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和地理学的区别十篇地理和地理学的区别十篇

地理和地理学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07

地理和地理学的区别篇1

一、学会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化繁为简,突出区域特色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一节课中的香港和澳门两个地理区域就存在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理环境和特征。学习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学习,更好地突出这两个地理区域相近的特色。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神圣领土香港和澳门,它们有哪些相同或相似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吗?然后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查阅地图、合作讨论后得到以下观点:

1.相似的地理位置。香港和澳门都濒临南海,都和广东省相邻,香港位于珠江口的东侧,澳门位于珠江口的西侧,分别邻近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

2.相似的“经历”。香港和澳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澳门被葡萄牙侵占400多年,香港被英国侵占150多年。

3.都是华人为主的社会。香港和澳门虽经数百年的外国侵占,但仍是中国血统居民占绝大多数,香港居民中中国血统居民占98%,澳门居民中中国血统居民占95%以上。而且,两地中国血统居民的祖籍均以广东省最多。

4.都已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根据中英两国政府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香港回归后,我国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中葡两国政府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澳门回归后,我国设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

5.拥有同样美好的明天。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政策,“港人治港”、“澳人治澳”保证了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而且,在祖国内地强大支持下,香港和澳门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通过比较学习,一方面,使香港和澳门两个地理区域相似的地理特征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港、澳与祖国内地位置相近、血脉相通、文化相连。位置相近的区位特点,使港、澳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港、澳回归,说明祖国日益强大,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学会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辨别异同,掌握区域差异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的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极地地区”一节课中,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两个地理区域在地理特征上高度相似,但怎样让学生学会在“同”中求“异”,找出二者的差别?最好的方法还是比较。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两个区域相同的地理特征:

1.相同的高纬度地区。北极地区是指北纬66.5°(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南极地区是指南纬66.5°(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一样的冰雪世界。两极地区气候寒冷,常年被冰雪覆盖。

3.都是科学考察的宝地。两极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为广阔的领域,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4.都有顽强的生命存在。两极地区,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但仍有顽强生命存在,北极“霸主”是北极熊,南极“绅士”是企鹅。

学生比较出这两个区域的相同地理特征后,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辨别出这两个区域的差别。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北极地区有常住人口而南极地区却没有常住人口呢?试比较出这两个区域的人类活动有何不同。学生充分自学并合作讨论后就会得到以下看法: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最大的不同是,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中心,北冰洋被亚洲、北美洲和欧洲三大洲所包围,而南极地区则以陆地为中心,南极大陆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所环绕。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了南极和北极两个区域在气候上存在差异。在气温上,南极地区更冷,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50℃,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8℃。而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比南极地区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于100~250毫米。而南极地区的降水量则少得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所以,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更加恶劣。这就导致了两个地理区域的人类活动有所不同,北极地区有常住人口,如爱斯基摩人,主要从事渔猎活动。而南极地区没有常住人口,但科学考察活动方兴未艾(北极科考规模要小得多),多国在此建有科学考察站,如中国就先后建设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三个科学考察站。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不仅辨别了两个区域的异同,而且,还可以树立科学的思想、探索的精神、环保的意识。

