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生儿护理措施十篇新生儿护理措施十篇

新生儿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6:45

新生儿护理措施篇1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50-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出生的58例极低体重儿为干预组,2006年12月1日至2007年4月30日出生的51例极低体重儿作为对照组。干预组:男婴31例(占53.45%),女婴27例(占46.55%),平均孕周(32.1±1.8)周,体重(1237±182.7)g,apgar评分1min(8.5±1.9)分,5min(9.4±1.1)分,其中阴道分娩30例(占51.72%),剖宫产28例(占48.28%)。对照组:男婴28例(占54.9%),女婴23例(占45.1%),平均孕周(32.2±1.7)周,体重(1225±178.2)g,apgar评分1min(8.6±1.7)分,5min(9.5±1.2)分,阴道分娩26例(占50.98%),剖宫产25例(占49.02%)。两组早产儿在性别、孕周、体重、评分、分娩方式及发生早产的原因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在出生后采取常规的保暖措施,即环境温度按产房要求达到22~24℃,出生后立即置辐射床,设辐射床温度34℃,立即擦干身上的羊水和血液,处理完毕立即使用包被包裹法送往新生儿室。

1.2.2干预组

1.2.2.1分娩前的准备:提高产房的温度至26~28℃,由于极低体重儿出生时暴露于室温状态下,室温应达到晨间护理时早产儿室的温度[3]。目前医院的供暖系统基本为中央空调,环境温度较难控制。为此,我院产房内另独立安装了分体式的空调,有利于控制产房内的温度。提高辐射床温度设置在36.8~37℃[4]。早产儿所使用的物品均提早置于辐射床上预热,包括婴儿被、婴儿帽、无菌布料、复苏器械等,避免接触使用尚未预热的物品而带走其身上的热量。

1.2.2.2减少在室温下的暴露时间:对于体重较低的早产儿,一位助产士协助娩出胎儿后,另一位助产士给予配合,立即使用已预热的无菌巾包裹早产儿的身体,并立即断脐,将早产儿转置辐射床上,减少产床上的暴露时间。研究表明在22~24℃室温条件下,刚娩出的新生儿深部体温平均下降0.1℃/min,体表温度下降可达0.3℃/min。出生后0.5h深部体温平均下降2~3℃,皮肤温度下降4~6℃。因此,尽可能缩短新生儿在室温下的暴露时间,及时转移至辐射床上,避免体温下降过快。

1.2.2.3出生后的保暖处理:国外有学者认为,将极低体重儿出生后立即放置在塑料袋中有利于保护其体温。我院采取塑料保鲜膜包裹法,即从脚趾裹到肩胛,露出头部,并戴上已预热的婴儿帽,减少体表热量散失及不显性失水。

1.2.2.4转运时的保暖:尽可能使用转运暖箱,提早半小时开启,调节箱温至35℃,将预热的治疗巾适当遮盖新生儿置入暖箱中。如果转运时使用暖箱有困难,就用预热的婴儿被尽可能将其包裹严密,避免透风,尽快将早产儿转往新生儿科。

1.2.2.5对产房内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早产儿出生时的保暖意识:首先让其了解环境温度对早产儿体温产生的影响以及低体温对早产儿造成的严重危害,使产房工作人员意识到保暖对早产儿的重要性。只有提高医护人员的保暖意识,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暖措施。其次,对每个环节的保暖措施进行规范化培训,强化其操作,使其能够按照科室制定的干预措施进行护理。

1.3评价指标所有极低体重儿转入新生儿科常规测量肛温,体温低于36℃为低体温。观察两组患儿的体温及平均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方法计数资料用x2,计量资料用t检验。

1.5结果两组患儿入科时的体温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

2讨论

2.1极低体重儿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极不成熟,棕色脂肪少,皮肤薄,体表面积大,导致产热少,散热快,尽管使用传统的保暖措施来减少热量的丢失,仍容易发生低体温。王丽岩等[5]对673例刚出生的新生儿通过常规的保暖措施采用腋温测定法发现: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体温均

2.2有研究认为,极低体重儿低体温基本发生在产房和转运途中[1-2],我院新生儿科调查后的结果与上述结论相同。因此,在产房内及转运途中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对维持极低体重儿的适中温度很重要。由于新生儿出生前生长在一个封闭且接近母体深部温度的湿性环境中,出生后的外界环境相对而言是一个干燥寒冷的环境,如果不注意保暖,容易发生低体温,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由于生理方面先天发育不足,更容易发生低体温,因此最好采取干预措施。

新生儿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新生儿;疼痛;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24-01

新生儿由于机体尚处于发育期,疼痛感以及应激反应不明显,并且临床上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来合理衡量新生儿疼痛严重程度,以致于往往被忽略。然而恰恰是被忽略的疼痛感,对于新生儿,尤其是一些早产儿和危重患病儿,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临床上给予适当的疼痛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科新生儿病房以及niCU住院的新生儿根据疼痛反应情况积极给予缓解疼痛的护理干预措施的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82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科新生儿病房以及niCU住院的新生儿。其中男49例,女33例,年龄最大3d,最小1h,平均出生体质量(2.77±l.52)kg。新生儿46例,早产儿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根据新生儿疼痛反应情况积极给予缓解疼痛的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41例(接受疼痛刺激时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出生质量等方面差异均为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患儿表征给予积极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降低致痛因素:引起新生儿疼痛的因素有很多,因此要从多方面着手,降低致痛因素。在对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时,务必要求轻、稳、准。由于新生儿不具备言语理解能力,如果新生儿反应过度激烈,可适当给予镇静剂,临床常用的镇静剂有:口服10%水合氯醛,剂量0.4-0.6毫升/公斤,或者肌注、静脉滴注安定,剂量0.25-0.5毫升/公斤。

