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十篇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十篇

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9:03

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各个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尤其是在机械技术工程方面,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与应用更是加速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从而使机械工业逐渐朝着一体化的趋势发展。机械工业的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的特殊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向机械工业领域迅猛渗透,在与机械电子技术深度结合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从系统理论出发,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结构目标,以智力、动力、结构、运动和感知组成要素为基础,对各组成要素及其间的信息处理,接口耦合,运动传递,物质运动,能量变换进行研究,使得整个系统有机结合与综合集成,并在系统程序和微电子电路的有序信息流控制下,形成物质的和能量的有规则运动,在高功能、高质量、高精度、高可靠性、低能耗等诸方面实现多种技术功能复合的最佳功能价值系统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直接导致了自动化技术的产生。

二、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要求。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2、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3、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4、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5、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6、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耦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国外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占据主导地位是制造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制造产业是整个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因而机电一体化在当前激烈的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竞争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各工业国家的极大重视,并给予资金支持和必要的政策优惠。就国外而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在1959年以前,这个时期电子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机电一体化的进程与发展。很多制造产业不断的将电子技术运用于其中,从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大量涌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并结合其原有的技术,不断开始创新,新产品不断的涌现于市场。第三,也是机电一体化备受关注的时期,各国都开始探索机电一体化的工艺流程与产品技术。

2、国内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就中国而言,我国最早关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与使用,是在1989年。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制定了各种有关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文件。在2010年,由于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我国不断的引进新的技术和工艺。在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时候,不断的摒弃那些不好的技术措施,在一些大的学校和大的企业进行实践研究。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在机电一体化进程之中,相对于国外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其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1、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

(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6)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7)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3、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4、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结论

机电一体化的出现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它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将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篇2

关键词:培养技师课程设置特点建议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技师课程设置

1.知识和能力要求

(1)能力要求。具备英语和计算机方面的通用能力;掌握操作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技能,具有分析、制定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能力;具有处理车间生产现场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维护常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运行的能力;具有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管理车间生产现场的初步能力。

(2)知识要求。具有高技能型人才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必需的机械技术知识;具有必需的检测与传感技术知识;具有必需的伺服驱动技术知识;具有必需的信息处理技术知识;具有必需的自动控制技术知识;具有车间生产和质量管理及产品营销知识。

2.机电一体化专业技师课程设置的依据

机电类技师课程设置的构建,一是,根据江苏省人社厅《技师学院专业目录及教学计划汇编》。二是,要以目前与将来生产一线的高技术、高技能的职业能力为导向,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采取模块的形式和综合化的方法设计课程。三是,根据支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知识、技能要求和区域经济特点和就业单位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

3.理论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或课程内容的排列组合结构。课程结构可以分为专业纵深型结构(i型)、专业分支型结构(Y型)和纵条型结构(ii型)三类。

4.实践课程结构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坚持以实训为主体,理论课程依附于实践课程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及就业的需要,调整文化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门化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师课程特点

1.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

机电一体化这一高新技术的发展、变化十分迅速,原有的技术岗位不断分化复合,智力成分和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劳动者的核心技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关键是开发核心技能训练课题。编制核心技能训练课题应以核心技能内涵为依据,渗透行业通用技能标准。为了便于教和学,便于教学检查,可以把核心技能教学内容分解成思维、能力、方法、技巧、意识、品质六大系列。

实施核心技能课题训练,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编写新型的教案。教案是核心技能教学活动的蓝图和方案,核心技能课程内容结构既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也不同于常规技能实训。

核心技能融于行业通用技能,同样,行业通用技能课题训练又可促进核心技能的提高。

2.明确核心课程、特色课程、综合课程

(1)核心课程是开设课程中指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能统揽专业全局的、基础性的、关键而具有共性的课程。虽然目前人社部没有统一的技师教学计划,但从支撑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角度出发,再结合现有学校资源,笔者建议专业核心课程为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自动控制技术、机械工程传动基础、传感器和测试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课程的综合化。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的许多问题几乎都具有综合化的特征,用单一的学科知识往往解决不了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技术知识加以分析,然后找出各种技术办法加以解决。

3.采用“整合能力观”模式

根据机、电两个专业的特点,从职业能力目标出发,借鉴“整合能力观”的课程观思想,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优势。基础课教学主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专业课教学打破学科体系,采用课题式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技师能力标准,设计一系列研修专题。如高新技术专题,典型技术专题,综合技能专题和技术攻关专题等。笔者学校在进行课题、课程设计教学时,专门成立了学科专业评审组,制定课题、课程设计工作条例,明确规范。由学科专业评审组成员对学生所在单位进行技术调研,了解学生所在岗位技术含量,针对学生情况确定课题标准,采用研修互动模式,由每位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课题,经学科专业评审组集体评审其课题的可行性,再下发课题通知书,进入为期四个月的课程、课题设计教学阶段。把各专题理论实践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学员以研修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实行导师制和小班化学习,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养成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关于院校培养技师的几点建议

1.课程标准化建设

技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考核的标准,是近年来国内职业技师院校在技师教学中遇到的首要问题。

2.中外课程合作研究

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篇3

关键词:

自主化软件;核电技术;研发体系;方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tm623.4文献标志码:B

0引言

为加快推进核电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我国决定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ap1000三代核电技术,并通过建设三门和海阳2个依托项目,组织对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攻关和研发,走出一条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电自主发展的新道路.自2004年国务院启动三代核电技术引进工作以来,我国核电在研发设计、设备制造、试验验证以及其他硬件等方面迅速发展,大设计、大台架和大装备的实现正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核电技术的差距.特别是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确定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从此我国核电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模式的根本目标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及品牌,而实现核电技术自主化的关键是设计自主化,包括设计能力、设计手段和设计工具的自主化.相比硬件自主化水平的提升,我国核电软件自主化水平发展相对比较薄弱,同时,由于核电信息化程度和管理效率方面的落后使得自主化软件发展远落后于核电发达国家.核电软件自主化发展滞后,严重影响国内核电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核电研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大力推动自主化软件的发展对核电先进研发体系建设和核电技术自主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核电自主化软件的发展现状

软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60多年的世界核电技术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将其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形成多种计算机辅助设计专用软件.著名商用有限元软件anSYS最早就是在美国西屋公司计算机部门的几名员工开发的专用电厂分析软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我国计算机产业起步较晚,大规模的发展和普及是在新世纪以后.我国核电的早期发展主要建立在手算和试验验证的基础上.例如,秦山一期核电厂建设过程中,上海核工程研究院完成400多项针对设备的试验以支撑工程设计试验.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崛起,核电设计中开始采用大量的软件辅助设计.随着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引进,核电辅助设计软件也越来越广泛.归纳我国第三代核电研发软件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4类.

1)通用商业软件.通用商业软件是计算机辅助工程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类软件不限于核电产业,需求量大且更新换代速度快,有强大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力,可极大地提高工业设计效率.如数学计算软件mathcad和mathematics等.

2)专用商业软件.这类软件具有专业共性特点,一般经历从专用程序向通用程序的转化过程,市场竞争相对较强,是一段时期内技术发展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如CaD软件inventor和Cae软件anSYS等.

3)技术转让软件.技术转让软件是跨国公司技术独享成果的集中体现.例如,西屋公司等核电巨头在50多年多个堆型的核电设计中,将积累的经验通过转化成程序的方法进行固化.早期这些程序都是公司的技术秘密,在技术转让过程中都以高额的价格卖出,如堆内压降tHRiVe程序,蒸汽发生器二次侧三维两相流场atHoS程序和安全壳分析wGotHiC程序等.

4)自主开发软件.这类软件在核电研发中占比较低,主要是因为我国核电规模化建设一直没有成型,体现不出专用程序开发的价值,仅在秦山自主设计过程中,形成零星的几个程序,如pipe728程序等.

从上面的梳理不难看出,核电技术的发展过程需要多种软件的支撑,但这些软件的价值却有所不同:通用商业软件和专用商业软件可以通过市场采购,技术转让软件可以通过买断技术获得,但自主开发软件却需要长期坚持研究和经验积累才能具备.核电自主软件依然是我国核电先进研发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如何加强和加快适合我国核电技术需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研发,以推动核电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核电研发企业面前的重要任务.

2自主化软件在核电先进研发体系中的作用

自主化软件对核电先进研发体系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软件是技术传承的重要载体.

核电专用软件集成研发过程中得到的数据、经验和成果,具有传承性,可以让后人少走前人走过的弯路.专用软件可以极大地提高系列产品的研发进程,有效地节约产品开发成本,减少试验验证工作量.

