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文化旅游十篇农业文化旅游十篇

农业文化旅游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19

农业文化旅游篇1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事业

一、河北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到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9451.8亿元,个人生产总值突破人均2000美元。

二是文化资源的优势。我省素以文化昌盛而闻名,历代名人辈出,文化资源丰富。

三是政策的优势。自2000年以来,我省为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了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正着手制订鼓励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规定。所有这些,都为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自然资源的优势。

二、河北农村文化旅游的定位

根据我省农村的现实情况以及农村文化发展特点,结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笔者认为,我省农村文化旅游可定位于:

一是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21世纪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地面种植类观光旅游。可以结合农村高科技园区的开发,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果园种植,开展春季赏美景、秋季摘硕果活动;可以结合林业种植,开展种植“希望树”、“爱情树”、“同心树”等活动。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市推出的“瓜果基地采摘游”项目获得巨大成功,超过10000的游客到农村大棚采摘草莓,到果园采摘鲜果,推动了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水面养殖类观光旅游。可以在养殖水面周围,添置遮阳伞、休闲座椅、钓具等必要的设施设备,构建会员制的“垂钓俱乐部”;可以修建水面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垂钓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亦可修建水面旅馆,让游客仿佛栖身水中,回归自然。

3、特色农业类休闲旅游。要结合当地特产和特色农业项目,挖掘旅游资源。

二是农村风情体验旅游。我省农村的人文历史悠久,风情特色多样,非常迎合当今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民间风俗素以“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为特色,传承相习而时相变,南北有别又东西各殊。每逢庙会,四乡八镇的农民都会自发的聚集起来唱麒麟、对田歌、扭秧歌等,相互祝福、庆贺丰收、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特别是外国友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要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和民俗,不断丰富群众文艺形式,体现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本地文化品牌。

3、农村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野”和“鲜”,野菜、野果以及农村的蔬菜采种等对想亲近自然的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游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更可以细细体会纯朴的民风民情。

三是农村原生态旅游。幅员辽阔,山、林、海、河、湖、溪等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其中有很多没有受到现代工业影响的“世外桃源”,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

三、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

1、要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土地利用、道路通讯、扶贫信贷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农村原生态物质的和非物质资源进行普查,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能原汁原味反映自然人文风貌的农村旅游文化资源,会同当地旅游部门一道制定整体规划。

2、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用活文化经济政策,把农村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项目,纳入农村文化发展规划之中,抓实、抓好。另一方面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施道路、通讯、食宿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农村文化的旅游功能。

农业文化旅游篇2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评价贵州省盘县

中图分类号:i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如果想要评价一个地区的旅游是否有发展的前景,那么就一定要考虑到旅游资源的情况,并且还需要对旅游的资源是否是经过合理地开发与使用,是否能够帮助提升旅游未来的发展空间进行科学性地评价。有关旅游资源评价的方面,我国也进行了比较细致地探索和研究,尤其是我国旅游部门颁布的一些规定文件等都能够成为对旅游评价比较好的研究资料。尽管,现在因为在实际的实行上还有很多不统一的说法,造成了一些争议,但是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与研究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国际的标准,大多数的研究学者都会将客源与地理环境相融合,根据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基本状况来建设相对应的评价目标的系统,这对遗产地旅游的资源评价有着很重要的帮助。我国的一些研究人员设立了一些系统,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来探索贵州省的盘县的农业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也有很多的研究人员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的合理性或者是实现性进行了分析,并且主要是对旅游地区的生态自然的适应性与气候的适应性作出了评价。

一、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过程

(一)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的特征

我国的一些旅游资源的研究学者以前对农业方面的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研究过,这些研究的数据和资料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给建设梦游文化遗产地旅游的发展前景的评价系统提供基础性的参考。如果要将农业方面的文化遗产地的资源转变成为旅游的资源的可行性的程度上看,必须得考虑到农业方面的文化遗产资源的自身特点与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对于旅游资源的重要性。盘县的农业地区的旅游资源的评价跟别的地区的旅游的资源发展前景的评价是不一样的,它的评价的基础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合理的保护,所以在进行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里,需要全面地对盘县的农业文化的遗产地的复杂性、淳朴性等特征。

(二)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的评价类型

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的遗产地的旅游资源可以分成两类:主要的资源与辅助的资源。而每一种类型还都拥有有形的资源与无形的资源的存在的方式。所以,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的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能够被分成主要的和辅助的两种一级的资源类,而主要的资源与辅助的资源又都分别有有形的资源与无形的资源等四个二级类的资源,而三级的类别需要按照各个区域的农业文化的遗产地的具体的特征来分类。

农业的文化遗产地的了才有资源的全面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农业的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的特点的评价方式,另一个是地区的旅游的发展的适合性的评价方式。这两种评价方式都是运用了指标的得分加权的相加的方法计算出来的。

(三)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的资源的潜力评价的内容与指标系统

农业的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的评价的指标系统中包含了评价农业的文化遗产地的自身的旅游资源的特点的指标的系统与评价旅游的发展的合理的指标的系统这两个方面,前一个方面主要挑选的是农业的文化遗产地的优点、区域的范围、特点、等六个指标,旅游资源的合理性是主要关注资源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气候的适合性、地质的适合性、交通的畅通性等等。根据农业的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的无形与有形的资源的模式,并对其做出评价的过程中运用一样的指标,但是因为不一样的资源的特点和存在的方式等的不同,所以所要传达的内容与计算的方式也都是不一样的。

(四)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潜力的评价的单元的选择和数据的转变方式

尽管农业的文化遗产地的资源里相关的大多数都是自然遗产的方面,对它的特点实行评价的时候,需要将自然单元当作主体,但是由于评价的结果的对象是行政的区域,所以就将行政的屈原当作评价的单元。自然单元的资料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将它转变成行政单元,在进行转变的时候需要将GiS的分析的方式当作基础。农业的文化遗产地里面的遗产乡镇的单元都是行政单元中的基础的部分,但是农业的文化遗产里面的梯田等自然和文化的景观方面的遗产使通过图斑的叠加的方法进行分析。