地理和地理学的区别篇2

[内容摘要]大陆法和普通法存在很大的区别。对此,我国学者仅照搬了施米托夫的“区别论”和“等同论”而来深入分析。本文对施米托夫不同的表述作了分析,指出:如从内容而不从文字上说,“区别论”和“等同论”的对象是相同的,都是委任和授权。用“区别论”和“等同论”区分大陆法和普通法不符合实际情况。两大法系制度不同的法理根据是两大法系的传统不同:相对而言,大陆法走的是抽象之路,从逻辑出发;普通法走的是具体之路,从经验出发。[关键词],区别论,等同论,委任,授权一、“区别论”和“等同论”的本来表述无论在大陆法还是普通法中,都是重要的法律制度。大陆法中的和普通法中的存在很大的区别。两大法系制度的区别,是否反映了两大法系制度的法理根据的区别?学者对此作了探索。原联合国法律顾问、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主席、著名法学家施米托夫认为,大陆法的法理根据是“区别论”,普通法的法理根据是“等同论”。①就笔者所见,大陆学者在论述两大法系制度的法理根据时,都采用了施米托夫的观点。②那么,“区别论”是什么意思呢?具体地说,是什么和什么的区别呢?施米托夫原文是:大陆法上的理论最重要的特征是把委任(mandate,即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合同)与授权(authority,即人代表委托人与第三人签订合同的权力)的概念严格地区别开来。用克拉里斯(Clarise)的话来说,这两个概念:阐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委任指本人与人之间的内部关系;另一方面,则指交易的外部方面,即本人和人同第三人的关系。③从引文可知,在文字上,施米托夫所谓的区别,指委任和授权的区别。但根据他所引用的克拉里斯的话,“区别论”是指委任和的区别。需要指出,授权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施米托夫没有解释为什么在这里可以互相替代。那么,“等同论”又是什么意思呢?具体地说,是什么和什么等同呢?施米托夫原文是:普通法把本人与人的等同论作为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可以用“通过他人去做的行为视同自己亲自做的一样”(quifacitperalterumfacitperse)的短语来表述。④从引文可知,在文字上,施米托夫所谓的“等同”,指本人与人等同。但根据他所引用的短语,“等同论”是指行为和本人行为等同。所谓行为等同,只能理解为行为的结果等同。但从行为结果等同不能推论行为人等同。行为的结果归本人而不归人,正说明本人不等同于人。从以上介绍可知:第一,无论是“区别论”还是“等同论”,施米托夫在文字上和解释上的表述均存在内容的不同。第二,无论在文字上还是解释上,施米托夫的“区别论”的区别的对象,都不是他的“等同论”的等同的对象。也就是说,大陆法区别的对象,不是普通法等同的对象。施米托夫只是告诉人们:在某两个概念的关系上,大陆法持“区别论”;而在另外两个概念的关系上,普通法持“等同论”。这样的逻辑是令人费解的:因为大陆法区别的对象,普通法未必不区别;而普通法等同的对象,大陆法也未必不等同。如此比较有什么意义呢?二、大陆学者对“区别论”和“等同论”的表述大陆学者在“区别论”的表述上与施米托夫有所不同。《国际法研究》一书认为:“大陆法上的制度建立在将委任与权严格区别开来的区别论的基础上。其中委任(mandate)指本人与人(agent)之间的合同,调整本人与人之间的内部关系;权(authority)则指本人和人同第三人(thethirdparty)之间的外部关系。”⑤在这里,“区别论”之区别,成了委任和权的区别。需要指出,在施米托夫的原文中,“授权”两字后有一括号:(authority,即人代表委托人与第三人签订合同的权力)其中,authority的意思不是“授权”,而是“权”,即所授之权-顺便指出,民事关系各方法律地位平等,权是权利,不是权力。施米托夫称权为权力不妥-“委任”表示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合同关系,而权是人为行为的资格,“委任”和权不是同类概念。但学界在使用时并不注意区分。⑥把委任和授权的“区别”表述为委任和权的区别,是不确切的。《商事法》一书认为:“大陆法上的制度是建立在将委任与权严格区别开来的区别论的理论基础上的。所谓区别论,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把委任(即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合同)与授权(即人委托人与第三人签订合同的权利)的概念严格区别开来。委任指被人(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内部关系;则指交易的被人和人同第三人的外部关系……”⑦在这里,“区别论”之区别有三种含义:委任和权的区别;委任和授权的区别;委任和的区别。这三种区别究竟是什么关系,没有说明。这样,“区别论”所区别的对象究竟是什么,难以知晓。因此,大陆学者对“区别论”的表述和施米托夫原文的意思是有出入的。而大陆学者在“等同论”的表述上几乎一字不差地转抄了施米托夫的原文,⑧包括施米托夫文字和解释中的差异,但未作分析。当然,大陆学者也没有提及“区别论”和“等同论”比较对象的不同。三、“区别论”和“等同论”的应有含义应该如何评价施米托夫的理论呢?先说“区别论”。在理论中,“委任”和“授权”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但民法教科书只是告诉人们:“委任”是双方行为,反映了的内部关系:“授权”是单方行为,反映了的外部关系。但为什么这样?究竟什么是“委任”?什么是“授权”?却未见说明。这种情况影响了理论的研究。施米托夫观点的流传和误传,不能说和这种情况没有关系。确切地说,在大陆法中,所谓“委任”,指委托人聘请受托人就任某一职务,因此必须得到受托人的同意,属双方行为;所谓“授权”,指许可人许可被许可人在特定情况下行使许可人的姓名权或名称权,即许可被许可人以许可人名义,向第三人表示被许可人的某类效果意思,或接受第三人的某类效果意思,因此无须得到被许可人的同意,属单方行为。“委任”不包含“授权”,“授权”不是“委任”的组成部分。也不存在接受或不接受“授权”的问题。委托人聘请受托人就任某一职务后,可以向受托人作出某一“授权”,也可以不向受托人“授权”。委任合同通常不包含授权条款,但也可以包含授权条款。委任合同如包含授权条款,表示“委任”和“授权”同时发生,并不意味着“委任”包含“授权”,或受托人接受授权(“许可”)。“委任”必须向受托人为之:“授权”可以向被许可人为之,也可以向第三人为之。“委任”是委托人向受托人的承诺。“授权”是许可人向被许可人和第三人的承诺:(1)被许可人可以许可人名义,在授权范围内向第三人表示自己的效果意思,或接受第三人的效果意思,而由许可人承担行为后果;(2)第三人可接受被许可人在授权范围内以许可人名义表示的被许可人的效果意思,而请求许可人承担被许可人的行为后果。这是一种附条件的请求权。可见,虽然“授权”本来是许可人向被许可人授予权,但“授权”的效力表现为许可人在授予被许可人权的同时,也为第三人设定了一种附条件请求权。“委任”变动了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授权”不仅变动了许可人和被许可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而且变动了许可人和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委任”行为的相对人是受托人,“授权”行为的相对人包括被许可人和第三人。因此,“委任”是的内部行为,无对外效力;而“授权”是的涉外行为,既有对内效力,又有对外效力。大陆法赋予“委任”和“授权”以完全不同的含义,“授权”和“委任”被严格地区分开来。显然,“授权”不是让与权利。“授权”是许可他人行使权利,授权人“授权”后仍享有所授之权。而权利让与后,无论有偿让与还是无偿让与,让与人均不再享有权利。“授权”也不是委托行为。“委托”是请人代办某事,属双方行为。被许可人并无法定或约定义务以许可人名义行使许可人的姓名权,但如被许可人为此行为,推定被许可人和许可人之间成立委托合同。因此行为不构成无因管理。⑨因此,虽然在本来的意义上,授权与含义不同,但在施米托夫的行文中,“授权”与“”是一个意思,均反映了人可代本人向第三人建立的法律关系。这是的外部关系。在大陆法中,曾有这样的理论:委任合同对权限的约定,对人来说,其含义不过是“你不应该”,而并非“你不能”。大陆法也有类似的规定,如《德国商法典》第50条(1)款:“对法定商业范围的限制对第三人无效”。施米托夫的“区别论”的区别,其实是指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区别,即本人和人之间的合同关系,与人可代本人向第三人建立的合同关系的区别。再说“等同论”。前文指出,根据施米托夫所引用的短语,“等同论”应解释为行为等同于本人行为。但施米托夫在阐述“等同论”时,又有这样的文字:本人与人的等同论与拉班德的区别论针锋相对,它的含蓄意思是:作为本人知己的人已得到适当授权,其行为是在授权范围之内。等同论最为清楚不过地表达了拉班德之前欧洲大陆法典编纂中所体现的“是委任的后果”的思想,至少两者在理论上是不可分割的。⑩从引文可知,施米托夫的“等同论”,其真正的含义并不象他自己表述的那样,是人等同于本人;也不是他为解释“等同论”所引用的短语的意思:行为等同于本人行为;而是权限在授权范围之内,是委任的后果-其实就是行为等同于委任行为,的外部关系等同于的内部关系。这样,施米托夫的“区别论”所区别的对象,与他的“等同论”所等同的对象,就一致了:都是指委任和授权,表现为委任行为和行为,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然而,虽然大陆法区别了授权行为和委任行为,但普通法也没有规定权限绝对地受委任合同的制约。譬如,普通法规定了不容否认的,在此类中,本人必须承担行为人的无权后果。同样,虽然普通法主张行为等同于委任行为,并规定了行为等同于本人行为,但在大陆法中,行为的结果同样归本人。这意味着,在大陆法中,行为的结果也被等同于本人行为的结果。实际上,为了平衡关系各方的利益,无论大陆法还是普通法,都不可能使权限绝对地受委任合同的限制,也不可能允许权限完全背离委任合同。早期的大陆法未从理论上区别委任与授权,1794年的《普鲁士法典》甚至规定委任包含授权。这样的规定损害了第三人的利益,已为后来的大陆法制度修正。而按照《德国商法典》第50条(1)款,权限完全不受委任合同的制约,又对本人不公平。德国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对该条规定的适用范围不止一次作了限制。大陆法各国通过对各种权的具体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为与委任行为的区别。可以说,基于关系各方的平等法律地位,在一定限度内区别委任行为和行为,区别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是包括大陆法和普通法在内的一般民事制度的本质要求。以是否区别(或等同)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对相对成熟的制度分类,是十分困难的。施米托夫的“区别论”和“等同论”,并不能严格区分大陆法和普通法,更不是大陆法和普通法的法理根据。当然,对于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区别,两大法律体系的强调程度是不同的。这一问题将在下文讨论。四、两大法系的法理根据比较要寻找大陆法和普通法在法理根据上的区别,必须从两种制度的区别着手。大陆法和普通法的主要区别是:(1)大陆法限于法律行为(表意行为),而普通法不限于法律行为;(2)大陆法限于显名,而普通法除显名外,还包括隐名和不公开关系的合同行为。造成这两个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呢?罗马法早期无制度,原因有二:(1)家子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已为家父所吸收;(2)坚持债只能自为。后来逐渐地有所突破,但仍坚持不得为他人设定义务。民事关系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不得为他人设定义务向来是民事活动的原则。行为人代本人向第三人所为民事行为,[12]有两种情况。(1)事实行为,包括传达本人所表示的效果意思。此时行为人只是本人肢体的延长,行为后果自然应由本人承担。(2)法律行为,即表示自己的或接受他人的效果意思。此时行为人不仅延长了本人的肢体,而且延长了本人的意志。所谓延长了本人的意志,指行为人既在授权范围内行为,又有自己的意思表示;即既不改变本人意志,又不是本人意志的传达。其中,延长肢体是手段,延长意志是目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况:(1)为他人设定权利;(2)为他人设定义务。第一种情况不损害本人利益,自可允许。第二种情况损害本人利益,有违民法原理。因此,在近代以前,大陆法始终一般地禁止代他人订立合同。随着贸易的发展,在许多情况下,合同需由他人代订已成为一种必然。法律必须制定一套制度,使合同后果归属于本人。这就是制度。可见,大陆法制度是专为被许可人向第三人的法律行为而制定的制度。大陆法建立了法律行为理论。大陆法是建立在法律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的。普通法原来也一般地禁止委托他人代订合同,但普通法没有法律行为理论。普通法在将陈述性行为的行为后果归属于本人时,并不区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没有法律行为理论是普通法不限于法律行为的原因。前文指出,自罗马法以来,民法一直坚持不得为他人设定义务。这一限制的法理根据是民法的平等原则:民事关系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平等原则是民法的第一原则,民法的其他原则都派生于这一原则。大陆法在表面上或者说形式上突破了不得为他人设定义务的限制,从绝对地不得为他人设定义务,至有条件地为他人设定义务。这是大陆法区别于其他民事行为的本质特征,是民法中不得为他人设定义务的例外。为保证各方的平等地位,这一例外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大陆法认为,条件之一是披露授权人姓名,否则授权人不是合同当事人,自然不受合同约束。大陆法通过规定某些条件,使人可为显名授权人设定义务。在这里,大陆法坚持的是民法的平等原则。然而,授权人显名是关系中坚持平等原则的必要条件吗?在普通法中,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同样是民事活动的底线,不可突破。但普通法在坚持这一底线的前提下,通过规定某些更为复杂的条件,使人可为隐名授权人和不披露关系的授权人设定义务。可见,授权人显名不应成为制度的要件。大陆法和普通法在表面上都突破了不得为他人设定义务的限制,都坚持了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但大陆法采形式主义,要求关系形式完备。普通法采实质主义,不要求关系形式完备。从以上分析可知,是否坚持显名,与“区别论”和“等同论”没有关系。在普通法商业中,第三人必须善意才能得到保护,而德国的法定商业则无此要求。这说明大陆法比普通法更强调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区别。但正如前文所说,这一区别只是程度的不同,不是有无的不同。自罗马法以来,大陆法基本上走了一条抽象之路,创造了一系列高度概括、可以明确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的范畴,并在这些范畴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法学理论。大陆法不仅要求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而且要求按照现有的逻辑体系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大陆法的这一特点,使大陆法在世界各大法系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思辨性、逻辑性和清晰性,为学习、掌握法学理论,认识法律现象的本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现实生活是无限丰富、不断发展的。大陆法庞大严密的理论体系,使大陆法在适应现实生活时不够灵活,有时表现出形式主义。相对于大陆法,普通法所走的基本上是一条具体之路,不追求创造高度概括的范畴,构建无所不包的逻辑体系;不是从逻辑出发,而是从经验出发。普通法的这一特点,对学习、掌握法学理论,认识法律现象的本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普通法因此在适应现实生活时比较灵活。大陆法和普通法不同的传统,在制度中得到了明显的表现。大陆法创建了法律行为理论,使大陆法仅适用法律行为,不适用事实行为。而普通法无法律行为理论,普通法无此限制。大陆法在法理逻辑上的形式主义,使大陆法仅适用显名,不适用隐名和不披露关系的;而普通法在法理逻辑上的实质主义,使普通法无此限制。总之,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是两种关系。大陆法和普通法都承认它们的区别,但由于传统的不同,对这一区别强调的程度不同,如;普通法商业与《德国商法典》对第三人善意有不同的要求。称大陆法为“区别论”,普通法为“等同论”,不符合实际情况。当然,“区别论”和“等同论”更不是大陆法和普通法的区别的法理根据。两大法系制度的区别,包括对内外关系的区别的强调程度的区别,都源自各自的发展道路。注释:①[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381页。②参见郑自文:《国际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张艳:《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江帆:《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44、50页。③[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页。④[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⑤郑自文:《国际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⑥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⑦张艳:《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⑧[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郑自文:《国际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⑨华东政法学院民法教研室傅鼎生教授曾在一次讨论的座谈中指出,人如为行为,推定被人和人之间成立委托合同,因此行为不构成无因管理。本文引用了傅教授的观点。⑩[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版,第372页,注4.[12]本文所谓民事行为,指行为完成时发生民事效力之行为,以及行为完成时虽未发生民事效力,但如不撤销该行为,将发生民事效力之行为,如遗嘱行为。李锡鹤

