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十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十篇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4:19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篇1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途径分析

我国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通常将技法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向,通过技能等方面的训练方式,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守旧,与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不太符合,无法激发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

一、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途径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更加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开始提高了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补充教学,不仅优化了小学美术教学的环境,对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健康成长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大部分的小学美术教师开始将美术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然而我国小学美术教学在现阶段仅注重强化小学生美术技能以及相关美术知识的学习,不太强调生活经验对于美术的重要性。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三课《色彩风景》,小学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对风景画的构图和色彩知识进行传授,运用简单的语言带领学生欣赏大师的优秀作品,没有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及感知能力进行教学。由于缺乏对小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导致小学生缺乏对周围事物以及景象的观察能力,以至于无法形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因此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很难通过自身对周围事物中美的发现进行美术创作。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使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应该重视小学美术教学课外拓展,将小学生美术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小学生的美术小学的美术课程更加具有多样性、综合性以及教育意义。

二、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途径分析

(一)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小学生在课前或课后通过网络资源收集美术教学相关的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有效的优化小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网络课程资源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美术知识。教师引导小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深层次的感受美术教学的乐趣,通过网络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从而正确的认识美术知识。由于小学生缺乏自制能力,很容易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运用网络进行游戏等娱乐消遣。因此,小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美术资料的收集时,家长应该给予适当的监督与引导,从而高效地运用网络媒介资源,避免影响小学生的正常学习。

(二)积极开展美术活动

美术爱好者、美术家等通常会举办美术展览、讲座以及比赛等活动,小学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外与美术有关的活动中。小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美术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还能帮助小学生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行美术创作。通过参与美术活动,小学生能够在其中得到熏陶,从而产生美术创作灵感。

(三)家庭教育的配合

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一方面来源于学校,另一方面来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对于提高小学生美术课外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针对教师组织的美术活动,家长应该给予积极的配合,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完成美术作业。与此同时,家长也需要积极的积累美术知识,适当的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带领小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实践活动,引导小学生积极的观察生活,正确的感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的途径,能够有效的促进小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四)拓展空间资源

我国美术教育拓展途径还包括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等,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感受生活中的美。教师应该积极的利用学校周边具有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以及具有悠久历史的名胜古迹等,运用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这些空间资源,引导小学生走出课本和学校,勇敢的走向生活,在大的空间环境中进行美术的探索与学习。通过空间资源的所具备的多样性,激发小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动力,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结束语

拓展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的途径,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具有促进作用。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通过分析小学美术校外拓展途径,帮助社会人员以及家长提供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的方法,使小学美术校外拓展逐渐规范化与系统化。

【参考文献】

[1]黄荣玲.新时期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年12期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篇2

关键词:服务;高校党校功能;拓展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高校党校原有的功能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新形势和党的全新事业,高校党校必须大力拓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新时期对高校党校工作的新要求,必须积极主动研究、探索、实践在更广阔的领域中积极扩展党校的功能和作用。着力于党校的服务拓展,是党校功能拓展的新视角,定位于服务是离校党校功能的根本点,也是高校党校功能拓展的出发点,高校党校功能拓展可以通过宣传服务、科研服务、德育服务等途径得以拓宽。

一、着力于宣传服务,发挥高校党校在理论宣传中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党校是“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党员干部素质”的主战场,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和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常规理论培训教育功能之外,必须拓展宣传服务功能,高校党校要像传真机一样传达中央和省委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不仅不能变质,而且还要及时。上级党委作出决策,党校在第一时间就要有所反映。高校党校拓展宣传服务功能,要利用党校提供的舞台,大力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努力做到“三个最早”,即中央重大理论和方针的最早学习者、宣传者,上级部署决策的最早研究者、实践者,基层师生重要典型和经验的最早总结者、推介者。

高校党校要做好宣传服务工作,首先要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校理论宣传工作,应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同时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把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具体宣传服务工作中,应努力做到三个注重:注重双向互动,切实改变以往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采用平等的、说服教育的方式,充分尊重师生干部群众的主体地位,鼓励宣传对象积极参与,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共识;注重贴近实际,深入了解和掌握广大师生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根据其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宣传,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注重宣传效果,衡量理论宣传工作,不能只看开了多少会、搞了多少活动、写了多少文章,更要看实际效果,看师生干部群众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理论宣传的内容,是否做到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其次,高校党校做好宣传服务工作要积极创新宣传形式,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要多用事例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多用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手段和语言,不断增强宣传服务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走进广大师生干部群众,要在党建课题研究、党建政策调研、学校形势任务课程建设、“两课”等领域发挥党校的思想阵地作用,作好服务工作。创新党校理论宣传服务工作,还要求必须深刻把握时代变化,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积极以网上党校为平台,网上教学、网上论坛、网上答疑、网上知识竞赛等为载体,充分拓展对外延伸宣传教育的功能,扩大影响面,为党员干部网上学习提供便利,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成为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的有效平台。

