,通过与其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得到病史等第一手资料,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临床药师要摒弃以前单纯以药物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建立全方位的思考模式,临床药师有其自己的定位,不应与临床医师等同。在参与临床活动时,应以药物治疗为主线,建立以药物治疗为重点的临床思维方式[4]。

   临床思维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临床药师开始进入临床时,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某一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有所认识,并对某一辅助检查方法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分析也有所了解,但尚处在一个纵向思维状态。在进入临床后,针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由此引出若干与鉴别诊断相关的疾病,再根据这些具体情况,设计较好的药物诊疗计划,逐渐培养横向的思维过程,增强自学能力以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要培养药师工作的能动性,使临床药师在工作的压力下能挑战自我,不断进步。

 4 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药学学科的认识篇5

[关键词]学科建设药物分析专业认证

随着国家对专业领域、专业标准或专业培训的不断重视,专业认证悄然兴起并逐渐标准化。本文针对药学专业认证对药物分析学科的具体要求,以及对本校药物分析学科建设现状横向分析比较,就学科建设定位、学科队伍建设和本科教学研究三方面对本学科的发展加以规范、重组和创新。

一、药物分析学科建设的定位

现有专业认证标准对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规范,为药物分析学科方向建设提供指引。根据学校的基础和社会的需要,依托广西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及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及目标定位,“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我药物分析学科重视应用课题的研究,强调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我学科研究方向主要为地方药企制定药品质量标准、进行体内药物分析以及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

通过与地方药企联合攻关相关科技难题,将企业的资金、设备优势与我院校的人才、科技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共建研究基地,既可以减少我校在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方面的投入,也能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实践环境,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使我学科逐步形成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二、药物分析学科队伍建设

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关键。我院药物分析学科队伍中专任教师6人,其士2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年龄全部在45岁以下,年富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然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只图眼前专业教师队伍够用、实用;重视师资学历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所有这些都阻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作为技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师资建设上,应强调高学历师资与高技能师资的互动与渗透,就是要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从而培养出能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的学生。我教研室正积极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学科的快速发展。

三、本科教学研究

专业认证标准对我学科建设提供了参考规范,专业认证的标准涉及学科建设定位、教学质量的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支持条件的具备等等方面,对建设好该学科提出了规范的要求,为我校在开展学科建设时提供较强的参考作用,如《全国药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知识点》和《全国药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技能手册》,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实验基本技能,这些标准及基本要求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1]。依托专业认证标准,我药物分析学科就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了以下的改进。

(一)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药品是否安全有效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以质量控制是一项细致而严谨的工作,只有检验员意识到这工作的神圣,才会认真谨慎负责地进行实验,才可以提供真实可靠的测定数据。强调“合格的药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注重培养药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这也是药学专业认证里对学生素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及建设、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职业与专业之间在教学上的联系是以课程为桥梁的,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自09年以来我们把药物分析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其中总论部分包括绪论、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与药典概况、药物的鉴别试验、药物的杂质检查、药物的含量测定与检验、体内药物分析、药物制剂分析、中药及其制剂分析概论、生物制品分析、药品质量控制中现代分析方法的进展;各论部分包括巴比妥类、芳酸类、维生素类、抗生素类、甾体类等药物的分析。授课时先将总论部分给学生介绍,期中即对总论部分进行段考考核,期终闭卷部分再以各论部分内容为主进行考核。将本课程分为总论及各论两大部分进行讲授,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分段考核又让学生从本课程繁多的知识点的复习中解脱出来,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者,我学科组使用自编的实验教材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参照药典正文和附录编排,兼顾各种测定方法选取典型药物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实验课时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此外,我学科组还组织学生到药检所、药厂、研究所、医院等单位参观,了解“药物分析”在药物研制、生产、临床应用等过程中的应用和药物分析实践的重要性,学习药检部门规范化操作(如容量仪器校正、仪器清洗及摆放、《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05年版)》)。通过课堂理论指引、实验课验证及参观药检部门工作流程三者相结合,学生对本课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紧接着,在我学科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加中草药质量标准研究兴趣小组、综合一体化实验以及体内药物分析选修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提高,因其看到药物分析课程所学的知识在药检所的日常检验工作中得到了具体应用和体现,感觉到所学所用,在知识和心理上得到了双重收获。

