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物联网市场研究十篇农业物联网市场研究十篇

农业物联网市场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38

农业物联网市场研究篇1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生鲜电商现状存在问题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69-04

一、选题背景

(一)思维

“互联网+”的第一个内涵是“互联网+”的理念,互联网思维不只是社会化营销。互联网思维与社会化营销很容易被模糊概念,社会化营销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实现手段,但并不能完全代表互联网思维。可以说互联网思维包括社会化营销,包括其所体现在网站、微博、微信、inS、贴吧论坛中的营销属性。互联网思维通过社会化营销这种手段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壁垒消除,将品牌的传播者从生产者变成消费者。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行业的不断创新,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这样的新名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与此同时,这些新事物也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为社会带来了发展的新动力。2015年3月5日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式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它开始进入到各个行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互联网+农业”诞生了。

(二)战略

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开创农业产品流通渠道,加强网络、农副产品及商贸、物流、金融等行业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尤其是国务院明确提出,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这表明“互联网+”已经处在了部级战略的高度。随着一年的发展,于2016年8月31日,汕头大学国际互联网研究院、互联网实验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联合的《G20国家互联网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现今世界经济疲软,急切需要开创新的思路,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是新时期新兴经济体代表,我国网民的数量众多,在全球名列前茅,在全球的互联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此,我国在G20这个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上需要更多的创新、联动和包容,也需要更具影响力的作为”。由此观之,“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重大战略。

(三)数据

1.设施数据。目前,我国农村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地完善,例如光纤宽带到村、宽带提速、移动互联网的覆盖率已经比较高,学者在其书中总结“现今已经覆盖全国342个城市、2055个县及90%的乡镇,农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台数由2009年的7台上升到2014年的24台,通过手机上网的农民数量也在不断提高,截止2014底,农业部在全国农业系统建设了近40条信息采集渠道,部署信息采集点800多个,形成了60多个行业数据库。”{1}我国部、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宏观上已基本完成,每一级的农业部门也都已经在搭建面向农业从业者的需求及相关农业信息的服务平台上了有了初步尝试,并取得成绩,为农业从事着提供了更多的科技、市场、政府指导、政策环境等。这说明我国农业互联网化得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2.政策数据。2015年可以说是“互联网+农业”的“元年”。国家在农业从事者以及商业从业者面前,展示了许多倾向性及诱导性政策。在农业上,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它以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为目标。阐述了一系列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理念与措施。再一次强调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对用创新的方式来改革我国农村经济体系进行了展望。同年6月2日,国家了《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从以政府扶持建强势农产品流通业,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这一文件的,使农村仓储物流、冷链物流等都更深入地融入农村与乡镇,成就了一个完善的农村和乡镇营销体系。随后的《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进一步结合实际,部署了农产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和全国主要商业功能区、农产品优势产销区分布,在全国农产品生产、集散和消费集中区域布局100个左右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8个市场集群,依托市场集群形成“三纵三横”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与区域农产品流通网络相对接,形成全国网与区域网相结合、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实体网与虚拟网相结合、批发网络与零售网络相结合的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战略目标。使得“新农业”成为农业发展主流。

在农村电子商务领域中,政府2015年的《2015年中央政府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以及2016年财政部印发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发展中奠定了良好的政策指导作用与政策支持作用。为“互联网+农业”的创新模式,和创新动力进行了强有力的补给。

3.发展数据。2014年10月底,阿里⒍“千县万村”计划,推出农村线上交易平台――农村淘宝,并表示会在未来的3~5年投入100亿元用于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及10万个农村服务站的建设。2015年,京东推出了“县级服务中心”,同年8月15日,京东农资频道正式上线,为”互联网+农业”的基础发展奠定基石。2015年3月联想控股闪投济宁嘉祥县的云农场,投资金额达千万美金级。与联想控股之前的投资项目相比,云农场的业务完全下沉到了农村,业务范围包括农村电商、农村物流、农技服务以及农村金融,并覆盖了山东、江苏、河南等十几个省份的农村区域,拥有200多家县级服务中心,农村站点超过16000个。就如在其书中所提到的,目前,“‘互联网+农业’已经深入到了生产、加工、销售等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虽然新兴的互联网与传统的工业看上去距离颇远,但却放出了巨大的潜能。全国涉农网站超过3000个,遍布河北、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的淘宝村多达几百个,带动的创业群体更是规模庞大。

(四)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缓增长,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新态势。这一时期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动力提升的主要源泉。在此时机下,政府大力提倡“互联网+”概念,将“互联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多年前,互联网进入中国,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现在其正不断融合到国家发展中的农业、交通、能源、医疗等各个领域。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和革新带领着整个市场的变革,其中消费者的需求从原来的基本需求,逐渐开始衍生出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产品有新的变化与升级。与此同时,消费互联网也在向产业互联网递进。这种情形下,我国农业产业还处于粗放、低效的生产方式,急需搭上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发展的快车。在充分普及的网络通讯基础设施及智能移动终端与移动互联网下,诞生了许多新兴的电子商务与农业结合的商业模式例如“新农人”、生鲜电商“顺丰优选”、半成品生鲜电商“青年菜君”等。越来越多的电商巨头与流通业巨头将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融合到农业中,例如配送物流起家的顺丰、电子商务起家的阿里巴巴、京东等。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4.6%,引起了产业资本的关注与切入,与此同时国家政策的政策支持相继出台,显示出“互联网+”与农业合作的新模式“互联网+农业”,具有良好的成长空间、投资空间,将成为中国农业经济改革的一大趋势。

二、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的定义没有一个明确标准的定义,在此问题上有许多学者有自己的想法,学者陈雪频[2014]在他的论文“定义互联网思维”中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对生活和生意影响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企业对用户、产品、营销和创新乃至对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2}同时她还解释了许多人们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误区,并对如何有效运用这一思维做了相关建议。

(二)“互联网+农业”

学者柳莲彩[2015]在其“论‘互联网+农业’的新经营策略”讲了互联网+农业市场的新变化,提到了现行的农业特征,她认为现在市场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业市场空间大,但产业相对落后,信息不对称严重;二是农业市场存在大规模分散的用户;三是农产品交易成本高、交易环节较长、交易可持续性强。与此同时学者李国英[2015]在其“‘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中讲了在此背景下互联网电商发现的基础,以及互联网+农业商业发展模式的变革。

(三)创新模式生鲜电商

学者张子祥、崔岩[2016]在分析了我国传统“互联网+农业”的情况下,于文章“基于Swot分析的生鲜电商模式研究”探索了我国“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生鲜电商,他们认为“生鲜电商”是“生鲜农产品是生鲜电商实现商业闭环的载体,从传统的角度来看,生鲜农产品指由农户生产、养殖的不经过加工或经过少量加工,无法在常温状态下较长时间保存的农业产品,一般包括三种:果蔬、肉类和水产品,合称‘生鲜三品’”{3},并从多个角度对该行业进行了分析。

(四)“生鲜电商”模式发展

我国学者吴传淑[2015]在其论文“外生鲜电商发展模式探析”中分析国外的生鲜电商模式发展,为我国后来学者研究生鲜电商提供了良好的可参阅典范,在她的观点中“国外生鲜电商营模式大致分为以下4种:o2o模式、C2B模式、B2C+o2o模式、纯平台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优势和风险”{4}这些模式都是值得学习的,但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性发展。同年学者储萌、张宝明[2015]在文章“我国生鲜电商发展现状以及趋势”中对中国生鲜电商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认为我国在生鲜电商中,冷链科技还需加强,在此研究基础上我国学者龙慧琳[2015]在其“生鲜农产品配送模式研究――以每日优鲜为例”从配送、物流方面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研究了移动生鲜电商的问题。其实在这之前学者段战江[2014]已经在其文章“顺丰选本来生活命位与抢镜”和“顺丰优选的尴尬与转型”中对我国非移动网络生鲜电商就有过案例研究。目前学者们主要研究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来为这一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例如学者范晓[2016]对“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困惑”的研究,藏郑齐[2016]在其文章“靠创意制胜的生鲜电商”中对本来生活创意性营销与运营的剖析与借鉴建议。

三、我国生鲜电商现状

(一)潜力巨大

如图1所示,中国生鲜电商的市场规模在2014年是245亿元,到2015年就上升到412亿元,成两倍增长趋势,通过有关数据预计在2018年将1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0%。随着生鲜电商的不断发展,生鲜电商也从原始的创业阶段逐渐走向正轨,其所依靠的物流基础设施、消费者消费习惯培养、市场接纳等都得到了较好的经验积累与发展,符合消费者要求的良好的便捷的产品自然会得到更多的客户群,但目前我国生鲜食品的电商渗透率不到1%,相比服装和3C数码产品20%的电商渗透率还相差较远。因此可以看到,在生鲜电商领域,中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同时,大量实体店品牌加入生鲜电商,如沃尔玛等。可以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l展前景可观。

