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动物医学和兽医学的区别十篇动物医学和兽医学的区别十篇

动物医学和兽医学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0:54

动物医学和兽医学的区别篇1

2014年10月26日第五届中国兽医大会在青岛隆重举行,本次大会评选出了2014年度中国十大杰出兽医,中国兽医协会自2012年起每年开展一次评选活动,活动旨在树立行业形象楷模,加强模范效应,宣传中国杰出兽医的先进事迹,为兽医行业的积极、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强大而可靠的前进方向、发展蓝图与精神支持。今年的评选,特别关注基层兽医工作,经过各地推荐、评选委会员筛选、候选人公示与网络投票、协会常务理事审定后,公布了最终的评选结果。

陈武,博士研究生、教授,工作于北京农学院,从事兽医行业30年,倡导和实践中国特色中西结合诊疗,创建中西结合专家诊室和中西结合国际动物诊疗中心,通过中西结合诊治宠物疑难杂病上万例,效果显著,获社会和国内外同行高度好评,获北京市小动物诊疗行业突出贡献奖。创建“中国传统兽医学国际培训研究中心”,培训国内外兽医师,推广中兽医技术3000余人次,为中兽医继续教育和人才培养贡献颇多。邀请国外专家举办诊疗新技术培训30余次,培养青年兽医师2000余人;连续多年派遣临床兽医研究生和青年兽医师50余人赴日本进修学习,为提高兽医诊疗水平不遗余力。获科技发明专利3项,为新型抗炎和促生长的绿色中兽药研究开展了有益的尝试,相关中药对猪呼吸道综合征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指导国内兽药企业成功研发宠物皮肤病和耳病专用新兽药,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企业重获生机。在教学方面主要负责《中兽医学》、《中西结合兽医临床技术》、《中兽医针灸及方剂学》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及“中国传统兽医学国际培训研究中心”留学进修人员的《小动物临床针灸和中药学》。在科研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中药抗炎和针灸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具领先水平。

潘庆山,高级兽医师,工作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从事兽医行业34年,1980年至今一直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主要从事动物临床诊疗、兽医本科生、研究生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讲授本科生犬猫疾病学、研究生的临床病例分析、高级外科手术学及兽医临床进展的部分教学课程,在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有较高而全面的技术。特别是在外科疾病和外科手术方面是目前全国公认领头人物之一,在脊柱神经外科、各种骨科疾病手术、骨科整形手术、胸外科、腹腔外科、泌尿外科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自2003年起受聘为北京市兽医总站宠物执业医师主考官,先后培训、考核15期,628人取得北京市执业医师资格;初级宠物执业医师培训、考核5期,201人取得初级执业医师资格。每年多次为全国同行业协会讲授课程传授技术,提高兽医的技术,缩小差距,并多次到全国小动物医院演示手术进行手把手的传授,让他们真正学到了正规的操作技术。1997年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华中地区科学推广二等奖,2006年、2007年获北京市兽医总站、北京宠物诊疗行业协会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台湾信元制药临床兽医园丁奖,2011获东西部兽医师大会中国小动物临床医学杰出贡献奖。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文章85篇,出版著作19本。

叶得河,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工作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从事兽医行业25年,从1984年毕业后,一直在动物医院从事兽医临床诊疗工作,1984-1996年期间主要从事大动物疾病诊疗,每年接诊临床病例2000例以上;1997年开始从事小动物疾病诊疗工作,得到了动物主人和业界的一致好评。在甘肃省边远高寒阴湿地区八县十七乡科级扶贫工作期间,主要承担兽医技术推广和应用,为农牧民传授牛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防治的实用技术,举办培训讲座,使农牧民认识到畜禽疫病防治的重要性。2010-2011年,对兰州市宠物猫、流浪猫、宠物狗、流浪狗的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了调查,掌握了兰州市犬猫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发表了2篇sci论文。先后赴西藏、昆明等地进行乡村兽医、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等相关兽医培训,并取得良好效果。多次赴奶牛场、猪场、羊场、鸡场等养殖场参与和指导畜禽疾病防治工作,科学制定免疫程序,举办兽医技术讲座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参加兰州市动物园野生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洪猛,高级兽医师,工作于贵州省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兽医行业27年,1988年7月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牧医系兽医专业,现任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级兽医师,在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战役中,与同志们一道日夜奋战,成功阻击了家禽H7n9流感和小反刍兽疫疫情,全市多年来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并主持实施了《规模猪疫病综合防治技术》、《铜仁地区动物疫病普查》等项目,先后获得“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一项、省农业丰收计划二等奖二项、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担任《地区治·畜牧志》的副主编,负责动物疫病方面的编写工作,10余篇。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一直战斗在动物疫控战线,跑遍全市10个县区、169个乡镇,总结上一年的防疫工作经验教训,组织实施并在集中防疫过程中带领有关工作人员经常深入一线,明察暗访,多方了解实际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担任铜仁市动物疫控中心主任以来,通过打造防疫、检测、应急三大体系,构建了有效的动物防疫屏障。

李德印,副教授,工作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康旭宠物医院,从事兽医行业25年,自198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及兽医临床工作,不间断的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从事过牛羊病、猪禽病、马属动物疾病及宠物疾病的诊疗,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培养了临床教研室多个专业教师的临床技能,在河南省范围内培养了一大批理论知识系统、临床技能过硬的小动物临床医生,多年来组织了多次小动物临床医生专业培训班,为河南省的宠物诊疗行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创办康旭宠物医院三家,目前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强的宠物医院之一。先后在Cn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著作六部,获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河南省科技厅科研成果二等奖两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项。现正在主持河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人畜共患病-宠物弓形虫病诊疗方法的应用性研究”。

史会敏,研究员、高级兽医师,工作于大庆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从事兽医行业29年,2003年独自组建的大庆市动物疫病监测中心(后改名为大庆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曾多次接待国内外同行参观学习,在实验室建设及业务方面是黑龙江省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专家,在重点动物疫病防控和实验室管理检测等方面也是大庆市政府认可的专家。2004年作为黑龙江省唯一兽医专家参加农业部《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评审工作,并录入农业部专家库。2007年带领职工仅用半年时间完成了黑龙江省资质认定全部要求,并顺利通过了全国省资质认定。2010年中心实验室在黑龙江省地级市第一个通过了全国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同年又顺利通过了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资质认定三年复审。主持编写了《大庆地区化验员使用手册》,每年对大庆市所辖县区兽医实验员进行业务培训,培养出一批能胜任的动物疫病监测化验队伍。带领大庆市动物疫控中心与八一农大、东北农大、哈兽研、兰州兽研建立了协作关系,成为东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2004-2006年,组织研制了大庆地区小鹅瘟卵黄抗体制备,连续三年生产的小鹅瘟副粘病毒卵黄抗体,使全市小鹅成活率在90%以上,得到了很多养殖户的认可,为养殖户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预防了小鹅瘟疫病发生,取得了经济和社会的双丰收。

李永刚,高级兽医师,工作于隆德县动物疾控中心,从事兽医行业33年,在几十年的基层工作中,积极开展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先后开展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监测、诊断,牛o型、亚洲i型及a型口蹄疫的流行病学调查,加强疫病的免疫接种和消毒,防止了疫病的发生和流行,24年来,共免疫接种牛口蹄疫28万头次,猪口蹄疫35万头次,鸡禽流感70万只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检疫工作累计牲畜120多万只次,同时,还充分利用下乡搞服务的时机进项调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志一起器材制定了《隆德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隆德县重大动物疫病免疫计划和方案》、《隆德县乡镇畜牧兽医站十四乡制度》、《隆德县规模养殖场消毒技术规程》、《隆德县规模养殖场监管工作方案》、为促进全县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陈世堂,高级兽医师,工作于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兽医行业34年,1981年毕业于青海涅源畜牧兽医学校,现为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家畜病院专业技术人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兽医临床诊疗和科技推广服务工作,长年坚守在基层畜牧生产一线,立足岗位,服务“三农”,为青海省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平均每年免费举办畜禽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培训班几十次,年培训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1000人次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极大的提高了广大基层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民群众的科技素质,有力地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作为农牧服务热线(12316)的省级专家,经常通过热线电话或亲自上门认真解答和处理农牧民群众在畜禽养殖和疫病防治方面的有关技术难题,年接听咨询电话1000余次,上门解决技术难题几十余次,收到了广大养殖户的一致认可和好评。长年深入西宁、海东、海北、海南等地的规模养殖场和农牧民家中开展上门服务,对动物营养、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疾病诊疗等进行技术指导,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解决养殖企业和农牧民群众在畜禽养殖、动物疫病诊疗防治等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对重点场、户联点上门服务,有力促进了先进适用防疫技术的应用,同时通过以点带面对全省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受到了基层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