二、着力于科研服务,为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党校是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还指出,党委对党校领导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发挥党校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显然,《条例》赋予了党校科研前所未有的重要职责。高校党校作为高校理论发展创新的重要阵地,必须拓展科研服务功能,发挥好党校科研服务的重要作用。

1 要准确定位,把握方向,提高为高校党委决策服务的自觉性

拓展高校党校科研服务功能,需要深化对高校党校科研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分析高校党校的自身特点,研究高校党委对高校党校科研的需求,探索高校党校科研的发展规律,这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关键。首先要明确任务。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给各级党校科研工作的定位是,“坚持科研为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以科研为基础”把科研工作摆在党校事业发展的基础位置,这是党校拓展科研服务的客观要求。其次,把握高校党校的特点,选准科研服务的突破口。党校科研工作的“四个服务”的方针,是发挥党校科研服务作用的基本要求,它虽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重合,最终统一到党校事业和党的事业发展中。对高校党校来说,具有贴近基层、贴紧实践的特点,集中了一大批社科研究人才,同时又具有联系服务地方的优势,因此在把握上既要有全面的观点,但也不能完全并列,应抓住重点。这个重点应根据不同的高校的具体条件而定。第三,高校党校科研服务必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工作中围绕高校的工作重点,谋在前,干在前,积极向党委献言献策。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向学校党委提出发展新战略。

2 要完善机制,锻造队伍,增强为高校党委决策服务的本领

高校党校事业发展中,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制度是保证。高校党校拓展科研服务功能,仅仅有“想作为”的自觉性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一支过硬的队伍,能肩负起为学校党委服务的责任。为此,要从高校党校的实际出发,首先建立完善促进科研发展的有力保障机制,如制订完善科研工作制度、科研考核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实现科研工作的制度化管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为科研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其次,要不断加强党校的科研经费投入,把工作经费向科研倾斜,第三,要根据党校工作需要,吸收高校社科领域高层次的人才,为党校科研工作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人才支撑。第四,要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党校师资和科研骨干的素质。如:要求每个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和主攻方向,明确奋斗目标,长期坚持,努力成为该研究领域的行家;选派优秀教师到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及其它著名高校进修学习取经;充分发挥远程教学的作用,每年定期举办教师进修班,学习业务,研讨教学和调研方法,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专题培训,为搞好科研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要拓宽思路,创新方法,提升为高校党委决策服务的水平

高校党校要拓展科研服务功能,提升为高校党委决策的服务水平,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离开研究团队,仅靠个人单打独斗,往往是寸步难行。因此,在工作中要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助,集体攻关的工作格局。首先要下大力气进行社会调研,根据高校发展中的重点、难点、

热点和学校党委的工作部署,大力进行前瞻性、对策性、应用性研究,要选好课题,集中精兵强将联合攻关,要拿出有较高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精品力作,真正承担起高校党委决策思想库的重要使命。要把科研工作的重心集中在如何推动高校跨跃式发展和解决当前制约高校改革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上,为高校党委决策服务,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服务。其次要整合高校资源,形成攻关合力。一是在组织领导上要有保证,党委领导及党校领导带头牵头大规模的调研活动,主持科研调度会和课题研讨会,及时协调调研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调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在人员的安排上,根据课题的需要和教师的特长,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兵力,协作集体攻关。三是坚持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从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掌握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力求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再次,要依托外部优势资源借势发展。发挥各二级学院分党校贴近学院基层的优势,设立调研网点,吸收分党校优秀的教研人员参加,就教学和科研中的问题可随时调研,一方面,通过交流可以启发教师的思维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科研的深化和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减少调研的时间成本,确保调研的真实性,同时也带动了二级学院分党校的科研工作。

三、着力于德育服务。为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途径

同志曾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高校的校中之校、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部门的高校党校,对此更是责无旁贷,更应大力拓展德育服务功能,更应在这方面发挥出其他部门和单位所难以替代的作用。

