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超声医学工程教学十篇超声医学工程教学十篇

超声医学工程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5:51

超声医学工程教学篇1

关键词:超声医学发展趋势教学探讨

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医学教育中教学工具的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本专业年轻、发展迅速,导致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超声诊断学教育未能跟上这种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发生。在影像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示教课程具有连接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的“桥梁”作用,因此,如何在医学生的示教过程中应用不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理解并掌握超声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并为进一步的临床实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打好基础,值得探讨。

一、超声诊断学发展趋势

20世纪40年代,超声技术开始用于人体检查,并研制出了最早的一维超声技术仪―――a型超声仪,从此揭开了超声医学的历史篇章。随之至60年代初,相继研制出了超声光点扫描诊断法―――m型超声、超声显像诊断法―――B型超声、多普勒技术―――D型超声。70年代初,超声被应用于心脏结构的检查。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成像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其在显示组织的微细结构、血流等方面彰显出了巨大的优势,所提供的诊断信息越来越准确、可靠,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临床医生对超声的依赖越来越大,超声诊断技术目前已成为在临床上应用最为�V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二、超声仪器旁现场示教的应用

单纯的课堂演示和超声图片会让学生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因此示教过程中超声仪器的现场操作必不可少。常规示教课程中,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可认识和熟悉超声诊断仪器,了解超声科的就诊流程和科室概况,以及实际工作中如何操作成像、各个扫查切面的手法和超声诊断仪器上图像的识别,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很好地结合,提高了学生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更好地掌握超声检查在临床中的基本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但由于现场示教课时短暂,以及示教课上临床科室超声诊断仪器的使用受限,减少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导致进入临床后需要更多操作技能的培训。

三、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

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更需加大对实践性教学重视的力度。要让学生通过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的观摩、上机操作,亲身体验获取所需图像,即让学生从患者的体位上感受探头的位置、方向、角度和施加在探头上的力度,以及图像清晰度的调节。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巩固书本上的知识,使书本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加深对图像的理解。同时,学生与患者广泛接触,并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1报告书写规范化

超声报告是临床医生诊断患者的依据,更是患者的法律文书。因此,超声报告规范化书写十分重要。超声报告的书写过程是一个思维的逻辑推断过程,超声医师根据影像所见,通过全面分析、判断,然后做出诊断。所以超声报告可以直接反应对疾病的认识,一份规范的超声报告可以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准确的信息,也便于学生以后对相类似的病症进行比较。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报告的规范化教育,做到描述准确,层次分明,使报告具有参考性。

1.2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及在诊疗时深入了解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的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具体可选用医疗实践中具有特点的病例,通过临床跟踪,及时反馈病例情况,展开专题讨论,形成诊断结果。在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要有专人进行记录,并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交流,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1.3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

近年来针对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超声引导下活检和介入治疗的科研方向,进行了相关设备的配备和投入。通过申报自然科学基金,来满足医院实验室做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基础研究的资金需求。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调研,参加学术会议和课题研究,并向学生介绍超声医学学科的前沿知识、先进成果和发展动态,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兴趣。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等手段进行文献检索,并完成一些英文摘要及综述的书写。通过这一系列科研实践的过程,促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增强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创新意识。

四、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改革策略

1.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

1.1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及发展方向,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

1.2熟悉常用超声专业用语,能正确解读、分析超声诊断报告。③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

1.3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

2.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对临床医学生的超声诊断学教育进行改革

2.1思想上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临床医学生的课程设置需符合医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2.2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学时及上机观摩、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加强对超声成像的理解和应用体会;

超声医学工程教学篇2

[关键词]超声诊断学教学乡镇卫生院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97-02

作为三甲教学医院超声科,医院每年都要安排本科室主治医生以上职称超声医生到基层医院进行帮扶一年。超声诊断学作为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涉及学科包括解剖、病理、病理生理等,又涉及各个临床学科,尤其对平时较少接触的声学等物理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其内容广泛,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本人帮扶的定点医院是乡镇卫生院,针对超声诊断学的教学特点及乡镇卫生院超声诊断现状,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一、乡镇卫生院超声诊断现状及诊疗条件

(一)乡镇卫生院缺乏专业超声诊断专业人员

目前,乡镇卫生院多数无超声诊断专业人员,从事超声诊断人员多数兼职心电图诊断、脑电图诊断或放射诊断,甚至兼职卫生院其他行政工作。

(二)乡镇卫生院超声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水平

乡镇卫生院超声从业人员大多是从临床专业或护理专业转行而来的,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超声理论学习,且多数人员学历偏低,毕业参加工作后多数无上级医生带教,超声操作存在较多不规范之处,对于部分曾到上级医院进修过超声诊断的超声医生,多数都是边操作边学习,重操作,轻理论学习,超声诊断的综合能力偏低,超声报告书写不规范。

(三)超声仪器设备差

超声仪器设备较差,成像图像不佳,乡镇卫生院无上级医院所使用的图像存档及通信系统(picturearchiving&communicationsystem,paCS),给典型病例图像复习及讲解带来不便。

(四)缺乏可供学习的专业资源

可利用的资源较少,一般乡镇无专门医学书店,无数字化图书馆资源,订阅的相关期刊、杂志较少,对本专业的新进展及动向了解较少。

以上具体情况给我们的帮扶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培训,规范超声检查操作及报告书写,提高超声诊断技术水平及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成为我们帮扶教学的重点。

二、具体教学方法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是教学的关键

每周一次多媒体课件讲座,系统讲授超声波成像原理和成像方式以及与超声诊断有关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图像分析的基本原则、各系统脏器正常声像图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表现和鉴别诊断要点。超声影像学作为一门形态学,解剖形态是超声图像的基础,不同的疾病及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表现出不同的超声图像,因此,在讲解各论时,要对其解剖结构及病理生理变化进行复习,将这些知识与声像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接受者在大脑中对器官立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及组织学、生理病理变化特征等形成正确的认识,以便达到真正理解和熟练掌握的目的。

