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建设思考十篇城市建设思考十篇

城市建设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4:40

城市建设思考篇1

关键词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科学性;文化性;综合效益

摘要文章依据目前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现状,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科学性、文化性和综合效益三方面提出了作者的思考与建议,指出理想的城市园林景观则是必须要依靠广大的园林工作者依据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原则,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才能最终设计形成。

关键词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科学性;文化性;综合效益

城市景观园林建设既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对其认可度和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城市园林景观也从过去单一的环保和生态功能,逐渐被赋予陶冶身心,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的功能。然而,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显现出一些问题,诸如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科学性、文化性等等。对此,本文作者依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为推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

科学性原则是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必须遵守的原则。可以说,没有科学性作为前提,布景再好园林景观也是失败的。但是,自从20世纪的中后期我国提出城市园林景观的问题至今,科学性原则一直没有得到较好地遵守。这其中既有20世纪的90年代以前整体上对城市园林景观绿化中的科学性重视不够的原因,也有在实际的设计方案中只注重布景效果而忽视园林景观科学性的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园林景观的设计贪大求洋,布景所采用的植物盲目的引入外来物种;更有甚者在所引用的外来植株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症状甚至死亡后用仿生植物代替布景。这样的城市园林景观完全违背了科学性的原则,没有任何生态效益,失去了园林景观最主要的作用。许多研究都指出,城市园林景观绿化要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尽量本地选材或使用“乡土树种”。本地植物之所以能够在本地更好的生长,是因为它们比引种植物更加适应本地的温光条件、水土条件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可见“适地适树”就是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科学性的最根本体现。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以及适地适树等城市园林景观的科学观点已经为大多数的园林工作者所接受,但是由于缺乏客观标准加之不少园林设计者缺乏必要的生物学基础并且更愿意从显而易见的美学角度考虑设计效果,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科学性的落实依然困难重重,任重而道远。

2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建设的文化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园林景观越来越多地被赋予展示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的功能。但是,从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情况来看,城市园林景观中的文化性往往差强人意。当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更多的是注重外在的美学表现,更多地着眼于外在的形式,而在设计的艺术性以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方面严重缺失,景观设计大多整体上肤浅毛躁,特别是对于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更是缺少发掘。其实,中国古代文化赋予植物的内涵相当丰富,“岁寒三友”“玉堂富贵”“四君子”等植物的搭配组合都有着高雅而美好的象征意义。此外,如玫瑰代表爱情、红豆意喻相思、木棉象征英雄等等不同的植株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都可以显现出不同的喻义。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对植物所代表的意义进一步整理与发掘并借鉴有关传说使景观设计本身融入更多的文化色彩,提高设计的文化品质,营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丰富城市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着重体现地方特色,努力营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乃至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

3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所产生的效益大体可以由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部分构成。生态效益是人们进行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直以来都有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推动着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持续发展;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社会效益近年来愈发为人们所重视,人们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其进行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而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经济效益虽然也有课题进行研究,但其本身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必须要承认,经济效益是城市园林景观产生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到达一个最为优化的平衡,才能达到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经济效益的方法众多,比如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其中包括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很多药用植物在具有药用价值的同时物又有美丽的花、果或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把这类药用植物用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兼顾其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不但可以增加城市园林绿化植物景观物种、丰富园林景观的类型、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水平和提高人们养生保健的意识,当达到一定规模后也能够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建设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城市建设思考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转型;问题;思考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等理念的发展与创新,一般认为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包含“智”和“慧”两部分,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动化,是一个城市的智商;“慧”指灵性、人文化、创造力,是一个城市的情商[1]。在智能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人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智慧与物的智能,这也是智慧城市内涵的重要体现。智慧城市是智慧的推动城镇化建设,是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通过采用信息采集、融合、计算,部门间整合协同、创新融资、多样化运营等方式,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改善民生,提升政务与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智慧产业的发展。

1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

从智慧城市系统观的角度看,智慧城市特征包括3个方面即基础性特征、应用性特征、本质性特征。

1.1基础性特征

基础性特征包括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4个方面城市资源数字化,把城市的各种资源数字化,是城市信息实时采集、快速传输、海量存储、智能分析、共建共享,这是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基础;物人相互感知化:利用各种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使城市系统中需要感知和被感知的各种人群和物体相互感知,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为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提供支撑。信息传输互联化: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信息传输快捷、交互共享便捷和安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效的网络通道;系统管控智能化: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管理服务的智能化。

1.2应用性特征

应用性特征包括一体化和协同化两方面。系统运转一体化:从城市子系统整合,到大系统协同优化,使整个城市系统成为一个整体,将信息化与生态化、产业化、城镇化融为一体,使智慧城市成为一个健康平衡的生态系统;管理服务协同化:规划、建设、运营及管理服务等功能单位之间,城市管理服务的各环节实现业务协同,实现城市和谐发展。

1.3本质性特征

本质性特征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发展绿色化、综合效益最优化。创新发展绿色化是指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绿色化、管理绿色化、产业发展绿色化,保持智慧城市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2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内容

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产业4个方面。智慧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及经过智能化转型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实现的基础,是信息传输的通道,包括宽带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云计算中心、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及政府数据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是城市发展的趋势与客观需要,包括水、电、气、热管网,以及道路、路灯、车站等设施的感知化与智能化建设,从而形成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智慧治理包括智慧政府和智慧公共管理体系建设,智慧政府建设要实现决策执行能力、管理服务透明度、业务协同水平的提升;智慧公共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城市管理、运行监测、公共安全及应急处置等城市运行情况更加安全、高效、便捷。智慧民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要重点解决的事情,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智慧社会保障、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教育、智慧安居、智慧社区服务等。智慧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柱也是体现“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准,能够提高知识与信息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经济发展更智慧、更健康、更高效。

3智慧城市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关注的是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型升级,所以说智慧城市建设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路径。

3.1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

[2]一方面,信息产业作为智慧产业的核心和基础,本身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智慧技术能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产生强大的关联和带动效应,使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与组织形态发生变革,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衍生新的产业形态。

