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加强家校合作十篇如何加强家校合作十篇

如何加强家校合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3:04

如何加强家校合作篇1

围绕如何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各级党委、政府如何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如何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选拔有教育工作经历、有较强教育管理工作能力的优秀干部担任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并把教育工作的实绩作为各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以及选拔干部的重要内容等。

如何完善和落实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实绩年度考核评估制度,健全对中等及以下学校的督导评估制度,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切实转变职能,建立教育行政执法制度和执法监督制度,从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教育转变为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管理教育,依法治教。加强教育法制队伍建设,强化教育执法监督,规范教育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坚持督政为主、督学为本,加大教育督导工作力度。如何建立和完善学校法人制度,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自。如何坚持依法治教,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等。

社会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及社会各方面如何形成关心和支持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教育和相关部门如何重视与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不断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和维护稳定机制,确保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和高校稳定。各级党委、政府如何建立教育发展激励机制。新闻媒体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倡导正确的政绩观、先进的教育观、科学的人才观,着力营造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等。

建立和完善保障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如何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财政预算和决算时,如何做到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至2个百分点,尤其是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在保证省本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投入、新增政策性人员经费和国家规定省级配套的项目经费之外,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比例能否达到20%,每年省本级财政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能否按年初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安排教育经费。能否逐步增加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各级财政部门如何研究制定与落实教育债务化解办法,在严格制止新债的基础上,优先剥离并化解“普九”负债和高小负债。各级政府如何依法建立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增长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财政性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等。

各级政府能否明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能否足额征收和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落实城市建设维护税用于教育的比例;能否建立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分担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受教育者分担培养成本的比例。能否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企业职工培训经费。能否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捐资办学。能否积极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

各级政府能否建立公平公开的公共教育经费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调控和导向作用。能否公开政府财政教育经费的分配标准和分配程序,增加透明度。能否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和使用效益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教育金融信贷审批管理制度,推进学校财务决策民主化。能否加强对公共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与审计,提高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否规范教育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加强收费管理,严禁乱收费。能否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等。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方面

各地如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加大发达地区支援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城市支援农村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如何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收费标准,制定合格学校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组织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口援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建立中小学维修、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如何合理调配师资力量,稳妥调整学校布局,因地制宜新建、改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如何依法将城区中小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学校配套建设办法,新建一批城镇中小学校。如何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扶持薄弱高中学校建设,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如何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进程,合理调整高中布局。如何加快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城市以社区为依托创办幼儿园,农村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教育资源,积极发展乡镇和村级幼儿园。如何鼓励社会力量按标准举办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何推广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如何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如何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完善实习实训制度,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对未升入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如何坚持依靠企业行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形成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制。各类企业如何加强对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转岗职工的教育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

如何发挥比较优势,重点突破,在高等教育若干领域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以点带面,引导和带动整个高等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地发展。如何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建成全国一流大学;积极支持其他若干所骨干高校建设,使其整体水平或若干个学科专业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重点建设若干所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高等职业学校,使其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同类高校先进行列,大力培养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加快我省由人口资源大省向人才资源强省的转变,提升河南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素质教育如何推进

能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重点,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和各学科教学中。能否坚持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良好品德、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综合实践课程建设,重视地方文化常识教育;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型学习,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坚持“健康第一”,深入开展千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和有关部门是否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积极办好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建立学校与家庭良性互动的合作教育机制,帮助和引导家长注重培养子女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等良好品格与行为习惯,并以身示范,构建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促进子女全面发展。各地是否加强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宣传,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

能否强化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优化学校及周边育人环境。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各类文化、科技、体育场所和公益设施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的情况。能否加强舆论引导,增强各类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否积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严禁出版、传播影响青少年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凶杀、暴力及有色情倾向的内容。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如何改革教师教育模式,构建符合我省教育发展需要的、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情况。

实施高校“河南学者计划”、“高校优秀人才计划”情况如何,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的遴选和培养工作是否扎实进行。实施高职院校“优秀骨干人才计划”,加快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情况如何。是否重视实施基础教育园丁工程,重点抓好特级教师、教坛新星、省级农村骨干教师及市级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

是否制订并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否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是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是否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否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

是否以远程继续教育网络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培训。是否建设了教师培训基地。是否着力提高教师和师范院校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语言文字的能力,把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和考核的重点。

是否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学校用人动态管理新机制,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是否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制度。是否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是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

是否依法落实教师的工资待遇,保障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否建立并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教师特殊岗位津贴以及特殊教育教师津贴制度。是否努力改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是否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方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新闻:高等教育如何围绕我省“中原崛起”战略计划的实施,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职业教育如何根据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定位,积极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大力培育急需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政府和社会如何大力支持高校积极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中的骨干作用。如何支持高校研究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等。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

各级政府能否加大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学生资助比例并提高补助标准。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生助学贷款代偿机制,落实“绿色通道”制度,进一步加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

是否能够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建立统一规范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信息服务网络;能否引导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与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能否落实失业登记、创业扶持、小额贷款、档案托管等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及时顺利就业。

根据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标准,城区学校是否实现了教育网络“班班通”,农村学校是否实现了“校校通”。是否着力提高学生、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

是否能够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女童、残疾少年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如何加强家校合作篇2

【关键词】煤炭职业技术学校加强煤矿技术工人培养

Brieftalkabouttheimportanceofthecoalvocationalschoolstrengtheningthecultivationofthecoalskilledworker

maXinbao

【abstract】itistheneedofthetimestostrengthenthecultivationofthecoalskilledworkerforthecoalvocationalschool.inthispaper,thewriterhasmadeanintroductiononhowthecoalvocationalschoolstrengthensthecultivationofthecoalskilledworkeraswellasthedevelopmentandreformationofthecoalvocationalschool.

【Keywords】CoalvocationalschoolStrengtheningCoalskilledworkerCultivation

1.煤炭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对煤矿技术工人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经济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国家也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促使各类职业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在此形势下,煤炭职业技术学校应适应当前我国时展的需要,把握住时展的脉搏,与时俱进。针对我国煤炭行业高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同时我国各类煤炭院校培养严重不足以及煤矿技术人才严重流失,造成煤矿企业里煤矿开采技术、矿山机电、地质勘查、矿山测量、通风、安全等方面人才十分缺乏,煤炭、煤电、煤化工等涉煤行业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煤炭资源开发和相关产业的建设进程也存在不相适应等问题,煤炭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对煤矿技术工人的培养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煤炭职业技术学校如何加强对煤矿技术工人的培养。

2.1认真加强学校管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关键,管理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尤其对于其生存依赖于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职业技术学校来说更为重要。目前,职业技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摆在所有职业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如何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2.1.1学校应把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政治理论教育、法制教育、前途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从思想根源上得到加强与巩固。培养出有一定政治素养的合格人才。

2.1.2对政治课教学进行改革:针对政治课理论性过强,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现状,增加时事政治方面的教学内容。把政治理论讲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1.3结合我国当前的现状,抓住重点进行教育活动。如在当前国际经济遭受到重挫的情况下,结合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西方国家当前面临的困境对我国有什么借鉴、如何在困境面前摆对自己的位置,对学生深入进行全面的、协调的、持续的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1.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爱岗敬业教育,通过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2.2教学管理要大胆创新。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切教学活动都立足于如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因此在教学管理上,应当做到:

2.2.1做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执行和完善。在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学校还应该结合本行业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使学校的教育更加贴近企业的培养目标。

2.2.2做好教研教改工作。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有本质的区别,职业教育的对象是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学校的重点是技能的培养,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符合国家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应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开展诸如公开教学、教案评比、论文评比,参加有关单位的科研课题,组织教师自编讲义等活动,推动教研活动向深层次发展。