(二)注重超声实践操作技能培养

超声影像学不同于Ct/mRl等其他影像医学,Ct/mRi扫查只需按固定的条件设置进行扫查即可,而超声诊断却更多的依赖超声医师的扫查技巧,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可见,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乡镇卫生院患者不多,因此一般的培训多为“一对一、手把手”的带教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1.详细介绍各脏器超声检查前患者的准备工作及检查过程中患者的。

2.详细讲解超声诊断仪的操作方法并实践操作:包括探头型号的选择,准确手持探头的方法,不同脏器的扫查顺序及切面,超声诊断仪上常用按键的作用,如何通过调节声像图的增益、聚焦、深度、脉冲重复频率等在保证准确扫查切面的基础上获得清晰的图像。

3.对于不同脏器的扫查均存在一定盲区,讲解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这些区域进行扫查并强调扫查盲区的重要性。总之,超声检查强调多切面、多角度、多方位的连续扫查以及全面细致观察习惯,尽可能地为疾病的诊断提供足够的信息,同时也减少漏误诊的几率。

4.对特殊、典型病例,一般由老师演示完整诊断过程,从安置患者,询问病史,操作示教,声像图解析,出具诊断报告,并详细讲述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还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然后由帮扶点医院的超声医师自己独立操作并提问,相互探讨,扩宽诊断的思路。对操作技能的考核采取每月一次上机操作考核。

(三)辅以pBL教学,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1]pBL教学的运用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4]我们在乡镇卫生院帮扶教学中使用了pBL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能动性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乡镇卫生院因可利用的知识资源较少、病种单一、病人量较少等因素,pBL教学方法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规范超声诊断报告的书写

超声报告是超声医生对患者检查完后对病变做出的可能性提示,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参考作用,具有法律效力,更是患者的法律文书。乡镇卫生院多数超声医生出具的超声报告单不规范,因此,乡镇卫生院超声报告规范化十分必要。

(五)及时讲授超声新技术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超声新技术,如超声造影技术、超声弹性成像、三维超声等,鉴于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及知识资源相对较少等现状,我们还讲解了相关专业的新进展方面的知识,使乡镇卫生院超声医生及时更新超声知识。

总的来说,乡镇卫生院超声医生由于基础相对较差及具体的诊断现状与诊疗条件,教学相对费力,但通过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和多次考核,当地医生的超声诊断、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检查操作及报告书写逐渐规范化,并且拓宽了知识面,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了解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金修才,章建全,陈佳彬,等.pBL教学法在超声诊断学进修生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6):16-18.

[2]杨汇娟,魏玮,孙海燕,等.pBL教学法在超声诊断学成人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育,2013,11(6):73-74.

超声医学工程教学篇3

【关键词】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361-02

长期以来,我国无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未经二级学科培养,就直接分配到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以后的能力和水平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医院的条件,严重影响了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地方恢复了住院培训的试点工作。经10余年的实践,一套较为完整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的制度和模式已经得到了确定和完善。

超声医学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在一些临床学科诊疗疾病过程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在某些方面发挥着其他诊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临床对适应超声医学影像需要的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适应临床的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正在开展,以往的超声医学教学方式是否能够适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目前探讨的热点问题。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目的:通过3年在有资质的培训基地(三甲医院)进行正规化培训,要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思维,了解医学影像学范围内放射医学、超声医学和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诊断及其治疗)。接触大量的临床病例,包括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打下扎实的诊断基础。主要采取在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通过管理病人、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整个过程着重强调了医师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尤其是知识全面性的培养。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超声医学以往教学方式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上级医师对典型病例进行临床示教。采用基于pBL、案例式、导学式、多媒体以及pCaS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也较少。动手能力训练较少,对医师的考核重知识而不重能力,实习医师操作技能、诊断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可供实习医师使用的超声医学相关教材数量较少。一些关于介绍超声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2]。

基于以上问题,首先,超声医学专业要适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采用系统高效满负荷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6个月)安排到相关临床科室轮转,根据本专业所涉及的科室安排非指定科室,包括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等;也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延长在内、外科的轮转时间。第二阶段(7~21个月),在影像科内各专业组之间轮转,第三阶段(22~33个月),住院医师在选定的执业方向的相关专业组内进行培训。主要分为医学影像诊断、超声和核医学三个执业方向。这种培养模式不再局限于医师的专业限制,注重各专业结合,全面扩展医师其他各相关专业知识,打下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拓展医师临床思维。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在教学中也应配合医师的轮转时间,调整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医师的学习效率,在本科室轮转期间,尽量让轮转医师多接触临床病例,多进行临床实践操作,让其应用之前在临床科室轮转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来独立思考,建立正确的全面的诊断思维模式[3]。笔者科室专门指派多名超声专业上级医师负责超声检查操作技能培训,轮转医师可以随时进行操作和得到带教老师的解惑,轮转医师每天需完成一定多数量的病例操作及诊断,并整理典型病例,随时可以进行病例讨论,训练诊断思维。在第三阶段培训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接诊病例-实践操作-结合临床-思考诊断-提出问题-解疑答惑-总结经验”的思维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系统的无缝衔接。

在规培期间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开展教学

超声医学工程教学篇4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超声诊断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医学技术发展速度也正加快,医学影像学内容也由单一的X线放射诊断发展到包括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数字X线摄影(CR)、核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放射学、超声、核素等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在现代医疗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其中超声以其无放射性、操作简便、经济、可用于术中及床边等优点,常常成为临床上一线检查方法。与其他影像学相比,超声医学实践性更强,集仪器操作技术及诊断思维于一体,需要手、眼、脑并用,因此诊断医生个人操作技术及知识结构决定了其诊断水平。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如何在实习期间提高操作能力及诊断水平,除了自身努力外,带教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学生在实习中不仅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理论指导实践,培养较强临床诊断思维及工作能力,以在严峻的就业竞争中增强竞争力。就我多年来影像专业学生实习中的教学工作,总结了以下体会:

1.培养良好的医德,强化法律意识

职业道德教育是实习生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实习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让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无论毕业后能否顺利参加工作,只要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就具有竞争力,就有上岗机会。同时,通过向实习生讲解典型的医疗纠纷,教育其认识到医疗行业面对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风险性较高,故必须端正医德医风,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2.提高学生对超声仪器的操作能力

超声诊断是建立在运用各种扫查切面、扫查方法充分显示病变,并对其声像学特征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病变的“检出”是疾病诊断的前提,因此对检查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带教过程中应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性能和熟悉超声仪器的操作。具体如下:①应向实习学生详细介绍各脏器超声检查前患者的准备及检查过程中患者的。②超声诊断仪的使用。使学生了解探头型号的选择,演示正确的手持探头的方法及不同脏器的扫查顺序及切面。熟悉超声诊断仪上常用按键的作用,如何通过调节声像图的增益、聚焦、深度等在保证正确扫查切面的基础上获得清晰地图像。③为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鼓励学生互为“模特”进行扫查,熟悉不同脏器的扫查方法及要点,加深对正常脏器声像图表现的认识。

3.声像图分析应结合解剖学、病理学与临床医学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以电子学与医学工程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依靠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科,密切结合临床医学,利用体外或腔内超声波照射,非侵入性的获得活性组织和器官的精细大体断层解剖学图像,从而使一些疾病得到早期诊断的新兴学科。这就必须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解剖学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在熟悉正常的解剖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异常的情况。从病理及生理的过程来理解超声图像的形成,让学生在了解病变的病理改变的基础上认识超声图像,不就图论图。临床实践是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去认识疾病的本质。如肝脓肿的形成过程,脓肿形成早期并不能显示明显脓腔,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典型,需与肝内占位病变相鉴别,而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内部出现液化坏死,声像图上出现不规则的液性暗区,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增大,或者治疗好转可逐渐消失。这种疾病的声像图特点在病变的不同时期有差异,这就是“同病异影”。“同病异影”是存在于影像学科的普遍现象,如何做出正确的诊断,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实习教学中培养学生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全面考虑的习惯,增强对疾病的整体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归纳能力。

4.培养学生规范报告的书写能力

规范的报告书写有助于对疾病的全面分析与理解,有助于诊断思路的条理化。让学生了解超声报告的格式,如:姓名、性别、年龄以及超声检查号、门诊号、住院号、超声表现及超声提示等。超声表现的描述先整体后局部,即先对所检查脏器的整体情况如大小、形态、包膜、内部回声做一整体描述,再对局部病灶重点描述,包括病变的大小、部位、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内部血流信号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等。规范实习生的超声报告书写,正确使用医学术语,使超声报告规范化、条理化。超声诊断分确定性诊断及非确定性诊断。对于结石及典型囊肿可做出确定性诊断,非确定性诊断根据声像图的表现做出提示性的建议:考虑某某疾病的可能性大,不除外某某疾病,性质待定或建议进一步检查等。规范的报告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指导临床医师做出进一步诊疗计划,还可以为实习生走入工作岗位后奠定基础。

5.超声发展的新技术和新进展

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压电陶瓷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求,使图像质量和分辨率越来越高,超声诊断范围和信息量不断扩充。当前超声诊断已从单一器官扩大到全身,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模拟到全数字化,从单参数到多参数,从二维到三维显示,多普勒彩色血液显示代替了创伤性导管检查,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科学――介人性超声学,大大扩充了超声诊断治疗范围,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和信息量。由于其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价格低廉,易被患者所接受,目前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成像技术,进入了超声影像学发展的黄金时代。通过了解超声领域的新技术,能提高对超声医学的兴趣,同时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

超声医学工程教学篇5

工业探伤仪进入医学殿堂

1956年,瑞典的LLeksell教授首先将工业超声引入医学殿堂。

在国内,1958年,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归国华侨安适先生在国外资料中看到,可用工业探伤仪作医学超声诊断的报道,就向医院领导提出进行超声诊断研究的设想,得到当时的朱瑞镛院长的支持,向江南造船厂借来一台工业用a型超声探伤仪,同时请来有关的工程师,并在医院内积极组织有关各科医师参与超声的研究工作。

研究获得初步成功,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朱瑞镛院长成立了上海市超声医学会应用研究小组(后改为上海市超声医学研究组),自任组长,定期开会开展研究工作,并发表多篇论文,先后举办了4期超声诊断学习班,编写了国内第一本超声诊断专业书籍《超声诊断学》。至此,中国超声界也奠定了坚实的第一步,上海六院因此成为“中国超声诊断发源地”。

国内以及世界超声仪器的发展

早期中国超声医学发展的速度几乎与国际水平持平,1961年,上海第一医学院仪器修配厂就研制成功60-1型a、Bp超声诊断仪,就是现在最常用的B型超声的雏形。不久该厂就和中山医院徐智章教授合作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m型超声,这为心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开创了先河。之后,上海宇宙医疗仪器厂也和仁济医院一起开发出了D型(Doppler,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至此,目前常规超声诊断所涉及的“基本武器”均已齐备。

国际上,1952年美国DHHowry和Bilss最早开始使用静态B型超声做肝脏标本的显像。到了20世纪60年代,就有了类似现在的实时显示人体内情况的各类B型超声显像仪,期间代表人物多多,不胜枚举。超声也成为了各大国际大型医疗厂商重点研发的项目,纷纷投入巨额资金研发。至20世纪80年代,彩色多普勒技术终于大放异彩,使大家第一次在银幕上亲眼看到了人体内血液流动的状况,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彩超了。

