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十篇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十篇

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9:52

建筑空间设计手法篇1

关键词:建筑综合体;开放;同构;空间设计

一、引言

城市建筑综合体并非是封闭自足的体系,建筑综合体对应干城市,以多样的空间形式进行延伸、穿插、渗透,形成变化丰富而又有序的空间体系,并与城市外部空间体系相结合,因此,对于建筑综合体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筑综合体空间设计分析

(一)建筑空间的围与透

水平方向上的通透。采用玻璃、隔断、柱廊等材料对空间进行水平方向的分割与限定,形成较大范围的视觉通透;并利用多重玻璃不仅向室内、向庭院而且向另一室内空间乃至更远的景观渗透。

垂直方向的渗透。空间的渗透不仅意味着同一层内部空间的相互渗透,还可通过楼梯、错层、中庭空间使建筑内部空间上下层乃至许多层之间相互穿插,以取得垂直方向的空间渗透效果。

水平、垂直方向双重的渗透。造成这种渗透往往是使用中庭、坡道甚至中庭与坡道相结合的设计元素,这种双重方向上的渗透最大程度上体现了空间的流动性,是建筑综合体空间特点的典型反映。

内外空间的渗透。建筑综合体的室内、室外空间彼此交融穿插,不能截然分开。为了不受天气影响,建筑综合体经常采用玻璃拱廊将街道的局部或全部覆盖起来,从而使这些室外空间带有很多室内空间的特征。在建筑内部留出大空间或中庭,布置树木、流水等,营造出室外空间的意境。

(二)过渡空间的处理

在建筑中,由于多种功能的分工与联系,就出现了大量的过渡地区,而单纯的交通往来,不是过渡空间的全部意义。过渡空间是一个边缘的,意义丰富的,充满了不定性的区城,各种不同的信息在这里交融。

(三)预留生长的空间

尽管我们在建筑综合体的设计中,会运用适宜的规模,并充分考虑它今后自我调节的可能,但是建筑今后的扩建仍然势所难免,适当地留出增建、改建的余地,使建筑具有一定的生长可能是很有必要的。留有余地的设计,能将建筑自由的蔓延纳人因势利导的发展中,在获得更多的使用空间的同时,进一步完成建筑空间整体的塑造。

三 建筑综合体空间设计手法

(一)建筑综合体空间的开放

建筑内部空间的城市化

悬挑与柱廊。在建筑物底部做收进处理,形成既内又外的模糊空间,有利于吸引人流,促进底部商业功能的发挥。城市建筑综合体建筑1-2层多为商业设施,采用骑楼的形式,尤其在炎热多雨的南方城市,一则保证商家的营业不问断进行}二则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地段里争取到上部的空间利用。同时,在一些老城区的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中,采用骑楼的形式,还有助于实现新老建筑的协调与共生。

底层架空。利用结构的手段,挖去建筑物底层全部或部分空间,形成城市空间的穿越和渗透,通常表现为支柱层的空间形式,也有的为大面积无柱空间。与柱廊形式相比,架空手段形成更大规模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引入大面积的绿化、休闲设施,成为喧嚣城市中安宁的休息场所。架空的手法常用在办公综合体建筑中,因为这类建筑的底层经济价值相对较低,通过主动创造城市空间可以给上部楼层带来更高的人气。

室内广场与中庭。将广场空间引入室内。融合了室外空间流动、开敞与聚集的作用又将建筑室内空间的稳定与安全感于一体的空间形式。通常以一个公共活动中心将建筑的底部连结成一个整体,织织综合体内部的各个功能空间以及交通流线、联接各功能建筑,是一种复合的城市空间形态。中庭营造一种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融合的特有形式,形成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

退台与屋顶花园。退台的处理手法因为没有结构的限制,又创造了立体式的开放空间,它提供了开阔的景观和行进的乐趣,因而很受人们欢迎。除此之外,台阶式建筑对地面城市空间也有很大影响,它常常是在特殊场合下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比如在建筑密度较大的情况下获得阳光,取得开放感;又比如丰富城市的轮廓线,改变空间的围合效果等。

(二)建筑外部空间的城市化

建筑外部空间也是建筑物的一部分。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芦原义信把它称之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要达到建筑外部空间的城市化,通常的设计方法有退让式、围合式和穿越式。

退让式。主动将城市建筑综合体退出用地红线一段距离,在建筑物前端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做法。这样既满足人流疏散,又可以避免大量人流涌入街道;另一方而还增加了城市空间层次,丰富城市空间内容。

围合式。“u”形围合产生一个内向性的室外场所。这种围合方式既明确限定了一个空间,又因为开敞边与城市相连而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在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外部空间设计中很常见。“口”形围合是四边都由建筑实体围合而成,是一种最强的建筑限定空间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应特别注意开口处的处理。因为它们是该空间与城市唯一的联系点。“L”形围合即去掉“u”形一翼形成两条边开放的外部空间。这种围合方式只有两个边缘受到建筑明确界定,而另外两个边缘则相对模糊,因而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穿越式。“穿越”式有三种作用:一是把一部分建筑用地还给城市;二是增加建筑公共性以便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三是使建筑尽可能地吸引人流,带来直接的商业利益。它避免一些综合体建筑因为缺乏对城市整体结构的思考,过于关注临街立面设计,而忽略了内部空间的创造,造成用地内部空间成为无人问津的场所;还有的则以破坏城市原有结构如道路等为代价,从而造成城市结构性的交通不畅和空间感的断裂等。

(三)建筑综合体空间同构

“同构”的设计,目的是在城市建筑综合体中通过进行城市形态的空间围合与形体构成来组织人的活动路线,或者在其形态上引进城市语言,使人在行进与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城市空间与集体记忆,把城市生活带进建筑.使城市建筑综合体内部充满城市的气氛,拥有城市的活力与生机。在这一设计过程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尺度的把握。在把城市空间形态引入建筑内部时,仔细掌握尺度是重要的。作为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室内步行街和中庭,需要同时考虑城市与建筑的双重需求,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对高宽比的要求也更加灵活,往往不拘泥于常规的尺度标志和比例限制。在整体“建筑尺度”把握的基础上,某一部分“城市尺度”的创造可以造成强烈的冲突感,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效果,使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城市空间的存在。

建筑空间设计手法篇2

从别墅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入手,系统阐述别墅建筑设计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并从多角度论述设计理念、设计要素、高科技术、环保理念在别墅建筑设计中如何应用。

关键词:

别墅建筑设计;表现手法;应用

一、别墅建筑设计的概念

别墅建筑具有与其他建筑不同的自身特点,其设计形式与普通住宅建筑设计的区别较大,包括建筑外观设计、室内设计、庭院设计等。由于别墅建筑空间较大,而且室内设计与建筑风格在设计语言上要统一,形成别具特色的居住住宅。别墅建筑设计侧重于风格的把握,以及材料的合理、巧妙运用;室内设计内部重点在于使用功能、空间功能、风格等的设计。别墅建筑属于住宅建筑的范畴,定义为豪华舒适的民居建筑。近些年,别墅建筑逐渐兴起,由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逐渐发展到各个二三线城市。通常别墅建筑为三至四层,也有更多楼层。在建筑的设计手法、空间设计、建筑平面布局、庭院景观设计等方面均不同于一般建筑,而较多地则是运用其独立的庭院形式或者是连体的联排式的表现形式。

