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交通分析报告十篇智慧交通分析报告十篇

智慧交通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0:49

智慧交通分析报告篇1

报告建议以食品安全、水治理、智慧交通和产业转型等领域为切入点,通过政企合作模式孵化培养佛山的高端服务业能力。报告还推荐佛山把握城市管理体系转型和大数据分析科技这两个关键抓手,驱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

作为典型的外向型制造业城市,佛山市有着优化产业升级,提发展质量,实现人本宜居的转型需求,该市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人本佛山”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我国宏观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上述报告或可为国内城市升级发展提供相应借鉴。

四领域升级城市化

经过考察,iBm团队认为可以以食品安全、水治理和智慧交通为切入点,以产业转型为手段,在建设智慧佛山的同时打造强大的高端服务产业链。

具体来说,报告建议佛山通过在水源地部署水质监督设施,整合智慧水管理系统,协调不同水源地的事故警报信息及事件,比如从监控和数据采集设备、生产企业、社交媒体、摄像头等传回的信息,以此加强总体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市民对水质的信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追溯;提出建立统一的交通管理系统,预测交通需求,优化交通处理能力,优化交通控制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减缓交通堵塞问题。

iBm大中华区华南区总经理郭仁声对此总结说:“食品、水、交通和产业转型这四个关键领域,不但是涉及民生福祉的关键领域,是包括佛山在内全国众多城市面临的关键民生挑战,而且也蕴藏着激发创新和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能量。”

政企合作促服务业

结合佛山市的具体情况,报告提出了一种政企合作模式(p3,即在市场机制之下,政府及公共事业部门与企业合作)。

该模式既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建设方面的优势,又发挥民营企业的创新和效率优势,能有效孵化和推进佛山高端服务业、特别是it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积累,支撑it整合、业务分析和eRp,从而进一步支持核心和新兴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这种在国外有成功实践的政企合作制模式把政府在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方面的强大能力与民营企业创新和高效率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双方合作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主导下取长补短。

智慧交通分析报告篇2

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单向的,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是双向的,而智慧媒体能主动寻找目标受众。从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到新兴的社交媒体、数字媒体,再到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汇聚、演化、创新后的智慧媒体,无不体现了新旧媒介形态的逐步演进。

智慧媒体的缘起与特征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前三次的传播革命不断推陈出新,将“新媒体”转化为“传统媒体”,至今形成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导的传统媒体的格局。智慧媒体是四次传播革命演化和增殖的新的媒介形态。

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会因为可感知的需要、竞争、技术革新的相互作用引起,所以智慧媒体的形态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演化、增殖产生的新形态。通过智慧媒体的情景感知,受众可以有效地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内容,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将信息进行选择与重装,为人们提供有效、即时和个性化的服务,通过精准的发送消息,将受众信息转化为价值。在大数据逐步由概念变为现实的当下,智慧媒体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更是传播革命带来的新兴的、实用的、蓄势待发的媒介形态。

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和智慧媒体演进。传统媒体的报纸消亡论争执不休,广播电视业开始进行媒介融合,借力新媒体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典型的有门户网站、自媒体、iptV等等,媒体的革新带来丰富海量的数据,当大量的信息出现时,信息的过滤与选择又显得捉襟见肘。而在大数据的奠基下,智慧媒体的出现以互联网为基础,依托不同的智能终端,并结合云计算、云存储这些新技术,让用户快速地判断、分析他们想要的内容。

智慧媒体的特征是具备思考、感知、识别等多维度智能,能主动寻求目标受众并融入受众的社会关系网,出现核裂变式的传播,如根据用户的情绪感知为其提供高清、娱乐的内容,根据受众所在的地方、时间和消费习惯,智慧媒体能主动提供家庭娱乐、亲子和家庭购物等信息。我们不妨可以借用《大数据为智慧媒体时代奠基》(2013)一文中的观点,智慧媒体具有三大重要的特征:一是要多终端全天候的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信息,用户时间极具碎片化,所以在用户接触移动终端的同时,媒体要多终端的覆盖并不间断的提供相应服务;二是从资讯媒体发展到智慧服务,智慧媒体不仅要资讯信息,而且要根据分析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工作、生活、社交等,特别是本地化的服务更能贴近用户的需求;三是从大众营销转化为精准营销,根据网络文本分析来匹配相对应的广告,并通过分析读者的偏好来提供个性化的营销策略。

智慧媒体借力大数据

大数据为智慧媒体这一媒介新形态提供基础。通过分析读者的需求来预测用户的行为和偏好,媒体的订阅用户、微博粉丝、微信的关注账号,这些客户数据都可以用来进行分析。无论用户行为分析还是内容的抽取和挖掘,都是基于庞大的数据展开。分散化的网络用户以及多元化的网络媒体使整体网络的用户覆盖和页面的浏览量被众多媒体瓜分和稀释,网络数据被极大地控制和浪费;广告主面对浩瀚的互联网无所适从,网络广告需求得不到更高层次的满足,与此同时互联网广告预算却在增加。做好大数据分析和挖掘,为用户推送个性化内容、广告和信息服务才能够将数据转化为价值,形成智慧媒体。所以,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是构建智慧媒体的基础。

在大数据的奠基下,首先,媒体多终端、全天候的覆盖用户,各种主流终端要有自己对应的产品和服务。第二,通过用户的网络行为搜集用户的信息,识别和分析客户,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根据媒体现有的客户信息建立分析模型,并通过专业的客户特征模型来分析各类客户的数量、业务状况,做好用户关系的管理。第三是内容的挖掘和重组,为用户资源打好标签和属性。第四,就是根据客户分析的结果,推送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其中涉及到两大平台和一个服务。两大平台是客户分析平台和内容服务平台,一个服务是情景感知计算服务。客户分析平台是整合各种渠道的客户,通过客户进行数据挖掘,通过数据筛选、数据抓取等得到不同视角的数据。内容服务平台是利用分类特征提取、分类聚类、话题检测、实体识别等方面的技术,对内容进行聚合、重组和优化。为不同的用户匹配对应的内容服务是情景感知计算服务,比如位置服务、网络感知、状态感知方面的技术。借助于这些技术,媒体可以在统一用户数据和内容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分析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整合各种内容资源,共同构建智慧媒体。从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组成的多介质、多渠道、多媒体形式的全媒体到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实现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的智慧媒体,这一媒介形态的演进更是产生巨大的行业技术的变革。

智慧交通分析报告篇3

【关键词】大数据物联网应用发展

一、大数据、物联网概述

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每天都有大量的数据产生,目前大数据与物联网的开发应用成为建设信息化的重要方向,手机通信、视频上传、微博留言、网站访问、产品生成、科学实验等等,无处不在的社会生活、科学研究、商业活动等源源不断地产生各种数据,在此情况下,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

理论来讲,大数据描述的是任何大量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有可能被挖掘到信息的数据。通俗地讲,大数据技术指的是应用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对各种社会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深层挖掘数据的价值,为政府、机构、企业等制定发展方案或做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iot)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它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进行融合应用,最终目标是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输以及智能处理。国际电信联盟在《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这样解释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是通过安装在物体上的射频识别装置(RFiD)、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仪以及各种传感器,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通信,从而真正实现精确定位、准确识别、智能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二、大数据与物联网的融合应用