动物医学和兽医学的区别篇2

1兽医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双重管理存在监管漏洞

目前19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属区尧乡镇共同管理,属于双重管理,即业务上受区畜牧兽医站管理,人员尧经费由镇政府管理。区畜牧兽医站制订业务上的规章制度,但无法对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尧业务成绩进行考核,而镇政府对业务上了解较少,对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考核存在困难。不同部门之间协调不到位,存在监管漏洞,工作上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对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的管理与考核,不能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易造成队伍混乱,各行其是,对区畜牧兽医站分配交办的业务工作敷衍应付。

1.2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覆盖面不足

辖19个镇,辖区总面积1525.74km2,仅设置动物卫生监督所,乡镇无动物卫生监督所,不利于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加之区动物卫生监督所人员不足,监管力不从心,很多职能依赖镇畜牧兽医站协助履行。而镇畜牧兽医站本身人员不足,难以对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易导致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搪塞了事,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1.3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目前,各畜牧兽医管理机构及镇畜牧兽医站都面临专业人员缺乏的困境。核定区畜牧兽医管理机构编制共30人,现实有在岗人员17人,缺编13人,占43%曰核定镇畜牧兽医站编制66人,现实有在岗人员50人,缺编16人,占24%。与此同时,的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区生猪尧羊尧家禽饲养量分别为83.80万头尧51.91万只和1909.20万羽曰肉类总产量6.99万t,增长7.7%曰禽蛋产量2.76万t,增长3.0%曰畜牧业总产值达13.37亿元,增长11.38%。现有的畜牧兽医从业人员远不能满足畜牧养殖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养殖小区尧标准化饲养尧疫病监测尧养殖治污尧生猪保险尧良种补贴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工作量增多,人员的严重缺编为畜牧兽医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新的难度。

1.4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技术人员知识老化

现有的畜牧兽医专业服务人员中,基本是50岁以上的一代人在支撑。镇兽医站的50名在编人员中,34名为50岁以上人员,而村级防疫员则基本为50岁以上人员。从专业技术职称上看,镇畜牧兽医站中级职称人员偏少,高级职称处于空白,其中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26人。村级防疫员中没有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多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近几年,的畜牧养殖业向着多元化发展,养殖品种不再是单一的猪尧禽尧羊,特种养殖蓬勃发展。蜜蜂尧兔子尧野鸡尧野鸭尧孔雀尧鸽子尧麝香鼠尧甲鱼尧扣蟹等特种养殖对畜牧兽医服务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畜牧兽医服务人员由于缺乏技术知识更新,知识老化,观念陈旧,在服务中只会按部就班,以几十年来沿用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不断变化的畜牧生产问题,无法承担起现代畜牧业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无法解决畜牧业发展的新情况尧新问题[1-3]。

1.5村级防疫员素质低尧待遇差

村级防疫员主要是由镇人民政府以技术服务方式聘用,实行购买服务,按劳取酬,省尧市每年对村级防疫员也有一定补助,但由于上级部门对拨款说法不明确导致村级防疫员补助难落实。2012年,江苏省里拨款108.54万元作为村级防疫员的免疫注射劳务费,但后续文件又将该款作为防疫经费。由于前后对所拨钱款用途的说法不一致,导致基层部门在钱款的使用上瞻前顾后,不能及时地把补助款发放到村级防疫员手中。村级防疫员报酬低,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又没有落实职工养老保障待遇,造成畜牧兽医大尧中专毕业生宁愿待业或从事其他工作也不愿从事村级防疫员的工作。现有的防疫员文化程度较低尧业务技术水平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免疫质量得不到保证,存在疫情发生的风险。

2对策

2.1调整管理体制

按照国务院和江苏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调整兽医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人员尧经费尧业务统一归口于畜牧兽医站,由区畜牧兽医站统一管理和领导。区畜牧兽医站负责乡镇兽医站和基层兽医人员的管理与考核,将年终考核与工作能力尧业务成绩结合起来,引入绩效工资制度,全面提高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工作积极性[4-5]。

2.2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所建设

设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或派出机构,由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统一管理。所辖的19个镇不必每个镇都设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可以根据各镇饲养动物的数量及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量的大小将相邻的几个镇划分为一个区域,设立一个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由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来执行所辖区域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接受区动物卫生监督所领导。

2.3充实兽医服务队伍

一是在科学设置岗位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招录畜牧兽医大专院校毕业生,补充人员,充实队伍。同时为了留住人才,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在基层工作,可以对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聘上适当给予优惠政策曰二是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兽医人员编制管理,防止其他单位占用基层兽医站人员编制,切实保证兽医人员安心从事业务工作曰三是要吸收兽医专业大学毕业生加入到村级防疫员的队伍中来,提高村级防疫员的整体素质[6-7]。可以借鉴野大学生支援西部冶的模式,对从事村级防疫员达3年以上的大学生在招录在编兽医人员时给予照顾,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4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冤畜牧兽医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工作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鉴于目前全区冤畜牧兽医队伍普遍存在的年龄老化尧知识陈旧的状况,必须提高冤畜牧兽医队伍业务素质。积极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大中专院校的资格学历考试和函授学习,同时聘请专家及大学老师不定期授课培训,每2年进行1次专业技能考核,考核成绩纳入职称职务晋升参考。对于村级防疫员队伍,要有计划尧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岗位培训。分批对村级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尧基本操作技能尧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拓展基层兽医人员知识面,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技能。通过培训和自学逐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更好地为畜牧业生产服务。

2.5提高村级防疫员待遇

动物医学和兽医学的区别篇3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促进我市畜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政发〔2*〕119号)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我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畜牧业在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现行兽医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尤其是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职责不清晰、基层防疫人员缺乏、力量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在国际国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局部蔓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我市作为畜牧大市且位于四省交界处,防疫任务十分艰巨,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公共卫生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兽医管理体制,已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动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责、理顺关系,逐步建立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动物疫病防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健全畜牧兽医工作体系

(一)建立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市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县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名称统一为“××县(区)畜牧局”。具体机构设置由县区人民政府在不突破机构限额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根据县区畜牧业发展和兽医工作需要确定。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为政府工作部门的,要按程序报批。上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要加强对下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的指导;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进一步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市、县区组建动物卫生监督所,作为行政执法机构,依法承担动物防疫、检疫与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执法工作。同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对其进行管理,并加强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建设。

(三)建立健全兽医技术支持体系。要按照综合设置的原则,整合现有兽医技术支持机构和资源,组建市、县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健全兽医技术支持体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兽医技术资源,通过充实力量、资格认可、安全监管,切实加强兽医实验室建设。

(四)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根据公益性职能和经营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各县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根据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检疫工作需要,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派出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畜牧兽医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所需编制从原乡镇畜牧兽医站编制划转,或在县级事业编制总额内调剂解决。对原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饲料兽药经营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

(五)聘任村级动物防疫员。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凡饲养畜禽的行政村,原则上要聘任村级动物防疫员,协助做好动物防疫、检疫、疫情报告等工作。村级动物防疫员,可视畜禽饲养规模,每村聘任1至2名。村级动物防疫员由县区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和组织技能培训。根据村级动物防疫员所承担的任务,可给予其一定的误工补贴。补贴标准由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经费由县区财政承担。

三、建立和完善兽医工作保障机制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财政保障机制。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统一管理。对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扑灭以及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等经费,由各级财政纳入预算、及时拨付。执法机构依法收取的防疫、检疫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经费使用情况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二)积极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从事兽医工作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资格认可、政府任命等程序,可进入官方兽医队伍。从事动物疫病诊断、治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人员,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试,取得执业兽医资格。从事兽医化验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等职业的人员,应经培训考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

(三)切实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强化对现有畜牧兽医人员的培训,通过强制性措施提高现有人员素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充实基层兽医队伍。通过搞活用人机制,落实岗位责任,推进规范化管理,造就一支过硬的兽医队伍。

(四)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各级兽医工作机构的设备、条件,高标准建设各级各类兽医实验室。加快防疫、检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疫、检疫手段,提高诊断、检测能力和生物安全水平。