二、别墅建筑设计的分类

别墅建筑设计形式多样,按照其现有建筑的形式可分为:乡村式别墅建筑、独立式别墅建筑、双拼式别墅建筑、联排式别墅建筑、叠加式别墅建筑以及空中楼阁式别墅建筑。乡村式别墅建筑:即在乡村或郊区建造的别墅,是人们为了追求良好的空气环境、自然环境和周边的乡村环境而建造的适宜居住的别墅建筑。独立式别墅建筑:即独立的建筑、独立的庭院,这种形式是别墅建筑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形式。双拼式别墅建筑:即两个单元别墅连接而成,将一个建筑镜像成两个单元住宅的形式,区别于联排别墅与独立式别墅,属于两种形式的综合体。联排式别墅建筑:是独立式别墅与双拼式别墅的联合体,由两个或多个单元组成的别墅建筑群,是运用较多的经济型别墅建筑。叠加式别墅:是别墅与公寓住宅的组合体,由多个多层的复式住宅空间叠加而成。一般在四层到七层复式错乱叠加,而这种形式是类似于别墅住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别墅建筑。空中别墅:通常指的是在高层住宅顶端建造的别墅住宅形式。

三、别墅建筑设计的表现手法

别墅建筑设计风格多样化,根据居住者的需求大体上呈现以下几种特点:

(一)简洁明快型的表现手法简约风格是别墅建筑设计的主流风格,简洁明快而不简单、平庸,设计手法以营造出温馨、典雅、舒适、庄重的设计效果为主。这种类型的表现手法在建筑外观上多采用质感凸凹明显的建筑材质;在造型上多以简洁明快的线条为设计表现手法;在修饰上多采用灯光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二)“风格派”的表现手法“风格派”的表现手法在别墅建筑的外观形式及造型方面比较简单,没有大胆和夸张的设计元素,没有张扬的外表,却在简单中带有一定的特点及风格艺术,追求细节美和工艺精美的处理手法,其设计语言则以方方正正的几何形体为主,没有多变不规则的几何形体元素,给人以沉稳厚重的感觉,虽然有着机械化的效果,却也不失美学艺术的韵味。与建筑整体相呼应的外部墙体的装饰是风格派表现手法的重要表现内容,外墙的设计主要是利用线条设计元素和整体块与面的结合,形成独特几何元素造型艺术,带给人们强烈的时代感受和现代美。在别墅群设计上,多采用柔和的设计元素,主要以线条为主,在视觉上给人以长期审美的视觉效果。

(三)欧式风格表现手法欧式风格建筑设计是当前别墅建筑设计的主流,在建筑外观上多以浅色调为主或白色基调为主要色调;在材料的选择上多采用具有欧式风格特征的石膏线等作为装饰,以体现欧式风格的古典美。

(四)中式风格表现手法中式风格是我国传统建筑设计特点结合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多以江南建筑设计风格为主,尤其是徽派建筑为主要典型。在材料方面多采用以黑色作为主体颜色,并配有深红色作为点缀。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客户的需要而量体裁衣,进行定做。另外,还要考虑室内家具与空间的布局,及建筑外观的整体统一。

四、别墅建筑设计的应用研究

(一)别墅建筑设计应用人群特点别墅建筑设计,是为极少数高消费人群而设计的住宅,其人群应用特点是位置尊贵、量身设计、售价昂贵、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用于纯居住的、高效能的居住功能,以满足客户对别墅的安全感、舒适感和私密性的要求。往往别墅建筑是为事业成功人士量身定做的,为富豪们提供与众不同的居住环境和居住建筑。别墅建筑侧重于建筑的外观与风格、建筑内部空间功能与风格、室内设计的奢华与高贵,以体现居住者的身份与社会地位。在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往往认为别墅空间大,从而淡化了其内部设计,满足不了客户对其所居住的别墅的最佳效果。但别墅建筑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使得内部空间的可使用率不高,无法达到平均效果。对于有些空间的使用率高,而有的空间使用率极低,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这也是别墅建筑设计的弊端。因此,合理利用空间功能,满足客户对空间的布局安排则是别墅设计的重中之重。

(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应用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人性的关怀是当前居住设计的设计理念。就别墅建筑设计而言,我国大多数别墅设计从外观看富丽堂皇,有种与众不同、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室内设计也是高档、奢华、大气,但体现不出以家为中心的温馨,以及以人文本的理念。其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没有从居住者生活的角度去思考,对于生活的气息与氛围营造得不够完美。无论是小户型住宅,还是高档住宅,都要以人的居住生活为前提,进行设计与营造。因为人不同于机器,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都是感性与理性的。所以仅仅满足于客户心理而忽略了生理则是失败的设计,然而仅仅满足客户功能方面的要求是达不到客户满意度的,人还有心理的需求,所以通过人性化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的建筑材料、高科技术、审美理念、方位、地理环境、自然环境、设计手段等来满足客户的心理需求,让设计充满活力,从而达到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

(三)整体设计与细节的把握整体设计包括设计风格的统一、整体功能的布局、设计元素的统一、设计艺术处理、局部效果设计与整体设计的结合等。别墅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不是考虑将金银镶在表面,看上去富丽堂皇,而是在于整体风格的设计与表现,同时要考究细节的处理与把握。对于设计者来说整体风格的把握是重中之重,这是对设计者自身修养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对设计者高技能的专业技巧、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于艺术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深厚的专业背景、开阔的视野的历练,此外还要求设计者对于细节的把握、精致部分的处理手法等。一件精致优美的物件之所以精致,是在于它细节的精致刻画与处理上,如果我们将这些精致的物件细节运用到居住空间的局部刻画上,边角的处理上,那岂不堪称为完美之作呢。而细节的刻画处理更要体现在艺术品上,如何体现居住者奢华品质、人文内涵、生活品质、文学艺术素养等也是一大考验。艺术价值高、历史文化深、有收藏价值、经济价值的艺术收藏品,不仅可以烘托室内整体设计的气氛,而且可以增添设计的水平与价值,使整个空间具有艺术气氛,以及高贵华丽的效果。因此,别墅建筑设计与别墅室内设计之所以成为成功人士的选择,对于设计者来说更要注重细节的刻画与处理,才能打动客户的需求。

(四)高科技的应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高级技术手段也应用到了别墅建筑设计当中,让居住者亲身感受现代生活的舒适与便捷。高科技术的应用体现在建筑本身所使用的材料、建筑建造的结构构筑设计、建筑外观的功能设计、建筑与建筑庭园的自动化设计、建筑与建筑内部的功能设计,建筑本身的自动化设计等,如果离开了这些高科技术的应用,则是违背了当今历史发展的潮流,更谈不上什么所谓的奢华与现代,脱离了高科技时代的别墅高消费的意义。高科技术可以让人们在安全监控方面使用,如监控系统、安全网络系统等;在智能方面的使用,如舒适的中央空调系统、排风系统、电子系统、灯光智能监控系统、家电智能监控系统等;在智能化的除尘方面的使用,如智能除尘系统、卫生监控系统等。智能化的高科技系统使人们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为生活带来更加安全、便利、超前的享受。