物联网的最终端节点是人与服务器,通过对物品及设备的联网、传感器的配置等实现人对物品、设备的智能化操作管理。物联网的出现发展在一定程度推进了大数据应用的范围,目前物联网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城市的建设、智能家居、智能医疗、工业制造、产品设计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2.1智能城市、智能家居的打造

在内,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近年来国家信息化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并且在近年来不断地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从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到安防监控等,无一不是物联网的应用范畴。如医院可以通过分析医疗数据和病人的相关记录,来制定更合理、更具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又如家庭防控中的网络摄像头、智能开关、门锁、家用告警器等,可将监控数据集中发送给用户。

在近几年,市面上也涌现出大量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设备,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智能恒温器、冰箱、洗衣机等家庭设备,可以通过物联网实现远程一键控制或智能设置,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2.2实现工业智能化

现代化工业制造生产线安装有数以千计的小型传感器,来探测温度、压力、热能、振动和噪声。在生产工艺改进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这些大数据,就能分析整个生产流程,了解每个环节是如何执行的。一旦有某个流程偏离了标准工艺,就会产生一个报警信号,能更快速地发现错误或者瓶颈所在,也就能更容易解决问题。物联网设备每隔几秒就收集一次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实现很多形式的分析,包括设备诊断、用电量分析、能耗分析、质量事故分析(包括违反生产规定、零部件故障)等。

2.3深层挖掘数据分析用户需求

各个产业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收集人们的消费信息与消费意愿,并以此分析、挖掘市场需求,发展智慧经济。各行业可以通过观察用户信用卡的消费记录、购物行为、搭配喜好、品牌关注度等数据情况,推断出客户的消费习惯与消费意愿,并以此为依据对产品做出调整,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三、大数据与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在物联网的应用中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物联网与大数据的融合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各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大数据物联网处理可用于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的打造以外,还在企业发展、工业制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时,可将该类产品的使用记录与收集到的用户信息相结合,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建议和更成功的优惠券计划,吸引更多的用户。广告、营销机构也可尝试追踪社交媒体,了解他们对广告、宣传及其他广告媒介的反应等,以便及时调整宣传方案。在未来,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将使所有行业实现相互关联,使市场释放出更大的潜力与发展空间,极大改变人们生活与工作方式。分析预测之后大数据物联网的主要发展方向,将会是消费者物联网、工业物联网、数据实时分析、网络设备以及自动化设备等领域。

结语:在不断的尝试与实践中,我国在智能城市的建设中沿着十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光亚,张敬谊,童庆.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J].微型电脑应用,2014(12):1-4.

智慧交通分析报告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系统设计;t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103-02

1智慧城市简介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内的如智慧上海、智慧双流;国外如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韩国的“U-City计划”等。

2智慧城市意义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的意义在于:

为全市建设奠定一个行之久远的基础架构平台。此平台可以支撑全市现有的应用系统及其数据的集成、整合和融合,支撑各类新应用的开发和上线运行。

综合城市现有系统、数据及其他资源,为市长及其管理者提供关于城市的统一视图,方便管理层进行科学决策;方便政府各部门及其操作人员进行跨部门的协作、日常操作和应急事件响应处理;方便市民与政府的互动、得到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

促进全市各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模式,探索有效解决中国同类城市普遍关键问题的创新特性。

3智慧城市目标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目标如下:

部署并建立全市的基础架构平台,该平台能够有效支撑现有系统的整合和未来应用的开发和运营。

为市长及其管理者提供关于城市的统一视图,实现城市应急事件响应等跨部门的应用,在市民服务和分析决策支持等领域探索创新型应用。

建立全市各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养技术团队和运营人才,为建设智慧城市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打基础。

4智慧城市需求

目前智慧城市面临的挑战如下:

当前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不同管理领域的,缺乏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的能力。

城市的管理者需要查看不同系统,以了解关于城市内某个特定时间的实时和历史情况,没有一个集成的支持系统。

传统的系统是针对不同的管理领域设计的,其并不关心特定事件可能对其他管理领域的影响。

当前城市的日常运营会产生大量的运营数据,但目前城市同城缺乏抽取、分析和图示有意义数据的能力。

很多城市的应急响应是基于应变管理理论的,缺乏理解特定响应将产生的后果,并在城市的日常运作中应用预定义的工作流进行处理的能力。

对于城市而言,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拥抱可能的变化,理论上应该建立一个系统,记录和评估所有与跨领域城市管理、应急处理等流程改进相关的活动。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需求如下所示:

4.1平台需求

有效接入现有应用系统的数据,形成数据中心,并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动协作。整个系统的性能、可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可伸缩性具有极高要求。平台可配置,能够通过配置的方式适应应用的变化。有效支撑新应用的快速设计、开发、测试、部署和维护,减少新应用上线的时间。不仅支持操作型应用,还要支持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类应用。

4.2应用需求

智慧城市要求市场和政府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来自于城市各个职能部门和机构的信息;预测问题,并把影响降到最低;并协调资源,迅速和有效地应对问题。因此需要整合城市的各种系统、信息和资源,为市长、城市管理者、城市操作者、市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跨领域的创新应用。应用包括:城市统一视图:城市Kpi;跨部门的应急事件响应和处理;市民与政府的互动协作、市民服务;智能化应用:预测、分析、决策支持等。

4.3人才和团队培养需求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属于全市信息化建设,因此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管理。包括it技术团队和人才,业务运营团队和人才等,以此促进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4未来发展需求

要求智慧城市建设对全是未来发展有促进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不光是实施一个个的项目,还要求能够激励创新,包括政府、市民和企业的创新,在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和基本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演化出具有城市特色的新应用和服务。

5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智慧城市系统设计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从用户角度来看,他提供多渠道访问,包括移动端,提供四个门户:面向市民的门户,面向市长、政府和操作人员的门户,面向企业和合作伙伴的门户和面向开发者的门户。从应用角度来看,这些领域应用是相对独立的,同时与ioC又是充分融合的,共用了一套基础架构、公用模块和流程,这样在此环境下新应用的生长就不那么困难了。当然这里的应用不只是这四个,不同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入新的应用。另一方面,除了操作型应用之外,还重点突出了智能分析类应用,而且他是即时的预测分析,将结果直接反馈给市长、操作者和市民。

6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步骤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智慧城市系统的项目建设需要多方合作一步一步计划、落实、实施。总体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可以分为三步,两个主题。首先建成城市集成的运营处理中心,其次建成城市统一的服务和协作中心,最后建成城市综合的决策支持中心。这个过程是并行进行、逐步迭代的,先把智慧城市系统基本平台部署好了,将现有的部门应用接进来,做数据集成,实现智慧城市基本的应用,如城市Kpi和应急响应等,再加上市民协作和市民服务的部分,再加上预测分析决策支持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有更多的应用和数据整合进来,再做系统整合和特色的应用。

下面就两个关键主题作说明。

6.1系统集成和数据交换

首先,将集成和整合作为智慧城市系统的重点,突出应急响应。被重点确定的政府部门单位被要求强制性地报告事件、警告和数据到智慧城市系统中,由智慧城市系统自动地或人工干预地生成Kpi或告警,启动相应的标准工作流程或应急响应流程,进行处理。以促进市长及其管理者对各方面信息的了解和综合决策,促进对整个城市的统一整合和管理。