(五)推行畜禽规模化、标准化饲养,积极推动畜牧兽医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发展畜禽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努力减少畜禽散养。加强优良畜禽品种的繁育、引进和推广,提高优良畜禽品种覆盖率。规模饲养场和加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与管理人员要接受畜牧兽医技术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认证。饲养场(户)要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接受动物检疫。积极推动畜牧兽医信息网络化建设,建立健全畜禽饲养、出栏、免疫、检疫档案。搞好对畜禽屠宰加工、国内销售、进出口贸易的调查研究,及时提供畜禽产品产销信息,建立市场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内外动物疫情的搜集整理,搞好我市疫情的分析监测,为做好动物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信息指导。

动物医学和兽医学的区别篇4

预防兽医学是研究动物传染性疾病及侵袭性疾病的病原特性、致病机理、疾病流行规律、诊断以及预防、控制的原理及技术的科学。本学科主要由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等多个相关二级学科组合而成,研究范围涉及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感染对象,深入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是兽医学一级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体现。该学科不仅事关动物保健,还直接服务于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动物检疫、生物制品、兽医卫生行政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1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把握

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由于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及应用认识不充分,他们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重复国内外最新研究,表现为对国内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的跟踪性研究很多,①因此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研究内容过分集中和单一,很难有创新和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管理专家们指出:今后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应把预防兽医领域经典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基础理论同动物实验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才能进一步扩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最终把病原落实到易感宿主动物,把病原和构成病的易感宿主动物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阐明病原的致病机理,在弄清病原致病机理的基础上,才能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防制产品,制定恰当的防制措施,减少动物传染病所带来的损失。

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还应立足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视研究畜(禽)群中宿主动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物的易感性、病原对不同易感宿主的感染规律,研究病原生态学,阐明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病原在畜(禽)群中的共同存在以及不同病原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原的变异及重组等对其毒力和致病性的影响等,②这样不仅能把新技术更好地加以运用,同时也能解决我国畜牧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预防兽医学问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应结合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导向和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研究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细致的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2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作为预防兽医学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在预防兽医学的病原学、免疫学和疫病预防与控制学研究等方面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形成和发展以及与预防兽医学其它学科如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它学科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预防兽医学在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病原的生物特征、发病规律、致病机理以及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③因此,作为预防兽医学的研究生,广泛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对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拓宽其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将其与其他课程密切联系起来。

3教师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单单是研究生的导师,它还包括了不直接承担指导研究生研究任务只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和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责任,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导师作为主导指导研究生在其他教师的课堂或实践教学下,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导师指导下独立选题或完成导师承担的课题,不管是独立自主选题还是完成导师的研究课题,都需要研究生以课题为载体,完成课题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但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培养下,以研究生本人在长期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完全可以获得和不断提高的。从总体上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教学令人堪忧、导师指导不尽人意、学生素质下降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不严等,严重影响了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教育

转贴于

资源的紧缺、教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的不利影响,研究生教育从精品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学生素质难免良莠不齐,再加上学校对教师和研究生的管理的松懈,教师和研究生都没有充分重视自己的职责,教师没有严把教学质量关和研究生论文质量,学生停留于应付论文,甚至出现大量的论文抄袭现象等,同时研究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与国内教师比较,国外教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提倡,他们在研究生生源上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后,在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上充分发挥培养研究生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科研能力的作用,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导师指导方式,促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④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不断加强对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动手能力和接触生产实践环节的培养,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一手研究材料,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4实验室是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必要的硬件支撑

动物医学和兽医学的区别篇5

按照局党组分工,我分管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和兽药等业务工作。为了更好地把工作做好,我加强了政治理论学习,更好全面掌握业务知识,不断尝试新的工作任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好每一项工作,为领导分忧,为群众服务。现就一年来学习工作情况述职如下,请予评议: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开展学习实践发展活动,用科学的思想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做到讲党性、讲纪律、讲原则、讲风格,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己。通过不断深入地学习,自己的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具有了明晰的政治鉴别能力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在政治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求实苦干,脚踏实地,以局工作为己任,团结局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尽职尽责,为全市畜牧业发展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

二、业务工作方面

1、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工作:今年是全国开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第一年,实行执业兽医制度,既是深化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兽医制度建设、提升兽医队伍能力素质的需要,也是兽医职业化发展、行业化管理的必然要求。为切实做好XX年全市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工作,一是成立了全市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工作,具体负责落实考试组织实施中的各项具体事务。二是组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领会省局会议精神,及时研究、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周全的、针对性强的《市XX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实施方案》、《考点考试实施阶段工作方案》和《考点考卷接收、运送、保管和答题卡回送方案》,并与公安局、保密局、卫生局和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沟通协调,制定了《市XX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急预案》,使各项保障措施能切实落到各个环节上。三是组织相关考务人员认真学习了《XX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教务管理手册》、《关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相关问题的说明》及《执业兽医管理办法》等相关办法和文件,以便进一步提高考务人员对相关考务知识的掌握,为更好地解答拟参加考试人员的咨询。四是广泛宣传,积极做好动员工作。4月22日,举办了市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培训班,全市动物诊疗机构、兽药经营企业、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和销售兽用生物制品的兽医人员共计100多人参加了培训班,发放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宣传资料300多份。

2、防疫工作:为全面高质量完成我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按照省局的具体要求,一是我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于4月20日和9月13日分别召开了春、秋两次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对全市防控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并于6月30日组织召开了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员单位会议。对前三年全市重大动物疫病各项防控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指挥长王育伟副市长对今后三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会上对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员单位负责人进行了重新认定,签订了《市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通过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强力推进两次集中强制会战及长年补针,使我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全面完善了动物疫情预警预报防控机制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完善了《市防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市局多次下发了文件和通知,用于指导全市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并取得显着成绩。三是落实防疫工作经费,全面做好免疫抗体监测和流调工作,按照《XX年黑龙江省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通知要求,全面部署了我市日常监测和集中监测工作计划,克服了资金紧缺、人员少等不利因素,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市的全年监测和流调工作。四是加大区域督导力度,很抓工作落实。按照《黑龙江省重大动物疫病工作区域督导责任制方案》的通知要求,及时调整了市(县)区两级督导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要求,各督导组都能够定期不定期地深入督导区域,做到进场进村入户,指结完善工作,发现问题及进解决,有力地推进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了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3、检疫、监督工作:为了做好全市的检疫监督工作,保障全市人民吃上放心的动物产品一是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知法、懂法、守法意识。我们采取不同形式,定期不定期组织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包括出动宣传车、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宣传材料,为广大市民提供咨询服务等形式。通过广泛宣传,不仅提高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和广大消费者的保护意识,也树立了动物卫生监督执示部门良好形象,为保证开展动物防病监督工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二是加大检疫力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全市屠宰场在动物入场院前必须索取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证明。对无证的坚决不允许入场。屠宰检疫进严格按照检疫操作规程检疫,做到随宰随检,不漏检、不误检。做到了屠宰检疫率100%,上市动物产品持证率100%,病害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率100%。三是加大对违法行为查处和案件查处力度。全市都加强了对规模养殖场的监管力度,规模养殖场全市建立档案并签订了《承诺书》加强日常对流通环节监管力度,特别是对外埠肉进入我市进行监管,对外购动物实行了双向隔离、双向检疫,有效地控制了外疫的传入,做到了违法行为处罚程序符合要求,执法案卷制作规范。

4、兽药管理工作:按照省局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兽药经营资质的清理活动,依法查处和取缔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和擅自经营疫苗等违法经营行为。一是组织建立省、市、县三级假劣兽药案件举报和信息互通制度,对举报投诉的制假线索,及时立案、认真排查,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坚决取缔制假黑窝点。二是加大对兽药监管力度,对无证经营和不具备经营条件的兽药经营企业和动物诊疗机构坚决取缔。三是加大了对养殖企业(户)的用药监督检查和指导。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和散养户分别对待,采取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规范兽药使用的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对兽药质量监督和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的监测力度,及时掌握全市兽药产品质量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现状,建立源头追溯机制,严厉查处使用违禁兽药和违规使用兽药行为。

5、乡村兽医登记工作:乡村兽医登记工作今年全国刚刚启动,在我市也是一项新的工作。为了全面做好乡村兽医登记工作,5月初,组织召开了“市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乡村兽医登记动员大会”,学习传达国家、省、市执业兽医考试及乡村兽医登记有关精神,并下发宣传单,各级兽医机构领导、业务骨干、乡镇畜牧兽医站领导、村防疫员、各规模养殖场(户)专业技术人员等参加了会议。通过宣传,使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从业人员了解乡村兽医登记工作的政策、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为做好乡村兽医登记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大提高了我市兽医从业人员对执证上岗的意识。二是规范登记程序,加强信息管理。依照《乡村兽医管理办法》的规定,各县(市)区认真严格审核申请材料。审核不合格的,及时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截止11月18日,732套《乡村兽医登记证》全部发放完毕。

