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外建筑的区别十篇中外建筑的区别十篇

中外建筑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5:20

中外建筑的区别篇1

Summary:theoldvillaofQingdaocotellatedmorethan20buildingstylesofnation,programingavillaareafrom1897,eachdifferentvillaofhenceforthagreatdealofstyleiscotruct.apersonofmanyhistoriesofintolivetoma[!]keQingdaobecomeacityofthemostyounghistory.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thecityofQingdao,newcityplainglaunch,theprotectionoftheseoldvillas,thehistoryecialfeaturesiscontinuously,becomingthedirectionthatwestudythestudywiththediapasonthattheeconomydevelo.

关键字:青岛老别墅(oldvilla)历史(history)现状(actuality)保护(protect)

规划(programming)

青岛仅110年历史,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唯一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中重要一个方面是众多别墅承载着历史文化。它们或宁静或活泼,掩映在绿树之中,构成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特色。研究分析这些老别墅对于保护城市特色,规划青岛未来建筑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青岛早期城市别墅区的划分及成型

公元1898年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共十款。1899年德皇威廉三世下令,将租界地新市区命名为青岛。德国占领青岛后迅速制定了青岛第一个城市规划。青岛的城市定位首先是军港,然后是经济港。德国人将它辟为自由港,意在与英统香港竞争,与此同时德国在大自然优美的风光中将青岛规化为旅游,休闲,度假之城市。

城市规划中将伊尔蒂斯山(今太平山),鱼山环抱,面向汇泉湾一带作为“颐养区”——即休闲别墅区,建森林公园,狩猎区,游艇俱乐部,海水浴场,及中国第一个度假型旅馆——滨海旅馆。同时规定这一地区为严格的限建区。

日本人1932年于《胶州湾》中写道“青岛分四区,青岛区(欧人居住区),大鲍岛区(华人居住区),码头区(实业区),别墅区。(别墅区位于青岛区东南,面对汇泉湾与海水浴场相连)

德国人威廉路易1897年十二月到青岛,负责从中国人手中购买租借地内土地,这里便成为青岛第一个别墅区。

青岛第一座私人别墅是威廉路易于1903年建造。(位于今津平路)1903年波恩尼克在威廉别墅北坡又建一别墅,由德国建筑师伯特尔设计,此别墅依山面海,55度大斜坡屋顶成的文艺复兴风格。角形挑拼,木制长廊,木衍架结构,粗石饰画。加上胶澳总督官邸,此三栋别墅程品型,为第一个别墅区地下基础。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重新规划城市,将太平山,太平角一带规划为新别墅区,共十二条马路,建别墅150多座。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在太平湾畔在原黄海路,汇泉路,荣成路,湛山大路四路间新开八条马路,分别以我国著名的八个关隘命名,权作别墅区,审批建筑高于汇泉太平角别墅区——每座别墅应有足够大的庭园,房高不准超过18米,四周透体墙,使这一带别墅风格各异。巴洛克,洛可可,法式,美式,西班牙式,丹麦式,希腊式,德式,北欧式,日式……近三百座别墅。

1931年在鱼山以西开辟金口一二三路成立新别墅区,内有鲁迅公园,东正天主教堂,网球俱乐部。其中一半别墅一半单体小楼,分布观海山小区,信号山小区,形成了“红瓦绿树”的青岛独特建筑风格。

青岛还有一大批别墅没有建在四个别墅区里,在总督府与警察署附近,是清朝遗老遗少们的别墅。

1984年国务院批复青岛市城市规划中,划出了一个旧城风貌保护区,几个别墅区均在其内。

关、太平角两个别墅区四百多座别墅,有三百所分属几个疗养院。汇泉、鱼山别墅区分散的二百多座别墅多做为民居。

二.个别墅区的特点及特色别墅简介

德占时期青岛在城市建筑设计上提倡中世纪欧洲城市的自由活泼,景色如画的规划手法,依照留行于欧洲的“带形城市”和“花园式住宅”的规划思想,德意志民主式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在青岛的土地上构成了欧洲近代城市风貌。

沂水路上的别墅一般底层有外廊,设计师多为洋人,别墅入口面向东南,呈不规则形,平面也是自由开场的双面外廊式,分别是设在东南,西南的方向。主体房屋顶为四坡顶,西南立面舒展平缓,采用连续圆柱柱廊式设计。建筑檐口,屋面,窗帽,门桶,踢脚线注重装饰性,四个立面考虑了呼应,对话关系,以圈柱廊为连续的构图母题,富有音韵,节奏,变化。而路边的植物位极具特色的法国梧桐(二十世纪初)。

莱阳路别墅多为名门望族、商业大亨所建。建筑全依庭园式坐落,有小楼,有院,有山坡,有楼,有露天观海阳台。花砖铺地形成多变图案,建筑不会高过三层,植物多为玉兰,丁香,石榴,木棉。样式折中。设计者基本位留洋归来的中国人,主流风格明确,建筑材料是花岗岩,施工法为蘑菇石砌,色彩组合以黄墙红瓦居多(五四时期)。

关别墅居住意识很浓,表现在庭园环境的塑造,建筑形体的结织和细部的装饰上。在庭园绿化方面突出一个回归自然的主题,韶关路上的碧桃,武胜关路上的红枫,宁武关路上的海棠,上海关路上的白果,嘉峪关路上的樱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天游园——康有为故居

在今天福山支路五号,使一座德国古典式建筑,建于1899年,1900年就竣工。是砖木结构。,得古典三段式造型,建筑总面积1118.4平方米,(包括地下室)二层外廊式建筑,除东侧砖砌塔楼外,其余全部从德国裁制运来而制成。内部装修据当时德国“青年风格”样式。

后被康有为买下(1917)取名“天游园”。1927年康有为逝于青岛,今青岛有康有为墓,现此房为康有为故居。康有为从1923年起在此居住,1927年3月31日在此逝世。故居现有6个展室,内容有革命家论康有为、康有为生平与介绍、康有为先生与青岛等,还有康有为的弟子徐悲鸿、刘海粟、王遽常、萧娴等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995年,被确定为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提督楼——迎宾馆

此楼为奥斯卡`冯`托尔帕尔总督宫邸,由德国设计师拉查鲁维茨设计,1905年动工,1908年建成。实际用款大大超过预算45万马克。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总督府宫邸中这是最豪华的一座。

这座别墅建筑使用面积4000平米,主体三层,高30米,有不对称品面组成参差错落的外形,有多处雕塑。正门上方位光芒四射太阳线纹饰,墙角一棵粗大石柱,引出巨大锚链。雕塑系于太阳,石雕风帆旁有一只诺曼龙头,圆拱窗上均有浮雕。房顶分别以米红色,蓝色,绿色筒瓦或鱼鳞瓦覆盖。

室内中央大厅高2米,东部是高11米室内花园,中部为喷水池。大厅内有1876年德产三角钢琴一架,每一琴键都由象牙制成,中国只此一架。右侧楼外有300平米大凉台,东部有一件红木栏柱,四周墙以明黄缎裱装称“金厅”,中部有华丽壁炉,墙壁上有希腊神话浮雕。二楼为总督卧室,起居室。三楼为侍从居室。全楼30个房间不同吊灯壁灯,不同墙体装饰。家具由德国制造,镶有饰花纹边,钉有皇家标记。大餐厅水晶铜枝彩灯,重达一吨。

建成后袁世凯成为在金厅受到接待的第一位中国官员。后又先后住过沈鸿烈,,蒋经国,等。

1998年全面对外开放。

花石楼——歇脚楼

花石楼(黄海路18号)是关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栋别墅/涞必池公爵于1931年建成,用中国建筑师刘耀辰设计,如果按近代欧式建筑传统模式去套它,好像并不十分贴切。此楼建筑面积753.7平方米,院内面积4.5亩。楼的主体共5层,顶层为观海台它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又融入了希腊式和罗马式的风格,也有哥特式的建筑特色。

花石楼主体共分五层,顶层为观海台,侧有铁尖顶。由圆形和多角形组合而成的建筑物正面造型,别致有序。而既可用于栽花,亦可用作晚间燃火照明的楼门台阶下花岗岩石尊,足见设计者之匠心。

此楼有圆形塔楼和巴罗克式锥角塔尖及彩色玻璃,俄罗斯式圆角与方形主楼相互结合,地板及木结构全部由进口美国红松构筑。内墙为平度产阔石,带有自然纹理。外墙贴有鹅卵石装饰,因而青岛市民叫它花石楼。

后被买为英国驻青总领事馆,相传解放前特务头子戴笠曾在此住过,也有老百姓说也在此避过难等等,总之关于花石楼的传说是太多太多。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此下榻。

公主楼

位于居庸关路10号,是一座丹麦式建筑,其外部由一组不规则斜顶屋面组成,南不为宽敞的方形露台,绿色外墙,宛如安徒生的童话世界。20世纪20年代,丹麦王子到青岛,经过关时见到此处景色怡人,濒临大海,适宜于度假修养,遂令丹麦驻青岛领事在此购地,设计建造了这座丹麦风格的建筑。原拟请丹麦公主来青岛避暑时居住,后虽丹麦公主未曾来过,但仍被称为“公主楼”。是关的一座美丽建筑,彭真,罗瑞卿等入住过。

公主楼平面为不规则矩形,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面积722平方米。设计有壁橱的室内房间小巧,铺设了木地板和木楼梯。依照王子的构想,砖木结构的别墅四面不对称,宛如安徒生童话中的情景,并使用了当地常见的花岗岩石基。后者似乎使这个童话故事的基础,一下子变得坚实了。值得注意的是,公主楼利用了地势落差,将底层下卧,主立面设计了一个简化了的哥特式尖顶塔楼,西侧内墙略有内收,形成阁楼空间与建筑体块的对比。许多的旅游资料推介说,整个公主楼建筑外墙镶嵌白绿相间的马赛克,掩映于绿树丛中,显得饶有情趣。

三.老别墅的现状与保护

老别墅是青岛的特色,但一个城市要真正成为大都市就肯定要发展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构建整体和谐的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较好的地标性、可识别性和象征意义。能改变并丰富城市天际线和空间尺度。而别墅的含义是在城市住宅之外的别处住宅时间在乡村公主人休闲娱乐健身等活动需要的建筑物。它的存在并不是满足一种远离城市、自给自足的,与城市生活相隔离的要求。而是为了和城市生活取得一种均衡,并在此基础上求得和城市生活的兼容。这就成为一个悖论。而现今的青岛保护老城区及老别墅和建设新城区及高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已渐渐显露。

有人说别墅容积率低,巨大的浪费用地尤其是前海一带宝贵地带。现在城市发展要求紧迫,可拆除部分无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别墅用于建设,仅保留部分知名特色建筑即可,这样既发展了经济又保留了特色。

但也有人提出高层建筑也有其缺点:会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强风、热岛现象、影响城市自净等问题。

尽管争论还在继续,但城市发展的步子没有停止,已有大量老别墅和老建筑已被拆除破坏或因年久失修面临这样的命运:

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土地供应量急剧萎缩和国家出台日趋严格的土地出让法规,一些开发商被迫放弃对新区的“圈地运动”,转而打起了“旧城改造”的鬼主意。在唯利是图的开发商眼里,老建筑是他们开发赚钱的绊脚石,唯铲除而后快。于是,在我们美丽城市建筑之林中,永远地消失了许多“璀璨的花朵”,如果详细列出老建筑的“死亡者名单”,那会是怎样一件让人十分悲哀又十分愤慨的事情。

其实,这些年来,一些有识之士面对被以“旧城改造”名义惨遭拆除的优秀历史建筑,痛心疾首、奔走呼吁,对青岛的老建筑表达了强烈的挽留与爱惜之情。良知与金钱的斗争、良知与强权的斗争、良知与愚昧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不幸的是,在既往的作战史中,良知基本上没有获胜过。十几年来,因为人为地破坏,青岛消逝的优秀历史建筑多达几十栋。一些面目狰狞的高层建筑从老城区拔地而起,极大地破坏了历史街区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的历史风貌。

主要分布在市南、市北两个行政区的优秀老别墅,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获得妥善的保护和积极的开发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这些老别墅分属于不同的产权人:政府、军队、教会、国有企业、私人。政府所属的老别墅中,既有行政机关占用的办公、接待用房,又有医护、疗养用房。有些国有的老建筑,通过租赁、承包、置换等方式,长期被私人占用,只用不修,伤痕累累。房改后私人产权的小洋楼出现一栋小楼被七十二家房客瓜分的情况,谁都嫌破,谁都想修,结局却是谁也修不了,任其继续破败下去,直至人走楼空。

无独有偶,这种现象在其他城市也并不鲜见:济南于1992年拆除了建于1909年由德国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老火车站;沈阳、哈尔滨、庐山等地的老建筑也正在被大量拆除……

令人欣慰的是,老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商业现值正在被一些有胆识、有眼光的人所重视。有着长远战略眼光的开发商开始寻求老城开发的道德规则:既要赚到钱,又要很好地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实际上,从已经在此类项目获得成功的案例看来,这两个目标并不冲突:只有很好地做好保护,才能赚钱。因为凡是愿意出钱购买和租用老建筑的客户,看中的恰恰是老建筑的“味道”,而如果推倒重建,这“味道”就彻底消失了。

老建筑的保护,有赖于老建筑的价值。老建筑潜在价值的实现,依靠老建筑的再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修旧如旧,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其实建筑遗产有多方面的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使用情感价值等。而情感价值包括文化认同心理(核心)、历史延续感、国家责任感、精神象征感、意识凝聚力、宗教崇拜。所以说不能单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去衡量老别墅。好在国家相关法律已经陆续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而这些法规为保护我们的老别墅提供了法律武器。青岛也根据自身情况出台《青岛市总体规划》《青岛名胜风景区海岸带规划》(20__年6月)《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__年6月)等条例。他们明确将青岛分成六个板块:传统风貌体现区、时代风貌融合区、商埠风貌区、城市新兴建社区、城市一般建社区、风景旅游区。三大区域:高层建筑禁建区、一般控制区、适度发展区。其中历史文化保护区十个:关区域、汇泉角区域、太平角区域、鱼山、观象山、信号山、观海山、安徽路、馆陶路、黄台路、武定路。这些地方禁建高层建筑。

笔者认为对老别墅给予保护和保留的同时应发挥其经济和社会价值,上海和庐山的做法值得借鉴。

庐山有近代别墅700多座其中有一百多座位名人故居,其历史文化价值极高。但其中只有20座左右被开发成为景点得到修缮和保护,而那些划归各疗养院的别墅大部分因无钱修缮或被用作职工宿舍破坏严重,其中部分别墅随时可能倒塌。近几年庐山市政府加大保护力度并相继拍卖50余座老别墅,时效为五十年,而这些别墅也因此重现青春。

而上海老别墅大多建在外滩,人称万国建筑博览会。这些城区别墅价值是同期同地段普通住宅的2~3倍甚至更高。由于这一千余座别墅数量巨大所以全予以政府保护不太可能,所以上海市也采用对外拍卖的方式由私人保护。目前上海市中心超过六七十年甚至百年的老洋房已成房产界的稀缺品,单价高达8~10万/平米,极品更是达到20万以上。

虽然目前青岛也正在效仿以上两地,已将少部分别墅拍出,而这些别墅也已得到很好的修缮和保护。但目前大部分老别墅还是分属几个疗养院,而且相当一部分无钱修护。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修缮老建筑的建议引人注目,据介绍经青岛市政府国资委授权委托青岛房产置业集团运营的国有历史优秀建筑、文化名人故居及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房屋建筑321处。青岛市政府决定在今后三年时间中,将多渠道筹措资金4000万元对70处优秀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青岛老别墅比上海和庐山两地有一定优势:那就是数量相对较少保护起来较容易,政府很重视,保护比较完整。但也看出了我们的不足,那就是数量少、规模小、历史上出现了断代。

建筑是城市的年轮,只有像巴黎、伦敦那样年轮里没有出现空白的城市才是真正的历史名城。在我们为青岛老别墅的保护奔走呼吁的同时不要忘记为以后有更多老别墅的出现做好规划。笔者认为建筑不仅仅作为编年史艺术史而存在,建筑首先是政治的历史。在政治因素或限制或佑护的前提下,建筑以适宜的姿态粘连在一起成为历史主脉,青岛的老别墅就是以这种历史名人故居的形式而加上了光环。而青岛还有一大部分老别墅没能幸运的被历史选中,与名人擦肩而过,但这并不妨碍它本身的建筑价值,正所谓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如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引进人才的战略目光,邀请当代国内外知名大师前来消夏,并给予其别墅的一定使用权,笔者相信这些沉寂的建筑艺术必将焕发第二次青春。

在开发以前老别墅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建设一些新的青岛特色别墅,使青岛的别墅编年史得以延续。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城市的规划和别墅的设计。诗人海子曾经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梦想在青岛似乎不难实现。这更加印证了青岛得天独厚

可以给我们一定启示。方越来越少,别墅正退出城区转向内陆。这就更需要青岛市政府对别墅区的重新规划。而别墅的设计似乎更困难一些,许多国内外知名的设计师都曾说过:近三十年中国没有出现建筑大师。众所周知建筑大师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们需要表演和历练的舞台,青岛市政府可以每3年对国内进行一座别墅的设计竞标,整个过程实行透明化,其产权归国家所有,并将部分使用权授予国内外青年才俊,这就是所谓的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样不仅促进青岛的建筑业乃至全国的建筑界的成长,更促进了青岛各方面的腾飞。真正体现了青岛卓越、创新、和谐、包容的城市精神。

综上所属,成就青岛新版老别墅需过四道坎,一解决好旧城保护与合理发展的矛盾。,创造更多的可能。二.培育和引进别墅消费市场,三.建筑与邻近境地段条件极其历史和文化的和谐。四.建筑本身可圈可点。

结束语

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也许只能作为谈资,但青岛碧海篮天、红瓦绿树的特色不会失去,只要抱着保护的态度去发展老别墅,历史名城才会真的实至名归。

附表:部分在青名人故居一览

康有为

福山支路5号

政治家

闻一多

海大一多楼

原山大文学院院长

梁实秋

鱼山路33号

文学家

老舍

黄县路2号

《骆驼祥子》写于青岛

沈从文

福山路3号

《八骏图》

杨振声

黄县路7号

原山大校长,教育家

蔡元培

平原路12号

主持建造青岛水族馆

洪深

福山路1号

于青拍电影《劫后桃花》

萧红萧军

观象山路1号

《生死场》写于青岛

吴伯箫

平原路55号

教育家

王统照

观海二路49号

文学家

童第周

大学路三号

生物学家

宋子文

湛山路2号

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裁

孔祥熙

郧阳路33号

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

孙科

金口一路26号

孙中山之子,立法院院长

韩复榘

山海关路13号

民国山东省主席

周馥

太平角四路5号

民族工商业家

吴郁生

湖北路33号

清军机大臣

浦伟

莱阳路3号

清恭亲王

王序

陵县路25号

书法家

升允

沂水路3号

蒙古多罗特公爵

劳乃宣

上海路9号

清学部大臣

张人骏

肥城路4号

清两江总督

黄曾源

观海二路3号

清监察御史

宋庆龄

海阳路8号

国母

部分特色别墅

公主楼

丹麦式

居庸关路10号

亚当姆斯别墅

美式

山海关路9号

花石楼

巴罗克式

黄海路18号

元帅楼

日式

山海关路17号

挪威别墅

北欧式

嘉峪关路4号

伯恩尼克别墅

德式

牺霞路10号

巴干佐别墅

俄式

恒山路3号

法国领事馆别墅

法式

荣成路34号

参考书目

《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青岛胜迹集萃》青岛文物局遍

《中国近现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到青岛看老别墅》湖北美术出版社鲁海魏世宜

《青岛城市的形成》青岛出版社宋连成

《别墅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再生与历史老建筑的情结》黄继红

中外建筑的区别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图;设计

本人在前几年主要做工业厂房的施工图设计,后来转作别墅和高层建筑设计。所以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分析了工业厂房和高层建筑施工图设计上的区别。文章后半部分主要是对高层住宅建筑施工图进行设计分析,通过比较总结,希望为今后的工作添砖加瓦,更上一层楼。

1.工业厂房和高层建筑施工图的区别与联系

1.1工业与住宅建筑区别:

1.1.1厂房有火灾危险性分类,有防爆要求。厂房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主要的分类是要看厂房的使用物质。通常分为:甲级、乙级、丙级等。如在一座厂房中或一个防火分区内存在甲、乙类等多种火灾危险性生产时,如果甲类生产在发生事故时,可燃物质足以构成爆炸或燃烧危险,则该建筑物中的生产类别应按甲类划分,而住宅建筑没有火灾危险性分类。

1.1.2设计配合不同。在设计配合上,厂房建筑平面设计和民用建筑是有区别的,民用建筑的平面设计主要是由建筑设计人员完成,而厂房的平面设计则根据甲方提供的任务书和生产工艺资料进行设计,除首先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外,建筑设计人员在平面设计中应使厂房平面形式规整、合理、简单以便减少占地面积、节能和简化构造处理;结合工艺和结构,选择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柱网使厂房具有较大的通用性;正确地解决厂房的采光和通风;合理地布置有害工段及生活用室等。这些问题解决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厂房的使用质量,而且也影响着厂房的建筑造价和建设速度。因此厂房的设计配合比住宅建筑复杂。

1.1.3内部空间有很大不同。由于厂房中的生产设备多,体积大,各部分生产联系密切,并有多种起重运输设备通行,致使厂房内部具有较大的敞通空间,工业厂房对结构要求比住宅建筑较高。例如,有桥式吊车的厂房,室内净高一般均在8m以上;厂房长度一般均在数十米,有些大型轧钢厂,其长度可达数百米甚至超过千米。

1.2工业与住宅建筑的设计联系:

1.2.1以人为本,绿色、节能设计。当代建筑都追求绿色节能设计,需要以人为本设计出一套舒适、适宜的建筑。

1.2.2适用“坚固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计原则。我们秉承安全舒适的前提条件,以经济节约为基础,利用现代先进的建筑技术协助,开展建筑设计工作。

2.高层住宅建筑施工图设计分析

2.1住宅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要合理、有层次感,其中:卧室、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要做到采光和通风良好。除此之外,住宅内部要避免噪音污染、视线干扰、气味污染等,真正做到住宅内部空间设计合理,层次分明。

在设计之初,要做到住宅空间设计的独立性和功能性,所谓独立性是指各个空间互不干扰,都可以独立的使用功能,比如:去卫生间的人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影响上厕所。功能性分区可分为:礼仪区、交往区、私密区、辅助区、室外区。礼仪区包括入口、客厅、餐室、客房、卫生间的对外区域;交往区包括起居室、厨房、活动室、早餐室、家庭室;私密区包括卧室、卫生间、书房、儿童房;辅助区包括洗衣间、储藏室、车库、地下室、阁楼;室外区D包括室外花园、露台、庭院硬地、室外活动场地等。

厨房一般考虑设置在一户中的北向,保持对外自然采光和通风,也把南向的好朝向让给起居室或卧室这样的主要空间。厨房的设计尤其要注意的是其通风性和不完全敞开性。原因有两个,第一:油烟需要排出;第二:油烟的污染性。

阳台就成了人们通向自然地一个平台,人们在这里流连的时间越来越多,也愿意把更多的休闲活动放到阳台上,所以阳台的功能就越来越多,面积也更大,装饰也更讲究,和过去的阳台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故有人将其称为生活阳台。生活阳台一般供人们休闲、赏景、晾晒衣物、养花种草,多与起居室相连,面积在3-5平米之间,不宜低于2.5平方米。大户型住在有很大面积的入户花园,也可承担起这类的功能。

客厅设置在靠近入口的位置,偏于对外。而起居室是家人使用的偏于私密的空间。面积一般在35m2以上,除了全套沙发外,还要放置其他家具和电器,比如电视柜、壁柜、立式空调等。中小户型的起居室与客厅合用,是家庭生活的中心。面积在30m2到20m2为宜,最小不宜小于15m2,放置沙发、电视柜、壁柜、立式空调等。

卧室是住宅最主要的功能空间,其设计的合理性是户型设计的关键。主卧室应视户型面积的大小首先子以足够的空间。小户型的主卧室使用面积应在14m2左右,开间应不小于3.3m,有摆放各种尺寸双人床的自由度。中户型的主卧室面积应在16m2左右,开间应在3.45一3.6m,有摆放各个方向双人床的自由度。大户型的主卧室面积应在18m2以上,可在摆放足够大的豪华型的特殊形状的双人床。主卧室还应有放置床头柜、平衣柜、化妆台、体闲椅等常用家具以及电视机等家电的充裕空间。

2.2建筑方案要考虑建筑节能

作为一个优秀的环保节能的设计方案,可能会积极地引导我国在节能建筑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举个例子,某单位以玻璃幕墙作为公关对象。为了将太阳光的辐射尽可能少的传进室内,改善建筑物内部的舒适度,降低其噪音,另外在过渡的季节上加强通风,方案的设计中用呼吸式的幕墙形式作为其护的结构。夏季时经常开窗通风,可以把夹层内的空气温度降低;冬季时经常关窗户,可以使夹层内的空气充分的吸收光能,使室内的热量散失减少,所以起着非常好的节能作用。

建筑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耗,所以应重点从建筑本身来做好节能的设计,可通过建筑体形设计达到节能效果,如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平面布局、体形系数、表面面积系数、长宽比和朝向等因素都与建筑的节能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建筑的墙体、门窗、屋顶、热缓冲区及有效遮阳,提升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效果,也对建筑节能有着重大意义。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能耗

2.3住宅建筑设计需与结构、水电专业密切配合。例如:建筑设计和给排水设计的专业人员,要与暖通、电气等其它专业一起考虑管道设置问题,考虑到梁上有管道需要铺设的情况,应该在预置梁期间进行孔道的预留,这样能够合理解决电气系统的线路和管道问题。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给排水管道数量多管道较粗对于管道的竖向布置尽量设置专门的管道井,使得水的走向一致,避免多条管道交叉等。总之结构设计与水电、防火措施等紧密结合,避免因为任何一项冲突造成设计图不可用。

3.结束语

高层住宅建筑施工图设计除了做到完整体现建筑创作意图外,还应满足经济性、生态环境保护、建筑节能和消防安全等的要求。我们只有树立质量意识,强化质量意识,才能不断地提高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中外建筑的区别篇3

关键词: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外部空间;协调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

前言

我们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处于经济决定论时代,一俊遮百丑,对GDp,Gnp疯狂的追求;发展机遇的压力,来自世界列强的压力,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处于高科技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压力;我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面搞现代化,模仿学习,抄袭拷贝,多使用淘汰技术与落后产业与工业方式;全国奔小康、大康以及豪康的压力;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生产,特别是污染工业与传统工业,高能耗,高物耗,高强度开发建设使得环保历史欠账太多;高消费促进生产的压力,我们处于高消费,高浪费的时代,消费刺激生产理论的影响;中国社会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制社会,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中国城市化的压力;中国脆弱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灾害较多。

1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

小区公共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1.1建筑与空间宜人的尺度和比例尺度比例虽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爆炸性的颜色、怪异的形体,然而它的确存在于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关系里。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1.2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在一些旧居住小区是很难找到视觉兴奋点的,满眼都是排列整齐的一模一样的行列式住宅。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居住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怎样不一定,但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可识别性的一个重要来源。1.3个性化的建筑设计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公共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公共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1.4特定场所的营建场所是真正供居民停留下来活动的地方,这里将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居住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公共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2居住小区商业建筑设计

相对于规模大、档次高的都市型商业和区域型商业,如百货中心、大型综合超市而言,小区商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而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小区商业在整个城市商业分工中与居民生活最贴近,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提供了最直接的服务,特别在城市扩张后的边缘地区,新辟的住区较为密集,而相应的配套商业还不够完善,因此小区商业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区商业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专门分类,其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区商业与其他商业类型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首先,小区商业所包含的内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诸如涉及面较广的各类便利店、药店、音像店、花店、面包屋、美容美发、书店、家居饰品、餐饮等等,这些商业服务场所往往由于规模小,所需的面积也较少。其次,为了给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小区商业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通常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另外社区商业作为整个房地产业的一部分,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即其本身作为商品也要做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要能够顺利销售或租赁出去。因此,要做好小区商业就必须对其内在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3如何使民居建筑的发展更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这是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3.1民居建筑发展的状况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但随着乡村经济的繁荣,地域性民居建筑也在翻新改造,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织其中,已经影响了建筑地域性特色的发展,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规划指导地域性民居建筑的合理发展方向。

4民居建筑地域性的意义

我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发展形成了地域风格不同的民居建筑样式。在当前,如何传承、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意义重大。

4.1地域性民居建筑具有生态旅游价值黄土高原地区窑洞式建筑,热带山林地区干阑式建筑,草原地区牧民的毡房和帐房,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建筑以及北方汉族聚住区的庭院式建筑等,发展到今天这些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一体,别具风情,不但成为了都市人热衷向往的原生态世界,而且丰富了乡村的旅游资源,更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的发展。

4.2地域性民居建筑能促进本地区的文化精髓得以继承和发扬民居建筑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好载体。各地区的民俗民情及,留存至今的文化元素,都可以在民居建筑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布局表达了中国传统的伦理尊卑关系;客家土楼城堡式住宅具有着群居性和抵御性的特征;藏民建筑无论在形体结构上、色彩上、材料使用上以及内部功能布置上都有着鲜明的民族宗教思想意识;徽州的民居建筑无论在选址还是结构造型处处体现了儒家的文化思想。因此,地域性民居建筑是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4.3地域性民居建筑与自然生态资源系统关系密切民居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例如木材建筑、竹子建筑、石头建筑、土木结合建筑以及蒙古包建筑等,都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人类的居住环境质量与建筑材料的使用、改造自然的程度息息相关。人类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需要对自然生态资源更好的保护和建设,这样既利于当代,又福祉后代,形成对自然生态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让人居环境更加和谐。

因此,在遍布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城镇建筑当中,地域性的民居建筑更需要发展,这是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

5建筑的地域性角度分析

5.1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我们广东,我们这个地方也属于跟岭南一个大区域,这个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5.2建筑如果从建筑的地域性,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6结语

小区规划应充分注意设置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布置上考虑居民生活要求和行为轨迹,分级设置,满足服务半径要求。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顺道购物甚感方便。自行车存放和垃圾处理是小区服务的关键问题:自行车库可采用集中与分散布置方式,可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楼幢间的低层库、住宅底层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附设于住宅楼梯平台的三角形垃圾道常堵塞,可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另外,在实际设计中,经常把一些小区公共建筑联合设置,结合绿地构成小区公共中心。它的意义远不止功能层面,它能丰富小区的整体形象,使小区富有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成为居民的场所。而在许多小区规划中,公建按其功能的不同被安置在不同的地块里,而缺少形态方面的考虑。所以在做公共中心时,要有整体的概念,使其与整个小区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富有空间特色的小区公共空间。那么,众所周知,地域性的民居建筑在建筑史中更具有着重要地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缩影。因此,发展地域性的民居建筑,是对传统居住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当然,民居建筑需要因地制宜,更需要匠师们的精心设计,这样,地域性的民居建筑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与自然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中外建筑的区别篇4

一提到上海,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外滩,这是为什么?因为外滩好比是上海城市的脸面,集中了上海最具文化价值的建筑,这些建筑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和谐共存,让游人流连忘返,难以忘却。外滩建筑代表了那段特定时期东西方文化碰撞下所形成的海派建筑文化。

一、外滩建筑文化的演变

上海是一座依江傍海而建的城市。黄浦江是上海人民的母亲河,曾是上海最主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并承担着城市供水、排涝、灌溉的重任。没有黄浦江就没有上海的繁荣和发展。

世间万物永远是变化着的,作为建筑文化也不例外。随着时光的流逝,外滩建筑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这一变化可以从人们对外滩的称呼上看出。上海人习惯把解放前的,北起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的沿江地带称为老外滩;把近年浦东陆家嘴地区新建设起来的叫新外滩;把现在正在开发建设的虹口区地段叫北外滩;把金陵东路以南正在规划建设的地段称着南外滩。笔者权且将新建设的陆家嘴地区和老外滩南北延伸段统称为新外滩。与此同时,上海人还把以老外滩为代表的建筑作为上海的过去,把浦东陆家嘴作为上海的今天,而把虹口段的沿江地区以及金陵东路以南至世博园区沿江段视作上海的未来。由此可见,外滩建筑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现也在随着人们称呼的变化而变化,进而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治色彩。外滩建筑文化是在特定历史年代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这中间既有老外滩建筑所显示的古典、凝重和精致,也有新外滩所显示的现代、无序和跳跃。历史在前进,环境在变迁,外滩建筑文化也似浦江之水,奔腾涌动,长流不息。