说到这里,有一个人值得一提,那就是日本著名超声医学专家和贺井敏夫教授。1978年,他随日本医学代表团来我国访问,携来一台aloka202型超声诊断仪,帮助国内由于10年浩劫中断研究的中国超声学界重新回到了世界超声医学大家庭,此后全国各家医院分别引进超声仪器,超声诊断开始在全国普及。

超声医学工程教学篇6

1.研究方法

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技能考核分为三部分:①仪器调节和检查切面获取;②超声图像分析;③超声报告单书写和回答相关问题。培训前后考核知识要点基本相同,但培训后考核适当增加难度。考核结果由两名资深讲师专门负责,评判标准:优:≥90分;良:89~80分;合格:79~60分;不及格:<60分。培训结束前行不记名选项问卷调查学员的继续教育需求。

2.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行方差分析、双侧配对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考核成绩分布情况

52例社区超声医师培训前后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成绩分布情况。各考核指标合格率由培训前的76.9%~96.2%增至培训后的96.2%~100%。除了报告书写项目外,其他指标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社区医院超声医师的继续教育需求

52例社区超声医师的继续教育需求主要集中在定期加强理论培训(42/52,80.8%)、加强操作规范化培训(37/52,71.2%)及加强报告书写规范培训(22/52,42.3%),也有个别医师提出要求专家定期到社区医院辅导等(4/52,7.7%)。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52例社区超声医师的培训前考核可以看出,社区医师的理论知识较为欠缺,仪器操作相对熟练但不规范,切面获取和图像分析基本功不扎实,报告书写的规范化也有待提高。根据问卷调查反映,社区超声医师自身需求中最突出的是要求加强理论培训(80.8%),其次是要求加强操作培训(71.2%)和规范报告书写(42.3%)。社区超声医师的理论知识欠缺严重,对许多常见病的解剖学要点、病理生理基础及临床表现缺乏相应的了解,普遍缺乏临床思维,不能有效利用患者病史和体征,导致对疾病的图像分析解读能力较差。分析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与临床结合能力差。超声成像是建立在解剖与病理基础上的物理成像过程,只有熟知正常解剖及变异,才能正确理解病变位置,特别是病变严重、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时,脏器失去正常形态和边界,解剖知识对识别病灶来源至关重要,许多社区超声医师对解剖不够熟悉,导致声像图识别困难。此外,病程进度中生理病理不断发生变化,不同阶段的超声图像常常大相径庭,如果对病理过程不熟悉,也很难做出正确诊断。本调研中,理论知识中的解剖和病理生理成为社区超声医师最亟待加强的部分。

2.仪器操作熟练但不规范:本调研发现,仪器操作和图像获取是社区医师最为熟练的环节,但不够规范。具体表现为:①仪器调节不到位。许多医师仅知道深度、局部放大、血流标尺及频谱基线等基本调节,对其他调节旋钮不熟悉或很少使用,部分医师甚至不习惯按照患者体型选择探头,常常不论高矮胖瘦均是一个成像模式,图像质量不佳。实际上,有效的调节可以大幅度提高图像质量,有利于诊断。②扫查无序。正常的超声诊断过程都有规范的检查步骤,体现的是医师清晰的诊断思路。本研究中虽然此项目社区超声医师的合格率最高,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医师没有形成良好有序的诊断程序,易发生漏诊。③切面获取不标准。标准切面是超声工作者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典型切面,包含众多标志性解剖结构,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至关重要。切面获取不标准会增加漏误诊的可能率。

3.报告书写不规范:专业术语不规范,常将回声强度表示为“密度”,对于病变部位、关键性特征及周围组织是否受累等描述不清晰,报告未能客观反映病变细节。此外,超声并非“金标准”,一份有价值的超声报告应先汇报病变的声学性质,再提示其病理性质,但多数社区超声医师对诊断结果表述缺乏技巧性,容易引起医疗纠纷。本调研结果表明,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对于社区超声医师培养非常重要,培训后医师的理论、技能考核均有明显改善,除报告书写项目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社区医院超声医师各考核指标合格率由培训前的76.9%~96.2%增至培训后的96.2%~100%。提示目前采取的这种理论、技能分段式培训及一对一带教模式教学效率高,周期短,非常适用于基层医师培训。本调研在教学摸底、分析考核结果、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制定适宜的社区超声医师教学模式。社区医师工作内容与医院差别较大,应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主。建议大型医疗机构面向基层开放,建立短周期、多层次、可持续的超声继续教育中心,将社区医疗机构的培训纳入到教学任务中,以临床实力雄厚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大型医院作为社区医院的培训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行转诊、会诊支持及网络教学。

2.推广pBL教学法。超声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区医师的医学背景不尽相同,但工作内容相近,针对超声专业培训可以按照系统或疾病进行,采用pBL教学法,由具体病例入手,按解剖、生理病理特征和相应的超声成像特点依次讲解,既能补充社区超声医师基础薄弱,又能加深超声专业知识印象。

超声医学工程教学篇7

超声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方便、经济、无创和可重复等优势,日益受到医学界重视,其临床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因此,提高超声诊断教学水平,无论对医学影像专业还是临床专业的学生都非常重要。然而,由于超声诊断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知识面广,概念、原理多而复杂,所以教学中难点较多[1]。结合超声诊断学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搞好超声诊断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改进教学方法

超声诊断是用探头扫查不同部位组织器官获得断层图像,即声像图,继而应用相关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对其进行观察分析,从而作出疾病诊断。因此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大量的超声图像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才能使之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显然,以往所用传统的纯理论式教学方法,即依靠授课老师以板书、绘图等来表达,既抽象难懂又枯燥无味,难以取得理想效果。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日益完善,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因为它能以丰富的声像图、动画效果及声音等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从而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及抽象内容。比如什么是强回声、低回声或无回声,什么是声影或“彗星尾”征等,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清楚表达,而多媒体技术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在超声诊断教学中,也不能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还要根据授课内容,采取其他教学方法或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优势互补。

