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能源环境分析十篇能源环境分析十篇

能源环境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1:33

能源环境分析篇1

>>瓜达尔港与中国能源进口中国能源安全现状及策略分析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分析中国能源政策分析中国能源安全环境辨析及发展战略选择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分析中国能源消费预测分析中国能源安全与能源外交绿色能源是中国能源安全的途径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安全环境分析中国海外投融资国际安全环境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分析经挤高速增长下的中国能源安全分析中国能源安全分析:基于最优消费路径视角中国能源安全核心是石油安全中国创业环境分析中国能源安全与中国北极战略定位中国能源安全现状及战略选择中国能源安全的立法问题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中国单月石油净进口量超美,尚不能代表全年趋势”[eB/oL].http:///china/2013-10/4451530.html.

[3]任海平.东北亚石油消费与进口[J].科学决策,2004年第5期.

[4]许勤华,王红军.亚太经合组织多边能源合作与中国[J].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12期.

[5]迟晓蕾.美国“页岩气革命”对世界能源结构的重构及其中国意义[J].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第11期.

[6]徐向梅.东北亚能源安全形势与多边能源合作[J].国际石油经济.2004年10月.

能源环境分析篇2

【关键词】GDp;能源消费;环境污染;煤炭消费;可持续发展

引言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GDp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能源消耗快速增长、环境污染严重。甘肃省能源消费结构上高度依赖煤炭,整个“十一五”期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中近70%来自消耗煤炭。同石油、天然气相比,煤炭有很多缺点。生态环境方面,开采煤炭会造成地表塌、陷温室效应等;利用效率方面,煤炭的能源利用效率要较其他能源低;环境影响方面,由燃烧煤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要比其他能源严重得多。环境主要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粉尘、烟尘、温室气体等,其主要来源均为煤炭的燃烧和利用。所以,甘肃省经济的增长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代价。

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那种肆意开采和消耗,片面谋求经济增长发展道路的弊端。因此,如何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战略,成为甘肃经济健康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对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以及环境污染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诸多研究。本文重点研究甘肃省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如何协调好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为制定科学的政策提供依据。

一、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关系

甘肃省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近70%来自煤炭。由于燃烧煤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对甘肃省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尽管近年来能源消费的结构有所调整,但效果不显著,能源消费总量中来自煤炭的仍有三分之二。且由于所使用的煤炭质量较差,使得甘肃省环境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表1给出了甘肃省近几年能源消费、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单位GDp能源消费、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我们可以注意到,甘肃省能源消费总量随GDp上升而一直上升,但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单位GDp的二氧化硫排放、烟尘排放逐年递减。一方面说明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另一方面也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有关。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二氧化硫与烟尘排放量随能源消费总量的上升而上升,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这也说明大气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费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改善大气环境至关重要。

二、改善环境状况的能源消费调整策略

甘肃省经济一直处于粗放增长状态,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为前提的。这也造成能源消耗方面对煤炭有很强的依赖性的甘肃省,煤炭的粗放型消费,随之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以上问题,试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针对煤炭的粗放型消费,甘肃省应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促使甘肃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值的增长转变为突出产值的增长速度,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二)调整产业结构

甘肃省三产业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要远远低于第二产业。甘肃省第三产业比重应继续增加,使产业结构向高度方向转化。要改善甘肃省的环境面貌,就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中高耗能的工业,同时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的支柱产业,工业企业要逐步规划调整,发展金融、贸易、商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

(三)大力使用可再生能源,发展环保产业

甘肃省应大力发展新型替代性能源(如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等资源),这些能源在甘肃省资源比较丰富,且对环境几乎无污染,同时还能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尽可能多的使用新型替代性能源,遏制资源的浪费、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

中国环保市场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水平,与其经济规模相比显得很少。但在环保意识日益浓厚的背景下,发展环保产业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四)完善环保制度,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在环境治理保护方面,甘肃省未来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根本措施是对一些建设项目从产业政策、整体规划、污染排放等方面严把环保关,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把高能耗、高物耗、重污染的项目拒之门外;同时加大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完善现行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切实把环境管理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

参考文献:

[1]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

[2]杨永华,等.经济学视角的能源使用与环境质量关系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

[3]韩文科,胡秀莲.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及调整对策[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4]罗佐县,汪如郎.优化中国能源结构的思考[J].天然气技术,2009.

能源环境分析篇3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目标客户营销策略

一、新能源汽车概述

简单来说,新能源汽车就是使用非常规燃料作为动力的汽车,典型特点就是采用了新型的车载动力装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包括两点,第一,从汽车大国变为汽车强国。在传统内燃机技术上,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达到20年;而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基本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在商用化、产业化等方面,甚至具备一些优势。第二,进一步开辟我国的汽车市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但是普及率依然较低,因此在动力系统的选择上更加广泛。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在研发、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因此生产新能源汽车的阻力更小。

就目前而言,新能源汽车的种类较多,常见如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例,优势体现在:油耗低、污染小,单独使用电池驱动时能实现零排放;能解决空调、取暖、除霜等纯电动汽车遇到的问题;可以利用现有的加油站,不必追加投资;多个动力源同时工作,能提高整车的动力性能。在我国,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代表,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环境,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成为相关企业研究的重点。

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

我国在2001年提出了863电动汽车专项研究方案,并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扶持政策。2009年1月我国开始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试点工作,确定了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开展电动汽车示范工程;2010年6月试点城市扩展到20个,同时提出了购买补贴方法,具体如下表所示。

2010年5月,我国开始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上海、杭州、长春、深圳、合肥等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以上海市为例,2012年12月出台了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暂行办法,明确提出购买符合标准的纯电动汽车,上海市将补贴4万元。如此一来,购买一辆纯电动汽车,国家补贴约7万元,上海市补贴4万元,节省车牌费用约7万元,总计省去购车费用17万元。从全国来看,国家补贴政策逐年退坡,例如2013年以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为4000-50000元,2014年、2015年补贴标准分别降低了10%、20%;2016-2020年间,补贴标准再次降低20%,这对于汽车的销售会造成一定影响。

(二)消费环境

第一,从消费者的认知度来看,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较高,了解和不了解分别占比78.5%、21.5%。随着国家和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宣传推广力度不断加大,人们的认知程度也在相应提高。第二,从购买心理来看,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满意点主要是油耗低。Bain中国公司的报告显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时,最为关注的因素是售后服务是否便捷、电池使用寿命、充电一次行驶里程、充电时间和成本等。第三,从影响因素来看,针对消费者的调查显示,费用高成为阻碍购买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技术不成熟。

(三)使用环境

(1)使用成本。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例,在美国相比于传统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优势不明显。而在国内,只有行驶更长的路程才能收回成本,这是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占比较低的重要原因。分别以比亚迪-唐(2.0t四驱旗舰版)和大众途观(1.8t四驱风尚视野版)为例,对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普通燃油汽车的10年15万公里的使用成本。其中,前者裸车价约为28万元,去掉国家补贴、地方补贴,购车价约为23万元;充电设备购车时附带,壁挂充电器安装费用约为0.5万元;免费上牌,节省费用设为3万元;在行驶成本上,以每年1.5万公里计算,电力、动力比例按照7:3计算,每年花费约3800元,10年共3.8万元;保养和维修成本10年共计2.4万元;保险费用10年共计3.5万元;不限行优待政策,节省打车费用约为2.6万元,最终计算得出成本为33.2万元。后者购车费用约为25万元;上牌费用假设为3万元;在行驶成本上,以每年1.5万公里计算,百公里油耗为9L,每年花费约7500元,10年共计7.5万元;保养和维修成本10年共计5万元;保险费用10年共计3.7万元;限行政策打车费用约为2.6万元,最终计算得出成本约为46.8万元。两者相比,可见使用成本差异明显。

(2)配套设施。在试点城市中,广州计划建设1500个充电桩,并且在商务楼、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停车场等位置,按照停车位20%的比例设置充电桩,其他车位预留充电桩接口。深圳则计划建设53座公共充电站、36座公交充电站,确保充电设施密集度达到加油站的50%。截止到2016年,全国范围内已经建成2000多座充电站,10万个公共充电桩,86万个私人专用充电桩。到2020年,我国计划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满足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3)售后服务。以荣威e50纯电动车为例,售后服务采用5年三包政策、10万公里三包政策。消费者购买汽车以后,可以在4S店内保养维修,也可以要求工作人员上门服务。而且,车身配备了远程监控系统,在后台技术支持下,能够实时了解车辆的性能,确保消费者放心使用车辆。以比亚迪-唐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例,车身侧面标有542标识,其中5代表0-100km/h的加速时间在5秒以内(约4.9秒),4代表四轮驱动,2代表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2L。在售后服务方面,一方面,整车6年或15万公里的超长质保;另一方面,作为混动车型非常重要的电池,电芯享受终身保修。