二、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的发展的前景的评价的研究

(一)贵州省盘县地区的概况

贵州省的盘县地区的新民乡处在盘县的东南方位,邻近红果县城、普安县兴义市。全乡的整个的土地面积使135平方千米。新民乡一共包括了十七个行政村,一百八十个村民小组,总计有一万多户,共四万多人,并且在村民中还有汉族、回族、布依族等很多的民族居民。新民乡的土地的资源是非常地丰富的,气候适宜,旅游资源非常地具有发展前景,在二点三亿年前的一些具有特别高研究和欣赏价值的羊圈海生爬行动物的化石,由此,盘县新民乡被誉为“贵州龙的家乡”。

(二)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的综合性评价

1、盘县地区的农业的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的资源发展的前景在空间上的分布主要体现出来中间偏高,而周围比较低的形式,农业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优点的体现,旅游的发展的东部地区会是整个县城的农业的文化遗产的了才有资源的发展前景最大范围的部分,其中包含了四格乡、关镇、乐民镇、新民乡等九个乡镇。

2、稻田等一些农业的文化遗产的主要的遗产旅游资源的分部在相比之下就变的比较少,而且交通的畅通的运行相比之下也比较差,这些都是盘县西部地区的农业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的重要的局限性的方面,通过海拔、土地的坡度等一些特别的地质的环境下而形成的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但是因为交通等一些基本的设施的不健全会对农业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贵州盘县的稻鱼共生的农业文化的遗产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的评价的数据说明了,旅游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包括了新民乡、四格乡、关镇等九个乡镇。

三、结论

通过对贵州省盘县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潜力的评价,可以看出,农业文化的遗产地的资源是一种动态的遗产类和新型的资源,并且在资源的潜力的评价过程中重视了无形的遗产资源的关键性,但是因为一些乡镇的尺度的无形的资源无法用数据准确地体现,并且主要的无形资源在盘县的地区里的分布也是非常地广泛的。把农业的文化遗产资源的原生态与特殊性当作评价的因素来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应用主观的判定的定量的方式,但是还需要进行深层次地研究。

参考文献:

[1]孙业红.成升魁.钟林生.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6)

[2]王金伟.韩宾娜.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及实证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5)

[3]杨晟.西南民族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农业文化旅游篇3

关键词:农业旅游文化地位创新浙江省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面临着现代都市人口众多、工作繁忙、生活节奏紧张的状况,都市人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所以暂时远离喧嚣的都市生活环境,寻求一种回归自然的享受,已经成为都市人的渴望。农村迷人的自然风光、清新的乡村气息、新鲜的瓜果蔬菜、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都对都市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的基础,目前,“三农”问题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释放大量的劳动力,但农民收入下降,负担过重,土地减少,权益得不到保护,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这充分说明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品的升级、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06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更是对农民的增收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顺应市场的需求,近年来在广大农村地区所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农业旅游,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满足现代人的旅游需求,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新的亮点。

但目前不少地区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市场分析和定位不准确,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认识不清,不重视文化的挖掘和产品的创新,导致产品雷同,市场需求不足。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农业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要使我国农业旅游进一步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农业旅游者消费行为特点的深入分析,没有找准农业旅游产品中导致旅游者不满的主要因素。

本文以浙江省农业旅游为例对农业旅游者的满意度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指出在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中文化内涵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并结合国内外参考文献的检索分析及浙江省农业旅游的特点,提出在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中从文化维度进行产品创新的一些思路和对策。以期对我国在发展农业旅游中如何认识旅游者的需求,开发旅游者满意的农业旅游产品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使农业旅游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方法原理与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浙江省参加农业旅游的旅游者为调查对象。于2005年5月发放100份问卷进行了问卷预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及出现问题,同时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在7~10月期间对浙江省的农业旅游景点采用现场调查方法进行了实地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33份,问卷回收率为91.6%,其中有效问卷5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4.4%。

农业旅游者对旅游产品供给各要素满意度的判断这一部分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采用五级利李克特量表,满意程度表示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相应赋值为5、4、3、2、1。

(二)方法原理与结果分析

1.产品各因素满意度分析

将各调查样本的数据输入SpSS软件后,可得出农业旅游旅游者对产品各因素的平均满意度数值,见表1。

2.各因素重要性分析

将农业旅游产品各因素及综合满意度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其各因素与综合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

以上所得的是其他各变量与综合满意度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与综合满意度相关系数越大,则其与综合满意度的线性相关性越强,也就意味着它对旅游者最终满意度的影响越大,在旅游者对产品的感受中越重要。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旅游产品构成中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

根据各变量与综合满意度的线性相关性大小,可以将农业旅游产品各构成要素的重要进行排序,其重要性程度依次是:文化内涵、安全措施、交通状况、游览项目、饮食情况、服务人员素质、景区讲解、当地居民态度、景区环境、住宿条件、基础设施、农副产品质量、农副产品价格及景区价格。

在不少学者的研究及我们的定性调查中,往往认为文化内涵在农业旅游产品中并不处于重要的地位,但从表2得到的数据分析,虽然所有的满意度变量都与综合满意度存在线性相关,均对旅游者的综合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但最强的线性关系存在于综合满意度和文化内涵两个变量之间(r=0.331),表明文化内涵这一因素在对综合满意度的影响中是最重要的,说明在旅游者的潜意识里,还是看重农业旅游中不同的文化内涵体验的。

3.效能与重要性数据整合分析

对效用和重要性数据进行整合,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分析中,效用可以用各因素的实际满意度水平来表示。根据这一思想构建一个效用与导出重要性模型。