2.2.3做好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检查督导工作。学校应对教务处的工作如对备课、讲课、晚自习辅导、作业批阅、期中期末考试等教学活动制定具体的规范要求。为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应成立教学质量督导室,做好对教学常规的检查督导工作,严肃考风考纪,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2.2.4做好学生实训工作。实训中心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制定学生的实习计划并确保实施。同时,与学生签订实习合同,规范行为,为搞好实习教学创造条件,一切致力于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其缩短上岗后的适应期奠定良好的基础。

2.2.5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点,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大胆使用,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团干部的作用,给学生创造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良好环境,同时加强纪律教育,弘扬正气,杜绝歪风邪气,加强对正面典型的宣传。

2.2.6做好素质教育工作。现在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搞好素质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卡拉oK比赛、礼仪讲座、写作讲座、形势教育讲座等活动,既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也使校园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2.2.7针对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的不同,开展分层分流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符合他们自己实际情况的教育,为今后在工作中有一席之地立足打好基础。

3.煤炭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与改革。如前所述,煤矿现在面临的人才危机,已严重制约我国煤炭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机遇与挑战摆在我们面前,因此为了生存与发展,煤炭职业技术学校必须改革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3.1在办学实践中要逐步摸索出符合本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和具有行业及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形成成人高等教育、技工教育、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3.2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内容应主要取决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企业应提出符合本行业职业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企业的标准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标准,同时企业应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形成价值共识、课程共建、费用共担、产出共享的双赢局面。

3.3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学校与用人单位签合同,学校负责培养合格的有一定知识、有一定技能的技术工人,矿方负责安置就业,从而提高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需求意识,进一步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同时也有助于煤炭院校找准办学方向,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思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3.4加强同行业院校之间的横向联系,采取对口支援、联合办学等形式,加快煤炭各类人才的培养,同时为中职学校的优秀学生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

3.5加强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院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共享教师和技术专家等人力资源,共享实验设备和实训条件使煤炭学校的学生理论与实际不能结合的状况得到改善。

如何加强家校合作篇3

关键词:山区农村;寄宿制;校园文化;安全管理

山区农村学校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撤并、留守儿童居多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学校住宿学生多,成为农村学校的一大特色,如何管理好这些住宿学生,成为抓好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关键。近几年来,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落实工作责任制,才能促进寄宿制学校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寄宿生管理是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管理不善,不仅容易形成一些不良习惯,造成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生存发展。为了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我校除建立了《寄宿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外,还把安全工作延伸到校外,选举有责任心、有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路队长,保障学生路途安全,真正做到了使家长放心、使社会满意。为了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还教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自立,我校特制定了《文明宿舍评比细则》并组成评比小组,对各宿舍的安全、卫生、纪律进行评比,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此外,还制定了《学生用餐管理制度》《寄宿生处罚条例》等以加强寄宿生的管理。

二、规范管理,构建和谐的寄宿制校园文化

健全管理制度是办好寄宿制学校的关键,但依照规章制度,加强寄宿制管理更为重要,我校根据实际从以下管理方面进行了尝试。

1.抓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注重养成教育,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2.建立管理网络,加强安全管理,保障全校师生安全。

3.注重人性化管理,营造充满温馨的成长环境。

4.实行评比,增强团结、竞争意识。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强化师资,提高管理水平

一个寄宿制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教师。为此,我校积极引进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加大教师寄宿制相关培训,不断丰富教师职能,狠抓各项管理工作,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近几年,我校不断充实有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通过教师互动、学生互动等多种形式,有力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2.我校不断深化教师的管理作用,在管理过程中,要求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充分认识到学生生活既是学校

围墙中的“家庭”,又是家庭之外的“学校”,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承担学校教育义务,又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既是传授知识之师,又是辅导生活之师,从而实现角色的重新定位。

3.加大了对教师的基本看护知识的培训。

如何加强家校合作篇4

答: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广大中小学校长对高质量培训的新期盼相比,目前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问题,例如:培训发展不平衡,统筹规划不够;培训模式改革步伐不大,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项目招投标等机制尚未建立,培训过程监控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在近期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予以解决。

问:《意见》的适用对象包括哪些?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意见》中所指的中小学校长包括公办、民办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培训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培训机制为动力,进一步提高校长培训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人民满意的中小学校长队伍。《意见》要求各地着力抓好三项主要任务:一是面向全局,有计划地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开展任职资格培训、专业能力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二是要有针对性,重点加强农村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民族地区校长培训,加大薄弱学校校长培训力度,重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培训;三是注重培优,组织实施中小学名校长和幼儿园名园长培养计划,为优秀校长、园长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问:如何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答:《意见》提出,要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手段等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确保按需施训,各地要全面进行需求调研,精选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类别、岗位校长的专业发展需求,并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校长培训的必修内容;二是要改进培训方式,坚持以学员为主体,采取专家讲授、案例教学、学校诊断、同伴互助、影子培训、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三是要创新培训载体,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培训,探索建设校长网络研修社区,开展区域内、区域间校长网上协同研修,推动校际间、城乡间校长网上结对帮扶,形成校长学习发展共同体,实现校长培训常态化。

问:如何完善中小学校长培训制度?如何激发校长培训工作的活力?

答:《意见》首次提出了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在任校长全员培训制度,同时要求建立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校长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要建立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制度,把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校长考核、任用、晋级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激发校长培训工作活力,关键在于创新培训机制。《意见》提出,要创新四个方面的机制:一是探索校长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信息化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校长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机会;二是改革课程资源开发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招投标等多种方式,吸引优质培训机构参与课程资源建设;三是实行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专职培训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承担培训任务;四是建立联合培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鼓励培训机构依托优秀中小学建立培训实践基地,加强与境内外优质培训机构、高等学校的合作。

问:如何加强培训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者的专业能力?

答:《意见》指出,由教育部制订培训者专业标准,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为专职培训者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保证其每年参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拓展培训者队伍来源渠道,重视遴选熟悉教育规律、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干部、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一线校长担任兼职培训者。建立国家、省两级培训专家库,实现优秀培训者资源共享。

如何加强家校合作篇5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系统领导力在英国的成长与发展背景。大家都知道,英国学校拥有高度的自治权,而且现在的自治程度越来越高,比如自由支配资金,招聘教师、校长等。甚至在某些方面,学校拥有完全的自治,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但是,我们也非常重视学校问责制。在英国,有很多系统支持这种高度的学校问责制。我们有一种高风险测验,其数据是非常透明的,并向公众公开。所有学校都可以与其他学校进行对比,看看自己取得了哪些进步。例如,生源相近的学校可以通过对比,看看自己在哪方面做得比较好。此外,由于英国有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系统呈现出高度自治、高度多样化的特点。

当然,我们也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我们并没有解决系统领导力面临的全部问题,而这些也可以说是全球各国或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例如,英国只有少数地区在系统领导力方面积累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而这些经验还没有被广泛传播到其他地区。根据调查,30%的学校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此外,英国现在还面临如何保证人人平等、人人优秀、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等问题。虽然我刚来到中国几天,但是已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政府对平等的高度重视,这让我非常感动。我们应该向中国好好学习。

下面,我想谈一下系统领导力在英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以校际竞争为特征的系统内如何加强协作和共治。在英国,我们看到很多学校以各种方式组成联盟或学校网络。在这种联盟内部,大家奉行高度自治的原则。同时,组成联盟的学校也必须相互协作、互相帮助,以争取联盟内所有学校的共同进步。换句话说,高度自治和协作的现象在联盟内共存。有学者曾说过一句话:“许多证据向政策制定者表明:团队协作才能带来更好的效果。这种日复一日的扶持渗透到工作当中去,社会资本才能提供整个体系改革所必须的质量和速度。”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这些学校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协作模式来加快学校的改善速度?教师、家长和社区、政府这些利益相关者如何加强合作,形成一种比较成熟的协作系统?