3.2智慧城市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器”

它有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强化对节能减排的监管。

3.3智慧城市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智慧产业发展将直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智慧产业进一步发展将促进城市产业升级换代,加快智慧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将使这些产业实现升级改造,实现从“一般制造”到“智慧制造”、从“一般服务”到“智慧服务”、从“一般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转型升级。

4如何加快智慧城市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应该抓住“要点”,以点带面促进智慧城市的全面发展。

4.1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点是资源整合

[1]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完全推到重来,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城市信息化方面的各种信息系统,通过整合、改造升级等方式完善技术架构,避免出现浪费资源、重复建设的情况,所以说资源整合是最关键的一环,资源整合包括信息资源整合、设备资源整合、业务资源整合。

4.2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点是信息共享

信息孤岛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必经过程,信息共享是城市信息化应用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升级的关键,智慧城市建设要重点解决好信息资源共享问题,要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推动政府信息共享,提升政府效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更方便。

4.3城镇化是推动智慧城市下一步发展的着力点

住建部出台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提出智慧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是服务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目标是为了实现新型城镇化。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及智慧城市方面相关政策落实,我国将迎来新一轮的智慧城市建设高潮,这也将形成巨大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各类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总数达589个,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发展智慧产业,建设智慧城市也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4.4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点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云计算支撑智慧城市高效运转,提高智慧城市管理服务能力。大数据将成为智慧城市加快发展的智慧引擎,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拓展智慧城市的时空范围、实现随时随地、无缝的服务。

4.5智慧城市需要将民生服务作为落脚点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形态,必须以人为中心,只有充分开发利用人的智慧,紧紧围绕人的实际需求,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技术才能发挥作用,才能真正的智慧化运行,进而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及价值实现平台,让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4.6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3]运行模式和关键技术,运行模式谋求投资的多元化、技术的完善化,同时要坚持国内智慧城市方案提供商主导、国际智慧城市方案提供商参与多元模式,以保障城市信息安全。创新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可以带动相关智慧产业的发展,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产业的双赢。

5结束语

智慧城市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新一轮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推手,是转化信息力量实现信息消费的核心动力。城市转型崛起插上智慧城市的翅膀,将促使城市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让市民幸福指数更高。

作者:付威风单位:中共淮北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张克平,杨冰元.智慧城市100问[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城市建设思考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思考

城市化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我国城市化率长期停留在30%以下。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迄今为止,我国城市人口已经接近47%。即便如此,城镇化水平仍低于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根据城市化的评价标准,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基本上在城市里;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传播;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达到70%左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接近100%。下面,笔者就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统筹城乡规划一体化建设

统筹城乡规划一体化是加快城市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在编制城乡规划时,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在统一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构建功能完善、产业互补、布局合理的城乡统一规划体系。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实施项目建设的同时,注重完善城市框架与改善民生并重。

二、加速破除传统的城乡二元化结构

二元化体制的城市化格局已经成为严重阻碍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要加速破除城乡二元化的体制,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条件。城市化既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也是城镇空间扩张和农村土地城镇化的过程。城市化的发展必须破除传统的二元化城乡土地产权制度带来的后患。

三、发展小城镇,做好小城镇规划

发展小城镇,做好小城镇规划是繁荣农村经济、培育主导产业的重要措施。在小城镇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小城镇的区位、资源、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和内在潜力等因素,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科学规划小城镇布局,以特色产业、特色企业、特色资源为依托,建成工业型、农业型、商贸型、旅游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快培育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和城乡一体产业支撑体系。

四、建立和完善农民土地平等交易机制

建立和完善农民土地平等交易机制,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财产权,实现城乡土地平等、自由交换,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的所有、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允许农民对合法持有的土地进行公平交易,让广大农民真正分享到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为农民土地的交易、流转和致富提供条件。

五、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

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建立权利平等的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体制,为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创造条件。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求剥离传统的城镇户籍与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和住房等方面的福利关系,消除因户籍制度对农民社会福利的制度性歧视。

六、继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格局,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通过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和空间布局一体化,促进农村的文明建设,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发展了,才能为农民向城市转移和就业提供必要条件。

七、坚持走多元化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城市建设思考篇4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项目建设和基础设备建设越来越多,是原有的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空气污染、水污染、固态废弃物污染等污染现象日益严重,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

1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城市的概述

1.1城市水土保持

城市水土保持就是采取多种措施,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城市水土资源流失加以预防,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水土资源加以治理与在保护,以实现促进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城市水土保护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绿化和美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及合理运用水土资源的等方面内容。

1.2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是指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社会关系【2】。生态城市建设内容涉及三方面:水土资源的切实有效的管理及运用、,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环境污染的治理、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1.3两者之间的关系

城市水土保持中的绿色植被在防治水土流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的保护及合理运用是城市水土保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水资源的保护及运用,能够使城市形成一套良好的生态防护体系;而生态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持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平衡,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与城市水土保护相辅相成【3】。

2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

2.1城市水土保持的研究起步晚

我国对城市水土保持的研究起步较晚,当前城市水土保持的仍处于最基础阶段,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大多是理论为主,具体的实践治理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

2.2缺乏综合合理的规划

我国对城市水土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将其提至国土整治,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战略高度,没有对水土保护工作进行统一的科学的规划,多数城市水土保护社会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治理措施单一;注重工程及保水措施,轻视林草及排水措施的现象,影响了城市水土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进展。

2.3缺乏专项资金

目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水土保持实践中存在专项资金不足的情况,不能满足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开展的需要,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在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城市建设中投入大量的资金存在着非常大的难度。

2.4.森林植被覆盖率低

植被覆盖率在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一种重要指标【4】。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较为滞后,森林植被的覆盖率偏低,不利于水土的保持和水源的涵养。

2.5.城市降雨利用率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城市中的硬覆盖面积占到了绝对比例,雨水的渗入量极少,然而在绝大多数数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没有对雨水的蓄存和利用给予足够的重视,雨水往往通过污水排水系统进行排出,造成了雨水资源的浪费。