(五)环保理念的应用别墅建筑设计必然要考虑在材料、材质、家居等方面的环保理念,首先在建筑本身的材料方面就必须运用环保材料,其次是绿色安全的能源材料要作为主材。建筑内部空间在设计方面要考虑室内空气的流通,空间与空间的衔接与相通,采光与采暖的设计也是环保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另外,就是低碳效应。人们更加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加大节能减排回归自然,保护生态,怎么样遵循,如何实行一个低碳的原则,去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的目的应该如何使居住空间与植被景观和谐的共存,从而打造一个节能环保的低碳的生活空间,等等,发人深思。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口号开始席卷全国。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理念的提升与转变,对生活环境的质量也有所提高。而现如今环保家具环保材料的诞生更让别墅空间的低碳需求成为可能。看现代世界人们的寿命已经延长,所以七八十岁老人仍然可以耕作于田间,空气清新、山林茂密、草地芬芳、水源清澈见底,这些都是他们得以颐养天年的生活环境。然而生活于城市里却在饱受这空气的污染,现在又多了室内污染的危害,所以在室内设计选材上一定要特别注意。别墅已成为高消费、高价位、高品位、高档奢华住宅的代名词,它是住宅建筑的精品,是人们日以追求的高品位、高质量生活的向往,它包含了现代住宅建筑的最高端建筑技术、高科技技术以及更高标准的生活水平,同时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别墅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设施、工艺等诸多要素,从其设计理念、设计规划到建筑本身、人群与室内环境的相互融合与相互关系,都是代表着住宅房地产开发市场的高端产品,也是住宅建筑的代表,同时也是引领住宅建筑潮流的代表。现代别墅设计中融入以人为本、高科技术、环保理念已作为现代别墅建筑及建筑空间设计的一种潮流,也是现代别墅建筑中的一种建筑风格,它反映出个性化的美学思想。因此,研究别墅建筑及建筑空间设计的表现与应用,为今后的建筑与室内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与理念,也为设计师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彭小娱.欧式风格在别墅室内环境空间中的运用[J].神州,2012,(08).

[2]赵会,侯科远.浅谈现代别墅空间设计中的欧式风格的应用[J].金田,2013,(08).

[3]王茜.浅谈如何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观[J].现代商业,2013,(12).

建筑空间设计手法篇3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计;措施

所谓智能建筑也就是人们在建筑工程中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来对其中的基础设施与设备实现自动化控制,从而为人们提供优质服务的一种新的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建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亲睐,为了满足现代化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需求,创造一个舒适、健康、安全的环境,本文简单介绍了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措施,尽量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并使其得以充分发挥。

一、智能建筑的概述

从我国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虽然很多都提及智能建筑,但是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通过对智能建筑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也就是建筑在具有经济性、合理性特点的基础上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保证人们生活的舒适性。还有人认为,建筑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只要设计者在其中运用自动化办公设备,通过自动化控制便能够称之为智能建筑。通过我们对智能建筑进行分析,了解到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智能建筑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自动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第二,智能建筑能够通过各种先进的电子技术能够对内部的基础设施进行自动化控制,并且还能够提高其管理水平;第三,智能建筑能够对办公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第四,通过人们对智能建筑的应用更容易满足人们的需求,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第五,智能建筑能够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满足人们日益增高的要求。

二、智能建筑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各种先进的技术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将各种技术应用在建筑设计当中,通过合理的设计使之成为智能建筑,满足现代化人们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需要清楚的知道,智能建筑的设计与普通建筑的设计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并且其对于建筑设计产生相对较大的影响。

1、在智能建筑设计中应当了解其建设的标准

在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建筑的使用功能,考虑到当前的科学技术,应用什么样的技术才能够达到智能建筑设计的标准。等到所有标准都已明确,再进行智能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如果建筑工程的面积超过两万平米以上,那么设计者应当以智能建筑的标准对其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保证其经济性与合理性。

2、在智能建筑设计中应当明确其设计的目标

在对智能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舒适与健康是人们居住的基本要求,因此设计者应在此基础上对室内温度、空气质量、采光等进行综合分析,要求在能耗低的基础上对室内环境进行自动化控制,从而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而又健康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实现智能建筑设计的标准。

3、对智能建筑的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

在对智能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框架结构或者框剪结构进行设计,因为这种结构可以突出建筑灵活多变的特点,使之达到视觉上的美观效果。在设计柱网时我们需要考虑建筑空间的使用功能,一般来说,对于停车库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会采用9m的柱网。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高要求,我们在对管线设计时,尽量不要将其外露,一方面无法保证其美观效果,另一方面无法保证其质量,达不到智能建筑的设计要求。在设计建筑物层高时,要求其层高不得小于3.6m,这样才能够保证每层建筑空间的设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住宅空间的高要求。

三、智能建筑的单体结构设计

1、地面

在对智能建筑的地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我们需要在其中采用架空地面或者低碳地面进行设计。首先架空地面在设计过程中,布线相对比较方便,并且容量很大,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相应的强电井以及弱电井,这种设计更加只用于既有建筑的改造设计中,但是这种地面存在一定的误差,无法达到美观与质量的要求。而低碳地面也就是在地毯下进行布线,当建筑的层高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时,我们可采用这种地面,因为这种地面所使用的线路相对较少,并且没有过多的交叉点,施工比较方便,但是在对其进行施工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建筑内部设施进行考虑,为了达到安全效果,一般还需要对其进行防静电处理。

2、墙面

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做隔断以外,墙面上还可以做出线口,墙内空间还能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

3、天花板

智能建筑内的天花板需要负责照明、送风、出风、烟感、喷洒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4、屋顶

由于智能建筑的屋顶需要大量的设备进行布置,因此我们在设计屋顶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可以安排相应的绿化植物,以此来保证建筑达到美观的效果,其次,还可以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设备,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外界作用力对建筑的伤害,最后,为了防止设备在运转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噪音污染,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设置将其电缆合理的埋置,并做好防水、防雷、防震等相关措施。

四、智能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

1、功能与分区

建筑外部空间作为开放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功能要求。

建筑外部空间按功能分为人的领域,及除人之外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而要获得舒适的人的逗留空间,就需要以限定空间的手法创造一定的封闭感,如芦原义信所谓的积极空间。利用标高的变化及墙的运用均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封闭感。同时,作为外部空间,它不同于内部空间,它应该具有开敞,流动的特点,意念空间的设计也是限定区域的重要手段。

2、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手法的运用

为了获得宜人、丰富的外部空间,仅仅一种手法是不够的,需要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建筑以及不同的环境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手法。

(1)空间的延伸和渗透

内外空间及外部空间的相互延伸及渗透是空间的连续和相互作用造成的时空的连续。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与对景都是空间的延伸和渗透手法的运用。

(2)层次与序列

要创造有秩序而丰富的外部空间,就要考虑空间的层次。而对于运用空间就要有空间导向,就要有序列,有高潮和过渡。外部空间的序列通常表现为“开门见山”和“曲径通幽”两种。

五、结论

目前,建筑行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人们对于建筑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建筑是随着社会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建筑,其能够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高效、安全的生活环境,因此设计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合理设计,已达到理想的效果,满足现代化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华,许鑫刚.浅析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

建筑空间设计手法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轴线设计手法;总平面功能

引言

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技术面临诸多选择,轴线设计手法,是提高功能安排效果与塑造空间层次水平的关键。然而,在实际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轴线设计手法的应用并未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关系可能带来的影响。基于此,相关建设人员应从问题角度出发,即在明确建筑设计中轴线设计手法应用环境的情况下,找出优化控制的方法策略。这是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使用可持续目标以及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目标的重要课题,研究人与将应将其作用于当前的建筑行业发展进程,以满足现代化经济建设对其的需求。