在英国,教育界领导者是课程专家、行为学专家,或者能够解决某些特殊的社会及教育方面的需求。此外,这些领导者还能帮助其他学校进步。今后,我们希望各校之间继续加强互助,领导学校的变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让校长参与,或者让校长完全负责,而是要求学校的所有教师都参与进来。系统领导力要充分利用优秀领导者和教师的能力与资质,来帮助整个体系实现共同进步。在学校联盟中,学校领导要互相帮助,借鉴成功经验,打造双赢模式。实践证明,在双赢模式下,提供支援的学校和接受支援的学校的进步均大于全国平均值。与其他学校相比,由高效率学校领导的以支持其他学校进步为目标的联合体,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大。可以看出,英国系统领导力的基石是教学型学校联盟,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与大学有渊源的新教师,持续提供职业发展和领导力发展,发掘联盟内的人才并为联盟所用,参与研发,提供校际支持,发掘教育界专家领导者并成为其经纪人等。到2015年,教学型学校联盟将达到500个。通过建立强大的校际联盟,联盟学校可以彼此合作,互相帮助。2010年11月,英国教育标准局的年度报告指出,“校际支持结构会变得日益普遍,其效率也会成为学校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系统领导力和全球发展趋势有什么关联?有人做了一些研究,学校发展经历了从“好”到“优秀”再到“持续卓越”的过程。当然,你可以下命令让一所学校从“不好”变到“好”,但是要想让一所学校从“好”变到“优秀”,再到“持续卓越”的话,那就必须要有创新,要有更高程度的自治。学校也可以进行自我改善,但是如果有联盟的支持,其进步会更大。相关证据表明,“命令与控制”及高风险测验的标准化有其局限性,而在可控的情况下采用地方化和个性化的方式,持续关注学习成果的改善以及教学工作的专业化,可以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然而,不同系统所需要的自治程度也是不同的。为何要向具备自我完善功能并以学校为主导的体系转变呢?这是因为,针对国家和全球问题提出地方性解决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领导力的发展和改善是一种日常活动,是每个人的责任。校长和教师都应努力提高自己的领导力。院校网络、联盟、集群可以与地方及全国教育体系协作,分享经验。具体来说,要想促进自我完善体系的构成,就需要利用学校集群的优势,采用地方性解决方式,激励校际共建,加强系统领导力的能力建设。2011年,英国国家学校领导力学院大卫・哈格里夫斯教授提出了建立学校自我完善体系的三个核心元素――社会资本、道德目的、分布式领导力。那么,系统领导者在领导自我完善体系形成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要求呢?第一,要学会大量使用数据,合理分配资源,把最佳数据片段转移到最需要的地方;第二,对待问题实行集体责任制,互相检视审查,并保持透明;第三,参与研究,实现文化转移,即从“我的学校”到“我们的学校”;第四,逐渐从分享良好实践到联合发展这些实践;第五,拥有专业化的、互惠的以及共同的道德目标;第六,加强新一代领导者和教师的能力建设;第七,为整个体系的利益而奋斗。

英国现在也刚刚开始对系统领导力进行研究。要想让其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型,就要注意培养下一代系统领导者,增强学校承担责任的能力,加强系统领导者在战略上的参与度及对国家的贡献,加强系统领导者在同行评审中的作用并重新建构外部审查,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的改进模式转向转换性模式,把教师专业化作为以学校为主导的自我完善体系的核心,重点关注受到广泛认同的目标。我们非常希望能与中国的相关实验项目、实验学校合作,不断改善系统领导力。

如何加强家校合作篇6

1前言

就业难是困扰当前社会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开辟新的就业途径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43号)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国家高等职业教育2010―2015年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高职院校如何顺应时代需求、服务区域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家庭服务需求,加强家庭服务专业建设、培养符合家政市场需求的“质、量”双优的家政人才,无疑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契机。

近年部分高职生走进家政市场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欢迎。全国各地高校也相继开办了家政专业学院。但如何发展高职院校的家政专业,为地方经济服务,如何摆脱人们对家政服务的思想束缚,寻求家政服务的新出路是本课题所要探寻的问题。

2高职生的就业现状及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职教育面临学生就业难和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由家政服务人员构成的低端家政服务市场饱和,大量的高职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第二,高职院校因未开设相应专业,提供不了相应的毕业生,导致用人单位招不到高质量、专业性、高层次的中高端家政服务人员,出现毕业生和用人市场严重脱节的情况。因此,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中高端家政服务人才的需求已由数量转向质量。

3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等收入阶层不断扩大,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随着家庭小型化加速,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从烦琐的家务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的业余时间,因而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随之增长,家政服务将是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兴行业。调查显示,家政行业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现有的家政服务人员素质无法满足待聘家庭的要求,这就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广阔的办学空间,培养高质量的家政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4家政职业教育培养质量不高,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虽具有办好家政职业教育的自身优势,但由于家政职业教育是伴随行业发展的新的育人方向,并无过多的成功经验可借鉴,而且课程内容涵盖量大、培养层次多样,要求学生既具有全面的家政学知识,又具有熟练的家政操作技能,以满足“初、中、高各级”家政服务需求。这对高职院校师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实际上很多院校并不具备培养合格家政人员的资质,软硬件跟不上,培养模式、层次单一,忽视非学历教育,培养对象大多停留在学校层面,缺少培养对象向社会需求人群的延及,缺少理想家政校企合作的对象等。各因素导致培养对象不符合市场需求,使家政职业举步维艰。

5丰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需求

没有特色专业是造成高职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高职教育中很少有学校踏入家政服务业,不了解市场对家政服务的需求,直接造成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滞后。因此,高职毕业生如何体现自己独特的社会竞争力,如何解决就业难,如何提升家政相关专业的社会地位等,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此外,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家政专业涉及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工艺、园艺、信息、法律等不同领域,怎样才能使人才培养达到真正的学用结合,也是高职院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学校要设置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并根据专业需要进行必要的专业建设,尽快把与家政相关的课程纳入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的家政学研究和家政教育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6家政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发展

6.1提高全社会对家政专业的认可度

高职院校自身首先要明确家政专业是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有着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应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学生树立对家政专业认可的价值观,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使家政专业在高校形成气候,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因此,作为高校既要重视内部落实,又要配合政府加大宣传,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在社区、街道设立家政咨询室,让家政知识从社区、街道开始推广,让广大群众对家政知识从认识、到了解、到逐步认可。

6.2完备学科体系,将家政课程纳入高职院校教育体系

良好的师资队伍,扎实的学风教风必不可少。因此,首先,要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家政教育的师资,用雄厚的师资队伍去从事对家政相关学科的教育,以保证对大学生家政教育的普及;其次,从资金和技术各方面支持学科建设,使其学科体系不断完备与创新,保证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与衔接性,使其既生动又具体;最后,授课方式上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认知能力,展现出高职生的才华与个性,培养合适的后续人才。

6.3高职院校应成为家政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主体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43号)明确指出“支持高等院校和技工院校开设家庭服务业相关专业,鼓励有条件的家庭服务机构与高等院校、技工院校合作,建立家庭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