3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3.1加强基础研究

应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和负责性进行充分认知,加大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流失规律及因素的相关研究力度,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进行不断的摸索和探讨。同时,应该加强水体流动及联接、污水处理回用方式、城市水环境容量、人在水面、河流景观、蓄水洼地的布局及条件、观赏设施、水生动植物等水土资源保持治理工作的研究。

3.2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

首先,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进行科学的划分【5】,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并严格的进行相关治理。对预防保护区进行规划中建立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构建城市生态经济系统;通过园林、建筑、自然景观等人为景观的建立,实现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建。加强重点监督区的切实管理,真实贯彻“三权”,在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中从源头抓起研究监督,确保开发建设单位如期完成水土保持的各项工作,严格依据水保法的明文规定而制定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审批,严厉打击而各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例如:随意倒垃圾。在进行重点治理区的规划过程中,应该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急性综合考虑,做到全面与局部,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社会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比如:通过生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清洁技术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提高废弃物的再利用率;进行造林绿化规划,通过提高城市绿色植被的覆盖率,构建功能完备、结构合理、层次多样的绿色长廊、

3.3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积极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将水保、环保、林业、城建等各部门工作协调处理,并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水土保持工作。

3.4加强植被建设

植被的建设设计应该考虑防风固沙、城市景观生态学、耗水量小等方面,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对散生木、林网、林地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并将森林资源与水资源连为一体,构建林水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系统。

3.5城市雨水资源化

应该重视与水资源的重要性,进行雨水下渗、蓄存、再利用的相关工程建设。通过雨水的下渗及土壤的净化,减缓地下水水位下降的情况,可以利用蓄存的雨水资源进行厕所冲洗、绿地浇灌等。

参考文献

[1]闫胜利,高真伟,杨国利等.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9(4):162-163.

[2]戴荣福.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8).

[3]张华庚.浅谈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5):23-24.

城市建设思考篇5

【关键词】宁波;城市轨道交通;建议

随着私家车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宁波市城区的交通拥堵状况日趋严峻。有数据显示,在最拥堵的路段,上下班高峰时段塞车时间近半个小时,市民出行困难增加。这一现象会随着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而加剧。为进一步保障和推动宁波市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宁波市政府加快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前期工作,2004年10月《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按照这个规划,宁波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网将辅设三主三辅共计6条快速轨道,共计223.4公里,预计2007年后动工建设。223.4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若按地铁5.5亿元人民币/公里计需投资1228.7亿元。若按轻轨2亿元人民币/公里计需投资446.8亿元。数百甚至千亿的投资是宁波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此庞大的公益性投资项目在规划建设初期应该做好各种调研和基础性研究工作,从规划建设模式、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和设备选型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以防各种风险的发生。

笔者在对国内外地铁建设发展运营情况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未来宁波地铁的建设有点帮助。

一、宁波市交通面临的困难与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高度重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私家车、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宁波交通又面临各种困难,其原因主要有:

1私家车爆发式增长。近几年,宁波私家车年增长率在50%以上。2003年宁波人均gdp超过3400美元,全市汽车拥有量超过21万辆,汽车年增长率呈放大趋势。市区道路交通量相应也呈高增长态势,平均增幅近20%。最拥堵路段交通量增幅达30%左右。道路交通量中私家车比重已接近45%,私家车对道路交通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如此高速的私家车和道路交通量增长,远远超出道路基础设施可能的增长速度,宁波市的道路交通状况正进入高度脆弱的敏感期。

2人口增长较快。随着宁波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周边地区人口和外地人员迅速向市区及城市组团集中,全市人口总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底宁波市户籍总人口为549.07万人,常住人口606.3万人,市区总人口207万人。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5年市域人口规模将达620万,2010年市域总人口将超过640万,市区人口将达到300多万,2020年市域总人口将超过700万。

3城市交通过于平面化,缺乏快速交通通道。宁波处于从中型城市向大城市转型的阶段,整个交通体系过于平面化。街道虽较宽,但十字路口和斑马线较多,车速较慢。缺乏城市高速环线和贯通全市东西南北的快速主干通道。

4公交系统过于单一。在私家车快速发展的同时,宁波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依然单一,轨道交通建设尚未启动,部分地段公交运行环境恶化。从中长期来看,宁波要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借鉴国内外经验,就必须依赖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立体化多方位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二、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现状

(一)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现状。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解决城市交通难的有效措施。如日本东京,人口高达1000多万,拥有汽车600多万辆,但绝大多数上班下班、上学及购物均乘坐地铁和市郊铁路,很少乘私人车辆,轨道交通运输承担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0%。巴黎轨道交通运输占全部客运量的66%,莫斯科和香港这个比例是55%。显然,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现状。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大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一些城市交通拥堵已严重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发展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共识,许多城市加快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步伐。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已建成地铁,天津、重庆、南京、杭州、沈阳等城市已开工兴建地铁,总数在16条以上,总长度在350多公里。还有一批城市已提交修建轨道交通的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等待审批。已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交客运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上海为例,2003年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已超过5亿人次,日均客流量已占全公交客流总量的12%,呈现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据预测2010年上海轨道交通线日均客流量将从目前的130万人次增加到60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占全市公交客流总量的比例将增加到35%左右。从而形成上海轨道交通网络新形态。

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现状。我国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34座,其中超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11座。在这些城市的规划中,约有20座城市拟定了轨道交通的发展规划。其中北京规划轨道交通408.2公里,上海规划了500多公里,天津规划地铁106公里,轻轨50公里、环线地铁1条71公里,共227公里;广州市规划了206.5公里;南京市规划了263.1公里。如果再加上其他城市,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共计2200公里左右。

三、国内城市轨道建设运营的先进经验

1香港的“算账”模式

世界各国的地铁公司大多都不盈利,甚至负债经营。而香港地铁公司却一枝独秀,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一直都保持在近10%的利润增长率,其中房地产开发的收益一直都在地铁营运收入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香港地铁所遵循的是一种综合开发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以及车站设施紧密相连,以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先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区位条件和市场环境进行房地产开发,从而获得远比其他形式的房地产开发更高的经济效益。