地理和地理学的区别篇3

关键词:浅析;地理区域图;地位;表现形式;识别技巧

高考对地理区域地图,特别是中国区域图的考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地理区域图也可以说是高考命题永恒的主题。具有兼容性大和覆盖面广的基本特点,通过区域图的识别和分析可考查学生观察、描述、判断、分析、比较等综合能力,而地理区域识别是当前考生面临入图解题的第一道门槛,如何越过这道门槛,可以说是高考考试成败关键的一环。

一、地理区域图考查什么内容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事物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但归纳起来无外乎就是位置范围、自然、人文各个要素以及时空变化的主影响,其中自然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水文)、植被、土壤和矿产等。要考查一个区域必然是着重倾向于本区域内最具一般性的和最具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一般性的地理事物在本区域内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特征,或是该区域的地带性的反映,能体现地带性规律,而特殊性的地理事物是本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个性特征,或是非地带性的反映。在高考复习中注意区域地理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就避免了复习的杂乱无章和事无巨细,从而可节约宝贵的时间。

二、常见区域考查的表现形式

地理区域图是考查区域内地理事物的载体,区域图的多种表现形式丰富了区域考查的内容,在考试中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实际区域图

所谓实际区域图,就是在考试中给一幅具体的实际的区域地图,然后根据要求作答,这种区域图在考试中极为多见,这种图的入门主要是根据海陆位置、经纬位置、区域轮廓、特殊注记等入门分析。例如,(2011年新课标)36.(28分)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略)

2.等高线区域图

根据等高线的特征,判断区域地理特征的一种高考命题方式。

例如,(2010年新课标)如图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略)

3.自然带式区域图

这种类型的区域图是以自然带为基础,辅助以气候特征或其他一些区域特点为载体来表现某一区域的基本特征,进而设问,解答这类题是要根据自然带的类型和随高度变化规律,再依据题目所给的其他辅助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可以根据对基带的自然带分析所示区域进行空间定位。

4.剖面图示区域图

此类区域图以地形剖面图为载体,辅助以经纬度或海拔高度,表现某一区域的地势起伏特征,这类图需从经纬位置和海拔高度入手,具体分析图示特征,方可进行解答。

此外,还有景观图等。总之,考试中区域图的表现方法可谓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一方面是考查学生的读图试图能力,另一方面,是要考查学生对该区域内的自然、人文地理事物的掌握情况。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读识图方法,是进行区域分析的“敲门砖”。

三、区域识别的基本方法

区域识别的基础是区域的位置和特征,位置主要包含经纬位置和海陆位置,区域特征主要包含区域内的自然、人文要素特点,区域识别的最简便方法就是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空间定位的基本要求就是知道区域位置关系,也就是明确它在什么地方。

1.强化地图基础知识

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牢固树立地图的基础知识,从而为考试打下强硬的基础。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考试中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在复习时最好能结合地球仪和地图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特点。

(1)明确经纬线的基本含义和地图上的方向变化,认识极点和赤道的空间位置特点。

(2)了解不同区域经纬线(网)形状。例如:(下表表示高、中、低纬地区)经纬线(网)形状特点和方向变化

(3)把握经纬度的划分及空间分布规律。

例如,赤道两侧的纬度变化规律,特别是180°和0°经线两侧的经度递变特点,可结合地球仪作对比记忆理解。

(4)强记一些重要经纬线穿越的海陆位置。

例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0°)、180°经线、20°w、160°e、120°e、90°e、120°w、40°n。在空间定位时,有了这十三条重要经纬线,就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统一的经纬网,从而为区域空间定位夯实基础。

(5)对地图的特殊语言――重要图例、注记等给以高度重视。

例如,重要山脉、河流、湖泊、交通干线、洲界、国界、省区界以及其他自然、人文地理界线等。

2.空间定位的基本要求

(1)熟悉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大洲、大洋及重要的大的地形区、气候区。这样,在头脑中形成了基本的世界经纬网络,也能把世界掌握于心了。

(2)重点识记各大洲中部经纬线,明确大洲的基本大致位置。了解各大洲的主要分区和主要国家以及世界主要海域和这些重要经纬线的关系。

(3)宏观了解主要国家和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轮廓和重要经纬线的相对位置关系。

3.区域识别的操作方法

(1)依据经纬线(度)判断区域。首先根据图中经纬度的地变规律来判断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从而进行空间定位。

(2)依据区域轮廓识别区域。一般从自己最熟悉的区域向外辐射,就是由熟悉的区域向陌生区域扩散,对区域进行初步判断。

(3)依据海陆位置推测区域。根据海陆位置分布的相对关系分析,从而推测所在区域。

(4)依据对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判断区域。根据某一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该地理事物所在的位置和区域。

(5)依据图例、注记、比例尺等辅助判断。一般区域地图都有图例、注记、比例尺等标识,在使用前几种方法进行区域判断有困难的情况下,可借助图例、注记、比例尺等进行辅助判断。

就高考而言,在识读各种类型的区域地图时,首先应先看区域地图所给的所有条件,高考试题中的各种区域地图,出现的地图符号不会有一处无用,也不会有一处多余,正如前面所列举的例子。其次,针对区域地图不同表现形式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需要空间定位才能得出该区域地理特征的区域地图要掌握空间定位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目前高考题中有的不需要进行定位也可以得出结论,因此就结合其所给的所有区域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地理和地理学的区别篇4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指对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本省管辖海域范围内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实行保护优先、开发利用服从保护的方针,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第五条沿海各级政府应当切实履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加强对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领导,将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力度。

第六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实行统一规划、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建设与管理。

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管辖海域内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监督管理。

沿海市、县(市、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管辖海域内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跨市、县(市、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由共同的上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七条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海洋特别保护区发展规划和全省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会同省发展改革、环保等有关部门制订全省海洋特别保护区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海洋特别保护区规划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和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相衔接。

第八条下列区域可以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

(一)海洋生态系统敏感脆弱和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

(二)单种资源密度特别高的海洋生物定居区或多种海洋水生野生保护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区域;

(三)能对区域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的海洋水文、地理环境,如涌升流、汇聚流、环境自净区、岛礁区等独特区域;

(四)领海基点等涉及国家海洋权益的区域;

(五)具有特定保护价值的海洋自然、历史、文化遗迹分布区域;

(六)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亟待恢复、修复和整治的区域;

(七)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区域。

第九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分为生态保护型、生物资源保护型、非生物资源保护型、自然遗迹保护型、资源利用保留型等多种类型,根据区域内保护对象和海洋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海洋特别保护区类型,制定相应的保护区管理制度。

第十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分为部级和省级。

具有重大区域海洋生态保护和重要资源开发价值、涉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及其他需要申报部级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列为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除本条第二款之外的其他海洋特别保护区应当列为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第十一条海洋特别保护区由县级以上(含县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海洋资源环境状况、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及海洋特别保护区选划标准,组织选划论证和提出建区申请,经同级政府同意后,逐级上报省政府批准。

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政府同意后,报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跨行政区域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由各行政区域的共同上级政府提出申请,逐级上报省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申报海洋特别保护区需提交以下申报材料:

(一)海洋特别保护区申报书;

(二)海洋特别保护区选划论证报告;

(三)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管理方案。

海洋特别保护区申报书(空白)由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海洋特别保护区选划论证报告按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的编制大纲要求进行。

第十三条建立、调整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事先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或举行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

第十四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名称按照“海洋特别保护区所在行政区”(或“地名”)加“海洋”加“类型”加“特别保护区”的形式命名。

第十五条经批准建立的海洋特别保护区范围和界线,由同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适当位置设立界标,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撤销、调整和变化,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七条经批准建立的海洋特别保护区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加大对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必要时可以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在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具体开展海洋特别保护区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实施国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

(二)制定保护区的管理制度章程;

(三)制定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和保护与开发计划;

(四)负责保护区内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和评价;

(五)组织开展保护区内的日常巡护管理;

(六)组织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发活动和生态保护与恢复;

(七)组织开展保护区内宣传、教育、培训、国际合作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活动。

第十九条经批准设立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其管理机构或所在地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1年内编制完成海洋特别保护区总体规划,报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总体规划由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实行分区管理,可以根据保护与开发的需要和资源及环境的特点,适当划分出生态保护区、资源恢复区、环境整治区和开发利用区等。