由于我国家政行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家政市场上已具一定规模,并且在管理方面也达到规范化的家政企业还微乎其微,这就决定了从事家政服务的企业不能成为家政从业人员的教育主体,这就为我国职业院校进行家政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契机。现阶段,我国高职类家政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乐观,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上的主体优势与地位。如何打破这一困境,是高职院校发展家政教育所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做到与时俱进。高职院校的家政课程设置与教育都要跟上时展的节奏,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培养的高职生应能满足来自社会各类家庭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需求,在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技能强化与素养提升并重,力保每位接受高职家政教育的高职生都能成为高技能、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其次,完善师资,校企联合。高职院校要借助政府的政策与导向资助,积极与各社会团体、妇联、工会等组织合作,借助各界社会力量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充分调动本单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之加入到家政类专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

如何加强家校合作篇7

[摘要]2010届毕业生将达到660万人左右,而经济危机尚未见底,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弱势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加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因此,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考虑如何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来帮助学生认清形势,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危机与挑战,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新形势加强问题就业指导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人左右,比2009年高校毕业生增加49万人。虽然近几年国家缩小了高校招生规模,但是按近几年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率都在10%以上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还是十分严峻的。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弱势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加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因此,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考虑如何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来帮助学生认清形势,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危机与挑战,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办学起步较晚,就业指导教育仍处于摸索阶段,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至今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就业指导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专业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不能提供贴近市场实际的高水平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就业指导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应届毕业生的临阵磨枪,还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高职院校教育的全过程;职业指导的内容过于肤浅,形式单一,很多只是通过一些讲座讲讲就业形势和应聘技巧;缺乏专门的就业心理指导,无法有效缓解部分学生因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创业教育形式单一,获取职业信息的渠道不畅,未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传播网络;就业指导的服务支撑资源不够丰富,缺乏与学校其他行政、教学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就业指导教育未能形成合力。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使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很难再适应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不利于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由此,高职院校应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就业成功率,真正把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二、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如何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1.大力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帮助学生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竞争压力

单纯从技巧方面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已不能解决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目前许多高职学生对就业期望过高,在择业过程中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在待遇方面要求高薪酬、高职位等。一旦求职失败,就会非常沮丧和消沉。因此,应加强就业心理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综合能力,让学生能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个人未来发展的关系,及时调整好心态。其次,在择业过程中,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主观意识淡薄,对学校和家长依赖性较强,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等问题。而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将有助于提高毕业生自主就业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深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十分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虽然有不少高职院校很早就开始了创业教育的探索,但普遍处在较低水平,大多数是培养技术含量较低的“小老板”、“小商铺”式的教育。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其目标要素包括专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社会意识;要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

3.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

(1)注重学生的“职场体验”:邀请专家、企业负责人来校或至合作单位进行模拟招聘面试,积累面试经验;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体验“职场”生活。

(2)就业指导教师关注个别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通过各种方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成才意识,从而做好就业前的各种准备,为顺利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以系或专业为单位召开毕业生家长会,通过向家长介绍就业形势与状况,分析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而取得广大家长的支持和对学生就业工作的大力配合,从而达到学校和家庭在就业工作上形成合力,使学生顺利走向社会。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就业课程学习和就业指导专题讲座,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此外还可邀请社会成功企业家及优秀毕业生来学院给毕业生做专场讲座与交流会,让毕业生借鉴成功经验,少走弯路。

4.丰富就业信息渠道,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招聘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帮助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在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之前,高校无法及时获得最大量的招聘信息,可参与地区就业工作网络联盟、建立校园就业工作网站,加强与单位的合作与联系;还可通过积极进行市场调研与公关,组织、开展毕业生的宣传、推广策划活动等方式尽可能搭建一个与市场衔接渠道较为畅通、能获得较多招聘信息的平台。同时通过现代化通讯工具mSn、QQ、飞信及就业网站博客等方式,把就业指导教师与学生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交错纵横、全面覆盖的就业信息传递网络,使同学们能第一时间知晓就业信息,及时抓住就业机会。

解决好高职生就业问题不仅事关高职生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我们应深入研究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完善教育机制,多渠道、全方位、贯穿始终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提高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帮助高职学生顺利就业、优质就业。

参考文献

[1]卢小红.关于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育的思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8(12).

如何加强家校合作篇8

根据党和国家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结合省委、省政府对我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和省教育厅在教育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寻求改革突破的总体设计,我们需要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并将其作为有效提升学校品质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一、学校美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把美育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把美育工作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教育特别是对美育的具体重视。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艺术教育战线的重要政治任务,把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层次贯穿美育全过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美育细微处,把培育创新精神作为美育的内在追求,把人才培养作为美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开创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当前,“十二五”规划任务即将完成,“十三五”目标开始启动,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物质提升到精神,从文化汇聚到教育。如果说体育是最顶尖的教育,那么艺术就是教育的基础,而艺术教育就体现着美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美育是成人之美的教育,是塑造一代人心灵世界的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由它带来的愉悦和情感刺激吸引着所有人。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把学校体育美育摆在突出位置加以强调,省教育厅在承担的18项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中体育和美育类就占了3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后,甘肃省长刘伟平和副省长郝远相继做出批示,强调贯彻落实,注意总结成功有效经验加以推广,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这个龙头,发挥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一系列改革文件必将推动我省学校美育、体育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也从政策层面反映出甘肃省抓好学校体育美育的决心和信心。总之,从中央到地方,对美育的重视和关注都非常紧密;从现实到长远,做好美育工作都势在必行,因此,国家重视,政策支持是美育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机遇,而如何与时俱进进一步做好美育工作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人面前的挑战。

二、甘肃省美育工作的成效和经验

近年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指导下,各地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发掘甘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资源,坚持示范引领与整体推动相结合,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强化制度保障。省教育厅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快乐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及评估办法》等,并转发教育部《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同时对针对以上办法制定出了甘肃省的实施细则。目前,由省政府办公厅颁布的《甘肃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即将印发。这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学校美育作出了刚性要求,严格落实“五有、两不、一考核”(即艺术课教学要做到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计划、有器材;艺术学科课时不得随意挤占、不得随意停课;学校要在期末对学生进行艺术考核)的管理办法,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对学生、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都有了明确的规范要求,保障学校开齐开足艺术课程。

发挥示范作用。坚持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融会贯通,积极打造美育体育示范学校,发挥辐射带动功能。2014年启动实施“千所快乐校园示范学校”创建工程,每年安排1000万元,通过5年努力在全省创建1000所“快乐校园示范校”,带动提升全省美育工作,现已完成创建400所。鼓励中小学校以戏曲、书法、剪纸、篆刻等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开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面向全体,一人一技”,开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创建活动。实施中职学校“三个一百进课堂”(百幅名画赏析、百首名曲赏析、百首古诗赏析)活动,着力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养。