例如,在Cap1400核电厂研发过程中,开展蒸汽发生器一次侧流阻试验和反应堆水力模型试验等,获得一回路主设备局部流阻系数.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维计算软件,可专门用于计算一回路压降,该软件计算结果可由电厂实际测量数据验证或修正,提高程序的准确性.此后,堆型研发中的类似试验工作由此计算程序分析代替,可大大提高研发效率和工程可靠性,见图1.

软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核电站堆型设计中,必定要开发大型设备,如果将整个设计流程规范化形成程序,将成熟的设计分析方法通过程序进行固化,会形成一大批设备设计、系统设计以及仪器控制设计的标准程序.这些程序代表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最核心的竞争力,人员可以流动、可以新老更替,但这些程序标准的固化能有效保证设计能力的持续提升.此外,通过软件自主化发展能够形成软件品牌,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推进技术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软件是设计研发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电先进研发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通过规范化的运作实现研发的规范化.与传统的设计方法不同,核电要想实现规模化发展,就必须建立持续的经验反馈机制,通过标准化设计过程,形成一套能应用于所有类似项目的规范化解决方案.这种固化设计流程的工作,通过软件实现是切实可行的.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核电厂,在整个研发过程要注意设计流程、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一个好的工程师不是把所有的经验和知识装在自己脑子里,而是能够形成一个可以共享的资源,形成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程序或方法.这也是提高整个团队设计能力的重要途径.

3)软件是提高设计效率重要手段.

核电不仅需要考虑安全性,还需要考虑经济性.自主开发软件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压缩设计成本,从而降低电厂的建造成本,提高经济性.因此,具有国际发展战略的核电设计机构都应该加强自主软件的开发,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自主化软件的发展措施和建议

西屋公司在第三代核电技术研发过程中形成大量自主化程序,这些程序的来源基本分为2个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总结形成分析软件,如非能动安全壳分析程序wGotHiC,其程序中实现控制容积、流道和固体构件的模型都是西屋1991年购买的GotHiC中的基本模型.西屋公司通过对GotHiC的改进,增加流传热传质关系式、液膜分布模型、一维壁面导热模型和壁面间的辐射传热模型,模拟pCS系统的热导出能力.经过大量试验验证,包括与基本算例的比较和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西屋在GotHiC基础上开发形成wGotHiC程序,并得到认可.另一部分是西屋通过与专门的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专业软件,如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热工水力分析程序atHoS最早是美国电力研究院出资由CFD软件公司CHam开发,后来西屋公司引进后进行改进,使软件的功能更加完善.同时,西屋公司借助外协CFD公司的力量开发大量的分析软件.可以看出,在软件自主化过程中,除由核电工程师总结开发外,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更重要.专业公司可针对核电领域的问题开发专用程序,并通过验证和修正形成专用软件.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发第一座核电厂开始,核电研发设计已经走过了40多年.[9]虽然老一代核电人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秦山核电站,基本掌握核电设计技术,但是由于各种条件制约,这一过程中所创建的自主化软件一直可谓是凤毛麟角.在当前新一波核电建设与研潮中,每个核电技术设计人员、领导层和决策层均应抓住机会,重视和关注设计方法、设计思路和设计手段的程序化与规范化,努力实现自主化软件的发展.

因此,加强自主软件开发,特别是三代核电技术自主软件开发,提升核电设计软实力,进一步完善核电研发设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自主软件发展总体思路如下.

1)推动我国三代核电软件自主化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国家在软件领域的竞争优势,不可能产生于要素禀赋依赖的比较优势,更不可能从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和模仿、跟踪中获得,而是来自关键核心技术的获取和突破.国际合作和竞争要以自主创新为前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加快完善软件技术创新体制,推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互动创新的体制,开发面向产业化、市场化的项目,支持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集成互动创新.

2)推动软件体系的更新换代、二次开发与系统集成.根据工程设计研发需求及最新研究成果,提出核电专业软件研制或改进开发的需求,并组织国内外科研院所、研发中心、高校、软件开发机构等单位完成软件设计、模型开发、试验研究、软件编程以及软件测试和认证(包括软件二次开发与系统集成)等工作,实现核心软件的自主开发与持续改进,逐步实现以引进实施为主到自主实施为主的转变,进而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功能完善的核电专用软件.

具体开发措施如下.

1)充分消化吸收已引进的成熟软件,结合国内设计环境和特点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专用软件.这类自主化软件从功能和适用范围上可优于原有程序,其实现方法具有快捷性和针对性.如蒸汽发生器热工水力软件atHoS的开发[11]:首先对atHoS软件进行消化吸收,认识atHoS是采用多孔介质引入分布阻力对二次侧管束区进行模拟;然后,充分调研国内开展多孔介质研究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在此领域已有的理论基础,将分析管束区的流动和换热情况等成熟技术与核电工程相结合;最后,开发用于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管束流场分析的专用软件,形成可替代atHoS的自主知识产权专用软件.国际上已形成的类似软件见表1.

2)对国内已有的专业软件进行验证和功能扩展,形成软件品牌.如引进于西屋公司的GenF程序专门用于蒸汽发生器一维稳态热工水力计算,是蒸汽发生器设计的关键程序.国内也有类似的程序,早在进行300mw核电厂蒸汽发生器设计中,上海核工程研究院曾与国内某高校合作开发类似功能的程序.由于该程序开发基于当时的设备规模结构,随着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数量的增多,目前已不适用于ap1000或Cap1400等设备的设计.因此,可以结合国内专业软件公司或高校的力量,通过资源共享的合作方式,进一步对已有程序的限制参数和适用范围进行改进和完善,快速形成有效的自主化软件.

3)结合重大专项研究,对试验数据进行总结处理形成可连续开发的工具和软件.试验既费时又费力,一项大型试验要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如高温高压回路中开展的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流阻试验(见图2),蒸汽发生器缩比模型试验获得进出口管嘴流阻系数试验(见图3).试验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所以应充分利用试验结果.科研单位不能仅仅停留在证明自己设计的东西好用就行,将试验台架、数据丢弃不用,下次研发再重复建设,缺乏长远目光、缺少长久规划.应对一次成功大型试验形成的珍贵数据充分分析利用,总结寻找规律性,形成程序,以替代类似试验.

4结束语

过去,我们对于知识和经验传承不够重视,知识相传还停留在口手相传,过多依赖人为因素,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软件开发能力.这一不足导致大量试验台架废弃,珍贵的试验数据得不到充分利用.试想,如果能够把秦山一期等电厂设计中一些关键的设计分析方法、设计流程程序化后形成自主化程序.这些经过电厂试验和运行数据验证的自主化程序在重大专项研发中可以大展拳脚,可以少做大量试验,少走很多弯路,节约大量研发经费和设计时间.

总之,作为核电先进研发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自主化软件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设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研发设计队伍,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核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水平,为我国核电技术的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林诚格.非能动安全先进核电厂ap1000[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8:415.

[2]孙汉虹.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15.

[3]赵飞云,于浩,贺寅标,等.Cae分析技术在三代核电设备国产化中的任务和方向[J].计算机辅助工程,2011,20(3):8587.

ZHaoFeiyun,YUHao,HeYinbiao,etal.GoalsanddirectionofCaeanalysistechnologyofthirdgenerationnuclearpowerequipmentlocalization[J].Computaidedeng,2011,20(3):8587.

[4]钟万勰.发展自主Cae软件的战略思考[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8,17(3):iii.

ZHonGwanxie.StrategicthinkingonindependentdevelopmentofCaesoftwareinChina[J].Computaidedeng,2008,17(3):iii.

[5]李黎明.anSYS有限元分析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6.

[6]赵飞云.从设计与制造上的源头提升三代核电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基本思考[J].核安全,2015,14(1):6570.

ZHaoFeiyun.Basicdiscussiononsafetyandreliabilityimprovementofnuclearpowerequipmentforthirdgenerationnuclearpowerplant[J].nuclSafety,2015,14(1):6570.

[7]赵飞云,姚彦贵,于浩,等.从核设备设计提升核电安全性的基本思考[J].核安全,2013,12(1):5154.

ZHaoFeiyun,YaoYangui,YUHao,etal.Basicdiscussiononnuclearpowersafetyimprovementbasedonnuclearequipmentdesign[J].nuclSafety,2013,12(1):5154.

[8]靖剑平,张春明,陈妍,等.浅谈核电领域中的热工水力分析程序[J].核安全,2012,11(3):7074.