(四)经济环境

以上海市为例,2016年12月汽车牌照成交价最低价为87600元,平均价为87685元。全国各地对于机动车的控制形成了一牌难求的现象,而新能源汽车免费上牌,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一大因素。伴随着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零首付、零利率、以旧换新等优惠方案的出台,为消费者的购买创造了更多空间,这些都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客户营销策略

目前,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较高,但是在购买车辆的态度上仍不明确,进一步宣传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和特点,打消消费者对于配套设施、成本、技术的忧虑,成为促进新能源汽车经营发展的关键。具体从以下三点入手。第一,产品差别。新能源汽车在市场定位上,应该考虑到生产企业的个性,突出在低碳、环保等方面的优势。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例,节能、省油均是和传统车型区别开来的特色。第二,服务差别。目前消费者在技术成熟、保养维修方面,对于新能源汽车存在忧虑,为了消除消费者的忧虑,生产企业应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安全保障,促使消费者产生安全、可靠、方便的理念。第三,形象差别。当前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在外形上是基于传统车型进行的二次开发,因此外观大体相似,主要是通过标识、车身贴等进行区分。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突破目前车型设置上的限制,提高驾驶人员的社会认同感,突出环保节能的心理诉求,从而刺激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和使用。

(一)政府市场

对于政府市场而言,严格依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其中规定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扣除补贴后,价格要控制在18万元以内。政府在购买车辆时,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公开招标,二是协议合同。为了满足车辆选用细则,生产企业特地研发出满足相关规定的汽车,成为公务车市场的有力竞争。另外,考虑到政府用车的特点,会对中标企业和产品带来积极的导向作用,以提高消费群体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二)私人市场

对于私人市场而言,新能源汽车主要用于高档人才、年轻人、个性人群,这些人注重生活品质,而不是随波逐流;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对环保理念具有全面的认识,能从生活细节中奉行绿色消费;而且热衷于新型科技,喜欢多元化的沟通方式。对于这部分消费群体,营销重点在于倡导环保出行,可以对环保运动项目、话剧、音乐会提供赞助的形式,来传递绿色环保的消费观念,促使新能源汽车不断扩展私人市场。

(三)公共服务市场

对于公共服务市场而言,新能源汽车主要是大力推广公交车、出租车等,来取代传统能源汽车。在市场营销上,应该积极了解公共场所的需求,参与公共设施的建设、产品设计等,并提供维修保养服务,凸显出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另外,还要参加公益慈善活动,以及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赛事、展会,以树立注重环保、承担责任的形象,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满足国家节能环保的需求,有利于生产企业可持续发展。文中从政策、消费、使用、经济等方面,分析了新能源汽的市场环境,并从政府用车、私人用车、公共服务用车等市场探讨了相关营销策略,希望可为实际营销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沈玲.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分析及目标客户营销策略[J].上海汽车,2013,(5):6-10.

[2]聂凯,谢丹凤,李巍等.新能源汽车城市物流碳排放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9):134-140.

[3]童芳,兰凤崇,陈吉清等.新能源汽车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保有量预测[J].科技管理研究,2016,(17):112-116.

[4]武建龙,刘家洋.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演进风险及应对策略――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72-77.

[5]熊勇清,陈曼琳.新能源汽车需求市场培育的政策取向:供给侧抑或需求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5):129-137.

[6]肖阳,薛寒欣,陶桂芬等.领先顾客的消费者创新性对新能源汽车采用意愿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6,(6):50-58.

能源环境分析篇4

关键词:环境约束能源约束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和能源匮乏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两大难题。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ipCC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比以前更加严峻,地球大气中Co2浓度在2009年达到387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是历史最高值。①全球石油日消费量已经高达42万桶,按目前的能源消费速度,世界石油40年后将面临枯竭,到2060年核能及天然气也将终结(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对于中国,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更是悬在可持续发展头上的两把利剑,制约作用显而易见。本文研究目的在于,理论探讨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轨迹,力求提出值得借鉴的相关结论。

一、文献综述

有关经济增长制约因素的研究,历经了一个演变过程。从上世纪70年代将可耗竭资源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开始,到90年代将环境污染引入增长模型,再演变为现在关注可耗竭资源、环境质量与持续增长三者之间关系。但从目前文献看,将环境约束和不可再生能源约束同时引入经济增长的分析仍然比较少。一般情况下,在分析可耗竭能源对增长约束的同时,并没有考虑能源使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如果考虑这一因素,那么原有的分析就可能出现较大漏洞。尽管布罗克(Brock)和泰勒(taylor)(2005)认为现在大量的研究中关注可耗竭性资源的研究在减少,而关注空气质量、全球变暖和工业生产排污的研究在大大增加。但这并不表明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不存在,只能是表明研究中的一种潮流。

在理论研究方面,虽然在我国国内,尚未见到将能源和环境同时引入内生增长模型的建模分析,但在国外,理论研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模型研究方面,阿吉翁(aghion)和霍依特(Howitt)(1998)把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引入生产函数,把环境质量引入到效用函数,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的分析框架。比较能源与环境二者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他们认为资源制约比环境污染要小。布罗克(Brock)和泰勒(taylor)(2005)把能源和环境约束同时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当能源越来越少时,经济增长会变慢;且持续的正增长和降低排放水平二者不再可以相互兼容,直接以降低减排为主的技术进步将是决定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最终结果的核心因素。此外,GrimaudandRougé(2005)在一个不考虑中间产品部门、包含技术进步的内生框架下,把不可再生资源(R)引入到生产函数中,把污染(p)引入到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中,同时把污染看成是关于R的一个函数,进行了最优均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降低资源使用税有助于均衡路径的实现。

在实证分析方面,关于能源、环境与增长三者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SayandYucel(2006)把能源看成是人口和收入的函数,把污染排放看成是能源消费的函数,进而预测土耳其的碳排放量,并认为土耳其的能源消费能够显著的解释其碳排放量。Soytas等(2007)研究了美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收入三者之间长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在收入和碳排放、收入和能源消费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但能源消费却是引起碳排放的主要原因。UgurSoytas和RamazanSari(2009)建立一个包含能源消费、Co2、人均GDp、劳动、总的固定资本五个变量的VaR模型,对土耳其的能源、碳排放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因果关系分析,实证结果显示短期内三个变量是显著互为影响的,但长期内能源与增长、碳排放与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而碳排放与能源消费之间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即碳排放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总的来看,关于能源、环境与增长三者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而且研究结果会因所用数据以及所用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理论模型

(一)基本逻辑

本文理论模型的构建基于下述三个基本逻辑。

第一,大自然对于人类扮演着两个角色:一是物资资源的提供者,二是人类排放废物的接纳者。对于能源,本文假定:能源(即不可再生类的化石资源)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约束,并作为生产的投入要素,进入生产函数;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同时排放出污染物,降低环境质量。对于环境,本文假定:环境作为投入品进入生产函数,而污染作为副产品并不进入生产函数;环境的恶化会直接影响到现代人的福利,环境进入效用函数。

第二,内生增长框架比新古典增长框架更适合用来分析可持续的增长问题。尽管相对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比较成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而言,内生增长理论仍然不成熟,但比起新古典理论而言,内生增长理论更见长于解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为它主要关注在面临不断出现的报酬递减情况下经济增长如何持续的问题。况且,新古典理论的问题在于它忽视了技术进步,而内生增长理论却是试图补充这个解释。

第三,一个合理的内生增长模型必须包含技术进步,没有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模型是不合理的。如乔治(George)等所指出的:“特定类型的人力资本是与特定的技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经济拥有1900年的技术并令其保持不变,但与之相关的人力资本却不断积累。这样的经济真可能经历长期增长吗?”②因此,本文在构建环境与能源双重约束下的内生增长模型时,除了内生化两个约束因素和资本及劳动之外,还将技术进步内生化。