在图1中,效用指标用所有样本中各要素的平均满意度水平来表示,数据从表1中获得,相对重要性指标用各要素的满意度与综合满意度的相关系数来表示,数据从表2中获得。其垂直和水平的中轴线是分别根据各要素的满意水平和与综合满意度相关系数的平均值来确定的,位于垂直中轴线左边表明该要素满意度水平低于平均值,位于右边则表明高于平均值,

位于水平中轴线下边表明其重要性低于平均水平,位于上边则表明高于平均水平。

图中右上方象限的区域属于平衡区域,位于这一区域的因素属于重要性较强,而满意度水平也较高的类型,两者处于较平衡状态。图中右下方象限的区域属于机会区域,位于这一区域的因素属于重要性较弱,而满意度水平却较高的类型。图中左下方象限的区域属于监控区域,位于这一区域的因素属于重要性较弱,且满意度水平也较低的类型。图中左上方象限的区域属于关键区域,位于这一区域的因素属于重要性较强,而满意度水平却较低的类型。这一类因素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需要立即进行干预,对其分配的边际资源能引起综合满意度最大的改变。在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应重点对这方面因素加强投入,以获得最高的投入产出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内涵、安全措施、游览项目、人员素质及景区讲解五项位于重要性较高,而满意度水平较低的关键区域,这是一个“行动区”,需要立即进行干预,将边际资源尽可能多地分配到这些方面去,提高旅游者对其的满意度,最终提高旅游者的综合满意度。尤其是其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其对旅游者的满意度具有很高的重要性,但同时又发现在目前的农业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文化内涵的满意程度较低,这一现实状况正是今后在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中需要重点提高的。

三、农业旅游产品文化创新对策探析

(一)构造宁静的景观文化

在调研中发现,农村中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对景观环境的要求是与都市环境截然不同的一种宁静氛围。在农业旅游产品中要努力增加“大自然”在游客心目中的份额。田野、农舍、篱笆、稻田,暗夜中明月的照耀、星光的闪烁,让游客纵览农家风情,漫观萤光树影。脚踏乡间小路,听那“路边的老牛在歌唱”,追寻梦牵魂绕的乡情乡音,使游客能尽情地感受乡村的异地风光。

(二)营造舒缓的氛围文化

在农业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调查中可以看出,休闲度假是其最主要的方面,农业旅游者在旅游中最希望的就是放松都市工作和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农业旅游产品就应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抛开钟表,没有号令,任凭自己意愿行止起坐。如炊烟轻袅、闲云舒卷,营造舒缓闲淡的氛围。

(三)突出独特的农耕文化

具有特色也是吸引农业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独特的农耕文化更是农业旅游产品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的一大优势。在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中一方面要把农耕的生活形态一些典型景象提纯集粹,再现于农业旅游景区的乡野大地中。如稻田、荷塘、水车、石磨、蓑衣、踏碓等。牛羊慢踱、鸡鸣狗吠、村口老树、门前小溪等都是农耕生活形态的绝好展现。另一方面,插秧、割稻、灌园、牧牛羊、饲鸡兔等农事活动的展示也是很具吸引力的一种原始农耕文化的体现。

(四)展现纯朴的民俗文化

在农业旅游中,需要大力地挖掘各层面的民俗文化内容,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物质层面的文化主要有古镇、古村落及各种民间工艺品,它是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在开发中应结合农村农耕文化特点进行设计;体制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农村各种传统节庆活动,要将这些节庆活动进行挖掘,原汁原味地展现给旅游者;心理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在农村的纯朴民风上,在农业旅游中所有的服务人员都应该体现淳朴和亲情,尽量弱化商业气息。

(五)提高景区人员素质及文化素养

在研究中发现,景区人员的素质和景区的讲解也是属于旅游者比较看重而又普遍不满意的因素。目前,由于在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中,对人员选择时不够重视素质因素,且对人员缺乏培训和提高,加上部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商业意识过重,导致游客在旅游中对服务产生不满。

在产品开发中,应大力提高人员素质和景区讲解质量,对讲解人员和其他服务人员定期培训、严格考核,一方面加强对其道德和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增强其自身对农业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并掌握较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农业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农业、农村各种不能完全理解的文化,景区人员应很好地把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清晰、形象、生动地表述出来,进而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魏小安.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J].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2005.

[2]周绍健.略论文化经济时代开发杭州旅游资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

[3]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

[4]黄继元.论生态旅游的文化可持续发展[J].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

农业文化旅游篇4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农业旅游业也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前发展,逐步改变原有的零星散落的格局,向规模化、体系化发展。这种以基础产业为依托而发展的农业旅游业,正随着基础产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着,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并且推动地区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一、农业旅游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产业深入发展,发展旅游农业态势如火如荼,尤其是黑龙江省三江地区农业生态旅游和边疆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游也紧随大潮蓬勃开展。三江地区生态旅游,在它发展之初也和农业产业紧密相连,由于世世代代以农业和渔业为生的原住居民缺乏从事旅游开发和经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而且从事传统农业的劳动者人均受教育程度偏低,从业技能转换难度较大。农业生态游发展之初是以粗放型旅游为主,随着边贸口岸经济的发展和少数民族风情游游的发展,旅游收入的增加,以传统粗放型旅游业的发展,已经不适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增收的步伐。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广泛。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本地居民就业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也由此而带来本地区劳动者学习新知识,积极就业、积极创业热潮的扩大。农业旅游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众所周知,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在我国农业发展中,传统的农业发展是以粗放经济为主,靠天吃饭,以增加人财物的投入来增产增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农业生产力、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尤其是黑龙江省有地域和地势的优越性,广阔的平原、肥沃的黑土地,便于机械化作业,农业生产逐步转向集约经营,大机械运用与春种、夏锄、喷药、灌溉和收割,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改变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同时,在农业集约化进程中,一方面大型机械代替了人的劳动,农业劳动人口有了剩余;另一方面,现代大机械参与农业生产,为整个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活力和吸引力,农业劳动由原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现在的机器育种、播种、飞机撒药灌溉,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劳动乐趣和劳动技术含量。农产品生产流水线也增加了农业生产整个环节的吸引力和神秘感。随着农业劳动者生活条件的改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业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的农业产业链的表现,它以田园景观和自然为依托结合农业产供销的特点,以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以及家庭生活为依托,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农业的相关产业形态。

