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生如何培养数学思维十篇初中生如何培养数学思维十篇

初中生如何培养数学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8:51

初中生如何培养数学思维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谈谈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的几点尝试。

一、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例如比较大小,大部分同学都根据以往经验,利用通分,化为同分母进行比较,因而使计算量大,但也有一些聪明的学生已看出问题。对这种同学应该赞扬与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之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先做,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学分析。例:K是什么数时,方程KX2-(2K+1)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很多同学只注意由=[-(2K+1)]2-4K・K=4K2+4K+1-4K2=4K+1>0,推得K>-14。而如果把K>-14作为本题答案那就错了,因为当K=0时,原方程不是二次方程,所以在K>-14还得把K=0这个值排除。正确的答案应是-14<K<0或K>0时,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初中生如何培养数学思维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维;问题;策略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初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落后

虽说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依旧是采用应试教学的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太过滞后,这与时展的潮流是不相符合的。一些初中教师上课没有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思维,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满堂灌”“填鸭式”……这样的教学方式相对比较落后,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学习兴趣不够

一些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厚,总认为数学是一门很难学的科目。这一般多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引导而导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企图通过题海战术的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这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让学生更加厌恶数学学习。

3.合作学习不够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就说明了合作与团结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团队学习的成效往往大于个人学习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初中生多以个人学习为主,这就导致了一些初中生合作学习的力度不够。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分析

1.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思考

学生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和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能增加思维的活跃性,其想象力较为丰富,记忆力也较强;相反地,如果在一个枯燥乏味又被压制的环境中学习,学生会感觉到压抑,而且没有活力和创造力,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因而,教师在初中课堂上应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温和地对待学生,进而逐渐营造出和谐的、民主的、欢快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中想说就说,想讲就讲,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某超市推行了购物优惠活动:超过100元没有超过300元的可以享受9折优惠;超过300元的可以享受8折优惠。晓明两次购物,一次付了90元,一次付了250元。如果他一次性购买同样的商品则花了多少钱?这个题目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遇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能更好地让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计算,有利于今后在生活中有效地利用数学知识。

2.正确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当今时代,注重的是合作、团结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效地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与探索。例如,方程组mx-ny=m和nx-my=n。其中m2不等于n2方程的解。学生在做这样的题目时,往往只会考虑到一种情况,而忽视m2不等于n2重要的条件。但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将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m2不等于n2暗示三种情况,即第一种,m和n都不等于零时;第二种m等于零,n不等于零时;第三种m不等于零,n等于零时,进而通过解方程的方式算出x和y的答案。合作学习的方式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不断地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提升。

3.引导学生课前与课后学习

学生在数学课之前进行有效的提前预习可以多了解一些数学知识点,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全方位的教学和拓展,和学生对自身优缺点的认知。课后学习可以让学生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然后依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整理学习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与课后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养成分类讨论的习惯,将预习与复习中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理,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盛保和.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6):96-97.

[2]尹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126.

初中生如何培养数学思维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引言: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提出新的挑战,更加强调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极强,变化性也大,在此时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效果最好。可以说,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黄金时间。然而如何在教学压力倍增的背景下,高效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中学老师需要探索的课题。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新精神的思维。其在学生生活中的作用较大。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于数学教学也有不少益处。首先,数学问题最终都是来源于生活问题,而若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理解得更透彻,也就能够训练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可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加大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去解读生活实际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数学语言对问题进行描述,再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高频率的类似的练习能够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应用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营造宽松轻松的教学氛围

学习过程本身也是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所谓宽松的环境不仅仅是指师生的和谐关系,更重要的是指老师要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学生需要一个自己发挥创造的空间,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犯错、得到指引、改正、再实践、再总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对新的行动也更加有动力。如果学生一犯错,老师就给予批评或指正,甚至挖苦等等,学生会对实践活动产生畏惧心理,会将精力都放在如何不挨骂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情感对思维活动的影响更加重要。可见,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人脑的创造性最强。而老师最迫切要做得,就是将学校的学习环境营造得快乐轻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愉悦中实践,犯错后轻松积极的调整改正。

(二)注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最佳的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实地测量不规则操场的面积、调查本市最低收入人群的日常花销水平、测量当地水中细菌含量等等。生活实际与实践经验仅仅与创造能力相联。如果老师一味地采用过去的教学方法,只能剥夺学生学习的机会。相反,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老师在一旁进行必要时的指导。这样学生可以动手、动口、动脑,一步步的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过程。