1.2.2用药致痛:新生儿由于自身机体脆弱,并且体质状况差异较大,用药致痛一方面是剂量难以掌握,另一方面是会带来大量的副作用,因此不推荐本方法。如果用药后,必须保持对后续效果的关注和评估,直到确认安全为止。

1.2.3改善niCU环境:主要是为新生儿营造温馨、安静的睡眠环境,具体包括在灯光控制上应适当调暗、niCU应尽可能选择吸噪隔音良好的材质等。从而能够使患儿情绪安定下来,降低其基础代谢率,避免疼痛感的加强。

1.2.4做好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由于新生儿无法通过语言准确表达疼痛感和疼痛部位,因此必须做好患儿父母的思想工作,对他们进行详细的护理宣传教育。尤其是母亲,作为新生儿最亲密的接触者,母亲的关爱和体贴能够大大降低患儿对疼痛的恐惧,缓解疼痛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反应。

1.3效果评估

目前临床上存在多种评估新生儿疼痛的方法,其中以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eonatalinfantspainScales,nipS)[1]应用最为广泛,并且简单方便易操作,本研究中即采用此方法,并定义:总分50分及以上为重度疼痛;30~49分为中度疼痛;1~29分为轻度疼痛。

1.4统计学处理

2结果

对照组疼痛刺激后60min,观察组给予疼痛护理干预后60min,对比两组新生儿疼痛刺激时的疼痛程度发现,观察组轻度疼痛的发生率为68.29%,明显高于对照组41.46%(p

表1两组新生儿疼痛刺激时的疼痛程度比较[n(%)]

3结论

关于疼痛,医学界将其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属于主观性感觉”[2]。新生儿对疼痛的反应,主要包括自主性反应、激素及代谢反应、行为反应以及记忆反应等。有研究表明,新生儿痛觉传导在孕30周时已经基本形成,并且短暂的急促疼痛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导致患儿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发生异常波动,严重甚至可致脑缺氧、脑损害等。而通过对新生儿给予积极的疼痛护理,能够有效避免疼痛给患儿带来的不利损伤,确保患儿健康。

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轻度疼痛的发生率为68.29%,明显高于对照组41.46%(p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措施篇3

【关键字】:新生儿;护理;难点;措施

随着现代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医疗技术的进步,对新生儿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新生儿的生理调节、适应能力欠成熟,以至于其机体抵抗力较低极易诱发相关疾病,且病情变化速度快,病死率较高。为进一步探讨新生儿护理中的难点,以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特对我院新生儿病房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我院新生儿病房的68例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婴儿38例,女婴儿30例,体重2.5-4.3kg,平均体重(3.6±0.5)kg。10例新生儿肺炎,15例母婴血型不吻合而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14例新生儿湿疹,24例新生儿黄疸,5例新生儿脐炎。

1.2护理难点分析

1.2.1护理不周全的现象较普遍。因为新生儿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病房没有陪护,而新生儿又无语言表达能力,难以用语言表达出个人的真正需求。在对新生儿实施基础护理的过程中有很多潜在的安群问题:尿布疹,红臀,交叉感染及鹅口疮等;用暖箱、烤灯等设备时诱发的烫伤;在对新生儿沐浴时受凉;新生儿抓伤自己;输液渗漏等[1]。

1.2.2未严格执行医院的查对制度。护理在交接班或者新生儿出院时没有认真核对床头卡、双手圈以及胸牌,诱发差错事故。新生儿入院时未认真进行身体检查,其肢体存在缺陷或者异常,没有和新生儿家属进行及时沟通留下安全问题。护士护理技能欠完善,缺乏护理经验,当发现新生儿病情恶化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1.2.3新生儿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护理活动,是医院处理医患纠纷事件的有效证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而新生儿病房没有家属陪护,所以护理记录显得更加重要。但是少数护理人员忽视护理记录的书写,记录不及时,不规范准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护理过程的完整性、连续性,个别还出现严重的涂、刮、擦等不良现象。

1.2.4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的风险系数高,护士工作压力大。通常而言,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较为繁杂、琐碎,加之新生儿病情变化快,需要护理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对其实施静脉输液时,要求液体滴数准确,静脉高营养维持较长时间,并且液体易渗漏需要二次穿刺的频率较高。加上新生儿很容易哭闹,各种医疗仪器的噪音极易让扰乱护士的心境,长此以往,可能促使护士精神高度紧张,降低工作积极性。

鉴于此,认真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对新生儿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然后比较护理前后护理质量得分、护理记录合格率及家长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护理质量评分、护理合格率及新生儿家长满意度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以p

2结果

从下表1可知,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护理记录合格率及新生儿家长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

3讨论

新生儿病房属于高风险病室,患儿的病情变化速度快,加之患儿家属缺乏基本的护理常识,这使得患儿从住院直至出院都需要护士的协助,护士如果疏忽了某个护理细节,可能导致护理安全隐患。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1)医院需要定期培训护士掌握基本的专科护理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并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促使她们从思想层面认识到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身为一名新生儿护理人员不但要有细心、耐心、爱心,同时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一定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2]。在繁忙的工作过程中学会不断调整个人心态,提高个人和新生儿家属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取得家属的谅解,提高家属的信任感。

(2)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生儿疾病的护理知识与值班职责,并及时考核。以让每位护士牢记自己的职责及相关的护理法律责任。尤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必须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密切观察新生儿病情,比如: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新生儿脐炎,此时要求护士先洁净切口,消毒各种手术工具,一般在消毒杀菌以后,在患儿患处涂上硝酸银以干燥伤口,在7~14天左右脐炎会彻底消失。如果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了新生儿体征异常,但个人没有能力解决必须第一时间向主治医生报告。

(3)按照医院的要求执行交接班制度、新生儿身份识别制度。在进行交接班时提前10~20min到岗,并且还要认真核对患儿身体状况[3]。新生儿外出检查或者办理出院手续时,由两名护士实施同步检查,当核查新生儿信息没有错误以后再和家属共同核实新生儿身份,随后让家属抱走。

(4)要求医护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以确保护理记录的连续性、完整性,要求护士认真书写各种护理文件。医院的相关领导也需要重视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位护士,对待新生儿科室的护士们可以实施弹性排班制度,以有效缓解护士工作压力。加强医护人员的团结合作,对护士们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帮助她们释放压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护理记录合格率、新生儿家长满意度均明显提高。总之,认真分析新生儿护理中的难点,对其采取全面、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新生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俊美.分析新生儿护理的难点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3,01(45):246-246.