(二)模型设定

依据上述基本逻辑形成理论模型,推导出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最优增长路径。思路是,假定社会计划者的目标是寻求代表性家庭在无限时域上的效用最大化。本文以总收入为约束条件,寻求消费家庭效用的最大化,最终得出最优增长路径。此处,假设总收入等于总产出,而技术、能源、环境以及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将作为生产的投入因素,影响总产出。因此,本文得出的增长路径为,能源和环境通过总产出作为约束条件的最优增长路径。

根据上述逻辑,首先寻求家庭效用函数。假定人们的福利不仅取决于当前的物质消费流,还取决于当前的环境质量,所以代表性消费家庭的效用在无限时域上取决于消费C和环境质量e,代表性消费家庭每个家庭成员在整个时域上的效用函数U0表述为:

U0=∫0∞U(Ct,et)e-ρtdt(1)

其中U(Ct,et)为即期效用函数,表示代表性消费家庭每个家庭成员在给定时期的效用,ρ为消费者的主观时间偏好率。这里Ct为每一家庭成员的消费,由于将社会中的总人口数L标准化为1,所以(1)同时也代表了整个社会在无限时域上的效用。具体即期效用函数的形式采用类似阿吉翁(aghion)和霍依特(Howitt)(1998)和GrimaudandRougé(2005)等人做法,选用加性可分的效用函数为:

ε,ω>0且ω≠1(2)

其中ε为边际效用弹性参数,是跨期替代弹性的倒数,反映了表性消费家庭成员不同时期转换消费的愿望;ω为环境意识参数,表示对环境质量的偏好程度。

(三)约束条件

对效用函数形成约束的基本条件,依旧设定为总收入,并假定总收入等于总产出为Yt,即为假定在t时刻,同质产品的产出量为Yt。根据本文建模的基本逻辑假设,t时刻的技术存量at、能源使用量Rt、环境质量et以及资本使用量Kt和人力资本使用量HYt都将作为生产的投入因素,影响产出Yt。为分析方便,这里采用一般标准的生产函数设定形式。因此,总产出Yt为如下公式:

Yt=(1-Hat)α1Ktα2Rtα3et-α4atβ(1-θt)(3)

其中,由于产出的一部分会用于减排支出,所以最终用于消费和投资的产出为总产出的(1-θt)倍。同时,假设投入到R&D部门的人力资本为Ha,则投入到最终产品部门的人力资本为HY=1-Ha③。式中,1>α1,α2,α3,α4>0;α1+α2+α3=1;β>0。

该约束条件包含了环境、能源、技术等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通过这三个因素来体现。

1、环境约束

e为环境质量,e越大则表明容纳能力越强,环境质量越好。显然e值为正,且存在一个下限emin,即e≥emin。当环境质量e小于该下限时,环境的破坏变得不可逆。假设第t期环境质量et取决于上一期的环境质量et-1、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η(η>0)以及第t期的污染排放物pt,所以et可以表示为:

et=et-1+ηet-pt(4)

et≥emin(5)

环境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运动方程为:

=de/dt=ηet-pt(6)

对于总污染排放物的影响,本文借鉴布罗克(Brock)和泰勒(taylor)(2005)的做法,将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量设定为Ω,令Ω=(p/R)·(R/Y)④,其中p为污染,R为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不可再生化石资源,从而将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量Ω分解为单位能耗的排放强度γ1(γ1=p/R)与能源强度γ2(γ2=R/Y)。假设第t期最终的总污染排放物为pt,第t期实际产生的污染排放物为p1t,第t期由减排支出带来的污染减少量为p2t,则:

pt=p1t-p2t(7)

其中p1t=(p1t/Rt)·(Rt/Yt)·Yt=γ1tγ2tYt,进一步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的减排函数为D,且D与总产出Y及减排支出YD⑤有关,则可令p2t=(p1t/Rt)·(Rt/Yt)·D(Yt,YDt)=γ1tγ2tD(Yt,YDt),将此两式代入(7)式,即有:

pt=γ1tγ2tYtd(θt)(8)

其中d(θt)=1-D(1,θt),

这里减排技术的进步通过单位能耗的排放强度γ1t的变化来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通过能源强度γ2t的变化来反映⑥,经济规模通过产出Yt来反映,从而实现了引起总的污染排放物变化的三个因素同时在总污染排放物pt的函数表达式(8)中出现。(8)式中的另一个参数θt为减排支出占总产出中的比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政策的严厉程度。

2、能源约束

本文讨论的能源约束主要是指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本文借鉴KolstadandKrautkraemer(1993)、tahvonen(1997,2001)、Schou(2000,2002)以及GrimaudandRougé(2005)等人的做法,在引入能源约束的同时考虑能源使用带来的污染问题,并且为了分析方便,只考虑能源使用中产生的污染的流量的效应⑦。

假设能源的有限初始存量为S0,且能源存在一个下限值Smin,当能源存量小于该值时,人类陷入非常严重的能源短缺。再假定t时刻能源的开采率和使用率为R,不计开采成本的情况下,经典的第t期能源存量方程可以表述为:

St=S0-Rτdτ(9)

Smin≤St≤S0(10)

=-Rt(11)

本文虽然借鉴了GrimaudandRouge(2005)等人的思路,在引入能源约束时,同时考虑能源使用带来污染问题,但在具体设定污染pt与能源使用量Rt二者关系时,与他们的做法不同。根据(8)式的设定可知,Rt=γ2tYt,因此有:

pt=γ1tRtd(θt)(12)

3、R&D部门

研发部门主要负责研究供最终产品部门使用的新技术,其产出取决于该部门人力资本投入以及已有的知识资本存量。本文采用了琼斯(Jones)(1995)、罗默(Romer)(1990)、格罗斯曼(Grossman)和赫尔普曼(Helpman)(1991)、阿吉翁(aghion)和霍依特(Howitt)(1992)等人所采用的R&D部门生产函数的改进形式,来描述研发部门的生产情况。

借用琼斯(Jones)(1995)的做法,研发部门生产函数的形式可以设定为:

=γaHφaaφ(13)

其中γa>0,0

(四)社会最优均衡分析

通过上述模型设定,可以形成理论模型,推导出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最优增长路径。假定社会计划者的目标是寻求代表性家庭在无限时域上的效用最大化。同时,假定总消费为C,由于能源的开采不计成本,所以资本存量的净增加等于总产出减去总消费。根据(1)式—(14)式,对于社会计划者问题,整个规划可以表示为:

s.t.Yt=(1-Hat)α1Ktα2Rtα3et-α4atβ(1-θt)

=Yt-Ct;=γaHφatatφ;=ηet-γ1tRtd(θt);=-Rt;Smin≤St≤S0;emin≤et

最优增长路径的现值Hamilton函数为:

H=U(Ct,et)+λ1(Yt-Ct)+λ2γaHφatatφ+λ3(ηet-γ1tRtd(θt))-λ4Rt

其中λ1、λ2、λ3、λ4分别为K、a、e、S的影子价格⑨,代入U(Ct,et)和Yt的表达式,可得现值Hamilton函数为:

+λ1((1-Hat)α1Ktα2Rtα3et-λ4atβ(1-θt)-Ct)+λ2γaHφatatφ+λ3(ηet-γ1tRtd(θt))-λ4Rt

对上述最优化问题进行求解⑩,可得各个变量在最优增长路径的长期增长率为:

(14)

(15)

(16)

三、模型分析与结论

通过对(14)、(15)和(16)式求偏导,可以得出如下表1所示的结果,进而分析出经济中各个经济环境参数的变化对稳态增长率的影响。

结论1:经济中消费者的时间偏好率ρ的增长效应:ρ越大,则长期能源开采的增长率和环境质量恶化的增长率会增加,而技术进步的增长率也会增加;当g0Y>0时,ρ越大,长期的经济稳态增长率也越大。

结论解释:消费者这种对当期消费的迫切性,都会促使资源的使用增加,使得最终稳态下资源开采的增长率变大,而环境质量恶化的增长率也随之增加,人类为这种“消费的迫切性”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这里,可以从“及时享乐”这一角度来理解性质1,对于一个追求及时享乐的人类社会,虽然技术进步的增长率会提高,经济的增长率可能也会提高,但这种及时享乐的实现,是以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即以资源的使用开采率和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率增加为代价。

结论2:研发部门人力资本投入的正的外部性参数φ的增长效应:φ越大,则稳态的经济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越小,而能源开采的增长率和环境恶化的增长率越大。