二、三江地区农业旅游业向纵深发展的条件

农业由粗放到集约的发展,使三江地区农业旅游业向纵深发展成为必然。一方面,三江地区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其产业及产业发展规模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开展旅游业的优势和吸引力。

从产业和产业规模来看,三江地区地处三江平原,处在我国东北边疆,气候四季分明,是避暑胜地。从农作物和特色产品来看,有我国东北的大豆,也有优质豆油、东北大米,还有特色鱼类(三花五罗),如黑龙江的特产鲟鳇鱼、大马哈鱼等。还生活着我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赫哲族,有着在历史变迁中北大荒变北大仓的奇迹,有中苏边境的特有风情游,还有我国太阳最早升起的震撼等等,这些从农业产业和副业都别具特色,对人们的吸引力很强。农副产业中的一线农业,即农业生产,二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三线产业农副产品产业,四线产业的农业文化,风土、人情的产业,这些都是三江地区农业产业和农副产业链的特点,也为开展农业旅游奠定了客观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从农业旅游的吸引力来看,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追求生活质量和回归自热的归属感,加之城市的繁杂、拥挤、喧嚣,使人们有了短时逃避、调整、休息的意愿。北方的乡村以地广人稀为特征,人们畅游其间,心旷神怡,心清眼亮。一望无际的农田,清新的空气,寂静的旷野,让人们有极大的满足感,让人美不胜收,让人们总是神往。而且这种满足也符合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中的观赏特征,让游客有愉悦感、奇特度、完整度。同时,让游客充分感受和享受地域、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但传统农业所带来的旅游业的发展中存在一些弊端,如零星、散落(分散)、小家小户,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不具地方特色,只是对农业自然景观的游览;缺乏统一管理;对农业的旅游资源保护不够,垃圾没有很好处理,带来环境污染和自然景观毁灭性的破坏。传统农业旅游只是结合一些简单的、粗线条的吃住游和购物等,从业人员不专业,没有专业知识素养支撑;服务人员缺少培训,素质还不高;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整体上看素质偏低,产业化层次低。这是从农业的一般功能来说的。虽然有些地方也建了一些度假村,但单一分散,吃住游不规范,单打独斗,对游客来说来一次基本就没有了再来的欲望了。这种不系统、不成规模的简单粗放的农业旅游,对农业产业发展没有多大的辅助和推动作用。农产品没有深加工,旅游产品大都以农家乐之类为主,产品化程度低。市场是区域性周边市场,市场定位还存在相当大差距。以自驾旅游市场为主体的农业旅游的局限性必然影响旅游农业产品的销售。虽然旅游业有所开展,也给部分农民带来一定收入,但不是十分可观,没有把这一产业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旅游产业良性循环机制有待形成。

三、农业旅游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轨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随着农业产业由粗放到集约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转型给地区经济文化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从经济效益上看,收入增加。这种增加一方面是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在地区内成规模,地区内不同的产业园区的建立,自成体系、自有特色,园区位置也由点到面成规模;另一方面,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为农业旅游业提供了特色产品,如蘑菇、木耳、榛子、松子、粉条、散养的家禽及禽蛋等等。精加工和特色农副产品,为游客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游客对休闲食品、安全食品的需要,同时为农民提供了可观的收入。再者是随着旅游业向纵深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增多,这种需求的增加不是原来的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技能和技术的培训,只有参加培训才能适应岗位需要。随着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了,而且随着劳动力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更增加了他们就业的机会和竞争力,这势必会带来收入增幅的加快。

从劳动力的发展来看,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要求提高了,劳动者为了自身生存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需要,自动自觉的参与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他们不仅对自身要求提高了,而且还影响下一代对知识的探求。提高了这一群体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通过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体验,人们感觉到了德、勤、技、能对自己生活水平改善的意义。尤其是对自己选择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和工资收入的重要性。劳动者发自内心的去学习提高,去追求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梦想,从而带动整个农业人口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农业产业和产业链的发展来看,整个三江地区发展中,政府也非常重视对劳动者的培训和提高,如岗前、岗中的培训提高。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这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学习提高,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为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文化发展来看,每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就黑龙江省来说,地处祖国东北边疆,三江地区又处在最东北的地区,自古以来的发展使对外交流不畅,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对内对外旅游业的发展,这一地区文化交流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如北大荒文学,赫哲族渔猎文化,冰雪文化,米文化,水文化,山文化(秋天的五花山旅游)等等。通过国内外、海内外的发展,带动了区域文化的发展,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生产力的进步。

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协调统一发展,促进整个地区经济良性循环和发展。统一整体成规模、上档次,使农业旅游注重特色,注重三江地域的特点。另一方面,从地域优势上看,拥有广大的平原和优化的农业布局。

农业文化旅游篇5

1、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及类型

1.1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

(1)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可以简要的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与工业不同,农业本身就包含许多自然属性,如土地、气候、水源等,因此注定了农业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人们在劳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文化与农业融为一体,为农业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农村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正是农业携带的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融合,才形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吸引物,吸引城镇居民回归自然。