系统会沿着市委组织机构来梳理哪些应用要与系统内部对接,并决定交换的数据。举例来说,与智慧城市系统对接的系统和数据可以有:地理信息系统、政府网站、统计局的城市经济数据、人口库中的市民信息、其他专业领域的系统及其数据。整合的内容和采用的技术包括消息,数据库,地图,视频,图像,接口,移动应用,物联网等。

6.2应用开发

在智慧城市系统平台上可以运行各种应用场景,例如城市整体、智慧交通、智慧水管理、市民服务、智慧港口、智慧工业园区等等。目前城市运营中比较重要也比较主流的方面有如下四点,可以放在优先实现的位置。

城市Kpi和城市经济Bi:包括城市统一的关键业务指标Kpi呈现,以及城市经济统计图表展现和分析。

城市应急响应:从治安与维稳、火灾、水灾、交通等应急事件中选择场景,实现城市的应急响应和处理。

服务:建设市民信息库,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协作互动和特色市民服务。

分析预测:从上述应用场景中选取需要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场景,并予以实现,体现智慧城市系统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的特性。

为了完成上述应用开发,需采用的设计思路是:自顶向下的业务设计,首先满足决策层的需求;设计的内容包括:关键业绩指标Kpi,标准操作流程,政策,规则,事件,告警,与其他系统交换的数据,用户界面,组织结构和用户权限等。在开发时,可采用国际通用的Cap通用警报协议,该协议可以通过系统配置,减少开发的工作量。

7智慧城市系统it基础需求

让城市管理者实时访问信息并进行分析对支持整个城市管理非常重要,使用集成式系统环境来支持这种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当城市管理者在管理危机时,这种实时信息需求通常最为强烈。他们需要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智慧城市系统包含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帮助城市管理者获得实时信息,使这些系统变得更加有效,有效支持和满足一个城市管理方面的需求。

为了满足如上需求,it设备需能处理如下任务:

设计的系统架构非常灵活,能够处理复杂的新工作负载,并影响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增长。

确保所交付的服务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可用的。

提供安全性,防止网络攻击、恶意软件和其他潜在的安全漏洞,同时依然支持开放的环境。

处理故障,并从故障中恢复过来,同时使时间和数据的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6.

[2]陈铭等.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5):84-89.

智慧交通分析报告篇5

智慧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模式,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更高阶段,其内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认为:智慧城市,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创新为驱动、以人为本,以物联网、互联网、通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科学、自动控制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城市运行管理技术等深度融合为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管理领域活动中的人、物、环境进行智慧化的感知、互联、协同和处理,从而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智慧城市系统是物联网、互联网、通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科学、自动控制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城市运行管理技术等在产业经济、市政管理、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和基础支撑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其技术特点是“全面感知,充分互联,协同运作,智能处理”。

举世瞩目的2008奥运会已在北京成功举行,举办奥运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安保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安保系统的高效准确处置(例如突发事态的信息传递及处置等)直接关系着奥运会的成功与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声誉。奥运会安保系统是以北京奥运会80多个竞技场馆为骨架,通过场馆周围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小区等联合组成的网格,将整个奥运会各地的人、物、环境关联起来的复杂系统。

奥运安保科技系统包括信息情报感知、通信与分析处理系统。其中,情报信息感知、通信系统:分别与场馆指挥中心、北京市赛区指挥中心、京外赛区指挥中心、移动应急指挥中心以及涉及奥运安保相关事务的各单位指挥部进行情报信息的交换、收集;情报分析系统:将各部门汇集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实时统计可能对奥运造成风险的数据,进行预警分析,将结果通过情报信息交换系统实时发送到各级指挥中心有关人员进行运营决策,实现了全国奥运安保情报信息在奥运安保体系中的全共享、实时预警与处理,进而为奥运顺利进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智慧交通分析报告篇6

这正是智慧城市所倡导的模式,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对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但是在产业早期,发行实体“市民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后者通常为一张金融iC卡。为了推动这张卡的运行,行业曾有多家公司推出解决方案,从卡本身的硬件属性到市场消费场景的搭建。无论是智能交通,或是智能医疗,还是智慧城市,“市民卡”似乎成为通用的解决模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超级app的功能不断提升,“市民卡”的价值却开始遭到质疑。解决方案提供商之间因为利益分配问题,难以实现更为广义的互联互通,并且难以实现精准营销等智能化功能。

与“市民卡”不同,超级app不仅可以解决用户手持多卡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后台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辅助,使得商家可以获取完整的卡券运营数据报表,与用户建立紧密联系。

从发放“市民卡”到“增容”超级app,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在从单纯的解决方案式的项目建设,转型至提供附加价值更高的运营方向。

而这种转变恰恰开始于手握用户和流量的互联网企业进场之时。

4月13日,上海市政府与腾讯在沪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上海市政府将支持腾讯泛娱乐、微信、QQ、网络媒体(大申网)等项目在沪发展。至此,腾讯开通了5座城市的“城市服务”入口,覆盖用户数超过6000万,服务市民超过1100万人次。

试点项目难以落地发芽

国际it巨头iBm在2009年向中国市场推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其概念教育了中国早期进入这一市场的企业。随后这些传统it企业和电信运营商以向地方政府销售行业解决方案为切入点,成为该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并在最近几年内,开始大肆跑马圈地。

三年前,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他的态度还很谨慎,认为一年内会有2到3个城市可以进行智慧平台落地试点或推广

三年后,神州数码已在70多个城市展开相关项目实施,并与33个省市签署了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在16个城市建设或运营了市民融合服务平台。

然而,这种模式是一场由上向下的推广。其往往忽略了用户在使用场景下的体验,这使得相当一部分智慧城市项目在落地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有神州数码内部人士告诉腾讯科技,智慧城市体量过大,在过去几年里进入者都做了不少尝试,但目前仍只能看到单个案例,而缺少协同的原因是投资规模大、协调难度大,而效益产出不明显,用户体验和用户素质尚未达到预期。

4月7日,住建部公布了包括北京市门头沟区等84个城市(区、县、镇)新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截至目前,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已接近300个。

腾讯科技对已经开展了三批的试点城市调查后发现,其结果难以令人满意。以2014年底住建部对6个四川省入选的试点城市进行阶段性考核为例,针对其中4个城市,相关负责人表示,“简单地说,就是看不到实际成果。”

对于具体案例而言,中国电信(微博)四川分公司推出的智慧城市产品“爱城市”看起来类似更像一个集合了“大众点评”、“墨迹天气”等多种互联网应用的便民信息查询app。这样的综合服务信息曾引发外界关注,但该产品经理梁俊生却表示,“问题是这个免费下载产品如何盈利,还没有答案。”

事实上,盈利仍是次要问题。如何带动用户主动下载并使用,才是这个智慧城市产品能否带来实际价值的核心问题。仅从最赚钱的且最容易获得用户下载的手游行业来看,其获取用户成本已从不到1元上升至了6、7元人民币,而留住用户并提升为优质用户的成本则更高。

与之类似的是中国电信的平安医院项目,同样遭遇了推广难的问题。其曾希望通过护士实时采集、反馈病人信息,并按照服务进行付费,但是该项目市场经理陈敏越表示,目前四川省境内购买其产品的医院仅数十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即可发现,上述案例几乎发生在全国各个角落。北京“移动nFC手机一卡通”业务无人问津,内蒙古云计算信息园二期引入项目招商难等诸多报道屡见报端。