香港地铁开发运营的成功,从技术层面上看,确实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其中关键一点是,香港的地铁建设投资要“算细账”。香港政府虽然握有地铁公司70%的股权,但后者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运作,讲究成本效益和合理的投资回报。

2深圳的bot模式

深圳借鉴香港地铁模式,面对巨额投资也学会了“算账”。2005年年初,深圳市政府与香港地铁有限公司签署原则性协议,采用bto形式(bto是buile-operate-transfer的英文缩写,意为“建设-经营-移交”),引进香港地铁公司参与总投资近60亿元的深圳地铁四号线二期工程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协议期限为30年,期满后无偿移交给深圳市政府。作为双方主要合作条件之一,该公司将获得四号线沿线预计总建筑面积约290万平方米的物业开发权。深港地铁合作模式对目前国内一些正在或计划兴建地铁的城市具有启发意义。

四、几点建议

(一)参与长三角轨道交通网规划的整合,优化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做到周密精细。

1首先要进一步做好总体交通规划。“先有路,后有城”是我国和世界几千年来的古训和经验。建了“路”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带动沿路的经济繁荣。城市发展要首先做好交通总体规划,并且明确规划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各自的关系和地位,形成整合效益。

2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做好交通枢纽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起着骨干作用。在输送大量乘客过程中,人们的换乘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不可避免。它不应在站外大街上到处分散进行,应力求在换乘枢纽站上达到交流。根据人们的经验与心理要求,在外出到达目的地的途中,并不一定要求路径最短,但却要求时间最短和一路顺畅。因此,规划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枢纽布局,建设能力强大的客运枢纽,对于实现城市快速客运至关重要。

3城市轨道交通应与其他交通方式融为一体。城市轨道交通要发挥其快速、大量、方便、准时、舒适的特点,其线网规划要与城市地面交通、公路、铁路、市郊铁路、民航等大交通相协调。为此,轨道交通规划应该纳入并服务于城市的建设规划和相应的交通总体规划。尤其是在枢纽布局上要有长远规划,在建设上留有余地,在管理上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否则,不仅会出现许多不合理的设计,使造价提高,给市民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要与其他交通方式融为一体,建设成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络。这是因为它们服务的对象是共同一致的乘客,在运送过程中互为客源、客流互补。在这方面,与轨道交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铁道部门与地方政府应统一协调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规划,共同组织客运枢纽的布局和建设。要把大型铁路客运站和市郊铁路的终点站,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融为一体,作为城市的重要客运枢纽,通过互相接运,以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强大的优势,成为城市客运的大动脉。建议宁波市政府在建设地方的综合客运枢纽时,要考虑出台优惠政策,以资鼓励。

(二)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网是宁波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此大的项目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做好基础性研究工作,先“算好账”再做最后的投资决策。科学的决策机制包括信息情报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决策体系、决策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目前最要紧的是建立信息情报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做好规划建设模式、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和设备选型等基础性研究,为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的科学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做不但能降低建设成本,而且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指明了方向,保证项目的成功。

1组建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专家咨询小组,从组织上保证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科学决策和基础性研究的深入进行。为进一步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应将有关设计院所和高校等机构及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小组,为宁波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各种优化方案,为科学决策打好基础。

2充分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教训,努力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规划建设模式上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搞好地铁运营、房地产为主,商贸、地铁设备产业为辅的综合开发。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先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区位条件和市场环境进行房地产开发,从而获得远比其他形式的房地产开发更高的经济效益。为此,在规划中应为未来的地铁房地产开发留有较充分的余地;在运营上,未来宁波市地铁公司的体制上应完全按照企业模式来运作,讲究成本效益和合理的投资回报;在投融资模式上,应考虑引进民间资本。比如在地铁的商业部分、地铁设备产业开发等方面引进民间资本。

(三)做好规划和设备选型工作,努力降低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本。

解决城市轨道交通造价高,运营亏损这个世界性难题的关键在于规划和设备选型两大问题上。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合理、正确的指导思想。城市轨道交通是社会公益性的交通工具,必须经济实用、安全可靠,不能违背这个基本原则,追求先进、舒适、豪华和商业多功能,造成造价居高不下.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

2规划要合理。如果规划不合理,工程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将使总造价上升,也为今后的运营埋下亏损的隐患。因此,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除专家以外,应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和乘客一起民主参与,切实搞好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工作。

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标准要适当。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线路类别,地下比例不宜太高。线路类别不同,其造价差别明显不同。简单来说,地面线、高架线和地下线造价比例是1:3:7。在国内,地下铁道的优越性已广为各界认可,但对城市中建设少量高架城市轨道交通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在这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可以学习。

其次,车站设计标准要适当,要朴素实用,出口不宜太多。

第三,地铁车站体量要加以控制。地铁车站的造价也比隧洞的造价大得多。因此,控制地铁车站的体量是降低地铁工程造价的关键之一。加大体量后,必然要提高造价,而且随着空间的加大,耗电也大量增加。

第四,地铁设备选型和车站现代化建设不能搞一步到位。

在设备选型和车站现代化建设上要尽可能提高设备的国产化比例。广州等城市地铁在设备选型上搞一步到位,豪华装修,功能过剩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要把初期建设资金降下来,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可以在设备更新改造时分段实施。

4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程度要提高。

(四)抓住市场机遇,联合多方力量,抓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工作。

未来几十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将达数十万亿。世界没有哪一个市场可以和中国比。国家和地方都应该高度重视地铁设备科研和国产化工作。这方面宁波有机会走在全国的前面,可以从两方面来做:一是积极主动走联合之路,整合市场资源,集团招标采购,集团开发,避免被国外厂家各个击破;二是在联合暂没有达成的情况下,宁波应借全国地铁设备这个大市场东风,凭借宁波独特的资金、技术和制造业优势,联合有关地铁科研单位先行发展自己的地铁产业。