结论解释:对于结论2存在一个问题,即当研发部门人力资本投入的正的外部性参数φ越大时,稳态下的技术进步率是下降的,而并非象正常预期那样提高,这里给出作者一个自己的理解如下:对于研发部门,人力资本投入的正的外部性参数φ越大,则当期在保持人力资本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技术的进步率会提高,从而使得当期的经济增长加快,这样社会计划者会追加人力资本到研发部门,从而使得研发部门的人员数量增加,这种研发部门人数的快速增加会带来研发部门的无效率(类似重复投入、垄断竞争等)增加,进而降低整个研发部门的创新速度,因此可能使得最终的技术进步率下降。这种长期的技术进步率的下降,最终将导致稳态下的经济增长率下降。研发部门的这种无效率状况,最终可能祸及能源的使用和开采,使得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不多,进而使得能源的开采率在长期处于提高状态,而环境质量恶化的增长率长期来看也处于提高状态,整个经济的发展最终将难以持续。

结论3:经济中边际效用的弹性参数ε的增长效用:提高边际效用的弹性参数ε,将降低长期的产出增长率;当g0Y>0时,提高ε将降低技术知识的长期增长率,同时也会降低能源开采的增长率和环境恶化的增长率。

结论解释:边际效用的弹性ε越大,则意味着消费者从一致的均衡消费路径上获得的效用越大,所以稳态下的经济增长率降低的同时而能够保持消费者的效用不下降。当g0Y>0时,即经济能够实现持续的增长时,ε越大,则社会计划者将会安排投入到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较少,稳态下的技术进步率将会降低;同时社会将会选择减少能源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稳态下能源开采的增长率,环境质量恶化的增长率将也会下降。可以借助“知足者常乐”这一观念去理解结论3,对于一个容易知足的人类社会来讲,更容易维持一个低消耗、低增长、技术进步较慢而环境质量较好的“和谐”状态。

结论4:人力资本投入量Ha的增长效用:Ha越大,则稳态的经济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增长率越大,而能源开采的增长率和环境恶化的增长率会越小。

结论解释:对于研发部门,人力资本投入的正外部性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追加人力资本的投入量,可以提高长期的技术进步增长率,进而提高长期经济的增长率,同时使得长期资源的开采的增长率和环境质量恶化的增长率得到抑制,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有望实现。

注释:

①引发世界经济和人类生活灾难的Co2浓度阀值是多少?目前没有确切答案,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DavidKing建议“我们应该防止大气层的Co2浓度超过500ppm”;澳大利亚科学家Raupach主张550ppm才是浓度极限。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可能引发危险的Co2浓度阀值为560ppm——相当于工业化前Co2浓度280ppm的两倍。按照当前大气层Co2浓度2ppm为一年增长速度,到2100年560ppm这个临界值恰好被突破。更多的论述参见warwickJ.mcKibbin等鱼和熊掌兼得——中国的发展和规避Co2公地悲剧,经济增长、环境与气候变迁——中国的政策选择[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版:165-195

②Donalda.R.George等,经济增长研究综述[m],马春文等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版,第3页

③对人力资本的这种处理方法,参考了Grimaud,a.,Rougé,L.pollutingnon-renewableresources,innovationandgrowth:welfareandenvironmentalpolicy.Resourceandenergyeconomics,2005,27:p113

④这一分解模式同时暗含着的意思是:污染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对不可再生化石类资源的使用造成的,即在引入能源约束的同时考虑能源使用所带来的污染问题。

⑤虽然污染的减排和污染的恢复是明显不同的,前者是为了减少污染的流量,而后者是降低污染的存量。但本文这里的减排支出仍倾向于一种较为宽泛的理解,即为提高或改善环境质量而进行的各种投入,而不仅仅局限于为减少污染排放而进行的支出。

⑥虽然用各产业产出占总产出中的比重来表述经济结构更为准确,但这里用能源强度来反映经济结构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做法,当能源强度越大时,说明能耗大的产业(工业)在经济中占的份额较大,能耗较低的产业(三产和一产)在经济中占的份额较小

⑦严格意义上讲,能源的使用所带来的污染应该考虑污染的存量而非流量,Schou(2000)和GrimaudandRouge(2005)等为了分析的方便性,只考虑了污染的流量效应,本文沿用了这一处理方式

⑧这里为控制变量,通过改变控制变量,我们可以改变状态变量

⑨这里的影子价格是指状态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最大效用增加多少个单位

⑩具体求解过程由于篇幅所限,这里省略。

在很多的内生增长模型中,为了分析的简洁性,研究者都会把这一参数直接假设为1,而不考虑该参数的变化对稳态下增长率的影响,本文作者认为这样的假设是难以与现实相符的,所以对技术进步的假设采用Jones(1995)的做法,尽管这样给对后面的分析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该表述引自Grimaud,a.,Rougé,L.pollutingnon-renewableresources,innovationandgrowth:welfareandenvironmentalpolicy.Resourceandenergyeconomics,2005,27:p116

参考文献:

[1]aghion,philippe,andHowitt,peter.endogenousGrowththeory.mitpress,Cambridge,ma,1998

[2]aghion,p,andHowitt,p.a

modelofgrowththroughcreativedestruction.econometrica,1992,

60:323—351

[3]Brock,w.a.,taylor,m.S.economicgrowthandtheenvironment:areviewoftheoryandempirics.HandbookofeconomicGrowth,2005,1749—1821

[4]Garnaut,R.andHuang,Y.,2007.‘matureChinesegrowthleadstheglobalplatinumage’,inR.GarnautandY.Huang(eds),China:linkingmarketsforgrowth,asiapacificpressandanUepress,the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Canberra:9—29

[5]Donalda.R.George等.经济增长研究综述[m].马春文等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6]龚六堂.动态经济学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彭水军等.环境、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8]邱东等.中国不应在资源消耗问题上过于自责——基于“资源消耗层级论”的思考[J].统计研究,2007,2:14—26.

能源环境分析篇5

   论文摘要:农村作为社会的结构,总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以能源为动力作为物质基础的。因此,开展以农村为主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特别是把农村节能工作列入到规划中,加强节能管理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万元产值能耗达到同行业的先进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农村能源的综合建设,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能源建设方针:“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开发与节约并重”。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把农村能源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特别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抓紧抓实,因为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农村能源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具有光辉的发展前景。 

   搞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一是建立建全组织机构;二是加强对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领导;三是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五是加强农村能源产业和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六是加大对科技、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训;七是不断地深化改革,端正指导思想,加强法制建设方向;八是抓点带面不断开拓新领域,使新能源和农村能源的建设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1农村能源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环境问题,是当今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质量的恶化,对农业生物、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环境问题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农村地区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这两类环境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能源不但给农村提供了动力,而且带来了生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如新柴的消耗量方面,19世纪以前,由于需求量不大,砍伐情况并不严重,保持了生态的平衡,没有产生污染现象。而在最近的百多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生物质能源供不应求,使生态和污染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由于矿物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也为农村带来了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由于能源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对农村和能源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等都造成严重的危害和重大的损失。 

   2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农村环境的重要影响 

   矿物能源的开发,包含了开采、贮运、加工、转换到消费。在这全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如煤在开采过程中,首先是开采占地,它破坏了地表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农业生产。另外井工开采易造成地表的沉降或裂缝并改变水体形态及渗漏而影响农田灌溉,同时也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另一方面开采时的排污以液体、气体、固体同时存在,如酸性矿井水、泥浆、瓦斯、煤矸石等。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特别经数次堆放,会造成自燃、流失等大气污染,在煤炭的燃烧利用过程中,又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和灰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又如水陆石油的开发会造成海水域的严重污染,影响水产业的发展和造成农田的污染。石油在燃烧时也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采伐对环境的影响,如导致资源的枯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平衡;秸杆等大量燃烧,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农业减产等。如木柴在燃烧时会排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充分时会排放大量尘烟和颗粒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自然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自然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海洋能等。由于不同的能源各自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如水能在开发利用发电时造成的河川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库区大面积淹没及周围生态、自然环境、地表、土质、农业生物等影响。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在用地热发电时,由于开发利用过程中废热污染和排放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汞等。特别是其中的硫化氢在高浓度时会致人死亡。利用潮汐能发电时会造成海域的污染等。在太阳能大规模集中开发利用的地区,可能会造成太阳能的回流,影响局部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和生态失衡。太阳能电池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大量的有毒和可燃性气体,如三氢四磷、四硫化硅等。会对居民带来危害。开发利用风能发电时,会造成噪声的危害等。 