(二)三大主流,品牌繁多

中国目前的生鲜电商可以用三代派系占领行业,群雄割据发展局势来形容。三大派系占领行业是指在生鲜电商行业中主要是三大类别的生鲜电商模式,第一个类别是大型电商平台生鲜频道,主要包括常见的电商巨头,例如天猫、京东等;第二个类别是上下线都涉及的垂直生鲜电商,主要以沱沱工社、本来生活等;第三个类别是传统的百货超市或水果超市结合现代o2o产生的生鲜电商,例如永辉超市。群雄争霸是指,我国生鲜电商市场上市场集中度还比较低,没有寡占市场份额的大头,目前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是天猫的“喵鲜生”,天猫的“喵鲜生”市占率第一,也仅占据4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的京东市场占有率为14.4%,之后是天天果园13.2%,顺丰优选11.7%,一号店8.6%,因此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还是处于一个自由竞争的阶段。

(三)生鲜电商发展困境

从相关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国内农产品电商数量为4000多家,但是其中只有1%商家可以盈利,还有7%的商家有巨额亏损,高达88%的商家都是略亏的,4%的商家能保持收支平衡。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我国生鲜电商发展的困境。

(四)地方垂直生鲜电商占据优势地位

目前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相对于国外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引进国际的互联网在传播的时候也会受到限制。当商品从信息流过渡到物流的时候总是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冷链物流需要有专门的冷链物流科学技术与专业的运输环节,但是我国目前的交通系统还存在弊端,没有达到物流完全畅通的环境,尤其是多数人居住的城市,更是经常有严峻的交通环境。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难以从生鲜源头把握新鲜的品质,使得许多生鲜电商不能完全保证产品品质,从而带来诸多问题。所以是否拥有高效、顺畅、及时的物流配送成为生鲜电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全国性的垂直生鲜电商需要配置更多的要素资源,也难以实施。在此情况下,地方垂直生鲜电商就具有了超然的地位与优势。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产品品质的疑虑,降低了物流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市场仍未形成行业霸主,各方仍在积极探索,地方生鲜更多采用垂直物流,因此其运输成本更低,且更容易培养本地客户消费习惯以及建立信任,表现更加活跃。

四、我国生鲜电商现存问题

(一)生鲜电商供应链实施阻力大

在物流方面生鲜电商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这就使得其在库存周转上对供应链的需求度较高。供应链即从供货商到消费者手中,所产生的信息流-物流-信息流的全部过程,是一个商业贸易闭环的整体。企业各功能部门之间进行程序整合运作与协调联盟是一种策略。这种策略是通过与合作企业的整合与协调,来互相形成互补,最终给各企业间形成竞争优势的方法。管理好供应链是发挥这种方法的最直观要求。在生鲜电商中,消费者对供应链的要求更高,因此供应链的管理者也对其更加重视。

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传统农产品的消费习惯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及时性,这种消费习惯将有可能递延到电子商务农产品的消费行为中。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认知中认为农产品作为即食性产品一定要新鲜,“新”就要求建立订单后,到货时间短,“鲜”就需要农产品保持品质,而农产品的腐坏率是极高的,因此对其库存周转的要求就要尽可能的快、且准。这就要求商家具有精准的库存周预判率,当预判率高的时候才能够是农产品库存接近零,成本能相应降低。但是在现实的商业运行中,由于供应商、物流运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预判率一般低于70%,所以目前要让供应链达到消费者的预期是有难度的。

(二)生鲜电商市场接纳度不足

生鲜电商作为电子商务的创新模式,在对于消费者来说不论是购物习惯还是购物体验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新体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质量追求提高,期望能蛞愿快的速度收到有品质有保障的生鲜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又担心生鲜电商所提供的生鲜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对以互联网来进行生鲜选购保持观望态度。因这样的双刃剑所形成的生鲜电商的高成本和相对较低的市场接纳度,导致生鲜电商盈利状况令人担忧。

(三)生鲜电商品牌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生鲜市场还是处于竞争规模发展的环境中,各大生鲜电商都处于不断拓展业务规模,而不是品牌建设。因此,众多生鲜电商存在着用户粘度与品牌溢价不足的问题。在生鲜电商市场中,消费者进行消费时主要关心两点,一是便捷,二是便宜。为了实现吸引消费者的目标,生鲜电商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自建物流体系上,以此来从“节流”上降低物流成本,增加整体利润。但实际上,一个产业要积极健康的生存发展更需要在“开源”上提升自己,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成活新动力。进行品牌建设,实现较高的品牌溢价,使消费者愿意以高的价格购买产品,则能实现产业“开源”的作用。

五、相关建议

(一)加快与鼓励建设供应链辅助商

借助电商的平台,使得供应链的需求度增加,在整个商业闭环中,供应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供应链的优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鼓励建设服务电商的货源地,为电商向消费者提品时能有更加优质的货源而打下基础,从源头上满足消费者需求;(2)配套建立完善及时的物流体系,从航运、空运、汽运等多个方面加快物流的速度与质量,为供应链的周转缩短周期;(3)建设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及时解决消费者的问题,维护品牌信誉与形象,培养客户的品牌忠诚度,和体系容忍度,使电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供应链达到人性化的优化。

(二)加大生鲜电商营销力度

目前我国的生鲜电商发展正在不断地积累经验,找到出路。许多消费者,对其接纳度低,主要是因为对生鲜电商的了解度不够高。因此这就需要生鲜电商进一步地加大生鲜电商之一电子商务新模式的宣传,使消费者能够了解其运转机制,在其运营的各个环境都进行宣传营销,从其产品的整个流转过程都进行适度的营销,以此更深入地走到人们的生活中,对其可信度的认知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接纳这一新型互联网电商模式。同时生鲜电商也要从源头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可信度,将产品做好,将产品的流通过程做好,以优秀的品质来获得消费者更多的接纳度,进一步打开市场。

(三)加强品牌意识与建设

从品牌意识上来看,生鲜电商应在积极扩大规模,建设自建物流体系的同时,也应该将品牌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从企业内部开始形成品牌意识,从而发挥品牌的功效,将企业做大、做强。在品牌建设上,生鲜电商应该从企业内部建设企业品牌文化,从营销方面定位企业品牌形象,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同时不断从推销产品变成推销品牌产品,以此来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增加后,就会增加用户对企业产品的粘度,久而久之,消费者就愿意支付品牌溢价,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利润。

注释:

{1}裴小军.互联网+农业:打造全新的农业生态圈.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10.01.

{2}陈雪频.定义互联网思维[J].上海国资,2014(02)70-71.

{3}张子祥,崔岩.基于Swot分析的生鲜电商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6(03)27-29.

{4}吴传淑.国外生鲜电商发展模式探析[J].世界农业,2015(05)136-138+150.

参考文献:

[1]储萌,张宝明.我国生鲜电商发展现状以及趋势[J].电子商务,2015(12)13-14.

[2]王春生,钟日丽,拓路者团队.生鲜电商冷链物流的优化研究――以顺丰优选为例[J].物流科技,2016(01)80-83.

[3]范晓.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困惑[J].农家之友,2016(05)14-15.

[4]张子祥,崔岩.基于Swot分析的生鲜电商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6(03)27-29.

[5]张夏恒.生鲜电商物流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贵州农业科学,2014(11)275-278.

[6]吴传淑.国外生鲜电商发展模式探析[J].世界农业,2015(05)136-138+150.

[7]柳彩莲.论“互联网+农业”的新营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5(19)63-65.

[8]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09)29-33.

[9]龙慧琳.生鲜农产品配送模式研究――以每日优鲜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5(17)322+324.

[10]周冬娥.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风险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

[11]陈雪频.定义互联网思维[J].上海国资,2014(02)70-71.

[12]伏佳敏,王明宇.生鲜电商,电商的第三波蓝海吗?[J].电子商务,2014(01)1-2.

[13]段战江.顺丰优选VS本来生活:抢位与抢镜[J].商界(评论),2014(04)110-115.

[14]本刊编辑部.角逐生鲜这片蓝海[n].中国邮政报,2016(05)24001.

[15]臧政齐.靠创意制胜的生鲜电商[J].光彩,2013(07)14-15.

[16]李博.生鲜电商行业发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17]段战江.顺丰优选的尴尬与转型[n].中华合作时报,2014(01)17B04.