动物医学和兽医学的区别篇6

关键词兽医寄生虫学;标本资源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6-0336-02

兽医寄生虫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中,起着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同时该课程还是一门形态学课程,其教学时间的1/3~1/2是让学生对寄生虫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引起宿主寄生部位的病理改变的鉴别观察,以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形态学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只有具备了对各种寄生虫形态、发病组织器官和典型临床症状的识别能力,才能在生产实践中准确诊断各种不同的寄生虫病,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和预防措施,使学生在以后的兽医临床工作中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形态学知识一直都是以文字描述结合挂图的形式来讲解,课堂教学很枯燥、很抽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提高。近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兽医寄生虫学课程逐步开展了多媒体教学、显微数码互动教学和寄生虫标本实体教学,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为此,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提高兽医寄生虫学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工作的开展。

1寄生虫标本室的建设

对于兽医寄生虫学这样一门形态学课程,实验课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教学标本的观察仍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高质量的寄生虫标本,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学生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实体标本的观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验证理论,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寄生虫学标本室的建设是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首要工作。

内蒙古农业大学预防兽医系寄生虫标本室从1952年建校之初就开始了寄生虫标本的收集整理工作。在建国初期的几十年里,由于我国畜禽寄生虫病防治水平落后,各种动物体内感染寄生虫非常普遍。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地处内蒙古这样一个畜牧业大区,特殊的地域特点,为动物寄生虫标本的收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截至目前,标本室共收集了各种寄生虫浸制标本800多瓶,其中吸虫标本130多瓶,绦虫标本160多瓶,线虫标本200多瓶,节肢动物寄生虫标本200多瓶,原虫标本40多瓶,寄生虫病理标本120多瓶,收集针插寄生性昆虫标本22盒。还制作了寄生虫制片标本6000余张,绘制了兽医寄生虫学教学挂图260多幅,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寄生虫图片、幻灯片等。所收集的标本包括各类寄生虫、中间宿主和一些重要寄生虫病病理标本400余种,囊括了目前教学参考书上涉及的绝大部分种类的寄生虫代表虫种。特别是收集到了比较齐全的以牛、马、羊和骆驼为代表的我国北方草原家畜体内外寄生虫标本,在我国同类院校中,是兽医寄生虫标本比较齐全、独具特色的一个标本室,在几十年的兽医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寄生虫病防治水平的提高,很多动物寄生虫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甚至在一定区域内消灭了部分种类的寄生虫,使得近年来动物寄生虫标本的收集工作越来越困难。但是对于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寄生虫标本在教学中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生产实践中一些不常见的寄生虫、在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寄生虫种类,通过实验室标本观察来认识病原几乎成为唯一的途径。今后,寄生虫标本室建设和完善的途径,除了积极收集外,还应通过与国内外不同地区相关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标本交换或购买等方式不断补充完善。同时,通过积极申报各类兽医寄生虫相关科研课题,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可为实验教学补充收集大量的寄生虫标本[1]。

2寄生虫标本数字化资源库的建立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教学工作的时效性得到有效提高,被广大师生普遍采用与接受。但是在这些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低、素材少等问题,使得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优势。其中,优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包括高质量的图片和视频材料)的缺乏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为了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应建立健全寄生虫数字化资源库用于教学[2-3]。

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通过数码照相、显微照相、录像、扫描等方法将实验室现有的大量标本、寄生虫制片、幻灯胶片和图谱制作成了动物寄生虫图片和录像材料,构建了寄生虫标本图谱图片库和媒体素材库。补充绘制了一些寄生虫模式图谱并深入农村牧区收集了一些课程相关图片材料。将收集制作的标本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制作图片库和检索系统。为多媒体理论教学、网络教学课件的制作、完善提供了优质的素材资源,在近年来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显微数码互动教室的建设及应用

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于2008年建设了显微数码互动教室。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用于兽医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后,大大提高了兽医寄生虫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在过去的实验教学中,每位学生1台显微镜,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单独观察寄生虫制片。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些弊端:教师与学生不能同时观察同一标本,不便于随时准确的进行指导。而且,每个学生的片子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标本摆放角度、制作质量等因素不尽相同,一些好的片子也很难与实验的其他学生共享。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应用能有效地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教师端和学生端显微镜观察的视野可在电脑上显示,还可通过投影仪投到大屏幕上,便于学生共享和观察各种形态,学生对各种寄生虫的形态观察及病原鉴定快而准确。而且,这一互动教学系统还能够实现教师示教、学生提问、单独辅导、集体解答、资料共享,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条件,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4]。

4多媒体教学在兽医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

过去,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兽医寄生虫学的教学一直采用黑板讲授和集中观察标本的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的讲授中,对于各种寄生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病原形态、畜禽病变组织的变化等形态学知识,主要以文字描述结合挂图讲解,这就使得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在课堂上,各种寄生虫和病变组织的形态完全依靠描述和想象,即使课程结束,学生对所学的病原体也没有一个具体形象的直观认识。而在实验课上,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让学生观察较多的标本,又会导致视觉疲劳,观察的比较粗,与理论课明显脱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随着新兴学科的发展和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改变,该校“兽医寄生虫学”这门课程从最初的120学时减少到90学时,到现在的72学时。然而,随着该学科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不断出现,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新的饲养模式下,寄生虫病出现了新的特点,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寄生虫病。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介绍更多的寄生虫病知识,就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被引入到兽医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后,为解决上述教学难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以其新颖、灵活、多功能、多变化的示教特点在许多的课程教学中显现出优势,特别是在以形态学为特色的课程中,优势尤为明显[5]。该校近年来也在兽医寄生虫学课程教学中开始应用多媒体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将寄生虫标本数字化后,通过建立兽医寄生虫标本数字化资源库,为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从而克服传统教学中以文字描述为主的形态学教学方法的诸多弊端,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5结语

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多年来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寄生虫标本,在兽医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建立寄生虫标本数字化资源库并用于兽医寄生虫学的多媒体教学后,更是充分发挥了标本在兽医寄生虫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为该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类形态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体教学,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把握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契机,构建并完善标本室,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每位教师应该考虑和攻关的一项课题,也是教学改革中卓有成效的一种途径。该校兽医寄生虫学课程在近年来的改革和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寄生虫标本资源库的建设及应用,使教学质量、效果有了明显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6参考文献

[1]梁裕芬,韦俊彬,陈海英.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标本库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4(11):878-879.

[2]廖琳,王雅静,刘佩娜,等.建立计算机寄生虫标本图片库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0,2(3):225.

[3]陈海宁.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建立人体寄生虫标本数据素材库[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4,17(5):303-313.

动物医学和兽医学的区别篇7

同时,针对兽医界广泛关注的执业兽医师继续教育和发展方向问题,本届大会特别举办了“第一届中国东西部兽医文化沙龙”活动,特邀中国兽医师协会会长贾幼陵及各位在业界享有盛誉的代表参与。多位优秀青年兽医师获奖者也慕名参加了沙龙。来宾在沙龙上发言,多方面多角度地深入阐述了对中国执业兽医师继续教育及发展发向的看法,拓展了临床兽医师的思路与眼界。

另外,大会也成为兽医、厂商和经销商交流的极佳平台。国内外众多商家参展,展示其宠物医院设备、手术器械、宠物药品、生物制品、保健品、宠物食品、处方粮、检测试纸及试剂等。大会活动区的各个展位人头攒动、络绎不绝。每天的抽奖活动更是热闹非凡。

大会举办的“商贸高峰论坛”活动,为厂商和经销商提供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介绍产品,分享经验,提出生产与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如何繁荣中国宠物行业的发展。

东西部小动物临床兽医师大会还是一个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大会,本届大会上首次亮相的吉祥物“V宝”,体现了“秉承兽医道德、关爱宠物健康”的理念,其生动可爱的形象、积极健康的寓意,深受参会兽医的喜爱。

动物医学和兽医学的区别篇8

一、历史经验与教训的透视:对兽医事业发展规律的探讨

(一)兽医技术和防疫体系的发展是由经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兽医事业的发展

自春秋战国至新中国成立前,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并没有受到与种植业同等的重视。发展养殖业不是为了提供直接的肉食,而是首先满足战争和农业生产的需要。