1研究建筑设计中轴线设计手法应用的现实意义

研究表明,建筑设计的手法应用需贯穿始末,即包含总体布局、构思、建筑造型、平面功能布置以及里面处理等。而轴线,是控制建筑布局的重要工具,其具备安排功能内容、塑造空间层次、整合城市文化与组织环境秩序等功能。然而,受复杂建筑工程所处环境问题的影响,使得轴线设计手法的应用效果难以发挥出来。基于此,相关建设人员应从实践角度出发,即在明确建筑设计轴线设计手法应用环境的基础上,找出优化控制的方法策略。这是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使用科学合理性的关键,研究人员应将其充分重视起来,以服务于当前现代化经济建设背景下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进程[1]。

2建筑设计中轴线设计手法的应用环境分析

以贵州地区某地开发建设的建筑物为例,该建筑物位于所处县城的中心区域,且周边建有商业建筑和公共设施。由于工程所处建筑区域没有一个整体性的规划,使得城市的地域图底与肌理的关系相对单调。为此,研究人员应从城市图底关系出发,分析建筑设计中轴线设计手法应用的环境情况。首先,因城市区位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规划,使其肌理基本处于自然形成状态,即区域内建筑平面形态以方形为主。为此,建筑设计人员应从平面形态以方形为主,即将建筑母题组合定位为方形。这样一来,建筑设计中轴线设计方法就能获得与城市周边环境和建筑形态实现统一与协调的设计目标。在建筑设计场地方面,其分析应从基地周边区域的功能关系和道路景观关系入手,得到最终的设计思路。而建筑轴线的设计思路,就是指对称物体的中心线,但在建筑设计领域中,轴线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即还可以代表建筑物形象设计的空间与实体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一种视觉效果上的轴向,以提高建筑物建设使用的科学合理性[2]。具体来说,当前的建筑工程,轴线是指,由不对称的建筑形象所致,即以一种视觉重心线的形式存在,就是一种不对称建筑的轴线,为此,建筑设计人员应在基于基地场地的分析情况下,将城市道路、公共景观的视觉和行为轴线,形成交叉关系,以突显三条轴线关系。建筑设计以此为框架,就能进行基地内部视觉和行为流线的拼接和整合设计,以使其成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组织轴线。构思中轴线的布置和包豪斯校舍的轴线关系有相似之处,建筑都是沿着轴线进行布置的,轴线成为建筑的重要形态控制线。但是之间存在着区别,包豪斯的轴线更多只是形态上的控制线,而在文化馆的设计中我将整理出来的轴线关系具象化,成为人们能看得见的实体,当然为了凸显轴线的关系和作用,将这个部分做成玻璃的展廊,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强调建筑和基地在某种形式上的融合性[3]。如图1所示,为玻璃展廊的初步设计构想。

3轴线设计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实践策略

基于以上基地环境的分析,建筑设计人员应以此为出发点,来提高作用于实践的效果价值。通常情况下,在进行建筑设计前,相关人员要对基地进行一个熟悉的把握,以了解建筑所处环境的影响要素,进而找出有效的处理策略[4]。具体来说,有建筑物所处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复杂性,其大体内容包括:轴线,即明确其与周围环境的轴线关系;景观,即环境所处景观,以及景观对这个环境的影响。在特殊要求方面,区域会对建筑设计具有军事或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此外,还会有交通或是经营管理方面的需求。本工程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轴线设计手法的应用,需注重景观方面的设计,即不能忽略建筑物东侧的一个城市文化广场建筑,即要充分考虑建筑工程基地与建筑文化广场间的视线联系,进而实现建筑立面效果。因而,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在广场建筑轴线与建筑的交汇处,设置一面月亮墙。这样一来,不仅能保证建筑物的文化内涵,还能对轴线起到一定的收尾作用[4]。在实现建筑设计的总平面功能时,设计人员应按照主入口和门厅位置、交通流线的布置和分流、某些功能的特殊要求、室外交通和使用空间的区分以及铺地变化决定区域的过渡等步骤,来实现建筑轴线设计。总得来看,建筑设计人员应从大的关系来进行分析,即将工程技术的考虑作用于建筑工程建设功能与基地环境上。事实证明,只有从整体的大关系角度出发,才能使后面的设计不会出现大的纰漏,进而满足建筑设计对轴线设计手法功能作用的需求。对于建筑物内部功能的实现,建筑设计人员应在基地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总平面与体块的设计方案。在此之前,建筑设计者要对建筑物的功能与大关系的处理进行一个总体的把控。例如,设计人员将分散式布局作为主要的布局方式,以辅助轴线设计功能目标的实现。在建筑物的功能分区设计方面,其主要包括展馆、休闲娱乐区以及文化活动区等。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应根据动静分区和人为流线的分析,将几个功能相近或是使用人群性质类似的功能区进行组团处理,由于确定是分散式建筑。所以,设计人员应将这些功能组团分配到几个独立的建筑体块。然后,再由玻璃展廊组织的交通空间对其进行连接。此过程,建筑设计始终以轴线布局为中心,以保证建筑设计的视觉稳定效果[6]。在确定大致的功能分区之后,建筑设计人员就要着手进行建筑空间组合的设计。从空间组合的方式总体来说:①每个单体空间的形式的选取,即“空间构成法”。②这些空间怎样组织。在文化馆的设计当中,在确保各部分空间功能和单体造型统一美观的同时,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独立的交通空间,而这里的交通空间在空间上富有变化,无论是在平面的转折还是高度的变化。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当建筑设计从场地分析作为实际设计工作开展入口时,需包含对城市图底关系、城市肌理的初步分析和判断以及基地周边环境对基地和建筑布局的影响。例如,人为以及景观轴线对建筑物布局所形成的作用影响。由城市区位的图底关系和文化馆建筑的基本功能分析,建筑基本布局为分散式,结合周边建筑的平面形态,建筑以方形为母题的体块组合,最大程度地与基地周边建筑和环境获得和谐的关系[7]。

4结束语

总体而言,建筑设计中的轴线设计方法,是使建筑物的建设使用效果更趋科学合理性的关键,研究人员应从问题角度出发,即在明确工程项目建筑设计所处环境以及景观特征的情况下,找出优化控制的方法策略。事实证明,从环境角度出发,建筑设计人员就能在明确建筑内容之间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发挥出最具功能效果的轴线设计作用。为此,相关建设人员应在掌握其作用于当前市场环境现实意义的前提下,将轴线设计手法以高效率以及高适用性的状态,将工程效果充分发挥出。此状态下,建筑行业就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地区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背景下,对其提出的快速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冯峰.《时间中的宫殿———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轴线标识性建筑宣政殿、紫宸殿的设计》环境艺术设计[J].美术,2015(02):17.

[2]哈柍.建筑设计中拟人化手法的应用[J].华中建筑,2014(07):118~123.

[3]张玉婷.浅谈中国古典建筑设计手法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1):202.

[4]徐瑶.南京总统府中轴线建筑组群内部空间解析[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15~20.

[5]邓立民.高层建筑轴线放线方法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2(23):102~103.

[6]王天应.超高层建筑轴线计算方法探讨[J].城市勘测,2012(02):141~143.