JinGJianping,ZHanGChunming,CHenYan,etal.Discussiononthethermalhydraulicanalysiscodesinthefieldofnuclearpower[J].nuclearSafety,2012,11(3):7074.

[9]李鹰翔.国之光荣:秦山核电站建设者之歌[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2:15.

[10]陆仲绩,韩华,王菲菲.建设自主Cae服务平台实现工程科学国家战略[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8,17(4):12.

LUZhongji,HanHua,wanGFeifei.establishingindependentCaeserviceplatform,achievingnationalengineering[J].Computaidedeng,2008,17(4):12.

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篇4

【摘要】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并且在本世纪初得到适度的规模扩张以后,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则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应用领域广泛。与此同时,企业对各类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起来,但是,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缺口大。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职业技术院校,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如何将我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办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至关重要。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的逻辑起点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本途径是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操作方法是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经过对河北省主要企业的市场调查,河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及岗位分布如图2所示。

(1)主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装等。

(2)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服务等

2.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受学科内容的性质约束划分课程,从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入手,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知识结构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基本素质课程、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两大模块,并由此组成课程体系的主体(见图3)。

基本素质课程可由思想品德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这类课程既与专业知识技能有一定的联系,又与道德人格相关。文化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有所帮助。道德身心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铺垫和准备,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基本素质课程的实施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期成为学生创新思路的触发点。

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为此,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分为具有一定梯度的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经验)得到逐步丰富和提高的同时,控制系统观念(策略)的形成和树立是其中的关键。

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涵盖的大多是某一专业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牢牢掌握,技能能力训练一定要求学生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是指那些必须落实在实际专业岗位能力应用方面的课程。高职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能力与技能,就必须根据岗位与岗位群必需的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这类课程大多是技术相对独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控制系统观念角度把握这些课程之间横向纵向联系,将知识点和能力点统一到系统这一层面上,可以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靠这一层面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加以落实。此类课程突出应用,务求熟练,造就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是借助于实际生产过程或系统,将相对独立的职业技术加以综合应用,控制系统观念在此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类别的典型系统作为教学对象。例如,典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柔性加工生产线(mpS)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强化学生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能力课程体系以基于工作过程的“3343”模式为主导,广泛吸取多种课程论之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对机电工业技能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1)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努力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2)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按照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要求整合课程。(3)按照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梯度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打破了学科系统性与“老三段”的束缚,以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具有以下特点:(1)提前介入专业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3)突出了成熟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跟踪与应用;(4)依靠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可实施“实习、科研、培训、就业”一条龙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4.课程考核原则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能力进步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考核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决心,还可以从考核中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1)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2)实行开放式考核,即考核范围开放;考核方式开放;考试标准开放;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开放。

(3)鼓励多元性与开放性答案。

(4)实行基于过程的全程化跟踪考核,即根据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定,体现学习的进步。

(5)规范化、标准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考核要严格,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的要鼓励,体现学生能力提高的要肯定。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3]俞建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篇5

50多年来,南车株洲所借助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东风,高举自主创新、科技先导的伟大旗帜,以打造轨道交通及其相关领域的第一民族品牌为目标,致力于牵引传动与列车网络控制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经过多年的专注钻研和刻苦积累,成功建立起自主先进的牵引传动和控制技术体系和标准,其中传动控制、变流器设计和网络控制等三大核心技术水平居于国际领先行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之一,成功突破发达国家少数公司对行业核心技术的封锁和垄断,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

南车株洲所还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近年来,主持开发的7200千瓦大功率电力机车交流传动电气系统、时速300公里以上等级动车组电传动及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成果应用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等代表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机车车辆上,为我国铁路实现从普载、常速到重载、高速时代的跨越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南车株洲所积极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将牵引传动与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延伸到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工业变流、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等产业领域,形成以“同心多元化”为模式的产业发展结构。

科技先导抢占制高点

牵引传动和网络控制是两大标志性技术,具有牵引功率大、速度高、节能环保、运营经济等优点,是现代机车车辆(含机车、动车组、城市轨道机车车辆)的“心脏”和“大脑”,被誉为“机车之芯”,是一个国家轨道交通装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重载和高速牵引的基础,国外上世纪80年代中应用,仅为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和日本等少数公司和国家所掌握,且至今不对中国转让。

面对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南车株洲所认真分析当时的国内形势,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着力提升机车牵引电传动系统核心技术,力争在中国铁路从普载、常速到重载、高速时代的跨越中,抢占技术制高点。

按照国务院“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要求,南车株洲所积极参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以“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为纲领,以高速、重载为突破口,高起点引进国际一流技术,以国产化为重点,加强创新,高标准瞄准国际品牌,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牵引交流电传动系统技术的研制。

南车株洲所将原始性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早期雄厚的工程化锻炼及人才基础,先是借鉴和研究国外先进技术模式,以国外某种车型为参照,结合我国铁路应用的实际情况,确立系统的技术条件和各部件参数要求,分别进行部件的研发,然后将各部件组合成系统进行试验研究和验证,再装车进行试验和验证,从局部的成功到整体,直到整个系统的成功。

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以丁荣军为代表的南车株洲所科技创新团队,结合欧美、日本两种技术流派的长处,主攻电路研究,创造性地发明了以两点式和异步电机为主、兼有三点式和同步电机的全新技术模式。

从大系统到大部件、从关键材料和关键工艺、从核心硬件和核心软件上向该技术发起了全面的攻关,南车株洲所先后开发了18种不同型号变流器产品、11种控制模块、两种型号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通过对传统电传动技术与高端电力电子、信息化软件技术的嫁接,再次确定了国内领先地位,形成了独有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

2007年4月18日,全国第6次铁道大提速。在首批开行的52列高速动车组中,有70%以上的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由该公司提供。在所有提速机车中,南车株洲所提供的动车组关键核心部件有6大类,约20个品种,与同期运行的进口高速机车争相辉映。

随着中国铁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时速300公里为代表的高铁技术和以更高功率等级为标志的重载机车技术成为新时期我国铁路机车自主创新的新方向,南车株洲所决心发起向世界顶端机车牵引电传动技术冲刺。

2008年11月底,在国外新型交流传动大功率机车几乎独占中国市场的时候,南车株洲所团队经过6个月夜以继日的苦攻,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7200kw大功率电力机车交流传动电气系统终于研制成功。该系统性价比较高,很快成为世界领先的主型电力机车的定型系统。

这期间,国家组织新一轮的自主高铁技术的研究,在九大核心技术中,南车株洲所主持其中时速300公里以上等级动车组电传动及控制系统等3项关键技术的研发(牵引变流器、牵引控制和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技术),成功解决了困扰高速动车组“变流器功率大、体积小、重量轻”等技术难题,使变流器的功率密度大幅提高了30%,研制出当前世界单列功率最大的动车组变流器。2010年12月4日,装载自主牵引系统和网络控制的CRH380a商用动车组创造了486.1公里/小时的世界铁路运营最高时速,向世人证明了中国铁路“机芯”技术的王者地位。

随着中国高铁铁路建设进入高峰期,公司先后中标时速300公里的武广高铁、郑西、沪杭、京沪高铁项目,共计140列1600余台。特别京沪高铁项目,公司拿下半数以上关键部件订单,成为国内自主高端牵引电传动系统最大的供应商。南车株洲所完成了从“技术引进的先行者”到“自主创新的领导者”的蜕变,推动中国铁路技术进入世界强国之列。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机芯”技术攻关中,iGBt应用技术的成功自主掌握,无疑是最大的亮点,它被南车株洲所成功突破,被业界认为抢占机车核心技术的“珠峰”制作。

iGBt,中文名称绝缘栅双极晶体管,英文全称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它在轨道交通牵引变流器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牵引变流器被称为“机车之芯”,而作为牵引变流器的核心元件,iGBt被称为“机车之核”。牵引变流器作为机车(高速动车组、城轨、电力机车等)的“心脏”,决定了列车的启动、制动和最高运行速度等性能,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而iGBt作为牵引变流器的核心元件,其性能及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牵引变流器的性能及可靠性。

不仅如此,iGBt几乎还涉及到关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是节能和低碳经济的主要支撑技术之一。对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推动民族产业崛起具有重要作用。

早在2007年,南车株洲所启动“高压iGBt元件研制”项目,制订“收购――整合――创新”的战略,确定“先期导入封装技术,后续再整合、创新芯片技术”的实施计划,并于2008年完成了对世界著名的半导体公司丹尼克斯公司的并购,还于2010年在国内建成第一条高压iGBt封装线的建设。

