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小型污水处理十篇农村小型污水处理十篇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05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篇1

1农村污水水质

1.1水质特点

农村污水中的污染物的浓度不断在进行变化,因农作物需要施肥,所以其氮、磷以及有机物的含量大于城市生活污水,因其水质波动较大所以可生化性较好,农村污水一般很少含有有物质和重金属。

1.2污水水量特点

农村污水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雨天和旱天农村污水的水量和水质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而且在农村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比较有规律,一般都是早上和晚上对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较大,白天较少,夜间几乎没有污水排放,污水量的变化较为规律、明显。

1.3对污水处理模式的选择

对农村污水进行处理的模式一般有三种,集中处理、分散处理以及接入市政管网。对于村庄规模大,地势较为简单的单村或者联村我们一般采用的是集中处理污水的方式;对于一些地势比较复杂,规模小且分散的村庄,我们可以采用分散处理的方法;对于距离市政污水管网小于3千米的村庄我们可以将其接入市政管网进行污水的处理。对污水处理方法的选择我们要注意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避免因选择方式不当出现污水处理不当的情况发生。

2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的几种技术

现阶段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的技术比较多,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工艺原理将其分为生物处理和自然处理这两大系统,下面笔者简单对小型污水处理的设备进行介绍。

2.1mBR处理工艺

mBR处理工艺即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是将生物处理工程与膜分离工程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小型污水处理方式,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为生物反应器和膜组件,它的主要特点就是高效、节能、节水。在进行污水处理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将污水经过预处理系统,然后进入到化粪池中,最后在进入膜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各种微生物的分解、发酵,最终得出高质量的水。

mBR处理工艺的基本流程为:原生活污水―预处理装置―化粪池―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膜技术是对农村污水进行mBR工艺处理的核心,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面积使用较小,结??紧促,节能高效,无需人工看管以及处理出的水质高等。其缺点是需要投资的资金比较多,在进行日常维护时需要耗费电能,而且mBR处理设备成本较高,所以只适合经济条件比较好而对水质要求很高的村庄进行使用。

2.2人工湿地处理工艺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是指在洼池中混合填充各种天然物质(碎石、沙砾)和土壤,然后让污水经过河床中的填充物或者河床的表面层,从而达到净化水污水的目的。在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处理污水时我们要在河床表面进行多年水生植物的种植(如芦苇、水葱、菖蒲等)。人工湿地处理工艺的主要构成部分有:人工湿地,预处理,阀门系统和出水调节,整个工艺管理起来较为容易,而且成本相对来说也很低廉,所以也被人们广泛的应用。但人工湿地处理工艺也会受到占地面积大这一因素的制约,比较适合有被废弃的沼泽地和废池塘的村庄进行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建设。

2.3无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工艺

无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工艺是指将农村污水收集到排水系统中,然后让其自动流入一级消化池中,利用产酸杆菌进行厌氧酸性发酵,将有机物进行降解,然后在让其进入二级消化池当中,利用甲烷菌进行碱性消化,将污水中的醇类物质和小分子有机物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在前两级的消化池中污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净化,可以说已经分解了一大半的污染物,但是还有小部分的污染物没有得到有效的分解,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将其在引入厌氧生物滤池中进行进一步的降解,在厌氧生物滤池中,污染物被好氧菌降解,保证了水的质量和含氧量。

无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工艺的主要流程为:污水收集―排水系统―一级消化池―二级消化池―甲烷菌消化―过滤―氧化―消毒―出水。无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工艺适合有高程落差条件的村庄,适合对较少量的污水进行处理,其优势是:无需专人管理,无需动力消耗,运行管理费用和造价低,因为地埋式污水管道可以直接埋入到地底,所以不会占据空间,也不用专门建设房屋用来对其进行保护和取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投入。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篇2

[关键词]人工湿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中图分类号]R123.3[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9-162-1

0前言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的社会经济也开始持续增长,但是在这一背景下,人们的活动强度,工业开发都给自然生态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根据农村经济水平产业格局以及居住环境来看,其主要的污水来源于生活污水。在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而进行随意排放。农村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氮,如果直接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从而降低水质和水体生物多样性,对水体生态和经济产生较大的危害[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应该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污水来源、发展水平等等。基于此,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可以成为新一代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和植物根系吸收来达到过滤和分解污染物,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符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特点,以其工艺简单,投资少、维护简便等优点,广泛适用于农村污水治理推广。

1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

1.1农村污水排放不集中。农村生活污水以洗衣、洗浴、冲厕所、洗涤其他各类物品为主,生活污水的主要成分为有机物、氮、磷,大量污水流入湖泊或者渗入地下水等水体中,则非常容易造成地面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1.2污水处理规模较小。在经济状况一般的农村地区,由于居住人口较少,经济水平不发达,人均排水量没有明确的指标,因此,污水处理规模较小,仅为3000/d左右,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污水处理则仅为500/d。从上述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模较小,建设尚需比较大的投资。

1.3管网铺设不健全。农村污水管道基本上还没有普及,铺设并不健全。如果想要每个农村的污水都能够连至污水处理厂,这个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经济、技术来解决。

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分析

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根据土地处理系统及水生植物处理污水的原理,当污水流过湿地系统时,系统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吸收分解,从而使水质得到净化[2]。从本质上来说,实现了土壤――微生物――植物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根据水流形式可以分工为表面流湿地(SFw)、潜流湿地(SSFw)、立式流湿地(VFw)。表面六师弟即污水在表面填料中漫流,植物茎基部生物膜可完成微生物水中的有机物的降解污。潜流湿地则是滤料层和植物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污水通过填料床植物根系进行处理。立式流湿地则结合了表面流和潜流湿地的特点。

3人工湿地在农村生活污水中的应用

近年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已经成为了新型的生态处理技术,并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治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中主要有生态滤床式处理技术、组合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复合型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

3.1生态滤床式处理技术。全村的污水在汇集后进入沉淀池沉淀,沉淀池中具有大量的厌氧细菌。之后由污水泵站的配水系统抽出洒在芦苇等职植物的生态滤床上。生态滤床是一般由砂石、粗砂、鹅卵石、石子依次摆放,并形成一层青苔状薄膜。滤床中的基质具有的吸附和过滤作用可过滤污水中的污染物。芦苇中的氧气可以有效分解污染物,从而将污水进行处理。