“德育”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而且有着特殊的多层次结构。一般来说最基本的是指基础文明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而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是属于德育中高层次的的内容,它要解决的是政治信仰和政治方向的问题。高校党校德育服务功能应定位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引导和帮助他们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这一点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也是高校党组织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任务。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篇3

二、工作目标

长远目标:打造现代的“书香门第”,培养有文化底蕴的新人。

近期目标:争当课改排头兵,争做市区质量强校,争为社会公认特色学校,争创人民满意学校。

三、主要工作

(一)践行办学思想,营造“书香”学校

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魂”。学校坚守“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的办学思想,用这个思想统领支配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坚持立足办学途径,拓展办学途径,寻求和实施办学策略,不断营造“书香”学校。

1、解读办学思想,把握学校文化的本质

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是教师职业生命中永恒的三个问题。学校引导教师通过这“三个问题”的不断追问,强化学校及教师对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的继续追问,促使教师认同办学思想,共同打造“读书成风、求知若渴、外探内省、博学精思,启智扬善、追求创新”的书香文化,体验“知的渴求、爱的渴望、善的情怀、智的热爱,以及自我的超越和创造的激情”的生命价值。

2、立足办学途径,打造“书香”文化

办学途径是学校生命发展的通道。沿着办学途径,才能找到学校管理的要素----人和事,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实施有效管理。学校通过“营造书香校园,触摸真实生活,共建生命课堂,倡导校本教研,拓展墨趣空间”,不断开拓办学途径,实现人、财、物、事即办学思想、办学行为与办学绩效的整合,突现“书香”文化的特征。

3、完善学校规章,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石,是学校走向人本化管理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硬件。学校围绕着“用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制度创新”的目标,对学校章程、教育教学管理条例等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重建;通过职代会的审议和执行力的加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建与落实的过程是办学思想物化的过程。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实施办学思想和建设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以“校本”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技术为目的,坚持“学习、工作、反思一体,强化反思;教师、专家互动,突出主体;课题为载体的演绎型科研、‘小现象真问题’为特征的归纳型教研互促,注重实效”的策略,整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即将教师队伍建设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触摸真实生活,体验生态德育

生命与生活一体两面,生命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是生命的展开与历程。教育因生命而特有,它应该根植于生活。学校致力于构建“触摸真实生活”的全新德育模式,通过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开放的校园生活、真实的社会生活等,让教育回归生活,指向生命,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熟悉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

班级建设要以班级的民主管理为抓手,以班风建设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德育处在过程管理中,结合“五名”工程的实施,制定班级专项计划,开展书香班级评比活动,并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在终结管理中,通过自评与他评为每个班级画像,形成特点。

2、构建开放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要以校门行为、楼道行为、操场行为的创优活动为抓手,以校风建设为目标,以快乐课间活动为重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升旗仪式、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团的载体作用,促进校园生活建设。

3、构建真实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要以社校互动为抓手,以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为重点和目标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班级博客的作用,进行便捷的家教沟通。德育处要注重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引导与激励。

4、强化德育管理

强化德育管理要以德育管理条例的重建为契机,研究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和重点,建设学校德育的管理模式与特点。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篇4

矢志服务“三农”开创“太行山道路”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河北农业大学的优良传统。1979年春,学校以承担河北省科委“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为契机,拉开了开创“太行山道路”的序幕。1986年,“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通过鉴定。学校的做法和经验被国家科委肯定为“太行山道路”,被国家教委肯定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0多年的实践证明,“太行山道路”是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它的基本内涵是:教育、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科教兴农之路;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改革之路;教师、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人才健康成长之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之路。

适应“三农”发展需要不断深化“太行山道路”

坚持“太行山道路”,使学校找准了作为地方农业院校的位置,找准了自身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找准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近年来,学校适应“三农”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深化“太行山道路”,形成了“两个渗透,一个结合”的基本思路:一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把知识和技术渗透到劳动者身上,提高劳动者素质;二是通过科技创新,把科技渗透到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提高生产力中物的因素的科技含量;三是通过机制创新,把具有较高素质的人与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物相结合,提高社会生产力。