城市建设思考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关系协调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城市规划是协调人活动的空间区域之间的关系,也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与分析。随养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变的越来越严格,所以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显然己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所需要履待解决的问题。城市规划的研究是相对宏观的,就是对城市土地建设、空进分配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安排,基木任务是保证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但是前提一定要以城市管理为行使依据。而城市建筑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就处于微观位置,建筑设计主要研究的对象都是城市建筑,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以城市规划为工作向导,而建筑设计则实现了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规划又是基础,所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协调的,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涵义

城市规划的作用在于小断平衡城市空间组织、城市物质性设施、城市功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它的基本原理和力法相对独立,它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所在的区域及整个城市。所谓建筑设计,是指以工程技术条件为依据,从具体的建设任务要求出发提出设想,并以其要实现的功能为依据对建筑物的材料和构造,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进行确定。城市规划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协调两者之间发生的矛后,促进城市建设决策者提高对城市规划内容的认识,在构想城市建设项日的阶段就形成计划与规划并重的思想,在城市规划的框架之内融入建设项日的决策。

二、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区别

设计的目标不同。城市规划是对城市主体进行的设计,设计的目标不明确,具有可调控性,随着城市的整体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是一个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目标。通常用“规划年限”作为这种“短期行为”的控制,所以“规划年限”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依据。建筑设计是对特定建筑物的微观设计,设计的目标比较明确,建筑师根据开发商的要求,运用专业的建筑知识和设计技能并结合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对特定的建筑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一设计方案,从而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是一种由问题找答案的过程。

设计的过程不同。城市规划的设计过程较长远,需要具有.钱略发展思想整个设计过程都在不断的定期调整和改进,时间跨度较大,包含的内容太多,同时也是对整体进行综合权衡的过程。这就要求规划设计师不但具备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应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把握城市发展个局,对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通过对城市建设综合的分析和系统的研究,制定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设计过程是针对某一问题求解的过程,要求设计师要具备形象思维能力,只需考虑建筑本身的相关因素,而对具他事物的发展不需要作太多的考虑,建筑物只需按照预期的设计方案建成就行了。

设计的任务不同。城市规划的任务是依据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对区域内部的基础设施、社会发展、人文景观和经济建设进行个面的综合分析,然后加以长远的规划。从工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多目标的衔接,对整体布局和规模进行统一规划,妥善处理各要素之间的矛盾,达到城市化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要求。建筑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建筑设计任务书,对整个建筑物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而使得整个建筑设计达到预期的建造目标,同时也是一个对答案的搜索过程。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建设之间的关系探析

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作为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系,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

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必须服从与整体的城市规划设计。

三、注重建筑设计与城币规划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出现主观印象问题,绝大部分的设计时间都用在了建筑形体的塑造上去,所以过于注重审美视觉上的冲击,而忽视了细部构造问题,经过调查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进行设计时没有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考虑,还记得美国的一名城市规划设计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通常所进行的建筑设计就是要将它放在一幢房子中去,然后耐各这幢房子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去,最后再将环境放置于整个城市规划工作中去”,这实质上就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时都要进行充分考虑,所以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应该抓好主要工作。

第一,建筑设计要与城市环境相联系。任何一个优秀的建筑物无法单独依存的,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到各建筑物放在一个大的城市环境中进行思考,无论是建筑结构、整体轮廓都要与城市己经存在的建筑相互适应、相互依存,避免建筑设计混乱的情况,时刻保证建筑设计的美感效果。第二,建筑设计要体现城市风格。每一个城市建筑都要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形式,同时还要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状态,所以建筑的整体结构要在不变中衍生万变,对人们的视觉造成极大地冲击,满足人们对于城市欣赏的要求。第三,要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因为城市规划设计中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所以也使得城市规划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类型,内容以及方法更强,新时期发展下要求加强对建筑物的空间分配,所以说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筑展开的基础和进行设计的依据,所以要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

随养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工作显的越来越重要,建筑是城市建设的主要代表,也是构成城市的主要基础,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任何建筑设计都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主导目标下进行,所以当前要求做好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协调发展,站在发展的角度上看待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发展工作,最终才能保证城市经济、和谐健康,因此作为一个设计师,小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还要使之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只有了解了规划设计的特点与建筑设计之问的区别,才能更好的做好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李直.做好建筑设计利于城市规划之我见[J].华章,2011,(19).

城市建设思考篇7

关键词:城市建筑;建筑设计;文化;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形势飞速发展的今天,各方面的进步都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现状,而建筑则是一个城市向外彰显自身特色的明显标志,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内涵。城市的发展不光靠经济,在文化上的提升也必不可缺,好的文化氛围会为一个城市增添靓色。而建筑则是最外在最直接的表现,通过建筑可以展现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人民的文化修养,经济的发展状况等。所以说建筑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建筑的特色就是如何将其自身完美表现的方式方法。

1强调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理念

近些年来为满足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需求,各种建筑设计理念层出不穷,建筑设计理念为满足人民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从而引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调整设计思路,从实际出发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设计出符合人们对建筑的需求,近而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创造出人们理想的作品。

建筑最原始的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固定的居所,可以遮风挡雨,抵御外界的侵犯。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功能也不仅仅是单一的居住,而是上升了层面,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随之也要提高,所以对建筑的功能也越来越多的注入了新的形式。建筑的设计应该是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不仅要符合人们的需要,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不能独其道而行之。但现在的建筑却是过于追求光鲜的外表,浮夸的东西,而不注重实际的运用,一个好的建筑应该是与当地自然条件,地理气候,文化氛围来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有着自己灵魂的东西,不应该一味的照搬照抄,完全不顾及是否与自身实际想吻合,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而失去了一个建筑本身应该有的功能。

2坚持整体性设计原则

一个城市的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从整体性的问题出发,在整体性的地域视角下,探讨了地域文化、地域自然地理、地域时空观的差异对实际建筑的影响,从而揭示了建筑与地域的息息相关。在设计建造前,要充分的考虑到其与周边环境的相协调,与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方向的表现,与其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地理特征相适应。只有全面的考虑多方思考才会使这个建筑与周围的风格浑然一体,最大限度的表现出其独具的特色。如果做不到这些,那么将会是一个失败的建筑,不将是影响了自身,也将会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形象。