(三)改革传统考试模式

药学专业课程考试的目的也不外乎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和终极目的。其考试的直接目的当然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考试的间接目的是通过考试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变能力;考试的终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个学生的专业素质、认识和实践能力、先天的和后天的潜在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和谐的发展。

我们培养目标清晰明确地定位于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而且是广大基层所需要的应用型药学人才。过去传统的考试方式重理论和书本知识,轻实务能力,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不高,实务能力或动手能力也很低。为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对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评分标准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方式改为从理论、实践、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考核学生学习成效的多样化考试形式。采用平时成绩(含作业、实验及实验考核)(占30%)、期终开卷笔试(占40%)和段考成绩(占30%)相结合,三项考核各具特色,弥补了单项考核的某些不足。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考试形式,期末考试将试卷分为第一及第二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试卷为开卷考试,以问答题、分析题、设计题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占30分;第二部分试卷为闭卷考试,主要是考核教学大纲要求的“三基”知识,占70分。平时成绩含作业、实验及实验考核,要求学生重视每一次的实验训练。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过程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三项考核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也符合教学规律又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我们在教学研究及改革中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即培养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善于解决生产管理一线中实际问题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融通合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药学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本文依托现有资源及实践研究,就学科建设的定位、学科队伍和本科教学研究三方面对本学科的发展加以规范、重组和创新。专业认证可以推动专业结构的完善[2]、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直接体现着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与发展思路。加强专业认证,对规范和完善专业体系、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层次和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专业认证,促进了我校药物分析学科建设,增强了学科与药企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带动本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泽龙,从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试点评估谈专业认证,2008.6:53-55

药学学科的认识篇6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0级昆明医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已完成实习的本科毕业生,其中男生16名,女生26名.

1.2调查内容

(1)实习生对实习内容安排合理性的调查;(2)学生对指导教师实习指导的评价.

1.3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集中发放调查问卷后,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由毕业实习生完全自愿填写,共发放42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1份,有效率为97.62%.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软件包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主要为统计描述和秩和检验.

2结果

2.1学生对实习计划中相关内容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4周在药房实习时间太短的学生占到63.41%,认为有18周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时间太短的占到58.24%;针对在实习期间需完成的考核工作量,41.46%的学生认为完成4份药历数量太多,希望能减少;针对学生下临床时间,仅有7.32%的学生认为可按照实纲要求每周4.5d下临床.此外,学生希望汇报文献阅读报告次数为2次的占到60.98%,希望自己主持病例讨论次数在2次及以上的学生占到95.12%,78.05%的学生希望仅组织1次理论考试。

2.2学生对指导教师实习指导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药房实习期间,指导老师认真负责的学生占到48.78%,认为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期间,指导老师认真负责的学生占到92.68%,经χ2检验,学生对于在不同实习部门指导评价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期间,指导老师更认真负责(p<0.05),见表2.