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内除保护区总体规划所明确可以开展的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活动外,不得从事其他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活动;环境整治区和开发利用区内可以开展

不与保护目标相冲突的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活动。

第二十一条根据对主要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的需要,海洋特别保护区可以确定特别保护时段。在特别保护时段,严格控制对保护对象有较大影响的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活动。

特别保护时段由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向社会公众告知。

第二十二条严格控制在海洋特别保护区内进行炸岛、炸礁、采砂、围填海、砍伐林木等改变海岸和海底地形地貌或者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行为。

第二十三条严格控制在海洋特别保护区内进行下列活动:

(一)狩猎、放牧、捕捞、采集、垦荒、开矿、采石等活动;

(二)采捕野生鸟类、鸟蛋;

(三)炸鱼、毒鱼、电鱼;

(四)加工、销售、运输和携带以受保护的动植物与岩石等为原材料制作的旅游纪念品;

(五)采挖野生羊栖菜、水仙花、贻贝、泥蚶等水生和陆生动植物种苗;

(六)移动和破坏海洋特别保护区界标及保护设施。

第二十四条严格保护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和重要的海洋生物洄游通道、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栖息地等重要生境。

第二十五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及区内开发活动使用海域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二十六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内的开发活动和建设项目应当与保护区规划相协调,鼓励开展生态养殖、生态旅游、休闲渔业、人工繁育等与保护区保护目标相一致的生态型开

发利用项目,建立协调的生态经济模式。

第二十七条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环境保护要求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

第二十八条严禁在海洋特别保护区内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影响景观的生产生活设施。在保护区内进行海洋和海岸工程建设,必须依法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须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批准。

第二十九条海洋特别保护区不得新建陆源污染物的排污口,现有排污口应当逐步关停或改造成离岸排放,对入海污染物实行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制度。

第三十条在海洋特别保护区内不得擅自倾倒任何废弃物,生活污水必须实现达标排放,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置。

第三十一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须符合保护区总体规划,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当地旅游部门制定旅游规划,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合理控制游客流量。

第三十二条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区内有关单位共同制定防止海洋污染、生态破坏及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报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遇突发性事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第三十三条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对保护区的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定期进行调查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生态保护、资源恢复、生态环境整治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动态调整区内保护与开发计划。

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与开发计划调整应当报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与开发计划调整应当报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四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实行管理评估制度,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海洋特别保护区进行监督检查,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保护区总体规划,及时调整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与开发计划。

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管理评估和考核制度,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或不遵守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相关管理制度,导致海洋特别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或环境破坏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三十六条因管理不善致使海洋特别保护区受到破坏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保护区管理机构予以纠正。

第三十七条因破坏严重而失去保护区存在价值的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报请省政府批准,取消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格,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地理和地理学的区别篇5

地理学科有理科特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这常常令学生学习地理心生畏惧,部分学生从而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导致班级地理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小编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3、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4、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

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5、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形成四季和五带。

6、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7、0度纬线是赤道;

0度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只有一条0度纬线、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8、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9、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

10、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11、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经线或者是180度经线,就看度数,度数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为西经。

12、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度数顺时针增大的是东经,逆时针增大的为西经;

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则相反。

13、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14、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纬线,就看度数,度数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向北增大的为北纬。

15、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要用以下规律:以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南纬;

以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北纬。

16、0度(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200w、1600e划分东西半球。

17、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a、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

B、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数比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表示的内容简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方;

B、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8、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19、相对高度:两地之间的垂直距离。

20、等高线: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一、位置优越

【半球位置】

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近50度),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小部分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没有寒带。

2、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由于高纬地区气温低,低纬地区气温高,所以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从而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

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国土辽阔

【辽阔的陆地领土】

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国家有14个。

3、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000多千米;

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

【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瑞——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

【广袤的海洋国土】

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主要岛屿】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以上,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岛屿。【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诀)

东有朝鲜北蒙俄、西北吉塔哈萨克;西面巴基斯坦阿富汗、南有缅甸越南和老挝;

西南不丹泥泊尔、印度西藏一山隔;隔海相望共六个、印马文菲日韩国;

【中国之最】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我中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三、34个省级行政区

【三级行政区划】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口诀)

京津沪、内蒙古;黑吉辽、冀豫鲁;青宁新、浙皖苏;

湘鄂赣、晋陕甘;闽粤桂、琼台黔;港澳渝、川藏滇;

【5个自治区】(口诀):新疆西藏和广西、内蒙宁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口诀):重上北天;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学习方法地理理性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联系的知识。它包括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理论三部分。地理理性知识的学法在策略上应有的放矢,即学概念要抓本质特征;学规律要找联系、找趋势;学理论要使概念和规律系统化。在技能上分为以下三种学法:

1地理概念的学法。按照学习心理即感知、理解、记忆、区别概念的进程分为:

⑴感知概念的学法,即利用自己头脑中原有的感性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想象力,首先感知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其次发现地理事物的特征,最后经抽象、概念的思维过程,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通过“感知事物发现特征抓住本质”三个具体步骤学习概念的学法。

⑵理解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概念的基础上,先通过分析概念的内涵,再划分概念的外延(即归纳类型)两个具体步骤,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理解概念的学法。

⑶记忆概念的学法,即在感知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对比、归纳、挖掘特征等相互并列或互补的方式,将概念的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学法。

⑷区别概念的学法,即通过对概念之间本质属性或各种关系的比较,找出概念之间差异的学法。此学法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记忆概念,最适合学习易混淆的概念。操作时可从分析、对比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入手,找出差异,如时间与空间的区别;从概念的从属关系上区别,如降水与降雨,土地与土壤。从概念的并列关系上区别,如气候类型、植被带、自然带之间的区别;从概念的因果关系上区别,如风蚀作用与风蚀地形;从概念的对立关系上区别,如气旋与反气旋;从概念的近似关系上区别,如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从概念的交叉关系上区别,如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与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

2地理规律的学法。地理规律是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它包括地理原理、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演变规律三部分。学习地理规律从策略上一定要抓住“联系”,寻找地理事物本质联系的原因,明确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清楚地理事物联系的发展过程或趋势。从技能上需要掌握学习地理规律的主要方法。

⑴因果联系的学法,即在阅读课文、阅读图像、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或对规律所涉及的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找出地理事物为什么存在必然联系的原因,从而理解规律的学习方法。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原理,也可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和演变规律的成因分析。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产业转移的原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周期性演变规律的原因时,均可用此法学习。

⑵空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里(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甚至宇宙空间),有其空间位置、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所以,地理事物联系的状况,主要是空间联系。只有明确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事实,才能进一步理解地理事物与空间的本质联系。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事实及其空间联系,最好的工具就是地理图像,尤其是地理分布图。空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通过阅读地理分布图,在明确了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结构等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明确地理事物与空间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理解规律的学法。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例如用此法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

⑶时间联系的学法。由于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发生,并随时间而变化。所以,时间联系的学法,就是采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方法,来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随时间发生、发展、变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用四个步骤来学习。首先,要特别关注地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其次,在阅读地理图像、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存在的状况,找出不同时期地理事物发展的特点;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明确不同时期地理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最后,用概括的、准确恰当的语句或简图(表),表达出地理事物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这一学法,主要用于学习地理演变规律,如学习生物演化序列,气候变化史、城市化进程等演变规律。同时也可作为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分布规律的辅助学法。

3地理理论的学法。地理理论是有关整个地理环境或其中某一广阔领域的整体认识,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经过系统化后形成的知识体系。地理理论的学法就是通过综合分析和系统归纳,使相关的概念和规律系统化的学法。它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建立新的概念;其次,明确理论中包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地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例如板块构造理论的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中心地理论的学习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常用知识点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面向太平洋,海岸线漫长,沿海港口多,有利于海运发展。陆上国界线漫长,接壤的国家多,容易导致不稳定。南北跨纬度大,东西跨时区多,山地居多。

1、地理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看,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

3、主要邻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4、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

5、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并能在地图上找出其位置。

(八年级上册p10和p7)

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7、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8、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

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壮族。

9、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呈东多西少的特点;

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10、能在地图上找出京广线、京九线、宝成线昆线、陇海线等铁路干线。

(八年

级上册p91)

11、主要铁路枢纽各位于哪些铁路的交汇处:

12、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3、以秦岭—淮河划分南北方向。

16、南北方人文差异及自然原因:

17、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西北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另外在西北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发展灌溉农业;在青藏地区的藏南谷地、湟水谷地等地区发展河谷农业。

18、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特色: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位置、资源)和社会条件(资金、技术、人才等),与港澳地区以“前店后厂”的模式发展外向型经济。

地理和地理学的区别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理比较法;策略

地理比较法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它通常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以求更清晰地区分彼此。在地理教学中,如果合理使用地理比较法的话,能够突出重点,用鲜明的比较让学生掌握更多地理知识。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巧妙运用地理比较法,逐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提高分析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运用同类互比方法,分析近似概念