3遵循城市与建筑演变规律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建筑的存在形式也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新换代,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做到新旧更替而却不影响城市的发展是建筑设计师应该考虑的大事。现在有很多城市为了追求高效益高标准,过于追求不实际的东西,而盲目的大肆拆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被毁坏甚至拆除,周围新生的建筑也与古建筑格格不入,失去一个建筑应有的灵性和建筑本身的功能所在。在注重文化保护的今天,我们应该发展新事物的同时,懂得如何去保护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产业,使得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互相辉映,达到共赢的状态。所以标准的建筑设计应该是和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背景相协调的。将这些灌注于设计的灵魂之中。将建筑构筑成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成为建筑发展的参照。应该遵循历史的发展规律,不可人为的肆加妄为。

4延续历史性和创新传统民居特色

一个城市的历史性建筑是其历史文化特色的点睛之笔,在保护历史性建筑的同时,新的建筑设计应考虑其对周围历史古建筑的影响,尽量做到少影响甚至不影响到古建筑。还有,在修建新建筑时要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与进步,在追求奇特的同时强调高雅,讲究文化品位,追求地方特色。大部分城市建筑为了达到设计上的高品位,必然要在处理建筑形式语言与功能上下功夫,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方向的延续。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土壤与现代观念的多元化,实现本土现代主义设计,创新发展本土设计理念,这是世纪之交城市建筑领域的主流,在新的主流还没到来之前,这一本土性质的现代主义建筑还将继续下去。

5提倡建筑节能设计

近年来,我国处于建筑业迅速发展时期,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也已处于非常紧迫的关键时刻。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新建的建筑中,只有10~15%能达到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节能标准,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而目前我国筑业直接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例已经达到30%,并还有上升趋势,这些数据的表明,建筑能耗已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制约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生态节能建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因此,发展建筑节能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5.1可以缓解能源的紧张局面。

5.2建筑节能是减轻大气污染的需要,建筑采暖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酸雨、粉尘等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存环境,提倡建筑节能,将有效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5.3发展生态节能建筑是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因此,应该首先从建筑设计入手,根据地域的不同,积极开展不同的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建筑设计中去,使建筑节能技术与建筑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节能建筑。

6结论

一个城市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息的载体,特别是传统文化信息载体的沉淀,一个城市的城市建筑构成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因此,城市建筑的发展对塑造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而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必须要注意将城市建筑的各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其历史文化、地域特点、风俗习惯等等,自觉地把建筑融合到城市大环境中去设计,并努力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境地,达到人、建筑、环境三者合一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唐瑶,贾尚宏.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J].四川建筑,2011/02.

城市建设思考篇8

政协副主席

11月28日至12月14日,我随同__县城市建设与管理考察组外出考察学习,先后参观考察了宝鸡市的凤县、千阳县、麟游县、陈仓区和延安市的志丹、安塞县。走一县看一县收获很多,学他们,想自己差距很大。这些县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超前的管理理念,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有好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我县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宣传教育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县对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在宣传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从干部到市民没有形成“__是我家,建设管理靠大家”的共识,绝大多数处于“事不关已”的状态。

2、规划建设不到位

由于我县特定的地理位置,可供建设的空间很少,加之过去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城市建设规划,各建设单位按自己的意图建设,有的甚至不审批乱修乱建,导致县城建设混乱,给今后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城市管理不到位

由于__县城自然条件和人的素质很差,加之“十家九亲”,管理执法的环境也很差,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同时,有关职能管理部门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互相配合不密切,我行我素,推诿扯皮,工作没有尽职尽责,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致使管理落不到实处,见不到实效。

二、对我县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__将面临一个跨跃发展的时期,搞好城市建设与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人居环境、工作环境是必然选择。因此,必须重视城市建设与管理。

1、认真搞好规划,拓展县城发展空间

搞建设,规划设计先行是准则。特别在我们__这样的穷县、小县,自然条件又很差的县规划显的更为重要。

就__而言,建设规划的定位应该是“在改造旧城基础上,实施南扩西延”,科学有序地规划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做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逐步实施”,尽最大努力体现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人文的协调发展。

2、齐抓共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的成果全社会共享,城市管理也需要全社会参与,实施“齐抓共管”的方针,提升管理水平。

(1)领导要重视

这次考察的县共同特点是主要领导特别重视。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制、制度建设、管理装备、经济都给予最大的支持,领导重视是关键。

(2)建立专门的城管机构,健全完善城管网络

县政府要尽快组建“城管局”,以适应城市发展与管理的需要;从实核定环卫人员并提高待遇;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规定职能明确责任,依法管理;出台文件,明确各单位、每个干部、市民的责任与义务,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城管网络。

(3)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用制度来约束、用制度来管理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我县要借鉴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广泛宣传,使广大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有章可循,并将落实执行情况列入年度考核。

(4)加大投入,完善城市功能

目前,我县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市功能缺陷很多。停车没地方、没公厕,倒垃圾没地方、市民活动场所小,商业市场条件差,城管设施滞后,亮化工程不到位等,都需要政府筹资来解决。否则,脏、乱、差不可能根治。

(5)强化综合管理,逐步提升城管水平

城市建设思考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城市建设

引言

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直接体现了政府的城市建设发展思路,是政府建发展城市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将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与城市建设目标、设想、当前建设活动等结合起来,在建设用地上将城市建设和发展思路具现化。可见,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符合城市发展实际,对城市建设发展极为重要。我国地少人多,土地资源贫乏,城市发展空间必然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建设用地控制规划问题就变得更为重要,成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虽然国家不断加强了城市规划编制管理,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城市规划编制思想,并不断修改完善《城市规划法》,但在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划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下面,本文就新时期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范进行简要的探讨。