3.2组合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该污水处理技术可通过合建和分建的方式来对人工湿地和小区绿化结合,从而使得小区园林绿化。小区绿化中的种植物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形成小区绿化的组成部分,把绿化地、种植地、耕地等利用起来成为污水处理的的一部分。污水经人工湿地处理后可以直接排放到生态环境中。常见的组合方式为物理――生物――人工湿地。比如在广西市的新农村建设中,就积极采用此种污水处理技术,使得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3.3复合型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随着人们对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重视,更加符合当前污水处理的需要,研制出了复合型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这一处理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有着较强的净化污水的能力,该污水处理技术在处理后可达到一级的排放标准。另外,该技术的系统运行较为稳定,可作为集中处理污水和分散处理污水之用。复合型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的单位建设成本较低,适合农村污水处理之用,且日常运行维护只需要1-2名管理人员。

4小结

虽然我国大力倡导建设新农村,但是由于农村长期的经济欠发达,居民文化素质不高,资金、技术、人才等的储备不足,污水处理技术就显得比较被动。针对农村的污水处理特点来看,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村的资金、人才、维护等因素,尽可能地满足处理污水的功能。因此,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就比较适合,它能够有效地减少农村生活污水导致的污染,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篇3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农村生活污水包括洗涤、洗浴和厨房用废水及人、畜粪、尿和家禽养殖废水等,污染物主要以有机污染物为主,相对城镇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具有分散、污染物成分简单、易处理,水量变化大等特点。

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逐渐增加,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农村的环境令人担忧。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大部分村庄的排水设备缺乏,不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污水。89%的村庄的生活垃圾直接丢弃在住房前后、村内的池塘中,而且村里没有人对垃圾进行处置。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不仅对河流、池塘造成破坏,而且污染了村民的生存环境,严重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洗浴、厨房、冲厕以及农民养殖牲畜的粪便水。农村的污水处理率不高,污水分散分布,水量排放没有规则,污水中的有机物含量高,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不高。农村人口居住的较为分散,但是由于居民有很相似的生活规律,这就造成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流量白天要比早晚的少,夜间的排水量不大,数量变化较大。

2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选择

2.1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原则

针对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特点以及处理难点,在选择处理技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2.1.1因地制宜

在农村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必须要结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处理技术。农村地区的人口、地形、地质、气候以及经济水平等,因地域地理位置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在选用污水处理技术时,也应当因地制宜的选用合适的处理技术。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可采用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实现污水物的生物降解和氮、磷的生态去除,以降低污水处理能耗,节约建设、运行成本。此外,还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加强生活污水源头消减和尾水的回收利用。

2.1.2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变化很大。当污水排放量较小时,容易造成处理系统的资源浪费,污水排放量大时,容易超出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负荷,造成出水恶化,所以应尽量选择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的污水处理技术。

2.1.3管理简易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虽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在技g方面还存在欠缺。例如,在农村建设起处理生活污水的基础设施,由于专业技术的匮乏,使其在建成之后不能正常得以应用,更不要说能够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了。所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方法在选用时,一定要遵循管理简单容易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污水处理技术的作用。

2.1.4花费造价低

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针对生活污水处理并不重视,同时针对其成本造价也缺少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例如,很多农村地区在进行生活污水处理时,经常会选用好氧处理技术,但是该项处理技术运行所需的成本费用太高,因此势必会在应用时受到资金的限制。所以,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时,应尽可能选用花费造价低的处理技术,将污水处理的能量消耗降到最低。

2.1.5占地面积相对较小

农村地区虽然土地面积较广,但是对有些农村地区来说,大部分是山地,丘陵,可供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所用的土地较少,考虑到农村今后的发展,应节约土地,应考虑采用占地面积较小的污水处理工艺。

2.1.6无二次污染

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在使水质得到净化的同时,有时也会带来空气污染、蚊虫增多、化学药剂污染等其它环境问题,因而,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应尽量选择无二次污染或少二次污染的处理工艺。总体来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应结合农村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环境条件、管理水平综合考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必须符合经济、高效和简便易行的原则。

2.2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可大体上分为生物、生态技术两种,生物技术主要指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滤池法、化粪池法等,生态技术主要指氧化塘、人工湿地、土地渗滤等。针对农村土地稀少,生态处理方式受限的情况,许多学者提出了组合生态与生物处理方法的模式,经实践验证其不但处理效率高,而且占地面积小、能源消耗低,非常适用于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的处理。生物生态组合模式主要包括化粪池或沼气池+生态处理组合技术、化粪池或沼气池+生物处理组合技术、生物+生态深度处理组合技术三种形式。其中化粪池或沼气池对后续生态t艺往往只是起到一个预处理的作用,处理效果有限,负荷减低作用也有效,其往往不能有效达到减少系统占地面积大的问题。因此,通常所说的生态+生物组合技术中的生物技术往往指的是好氧生物技术,好氧生物技术主要有活性污泥法、SBR法、膜生物反应器法、生物滤池法、接触氧化法等。

3结语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对水质、水量波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这已经在很多实际工程运用中得到证实。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接触氧化法不仅能够处理高浓度生活污水,也能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另外,其所产生的剩余污泥较少,不需污泥回流,无污泥膨胀等问题。接触氧化法所具有的这些优点,使其对于土地资源比较紧张的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具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篇4

市住建委把农村社区“三上”工程作为重要任务,多措并举,强力推进。目前,已规划新型农村社区1818个,其中已建成256个,在建545个,今年新开工132个。全市有425个社区已经完成“三上”工程,预计年底将新增123个。

一、科学规划,借势发力,掀起农村社区“三上”工程建设新高潮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坚持“全域规划、五规一体、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原则,调整优化城镇布局,制定了全市农村社区“三上”工程建设“十二五”规划,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村社区“三上”工程建设的意见》,突出农村社区“三上”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二)做好结合文章。坚持与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相结合,一方面把小城镇作为城乡统筹的重要节点,也作为农村社区“三上”工程的重要支撑点,全市129个乡镇全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铺设燃气管道。另一方面,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和设计中,充分体现“三上”工程要求,重点抓好供水、供气、供暖设施和小型污水处理厂、垃圾收集站建设,积极推广应用管道天然气、秸秆气化、大中型沼气,集中建设的农村社区全部实施“三上”工程建设。