3讨论

3.1学生对实纲相关内容的评价

临床药学是应用型学科,实习不只对药物方面的实习,而更偏重于到临床实践[2],当前全国各高校都在探索适合临床药学专业的实习模式[3-5].昆明医科大学根据临床药学专业特色,参照卫生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结合实习时间,初步制定了实习模式及实习教学大纲.实纲要求学生在药房实习4周,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18周,但就调查结果来看,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实习时间太短,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实习时间与学生考研、择业的时间相冲突,分散了学生精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实习中去,但又要完成实纲所要求的各种实习内容,所以感觉实习时间太短,针对这种情况,可尽量调整学生的实习时间不与考研时间及找工作时间相冲突.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期间,药历的书写、文献阅读、病例讨论及用药指导内容的实习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药学思维及临床思维,增加学生对临床药学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临床药学工作打下基础.昆明医科大学教学大纲要求,实习期间学生需完成药历4份,文献阅读2次,病例讨论1次,就调查结果来看,文献阅读的次数基本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但对于书写药历的量,41.46%的学生希望减少,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时,接触临床后,不但要把理论的药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而且很多临床的知识也需要去学习,需要一段时间去熟悉并掌握相关的病种,在此基础上才能为患者建立药历,然而实习的时间仅为18周,要完成4份药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困难;此外,95.12%的学生都希望能增加自己做病例讨论的次数,主要是因为完成一次病例讨论,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归纳病例的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用药分析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故学生希望能增加病例讨论的次数.

参照卫生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指南,要求实习学生每周至少有4.5d在临床开展工作,但是仅有7.32%学生认为可行,分析原因是因为实习生与规范化培训学员还是有区别的,实习生获取的知识仅只是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要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并且实习生从未接触过临床药学工作,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在临床上,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每天接收的新信息,所以有的学生希望在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期间刚开始的2个月可以每周4.5d在临床开展工作,之后每天仅参与查房,有的学生认为仅需要每天早上在临床工作即可,也有学生认为可按个人实际情况安排.针对这个问题,还有待研究.

3.2学生对指导教师实习指导的评价

就调查结果来看,实习学生认为在临床药学科(室)实习的指导老师较在药房实习的指导老师更认真负责,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药房是医院重要的窗口部门,部分医院的指导老师忙于药品调剂及药学服务工作,忽略了对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另一方面是由于少数医院并没有为学生指定固定的带教老师,学生的实习内容仅仅只是调剂药品,而对于一些知识如高危药品管理、品、的管理及调配程序等内容并没有老师进行言传身教.

药学学科的认识篇7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13-01

对于包括制药工程专业在内的药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药理学如同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也是一门相当重要的专业课。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务必高度重视药理学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可是,我们知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由于药物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体自身的复杂性,使得药理学呈现给大家的是一门知识量庞大,知识点复杂的学科。因此,笔者在药理学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思考,在此,浅谈一些药理学教学的改革方案,以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更高效率地掌握好药理学这么课程。

1.课程的安排

一方面,药理学是一门专业课,学好这么课程,需要一定专业基础知识比如生物化学、解剖生理学、药物合成学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课程的安排上,药理学应安排在这些课程之后。这样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既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在知识点上的衔接和理解掌握。另一方面,药理学也是一门综合性的桥梁学科,特别是与药物化学和毒理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笔者建议药理学课程应安排在这些课程学习的时间段期间。这样一来既便于教学内容的延伸也便于学生对多学科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

2.教学过程的设计

2.1口诀式教学法。由于药理学课程自身特点是一门知识量庞大,需要理解性记忆的学科。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要理解掌握并记住大量药物的药动学特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对学生来说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在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一些有代表性的药物,比如阿托品、普萘洛尔、阿司匹林等总结为相对容易记忆的口诀的形式教授予学生。这样一来既便于学生对这些重要药物的记忆,也便于学生对相类似药物的触类旁通,掌握更多的药物性质。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学生理解记忆相对容易,可能对药理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动性自主学习兴趣增强,使得教师教学也相对轻松。

2.2跨章节系统性教学。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说是药理学学习中的重点。只有充分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药理学)笔者发现,很多类别的药物,比如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利尿药等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为了使教学过程具有系统性,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跨章节系统性教学的模式。比如在教授抗高血压药物章节中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的作用机制时,可以跨章节讲解由于这些药物对平滑肌和心脏的作用,这些药物用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等相关疾病的作用机制。这样一来使得教学过程的内容不至于反复,时效比较低,还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点系统和完善。