2010年5月,中国南车在英国丹尼克斯公司成立功率半导体研发中心,共同研发新一代iGBt技术。内容包括了标准的用于轨道交通的焊接式iGBt模块及全新的用于智能电网的压接式iGBt模块,电压等级最高位。项目由双方500千伏,为国内目前最高。

2011年5月25日,南车株洲所大功率iGBt产业化基地奠基,标志着我国首条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项目正式启动。项目设计年产8英寸芯片12万片、iGBt模块100万只,南车株洲所成为国内唯一掌握iGBt芯片设计――芯片制造――模块封装――系统应用完整产业链企业,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目前,该项目正有序推进。

仅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南车株洲所“机芯”技术的科研设计、生产制造和检验实验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实现了牵引交流传动系统从核心元件到部件系统集成的技术开发应用体系,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南车株洲所在中国轨道牵引交流电传动系统集成技术领域的领军地位。

三高之策稳占主导权

迈向核心技术之巅,聆听世界轨道交通铿锵的脚步声,追寻南车株洲所科技创新历程大发展、大跨越背后的足迹,30多年来,该公司广大科技工作者用汗水和智慧向祖国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高强度投入,构筑科技发展保障。南车株洲所始终坚持“以科技立企,以产业兴企”的发展方针,不断加强核心技术开发,实行科研成果产业化运作,30多年来,南车株洲所每年将销售收入的8%以上作为科研经费,近3年更是达到10%以上。这个比例是同行业平均标准的3到5倍。作为中国南车轨道交通产业的承担者,南车时代电气(03898.HK)研发经费由2009年的19081万元,到2010年的32210万元,再到2011年的38074万元,平均增长18%。

另一上市公司,南车时代新材(上海上市,600458),“十一五”期间,共计投入新产品研发费用8000万元左右,同时为建设更先进完善的科技研发平台,在软硬件建设上投入资金3000万元。

不仅在科技研发上,近5年来,南车株洲所还投入近2亿元进行扩建和新试验能力建设,打造轨道交通领域同业规模最大、设备最为齐全、技术实力最为雄厚的检测检验中心;投资了约17亿元,新增一大批专业化制造基地,新增建筑面积接近30万平方米。

南车株洲所科技之所以成就辉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将研发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培植,围绕核心技术开发,辅之以检测检验、专业制造等配套设施,在技术研发上,形成完善的链条,打造了行业内绝无仅有的大科研开发平台。

高素质人才,锻造持续创新能力。随着企业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步伐的提速,南车株洲所以整合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其涵盖的资源范围已不仅局限于自然资源和资本优势,更重要的是高科技人才、特别是尖端技术的人才。据了解,5年来,南车株洲所通过提高工资待遇、建立项目奖励机制以及帮助员工设计“乔”型职业发展体系管理等先进理念,集聚了业内一大批精英。并通过内部培训、战略联盟、全球采购等方式充分利用全球的技术、人才、资本和经营管理经验,促使技术和产品迅速升级换代。

针对南车株洲所最为核心的牵引电传动技术,2011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完成了以设计、产品、制造为内容的“三大技术平台”建设,实现平台滚动发展,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提高项目开发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管理软硬件。

在“十二五”的第一年,南车株洲所“三大技术平台”取得显著成就,策划了83个三大平台项目,优化并完善了17项工艺管理标准的各项表单并通过pLm系统进行了固化,RDp开发程序得到有序推广,完成了动车组电传动系统的仿真实验室的建设,DteCS-2、teC4000等下一代产品平成了关键技术研究,开始进入平台样机研制。

同时,南车株洲所积极吸纳凝聚外部科研资源,通过战略合作、联合办学等,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种合作关系,开展前瞻性的基础技术研究。2011年,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清华大学电机系、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开展在SiC功率器件、电机控制、电气传动、电能质量、柔性输电、新能源及高压变频等技术以及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合作。

截至2011年底,公司拥有博士72名,研究生以上学历781人,形成了以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首席专家、59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6名政府津贴获得者领衔的3678人的科研队伍。拥有两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三个部级技术平台,成为中国轨道交通名副其实的“人才洼地”和“技术硅谷”。如今,在该公司科技大舞台上活跃着由资深专家、首席专家、学识带头人、骨干科研人员、基层技术人员等不同层次的科研团队,他们为持续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凤凰栖吾枝,亮翅放清音。雄厚的人才队伍,带来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南车株洲所累计创造1000多项科技成果,800项发明专利。其中,最具分量的是,作为ieC/tC9国际标准中国归口单位,5年来,该所组织制订国家标准共44项,完成企业标注修订209项,并获得了ieC62580―2和ieC62621等两项重要国际标准的主导起草权,这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中更是史无前例。

高速效转换,科技成果香气满园。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创造出系列的科技成果是第一步,推动产业化运营则更为关键。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发展模式会有不同的选择。南车株洲所走的是一条科技产业化的道路。我们承载的使命,不仅在于把技术转化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做大一个企业,更重要的是把一个部级的研究所带入市场,引领行业技术进步。”该所总经理丁荣军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南车株洲所意识到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意识到发挥核心技术优势,寻求新的市场空白点,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该所提出了“同心多元化”的产业扩张战略。

依据“同心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本着将传统轨道产业做大做强、将核心技术引入朝阳产业,将定位扩大到全球市场的理念,南车株洲所已形成了以电气传动与自动化、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器件为主的四大产业板块。其产品拓展到了以铁路机车电子、信息、轨道维护装备为基础,辐射延伸至工业传动、城市轨道交通,光伏发电、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工程机械等多元化市场。

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篇6

1.1电子商务专业和商贸专业学生技能的对立缺位

按信息类专业建设标准指导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侧重计算机信息技术培养,忽略了商务技能的培养,导致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具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如软件、网络专业学生,商务技能不如商贸专业学生;要么拘泥于传统经贸类专业建设模式,突出传统商务技能培养,虚化弱化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导致商贸专业学生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商贸职业岗位变迁和岗位技能需求变化。为化解上述两类专业学生技能的对立矛盾,适应电子商务行业岗位技能需求变化,构建融合了信息技术和商务技术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培养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必然选择。

1.2电子商务专业和商贸类专业岗位任务的统一性保障了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的可行性

专业群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将专业目录、课程设置相近的各个专业进行简单集合,各专业能否归集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依据是各专业是否具有共同的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专业群应该是一个有机地、系统地包含了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在内的系统。电子商务专业群是集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贸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专业群。现代商务与信息技术共同构成了电子商务的内涵,商务是核心,技术是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确立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专业、商贸专业为支撑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适应行业企业对商务人才的新要求。

2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的架构设计

以培养信息技术和商务技术融通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一个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引领、商贸专业为支撑、学科交叉、互利互助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可行的,也是现实的。电子商务专业群由狭义电子商务专业群组成的核心群与广义电子商务专业组成的群构成。由专业群向核心专业群提供商务技术支撑,使核心专业群建设回归商务的核心本质,由核心专业群向专业群提供信息技术扶持,使专业群能够适应传统商务的信息化改造趋势。核心专业群主要服务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网络营销推广等商业模式创新活动,为企业提供系统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如网站策划和运营、网络营销推广、网上贸易平台应用、网络营销等。专业群主要服务于企业传统的商务活动,如贸易谈判、贸易支付、市场营销、物流等业务,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强化训练,使学生适应传统商贸岗位的信息化工作趋势和要求。

3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

3.1基于交叉性学习领域建设专业群核心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一般方法是通过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对工作领域进行序化和类化,转换为相应的学习领域。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群面向的目标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素质和技能要求带有相当多的共性,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群各专业必然存在交叉的学习领域。交叉性学习领域反映的是行业对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要求,是对学生通用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培养起关键作用的专业群核心课程。依据交叉性学习领域,核心专业群群内可以开发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应用、网络广告策划与制作等核心专业课程;核心专业群和专业群群间可以开发沟通技巧、电子商务基础等核心基础课程和市场营销策划、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等核心专业课程。专业群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具有同质化、基础性的特点,是培养专业群学生通识能力和核心职业素养的关键课程;专业群核心专业课程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具有学科交叉、技能复合的特点,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应充分挖掘专业群内具有复合性特色的教学资源,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将这些课程按精品课程的要求建设成各专业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以点带面,提高专业群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