(三)加大资金投入。继续用好奖补资金、增减挂钩、信贷支持三大政策,吸引各类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会同市财政、国土部门下发文件,明确了农村社区“三上”工程资金分配使用办法,重点扶持沿河、沿路、沿线和重点部位“三线一部”农村社区“三上”工程建设。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力推动农村社区“三上”工程

(一)加快推进“气上楼”。实施“气化”战略,与中石油签署了天然气利用合作协议,形成优势叠加、互惠共赢、让利于民的运作模式,引资铺设县城、乡镇驻地天然气主管网,各乡镇建设镇域天然气管网及加气站,促进管道天然气进农户。目前,已新建天然气主管网1500公里,覆盖7县3区、3个开发区,97个乡镇,发展天然气居民用户49万户、商业用户682家、工业用户311家。到10月份,全市所有县区高压次高压管网实现贯通。

(二)重点实施“水治污”。进一步完善“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市累计投资21亿元,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6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65座,建设污水管网1071公里,污水集中处理规模达到89万吨/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3%。针对农村社区分散布局的实际,采取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污管网、自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采用生物降解处理技术等治污方式,努力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三)推动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全覆盖。以建全长效机制为重点,制定了以“三清五化”、“一池四改一利用”为内容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集中清理村庄露头丑、“脏乱差”。全市实现垃圾处理市场化物业化管理的农村社区有562个,已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31个,村居垃圾收集点4.1万处,配备垃圾清运车2063台,保洁队伍6715支、3.2万人。

三、技术支持,督导促进,保障农村社区“三上”工程顺利进行

一是大力推广新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能、节水、节地、治理污染的成熟技术和工艺,今年3月,召开了全市农村社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会,5家企业介绍了农村社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技术,1家企业介绍了地源热泵建设相关技术,促进了建设领域新技术的普及利用。

二是现场观摩推进。4月中旬,组织了全市小城镇建设现场观摩会,重点观摩新型农村社区和“三上工程”建设的新亮点。今后,将每2个月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加快推进农村社区“三上”工程。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篇5

1收集处理模式

根据处理规模可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处理划分为单户规模、多户规模和村庄规模,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单户生活污水的治理。从污水的产生、收集、处理及资源化的全过程考察,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有两种收集处理模式:一是黑灰水混合收集处理模式,二是黑灰水分离收集处理模式。

(1)黑灰水混合收集处理模式

黑灰水混合收集处理模式是将家庭产生的几种废水如厨房污水、洗衣污水、洗浴污水、冲厕污水等全部汇合在一起,混合收集、处理。这种收集处理模式主要存在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一般已实现自来水入村入户,冲水马桶等用水器具也普遍安装。该种方式以水作为载体,将粪便或厨余进行稀释和输送,省去了旱厕等黑水收集处理系统,比较卫生方便,受到农户的青睐。但是其缺点是用水量大大增加,忽略了黑水、灰水的资源化回用;另外黑水、灰水混合后处理难度加大。

(2)黑灰水分离收集处理模式

黑灰水分离收集处理模式是指在农户污染源产生点对黑水、灰水进行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及回收利用。该处理方式的优点是污染物从源头分开,可根据不同污染物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不需耗用大量的水输送粪便,不仅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降低了处理量和处理难度,也有利于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主要缺点是收集处理系统比较复杂,费用较高。

有专家提出,除了黑灰水需要分离处理外,黑水中的粪便和尿液也应进行分离处理,由此,基于尿液分离的源头控制卫生概念近年来在欧洲一些国家兴起,这不仅可有效回收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而且可简化后续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将尿液分离后直接、间接利用是目前欧洲一些国家(如瑞典、丹麦、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分散式污水处理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黑灰水分离收集处理模式以及粪便、尿液分离收集处理模式符合全过程环境管理理论的产生源控制优先原则,有利于节约用水、污水的资源化利用以及降低处理难度,是目前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的推荐模式。因此,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应尽量采用沼气池厕所、堆肥式、粪尿分集式等生态卫生厕所;在水冲厕所后,应采用沼气净化池和户用沼气池等方式处理粪便污水,产生的沼气应加以利用;尽量使用粪便与生活杂排水分离的新型生态排水处理系统;宜采用沼气池处理粪便,采用氧化塘、湿地、快速渗滤及一体化装置等技术处理生活杂排水;在没有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农村,不宜推广使用水冲厕所,避免造成污水直接集中排放,在上述地区应尽量使用非水冲式卫生厕所。

随着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冲厕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要实现黑灰水分离以及尿液粪便分离具有一定的困难,不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从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按灰水、黑水和灰黑混合水三种水质分别处理是比较现实合理的。

2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选择

(1)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原则

针对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的特点以及其处理的难点,在选择处理技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因地制宜

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弱,应充分利用农村的地形地势、可利用的水塘及废弃洼地,优先采用节能降耗、管理方便的生态处理技术,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系,可采用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实现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氮、磷的生态去除,以降低污水处理能耗,节约建设、运行成本。此外,还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加强生活污水的源头削减和尾水的回收利用。

②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变化很大。当污水排放量较小时,容易造成处理系统的资源浪费,污水排放量大时,容易超出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负荷,造成出水恶化,所以,应尽量选择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的污水处理技术。

③管理维护简单

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污水处理技术了解较少。复杂的污水处理系统操作复杂,农村居民可能由于知识有限而无法管理,这样装置出了问题后就可能无人修理、维护,进而退化、毁坏,失去净水功能。因此应选用运行管理简单,维护方便的污水处理工艺。

④低耗高效

由于大部分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费用主要来自政府的投资和支持,因此生活污水的处理应尽量选用造价较低、运行费用省、管理费用少的工艺。

⑤占地面积相对较小

农村地区虽然土地面积较广,但是对有些农村地区来说,大部分是山地、丘陵,可供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所用的土地很少,考虑到农村今后的发展,应节约土地。应考虑采用占地面积较小的污水处理工艺。

⑥无二次污染

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在使水质得到净化的同时,有时也会带来空气污染、蚊虫增多、化学药剂污染等其它环境问题,因而,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应尽量选择无二次污染或少二次污染的处理工艺。