2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2.1医学专业基础:声像图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各种组织结构间的声阻抗差异用明暗之间的不同灰度来反映回声有无和强弱,从而分辨解剖结构的层次,显示脏器和病变的形态轮廓和大小及某结构的物理性质。一幅声像图只是组织器官的一个断层或切面图像,若改变探头位置或方向即可获得任意不同的图像。因此,在超声诊断教学中,必须重视人体解剖知识教学,使学生扎实掌握正常人体的解剖,尤其是断层解剖,并且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在讲授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时,必须首先让学生掌握正常心脏的胚胎发育和解剖。只有在掌握了正常心脏各房室腔结构、房室瓣膜特点、大血管位置关系及正常冠状动脉起源等基础之上,才能学好正常心脏的扫查方法和图像识别,继而学习各种先心病的超声诊断和分型等。声像图不同回声的形成,与不同器官和病变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例如,液性结构为无回声,实质性结构呈强弱不等的各种回声;均质性实质结构为均匀的低回声或等回声,非均质性结构为混合性回声;钙化或含气性结构则呈强回声且后方伴有声影。所以,要学好超声诊断还必须扎实掌握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学和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随着超声医学的迅猛发展,目前的超声影像学已不再局限于反映人体的解剖和组织病理改变,还可用于活体器官(心、血管、肾等)的功能研究,近年来新型微泡造影剂的逐步应用更使得超声进入了分子影像学领域。故要学好当代超声诊断学,除了有扎实的解剖学、组织学基础外,还必须掌握生理、病理生理、生化、甚至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因此,必须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能把这些知识与声像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器官立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及组织学、病理变化特征等,从而达到真正理解、掌握的目的。

2.2理工基础(声学、电子工程和计算机):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诊断仪发射的超声波来扫查人体、诊断疾病的。而且目前我国的超声诊断医生与放射影像科或国外超声诊断不同,没有技术员和诊断医师之分,仪器操作和诊断要一人完成。因此要提高超声诊断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相关理工基础教学,使学生掌握超声波的声学知识、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及超声设备的构成、性能及操作技术等。只有这样,学生将来在进行超声检查时,才能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扫查方法并随时调节仪器,获得满意的声像图,同时也才能学会识别和避免超声检查过程中的伪像,如多次反射或旁瓣效应所致的假界面等。近年来超声设备的发展空前迅猛,而这与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息息相关。另外,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超声图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图文工作站等在国内医院正逐步广泛应用。要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还必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

3锻炼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

超声诊断学与其他影像诊断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超声诊断除了理论上掌握其诊断方法之外,还要掌握操作手法[1],熟练调节仪器,而且其经验依赖性较大。因此,必须重视临床见习和实习课教学,锻炼学生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扫查出并尽可能清楚地显示具体病灶及其图像特征的技能,包括仪器条件的选择、病人、探头放置部位、扫查方法及切面等。只有首先获得了理想的声像图,才能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判断,最终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临床操作技能光靠传统的见习方法即由带教老师示范和讲解,学生重点观摩是无法掌握的,必须要求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多动手操作,刻苦锻炼,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水平。

4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超声诊断是通过对声像图进行观察分析,从而作出疾病诊断。怎样才能对错综复杂的图像进行正确分析并诊断疾病,显然,除了掌握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等医学基础及超声成像基础外,还必须掌握内、外、妇、儿等临床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其他医学影像技术一样,超声诊断的临床思维特点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并结合各种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也就是以形象的观察为基础,经过概括后形成解剖和病理的概念,再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判断,推测出某种图像是属于哪些疾病的可能性[2]。在超声诊断过程中,一定不能单纯地“看图论病”。因为可能有一些图像病变表现典型,易于判断,但也会有一些图像病变不典型或存在“异图同病”,或不同病变可有相同图像即“同图异病”。例如,不同程度和病期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其超声表现类型也不同:在外周阻力明显增高而心输出量相对低又无心衰时,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壁向心性肥厚,即呈肥厚型;而心输出量相对高或反复心衰的患者,左室壁可表现为离心性肥厚或变薄,心室腔扩大,即扩张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时,可出现缺血或梗死区室壁运动异常,即为缺血型。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便在超声检查时能够结合有关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判断。

5及时讲授超声新技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等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型超声诊断仪不断推出,超声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目前超声成像技术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实时三维成像技术已逐步进入临床实用阶段,多普勒及其衍生的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超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新型微泡造影剂及其与谐波成像技术的结合,使超声对人体器官组织如心、肝、肾等血流灌注和疾病的研究有了显著提高。作为刚刚进入超声影像领域的学生,除了必须掌握超声基础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包括腹部、心脏、妇产科等疾病)的超声诊断技术外,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超声医学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这样,掌握更全面、更新的专业知识,既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又能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因此,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和调整,应该及时向学生适当讲授新知识、新技术。

参考文献:

[1]钟秋红.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27(5):749.