新生儿护理措施篇4

【摘要】目的:对危重新生儿转运急救护理工作的操作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方法:以我科2007年3月~2011年3月转运的1450例危重新生儿作为分析对象,全部病例均接受如文中所述的护理及急救措施。结果:本次研究的1450例患者,转运过程中状态稳定,未发生转运途中死亡的现象,成功率达到了100%。结论:只有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业务水平和相关设备的完备及精良程度,危重新生儿转运急救护理工作的效果才能得到更多的保障,自身才能得到基层医院和患者家属的拥护与欢迎。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转运;急救护理

在对危重新生儿的急救工作中,转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转运并不是简单的将危重新生儿由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而是一个连续的、全程监护的过程,成功的转运工作能够有效降低危重新生儿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对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本次研究以我科2007年3月~2011年3月转运的1450例危重新生儿作为分析对象,对此项工作的操作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我科2007年3月~2011年3月转运的1450例危重新生儿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婴儿为1056例,女性婴儿为394例。有914例胎龄小于37周,536例胎龄大于37周。转运日龄<1d的有1042例,>1d、<3d的有204例,>3d、<7d的有116例,>7d的有88例。12例体重小于1kg,934例体重小于2.5kg、大于1kg,516例体重>2.5kg。全部病例的往返时间在0.5~5h之间。

1.2方法

1.2.1联络方法:我科每日的新生儿转运工作由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全天候24h负责,值班医生负责携带专线电话。若接到转运请求电话,则在弄清楚具体地点及简要病情后通知接诊医生、护士及司机,救护车最多在5min内出车,途中使用移动电话与相应的基层医院保持联系。

1.2.2救护车内的设备配置:救护车内常规的设备配置为史缔芬尼呼吸机1台、德尔格转运温箱1台、手提式监护仪、两筒氧气、头罩、各类气管导管、喉镜、微量注射泵、负压吸引机、复苏囊、约束带、沙袋及备有各种型号穿刺针和药品的急救箱。

1.2.3转运急救方法:达到转诊医院后,护士会将监护仪、呼吸机、已经预热的温箱带到患者床边,出诊医生则向主治医师索要患者病历并检查病情,以便使对病情的评估更加准确。

(1)呼吸道清理:将患者胃部、口鼻腔内的容物及分泌物清理干净,避免治疗过程中发生呕吐或返流。

(2)输送氧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使用鼻导管或头罩予以输氧,若持续一段时间后并没有得到显著效果,则换用呼吸机机械辅助或持续气道正压呼吸的方式进行输氧。

(3)建立静脉通道:设置静脉留置针,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如纠正体内酸碱失衡、降低颅压、镇静等。

(4)监测体征:通过使用监护仪,对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的参数进行严密监测。

(5)使用温箱:待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生命体征稳定下来后,将其置于温箱内并进行固定。

上述处理工作结束后,就可以与患者家属进行联络及协商,取得同意后,将患儿转移。进入niCU0.5h之前,通过移动电话要求病房将所需治疗物品准备齐全。转运工作结束后,完成交接班相关事宜的处理,补充此次转运所消耗的物品,对相应的设备进行消毒处理,以备下次使用。

2结果

本次研究的1450例患者,转运过程中状态稳定,未发生转运途中死亡的现象,成功率达到了100%。

3讨论

危重新生儿病情的稳定对于预后的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转运全程中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患儿病情的稳定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及致残率,这是转运工作的原则,也是其根本目的。

3.1患儿体温的保持:若患儿的体温降低,就容易诱发或加重肺出血、硬肿症、呼吸暂停、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和缺氧等问题。尤其是那些早产的、体重较轻的患儿,他们的体温中枢发育尚不成熟、皮下脂肪厚度不足,容易因外界温度降低而出现体温下降。因此保温箱的准备及预热是非常重要的,护士应根据患儿的体重、胎龄对箱温进行合理选择,一般为<1kg者34~36℃,<1.5kg、>1kg者32~34℃,<2.5kg、大于1.5kg者30~32℃。

3.2低氧血症的预防:低氧血症的出现将会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和机体组织缺氧,尤其对肾脏、大脑、心脏的损害非常严重。早产儿的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全,呼吸暂停、呼吸浅慢、呼吸不规则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建立可靠的氧气输入通道对于确保患儿病情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医生可根据患儿的血氧饱和程度及呼吸情况对氧疗方式进行合理选择。本次研究所涉及的1450例患儿中,有194例采用机械通气、162例采用持续气道正压呼吸,95%以上的患儿在应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后,都能将血氧饱和度控制在85%~95%的水平。

3.3转运过程中的护理及监测:有效的护理和监测能够为转运成功率的提升提供更多的保障,这就需要参与转运的医护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水平,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转运过程中,对患儿的呼吸、意识、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肤色等进行密切的观察和记录,尤其是要注意防止各种导管的脱落,确保经脉通道的顺畅,及时补充药剂,使患儿的循环血容量得到有效保障。

医护人员较高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的精良与完备是转运成功的重要保障,不仅有利于危重新生儿死亡率的降低,也有利于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可以说,正是“流动的niCU”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更多保障,才能使自身受到患者家属及基层医院的欢迎。

参考文献

[1]聂春霞.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的应用和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1,(16):70-71.