(2)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中国在地理上跨越面积大,地理区位的不同导致农业耕作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北方干旱,多种植小麦,南方高温,多种植水稻。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下,地区之间的文化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写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特定的地域、气候环境,使得人们的耕作方式、生活习惯、居住建筑都富有地区特色,如陕西全年干旱少雨,人们就住在窑洞里;福建等地全面湿热,人们为了防止洪水冲击,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3)具有资源利用率强的特点。农业生态旅游既具有农业的属性,又具有旅游业的属性。农业耕作要依赖当年的气候、降水量、温度等自然条件;而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出游的时间的不固定性。两者之间共同作用,相互补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创造多重经济效益。在气候条件不利于传统农作物耕种时,可以选择种植成熟期短的植物,满足游客体验农耕的需求;在气候条件有利时,种植传统农作物,通过传授种植知识、技巧等方式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的知识性。

(4)具有体验性强的功能。农业生态旅游除了具有生态旅游的特性之外,与其他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参与性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旅游活动。旅游者要自己种植农作物、除杂草、收获果实才能够体会到农业生态旅游的乐趣。旅游者参与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参与农作物的耕种、果实的采摘、家禽的喂养等多种方式,深度体验农业生态旅游。

1.2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式。

从我国目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不同地域之间农业生态旅游存在形式有所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观光型农园:主要以展示各种农产品为主,介绍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过程。通过开放农产品种植园区,满足游客观光、采摘、品尝果实等各种需求。同时,根据园区自身实力配备多媒体、指示牌等,展现农业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如广东省番禹龙农业大观园。农业公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旅游者休闲融为一体。农业公园一般以高技术农业生产、农村自然环境、农村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方便游客多样化的体验农业生态旅游。目前国内农业公园多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观光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民宿农庄:以乡村宁静的环境、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丰富的农产品吸引近距离的旅游者。旅游者在农庄内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真正体验农民日常的生活;如山东泰安的家庭农庄。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生态旅游认识上存在误区。

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具有生态旅游的重要特性,即旅游者渴望体验原生态自然及人文环境。而许多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盲目的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修建楼房,将原本乡土气息浓郁的乡村,改为坐落在乡村的“城市”。不仅不能够吸引旅游者,反而让前来旅游的游客失望而归。此外,有的地方仅仅把农业生态旅游作为吸引游客的噱头,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地的文化在缺乏保护意识下被游客所同化,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内涵。

2.2政府引导不到位。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部门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分支,涉及的行业众多,如林业、牧业、建筑业、餐饮业、旅游业;需要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各个行业同步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造成行业混乱、旅游产品良莠不齐等现象。

2.3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

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地域差异性大的特点,但纵观我国各地发展现状,开发的项目多为观光型农园、农业园区等;而活动的形式仅仅局限于“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的层面,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文化性不强,缺乏高端、精品旅游项目;导致游客在目的地滞留时间短、重游率低。部分旅游地已注意参与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但挖掘还不够深入,造成旅游产品形式过于单一,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俗套。

3、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农业生态旅游规划要合理。

在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前,必须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拟定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应涉及对产业的布局、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并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资源,发展具有独特性、条件优越的旅游地区。在开发过程中,要进行综合性、多样化的旅游活动项目设计,将生态旅游与农业完美的结合,将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知识与生态旅游理念融合,充分体现出农业生态旅游的参与性、观赏性、科教性、娱乐性,尽可能的发挥农业生态旅游多样化特性。

3.2完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

健全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是行业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些制度既要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同时也要约束旅游者的行为。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经营者多数为农民,缺乏管理经验与意识,造成服务和管理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文明现象,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行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从旅游的六要素方面约束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既提高了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能力,又能够督促旅游者制约不文明行为,从而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健康的发展。

3.3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意识。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农民是发展的主体,政府是行业发展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行业法规法规,保证行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此外,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组织,定期不定期的明察暗访,以保证法律法规起到监管和保护的作用。另外,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积极的参与农业生态旅游。

4.结语

农业文化旅游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策

收稿日期:2012-01-29

作者简介:黄梅梅(1980―),女,广西靖西人,农经师,主要从事办公室文秘和农业经济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工作。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205-03

1引言

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广西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80%以上在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广西以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抓手,充分利用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艺术开展农业观光游及农民生活体验游,促进了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地实现转移就业,拓宽增收门路,改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卫生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能够加强群众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文明素质。乡村旅游业正在成为广西实现富民强桂的新跨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广西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广西发展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广西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属全国较早兴起乡村旅游的省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在桂林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带动下,由外国散客及背包客的推动,在浏览漓江返程中转地的阳朔,广西乡村旅游悄然兴起。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政策的出台,桂林市将旅游与扶贫相结合,逐步在漓江沿岸以及龙脊梯田等著名景点景区着手发展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产业,阳朔高田乡枥村和龙胜龙脊和平乡就是这一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区各地纷纷开展了以“农家乐”、民族村寨观光游为主要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乡村旅游逐步在全区铺开。2004年以后,广西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发展规模和涵盖范围明显扩大,并成为广西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广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高度关注,有效地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业发展相结合,成为增加农民收入、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2006年,广西区旅游局和农业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广西乡村旅游的意见》,明确了广西各级旅游部门和农业部门将拿出专项资金对乡村旅游进行专项扶持,把旅游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广西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得益于领导重视,部门携手,措施到位,广西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促进了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传统农民向旅游从业者、传统居住型乡村向旅游接待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转变。截至2010年底,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累计建立各类休闲农业园288个,农家乐旅游点1000多个,其中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个,创建的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在全国排第9位,在西部省区排第2位,直接从事农家乐的农户近10万人,分布在全区14个市80多个县(市、区),年接待旅游人数约3500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农民从中增收近3亿元,旅游点农民人均年增收500元以上。自治区旅游局还与农业厅、建设厅和林业厅等部门合作打造了15条农业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了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目前正在积极建设的南宁至百色高速公路沿线和右江河谷沿线城乡风貌改造的乡村旅游村屯示范工作也初显成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旅游格局正在八桂大地形成。