突出技术支持。重点关注老、少、边、穷地区,广泛开展艺术对口支援和普及活动。推行了音体美教师交流轮岗、学区走教制度;加大对薄弱校的支持力度,着力破解师资短缺难题;发挥了高校优质资源优势,实施高等学校与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艺术教育“结对子”帮扶活动;开展了艺术小分队下乡支教巡演活动,组织“中国梦・校园情”文艺小分队重点面向“三区”开展艺术普及;开展了“文化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组织了朗诵、书法、绘画和摄影专题系列讲座;加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美育资源共享,全省3142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搭建学校艺术交流平台,广泛组织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连续举办了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4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5届。统筹地方和高校优秀艺术院(社)团资源,从2006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着力打造了高校校园文化品牌;高校也主动与地方文联组织、大剧院及艺术团体合作,举办了展览、展演、观摩和大学生演艺活动。同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建立艺术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及特长,加强艺术内外交流。如天水市与陕西省宝鸡市以“美丽中国?美丽家乡”为主题开展绘画书法作品网络联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补短板,倾斜支持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目前,全省小学共有8979所,音乐器材和美术器材配备未达到教育部最低配备要求的小学分别占73.63%和34.40%;全省初中共有1538所,音乐器材和美术器材配备未达到教育部最低配备要求的初中分别占63.20%和31.47%。大力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加大学校美育教学条件和学生艺术活动设施的标准化改善力度,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根据2014年和2015年全面改薄项目年度计划,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室外运动场地分别列入计划206万平方米和188万平方米,国家计划资金分别为28120万元和33911万元;音体美等器材分别列入计划共9674套和4983套,国家计划资金分别为12365万元和10216万元。这两年的室外运动场、音体美器材项目实施以县区为主,正在积极建设。省改薄办通过月报、双月报等督查机制,定期对全省所有县区全面改薄项目进度进行统计、通报,大力推进项目实施,力争使2014、2015两年所有设备项目于2015年年底供货到校投入使用,使2014年运动场地项目2015年年底之前完成,2015年运动场地项目于2015年底全部开工。由此,为完善支持学校美育发展的机制,保证美育发展基本投入需求,确保美育经费随教育经费的增加相应增长,配齐专用艺术教室,配足教学器材,满足教学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通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以远程教育方式将优质美育资源送达边远农村学校提供师生共享。并且实施精准扶贫艺术支持行动计划,加大对边远农村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力度。

善科研,破解掣肘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高校的美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是通过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支持和服务)而推进的。学科建设的核心,一方面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高校美育值得关注的重要的问题:一是如何创造条件打造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来整体提升美育学科教育教学水平,使其做大做强;二是如何在基础教育主战场对学校艺术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起到引领、研究、辐射、示范、支持的“生力军”作用;三是如何培养输送优质合格的美育人材充实地方基础教育,使其“能用、够用、实用、好用”和“进得来,沉得下,留得住,用得好”;四是如何在美育学科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公共学科学生美育素养培育中,作到“双促进、相协调、同发展”;五是围绕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提高针对性,注重实效性。从国家层面上也需要甘肃在美育研究上重点做好“统筹整合教育与社会资源,破解中西部农村学校美育师资设备短缺问题研究”项目,这是因为甘肃具有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品类繁多、特点鲜明、分布广泛且群众基础好。近年来基础教育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地方各级政府重视教育,随着教育公平的不断推进(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等),教育整体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带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社会力量关注学校美育建设,“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地合作及“家校大舞台”、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等都助于美育的发展。因此,美育研究课程思路应该建立在对发展环境、发展机遇的把握上和对存在问题的正确研判上,结合我省学校学校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明确改革思路,划定目标任务,指出着力重点,提供基本遵循。

如何加强家校合作篇9

关键词:教学评估;审核模式;方案设计;实施重点

我国首轮大规模本科教学评估从2003年开始,2008年结束,历时5年,对589所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对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进行立项研究。2011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简称9号文)。9号文对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五种评估形式:建立健全学校自我评估,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分类开展院校评估,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开展国际评估等。分类的院校评估是指:对2000年以来没有参加过院校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院校评估且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院校实行审核评估。本文基于对审核评估方案的研究,对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要点作一简要解析。

一、审核评估方案设计

正确理解审核评估方案需要厘清三个问题:什么是审核评估,为何选择审核评估和如何进行审核评估等。

1.什么是审核评估

审核源于财务审计(audit),1976年美国学者将其引入高等教育评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评估模式,被英国及其一些原殖民地国家用于院校评估。

对于审核评估,尚无确切定义。但借助几个相关概念,可以理解其内涵。例如,财务审计被认为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再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0:2005(等同

于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对“审核”的定义为: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其中“审核证据”是指: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审核准则是指:用作依据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由此可以引申出:审核主要是指对管理体系(如成本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等)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检查活动和过程。一般来说,审核是经过授权和获得相应资格的审核员所从事的活动,是审核员收集客观证据、发现不合格,以促进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据此,我们可以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外部审核)理解为:由评估机构组织的,对参评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与评价的过程。所谓适宜性是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学校所处的客观情况的适应程度;所谓充分性是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学校全部质量活动过程覆盖和控制的程度;所谓有效性是指:学校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完成体系所需的过程或者活动而达到所设定的教学质量目标的程度。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针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估,而非专业或专项评估。评估准则是学校自设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以及相应的国家(行业)甚至国际标准、规定与要求等(后者称“外部参照点”)。审核评估不设指标体系,只设审核范围。这就犹如做健康检查,体检中心根据规定的体检项目逐项进行检查,再根据检查结果给出一个体检报告。每项检查是否合格,取决于体检目的。例如就血压而言,如果为宇航员体检,高压应≤120mmHg;如果为运动员体检,高压就可以放宽到≤130mmHg;如果为普通职员体检,高压可进一步放宽到≤140mmHg。也就是说,合格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在这里,体检项目就是审核范围,体检报告就是审核报告,评价标准就是审核准则。

2.为何选择审核评估

目前,国际上有影响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有三种:认证评估、分等评估和审核评估。认证评估的历史最长(约150年之久),美国的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均采用认证模式。认证评估设定一个“最低标准”,评估结论为“通过”和“不通过”两种,也可以设有“暂缓通过”(或“待观察”)的“受限通过”结论。认证评估基本上起到一个“准入”的作用,通过认证评估后,就可以自由发展,故认证评估是高等教育的“守门员”。我国本轮评估中对新建院校的合格评估采用的是认证模式。

分等评估关注的不仅是“过不过”,还要看“好不好”,因而具有“比较”功能。法国、荷兰、德国和美国等曾采用过分等评估,但因效果不佳,后来大多改用审核评估。比较成功的是印度以及我国的首轮评估。分等评估的最大问题是“分类”和“定量化”问题。分类越细越“公平”,量化越精越“客观”。然而,这样不仅会造成巨大的工作量,更主要的是过于具体,干涉了学校办学自,限制了办学的多样化和特色发展。

审核评估的特征是“四不”:不设统一标准、不做评估结论、不对学校分类、不做横向比较。审核评估依据是学校自己设定的目标与标准,实际上是一校一标准。审核评估不做总体性的结论(例如:合格、不合格,以及优、良、差等),而是给出写实性的审核报告。审核报告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审核评估没有必要对学校进行分类,由于一校一标准,因而一校一类别。审核评估是用自己的标准评自己,与其他学校没有可比性,因而不能做横向比较。审核不设指标体系,只需规定一个评估范围。评估时,就审核范围中的每一项关注“4个如何”:如何说的(目标),如何做的(做法),效果如何(效果),如何改进(改进)。也就是说,针对每一项内容要考察4个问题:学校的目标和标准是什么?学校是如何达到目标和标准的?用什么来证明学校已经达到了目标的标准?学校在哪方面和如何进行改进?审核评估真正将质量保障的主体交给了学校。

从国(境)外审核评估实践和成功经验可见,审核评估评的是学校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这是基于两种判断:其一,如果学校内部建立了完善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则学校的教学质量就能得到保障;其二,如果学校没有完善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即使有优秀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充足的教育资源,也难长期保障教学质量。审核评估相比其他两种评估模式更加尊重学校的办学自,更加突出评估机构与参评学校间的平等互动,更加重视学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更加关注从源头上提高教育质量。