二、老外滩建筑文化的特色

老外滩的大多数建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许多建筑代表了当时世界上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一流水准,构造了上海乃至世界上最生动而又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和滨水空间。从特定的历史角度看,外滩建筑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它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群,世界建筑上的一朵奇葩。

老外滩建筑文化集中体现了海派文化的许多特征,其显著特征是它的包容性、实用性和多元性。这些特征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氛围中。正是那一时期西化和商业化这两大氛围形成了海派文化博大宽厚的包容性、实用性和功利性,外滩建筑文化显然是一种开放的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银行财团纷纷入驻上海,随之而来的是各式西洋建筑抢滩登陆,什么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式……一时间各种欧式风格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矗立于浦江西岸1.5千米的外滩地带,构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外滩建筑群运用的是欧式建筑的基本元素,它的特立独行造就了区别于一般城市的文化象征。上海海派文化的优势和价值体现在以实用功利为准则。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拿来就用,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不怕戴上“西化”的帽子。正是这特立独行的文化性格,造就了上海中西、新旧、上下、雅俗之间的混杂与兼容。

三、外滩建筑群的时空布局

各种欧式风格的大楼密集于浦江西岸1.5千米长的地带,尽管参与建筑的建筑师来自不同国度与地区,各个建筑物也不在一个时期完成,但它们的建筑色调却保持了基本的统一。整体轮廓、线条处理都较协调,建筑物所使用的材料和建筑色彩极为相配。这绝不是一时巧合,而是当时各个建筑物的设计者、施工者细心勘查周围环境所使然。特别在时空关系的处理上,老外滩也不愧是一部经典之作,由于各建筑物彼此错落有致,形成了上海城市最和谐的水岸环境。近百年来,这一优美和谐的建筑组合、水岸环境招来全国、全世界无数游客,并给他们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

改革开放后,外滩建筑先后进行过多次清洗、整修、调整,变得更为协调壮观,特别是近几年对外滩交通环境进行了一系列大“手术”,如整修外白渡桥,开放黄浦公园绿地,改造和拓展滨水堤岸,拆除延安路天桥,开凿外滩地下通道,调整升级绿化带等等,使今日的外滩变得更加怡人、壮美。

与老外滩隔江相望的浦东陆家嘴,过去是一片老房简屋,同繁华的浦西相比落差较大。如今这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东方明珠电视塔、国际会议中心、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拔地而起,还有海洋世界、正大广场购物娱乐中心,以及在建的上海中心,高达百余层,建成后将跃升为上海第一高度。正是这些高楼大厦和对岸的老外滩建筑,撑起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景观风貌。毋庸讳言,对陆家嘴建筑布局,有些专家也持有不同看法,认为表面上看起来挺漂亮,但一个个建筑单体在形成城市景观时,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也谈不上与周围环境有形式和功能上的协调,天际线被切割得很凌乱,缺少必要的韵律。正如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之子贝礼中点评的那样:“陆家嘴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社区,没有成为有凝聚力的区域,过分强调了交通的通畅,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共生、融汇,在楼宇之间未能融成一丝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所应具备的脉络和底蕴……”

陆家嘴建筑群中最突显的自然是东方明珠电视塔,这是陆家嘴的经典之作,它特别能给中外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由于东方明珠电视塔采用了球形建筑方式,据说是为了追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境界,从而使陆家嘴地区出现了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球”形建筑,这一规划理念优点是意义明确,缺点是不够含蓄。其实,建筑作为一种空间艺术,个体的外在形式虽说重要,但同时也要兼顾到建筑物的功能特点、建筑风格的整体协调,以及在区域建筑群中能否达到浑然一体。倘若人们从空中俯视上海,老外滩、新外滩、南外滩、北外滩依次镶嵌在浦江两岸,黄浦江犹如一条玉带将它们串联起来,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建筑空间,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设计、规划。

四、南北外滩建设的构想

南北外滩作为老外滩的南北延伸段,在开发建设时更应注意到它们与新老外滩的和谐、协调,使之达到珠联璧合,浑然一体的效果,以突显整个外滩城市景观的绚丽多彩。北外滩的建设实际上早已启动,南外滩的拓展直到世博会后才被提出。但金陵东路至十六铺段基本成型。此段将以游轮码头、居住区为建设重点。十六铺以南则处在粗线条设计中,如拟将浦西世博会展区开发成会展、文化艺术博览中心等。

中外建筑的区别篇5

关键词:旅游区;建筑;规划设计

旅游景区是天然景观或后期人工建设的景观,都是提供人们游览活动的休闲场所,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都应符合景区的文化背景,符合自然景观环境,遵循这样的建筑原则。虽然建筑类别不同,但是万变当中,旅游景区建筑理念是不变的。下文对建筑类别做出概述性归纳,针对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遵循原则特点提出几点,旅游景区相关建筑设计理念建议。

1旅游景区相关建筑物分类

作为旅游景区建筑,一般可大致分为两类。第一,作为旅游资源的相关建筑。第二,在旅游景区覆盖范围内,为景区游客提供服务的相关建筑。这两类建筑有不同的景观区别,在建设的时候,建设风格也各有不同。

1.1可作为旅游资源的相关建筑

这类建筑一般按照景区原有的建筑基础之上,利用景区景观特色,建设新的建筑,提供人们观光性旅游资源。可作为旅游资源建筑,一般都是有特殊价值的建筑,有的是按建造时间来划分,分为大致三类,古代建筑,近代建筑,现代建筑。一些有;历史价值的景区建筑多半是以陵园陵墓,寺庙,宫殿,王府,类似的带有皇家建筑风格的建筑。近代建筑多半以民居,祠堂,书院,会馆、楼阁、私家园林、民族村寨等;宗教建筑,包括寺、塔、宫、观、庙、庵等;工程建筑,包括古城、城墙、军事遗址、道路、桥梁、水利和搬运工程等;纪念性建筑,包括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纪念塔、碑和碑坊等。此外,一些优秀现代的城市建筑和工程建筑也是旅游开发的资源,可将这些建筑分为:现代城市建筑,主要是城市的摩天大楼、广场、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大学校园建筑、城市公园建筑、标志性或纪念性建筑等;现代工程建筑,主要包括桥梁、隧道、水利、道路、航空港、卫星发射基地、现代工业园区等。

1.2旅游景区为提供游客服务的建筑

旅游景区不可缺少提供有可服务的建筑,这些为游客提供服务建筑,多半以盈利性质的提供游客服务的建筑,这些建筑主要是为景区更好的开发,为游客提供更方便的服务项目,当地特产购物,休闲度假,餐饮服务,宾馆住宿等服务项目。例如,在古城附近的旅游景区建筑,多半以民族手工饰品商店为主。天然火山景区附近,都会开发旅游资源,提供游客温泉服务等。而这些旅游景区的建筑,多半缺少景区建筑风格,缺乏文化或天然景观的协调性,对于当地旅游景区建筑理念没有更好的理解。

2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

2.1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的合理性

从景区建筑使用的类别上分析,景区建筑从布局就要与人文需要合理配置,满足游客需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在景区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先考虑游人的生活物质条件基本需求,对于景区建设合理化设计,例如,在景区内,设置一些休闲场所,供游人休息娱乐,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疲劳,或者在一些较为宽阔的地方,建设一些宾馆,酒店,为游客提供食品用品之类的。这些根据旅游游客的行为规律,设计出不同的旅游景区里,满足游客需要的相关建筑。在设计景观建筑满足人们旅游出行需求的同时,也应尽量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通过景区内建筑的选址,决定建筑的结构,朝向等建筑需考虑的外界条件,决定景区建筑的空间大小和建筑路线设计等诸多建筑因素。

2.2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的对象性

旅游景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民族特色背景,地区特点等能与景区建筑设计理念的功能,性质,风格等应该是相互具有对象性的。这种对象性的审美标准,一般来源于游客在生活中,思维上所积累的实际审美经验,这些审美经验对旅游景区建筑是否与景区特点相对呼应,有着评判性的标准,景区建筑的性质功能不同,游客对其心理上审美值是不同的。如景区道路设施,游客无暇关注,而纪念碑这样的建筑,相对精神性审美需求会更高一些。

2.3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的和谐性与艺术性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筑物与景区周围景观相互之间具备和谐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环境方面的和谐性,其次是景观建筑的视觉美感方面的和谐性,也就是说建筑的艺术性,提高视觉美感。

可以说,自然环境,是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中,最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前提,自然环境是不可破坏的天然资源,设计者在设计初期就应考虑,景区建筑介入景区环境,是否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可不可以融入到自然景观环境秩序中。第一,考虑景区建筑地方的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地形地势地貌各地有各地的水土特点,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水土条件,来决定景区建筑的整体规划,让景区整体的自然景观中,可以融合进后期建设的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景观周围的自然景观特点,参考当地人们生活建筑,因为当地人们生活建筑都是当地地域气候条件所影响下,条件进化适应的资源,这些现成的经验条件资源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例如,我国湘西的吊脚楼。不仅适用当地地质特点,还使用当地自然风貌,在景区建设的时候,还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特点,利用传统的地方材料,恢复最初的自然面貌风格。在维系自然景观的同时,为当地的旅游景区建筑视觉美感增添色彩。

建筑选材的时候,可以利用当地的特色,景观特色来为建筑增添质朴气息,例如,在古镇景区建筑设计的时候,可以充分的考虑到当地历史文化,在景区建筑外观设计,可以采用琉璃瓦,仿木等,符合当地文化气息的建筑材料。可以尽量考虑当地自然文化底蕴,而不是所有的景区建筑,一定都要采取用现代化建筑中的建设方式。要注意与当地民族特色相互和谐性建设。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的艺术性就是建筑景观美学布局,旅游景区建筑,不仅要有实际的使用功能,还要在外观上与旅游景区景色相互协调,完程整个景区的景色布局,让景区建筑具有观赏性,提高景区风景区整体美感。

3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主要是通过建筑所必须遵循的几种特性,将景区的建筑与景观融合到一起,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享受,同时在景区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上,要考虑到人们的行为习惯,一切建筑都要本着方便游客,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宗旨,重视建筑的协调性,合理性,艺术性,对象性等等方面,更好的提供设计理念的分析因素。

参考文献

[1]芮田生.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2]姜丹.生态美学时期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探讨――以世博会建筑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中外建筑的区别篇6

 

关键词:建筑学教育 建筑地域性 

 

作为历史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正是由于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才使世界建筑文化变得丰富多彩。而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则需要从学生起开始灌输,作为培养建筑师的高等院校在建筑学教育中对这一教学方向不能忽视。应当使学生在进入这一学科的初始阶段就认识到只有重视建筑地域性的特色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 

 

一、建筑地域性 

 

建筑总是在一定的地区、地段、地点内的空间建造,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与建造地点相关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地理方面的关联,是某一地区建筑区别于其他地区建筑的特点,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加以考虑。 