农业物联网市场研究篇2

据了解,安徽省2012年开始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201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物联网区域工程试验区。近年来,安徽省以大田生产为重点,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驱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努力构建“接地气”的农业物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截至2015年底,安徽省开展农业物联网建设与应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23家,比上年底增加158家,应用物联网技术后,经济效益平均提高20%。实践表明,农业物联网已成为推进安徽省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新举措。

五大举措助力物联网融入大田农业

1.建设大田作物农情监测系统。一是进一步完善小麦“四情”监测。一期系统已在安徽省20个粮食主产县建立监测点,并积极_展应用。二是启动农情监测系统二期建设。在其余36个粮食主产县建立监测点,开发水稻、玉米农情监测系统。三是引进遥感监测手段。开展农作物遥感,获取农作物生长、环境、受灾等情况并进行分析。

2.建立基于感知数据的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由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依托龙亢农场,针对水稻、小麦,研发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沿淮地区);由安徽农大信息学院依托桥区,针对小麦、玉米,研发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择优集成,形成一个面向全省的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

3.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农机作业质量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一是建成了“农机通”远程信息服务系统(为农机手、农机管理人员、农机企业服务人员提供手机定位和信息传输服务)、农机化生产调度平台(在地图上实时反映全省及市、县“三夏”、三秋重点大田作物农机作业进度)、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网站)。亳州、宿州两市建成了农机化生产指挥调度网络,实现了市、县两级互联互通。二是与哈工大、国家农业智能装备研究中心合作,分别依托桥区、灵璧县农机合作社,开发了农机化生产指挥调度与作业质量监控系统,并在桥区、灵璧县分别安装10台、13台GpCS农机管理终端和深松探测系统终端,进行试点运行。

4.构建集成于12316平台的大田生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拟采取外包的形式建立12316平台,集成现有的信息资源和各类专业系统,主要面向农民和基层,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5.建设大田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确定庐江县、桥区、南陵县(都是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龙亢农场(部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大田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目前,龙亢农场进展最快,依托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在龙亢农场科技园3000亩核心区建立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监控系统,以及大田环境信息采集、设施大棚环境监控和智能控制系统。桥区、南陵县完成了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决策指挥中心、在主导产业进行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等一期项目建设。

物联网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信息的翅膀

农业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在农作物“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大田监测、农业精细化种植管理(包括设施蔬菜、水果、名贵药材等特色产品)、加工车间生产管理、畜禽和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物联网在大田农业的应用,为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插上信息的翅膀。

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远程化、精准化。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大田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布设在大田中的高清摄像头、传感器、病虫害监测器等智能装备,对监测区域农田作物的长势、病虫害发生、土壤墒情、土壤养分分布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精确测定,农场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家庭农场主足不出户,即可在电脑或手机上远程实时掌握农田生产信息,从而实现田管措施的精准化,使农作物生长环境光、温、水、肥等得到综合高效利用。

实现了农业田间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通过对农场田块的数字化信息处理,可以进行记载跟踪、田间调查、农场日常业务管理等。在移动终端显示的可视化地图上点击一个田块,可以看到该田块属性,包括种植责任人、作物名称、作物品种、种植时间、收获时间等基本信息,给农业科研和品种选育带来极大便利。近年来,国内16家科研单位通过龙亢农场生物育种远程数字管理平台,培育了近10个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新品种。

实现了农机作业的信息化。农机作业监管系统采用先进的卫星定位、视频采集、无线通讯和传感器监测技术,实现对农机位置、作业过程和作业面积准确监测,为作业量核算提供量化依据,实现大马力机车作业信息化监管,提高了农机作业管理效率和质量。

实现了农业社会服务的体系化。安徽农垦借力电子商务和农业物联网平台,正着力打造覆盖农业生产全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农业物联网可以查询供销信息,可以选择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采购;通过粮食销售渠道可以了解粮食市场行情,可以帮助职工和农民掌握身边的农产品、农机等信息,方便了买卖交易和收获季节农机的调度。龙亢农场依托农机合作社和农业物联网建设成果组建了龙亢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用现代化的手段为职工和农民提供农技、农资和农机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农业物联网市场研究篇3

“智能农场”展示物联网在农业中带来的效益

记者就这一话题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获悉了一份行业最新研究报告,报告详细阐述了澳大利亚发展农业物联网的背景与原因、应用范围、试点成效和发展阻力。

报告指出,发展“智能农场”旨在为农民和相关农业公司提供一个实例,展示物联网在农业应用中带来的效益。另一目标则是让全澳学生能够在线关注“智能农场”的发展情况,全面了解现代农业正在发生的变革。

澳大利亚称得上是一个农业大国,其大部分农场能够实现自产自销和出口。根据2012年的数据显示,该国农业部门对全澳经济增长(GDp)贡献约12%。

尽管工具创新和技术创新一直是澳大利亚农业的发展传统,其农业生产力水平在过去几十年却一直呈现静态,低于美国、加拿大等竞争对手。随着全球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澳大利亚农业现今面临着诸多挑战。

鉴于现状,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对农业部门设定了一项全国目标――到2030年,农业增产50%。研究发现,澳大利亚物联网的发展(即使用新一代宽带网络、智能数字化服务)最有可能帮助农业部门实现增产、应对可持续性挑战。

网络计算和传感技术在过去20年已经开始应用于澳大利亚农场。根据报告,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有部分农业部门就开始发展所谓的“精细农业”,其中之一的推动力就是卫星定位技术在农业种植设备上的应用;其二,卫星图像技术为在大面积观察土壤和植被生长情况提供了全面的认知;其三,地面传感系统为了解土壤、植被、水质提供了更详细的信息。

物联网目前在澳大利亚主要应用于播种和灌溉业,其智能系统把握着施肥、播种、灌溉的最佳时机。已有案例显示,棉花种植者根据物联网技术,对水分缺失区域进行针对性灌溉,要比以前全面灌溉的棉花产量高出一倍,同时达到节水环保的效果。

政府投巨资推动农业物联网发展

然而,鉴于物联网在全澳农场应用不均、互联网技术还未普及到一些小型农企、物联网系统费用高昂、市场对智能农业投资匮乏等阻力,现代农业的潜力并未在澳大利亚完全挖掘。

联邦政府为了改善这一情况,于2011年实施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根据计划,政府将斥资360亿澳元(约合2500亿元人民币)建设国家宽带网,全面提升网速近5倍、提高偏远地区的上网条件等,这一举措从根本上推动了农业物联网在澳的发展。

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在全澳开展了一系列智能农业计划,以探索和评估农业物联网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位于新南威尔士州南部阿米德尔市的Kirby智能农场正是其中一个重要试点。

Kirby智能农场是一个2800公顷的商业农场,主营美利奴羊毛和菜牛生意,同时也生产牲畜饲料所用的各种谷物。

研究人员在Kirby智能农场部署了大量传感装置来监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电导性(其中土壤中传感器达到100个)、空气温度、牲畜移动,以及农场安全,这些数据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信息流传送至“智能农场信息平台”。在该平台,每5分钟会形成一个实时的、类似于航拍的数字地图,为农场经营提供决策帮助和支持。

具体来讲,无线局域网络允许固定和移动传感器将收集来的数据流连续发送至一个基于网络计算和分析服务的云端,农场工作人员即可依据数字地图上数据的变化进行远程操作,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同时还能针对各类问题进行咨询,小到拖拉机“罢工”,大到商品价格的波动,工作人员都能及时和专家在线交流与沟通。

除了各类传感器,Kirby智能农场还配有感应摄像头,方便观察机械故障、监视农场安全等。

农业物联网市场研究篇4

农业物联网优势突出

物联网技术的特点是通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管理。那么,农业物联网在解决农业问题上的优势在哪里呢?

据了解,农业物联网主要依靠RFiD(射频识别)、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红外传感器等技术和设备对食品全生命周期的生长环境、运输过程、加工条件等进行全方位信息搜集,并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利用农业物联网,可以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种子、化肥、土壤、气温、湿度、光度、化学成分、物理成分、空气组成、pH值、各种养分等进行监测,再结合图像、视频等的采集,有利于全面提升农业的科学生产水平。

例如,借助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美国越来越多的生态农业的经营者们开始采用“精确耕种”技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CDS)、遥感(RS)、变率处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使每平方米的土地都能够得到最准确的分析,并对其进行最佳耕种。

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节约资源外,保障食品安全也是物联网技术的一项重要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自动化水平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高,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生产、运输、加工等环节难以有效监控,亟待通过新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水平。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监控食品在被消费者食用前所经历的诸多环节,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可以回溯确定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因而也就更容易追查到责任人,从这一点上说,食品安全问题将更容易解决。

此外,物联网技术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农业物联网是一个重要的服务系统,它不仅可以推动农业本身、农机、农艺、农技服务的进步,对于农业科学研究也有促进作用。”河北省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文顺认为,农业物联网不仅仅是农业监测控制系统,它更是人机结合的桥梁。

构建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大格局

“农业信息化、农业物联网建设的研究成果将使农民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让农民受益。”在2013中国农业网站发展论坛暨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峰会上,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建谈到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前景时表示。