超声医学工程教学篇8

另据了解,第三届胎儿心脏国际研讨会及长城会论坛、亦即第二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先天性心脏病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论坛于2013年10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围绕胎儿超声心动图影像学方面的热点问题,展开了多方位的专题研讨,此次会议仍由何怡华教授出任大会执行主席。

在何怡华教授有关胎儿超声心动图方面的新著面世以及有关胎儿超声心动图影像学的专题学术会议开幕之际,本刊记者围绕相关学科领域的热点话题,独家专访了何怡华教授。

胎儿心脏超声,

产前诊断先心病的唯一有效方法

采访一开始,何怡华教授为了说明胎儿心脏超声等影像学在临床上的重要性,首先向记者介绍了临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以下简称“先心病”)的发病现状。据她介绍:“先天性心脏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我国现有先心病患儿约150万;国外也有资料显示,先心病患儿占出生婴儿的8‰至12‰。据此估计,我国每年大约有20多万先心病患儿出生,其中复杂的、难治的或出生后易发生早期死亡的先心病约占20%以上,许多患儿长期处于带病状态,不能正常生活,严重影响我国的人口素质,也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何怡华教授接着说:“近些年来,随着对先心病诊断、治疗等相关科学研究的深入,许多先心病患儿已能通过外科手术、介入等方法得到根治,而且效果良好;但仍有部分先心病,由于心脏发育严重障碍,治疗效果差,多数只能进行姑息性手术治疗;即便如此,也需要进行多次手术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结果;另外,有一部分先心病是某些严重全身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可伴有其他器官的先天性畸形,而且在这些伴随的畸形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医治或治疗效果有限的,这更加重了患病家庭及社会的医疗负担。”

谈到这里,何怡华教授回到了本次采访的核心话题上,她接着说:“就临床上来讲,截至目前,胎儿心脏超声仍是产前胎儿心脏畸形检查唯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但由于此项技术国内开展得较晚,诊断水平参次不齐,医疗资源严重不均衡,同时产前心脏畸形诊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急需解决高发、高危的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诊断、合理围产期管理和生后危险评估。因此,有关这一领域的诸多问题,需要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坐在一起,集中研讨……”

就在何怡华教授所说的上述背景下,去年10月27日至28日,2012年胎儿超声心动图国际研讨会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召开了,何怡华出任大会主席。

据何怡华教授回忆:“那次会议主要包括四个主题:专家讲座,胎儿超声心动图远程会诊,胎儿超声心动图影像、临床共同决策以及胎儿心脏病疑难病例讨论。当时,大会设了一个主会场、两个分会场,参会人员达到了400余人……”

何怡华教授进一步介绍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胎儿心脏中心,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介入治疗、病因学研究等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因此,在那次会议上,大会邀请了来自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胎儿心脏中心主任JackRychik教授和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胎儿心脏中心影像检查主任田志云教授。他们对‘双胎输血综合征的心血管表现’‘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超声诊断要点’等国际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对与会人员提出的问题一一作出解答。同时,国内如李治安教授、刘静教授、周启昌教授、赵博文教授、董凤群教授、吴青青教授、谢红宁教授和我本人等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也就‘胎儿超声心动图发展现状’‘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漏诊误诊分析’‘先天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胎儿心脏超声规范化操作’‘定量分析在胎儿超声心动图中的价值’‘胎儿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心脏病预后评判的要点’‘胎儿心脏畸形相关的遗传综合征’‘胎儿先天性心脏病静脉系统异常的超声特点’等临床热点问题,把多年来获得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和与参会代表做了广泛的交流和分享。此外,在10月27日,李治安教授、陈敏华教授和我以及Ge公司经理,还了胎儿心脏超声远程医疗系统。在会上,由我详细介绍了胎儿心脏超声远程会诊意义及具体实施方案……”

何怡华教授继续介绍说,在那次学术盛会上,她供职的安贞医院的张烨、谷孝艳、韩建成、刘晓伟等该院超声科的青年骨干还在会上就“远程会诊及数字会诊图像采集要点”“胎儿锥干系统疾病的三维超声现象”“胎儿超声心动图对胎儿期血流动力学的检测要点”“胎儿心脏功能的超声检测”等临床热点问题,与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裴金凤、栾殊荣、孙琳、张烨、古孝艳、韩建成、刘晓伟、陈倬、陈娇阳等还对一些罕见类型、特殊类型胎儿心脏畸形进行了汇报,并与参会专家、同道们一起,对这些不常见疾病作了讨论分析。

一体化管理,

先天性心脏病的二级预防措施

在采访中,何怡华教授还介绍说:“原国家卫生部的《2012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指出:出生缺陷是目前婴儿死亡的第一原因,且先天性心脏病居出生缺陷之首,达到40%;出生缺陷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为多指、唇裂,但多指、唇裂的致死和致残率,远低于先天性心脏病。其关键原因是由于环境和社会因素增多、有害物质暴露增加、高龄产妇逐年增加等造成的。”

何怡华教授进一步诠释说:“令人忧虑的是,这几年,先心病的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由1996年的第5位上升为2005年的第一位并保持至今;2011年发病率甚至是2000年的4倍,仍然居常见23种新生儿先天性出生缺陷之首。因此,产前胎儿心脏超声的诊断意义重大。因为它可以使先心病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准备、早处理,有效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出生率,改善预后。因为在现实中,一方面随着生后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进展,儿科心脏内外科发现,许多严重的、复杂的先心病患儿由于诊断延迟,致使患儿被收住到医院时已是垂危状态,大多失去了宝贵的手术时机而死亡,一周内死亡率占70%。所以对这些患儿产前早期明确诊断,不仅有利于产后正确的治疗,最主要的是可以指导合理的转运及早的救治,可以挽救这部分患儿的生命,并且对一部分病例早期的介入治疗,能够明显地改善预后;甚至国外学者已经将这种治疗引用在了胎儿期,用来逆转类似左心发育不良等致死性先天性心脏病。另一方面,一些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对于一个家庭和个体及社会的痛苦和负担不言而喻。如果能够在产前做到关乎其预后的危险分层诊断,那么孕妇及家庭便可以自己决定是不是继续妊娠。在我国优生优育的国策影响下及我国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更多的家庭当得知孩子是复杂的、治疗效果不好的先天性心脏病时,多数会选择中止妊娠。这样既减轻了家庭负担,又减轻了社会负担,也降低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出生率,从一方面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