在地理教学的时候,如果使用一组意思相近、彼此相互有关的事物进行比较的话,叫同类互比法,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对比一组比较相似的概念。在学习地理的时候,通常会遇到此类比较方法,只要是同类别的两组事物都可以拿来比较,所比较的内容一般都是某些地区的地理特征等。例如,教师在教授中国地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比中国沿海地区和中国内陆干旱地区,分别从它们的年降水量、光照情况、气温情况、湿度情况等方面来进行对比,只要列出一个简单的数据对比表格,学生就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和沿海地区在地理特点上的不同。也就是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不同地区的各种不同的地理数值,然后将它们进行综合分析,并从中找到是否有规律。

有的时候为了突出中心对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着重找出所有对比内容中最具有特点的中心对象。例如,为了让学生明白我国什么地区夏季洪涝灾害最严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华南地区、东北地区等不同区域内夏季洪涝灾害的情况,然后找到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通过这样的分析,很容易让学生记住关键

内容。

二、巧用相反对比方法,引起学生思索

在地理教学中,反比法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地理教师可以在教授一些相对立,或者意思相反的概念的时候,使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指点学生从这些相反的概念中找到可以对比的点,然后比较二者的不同。例如,在讲述气旋和反气旋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它们对比讲述,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旋和反气旋的三维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分辨它们的旋转方向、气流特点,对于天气所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自己将观察所得到的结果整理成表格。通过这样的理性思索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记住地理知识,同时养成理性思索地理概念的好习惯。

不过教师要注意,对于一些相对来说较抽象,比较难理解的问题,不是简单使用反比法就能够解决问题的,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点点深入地理概念中,逐步掌握抽象的地理概念。例如,在对比恒星和行星的时候,教师可以逐步引发学生思考:“恒星是永远在天空恒定不动的,而行星则是在动的,这样说到底能不能用来区分恒星和行星呢?”引发学生思索之后再提出:“那么,为什么我们看恒星的时候,感觉它的位置没有改变,但是在看行星的时候,感觉位置在发生变化呢?”最后,还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索:“有哪些是行星,哪些是恒星?”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便可以让学生逐步了解行星和恒星之间的区别,渐渐形成较清晰的概念,对学好地理有一定的帮助。

三、引入生活常见事物,分析抽象事物

由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相对来说比较远,所以教师如果想要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地理概念的话,就必须要用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进行比喻,这些例子较为形象化,容易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联想,这样就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了,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例如,在学气层的层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举例子,可以将大气层比喻成鸡尾酒,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外层就是鸡尾酒中的不同层次。教师可以用彩色的图片来分别展示大气层的不同气流层,并且让学生尝试说说哪一种颜色对应的是哪一层气流层,它的成分一般是什么,厚度是多少等。例如,对流层是最底部的那一层,厚度大概是十到二十千米,集中了大多数的气象现象,同时水蒸气也大多存在于这一层之中等。将不同颜色的鸡尾酒对应不同的气流层,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加形象的思维,在回忆的时候脑海中自动出现图像,记忆的效果会好很多,同时鲜艳的色彩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地理教学的时候使用比较法的话,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如何分析地理学科中的诸多问题。地理比较法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更加恰当的比较法,让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

地理和地理学的区别篇7

关键词:农用地;定级成果;研究

1.巴林左旗农用地级别概述

巴林左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南端的西辽河支流乌尔吉沐沦河中上游地段。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地势由中低山山地逐渐过渡到低山丘陵和冲积平原,海拔高度从1700m下降到400m。巴林左旗大体上划分为三种地貌类型,即北部、西北部中低山山地区,中、南部低山丘陵区,河谷平川区。

东与阿鲁科尔沁旗为邻,西、南两面与巴林右旗接壤,北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交界。南北最长122公里,东西最宽65公里,总面积6469平方公里。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林东镇位于中部,城镇建成区面积约为910公顷,南距首都北京761公里,西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1400多公里,距赤峰市274公里。

根据巴林左旗农用地利用现状和调查搜集掌握资料情况,开展农用地定级工作。

工作步骤:①选取并确定定级因素及其权重:采用专家经验法选取定级因素,结合专家意见,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定级因素权重。②编制“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结合外业调查基础资料,编制“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并采用抽样检验的方法,选择2个乡镇进行试评,检验“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③绘制定级因素因子等值线图:量化定级因素因子指标,借助aRCGiS和mapGiS地价管理信息系统生成定级因素因子分值图、作用分等值线图。④划分定级单元:采用多边形法和地块法,将各定级因素分值图进行叠加,形成初步定级单元,结合底图地块,调整定级单元。⑤采用《农用地定级估价规程》规定的方法对单元内定级因素分值进行取值和计算。⑥依据定级指数初步划分农用地土地级别,并进行必要的校验,调整确定最终的级别范围,量算出各级别的土地面积。

巴林左旗农用地定级的耕地面积将近12万公顷,共分4个级别,其中质量最好为一级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3%,水浇地占有绝对的比例。质量较差为四级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7%,均为旱地。

Ⅰ级耕地主要分布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城镇周围、乌尔吉沐沦河林东镇至十三敖包镇五号村段两岸和乌尔吉沐沦河林东镇衙门庙村至隆昌镇南湾子段两岸,也有少部分零星分布于其他各个建制镇居民点周围区域,其中林东镇Ⅰ级耕地占林东镇耕地总面积的22%,隆昌镇Ⅰ级耕地占隆昌镇耕地总面积的13%,十三敖包镇Ⅰ级耕地占十三敖包镇耕地总面积的9%,碧流台镇Ⅰ级耕地占碧流台镇耕地总面积的1.5%。

Ⅱ级耕地主要分布在乌尔吉沐沦河及其支流两岸(除Ⅰ级区域外),建制镇居民点周围区域,辖7个乡镇。其中林东镇、十三敖包镇和隆昌镇占Ⅱ级耕地总面积比例较高,均在20%以上;查干哈达苏木Ⅱ级耕地最少,占Ⅱ级耕地总面积的3%,占查干哈达苏木耕地总面积的17%,是该区域质量最优的耕地。

Ⅲ级耕地主要分布在巴林左旗中、南部,9个乡镇苏木均有分布。其中隆昌镇和十三敖包镇Ⅲ级耕地面积之和占Ⅲ级耕地总面积的50%;白音诺尔镇Ⅲ级耕地为其质量最优的耕地,面积占Ⅲ级耕地总面积比例不足1%,占白音诺尔镇耕地总面积的16%;乌兰达坝苏木Ⅲ级耕地也为其质量最优的耕地,占乌兰达坝苏木耕地总面积的24%。

Ⅳ级耕地主要分布于巴林左旗北部,9个乡镇苏木均有分布。碧流台镇Ⅳ级耕地占Ⅳ级耕地总面积比例最高,为25%,占碧流台镇耕地总面积的49%。各乡镇中Ⅳ级耕地占各自辖区耕地面积比例超过50%的包括白音诺尔镇、乌兰达坝苏木、哈拉哈达镇和富河镇,其中白音诺尔镇Ⅳ级耕地占其辖区耕地面积的85%;占各自辖区面积比例最少为隆昌镇,所占比例不足6%。

综上所述,林东镇、十三敖包镇和隆昌镇优质耕地面积占各自辖区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较大,乌兰达坝苏木、白音诺尔镇、碧流台镇、哈拉哈达镇和富河镇劣质耕地面积占各自辖区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较大,查干哈达苏木耕地质量一般,差异不明显。

2.农用地级别分布特点分析

Ⅰ级耕地与其他级别耕地相比,自然条件优势明显。该区域耕地分布在河谷平川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积温适中,无霜期较长,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方面,该区域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灌溉保证率较高,到农贸市场和中心城镇较为便利,耕地质量最好,主要种植玉米、谷子、葵花和蔬菜,水浇地玉米产量一般在2000斤/亩左右。

Ⅱ级耕地与Ⅰ级耕地差异主要体现在自然因素和区位因素两方面:Ⅱ级耕地的水热条件稍差于Ⅰ级耕地;Ⅱ级土地距离中心镇、道路和农贸市场的距离较远,相应因子的作用分值较小,导致定级指数相对较低。因此该区域农作物产量低于Ⅰ级耕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为玉米、葵花。水浇地玉米产量一般在1600斤/亩左右。

Ⅲ级耕地处于低山丘陵区,耕地坡度增大,水热条件与Ⅰ级、Ⅱ级相比明显下降,个别地区出现饮用水紧张的现象(如十三敖包镇五星村部分地区,尖山子村部分区域,林东镇的蟠龙岗村等等);Ⅲ级耕地区位条件与Ⅰ级、Ⅱ级相比相对较差,导致该区域土地级别和价格较低。该区域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为谷子、高粱、玉米和豆类,玉米产量在900斤/亩左右。

Ⅳ级耕地所处区域的自然质量相对较差(如巴林左旗北部区域土地坡度较大,水资源贫乏,无霜期较短,土壤肥力较低),距中心镇和农贸市场较远。受自然条件或经济条件、区位因素的限制,致使该级别土地质量最差。耕种的主要农作物为谷子、玉米和高粱,玉米一般产量在300~500斤/亩。

3.农用地耕作中遇到的主要题及应对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区域(如巴林左旗北部地区)资金技术投入不足,农用地生产力低;有机质含量虽较高,但不稳定,氮、磷、钾比例失调,土地沙性较大,潜在肥力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关系紧张;用地养地不平衡,用大于养,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连年的干旱,影响旱地产量。