用户资源急需寻找落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升温,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切入智慧城市领域,并迅速抢占地方政府资源。iDC分析师丁宝贵表示,“因为地方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因此Bat需要与地方政府加强合作。”

事实上,通过与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互联网巨头可以从大的层面可以得到政策支持和土地,小的方面也可以得到项目,数据以及后续的特许经营。

从产品体验来看,微信、支付宝这样的互联网产品显然对用户的吸引力高于此前it企业所推出的“傻大黑粗”式的产品。因为用户已经在使用这样的产品,互联网公司只需要增加相应的入口,就可以将服务推送至海量用户。

腾讯在旗下超级app微信中加入“城市服务”,提供交通出行、医疗、社保、交警、户政、出入境、旅游等多种政务查询。腾讯已经在广州、深圳、武汉、重庆等城市展开试点,而最新消息是,4月13日,腾讯与上海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后,上海也将全面接入微信“城市服务”的入口。

除微信以外,腾讯与地方政府合作时,也引入了QQ、网络媒体等多个产品,将腾讯自身的网络社交、创业基地、云计算、大数据等优势整合进入“互联网+”的整体解决方案里。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微博)表示,“把移动互联网的优势落实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优化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与腾讯类似,阿里巴巴也先后与海南、贵州等省市政府达成合作,开放阿里系的云计算、大数据和支付等能力,并且将支付宝、手机淘宝等产品用来抢占“城市服务”入口。

2015年初,百度亦从四川省成都崇州市开始其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目前来看,合作主要是利用百度的网络技术对崇州市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出各类相关指数,促进崇州市智慧城市建设。

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公司利用自身流量的优势,换取政府对数据的开放,但数据背后将如何使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政策红利或将进一步释放

业界相信,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智慧城市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机遇,并辐射整个产业链。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城市建设时表示,要发展智慧城市。对此,国内券商分析师表示,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规模推广阶段,由于政府在城市规划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政府的扶持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意义重大。

据工信部《2014年iCt深度报告》统计,目前中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以上城市(241个)、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51个)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过去一年中,智慧城市发展最大的变化是,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将市场机制引入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必然选择。财政部曾下发《关于推动运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有关问题通知》,使得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得以进入智慧城市建设。

不仅如此,《“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由政府多个部门的多项扶持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均在2014年内颁布。

“智慧城市建设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城市已经把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几年内政府工作的重点。”有券商分析师告诉腾讯科技,“与此前小规模试点不同,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需要科学制定顶层设计,强调信息惠民、加速两化融合以及完善投融资机制。”

相关公开数据累加后可知,各地政府计划投入智慧城市建设的规模已超过千亿。其中,上海市政府曾披露一份规模超过千亿投资额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4至2016年)行动计划;武汉市政府针对“智慧城市”建设总投资额已超过800亿元,未来数年计划带动产业增值11200亿元。

有券商分析师计算,整体产业规模或将刚超过4万亿。与此同时,2015年已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分析师预测,智慧城市作为及交通、医疗、教育等惠民、普民的主要行业,将在十三五规划中进入政策释放密集期。

产业各方难独享蛋糕

由于互联网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形态仍是以服务入口为主,一些传统it企业和电信运营商开始担忧彼此之间业务形成竞争。前述神州数码内部人士透露,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项目已经触动该企业高层,目前公司内部正在讨论相关应对之策。

互联网企业的出现,通过搭建平台解决了上述互联互通的问题,进而通过直接触达用户的最终app抢占了“市民卡”的生存空间。对用户来说,智能手机的硬件不断升级,使得其已经可以解决大部分共性的需求。这就使得提供“市民卡”这类传统公司遭遇了所谓的“生存危机”。

不过,对互联网公司而言,大多是民营企业,对智慧城市中政府管理,企业服务,市民服务等以政府为主导的服务入口短期内难以触达,而这些资源往往掌握在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传统it企业和电信运营商手中。

2015年3月24日,国内上市公司易华录其与四川省乐山市签署“智慧云亭”投资运营协议,投资上亿元用于相关生产基地建设,以及获得项目运营权为期20年。3月26日,其又与合作伙伴中铁电气化局中标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轨电车试验线工程相关项目。

智慧交通分析报告篇7

“下一个大未来是什么?云计算?”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Sampalmisano)向高级副总裁乔恩(Joniwata)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iBm位于纽约州约克城高地的研究中心的会议室外正细雪纷飞,时值2008年1月。“云计算⋯⋯太窄了。”乔恩表示质疑。

下一个大未来

一个月后,乔恩的小组提到了“智慧地球”。“YeS!”彭明盛兴奋地挥了挥拳头。此次会议是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个概念,但早在2000年,iBm就在为它做着准备。

“我们的星球‘不够智慧’,而‘不够智慧’会导致难以挽回的额外支出。在美国,由于电网效率低下而造成的电能损失高达总电能的67%。交通系统、零售系统、食品系统也是如此,美国的交通阻塞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780亿美元,消费品和零售行业由于供应链效率低下而造成的损失每年约为400亿美元,相当于其销售额的3.5%。”彭明盛在iBm内部研讨会中说道。

省下一分钱,就等于赚了一分钱。把这些不必要的支出降到最低,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描述起这个计划的前景,彭明盛带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如果我们的星球多点智慧,让分散的哑巴网络聚在一起说话,互通有无,我们就能攻克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也能够使陈旧的电网焕发新生。”

找出问题,投入百亿美元用于研发,邀请更多顾问参与,认真开展宣传活动,之后等待利润滚滚而来,这是iBm的行事方式。最著名的例子来自斯德哥尔摩,在那里的一个交通系统改造工程,在后来引起了奥巴马的关注。

斯德哥尔摩的交通规定是,对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点超出城市交通限制的车辆收取费用。iBm安装了光符识别(oCR)软件的高架摄像头,将车牌号拍下传送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进行计费。这不算什么新技术,但它让交通总流量在系统一开始实施之际就锐减35%,尾气排放减少了14%。这个案例中,iBm更多的是将现有资源、技术进行整合。这种思路很快在iBm的其他客户那里运用开来,包括诸如“智慧的”医疗、水治理、零售、食品等系统。

奥巴马的邀请

“关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资是否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我们需要一份分析报告。”奥巴马政府对iBm发出了邀请。这份邀请据传来自于奥巴马政府在新闻报道中听说了彭明盛正式对外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以及斯德哥尔摩交通改造的经典案例。

彭明盛在他的报告中给出了更进一步的见解:“危机同时意味着巨大机遇,大规模刺激性投资计划的目标不应仅仅是为了创造就业机会,解决一时之需。与其激发美国原有经济活力,不如顺应未来竞争变化,提前进行经济转型布局,抢占全球下一个经济周期的竞争制高点。智慧基础架构应是美国现在创造新就业岗位,刺激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

“迅速创造工作机会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彭明盛报告的核心思想。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呢?