何怡华教授认为:“在现实中,大部分先心病患儿往往在等待治疗过程中死亡,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因而先天性心脏病的二级预防——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是整个先心病三级防治的关键点和重点。然而,胎儿心脏超声在国内起步相对较晚,胎儿心脏检查的专项检查操作流程和诊断规范没有推广,没有建立有效的标本和数据库,没有成熟的网络系统保证产前、围产期、产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得到‘一条龙’的医疗服务,没有建立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模式,没有在胎儿期对于致死性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学研究。这些现状严重影响了先天性心脏病的三级防治,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何怡华教授提出:“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诊断在产前筛查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先天性心脏病在出生缺陷中居第一位;另一方面,其检查技术及专业性强,在产前筛查的基础上,需要一支专业队伍对这部分‘胎儿心脏病患者’进行产前细化分层诊断、预后咨询、围产期合理管理、新生儿及时的转运及救治、择期手术方案和时机的制定;而我国在很多医院及国家政策上并没有规范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筛查以外的诊断、会诊及产前产后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但在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保健司主办的产前诊断专家研讨会上,专家及卫生计生委领导也特意强调针对高发高致死的先天性心脏病应从纵向单病种在产前筛查、诊断、会诊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推动和支持。”

何怡华教授接着介绍说:“2007年,我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脏中心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我从美国学习回国后,在安贞医院心脏超声二部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在相应基金资助下,首先在国内建立了先天性心脏病的‘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科技部‘十二五’项目支撑、科技部‘惠民计划’支撑,将这种模式和技术推广到部分省市、尤其是边远省市,为最需要的地区患者提供了优良的医疗技术及医疗服务模式。通过产前产后的‘一体化’服务模式,解决了急症患儿的‘看病难’问题,避免了痛失治疗时机的遗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胎儿心脏畸形超声影像数据完整的临床、影像数据及样品库,为致死性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即便如此,何怡华教授仍认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诊断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首先是政策上落到实处的监管和推动,使得合理的医疗模式得以实施和推广,其次产前关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健康教育及筛查意义及孕妇心理关怀等,都需要医务工作者和政府作出努力,先天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统计和研究也是政府作出相关政策的基础资料。这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最终提高人口素质!”

春华秋实:

“最为实用有效的学科著作”

2013年8月,由何怡华教授主编的《胎儿超声心动图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据记者了解,这本著作共分40章,共20余万字,并附有“远程会诊操作规范构想”和“孕20-34周胎儿心脏超声正常参考值”此两份极有价值的资料,几乎涵盖了胎儿心脏疾病的各个病种,从胚胎发育、病理分型、易患因素、超声表现、超声诊断、心儿科预后咨询、病理诊断、生后随诊、超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其中不乏罕见病例。同时由于胎儿心脏细小,复杂畸形的解剖结构静态显示没有动态清晰,本书每例在配有静态图像的同时,还配有相应动态图像。该书出版后,迅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并被誉为“目前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与诊断的影像学领域,最为实用有效的胎儿超声心动图著作”。

谈及这部专著,何怡华首先介绍了这本著作的编写背景:“多年以来,我带领的团队在李治安教授的推动下,在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刘迎龙教授团队、妇产科张军团队、病理科陈东团队及心肺血管疾病杜杰团队的密切协作下,在兄弟医院友好合作下,积极开展了胎儿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三级防治中的工作,积累了大量阳性病例,建立了超声影像数据库、尸检病理解剖及生物标本库、易患因素临床随访治疗资料库,并以先天性心脏病二级预防——产前胎儿超声心动图专项检查为纽带,与心儿科妇产科建立了绿色通道,为先天性心脏病的围产期管理及生后救治提供了保障;同时一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只有依赖胎儿期的特殊血液循环通路才能存活,新生儿、婴幼儿及成人期很难捕捉,所以在胎儿期对这部份复杂致死性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对于预防、早期发现的对个体家庭伤害最大的先天性心脏病,给胎儿心脏病患者家属一个早期决策的依据和机会,为一级预防研究提供数据。鉴于工作及科研中积累的一些阳性病例及体会愿与大家分享,共同开展和推动胎儿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胎儿心脏病患者受益,让更多的家庭免于痛苦,我们编写了这部《胎儿超声心动图学》。我们希望和大家共同分享、共同进步,并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另据记者了解,国际心血管超声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超声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超声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治安教授在为这部学术著作所写的《序言》中认为:“……她是一位工作忘我,有激情、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好医生。寄望她能把这项工作有声有色地做起来,能在国内有影响力,能与国际接轨。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她不仅自己刻苦钻研业务,还言传身教带领科内10余名年轻的医生和研究生,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无私地培养和打造了一支优秀的团队……几年来,她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胎儿心脏超声在安贞医院的开展既紧密服务于临床,又统领科学研究的前沿。她们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病例和超声影像资料,扎实地开展了多项国内外领先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历经几年的临床与科研资料的积累和沉淀,何怡华教授及其团队编撰出版了《胎儿超声心动图学》一书。她们的写作态度极其认真,每个章节都反复讨论切磋,每个病例都做到细致精准……喜见破茧化蝶,她们收获了,她们成熟了,祝愿并期望她们明天会更好。”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胎儿心脏中心影像部主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在美国从事胎儿心脏诊断20余年,长期从事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和胎儿宫内手术治疗的心脏监护工作的美籍华裔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专家田志云获悉《胎儿超声心动图学》出版,从美国费城发来了热情洋溢的寄语:“……何怡华医生及其带领下的安贞医院团队在国内借助医院优势,在原有的新生儿先天性疾病诊断的基础上,率先努力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治疗为中心,构建了多学科协作的服务模式,相信在国内进行这种尝试一定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何怡华医生所带领的团队不仅具备国内医生精湛的操作技能,同时针对其发病机理努力进行遗传学基础方面的积极探索,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总结,近几年也经常在国际会议上与知名专家同台发言,让同行了解到中国所做的工作。同时她所承担的与费城儿童医院的国际合作项目,不仅旨在建立两个科室之间的网络会诊合作,而且使得双方的资源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国内先天性心脏病产前防治工作……相信这本图文并茂、凝聚了安贞医院团队经验和辛苦努力的图书一定会让大家受益。”