(2)应对措施:Ⅰ、Ⅱ级土地主要从调整种植结构,实行生物改良,同时积极兴建排灌工程,发展灌溉,改善利用条件。Ⅲ、Ⅳ级地可采取生物、农业、水利等综合治理措施,改良土壤,建设稳产、高产农田;亦可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如道老毛道的茄子)、露地蔬菜(生产外地市场的淡季蔬菜)以及发展优质玉米或结合养殖业发展粮饲兼用玉米,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挥农区畜牧业,多积肥积好肥,积极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学肥料,注意养分协调,逐步提高土壤肥力;土质改良,减缓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增加投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设农田林网,精耕细作,实现田园化利用,提高耕地质量;防治土壤污染;搞好生态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

(3)农用地定级成果应用的建议

农用地定级是手段,目的在于成果的应用,使定级成果在生产建设和各项管理及经济活动中发挥更大的效益。因此,在对巴林左旗农用地科学合理定级的基础上,如何将定级成果应用于各项生产活动,使之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产效益是该项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农用地定级成果应用上,目前尚缺少较成熟的经验。根据本次工作的实际,为进一步推进农用地定级工作向纵深发展,对现阶段该项成果的应用提出如下建议。

1.农用地定级成果可作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合理土地利用方向的依据

a.根据农用地定级结果,组织编制科学的农业发展规划。

b.根据不同地块的质量级别状况,针对特定的障碍因素条件,确定农田基本建设的内容,因地制宜的调整土地利用方向。

2.农用地定级成果可作为农村地籍管理的基础

农村地籍管理是农用地管理的基础。农用地既是资源,又是资产,在地籍管理中既要掌握农用地的数量,又要明确农用地质量水平。土地级别是土地质量优劣的综合反映,为更有效的利用土地,保护耕地提供科学依据,尤其是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定级成果反映了土地质量的优劣程度,为土地改变用途,非农建设占用,补充同等质量和数量的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3.农用地定级成果可作为农用地建设与土地整理的依据

就农用土地而言,土地整理主要是农田整理、农地改造、地块调整等。通过整理,达到农业规模经营的目的,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通过合理的农用地价格,加快农用地的流转,促进农用地的集中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依据。这些工作都需要根据农用地的级别和价格进行。

4.农用地定级成果可作为农地产权流转和市场管理的依据

通过对农用地进行定级,我们将以可比的土地级别和级差标准,为使用土地实行按质定价,按质纳税提供科学依据,这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农用地定级成果为确定农用地征用价格提供科学依据,有效的指导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完成城乡地价的接轨。

参考文献:

[1]胡多才《基于GiS技术的农用地定级及应用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2]尹君、安智生、王亚西、姚会斌《农用地定级估价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

[3]郭润红《太原市万柏林区农用地定级与估价》,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张转《基于GiS的神木县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长安大学,2008年;

[5]邵景安《重庆市近郊丘陵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指标体系研究――以璧山县为例》,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地理和地理学的区别篇8

按地理技能的性质,可以分为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头脑中对事物比较、分析、综合等智力活动方式,其活动是借助于头脑内部的语言来实现的,如在阅读地图过程中,头脑对地图上的图例、等值线等均通过语言的形式赋于意义,从而开展认识活动。目前,也有人认为智力技能观应是一种学习观,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广义的知识掌握并不是两回事。”(邵瑞珍等,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由此,可以把智力技能看作一种广泛存在于学习的各处领域的经过练习而形成的认识活动方式。操作技能是通过机体运动来实现的,例如,学生对岩石和矿物的鉴别,主要通过观察、动手触摸和硬度比较等机体活动来实现的,这可视为操作技能。

一、地理技能的主要构成

地理技能大多属于智力技能,具体表现为:

1.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技能。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地理分布,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而这一切,一般都需要学生能够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

2.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技能。学习区域特征常常需要通过运用比较方法;掌握地理成因则又常常需要进行分析和综合。

3.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作出正确评价的技能。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自然和自然资源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地理学科经常涉及的教学内容。

二、学习地理技能的个性差异

不少中学地理教师发现,有些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较高,而有些则相反。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学生学习地理技能存在着个性差异,具体表现为:

1.解决问题熟练程度的差异。例如,学习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各种地形,有些中学生能很快判断出山脊或山谷,而另一些中学生则需花费很多时间才能作出判断。他们先画出山脊线(或山谷线),再作此垂线,接下去是比较垂线中央与两侧的高低,最后才能作出判断。可见,前一部分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能够“跳跃”过某些步骤而直接找出答案。而后一部分中学生只会一步一步地按教师告诉的步骤去做,而缺乏在较高层次上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

2.解决问题准确、全面程度的差异。例如,学习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有些中学生从数量(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结构、地区分布、开发利用等方面把知识进行整理,纳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框架”之内,在答题时,回答一般比较准确和全面。而另一些中学生则花费较多时间背记各种自然资源的特点,他们不善于发现这些知识在组成上的共同特征,结果回答问题时,时常错答或漏答。

三、学生经验在地理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一般认为,学生地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学生按教师安排的步骤进行练习的过程。其实,这样认识尚不够全面。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还经常相对独立地探索简便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按此进行练习,从而对技能形成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下述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自己相对独立地发现一种快速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被以后的学习证明,这种方法是正确有效的。例如,有高中学生认为课本提供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比较抽象,计算也有些复杂,故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定义,利用平面几何知识,用图解法来求正午太阳高度角。

另一种是学生相对独立地发现一种学习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此方法,但实际上,此方法是有问题的,即在某些情况下此方法不适用。例如,有学生认为,凡是在分层设色图上,绿色的地区为平原,并据此作为地形类型判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这样判断会出问题的,例如,某些盆地在分层设色图上也呈绿色。

可见,学生经验在地理技能学习中可能起到促进学习的良好作用,也可能起到形成错误判断的不良作用。这应引起地理教师的重视。

四、地理技能的教学

根据不少地理教师的教学经验,地理技能的教学应着重注意下述问题:

1.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例如,为使学生掌握在南极洲地图上判别任意两地间方位的技能,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经线上两地的方位,再使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纬线上两地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学会判别任意两地之间的方位。

地理和地理学的区别篇9

关键词:山地别墅区;水景设计;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09302

1引言

我国属于山地较多的国家,不仅要在地势平坦的城市中心区优化城市建设,也要着眼于山地的开发及利用,由于山地整体生态环境优于城市中心,山地型社区定位往往偏向中高档群体,同时较之城市中心具备了更为贴近自然的山水背景,山地别墅地形复杂而且对景观的要求严格,所以研究山地住宅区景观规划,尤其是其中水景的规划对于中高档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

2山地别墅区园林水景作用

2.1水景景观作用

在中国园林景观艺术文化中,偏爱自然山水,讲究“由人作,若天开”的艺术特色。山、水是构成山地别墅区景观的重要因素,在设计优秀的水景中,水面在整个区域如一平面,可作为岸畔或水中景物的基底,产生倒影,扩展和丰富空间观。当群山秀岭间零散的别墅区都以水面为构图元素的时候,水面就会起到统一的作用,水面将不同的空间、景点连接起来从而形成连带的整体感。典雅的山地别墅区水景景观中,水面常常由泉水汇流而成,在泉源之处布置清渠沟壑,水流跌荡起伏,山间旗木茂盛,让人回味无穷,增加了居住环境清新优雅的感觉。现代山水城市理论阐述了水景与人居环境的紧密关系。依山傍水,使山地别墅区成为理想家园的模式,从人的生理、心理角度来分析,居住在美好的山水间,的确是人类最原始而又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在园林景观中运用水景设计,可以产生巨大的景观效应[2]。

2.2生态环境作用

水景以它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美学表达方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尤其是山地别墅这一具有巨大环境资源优势的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水能起到降温、增湿、减尘、隔噪等作用,水环境产生的负氧离子能改善人体健康状况,水系可调节居住区的环境,增强居住区的舒适感和美感。研究还表明,水生植物可以吸附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抑制有害藻类大量繁殖,遏制底泥营养盐向水中再释放,以利于水体的生态平衡。依靠科学的种植配置,在山地别墅区内建立合理的良性生态循环水景环境,可以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作用。

3山地别墅区水景规划设计原则

山地别墅水景更能给人幽静、温馨的生活环境,是美化居住区环境、提升居住品位的重要方式,水景设计可以结合别墅区地理地貌,模拟自然界中湖、塘、溪、喷泉、飞瀑,从水的存在状态分静止和流动等类型。以静止水为主的水景在居住区中形成片状汇集的水面景观,多以规则式水池和自然式的水塘等形式出现;以流水为主的水景则使流水作为一种动态因素,具有一定的运动性和方向性,如溪流和水台阶,被限制在一定的空间氛围,由于重力作用而产生流动;以落水为主的水景在居住区环境中利用人工水聚集一处,使水流从高处跌落而形成的水带,通常以人工模仿自然瀑布的形式出现,从人工水池到自然水道,瀑布、叠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喷水为主的水景则是克服地心吸引力的自然规律,借助机械外力射向空中的水体景观[3]。