2.3学科间渗透教学法。能对各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是教师希望学生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要达到这种学习境界也并非易事。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大胆延伸,能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讲解知识点。比如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本人在讲解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激动剂部分内容时,发现通过具体药物的化学结构式来讲解为什么儿茶酚胺类药物中枢作用较非儿茶酚胺类药物弱,为什么肾上腺素等药物口服无效时,学生理解相对较容易,而且记忆深刻。因此,笔者认为跨学科间渗透教学的方法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能过引导学生这种跨学科渗透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

药学学科的认识篇8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全科人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重要意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习和领会医院职代会精神和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不拘形式,结合科室的实情况开展学习和讨论,激励职工积极推进医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

二.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使大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有较大的提高。药械科职工由于底子薄、基础知识差,一些同志连常用药品的名称都弄不清楚。根据这些情况,我们采用了布置专门题目、专门课程、自学、科室集体辅导等形式,通过学习,大家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加强科室管理,管理出效益,科室由于部门分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教育难管理。首先科主任带头,严格执行制度,用制度管人,在管理上对事不对人,犯了哪一条就用哪一条处理,同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开展部门内部管理,大家相互监督,相互激励,并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使工作人员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改善了过去中药房由于管理不善,经常性有处方无人抓,病人挤成堆的现象,充分改善了各药房窗口拥挤、服务态度差、给病人解释不清楚、药物供应不齐等现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加强劳动纪律。今年以来根据我院关于加强劳动纪律改善院容院貌的规定,我们对违纪事件严肃处理,对迟到人员多次进行了罚款处理,,对在工作中服务态度不好,出现差错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罚款处理,并在全科会议上自我检查科室进行批评敎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鼓励职工积极参加晋级晋职考试,有四名无职称人员参加了职称考试。

20*年以来,虽然我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缺点,有待我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使我们的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关于2009年工作,我们提出以下设想:

一.药械科各药房是直接面对病人的窗口,每天的服务对象是上百名病人。

如何方便病人,改善服务态度和提高服务质量,是我院领导一直关心的事,我们将进一步对药房加强管理。首先加强人员素质教育,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完善工作流程,合理摆布药物,配备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守窗口发药等,积极调动职工积极性,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按照放心药房标准,严格要求,并将设立科主任巡查制度,不定期对药房工作进行巡查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纠正,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改善窗口服务态度、开展合理用药指导、用药咨询等业务。

二.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2009年我们要把业务学习列为重中之重。首先科室要合理安排,规定学习内容,安排代课老师,定期考核学习结果。针对底子薄、基础知识差的特点,我们准备做一下安排:1.对我院所经营药品的名称开展学习记忆,定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创选评和当月效益工资挂钩,或者与个人分配系数挂钩以促进学习积极性。2.开展网上学习,积极创造条件,科室将拿出一些资金注册国家职业药师辅导讲座,集中学习有关药学理论。通过学习使大家的理论水平有所提高。3.积极参加院上组织的业务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派出人员参加省一级药学会组织的短期学习班等,4增加新知识的学习。积极开展抗生素应用、临床合理用药、激素应用管理、老年人用药、儿童用药等临床用药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更新知识,,培养出一些业务骨干,带动全科人员的学习。5.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派出一到两名业务能力强、基础知识好的同志参加临床药学培训班,以促进我院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