构建立体培训体系,为服务“三农”提供人才保证

学校充分发挥多科性农业大学的综合优势,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311”人才培养模式、“1+3+n”课程体系和“一个中心、两个循环、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农业人才。同时从校内到校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对农村干部、农民技术骨干的培训力度,构建起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一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经过单独组织考试、招生,开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农村发展学院,采取全新的培养方式,根据生源地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设置专业,安排教学计划,编写适用教材,配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建立毕业生跟踪服务网络,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我校“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提出和实施,引起了一些兄弟省市的关注,并通过类似形式为农村培养各种实用人才。

二是坚持“请进来”,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技术骨干和重点示范户的培训网络。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类农业实用人才的培训。10年来,主动承担农村“三级干部”培训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证书培训,举办女状元、女能手大专班,为西部地区培训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等等,累计达1.2万多人次。

三是坚持“走出去”,把专家案头连到农民地头,对农民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充分发挥学校智力优势,依托学校“三结合”基地和辐射点,组织专家教授开展各种类型的现场培训。10年来,学校共派出专家教授科技服务团、科技小分队8000多人次,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现场培训班1500多期,累计培训各级各类人员30多万人次。

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和层次

整合学科优势,形成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学校先后建立了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种质资源实验室、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16个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校级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数占到河北省高校的1/4。同时,以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为基础整合建成了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林学4个河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实现了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

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提高科技队伍组织化程度。学校建立了科技将帅选拔培养体系,目前已培养不同研究领域的首席专家11名,骨干专家25名,并为首席专家配备专职助手、研究梯队、实验室和专项经费,促使形成“集聚效应”。实践证明,科技将帅已成为我校承担部级重大项目和争创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力量。如:学校主持承担的“河北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是“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专项课题之一,在全省建立了100万亩示范区和1000万亩辐射区,项目区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突破小麦单产纪录,合计增产粮食130.7万吨,增加经济效益17.5亿元。

强化激励机制,调动各类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学校先后实施了非行政兼职拔尖科技人员奖励办法,专利和新品种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科研发展基金实施办法等等。学校在积极争取校外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大校内扶持力度,2005年就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科技创新,鼓励广大科研人员把精力投入到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的研究上来,目前全校参加科学研究的教师已达到908人。

创新平台的构建,创新团队的整合,激励机制的完善,有力促进了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为深化“太行山道路”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五”期间,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专题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239项,承担部级和省部级项目数分别较“九五”时期增加了49.1%和83.6%,科研经费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3项,奖励等级、数量和获奖率连续五年位居河北高校前两名。

创新机制,为服务“三农”提供可靠保证

一是成立专门机构,组建专职推广队伍。早在1991年学校就成立了科教兴农中心,作为正处级单位,配备30个专职推广编制,兼职人员100多人,每年投入经费200多万元,长期从事科教兴农、科教扶贫工作。培养出一批批农村技术骨干,扶植起了数以千计的重点专业示范户,建立了46个校级重点示范基地,帮扶了30多个重点贫困县。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使学校服务“三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先后制定了《进一步坚持“太行山道路”,弘扬“太行山精神”的意见》、《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和科教兴农工作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三结合”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青年教师、干部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的规定》等等,从政策上、制度上强化服务社会职能,保证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加强校地合作,加大服务“三农”力度。通过实施校县联姻、校企联姻等方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的横向联系,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合作互赢。如:由学校倡导、省政府组织实施的“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学校承担了首批45个产业示范县中25个县的技术支撑工作。同时学校还先后与临漳、献县等10余个县签订了校县合作整体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协议。

四是构建“三农”问题研究平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理论服务。学校结合“太行山道路”的具体实践,坚持“理论、应用、效果”相统一的原则,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拓展“太行山道路”和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性建议。2004年,学校整合经贸、商学、人文、农村区域发展等学科优势,成立了“河北省‘三农’社科精品研究基地”。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学校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研究院”。

拓展实践途径,强化服务“三农”效果

一是加强“三结合”基地建设,培植区域特色产业。近10年来,学校先后在全省建立170多个“三结合”基地,辐射点200多个,这些基地既是实践教学的实习场,又是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产出地、孵化器、辐射源。学校70%以上的科技项目在“三结合”基地完成,并以此为辐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了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如:坝上张北试区“三结合”基地,先后承担了20多项农业科技攻关课题,获得包括“科技兴冀省长特别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由试区研究推广的错季喜凉蔬菜技术,使蔬菜生产成为坝上地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累计应用面积达到111.3万亩,新增纯经济效益6.3亿元。