每种评估模式都有其内在特质及驱动倾向。认证模式判断的是与规定标准相比“差不差”和“有多差”,关注的是“差者”(或“差项”)。也就是说,是用“差者”(或“差项”)与规定标准比较,因此其基本取向是向下的。这种模式能驱使“差者”(或“差项”)达标。分等模式判断的是与规定标准相比“好不好”和“有多好”,关注的是“优者”(或“优项”),基本取向是向上的,它能驱使争优。审核模式判断的是“是不是”:即该说的“是不是”说了(目标),说了的“是不是”做了(做法),做了的“是不是”有效(效果),无效的“是不是”改了(改进);关注的是学校自身,不能做高校间的比较,基本取向是用自己的尺寸衡量自己,它能驱使学校自律。

审核评估是我国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最科学、最适宜的选择。分等模式具有“选优”特质和“指标”样板,当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发展到一定成熟程度,尤其当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以“量”为主要依据的今天,如果选用分等评估必然会驱使高校奔向“高、大、全”,走向同质化。认证模式具有“保底”特质和“无限”发展空间,尽管说认证模式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了异样的活力和多样化,但这是基于美国的行政模式、分权文化、大学自制、学术自由等独特环境,而这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审核模式具有“校正”特质和“自我”样板,由于它下不“保底”上不“封顶”,要求学校具有足够的自律能力,即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我国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制度规定新建院校采用认证模式进行合格评估,通过上轮评估的院校或通过合格评估的新建院校采用审核模式进行评估,将认证和审核两种模式相结合,实际上是一种先“保底”后“自我约束发展”模式。显然,这是适合我国国情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科学合理的选择。

此外,评估模式的适宜性,还取决于它与评估目的的契合度。本轮本科教学评估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目的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前已述及,审核评估主要指向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来保障和提高质量。显然,审核模式与本轮评估的目的是非常契合的。

3.如何进行审核评估

做好本轮审核评估涉及六个方面:指导思想及原则、评估对象及条件、评估范围及重点、评估组织与管理、评估程序与任务、评估纪律与监督。前三方面关系到评估方案的设计,后三方面关系到评估方案的实施。

(1)指导思想及原则

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一坚持二突出三强化”。一个坚持为:坚持首轮评估的20字方针,即: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点建设;二个突出为: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三个强化为: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审核评估坚持目标性、主体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等五项基本原则。目标性原则强调目标导向,注重目标的确定与达成;主体性原则强调学校是质量的责任主体,注重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质量保障能力提升;多样性原则强调学校办学自,注重办学多样性和特色发展;发展性原则强调持续改进与提高,注重长效机制与可持续发展;实证性原则强调基于事实的判断,注重证据(定性的和定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充分性。

(2)评估对象及条件

审核评估对象主要是参加过上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589所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合格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5年后须参加审核评估。

对参加审核评估的学校设立了两个门槛:一是办学条件应达到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规定的合格标准;二是生均拨款须达到财政部、教育部财教[2010]567号文规定的相应标准。

(3)评估范围及重点

审核评估范围包括“6+1”个项目,24个要素和63个要点。6个审核项目包括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还允许学校自设1个特色项目。每个审核项目都包括了若干个审核要素,每个审核要素都包括了若干个审核要点,从而形成了“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三级结构的审核评估范围。

审核评估重点是培养目标的适恰性和达成度,具体体现为“四个度”: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以及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4)评估组织与管理

审核评估的组织与管理遵循“分级管理、管评办分离”的原则。教育部负责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评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所属院校的评估,由教育部统筹协调。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评估由教育部评估中心负责实施,地方所属院校的评估由各地具备条件的评估机构负责实施。

教育部负责制定审核评估通用方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通用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但需征得教育部的同意。

教育部评估中心统一进行审核评估专家库的组建和专家培训,省级审核评估专家组中外省专家一般不少于1/3。

(5)评估程序与任务

审核评估主要程序包括:学校自评、专家进校考察和评估结果的审议与。

学校自评也叫内部审核。学校应根据审核评估方案,认真组织和实施学校自评,并按要求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审核评估专家在认真审阅学校《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由评估机构根据学校填报的数据形成并提供)基础上,通过进校考察形成《审核评估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教育部评估中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按年度就所组织的审核评估情况形成总结报告,报教育部。教育部评估专家委员会对总结报告进行审议后,正式参评学校的审核评估结论。

(6)评估纪律与监督

实行“阳光评估”和信息公布制度,将相关文件与信息如《学校自评报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审核评估报告》等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坚持评估“十不准”,营造风清气正的评估氛围。这“十不准”为:在评估机构正式公布进校评估专家组名单后,学校不得拜访专家组成员,不得邀请专家组成员到学校访问、讲学、作辅导评估工作的报告。学校应按规定要求从简接待评估专家组,校领导不迎送专家;不安排各种形式的宴请;不安排上级领导接见;不召开汇报大会(包括开幕式、闭幕式);不组织师生文艺汇报演出;不送礼物;不超规格安排食宿;不变相安排专家旅游等。

审核评估工作广泛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教育部委托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审核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受理学校申诉并仲裁。

二、审核评估方案实施重点

审核评估有四个重点: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学校自我评估、专家进校考察和评估报告撰写。把握好这四个重点,是审核评估方案实施的关键。

1.关于质量管理体系

前已述及,审核评估的目的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并能持续改进与提高,主要取决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完整有效。因此,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审核评估的基础。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概念与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过程和因素实行有效监控,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应该指出,首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有力地促进了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质量管理体系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组织机构不健全,质量职责不明确;未能覆盖质量全过程和参与质量活动的全体人员;重监督、轻控制、缺改进,没有形成闭合循环等。鉴此,学校应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组织机构与质量职责。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有赖于组织机构。结构合理、高效运作的组织机构:从纵向讲,要有利于统一指挥和分级管理;从横向上讲,要有利于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从部门自身讲,应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较高办事效率。质量职责是指每一部门以及部门内每一岗位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应当承担的角色(工作及责任),应特别重视纵向和横向各部门(岗位)之间“接口”的衔接与协调,保证部门(岗位)之间不遗漏、不扯皮、不推诿、不含混。学校应有健全高效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并明确各组织机构的管理权限、质量职责以及相互关系,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组织落实、职责到位、顺畅高效。

全过程管理与全员参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要重视全面质量管理(tQm)方法的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管理方法,它特别强调“三全”,即:内容与方法上的全面性,不仅要着眼于产品的质量,而且要注重形成产品的工作质量;全过程控制,要对影响质量的所有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全员参与,参与质量活动的全体人员都要参与质量管理,并对质量各负其责。学校应规定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过程,并采取有效方式对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质量管理不仅仅管理人员有责任,广大教师和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应形成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

循环闭合与持续改进。学校应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pDCa”循环(戴明环),使质量管理形成一个闭合循环。按照“检查—反馈—改进—再检查”的运行机制,使质量得到持续改进。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执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应按照pDCa循环,周而复始地运行。这种循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改进和解决质量问题,从而达到以持续保证和提高质量的目的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质量管理体系的三大核心是:质量管理的标准、结构和流程。质量管理标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它规定了影响质量的主要方面和关键因素,并对这些关键因素提出质量要求。质量管理结构是使质量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组织构架,它确定了落实质量管理标准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及其各自的质量职责,包括领导机构与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执行机构及其管理职责、监督系统及其主要监督内容等。质量管理流程是使质量管理工作得以持续、闭合、循环运转的关键,它是针对质量管理标准所提出的影响质量的要素,使其达到质量要求而形成的一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链,反映了影响质量的主要方面和控制方法,并将质量控制点作为过程质量控制的重点。