《左传》上曰:“国之大家,唯祀与戎”,戎就打仗,而战争离不开马,所以在古代,养马的目的主要是用于战争。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饲养受到重视,所以早期的兽医的职责,特别是宫廷兽医,主要任务是治疗马病。由此形成的兽医治疗对象以马病为主的局面,一直延续至晚清。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国力的衰退,养马业凋零,以马病治疗为主的传统兽医学才逐渐转变。

牛在古代,则主要用于耕种,因而牛的饲养也受到特别重视。古代兽医除了重视马的疾病治疗外,其次就是牛的疾病治疗,特别是民间兽医。猪的养殖在古代基本上难以与马和牛养殖相提并论,因此有关猪病的治疗并不受重视。直到清代,才开始出现关于猪疾病治疗的著述。

正是这种原因,古代家畜疾病防治技术发展中,马的疾病防治技术最为先进,牛则次之,猪最次。这种递次发展关系,与先满足战争需求,再满足生产需求,最后才满足生活需求的关系一致。这也反映出,古代兽医技术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官方色彩,技术的进步首先是满足政府的需求,其次才是满足百姓的日常需求。这还反映出另一个问题,即政府在疾病防治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方面,起决定性和主导作用。

在中国古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都是贫困的小农,无法形成对兽医需求较大的市场,也就难以养活专业的兽医,承担家畜疾病治疗任务的民间兽医一般是兼业者。在南方,由于养殖业不发达,兽医从业者多数是半农半医;而在北方,尽管兽医多开诊所,但其副业是安装蹄铁,所以依然是兼业。兼业行为必定会降低兽医的治疗水平,这也必定影响疾病治疗的效果。

古代农村人口密集,小农家庭往往居住的空间较小,人畜共处,诸畜共处不易相互隔离,一旦其中某种家畜患病,极易感染另外的家畜。传染病一旦发生,在没有药物控制的情况下,只能采取隔离的办法防止其传染,而在人口密集的明清时期,传染病发生频繁,这与明清时期由于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导致中国人口迅速增加,既而社会人均资源迅速减少有关。

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历程中,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原因限制了对大范围传染病的治疗和防御,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原因,扩大了传染病的传染范围,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染概率。

由于畜牧业不发达而处于副业地位,民间兽医也是兼业者,因而古代中兽医学人员的地位在社会上不受重视。在古代,尽管政府重视养马和养牛事业,但真正从事家畜保健的兽医,在社会上的地位比较低下,且颇受歧视。《列子・黄帝篇》说:“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又《列子・说符篇》说:“从马医而食,不以辱呼?乞儿曰:天下之辱,莫过于乞,乞犹不辱,岂辱马箕哉?”《后汉书・黄宪传》记载黄宪的父亲是牛医,他朋友的母亲训斥儿子说:“汝复从牛儿来耶?”又如《串雅・原序》说:(兽医)“人每贱薄之”,并谓兽医术为“诡异”之术。明代兽医的地位还相对较高,这与明代为了防止北京受蒙古族的威胁,重视养马,特别是推行民间必须养马,不管南方、北方是否适合于养马的政策有关。然而,到了清代,由于满族不允许民间养马,不像明代挑选“聪明子弟2至3人学习兽医”,反而在《大清律例》上明文规定,兽医属于“庶人”、“浅人”,其子弟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清代南方的民间兽医,主要治疗牛和猪的疾病,但地位低下。《猪经大全・序》明确地指出,当时社会上视兽医为“医方小道,故无人学兽医者久矣。”在这种背景下,兽医的地位一落千丈,受到歧视。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以提供优质食品为主要目的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很多地区畜牧业已经告别了家庭副业时代,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的商品化生产,这对兽医技术的发展、防疫体系的建设和运作,既是机遇,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现在,有的地方畜牧业不发达,乡镇兽医站几个人都嫌多。而有的地方,畜牧业则很发达,如江苏省南通市的海安县,畜牧业增加值占整个农业增加值的62.9%,平均每个乡镇兽医站有20多人,仍不显多。这也产生一个启示,即乡镇兽医站的定编,应当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而定,不能一切刀。与此同时,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安全已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人类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正是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对兽医的需求越来越高,兽医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在国外,实行官方兽医制度,且官方兽医基本有博士学历。

2、科学技术的进步决定兽医事业的发展

古代兽医学是在人类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兽医学与人类医学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如对马跛行诊断、对母猪技术方面的独特之处,但是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古代人医和兽医在治病时,处方基本相同,作为理论基础的“阴阳五行”学说相同,作为诊断手段的“望闻问切”也基本相同(只是问的对象不同,中医问患者本人,兽医则是问畜主),作为实施治疗的“辩证论治”基本相同,所用的药物、针灸方针也基本相同。总体而言,兽医技术的发展是随着人类医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传统兽医技术的发展,囿于当时科学技术整体发展水平。在古代,由于中国实用技术的发展相对领先,对于一些家畜的常规病,特别是马和牛的疾病,通过药物治疗,有一些有效的办法。但是,由于古代没有真正有效的防疫技术,基础生物学如生理学、病理学、细胞科学、解剖学、病毒学、免疫学等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对付传染病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都不具备,传统兽医学对于传染病基本上没有办法。因为传染病是由于可传染的病菌或者病毒引起的,对于病菌性传染病,药物有的有些疗效;而对于病毒性传染病,传统兽医几乎无能为力,只能任其为害。

中兽医对于传染病一般采用药物治疗,都是从调节机体的内环境,提高畜体的抗病能力上着手。当接触到传染病时,只能希望畜体自身能够产生免疫力后而自然痊愈。因此,到了中国近代,当实验兽医学技术无法自身产生时,消灭传染病就只能依靠移植西兽医及其生物制品。

当西方生物制品控制传染病技术被引进以后,特别是传染病免疫技术的进步,为控制危害家畜的烈性传染病提供了技术支撑,兽医事业进入了一个以预防为主的新阶段。

(二)政府必须承担起动物疫病防治的责任

动物传染病的负外部性,要求政府承担提供疫病防治这一公共服务的职能。

自古至今天,政府在疾病防治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方面,起决定性和主导作用。这一认识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被当时的学者提出。1939年,针对当时中国大地兽疫横行,畜牧业的发展严重受害,顾谦吉在他的《中国的畜牧》一书中说:“兽疫的防治,是以政府的工作为原则的。”

如果政府不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失。近代政府就是因为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造成极大的损失,其教训应当吸取。在近代西方兽医技术传入以后,通过利用生物制品,许多原来无法可治的传染病可以得到遏制,改变了古代对传染病束手无策的局面。但是,当时的政府没有很好地履行其职责,具体表现在:

一是防疫机构不健全。近代的一些兽疫防治机构,不仅稀少,而且仅有的也都居于城市,设立的一些防疫站远不能覆盖可能发生传染病的区域。此外,防疫中急需的兽疫监测站、兽疫情报网都未能设立。(1)

二是防疫人员稀缺。近代兽医教育事业逐渐起步并发展,培养了一批兽医工作者,但是与广大农牧区所需兽疫防治人员的数量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如贵州省1940年担负83县兽疫防治的人员仅5人。(2)况且许多专门的兽医工作者,还要做一些科研工作,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具体的兽疫防治事业中来。有时为弥补人员缺乏,举办一些短期培训班,但被培训人员多不能很好地承担防疫工作。

三是防疫经费有限。近代防疫体系创建之际,由于农民科技知识水平所限,加之广大农牧民生活贫困,防疫工作很难得到农民的配合,一般农牧民多心存侥幸,在疫病未发生之际不愿花钱实施预防,听天由命,而一旦传染病发生,则又无法挽回损失。出于无奈,防疫工作者多将防疫药品无偿供应,但支付费用很多,受益范围十分有限。虽然有识之士呼吁设立耕牛保险制度,以解决这一问题,但仅在小范围内得到实施,未能大面积推广。(3)

四是预防药品有限,抗日战争之际,许多血清制造机构因物质匮乏,多因陋就简,防疫用生物药品经常不足。以西北兽疫防治处为例,1942-1945年,每年生产牛瘟脏器苗262070毫升,若以平均每只牛预防注射12毫升计,仅供21840头注射之用,而西北各省的牛只有330万头,每年可用于预防牛瘟的药品,仅能对辖区0.65%牛实施预防注射;如按普通预防牛瘟方法,对40%的牛作经常性预防注射,所有疫苗也仅够满足1.625%的需求,98%的牛不能进行预防注射。(4)当时仅防治牛瘟所需血清,缺口很大,其他疫病所需要的物品同样缺乏。此外,一些防治机构不能提供合格的血清和菌苗,是防疫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5)