建筑空间设计手法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个性化;现代设计手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古代建筑的特点

1.1主要材料;古代建筑多数都是以木材作为建筑的主材料,所以从古代建筑遗产中可以看出,古代的建筑是由台基、园梁、山墙、廊壁等要素共同构成在结构上软性连接,富有韧性。古代建筑墙体是不承重的,可以敞开也可以是幕墙,到处是隔而不断的流动空间。

1.2平面特征;我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是以打木桩作为建筑的主体,木桩的范围是以这个建筑物的有多大,然后再设计怎么安放,建筑物的大小是以间的大小和间数的多少来定的。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因此,建筑物的开间一般为单数,而且以开间越多为等级越高。

1.3建筑群体;中国的古建筑全部都是以庭院和由间形成的,一层层渐进,古代建筑视角丰富与花样多变。在群体上讲究点、线、面的合理布局,强调有层次、有主次、有广度、有深度、有变化的审美理念。特别讲究中轴线的确立,古建筑的群体布局,大都采用对称和对比的手法,重点建筑置于中轴线上,次点建筑置于两侧,既突出重点,又保持严格的对称和均衡。

1.4当今的古建筑结合了现代社会的色彩,不在像以前那么单调,装饰多样化,是的现代古建筑丰富多彩。古建筑的装饰细部是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发挥其装饰作用的。在匾额、楹联、门窗、棂格上综合运用了绘画、雕刻、书法、工艺美术等方法,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传统风格和文化底蕴。

二、有形空间的拓展

古建筑设计最大的在于现代的创意,其中陈列设计普遍使用,其他创作最大的不同是它没有统一的模式,即使同一国家同一个地区也不尽相同,它要求设计本身具有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古建筑内陈列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它的空间布局、拓展、利用会更具个性化。

2.1展线与布局;在古建筑陈列设计中空间利用尤其重要,要在有限的空间来设计最精密古建筑,与古建筑民居室内多数建筑偏于矮小,在设计上不追求气势高大,以精美取胜,提高艺术品位。宜采用组合式展示空间,各展馆之间不分先后,无谓主从,组合自由,走线任意,给人以随意、开放和轻松自由感。参观路线的设计应采用相对独立,陈列内容与形式单元性强化的方法,破除参观上的单一顺向路线,安排成块状串联的中心辐射式,使之象回文诗一样,颠倒顺逆,皆成文章。这样既把握住主体风格,缩短文物与观众的距离,又能突破古建筑空间小,不整体的弊端,营造身临其境的艺术氛围。传统的一条龙式展线陈列体系,容易使观众感到压抑、沉闷、透不过气,而且在古建筑陈列中最为忌讳。

2.2因地制宜的空间法;古建筑空间设计常用的设计手法一般以通透空间法,这种设计方法对古建筑空间处理上不适合用全封闭的设计手法。不宜以整体玻璃立柜布展。通透的展柜,可以增加空间层次的同时不影响视觉空间。博古架、屏风、门洞的采用既能有效地分隔空间,又能融古建筑为一体。渗透空间法,园林艺术中称对景、借景、泄景、引景视为空间处理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手法。镜面玻璃的妙用不仅能将自然美景借于室内,而且能沿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在感觉上成倍地增拓空间,这种镜厅效应能将单枪匹马变成千军万马。陈列标题可用匾额、楹联。材质上可采用木质、竹质、石质、麻料。辅助展品中运用壁画、砖雕、竹刻。这种点滴的渗透,不仅同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一体化,而且大大扩大了空间感。散点空间法:在园林中游览路线的设计上注意动中有静,在动观的线上串上一个个静观的点,亭台轩阁,让人流连驻足,这种不断改变视点的散点透视,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反映了空间艺术的运动特点,在古建园林中加入陈列的符号、元素及露天的陈列,可以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获得各种信息,并加深认识。此景与彼景相连,并在步移景异中,空间无尽,意趣无穷。限晴雨雪,春夏秋冬,园林将呈现给观众一幅多姿多彩的国画。

2.3视错觉的应用;在陈列台的设计与布置上,将顶面与地面略向内倾斜,则会令人感觉深度比实际要深,为了增加深远感,将台阶的两纵边向内倾斜成梯形,人在看台阶时不会注意两个纵边相互接近,会因为透视而觉得台阶更长。

三、无形空间的再创造

3.1利用暗示创造动态空间;视觉的暗示。展示形式是一种视觉的艺术,造型艺术中线的长短,点的聚散,光的强弱、色的冷暖等构成各种节奏与韵律。这种节奏的变化和韵律的呈现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暗示出空间的变化和时空的推移。如在展示中用线条构成的节奏变化,色彩的渐变等手法构成韵律感来暗示时空的推移。心理的提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内容使观众联想起时间的变化、年代的变迁、事物的演变等,在对陈列品年代上的排列、事件发展过程的呈现引起形象化的展示而使观众沉浸在一种虚构的真实中,在这虚构中体验到动态的第四维空间。声音的暗示。展示空间在非视觉领域还有音乐空间,声音可以给观众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可调节和影响陈列展览的环境气氛,创造优美的音乐环境,如同电影中的话外音。

3.2个性化的展示法;场景展示法。展品大都是脱离原有的空间和使用状态,可能从动态到静态,会失去原来的环境关系和生存背景,使得观众的理解产生困难。场景式的展示方法能使展品的形与义发生关系,它能够通过再现展品的原使用状态和环境,使展品与古建筑之间形成唯一的对应关系,这时的空间就成为展示信息的一部分,有限的空间已转化为无限与抽象。互动展示法。以往的展示形式总是展柜、实物加标签。给人的感觉是尊贵、冰冷、不够友好。互动有两个含义,一是人与物之间的互动,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有趣、能参与、可操作的手法布置陈列。观众在操作、制作、模拟的过程中,在暗示启迪中产生交流,产生无形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不仅增加了娱乐空间,而且空间的自由度大大地提高,展示空间的概念扩大了。

四结束语

以上总结是笔者在古建筑设计中陈列设计在有限的地理环境,怎样利用有限的空间,寻找最佳的空间设计方法,在陈列的效果上应对古建和文物画龙点晴而不是画蛇添足。不应求过多的变化,而是求多样的统一;不应求刺激,而是求淡化;不应求繁杂,而是简练从具象到抽象,从具象空间到抽象空间,运用符号化、象征、隐喻等启迪性的设计手法,以达到空间消失的最高的审美境界。以其直观、形象、综合、系统、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艺术魅力,使观者流连于万象之际,行吟于视听之区。

参考文献:

[1]海.论博物馆的现代化[J].中国博物馆,1997(1):4546

建筑空间设计手法篇6

关键词:空间构建理论;建筑教学;探索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建筑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在此背景下,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且应从空间建构理论入手,带动各个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思路,满足当代学生发展需求。以下就是对空间构建理论方法在我国建筑教学中探索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建筑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一、基于建构的角度上对建筑设计的分析

著名学者弗兰姆普顿在对空间建构理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建构”解释为文化气息较为浓郁的建筑,即其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建构过程中应注重应用合理的方式实现木及石材等材料的合理搭配,同时应用适宜的建造方法将情感元素寄托于构造设计中,达到良好的设计状态。此外,从建构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不仅承担着空间创造的职能,且其要求空间设计人员在实际工程开展过程中亦应提高对材料选择、创作方法及过程的重视程度,最终为人类带去良好的生活体验,满足其实际需求[1]。

二、空间构建理念方法对建筑教育的启示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空间建构理念方法对建筑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空间建筑理念其强调了建筑本质包含了材料、构造及结构方式等内容,因而基于此,传统的“学院派”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为了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在建筑教育过程中应逐渐深入到空间建构理念中去,并将原有的平面构图教学形式转化为二维形式教学方法,由此深化学生对建筑知识的理解,同时引导其将自身所掌握的理论内容应用于实践设计中;第二,注重后期辅助手段也是空间构建理念对建筑教育的启示,为此,要求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转化传统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建构知识。