而为了把农业物联网公共性平台建设好,以此为契机构建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大格局,国家开始加强农业物联网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并开始大力探索正确的商业模式,促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协作、协同的目的。

2013年5月,农业部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及《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要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部印发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

该工作方案中设立了我国农业物联网初始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理论研究,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构建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标准、政策体系;构建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产学研和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创新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适时开展成功经验模式的推广应用。

与此同时,农业部也在2013年启动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组织天津、上海、安徽开展试点试验工作,为全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积累经验。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开展试点试验工作。天津是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试验区,上海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验区,安徽是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

在天津,农业部、中科院、天津市人民政府在2013年9月就共同推进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签署合作协议。协议明确了由农业部负责农业物联网建设指导,组织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及时总结推广天津农业物联网发展经验;中科院负责农业物联网重大技术攻关和全面技术支撑,重点在农业普适化感知、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及示范,组建专业化团队,开发适合天津本地需求的农业物联网平台。而天津市作为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的实施主体,负责已经建成的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平台的营运、管理,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全市农业物联网发展整体规划设计,组织各项技术研发、试验,为全国农业物联网建设积累经验、示范推广。

在上海,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和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了《市农委等关于上海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拉开了上海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大幕。据了解,到“十二五”末,上海将以实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为载体,建设10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0家农业物联网的应用示范企业、3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力争在农业物联网应用核心技术上有突破,在感知、传输、处理、控制、管理和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扶持和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贸易额实现快速增长。

在安徽,由省农委牵头,省农科院和科技厅共同制订了安徽省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方案,并由技术攻关组制订了省农业物联网工程总体技术方案、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工作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安徽省农委制订了小麦“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监测指挥系统建设方案、农业种子物联网项目方案。安徽省在各示范县都制定了农业物联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普遍提出建设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或政府决策指挥中心,在有条件的规模化养殖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选择3~5个产业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

在新疆,物联网技术和新疆移动大通信网结合的新科技已在全疆遍地开花。新疆移动发挥移动通信“实时性、个性化、交互性、广泛性”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移动物联网”应用,开通温室大棚无线监控、自动化滴灌等多种农村信息化应用,帮助实现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同时,通过农信通服务、多种资费优惠,为农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通话和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据了解,全疆23个农牧团场、5个地州市的农田实现了田间数据自动采集、全自动滴灌控制。新疆移动物联网技术,正以信息化助力新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企业先导进入

自从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来,农业物联网由于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运输、加工等环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感知和监控而获得了发展的良机。随着国家对农业物联网公共性平台的建设的重视,一大批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布局农业物联网领域,携手打造具备专业影响力的交流与分享平台。

其中在农业物联网的基础设施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网络供应商正在不遗余力地用网络专线对农业物联网的建设提供支持。

如自安徽省涡阳县被确定为省农业物联网工程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后,安徽移动涡阳县公司为农业园区引入2条百兆互联网专线,并提供多媒体箱、综合机柜、光纤收发器、交换机等设施设备。安徽移动设计的移动网络专线和专用数据Sim卡,可实时监控大棚室内温度、湿度和工人作业等实地情况,并实现自动洒水、调温等田间作业。与此同时,移动网络专线还可以时时传递、终端备份留存,使得蔬菜种植从育苗、成长到成熟的各阶段信息和视频资料得到保留。

在农业物联网基础平台建设中,由罗克佳华、中国优农协会、太原、朔州、运城等试点城市正式签订的“中国优质农产品信任系统及智慧电子商务基础(云)平台”已经开始运行。据悉,该平台是罗克佳华与世界500强公司intel(英特尔)、iBm(国际商业机器)、emC2(易安信)开展技术、资金合作共建的一项平台,该云数据平台的建立,将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专业为农业等行业物联网应用服务的云数据中心。

借助于此平台,罗克佳华也将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中的自动化控制、监测、预报等功能。在农产品溯源方面,罗克佳华表示可以通过二维码应用,实现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对产地、品种、采摘、存储、加工、运输等各类信息的查询,充分提升监管机构的管理效率,保障食品安全。罗克佳华还计划通过实施全程监管、全程溯源,以远距离通信、动态定位、调度管理等技术结合云计算中心实时数据处理与服务能力,构建智慧电子商务基础(云)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

在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由物联网结合设施农业的研究正逐渐深入。目前,物联网技术平台与建筑结构、配套系统、新能源与工厂化装备已经成为智慧温室的四大组成之一。据了解,智能化监控、自动化管理温室目前在北京已经建成了示范工程。国家科技部863项目《植物工厂化生产低碳设施与装备的研究》以及北京市科委“十二五”重点课题《盆花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示范》由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承担,这两项课题的核心即构建智慧温室的核心组成之一的物联网技术平台。

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应用到智慧温室生产的不同阶段。在温室准备投入生产阶段,通过在温室里布置各类传感器,可实时分析温室内部环境信息,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在生产阶段,从业人员可用物联网技术采集温室内温度、湿度等多类信息,来实现精细管理,例如遮阳网开闭的时间,可根据温室内温度、光照等信息来传感控制,加温系统启动时间,可根据采集的温度信息来调控等;在产品收获后,还可利用物联网采集的信息,把不同阶段植物的表现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反馈到下一轮的生产中,从而实现更精准的管理,获得更优质的产品。

农业物联网终端用户中,多个地区的电子标签已经应用于生产和流通环节。比如上海市200多家蔬菜标准园的6万多亩蔬菜种植基地内,蔬菜就用了这样的“身份”——每一包蔬菜的采收、施肥、用药、灌溉、农药检测等信息都被记录在电子标签中,消费者只需要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到蔬菜生产的所有信息。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每一块牛羊肉都有自己的二维码“身份证”,通过层层追溯,可查到牛羊出生、饲养、病疫、屠宰、加工、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消费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以看到这块牛羊肉从繁育到上餐桌所有环节的信息。

多利农庄是上海最大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正在与多利农庄联手打造中国首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多利农庄庄主张同贵表示,公司正通过生产体系和运输体系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全程智能化,使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的条形码完全了解其生产、来源和运输等相关信息,同时还可减少农产品的消耗,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还需加力

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生产模式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示范与应用。近两年,通过科技支撑计划、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科技型企业周转金等多个项目的支持,我国正在努力开展农业领域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示范与应用。

但是我国的农业物联网产业是一个弱势产业,无论是自动化、智能化,还是远程控制,相比发达国家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国情的、合理的、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的物联网架构体系。另外,由于我国农业一直处于“做贡献”的地位,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村金融不完善、农业科技普及不完善等众多问题也限制了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

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表示,我国农业物联网在开发应用以及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与国外相比,我国传感器品种不够多,主要集中在对温度、湿度的监测上,对其他环境因子关注较少,尤其对生物本体的感知还很缺少;另外,在政策方面,各方面对农业物联网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人们对农业物联网的认知不足;而在如何确定经营主体,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运行模式上,我国目前也没有清晰的答案。

农业物联网市场研究篇5

据了解,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研究农业物联网不成功的主要难点在于:要融合多个领域集成应用于现代农业,用于指导科学种植的数据库和二维码技术需要攻关,系统软件要降低成本、成为“傻瓜模式”才能有效推广。该项目攻克了上述难点,实现了蔬菜大棚与数据世界的有效融合,能够让农民易学易用,有用武之地。

天津市作为农业部确定的全国三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天津、上海和安徽)之一,目前已启动实施该项工程。

在天津考察时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步伐。物联网作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是天津构建现代都市型农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是提升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水平的具体体现。天津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建设得到了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的高度关注,并于半年内两次来津考察与指导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工作,天津市主要领导会见余副部长并对天津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作出重要指示。余欣荣副部长指出,物联网建设不是一般的技术问题,而是走“四化同步”的中国道路的问题。要深化对物联网规律的探索,更好地发挥物联网的作用,体现物联网特点,天津农业物联网建设要体现全要素、全流程、全系统的“三全”特点,整体实施、突出重点、独创一流,做成国际领先的天津版工程。

天津市农委集中各方力量与各层次专家,先后调研了30余家企业、合作社和各行业物联网应用基地,科学勾画了天津物联网建设的设计蓝图。提出了以大力推进“四化同步”战略为指导,以农业现代化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以改变农业、惠及农民、改造农村为出发点,立足于天津农业发展实际,坚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坚持研究开发、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相结合,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的思路,集成示范物联网感知、传输、决策及应用相关技术和设备,研究理论体系、标准体系,实施农业物联网“一二三四五”工程,形成符合天津实际的农业物联网产业体系,探索具有天津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建设进程。“一二三四五”工程即构建1个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平台、重点建设2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试验基地、建立3种类型农业物联网展示窗口、探索4种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取得包括探索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产业研发和经营主体、技术服务队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天津模式在内的5个方面的成果。