水景从功能元素和园艺元素的角度,有自然水景、泳池水景、景观用水和庭院水景、装饰水景等内容。水景环境设计包含水中景观和岸边景观,居住区水景设计虽因其不同地域环境、不同规模与类型等各有异同,但是存在很多的共性,现综合提出以下设计原则。

3.1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行性

山地别墅区的水景设计应当适时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合理科学的使水景景观与山地环境结合,使水景设计尽可能的做到自然随意而又高雅,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地貌条件,以达到与环境更好的融合,相得益彰。除了使其顺应地形地貌外,更应该注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地形的特征,尽量避免对于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继承和保护地区传统民居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人居建筑的理想空间模式。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山地高差和空间功能转换,以大尺度和大气度来规划景观山水。我们在设计中从全方位着眼考虑设计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不仅仅关注于平面的构图及功能分区,更注重于全方位的立体层次分布。平面构成线条流畅,从容大度;空间分布依山势错落有致,整体景观变化丰富,再加上满山遍谷的植物随季节变换形成的景观变迁,使整个水景景观设计真正成为一个多维空间作品,在不同季节以及不同的视觉角度,都能产生心旷神怡的立体视觉效果。景观设计以“生态立市,天人和谐”的方针原则为指导,运用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现代景观设计思想,尊重人造环境与原生态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着力打造一个“生态和谐的山水人居社区”。

3.2山地别墅区水景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

水景作为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塑造的主要元素,能够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居住品质。然而近年来由于工业用水剧增以及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园林景观已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水景观设计中做到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景观设计的趋势[4]。①要注重水景设计中做到良性循环和自身的可持续性。采用新型节水举措,可考虑使用中水回收以及雨水采集系统。中水以及雨水水质指标完全可以达到作为景观用水和植物养护用水。②注重在山地别墅区内营造自然型水体景观。园林水体景观建成后期管理中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水流缓慢、更新周期长、水体接纳大量氮、磷和有机碳等植物营养素引起藻类等浮游生物急剧增长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此,可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来净化水体。首先,利用景观水浇灌花草树木,建立植物养护给水系统,从而使园林中的水体更新周期缩短,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其次,对水生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发挥生态作用,因为水生植物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最后,建立水体生物链。当水域生态形成后,对于一个生态的维护和持续,生产者、消费者、捕食者和分解者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住宅区水景景观的可持续性不仅仅取决于水源和后期管理,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充分分析基地现状,严格遵循[5]。

3.3水景景观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在水景设计中,空间的处理上要利用水景对视线进行引导,联系空间层次,展开空间序列。尤其是山地别墅区水景景观设计需要贯穿不同的层次,引导着景观的主题。在地形变化丰富的山地别墅地区,可以充分利用水的流动性和引导性,发挥水体对地势的美化作用,更能强化地形变化的特点。人工喷泉、瀑布、岩石跌水、卵石流水等各种表现形式的水景其流动性各有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联系和引导居住区景观空间层次中起着重要作用,用水体来引导景观,能使各个空间层次和院落组团相互贯通,形成连续的景观序列。同时要结合景观中的节点处理,强化景观空间的可识别性。水体是一种容易亲和的景观元素,加上人与生俱来的亲水天性,所以可以利用水体来引导景观,空间可以避免生硬、牵强的感觉。另外,利用水体系统将各个居住院落空间和不同的主题水景联系起来,将各个层次的景观空间相互贯通,构成有机的统一体,从而提高居住区景观空间的整体效果和综合功效。

3.4以人为本兼具地域文化的设计思路

水景景观设计的要点在于人与水感情的交互,使空间布局富有情感。作为中高端居住区的山地别墅区,水景的各要素必须需符合人们活动休闲要求。可以产生亲和力和安全感,进而吸引人们产生自发性活动。同时要兼具地域文化特色,地域和文化的差别是创造世界璀璨文化艺术的根源和动力。只有那些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地方风格、有历史文脉、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才能得到居民的认同、产生共鸣和归属感。在设计时,要注意地方文脉,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利用水的多样性及水景构成手法,创造独具匠心、富有地域文化个性的水景景观。

4结语

水景景观设计是山地别墅区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科学合理的水景设计方案的实现需要充分考虑具体山地别墅区所处的自然条件、开发的经济条件以及物业管理条件,在如今的高档山地别墅小区开发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因地制宜,遵循设计原则,在提高景观环境质量的前提下营造水景景观,在经济可行、科学合理的条件下创造高水准的艺术环境,营造出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住居环境。

参考文献:

[1]邵炎.当代别墅的设计探究[J].山西建筑,2008,34(16):47~48.

[2]王帅.结合风景的山地旅游度假别墅[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刘阳,张泉.城市公共空间人工水景设计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12):121.

地理和地理学的区别篇10

[关键词]区域史;东亚史;区域识别;区域划分;历史分期;区域互动

长期以来,有关东亚史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各种版本的东亚史、远东史、东洋史著作纷纷问世[1]3―5,但不可讳言的是,这些著作,或按照国别史排列,体现不出东亚作为一个地区的共同性和特殊性[2]2;或出于特殊的政治目的,存在对历史事实的曲解[1]4―5;甚至对东亚应该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的看法都很不一致[1]3。2006年,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东亚史:从史前至20世纪末》一书,首次采用区域史视角,将东亚作为一个单位进行研究[1]5,在东亚史研究方面作出了新的有益的尝试。捧读之后,获益良多,突出地感到该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东亚史》一书在编纂体例上最大的特点,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按国别叙述的编纂方法,把东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叙述”[2]2,即首次将东亚作为区域史研究对象。区域史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即是对区域的识别,作为区域史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一个能自我说明问题的单位”。因此,“作为区域史研究对象的区域的空间范围,不能是对自然地理空间的任意切分,而必须是一个能自我说明问题的单位所覆盖的地域”。而所谓“自我说明问题”,是指其历史具有特殊性、连续性与完整性。“自我说明问题的单位”,至少应该在自然地理、文化要素、历史进程等三个大的方面具有特殊性、连续性与完整性,这是识别区域的三个基准[3]3。

《东亚史》一书,开宗明义在“绪论”中对东亚的范围进行界定:涵盖中国大陆与海岛以及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在内的15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即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外加亚洲俄罗斯地区[1]3。这种“15+1”所构成的东亚地区,在自然地理上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单位。“大体上讲,东亚的自然地势是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向北部、东部与南部展开,形成一个扇形结构,扇面的内环是二级台地地区,中环区是三级台地地区,外环区是海岛区。正是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与其北部中国新疆地区的沙漠带一起,构成早期人类非常难于穿越的地理阻隔,将东亚与亚欧大陆的其他部分分隔开来,形成相对封闭的区域地理环境,这是东亚历史发展具有特殊性的重要原因”[1]7。

文化要素方面,上述“15+1”所构成的东亚地区,在长时段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东亚文化圈。“也许我们可以将文化理解为人类的存在方式。生存方式上具有特殊性、连续性与完整性的人群所活动的地域,也就构成了作为区域史研究对象的区域。由于生存方式几乎包括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无法以之作为可操作性的标准,在研究中我们不得不从中选取若干种文化的重要方面即‘文化的要素’作为识别区域的标准”[3]4。日本学者西攵ㄉ最早提出,东亚文化圈的要素或文化特征主要是:汉字、儒学、佛教、律令制度。中国学者多数支持这种观点,只不过在术语上,有些中国学者是把律令制度称为中国式的典章制度。秦汉以后,以册封和朝贡贸易为媒介,中国与东亚其他民族和地区一直进行文化的互动。7―8世纪,在大量吸收中华文明的基础上,东亚各国的文化开始趋同,东亚文化圈最终形成[1]146。

此外,上述东亚地区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进程: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发展不具备同步性与同质性、内部的互动频率远高于与区域之外的互动频率。“作为当代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并列的世界三大文明之一,东亚文明走过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进程。在古代,东亚各国曾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封贡体系、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在欧美势力进入以前,东亚内部也早已形成了半封闭的贸易圈,作为一个独特的世界,东亚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并具有相当大的共性”[1]5。同时东亚地区内部的人种、语言也具有一致性。因此上述东亚地区完全符合识别区域的各项基准,将东亚作为一个单位进行研究,完全符合历史和现实的情况,进而可以正确、深刻地理解东亚各国的历史,对东亚的历史进行整体的把握。

《东亚史》一书不仅首次将东亚作为区域史研究对象,而且首次将东亚内部划分为七个亚区,并进一步识别了其中的核心区与过渡区。依照区域史研究理论,区域是分为不同层级的,不同层级的区域识别要从自然地理、文化要素、历史进程这区域识别三大要素出发[3]5。区域史的研究,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确定进行哪一层级区域的研究,然后再依据这一层级上的自然地理、文化要素与历史进程这三大要素识别出不同的区域,然后才可以开始对特定区域的研究或对若干区域组成的结构的研究[3]6。《东亚史》一书,正是从区域史的角度出发,将东亚视为一个整体,作为最高一级的区域,并依照区域识别三大要素,将东亚内部划分成七个不同的亚区,即黄河流域区、长江流域区、蒙古草原区、青藏高原区、天山南北区、东北亚区与东南亚区[1]7―9。