(三)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探索的第一步,是思维的大门,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细致的有重点的观察,提取出重要信息,是良好的观察能力的体现。老师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几何》内容中锻炼观察能力的部分较多。可以在课堂练习中明确的将具体的观察任务和目标告诉学生,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观察,并且组织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这几个步骤可以不拘泥于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也可以把学生分层学习小组进行组间交流。

(四)培养发散思维

研究显示,一个人创造能力与其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而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其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得特征。数学教学活动中最能体现发散思维的环节就是一题多解、或鼓励学生将已知题目进行改编,重新解题。还有一种十分有趣的思维训练活动有利于锻炼思维的发散性。即――头脑风暴。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环节,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5-6人,主要解一个题目。当然,可以全班同学共同解一道题目,但每个组要用一种不同的方法解决,组内鼓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鼓励每组成员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快速讲出来,然后由组内的记录员不加筛选的记录下来。待全部组员都表达完之后,再共同讨论这些思想的去留,最终确定出来一个解决方法,全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解题。

(五)培养逆向思维

知本求源,由果索因,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维,就是所谓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但是一种难度更高的求异思维。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巨大作用。这一思维最好的锻炼手段就是角色扮演。老师可以请学生扮演出题人、考试人等等,规定了需要考察的知识点,但学生需要区别于惯常的思维方式,用逆向的思维方法出题。

结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时间努力的项目。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穿插在各种教学活动之中。另外,老师也要以身作则,勇于创新,寻找适合自己以及同学的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创新就在身边以及创新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莹.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吉林教育.2012(05)

初中生如何培养数学思维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数学是一个很好地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学科。在思考数学问题时,这是一个很好的去发掘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那么容易地去打开自己的大脑,很好地具备创新能力。先天不足,那我们也可以好好地利用后天条件。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健康发展?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与学生相互磋商、交流信息,以达成共识。我相信许多学生也不喜欢又静又沉的课堂氛围,有时候有些问题可让学生同身边的几个人进行合作讨论,采用这样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问学生在以前是怎么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的,学生回忆起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可以拼成一个平角。我们又可以问拼成的那个角为平角有什么根据。这样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学习几何不能只停留在直观思维水平,必须进行逻辑推理。我们有可以继续追问,这种剪拼的过程对寻求证明思路有何启发。学生想到作平行线将三个内角转移构成平角,从而由多种组成方法不难得到不同的证明方法,拓宽了证明思路。这样,不仅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那种探索,创新的兴趣,甚至有时候会事半功倍,更好地让学生有那种创新的模式定型在脑中。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表独特见解,尊重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现在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给了题目的答案,他就会只知道那种方法去解答,也不会自己寻找一下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解答题目,只会记住老师讲的方法,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正确的。爱因斯坦作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科学论断。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两个国际名人,拥有比平常人更好的创新能力,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吝啬自己的想象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心理,鼓励学生去大胆想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让学生大胆猜想一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什么常见的立体图形?这些立体图形截开来会是怎么样的?

学生a:我猜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长方体,揭开来是一个小的长方体。

学生B:我们的水杯是圆柱形型的,揭开来还是一个小的圆柱体。

在课堂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像上面所介绍的课堂互动那样,可以更好地去促进学生大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新力的时,也可以更好地去活跃一下课堂的气氛。

三、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创新思维向实践应用的转化

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活跃思维。活跃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只会说不会做是不行的,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新课标就明确提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只有多去做,多去练习,才能更好把理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同时多去实践,多去做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

(1)在数轴上表示:-i-0.75,-i-0.50,00,-i-0.10,结果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五个数都集中在-i-1之间很小的范围内,甚至有的数都无法标出,而其余很长部分的数轴都没有用上。

(2)在数轴上表示:1000,2000,一1500,一500,结果很多学生由于受练习本的限制,无法在数轴上表示,怎么办?自己想办法!最后经过讨论,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位长度的选取要根据数据的特点来确定。比如,在(1)题中可用1厘米作为0.1个单位长度,而(2)题可用1厘米作为500个单位长度。经过尝试,学生可以真正领会了单位长度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多做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能够仅仅地完成自己讲课的任务,还应该布置同学们题目,鼓励大家在做题目的时候可以运用多种的解决办法。