答案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整合起来。

“一直以来,我们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发电厂、油井;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移动电话、路由器、宽带等。前者的特点是钢筋混凝土和电缆,后者是比特、芯片和带宽。”彭明盛在提交给奥巴马的报告中写道,然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事物―任何人、任何物体、任何流程或任何服务,任何组织都可以非常熟悉数字技术并与网络连接。”

智慧交通分析报告篇8

关键词:智慧社区;社区居民;移动网络

目前,全国很多城市开始智慧城市的相关建设,作为城市主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建设也在持续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础设施上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更多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物美价廉的硬件产品;软件设施上智慧社区建设应打造适合城市发展的智慧社区平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多样,不同地区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关于智慧社区的运营模式也不尽相同。

1智慧社区

1.1智慧社区的概念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科技越来越方便人们的生活。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中的一种新的理念,是新科技下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型的管理模式。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一个现代化、智慧化、智能化的生活环境,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社区服务,形成一种智能管理形式的社区。从专业角度出发,智慧社区涉及到智能家居、网络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多种领域。智慧社区是一种在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产业下的新“产品”,该“产品”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领先的RFiD相关技术,以及电信业务中信息化基础设施良好等优势。

1.2智慧社区的作用

智慧社区可以平衡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需求,同时提供优化信息化资源,为各种流程、系统和产品提供城市智慧化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化建设带来了很多利益。例如,某市的妇幼保健医院的移动医疗,已经可以实现患者提前预约门诊,在手机上查阅各项检查报告等功能。将装备了移动医疗设备的体验车开进社区,为社区居民上门服务,提供健康检查、疾病预防、现场打印体检报告等服务,并将社区居民的体检数据保存在医院的内网中,建立社区居民个人的电子医疗档案等。再如,社区居民如果在马路上发现井盖不见了或者是树被风吹倒了等日常生活常见现象,居民都可以利用手机拍照的功能,将照片以微信(彩信)的形式发送到应急联动中心,这样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就能实时地去解决,通过智慧社区平台系统,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共同创建和谐美好的新社区。

1.3发展现状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各民族生活方式不同的影响,智慧社区的建设并没有固定的商业模式。智慧社区的建设要综合考虑民族文化、社区文化、周边环境设施以及住户的生活习惯,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于社区发展的商业模式,从而更好地建设智慧社区的新模式。智慧社区的建设是近几年刚发展的新项目,各城市大力扶植社区建设,也有许多物业公司、房地产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公司,都在向智慧社区方向进行大量的投资和探索。智慧社区的经济投入并不能立竿见影地见到经济效益,这是行业回归理性发展的表现状态,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观望经济收益。因此,合作共赢是智慧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企业以及民众应用共同参与到智慧社区的建设中,投入更多的物力、财力和精力去经营建设好智慧社区。如在智慧社区的移动网络建设中,可以更好地实现即定的具体目标,利用前沿的信息化技术,针对于智慧社区存在的问题,从管理、服务、通知等多个角度进行实践,以确保移动网络的智慧社区解决方案的实现。

2基于移动网络智慧社区的方案

2.1设计时应规避的问题

(1)智慧社区的建设包含的系统和产品非常多,负责运行整个社区平台软件的开发商,都不能提供完整的系统和产品。(2)智慧社区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各个开发商在进行开发时,由于产品和系统过多导致开发难度较大,而且各个开发商之间也无法实现互通互利,如果全都由一个企业进行开发,需要的时间和财力的投入难以想象。(3)虽然智慧社区的概念在逐渐地被人们所熟知。但由于拥有住房的用户都已经在对应社区生活一定时间,对所处的生活模式已经形成了固有的习惯。很多用户认为没有必要去接受这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改变自我已经所习惯的生活方式。(4)独立的开发一个新的app,需要用户去学习许多新的功能,而这样的模式并不能使很多用户轻易接受。

2.2方案设计概要

2.2.1功能构架

围绕智慧社区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形成解决设计方案的思路。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与社区通告。社区用户在对社区内的移动终端专用的信息移动网络,对养老,医疗等数据进行采集,该数据在系统中形成电子化采集。政府通过专用的移动通信网络,对采集的数据通过推送页面,使社区的居民对该服务进行评价,充分地表达社区居民的想法和对智慧社区服务建设的建议。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将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通过电子化应用、电子化升级、电子化开发等方式,在社区展示牌进行展示。

2.2.2社区信息化功能

移动网络的服务端与数据业务服务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前端展现时要体现出服务对象,包括社区服务中心,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等。服务的渠道可以通过社区电子屏、飞信接口、平板电脑、个人电脑小助手、个性业务和市民主页。用户在接受服务时,包括的内容有工作协同,无线采集、服务支撑、综合评价、公告通知。该系统的核心应用层包括社区管理工作、协同系统无线信息采集系统、社区服务支撑系统、社区综合评价系统、以及社区公告管理系统。社区的信息接口包括虚拟服务层和核心数据层,通过虚拟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从而达到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管理、资源接收等核心数据层的应用。飞信网关接口,离线交互数据交换接口,可通过社区云计算系统、系统管理平台、安全管理平台、web应用中间件信息支撑层来支持it基础设施,服务器系统集中存储系统网络系统网络安全设备等信息基础层。

2.2.3智慧社区的内容

(1)协同功能。上门巡视工作的工作人员,可以提供随时随地的专用网络联系沟通。通过pC、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在移动网络支持的条件下,在移动设备的主页面上选择社区通信化软件,进入到社区信息化的平台中,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接收信息任务,在该软件的使用上加以计费。居委会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后台登录,在网络上将飞信账号,授权账号进行捆绑。通过社区信息化软件中的企业飞信界面,指定工作给工作人员完成用户的任务,并且居委会管理人员还可以对完成的任务进行巡查和监督,以保证通信的实时沟通。(2)本地信息采集功能。通过pC和移动设备进行现场采集,将含有文字、数字、录音、视频、照片、电话、短信等信息收集在用户的存储数据中,将采集后的数据进行保存、分类,以便日后的使用。信息采集功能需要包括前端采集功能,社区居民可以到用户所在的家中进行日常的巡视,如发现家中有老人存在的情况,要对老人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行采集;信息采集功能在后端工作时,可以形成闭环,请社区居民进行评价。该功能对小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可以进行排查和处理,并采集相关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处理。后端采集管理系统,对前端系统采集后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管理,实现社区的管理人员在巡视过程中跟踪、监控和对采集的数据处理。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进行评价,可以通过移动公司自由的短信,网线、网站的方式填写综合的服务评价问卷。

3智慧社区设计方案的实现

社区信息的设立是为更好地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等融会在一体,通过服务自助化、运营自主化、决策智能化的方式,将社会通知、活动信息化、在线查看缴费情况、社会周边商家服务、物业服务统一化等归纳为服务自助化中;将远程统一服务、运营状态实时监控、广告自动播放等归纳为运营自动化中;将基于数据营销活动、精准社区业主服务、商业精准营销、智能数据分析等归纳为决策智能化中。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社区带来了科技改革,可以享受到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使用智能设备可以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可以拉近业主和物业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引入第三方的合作为物业管理增加收入。对现有社区的智慧化改造,是一个抛弃陈旧管理,打造新型的智慧社区管理的方式,业主通过新的信息化服务,可以接受社区新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还可以重新构建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关系,而对于物业管理,这种新形势主动创造了社区服务管理的价值,为业主提供更好的服务。智慧社区管理可以通过3方面来实现:(1)可以实现手机app智能门禁,社区居民通过手机app注册业主用户,经过物业管理办公室相关认证并授权后,手机app账户就具备养的智能钥匙功能,可以通过手机app自己开门或者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进行远程开门,社区居民与访客可以进行远程视频,业主通过app内的访客留影,可查看开门记录;(2)可以通过智慧物业进行邻里互动,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邻里之间的冷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注册app的用户可以通过物业的认证,享受到物业服务,如门卫接收快递、费用催收、维修通告等服务。社区居民也可以直接通过app进行故障申报,社区内的用户可以在app平台面进行信息交流,信息互动增加与邻居间沟通交流,促进和谐友好的社区关系。(3)还可以认证识别社区周围的商家。社区居民通过手机app的网页,可以了解到社区周边的商家服务信息,可以在线直接下单进行支付,选择自己想要的个性化服务,对于感兴趣的商家也可以自行关注或入住该平台,实时掌握该商家的优惠促销信息。

4结语

智慧社区的设计与实现,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现代化生活,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活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新翔,王驰,朱传华,等.基于移动网络的智慧社区解决方案设计和实现[J].电信技术,2015,(11).