三、空间建构理论方法在我国建筑教学中的体现

(一)完善空间建筑能力培养教案设计

空间建构理论方法在我国建筑教学中的融入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完善空间建筑能力培养教案设计方法的重要性,且应在此基础上明晰教案的理论基础,即将建筑设计理论灌输给学生,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对空间理论的认知程度,继而将其设定为自身设计的主体条件,满足空间建构需求。此外,在空间建筑能力培养教案内容设计过程中明确指出教案设计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其可引导学生在开展设计行为的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到序列、材料及建构等概念的影响,同时带动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由此规范自身教学模式。另外,由于课程设置是教案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亦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并结合建筑教学特点,合理规划课程题目。

(二)快速调整课程框架

空间建构理论方法在我国建筑教学中的融入亦体现在实现了课程框架的合理调整,首先从课时安排入手,为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入手来认知空间建构理论,部分院校在建筑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了空间建构理论方法将课时划分为长题、短题及快题三个类型,而快题即为快速建筑设计的简称,继而通过此种方式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其在此环境中能提升自身整体学习效率。其次,在课程框架调整过程中也逐渐实现了对“快速设计系列”的推广,最终由此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及职业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设计中,提升整体设计水平[2]。

(三)增强体验建构教学过程

体验建构过程的实施可引导学生在实体的感受与体验环境中能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术设计氛围的熏陶下强化自身对空间建构理论的认知程度,且将其融入到实际设计中,丰富自身设计内涵。此外,体验建构教学过程的增强亦有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因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开展建筑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对体验式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继而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解决空间建构设计中材料及技术问题,最终提升其整体建构能力。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当代建筑教学中注重体验建构教学方法的融入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其的有效落实[3]。

综上可知,我国建筑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且教学内容较为枯燥的问题影响到了学生对空间建构理论的认知,因而在此背景下,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手段,且应注重从增强体验建构教学过程、快速调整课程框架、完善空间建筑能力培养教案设计等途径入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促使其在此环境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自身整体空间建构能力,满足自身全方位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夏冰.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空间设计初探[J].华中建筑,2014,12(04):153-157.

建筑空间设计手法篇7

【关键词】综合教学楼;建筑设计;特点;原理

1.绿色建筑设计观

我国城市化进程十分迅猛,每天都有无数建筑物在设计建造,我们不能等一切都研究好才开始实践。但是,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的观念却可以影响建筑的最终形态和生态环保效果。因此,应该倡导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具有明确生态环保目标并利用建筑手段部分或全部达到这个目标。由于建筑设计仅仅是绿色建筑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全局中的一个局部,在绿色建筑系统其它各环节还不能有效配合的情况下,这样的建筑还算不得真正的绿色建筑。本文权且将这样的建筑称为准绿色建筑。建筑师树立准绿色建筑观十分必要,有研究证明,“在概念设计阶段,把建筑作为整体系统设计并注重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可以比一般建筑节省50%一70%的能量。”这说明了建筑设计这个环节在整个绿色建筑设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积少成多,可以大大减少资源能源的损耗,这在我国目前思想意识、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国情环境中是切实可行的。

准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利用建筑手法,不同程度地解决、利用地形、节能材料、自然采光通风、营造冬暖夏凉室内环境等问题,尽量减对人工环境和动力机械的依赖,达到降低建筑综合造价和能耗的目的。同时,创造性地利用地域建筑中传统有效的地方材料、生态节能方式和建筑形态,延续和发展城市和建筑文化特色。

1.高校综合教学楼的特点

1.1综合性

综合性是学科建设的新需要,教育结构多元化、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以及在培养学生处理研究复杂问题等方面都提供良好的空间氛围,同时综合性教学楼使得资源集约化利用。集中式的教学建筑远比分散式的建筑成本低,同时其效率和使用便捷性提高。因此,集约式和开放型的建筑环境成为新型教学楼建筑的主要特征。

1.2开放性

校园建筑从以前的只重视教学功能而忽视活动交往功能的做法,转变为强调整体校园氛围的空间营造。当代大学校园的建筑设计在重视内部空间营造的同时,也强调与环境的融合,重视空间的开放性与可交往性,强调校园与社会交流的方便,使空间布局社会化、开放化。

1.3信息化特性

信息的网络化使知识的传播由老师向学生单向线性灌输转变为师生的互动,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这促使高校教学楼设计更注重智能化。具体而言,教学楼都配备多媒体教室、多功能阶梯教室并建有计算机中心,在教学楼的入口都有电子液晶显示教室的安排使用情况。此外,各教室都配备空调电气设备,还有摄像头等电子设备作为教学楼的安防系统。

1.4可持续发展性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学科内容更新频繁,教学科研设备不断更新,因而要求高校建筑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例如,底层架空的交往空间可作为今后停车之用,而柱网的设计也应考虑未来空间的适应性。总之,在教学楼设计时应注重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2.高校综合教学楼的设计原理分析

2.1功能与交通组织

国内某大学教学楼以中心庭院来联系南北两侧的2幢教学单元楼(见图1)。交通楼梯在平面中均匀布置,注重入口门厅空间、楼梯厅、联系走廊和空中活动平台空间的气氛营造。同时也利用底层空间架空来获得弹性空间和作为活动交往空间,半地下层考虑停车与设备的布置。

关于教学楼的功能设置,对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教室都有考虑,即将大空间布置在教学楼的端部,小教室集中布置在教学楼的中间,功能分区明确。同时,利用底层架空和错层的处理,巧妙地安排停车空间,用楼梯的错半层将两栋楼的不同分区联系起来,只需上半层就可以到达不同层高的教学区间,这样不仅缩短了学生交通路线,也使空间变得活跃起来(见图2)。

2.2外部空间和环境

1)场所化的外部空间应考虑主入口和大部分教室保证有开敞的视野和良好的景观朝向,且主要入口有便利的交通。此外,内部庭院、中厅空间布置有开阔的广场、碧绿的草地,方便学生在此小憩,使之成为校园中重要的交往场所。

3)开敞的行为界面作为建筑内外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域,建筑的界面也是建筑设计师关注的焦点。

教学楼强调界面的开敞性、通透性和可停留性。沿建筑单元的外面设置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性灰空间,例如通高的柱廊、玻璃雨篷、平台、天桥、庭院等。这样的空间区域一般具有半露天性质,但又能遮风挡雨,既有开放的视野,又具有领域归属感,与直接通过大楼梯或雨篷直接连通走廊、教室的设计相比,其增加了建筑空间的层次,形成了人性化的空间构造。例如,该教学楼从主入口到门厅前的“U”形广场,再到门厅的开敞空间都是通透的界面,而且站在门厅空间中,有类似“影壁”的大理石壁画作为与中心庭院空间的分隔,但空间在视线上隔而不断,使空间层次显得很丰富,且门厅空间两侧是两处开敞的剪刀楼梯,而且楼梯每隔两层向门厅开敞,学生上下楼时均可欣赏外面的景观。

2.3美学特征

将建筑美学与建筑符号学结合在一起,体现出高校建筑特有的文化特征。例如,在建筑构件细部的造型上,教学楼楼梯底层台阶构处理及栏杆柱节点,体现出西方古典典雅主义的造型手法;庭院中的入口平台花池与排水的滴漏,让人马上联想到中国园林中的典型造型元素。其次,在空间的塑造上,从主入口空间到庭院空间再到地下停车空间的景观轴线上,体现了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欲扬先抑、对景与框景等手法,同样在空间处理上,也应该体现出造园思想的“围”与“透”的理念。

结语

21世纪高等教育教育理念的转变,给大学校园的规划以及教学楼设计带来了新的思维,因而高校教学综合楼的建设也呈现出新的特征。选取两所高校的教学综合楼为研究对象,相信阐述其特点,利用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其功能和交通组织、外部空间和环境以及美学特征,以此为今后高校综合教学楼的设计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叶彪.高校教学建筑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以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创作实践为例【J】.建筑学报,2004,5(2):52-53.