四、大力开展课外活动,数学竞赛,为学生创新思维开辟新天地

美国国父华盛顿曾经说:“读书而不能运用,则书等于废纸。”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关于数学的课外活动或数学知识竞赛,如学习奥数的课堂,全校或者全级数学知识竞赛。这样就在学习中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思维能力。

五、关心和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多和老师讨论,交流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导角色,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初中生有许多的不成熟,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他们,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引导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也从侧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老师在学生的一些错误上不应该只会去骂,应该去积极地引导他们。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工程中,老师对于学生的一个表扬性的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暗示,一个支持性的点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总结

综上所述,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通力合作。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生如何培养数学思维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维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几年,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发展带来极其巨大的变化,但是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呈现出一种鱼龙混杂的现象。有些数学课堂显得娱乐有余而知识不足,有些课堂形式大于内容,学生数学能力不能得到实质锻炼,有些数学课堂缺乏数学思维的培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这一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有自己的思维特点。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的反映,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数学学习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新课标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新课标关注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呢?

一、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智能手机时代,学生每天都有机会获取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可能游离于课堂之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从导语到课程结束,都要一丝不苟地设计,使每个环节都引人入胜,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例如,教学平面几何三角形知识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物体作为道具,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奥秘。例如让学生指出课堂上的三角形有哪些,四边形如何切割成三角形,正方形可以切割成几个三角形等。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也可以让学生用草稿纸折叠三角形,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三角形的魅力,引导他们思考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教师对他们的思考不要过多干预,而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激发思维。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善于思考

初中数学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性质不完全一样,数学课程体现了人类思维发展过程,充分表达人类的思维方式。数学思维具有六个特点,即广泛性、深刻性、组织性、批判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这决定了数学的思维与其他学科的异质性,也决定了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培养。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学生懂得对于一道数学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殊途可以同归,不同方法可以得出一致的答案。例如: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对于这一道题既可以用一次方程,又可以设二次方程,可以不用方程解答。假设笼子全部是鸡,那么是35个鸡头,应该有70只脚,但是笼子里有94只脚,多了24只脚,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2只脚,多了24只脚,说明是12只兔子,23只鸡。不用列方程也可以完成这一道题。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一道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找准数学思维突破口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

数学思维的特殊性表现在思维的速度和灵活度等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更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数学知识抽象程度越高,适应范围越广泛,反过来运算速度越快。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学生学习数学公式的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公式进行演算变换,多方面推导,如直角三角形边长的关系: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可以让学生推导演练。

2.教师主动创新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前提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这一点对学生发展很重要,有利于学生克服迷信和盲从,树立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但是这一切对数学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初中生如何培养数学思维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创新思维科学与民主数学第二课堂

创新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和不竭的源泉。而教育是支撑起国家创新体系的坚实基点,能够发挥强大的支点作用,数学学科又是整个国家课程体系的核心,更使其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初中数学更为如此。

那么,初中数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作为教师,要树立大的教育教学观,这样才能有效驾驭课堂教学

老师犹如三军统帅,没有深邃的战略战术,娴熟的教育教学技巧,想稳操教育教学的胜券,恐非易事,唯有树立大的教育教学观,这样才会跳出日常教育教学的小圈子,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来审视某一知识体系,某一章节的内容,就会有“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这时好的教学思路、方法就会在头脑中浮现,这种瞬间的所得,乃是教育教学的至境也。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完美个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唯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尊重,学生的学习潜能就会无限、持久迸发,其结果就是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这正是教师孜孜追求的。解放学生,又解放了教师,使教师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淡出“裁判员”身份,而潜心当“运动员”。长久以往,学生的完美个性得以彰显,就踏上求知征程而乐此不疲,学习功效就会事倍功半。

三、兴趣铺垫,方法引导,创新支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学生,其意志仍然处于不坚定状态,加之数学学科枯燥、单调的特点,要想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唯有从激发兴趣入手,将兴趣作为叩开数学王国大门的一把利器,巧设悬机,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尽快、积极进入角色,学生的思维就会启动,和教师良性互动起来,同时,教师必须从方法上予以引导,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鼓励创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异想天开,因为“学生合理、大胆的想象往往会挑战科技发展、理论预设的极限”。人类社会今天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人类大胆异想天开、不断探索、追求的结果。同时,我们今天的教育是用“昨天的事例教育今天的学生,去迎接明天的挑战”,这其间本身就有一个时代差的问题,如果不用创新去弥补,那还能用什么呢?除此而外,别无他法。

四、教学中,高悬“科学”与“民主”的旗帜,让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时时闪现、点燃、绽放