3.2依据差异化岗位需求建设专业群方向课程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了职业岗位的迁移,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合理考虑岗位细分和岗位迁移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差异性技能要求以及学生职业发展的偏好要求,在核心课程共享共建的基础上,依托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嵌入“订单培养课程”,满足订单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文化、技能和素质要求。同时电子商务专业群可依据行业岗位群技能标准,引入岗位链资格认证培训课程,以限选课或选修课形式引导学生选择其中一至两个考证课程模块学习,取得不同专业方向的岗位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3.3通过项目组形式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

培养一支精通信息技术和商务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引进企业专家担任实践课程教学虽然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复合型专业教师缺乏的燃眉之急,但不能使高职院校获得复合型专业教师培养的造血机能。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输送专业教师以项目参与的形式到企业去挂职锻炼,或安排信息技能突出的教师与商务技术突出的教师互补组合成项目教学组,承担基于企业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开发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任务。

3.4按完整工作过程建设专业群共享实训资源体系

构成专业群的要素是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的是企业中的同类岗位链,从而使专业群各专业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能够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就是要用相对较少的投入,将专业群内的相关相近专业建成一个较完整、较先进、较稳定的实训体系,以满足群内各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电子商务专业群培养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各类商务人才,各专业培养目标的相近性和交叉性使得各专业共享实训资源成为可能。构建共享型实训室体系的方法是将原来分属各个专业的不同功能的实训室按典型商务工作过程链接成一个整体实训室体系,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实现节约办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4结论

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篇7

就在一年前的两会上,湖南人大代表团以全团名义建议国家尽早启动内陆核电项目建设。同时建议,国家将装机容量500万千瓦、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桃花江核电站列为首个内陆示范核电站,尽早启动项目的审批和建设工作。

按照湖南省政协主席陈求发的解释,湖南计划在内陆地区率先发展核电,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湖南是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能源供应最紧张的地区,自身一次性能源匮乏,缺煤少电,无油无气,又处于全国能源输送末端,紧张状况非常突出;

其次,湖南省是全国三大铀矿基地之一,铀矿资源占全国的30%;

第三,目前,桃花江核电站和小墨山核电站均已列入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开展厂址保护工作,希望国家能尽快审批。

根据湖南方面的匡算,仅桃花江核电站就可以满足湖南四分之一的用电量。

事实上,早在2012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核电安全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核电产业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核电强国”的目标。

然而在十面“霾”伏之中,盲目引进外来技术和来自对核电技术的莫名恐惧,始终是盘旋在国内依靠我国自主核电技术来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度、这样一场能源结构大转型的最大掣肘。

近日有一张颇具反讽效果的图片在网上火爆流传,北大校园里的诸多大师雕塑在重度雾霾之中被戴上了口罩。这些大师多在“五四”之际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中国的传播浪潮中扮演着关键推手的作用。而时隔近百年,在核电安全应用的问题上,“德先生”与“赛先生”仍然长期缺位,特别是“赛先生”的缺位导致社会整体上对核电认知存在严重偏差。2011年3月,受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影响,桃花江核电站和江西、湖北境内的共3个内陆核电站项目被暂停审批开工,而一停是两年多。

“我都不忍心呼吸了”……这句网友真情实感的吐槽令人不忍猝读。2014年2月下旬“雾都”北京空气污染指数pm2.5为严重污染,据美世2014年全球城市生活质量排名,由于污染恶化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北京此次位列第119位。另据环保部公布的数据,中国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都被灰霾笼罩,影响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重霾面积约为81万平方公里。2013年以来,雾霾波及中国25个省份、100多个城市,就连中国空气最清新的海滨城市三亚、青藏高原“圣城”拉萨都没幸免于“霾”。

从短期上看,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社会结构均极大地制约着国内节能减排的进程。一方面,我国GDp占全球10.48%,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尽合理的产业布局,产生了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另一方面,重复扩张式的城镇化、利益交织的环境治理等多重挑战,正倒逼中国从能源消耗大国向清洁能源多元化国家迈进。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事实上,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在愈演愈烈的雾霾压力下有所优化。根据国家能源局初步统计显示,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65.7%,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9.1%提高到2013年的9.8%。然而被《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所津津乐道的21世纪头10年中国“绿色”并非如此神速,由于技术和各方的利益博弈,中国对于煤炭发电的依赖还将持续。2010年至2015年,北京计划增加8.6亿吨煤炭产量,几乎相当于印度全年煤炭产量的1.5倍,煤电的增速超过了新能源的发展速度。2012年在中国本土烧掉的煤有38.9亿吨,占世界的一半。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总会计师刘满堂对《首席财务官》表示,现在是到了重估核电的战略时机,核电的经济性、安全性、稳定性在现有清洁能源中的优势日益凸显,不能等闲视之。

中国计划到2030年,约10亿吨标准煤的能源空间让位于清洁能源,这个量超过德国、法国两国的能源消费总和。相对煤电,作为中国清洁能源大家庭里最小的兄弟,核电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为零排放,同样是一座百万千瓦级的发电站,核电站一年只产生核废料30吨,释放的有害气体也比化石燃料少得多。

伦敦启示

世界经济论坛了《2014年全球能源架构绩效指数报告》,中国排名从上年度的74位滑落至85位。

为了扭转高能耗高污染能源消耗大国的国际被动局面,合理布局能源结构,中国向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产业投入巨额资金,2012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绿色能源投资国。但另一方面,中国煤炭发电以更大规模扩展。有数据称,2013年,中国每增加10亿瓦特太阳能发电,就会新增270亿瓦特的煤炭发电。面对重重迷雾和清洁能源的技术瓶颈,有着悠久雾都历史的伦敦或许成为一个转型的参照样本。

1952年12月,伦敦连续5天浓雾弥漫,满城咳嗽,5天死亡4000余人,此后两月又死亡8000余人,共死亡12000余人。生命的惨痛代价,使英国民众痛下决心彻底整治环境.1953年,英国建成坎布里亚郡核电站,1956年开始向英国国家电网送电;1956年英国《清洁空气法案》颁布,向清洁能源转型,调动和激励每一个公民,在全民的积极参与和法律的有力监控下,终于彻底摘掉了“雾都”的“桂冠”。

1997年是英国核电产业最繁荣的年代,当年上线运行的商用核电站总计14座、31个反应堆,总装机达12.48Gw,核电占比一度高达26%。然而随着核电站的持续老化和关停,目前英国核电占比已降至16%左右,尚存的8座核电站也将在2019—2023年相继退役。处在新的十字路口的英国核电,2013年10月21日,英国政府和法国电力集团达成合作协议,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称这是“英国首个不动用纳税人资金的核电项目”的辛克利角C核电站,这不仅是英国首次接受外资投建核能设施,也是福岛事故后欧洲首个核电项目。法国电力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将在其中拥有股份,按照协议,法国电力公司将拥有45%~50%的股份,两家中资集团的股份合计将在30%~40%左右。

未来5~10年,核电能否成为清洁能源发展的主流?

刘满堂表示,核电是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不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温室气体,在实现减排、减少污染,建设生态性社会方面具有其他能源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能源需求的85%来自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颗粒物等,带来令人忧虑的环境问题。而且,这些化石物质消耗的迅速增长,使它们在地球上的储量面临枯竭的境地。自然界中,除了化石燃料外,核能、水力、风力、太阳能、地热、潮汐能等也都是可资利用的能源。水力是无污染的能源,应充分开发使用,但水力资源终究有限。受地理条件限制。水力发电随季节变化很大,光靠水力替代不了化石燃料,满足不了粗放式经济增长的能源需求。风力、太阳能、地热、潮汐能等,都受地理和季节条件的限制,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有限开发,突破技术瓶颈的难度很大。

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郁龙形象地说,“作为朝阳产业,核电站并非很神秘,蜂窝炉的原理是核电站的雏形,所不同的是它像火龙果一样是封闭的,而降住这条火龙的技术也成为世界各国争相竞技的优势所在。”

中广核集团核技术应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核电专家冯毅指出,核电站的核燃料中铀-235的含量仅为4%左右,世界各国都在对核电严密监控,设置了多重法律,只要确保安全,不发生核泄漏,一般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破坏。中国核电站允许免费参观,不只是为了打消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的顾虑,更是为了让百姓安心。

后发优势

目前,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核电占电力比重普遍在20%以上,法国电力75%来自核电,美国电力20%来自核电;印度、巴西、中国、南非、墨西哥等中等发展中国家核电比例均不足5%。