   因此,在开发利用自然能源时,必须充分考虑对局部环境的危害,并制订出预防措施。 

   4几个重要的能源环境问题 

   (1)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地球气候已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其原因就是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温室效应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极地冰雪的部分融化、海水变暖和膨胀,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居民的安全受到危协。另外带来的是干旱和沙漠化的扩大、旱涝频率上升和虫害增加等。 

   (2)酸雨的出现。 

   (3)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造成的。酸雨的出现,造成土壤酸化,肥力减退,农作物减产,森林衰亡,植被枯死,水体酸化和水产的影响等。 

   (4)臭氧层破坏。主要原因是氟里昂的大量使用,矿物能源的消费和生产化肥产生的氧化氮造成的可导致过量辐射的影响。 

   (5)烟雾。烟雾是燃烧含碳量高的燃料造成的烟雾污染,主要是煤的矿物能源消费排放的影响污染物占百分之八十,烟雾能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严重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也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能源环境分析篇6

[关键字]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重点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4-104-2

0引言

云浮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对行政区内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等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了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市、区(县)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规划要素的合理性,提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和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协调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推行云浮市“生态矿业、绿色矿业”的科学理念,在开发矿业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各种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规划概况

1.1矿产资源特点分析

云浮市矿产资源丰富,截止2007年,共发现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产274处,优势矿产主要是水泥灰岩、硫铁矿等非金属矿。矿产资源的开采,对水、大气、声以及生态环境均会产生一定影响。矿产资源规划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累积效应,同时矿产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分布不均匀和环境影响复杂等特点。

①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是在上千万年乃至上亿年的漫长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富集的,相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而言,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1]。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找矿方法和手段的更新,过去无法探测或者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伴随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投入能够得予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不断加强。

②矿产资源分布广泛且不均匀。在云浮辖区范围内,各县(市)乡镇均有不同的矿产产出,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由于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匀,在进行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无法像其它专项环境影响评价一样,用单一的环境指标来限定和评价矿产资源规划,再加上涉及面广还可能叠加了其它工农业污染源。因此有效的评价方法就是在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评价。

③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影响比较复杂。由于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不同的矿种开采方式各不相同,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也各不相同。例如云浮市水泥用灰岩、花岗岩等非金属矿露天开采,如果环保措施不当,爆破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噪声,又因为采取地表层层剥离的方式开采,对地形地貌、自然景观和植被生态等破坏明显,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废石堆积;云浮硫铁矿露天或尾矿石堆放场受雨水和地下水流经淋浸而产生酸性水污染附近的地表和地下水体,加上开采时间较长还造成了大面积的地表或大量的尾矿堆积,对地表生态的影响明显。金属矿产的地下挖掘、选矿或者尾矿废水涉及到重金属的排放,对地表和地下水系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周期一般较长,对水体、土壤的污染具有累积效应,尤其是云浮大型硫铁矿山和金属矿山的开采涉及到重金属的排放,对环境影响的累积效应不可忽视。

1.2矿产资源规划内容概述

矿产资源规划也称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涉及的内容包括矿产资源现状与形势、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还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图、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规划图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等图件。

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和规划方案环境可行性研究。另外,规划图件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对矿产资源规划图与上级规划、环境保护相关规划的图件进行叠图分析。

2矿产资源规划环评的重点

根据云浮市典型开采矿山的自然环境概况、矿产开采涉及的环境敏感问题、区域的主要环境制约因素等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针对矿产资源规划时间跨度大、生态、景观和社会经济影响大的特点,总结提出四个重点评价内容。

①确定合理的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包括识别环境功能及环境敏感区、识别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因素,并根据国家、广东省的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各个指标设置相应的评价目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云浮市矿产资源规划的总体特点,主要考虑以下六类环境因子:水资源与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与土地、水土、地质和社会经济,针对每一类环境因子选择具体的评价指标。

②规划符合性与协调性分析。包括与上一级规划的协调性分析、与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分析、与同层其他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③规划的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分析规划目标(指标)的合理性、开发利用总量及结构的环境合理性、开发利用布局的环境合理性,规划保障措施的环境合理性以及环境目标可达性。

规划目标的合理性分析,分析采矿权设置、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等目标是否符合相关政策和上层规划;分析矿产品产量与产值目标、矿业结构调整是否适应当地矿业经济发展需求;分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率等目标能否实现,是否符合云浮市矿产资源开发现状,且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

开发利用总量及结构的合理性分析,分析规划提出的开发利用总量调控指标,能否满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要求。规划开采规模结构的调整是否有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否有利于采用先进高效的抑尘技术,从而有效减少粉尘对周围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规划要求调整技术结构,能否有效控制矿山水土流失、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有利于生产矿山的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

开发利用布局的环境合理性论证,分析勘查规划和开采规划分区及采矿权投放是否综合考虑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矿产资源现状,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是否具有促进作用,规划实施是否有助于实现禁止区内关停、限制区内收缩、鼓励区内集聚的优化开采布局目标[2]。

环境保护目标的可达性分析,通过对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环境影响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分析,并结合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论述环境保护目标能否实现。

④环境影响预测。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对水、大气、土壤和声环境的影响,分析、预测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分析、预测不同开发强度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和重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另外还要预测规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源;明确各种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评价规划布局的生态适宜性、规划实施后区域环境质量能否满足相应功能区和各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并提出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推荐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以及替代方案。

3矿产资源规划环评的主要方法

规划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云浮市享有“硫都”的盛誉、素有“石乡”之称,是典型的矿业城市,矿业产值在全市工业产值中占有较高比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开发有一定依赖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动,矿产资源规划的产业结构、规模、布局会有所调整,因此,规划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单一的评价方法难以满足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实际工作中必须综合利用多种评价方法。

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来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的核查表法、矩阵法等简单易懂的方法,仍然可以运用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但由于规划基础条件的不确定性和规划具体方案的不确定性,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应考虑其适用性和可行性。

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流方法可归纳为4类。①政策和措施分析方法。如设立可持续目标和环境目标、加权比较法、环境承载力预测等。②稍加改动的传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如资料收集与分析法、现场调查与监测法,核查表法、强度分析和情景分析等。③现代信息技术方法。由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信息量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mapGiS等信息技术方法对矿产资源规划涉及的影响区域和环境背景进行识别,对环境变化进行预测和监测。④其它的一些专业性评价方法,包括模糊评判、层次分析法等数学模型和景观指数法等。

4结论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从根本上、从发展的源头上注重环境影响、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后患,使很多的环境问题从源头上得到根治。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预防和减轻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工具,能为规划编制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对于云浮这个矿业城市尤其重要,有利于推行“生态矿业、绿色矿业”的科学理念,实现矿业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建飞,王恩德.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及实例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5),85-89.

[2]李川,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与方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总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S].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2003.

能源环境分析篇7

论文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水资源综合规划层次分析法郑州市

论文摘要:从战略层次上对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以规划水平年2010年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aj{p)对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进行多方案比较:方案一(回用型);方案二(节水型);方案三(增量型);得出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对有关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将战略环境评价介入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规划实施对环境长远的、潜在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或规划调整建议,消除或降低因规划缺陷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研究区概况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总面积7446.3km2,总人口715.99万;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24.6%,淮河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75.4%;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29.6inln,年平均气温14℃左右。

郑州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河南省的1/2,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郑州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郑州市全面启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

2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内涵

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enviromnentalassessment,简称sea)是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e)的原则与方法在战略层次,包括政策、计划和规划上的应用,是eia从项目层次向战略层次的延伸和扩展。通过对一项具体战略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应用于决策中,消除或降低因战略缺陷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产生。

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属于规划层次上的战略环境评价,是对该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做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据此对规划编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否定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破坏的内容,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环境的危害。

3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评的工作程序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9个步骤(图1)。

战略环境评价在规划方案编制的初期即介入,通过对规划方案的分析和初步筛选、确定评价内容和范围与编写环境评价大纲、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指标的确立、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减免措施制定等主要环节,得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制定跟踪监测与后评价计划;结合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及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设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社会经济调查分析与评价、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评价、水利工程影响分析与评价等5个评价专题;在战略环境评价工作中充分注重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和公众参与作用的发挥。

4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体系

战略环境评价方法是指在sea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具体步骤中使用的技术手段、操作规程以及模拟模型等,这些共同构成了sea的方法体系。

参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t/t140--2003)的推荐方法j,结合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评不同评价环节的特点,本文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项目环境评价中采用的,可适用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如专家咨询法、核查表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另一类是在经济部门、规划研究中使用的,可适用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如费用一效益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等。在评价过程中,选取其中的两种或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某一环节的综合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各环节采用的评价方法见表1。