影响建筑地域性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地气候与地形因素,这是客观存在的。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巨大,南方气候闷热潮湿,要求建筑防潮、通风,而北方的气候风沙大,冬季严寒,这就要求建筑注重防风沙和保暖。从地形地貌来看也有平原与丘陵山地的区别,看重庆的吊脚楼与北京的四合院,其为了适应地形从建筑形态上就有明显的区别。另一个是当地的人文及历史传承,这是主观存在的影响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予人栖息之处,还承载了民族内涵和历史意义。纵观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我们总能找到一些某个历史时期留下来的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建筑形态,这些建筑形态让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可以说,地域建筑文化本身就是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二、建筑学教育中的建筑地域性特色体现 

 

建筑地域性的存在,在培养建筑师的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地域性的印记。早在八十年代,就有人根据当时的建筑风格把建筑学派分为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京派”、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海派”和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代表“广派”。这些高校培养出的建筑学学生其设计风格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或者说本校自身的设计风格。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因此当地的传统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而位于广卅l的华南理工大学于1932年成立,在当时广州就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具有中国传统样式的建筑,例如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等,且岭南地区素有开放的商埠文化氛围,客观上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华南理工大学,在建校之初,建筑学科的发展就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之后到五、六十年代,随着夏昌世、龙庆忠、陈伯齐三位教授的加人,办学风格开始强调对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关注,为华南理工的建筑学教育开拓了岭南现代建筑创作、亚热带建筑科学研究、华南建筑史学等整体发展的学科建设道路。1953年,夏昌世教授设计的中山医学院采用了开敞自由式的布局,结合环境气候设计了多种遮阳格栅,不但在建筑外观上通透轻巧,还保证了建筑的遮阳,成为亚热带气候建筑的典范。到了现在,华南理工大学以何镜堂院士为代表,其建筑学教育延续了一贯的岭南派建筑风格,不单在研究生教育中以此为主要研究领域,连在本科教育中都开设了岭南建筑与园林和广州城建发展史两门选修课。正是由于其这样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教育风格,使得华南理工大学轻易地通过了学科评估。而其培养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岭南,耳濡目染当地文化,教师义侧重于岭南建筑的教授,毕业之后,他们的设计风格都带上了浓厚的当地风格,成为广东地区岭南建筑风格的接班人,让建筑的地域性得以保持发展。

三、当代建筑学教育中建筑地域性发展的误区 

中外建筑的区别篇7

关键词:建筑业;生产率;Bootstrap-Dea模型;收敛性分析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建筑业也逐渐迅速发展,1994-2006年间,建筑业总产值已经由不到5000亿发展到超过4万亿。作为基础性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吸收了2800多万就业人口,在我国,每年将有一千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而与之相对应地,每年将在城镇投资上万亿元,建设大量的城镇基础设施以及数十亿平方米建筑。建筑业不仅拉动了冶金机械、建材化工等中间产品产业,还对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部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其他产业的“发动机”。

20世纪90年代后,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区域建筑业竞争的关键又在于效率的竞争,区域建筑业的效率如何、能否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区域建筑业效率是衡量其业绩的重要标准,是区域建筑业在运营过程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区域建筑业效率的状况反映了一段时间内该区域对各种投入要素的利用状况;从深层次上看,区域建筑业效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间接融资渠道的效率高低以及该区域的资源利用效果以及整体经营状况;从更直观的角度看,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各个区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地位。效率对于现代建筑业应对竞争挑战、谋求竞争优势、抵御外部风险、提高经营绩效、实现最大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效率是建筑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中国建筑业来说,提高经营效率,并在危机之后的新一轮竞争中胜出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一个函待解决的问题是找到一个适合的发展模式。

二、文献综述

Dea方法在已有的建筑业效率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使用。在利用建筑业投入产出时间序列数据进行Dea分析方面,存在以下不足:进行类似横截面样本的Dea研究采用的是多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因而各地区效率差异及其动态变化均被掩盖了;而横截面分析虽然对区域进行比较研究,但对于效率的动态信息却是无法获得的。在样本方面,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研究: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仅局限于某个年份多个地区的效率比较或者某个地区时间序列的效率估计;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倾向于企业层面数据,然后对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但影响因素的覆盖面较小。目前,对多个地区某个时间段内面板数据的研究仍是建筑业效率研究中的不足之处。Dea方法只能进行横截面的比较,在当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下,建筑业技术进步相对缓慢,但各时期建筑业平均效率仍然是近似可比较的。在国内学者运用两阶段Dea分析的研究中,庞瑞芝(2006)、杨宇和郑循刚(2008)、李兰冰(2008)分别对中国城市医院、铁路和四川省农业的效率进行了研究,而对于考察建筑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并没有使用基于Dea的两阶段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本文对中国改革以来的建筑业的效率变动及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利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进行测算中国省际建筑业的效率,malmquist指数方法是一种基于Dea的技术,在国外文献中已经有较多的应用,其最早见于Fare等(1994),自2002年以来在中国国内的经济研究中应用日渐增多。对于技术效率及其变化,本文在利用malmquist-Dea方法进行估算的基础上,还引入了Bootstrap-Dea技术,通过Bootstrap纠偏来提高效率测度的准确性。Bootstrap方法是由Simar和wilson(1998)发展起来的,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不小进展,但是其在国内研究文献中的应用还很少。

三、测算结果及分析

(一)指标的选择

Dea模型中的决策单元DmU就是本文要考察的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本文选取1994-2009年间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研究对象中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并且为了保持口径的统一,将重庆市数据并入四川省的建筑业面板数据)。投入产出指标的原始数据以及影响因素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各年的数据。本文选取的投入指标为国内各地区建筑业职工工资总额、建筑业从业人数、自有机械设备年末总功率以及建筑业总资产,这四个指标是代表了建筑业投入的四个主要方面,即劳动成本、劳动力数量、机械功率和固定资本投入。行业从业人数多被已有的Dea研究中的劳动力指标所表示,该指标不能完全表达行业劳动力成本状况,只能说明劳动力数量的多少,因此,本研究在投入指标中加入建筑业职工工资总额来弥补上述不足。产出指标选取了各地区的建筑业增加值和工程结算利润,增加值是建筑产业各环节中增值部分的总和(不包括建筑业中间投入要素的总值)。选择这两个指标,是因为它们反映了建筑业生产效率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即投入增值能力和利润创造能力。总体上看,输入、输出指标能够反映各地区建筑业投入与产出的主要方面,能够将各地区的建筑业技术效率区别开来。

(二)中国省际建筑业静态效率测度及差异性分析

首先利用2011年中国29个省区的建筑业增长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2009年中国34个地区的建筑业增长的静态效率评价。评价结果略。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到2011年在所分析的29个省区中,建筑业增长的静态效率的标准差为0.1512,变异系数为0.2019,地区建筑业增长的静态效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在29个省区中,建筑业增长的静态效率最高的三个地区分别是上海、广东和河北,最低的三个地区是新疆、青海和甘肃。

(三)中国建筑业动态效率测度及演变特征

本文整理1999-2011年中国29个地区的建筑业投入产出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1999-2011年中国29个地区的建筑业增长的动态绩效评价,评价结果略。测度结果表明,1999-2011年间,中国各地区的建筑业宏观动态增长绩效在一些地区呈现平均上升趋势,其中河北以年均上升30.9%的速度排在了首位,其次是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年均变化率达到了20%以上。也有一些地区的建筑业宏观动态增长绩效变化出现了下降,比如广西、四川、贵州、青海、宁夏的建筑业动态增长绩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四)地区建筑业生产率收敛性检验

evans(1998)认为可以利用变量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经济变量的收敛性。两个地区如果其建筑业生产率的收敛性特征,那么必然会表现出这两个地区的建筑业生产率的差值序列是一个平稳的序列。例如,用yit,i=1,…,n;t=1,…,t代表i地区时间t的建筑业生产率序列,如果面板变量yit不是平稳序列,即面板变量yit存在着单位根,那么表明这nB个地区的建筑业生产率不存在收敛性特征。所以可以利用如下的面板回归方程对地区的建筑业生产率的敛散性进行检验:

■it=αi+τit+φi■it-1+eit

其中,■it=yit-■■yit,αi是各个地区的个体效应,τi是各个地区的时间趋势项,系数φi反映了各个地区之间建筑业生产率收敛性的程度。

本文首先使用上述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LLC、ipS和pp检验方法对全国样本进行检验,而后将全国样本分为东部区域、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3个子样本分别进行检验,各相关的面板序列的最优滞后期数根据aiC准则和SiC准则确定,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到,从全国29个省区市的样本的检验结果看,LLC、ipS和pp检验的结果均在5%水平下接受序列含有单位根的零假设。这表明在1999-2011年间,中国各个省区的建筑业生产率并没有出现显著的收敛趋势,这也说明中国地区间的建筑业生产率的差距不会自动消除。从东部地区的样本的检验结果看,LLC、ipS和pp检验的结果均在5%水平下接受序列含有单位根的零假设。这表明在1999-2011年间,东部地区建筑业生产率并没有出现显著的收敛趋势,东部地区建筑业生产率呈现一个不断发散的趋势。从中部地区的样本的检验结果看,LLC、ipS和pp检验的结果均在5%水平下拒绝序列含有单位根的零假设。这表明在1999-2011年间,中部地区建筑业生产率出现一定的收敛性特征。从西部地区的样本的检验结果看,LLC、ipS和pp检验的结果均在5%水平下拒绝序列含有单位根的零假设。这表明在1999-2011年间,西部地区建筑业生产率出现一定的收敛性特征。

四、结论

效率对于建筑业应对竞争挑战、谋求竞争优势、抵御外部风险、提高经营绩效、实现最大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Bootstrap-Dea模型分别测算了中国1999-2011年29个地区的建筑业静态和动态效率。实证研究发现:

第一,2011年在所分析的29个省区中,建筑业增长的静态效率的标准差为0.1512,变异系数为0.2019,地区建筑业增长的静态效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第二,1999-2011年间,中国各地区的建筑业宏观动态增长绩效在一些地区呈现平均上升趋势,其中河北以年均上升30.9%的速度排在了首位。

第三,在1999-2011年间,东部地区建筑业生产率呈现一个不断发散的趋势,中部地区建筑业生产率出现一定的收敛性特征,而西部地区建筑业生产率出现一定的收敛性特征。

本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非常明显的。造成省际建筑业区域发展失衡的重要因素是效率,因此,为了使省际建筑企业的区域发展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应该将资本吸引到中西部地区,还应该特别注重缩小其效率差距。为此,中西部地区在不断加强制度设施建设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该提升劳动力素质,激励建筑企业主体进行技术的创新以及合法模仿,提高管理能力,进而使建筑业效率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庞瑞芝.中国城市医院经营效率实证研究——基于Dea模型的两阶段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6(4).

2.李兰冰.中国铁路系统生产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Dea模型的两阶段分析[J].软科学,2008(4).

3.杨宇,郑循刚.基于Dea的四川农业规模效率的两阶段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4).