作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高悬“科学”与“民主”的旗帜,这是由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在教学时,必须以此为指针展开,方能有的放矢,“四两拨千斤”,撑开学生创新的一片艳阳天。

所谓“科学”包含了两个维度方面的内容:

其一,就是我们对教学内容必须以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手段、科学而又严谨的语言向学生表述出来。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领略到数学的严谨美、动态美、符号美,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须臾不可或缺的。

其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任何学科都是发展着的学科,带着历史的记忆走到今天,走向将来,是无数科技人员为之终生奋斗的结果。数学学科则显得犹为如此,无数的数学家为之穷其一生,“目不窥园”,甚至九死一生犹未悔,这种对科学献身的精神,难道对学生不也是一种科学精神的震撼吗?古希腊大数学家欧拉奠定了现代数学的基础,他为了数学研究,可以说是放弃了一切,甚至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穷且意坚,不坠青云之志”,仍潜心数学研究,堪为“经师”,更为“人师”;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歌德巴赫猜想”的早日攻克而英年早逝……所有数学家的台前幕后,俯拾皆是。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有选择地、适当穿插,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作用那必将是功不可没。

五、关注生活数学,提升思维品质

初中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是永远割不断与生活的联系。现实生活中处处闪烁着数学知识影子,而课堂教学就是生活的集中、整合和升华,数学学科的这一显著特征,势必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创设问题情境挖掘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模式进行。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有一种亲切之感,觉得数学本身并不是多么神秘,而我本身就是数学知识的践行者、发现者、研究者。数学之于我,犹如生命的血液,不可缺乏,我要珍爱数学,让数学与我一同前行,风雨无阻。

六、积极开展数学第二课堂,让人人“学数学,学有用数学”,加长加宽学生学习的跑道

初中生如何培养数学思维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能力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在初等数学学习中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算能力。初中数学教学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考虑到每个学生对数学的基础、兴趣、接受能力,对部分学生给予个性化辅导,让学生具备逻辑思维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怎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

一、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分析思维指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是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推理的形式与方法上,分清命题条件与结论,推论时要有理有据,符合因果关系,掌握基本论证方法等。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是构成判断和推理至关重要的要素,没有概念就不能进行思维,没有概念就无法构成判断,也没法进行推理参照。概念教学的基础是要求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内涵和外延。其中适用于概念的所有对象的范围,叫这个概念的外延;适用于概念的所有对象共同本质属性叫做概念的内涵。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内涵越小,反之亦然,此种关系对从属关系的概念有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这种有先决条件的反相关关系,避免造成学生概念混淆及以偏概全的逻辑混乱状况发生。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兴趣

哲学中,人与动物本质上的区别是制造和实用工具,并且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人类特有的意识,随着意识逐步强化,渐渐出现思维。人类一切重要活动都是在思维指导下进行的。逻辑思维已经跟随数学这一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各处,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教师应善于发现实际生活中涉及的逻辑思维现象、事件,并以此让学生自行推断,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并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贴近现实生活、学生感兴趣并且具备逻辑思维问题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能积极投入事情中,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其中,进而锻炼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如何在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初中数学知识教学不是填鸭式地一股脑把知识倒给学生,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在基础知识清晰明确后,才能从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开始,有目的地挖掘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逻辑关系,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但要注意的是,需要结合初中数学知识教学,同时明确数学不只是逻辑,结合初中数学教材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到二者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融会贯通。

(三)如何在思维基本训练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学会和掌握思考方式,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地穿插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其中数学大多数概念都需要理解、想象,是构成判断推理的主要因素,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其次,选择判断能力反映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往往先有直觉判定,并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判断之后才有策略。所以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是判断能力的关键。

结语

良好的思维品质、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也是今后作为一个个体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素质。素质教育观下的素质教育应以育人为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05:89.

初中生如何培养数学思维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初中数学知识十分抽象难懂,加之固定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往往很难学会迁移运用,无法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不利于学生日后轻松有效地学习高中数学知识[1].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好地解答数学问题,夯实数学学习基础,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使其能够自觉用逆向思维思考、解答数学问题,从而透彻、全面地分析数学问题,进一步提升数学素养和能力[2].

一、引导学生树立逆向思维意识

在进行基础概念与理论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互逆性较强的知识点提炼出来,让学生自主进行推理、概括.为了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这些概念,教师最好先组织学生进行正向思考和学习,待学生对知识点大致有了初步印象以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方法进行探讨.