而何怡华教授则感慨地说:“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张宏家院长对先天性心脏病防治工作的支持,特别感谢李治安教授对胎儿超声心动图这项工作的推动和支持。但是,我国由于患儿绝对数量多、地域广阔、医疗资源不均衡等因素,中国还有相当多的区域和医院没有掌握甚至是开展胎儿超声心动图的项目和技术。胎儿心脏超声的技术普及规范和提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仍然要继续努力……”

超声医学工程教学篇9

基于以上国内及科室内的继续教育现状,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如果一直沿用以前的教学方式和途径,势必要造成进修医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内容的减少,这样不仅不利于本科室的发展,也阻碍了进修医生的能力的提高。因此,对继续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超声科进修医生继续教育改革

继续教育改革主要从课程内容、授课形式、授课教师等方面进行。

1、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考虑实用性、时效性、知识与本专业的相关性等要素,其中以内容的实用性为主要要素。授课内容要做到“四新”,即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超声是一门影像学技术,离不开图像的识别和鉴别诊断,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语言上要简练,多看图说话,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展示一幅肝脏实性占位的超声声像图,要求正确描述图像特征,并分析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及诊断依据,结合图像,教师要把近几年诊断这类疾病的超声新技术、新方法讲授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加大知识的宽度和深度,这样实用性、时效性就非常高。进修人员的学习具有时间紧、要求高、目的性强、任务重等特点,所以在培训时要量体裁衣,打造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并及时听取学生的诉求,多了解他们希望学到哪方面的知识点,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质量。超声科是一个要亲自动手操作的学科,临床操作技能非常关键。以往的讲课内容着重知识的讲授,往往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克服这一缺陷,就要求带教老师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一对一的讲授操作手法、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操作病人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随时解决,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因为目前超声科的工作量非常大,做到这点非常难,需要带教老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2、授课形式

目前超声科授课形式主要为科室内小讲课。除了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外,可以补充2种授课方式:分组讨论学习法和网络学习法。分组讨论学习法就是将进修医生按照腹部、小器官、血管等不同检查部位进行分组,每个部位学习2个月,这2个月由专门的带教老师带领学习,从操作技能到基础专业知识,随时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这样有针对性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非常重要。网络学习法就是移动的课堂。可以实现“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下的课后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建立固定的邮箱和网页,教师把重要的课程内容做成ppt放到网上,学生自由时间阅读学习,有时间消化知识,疑难问题随时查阅网上其它资料辅助学习。建立微信群,带教老师把要求学生掌握的通知、知识点随时到微信群中,能够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师生互动平台,要充分利用此资源。

3、授课教师

超声医学工程教学篇10

   1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非影像学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充分体现了影像医学在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超声诊断学作为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整个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时数相对较少,而教学内容又比较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粉笔、黑板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把大量现成的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抽象且难以理解。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出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可能较好,能够“背住”重要的知识点,但缺乏形象思维能力,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更谈不上运用超声医学知识

   来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2]。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得超声影像教学有了飞跃,大多数教师都采取了教科书加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图片、视频,使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讲授内容多是以解剖为基础,病理为依据,超声表现为重点,辅以超声图片或动态图像来加深学生理解,学生建立的仅是从因到果的单向思维过程。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超声检查结果来判断其病情、病因以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改变,即需要从果到因的逆向思维。因此,要求教师探讨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建立起这种临床思维

   2纵贯式立体化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构建

   立体化创造性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适当运用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思路,灵活运用所学各科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3]

   纵贯式立体化的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所谓纵贯式,就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立体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各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针对某一疾病或病理表现给学生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知识模型。在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给学生留出将要讨论和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尽量模拟真实病例的超声诊断过程,给出患者主诉,查体结果,相关化验结果以及超声表现,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老师主要对各组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病因、病理、病理生理方面去推论,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帮助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归纳总结的水平,为良好临床思维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实施

   3.1深入了解教学对象

   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状况才能因材施教,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时,学生已经完成了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同时在进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科目的学习,超声诊断学是这两种学科的良好的衔接,起到了桥梁作用。此时的以病例为中心的纵贯式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2落实备课环节

   备课,包括选取病例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授课教师平时要细心收集临床病例资料,以教学大纲为中心,选择典型病例,将病例资料合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在影像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借助于交互式的课程设计与组织,多种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生动形象地展示所讲授的知识,建立丰富的教学情境,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其运用必须恰当合理,应文字简洁,重点突出,图片清晰,动画生动,起到多层次、多角度地模拟动态过程,很好地体现超声检查的实时特点的作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4]

   3.3引导学生融会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超声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上,研究活体组织器官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状态的学科。而发现异常的前提是必须熟悉正常,在正确把握人体解剖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头脑内完成由立体活体组织到平面图像、由大体解剖到影像解剖的认识。正常的影像解剖是识别病理性改变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较好地融合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各器官解剖及生理特征的基础上,熟知各系统常见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超声影像特征,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正确的思维模式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了特有的知识再发现的环境,推动学生作为学习者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3.4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授课过程中注重各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让学生明确超声影像诊断不单纯是“看图”,更需要综合分析,即要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来综合分析;讲解“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提高学生的立体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布置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5]。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一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图片上提出问题,由学生组织讨论,发表诊断意见。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记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分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5鼓励学生涉猎本学科的新知识

   超声医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6]。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超声诊断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他们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去获取新的知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获取新知识过程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新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方法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新知识量的关心,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为他们日后临床工作中能够充分自如地运用超声诊断手段,并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