[2]杨庆、张冬梅.危重新生儿转运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6):696-697.

[3]梁冬梅.机械通气的危重新生儿转运护理[J].2011,(3):3584-3585.

新生儿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重症新生儿肺炎;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4)07(b)-0137-04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情变化快、进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如果不及时治疗非常容易发展成重症肺炎,最严重的结果甚至会死亡。相关研究报道显示,新生儿肺炎占新生儿疾病死亡总病例的12.6%左右[1]。反之,如果患儿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科学的护理,则患儿治愈较快,疾病转归预后较好。有研究报道显示,采用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及护理方法可以明显有效地提高新生儿肺炎的临床急救效果[2]。西安市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新生儿科对收治的36例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采用了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及护理配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临床转归,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0月我院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3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诊断为重症新生儿肺炎[3],出生时间为1~27d,平均15d,其中男22例,女14例,早产儿27例,足月儿9例。

1.2急救措施与护理方案

1.2.1制订急救方案根据临床表现及诊断结果迅速判定所有患儿的病情。针对不同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急救方案。迅速让患儿处于有利于肺扩张的,以减少肺部瘀血及避免肺不张,从而改善呼吸功能,并准备好各种常用的抢救器材,如喉镜、雾化吸入装置、呼吸机等设备,以便快速而顺利地实施救治。

1.2.2快速开放静脉通道迅速开放双上肢静脉通道,必要时下肢静脉也可开放。遵从医嘱正确配制好各种药品,及时纠正和维持患儿的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

1.2.3保持呼吸道通畅肺炎患儿的呼吸中枢一般发育不良,特别是早产儿尤为不成熟,临床可表现为咳嗽无力,不足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极易使痰液阻滞呼吸道而引起窒息、呼吸暂停等并发症,这样会加重肺部感染。故应让患儿抬高头部或取半卧位,及时给患儿吸入解痉药物及一定量的抗生素,以使呼吸道保持湿化,有效解除气管、支气管痉挛,并可达到消炎抗感染和稀释痰液的目的。

1.2.4合理吸氧依据患儿缺氧程度不同及呼吸困难症状选择个体化的给氧方式,如鼻管吸氧、面罩吸氧、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等。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并依据其指标变化及时调节氧浓度和氧流量,切忌用高浓度氧气长期吸入而导致氧中毒[4]出现呼吸暂停、发绀等临床症状,如果经吸痰、拍背、弹足底等治疗无效时应及时用气囊加压给氧。必要时,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1.2.5保持中性体温本研究中的27例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且体内棕色脂肪含量较少,极易出现因体温过低而导致的硬肿症[3]应该根据这些患儿的体温变化、临床症状及体重状况采取个体化的保暖措施,使体温维持在36.5~37.5℃之间。

1.2.6维持营养平衡足够的热量摄入有利于患儿抵抗感染,应该结合患儿消化吸收情况,采用不同的营养提供方式,分为肠道内及肠道外营养。具体可采用自行吸吮法、鼻饲法或静脉内营养法。同时应该密切观察患儿喂养耐受情况,如出现呛咳、呕吐、腹胀及消化道出血等表现,则及时调整喂养方式。进食后应该采取右侧卧位,以防止食物误吸入气管而导致窒息或肺炎加重。

1.2.7严密监测相关指标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如出现心率突然加快、呼吸增快或暂停、咳喘、发绀加重、肺部明显湿性音等,则高度疑似肺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以便迅速诊断或排除。并配合处理,正确遵从医嘱应用药物治疗。预防出现水及电解质紊乱、黄疸、心衰、硬肿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1.2.8心理护理所有患儿在入院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但极少有意识完全丧失的患儿。在抢救过程中给予患儿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护理人员要认真细致地观察患儿的情绪变化,使用亲切柔和的话语安慰患儿,充分让患儿感受到信任及关怀,并且还可用眼神、手势等暗示性措施鼓励患儿,使患儿更加配合治疗。

1.2.9鼓励家长参与护理责任护士指导家长了解重症新生儿肺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急救措施及护理方法;一起评估患儿的护理需求;进行拍背技术指导,直至家长基本掌握;根据胸部X线片结果对患儿采取恰当的引流;和家长一起制订患儿的排痰计划。