中外建筑的区别篇8

关键词:居住区商业建筑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居住区商业建筑是一定居住范围内,以住区内及周边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提供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信息、服务以及交流平台等而建造的空间场所。与其他商业建筑类型比较,居住区商业建筑的体量和空间形式更加灵活多变,与居民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更加贴近和反映居民的日常活动,适宜步行到达,更加强调建筑空间所营造的社区归属感、亲切感。

1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房地产开发事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居住区中设置了不同规模和级别的商业建筑,出现了诸如临街商业店铺、集中式商业中心和步行商业街等多种建筑类型。它的出现满足了居民日常商业活动的要求,增强了居住区的开放性和社区活力,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

目前,居住区商业建筑在“商”与“住”两个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商业活动对居民休息生活的干扰、住宅平面结构与商业空间要求矛盾、购物空间忽视人们交流、休息的需求、空间无法满足弱势群体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空间设计人性化缺失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不灵活

普通的住宅底商由于受到住宅平面和结构的限制,无法经营一些需要较大空间尺度的商业,限制了某些居民急需的业态进入;由于空间结构不灵活,一些商业空间无法随着使用需求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只能闲置或者挪作他用。

2)交通流线混乱

商业空间的货流及人流交通空间与住区居民的生活空间交错混乱,导致居民生活受到干扰并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商业空间的停车组织混乱且过分占用了小区本身的绿化及休闲空间面积,降低了住区环境质量。

3)外观形象趋同

建筑大多采用了柱廊、骑楼、连续立柱、玻璃橱窗等外观形式,致使外部形象单调无趣,千店一面,呈雷同化趋势;有些外观形象则极尽花哨、广告林立,忽视其基本功能要求,与居住区原本追求亲切典雅的建筑形象的要求不符,失去建筑识别性的同时造成社区文化的缺失。

4)外部环境设计不佳

外环境设计极为单调或者根本没有外环境设计,建筑与居住区之间及与周边城市环境之间连接生硬,没有过渡空间及绿化设计,缺少节点广场和休息场所,步行面积被停车所占用,这些都使得外部环境没有人情味、缺少舒适感。

5)忽视人的心理情感需求

设计忽视了人的心理及情感需求,隔离人与环境、人与人的交流;建筑空间中无障碍设施缺乏、绿化空间狭小、休息设施不足、空间没有层次、公共空间单调,这些都导致了人们之间缺少交流与认同,在消费的过程中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感、局促感。

2人性化设计的必然趋势

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活动的问题。居住区商业建筑作为以吸引消费者、服务消费者为主要目的的建筑类型,“以人为本”应该作为其最为重要和核心的设计理念,即人性化的设计。

当今的居住区商业建筑已逐步演变为集购物、休憩、娱乐、交往等社会活动于一体的社区公共空间,建筑设计已不仅要满足居民购物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人们心理、精神的需求。建筑必须要通过提高空间的人性化来增加自身的吸引力,达到为居民创造一个美好、自然、亲切的购物气氛,同时聚集人流使商家获利的目的。此外,作为社区中人们交往、沟通、互动的重要场所,建筑设计在满足商业经营要求的同时,应该努力营造有识别性、舒适感、和社区文化氛围的空间场所,使居民产生社区归属感、认同感。

3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居住区商业建筑的人性化设计首先应实现内部空间的合理与舒适,满足居民购物、娱乐的要求,同时应创造出宜人美观的外部环境,满足居民休息、交流的需求并吸引周围居民进到商业空间中去。居住区商业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应满足以下设计要求。

1)创造可持续的空间

建筑空间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死空间”,而是能随着居民的消费行为和空间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可持续的空间,从而满足使用者在长期时间范围内对建筑空间的需求,完成建筑的自我更新。

2)注重绿化与生态

建筑设计要处理好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关系,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建筑小环境,又要尊重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建筑空间里利用自然景观、引入自然要素,

节约资源、利用可再生资源。

3)营造可识别的环境

建筑应有自身较为统一并与周围环境有明显区别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空间,有自己的经营主题与空间主题,使消费者获得温馨、愉悦的消费体验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稳定感。

4)关注弱势群里的要求

建筑设计应该真正的满足真实的、具体的消费者的切身需要,关注残疾入、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将无障碍设计深入到建筑空间中去。

4内外空间人性化设计方法

4.1内部空间

居住区商业建筑内部空间是空间组织的核心,应该合理组织营业、交通、购物、休息等功能空间,给居民创造出良好的购物环境,让居民在商业空间里自由交流、活动。

1)运用组合、拆分、灵活隔断等各种空间处理手法,实现空间灵活多变、易于改造的目的;实行统一的模数化设计或模块设计,即利用统一的设计秩序建构空间和结构系统,如尺寸、节点、连接方式和组织模式等。

2)合理配置不同功能的空间,以营业空间为中心,文化、娱乐、休息等空间贯穿其中;在重要节点空间上布置休息空间、景观绿化小品;不在住宅底层安排对居民生活有严重干扰的经营项目;管理用房、仓库等布置在背街面,保持商业空间的完整性和美观感。

3)注意交通组织与人流引导,满足空间交通流线通畅、可达性强,避免交通死角和尽端,注重店铺的均好性;加强导向性标志的识别性和空间有节奏地变化,使得人们易于识别所处方位,减少焦虑感。

4)注重空间的变化,可以利用台阶高差来区分不同的领域及在大空间中创造二次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多样性的空间场所;通过廊道、家具隔断、玻璃、绿化等,对空间进行分隔与联系,使得空间相互渗透、产生层次感和深远感。

5)重视弱势群体的活动习惯,设置无障碍设施,包括无障碍通道(路)、电(楼)梯、平台、洗手间(厕所)、席位、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等其他相关设施;注重空间的安全性、易达性设计。

4.2外部空间

居住区商业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不仅仅要满足吸引购物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提供满足休息、娱乐等要求的体验式消费场所和公共空间,提供丰富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氛围,让住区居民能够参与、触入到空间场景中彼此交流、互动。

1)空间应该注意有连续也有间歇的“收”、“放”,通过空间层次的变化形成移步异景的空间效果;设计有吸引力的空间节点,吸引步行者前行,给人们创造交流、互动的愉悦空间;同时应合理组织商业活动流线和居民生活流线的适当分离。

2)营造良好的绿化环境,注重植物形态、颜色、季节的品种搭配,多植高大乔木。在绿化空间旁配合设置座椅、小品,吸引人们驻足停留、休息闲谈,以此增添外部空间的活力、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要求。

3)在外观造型设计上,可以借鉴当地地域文化特征,运用、继承传统的建筑造型元素,来增加建筑的亲和力,识别性;也可以采用其他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使建筑呈现出独特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外观设计应注意与居住区整体建筑环境、氛围、人文内涵相呼应。

结语:对居住区商业建筑而言,人性化设计是最为重要和核心的设计理念。建筑设计应该从内、外空间两方面入手,把握人性化设计要求,即把握居民的心理和行为对空间环境的需求,创造可变化的空间、组织有序的功能及流线、营造有归属感的消费环境、关注弱势群体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设计方法、灵活处理、实现人性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晓、闫春林著.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柴建宇.长沙社区商业建筑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中外建筑的区别篇9

1引言

学校建筑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教室和宿舍的时间占总在校时间的80%[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对室内热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建筑室内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也有较大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高校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现场实地测试及数值软件模拟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软件模拟主要是采用DeSt(建筑环境及HVaC系统模拟的软件)、pKpm模拟软件(pK:排架框架设计、pmCaD:平面辅助设计,合称pKpm)和CFD(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室内的热环境及能耗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室内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总结了我国高校教学楼及学生宿舍在夏季的室内热环境,并从节能技术和典型项目等方面对近几年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了解他们的研究动态,提出了此类研究发展的趋势。

2建筑热舒适性

2.1热舒适性定义及意义

“热舒适”是指人体对热环境的主观热反应。2013年,美国供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标准(aSHRaeStandard55-2013)[2]中对热舒适的定义是指对热环境表示满意的意识状态,即人体对自身的热平衡条件和感觉到的环境状况综合获得是否舒适的感觉。Gagge[3]将热舒适定义为,一种对环境既不感到热也不感到冷的舒适状态,即人们在这种状态下会有“中性”的热感觉。Bedford[4]1936年提出热舒适的7级评价指标,这一指标也反映出热舒适和热中性是同义的。1966年aSHRae开始使用7级热感觉指标(表1)。

以往人们在一定的实验环境下,来研究人们对环境的热感觉,这样受试者可以很好的回答对环境冷热感觉的真实感受,也会很方便填写调查问卷。但这种研究方法,不能反应热环境的动态变化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Cabanac[5]认为,将“热舒适”定义为“主观上对热环境满

2.2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因素

关于室内热环境参数对热舒适的影响,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1962年,macpherson[7]定义了影响热舒适感觉的6个因素:空气温度、空气流速、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新陈代谢率和衣服热阻。在这6个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可控制环境参数的人工实验室和稳态条件下能量平衡的热舒适模型研究,Fanger[8]建立了热舒适方程,在搜集了1396名美国与丹麦受测对象的热感觉表决票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较为客观的度量热感觉的尺度指标―预期平均评价指标pmV(predictedmeanVote),以反映对同一环境绝大多数人的冷热感觉。

建筑物室内热环境参数,如空气温度、空气流速、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等对热舒适均有影响,我们不仅要考虑单一参数对热舒适的影响,同时要针对不同参数的相互组合来讨论人体热舒适。实验测试可以发现各个影响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人体的新陈代谢、穿衣热阻因个体的差异而显得不同,实验测试起来差别较大,相对研究的比较少,其余四个因素的研究相对比较多。例如,当室内风速小于0.05m/s时,室内风速对热舒适几乎没有影响,空气相当于静止,人们会感到稍微不舒服;当风速达到0.2m/s时,人们可接受的热舒适区相当于降低1.1℃,此时人们也不会产生吹风感,反而觉得很舒适。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室内空气流动速度较小,应控制在0.2m/s左右[9]。

2.3热舒适性的评价指标

在长期的研究中,由于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因而迄今为止提出的热舒适指标非常多,总的来说,大概有:预测平均投票值pmV、等效温度teq(equivalenttemperature)、新有效温度et(neweffectivetemperature)、标准有效温度Set(Standardeffectivetemperature)、主观温度tsub(Subjectivetemperature)、作用温度ot(operativetemperature)等。这些指标由于建立时,出发点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有关变量,造成它们各自相应的作用和适用范围,不过在环境偏离舒适条件不远的范围内,它们的评价结果或者说指标值是比较接近的,但如果超出此范围,特别是在高温高湿区,不同指标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别,有些指标甚至不能用。在这些指标中,只有pmV指标和Set指标综合考虑了影响人体热舒适的6个因素,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高校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研究

3.1高校教学楼

近些年,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学者对学校教学楼室内热环境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大学教室的主要使用者是18~28岁左右的青年,这个年龄段学生身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这是学者通过调查问卷及实地测试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表明学生对温度、湿度、风速的可接受热舒适区范围比较广,比理论计算的数值范围要大一些。