二是创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拓宽科技传播新途径。以学校专家为核心,以技术传播为纽带,以服务产、供、销为目的,建立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形成专家协会骨干会员的技术传播网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全面服务。如:清苑县农林高优合作社以科技服务为纽带将分散的800多户农民组织起来,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销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03年,被农业部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单位。

三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村域经济运行模式。学校从1996年开始在内丘县岗底村进行“公司+科技+品牌”的村域经济运行模式的探索,改村域管理为股份制公司化运作,成立集生产、服务、销售为一体的富岗集团公司,培植“富岗”苹果品牌。经过10年的实践,富岗公司现在已发展连锁基地33个,富岗品牌和技术通过连锁基地辐射到周围300多个村,富岗公司成为冀中南优质苹果生产带的龙头企业。目前,类似模式的公司化基地达到10多家,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是坚持“两个文明”捆绑进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学校在帮助农民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改变村容村貌,倡导文明新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易县柴厂村“三结合”基地是学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基地。通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下乡,开展技术培训、举办法律讲座,倡导移风易俗,评选“文明庭院”、“星级文明户”,建立农民夜校、村图书室,进行村域规划,整治村容村貌。经过几年努力,村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全县第一个小康建设示范村,河北省首批文明生态村。

五是建市场、办网站、成立专家工作站,不断丰富服务“三农”的实践形式。1988年创办的“河北农大科技市场”,近10年来已经发展成为集农资供应、成果展示、技术咨询服务、短期培训、农产品交易为一体的专业化市场;近年来,学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济类型区,与当地涉农部门联合建立“专家工作站”,作为学校伸向“三农”前沿的“桥头堡”。

坚持“太行山道路”的体会

20多年的实践证明,“太行山道路”符合认识规律和实践规律,符合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和服务面向定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要。我们的体会是:

“太行山精神”是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的持久动力。

农业是艰苦行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城乡还存在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服务“三农”不仅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更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坚持把“太行山精神”作为兴校育人富民的宝贵财富,专门建立了“太行山道路”展览馆、碑廊和文化园,作为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群体的榜样作用,由这些教师组成报告团,让他们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充分利用学校“三结合”基地,广泛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教师、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四个平台是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的有力支撑。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的基础上,整合校内资源,构建起了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三农”问题研究四个平台,大大提升了学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个“三结合”为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创新了实践途径。

教育、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拓展了科教兴农的实践途径;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拓展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途径;广大教师、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拓展了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实践途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拓展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途径。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篇5

关键词:综合素质;拓展计划;职业学院;素质教育

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2002]14号),自此,全国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陆陆续续开始制定针对本校实际情况的综合素质拓展计划。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制定并执行了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等四个环节的计划,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以下,笔者就从综合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意义谈起,对计划实施过程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剖析,并探讨科学推进素质拓展计划的有效途径。

一、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一)实施素质拓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校内校外素质拓展活动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学习中来,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助于他们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政治素养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帮助他们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拓展对培养社会需要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在参与各类校内校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接触社会、接触更多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了解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参加学术与创业活动可以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文化艺术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与审美能力,培养他们高层次的兴趣爱好。

二、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现状

(一)计划理解不透彻。在素质拓展培训会后,部分班级和学生未能形成对素质拓展的统一思想与规划,未能参与到后续的党委、团委、院系组织的各级素质拓展计划中来。

(二)活动组织盲目性。以班级为单位的素质拓展计划小组没有针对自身特点制定系统性、思想性、可行性高的素质拓展实施步骤,只是随即地、被动地组织一些活动。这使得素质拓展成为了一项以获取学分为目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失去了素质拓展计划本身的意义,打击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三)申报项目简单化。各班级、社团、小组在申报素质拓展计划时填写过于简单,整个项目只有基本框架,没有具体策划、缺乏具体实施步骤。这导致素质拓展计划难以得到批复,即便批复实施效果以及评价反馈也较差。

(四)参与活动被动性。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的认知仍停留在学分上,并没有理解其中的深层次意义。对于自己参与计划的目的很盲目。这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较为缓慢。

三、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健全体制,保证环节流通。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率先构建了三层素质拓展计划申报与实施结构,其中,校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用以指导和认证校级素质拓展活动;系部学生拓展中心用于对本系部素质拓展活动进行初审与指导;班级设立素质拓展小组,主要用于制定素质拓展实施计划。