五是防疫措施不力。一些欧美国家对于牛瘟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多实施屠杀和强迫注射等措施,能够起到好的效果。但由于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也没有相应配套的补偿机制,因此这种措施很难实施。如广西省曾运用此法,效果较佳,但未能广泛运用。传染病一旦发生,治疗往往无效,健康牛的主人往往心存尧幸,致使疫病扩散,兽疫防治人员有时也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难以彻底根治兽疫的危害。(6)此外,注意家畜卫生是防疫的关键,如保持畜舍的干燥、清洁、卫生,堵塞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增加家畜的抵抗能力,许多兽疫都有不发生的可能。(7)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多囿于传统经验、传统办法,不重视畜舍的卫生问题,不注意或无力改善畜禽的栖居条件,也是防疫工作成效不大的原因之一。

此外,还由于没有一个和平的社会发展环境,兽疫防治基本上无从谈起。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旧中国的历届政府多无暇顾及兽疫防治问题,军阀混战时如此,日寇侵华时更是如此。由于上述原因,导致近代传染病大量流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从近代畜禽疫病防治的教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技术瓶颈解决后,政府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兽医事业保障畜牧业发展的可靠程度。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由少增多且速度加快,危害更为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动物生命和畜牧业的发展,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最终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英国疯牛病传至十几个国家,2004年初暴发的禽流感给全球造成了巨大的恐慌。正因为如此,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安全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畜牧业生产及畜牧业经济领域,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广泛关注的政治性问题,被列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这种变化,兽医事业的功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要从动物诊疗、动物保健、动物疫病防治等方面提高监督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兽医公共卫生工作,为人类提供安全、卫生的动物源性食品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保护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换言之,政府应当承担起动物疫病防治的责任,对兽医部门赋予保健公共卫生功能是应有之义。反之,如果政府在动物疫病防治上不作为,在国内将面临信任危机。例如,比利时政府在二恶英污染事件后,未能及时公布鸡肉的污染情况,使得大量污染食品流入市场,使国内消费者受害,比利时卫生部长和农业部长在各方压力下被迫辞职。由于本次事件的影响,比利时首相让――吕克・德阿纳领导的四党联合政府在此后的全国立法选举中惨败,首相率内阁集体辞职。同年,荷兰农业部长也在同样的压力下宣布辞职。2001年德国出现疯牛病后,卫生部长和农业部长被迫引咎徉职。

(三)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并使之高效运作是疫病防治的保障

从西周皇宫肉品检验的开创,到现代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我国防疫技术不断发展。尽管如此,动物疫病不但没有离我们而远去,反而对我们构成的威胁越来越大,2004年亚洲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近期中国内地部分地区发生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古今中外动物防疫的实践反复证明,必须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并使之高效运传,形成坚固的公共卫生防御屏障,才能保障动物卫生安全。总体而言,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应当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要求,健全动物防疫体系。

(四)适应对动物疫病进行有效监控与快速防治的要求,养殖方式应逐步向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转变

养殖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不仅可以改善畜禽养殖的卫生状况,降低疫病的发生率,还有利于对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为疫病的迅速控制提供宝贵的时间,以避免疫病更大范围的传播。因此,应当适应畜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逐步改变分散养殖的生产方式,为疾病有效监控与快速防治创造条件。

二、透视历史的延伸:关于政府在动物卫生安全保障中的角色定位及其保障措施的思考

在上文的探讨中,阐述了政府承担起动物疫病防治责任的必要性。但是,政府如何承担这份责任,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结合国际经验,下面就政府在动物卫生安全保障中的角色定位及其保障措施试作探讨。

(一)政府确立以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主的角色定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服务型政府,不等于不进行管理。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其特殊性,政府在这方面的定位,不应当是以服务为主,而应当是以监管为主。根据这一角色定位,应当探讨对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的体制。据oie对143个成员国兽医机构的调查,76%的国家实行了官方兽医制度。按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定义,官方兽医制度是指由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授权的兽医,对涉及动物健康和人类安全的动物、动物产品、生物制品等进行兽医卫生监督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的一种制度。实践证明,实行以兽医官方制度为核心的兽医管理体制,适应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特殊要求,是成功的管理模式。

借鉴国际通行的成功经验,也吸取我国的教训,我国已决定实行官方兽医制度。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良好开端。现阶段我国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能分散在政府多个部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部门间工作不协调,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权责分离,存在“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建立起官方兽医制度,仅仅从中央到省、地、县成立兽医局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应当对政府各部门职能进行整合,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从动物饲养、屠宰加工、市场检查和出入境检疫全过程的统一管理。这种整合肯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鉴此,在实施改革的进程中,应当顺应建立官方兽医制度发展趋势,一切新出台的相关改革举措,都不能与之相背,更不能采取相反的措施以固化“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的管理体制。如果继续固化那种多头管理体制,将使今后的改革支付更大的成本。

(二)提供体系保障

保障动物卫生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建立起高效运转的动物防疫体系。

从纵向看,现阶段我国动物防疫体系由中央、省、地、县四级构成。其中,中央与省级侧重重大疫情的监测预警、扑灭与控制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提供高端技术支撑等。地、县级主要承担本区域范围内的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和扑灭等任务。

从横向看,动物防疫体系由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兽药质量与残留监控、防疫技术支撑和防疫物资供应6个子系统组成工作系统,由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两大系统提供保障。

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我国动物防疫体系都很不健全。从横向看,兽医实验室、疫情监测、疫情控制和扑灭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法律法规不完善和执法不到位,以及体系运转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机制不完善,不安全隐患存在。从纵向看,基层畜禽防疫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最为突出,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严重。

按照wto规则,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属于“绿箱”政策范畴。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是农业“七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建立健全。这里,仅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理顺关系,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在,地方动物防疫体制不顺,突出表现在机构多重设置和名称混乱。一般是几块牌子一套人马,名称多样,体制不顺,外行人听不懂,内行人觉得乱,且影响事业的发展。建议在建立地方兽医局的同时,像控制人的传染病那样,建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专门从事动物疫病的监测、检验和诊断工作。

2、对乡镇兽医站实行公益性与经营性业务分开改革,要保障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等充分条件。乡镇兽医部门实行公益性与经营性分开的改革,这是方向,但必须有前提条件。两者分开,有利于提高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有利于技术人员集中精力从事公益,也有利于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减少财政支出的负担。但是,现在县及县以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没有完全做到公益性与经营性业务分开,而仅对乡级兽医站进行公益性与经营性业务分开,显然其政策目标主要是为了减少财政负担。改革只是手段,改革的路径也是可以多样的,但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和有利于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从现实看,乡兽医站日子比种植业类的技术推广站好过,就是因为兽医站开展经营性业务,创收能力强。从一些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进行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分开的改革实践看,农技推广部门提供公益存在诸多困难,有的因人才流失而发挥不了提供公共品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演变成新一轮实质性的而非形式上的线断、网破。但愿这种可能性不会变成现实。因此,对于公益性与经营性业务分开问题,要解决分开后可能遇到的人员工资、工作经费等方面的具体困难。在对所面临的困难不能很好解决的情况下,公益性与经营性业务公开的改革,在推行上要慎重和因地制宜。例如,江苏省海安县成立全县畜牧兽医集团,对乡镇兽医站实行以县为主的县乡双重管理,每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收自支和县财政少量补助的运行机制,对内实行人员竞聘上岗、按劳分配、档案工资的企业化管理。从运行情况看,效果很好,满足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对于这一运行模式,不能因强调公益性与经营性分开而否定其成功之处。

3、逐渐提高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应当放开诊疗经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提升兽医在社会上的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法制的空白,各地真正将经营、诊疗放开的还不普遍,即使有些地方推行了经营、诊疗的企业化管理,但因为与检疫、防疫有难以割裂的关系,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带有明显的政府干预色彩。为此,在兽医体制改革中,应当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让经营和诊疗切实走向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根据地方经验,对经营和诊疗放开,可以视具体情况分别对待。一是对原有基层站中从事经营、诊疗的人员,可以通过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形式组建成独立法人的企业,适当接收原有基层站的财产,并接受县级行政部门的管理。二是对一些个体游医,可以通过资格申请后开业。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以开展兽医资格认证制度为保证,建立全民防疫机制。对所有从业兽医进行资格认证,具有兽医资格的人员,在获得开业、处方权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疫情报告等法律规定的义务,必须承担主管部门赋予的公益性职责和官方兽医交付的各项防疫任务,否则给予吊销兽医资格的制裁。在其履行强制免疫和扑灭疫情公益性职责时,可以视情况给予一定报酬。通过实施执业资格证书,建立合理的准入制度,吸引社会上的高素质人才从事兽医事业,将会提升兽医人员的地位,从而也能够使兽医有效地完成防治畜禽疫病、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