总体来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应结合农村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环境条件、管理水平综合考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必须符合经济、高效和简便易行的原则。

(2)农村单户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比选

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可大体上分为生物、生态技术两种,生物技术主要指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滤池法、化粪池法等,生态技术主要指氧化塘、人工湿地、土地渗滤等。

针对农村土地稀少,生态处理方式受限的情况,许多学者提出了组合生态与生物处理方法的模式,经实践验证其不但处理效率高,而且占地面积小、能源消耗低,非常适用于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的处理。生物生态组合模式主要包括化粪池或沼气池+生态处理组合技术、化粪池或沼气池+生物处理组合技术、生物+生态深度处理组合技术三种形式。其中化粪池或沼气池对后续生态工艺往往只是起到一个预处理的作用,处理效果有限,负荷减低作用也有效,其往往不能有效达到减少系统占地面积大的问题。因此,通常所说的生态+生物组合技术中的生物技术往往指的是好氧生物技术,好氧生物技术主要有活性污泥法、SBR法、膜生物反应器法、生物滤池法、接触氧化法等。

在大城市中,a2o工艺、膜生物反应器、SBR等工艺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a2o工艺能耗较高、对管理水平要求也高,另外其抗冲击负荷能力有限,易产生污泥膨胀等问题,使它不适合水质水量变化都非常大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膜生物反应器法处理效果较好,但是价格非常昂贵,此外其容易发生膜堵塞,需要定期更换,农村地区由于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其维护是一个大问题;SBR法的一个突出缺点是自动化控制要求较高,同膜生物反应器一样,在农村地区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生物滤池法由于能耗低、运行简单、无废弃污泥问题等特点被有些学者推荐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但是生物滤池法也有它的缺点,例如供氧条件较差,填料易堵塞,易滋生蚊蝇等,另外其抗冲击负荷能力也比较差,这影响了它对水质水量变化大的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的处理。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对水质、水量波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这已经在很多实际工程运用中得到证实。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接触氧化法不仅能够处理高浓度生活污水,也能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另外,其所产生的剩余污泥较少,不需污泥回流,无污泥膨胀等问题。接触氧化法所具有的这些优点,使其对于土地资源比较紧张的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具有一定的优势。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篇6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可行模式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3.247

1我国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来源及特点

1.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我们知道,农村的生活污水居民日常生活用水,不仅包括洗衣做饭产生的废水,还包括厕所产生的污水等。另外,学校政府和医院的排放污水的重要来源。农民养殖的畜禽粪便也是一个重要来源之一。据有关数据统计表明,我国的行政村数量达到了六十三万多,由于排水渠道系统的缺乏,农村的生活污水被大量直接排放。在农村中,生活污水随意倾倒和漫流的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只有一少部分的村庄有排水明渠的建设,但往往是雨水和污水共用的,这也就导致了流域地表水污染逐渐变得越来越严重了,农村水环境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根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的饮用水不符合标准的农村覆盖人口达到了三亿多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通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我们可得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不力,较为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的生态和生产安全。

1.2农村生活污水特点

1.2.1生活污水总量大,每年都在递增

在我国人口中,农村人口的比例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49.68%,农村人口是50.32%。根据人均用水定额来计算,农村的生产生活污水量数量巨大,由此可见,农村生活污水的量是巨大的。并且,在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提高之后,生活习惯也在逐渐地发生改变。随着洗浴设施和卫生厕所的普及,农村生活的污水量会大大增加。

1.2.2水质、水量波动大

农村生活的污水量跟生活习惯、生活水平乃至季节有很大的关联性。总的来讲,农村生活污水存在水质和水量不稳定的现象。并且,对于不同时段而言,水质的差别非常大。比如,在做饭时间,有机物含量高,污水中的合成洗涤剂比较多,其中的细菌病毒也很多。除此之外,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变化非常大,在一年四季中,水量的差别较大,比如夏季的用水量比其他季节要多一些。最后,每天的用水量也有所差别,白天的排水量往往比夜间的排水量要大一些。

1.2.3面广且分散

我国农村分布较广,且缺乏排水收集系统,收集难度大生活污水多为无组织排放,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率低。

2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在不同的农村,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也不同,所以没有哪一种污水处理模式具有普适性。我国环保部门曾经指出,要对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处理从源头上抓起,对污染进行控制,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在分散处理的过程中,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2.1接入市政管网处理模式

对于城郊的农村而言,若该农村距离市政污水管网比较近,且地形满足条件,那么可让农村污水流进入市政管网。通过把村镇生活污水收集起来,把村镇污水跟城市污水一起进行处理。使用该模式处理农村污水的优势有很多,比如,投资费用少,建设时间段,效果比较快等特征。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城郊地区的农村。

2.2村镇集中处理模式

对于人口比较密集的村镇,可建设中小型的污水处理站,把污水集中起来进行处理。在对污水集中处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用自然处理工艺,还可以使用生物处理工艺。在生物处理工艺中,可通过好氧生物处理系统和厌氧生物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2.3分散处理模式

对于散户收集的污水,可通过建设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水就地回用或排放。适用于人口分布分散、地形复杂,这种分散式的处理方法其实是不适合集中收集的农村地区的,例如我国西北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3小结

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农村地区流域污染改善问题。通过大量实践发现,农村污水处理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其模式不是固定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仰斌,张国华,谢崇宝.我国农村生活排水现状及处理对策建议[J].中国水利,2008(03):51-53.

[2]李旭东,周琪,黄翔峰等.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J].水处理技术,2006,32(06):61-64.

[3]唐晶,挝武,吴琦平等.生物、生态组合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8,24(17):1-4.

[4]陈琳,刘杰,纪荣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对策研究.污染防治技术,2012,04,25(02):53-54.

[5]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庄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指南[m]:2009版,2009(12).

[6]傅阳,纪荣平.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2011,24(02):39-41.

[7]张家炜,周志勤.浅析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适用技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136(01):95-99.