1.3评价指标

将患儿急救前后的肺活量(VC)、深吸气量(iC)、补呼气量(eRV)、最大肺活量(FVC)、每分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1秒率(FeV1/FVC)、峰流速(peF)等各项评价呼吸功能的基本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急救措施及护理实施后,患儿VC、iC、eRV、FVC、mVV、FeV1、FeV1/FVC及peF各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临床新生儿科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其他季节也有发生病例的报道。新生儿一旦患上肺炎,如不能得到及时、彻底而有效的治疗,病情如果没有得到全面控制,非常容易出现反复而多次发作的现象,这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新生儿来说极为不利,有时甚至是致命的[5]。目前将新生儿肺炎分为产前感染(包括宫内和产时)和出生后感染。这种感染大多数来自孕妇,或者经过胎盘来传染给孩子。也可能因为孕妇羊膜早破、产程过长,阴道中微生物上行感染而造成。与大龄儿相比,新生儿肺炎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大多数并没有典型的症状,少数可能咳嗽,甚至可能不会有体温升高的情况发生。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也有一些患儿,特别是早产儿不出现发热症状,而咳喘症状十分明显。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极易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6]:①心力衰竭。发病时患儿表现为躁动不安,呼吸十分急促,心率>180次/min,呼吸频率>60次/min。②呼吸衰竭。患儿表现为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有的患儿出现呼吸早期加快或呼吸节律紊乱等变化,危重患儿出现谵妄、抽搐甚至昏迷等症状。③缺氧性脑病。重症肺炎所致的呼吸困难引起缺氧,导致患儿血氧饱和度严重下降引起缺氧性脑病,患儿出现头痛、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并可继发昏迷惊厥。缺氧性脑病发作往往较为突然,来势凶猛,病情凶险,又常常与多种并发症交错出现,相互影响,使病情变得更为严重而复杂,病死率极高。由此可见,对于重症新生儿肺炎的治疗和护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对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实施急救措施及护理方案后,患儿的VC、iC、eRV、FVC、mVV、FeV1、FeV1/FVC及peF各项评价呼吸功能的基本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说明这些治疗措施有效、护理方案合理,值得临床借鉴,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对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采取必要的针对性急救措施及护理方法十分重要。一般来说,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病情较为紧急而复杂,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诊后的第一时间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诊断资料迅速判定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而合理的综合性措施,如给予面罩吸氧、雾化吸入药物、机械通气及静脉补液等综合处理。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因为月龄小、病情重,理解能力及配合意识均较差,因此在抢救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患儿的情绪状态进行监控,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安慰措施,从而有效地提高患儿的配合度,最终达到增进抢救效果的目的[7]。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指导并取得家长配合的护患互动护理模式,体现了护理中的人文精神,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定会在临床护理中取得良好的效果[8]。

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极易发生误吸奶汁、呛咳及痰液滞留气道等情况,从而导致呼吸道阻塞加重感染症状[9]。早产儿因呼吸中枢发育不良更易发生呼吸暂停、呼吸衰竭等并发症[11-13]。重症新生儿肺炎易导致败血症、化脓性脑炎等严重疾病而危及生命。因此,护理工作中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极其重要。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利用监护仪等先进设备设定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和心率报警能对上述情况的发生起到及时的提示作用,但不能完全依赖仪器,工作人员加强护理巡视才是至关重要的,特别要加强夜间巡视。护士工作要认真负责、坚守岗位,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善于发现患儿病情变化,尤其是重症新生儿肺炎发病快、病情变化大,还要善于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抢救患儿时要及时有序,有条不紊,边观察边抢救,患儿康复出院时要做好健康指导和卫生宣教工作,嘱家长注意给患儿防寒保暖,喂水喂奶时注意防止呛咳及尽量母乳喂养知识宣教。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细致的病情观察,良好的呼吸道管理及有效的心理护理会明显降低重症新生儿肺炎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熟练的护理技术。做到眼勤、手勤、腿勤,一切以患儿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核心,为患儿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应该注意预防交叉感染,新生儿的免疫力弱,所以要做好多方面预防交叉感染的防护工作。从医护人员角度来说,需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在接触患儿前和诊疗操作前后一定要严格洗手。病区应该对探视人员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加强消毒,保证清洁,定时通风并对空气进行检测,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采取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及护理方法配合后,可以明显提高急救成功率,改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瑞卿,王新科.230例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2):120-121.

[2]朱晓芳,毛利平,周艳玲,等.大剂量沐舒坦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肺炎[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6):874-875.

[3]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2-113.

[4]欧维琳.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法对小儿血氧饱和度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16(1):28-29.

[5]解静.65例新生儿肺炎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2):305-306.

[6]韦义军,陈继昌,韦拔,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新生儿肺炎84例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1):39-40.

[7]唐学敏.重症新生儿肺炎36例急救措施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0):100-101.

[8]王燕萍,王素萍.家长参与技术性互动在新生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429-1430.

[9]湛月娥,马恒颢.新生儿重症肺炎的监护[J].新医学,2006,16(1):60-61.

[10]黄秋葵,河池.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的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13(2):105-107.

[11]肖琴,张国英,郑静,等.2001~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儿童医院149例住院患儿死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0):19-20.

[12]奚云.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5):45-46,49.

新生儿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1-186-01

自创建爱婴医院、实行母婴同室以来,其优点及好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的肯定,对母婴的身心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的护理安全方面又出现了新的隐患及问题,因此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近年来我们针对出现的隐患及问题,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安全隐患及问题

1.1护士的服务意识淡漠实行母婴同室以后,新生儿除治疗及常规护理(每天不超过1小时)外,其余时间均交由母亲及家人照顾,从而使护士忽视了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

1.2产妇及家人对婴儿的护理知识欠缺由于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即使是二胎产妇也由于生育时间间隔较长,对照顾新出生的新生儿,产妇及家人均显得束手无策,出现问题更不知如何处理,若护士观察处理不及时将直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1.3护士的业务水平低,专科知识缺乏年轻护士专科知识及业务水平低,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如呛奶、发热、体温不升、拒奶等,不知如何处理,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1.4新生儿院内感染

1.4.1新生儿脐炎脐部护理不当造成感染,如未定期用酒精消毒处理脐部、使用不洁的尿布、尿液及沐浴水浸湿后未及时擦干消毒、断脐时处理不当等。

1.4.2新生儿脓疱疹表现为出生后2-3d,全身出现散在或片状小米粒大小的脓疱,以颈部及腹股沟等皱褶处多见,多由于新生儿包裹太厚、皮肤皱褶处出汗、潮湿不透气或衣物不洁等原因,造成毛血管扩张导致毛囊感染出现脓疮。