目前,广西各地的乡村旅游形成由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区向外扩展,从单一的农业观光型逐步向以观光、考察、学习、休闲、度假、养生、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旅游产品类型多样,涵盖农业的各种业态,并形成广西自己的特色品牌。主要类型有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采摘型乡村旅游,如恭城县红岩瑶族村、北流市罗政村;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农业示范型乡村旅游,如广西八桂田园、广西现代科技示范中心、南宁金满园、北海田野科技种业园等;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如南宁市杨美古镇、宾阳县蔡氏书香古宅;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长寿养生型乡村旅游,如巴马县坡纳屯、乐业县火卖屯。

3发展乡村旅游取得的成效

3.1推动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组合,发展旅游可以使农业跳出单一农业生产的圈子,开发出生产过程中以及农产品收获前的观赏价值,增加了农产品的经营途径,更好的挖掘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旅游方面的价值。对旅游而言,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所产生的新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其融入自然、注重休闲的优势成为整个旅游产业链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大旅游产业的一种有益补充。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到953亿元,相当于全区当年生产总值(GDp)9502亿元的10%,旅游业已经成广西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作为大旅游产业组成部分的乡村旅游功不可没。

3.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农民劳动生活等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形成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有利于发挥农业本身具有但以前不被重视的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靖西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良性发展。如今当地种植的茶叶、辣椒等农作物,成为备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制作绣球、民族服饰、木雕等手工艺品,拓宽了增收渠道。

3.3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吸附能力强,每增加1个旅游业就业人员,可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增加5~6人就业。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为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开辟新途径,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客栈、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促进了农村餐饮、交通、文化等行业的发展。阳朔县现有乡村旅游示范村12个,拉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亿元,从事旅游业的农民人均增收达4000多元。据对广西50个农业旅游景点的统计,直接提供给当地农民的就业岗位达7000多个,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开辟了广阔的门路。

3.4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乡村旅游把城市的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增加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交流与沟通,帮助农民更多地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致富信息,直接带动了城乡之间财富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北流市罗政村通过休闲农业旅游和农家乐的开发,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八月十八均举办旅游文化节、裴九娘(裴圣)文化节、龙眼节等活动,吸引了10多万名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各种农村政策、种养信息、科技资讯、务工招聘则“搭车”宣传,城市游客在罗政村可领略到农村的生态之美,而村民则借机获得了农耕科技知识,呈现出村风好、民心顺、积极向上的和谐景象。

4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广西发展乡村旅游态势总体良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相关配套政策滞后,缺乏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论证和规划,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二是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三是旅游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精品景点少,缺乏自身特色,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因素使乡村旅游越来越难从旅游业中获利。四是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

4.1完善配套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中,研究利用好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关政策,用改革发展的思路来破解广西乡村旅游发展难题。在明确乡村旅游业范围界定的前提下,出台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政策,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扶持和打造一批有一定发展基础、特色鲜明、对农民增收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主管部门要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及制定乡村旅游线路,制作与景区、景物相协调的乡村旅游宣传资料和宣传广告牌。农业部门要结合“一村一品”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田园生态型休闲农业名村名镇;结合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基地;结合实话“百村示范”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民俗风情型休闲旅游示范新农村;结合农户庭院经济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农家乐型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点。建设、规划、土地、交通、供水、供电等相关部门,应优先考虑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点交通的通达力;税务、工商、卫生、文化等部门应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对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予以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直接用于采摘、观光、养殖、饲养的土地,免征土地所得税。

4.2科学布局,错位发展,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围绕广西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的“六大类型”,即“农(渔)家乐乡村旅游、生态休闲乡村旅游、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民族民俗风情乡村旅游、古村镇聚落乡村旅游、回归自然乡村旅游”,按照“交通便捷、设施配套、服务优良、管理规范”的思路,高标准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要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引导个性化发展,切实做到优势互补、关联带动,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此外,要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和营销,精心制作发行反映乡村旅游形象的宣传画册、光盘、书籍等,依托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宣传媒体,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宣传、推广和营销广西乡村旅游产品。

4.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把乡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推进城乡清洁工程,进一步改善乡村广播电视、通讯、供电、供水、医疗卫生服务等条件,配套抓好旅游信息服务网络、停车站场建设和农村“一池四改”(沼气池、改路、改水、改圈、改厕)工作,为游客提高空气清新和舒适宜人的休闲旅游环境,以放松心情,洗净城市所带来的铅华。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的观念,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4强化教育培训工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以旅游部门为主,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要配合抓好乡村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训,结合项目开发制定人才培训方案,重点对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开发、景区管理、家庭旅馆的经营管理、活动组织、市场促销、语言、传统技艺、民俗文化讲解等各类人才进行培训。重点抓好对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乡村旅游规划创意策划人员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引导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县乡各级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引导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为乡村旅游的加快发展提供门类全、数量足、质量高、用得上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人才,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5规范发展秩序,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对全区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广西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完善旅游服务标准、旅游投诉以及旅游处罚等相关标准和制度,完善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建立、实施乡村旅游行业准入制度,提高乡村旅游行业的进入门槛,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严格控制档次不高、卫生条件差的一家一户式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形式,净化乡村旅游市场环境,提升乡村旅游整体水平和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琳,贺亮军.广西农业旅游部门联手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n].广西日报,2011-06-21(6).

[2]苗丽,周少强.广西乡村游已成为广西旅游业品牌[n].当代生活报,2009-12-14(5).

[3]何明,邝伟楠.乡村旅游成为广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n].广西日报,2009-08-15(6).