三.继续完善制度,促进科室管理。2009年我们要开展制度化管理,

根据科室管理制度我们将制定出药械科管理细则,使制度细化、条块化、班次化。

四.注重人才培养,提高药械科人员素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药械科的

药学学科的认识篇9

一、合理地用药促使工作人员提高服务水平 

想要患者得到合理地医治就必须促使药剂科工作人员的用药水平和服务意识的提高。作为药剂科工作人员想要提高服务水平,就需要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入手,提升自身合理用药的意识,积极主动地为患者排忧解难,提供准确的药学信息,承担起对患者的责任,以患者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注重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询问患者用药后的临床表现,加强与医生、护士之间的合作,定期深入到病房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用药的剂量,定时拟定科学的用药方案和措施,对于医生做出的正确诊断,选择适合患者病情的药物,随时结合病情的发展撤换药物,做到对症下药。药剂科的工作人员相当于医生的军师,其主要任务在于出谋划策,适时地为病人提供各种服务,及时地查漏补缺,发现对药物掌握情况的不足,集思广益、彻底扭转传统药学的弊端,打破仅仅依靠经验就擅自用药的习惯,避免用错药的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患者全心全意地服务。除此之外,药剂科的工作人员还可以借助先进的监测仪器,排除隐患,对于某些患者利用科学的技术进行个体化用药,全程监测用药的过程,运用网络技术为每个患者建立用药的过程和治疗档案,促使药学服务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这样才能使提升药学服务的层次,实现药学服务的量化管理,促进药剂科工作人员自觉地改进自身的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比如想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就必须坚持对患者用药的观察,处理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真正掌握药学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走在药学行列的前沿,不断地更新服务知识,强化药学服务的教育,每项拟定一定的分数,定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解决药学服务体系中的不足。 

二、深刻认识药物切实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知识 

作为现代技术下的药剂科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药学理论知识,对每种药物都要有深刻的认识。因为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药品的更新换代十分频繁,层出不穷的药物增加了药剂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及时充实自己的头脑,跟上药品发展的速度,努力学习药学的有关服务知识。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些问题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一般工作在药剂科的工作人员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他们对药品的记忆力和区分能力都比较差,缺乏接受新生事物的意识,服务意识跟不上药品乃至经济发展的形势。药剂科工作人员对新进药物要实现深刻地认识,就必须认真研究该药物的病理,以及药物的变化情况,适用于哪类患者,对患者产生哪些不良的影响,应与哪些药物相结合使用等等。例如黄芪注射液说明书上均要求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免出现配伍变化。但是在临床中,有些医护人员对此并不十分了解,很容易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药剂科工作人员必须承担起自己的重责,及时对医护人员进行提醒和警告。想要避免危及患者生命事件的发生,就要求药剂科工作人员努力学习药物的服务知识,能从理论上解释各种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讲课、书面讲解的途径加深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印象,从总体上提升医院的服务水平。 

三、建设实验室环境提高药剂科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近几年来,我国各个医院的医疗体系、器械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并日趋健全和完善,相应地临床药学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尤其是药学实验室的建立促进药剂科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大大提高。大部分医院的综合性、技术含量比较高,各类实验室设立的比较齐全,特别是临床药学方面的实验室更是不胜枚举,比如药品鉴定、药品炮制、药品化学分析、药品标本存列、药品制药、药品方剂等科室的成立,为药剂科的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實验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药剂科的工作人员不仅理论素质和能力得到大幅度地提升,而且其服务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通过不断地发展才能确保临床药学工作的进步,才能充分地体现药剂科的工作人员在临床药学中的服务作用。 

面对当前临床药学在医疗机构中的重大作用,作为药剂科的工作人员必须认清严峻的药学形势,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转变思想、勤学苦练、勇于实践,积极地参与临床药学的研究和学习,切实保证药物的合理运用和分配,实现药物使用的经济化、专业化、技术化,使药物得到合理、科学的使用,降低有毒药物对患者的危害,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服务,最终使各个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更上一层楼,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药学学科的认识篇10

论文摘要:在当前我国中医药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盲目遵从大家,创新意识薄弱,西方医学教育色彩过重等弊端成为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障碍。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费邓阿本德提出的多元主义方法论,其反对科学教条主义、科学霸权主义以及反对一元主义方法论,进而倡导科学认识工具的无限自由、批判理性思维等核心思想,时中医药教育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保罗·卡尔·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1924一1994年)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集大成者之一,与另外三位科学哲学家一波普尔、库恩、阿卡托斯并称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四杰”。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是其理论的核心,用他自己的语言描述就是"angthing goes",即“怎么都行”。面对当前我国中医药教育出现的一系列弊端,结合多元主义方法论这一主要理论观点,对于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手段改进中医药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1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方法论核心内涵