(二)搞好宣讲培训,重在计划指导。素质拓展计划涉及申报、认证、授予学分等多个环节,学校需在各环节设置培训宣讲活动,发挥自身指导作用,使每一位同学都能理解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的目的、实施步骤。

(三)打造优质品牌活动,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党部、共青团、学生会等各级学生组织应依据自身特点与训练目标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校园素质拓展活动。精品活动应具有特色鲜明、实效性强、可参与度高等特点,方便让广大同学都能参与其中,从而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就目前来看,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的品牌活动有“暑期社会实践”“综合素质大赛”“挑战杯大赛”“人文论坛”等等。这些多样化的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素质拓展活动氛围,对于学生锻炼自身能力、发挥自身特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总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发挥课外活动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为了积极响应这一计划,学校要积极为青年学子的综合素质提升打造了良好的平台,指导他们完成素质拓展活动,从多方面为其能力提升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篇6

一、家校联系,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1.家校联系有助于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和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校后,配合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校作为培养、教育人的基地,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在教育手段和艺术上相对比较系统化。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加强同教师、学校的沟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特点,细心的家长较之学校更易发现孩子各个时期异常心理的流露。家长可以把孩子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哪些方面有优势、有长处都告诉教师,并定期与教师沟通,这样更有助于对学生的个别教育。

2.家校联系可以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将来是很难在社会立足的。学生的习惯,需要一点一滴地养成。在家校联系的过程中,家长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反馈给班主任教师,教师也要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让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透明化,共同帮助学生进步。

3.家校联系便于班主任做好管理工作。家长既要信赖教师,又要经常主动地和教师联系,如实地反映子女在家的各方面表现,同时积极地向教师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及现阶段学校教育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家长和教师可以一起就子女的实际情况,共同商定教育对策,彼此分工合作。

二、加强家校联系的具体途径

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如何紧密联系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研究家长的心理状态和由此引发的教育方式,探索拓展家校联系的新途径,以增强教育效果,也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可以从常规性、研究性、探索性三个层次来探究家校联系的具体途径,三个层次之间不是互相割裂、毫无联系的。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愈趋合理,逐渐形成一个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背景下,以提高子女身心素质为目标的家校联系系统。

1.教师与家长常规性的联系途径。

(1)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进程,一般在期中、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开家长会,沟通情况。因为时间有限,双方只能了解学生表面的情况。

(2)家庭访问。一般情况下,普访能比较详细地了解学生校内外表现;随访是发现苗头,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定期访是对有问题的学生跟家长保持定期联系,互通情况,随时督促教育。家访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其最大的作用在于能改变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依赖心理。

(3)家长来访。这一形式能充分发挥家长教育子女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可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4)电话联系。随着通讯事业的日趋发达,教师与家长可随时用电话沟通,方便快捷。

常规性联系的确能方便教师与家长了解学生(或子女)在校内外的表现,也容易掌握部分学生的心理变化,能改变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完全依赖学校、依赖教师的心理状态。但对教师而言,学生面广,工作费时,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单靠一条途径很难达到目的,为此,教师与家长的联系途径必须拓宽、加深。

2.教师与家长研究性的联系途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采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家庭情况、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及教育子女的方式等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利用个别谈心等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心理素质水平等进行测试,这样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学生内心世界和所处外部环境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和教师就可以与家长及时、有效地互通信息,适时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请属于相同类型学生的家长在一起共同研究教育方法。

这种研究性的家校联系途径能调动家长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家长与教师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较好地合作。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出主意,家长照着办的毫无主动性的应付心理状态。

3.教师与家长探索性的联系途径。随着学生家长文化层次的提高,他们能根据子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子女的成才设计出奋斗目标。因此,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教师要设法为家长创造条件,协助他们共同探索家庭教育规律,以实现教育子女的目标。这个过程就是探索性联系途径。

家长加学校是探索性家校联系的一条很好途径。学校可以邀请专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为这些家长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为家长探索家庭教育规律给予理论武装。

上述三种家校联系途径的作用机制是:利用常规性、研究性、探索性的家校联系途径,教师和家长可把学生(或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学生的内化水平和外显行为,以调节作为手段,并反馈到对学生的教育中,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路,达到教育的目的。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篇7