2005年,重庆大学的罗明智[10]等学者以重庆地区高校的教学楼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方法,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描述了夏季教室内热环境的状况,实测得到学生中性温度(中性温度是一个人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这个环境温度中,人们皮肤的蒸发、散热量最低,整个新陈代谢率也处于最低状态)为27.7℃,比预测中性温度高0.3℃,教室内的舒适区为et(新有效温度)25.5~29.8℃,并分析了风速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认为高温的教室环境中,学生对风速的忍受极限相应增加,增加室内风速成为他们改善室内热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

2010年,闫丙宏[11]等学者对天津某高校主教学楼室内热环境状况进行研究。首先,收集了180份问卷用以调查参与者在教室内的热感觉。然后以现场测试数据为基础,利用DeSt软件对全年教室内的温度变化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教学楼一楼阴面教室室内温度较阳面教室室内温度低1.5~2℃,室内热环境较好,现场测试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2012年,清华大学的曹彬[12]通过对北京某高校教学楼和办公楼进行测试,分别测试其室内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并加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受试者个人主观热感觉,建立了人体热感觉与室内操作温度的对应关系。作者将受试者所在地以长江为界分为北方和南方,对其实测热感觉投票值tSV与室内操作温度(综合考虑了空气温度和平均辐射温度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而得出的合成温度)分别进行线性回归所得方程如下所示:

由此得出,北方人实测中性温度(受试者的实际热感觉投票值tSV=0的温度)为26.87℃略高于南方人实测中性温度;由于tSV值随操作温度变化直线的斜率表示受试者对温度的敏感程度,可得出北方人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高于南方人。

为了更明确体现操作温度或新有效温度et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本文现将国内部分高校建筑现场研究的操作温度与实际热感觉投票值tSV进行线性回归,所得方程如表2所示。其中tSV值随操作温度或新有效温度et的变化直线的斜率表示受试者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我国由北向南地区受试者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依次降低,而实测中性温度则依次增加。

3.2高校学生公寓

学生公寓因其室内人员密度较大,人员年龄结构比较单一,与一般的居住建筑有一定的差别。据统计,学生宿舍占高校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大约为15%~21%,学生在校期间,宿舍生活的时间占总时间的40%\[17\]。

我国地域辽阔,可以分为5个大的建筑气候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温和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及夏热冬暖地区。对于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的高校建筑室内热舒适性研究的比较多,而对于夏热冬暖、温和地区的高校建筑室内热舒适性研究的还相对较少。

哈尔滨属于严寒地区,西安属于寒冷地区,重庆、成都、上海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对比可以发现:在严寒地区,夏季室外气温昼夜变化较大,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小,屋内较凉爽,出现高温情况较少,昼夜温差比较大,人们着装较其它地区厚,学生对宿舍的热环境相对比较满意\[18\];在寒冷地区,夏季的室外气温比较高,而且太阳辐射比较强,90%以上学生对宿舍的热环境感到不满意,宿舍内需要进行安装吊扇、外窗户需加外遮阳挡板来改善室内热环境\[19\];在夏热冬冷地区,夏季这些地区不但室外温度高而且各区域的空气相对湿度也比较大,因此其高校公寓建筑的室内热环境比较恶劣,需安装空调系统进行调节室内热环境\[20\]。

2006年,同济大学夏博、刘加平院士\[19,21\]等学者,以西安某高校学生宿舍为研究对象,针对宿舍内的夏季热环境状况,利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方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描述了公寓室内热环境状况。结果表明,学生宿舍内热环境处于aSHRae给定的舒适区之外,80%以上的学生对室内热环境表示不满,明显感到夏季的炎热,建筑不能很好发挥其隔热的功能;并提出了可通过改善室外微气候、采用被动式的建筑手段和改进管理方法等方面改善室内热环境。

2009年,重庆大学王琳\[22\]通过对重庆地区高校学生宿舍调查和测试,对学生宿舍室内热环境进行了主观评价与客观分析;然后结合调查结果,利用DeSth软件模拟了不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通风换气次数下室内的热环境参数,结合有效实感温度at值(ambienttemperature)的舒适度模型所确定热舒适评价标准,其模型是根据人体热平衡原理和我国人体特点所建立的,模型中at值包含了四个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参数,分别是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平均辐射温度。

通过理论计算的数据,可回归求得偏热、偏冷环境下的at值简化公式:

atr,h=-1.481+0.916ta+0.949pa(ta>21℃)

8.152+0.665ta-0.645pa(ta≤21℃)

其中,ta为室内空气温度(℃),pa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力(kpa)。at值不受地区的限制,适用于全国各地。利用at公式计算上海、武汉、北京的at值并与我国目前应用的地方人体舒适度统计模型计算结果相比较,可以确定出at值的舒适度区间:at28时为高温不适,15≤at≤28时为舒适区。

作者同时对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外窗遮阳系数及通风换气次数等因素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了不同建筑形式、不同使用特征和不同位置学生宿舍室内冷、热不舒适时数和全年任意时刻室内的最佳通风换气次数。其中调查结果表明:夏季60%以上的学生可接受的温度范围为24~32℃,可接受的湿度范围为50%~90%,学生对湿度的敏感程度低于温度;模拟评价结果显示:单元型宿舍(如图1)不同朝向室内的热不舒适时数大小为:南向热不舒适时数最少,北向比南向高37~120h,西向比南向高79~152h,东向比西向高5~36h。

2013年,东华大学张宁波\[20\]等学者,以上海高校居住建筑为例,对我国的夏热冬冷地区室内热舒适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自然通风条件下学生宿舍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连续7d实测,分析了不同朝向宿舍室内热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尽管夜间室内热环境略好于昼间,但温度均高于26℃;由于室内通风状况良好,房间内热湿环境仍处于多数学生可以接受的

图1单元式学生宿舍标准层平面

范围内,室内空气品质较好;另外,太阳辐射对房间内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南向房间平均温度高于北向房间约0.8℃,昼间两者最大温差达2.6℃。

2015年,东北林业大学的程卫红\[18\]等对哈尔滨地区夏季自然通风下高校学生宿舍人体热舒适进行了研究,问卷调查分析统计:90%左右的学生对所处环境下的热湿感觉表示满意,99%学生对调查时所处环境下的吹风感表示可以接受。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在哈尔滨市夏季自然通风学生宿舍内,学生的热中性温度为23.2℃,热期望温度约25.2℃。

3.3改善高校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措施

通过对学校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研究,并结合学者对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的研究,总结出学校建筑室内热环境改善的主要措施如下\[23,24\]。

(1)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改造:外墙和屋面的保温;确定合理的窗墙比,控制建筑物开窗面积;对外窗增设遮阳措施;尽量使用平开式外窗,其优点是开启面积大、通风、保温、抗渗性能良好。

(2)对建筑布局进行改造:合理的建筑布局使建筑形成穿堂风和利用楼梯间的烟囱效应,促进建筑内自然通风。

(3)对建筑外部环境进行改造: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合理规划布置建筑物;尽量增加建筑物外的绿化面积,改善建筑物的微环境。

(4)在建筑物的屋顶种上绿色植物,建成绿色屋顶,植物对于太阳辐射有很好的吸收效果,可以防止顶层房屋室内的温度过高。

4国内外高校典型节能建筑项目

高校作为教学、生活及科研的大型综合体,也是主要的能源单位之一。调查发现,目前全国校园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8%\[25\],高校建筑能耗占学校总能耗的24%左右,并且通过调查夏热冬冷地区的13所高校的平均能耗发现,其平均能耗为全国人均能耗的2倍左右,其中最高的达到4倍之多,可见高校建筑能耗存在较大的节能潜力\[26,27\]。

我国高校建筑节能主要有4个方面,分别是建筑围护结构保温、建筑室内用电设备节能、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和建筑管理措施节能。部分高校在校园建筑和改造项目中采用了多种节能相关技术,其中,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文远楼和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分别根据其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建设了校园节能示范性建筑,表3列出了其代表性建筑采用的建筑节能技术[28~32]。从表3中可见,这3个高校的示范性节能建筑都综合采用了多项节能技术,包含了建筑形式及围护结构、室内环境控制、能源系统、测量和控制系统等多方面的优化技术。

5结语

(1)我国高校建筑夏季热环境普遍集中在对温度、湿度、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流速的影响,而缺少了对服装热阻及人体的新陈代谢率影响的研究,而国外学者对这个两个方面的影响已经开始研究。

(2)对于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的高校建筑夏季室内热舒适性研究的比较多,而对于夏热冬暖、温和地区的高校建筑夏季室内热舒适性研究的还相对较少,可进一步对这两个气候区的高校建筑进行研究,进而总结出适用于高校建筑的热舒适性标准。

中外建筑的区别篇10

1.1建筑布局(1)总平面布置:应在实现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利用夏季凉爽时段的自然通风,以利于冬夏两季的节能。同时,总平面布置时亦应考虑建筑群内的环境影响,如垃圾转运站的臭气、锅炉房的燃烧烟气、地下车库的尾气、变压站的电磁辐射以及周边交通的噪声等因素,合理布置公辅设施,将区内外污染影响降至最低。(2)朝向:建筑的主要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主要衡量因素为冬季能保持有适量的阳光射入室内,夏季则尽量减少太阳直射。就上海地区而言,必须减少东西向阳光对建筑物的照射。各地区最佳朝向略有差异,上海为正南至南偏东15°,北京为正南至南偏东30°以内,而在广州则为南偏东15°至南偏西5°。(3)通风:建筑布局对建筑群内的整体自然通风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错列式、斜列式以及自由式建筑群体布局形式要比行列式,周边式好,建筑相互挡风较小。建筑单体的自然通风则与外窗位置及开启面积有着重要关系,夏季能引主导风入室,冬季则避免冷风直吹室内。对于某些特定的项目,能评时可以采用专业风环境模拟软件对冬季、夏季和过渡季节分别进行模拟,以符合生态节能的要求。(4)采光:采光除受窗户开启面积与位置因素影响外,还存在区内高大建筑的遮挡,建筑群内单体高度设置时宜采用北高南低的格局,以确保可获得冬至日1h以上的满窗日照。1.2体形系数体形系数对于建筑能耗有着显著的影响,就夏热冬冷地区统计数据,如体型系数由0.4降至0.3,围护结构传热损失可降低25%,全年采暖空调能耗可减少13%左右[2]。能评时应根据相应建筑的特点建议在不影响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外墙面大的凹进凸出,尽可能地控制体形系数,其数值符合国家及地方公共建筑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强规要求。1.3建筑围护结构我国建筑热工设计分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五个地区,不同地区的围护结构节能潜力不同,外窗、外墙、屋顶等围护结构的节能贡献能力亦有较大差异,因此,围护结构节能评估时应抓住重点。例如夏热冬暖区的围护结构节能贡献率为外窗>外墙>屋顶,节能设计重点首先考虑外窗遮阳;夏热冬冷地区则为外墙>外窗>屋顶,节能设计重点首先体现在外墙保温。能评报告中应清楚说明窗墙面积比、窗的热工性能、活动外遮阳的设置、屋顶绿化的设置等内容,明确各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做法、材料的热工性能及相应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措施,同时,还应对设计文本中的热工计算公式及结果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进行评估,此外,对于材料的防火等安全性能也应重点考虑。针对方案设计阶段文本中已提出的热工设计指标应按该地区相应公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校核,如存在建筑设计的部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无法完全满足现行节能标准中规定性指标的情况,则需要按照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计算软件进行权衡判断;而对于方案文本中可能出现的热工设计指标缺失的情况,能评时则应提出明确的符合性要求。