2.关于学校自评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目的是保障和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而学校是质量的主体,因而从本质上讲,这种评估是有内动力的。由评估机构进行的评估叫外部审核(也叫第三方审核),学校自我评估叫内部审核(也叫第一方审核),内部审核是外部审核的基础。外部审核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内部审核是否扎实有效。内部审核能否扎实有效地进行,主要取决于学校参加外部审核的推动力,即:是为完成一项评估任务,还是将其作为一次以外因推动内因,从而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契机。如果是后者,则内部审核应该是外部审核的延伸与基础,而不是一种应对外部评估的过场,更不应视为是为撰写《自评报告》搜集材料的过程。

严格意义讲,内部审核的目的应体现以如下几方面:依据学校的质量管理标准来评价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验证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满足学校内部和外部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作为一种重要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自我改进机制,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使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在外部审核之前纠正不足。

内部审核强调正规性、系统性和独立性。所谓正规性是指:审核是按照正式要求进行;审核是由正式专家进行;审核是按正式程序进行;审核是按正式证据进行判断;审核必须有正式报告。所谓系统性是指:是对学校质量管理标准所有适用要求的审核;是对学校质量管理结构中所有相关部门的审核;审核过程是系统的过程。所谓独立性是指,审核专家必须与被审核的工作无直接责任。

内部审核的基本程序包括审核准备、审核实施、审核报告和审核跟踪等。审核准备包括成立审核专家组和编制审核实施计划等。审核专家组应由一名组长和若干组员组成,选派专家组组长应考虑其业务范围、工作经验和组织能力等,选派专家组成员应考虑其业务范围、专业知识和协调能力等。审核实施计划主要包括:确定审核的范围,确定审核的重点,确定审核的策略,确定审核组成员的分工和确定审核的时间安排等。审核策略包括审核方法和审核路线,审核方法包括按部门审核(考虑涉及的活动和要求)和按要求审核(考虑涉及的部门)等,审核路线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随机审核等。每位审核专家要编写自己的审核计划,要明确去哪里、何时去、找何人、查(问)什么和如何查(问)等。

在审核实施中,审核组长要控制审核的全过程,包括要把握好审核计划与进度、协调气氛、保证客观和审定结果等。审核专家要掌握审核技术,包括询问适当的问题、验证对问题的回答和观察实际发生的事情等。寻找客观证据是现场审核的主要任务。按GB/t6385(等同于iSo8402)中的定义,客观证据是指建立在通过观察、测量、试验或其他手段所获事实的基础上,证明是真实的信息。审核评估中的客观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不受情绪和偏见左右的、可以阐述和记录的、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可以验证的以及与质量有关的等。

为将内部审核引向深入,应根据审核范围的每一个项目、要素及要点,设置引导性问题。行为性引导性问题如: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为何要做它(或不做这些会怎么样)?我们为何这样做(或不这么做会怎么样)?我们这样做有效吗?我们怎么证明有效?我们这样做有问题吗?我们为何会产生问题?我们如何避免或消除?等等;状态性引导性问题如:我们目前是什么?我们为何要这样(或不是这样会怎么样)?我们为何会这样(或不会这样会怎么样)?我们这样好吗?我们怎么证明这样好?我们这样有问题吗?我们为何会产生问题?我们如何避免或消除?等等。

内部审核目的的重点在于发现质量管理体系的问题,查出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加以消除,以避免不合格的不发生或不再发生,从而使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不断改进。根据iSo9000:2005的定义,不合格是指未满足要求,纠正措施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预防措施是指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采取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发生,而采取纠正措施是为了防止再发生。纠正(预防)措施的制定,是由不合格项的责任部门对(潜在)不合格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据此制定出纠正(预防)措施计划。审核专家可协助责任部门分析不合格原因,并提出纠正(预防)措施建议。审核跟踪就是针对纠正(预防)措施计划跟踪进行检查:计划是否按规定日期完成,计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已实施,实施后的效果如何,采取纠正措施以来是否还有类似的不合格项发生等。

自评报告是对内部审核工作及其结果的客观反映,一定要在扎实的内部审核基础上撰写完成。它是学校内部审核结果的总结与提炼,而不是学校各部门上报材料的汇总。自评报告要针对每个审核项目的每一个要素,说明学校在该项工作上所确立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措施与手段、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改进策略等。自评报告要有翔实数据和事实支撑,对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应准确、具体、深入。要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不隐瞒事实,不夸大成绩,不弄虚作假。

3.关于专家进校考察

审核评估专家进校考察是审核评估(外部审核)的最重要的环节,是确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完整性与有效性的关键,也是撰写《审核评估报告》的主要信息来源。专家进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学校在自评报告中所阐述的办学目标、学校教学状态描述、围绕各审核主题和审核重点所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等是否充分、客观;通过第一手的考察取证、面对面的沟通以及亲身体验,获得更多有关学校本科教学的实际状况的信息;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标的适合性与可信性,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活动、过程与结果是否符合要求,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专家进校考察的工作流程包括:专家进校预备会、与学校见面会、现场考察、专家组工作交流和专家评估意见反馈会等。考察时间为4天,一般安排在周一至周四。专家组成员一般应在正式考察前一天下午抵达参评学校,当天晚上召开专家进校考察预备会,会议内容一般包括:专家组组长介绍基本情况,提出工作要求;专家组成员交流对学校自评报告、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审阅意见,主要存在的问题,拟考察的重点等:讨论专家组考察计划,讨论组长提出的分工,讨论专家组成员的考察计划;确定考察第一天各位专家的工作内容等。进校考察第一天上午,召开专家组与学校见面会,由专家组组长主持会议,介绍专家组进校考察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整体考察工作安排等,学校方面可以就自评报告未反映的或未反映清楚的情况作简要补充说明。进校考察第一天至第三天,各位专家按照各自的考察计划,针对自己所承担的主题和重点,自主选择考察的方式,逐项开展考察工作。由专家组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集体考察。专家组可根据需要适时召开专家组内部会,沟通、交流评估考察中的信息,研究考察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考察计划。专家组内部会一般安排安排在晚上。进校考察第四天下午,召开专家个人意见反馈会,主要交流专家个人认为学校应该改进的问题以及建议,时间控制在3小时之内。

专家进校考察方式包括访谈、听课、座谈、查阅材料、实地考察等。访谈主要目的是印证专家的判断和疑问,所以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应事先做好资料、情况、问题等准备,精心挑选访谈对象,应包括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等不同人群。访谈过程中坚持平等对话,防止高高在上的审问式姿态,对需了解的问题要进行深入讨论。专家听课可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验课、专业课、双语教学课、精品课等;不同类型教师,如:老、中、青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等,有选择地进行。着重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气等。应根据需要召开学生座谈会、青年教师座谈会、专业负责人座谈会、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校友座谈会、用人单位座谈会等。专家在召开座谈会之前,应确定座谈的主题,预设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座谈中引导大家围绕主题交流讨论。查阅材料包括抽查学生试卷、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实习手册)以及学校提供的评估支撑材料等。对学生试卷的抽查主要看教师的命题质量、卷面质量和教师的评阅质量等。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考察主要看共性的优点和不足。包括从开题、立论、资料收集、方案比较、调查、实验、总结、结论,以及论文或设计的质量监控措施是否符合学校要求,执行是否严格,是否存在突出问题等。教学设施的考察重点是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语音室、图书馆、体育场、校园网等,还可以考察学校的食堂、宿舍等服务设施。

4.关于评估报告撰写

审核评估报告是对审核评估结果的客观反映。它的撰写对审核评估至关重要,审核评估的价值及可信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审核评估报告反映出来的。