例如,在教授学生“绝对值”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基本理论,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理论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有关绝对值的简单的算式,让学生对其进行计算,以便学生能够通过正向思维迅速解题.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现在有一个未知的数字,我们知道其绝对值是“10”,那么这个数字是多少,存在几种可能性?很明显,这个问题学生都知道答案,但教师这样提问不只是为了告诉学生这个结果,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学生逆向思考简单的问题,使其逐渐有逆向思维的意识.同样地,教师在讲解“倒数”的基础理论时,也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提问.如先问学生5、-29等数字的倒数是多少,再问-67、112等是哪个数字的倒数,以及和19、-21等数字互为倒数的数是多少.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一些习题练习,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学生逆向思维意识.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够通过多次训练建立起逆向思维,并灵活运用这种逆向思维来深入地理解、分析数学概念与问题.

二、帮助学生锻炼逆向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性质、公式以及定理都具有较强的可逆性.如果教师能够适时使用这些公式与定理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对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较大帮助.

例如,对于常见的计算问题:(a-b-c)(a+b+c)-(a-b+c)(a+b-c),学生通常选择展开算式的方法计算,这种方法耗时较长,而且难以保证计算准确性.但教授了平方差公式以后,学生就能够通过平方差公式更方便、简单地进行解答.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提高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公式.同样地,在进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通过转变已知条件与求证问题的方式展开变式训练,并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逆向思维.例如,有一个三角形aBC,在aB边上有点e,在aC边上有点F,aB和aC的长度一样,∠aBF和∠BCe相等,要求证的问题是aF和ae的长度相等.当学生知道如何证明该命题后,教师可以适当变化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求证问题.不增加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这个题目可以有两种变化.第一种是:有一个三角形aBC,在aB边上有点e,在aC边上有点F,aB和aC的长度一样,aF和ae的长度一样,要求证的问题是∠aBF和∠BCe相等.第二种是:有一个三角形aBC,在aB边上有点e,在aC边上有点F,aF和ae的长度一样,∠aBF和∠BCe相等,要求证的问题是aB和aC的长度一样.几何问题通常是学生的难题,这样的逆向变式训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提升其逆向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使用逆向思维解题

通过逆向思维来解题,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对学生转变解题思路,拓宽思维有一定积极作用[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熟练地通过反证法和逆向思维来思考、解答问题.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当a为何值时,抛物线y=-x2+(a-3)x+a-4顶点是在第四象限以外的.基于正向思维,在第四象限以外的区域就有四种可能性,即在坐标轴和第一、二、三象限当中.这样学生会先对四种可能性分点进行论述,然后再得出结果.而通过逆向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就可以先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即先设定这个抛物线的顶点是存在于第四象限当中的,并将a的所有集合求解出来,然后,再通过排除法将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排除在外.如此一来,问题就变得更加易懂、简单,解题的步骤也有所简化.同样地,逆向思维也可以用来解方程.如在方程x2-ax+4=0,x2+(a-1)x+16=0,x2+2ax+3a+10=0当中,实根的个数不少于1,要对a的取值范围进行求解.在常规思维方式下,这个问题的解题步骤较多,难度系数较高.但如果按照逆向思维进行求解,设定这3个方程都不存在实数根,并将此种情况下的a的范围计算处理,再将其补集求出来.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来解题,有利于简化答题的步骤,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更迅速的解题.

结束语

逆向思维能力对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锻炼,并适时给予引导,以便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树立逆向思维意识,自觉运用逆向思维解题,进一步提升答题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先进.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78-79.

初中生如何培养数学思维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随着新课改要求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中创新思维也就是指学生在进行问题解决过程中,采用新颖独特方法进行解决的思维过程,对这种思维模式进行培养,有助于突破学生思维的极限,在进行问题思考过程中,可以采用独特的、反常规方式进行,从而采取一个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也就会产生更多独特的、新颖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具有思维的全新性、独特性和非常规性的特征。

一、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想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思维。其中教师要对创新思维在我们培养人,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改变过去的“满堂灌”,作业训练“题海战术”的模式,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将这种创新思维引入教学中,学生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还要对其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突破,逐渐改变之前的思维习惯,以此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二、对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优化