[2]邓晓红.教育建筑综合体―――新世纪高校教学楼建筑发展趋势【J】.新建筑,2003,10(1):18-19.

[3]张晓非.符号学在建筑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南北方园林造园手法的比较【J】.建筑师,2004,4(2):32-34.

建筑空间设计手法篇8

图示思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主要起这样六个作用:即表现、抽象、手法、发现、检验和鼓励。

(1)表现:思维的形象表达即是表现。徒手绘制的草图,手工制作的模型,细部大样,造型表现,是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图示思维表现手段。

(2)抽象:将建筑设计方案进行抽象化分析,建筑设计的图示思维转化为图是语言。既然是语言那语言就存在词汇与语法,现代西方有些学者认为建筑设计过程和语言规律类似,都是通过特定的词汇与语法表达出所需要的核心类容(设计方案)。对建筑本身来说,建筑观对功能,形式,文脉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则是对其的抽象分析。

(3)手法:图示思维进行建筑设计的处理手法一般有三种:开敞端的形象:用不完整的草图形象表达构思。这种方法一般可以使建筑师思维敏捷,图形表现不受局限。转化的形象:在不改变构思的条件下,通过对某常见的母体进行分析后创造出全新的图形。有结构或有秩序的形象:采用各种规律去分析并将其有逻辑的组合,打开设计思路宽度。

(4)发现:发现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研究,找出内在的规律并将其上升为理论。

(5)检验:是设计方案推敲选择与综合的过程。检验也可以用图式思维方法进行图解说明,更加明晰地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

(6)激励:草图经常被建筑师用来向人们传递设计意图,激励因素的存在可以使方案更加具有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业主、顾问以及其他建筑师经常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建筑师草图的个性、风格、生动、创新、方向重点等等。

二、卒姆托瓦尔斯温泉浴场

在建筑学的历史中,大师们经常会使用图示思维的方法去构思建筑。卒姆托在《彼得·卒姆托瓦尔斯温泉浴场》一书中描述了整个设计过程。文字开始时,卒姆托写到,“浴场仿佛是已经存在了很久的一座建筑,它和地形与地理相关,应对瓦尔斯山谷的石材,被挤压的、有断层的、折叠的、破碎成无数片的”在卒姆托设计之初是对沐浴和身体的理解,他希望设计的温泉浴场和沐浴感受是从瓦尔斯生长出来的。运用图示思维的方法经过了客观形象、知觉形象阶段对建筑有了一定的初步思考。

(1)构图:石矿草图就是卒姆托最初创作时所勾勒的体块草图。在这些草图中平面构图成为了卒姆托首先考虑的问题。草图设计的时候,长方形的构图成为了建筑师的首选,长方形体块的图底组织调动了图底关系、节奏、重复和变形。可以说,这是建筑语言的定向过程,最初线条的赋形。

(2)节点:光与水的组织是为了满足建筑功能设计的需要,也是卒姆托想营造出灵气空间的效果。但是此处的节点并不是在设计后期中进行的,而是在设计早期,抽象构图之后,可见他对光与水的组织的关注度之高。从细节到大体也成为了这个设计过程的一个亮点。

(3)空间序列:一些列的剖面空间草图记载了他对空间时间逻辑和空间体验的关注,卒姆托将内部空间分成了两类:曲折空间和内向空间。曲折空间组织中,卒姆托运用了两个规则,风车规则和拉链规则。前者保证了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后者保证了空间结构的逻辑性。内向空间的设计是一种感性和精神上的诉求。水、石、光成为空间部分,相互的转换,空间在时间轴上徐徐展开,他们又成为空间的现象,而浴室则是这些元素的容器。

(4)建造:构造处理在浴场设计中似乎很是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而且还决定了使用者感受的基础。卒姆托用“解剖学中的骨架”做了两个比喻:一是浴场的结构,一是施工图本身。换句话说技术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营造空间感受,视觉、触觉等各种人类感受。在各项建造中卒姆托对其都进行了精心的处理,比如石材贴面,浴场一共使用了6万条石材,3中不同的宽度,每条石材面在建筑内部的纹理都是延续的,这样给营造出了独特的视觉印象。

三、结语

建筑空间设计手法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非线性科学,环境生态学,新几何学

1建筑非线性概述

非线性科学使人类从全新视角认识自然和社会。超越了牛顿原理和线性科学,而属于随机的、模糊的复杂科学领域。非线性建筑,概括地说,就是在其设计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符合非线性特征的建筑形式。非线性建筑在状态上具有开放、动态、模糊、非平衡特征,在结构上具有去中心、层次、相关特征。受涌现、混沌、模糊、耗散等复杂性、非线性科学理论影响,非线性建筑得出一种自由曲面建筑形态,它从自身性能要求和周围环境影响出发,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美学、科学和哲学框架,从而适应了非标准、不规则的因素。

2非线性建筑的建筑表达

非线性建筑在形式语言上呼应了复杂理论、自组织理论、混沌理论、非线性动力学等,曲面非线性是其在建筑形象上的首要特征。突变、自组织和分形是非线性建筑的重要形式语言。

2.1突变

从突变论出发,极度优化的建筑设计也预示着对缺陷的极度敏感,而易于产生致命的损伤和灾害。运动是绝对的,刻意追求静止稳定态会引发根本的矛盾。以高层建筑为例,允许其在风力等荷载作用下产生一定的位移反而是合理的,能够有效预防突发的倾覆。建筑设计也是如此,过度追求形体均衡和功能严密,就会造成建筑对其环境因素的极度敏感。非线性建筑则在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非线性思维下的设计本身就充满矛盾,建筑设计处于持续的运动中,并不追求极度的匀称。这样,就能够在运动中找到更和谐的平衡。由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黎明之塔就是变与不变和谐统一的典范之作,图1是黎明之塔的设计过程中的形体演变。

2.2混沌

决定论认为,初始条件一定时,事物的发展是可以预见的。而混沌否定了这一想法,它是产生自确定性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表面却似无规则的类随机现象。仙台媒体中心就很好地体现了混沌的思想,它由十三根海草型的管柱支撑起六层地板,形成空间主体。设计师伊东丰雄基于人与空间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思考,设计了这种不确定的空间。空间主体不设隔墙,给使用者充分的空间和自由的感觉。整栋建筑于混沌中充满了和谐和柔和,如图2所示。

2.3分形

混沌具有确定与非秩序的矛盾属性,而分形,则可以认为是秩序的保留,是非线性和混沌中隐藏的确定性。自然界中,非确定的物质常常在其功能、结构等方面存在自相似性,这就是分形。这种分形是对复杂性更深层次秩序性的重要表达,这种自相似、自仿射的手法也是非线性建筑的重要形式。众多建筑师采用分形几何的理念成就了许多建筑的经典之作,如图3所示。