[2]朱琳,刘晓静.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社区服务公众采纳实证研究———以打浦桥街道“in标签”为例[J].电子政务,2014,(8).

[3]冯亚飞,陈连刚,刘建华,等.基于移动GiS的北京市智慧社区研究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17,(4).

[4]陈军.基于oauth协议的智慧社区平台的设计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5.

智慧交通分析报告篇9

智慧教育发展方兴未艾,智慧学习服务应运而生。本研究对智慧学习服务的内涵、特征以及体系框架进行理论探讨:提出了智慧学习服务的内涵,并与数字化学习服务进行比对;探讨了智慧学习服务的特征,包括人性化交互、能力导向的评价、一站式系统化体验的教育层面特征和智能感知、个性预知、流动调整、虚实交融的技术层面特征;构建了智慧学习服务的体系框架,该体系框架包括一个依托、两种终端、三个智库、四类服务和五种身份。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智慧化;教育均衡;智慧学习服务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6)03―0017―05

一、智慧学习服务的提出

智慧学习服务的提出是技术、理念、思维等多重作用的结果。传统学校教育因为大班教学、教师教学能力有限、教学资源有限和封闭等客观性和主观性因素,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为响亮的口号,学习者“智慧”生成效率低。网络变革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得到快速发展,满足学习者个别化需求的个性化学习也因此产生,支持个别化学习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为促进学习者“智慧”生成提供了可能。但是,纵观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总体还处于个性化的初级层次,个性化学习服务内容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现有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存在服务类型单一、服务内容准确度不高、服务质量满意度不够、运营商提供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的个性化是“局部个性化而非整体个性化”“群体个性化而非个体个性化”“个别人个性化而非大众个性化”[1]。个性化学习服务只能满足学习者的表层需求,并不能助力实现学习者“智慧”生成的目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全息投影、学习分析、可穿戴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网络学习者带来了福音,运用这些新技术的智慧教育对传统教育而言是颠覆性变革。智慧教育旨在培养学习者面向未来的“智慧”,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支持智慧教育的智慧学习服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2]。

智慧学习服务是数字化学习服务的全面升级,是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大幅拓展,以全新的面貌诠释了新一代学习服务。它能实现设备与资源高度契合、虚拟环境与学习过程深度融合,能挖掘出学习者内心深处难以表达的需求、激发并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纠正学习者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者创造能力。智慧学习服务是学习者的良师益友,既能起到启迪和引导的作用,又能发挥监督和鼓励的功能。它是学习服务的又一次变革,是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道路上的新探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力量。

二、智慧学习服务的内涵

智慧学习服务在技术的支持下,为学习者量体裁衣,致力于学习者长远利益的获取,意在培养学习者创新和创造能力。智慧学习服务建立在数字化学习服务尤其是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基础上,较数字化学习服务有更大的提升,但一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始终如一。智慧学习服务对促进学习者智慧学习和智慧生成、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培养创新人才意义重大。

(一)智慧学习服务

祝智庭教授提出的智慧教育图式[3]描述了智慧教育是教育理念,智慧环境是智慧教育的核心技术,智慧教学是教育实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性。我们认为智慧学习是智慧教学的核心,智慧学习服务是智慧教育的子类[4],智慧环境为其提供支持设施。智慧学习服务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5]打造的感知化、泛在化、个性化和预知性的智慧学习环境[6]为依托,促进学习者智慧学习、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才[7]。智慧学习服务包括智慧档案袋、定制与推荐服务和诊断与评价服务三部分。其中,智慧档案袋包括学习者一般信息和学习者特征(学习风格、学习背景等)分析信息;定制与推荐服务包括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等;诊断与评价服务包括学习分析和量化自我等(见图1)。在学习过程中,智慧学习服务提供多种身份满足学习者的情感诉求。

智慧学习服务是智慧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技术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智慧学习服务的技术、设备、平台、软件、程序和应用不是以个体形式简单组合起来的平面结构,而是个体分类、重组、衔接形成网,网与网互联形成的立体结构,为学习者提供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服务。智慧学习服务物理环境与终端无障碍互通,终端、平台、应用三者流畅互访,平台、应用与资源高效互动,技术打破物理环境与网络环境的界限,使虚拟学习环境与物理学习环境融为一体,使其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深度融合。

智慧学习服务与智慧教育目标一致,都是培养智慧人才,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智慧学习服务注重学习者智慧的可持续发展,它能感知和预测学习者特性,在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同时,通过不同资源类型和内容激发并保持学习者学习兴趣,通过资源呈现的先后顺序和形式引导学习者良好习惯的养成,鼓励学习者投身虚拟学习社区以及全息投影展示的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实践场所,参与体感实验以培养其创造和创新能力。

(二)智慧学习服务与数字化学习服务

智慧学习服务不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它是在数字学习服务的基础上升级改造而来。智慧学习服务是数字化学习服务的进一步变更、拓展和完善。从严格意义上讲,智慧学习服务属于数字学习服务的范畴,是数字化学习服务继个性化学习服务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阶段,以另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服务学习者,在服务目标、核心技术的使用、技术发挥的作用、资源呈现形式、学习者的学习形式、评价方式、服务的身份等方面大幅拓展和提升(见表1),使智慧学习服务呈现泛在化、智能化、预知性等智慧特点。对数字化学习服务进行全方位和立体化改革的智慧学习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培养目标,以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8]

三、智慧学习服务的特征

智慧学习服务最突出的特征是“智慧性”。作为技术支持的学习服务,智慧学习服务的“智慧性”渗透在教育和技术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特征的结合才是“智慧”学习服务。

(一)教育特征

智慧学习服务面向智慧教育系统,打破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壁垒,突破常规学校学习环境和学习场所的限制。教育特征是智慧学习服务的精神所在,它表现在人性化交互、能力导向的评价和一站式系统化体验。

1.人性化交互

人与人的交流是一种社交活动,寻求信息和情感双重需求的满足;数字化学习服务的人机交互只是简单的信息交换,不能满足学习者作为人的内在情感交流的需求。智慧学习服务提升对学习者情感交流需求的关注度,使人机交互具有人性化的特点。智慧学习服务的个性化交互提供专家、教师、家长、同伴、助手五种身份满足学习者的情感需求[9],服务身份学习者可以自主设定,也可以根据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学习进度、学习需求、学习内容等综合因素的分析结果自由变换。