天津市扎实开展工作,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应用示范基地。种植业以天津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滨海华明农业科技园区、津南小站农业创意园区、滨海新区汉沽葡萄种植基地、静海生宝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及武清农情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基地进行环境信息采集与生命信息采集,智能化监控与管理,提供农业生产管理和相关技术信息。同时,综合应用智能手机、短信服务、12316等多种方式,提供在线远程管理、服务、指导的手段和工具。

畜牧养殖业在北辰区梦得奶牛牧场、宁和惠康原种猪场和滨海新区春伟顺现代蛋鸡产业园区建立展示窗口,以奶牛、生猪、鸡的繁育、养殖业生产过程为对象,应用物联网技术采集环境要素,在生产中实现了远程监测、自动控制、动物生产性能测定监控、精细饲养等信息化管理。

水产养殖业在宁河天祥、西青益利来、滨海新区塘沽海发、大港立达、汉沽兴盛和民峰等5家企业新完成安装水质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系统,使用水质监测探头60个。建立水生动物病害网络化测报系统、远程水生动物病害诊断系统,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逐步了实现水产养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

天津市与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同心协力,发扬“两弹一星”的科学精神,从“可看、可用、可受益、可推广”出发,拼搏奉献,在天津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建设上初见成效。

农业物联网市场研究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物流配送模式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平台来完成现金交易。随着淘宝的出现,网络购物平台也日益增多,它对人们的生产、消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更注重时间价值,这使得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化成为农产品消费的社会趋势。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农产品配送体系的落后制约着农产品消费的胜利开展。所以,为了营造良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推动农产品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在农产品的配送物流上作出发展研究,使其顺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意义

农村物流研究的重点是农产品物流配送,它是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是提高流通效率、支持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基础。可是,落后的农村物流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发展的脚步。所以,对于构建良好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对与农产品物流的开拓农业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物流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包括:(1)食品电子商务,主要包括农副产品和工业化食品。农副产品指的是动植物的初级产品;工业化食品指的是通过半加工或深加工后方便储存和运输的食品;(2)生鲜电子商务,主要来自于农副产品,主要是地里中出来的一级产品;(3)特产电子商务,特产是各地的专有农业产品。

2、农产品物流

农产品物流指的是农产品从储藏、流通加工到销售的多种活动,他不同于农村物流、农业物流。单是指为农产品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

(二)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

农产品物流配送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客户进行多品种、多客户的联合送货活动,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形式,也是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紧密结合。

1、国内外农产品配送模式的差异

(1)国内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

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实践中均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的人都从不同的方面来研究农产品物流配送。比如任鸣鸣从研究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出发,分析了培育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的必要性,认为培育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是我国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客观现实要求。与国外研究相比较,国内学者对农产品物流配送的研究还只是存在于表面,大部分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秒速或对某个理论进行定性分析,缺乏严格的定量分析。

(2)国外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

目前,发达国家典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美国的超市主导型;另一种是日本的批发市场主导型。因此在美国和日本,他们主要研究的是农产品配送物流的效率以及其改进方法。近年来,由于出现了生产规模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使这主要的两种物流模式逐渐减弱。总之,他们主要侧重于物流配送模式、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率等更深层次方面的问题研究,并与整个的物流理论研究保持同步,相对而言。他们的研究比较成熟。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相互关系

(一)物流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作用。物流作为电子商务的基本构成保证了电子商务的运作,商品配送是消费者在网上购物过程中唯一一次直接与农产品的电商在进行交流的机会,物流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电商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质量,最终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运作质量,所以,物流是实现商务企业盈利的重要环节。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对物流影响。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农产品供应商与零售商、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可以及时掌握农产品销售信息与顾客信息,而且物流和配送流程均是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同时,因为农产品具有时间成本,所以农产品电子商务需要一个庞大的物流系统来支撑,但是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一个庞大的物流系统成本太高,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所以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影响下,物流企业之间应该互相合作,形成协同竞争来实现物流高效、合理、系统化。

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物流”一词,实际是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军事领域的后勤一词,定义为“物流是给军队运输及补给”,后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物流不仅仅适用于军事后勤中,而是存在于任何的经济体中,包括三大产业及全部的社会生产过程中。

国外研究的重点从物流的概念、物流的重要性、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开始,到其他优化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他们研究的不仅仅是物流本身,而是从不同的方面与物流构成联系。目前,国外的学者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主要是从农产品安全角度、农产品配送物流的角度出发。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国外学者们认为农产品在安全方面要做到质量可控和可追溯性两个方面。农产品物流配送问题:他们介绍了一种新的模型方法,他们主要研究的是农产品配送物流的效率以及其改进方法。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早期几乎没有“物流”这一个概念,但是实际上,农产品的储运早已经存在,古代的“镖局”到近代的“马帮”,不知可曾知道。唐朝诗人杜牧写的《过华清宫绝句》中提到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鲜荔枝,只有派人将刚摘下来的荔枝,一个驿站一个驿站地频换快马将荔枝当日抵达京城,其实这是物流的雏形。由于我国当时经济比较落后,对外开放的程度较低,政府对物流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我国物流研究迟于国外的物流研究。

随后,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的物流已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并成为了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障碍,这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不同的学者都认为应重视农业生产物流、农产品物流的建设,认为农产品物流可以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使农产品在物流的过程中可以增值、降低农业生产和流通成本。

五、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一)配送成本高

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但仅有1%盈利,另外的7%巨亏,88%略亏,4%持平。其配送成本超过商品成本的100%甚至更多。

我国的仓储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在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并不是那么发达,这会使其物流成本较高;二是冷链物流体系发展较为滞后。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我们都希望从电商手上购买的农产品是完好、及时、新鲜的。换句话说,农产品的附加值本来就不高,如果配送成本增加则会压缩了其市场空间。

(二)消费者对于质量的怀疑

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不尽如人意,在监测完成的92批样品中,其中有54个批次的样品为正品,正品率为58.7%。其中,淘宝网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化肥农资样品正品率仅为20%,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

由于许多农产品没有一定产品质量的标准,他并不像猪肉那些会进行质量检测。而农产品电商对于产品的准确描述和分类不可能实现,优劣也难以区分,比如有机蔬菜的出现,消费者对于网上摸不着的东西就增加了分辨的难度,在当今社会,多多少少有不合法商贩的唯利是图,在缺少了有效的监管和监督的情况下,会让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电商模式逐渐失去信心。

六、农产品物流配送的对策分析

(一)仓储物流中心的建设

农产品电商要想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则要发展仓储物流中心。仓储物流是一个行业。但是作为一个企业,亏本的生意是不会做的,一般而言,一个物流企业投资建设仓储物流中心并开展业务主要也是由于业务上的需要考虑。这时需要政府伸出援助之手,可以在对生产地和消费者的供需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后对某些地方的仓储物流给予适当的支持,加快仓储物流中心的建设促进当地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也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制定各类农产品的标准及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

我们可以像制定猪肉那样建立一个检测农产品质量的标准。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各行各业的行业协会及组织的力量,来对电商的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另一方面,各级的政府部门可以对造假,欺骗顾客的农产品商贩制定一套违规认证的制服,对于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作出处罚,使各种认证和标准可以获得真正的公信力,让消费者可以完全相信电商是可以提供让人放心的农产品的。

七、电子商务下各类市场数据分析

截至2014年底,目前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共739家农产品交易市场219家、畜禽产品交易市场27家、酒类产品交易市场22家、渔产品交易市场14家。2014年,我国大宗商品现代流通行业总体呈现向规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行业整体综合实力与市场主体质量有明显提升。大宗商品电子类交易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行业分布更加广泛,市场数量同比增长37.4%,实物交易规模超过25万亿元。2014年涉农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万亿元。

八、结语

对于国内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发展比较滞后,在网络大数据的信息时代,我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是我国农业转型的一个好机会,如果抓住这个机会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商,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而且发展新农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边令农民连连感叹的“菜贱伤农”,另一边是令诚实消费者唏嘘的“高菜价”。众所周知,农产品想要实现其价值就要成为“商品”进行流通,进入市场当中。“菜贱伤农”和“高菜价”这两者之间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农产品物流配送的环节过多、运输成本过高、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错综复杂的问题。对于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以下的对策建议:(1)仓储物流中心的建设;(2)制定各类农产品的标准及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3)可以建立“农产品天猫超市”B2C平台或C2C平台;(4)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及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参考文献:

[1]杜文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J].商业现代化,2008(02).

[2]吴勇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村流通供应链优化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物流工程,2014.

[3]林小燕.龙岩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D].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2014.

[4]刘根荣.转型时期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J].经济与管理,2012(08).

[5]胡包冬.农村电子商务邮政物流发展的思考[J].技术与市场,2012(05).

[6]钟聪儿.基于GiS农产品物流配送决策与信息平台研究[D].物流管理,2009.