2主要建筑用能设备系统能评要点分析

民用建筑用能设备系统的节能设计是实现建筑物低能耗运行的重要内容,目前的能评报告中对于暖通空调、电气系统等主要建筑物耗能设备的评估内容相对较少,主要还停留在与方案设计文本一致的描述内容,且很少见有明确的设备能效指标和定量的能耗指标估算结果,这也就无法为今后的建筑物分项能耗监测提供参照。2.1暖通空调系统暖通空调系统是建筑物内的耗能大户,各类民用建筑中暖通空调设备的负荷约占43%~52%[3],而据对上海市大型公建分项能耗的监测统计结果,暖通空调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40%~60%[4],由此易见,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至关重要。2.1.1评估要点暖通空调系统的主要评估内容应包括室内外设计参数、冷热源系统、输配系统、空调末端设备等。能评时应明确室内外设计参数与所在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符合性;分析空调形式与建筑性质的适用性;分析冷热源选择及容量配置的合理性,是否可以利用所在区域的余热余能资源,主要冷热源设备能效指标包括冷水机组、空调机的eeR、Cop、锅炉热效率等;分析输送系统与建筑特点的符合性,明确或建议水系统输送能效比、耗电输热比、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等能效指标,水管、风管的保温措施等;分析空调末端设备选择的适用性,送风温度的合理性,以及送、回风方式的可行性等。2.1.2空调系统的能耗估算方法空调系统的能耗估算通常可采用负荷指标法、经验数据法和设备功率法三种方法。负荷指标法主要利用单位空调面积冷、热负荷指标及制冷设备的能效指标(Cop、ipLV)进行估算;经验数据法则是依据所在地区近年来公开的建筑空调系统各单元耗电监测统计数据来逐项估算累加;设备功率法则是在设备选型已定、功率明确的情况下结合需要系数和负荷系数进行估算。从实际建筑物运行监测的结果印证来看,前两者估算结果精度要优于后者,而从能评的时段而言,很多项目尚处于方案设计阶段,设备选型并不明确,因此,建议在能评时采用负荷指标法与经验估算法相结合,从而尽量保证估算结果的准确性与可信度。某大型公共建筑夏季空调能耗估算示例如下:某建筑为某国际企业驻沪总部大楼,办公区域空调系统采用冷水机组+冷却塔的集中中央空调系统。夏季空调系统能耗主要包括空调主机(冷源设备)、输送系统设备(风、水)和末端设备(风机盘管、新风机等)的能耗。冷源采用2台螺杆式冷水机组,Cop值不低于5.1w/w。该建筑办公区域单位面积冷负荷按120w/m2计,办公区域面积21784.01m2,空调平均负荷系数按0.6~0.75(该项目取0.7)计,上海地区夏季制冷运行天数120d,日平均使用时间8h。空调主机能耗e=0.7×120×21784.01/5.1×120×8×10-7=34.44万kw·h采用《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的经验系数法估算整个系统耗电。K:夏季空调系统设备总耗电与制冷机组耗电的比值,约1.8~2.0,数据源自多项实际工程实测值。该项目e办公夏季=K·e主机(该项目K取1.8)=1.8×34.44=61.99万kw·h2.2电气系统电气系统的能评重点为供配电系统节能设计的合理性,能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2.2.1变配电所位置设置的合理性变压器应设置在负荷中心,以减少低压侧线路长度,降低线路损耗,此外,变配电所设置时还应考虑其噪声、电磁辐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2.2负荷计算的准确性验证通常方案文本中少有明确的电力负荷计算全过程,因此,能评时应对方案文本中的负荷数据加以校核,在选择合理的单位负荷指标计算的基础上,采用最佳负载系数法确定变压器容量,以确保系统安全、可靠,并可在经济运行方式下运行。2.2.3变压器选择的合理性能评时应建议优先选用高效低耗低噪型变压器,力求变压器的实际负荷接近设计的最佳负荷,提高变压器的技术经济效益,减少变压器能耗。2.2.4输变电电能损耗估算输变电损耗是电气系统节能评估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建筑电能消耗不可缺失的部分,输变电损耗包括变损与线损两部分,通常建筑项目中的变损估算可采用简化公式,但若沿用《电力设计手册》中传统的简化公式(Δp=0.02Sjs,ΔQ=0.1Sjs),实际结果往往比运用正式公式结果高很多。在结合国家发改委节能评估培训教材的基础上,建议对于高效、节能型变压器,其有功、无功损耗确定可按以下经数学运算校核后的简化公式进行计算[5]:有功损耗Δp=0.01Sjs;无功损耗ΔQ=0.07Sjs。由于线路损耗与电缆长度、截面等选型有关,而在方案阶段往往难以确定,故能评阶段可按“线损≈1.0~1.2变损”来做近似估算,两者之和即为系统的输变电总电能损耗,对此结果亦可按GB/t16664《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方法》、GB/t3485《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输变电损耗一次变压<3.5%”的要求进行校核。2.2.5照明系统的节能评估民用建筑的照明电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5%~35%左右[6],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中公共区域照明往往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能源浪费现象,因此,从建筑节能角度而言,照明有着一定的节能潜力。照明系统能耗主要受照明设备功率及设备使用时间的影响,照明系统能评时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照明功率密度值设计的合理性,以确保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中的规定性节能指标;(2)照明控制系统设计的合理性,通过实现控制方式的自动化、智能化,降低公共区域的照明浪费;(3)照明光源与灯具选择的合理性,在保证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高效节能型照明产品,不仅可降低照明系统能耗,而且也可以减少空调系统的能耗。

3能源消费量估算要点分析

能源消费总量的估算结果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量化体现,也是项目所在地区域能耗总量控制的基础,能评报告中所称的建筑能耗,是指狭义的建筑能耗,即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设备运行年能耗。民用建筑的能耗类别相对简单,主要包括电、水和燃气,对于使用集中供热、集中供冷以及利用余热资源的建筑物,能耗估算时还应考虑输入的热及冷量。3.1电建筑物耗电量通常可采用单位指标法或单位面积功率法进行估算。单位指标法适用于具有不同功能性质的建筑(群)或同一建筑物(群)内的不同功能单元,如商办大楼、混合型住宅小区等。单位用电指标的单位通常为w/户、w/单元、w/m2等,如办公建筑可按30~70w/m2计,商业建筑可按60~120w/m2计[3];再如,上海市新建居民住宅按户型建筑面积分析,用电指标可分别取8kw/户、12kw/户,超大户型和别墅则可分别按80w/m2和100w/m2[7]。单位面积功率法则是对建筑物内的不同用电负荷进行分类估算,逐项累加,如照明、插座、电梯、给排水、通风、空调设备等,相应的负荷指标可参照《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等规范合理取值。单位指标法与单位面积功率法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前者更适用于方案设计阶段,尤其是仅有建筑方案而公辅设备专业方案不完整的建筑项目,估算结果相对准确;而后者则更适用于某一类建筑中一类负荷设备的用电量估算,耗电量估算时在具体设备使用时间上更为精确,该方法符合建筑物能耗分项计量的原则,而且其结果可以在今后的建筑物能耗分项监测中得以验证。电耗的估算公式如下:wy=aav·pc·tn(1)式中:wy为年电能消耗量,万kw·h;aav为年平均有功负荷系数,一般取值0.7~0.75;pc为有功功率,kw;tn为年实际工作小时。此外,建筑物总耗电量估算时还应包括供电系统中的电能损耗,即变压器损耗与供电线路损耗。3.2水有关建筑物耗水量通常在方案设计文本中有所体现,但能评时应对其结果进行校核使用,对于建筑项目的用水类别应予以补充完善,除常规的建筑物内生活用水外,还应包括绿化、道路洒水、地下车库冲洗水及空调补充水等,同时,建议采用GB50555—2010《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中的节水定额指标进行用水量的估算。3.3燃气民用建筑中使用燃气的单元主要为厨房、食堂及锅炉房,目前,我国所用燃气大多为城市天然气、人工煤气或液化石油气。就住宅建筑而言,居民用气通常为单户的燃气灶具及燃气热水器,用气额定流量通常为2.5m3/h,居民用气量估算可按家庭每日实际使用时间计,亦可采用项目所在地统计年鉴中的居民用气指标。如:据《上海市统计年鉴2012》中“表5.4-主要年份平均每人生活用能源”[8],2011年上海市人均年生活用气指标为:天然气37.12m3/人·a,煤气23.14m3/人·a,根据天然气及人工煤气热值可统一折算出上海市居民人均耗热量指标约为43.03×104kal/人·a。对于大型公共建筑,锅炉房通常用作中央空调系统及生活热水系统的热源,估算锅炉房耗气量时,则需先估算出全年空调的耗热量及生活热水系统的耗热量,再根据管网热损失率、锅炉热效率及燃气热值反向推算锅炉房全年用气量;而对于大型公建中设置的营业性餐厅用气,则可通过调查同地区类似建筑的商业用气数据进行类比分析估算。

4建筑综合能效水平对标分析

建筑综合能效水平是衡量建筑节能设计的标杆,由于建筑项目能评基本属于方案设计阶段,相应的方案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因素,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也并不明确,因此,有关设计建筑与参照建筑的权衡计算难以执行,建筑设计节能率这一能效指标也无法明确。鉴于此,能评时所称的建筑能效指标通常为单位建筑面积综合能耗(kgce/m2)、单位建筑面积电耗(kw·h/m2)、单位建筑面积水耗(m3/m2),以及单位建筑面积的分项能耗(kw·h/m2,空调、动力、照明等)等定量指标。尽管能评文件分类时电力折算系数采用的是当量值,但目前我国统计部门在统计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时均采用等价值,因此,能评报告里出于对标基准平台一致性的考虑,建筑能效指标应采用等价值数据,同样分析项目能耗对地区能耗增量影响时亦应按等价值执行。民用建筑项目能效水平对标分析时,首先应按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两大类区分,如截至2010年末,上海市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分别为49.24kgce/m2和13.94kgce/m2[9]。在实际的能评中,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能耗水平相差很大,居住建筑中的高档社区与普通住宅也有不小差异,且评估项目中往往是多种功能类型集于一体,因此,建筑能效水平对标时不宜笼统进行,而应按办公、商业、学校、医疗、宾馆等不同类型建筑或区域独立分析,相应的对标值可以从当地的统计调查数据或文献资料中获取。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