2.能力导向的评价

无测试的评价是智慧学习服务的追求,游戏评价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智慧学习服务以学习者的能力(主要是创新和创造力)作为评价学习者的标准,没有正式的测试或考试,以游戏化的方式对学习者评价。评价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可根据完成游戏的方式、时间、效率等对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自信心、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给予判定,由此得出学习者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各方面状况。同时,能力导向的评价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种,它能对学习者阶段性的学习进行总结,参照评价结果查漏补缺以便后续学习活动更有效进行。

3.一站式系统化体验

数字化学习服务没有统一通用的平台,提供服务的软件应用数量零散、质量参差不齐,这使数据收集分析面临很大困难,同时影响了学习者的用户体验。智慧学习服务设个人学习空间为总部,汇聚智慧终端的各种功能,克服数据跨平台、跨系统、跨软件的障碍,为学习提供了一条多软件、多平台、多设备通行的绿色通道,学习者只需注册登录一次即可享受一站式系统化体验。[10]

(二)技术特征

技术特征更像是智慧学习服务的“身体”,它具体表现为智能感知、个性预知、流动调整和虚实交融。

1.智能感知

智能感知是个性化学习服务最基本的技术特征。智能感知采用RFiD、HRS、QRCode等技术以及各种传感器、嵌入式设备[11]。智能感知的对象包括真实环境和人,其中对人的感知尤为重要。除了感知温度、湿度、光照、环境、安静程度等物理信息之外,对感知的学习者信息是智慧档案袋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感知学习者的学习情绪;②感知学习者的注意力;③感知学习者的阅读习惯和其他学习习惯;④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⑤感知学习者的学习动机;⑥感知学习者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

2.个性预知

不同学习者在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应充分尊重个性人格,尊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12]。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就是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尊重个体间的个别差异,所以个性化对于智慧学习服务而言十分重要。个性预知要求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支持下收集数据,并由大数据和学习分析进行量化,预知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差异需求。个性预知的信息主要包括:①预知学习困难;②预知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③预知潜在的学习需求;④预知学习效果。

3.流动调整

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教育系统失衡。教育系统就是在动态调整的过程中保持稳健,教育活动不能按照既定的步骤和进程准确无误地进行,需要应对各种状况,需要根据学习者学习情况及教师状态等适时调整,所以为其提供支持服务也要与真实的学习状况相匹配,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智慧学习服务的动态平衡调整能量体裁衣,迅速呈现最恰当的方案,提供如水一般的流动服务,润物细无声。

4.虚实交融

智慧学习服务打破虚拟环境与真实世界的壁垒,智能终端可以展示多维立体的虚拟学习社区,体感设备可以让学习者感受并参与到虚拟世界中来,虚拟社区和现实世界不分界线相互融合。虚拟学习社区的优势显而易见:可以进行危险的活动,不受设备条件限制,学习活动随时可以中止或开始,可以激发学习者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智慧学习服务的体系框架

本研究提出的智慧学习服务体系框架可以总结为一个依托、两种终端、三个智库、四类服务和五种身份。智慧学习服务以大数据和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融合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智慧环境为依托,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以及其他终端为服务载体,为促进学习者的智慧生成提供支持。

(一)两种终端

智慧学习服务不仅要依托智慧环境,同时也需要教学用和自学用两种终端的支持。教学用终端指教室已配备设备和其他行业“引进”设备,包括交互性设备(如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展示性设备(如全息投影机、生产性设备如3D打印机)等;自学用终端包括支持移动学习的智能手机等设备、支持学习数据记录的可穿戴设备以及全息眼镜等其他设备。智慧学习服务模糊了终端的行业归属界限,强化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结。

(二)三个智库

用户信息库、学习资源库和评价报告库是智慧学习服务的三大数据智库。数据库是智慧学习服务的关键,是智慧沉淀、分享知识的重要载体。

1.用户信息库

用户信息库是三个智库中最为基础、最为庞大的一个,存储的是学习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一般特征,也包括在学习活动开展中用户与应用软件的互动及用户之间的互动等操作。这里应该将学习者访问的各大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带给学习者一站式的学习体验。

2.学习资源库

资源是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显著因素,关系着整个学习服务的质量。这里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交互游戏、3D模型、网络资源的链接地址、附近学习资源的路线图等。人脉资源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资源,它的主要来源有三种:现实生活中的同学、校友、网络好友、在线学习时智慧学习服务提供给学习者的合作者。常常更换合作者是学习者保持激情和新鲜感的源头,推荐的依据涉及兴趣爱好、学习水平、学习背景、知识背景、家庭背景、认知风格、学习风格、阅读风格、学习经历等多种信息,智慧学习服务科学地为这些信息分配权重,并按照相关性从低到高顺序排列。人脉资源科学、合理地融入学习,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评价报告库

通过大数据、量化自我和学习分析等技术生成的学习者学习状况诊断报告表对学习者的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对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影响重大。评价报告库包括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个性特征,也包括如学习路径指导下学习效果等因素的改变生成报告。

(三)四类服务

服务的实现借助于各种软件和应用程序,这些应用不仅是将设备与设备相连的纽带,同时也是将物理层的环境、技术和设备与学习者联系起来的桥梁。这些应用程序和软件实现的功能包括四个方面:①常规服务,如视频点播、在线答疑、学习辅导、资源共享、即时通讯等;②个,如督学导学、资源推荐、学习进程、功能定制、学习档案、评价测试等,它由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学习时间段、学习内容和类型、学习流程、评价方式和方法、可视化图表的呈现信息等属性;③智能服务,如学习路径生成、学习模式推荐、学习活动方案推送、闯关式的角色和学习任务分配等,无须学习者手动设置便能自动生成;④特色服务,如虚拟社区学习、兴趣激发、习惯纠正、能力培养等,这一类型的服务以游戏化学习为理论指导,它能让学习者科学、合理地利用碎片化的闲散时间在3D虚拟学习社区中汲取知识,并通过游戏设定引导学习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不同的游戏类型培养学习者思维和能力。除常规服务外的其他三类服务均以学习者特征和需求为导向,智能服务是智能性的主要体现,特色服务是智慧性的主要体现。[13]

(四)五种身份

智慧学习服务为引导学习者沉浸学习、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设置了权威专家、教师、家长、学习伙伴以及学习助手五种身份应对不同情境、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如知识导学以权威专家的身份给予指导,使学习者接受知识更容易;在疑难解答时以教师的身份给予指导,更接近日常生活,使学习者感受更自然;在课后督学时以家长的身份给予指导,使学习者产生压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小游戏测试学习状况时以学习伙伴身份陪伴,使学习者轻松自在;在学习者完成任务期间屡次遗忘时以学习助手的身份给予提示,使学习者学习更顺畅。

五、结束语

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为学习者带来了福音,智慧学习服务也将在此背景下迎来美好的春天。智慧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提供面面俱到的贴心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服务,旨在促进学习者智慧的生成,注重长期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渗透进学习过程中的每一小步,是建设智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学习服务的理论研究不仅包括内涵、特征和体系框架,还包含更全面的内容,更多有关智慧学习服务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赵苗苗,陈琳.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型个性化学习服务研究[J].教育导刊,2015,(10):64-67.