    非理性批判。多元主义方法论实际上是费耶阿本德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流派的一种理性反思,故费耶阿本德也以理性者自称。尽管费耶阿本德批判理性思维,主张用非理性思维来对待科学,但其批判的整个过程又显然是理性的。而他对于理性的一元主义方法论的批判,却是非理性的多元主义方法论的最好体现。

    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不存在统一的标准。费耶阿本德之前的逻辑实证主义主张用普适的超越特定语境的定义、标准、理论来为世间万物奠定基础。至少在“维也纳学派”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一切知识奠定统一标准,并给人生指示可靠的行为准则。费耶阿本德却认为只要有助于科学的发现,任何方法和尝试都是可以被应用的。因此,他说,“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任何单一的程序或单一的一组规则能够构成一切研究的基础并保证它是‘科学的’、可靠的。

    文化需要存在差异性。费耶阿本德承认“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理由能使人们宁愿选择科学与西方理性主义,而不选择别的传统,事实上,很难设想类似的理由是什么……所有文化都有它们各自喜欢的‘客观’理由。对于文化的选择,人们应该有其自由,而不应该用各种理由来规制人们的权利。

    教育应该倡导自由和宽容。费耶阿本德看来,个人的快乐和发展一直以来并最终将是可能的最高价值。这样的价值不是否定历史演化而成的现存价值观,而是排斥用现存或是立足于固定语境下的价值来批评否定另外语境下的价值观。自由社会下,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包括科学知识。所以不应当用权威的科学来教育人们,而这样使得人们丧失了本应该可以改变自己思想、行为等的机会。

    2多元主义方法论对中医药教育的借鉴意义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多元层次化的就医格局也日渐形成,而中医药成长发展的根基—中医药教育,尚未形成开放、自信、包容的思维框架。在全球多元化的进程中,中医药教育有必要突破传统的思维范式,以创新的理念指导,新颖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主义方法论为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用非理性批判的眼光确立中医药发展的自信心。一个巨大的问题始终围绕着中医药教育整个过程,即中医是否科学。一直以来,中医药从业者和师生们被冠以“经验医学者”的角色。这不仅影响到了中医药教师的教学热情,对中医药受教者来说也产生一定的负担,主要表现在就业上遭受的“歧视”,因而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用费耶阿本德的批判理性一元主义的观点,可以从哲学理论的高度予以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启迪。由于费耶阿本德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因此患有残疾的缘故,此后曾亲身体验到传统医学的魅力,费耶阿本德对此总结评论说,“对付一种特定的真实客体,通常有不止一种实践,而是有许多种实践。在医学中,人们有西方的科学方法(它产生于17世纪的科学向人体领域的可疑扩展),还有《内经》的医学和部落医学。这些实践要么产生机体的状况,要么能够说出这些状况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科学的”。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和非科学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张力和空间,这样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所以在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上,首要的任务是建立教师和学生强大的民族自信心,自信才是创新的基础。

    提倡质疑的精神。教育的创新有渐进创新、结构创新和突破创新。通过医学的客观经验总结到对权威的质疑最后创造出新的理论,这一系列的过程涵盖了整个三种教育创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来看,尊师重教的理念纵向贯穿了整个民族教育,当然也包括中医药教育,而这又导致了中医药创新意识的发展显得非常缓慢。对先人及大家的盲目遵从,使得中医药的实践要求与理论无法很好的匹配。费耶阿本德认为既然科学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这个自由的社会中专家学者也应该没有特殊的话语权,“问题不是被专家们解决的(虽然他们的建议不会被忽视),而是被有关的人们按照他们所重视的思想,根据他们认为最适当的程序来解决的”。从这点来说,对权威的质疑会极大的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中医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有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等弟子。张元素在《内经》《中藏经》的脏腑辨证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弟子李东垣则发展了张元素的学说创立脾胃学说,自成“补土”一派;王好古则创“阴证论”;罗天益则着意阐发脾胃虚损病机外,对三焦辨治又有进一步的发挥,这一例子很好地证明了质疑精神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最好途径。