[8]张国伟.适用于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的探讨[J].西南给排水,2010,32(05):13-17.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篇7

农村环境污染不像工业污染那样易发现易治理,而如果扼制不住“小污染”必将变成“大污染”,因而,我们要着重干好如下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俗话说“惟有净土,才有洁食”。我们要以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提高农药、化肥、有机肥的有效利用率,大力发展有机、绿色生态农业,确保“米袋子、菜篮子”食品安全。加大农村环保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的理念;同时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以“环境怡人、村镇宜居”理念,充实“村容整洁”主题,让农村的村容整洁起来,乡风文明起来,居住环境宜人起来。

二是构建保障机制,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建立遏制粗放型经济增长的体系,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染源隔离工程等;大力推广平衡施肥、精量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用肥的效率;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关闭、取缔禁养区内的养殖企业,加强对畜禽养殖企业的监管。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篇8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污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tU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2-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而面源污染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在我国一直被忽略,近几年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的加剧,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被逐步提上日程。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农村生活治理现状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是村庄整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活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是农村水源地潜在的安全隐患,还会加剧淡水资源的危机,使耕地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危害农民的生存发展。因此,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治理与资源化利用,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我国各个地区对生活污水的治理向来重视,尤其江浙地区,从早期的“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到现在的“清水治污”“污水共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向来是重要组成部分。

1.2农村生活治理存在的问题

1.2.1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普遍存在

农户生活污水没有纳管治理,导致生活污水绝大部分不经任何治理,直接排入了河道或经化粪池简单治理后渗入地下,严重污染河水和井水,致使一些河道和水塘成了天然的集污池。由于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或者排污沟渠堵塞,造成污水横溢,严重影响居住环境。随着农村居住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产生量呈快速增大趋势,这将给当地地表水环境质量带来严重的危害。

1.2.2现状复杂实施难度大

农村村庄不像城市小区比较规整,一些村庄农居密集,村道较窄,导致在管网铺设时,管路走向复杂,开挖水泥路面较多,涉及农户数也较多,村干部有畏难情绪,部分村民不愿意配合。同时多数农户化粪池安装不规范而且是渗漏的需要改造,但改造难度又很大,而且有的农户化粪池位于主房下面,根本无法改造。有些地区又处城市化不断推进过程中,市政路网管网实施时间上不确定,少部分村庄正在计划新农居点建设,给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带来不确定性和衔接上的复杂性。

1.2.3施工质量监管有待加强

从这几年的项目建设情况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设计、施工单位差次不齐,设计不到位、工程随意变更、监理职责不发挥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区、镇街、村三级又没有足够的专业力量,工程质量监管力量相对薄弱,造成工程进度和质量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治理效果达不到规范要求。

1.2.4长效管护机制有待建立

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已经建成的污水治理设施普遍没有专门的管护人员,也没有相应的经费保障,设施设备缺乏管理和维护,造成污水不能正常收集,处理池不能正常运转。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探讨

2.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原则

2.1.1集中优先的原则

满足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接入要求的村庄,农村生活污水宜优先纳入城镇污水管网收集系统,集中治理。

2.1.2因地制宜的原则

对人口规模较大、集聚程度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宜通过铺设污水管道集中收集,采用生态治理、常规生物治理等无动力或微动力治理技术进行治理。对人口规模较小、居住较为分散、地形地貌复杂的村庄,宜就地就近分散治理。

2.1.3经济实用的原则

在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工艺时,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常住人口、产生污水的实际规模和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等,选择技术成熟可靠,投资小,能耗低,并且适合农村特点的污水治理技术。

2.1.4维护简便的原则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从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专业人员少、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低,因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选择应特别注重方便管理、操作简单、运行稳定,易于普及、推广和应用。

2.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选择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采取三种模式:一是进厂处理模式(纳市政管网);二是集中治理模式(自建污水处理站);三是农户分散治理模式。

2.2.1进厂治理模式

将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且具备施工条件的农村生活污水接入市政管网统一治理,即村庄内所有农户污水经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后,统一接入邻近市政污水管网,利用城镇污水治理厂统一治理。该模式具有投资省、施工周期短、见效快、统一管理方便等特点。不仅节省农村地区污水治理设施的投资,且交由城镇污水治理厂一并治理,具有良好的污水治理效果以及运行管理保障。

2.2.2集中治理模式

主要针对相对集中居住的中心村、集居区域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建设配套管网收集系统,将农户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建设污水治理设施治理村庄生活污水,该模式是农村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

2.2.3分散治理模式

将农户污水进行联户或独户收集后单独治理,该治理模式具有布局灵活、节约管网铺设成本、施工简单等特点,适用于农户居住分散、地形条件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要技术

3.1“微动力厌氧好氧+景观绿地”治理技术

(1)治理规模:该治理工艺利用生态系统治理的方法来净化污水,仅需微动力或少动力,运行成本较低,管理相对简便,同时兼具美化环境的效果。该模式适宜大型分散式污水治理,污水量可为50-200t/d,服务人口约为250-1000人,60-250户。(2)工艺流程:污水格栅微动力厌氧好氧池沉淀池景观绿地排放。(3)工艺说明:①生活污水经格栅自流进入厌氧水解池,利用厌氧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池内部分区域设有高效生物填料,强化厌氧生化治理效果。②微动力好氧池利用微动力设备引入空气,在池内形成好氧状态,利用好氧微生物的净化功能,实现对污水中某些小分子有机物以及氨氮的去除,大幅度降低废水的CoD、BoD、nH3-n等指标。③微动力厌氧好氧生化治理系统后设置景观绿地,充分利用植物根系的吸附、拦截、吸收、降解等净化功能,实现对污水的精细治理,有效降低污水的各项污染物指标,确保污水达标排放。④工艺流程中,微动力厌氧好氧池生化系统仅产生少量污泥,可定期清理。⑤整个污水治理系统采用稳定可靠的自动控制系统,维护工作量少而简便。(4)技术特点:该技术将微动力厌氧好氧污水治理技术与景观建设相结合,与纯粹的生态治理工艺相比,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治理效果稳定可靠;运行成本低,污泥产生量少,维护简便,景观绿地可美化周边环境,二次污染少。