一、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涵义

社会性是指个体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适应过程及其结果。包括: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主要指人际关系;社会性在过程层面体现为社会认知过程和人际互动过程;这些过程的结果包括与社会认知有关的知识、特质、情感、行为。社会性发展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该社会与文化的意识、人格和行为方式,获得正确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能力的过程。社会性发展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的发展。人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终生过程,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不尽相同。

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建立在早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大学学习,将已有的知识进行补充、修正并融为一体,进而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接受为社会所推崇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并成功扮演社会所期望的角色。就是一个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2)习用社会技能。(3)形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4)具备社会认知能力。(5)增强社会判断和有效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内容

在研究文献中,进行总体理论研究的学者如马东升等阐述了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涵义、途径、影响要素和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具体措施;张二虎提出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对社会和自身的重要意义,并认为发展性、预防性和补救性心理教育是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王晓艳也就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意义进行了讨论,也认为大学生社会性发展需要心理教育。查阅近十年国内心理学的核心期刊,崔丽娟等研究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互联网的依赖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幸福感与社会疏离感。而彭静则提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面,应积极引导,采取措施规避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让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交际过程中的得力工具。此外是研究者们还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所涉及的相关内容:情绪情感、社会关系、观念与行为方面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三、影响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途径

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因大学生“半社会人”的特殊身份,受到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方面、体育教育方面,同时也较关注新兴媒体对其的影响。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篇8

【关键词】高校创业文化必要性研究状况思路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决策,将和谐社会的理念引入高校创业文化的建设中,对于推动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积极作用。

1开展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的必要性

1.1开展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高校是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必然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统一。

1.2开展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利于开拓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新视角。目前,我国对高校创业文化建设与社会环境相结合较为缺乏,开展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是一种新视野的开拓,在理念、思路、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变革研究,不断拓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操作性研究,有利于开拓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1.3开展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有助于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通过对高校创业文化的要素、实施途径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从而提出立体、科学的,具有较强的“落地”能力的建设方案,为学校创业文化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不仅对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易于学习、参考、借鉴,必将对高校提升创业教育工作水平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4开展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一方面,关于高校创业文化现状研究报告,可作为政府机构科学相关工作决策咨询的依据;另一方面,研究报告可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推广,可作为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目前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也急需经验借鉴,开展本研究的成果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2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状况

2.1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研究现状。我国内地于2004年开始了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研究,近几年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主要观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是对创业文化概念和内涵的阐释;二是对高校创业文化构成要素的分析;三是对构建高校创业文化原则的论述;四是对高校创业文化的建设现状的例证;五是对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的探析。

2.2当前关于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不足。综合国内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关于高校创业文化的研究存在两个欠缺的地方。一是对高校创业文化理论研究尚不深入、不全面、不系统。目前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多将创业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内容,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研究视角出发对其进行研究,解决方案多是理论上的探讨,缺乏实际操作性,研究程度不够深入。对于其内涵、要素、实施途径等等,还未完全理清其理论框架,还没有达到系统化。二是片面地、静态地研究问题,尚未形成规范运行模式。目前的研究很少将高校创业文化的建设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联系起来,大都是相对静态地来研究问题,缺少系统的、动态针对各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研究。因此,开展基于和谐社会背景的高校创业文化研究非常必要而且紧迫。

2.3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讲,针对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存在三个发展的趋势。一是对于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呈增长态势,而且维度趋于多元化,广度趋于扩大化,内容趋于充实化。二是对实际工作指导的指向性越来越强,很多研究明确指向了具体操作上。三是对于高校内部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实施途径探讨较多,引入地方社会经济因素等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尚未见到与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类似成果。

3开展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的思路

3.1开展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的出发点。开展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应在对高校创业文化运行现状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法,更加全面、客观地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构建并完善高校创业文化的实施途径的总体思路。

3.2开展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的要点。开展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应重点从下六个方面开展。一是系统、综合地梳理相关文献和国内若干高校创业文化的现状,广泛收集高校、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将研究置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增强研究的说服力,提高应用性。二是分析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文化基本情况,为实施途径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比如分析和谐社会与高校创业文化的辩证关系,分析高校创业文化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建设意义、构建原则及有效途径等。三是分析和谐社会背景下,影响高校创业文化的非高校因素,对社会“宏观环境”与学校“微观环境”在高校创业文化中的辩证关系及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对高校创业环境的影响阐释。应重点突出“宏观环境”的要素(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家庭环境)及其影响,传统文化的影响,地域特色的影响以及非高校因素的如何融入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四是研究分析如何将高校创业文化渗入师资建设、课堂讲授、教学实习等全面教学环节之中。五是立足于营造高校创业文化校园氛围这个基本点,对校园文化建设中与高校创业文化相关的要素如宣传氛围、学生活动、环境建设、实践平台等进行分析,并对每一个要素如何建设进行研究。六是对高校创业文化的保障机制研究,主要对保障创业文化机构、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场地保障等各要素的作用有效发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篇9