1.4.3新生儿发热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其家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总害怕其受凉感冒,因此包裹太多的衣被,加之病房陪护探视人员较多,又不开窗通风造成空气不流通,导致新生儿体温升高,甚至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1.5新生儿喂养困难刚出生的婴儿其家人由于喂养知识的缺乏;产妇凹陷、扁平,哺喂方法不当;剖宫产及正常分娩产妇产后初期乳量分泌不足,加之婴儿大部分时间又处于睡眠状态等,造成喂养困难,导致新生儿由于喂养不足引起低血糖,严重者发生低血糖性休克,特别是巨大儿表现尤为明显。

1.6新生儿窒息常见于新生儿溢奶、呕吐所致,如家属育儿安全知识的缺乏,哺喂后未及时拍背并侧卧致平卧呕吐时致窒息;另外还多见于剖宫产儿,表现为未开奶前就有呕吐,多为粘液,开奶后呕吐加剧,无觅食要求,多由于剖宫产儿未经过产道分娩,胃内及肺内的羊水残留较多,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其次婴儿与大人同床熟睡时被大人的身体压迫或被衣被堵塞呼吸道,致新生儿窒息等。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改变服务理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应重视安全教育,并注重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序实施。认真执行等级护理巡视制度,特别是对新生儿的巡视护理。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及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另外要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护理不仅是家属的义务与责任,同样也是护理人员责任及义务。

2.2加强健康教育针对家属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由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的缺乏,并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生儿的照顾缺乏科学的方法,从而导致一些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要随时指导产妇及家属如何哺喂新生儿、脐部及皮肤护理方法,并亲自给产妇及家属示范如何为婴儿换尿布、衣服、沐浴抚触等方法,在科室走廊、婴儿浴室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宣传画,同时通过医护人员讲解一些安全护理常识,如溢奶、呕吐、呛咳时如何处理,以及新生儿的一些生理现象,从而增强家属及产妇的育婴知识,避免因知识的欠缺造成对婴儿的伤害。

2.3加强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对年轻护士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培训,老护士要改变传统经验式的护理模式,学习新的护理方法与理念,同时还应重视对年轻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通过护理查房、问题分析、专科知识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2.4建立科室质控小组每月定期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出改进措施,且要跟踪检查落实改进情况,另外随时征求家属及产妇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护理措施,对潜在隐患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护理安全。

新生儿护理措施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对象,选取的患儿都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特征。38例患儿中,男25例,女13例,足月儿29例,早产儿9例,出生时间3~8d,平均时间5.4d,临床表现出神志变化、肌张力低下、反射异常,其中15例患儿表现出惊厥、前囟张力增高、颅内压增高等症状,8例患儿表现出脑干损伤、瞳孔缩小、瞳孔扩大、呼吸暂停等症状,11例患儿表现出呼吸困难、心率不齐等症状,4例患儿表现出低血钙、低血钠的症状。

1.2抢救方法

①控制惊厥。当患儿出现惊厥的症状时,医护人员选择负荷量为20mg/kg苯巴比妥钠在15~30min内进行静脉缓慢推注或者肌内注射,之后维持剂量为5mg/(kgd)。如果患儿惊厥没有控制住,加0.2~0.3mg/kg剂量的安定,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在两种药物合用的时候,医护人员要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监护患儿的呼吸。

②控制颅内压。患儿在出生后4h颅内压增高,在24h颅内压的值达到了最高,新生儿早期出现颅内压升高的症状时,可以用1mg/kg的速尿,0.5mg/kg的地塞米松行静脉注射控制,此后的4~6h重复使用。在患儿出生后第2天颅内压持续升高的情况下,可给予患儿进行甘露醇的静脉推注,第一次静脉推注的剂量为0.5~0.75g/kg,之后静脉推注的剂量下降为0.25~0.5g/kg,同样为每隔4~6h重复1次[2]。

③给予氧气吸入。患儿出现呼吸暂停甚至呼吸停止的情况时,医护人员应立即让患儿吸入氧气,必要时行气管插管给氧。在给患儿给氧时,氧分压要在6.65~9.31kpa(50~70mmHg),二氧化碳分压小于5.32kpa(40mmHg),为防止患儿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在吸氧的基础上使用碳酸氢钠进行纠正,使新生儿在出生24h内,血气和pH能够恢复到正常的范围,此后,按照分析的血气结果调节各项指标的参数[3]。

④保证心率、血压正常。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出现心肌损伤时,医护人员采用静脉滴注多巴胺的方式进行治疗,药物的剂量为0.25~0.5μg/(kg?min),如果在治疗后患儿的心率仍不上升,可用异丙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滴注,剂量为0.01~0.05μg/(kg?min),患儿的心率不要超过160/min。

⑤治疗脑干症状。缺氧缺血醒脑病患儿出现深度昏迷的情况时,可以静脉注射纳洛酮,剂量为0.05~0.10mg/kg,然后调整剂量,纳洛酮能够促使患儿苏醒,恢复神志和肌张力,促进患儿机体细胞功能的恢复,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患儿的危重期。

1.3护理措施

①防止热量流失,保证充足营养。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意患儿的保暖工作,防止患儿身体热量流失,这一点对早产的患儿来说,尤为重要。抢救时做好患儿的肤温监测,最好在辐射热源下进行抢救,当患儿病情稳定后放入暖箱保暖,暖箱的温度是根据患儿的月龄、体温具体情况调节的[4]。在患儿出生后12h,要保证患儿能够摄入充足的营养,如果患儿没有吸允反应,或者在哺乳时出现呛咳,应该停止喂食,改为静脉补充营养的方式。在患儿病情好转后,再行哺乳,早产儿的喂养方式要采取少量多次。

②加强基础护理工作。保证患儿的呼吸通畅,及时清除患儿的口腔、鼻腔、咽部的分泌物及呕吐物,及时更换患儿的体位,勤换尿布。发现患儿衣服和被褥湿后,要及时更换。在接触患儿前,要保证经过严格消毒工作,技术操作确定符合无菌规定,加强病房的环境管理工作,对病房内细菌指数急性监测,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防止出现院内交叉感染的情况。