“教学有法,而无教法。”这也就充分地说明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法。当然这些教学手法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使用,并不是对别人的方法单纯地进行抄袭,必须依照其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能够对教材和课堂教学有效驾驭。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要激发学生心理活动的潜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进行激发,非常有助于对其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提高,“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的,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其浓厚的兴趣能够对强大的学习动力进行激发,从而引导学生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触及学生心灵,就像是采用磁铁把学生紧紧吸住一样。在教材中有许多生活中的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如:在“有理数”一章中从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数轴、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加减法到科学记数法,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好这些资源,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识负数”部分,首先通过一个案例引入概念,然后让学生计算自己近两月的生活费,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积极地投入运算中,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一想你们身边还有什么可以用负数表示的?”“如何理解国际经济中的负增长?”“肥胖是由营养需求与摄入的什么关系引发的?”等等,这些问题能够进一步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思考过程中的科学知识,通过实施研究性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从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提升,使其学会应用当前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想创新、敢创新的自信心,进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三、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挖掘

新课标没有对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数目作硬性的规定,只是要求学生能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有比较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

材,注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关注培养创新思维,如:在“三角形”教学中,让学生总结三角形的特点,并将三角形的内容不断地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生活实例,

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试验,最后形成报告在课堂上加以展示,教师进行点评。这样学生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想要亲身去体会创新,也并不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这样可以对学生创新和敢于创新的自信心进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思维。

总之,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环境均发生了变化,同样,学习方式也必须进行一定的改变,同时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更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因此,也就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把握数学学习特点,学习成绩差,从而失去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逃课、作弊、学习不努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提升,同时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以此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生如何培养数学思维篇10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教师是关键,因而教学中要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坚持自主性原则,给他们一个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从中发现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自主探索,教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从而使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待学生出现错误或问题,不是指责而是加以引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时并非置之不顾,而是给以启发和引导;对学生创造性答案,更没有冷漠相待,而是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和鼓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解题中别出新裁的思想,哪怕是一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维,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通过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达到学生让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形成创新能力的目的。

2教书育人,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的态度、注意力、毅力、兴趣、动手能力及肌体的协调性等,但是人的思维是伴随着情感、意志、兴趣等心理活动而活动的,人的思维能力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与非智力因素的优劣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而应当特别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1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是教书育人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教学,可以有目的地、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教圆周率时,讲一讲祖冲之父子的成就。还可通过祖国古代和近代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形成他们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

2.2挖掘“数学美”的魅力.古代哲学家普罗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哪里有美”。美是吸引人们关注的永恒问题,数学中的美的因素极为丰富。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三点:

2.2.1简洁美。精炼的数学语言,体现了简洁美。如奇数的概念,即“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这句话是何等的严谨!精炼!此外,巧妙的解题方法也能体现出数学处理问题的简洁优美。

2.2.2和谐美。数学中的和谐美体现在图形的对称、数学结构的统一.如平面几何中的切线定理。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对称”、“统一”等数学中的和谐美的揭示,这必将调动学生认真思考如何表现这种美,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谐而完美。

2.2.3创造美。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正是这诸多能力构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产生创造美的愿望。如在数学教学中,对题目的推广和化为“一般”,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形式。

3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条件,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综合性较强的信息作为思维训练教材,设计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发散思维能力。

3.1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观察是创新的基础,因而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容易触发一般结果的猜想,对深层关系的预感,这是一种可贵的创新性素质。因而,教学中我们特别重视,通过设计适当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观察、探究、发现。如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先复习乘方意义,然后举实例。

(1)25×23=(13)4×(13)6=

(2)a3×a5=m7×m2=

让学生动脑动手,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两组例子的特征,从而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加以推广作用。另外,还应尽量为为学生提供观察、发现问题的机会。如解题过程中,故设误区,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认知冲突等。

3.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也是探索活动中进行创新的基础。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性想象开始的。青少年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因而要加以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的联想。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的解法时,先让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3(1-x)=2(x+9),然后让学生自己解3(1-x)

3.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进行发明创新不可缺少的品质,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设计开放性和探索性问题,使学生思维得到流畅性的发散,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知识间联系得到加强,创造性思维素质得到发展,同时享受到发现和创新的喜悦。如例1已知直线y=-12x+b过点a(-2,5),且与x轴交于点B,又知抛物线y=mx2-x+n经过点a、B两点,(1)求点B的坐标(2)求m、n得值,然后回答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纵坐标-3的点?若存在,求出该点横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其次,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思维得到变通性的发散,即沟通知识和方法之间的联系,又开拓了解题思路。从不同角度去探察同一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分解因式:-a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