4.1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协调水资源、水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评价指标的筛选一般不宜过细、过多,应着重评价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区域性影响的因子。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区域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水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珍稀物种)、土地资源、环境卫生与健康等。

4.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应以评价区自然特征和现有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开发活动所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目标来建立。郑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现有水利工程标准低,防洪和供水能力不足;水污染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山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与盐渍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力度不够。

综合考虑上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战略环境评价的总目标,设立相应的环境评价主题,合理确立各评价主题的环境保护目标,并将环境保护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层(a层)。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最终目的。

准则层。是衡量总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包含两个中间层:主题层(b层)和状态层(c层)。b层是描述系统层的主体结构,由5个环境评价主题构成。c层是描述各主题层应达到的最佳状态,由13个环境保护目标构成,见表2第2列。

指标层(d层)。是描述各状态层属性指标及评价的基础,包含22个评价指标,见表2第3列。

5规划方案环境影响比较

以规划近期水平年2010年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多方案比较。

5.1规划方案概述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二是提高污水处理率,增加污水回用量;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节水措施。采取不同的实施措施可得到不同的规划方案。规划水平年2010年拟定的3个规划方案概述如下:

a.方案一(回用型)。以增加污水回用量为主,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区外调水量和节水措施次之;

b.方案二(节水型)。以强化节水措施为主,适当增加污水回用量、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

c.方案三(增量型)。以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为主,辅以节水措施和增加污水回用量。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年拟定的3个规划方案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3。

5.2层次分析法(ahp)及多方案比较

5.2.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5_。该方法能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评价系统中相互关联的各要素按隶属关系分解成若干层次,并按照上一层的准则对其下属层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利用数学方法求解各层次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与各要素参数值一并作为综合分析的依据。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定性与定量指标两部分组成。其中,定量指标以规划方案中可量化的指标为基础,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污废水排放率等;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评分法进行量化,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是否导致生态结构与功能变化等。通过分析规划涉及区域的环境特征,确定各层次的权重。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结合该研究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急需改善的现状,经济社会的权重略大于水资源,分别为28%、26%;考虑到水环境污染较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以及规划对本区域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等重要敏感对象的影响程度,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权重值均定为18%;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土地“三化”以及有效灌溉面积等方面,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因此土地资源权重定为l0%。结合ai-ip模型中各指标的具体情况,各指标参数的权重由区域环境特点及在相关因子中的地位决定,参数分值采用l0分制,以“l0,8,6,4,2”的等级分值依此代表影响程度的从大到小。各规划方案总得分由各分值乘以相应权重求和获得,分值越高,表示对总体环境的正面影响越大,负面影响越小。各规划方案最终环境影响得分可通过下式求得:

式中:e为某一规划方案环境影响最终得分;n为评价指标的类别数,(n=5);wa为i类别指标a层权重值;为i类~jjlj指标层权重值;wc为i类别指标c层权重值;wo为类nj指标d层(本身)权重值;e,为i类~jljj指标的专家评分值;m为i类别的评价指标数。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ahp计算结果见表2。

5.2.2多方案比较分析

由ahp综合得分表明,如果本次规划不实施(即零方案),规划涉及的区域环境影响综合得分为一,从各项指标分析,区域水环境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将继续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方案一的综合得分为694,说明在对水环境起到显著改善的同时,由于过于依赖污水回用,污水处理投资压力较大,污水回用量有限,社会经济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方案三的综合得分为564,说明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由于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方案二的综合得分为782,说明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全民节水意识的提高,较好地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各方案中得分最高,是本规划的推荐方案。

6结语

能源环境分析篇8

关键词: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060-03

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类型

指标是指研究客观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从事物内在结构和外部状况抽象出来的,以数据、符号或形容词等来表达,使复杂的现象简单化以便人们理解事物的本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定性和定量指标加以描述和评价。从功能上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为了分析和解释规划对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而将各种相关指标按一定结构形式组织起来的系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很多,常见的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1)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DpSiR)指标体系。(2)生命周期评价(LCa)指标体系。(3)基本的指标体系。

该研究使用基本的指标体系对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2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涉及全球和地方性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指标,还涉及特定的专项或区域规划与计划评价的各种因子。因此,一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但是往往受实际可获得的信息和经费、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限制,而只能筛选出若干个主要指标进行评价。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主要方法有文献查阅、类比分析、专家咨询以及公众参与等。其中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可以帮助解决指标之间相关性的问题。指标权重的确定可以用层次分析法、主观评分、灰色关联等方法进行。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流程见图1。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步骤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步骤如下。

3.1背景调查

背景调查是实施评价具体工作的起点,背景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环境现状,辅助识别环境问题和为影响预测和监测提供信息。一般情况下,背景调查包括自然环境调查、社会经济调查、生态与资源环境调查和环境政策研究。

3.2规划分析

规划分析是对规划本身进行系统分析,它是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影响途径和影响程度定性判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规划分析包括规划一般分析和缺陷分析,规划一般分析从规划内容、组织和过程3个方向进行。规划内容分析是一般分析的重点,工业园区规划的内容分析包括规划目标分析、园区现状分析和规划方案分析,它是针对被评价工业园区规划,以及与其相关的其它规划具体内容进行。

3.3环境问题界定

环境问题界定是在背景调查和规划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的。界定常用技术为类比法、文献调查、地图叠加、矩阵法、公众参与和专家判断;界定的目的是识别当前的环境问题、规划实施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规划缺陷可能施加的风险、环境与生态敏感区域、与全球可持续性有关的环境问题、具有累积效应的环境问题等,同时还要说明影响涉及的空间单元。

3.4确定环境目标

根据界定出的环境问题,结合文献查阅、评价专家个人判断,初步确定规划所需的指标框架。确定指标要尽可能全面,以备进一步筛选,一般应包括人口、资源与能源、生态与环境和社会、经济5个方面指标。

3.5初步确定环境指标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结合建设项目环评导则及国内外研究,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资源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指标主要有园区建设和营运期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各项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标主要有破坏植被、改变区域的地形地貌、缩小当地动物的生境、使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各项评价指标;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指标主要有永久占用土地、交通、景观、人群健康、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等各项评价指标。

3.6环境指标筛选与补充

初步确定的指标数目比较多,为避免信息重叠和确保指标的针对性和独立性、全面性,应对指标进行筛选与补充,筛选后的指标体系才是评价中使用的指标体系。

3.7确定指标与建立指标体系

结合工作经验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应以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层,包括环境指标、资源与生态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等3个准则层,每个目标层又进一步划分为具体指标,经筛选与补充后的各类指标依据一定的指标体系概念模型框架分组汇总后就构成了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4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建立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层次结构,即可具体划分为目标层、试虿愫椭副瓴恪R话闱榭鱿拢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其目标层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层下,按照资源与生态要素、环境质量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可分解为具体的准则层,准则层以下又可细分为具体的评价指标。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较大,应尽量选择相对指标,该文考虑到工业园区规划指标体系中重点指标的特点,将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划分为以下层次。

4.1.1目标层

目标层为指标体系的最高层次,确定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

4.1.2准则层

在目标层下可列准则层,将自然环境质量(B1)、资源与生态(B2)、社会经济(B3)作为第一准则层,第一准则层下可划分为第二准则层,这一层主要包括Bl中的水环境质量(C1)、大气环境质量(C2)、声环境质量(C3)和固体废物管理(C4)4个子统;B2中的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C5)和资源与能源(C6)两个子系统;B3中的工业发展水平及经济效益指标(C7)和其他指标(C8)两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分别设置反映其特征的综合性指标。

4.1.3指标层

指标层就是一系列可统计、量化的指标。指标的选择应从区域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出发,围绕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特点,依据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进行。该节以下内容即围绕指标层指标的选取及其依据展开。

4.2自然环境质量指标

4.2.1大气环境

主要污染因子为So2、pmi、nox以及其他特征污染因子。所以,选择评价区域主要空气污染物(So2、pm10、nox等)各项平均浓度(mg/m3)、空气质量超标区面积(km2)及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曝露于超标环境中的人口数及占总人口的比例(%)、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作为环境质量指标,选择万元工业净产值废气排放量(m3/万元)、万元工业净产值主要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t/万元)、工业园区主要空气污染物排放量(So2、pm10、nox、o3等)作为控制指标,选择主要工业区及重大工业项目与主要住宅区的临近度反映居民对工业园区在空气影响方面的主观接受程度。