③加强监护工作,安慰家长情绪。医护人员要加强患儿的监护工作,患儿的床边要备有急救物品,以及止惊、降低颅内压的药物等必需品,及时观察患儿的病情,监护患儿的神志、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肌张力等情况,记录患儿用药后出现的反应,填写护理记录。针对患儿家长的情绪,医护人员要耐心、温和、细致的讲解患儿的病情,介绍治疗方法,帮助家长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提高家长对抢救护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

2结果

38例患儿经过抢救及护理后,治愈31例(81.5%),好转4例(10.5%),放弃抢救3例(7.89%),在抢救及护理过程中,没有出现继发感染和脑水肿等并发症。

新生儿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护理

新生儿重度窒息是指新生儿娩出后不能自呼吸或者呼吸抑制的状态,是临床新生儿科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1]。因此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应措施在抢救新生儿重度窒息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有效的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新生儿的健康。作者就新生儿重度窒息时临床所采取的抢救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了解相应措施的临床效果,以期指导临床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2013年在本院进行诊治并发生重度窒息的新生儿62例儿,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30~41周左右,出生时的体重为1700~4000g。并选取2010年之前未及时采取综合的抢救护理的重度窒息患儿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7~41周左右,出生时的体重为1600~3800g。将2010年后的患儿作为治疗组,2010年前的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之间的差异。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视诊发现患儿皮肤苍白、指趾端以及口唇发绀;心脏检查发现患儿心音减弱、心率减慢、出现心律不齐等现象;触诊发现患儿肌张力减弱甚至消失、体软、头颈四肢无力,关节可松弛;皮肤黏膜反射减弱消失,刺激无反应;呼吸中枢麻痹而无呼吸,或仅有浅表或不规则的无效呼吸。

1.3方法

1.3.1保暖及时对入院患儿进行新生儿诊断评估,若apgar评分在0~3分之间则确诊为新生儿重度窒息。此时应立即对患儿做好保温措施,即将患儿置于预热好的远红外线开放式辐射台上。该措施能有效的防止患儿因低温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以及酸中毒等并发症妨碍抢救工作的进行。

1.3.2清理呼吸道,通畅呼吸采取该能够有利于开放患儿的气道以及帮助患儿排出气道内的脏物。如果发现患儿口腔内有脏物流出,应立即将患儿的头偏转向一侧,以防将脏物吸入气道并发感染。如果患儿咽部是由胎粪或者是比较粘稠的脏物堵塞时,清理呼吸道可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在借助喉镜的帮助下进行气管下吸引。

1.3.3维持呼吸功能如果经过轻弹足底2次后或30s后,患儿仍不能出现有效的自主呼吸或出现喘息样呼吸,而且心脏检查发现患儿心率

1.3.4促进血液循环当患儿心率低于60次/min而且没有上升趋势时,应该立即对患儿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方法为医护人员用拇指或双指按压患儿胸骨下1/3处,速度为100~120次/min。同时配合人工呼吸,要求每做3次胸外按压配合1次人工呼吸。或者每3次胸外按压间隔1次正压通气。给氧停止的标准为患儿在自主呼吸空气时皮肤仍然保持红润。

1.3.5药物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肾上腺素、呼吸兴奋剂、血容量扩张剂等。给药方法主要是通过断脐后保留的5~10cm的脐带进行脐静脉穿刺给药。药物的用量应严格控制,如脐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是用0.01%肾上腺素按0.1~0.3ml/kg给药。

1.4护理措施产前严密观察胎儿状况,如果状况显示胎儿娩出后可能发生窒息,那么护理人员要在分娩前就做好抢救准备。胎儿娩出后发生窒息,护理人员要及时、准确的抢救。护理人员要严格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体温、脉搏等,并详细记录。应该给患儿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并尽量避免对患儿产生刺激。保持患儿居住环境的清洁,每天用消毒水擦洗室内桌椅以及喷洒地面。并用紫外线灯或臭氧杀菌剂每天对室内空气进行照射,确保室内空气的洁净。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比较发现治疗组的复苏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重度窒息危害重大,有着很高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因此该病属于产科急重症之一[3]。在经apgar评分确诊为新生儿重度窒息后应及时对患儿进行保暖,防止因低温导致的低氧血症等并发症;进而清理呼吸道,通畅呼吸,以助患儿产生自主呼吸运动;若清理完呼吸道后患儿仍不能自主呼吸,应借助气囊面罩给氧的方法帮助患儿维持其呼吸功能;并可将气囊面罩给氧与胸外按压相结合促进患儿血液循环等[4]。而且在抢救过程中必要时要结合脐静脉给药帮助患儿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此过程必须要争分夺秒,才能减少以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复苏成功后,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以助医生能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应措施[5]。而且护理人员要定期消毒患儿的观察室,保持环境的洁净以避免患儿出现交叉感染及并发症。本研究发现,在抢救重度窒息患儿时,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抢救及护理措施,患儿的复苏成功率要明显高于非综合抢救组。说明抢救重度窒息患儿要分秒必争,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抢救及护理措施,这样能有效的减少患儿病死率及致残率。

参考文献

[1]郑维英,林桂英.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护理措施.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6):41-42.

[2]韩永新,徐秋萍,于亚丽.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6):41-42.

[3]王宝君,张旱愉,张韵.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与护理效果观察.当代医学,2011,17(19):74-75.

[4]程真梅,郁敏.不同剂量纳洛酮在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中的疗效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13(26):173-174.