在经历日本福岛核事故休整期后,新建核电站数目相比福岛事故前大幅度减少,世界核电逐渐从关闭大潮中复苏重启。在欧洲,核电呈现出两极态势,德国、意大利和瑞士明确表示放弃核能,寻求其他可替代能源;而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国家则明确表示将继续发展核能,并且考虑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加核电比重。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13年我国核电运行机组安全生产运行情况,各运行核电厂严格控制机组的运行风险,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数量已达17台,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1.19%,全年累计发电量为52451.1亿千瓦时,核电累计发电量为1107.1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2.11%。

相比于发展中国家核电普遍落后的态势,国内其实有着相当良好的核电发展基础。与我国原子能工业同时诞生的中国核建集团,从1985中国第一个浙江秦山核电站开始,承建了我国全部6座核电站、11台核电机组的工程建设,主要承担了11台核电机组反应堆工程的建筑、安装和系统调试任务,以及配套发电、辅助设施的建设。完成了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以及我国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的工程建设。

从零起步,安全承载我国大陆所有在建核电站核岛部分的建造任务,中国核建集团积累了多种核反应堆工程的建造经验,取得了多项建造技术的突破,形成了一批自有知识产权,全面掌握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建造能力。如今,经过多年的历练,中核建设集团已变身为同时面向市场、承揽工业与民用工程建设、从事国内外进出口贸易等多项业务,开展多元化经营规模排名第二的央企。

在刘满堂看来,在开发核能技术产业化新领域的过程中,要突出新颖性和独有性,求专求精,确立与其他企业的差别优势,“从最困难的每年利润增长8%到现在每年增长20%,从刚成立时的21亿元到2012年营业收入294亿元,从单纯的核电主业到现在三分之二依靠市场,中核建的转型也到了新的起点。作为甲方施工企业,从资金国家全额拨付到走向市场,我们必须同时兼顾几万职工的生存问题,正是面向市场的多元化,给我们这个从计划经济脱胎而出的国企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核电行业建设工期较长的运营特点,刘满堂把资金、应收账款、负债这三个财务管控要点透过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牢牢固化在流程中,“资金的集中管理和落实责任制,让我们对预算有了新的思考和变革。全面预算的执行必须要让全员了解清楚,财务格局也是利益格局和部门格局,更是战略格局和制度格局。国企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机制的灵活和责任的落实,2013年与以往的绩效考核不同,中国核能建设集团工作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和整改落实情况也纳入考核范围,意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之考核体系的激励约束,使得中核建整体焕发了全新的活力。”

而资本运作层面的突破,是刘满堂眼下最期待的变化,“中国核建股份公司成立后,ipo整体上市的工作在集团内获得更大力度推行,2011年初,中国核建股份向证监会协商沟通上市安排,但由于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被迫暂停,而今重新启动,这又将是一个新的挑战。在雾霾深重的今天,核电的优势是我们最大的亮点,作为核电的后备军,要在扩大整体规模为目标的要求下,在‘强’和‘精’上做大文章,将改革创新的选择和行动融入到市场之中,使经营决策、市场开发和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优质化,使中国核建上下能够实现集团化协同作战,推行全面预算和股改上市是今年的重点工作,而这离不开积极发展我国核电自主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全球视野和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

技术弯路

对于漫长排队等“路条”的中国核电项目而言,国家能源局2014年1月24日公布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给其蒙上了一层迷雾:加强核电站安全管理,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行,加快完成ap1000设计固化、主设备定型,推动ap1000自主化依托工程建设。

唯一能够有权力进行核燃料循环和实验的中核集团丧失核心动力,江门项目被叫停,计划将未来建设的3个核电站,全部采用摸索中的美国ap1000技术,我国核燃料循环能力较弱,与规划并不匹配。核燃料循环能力原本有机会在中核江门项目中得以提升,然而随着项目的流产,一线希望变得渺茫。中广核则破例从法国公司购买了15个循环的核燃料,挑战处于垄断中的中核的地位。

被蒙上魔幻色彩的美国ap1000果真如此灵验?远来的和尚难道真的能念好经?

可事实是,历经10年招标的ap1000问题频出。中国成了美国和日本的核电试验田,“一台百万千瓦的核电机组,拖一天增加财务费用近200万元,同时减少利润近300万元。朝令夕改的设计,使得设计修改已逾2万份,工期拖延两年以上,原定于2013年发电,一直拖到2014年还没着落,80亿美元引进的在美国从来就没有使用过的这项技术,在资金政策向外来技术严重倾斜的情形下,使中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空间愈发狭小,发展受限。”一位业内核电专家透露。

由于一直以来为夺标而粉饰的ap1000经济性并没有在实际建设中得到体现,其技术成熟性和先进性也遭到质疑。西屋公司在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英国的多个项目的竞争中纷纷落败,美国ap1000干扰了中国核电技术引进路线,2006年美国西屋电气凭借未经试验的ap1000中标,2011年9月6日东芝对西屋电气的股份由67%升至87%,曲线进入中国市场再次加码。

而未经验证的ap1000进行批量工程建设,极有可能造成国际核电安全的重大隐患。

在福岛事故的前四天,2011年3月7日,美国核安全专家edwardmarkey发起质疑ap1000技术和玻璃一样易碎的请愿风波,西屋电气承认在安全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业界忧虑,如有风吹草动,美国一旦控制独家配套材料的对华出口,就切断了中国核电的命脉。

对于这个令中国核电产业尴尬两难的引进策略,当初以每千瓦1800~1900美元上报中央批准,但负责引进ap1000的国核技公司已要求业主准备按2000多美元/千瓦的价格来接盘,外加4300美元以上的每千瓦投资的研发费用、投资费用,加在一起6000多美元。而中国自主设计的秦山二期核电站,每一千瓦全部加在一起只有1662美元。

早在2003年初,国务院确定了要以“秦山自主模式”为主,“积极发展核电”,并且提出了2020年实现40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的目标。然而文件后不久,原定的秦山自主模式在执行时却被“整体引进国外技术”、“统一技术路线”取代。ap1000打断了中国核电技术的健康自主发展路径。决策者认为,先对外招标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第三代技术,然后再按照技术转让的条件消化后自己建造其他新的核电站。过度依赖外来技术,间接遏制自主技术信心和政策错位,使得中国自主核电资金捉襟见肘,难以放开手脚,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出炉被迫延期再延期。

经历了20年的蛰伏,在向外来核电倾斜的夹缝中寻求自己的核心产品的中国核建集团,正积极推广高温堆热电联产和低温堆综合利用,推广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高温堆技术,建设运营60万千瓦高温堆热电联产机组,在高效发电的同时供应高品位热能,将高温堆生产的540℃高温蒸汽应用于石油化工、煤化工、稠油热采、海水淡化等领域。对清华的高温气冷堆,吴郁龙蛮有信心,我国在高温堆、低温堆先进核能技术综合利用领域已经具备世界领先水平,能够实现以自主研发为基础的自主建设和运营。当多道安全紧箍咒同时失效,放射性物质才有可能泄漏,但这个经过实际验证过的概率极低。

相比于美国100多个核电机组设计大多为上世纪70年代设计的现状,中国在运行的核电站基本则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所设计的。核能技术的产业化有其特殊的内在规律。刘满堂十分看好高温气冷堆,一般而言,核能技术从研发到大规模应用要经历实验堆、示范堆、商业堆等阶段。大量科研工作及试验验证工作的开展,10mw高温堆实验堆、5mw低温堆实验堆的建设运行以及高温堆示范工程的建设,为高温堆、低温堆技术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而让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市场规模化推广,资金的前期和后续保障是个绝对无法避开的难题。

还得靠自己

福岛核事故后,世界核电再出发,巨大的市场“蛋糕”引起各大核电技术公司的激烈争夺,西屋、通用电气、日立、阿海珐和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纷纷“逐鹿”世界核电市场。西屋电气日落黄昏,阿海珐公司乏善可陈,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在激烈争夺中遥遥领先于其他核电技术公司,核电市场呈现出更为激烈的竞争格局。

2014年沿海核电建设将进一步提速,内陆核电则仍难有实质性破冰,而要达到2017年50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2014年至少要开工建设4台百万千瓦级的工程,以目前国内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综合造价150亿元计算,投资将达到600亿元。

面对新的能源结构调整,近日下发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强心剂”中,国家能源局明确提出,2014年新增核电装机864万千瓦,适时启动核电重点项目审批,稳步推进沿海地区核电建设,做好内陆核电厂址保护。

内陆核电2014年启动无望,能源局下发的指导意见,果真是强心剂吗?