4.2.2水环境

选择区域行业主要水环境污染物年平均浓度(CoDcr、BoD5、石油类、nH3-n、挥发酚等)(mg/L)、区域水环境溶解氧浓度(mg/L)、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其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作为反映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选择万元工业净产值工业废水年排放量(m3/万元)、万元工业净产值主要水环境污染物(CoDcr、BoDS、石油类、nH3-n、挥发酚等)排放量(t/a)、工业废水处理率与达标排放率(%)作为园区水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指标。

4.2.3园区营运期的主要噪声源是源区内工业机械设备运转噪声和生活噪声,根据《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的标准值限,选择工业区区域噪声平均值(dB(a))(昼/夜)作为控制工业区环境噪声水平,反映周围敏感目标对园区噪声的可接受程度。

4.2.4固体废弃物

园区在建设和营运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建筑固废、工业一般固废、工业危险固废、生活垃圾等,其中以工业危险固废对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因此选择万元工业净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t/万元)、危险固体废物年产量(t/a)、作为量化指标;以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作为无害化处理指标。

4.3资源与生态

4.3.1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

工业园区的建设、营运对生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水、气、声以及非污染方面,且影响程度较大,因此从生态保护角度上选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区域规划前后的植被覆盖率(%)作为反映区域生态基本状况的评价指标,选取生态敏感区中空气质量超标的面积及比例(%)、主要工业及重大工业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区域破碎情况主要工业及重大工业项目所占用的土地面积(km2),其中占用生态敏感区的面积(km2)和主要工业及重大工业项目与生态敏感区的临近度作为反映园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指标。

4.3.2资源与能源

工业园区的特点是使用资源与能源,所以如何有效地使用现有的资源与能源是关键,该研究选取矿产资源使用量(万t/a)、淡水资源消耗量(万t/a)、化石能源(煤、油、天然气等)使用量(万t/a)、上述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指标反映区域工业及生活方面的资源与能源的使用量与优化,选取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比例(%)指标反映区域资源与能源及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4.4社会经济

选择园区内工业总产值(万元/a)、工业经济密度(万元/km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作为工业健康、高效与可持续的发展评价指标,工业园区的建立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社会就业、产业结构调整、人们生活改善等方面,因此,选择对扩大就业的贡献、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对区域环境条件改善的贡献作为社会影响评价指标。综合上面所分析的指标,建立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4.5指标体系的特点

工业园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的研究程度还不深,还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在参考规划环评中工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国内外文献资料及国内几个发展比较好的工业园区(如苏州工业园、深圳高新区等)区域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深化、扩展、延伸形成的,该指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在该指标选取时,充分考虑了定量数据和非定量信息相结合的原则,有些指标是定性的,有些指标是定量的,有利于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2)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相结合。正向指标是指标数值越大对环境保护目标越有利的指标,负向指标是指数值越大对环境保护目标越不利的指标。(3)具有科学性。各指标具有明确的概念,并且具有较好的度量性,便于不同方案之间的比较。(4)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大部分都能从规划方案本身或易于从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相关部门统计资料中获取。

参考文献

[1]何德文,钱晓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2009(1):20-22.

[2]田,彭应登,王瑞贤.生态工业园区设计在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05-107.

能源环境分析篇9

关键词:喀什;城镇化;资源环境;耦合关系;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喀什经济特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收录日期:2017年3月3日

我国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地区,喀什是中国的西大门。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正式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为实现喀什地区乃至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喀什地区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布局分散、城镇结构不合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影响了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以及城市发展水平。而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推进城市化进程是缓解干旱区城市资源环境压力、克服生态脆弱劣势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必然选择。因此,在脆弱的绿洲生态环境约束下,持续推进城镇化,杜绝因城镇开发造成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恶性循环,要注重城镇的环境保护,选择适宜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特区城镇经济的良性发展。鉴于此,本文运用1999~2014年有关资源环境和城镇化数据,在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研究喀什经济特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

一、数据与变量

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15》、《喀什统计年鉴2015》,样本取喀什经济特区(不包括兵团农三师)1999~2014年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相关数据。为全面衡量城镇化水平构建了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在内的城镇化指数,以及包括城镇污水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内的资源环境支撑力和万元GDp能耗在内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标。城镇化水平用UR表示,资源环境支撑、压力分别用ZC、YL表示。本文数值差异大且指标是异量纲级,为了便于数据综合和统计计算,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无纲量化处理。木文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转化,标准化公式为:

二、实证分析

(一)方法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本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得出指标R的特征根、差贡献率以及方差累积贡献率,从而求出各指标综合得分并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用eviews8.0软件分析城镇化指标与资源环境指得分。

1、VaR模型有效性检验。为保证VaR模型动态分析说服力,需用Granger因果和平稳性检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喀什经济特区aDF统计量大于10%显著水平临界值,为非平稳序列,而一级差分序列在10%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序列,存在同阶平稳,可以进行协整检验。为保证模型的有效性及动态说服力,选取aiC和SC最小准则,确定城镇化指标和资源环境指标的滞后阶为2。进一步采用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来检验城镇化指数与资源环境指数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表1。结果显示,在5%显著水平下,喀什经济特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迹检验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值检验值在5%显著水平下,至少存在两个协整关系。(表1)

2、VaR模型稳定性检验。本文建立喀什经济特区城镇化UR与资源环境ZY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模型的稳定性。该模型aR多项式特征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之内,该模型具有稳定性。结果见表2。(表2)

(二)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动态分析

1、脉冲响应分析。本文对城镇化UR与资源环境ZY的有关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运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广义脉冲响应分析方法不依赖变量的排列顺序,可提高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我们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分析来分析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影响机制及影响程度大小。函数响应期设定为10期,响应结果见图1。随着城镇化冲击期数的增加,喀什城镇化响应值呈增加趋势,在第9期达到峰值,资源环境响应值不断下降,第1期为正影响效应的峰值,其后不断衰减,第9期最低,之后基本稳定,说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未导致资源环境总体状态变坏。(图1、图2)

喀什经济资源环境对城镇化的冲击作用分析。城镇化在受到资源环境的一个正向压力作用下,第1期内城镇化有所下降,第2期至第9期不断上升,第10期趋于平稳。可以看出,在资源环境压力下,城镇化发展受到抑制,长期会缓慢增加。

2、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主要来分析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资源环境支撑、资源环境压力变化的贡献程度,分析结果见表3。给出了城镇化变量不同预测期限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结果。喀什城镇化主要受自身的影响,其对自身的影响效应先降低后上升,资源环境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资源环境问题对其约束制约作用也逐步增大,但对其贡献度最大的仍旧是自身效应,资源环境因素不是阻碍城镇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要加强资源环境支撑措施或减小城镇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表3)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法研究了新疆喀什经济特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Va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显著。VaR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喀什经济开发区城镇规模扩张,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人口增加以及能源资源消耗增加,污染排放也大幅增长。在加快建设喀什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加重,从而也会对城镇化发展产生相应的约束作用,但是约束效应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发展喀什城镇化必须在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上实现突破,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发展过程中。推进水利、交通、能源、生态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兼顾绿洲生态瓶颈。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理念、生态立区意识,加快实施重点生态工程,走一条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喀什经济开发区跨越式发展和将其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

主要参考文献:

[1]万本太,王文杰,崔书红,潘英姿,张建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9.3.