[2][11]杨现民.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2-19.

[3][7]祝智庭.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4]陈琳,陈耀华.智慧教育中国引领[J].电化教育研究,2015,(4):23-27.

[5]陈耀华,陈琳.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22-26.

[6]赵秋锦.智慧教育环境的系统模型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12-18.

[8]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9-34.

[9](美)凯文・凯利.技术元素[m].张行舟,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0]杨现民,陈耀华.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12]郑云翔.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126-132.

[13]齐元沂.开放教育视野下的流动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55-60.

收稿日期:2015-07-05

智慧交通分析报告篇10

关键词:智慧课堂;移动互联;智慧app;学习行为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74-03

一、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app的日益丰富,人们的工作、娱乐和其他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包括手机在内的智能终端设备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其副作用也逐渐显现,“手机依赖症”人群日益庞大。从一些研究报告和新闻报道中不难看出,此番移动智能革命已经波及现代大学校园,由此产生的消极效果显然大于积极效果,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日趋严重。[1]其中,最重要也是对大学课堂教学影响最大的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点从教师转移到了智能手机上。对教师来说,由于人数众多和手机这一设备的特殊性,监管难度非常大。因此,如何发掘手机和其他智能终端设备在课堂上的积极作用,戒除课堂“手机依赖症”,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以教学内容实时传达、师生之间良好互动、生生协作学习、学习行为记录和分析为主要特征,以传统课堂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核心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大学智慧课堂,对其具体实施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大学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智慧课堂的特性

唐烨伟等给出了智慧课堂的定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形成旨在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2]结合大学传统课堂、移动互联网络和智能终端设备的特点可以得出,智慧课堂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教学内容的实时传达

目前,大学课堂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和ppt的投影图像传达,具备实时性。但是,大学课堂人数众多、投影效果不佳和教师声音小等原因导致教学内容传达的效果较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放弃听课,进而产生课堂手机依赖。通过教学广播系统在计算机机房授课的模式能够达到教学内容清晰、准确和实时传达的要求,但在一般大学里,所有课程均按此种教学模式开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时传达,慕课和微课等在线教学形式给予了很好的参考。在Coursera在线课程的学习中,虽然教师面向的是成千上万的学习者,但学习者体验到的是“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所有教学内容都直接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展现在学习者面前,且可重复观看,便于复习。可汗学院早期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在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萨尔曼・可汗认为,视频中出现的教师头像和教室里其他物品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3]这其实也是目前大部分慕课和微课都不建议教师图像一直贯穿课程始终的原因。这种教学模式的改进对当前智慧课堂的构建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智慧课堂中,教学内容的传达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性、主动性,更高效地利用学习资源。

2.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教学互动

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多半是师生一对多的随机问答,学生积极性差,参与度非常低。传统课堂需要改变单一的提问模式,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增进师生有效互动。在信息化智慧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强调课堂教学灵活和机动。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课堂的主体――教师与学生都是有着内心感受的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情感、体验都会随着教学模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师生之间要建立真正的“课堂讨论”,也就是“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的交流模式,即教师先引导讨论开始,1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或是自己的见解,第2、第3名学生加入,其余学生相继参与其中,当其中一名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都能仔细倾听,氛围良好,当讨论陷入瓶颈时,教师才重新加入并适当点拨或引导。慕课教学中的Quiz给予学生良好的师生互动体验,有利于产生自我肯定的情绪。在智慧课堂上,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交流互动氛围、实现高效的师生和生生互动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3.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智慧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作,而要有很好的协作就必须保证良好的沟通。协作会话性工具能够保证学习者在协作的同时进行良好的交流,并且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可以进行学习活动指导。通过这种性质的工具可以确保学习活动顺利流畅地进行,也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慕课的学习讨论区自由开放,可以实现高度的师生互动,也可实现协作学习;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线上和线下学习讨论的机会。这些形式都应该在智慧课堂中展现。

4.学习行为的记录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智慧课堂也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估和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课堂对学生的评估不仅仅来自于各种考核结果,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需要对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从而实现个性化和一体化的评估。

学生在智能终端的学习活动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是随时随地的。这些学习行为数据对一个学生的个性化评估是十分有价值的。智慧课堂需要通过软件对这些信息进行记录、收集、处理,以实现学习行为建模和个性化评估。智能终端学习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个性化学习行为的建模以及未来学习行为的预测,都是智慧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情况来说,网络教学缺少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信息反馈系统,学习者与教育者均不能得到适当的反馈信息,极大地制约了网络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形成智慧课堂。

三、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胡钦太教授对于智慧校园“以人为本、深度融合”的表述,智慧课堂需要“以学生为本,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4]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将智能终端与教师授课计算机进行同步,学生可以在无法看清投影图像时通过智能手机观看教学内容。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上的智慧app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同学互动,教师适时对互动进行引导,控制整个授课过程。课后,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掌握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实行因材施教,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内容实时传达需要对课件进行智能获取与过滤。通过智能终端app,将教师ppt、课堂板书和其他课件内容实时呈现在学生的智能终端上,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听课环境更为友好,记录更为简便,分享更为快捷,以实现愉快课堂、轻松课堂和趣味课堂的效果。

智能课堂中的高度互动是其标志性特点,将分为在线互动和面对面互动两种形式。在线互动是教师在课堂特定时间内,通过移动互联网络在课堂内部开放的交流形式,所有学生可以提交问题或学习感受至在线平台,类似于一些视频网站上的弹幕,或者采取群聊的方式。这种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一些羞涩、胆怯或自卑的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线互动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时段进行,不能一直贯穿课堂始终,否则会影响整体讲授效果。另外一种形式为面对面互动,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智能终端的辅助下开展问题探讨。智能课堂毕竟不是在线课堂,学生仍然还在同一个教室内听课,适当的面对面交流也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课堂学生数量较多,教师很难做到与每一位学生充分交流和了解,这也使教师无法完全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和想法,以至于课堂基本上是教师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智慧课堂针对学生在课上用手机端听课的情况、截屏做笔记的次数、以弹幕方式提问的次数、笔记分享次数,连同从校园网端和教务管理系统获得的学生个人数据储存于云端,构建大数据,以便更好地分析每位学生学习情况和个性化需求,以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度了解,教学设计也将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优化。同时,针对学生个体,构建基于学习行为的个性化模型。学习行为建模可以直接体现学生个体的学习习惯、需求和趋势,不同的学习行为数据提取算法所获得的学习行为数据的准确性与价值性不同,不同的分类算法决定了学习行为的性质。“数据驱动课堂,分析变革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临,利用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构建教育领域相关模型,探索教育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成为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5]

四、小结

在人类教育发展历史中,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推动教育产生变革的根本性力量。[6]由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所引发的的教育变革被誉为第四次教育革命,此番革命来势是凶猛的,但过程却必定是漫长的。智慧课堂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核心,承载着教育参与者对教学新生态的希望。在智慧课堂的具体实施中,教学内容的精准同步、良好互动课堂环境的构建和学习行为记录与分析是三个主要支撑点。同时,教学过程中的学生隐私保护、教学效果评价、提高课堂趣味性和生动性都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也将是本研究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9):88-92.

[2]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34.

[3]方圆媛.翻转课堂在线支持环境研究――以可汗学院在线平台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4(6):41-48.

[4]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