摘要:主要对初中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致力于开拓初中德育教育新途径,希望能够给初中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新途径;探索

现阶段,初中班主任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及阳光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促进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养成,使其具备我国新一代接班人的风采,承担起社会的使命。

一、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满足初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初中生现阶段最容易被外在的环境所影响,初中生很容易在判断的过程中失去方向,学生一旦掌握不好是非就会对学生的整个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也可能导致学生的命运就此改变。其次是为国家培育新一代的接班人,保证我国新一代学生不断健康成长,这是我国发展的新希望。因此,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非常必要,初中班主任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的健康l展。

二、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瓶颈

初中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一直是初中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对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出现瓶颈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1.思想道德方面。初中学生因为年龄的特征加之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偏离正确轨道,走向了思想上的歧途。加上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老人和家长的过度溺爱,生活习惯方面远远没有达到此年龄段应该具备的标准。对待家长、教师和同学之间不能保持基本的信任态度,更重要的是现在学生普遍重视物质生活,学生之间相互攀比,是否穿名牌、用名牌,而本该具备的拼搏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却不被看重。

2.心理健康方面。初中学生心智尚且不是很成熟,因此不能很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和问题,由于现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在无意识中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从而导致学生的压力不断增大。这种压力如果处理不好,会对他们的性格造成深刻的影响,引发学生的自卑甚至是抑郁,这些心理问题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很多初中生选择叛逆从而逃避现实,通过选择网络游戏来缓解学习的压力,从而不断堕落下去。有些极少数思想较为偏激的学生还出现离家出走或者是自杀行为,从而给个人、家庭和学校都带来较大的困扰。因此,初中院校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拓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1.加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初中班主任首先应该意识到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是目前最重要的途径,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的过程中,班主任要不断地做好准备工作,进行细致的调研与计划工作,合理地选择合适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转化学生的叛逆观念。有些初中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新生力量,我们必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从而转化学生的叛逆观念。初中班主任必须要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国家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3.灵活利用励志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志向。目前,班主任通过灵活励志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志向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比如可以通过一些励志的故事使学生树立自己的志向也是帮助学生树立人生梦想和激励学生的一种有效途径。初中班主任通过针对学生展开积极向上的思想教育,不断规范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人生理想,从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开展初中德育教育的途径很多,核心就是通过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快速养成。初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互动式德育教学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种模式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不断转变学生的叛逆观念,通过励志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志向,从而拓宽德育教育的空间,推进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篇10

一、建立健全稳定的德育队伍

德育工作要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我们要建立以校长负总责,校行政、品德教师、班主任等为常务成员的德育领导队伍,工作要做好具体分工,实行包干制,责任到人,明确目标,明确职责,签订责任状,纳入教师工作业务考核,并记入个人业务工作档案。

二、注重德育过程,强化德育效果

要使德育活动开展的即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又扎扎实实、注重实效,可在升旗仪式上,坚持让学生做升旗致辞、国旗下讲话,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特殊的氛围境界中接受最佳的德育教育;也可让学生坚持做课前五分钟“做遵纪守法好少年”演讲;还可在重要纪念日或节日,由学校或班级组织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访问学习等。

当然,德育活动还要注重多样性,变单一型为综合型。可根据地情、校情,每周安排一定的课时做专门的德育活动,活动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健康心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等,而且要求优化教育形式,变灌输型为渗透型,要贯穿到各门学科中去,并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化考核内容,还要聘请当地行政部门工作的人员担任法制副校长,以拓展德育领域,变单线型为网络型,真正做到德育内容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德育机构与其他组合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三、更新教育手段,注重德育研究

在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德育研究,只有更新德育手段,拓宽德育途径,变传统型为现代型,有效地进行德育评估,才能针对开放的社会下独生子女个性发展的特点,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上好德育研究课、观模课、示范课或办好德育讲座,已到达总结和推广德育工作研究成果的目的。

四、优化德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