    中医药的发展要因时因地因人。医学的发展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两者和谐共生。创新的观点要用动态的眼光来捕捉,文化生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共生性,用“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各种医学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古代使用虎骨、野生羚羊角等野生中药材是合法的,但是在当今生态系统弱化的情况下,使用野生中药材显然不太现实,因而利用药物化学技术制造生物活性相同或相仿的药材便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再者一个例子,中医流派中有一个“火神派”,其核心理念是用附子、干姜等烈药“洞明阴阳之理”。火神派发端于川蜀,用药适应了当地人的体质,但是在江南或是其他地区,由于不适应当地环境和群众体质,疗效没有在川蜀地区显著,然而也不能由此断定火神派的理论错误。中医药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上,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差异性也正是培育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的方法。

   中医药教育应该因才施教。疗效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医药的教育更应该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中医药教育走高质量的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已经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而中医药教育又是中医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自由社会中,人人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亦即有了平等的选择权。专家和权威的话语只能是作为参考,因此对学生进行因才施教,切实尊重学生的选择,正确引导学生的中医药价值观也是中医药教育的创新之处。

    3差异化引导教学培育创新意识

    哲学是一个认识工具,它能为人们认识和解决新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哲学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思维导向。通过多元主义方法论的理论支撑,对比中医药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实行差异化引导的教学模式对中医药教育整体改善将有促进作用。

    中西医理论教学需要交叉整合。当前中医药院校面临的尴尬境况是中医不中,逐渐沦落为二流的西医院校,集中表现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接受西医理论课时明显多于中医理论课时。多元主义方法论看来,用一种思维方式解决不了层出不穷的医学问题,那么多种医学思维的有效整合才能避免医学上的短板理论。常用药安宫牛黄丸中有一味清热解毒的君药—牛黄,古人所著的辨证用药理论基础《温病条辨》中用的都是天然牛黄,然而天然牛黄少之又少,不能满足现代市的需求,因此现代多采用了人工牛黄加以制造,而人工牛黄在效用上显然不能十分准确地匹配天然牛黄。那么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就应当通过西方医学的还原论观点,对比总结用量一疗效之间的规律,找出符合现代特征的用药量。中医教育要回归其本质,并不是说要全盘中化,否定西医的优点。正确的做法是合理设置课程,以中医药传统理论教学为主,西医理论教学为辅。中医药传统理论教学以古籍经典为主,西医理论教学以实用性为首要原则,以此来体现中医药教育兼容并包的系统医学理念而又有差异化的策略。

    公共课程教学与开放式教学有机结合。规模化的教育有助于从数量上培养中医药技术人员,却无法很好地保证质量上的优质性。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同时又需要在发散后形成收敛性的思维意识。在发散过程中能提出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质疑问题,总结规律后收敛成独特的技能和理论。公共课程的教学应该多注重灌输体现中医药价值导向的理论特别是中医药人文精神的培养,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展开,奠定一定程度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形成发散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借鉴pbl (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以此形成批判教条主义一元方法的收敛性思维,契合多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的曲线知识结构。

    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中医药教育的另一遭人垢病之处就是理论教育无法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多元主义方法论观点看来,只要是能够对认识客观事物有好处的方法都应该被加以应用。临床疗效是医学价值和尊严最直接的体现,实践亦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故而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的首要性,以实践总结理论,深化理论教学在中医药教育中应当被一以贯之的执行。具体教学中,临床实践教学时间需要增加,理论教学应当以实用和简洁的方式为实践教学服务;探索本科导师制、研究生教学师承制的可行性;临床实践学分要求需要被提高;鼓励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和出版文章、著作,形成有价值的理论体系,由此用具有时效性的理论反哺理论教学滞后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