农业文化旅游篇7

[关键词]都市农业旅游延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都市农业旅游是将都市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都市农业的经营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等吸引游客,实现旅游行为的新型旅游方式。

一、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优势

1.特色的黄土高原农业文化优势。首先,山地自然条件的特殊性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农耕方式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其次,具有黄土高原中的陕北地区农业风光,表现在随山地变换的农业格局和相应气候条件下的特殊农作物景观优势。

2.革命圣地的“红色农业”优势。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更是延安“红色农业”的源头;杨家岭革命旧址毛主席亲手耕种过的菜园,枣园故居周恩来参纺线比赛用过的纺车是伟人参加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更是艰苦奋斗延安精神和“红色农业”的传承;枣园幸福渠等等,都是丰富的独特优势资源。

3.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首先,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出产丰富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其次,高原地貌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山区耕作模式,两者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www.133229.com

4.具有区域特色的农家乐及农家饮食优势。陕北黄土高原区依靠其特有的农作物和风俗文化在农家乐及饮食文化上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有丰富的农家乐资源。其次,有独具陕北特色的农家饮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等特点,形成了多种特色风味食品,已经成为农家乐及农家饮食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规模普遍小,缺乏规模效益。由于受短期效益的支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规模狭小,项目规划粗糙,缺乏文化和教育内涵,形象不佳,营销落俗,大多数以小户个体农家乐为主,多分部在旅游景点周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2.缺乏合理规划,发展无序。目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缺乏必要的政策领导和合理规划,农业旅游项目雷同,近距离重复布局,低水平盲目扩张现象普遍。

3.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形态创新。延安都市农业旅游产品模式单一,缺乏有突出特色的拳头产品,吸引力度不够,并且创新意识不够,缺乏在农业旅游模式和形态上进行创新,难于持续发展。

4.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服务特色。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项目品位不高、品牌意识弱、品牌项目不多、不重视长线投入、服务缺乏特色。

5.都市农业科技含量低,缺乏旅游文化内涵。延安市农业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国内同类城市的差距逐步扩大,农业生产未能充分利用都市农业高科技化、现代化等多种功能将都市农业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项目科技文化含量低。

6.都市农业旅游管理水平低,经营效果欠佳。延安都市农业旅游处于兴起阶段,多数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从管理法规到开发管理者、旅游者素质等均未真正到位。从经营效果看,农业旅游开发弱,产业带动性不强,开发的层次水平和综合效益均不高。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设计

1.设施农业旅游模式。以蔬菜园、果园、枣园等基地来实现农业工厂化,开展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连锁项目,开发建设形成“公司+庄园+农户+游客”的产业链布局,这些既符合提高土地利用率,缓和延安用地紧张,又可以常年开放,户内户外旅游项目有机互补。

2.园艺农业旅游模式。农业旅游向高产新奇的观赏性农业发展,具有食用、观光、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着力开发高科技园区,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品种,同时配套发展相应的旅游设施,兼顾观赏农业景观、度假休闲活动,开发以高科技参观学习为主的旅游项目。

3.体验参与农业旅游模式。增长农知、科学考察农业场所,发展体验参与型都市农业旅游。在游览红色旅游的同时增添一些田园乐趣,调节延安乏味的人文旅游气氛。

4.休闲度假农业旅游模式。延安应结合自身优势开发休闲度假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窑洞群,借助陕北特殊黄土文化,进行剪纸、腰鼓、编织等农家活动来吸引观光旅游者;将生产项目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基地,结合旅游观光活动形成度假区。

5.农家乐旅游模式。农家乐属于体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较快,以各地民俗文化、种植养殖场地为依托,农作物生产多考虑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同时庄内配备娱乐设施及乡村小饭馆等。

三、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1.合理设计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格局

(1)内圈层农业商贸休闲区。本文内圈层指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内的区域,这里串联着最具特色的旅游地,并使热点和冷温点交错分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外圈层观光度假区。本文外圈层指辐射层——黄陵县、黄龙县、吴旗县,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外200km以内离延安市区较远的区域。

(3)城郊田园休闲体验区。主要指市区郊区田园,如南泥湾、万花山等,适合进行休闲体验、观光娱乐的区域。

2.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1)倡导绿色生态旅游,变革旅游观念。(2)城市工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和谐推进。

3.树立品牌意识,突出产品特色。特色和品牌是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在充分挖掘本区域独特的有形、无形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通过深化、活化等一系列的创意策划活动,打造成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品牌产品。

4.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通过对各县区旅游业整体规划、统筹开发、联合营销,进行县区间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形成线路景观的优化布局,推行和打造各县区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打造产业链条或在原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5.树立城市形象,挖掘特色都市农业文化

在保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进现代都市农业文化的发展,注意避免出现唯“农”而“农”及项目内容趋同,重点突出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农业文化旅游篇8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pine.ⅡandJamesH.Gilmore,theexperienceeconomy,Har2

vardBusinessReview,1998

[2]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08-01

[3]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

[5]魏小安.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2008年7月

[6]吴相利.英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m]社会科学家.--2005,(6)

农业文化旅游篇9

关键词:产业融合;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08

1引言

2016年国家发改委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就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和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式进入快车道。农村产业融合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良好环境;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加强了休闲农业的推广。在农村产业融合大环境下,休闲农业市场势必会迎来发展的新高度。

2发展背景

2.1休闲经济时代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融合和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人类精神需求不断增加,使得休闲经济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休闲消费存在很大潜力,国内中层阶级的崛起,成为休闲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生产力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整个社会及广大群众闲暇时间增多,休闲经济发展条件将逐步成熟。

2.2发展休闲农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

2016年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标志着发展休闲农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拉动内需,培育国内消费新的增长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措施;是引入扶贫新业态、促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战略措施。中央要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2.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休闲农业市场竞争,提高了对休闲农业创新性、资本及其它要素的要求。休闲农业旅游作为农村产业发展融合体,将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3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3.1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