[7]杨婷婷.农村物流配送体系的设计与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8]谢水清.论农村物流的内涵与特点[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农业物联网市场研究篇7

关键词:互联网+;农产品流通;主体优化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7日

一、引言

作为衔接“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农产品流通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农超对接、农产品直销等流通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但由于我国农村耕地分布广泛,使得部分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流通不顺畅,频繁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发展提出新要求。21世纪是网络经济时代,提出“互联网+”,更是将经济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互联网引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同时深度影响农产品流通过程。流通主体作为农产品流通重要组成,其发展程度对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虽有学者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进行分析,如研究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合理化,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途径进行研究,研究推动农业合作组织建立的可行路径等。但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传统农产品流通的基础上,而对“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流通主体优化的研究十分匮乏。因此,根据农产品流通主体存在的问题,基于互联网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影响,提出优化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相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农产品流通主体发展现状及互联网对流通主体的影响

农产品流通主体指参与农产品流通过程并获得收益的组织或个人。由于地区要素禀赋不同,各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及主要流通主体不尽相同,本文选取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和批发市场,研究这三类主体的发展现状以及互联网对各流通主体的影响:

(一)农户作为流通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流通效率。目前,我国农户在参与农产品流通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我国土地较分散,农户的生产方式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学习并运用新技术的平均成本较高,限制了新技术的推广,制约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提高;第二,单一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而且农产品品种及质量标准化程度较低,在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上竞争力十分有限;第三,我国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多为初中及以下水平,导致其接收新知识和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较弱,不利于掌握国内外市场的最新信息。互联网对农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村村通网络”,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掌握农产品供需信息,使得农户合理安排生产。互联网还使得农民足不出户便可掌握世界先进观念,从根本上转变了农户的价值观。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简称为农业合作组织,是指农民自发组织并参与,在农产品流通技术、信息、资金、生产、零售等方面相互提供帮助,以提高成员利益的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组织是农户组织化发展的一种形式,合作组织改变了单个农户的弱势地位,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我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在1980年以后得以发展,主要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据农业部经管总站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量为4,100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量的16.4%。合作社的农产品流通量所占比重逐渐提高,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地位日益加重。但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发挥作用的合作社较少。就现有农业合作组织的自身结构来看,存在着规模小、经营标准不统一及信息化程度低等特点,而且对于政府的依赖程度高。互联网对农业合作组织的影响体现在组织管理者可利用网络系统进行成员管理及信息,而且组织内成员可运用组织内部信息平台获取最新农产品供需信息、新型技术信息等,从而进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

(三)在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储存、交易的重要场所,集商品价格形成、商品买卖、供需信息传导和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身。各地批发市场的交易主体包括各级批发商以及终端零售商,如摊贩、水果生鲜超市及小部分消费者。就目前我国批发市场发展现状来看,批发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仍不完善,频繁发生恶性竞争以及毁约现象,破坏了农产品供需双方的合作关系,使得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严重影响农产品供需平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交易场所及设施较简陋,并且普遍采取的对手交易方式,需要农产品需求者对农产品质量、价格进行逐一对比,并进行协商谈判以达成合作,效率低下;批发市场的需求者信息不明确以及流通多环节,使得农产品安全方面无法得到保障,信息化缺失使得质量追溯系统难以构建。互联网对于批发市场的影响体现在互联网支持的线上谈判、自动生成合同以及网上支付等手段提高了批发市场的交易效率以及资金周转效率,而且利用互联网可以追溯农产品来源,为农产品安全提供保障,增强了批发市场的信誉度,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优化农产品流通主体政策建议

虽然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互联网对农产品流通各类型主体的影响,但将互联网纳入到农产品流通尚处于萌芽阶段,因而互联网时代下的农产品流通主体在参与流通过程中将面临很多挑战。为确保农产品流通主体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政府对农民职业化培训给予扶持,还要促进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化发展,推动批发市场运用互联网经营等。

(一)培育现代化农民,强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需要有文化、懂技术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农民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都实现现代化,主要强调生产现代化,包括先进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土地高效率可持续利用等。培养现代化农民需要通过系统的职业培训过程,而我国之前的农民职业化培训大多是单一技术培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培训体系不完善。因此,强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要以政府为主导,并划拨专项资金,采用“网上授课+线下指导”的培训模式,在培训的师资选择上要选取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员,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互联网的运用、农产品信息搜集、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运用等。并且为了培育出高质量的现代化农民,还要进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考试以及农民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资格认证结果在指定官方网站可查询,这样有助于评估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还对拥有职业资格认证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加以保障,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

(二)强化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及其对互联网的运用。各地方政府要在政策上扶持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推动农业合作组织的规模化、专业化进程,并鼓励大型合作组织兼并重组小型合作组织,从而增强带动力和影响力。农业合作组织要在各环节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如在农业合作组织内部设立农产品流通信息数据库及平台,由组织管理者实现信息的收集和汇总,通过平台向组织内成员农产品供需信息,并对数据库内的信息进行定时更新。同时,在农业合作组织中发展B2B模式,该模式是商家对商家的在线交易模式,可实现网上买卖,线下交货的交易形式,提高资金周转率,使农产品从生产者直接流向消费者,减少损耗。

(三)发展现代化批发市场。近些年,我国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市场的管理水平,但是批发市场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程度仍然有待于提升。批发市场一方面应运用网上交易、网上信用评估、电子信息查询、网上金融等手段实现现代批发交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并且对衔接国际市场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批发市场应建立网上农产品安全检测和追溯系统。由于成本原因,我国批发市场对农产品安全的检测主动性较差,并且检测标准仅为当前农产品是否含有有害物质,而对于长期内将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有毒物质检测几乎没有,因此批发市场要强化农产品检测程序,制定严格的检测制度,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使得消费者在网上可以查询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通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耀庭.农产品流通中的各主体优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8.

[2]纪良刚.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4.1.

[3]杨广宁.论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与战略转型的重要性[J].商业经济,2009.6.

农业物联网市场研究篇8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评述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对外开放的速度加快,在当前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农产品产业的壮大与发展来自其整个产业链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已不单纯是某个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单一竞争。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为了这一环境下有效的竞争武器。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较国外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农产品供应链整体水平较低,题有待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国内的一些相关法规政策也不够完善,有许多关键性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针对相关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梳理和探究,对农产品供应链及其优化进行归纳梳理,并提出评述与展望,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思路。

二、农产品供应链理论研究的评述

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在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目前没有统一定义,各国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对供应链的表述也都大相径庭。美国的斯蒂文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英国的马丁(2010)认为供应链是由相互关联的企业通过上下游的连接,以各种方式联系在一起,最终让消费者享有产品或服务。艾伦(2008)认为供应链是由链上合作的成员构成的整体网络系统,把基础商品加工转化为客户需要的商品,且管理各阶段的利润。我国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从1999年开始,利用CnKi检索表明,国内首篇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刊发于2000年。马士华(2006)认为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相关环节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制成各类中间产品乃至最终成品,最后由各种销售网络把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种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网链结构就是供应链。李季芳(2011)还认为供应链网络具有整体功能。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的定义,可以概括出供应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的核心是企业。链的起点是从产品的原材料开始。通过对中间环节的控制,制成半产品以及成品。最后利用各种销售通道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种将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连接到终端消费者形成的一个整体功能网络和模式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供应链。而供应链的管理,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对链条中各个节点加以控制,以便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满足企业的利益,以实现整个链条收益的最大化。

2.农产品供应链

金廷芳(2011)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生产者、中间商以及消费者等构成的网络体系。周静(2011)农产品供应链上所有的生产及销售环节都与农产品有密切的关系。农产品供应链与其他供应链相比还有较大的差别是基于农产品的特殊属性,首先,农产品种类繁多,如蔬菜、水果等果蔬,禽、蛋、水产品、肉等生鲜类,这部分农产品可以无需加工直接进入市场,也可以加工后再进入市场;而小麦、棉花等则必须通过加工这一环节,才能最终进入市场。其次是生鲜类农产品不易储藏,且受天气、病虫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最后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的主要是以分散经营为主,不便于管理。刘秀玲(2006)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使农户和企业形成网络结构。游军(2009)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控制各节点,将各环节连成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通过对上述学者的研究梳理,笔者得到以下结论:农产品供应链是一条以农产品为主体,从原材料的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的链,主体是农产品,而核心仍然是加工企业。

三、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评述

当前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理论分析等方面,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发展的过程、现存的组织模式、合作的机理模型及各环节上的利益分配机制为主。