2.4非线性建筑设计的表现方法

图4运用流动、折叠、倾斜和旋转手法的建筑设计非线性建筑设计的表现方法主要有:流动曲面、折叠融合、倾斜叠加和旋转扭曲,如图4所示。流动手法通过运用曲线和曲面构造建筑的空间,给予传统“盒子”建筑难以呈现的强烈运动感。折叠手法打破了传统建筑立面与平面的绝对垂直关系,使之融为一体,将建筑构建成内部与外部空间相融合,空间与人流相适应的形态。倾斜手法的运用是用多纬度的几何体替代了传统笛卡尔坐标系的横平竖直,赋予建筑破碎感。旋转手法基于基本型的旋转生成沿母线的流动形态,构成新的多维建筑形态。

3设计非线性建筑的新途径

3.1新几何学

非线性建筑以形态为最显著特征,其发展离不开对分形、拓扑等几何学(如图5所示)的研究。分形几何的本质在于自相似,是非线性建筑空间的重要来源,可以产生传统几何难以企及的构型。从拓扑学出发,将空间进行扭曲延展也是非线性建筑设计的重要思想,可以产生极好的形态效果。

3.2非线性结构

直线受力是牛顿力学中最科学的结构形式。但在非线性科学角度,曲线结构的优美和合理性是无法取代的。西班牙建筑师Calatrava是建筑结构美学大师,善于将建筑和结构两个层面相结合,来指导建筑设计,进行创作。这种结构美学与建筑形态美学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把力学、数学、美学完美结合在一起。基于这种思想,他创作的一批建筑作品享誉世界,如巴伦西亚科学城中这种把桥梁结构和建筑结构相结合的形式。

3.3环境生态学

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的,而且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性。地域环境对建筑形式的选择、结构的确定和空间的优化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如果建筑师能够主动的利用环境,比如光线、风向、地势、降雨降雪,将会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而且将会有利于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自于伦敦市政厅(见图6),它来自于建筑师normanFoster之手。整个市政厅建筑呈变形后的球形体,整体向南倾斜3°的设计使得每一层楼板自动成为下一层空间的遮阳板,而且这种错位的设计还自然而然的加强了市政厅内部的自然通风,从而降低了人工通风能耗,增强了节能能力。这种倾斜设计也保留了对建筑环境的敬畏。建筑北侧沿河的人仍然可以接受到日光而不被建筑遮挡。另外,市政厅曲线灵动的形态也更好的实现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4结语

非线性建筑以非线性思维为设计基础,常常在突变、混沌中体现出复杂性,又会以分形和拓扑的方式体现出更深层次的秩序性。非线性建筑可以创造出不同于传统欧几里得几何建筑的优异形态。通过前沿几何学、非线性建筑结构、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能够形成新的非线性建筑设计思路。依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非线性建筑设计为城市空间提供了浪漫和灵动的气质,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进行非线性建筑和线性建筑的选择时,需要根据现实的区域环境、经济条件和人文历史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对比分析。

作者:解麒华单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武杰.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Jencks,C.nonlineararchitecture:newscience=newarchitec-ture[J].architecturalDesign,1997(67):9-10.

[3]Jencks,C.thearchitectureofthejumpinguniverse.apolemic:howcomplexityscienceischangingarchitectureandculture[m].Revisededition.Chichester:academy,1997.

[4]徐卫国.非线性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05(12):32-35.

[5]徐卫国.非线性体:表现复杂性[J].世界建筑,2006(12):118-121.

[6]伊利亚.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m].湛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7]穆清.非线性建筑空间解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7.

[8]朱晔.谈空间形象与建筑创新[J].山西建筑,2010,36(16):16-17.

建筑空间设计手法篇10

1光影赋予建筑内部空间灵魂

空间是光影的载体,是设计的结果而非目的。光影在建筑空间中具有美学价值,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对人视觉心理的影响。光影运用在不同建筑空间中,将创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和空间艺术,产生光独特的表现力。光影雕琢空间形体,空间的张力和深邃在光影的作用下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光影在建筑空间中呈现出不同的光学形态,如韵律、强弱、层次、对比、扬抑、明暗,这些光影的表现力成为塑造空间艺术的手段。

光影是如何塑造建筑空间的?首先,光影可作为视觉焦点存在。通过光线设计,引导人们的视线,达到强化空间主题的作用。其次,光影揭示空闯的材质属性。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影像会更清晰,材质会更富有表现力,空间会更富有感染力。再次,光影可以塑造空间的深度感和层次感。一个好的光影空间设计,必然使空间具有深度感和层次感。光影作用的亮度梯度是关键因素,如果光线充斥了空间的每一个角落,那么空间也就失去了明暗梯度的变化,空间就会失去深度感。最后,空间序列可以通过光影塑造。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通过空间形体的前后虚实展现空间的转化,光影则使这种具有韵律的变化形成更富意韵的节奏感和序列感。光影可以在建筑空间中产生风格迥异的艺术效果,产生完全不同的空间意境。我们既可以通过光的强弱、色彩、投射方向、明暗、阴影,也可通过透光、反光、折光、滤光、控光等技法创造多种建筑空间,唤起人们的心理反应,激发思想感情,从而表达不同空间的意味。

用光影来营造空间氛围,大概可以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1)古代教堂中神圣崇高空间的光影。西方教堂空间中常常塑造崇高神圣的美,神秘的光线自高处散射下来,给人神秘的宗教氛围。为了营造这种来自天国召唤的空间感受,空间内光质与黑暗对比十分强烈,头顶穹顶采光是比较常见的设计手法。典例的非罗马万神庙和圣索菲亚大教堂莫属。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中心教堂,也是集中式,属穹顶覆盖的巴西利卡式。其空间内部丰富多变,穹隆下,柱子间,大小各异空间相互渗透。光线从穹隆底部密排的窗洞射入,形成整个大穹隆漂浮起来的幻影,光影交错形成别样的宗教气氛。

(2)现代教堂及纪念性建筑中幽深冥想空间的光影。当我们身处幽暗冥想的空间中,人们的内心往往得到清醒,从而达到纪念性空间让我们缅怀和反省的目的。现代教堂和古代教堂都是通过光影明暗对比来塑造意味空间,只是现代教堂中手法更加多样,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现代教堂不乏用光影塑造空间的名例。有如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它是设计者的后期浪漫主义作品的代表。昏暗的空间内有大小错落向南向小方窗,光线透过厚厚的混凝土穿越漏斗形洞口洒落片片深邃韵光晕,同时倾斜的墙体与下垂的屋顶交界处留出一线阳光,为整个建筑空问营造出神秘的宗教气氛。

(3)现代建筑中倡导的轻松亲切自然的建筑空间。大部分现代建筑都力图体现欢快明朗的空间氛围,这是现代建筑的特征。设计者通过现代技术,将建筑立面设计成玻璃幕墙,透光天棚等,最大限度的扩大采光面积,利用阳光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创造一种物质的透明性,另外还通过玻璃幕墙和景窗等将室内与室外做有效连接,引入室外美好景色。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便是最好的体现。设计者有意识地将深处密林的建筑与周围自然景观结合,通过漏窗、采光天棚等手段,使整个建筑成为捕捉景观的光影变幻的容器。

2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