美国、法国、韩国等国家核电发展的历史证明,核电技术水平的进步、核电产业的发展、核电人才的培养储备等都需要以核电项目为依托,维持一定的发展规模是安全高效发展核电不可或缺的牵引因素。身为核能大国的中国在核电发展上步履蹒跚,其根本障碍不在技术,而在于战略和体制。从现象上看,以往中国核电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是造价昂贵,与常规电力相比缺乏优势;昂贵的直接原因是过多地依靠引进,而引进的理由是中国的技术不行。

漫长的核电引进与窝工不但拖延了中国核电的发展,引进的决策更像是一个陷阱,使中国第四代的自主研发完全被边缘化。刘满堂表示,高温气冷堆作为中国核建集团的核心业务,旨在推广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能技术,实现核能综合利用,促进绿色能源的目标实现和让能源结构趋于合理。我国高温堆技术研发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通过实施国家863计划设计建造了10mw实验堆。继美、英、德、日后第五个掌握的国家,我国新一代、第一座小型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在京建成,世界上在首都建造还是第一个。

2003年1月,由清华大学历经“六五”到“九五”近20年的时间完成的实验堆,实现72小时满功率并网发电,使我国在高温堆技术上跨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世界首座投入运行的一体化自然循环壳式供热堆。2003年,为推广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堆、低温堆技术的落地,中国核能建设集团和清华大学共同组建了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2月,高温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列入《国家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截至2011年8月,示范工程已经完全具备浇筑第一罐混凝土的条件,并已完成82%的设备订货。

2014高温气冷堆下一步推广面临的资金问题怎样解决?造价过高导致核电前期投资风险巨大,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信心。事实上,核电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发展核电的首要难题。为了突破融资屏障,英国提出能源市场改革方案,其中包括制订碳排放价格、制订差价合约和建立禁止高碳发电的机制,但这些改革举措能否成功有待市场的检验?而这能适用中国核电的国情吗?

在混合制经济概念大行其道的当下,仍然铁板一块的核电领域何时才能允许民间资本大举介入?

身为中国核建集团总会计师,上任两年来刘满堂却对中国核电充满期待,“目前国资委正在研究出台央企混业经营的办法,现在中核建通过采取责任制管理,和有效的薪酬体系挂钩,集团采取项目经理责任制,未来这个管理制度还要进一步落实。面对转型升级和基业长青,依托主业,而核电站的技术人才却不是一般的技术人员就能满足核电发展,随着业务量的扩大,我们必须要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另外,面对产业的跨界转型,我们必须提升自身的融资能力,财务要充分利用好信贷政策,和银行、所有的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信贷合作关系。”

根据战略规划,2014年中核建的业务领域会随之扩展,让高温气冷堆壮大发展,这其中必然面临着资金问题,“必须要确保稳定的现金流,现在我们采用的是集团预算和资金集中管理,全面预算、资金预算将会在集团全面推开,整个集团的财务管理必须要和业务充分融合,只有对业务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更好地预测和管理现金流。”刘满堂并未把目光一味投向融资,“未来集团上市,也不是为了圈钱,而是撬动社会资本的进入进而壮大整个产业规模。我们必须要对中国核电的未来充满信心,现在南非核电就是运用中国的技术,未来高温气冷堆仍然要坚持稳扎稳打的自主发展,这样才不仅能在国内发展,才能够推广到海外,形成像高铁那样的在全球的竞争力。”

日韩在经济起飞阶段也曾由政府牵头统一对外引进技术,却避免了权责分离的困境。这是因为其制度安排上,是以企业作为承担技术转移主体的。中国核电工业的体制本来就不合理,行政垄断仍然过多,市场机制仍然太少。在这种条件下,靠行政权力来贯彻的引进路线不仅无助于改革核电体制,反而增加了更多羁绊政府因素,使中国核电工业体制之乱为世界核电发展史上所罕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路风教授直率地批评道,盲目全盘引进外来路线是错误的,后果不堪设想。中国如果不看重、不依靠自己的核电技术,不但解决不了雾霾,还会给国家安全埋下隐患。发展中国核电只能走依靠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条路。

安全第一

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对称度,世界各国公众对核电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恐慌,而国内尤甚。冯毅认为,在欧洲国家,公众对核能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核能的发展前景。对于那些希望继续发展核能的国家来说,核能公众接受性问题成为无法回避的难题。

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引发了各国核电的重新布局,意大利和瑞士先后宣布将全面放弃核电,比利时决定在2015年关闭两座核电机组,德国预计在2022年关闭所有核电站。而法国的核电比重已经占到总装机容量的78.2%,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净出口国,每年获利约26亿欧元。位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威斯康辛州、佛罗里达州和佛蒙特州的4座核电站,2013年宣布被关闭。美国在观望之后,正式宣布新建新的核电站,政府担保业主80亿美元开始建设沃特电站和两台ap1000的核电机组。英国政府要在2050年之内重新建设22座反应堆,以替代目前正在运行的20个反应堆。

实际上,福岛核电站属于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第二代核电站,地震后反应堆实现了自动停堆,并利用柴油机驱动冷却系统工作,但随后的海啸摧毁了柴油发电系统,导致后续一系列严重事故。在福岛核事故的刺激下,2014年1月23日报道,日本成功研发出利用宇宙射线由外部透视核电站内部的技术。该技术可以从核电站外部透视已利用过、保存在核燃料池里的核燃料等物质的状况。

面对核能多变的格局,核能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如何落地。美国核能界温伯格提出:核电的第一纪元已经结束,我们要开发出在任何情况下堆芯都不会熔化的反应堆,不是“概率安全”的,而是“确定安全”。

早在1994年,清华大学核研究院成功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核,被当时参观的美国人称为“一个安全性上的真实神话”。在任何事故情况下,包括丧失所有冷却的情况下,不采取任何人为的和机器的干预,这个反应堆都能保持安全状态。

以美国为首的各国政府在新世纪之初,合力发起促进新一代核能系统技术开发的浪潮,它们都明确支持的研发前沿集中在“第四代”核电技术上。以此为背景,在改良传统技术上,中国完全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赶上先进水平;而在革命性的第四代技术上,中国实际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目前应该做的是尽快成功建成世界上首个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示范核电站,并进一步加大对这个方向未来技术发展的投入,扩大自己在核电技术革命中的领先优势。吴郁龙表示,推广中国核电的第四代技术,才是保证中国核电安全应有的未来。

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篇8

[摘要]文章分析了独立学院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将学科竞赛和教科研植入理论教学的理念,构建一个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切实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的指导思想,并介绍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对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有益探索。

[

关键词]自动化;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10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独立学院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20138412)的研究成果。根据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2013版培养方案制定的要求,以强化自动化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改进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为主线,以绝对大多数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为覆盖面的“应用+技能+素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主要目的是解决目前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学习困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快速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独立学院自动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是“控管结合、强弱并重,软硬兼备”,具有非常宽广的就业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调研,对比不同学校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我校自动化专业情况,提出了自动化专业的三项专业核心能力:计算机控制专业核心能力;运动控制专业核心能力;过程控制专业核心能力。围绕自动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采用新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自动化专业2012级学生为对象,严格按照新拟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从接触专业基础课开始就明确引导学生重视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加强核心理论知识的学习,严格把关各项实践教学,突出工程实践,强化专业技能。另外,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积极开展本专业相关的各类竞赛,如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竞赛选题并对学生进行培训,进一步强化素质拓展教育,提高专业技能培养。

结合市场需求、岗位要求,从自动化专业的学科竞赛来提高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结合自动化专业核心能力,从教学组织设计着手,创建理论、实践和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整合课程资源,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工程案例教学模式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断加深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以上就是构建适合独立学院自动化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

基于自动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保障,首先要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要求教师深刻体会工程案例导入教学模式,尤其鼓励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锻炼或针对核心能力开展各种教研、科研,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有效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二、制定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着自动化本科培养计划实时融入本领域发展的新技术及本校学科发展的新特点,注重基础知识扎实,并注重知识结构、专业特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结合,力图形成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

根据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将自动化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数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公共任选课及集中性实践环节。

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形式与政策,大学生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毛泽东思想概论。

数理基础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学科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线性代数,电路理论a,模拟电子技术a,电机与拖动,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a,工程制图,电路测试实验a,电子线路实验,信号与系统B。

专业核心课程:自动控制理论,电机与电力计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a,计算机控制技术a。

专业方向课程:①运动控制方向: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a,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技术a,DSp技术及应用a。②过程控制方向:过程控制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a,自动化仪表与执行器。