1.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评述

生鲜农产品因其品种繁多,且易腐坏、不耐储藏等特性,其消费受地域、气候、文化习俗、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加上运输成本巨大,一直备受各国政府和相关学者的关注。汤鹏(2013)利用Stackelberg主从对策理论的优化模型,分析得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蒋侃(2006)以主要研究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在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中提出从服务水平、核心企业组织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协调利益一体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赵辛(2013)指出管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就有风险管理,需要依靠政府来制定科学的政策去进行宏观调控,保障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有效运行。谢若琪(2015)提出建立生鲜配送中心,加大生鲜农产品生产的建设、提升组织成员的素质,提高农民参与率等方式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李娇娇(2015)则通过引入实证案例,证明生鲜超市进军生鲜电商不失为农产品供应链优化一个好的机遇。

2.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优化评述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部分,精简供应链中物品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过程,通过控制物流服务、物流信息等合理化管理,尽可能的降低供应链成本,并且高效率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曾德强(2013)提出了以农产品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邱忠权(2010)则构建了可选的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模型,并在常温、冷链的此基础上扩展构建了有包装、存储条件可以选择的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模型。王蕾(2014)认为区域农产品物流系统优化需要综合考察,其主要从农产品物流体系主体优化、功能优化、平台优化三个方面对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进行了构建。李建伟(2011)认为应用物联网技术,能使供应链管理实现高度敏捷性和完全的集成化。

3.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优化评述

对于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任何节点企业,从产地到销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各环节进行管控,无疑是为农产品供应链上信息传递实现了优化。陈永平(2014)指出在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过程中,信息资源优化成为农产品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的重点。李梦蝶(2014)分析指出目前消费者对于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终端供应链供应商品并不满意,仍需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孙炜(2004)认为电子商务作为推进和实现农产品流通模式高级化和成熟化的重要手段,可以更好地进行农产品价值创造与转移,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利用网络信息实现优化。刘助忠(2015)研究指出,“互联网+”致力于“线上线下”优势流程的融合,希望通过集成优化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环节的供应链流程,加以融合“互联网+”,是解决农产品供应链流程优化的关键。孙开钊(2015)认为应顺应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大势,利用当前以电子商务、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创新供应链发展模式,切实际的给农民、涉农生产企业以及涉农零售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才是真正的实现整条供应链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增值。

四、结语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成果相对丰硕。近年来,农产品供应链在核心期刊、博硕论文等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研究数量越来越丰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虽然起步晚,但研究成果颇丰。但也有一些局限:第一,研究成果多表现在定性分析,而定量分析少,大多停留在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定性描述现状和问题、分析过程与机理、设计框架和模式等方面,结论一般为策略和政策建议,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定量分析的数据和结论相对较少。第二,农产品供应链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第三,对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优化多为理论模型或顶层设计,研究成果有待落实,在底层细节设计、实现系统实施的方面研究较少。第四,对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研究文献较少。

总之,农业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其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较大的研究价值。基于目前研究成果,顺应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大势,后续研究要立足于数据,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进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孙国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martinChristopher.logisticsandsupplychainmanagement[m].american:prenticeHall,4thedition,2010.

[3]艾伦・哈里森.物流管理与战略:通过供应链竞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李季芳.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6]金廷芳.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4:97-98.

[7]周静.物联网对农产品供应链竞争力提升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1-94.

[8]刘秀玲,戴蓬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6,5:183-187.

[9]游军.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10:99-102.

[10]汤鹏.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3,5:5-9.

[11]蒋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及其优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1:57-58.

[12]赵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3]谢若琪.山西省生鲜农产品“农超对接”供应链优化[D].太原理工大学,2015.

[14]李娇娇.农超对接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15]曾德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优化仿真[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

[16]邱忠权.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17]王蕾.基于供应链的新疆北疆农产品物流体系优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

[18]李建伟.物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1.

[19]陈永平.供应链信息资源优化及其价值创造能力提升[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

[20]李梦蝶.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优化策略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

[21]孙炜.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结构优化[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

[22]刘助忠.“互联网+”概念下的“o2o”型农产品供应链流程集成优化[J].求索,2015.

农业物联网市场研究篇9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研究状况

近十多年来,农业电子商务研究领域逐渐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这些研究中,针对农业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比较丰富。彭璧玉(2001)等学者提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在实践中形成了mtom模式、战略联盟模式、中介模式、会员模式;李兵(2006)认为目前我国农业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信息服务模式;万全亭(2007)认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应该着重发展B2C模式;莫宏建(2006)认为B2B是中国农业电子商务的主导模式。郭娜、刘东英(2009)认为我国B2B电子商务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买方集中模式、卖方集中模式、中立的网上交易市场模式,并认为近期内农产品网上交易的C2C模式不会成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仍然难以从全面和整体上反映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市场状况及发展模式,也鲜有针对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效率不高问题的理想解决方案。我国当前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是生产和消费环节信息难以衔接,存在成本制约和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因而很难体现出电子商务的真正优势。综合来看,虽然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三农”经济是大势所趋。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客户关系管理等先进技术都将在农业电子商务领域发挥作用。

农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以政府或行业组织为主体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提供服务和提供信息。通过短信服务平台、互联网以及国家农业部在全国推广的“三电合一”建设项目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面向“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将农业政策、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送到千家万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产品质量,最终达到促进流通、增加收入的目的。

(二)农民经纪人模式

以农业企业、农业组织或掌握农业信息技术的个人为代表的农民经纪人,作为分散经营的农户的电子商务人,对内联系、指导、组织或农户的网上经营,对外通过互联网和推广农产品和服务。农民经纪人通过对农户提供的农产品和服务进行组织和协调,成为农户与农业电子商务的中间桥梁。由于我国农村信息化条件的落后,农民一家一户进行信息交流的成本是相当大的,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上网难和缺少技术条件的问题,使分散的农户生产和销售变得相对集中,加强了信息的服务能力,使参与者能得到比较全面的相关交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信息的不对称性。

(三)电子商店模式

农产品电子商店模式是农户组织或小型农业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借助农业电子商务门户网站提供的网站平台,在互联网上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在网上推销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从事商品批发、零售业务,提供商品在线订货和在线服务等基本功能。农产品电子商店模式投资小、成本低、运营简便灵活,对设备、人员和技术的要求都较低,适合于农业合作社、农村联产承包户或小型农业企业等小型农业组织。

(四)电子商场模式

农产品电子商场模式是针对农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地域性特点显著、以区域服务为中心、通过区域“龙头”企业或农业组织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区域农产品的门户网站,整合当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各种农业资源,实现农业销售、加工、生产一体化经营,形成网上农产品和农业服务的批发零售市场,下联广大农户、上联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带动生产,深化加工,延展农产品销售空间和时间,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等综合功能。

(五)电子市场模式

农产品电子市场模式旨在建立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这种由大型农业企业或农业行业组织创办的包含农产品交易的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可通过购买、出售、拍卖等方式交易水产品、肉类、蔬菜、面类、大米等众多商品,以BtoB经营为主要模式,销售方是生产者、农协、经济联合会、批发商等,购买方是中间批发商、零售店、量贩店、加工业者等,服务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农产品电子市场模式下可以建立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等大型农产品交易平台,具有完善和强大的交易功能,各类农产品信息公开,信息标准统一,价格透明,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即可实现实时交易,大大削减了中间流通费用。

以电子商务链为核心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对于各种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在应用层面要使各种模式充分发挥作用、相互协调配合,就需要以电子商务链为核心将各种农业、农产品市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农业组织与由各级各类市场组成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业信息服务平接起来,三者形成三足鼎立态势,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换,并互相支撑、互相监督,保证农业和农产品信息及时准确的投放和交互。利用电子商务的手段,将这些农业和农产品信息电子化,对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及信用流的相互关联以电子商务链的展示与沟通、谈判与签约、物流与配送等环节的实际联系进行整合,可以有效降低商家与消费者沟通的成本,提高效率,节省社会资源,创造社会效益。以电子商务链为核心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建立以电子商务链为核心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框架,可以有效实现农产品和服务的电子商务应用。在这一框架下,包括各农户、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等的农业组织是农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得到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包括电子商店、电子商场和电子市场在内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是农产品和服务信息的和交易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承担着电子商务链中沟通与展示、谈判与签约的功能,并实现最终交易,是信息流和商流的主体。在农业组织内部,农户与农业企业、农民经纪人、农业合作社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委托关系的建立寻求最佳合作模式。银行与金融机构承担着支付结算功能,是资金流的主体,物流服务企业或部门承担着物流配送的功能,是物流的主体;Ca中心认证机构担负着信用保证功能,是信用流的主体。农产品中间商可以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从事农产品的批发、零售业务,并实现交易功能;农产品消费者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店或电子商场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得到信息流、信用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各环节的服务。考虑到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尚低及从事农产品流通工作的人员一般是户外和移动作业的特点,在以电子商务链为核心进行农业电子商务体系的整合过程中,在技术层面应该综合考虑到多种技术的采纳和对接,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平台搭建,要综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实现系统的集成,实现短信息、wap网与互联网信息的对接,让分散的农户、集贸市场的个体商户都能够简单便利的和收集农产品供求信息,打破农产品交易的地点和时空限制,无论在家、在田间地头、还是在集贸市场都能方便地进行交流和交易。建立以电子商务链为核心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应该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驱动、以企业为主体循序渐进。政府不仅要加强对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扶持,而且要引导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体系,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加强农业电子商务的宣传教育,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农业电子商务人才。我国现阶段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和市场培育:

(一)进一步完善和整合农产品信息化平台

由于农产品经营分散性的特点,农民的市场意识、信息意识、风险意识淡薄,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以及农民的信息获取成本较高等原因,都导致现有的农业网站和农产品交易平台所提供信息的受益对象非常有限。同时,农村市场信息采集困难重重,布点不尽规范,标准也不统一,指标体系不够完善。因此,进行农产品信息化平台的整合与开发十分必要。进行信息化平台整合,首先要整合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改进信息采集和信息手段,提高信息平台的交互能力。以现有农业系统信息采集渠道和采集点为基础,形成统一规范的市场供求与价格、科技、政策、生产、资源环境等信息采集系统。统一信息采集标准,调整信息结构,重点加强农村市场供求与价格、农业科技等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扩大信息量。其次要抓好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信息上网,扩大信息来源,引入竞争机制。此外,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加工、整理、分析,建设农产品信息大型数据库,重点解决各级数据库之间联网运行、资源共享的问题。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平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09年6月,中国农村手机网民人数达到5270万人,半年内农村手机网民占农村网民的比例提升了7.7个百分点,半年内净增用户1260万人,增长率为31.4%。对于经济发展滞后、网络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信息资源匮乏、农民互联网价值认知较低、网络应用尚浅的中国农村地区而言,手机已经成为农村网民上网的有益补充,成为广大农民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平台。鉴于农产品经营分散的特点,通过移动通讯技术将农户、中间商、农产品批发零售商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供求信息进行收集整合,通过数据标准化的方式将短信息、wap数据与互联网数据进行统一和标准化,将移动信息平台与互联网平台进行对接,会给农产品信息的采集与带来更多的方便,同时也会大大缩减农产品信息沟通的成本。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不仅可以使众多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及时了解农产品的信息和供应信息,同时也为更多农户的商业之路打开了更广阔的通道。将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主流模式,不失为一种节约投资、提高效率、符合行业特点的明智之举。

农业物联网市场研究篇10

美国是目前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工业革命早,农业生产集约化、自动化,农业经营产业化、组织化,农产品市场化运作、电子化交易,农业物流系统化,农业服务社会化、企业化,农业管理公开化、透明化,深入分析美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的特色对我国这方面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美国作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一大国,农业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美国政府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构建了以国家农业统计局、经济研究局、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农业市场服务局和外国农业局等五大政府信息机构为主体的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形成了完整、健全、规范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了强大的农业网络和丰富的数据资源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进行技术推广和在线应用。2007年,美国配有互联网接口的农场数量从2005年的51%上升到了55%;拥有计算机或租用计算机的农场数量从2005年的55%上升到了59%。美国农村高速上网日益普及,其中使用拨号上网的比例从2005年的69%下降到了目前的47%。aDSL、光缆、卫星和无线上网更加普及,aDSL上网人数已占农村网民的27%,比2005年增长了1倍,光缆、卫星和无线上网人数也增至7%。

——农业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了农业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共享。美国在农业数据资源采集及存储方面采取以政府为主体,构建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涉农信息数据中心(库),全面采集、整理、保存了与美国及国际有关的大量农业数据资源。以美国的aGnet系统为例:该系统是目前世界闻名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于1975年由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现有200多个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应用软件为开发者所有,覆盖美国46个州,联通美国农业部、15个州的农业署、36所大学和大量的农业企业。用户通过家中的电话、电视或微型计算机,再加上一个专门的装置,便可同主机连接并共享aGnet的数据和软件资源。此外,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生产的aGRiS,存有10万份以上的农业科技参考资料;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学府的研究摘要;全国作物品种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储存有60万份植物资源样品信息,可在全国范围内向育种家提供服务。另外,美国还有国家农业数据库(aGRiCoLa)、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数据库(noaa)、地质调查局数据库(USGS)等规模化、影响大的涉农信息数据中心(库)。这些数据库实行“完全与开放”的共享政策,给美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农业专家系统。ComaX/GoSSYm是美国最为成功的一个农业专家系统之一。该系统由美国农业部和全国棉花委员会于1986年10月研制成功,用于向棉花种植者推荐棉田管理措施。它是一个基于模型的专家系统,有一个模拟棉花生长发育过程和水分营养在土壤中传递过程的模型GoSSYm。该模型给出施肥、灌溉的日程表和落叶剂的合理施用方法,给出棉花生产最佳管理方案,已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和南卡罗来纳海滨等棉产区应用并获得巨大成功。在棉花收获时节,这些地区正值雨季。通过系统准确告知棉花成熟日期,农户可在雨季到来之前将棉花收获完毕,以获得最高的产量。近年来,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对ComaX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他们在最初阶段研制的CaLeX系统用于棉花的生产管理。该系统在加州的450个农场得以应用,称为CaLeX/Cotton。之后,他们又研制成功了用于桃园管理的CaLeX/peaCHeS,以及用于水稻生产管理的CaLeX/RiCe。其中,CaLeX/RiCe可以通过因特网从气象数据库和加州的农药数据库检索数据。

——计算机模拟决策系统。目前,美国已开发了一些计算机模拟决策系统,并用于农业生产,如:美国的作物模拟系统,除了模拟土壤水分变化、作物生长等,还可以模拟发芽日期等发育过程;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制了将作物模拟模型与GiS相耦合的农业和环境决策支持系统ae-GiS;夏威夷大学研制开发了DSSat系统,该系统可以综合管理作物、土壤和气候数据,利用模拟模型技术来评价不同管理措施,评估不同措施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此外,美国农业部的GpFaRm系统基于模拟模型,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生产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现代农业智能装备技术日趋成熟,逐步市场化运行。美国农业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已趋于成熟,农业装备迅速向大型、高速、复式作业、人机和谐与舒适性设计方向发展。多种定位变量作业智能型农业装备,如收获、播种、施肥、施药机械已进入国际市场。美国trimble公司的eZ-Guide系统和autoSteer系统能够实现农田作业过程的智能导航和自动驾驶;美国mid-tech公司的CenterLineGuidanceLightbar系统能够以直线和曲线方式导航,该公司作业控制和自动驾驶系统Fieldpilot可以根据需要配置成精准变量施肥、变量喷药等作业控制系统,同时实现作业工程的智能导航和自动驾驶;此外,Beelinetechnologies公司的Beeline系统也实现了自动驾驶功能,在北美的大型农场中得到应用和好评。相对于其他精准农业作业系统而言,农田作业导航系统技术应用简单明了,不需要进行事前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决策分析工作,而且全自动导航系统应用效果确定、明显,因而易于为从事规模化商业种植农户采用。从1995年起,一些地区农场开始采用装备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联合收割机。通过电子传感器和全球定位卫星,这些农机在收获季节可以不间断记录下几乎每平方米的产量及其他信息。农场就可以据此绘制出农场各地块产量的地图,从而剔除一些产量低的作物品种。1996年,美国有29%的农场服务商提供使用GpS的网络取样,到2002年已提高到50%。美国普度大学2007年的一项调查表明,76%的被调查者使用了精准农业技术,其中有64%的人使用了GpS导航系统,20%的人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航空影像数据,10%的人使用了GpS自动驾驶系统和土壤电导率测定系统。

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美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主要有4个主体构成:政府部门的农业信息收集系统;政府支持下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系统;融科研、生产、推广于一体的公司系统;以农场为主体的民间自我服务组织系统。

——政府部门的农业信息收集系统。美国农业部认为,如果大量的市场和生产信息不由政府部门来组织,就无法保证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真实性。所以,尽管有很多私人公司向社会市场信息,但农业部仍然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收集和官方的信息。美国农业部从1862年成立至今,已形成了庞大、完整、健全的信息体系,建立了手段先进和四通八达的全球电子信息网络。美国的农业信息体系由五大部门组成:①国家农业统计服务局及各州的农业统计办公室;②经济研究局;③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④农业市场服务局;⑤外国农业局。它们分别负责收集、处理和加工全美及全球农业信息,协调美国农业部的商品预测项目和遥感工作,提供市场研究报告、现状和经济统计数据和专题报告,为美国农业提供全面、准确、客观的官方农业信息和服务,以确保美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政府支持下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门:一是联邦农业部的农业研究服务,下设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国家农业图书馆。国家农业图书馆建有全国农业网站信息中心、农业数据库和技术标准库。二是以赠地大学为中心,与县合作推广体制。科研成果推广主要通过赠地大学与先合作建立的农业合作推广站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