审核评估报告一般包括三部分:概述、总体评价和结果描述。概述主要包括学校概况和评估概况。学校概况一般简要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院系设置、学科门类、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以及国际交流等情况。评估概况一般简要说明专家组校外审阅学校自评报告情况和进校考察所开展的主要工作情况。总体评价包括三部分:值得赞扬的方面、建议改进的方面和必须整改的方面。值得赞扬的方面是学校在该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可供其他高校学习与借鉴;建议改进的方面是学校在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轻微不合格),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进,否则会影响进行质量;必须整改的方面是学校在该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严重不合格),需要立即整改消除缺陷,否则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结果描述部分要围绕6个审核项目的24个审核要素,分别用详实的事实逐一描述:学校的目标是什么,是否合理?学校是如何做的,是否正确?学校这么做的效果如何,如何证明?学校的目标与做法还存在什么问题,原因何在?学校还应如何改进?等等。

评估报告要针对性要强,分析要透彻。尤其是对于问题的提出要有足够的证据,以便于学校整改。评估报告既要简洁,又要保证提供足够的细节和事实,以便于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能够阅读理解。

如何加强家校合作篇10

关键词: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联合科研;跨学科融合;校企合作;多元文化

一、巩固联合科研,拓展合作新领域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您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罗尔夫・穆勒:这次是我们第二次到访山东大学,探讨共同筹办双方合作事宜,我们对此酝酿良久。此外,我们参观了山东大学的济南和青岛校区,因为我们的合资企业将座落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因此,积极开展与山东大学的合作是我们此行的重中之重。

格鲁・高什:我们向给中国教育部提交了有关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合作方案,双方的合作将大大提高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

《世界教育信息》:目前,贵校与中国高校开展了哪些合作?您如何看待双方未来的合作与发展?

格鲁・高什:近50年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一直是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重要选择之一。我校中国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加,且主要分布在北弗吉尼亚主校区黑堡(Blacksburg),远远超过了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数量。我校与中国高校的合作由来已久,目前与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36所中国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其中,与山东大学的合作是我校与中国高校的合作重点之一,双方在机械工程领域及电子计算机工程领域(electricalandComputerengineering,eCe)合作的“3+2项目”覆盖了本科和硕士阶段。未来,我们希望向其他学科领域拓展合作。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对合作办学所需的花费作了评估,同时会为到山东大学开展学习研究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提供资助。我们希望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美国本土学生到中国学习,从事中国研究、东亚研究等。每年,我们会向中国高校输送50~60名学生进行短期学习。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整个东亚地区和中国,这也是我们首次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还要掌握中国的语言、历史和文化。

罗尔夫・穆勒:我们和山东大学有一个暑期合作项目。2015年,有16位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学生到山东大学学习,学习周期分别为4周和12周,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领域和工程领域。

二、发挥学科优势,构建全球科研网络

《世界教育信息》:目前,贵校的奖学金主要集中在科学和工程领域。未来,奖学金会不会覆盖更多的学科和学子?

罗尔夫・穆勒:我校的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工程领域。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把工程和生命科学学科领域相互联结,开展生物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当前,已有40名教授和一些学生从事相关研究,发展非常迅速。我们希望运用这些资源及所拥有的实验室开展研究。现在,山东大学只有部分实验室已经开始此项研究。我们想进一步扩展此项跨学科的联合科研。

《世界教育信息》:贵校在引进和培养国际人才方面有何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果?

格鲁・高什:国际科研人才遍及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各个学科领域。无论是运输专业、城市规划与发展专业、机械工程学专业、航天工程学专业,还是人文学科。因此,我校的科研系统是全球性的。

科研是无国界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培养的研究人才遍布在全球各个角落。同时,世界各国的很多科研巨擘参与到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科研之中。这根植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科研文化传统,并和我们的使命相一致,即“学习、发现和参与”(Learning,Discoveryandengagement)。例如,我校工程学院为到山东大学开展科研的学子提供资助,或提供研究职位。

三、跨学科协同创新,文化孕育创造力

《世界教育信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于21世纪初便跻身美国高校科研30强之列。请各位谈谈贵校的科研创新和发展状况,以及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方面有哪些显著特点和优势。

安德鲁・库尔迪拉:我认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科研创新之处是跨学科融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科研是以实践为导向的。科研的目标是解决日常问题,而解决的方案是跨学科研究,这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科研的显著特色。

罗尔夫・穆勒: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在研究中心的科研经历让我感受到,如何把不同院系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和他们的思想观点汇集在一起,实现彼此协作至关重要。任何人有了新的研究想法,都可以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制定研究计划,而你来自哪一个部门其实没有关系。

格鲁・高什: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美国公立大学中排名十分靠前。虽然我不是很喜欢排名,但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独特性。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学生对于其愿景的执行力和独立获取成功的能力较强。我们有一大批优秀学子,独立性及实践能力是其优势的集中体现。

乔・梅雷迪思:我认为是文化孕育了创新。校长已对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提出了一揽子计划,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知识转移。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科研和创新发展方面有何预期?贵校又采取了何种举措来巩固其优势,同时在传统优势科研领域的基础上有所拓展?

罗尔夫・穆勒:跨学科协作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显著优势。我校对科研的资金投入很高,而大多数的科研都是为了服务经济的发展。科研是重中之重,是高校未来工作的核心。同时,我们要保障科研可以被运用到实际当中,以造福人类。

格鲁・高什:创新通常诞生于崇尚冒险的文化体系。我们的员工通常很看重科研方面的“冒险”,失败并敢于再次尝试。这是营造整体蓬勃向上、冒险文化的基础,这在美国高校之中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打算进一步放宽相关政策。当然,这对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本身也是很新颖的。

四、加强校企合作,拓宽融资和发展渠道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促进学校收入多样化和国际协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据悉,贵校创建了附属科研机构,如弗吉尼亚理工创新科研中心(Virginiatechinnovation’sCorporation)。各位如何看待此类校企合作体系,他们的发展趋势如何?

格鲁・高什:校企合作的研究中心的价值远非创收所得。它确实给我校带来了丰厚收入,更关键的是加强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整体科研实力,同时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如印度、智利等。因此,我们创建此类校企合作的研究中心的目的并非盈利,而是改善并提高我校的整体教学和科研质量与水平。鉴于此,我们将聚焦世界主要地区,并秉持赠地大学模式中“发现、拓展和创造”的理念,保证教研着力关注实际运用,而非单纯为教育而学,并确保研究成果能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造福美国民众,甚至全人类。这是赠地大学的使命所在,也是我校的科研重心。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协作,保障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实践。

安德鲁・库尔迪拉: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是为了实现知识产权从研究型向私有企业的转移。因此,我们通常要求私有企业选址于高校附近,以更好地实现科研合作。而建立附属机构的目的是使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向商业领域拓展。因此,私有企业是整个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社区的一部分。无论是高校的公有领域还是私有领域,都在彼此协作,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期待达到最好的效果。

五、秉承服务他人的校训,

推进校园多元文化融合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贵校是如何引领社区推进创新、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的?

安德鲁・库尔迪拉: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每一名研究者、社区的每一名成员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为人文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校训是我们的血脉,留存在我们的心中,并通过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得以呈现和延续,进而在区域、国家和国际层面展现,在各项服务项目的推进中更好地实现并将会以深刻和彻底的方式在整个弗吉尼亚社区推行。

乔・梅雷迪思:新上任的校长在考察学校时将校训视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校园文化之魂。事实上,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学科及享誉世界的科研成果。

《世界教育信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社区内是否有关于文化融入、排斥和文化冲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