专业任选课:eDa技术及应用,工厂供电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智能控制,现场总线,信息管理系统,开关电源,自动化专业英语,机器人原理,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仿真。

集中性实践环节: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电工实习,金工实习,eDa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

其中,专业方向课程保证学生在有限学时下形成合理知识结构。该部分按专业方向分为两组课程,方向一以运动控制及工业电气控制技术为核心,体现数字化控制系统实现技术的特征;方向二以工业过程控制为核心,使学生具备一般的工厂自动化知识,强调自动化科学领域的基础科学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相关的课程方向,通过成体系的一组课程的完整学习,系统掌握相关知识。

针对旧版人才培养计划修改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将以前的三周“自动化专业综合课程设计1”和三周“自动化专业综合课程设计2”改为一周“eDa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两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一周“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两周“自动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这样修改的目的是通过新增“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eDa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明确强化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控制专业核心能力。新增“自动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以明确强化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运动控制和过程控制两项专业核心能力。从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完全站在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高度,真正做到从实验课到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最后到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逐步训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三、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我院自动化专业一贯注意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创新领域。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对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考虑不够。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又要重视培养逆向思维;推行启发式、引导式理论教学模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大力加强与改进实践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应附属于理论教学,而应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工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要与设计理论教学体系一样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运行。

在课程的实验教学方面,通过验证型、设计型、研究型、跨课程/学科的综合开放型实验等不同层次的实验环节,在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想像力、创造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实验教学之外,实行“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教育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与认知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建立专业课程开放实验室,由教师根据实验设备情况,给出课程实验以外的推荐自主实验目录,学生预约选做,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应用能力;建立eDa、DSp、单片机等开放实验室,结合学生兴趣和专长,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安排,并有专业教师指导其设计、制作、调试,有力地培养学生实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广泛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利用开放实验室资源,开展小发明和小制作活动,并以项目立项资助、评比等形式鼓励学生创新:大力提倡毕业设计真,9真枪,使学生切实动手实践;组织高年级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和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探索新领域,鼓励学生创造、实践,允许失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另外,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机器人大赛为媒介,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培养平台。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例,在机电与白动化实验教学中心内,设立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基地,构建了“课程一讲座斗培训-选拔-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资助校竞赛集训省及全国竞赛”的系统化创新培训、激励机制。具体来说,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学生普遍缺乏跨越课程界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这就需要通过讲座与培训来提高。讲座的目的主要是引导,而培训则是提高具体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差异,对全体或学生进行较长期的课外培训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课内学习。所以,需要适时进行考核,逐步选拔出少数确实学有余力又热衷于电子设计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采用课题立项的方式做深入培训,即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符合学生兴趣的、有针对性的课题设计与研究,在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151-01

为突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要提炼出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并联系实际,将实际生产应用中典型案例作为案例项目或实验实训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实际生产应用中典型案例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专业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高职生职业能力。

1专业核心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由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建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3)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实验室/实训室环境与实际工程环境相结合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4)依据是岗位工作分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建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教学项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和覆盖面。

(5)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良好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

(6)建设一支高素质,具有较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参与企业和院校的教学交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2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云南机械行业;通过社会、市场、企业调研分析,其岗位(群)的主要职业能力范围主要包括:第一,具备对机电产品设备的实际操作及机械零部件加工技能;第二,机电产品、设备维护及维修与故障排除;第三,具备机电产品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改进等能力;第四,能进行机电产品、设备的技术管理及服务。同时要求毕业生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职业素养体系构成和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本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并在对专业岗位(群)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支撑课程与支撑实践环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对本专业职业岗位(群)中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工作范围、职业能力范围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理实学时比。

例如:职业岗位一,机电产品、设备操作及零部件加工;

相应工作任务:机床的操作;刀具的选用与刃磨;工件的装夹;通用量具、专用量具的正确使用;机加设备的日常维护等。

要求具备的职业行动能力:熟练操作一种普通机加设备(车床或铣床),达到中级工水平;能操作其它普通机加设备,达到初级工水平了解一种数控机加设备的操作(车床或铣床);能编写常规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熟练使用各种常见装配工具;能进行典型机电产品装配。

支撑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机械装配技术等。

通过职业能力核心课程设置分析确定相应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理实学时比。并将职业岗位(群)工作范围提炼升华成为可以进行实际教学操作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尽可能创建“理实一体”教学场所,开展“教、学、做、练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为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联系学生岗位职业群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故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除了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纲要外,还需反映出本学科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方向。

3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3.1实施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结合学校所承担的云南省教育厅“多元合作、理实一体”教改项目,学院多门各专业主干主干课程已经建成一体化教室(实习厂),建设一体化教材,具有一体化教学资源,同时按照一体教学的需要进行专业团队建设,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实现一体化教学。

以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围绕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市场需求及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把每一个课程分成若干个课题或项目,再把每一个课题或项目分成若干个实训,把相关的理论知识穿插到每一个课题和实训中。同时引入实际生产案例,使学生用知识去实践,在实践中学知识,充分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教学的改革促进了“课”、“证”互融,保证了专业群毕业生持续的高双证率。

3.2“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程教学采用灵活的“校企合作、师生互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在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结合,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提升职业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给“订单”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最新业务知识、开展技能培训,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企业实践等,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3.3双证互融

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实行双证书制,毕业生除获取专业毕业证书外,还须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数控车、铣及加工中心操作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将主干核心课程用实际工作任务贯穿起来。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中,加强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

3.4注重学生能力考核

课程考核过程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突出“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特点,加强平时考核的力度,注重学生能力考核。

通过课程考核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形成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的激励机制。

目前本专业的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已根据高职高专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目标要求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改革,改变传统考核形式,采用现场考核形式,在实践场所进行课程考核,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结合,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1).

[2]安博.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创新[J].社会科学论坛,2008,(1).

[3]周斌.浅谈高职教育发展趋势[J].企业导报,2011,(8).

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篇10

[论文关键字]电力信息化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管控一体化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入世后更直接地面临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过程,同时还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尤其如此。

一、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计算机装备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到2003年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每个大型发电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个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已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生产、调度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即使在国家电网公司、华能公司这样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10年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迫切需要实施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将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

随着电力行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和专业,生产、调度、营销网络的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目的也越来越明确,网络建设以及计、收费和监控的软件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力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把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

二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措施

1把握信息技术前进方向电力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信息产业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把握信息技术的前进方向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努力充实技术力量,不断开辟出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加强交流,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紧跟信息技术前进步伐。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科技含量,才能确保信息建设始终与科技发展相适应,才能确保与电力事业发展相适应。

2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以务实的作风致力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推动电力事业发展。这是一个整体概念,不是买几台电脑,组建局域网,建几个网站而已,而是以“好用、实用、用好”为原则,不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高”,从企业实际出发,考虑企业现有基础情况和现实承受能力,考虑企业的观念、人员、组织、基础管理等是否能够适应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要求,尤其是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变革的信息化过程,应充分估计到它的难度,规划好包括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的全面系统如何建设,建设适时、适度。

3创建和健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队伍的同时落实机构的建制,以技术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技术的应用。

4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中将技术管理和具体的技术实践作有机结合。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把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如果长期不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而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it公司或专家所左右,不能为我们企业信息化作“量体裁衣”式的配置、发展和管理。

5为老百姓提供周到的服务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开通呼叫热线服务,老百姓可以通过热线服务,得到用电信息、电路报修、资费查询等服务,极大改变电话拥挤、服务不周到的局面。为了更加方便和主动及时为用户提供服务,电业局单位还可在谋划通过网络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改变过去"被动"服务的状况,直接告知被停电的企业或者单位,在网上接受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整个互动过程的监督工作。在服务终端建立好CRm体系,而在生产和调度环节实现自动化控制及eRp管理,把信息化建设贯穿到整个用电过程中。以便各电力企业内部,行业主管部门,还是广大的老百姓,都将依靠信息化这个新的平台来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用电。

三电力信息化有利于企业控制安全运行

电力信息化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和处理、在线安全监视和安全分析等,可以使系统处于最优的正常运行状态,同时,确定各项预防性控制措施,以便对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提高处理能力,当电力系统一旦出现故障,进入紧急状态后,则依靠紧急控制来迅速处理.这时的安全运行控制措施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和各种稳定控制装置的正确、快速、准确动作;通过紧急控制将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和事故后状态。当系统处于事故后状态时,可反馈信息,通过控制手段,使其重新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四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