利用假期体验现代农业的田园风格,参与农业和渔业、休闲娱乐等,让游客寻求回归生活的基本生活方式。城市人口对乡村生活质量的体验式的消费需求和观光农业和休闲的社会需求的兴起,许多中国的农业科技园区由单一功能的生产示范,逐渐转化为兼具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多重功能。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型、园林观光型、农业科技型、务农体验型。如以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农业、网络购物为一体,强调亲近自然及家庭温馨的日本moKUmoKU农场;台湾休闲农场的鼻祖――香格里拉休闲农场,集特色文化和农场内涵于一体,强调农场项目和农村生活的参与体验,多元业态共同发展,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

3.2民俗风情模式

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休闲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如云南民族村旅游区,景区内设立了民族博物馆、少数民族村寨、民族歌舞厅等旅游设施,展示了各少数民族村舍建筑、生产生活和宗教习俗,体现了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但在强化旅游项目体验性、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等方面还有待改善;湖南荆坪古文化村民俗文化气息浓厚,村内现存祠堂、古驿道、节孝坊、观音阁、唐代古井等20多处古文化遗址,其流传的如酒歌、傩戏等民俗表演吸引了无数游客。

3.3农家乐模式

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特色农产品、田园风光来吸引游客进行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型、民俗文化型、民居型、体闲娱乐型、食宿接待型、农事参与型。典型的如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四川成都碑县农科村农家乐,依托种植花卉营造的良好环境,开展垂钓、曲艺、骑马等休闲体验活动,突出发展以乡村酒店和高档花卉盆景为特色的农家乐旅游。村内成立了农家乐旅游协会,提高了农家旅游的规范化和组织化,并且在国内率先推行农家乐星级评定。近年来洋家乐――外国人办的农家乐正渐成风尚,因其遁循环保理念而受到外国友人和都市白领的青睐。如由部分外籍人士创办、结合中西方文化特色的浙江莫干山裸心谷度假区,内设有骑马、射箭、露天泳池等娱乐活动,崇尚回归自然,坚持低碳旅游。

3.4村落古镇模式

旅游古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式,以具有文化、历史、艺术等价值的核心旅游资源实体构成古村镇的特色旅游吸引力体系,开发休闲农业旅游。主要类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镇建筑型、新村风貌型。如乌镇在原有模式基础上,打造了休闲游和夜间游两方面核心产品,秉承“以存为真”理念,对休闲旅游品牌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雅安市雨城区在地震灾害重建以来,将休闲农业与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雨城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之路。

3.5市民农园模式

市民农园,又称社区支持农园,指农民承包土地建立休闲农园,由城市市民出资认购并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或经营家庭农艺,其收货的产品为市民所有,期间体验享受农业劳动过程乐趣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和休闲农业旅游形式。这些城市市民被称为周末农夫。该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后演变成多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如市民种植纪念树、市民租赁农舍经营农家乐等。典型的有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和日本仙台园艺中心,市场供不应求,备受消费者青睐。

3.6休闲度假模式

利用农业资源,如森林、草原、果园等,开展农业体验、农业观光、住宿度假等多种休闲度假活动。如以“奢华与朴素混搭,舒适和自然结合”为特色的北京密云山里寒舍度假酒店,将城市化星级酒店享受与自然农村生活融合,并配套游泳池、高尔夫球场、多功能娱乐中心等休闲度假项目,形成了山里寒舍创意休闲度假区;台湾新光兆丰休闲农场――集农、林、畜牧、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花莲民宿与饭店,依托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提供了多样化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农场内设立的亲子戏水区、生态鸟园区、迷你马场等主题区,强化了农场综合,也为不同年龄层次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度假体验。

3.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为游客提供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旅游活动。农业园区兼顾生产、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的功能,其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北京小汤山农业科技示范园――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高效开放,依据“科技示范、辐射带动、旅游观光”的功能定位,形成了以温泉文化、高科技农业观光为主的都市农业观光旅游区;以“人与植物共生共融”为主题的英国伊甸园,集科普教育、休闲体验、生态观光等功能为一体,是具有极高科研、产业和旅游价值的植物景观性主题公园。

4发展策略

4.1坚持政府引导,完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投融资体制机制

加强政府在政策支持、规范管理、创造环境中的作用,协调和制订促进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和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组织制定和完善标准的休闲农业旅游服务体系,加强对各类休闲农业产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管理和支持,增强行业自律性。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旅游企业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合作与政府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开发。

4.2坚持以农为本,深入挖掘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

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密切联系农业、农民和农村地区,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单位,以促进当地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为目标。根据农村产业一体化的要求,深入发展了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文化内涵,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习俗和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休闲农业,利用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拓展多元功能、环保友好、丰富文化休闲农业旅游。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旅游环境。

4.3坚持改革创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水平

适应休闲农业旅游向综合产业和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村集体或农村旅游合作社对农村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对农村土地和闲置农宅统一管理打造,实现规模经营;对休闲农业项目开发进行规范和管理,鼓励村民自愿参与;对农村公共空间进行统一营造,组织村民开展旅游接待活动,提供完善的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在管理实践方面,依据“组织化、标准化、特色化、智慧化”的总体要求,调动村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和开展旅游接待活动的积极性,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水平。

4.4坚持因地制宜,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品牌建设和吸引物塑造

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县创建,着力培育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县;将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与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整合起来,打造一批美丽休闲村镇;开展休闲农业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发挥媒体作用进行宣传;积极鼓励各示范点因地制宜地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新形式,举办特色鲜明的农事节庆活动,形成规范有序、联动协调的品牌建设机制。加快特色提炼,创建区域精品旅游品牌,逐步实现品牌延伸和品牌输出,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品牌复制。对农村休闲资源进行系统化整理,通过鲜明的文化主题导入转化为旅游吸引物,创造性地塑造具有竞争力的休闲旅游核心产品,增强休闲农业旅游吸引力。

农业文化旅游篇10

【关键词】新建县;进贤县;体验经济;农业生态旅游

1.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转贴于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八大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pine.ⅡandJamesH.Gilmore,theexperienceeconomy,Har2

vardBusinessReview,1998

[2]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08-01

[3]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