新生儿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胆红素脑病;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67

本文主要对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探讨,并评估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21∶19;平均出生时间(16.52±3.2)d;出生时平均体重(3.2±0.3)kg;生理性黄疸25例,平均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21.4±8.6)μmol/L,病理性黄疸15例,平均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63.5±4.7)μmol/L。对照组中男女比例23∶17;平均出生时间(17.4±3.5)d;出生时平均体重(3.4±0.5)kg;生理性黄疸24例,平均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24.8±8.7)μmol/L,病理性黄疸16例,平均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62.5±5.7)μmol/L。两组患儿出生时间、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体征变化,对其体温、呼吸、脉搏、吞咽、吮吸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患儿皮肤黄染程度[1],及时对症处理,合理安排补液等。

1.2.2观察组患儿予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综合护理干预。包括预防感染、合理补液和营养支持、光疗过程中进行护理[2]、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①新生儿免疫功能较差,容易感染病菌,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医护人员应勤洗手,防止手污染。②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时给患儿进行补液,纠正酸中毒,根据不同的补液内容调整补液速度。按时给患儿喂奶、喂水,确保患儿营养充足。提倡母乳喂养,护理人员应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并教会其正确的喂养方式。③在进行光疗时,应确保患儿受照均匀,单面光疗时,每隔2小时更换1次,双面或多面光疗时,应加强巡视,防止患儿受伤。定期监测记录患儿体温及箱温的变化。若患儿体温达到38.5℃,应停止光疗。在光疗期间应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供给[2]。④对患儿家属予以一定的心理安慰,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其配合治疗;同时多对患儿进行抚摸,依次为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5]。每个动作重复2~3次,给予患儿皮肤上的刺激,给患儿安全感。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为其普及新生儿黄疸的知识,使其了解患儿黄疸情况,并积极配合治疗,教会家属护理技巧,以便在后期可进行自我护理。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黄疸患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率,并观察对症治疗护理后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中3例并发胆红素脑病,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中11例并发胆红素脑病,发生率为27.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6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对照组15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出生28d内)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处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3]。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d出现,4~6d达到高峰,7~10d消退,临床症状为轻微食欲不振。病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4h即会出现,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持续时间较长。

胆红素脑病是指出生1周内的新生儿由于胆红素毒性作用所致的急性脑损伤。其病因主要为新生儿出生时胆红素产生过多,新生儿肝脏未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使得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多,透过血脑屏障,形成胆红素脑病[4,5]。多项临床实践表明,在新生儿黄疸早期,对其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胆红素脑病。本文就此展开探讨,从预防感染、补液、营养支持、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对黄疸患儿进行护理干预。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胆红素脑病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7.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7.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取合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建儿,施红霞.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临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1-42.

[2]贡玉勤.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临床护理.当代医学,2012,18(11):125-126.

[3]王梦霞,周厚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护理现状.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2):143-144.

[4]史桃霞.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临床经验探讨.中国卫生产业,2012,9(18):157.

新生儿护理措施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转运危重新生儿共500例,男273例(54.5%),女227例(45.5%)。358例早期新生儿中足月儿259例、早产儿75例、过期产儿24例;142例后期新生儿,其中足月儿56例、早产儿78例、过期产儿8例。

1.2方法

1.2.1转运设备在出车前出诊人员应仔细检查好车内各种急救仪器设备(车载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充足的氧源、简易呼吸器、喉镜、各型号气管插管、急救包等)及药品的使用情况,确定急救仪器设备及药品均处于安全可用状态。并在每辆救护车中均配有移动电话,以保证能够随时与患儿家属及医院联系。

1.2.2到达转运医后,要简明扼要询问病史及体检情况,判断病情;向家属及当地医生说明病情;对于患儿出现低血糖或低血压等症状,可采用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滴注(缓慢推注)多巴胺以维持。待患儿病情稳定后方可转运[2]。在转运前应得到家属支持并在协议书上签字,最后安全地将患儿移到转运车上。

1.2.3转运前应提前预热好车载暖箱,一般初始暖箱温度设定为32℃[5]。在患儿放人预热好的暖箱后,将热敏探头用胶布固定于患儿腹部,暖箱温度须再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为防止误吸、窒息的发生,患儿一般取侧卧位。注意患儿体温情况,感染会导致体温过高,休克会使体温下降,应及时寻找出病因并处理。

1.2.4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以及气管插管是否牢固或阻塞等。当气道分泌物多时,应及时吸痰处理;呕吐频繁时可留置胃管以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如若出现缺氧、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应持续给予低流量吸氧,确保吸入氧气的湿度、温度,同时对面色变化及反应给予仔细观察。有研究表明,吸氧时可不加水湿化,如转运路程控制在3h内,短时间的干燥氧气对气道的影响不大[3]。

1.2.5及时评估病情除持续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以外。对患儿的意识、面色、肤色、哭声、肌张力、尿量等也要细致观察。若哭声大且平稳、持续时间长、则只是饥饿的表现;若哭声无力且伴其他异常症状,则应及时处理,必要时可立即停车对患儿进行急救。保持静脉通道畅通高效、安全的静脉通道是危重新生儿急救用药、甚至是生命保障的重要通道[6]。因此,在转运途中无需静脉滴注者应注意防止留置针脱落,需要静脉滴注者应注意滴注速度的适宜和滴注管道的通畅。

1.2.6转运后到达医院前,应提前通知niCU做好准备工作。到达医院后,通过绿色通道直接送达niCU,出诊护士与niCU护士认真完成好交接工作,协助niCU护士连接好监护设备以及呼吸仪器等。之后填写好转运记录;仔细清点检查补充后的药品及仪器,确保下次顺利出诊。最后对车内的仪器设备进行清洁消毒,并做好登记工作。

2结果

在本院积极转运救护下,500例危重新生儿中485例治愈出院,9例好转出院,6例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