上述七个亚区中,黄河流域区、长江流域区与东北亚区三个区域的文化共性更为明显,共同构成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地带。而其他四个区都是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区与其他文化圈的接触地带,同时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在文化上具有过渡性。天山南北是东亚文化与中亚、西亚文化的过渡地区,青藏高原是东亚与南亚文化的过渡地区,东南亚早期是东亚文化与南亚文化的过渡地区,14世纪以后,逐渐变为东亚文化与西亚伊斯兰文化的过渡地区,蒙古草原则是游牧文化的代表,但一直深受东亚文化的影响[1]9。

一般认为,划分核心区与过渡区的方法,最早由文化人类学家威斯勒提出,其在《人与文化》中系统地阐释了“文化区”的观点。认为“文化区”是指一个地理上的空间单位,即该处可见到的相似的一种文化或多种文化。威斯勒认为,文化是由各个层次的单元所组成的一种完整的结构,包括多种层次,分为“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型”、“文化带”、“文化区”等。所谓“文化特质”,也就是文化的最小单元,是指一个部落成员的“生活模式”或思想与行为的“集合体”;比“文化特质”高一层的单元叫做“文化丛”,它是由一系列相关的“文化特质”组成;比“文化丛”更高一层的单元则是“文化型”,它是由“文化丛”在中心观念的内聚力作用下,在时空中凝结成的一个持续存在的“型式”;所谓的“文化带”,是指一个文化区内依文化特质标准的不断减少而划分成的许多不同的地理范围,它是以一系列相关的“文化丛”互相结合,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并且占有一定的地域;而在一个“文化区”内则有诸多个相关联的“文化丛”,并且在其“文化中心”地区,文化特质标准最显著,在“边缘文化”或“离心文化”区,文化特质较淡薄[4]44―45。

在威斯勒“文化区”的观点中,“文化丛”是识别“文化中心”地区与“边缘文化”或“离心文化”区的标准。在此我们借用西攵ㄉ提出的东亚文化圈的四要素(汉字、儒学、汉传佛教、律令制国家)作为识别东亚核心区与过渡区的“文化丛”,各个“文化丛”皆可以解析为若干个“文化特质”。如“汉字”可以解析为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文学、人名、地名等,“律令制国家”可以解析为国家体制、司法体制、税收体制等。即“汉字”作为一个“文化丛”包含所有文学相关的“文化特质”,“儒学”作为一个“文化丛”包含所有统治思想相关的“文化特质”,“汉传佛教”作为一个“文化丛”包含所有宗教相关的“文化特质”,“律令制国家”作为一个“文化丛”包含所有和政治相关的“文化特质”。黄河流域区、长江流域区与东北亚区三个区域自身的文化特质显然与上述“文化丛”相重合,其余四个亚区,以蒙古草原区为例,从历史上看,蒙古草原的民族主要分为匈奴、突厥、东胡三大族系,各民族使用本民族文字,对儒学的受容程度明显不及黄河、长江流域以及东北亚地区,信仰的佛教亦不是汉传佛教而是藏传佛教,同时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在步入国家形态后,不是仿照中原建立律令制国家,而是采用“两翼制”建立草原帝国。同理,青藏高原区、天山南北区的文化特质基本与上述“文化丛”不重合,东南亚区虽使用汉字、提倡儒学,但早期信奉印度宗教,后期信奉伊斯兰教,且较少建立律令制国家,文化特质亦与黄河、长江流域以及东北亚地区不尽相同。

综上,《东亚史》对于内部七个亚区的划分以及对核心区与过渡区的识别是完全正确且有着重要意义的。识别核心区与过渡区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所要研究的区域的核心部分,区域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连续性与完整性在核心区有着明确而充分的体现,区域史研究的重要任务――研究特定地区的历史发展规律和该地区的特殊性,主要靠对核心区的研究来完成。而研究区域间的互动关系,则需要靠对过渡区的研究来完成[3]7。这就为我们从事超越国别史的区域史研究、思考区域与国家究竟是什么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中国在长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整合了上述七个亚区中的黄河流域区、长江流域区、蒙古草原区、青藏高原区、天山南北区的全部,以及东北亚区与东南亚区的各一部分,从而使得中国在政治上成为“联结东亚七区的国家”,又因中国在文化上的核心地位,使得东亚文化呈现出“核心―外缘双重环状区域结构”[1]9。因此,中国的历史进程必将对东亚的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东亚史》一书实际上是一部集通史和区域史研究优点于一身的创新之作,其内容既包括五千年来东亚整体区域与各个具体区域的历史,也包括各个区域之间互动的历史。该书匠心独运,首次以东亚区域结构的变化特点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准,将东亚史划分为七个时期:①早期东亚世界(远古―公元前3世纪末),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东亚只有中国一个国家,这一时期只有中国与其他地区的互动,还谈不到国家之间的互动[5]95。中国领有东亚核心地区,“经历战国时代的扩张后,华夏先民的势力东达大海,西限青藏高原、新疆沙漠,向东西两个方向的发展已达到地理环境的极限”[6]37。②区域结构形成时期(公元前3世纪末―8世纪末),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中国之外的东亚其他国家。东亚在中国之外第一个形成的国家是匈奴帝国,而且匈奴帝国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自形成之日起就与农耕帝国秦、汉相对峙[1]10,秦朝向北的发展受到了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拒斥,不得不以长城划定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6]37,而这一农耕―游牧明确界线的出现,使得核心区与过渡区的差距不断扩大,这条分界线成为影响东亚格局、影响东亚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随后,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中南半岛以及东南亚各主要岛屿上,逐渐形成了中国之外的成熟国家,盛唐时期,中国采用羁縻统治的方法,确立与东亚其他国家的封贡关系,建立了一种东亚古代国家之间的粗略的秩序[1]10。③多族多国竞相发展时期(8世纪末―13世纪末),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东亚各族各国取得了大发展,各族各国自树意识增强,东亚文化开始呈现出多元的特点[1]11。辽中期以后,辽金与高丽之间的封贡关系在册封、使节往来频度、交往礼仪等方面都已经出现了制度化的规定,标志着辽金与高丽之间的关系已经由之前的简单的封贡关系(羁縻统治)步入到制度化封贡体系的模式之内。“作为古代东亚世界国际关系模式的封贡体系,其起源可以上溯至辽中期,或者准确地说,可以上溯至11世纪初”[7]117―124。但是,由于这一时期东亚处于大分裂时期,决定了制度化的封贡体系无法在整个东亚地区得到实行,但辽金与高丽间封贡关系的制度化,为东亚封贡体系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④封贡体系时期(13世纪末―1874年),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东亚古代特殊的国际体系――封贡体系的最终形成,并以封贡体系为标志,东亚形成了新的区域结构和新的国际秩序[1]11。封贡体系既顾全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又照顾到中国无法将东亚纳入一体统治的政治实际,使中国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切合点。同时,面对中国实力的威慑和朝贡贸易的利益以及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心理认同,名义上的从属关系对东亚各国来说也是容易接受的[6]38。直到近代,东亚封贡体系同时面临内、外两个方面的冲击,逐渐走向全面瓦解,之后东亚进入到⑤条约体系时期(1874―1945年)、⑥二战后冷战时期(1945―1992年)、⑦后冷战时代(1992―)[1]11。

该书“从东亚地区整体的视角出发,按照分期和分区,从古至今、由近及远、先后有序地叙述东亚各时期的历史,即采取分区叙述与分国叙述相结合,以分区叙述为主的编纂方法;以地区内国家和民族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侧重点”[2]2。书中既有核心区及核心区之下各地区发展状况的精到论述,又有过渡区及过渡区之下各地区发展状况的展示;既有核心区内部各地区互动的论述,又有边缘区内部各地区之间的互动以及核心区与边缘区互动等问题的研究。更有将东亚作为一个整体,论述其与世界其他地区关系的章节。如第六章东亚与世界关系的滥觞、第十章东亚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等。从而最终完成了以核心区与过渡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为基础,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核心―外缘双重环状区域结构,以东亚区域内部互动以及东亚与外部世界互动为发展模式的东亚整体史的建构。限于文章篇幅,书中其它独到新见之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东亚史》首创区域史视角下的东亚史研究体系,在区域识别、区域划分、历史分期、整体区域研究及各部分具体区域研究、区域内部互动及外部互动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独到的见解。正如朱寰先生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样,“《东亚史》是我国学术界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东亚地区的历史专著,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2]1。又如陈景彦先生所言,“作为国内第一部东亚通史,作为区域历史编纂方法的一种新的尝试,该书对编写东亚史乃至其他区域史都是有借鉴意义的。尤其需要提到的是,在东亚区域化进程涉入‘深水区’的今天,中国的学人们在东亚通史的研究方面走出的这一步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5]95。

参考文献:

[1]杨军,张乃和.东亚史[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2]杨军,张乃和.东亚史.序[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3]杨军.区域中国:中国区域发展历程[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

[4]杨军.文化人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陈景彦.可贵的创新,明显的缺憾――评《东亚史》[J].史学集刊,2006(5).

[6]杨军.中国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