1、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划的原则

1.1生态优先兼顾原则

生态环境是一个自然的系统,一旦破坏后,其功能的恢复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因此,城市在建设用地的规划中,必须在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开发利用,而不能将目光局限于当前的利益。当城市开发不当时,就会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1.2土地集约充分利用原则

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要注重土地集约充分利用的原则,实现土地效用的最大化。这主要取决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当土地利用相对集约时,那么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点就可以适当减少,从而为城市建设节约一定的成本,更多的用于其它投资,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1.3重点保护政策引导原则

就目前而言,《土地管理法》是在土地审批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收益的角度来说,城市建设用地的收益远远大于非城市建设用地。所以,在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城市建设用地的政策引导,从根本上实现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重点保护,其中政策的保护是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相关政策的引导,可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将城市建设用地保护由被动引向自觉。

2、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划存在的问题

2.1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存在破坏现象

城市建设发展并不是脱离城市原有基础全部从头开始,而是立足于城市历史的基础上,实现历史与现代的结合,一方面保留城市悠久的历史人文色彩,一方面赋予城市新时期的社会新风貌。但当前,在部分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存在畸形追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现象,一味的追求高层建筑、豪华装修、怪异建筑的现象,以为城市拥有了这些东西就可以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结果使得城市反而显得不伦不类,不仅影响了城市风貌,更破坏了城市历史文化。这种脱离城市历史一味追求所谓的现代的规划思路,根本不符合城市建设用地合理规模的思想,根本不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反,盲目追求高层建筑的现象将城市的气息推向了窒息的边缘,导致城市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活力。

2.2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适宜性评定不足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适宜性评定,是为了使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更为合理,更能在保护城市历史背景和生态环境。但目前,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适宜性评定不足现象极为普遍。如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用地本应注意保护历史古迹和生态环境,与历史古迹和生态环境相协调,但却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或面子形象,肆意破坏历史古迹和自然生态。再工厂、矿山仓储用地应当避免污染生态,但却大量破坏耕地污染生态环境。再如不同性质的用地规划,本应注意相互影响和协调,但却交错杂乱最终影响区域整体发展。这些问题,都将直接给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等造成巨大的影响。

2.3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重编制轻规划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很多城市也依靠土地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使得很多城市在建设用地规划中,为了争取城市发展空间而集中于城市总体规划中各项指标的确定,各种报批文件的编制之中,虽然总体建设用地规划通过审批,但却对城市建设发展没有切实的指导意义。这种脱离城市发展实际,仅以人口规模预测为基础进行的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多集中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上,而缺乏对建设用地的有效调整,使得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率低,在土地资源稀缺的今天,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普遍,加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跟上,污水、垃圾排放困难,既满足不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无法打造适宜的人居环境,更无法满足城市居民在生活、娱乐、工作等方面对空间布局的要求。长此以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就会陷入瘫痪的境地。

2.4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存在分散现象

从土地总体规划的角度来看,由于土地市场的管理不当等原因,城市建设用地的分散问题突出,城市周边地区的居住领域呈现出向周边地区扩散的现象,造成该现象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混乱所引起的。土地的划拨者鱼目混珠,成为土地的所有者,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多渠道划分,从而导致建设用地的规划出现了分散的趋势,并且在不断蔓延;另一方面是由于土地政策的引导不足所导致的。土地的规划应该注重宏观调控的原则,结合该城市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相关管理部门在执行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将重点集中在审批手续的管理上,从而造成城市空间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3、新时期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划对策

3.1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划应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应当具有前瞻性,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只顾眼前发展规模和发展形式。我国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建设用地数量极为有限,要在有限的土地供应中寻求城市的持续发展和壮大,承受城市无限发展的商机和经济空间,必须考虑如何节约城市用地,而非只顾眼前发展和获取土地收入的规划模式。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应当找准城市发展定位,紧密结构地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特点,既保留城市历史文化的痕迹,又彰显现代化城市风范,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城市紧密结合起来。现代化城市不应只是高楼林立、道桥横行、空气污染严重、排水日益困难的钢筋混凝土的堆砌物,而应当是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生存、运动以及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的空间,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为现代城市的快节奏进程提供有力的保障。

3.2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应当科学合理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以后城市建设与发展布局是否科学合理。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应当充分分析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情况,分析城市工业项目、非工业项目现状和未来规划,以宜居城市环境为目标,科学合理进行城市基本空间格局的规划,利用合理的布局减少不良影响,利用集中布局节约城市建设用地。尤其是在当前国家严格土地管制政策下,这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更为有利,能有效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居住功能与就职功能的不能就近布局将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居民幸福度,尤其是一些大型综合城市极为重要,应当充分考虑环保、工业、居住、休闲等方面的合理分配。此外,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还需要结合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对于大中型城市,商业化的贸易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对于人口密度较小的城市,应该保留原城市的风貌,注重生态环境的布局,还原城市的历史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应注意用地规模控制

我国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城市发展必然会对自然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造成挤压,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空间正迅速挤占着农业生产空间和自然生态空间,如何在城市发展与土地次源利用间取得平衡,不仅对地区经济极为重要,对国家经济也极为重要。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应当注意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应当促进城市的合理发展而不是过度膨胀。一方面关注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如城市建设的规划不应该以牺牲耕地、林地为代价,而是保持和自然的整体平衡,注重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还需符合生态优先兼顾原则;另一方面尊重城市建设现状,城市用地在规划过程中,注重城市现有空间、用地功能的发展,尽量建筑物的重建,节约城市建设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够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统筹与自然界的平衡,同时也兼顾了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而不是盲目的求大求全过度膨胀。

3.4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应注重城市人口管理政策

人作为城市中的活跃分子,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而人流活动所带来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人口的居住问题,因此城市建设用地在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人口的统一管理。在对外来暂住人口的管理中,结合本城市的就业导向,合理引导。为了使得外来人口尽快适应该城市的生活,作为政府,不妨为其提供就业的培训,增加外来人口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应该增加社会统筹保保险的政策支持,降低城市就业的门槛;对于外来人口居住集中的区域,加强综合管理的治理制度,实施优化控制策略;对于人口审批渠道,采取准入条件和迁移计划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居民迁移的管理,解决户籍管理中人户分离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明.试论城市规划与用地管理在城市建设中的调控作用[J].广东科技,2008(04)