3.2“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治理技术

(1)治理规模:该治理工艺是采用厌氧发酵技术和兼性生物过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厌氧和兼性厌氧的条件下将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转化成CH4、Co2和水,达到净化治理生活污水的目的。该模式适宜小型分散式污水治理,污水量宜20-50t/d,服务人口约100-250人,25-60户。(2)工艺流程:污水格栅前治理区(厌氧发酵)后治理区(生物滤池)排放。(3)工艺说明:①生活污水经格栅自流进入前治理区(厌氧发酵),该区分为两节,进行厌氧分解、泥水分离,污泥沉积于池底进行腐化分解;池内悬挂弹性填料,强化厌氧接触效果。②污水从前治理区自流进入后治理区(生物滤池),设计成矩形折流式生物滤池,分成4格,每格水头差20cm,污水从下向上串联折流通过滤床,污水通过滤膜上好氧、兼性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进一步降解污染物质。池中滤料选用石灰石碎石,1、2两格为粗滤料,第3格为中滤料,第4格为细滤料。③沼气池为密闭池,池顶设活动盖板和蓄水圈、盖板两道顶盖,活动盖板上有沼气导管,可将沼气用塑料软管引出。在出水管上端部位布置进气管(进口设防护罩),使池内水面与大气相通,保证好氧和兼性微生物的降解效果。(4)技术特点:该技术将厌氧好氧污水治理技术与农村沼气能源相结合,治理效果稳定可靠;运行成本低,维护简便,二次污染少。

3.3“地埋式无动力厌氧治理”治理技术

(1)治理规模:该治理工艺是在普通化粪池上加以改造形成的。其治理工艺也是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有机质发酵、分解作用,达到污水的净化。该模式适宜小型分散式污水治理,污水量宜50-150t/d,服务人口约200-500人,50-100户。(2)工艺流程:污水格栅多级厌氧接触生化排放。(3)工艺说明:内部设一、二级沉淀池,三级生物降解池。内部布满了宜于微生物生长的生物载体,组成多级生物治理装置。微生物附着于载体的表面生长,生活污水首先进入一沉池,经初步沉淀和水解后,通过污水管进入二沉池,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得以再次沉分解,然后进入三级生化池,污水在此进行化粪作用并借助于废水中所含粪便中的大量微生物的作用,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微生物的接种和驯化培养。从而实现厌氧或缺氧条件下对废水的有效治理,进行酸化降解之后澄清出水。(4)技术特点:该技术利用厌氧好氧污水治理技术,治理效果稳定可靠,生化效率高,占地面积少,节约土地资源,运行成本低,维护简便,二次污染少。

3.4“厌氧生化池+生态小湿地”治理技术

(1)工艺流程:生活污水厌氧生化池生态小湿地过滤排放。(2)工艺说明:该技术适用于居民住宅比较分散,生活污水集中治理难度大的单户生活污水治理。该技术将传统的厌氧生化工艺如三格式化粪池,或其它厌氧生化工艺与生态小湿地相结合,利用厌氧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悬浮物,然后利用生态小湿地植物根系的吸附、拦截、吸收、降解等净化功能,并利用小湿地内部填充的滤料对污水进一步过滤治理。(3)治理规模:本技术可用于散户小型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治理水量在1-2m3/d,服务范围为2-3户。(4)技术特点:将传统的厌氧生化工艺如三格式化粪池,或其它厌氧工艺与生态小湿地相结合。只须定期清掏厌氧池内的污泥,无动力消耗,基本免维护,不需要运行成本。

4.结语

随着目前各地政府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越来越重视,农村老百姓的环保意识越来越高,各地也开展了很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专项行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生活污水将会得到彻底处理,还农村一副青山绿水的美丽画卷。

参考文献

[1]张鑫,付永胜,范兴建,等.农村生活污水排放规律及处理方法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8,8;139-142.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也开始向农村蔓延,并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一项现实而严峻的课题。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我们构建生态新农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们只有切实解决好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才能使农村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针对很多农村环境污染的情况,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可行的防治对策,并得到认真落实,以防农村经济的发展重蹈城市发展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这样才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我国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心肿瘤死亡率逐年上升,等等。

与城市系统、严密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欠缺。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规划在农村难见身影,致使农村环境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越来越大。农村环境污染可分为生活、生产、工业三大污染。从生活污染来看,由于农村很少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再加上农民意识的缺乏,生活垃圾随手乱扔,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从生产污染来看,农民在使用化肥、农药上缺乏科学性,流失的化肥、农药和随手扔掉的农药瓶,很容易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从工业污染来看,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城镇的环保门槛也越来越高,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很难在城镇立足,于是转向广阔的农村,也正因此,农村的环境正在不断恶化。

随着以使用机械、农药、化肥为基础的特征的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及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兴起,使得农村的环境问题变得异常严峻,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今年来曾先后多次召开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专项工作会议,部署和研究解决这一难题。然而由于农村环境问题具有影响因素多、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大等特点,因此短时间难以见成效,因此迫切需要加大这一领域的研究。本实践团队在系统地分析了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后,探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和农民环境意识现状,以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1.1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1.1.1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由于目前我国处于依靠农药、化肥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发展阶段,据统计目前全国农药用量达140万吨,其中杀虫剂70%,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而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品种占70%。化肥的施用量为4700万吨左右,有机肥施用量仅占肥料施用总量的25%。由于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35%,绝大部分挥发到空气中或从排水沟渠流失,因而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气污染,进而通过呼吸或食物链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湖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较大,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农药、化肥对农作物的增产有很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使用,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据统计,2000年全省农药的使用量达861吨,很多农药、化肥中含有重金属,造成水源的严重污染,同时化肥的使用导致田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反过来又促使施用量增加,造成恶性循环。

1.1.2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已近4万多家,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类粪便约27亿吨,CoD(化学耗氧量)产生量6900多万吨,是全国工业和城市CoD排放量的4倍多,已经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然而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水平还很低,一些地区养殖规模远远超过环境容量,且种养分离现象严重,大量畜禽粪便无法就近还田,而是直接排到土壤、河道中。由于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因此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土壤、河道中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水源的污染危害极大。

长株潭地区农村水源丰富,但不合理的使用和欠缺保护,造成很多水源的严重污染。调研过程中据村民介绍,很多村民将家中的生活污水、畜禽的粪便随意排到农田和水沟里,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原本清澈见底的水成了酱紫色的污水,下雨天,粪便、卫生纸和卫生巾等到处都是;村民下田时,皮肤常常发痒难受。

1.1.3农用薄膜的大量使用

大量使用农用薄膜已成为一项农业常规技术。我国农膜使用面积已突破亿亩,年残留量高达45万吨。大部分农膜不易分解,不但破坏了土壤结构,阻碍了作物根系对水的吸收和生长发育,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地下水难以下渗,而且残膜在分解过程中分析出铅、锡、钛酸酯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造成新的土壤环境污染。