(三)提供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是依法进行管理。现在,动物疫病防治法律体系不健全已成为影响动物防疫体系运转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已有《动物防疫法》、《动物疫情报告管理方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农业部公告《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但是,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既有法律法规空缺的问题,也有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和不适应发展要求等问题。例如,我国于2003年5月9日颁布实施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但其调整范围并不包括重大动物疫情,只限于人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动物防疫法》仅适用于对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管理,没有体现兽医管理部门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卫生监督和对兽医工作的有效管理;《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中没有残留监控方面的内容。《动物防疫法》颁布后,由于体制不顺,部门间扯皮,《动物防疫法实施条例》至今仍未出台,其他配套法规也不健全,特别是缺乏程序性的配套规章等,使执法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很难把握相应尺度,处罚难、执行难时有发生。同时,《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在职能界定上有的地方出现交叉,有的地方又出现脱节,不适应动物防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动物疫病的控制。

重大动物疫情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在立法时,首先要确立动物卫生概念。理由有:①动物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方面。②适应兽医事业功能新定位的要求。③对动物防疫工作定位的提升。现在叫《动物防疫法》,很明显,其功能定位不够高,也不利于功能的充分发挥,不适应功能新定位的要求。④与《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对接。在确立动物卫生概念的基础上,将《动物防疫法》修改为《动物卫生法》。同时,制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兽医从业管理、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兽药注册管理、外来动物疫病控制、动物福利等相关配套法规,并根据需要,及时制定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和新城疫等其他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划、扑灭计划和技术规范(标准)。

(四)提供强制扑杀和强制免疫补偿保障

要把疫病危害控制至最小,必须建立起养殖者自愿报告和能够接受扑杀的机制。这也是动物疫病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的基础。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建立起合理扑杀的赔偿制度。欧盟指令、美国《紧急动物疫病反应指南》和《澳大利亚兽医紧急反应方案》中都规定了赔偿制度,从而确保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的一系列的措施如清群、扑杀和销毁得以落实。英国对于疯牛病的及时扑杀,经济条件尚不发达的越南对于禽流感的扑杀,都是典型例子。我国目前只对少数疫病防治中扑杀的发病和同群动物给予一定补助,且补助标准低,当发生疫情时,养殖者往往有疫不报告,不让扑杀发病动物,严重影响了对疫情的快速和彻底处理。另外,在强制免疫过程中因为收取防疫费,不仅加重了农民负担,而且由于农户的反对使部分畜禽未接受免疫,难以消除所谓的“钉子户”,因小失大,影响重大动物疫病预防和消灭的成效。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补偿机制,通过科学评估系统,对强制性扑杀和强制免疫的动物给予合理补偿。根据国际经验,赔偿数量的多少应由独立的评估师对饲养场的损失进行专门评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评估师评估的数量对畜主进行赔偿,以保障紧急动物疫情的控制。

注释:

(1)章道彬:《中国之牛瘟》,《农业推广通讯》,7卷8期,1945年。

(2)虞振镛:《黔省之畜牧事业》,《畜牧兽医月刊》,1卷5-6期,1941年。

(3)《社论:政府亟应办耕牛疾病保险》,《畜牧兽医月刊》,1卷4期,1941年。

(4)胡祥璧:《西北兽疫防治之回顾与前瞻》,《畜牧兽医月刊》5卷11-12期,1945年3月。

(5)顾谦吉:《中国的畜牧》,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109页。

动物医学和兽医学的区别篇9

一、在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疫情防控工作上我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在这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我国的兽医工作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随着全国猪肉价格大幅上涨,这也从一个方面要求我国的兽医工作者,更加要做好生猪疾病的防空工作,降低生猪饲养风险!可见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我国兽医工作全面发展、提高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我国的兽医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体制的改革也是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兽医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

兽医工作没有统一机构管理,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国兽医管理工作分散到多个部门,不能实施统一管理,职责不清。多头管理,职能重叠,造成管理效率低,资源浪费。如内外检分设、商业部门目前还管理部分屠宰企业屠宰检疫、部分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卫生监督仍由卫生部门管理,防疫工作难以统一协调,给防检疫工作也带来很多矛盾和困难,降低了作效率管理机构设置混乱,职责不清,行政效能不能正常发挥。

2、基层防疫工作不到位

由于多年建设滞后,我国基层兽医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基层兽医队伍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存在明显不足。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待遇较差,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均不完善,无法引入学历较高的兽医技术人员,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不合理。其次,由于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大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仪器设备还不如管辖区域内的规模化饲养企业的实验室。第三,在改革中由于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而视同于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简单对基层站所进行撤并了事,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

3、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

(1)、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偏大

据统计在我国县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28%,36-45岁的占31%,46-60岁的占41%,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2)、技术人员知识老化

我国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和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三、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机构不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薄弱,缺乏专业人才,法律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加之目前国际上特别是我周边国家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局部蔓延,对我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形成较大压力。因此,改革兽医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1、建立健全兽医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一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入农业部的内设机构。省以下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确定,并按程序报批。上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要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实施官方兽医制度。

2、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

根据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要将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

3、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

动物医学和兽医学的区别篇10

荣昌是农业部确定的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定点举办地、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项目区。境内有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畜牧兽医教学、科研机构。荣昌以“三大体系、三大基地”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集“资源、科教、人才、产业、市场、平台”六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和产业优势,铸就了荣昌畜牧的辉煌。2014年,全区畜牧产业集群规模100.5亿元,存栏母猪10万头,肉猪出栏87.2万头,肉类总产8.3万吨。

按照农业部“两个确保”目标和重庆市兽医工作“三项制度”要求,荣昌秉承“人与动物,同一个健康”理念,在建立动物疫病防控和卫生监督协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双河街道是国家现代畜牧科技产业园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所在地,幅员面积88.5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辖区内有8个涉农村(社区),畜禽养殖户7100余户,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6个,常年存栏生猪4.5万多头,能繁母猪9700余头,农民人均畜牧年收入4300元。

双河街道畜牧兽医站(动监分所)是县畜牧兽医局直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辖区内畜牧产业发展、畜牧技术推广与普及、动物疫病防控和卫生监督、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现有在岗职工24人,其中本科学历3人,大专学历10人;高级兽医师2人,兽医师12人;执业兽医3人,助理执业兽医2人;官方兽医7人。站办公楼于2010年10月投资120万元,按照重庆市“六有”标准和荣昌县“统一风格、统一功能、统一制度”要求建成,占地面积1238平方米,建筑面积388平方米。

全站工作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在动物防疫检疫、畜牧兽医服务、生猪交易监管等工作方面使用了4个电子平台,即重庆市动物卫生监督指挥调度平台、重庆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管理系统、部级重庆(荣昌)生猪交易平台、畜牧兽医服务110平台。为顺应畜牧兽医工作新形势、我们严格执行“三项制度”,科学防疫,科学检疫,精细监管,严格考核,辖区内多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未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中心兽医实验室建于2009年,占地面积310m2,是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p2生物安全实验室,2011年6月12日顺利通过市农委考核并取得合格证书。主要负责全区动物疫病监测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分析评估、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现有专职技术人员6人,研究生1人,本科3人,专科2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3名。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达到100%,专业技术力量较强。

兽医实验室建有完整的《质量手册》、《生物安全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等一系列管理体系文件,保证了各种实验活动有序开展。本兽医实验室以“人与动物同一个健康”为目标,为动物疫病防控和监督执法提供技术支撑。内设档案室、接样室、pCR室、电泳室、血清室、细菌室等13个功能室。功能分区恰当,布局合理、内部设施和内部环境符合生物安全要求。拥有pCR仪、凝胶电泳成像与分析系统、酶标仪、自动洗板机、高压灭菌锅、生物安全柜、超纯水仪、培养箱等仪器设备65台(套),所有使用的仪器设备建有完备的档案资料。根据重庆市兽医工作“三项制度”要求,落实“以监促防、以检计酬”工作机制,为产地检疫提供科学依据。由区局成立的专业采血队全年对112个散养监测单元、56个动物饲养场的畜禽进行4次采血抽检,每次每个兽医责任片随机采集畜禽血清各30份、动物饲养场不少于30份,冷藏保存送至接样室,接样人员对采血队所采集的畜禽血清样品进行盲样编号,然后经带紫外线灯杀菌的传递窗进入样品保存室,由检测人员进行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等规定病种的检测,实验结束后立即将检测结果返至接样人员并在一周内出具检测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整个流程实现了血清的采集和检测的分离,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做到了实验结果的公平、公正。