城市建设思考篇10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现状;问题;措施;对策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它是衡量一座城市现代文明程度的标杆,也是城市最重要的“面子工程”。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如何解决好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城市建设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意义

1.1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要环节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保护自然、改善生态环境,使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口、城市环境、城市资源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是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条件。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的进程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生态环境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里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因此对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起着重大作用。城市园林建设不仅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可靠途径,同时也是展示一个城市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窗口,是城市道德风尚和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1.2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能有效改善城市面貌

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是现代城市的2个核心点,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不单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更要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跟上城市建设步伐,马路绿树成荫,街头绿地随处可见,缤纷花草四季可见,江河堤岸桃红柳绿,城市公园分布均匀,这些都是现代城市的发展愿景。城市独特的园林景观与高低错落、丰富多彩的城市建筑相互交融,能给现代城市增添活力、亲和力,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提高了城市品位,最终使城市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成为人们理想的观光旅游、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

2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现状综述

2.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科学不完善,投入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处在发展阶段,城市经济实力不足,投资偏重建筑、道路、管网、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没有过多的资金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很多城市存在道路绿化的绿地率较低,公园规模小、功能不健全、配套设施缺乏等现象。另外部分地方政府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观念陈旧落后,没有充分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良好的促进作用,只顾眼前,急功近利,而不考虑长远的影响,因而对绿地规划没有硬指标,或者硬指标偏少,造成城市绿线范围过小,影响了后期的园林绿化建设。另外一个就是因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经费不足,新建绿地绿化植物死亡率高,死亡苗木未能及时添补,树木、花草病虫害防治及修剪工作等都得不到长期有效的保障,从而导致绿地垃圾满地、杂草丛生、树形凌乱不堪,枯树死树一大片,不但没有给城市增添光彩,还直接影响了市容市貌。

2.2园林绿化规划建设模式单一,没有体现城市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己的城市特色,因此不同城市的园林绿化规划建设风格都应具有其特有的特色和城市独有的风格,才能体现出该城市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然而我国很多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根本不从城市客观存在的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出发,也没有吸纳当地的文化精华,只停留在表面的照搬照抄,使得园林绿化建设趋于模式化发展,缺乏特色。这种“千城一面”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影响了每个城市特有的魅力。

2.3绿化植物配置不科学不合理

一是注重了绿化,轻视了美化。园林绿化既要体现生态效益,又要有形式美、内容美、韵味美、色彩美,同时还要突出特色和个性。但不少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在植物选择上只注重绿色植物的选择,而忽视了开花植物的搭配,造成一年四季均无花开,缺少繁花似锦、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二是很多城市大面积种植草坪,减少了种植乔灌木,这样做忽略了园林植物配置的多样性,乔、灌、草植物未能合理配置,缺乏了层次感,还造成了城市绿化的绿量不足,消音、滤尘、防风效果减弱,遮荫、降温效果差,从而降低了园林绿化建设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三是重外来树种轻乡土树种。一些地方为了显示与众不同,盲目攀比,不惜花巨资,从外地移植外来树种,但这样做也存在了诸多弊端,如外来的大树在运输途中难免树体受伤,成活率没有保障,另外一些树木因不适宜当地环境条件,种植后生长不良,甚至水土不服造成死亡,这样不但影响了景观效果,还浪费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得不偿失。

3做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3.1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提高园林绿化理念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化要科学全面地考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从城市长远发展来规划,要全面考虑公园、市政广场、道路绿化、街头小游园、河岸绿化等的规划。在各个点要有具体的规划设计,应考虑点、线、面的结合,人工与自然相结合、近期与中长期相结合,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比如城市道路在规划中要预留足够的绿化面积,提高绿地率,要形成林荫大道,要形成城市绿色走廊;街头绿地建设要用做园林精品的意识去做,并且争取做到街头绿地在市区内星罗棋布,分布均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之,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要得到专家论证,必要时还要发公告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同时要宣传园林绿化的重要性,提高全民的护绿爱绿的意识,让广大市民都参与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来。

3.2从地方特点出发,突出城市品位和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它自身的地方历史和地域特色,因此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城市的主题文化与环境、植被特色等重要潜力,根据特定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气候条件,独有的名人效应,把古老的园林艺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建成独特的山水景观、植物景观、人文景观,营造城市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引进地方文化,塑造独特的城市园林景观。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理清历史,重视对景观资源的再利用、继承与保护,在自然生态和地带性植被基础上,融合当地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和宗教历史,使当地城市园林绿化体现出明显的文化地域特征,以达到城市总体绿化效果,突出城市品位和特色,避免出现园林绿化“千城一面”的现象。

3.3园林绿化植物配置要科学合理,注重物种多样性

选择绿化植物品种时,要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的原则,不能盲目引进不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品种,另外要加强对引进植物的驯化,以此来提高外来植物品种在当地的成活率和适应性。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选择多品种植物,这既是植物生态群落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审美基点。植物多样性可使病虫害减少,植物生态和观赏效果增强,从而达到植物生长良好和景观效果丰富多彩的双重目的。在植物配置时,还应注重一般树种和珍稀树种相结合,慢生树种和速生树种相结合。注意常绿与落叶树种配比,注重植物色彩变化,不仅要使植物形体上有美感,而且在视觉色彩上也应保证有美的享受,通过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的植物配置,以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

4结语

虽然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和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些是历史原因引起的,有些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合理的决策引起的。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园林绿化建设的根本目标,科学规划与合理设计,凸显地方特色,并遵循自然生态植物的生态规律,科学合理地配置植物,发挥园林绿化最大的景观价值和潜在的生态效益,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创造良好舒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焕忠.浅谈中国园林植物造景特点[J].山西林业,2003

2宋晓虹.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与文化原则[J].贵州农业科学,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