2000年全省农膜使用量达446吨,2004年单位耕地面积农膜使用量8.44Kg/m2。农膜除了残留在耕地中,造成土质的污染外,废弃堆积情况随处可见,遇风雨天气,便在空中乱飞,挂在输电线、建筑物等上面,严重影响了农村面貌。

1.1.4秸秆焚烧

在历史上,我国秸秆多作为替代薪柴使用,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煤炭、液化气等开始作为农村燃料代替了秸秆。此外,以秸秆为原料的小造纸厂全部被取消,也使大量秸秆成为无用废弃物。我国每年秸秆产量为7亿吨,其中有约40%未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利用,又无处存放,压占大量土地,所以农民只有一烧了之。每年夏秋两季就会出现焚烧秸秆的现象。秸秆焚烧时所产生的烟尘,降低了大气环境质量,还造成了航空、铁路、公路的交通事故。

1.2农村生活污染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现在还基本处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现状。全国约4万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没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处理还处于空白。据初步调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2.8亿吨,露天碓房量超过30%,平均处理率为20%左右,绝大部分生活垃圾未经处理,不仅成为蚊蝇的孳生地,也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要的面源污染。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年产生量90多亿吨,平均处理率15%左右,其他均就近排往农舍附近的沟渠,因此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很大。

1.3乡镇企业污染

随着城市污染那你控制力度的加强,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增加,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由于进入乡镇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建材等少数产业和土法炼磺、炼焦等落后技术上,大多数设备相对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再加上监督管理不力以及企业的环保意识较差等原因,因而环境污染严重。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16.7万平方千米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7.5%。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乡镇企业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占全国三废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1%、67%和89%,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长株潭地区是我国重点开发的经济区之一,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小型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将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乡镇企业并没有很有效的三废处理措施,还有相当一部分直接将废弃物排入附近的河道或堆积在农田旁,在一些乡镇的工业园区,远远就可以问道一股刺鼻的味道。在对附近的村民的采访中,村民对此喜忧参半,一方面,乡镇企业给很多村民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大家坦言环境已大不如前,农作物的产量没法保证,而人畜也只能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中。

2.防治对策

2.1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

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还很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环境保护缺乏迫切的要求和污染后果的危机感,因此人为地、随性地破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做好几个方面:一是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二是要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三是要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2.2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要解决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就必须落实好资金,纵观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来解决资金问题。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均按照一定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投入资金的制度安排,研究制定乡镇和村庄两级投入制度。其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筹集的资金要优先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按照中心镇、一般乡镇、村庄区域区分,制定不同标准,分类组织实施。把农村垃圾处理等纳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投资建设,采取村收集、镇中转、失去处置的运行机制,解决好农村生活垃圾随处乱倒的陋习。二是建设中心镇和重点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防止城镇污水污染。从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情况看,城镇工业、生活污水处理后一般能够满足农灌用水的要求,既能防止污染水环境,也能够节约水资源。

从湘潭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得知,2008年,湘潭市开始向国家环保部争取中央农村环保资金,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当年,成功争取到资金77万元,对岳塘区板塘乡摇钱村进行了环境整治;2009年,争取到272万元,分别对湘潭县白石镇潭口村、韶山市清溪镇清溪村、湘乡市棋梓镇鹅石村进行了环境整治;2010年,争取到1700万元,对湘乡市和韶山市的农村环境进行了整治。

2.3依靠科技力量,大力发展新型农业

要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相结合,采取秸秆还田、作物倒茬轮作和生物固氮等措施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力。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倡和推广使用有机肥料。逐步取消关闭小型饲养场,支持创办规模化的畜禽饲养场,采用科学化的排污治理手段。把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能耗低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这样及解决面源污染问题,又带来经济效益,使农业经济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从株洲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全市有养猪户约20万户,年存栏规模500头以上的养殖场123家,其中2000头以上的11家。规模在2000头的养殖场在2009年6月前已完成治理;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已于2010年6月前完成治理。

在整治的同时,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市农办每年争取国债资金1000万元,利用养殖污水粪便建沼气池,,每家农户补助1200元,每年建设沼气池8000余个。畜牧部门还在三年内争取到3600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养猪小区的栏舍建设,2008年改进完善规模养殖小区(场)76个,2009年再度改良小区(场)65个。

2.4健全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篇10

关键词:农村环境,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污水,处理新技术

前言:

目前,我国共有300多万个村庄,56万个行政村,4万多个建制镇和乡集镇,农村地区的户籍人口近10亿。农村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发展、资源利用的日益扩大、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乡镇工业、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畜禽养殖、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也逐渐加剧,农村环境形势已不容乐观,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突出而又艰巨的任务。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多、村庄分布散、经济力薄弱,加上长期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不足,使得农村生活环境长期处于较差水平,更加忽视了农村污水处理问题。在过去,污水经过水渠、河道、涝池,会在天然水体自净过程下达到无害效果,可是在社会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污水的成分已经变得复杂,天然的水渠、河道、涝池已经不能完全将污水无害,反而被污染。如果不采取新的处理办法,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农村污水处理迫在眉睫,但是我国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发展状况参差不齐,社会结构错综复杂,村庄治理的起点不同,标准有高有低,发展有快有慢,总体规模大,以目前的国情和国力,不可同步推进污水处理建设,将所有村庄、所有项目都一次性完成,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具体办法,逐步实施污水处理工程,使农村污水得到良好的处理。我们要探索污染治理方法,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农村污水处理新技术方面大有可为。

一、农村污水的概念及其特点

农村污水是指农村地区居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污水。具体范围包括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两个方面。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居民生活过程中厕所排放的污水、洗浴、洗衣服和厨房污水等。农村生产污水是指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

农村污水的主要特点包括:(1)农村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污水的混合体,基本上不含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可生化性好,但水质水量变化较大;(2)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大部分没有排水管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难度较大。