对检测结果中免疫抗体水平不达标的样本通报给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由区动监所下达《监督意见书》并及时召开动物疫情分析评估会,镇街兽医站站长、责任片兽医认真查找原因,作出书面解释。针对散养免疫抗体不达标的由镇街兽医站督促对该包片责任区域内动物实施补免,规模场由挂牌兽医督促对该场内动物实施补免,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加强一次自主免疫,21天后再随机采样监测。

为进一步加强动物调运监管,防治动物疫病跨区域传播,从2009年开始,通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的通告》,以及《重庆市动物防疫条例》和新修订《重庆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的相继出台,将流通环节动物调运监管措施在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中进行了固定和细化,重点对活畜禽调运采取准入管理手段,通过事前备案、指定道口检查和隔离观察措施,前移监管关口,堵疫作用十分明显。一是明确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管理;二是对输入重庆市的非乳用和非种用动物以及动物产品,市内跨区县运输的非屠宰动物严格实行调运前的备案管理;三是入市动物及动物产品须经指定道口检查站检查,方可进入;四是调运非屠宰动物到达目的地后,须隔离观察合格后方可销售或混群饲养。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全市指定道口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共检查车辆20.95万车次,动物产品54.53万吨,家畜1594.23万头,家畜1699.88万吨,共拦截处置市外动物疫情59次。2009年,重庆市政府通告,设置了40个指定道口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2011年,根据交通网络变化的需要,重庆市政府将40个检查站优化调整为35个。2013年,重庆市政府将35个检查站调整为31个。重庆市政府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支持指定道口检查站的建设及设备配置,近几年每年为检查站提供300万元工作经费及300万元新建检查站建设经费。

成渝高速公路桑家坡检查站,是重庆市的31个指定道口检查站之一,始建于2003年,2011年投资30多万元进行标准化改造,配备站长1名,官方兽医7名。2003年至今,累计检查进入重庆市运载动物车辆6.4万车次,生猪150万头,牛2.7万头,家禽及禽苗6400万羽,猪肉等动物产品5.2万吨。

桑家坡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严格执行重庆市动物调运监管制度,严把事前备案、事中准入、事后监督“三大关口”,即调运前必须向输入地动监机构申请办理调运备案手续,调运中必须经市政府制定的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检查准入,到达后必须查验动物调运备案手续、检疫证明和检查站签章,再饲养动物必须经隔离观察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通过这项制度,严堵了外疫传入,起到了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屏障作用。

(一)防疫总体情况

公司自身生物安全制度非常严格,在区动监所、区疫控中心和双河畜牧兽医站的监管下,于2014年7月取得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高丰猪场严格遵守引种检疫流程,先后分4批累积引进种猪2000头,经45天隔离观察、抽检口蹄疫o型、猪瘟、蓝耳病,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后投入生产;做到了免疫程序向主管部门报备,上报自主免疫数据并定期委托检测;病死猪按规程无害化处理后运往有机肥厂生产有机肥;主动申报产地检疫,提供监(检)测报告,猪只经检疫合格后出场。

(二)防疫制度建设与实施

高丰猪场建设规划全部严格按照标准的现代规模养猪场条件防疫要求设计的,在取得《动物条件防疫合格证》后,高丰猪场才开始投入生产使用,使用中的各个环节全部严格参照猪场的防疫要求按流程进行防疫消毒:猪场防疫制度、档案建设、器械高温消毒、人员消毒通道、空中喷雾消毒、车辆进场消毒、喷雾消毒。

(三)自主免疫程序

高丰猪场针对仔猪、后备种猪、生产种猪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免疫程序,在免疫程序的实施中,同时做免疫准备、免疫记录统计、兽医免疫注射、免疫瓶盒焚烧。从免疫前准备后到免疫后处理都是十分谨慎、严格。

(四)委托区动物疫病控制中心检测

公司与区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签订了检测协议,猪场兽医会定期抽血送检,检测合格的继续放心生产,检测不合格的,会参照“中国动物卫生监督-监督意见书”要求整改猪场防疫方案,经过补免后再次抽血送检直到检测合格。

(五)无害化处理

猪场发现病死猪后,向双河街道畜牧兽医站申报,兽医现场确认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过后的有机肥用于公司配套的果蔬园区。公司针对粪污还田处理,特意流转了5000亩土地,种植蛋白桑、蓝莓、猕猴桃、葡萄、蔬菜等各种高档经济作物,其中大部分种植蛋白桑;这样猪场构成“猪-桑-饲料”循环。这样既对粪污进行环保处理,又给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

(六)防疫监管流程

经区动监所、疫控中心、双河街道畜牧兽医站现场评定后,将猪场卫生评价风险等级划分为a级,官方兽医定期对猪场疫苗、兽药、防疫、检疫情况进行监管,并出具巡查记录表。区动监所不定期对高丰猪场进行检查,并出具不定期监督检查表。

(七)检疫监管情况——引种

公司有引种计划,自身做好隔离观察圈舍的准备工作,然后向区动监所申报,跨省引种,需要市动监所审批,审核批准后,公司与piC公司签订引种合同,通过桑家坡检查进入,工作人员对猪只情况、建议证明进行核实后,进行45d的隔离,隔离期满后,抽血检测,结果合格后方投入生产。

(八)检疫监管情况——出猪

公司将断奶仔猪交予农户饲养之前,向双河街道畜牧兽医站申报,双河站派人现场检查耳标佩戴情况,猪群体况,开具检疫证明后,公司方可出猪。

大厅分6个部分共18张展板展示,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建立防检协作新机制为顺利推进“产地检疫中查验监(检)测或风险评估报告”制度,荣昌组建了7人专业采样队,按照随机、专业的采样原则,全年分4次对辖区112个散养监测单元、规模化养殖场采集血样1.7万余份,区动物疫控中心按照采检分离、盲样编号的流程对样品进行血清学、病原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出具《检测报告》或《风险评估报告》。对免疫抗体不合格的散养监测单元或规模养殖场由动物卫生监督所下达《监督意见书》,区畜牧兽医局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帮助查找原因,责令限时补免、作出整改报告,补免21d后二次采血测抗,直到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农业部要求。官方兽医在产地检疫环节中查验《检测报告》或《风险评估报告》后,出具产地检疫证明,更好的发挥实验室技术支撑作用,使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由传统的“程序化”向“科学化”推进,动物疫病防控和卫生监督机构良好协作机制优势更加凸显。

二是构建基层考核新办法

依据重庆兽医工作“三项制度”,荣昌积极推行“以监促防、以检计酬、网格管理、采检分离、采血补偿、风险评估、分片出证、不达标问责”的兽医工作考核机制,建立行政管理、技术支撑、执法监督三大体系,共同促进动物防疫工作,达到“以监促防”;通过对镇街畜牧兽医站完成工作任务情况的检查考核和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水平检测,用定性定量的考评结果,计算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并将监督检查结果作为基层畜牧兽医站年终考核、评先评优、防控经费划拨的重要依据,实现了“以检计酬”。进一步调动了基层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强化了防检人员的责任意识。

三是建立畜牧兽医服务110新制度

荣昌在构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和创新服务方式上进行了探索,把现代科技手段融入服务监督中,建立畜牧兽医服务“110制度”,实行限时承诺服务,将“防疫阉割、人工授精、检疫申报、动物诊疗、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保险理赔”等6项工作,由各镇街畜牧兽医站统一受理、统一安排、统一督促,区局和服务对象监督各站限时完成。对受理的任务实行“四专三色”管理。

畜牧兽医服务“110制度”,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入手,打造“新思维、心服务”的特色服务品牌,树立了畜牧兽医新形象,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是构建无害化处理新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荣昌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出“镇街收储、集中处理、保险联动”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模式。在全区21个镇街修建收储点,2个无害化处理中心。

积极推行“户申报、站受理、镇街集中、公司处理、区局监督、保险理赔、财政补助”七步法的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确保“四不一处理”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