[2]方创琳.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新疆南疆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及其对城市化的约束[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能源环境分析篇10

环境风险环境风险理论风险性分析评价方法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成为我国的发展目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不仅间接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成本,而且加剧了对人体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威胁。近年来频发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体现了我国在环境预警和环境风险评价方面的漏洞和隐患。2005年11月发生在吉林的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爆炸致松花江污染事件造成2人重伤,21人轻伤,5人下落不明,并引发吉林、黑龙江两省部分地区饮用水安全问题,其污染带甚至扩散至俄罗斯境内。2012年1月15日,广西龙江发生镉污染事件,致使龙江镉含量最高超标80倍,造成龙江河宜州拉浪至三岔段共有不同规格133万尾鱼苗、4万公斤成鱼死亡,涉及养殖户237户,下游柳州市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纵观此类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其原因之一均为对各类环境风险缺乏风险性评估和监管。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风险问题,我国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并颁布了相关法规文件。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八五”发展计划就将重大危险源控制列入其中,旨在从源头调控环境风险,进入21世纪后,国家多部委先后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全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质量核查工作方案》等文件,在明确环境风险评价与管控工作重要性的同时,提出初步的环境风险应急措施,并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开展环境风险评价与筛查工作。环境风险作为引发环境污染和突发环境事故的诱因,对风险载体进行风险性分析和风险水平评价就成为环境风险辨别和控制的主要依据。

1环境风险和环境风险理论

所谓环境风险(eR),通常指危害物质进入环境后而引发的事故危害,并采用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概率p(风险度)与危害后果C 的乘积风险值R表征,如式1所示:

R[危害/单位时间]=p[事故/单位时间]×C[危害/事故](1)

环境风险理论的形成是基于科学家对毒物风险理论的分析,分别判定毒害物质的致癌水平和环境影响因素,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着力研究风险性评价思路。通过进一步引入风险理论的概念,结合环境污染事故概率和危害后果评估,构建了从源头分析出发,科学评价风险水平进而实现控制危害后果的方法体系。最终以环境风险受体为研究终点,建立了包含风险源筛选,风险水平评估和风险水平判定的环境风险理论,如图1。2环境风险性分析研究进展

环境风险作为尚未完善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理论,其风险来源、风险类型、风险扩散和作用特征的相关分析是充实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合理的分析才能制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方法与评价模型。

风险来源通常指可能导致风险事故和风险危害的根源或者状态,也就是说风险来源作为环境风险载体,其自身的存在状态和形式是决定环境风险表现形式。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09)是基于西方国家的风险源理论而制定的。由于危险化学品自身的毒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旦因泄露、爆炸或非正常排放接触人体或进入环境,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风险后果,因此危险化学品一直被认为是现存量最多,危害程度最大的风险来源。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的定义: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作为影响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危险源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潜在危害性、存在条件和出发因素。

环境风险的风险类型同样取决与风险来源的固有特征,因此,合理的划分风险的类型是科学合理的分析环境风险特征和并控制环境风险的依据。风险的合理分类是风险源筛选的重要前提,根据不同类型风险源可以采取相应的源强分析和风险分析方法,对风险强度和风险作用水平进行评估,从而划分环境风险级别,以此提出控制环境风险和管理环境风险源的措施,实现遏制环境风险的目的。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中,同时按照危险化学品的风险事故类型和化学性质对风险源进行分类,并对筛选各类型化学品的临界值进行定量,作为判定存在于单元内的风险化学品是否为环境风险源的量化标准值。从环境风险转移和传递的角度分析,环境风险通过不同的移动形式和存在方式会将风险源和风险受体联系起来,依据风险源的移动性分类时将风险源分为车辆、船只和管道运输三类风险源,以及由环境风险源所处单元的行业类型对环境风险源分类的方法,可以直观表现出环境风险源的所处状态和环境风险的地理位置等信息,便于环境监管部门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风险源采取分级分区域管理,进一步提高风险分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风险受体作为可能性环境危害的作用终点,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3类风险受体采取不同风险评价和管理方法,能够明确环境风险影响和扩散范围、风险事故类型及特征、受体情况和环境触发机制,使各级风险监控和应急部门明确各自责任,对环境风险受体采取有效的风险保护措施,并提高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响应能力。

环境风险的风险性分析方法是建立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基础理论。环境风险通常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中表现出其固有特性和迁移转化规律,在污染事故发生过程中涵盖了环境风险因子的释放、风险因子的转运、受体暴露与受损3 个阶段(见图2)。在这3个阶段中,环境风险因子将各阶段风险载体和风险受体联系起来,当风险控制失效时,风险因子脱离风险载体进入环境或接触环境风险受体,进而产生危害作用。因此,控制环境风险就意味着需要正确的甄别环境风险载体(风险源),通过建立合理的风险评价方法认知环境风险强度,进而防止风险因子进入环境造成风险性后果。

3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建立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环境风险进入环境或接触风险受体而导致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为环境风险监管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评价方法可以直观的表现环境风险特点,而评价结果则提供风险源强,风险水平,事故概率和受体脆弱性等信息。

在环境风险源项评价中,西方各国的评价方法和规范标准最为完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塞维索法令Ⅱ(Seveso Ⅱ)美国epa制定的化学品事故防范风险管理指南(General Guidance on Risk management programs For Chemical accident prevention)都从风险物质的角度出发,对各物质人体危害性和环境风险性进行分析评估。给出量化的环境风险源临界值从而实现甄别环境风险源可以有效的减少风险识别工作量,快速准确的定位风险载体。划定环境风险源临界值主要基于危险化学品的毒理性质。通过研究风险量化模型建立危险化学品自身性质与环境风险之间的关系。若想实现对风险源有序管理,对环境风险源风险强度进行分级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来源和依据。其中,黄丽娇基于环境风险评价和灰色系统理论,建立聚类分析方法用于划分风险源等级;Goodsell运用毒理学的生物测试方法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

结合环境风险源项分析评价结果,通过模型分析实现对环境风险的评价和风险水平分级是如今环境影响评价中比较常用的做法。美国科学院于1983年提出“四步法”:危害评估、剂量-效应关系评价、暴露分析和风险表征成为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领域的基础理论。美国颁布的《暴露风险评价指南》,《致癌风险评价指南》和《化学混合物的健康风险评价指南》更是被我国借鉴参考用来指定环境风险相关标准法规。环保部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中规定:对于风险事故,在有必要也有条件时,应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或环境风险分析,同时明确评估方法的缺少会影响我国环境风险控制和预防工作。通过对环境风险存在和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可知对环境风险从风险源至环境风险受体整个过程进行模型评估十分必要。Darbra等通过实例研究,基于模糊逻辑提出将危险化学品突发事故的评估程序分为物质危害表征、土壤和地下水脆弱性界定,工厂防护措施识别三步。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ma等建立的应对突发事故环境风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方法,不仅引入临界值的概念筛选环境风险源,并对风险表征载体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应用简易的环境风险分级矩阵实现对环境风险的分级,意味着国内的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已开始由理论性研究转向应用性研究。

以提高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目的的研究,必须由实际出发,对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实例进行分析,总结环境风险特点,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先行构建环境风险分析评价方法,最终通过验证而推广共性理论方法。完成了单一源或受体的风险评价,进一步考虑多点多源的环境风险影响体系,从源的危险类型出发,对区域环境风险扩散和影响范围、环境风险跨界效应以及区域风险事故连锁效应评估结合起来,克服我国环境风险评价中的不足,构建规范的环境风险治理体制。

4存在问题与展望

目前,我国已经将环境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体系。但由于相关起步较晚,合理统一的规范制度尚未形成。同时,对于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和模型的选取大多基于国外研究,如危险源辨识中临界值源自美国的风险管理计划,并未针对我国特有的危险化学品数量和种类特征进行分析和计算。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偏于理论性研究,可应用于实际风险源识别和风险管理工作的方法较少且准确性较差。面对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体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认为今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方法研究:

(1)详细调研我国现有危险化学品数量和种类,通过实例研究,确定环境风险源临界值计算方法和标准规范;

(2)建立详细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案例库,进而总结环境风险特征和表现形式,应用于方法研究和体系构建中;

(3)对于关键环境风险受体和区域,分析风险受体脆弱性,环境风险扩散原理和风险消除措施,细化风险来源筛选,风险后果评价和可信事故概率判定方法,形成基于局部受体和地区的环境风险评价共性方法。

(4)规范环境风险分级体制,通过分级预防,分级监管和分级应急,实现从源头遏制环境风险事故发生,快速有效降低环境风险事故危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开展基于风险的检验(RBi)技术试点应用工作的通知[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06,22(6):4-5.

[2]杜锁军.国内外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31(5):193-194..

[3]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

[4]何叶培. 危险源的辨识[J].杭氧科技, 2008, (2):29-33.

[5]Glenn w, Suter ii, theo Vermeireb, et al.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Health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J]. 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2008, (207): 611~616.

[6]毕军,杨洁,李其亮.区域环境风险分析和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7]Van Leeuwen F X R. Safe Drinking water: the toxicologist's approach[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00, 38:S51-S58.

[8]黄丽娇,郑洪波,包存宽. 化工区风险源的灰色聚类分级方法的研究[J]. 四川环境. 2009, 28(6):92-96.

[9]Goodsell p J, Underwood a J, Chapman m G. evidence necessary for taxa to be reliable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r impacts [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9,58(3):323-331.

[10]naS: Risk assessment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anaging the process [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