二、农村污水处理的新技术及应用

1.蚯蚓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技术

这项技术是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苏东辉等人提出的,适用于50户~300户的集中型农户的污水处理系统,现已经在太湖流域农村建立了示范工程。该示范工程将农户现有的化粪池改造后,或直接加以利用,用强化沟替代农户的沟渠或排污管,出水进蚯蚓生态滤池。该技术运用到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中,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和管理成本低,不需专业技术维护,占地面积小,可推广性强,适用于广大农村地区。目前,在环太湖、云贵、河南、安徽等地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滤池主要由布水装置、生态滤床和排水装置三部分组成。生态滤床从下层依次往上是:大石头(鹅卵石,直径4cm~7cm),小石头(直径1cm~3cm),沙子和土壤层,此层也可以是蚓粪层,是蚯蚓活动的主要场所,土壤上面可以种植一些植物。根据工程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此系统很适合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2.高效藻类稳定塘处理技术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swald提出并发展的高效藻类塘,是对传统稳定塘的改进,其充分利用菌藻共生关系,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正因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藻类产生的氧气,塘内的一级降解动力学常数值比较大,故称之为高效藻类塘。高效藻类塘的优点:较传统的稳定塘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小;建设容易,维护简便,基建投资少。若高效藻类塘后接的是高等水生生物塘,则其中的水生生物不但可以除藻,降低出水的SS,而且能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氮磷,同时收割的高等水生植物可以作为优良的饲料和肥料。缺点:它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温度影响生物的组成、营养物的需求、新陈代谢的特点和反应速率;pH影响生物的适应能力、离子输送和新陈代谢的速率;水体对光的吸收特性取决于4个方面:水体特性、腐殖质、藻类和非生物性的悬浮物;气温过高或较低时,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处理效果。国内的陈鹏和许春华对高效藻类塘进行中试研究,表明高效藻类塘CoD去除率75%,BoD去除率60%左右,氨氮去除率高达91.6%,总磷平均去除率为50%左右,该技术适合在阳光充沛、气候温暖的地区推广。

3.“FiLteR”(菲儿脱)污水处理系统

澳大利亚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专家于近几年提出一种“过滤、土地处理与暗管排水相结合的污水再利用系统”,称之为“菲儿脱”高效、持续性污水灌溉新技术,主要是利用污水进行农作物灌溉,通过灌溉土地处理后,再用地下暗管将其汇集和排出。澳大利亚CSiRo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和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合作,在天津市武清县建立试验区,灌溉小麦。试验表明:总磷去除率97%~99%,总氮的去除率达82%~86%,BoD的去除率为93%,CoD的去除率为75%~86%。

4.日本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日本农村污水处理协会研究了一系列适合于农村城镇中应用的污水处理设备。设计了JaRUS模式的15种不同型号的污水处理装置,主要采用物理、化学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处理过程,取得了很好效果。这15种不同型号的处理装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采用生物膜法,污水通过塑料制成的滤层,上面附有微生物。通过生物膜后可使污水中的BoD下降到20mg/L以下,SS下降到50mg/L以下,总氮含量在20mg/L以下。另一类为采用浮游生物法,是通过漂浮在污水中的微生物氧化作用,可使BoD下降到10mg/L以下,SS下降到15mg/L~50mg/L,CoD下降到50mg/L以下,总氮下降到10mg/L~15mg/L以下,总磷下降到1.0mg/L以下。该污水处理装置体积小、成本低、操作运行简单,适用于农村。一般每1000人建立一个污水处理厂,最大处理量10000人左右的污水,处理后的污水水质稳定,大多灌溉水稻或果园,或将其排入灌排渠道,稀释后再灌溉农作物。

5.生态厕所技术

生态厕所最早见于日本,是在座便器下方建造一个长方形池,池内填充锯木屑作为载体,并辅以较小的动力搅拌,借助于好氧微生物的放热发酵,将排泄物转化为无臭味的气体(水和Co2)和较干燥的有机肥。生态厕所不需要用水,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厕所内无臭味,不需要淘厕所;有机肥回用部分解决了化肥施用过多的问题,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

6.活化器生态处理技术

活化器生态系统最早出现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用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其技术基础是活化技术,利用动植物和细菌同时对污水进行处理。其处理过程为:污水进入封闭在地下的无氧箱,空气由底孔吹入,在氨氮和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为硝化物;然后进入生物综合池,池中的藻类、单细胞有机体等一系列丰富的生物混合体,将对水中的营养物继续分解;最后流经湿地,通过植物根系作用及沙石的过滤,硝化物在此转变为氮气,污水得到净化。该系统基本上是一模拟自然的过程,在河滩、池塘和沼泽等湿地间实现废物循环再利用,有占地少、费用低、美观耐用等特点。

7.“生物+生态”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

东南大学李先宁等人,针对低成本处理、高氮磷去除要求,在江苏省宜兴市大浦镇沿太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区14个村,具有明显的冬冷夏热气候特征等条件下,采用生物和生态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以开发和研究“厌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技术”3项污水处理核心技术为中心,结合7项辅助技术,把污水处理与农村村落微环境生态修复、生态堤岸净化、农田灌溉回用和景观用水需求等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把在示范区复杂条件下研发的针对性较强的各单项技术,根据不同实际条件进行优化组合与系统化,形成适合河网区农村生活污水和初期地表径流的“生物+生态”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的集成系统。该系统操作简便,能耗低,而且厌氧、接触氧化和人工湿地都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出水效果也较好,适合在有一定高度差的南方农村使用。组合工艺中接触氧化池最佳停留时间为18.7h,对分散的农村生活污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实验水质下,CoD、tp、tn的平均去除效率可达60.4%、73.5%、83.9%,出水平均浓度为37.88mg/L、0.36mg/L、5.28mg/L,均能达到或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的一级a类标准。

三、展望

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高,与此相比,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处理能力十分有限。鉴于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对当前国家减排战略、新农村建设及改善农村地区水环境质量等的重要意义,预计下阶段小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将成为下阶段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尽管在推行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从我国城镇污水处理领域的发展以及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是未来我国污水处理发展的重要领域。

四、结语

我国广大农村与大中城市相比具备发展生态工程的独特条件,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灌排渠道以及小城镇附近的废地、荒地、废塘、洼地或沼泽地、滩涂等来发展各种生态处理系统。在污水处理上应因地制宜地将处理与利用相结合,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进而实现水体的良性循环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的广阔发展,对改善农村水环境、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五、参考文献

[1]孔繁翔.环境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