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校合作基本要求十篇家校合作基本要求十篇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5:30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篇1

协同创新高校基本要求创新能力协同合作关于协同创新,多见于国内外的论文报告,也曾以指导理念的形式纳入地方或行业规划。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协同创新是指在创新系统中,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等创新主体,在国家的引导支持下,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围绕同一目标,共享优质资源,展开深层次、多样化的交流合作,形成创新合力,推动创新产出更多的创新成果的过程。高校协同创新无非就是更为强调高校的主体作用,高校基于其应有的职能,利用其优势资源,发挥参与、指导、调控等主导作用,与其他创新体进行协作创新的过程。

2011年,在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上,总书记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就协同创新问题深刻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并且,从世界发展变化的形式和格局来看,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面对这种局面,为促使我国掌握国际竞争主动,采取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总书记还重新阐释了我国高校担负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特别强调了高校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同其他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的合作,推动协同创新。正是基于以上的背景,教育部立足于国家战略层面首次明确、及时地推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是我国高校继“985工程”和“211工程”之后所面临的新一次挑战与机遇,为了能够应对世界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抓住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契机,高校当务之急应该是准确、深刻地把握协同创新对其提出的基本要求。

一、观念与时俱进是前提

协同创新是新时期我国立足于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家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所以当高校作为协同创新体发挥主导作用时,前提应该是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不仅要深刻掌握国家当前的迫切需求,而且能够及时了解国际的发展态势,以便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的进程中针对发展需求与形势,随时转变观念,做出应对策略。高校也只有以“国家需求、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汇聚一流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的创新成果,才能最终实现既满足服务国家当下重大需求的任务,也达成以广阔的国际视野,依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塑造自身优势与实力的目的。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是不相匹配的,并且在诸多领域里的科研成果也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这显然不利于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从而也就会影响推动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在举国倡导“协同创新”的新形势、新背景下,高校首先应转变思想,跟进观念,依据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我国发展的现状,同时以需求为导向,增强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并在服务社会发展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

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应该本着坚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的原则,在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使然,更是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所以,高校拥有与国际发展动态、国家战略需求同步的先进观念意识,是实施好协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创新能力提升是核心

国家立足于战略层面实施的协同创新,是希冀凝聚我国科技创新力量围绕世界重大科技问题和国家当前的迫切需求,最终达到创新能力提升的目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长久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不仅造成了我国教育事业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更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高校只有牢牢把握这三个基本创新要素,以提高创新能力发展为导向,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者之间的协作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才能在解决国家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以及参与国际重大科学问题方面有所突破,增强服务社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水平。因而,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是协同创新战略对高校提出的核心任务与要求。使协同创新体之间的创新核心要素形成有机结合,不仅仅是理论认识上的提高,多年的实践也同样有力地说明,高校要实施好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研成果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首先,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如果没有具有创新意识、能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的实力雄厚的人才,想要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举步维艰的。在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也将创新型人才培养放在了第一位。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培养,对高校教师的培养也不能忽略。因为只有当拥有了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优秀学生人才。因而,高校要努力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增强其创新意识与能力,最终达到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

其次,增强科研实践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必要支撑。高校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人才,不但所培养的人才会具有高质量,也同时可以加强人才培养的成效,最终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撑。故高校要围绕国际形势与国家需求,结合自身优势,继续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探索应用开发研究,努力挖掘跨学科研究,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平台,并实现在理论前沿创新的同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带动国家产业技术的腾飞,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再次,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科研水平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伯顿·克拉克曾说“如果让学术工作者在学科和单位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他或她一般都选择离开单位而不是学科。一个人离开他的专业领域要比离开他所在的大学或学院代价高得多,因为一个人的高等教育层次越高,其专业在决定任务时的重要性越明显。”这足以可见学科的重要地位。就目前高校实施的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而言,其核心和关键也在于学科的建设。学科是培养人才与进行科研的基础内容,高校在继续优化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应该深层次地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与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对高校提出的基本要求。唯有突破原有的学科框架,并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对科技及知识的多元视角,才能开启创新基因,激发创新活力,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高校因其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优越的科研条件,并且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无疑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高校必须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肩负起协同创新的时代重任,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三、加强协同合作是基础

从世界发展态势来看,如今人们预想解决面对的各种问题,仅仅依靠一门知识和技术,运用单兵作战的模式是不可能的了。并且在协同创新的理念中,创新系统中有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创新力量等多个主体,因而协同创新战略大力倡导协作攻关的新观念,要求打破条块分割、撕裂组织内外部边界的局面,实现资源在协同创新体之间的无障碍流动,形成无边界的柔性组织。高校实施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正是并非一校一院之所为,需要多个单位,多种人员,多样资源的协作努力,这就对高校协同创新提出了新的基本要求—协同合作。

协同合作是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基础。当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作为主导力量时,不仅需要在内部实现自身的协作,同时也需要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其他创新体达成合作。首先,在校内,高校可以通过建设跨学科科研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会议、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等举措,促进校内协同合作的实现。其次,在校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行业间协作可以采取共同建设研发基地和实验室、共同组织科研团队、共同申报重大项目等办法,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同时,达到协作的目的。再次,实现高校与行业企业等其他创新体的行业间协作,可以实施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组建科技园等措施。

协同创新战略,是我国应对国际竞争、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及时实施,必将成为高校与其他创新体间实现共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与必然选择,达到塑造高校真正成为创新的主要阵地并服务于国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14-16.

[2].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3]焦新.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提高高教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2-4-21.

[4]陈亚珠,唐炬,肖登明.协同创新:中国高校深化改革还需要什么[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1-5.

[5]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5.

[6]汤其成,周继良.大学协同创新:制约因素与改进思路[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3):1-5.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篇2

校本化课程实施是指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的规划和设计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计划,将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学生需求的实践性经验,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对于徐玉珍教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定义,笔者觉得即准确又到位,相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技能课程校本化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因此会计技能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要兼顾来自外部和内部的要求。外部指的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内部指的是学校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要求。笔者通过实践研究,提出三类实践策略即开发基于企业要求的校本化教材、打造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构建基于分层考核个性化评价体系,对会计技能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索。

一、入校即入企,开发基于企业要求的校本化教材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培养的学生要具备高度职业化的能力,进入企业后能够直接上手,无需企业再做培训。入校即入企,指的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发基于企业要求的校本化教材,并共同培养学生,使其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完成企业培训的全部内容,从而达到入企即可上岗的培养目标。然而对于会计技能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来说,基于企业要求的校本化教材的开发,是贴近企业需求,实现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比如校本教材《小键盘指法训练》就是邀请银行、企业的在职人员参与编写,通过认真研究收银岗位职责,在用人单位领导、学生和员工对比实验的形式下共同开发出一本既贴合企业实际要求,又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校本化教材。这一教材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针对性强,即教材的要求就是企业要求;二是操作性强,教材的操作规范就是企业标准;三是创新性强,课中内容大量来自企业真实的业务,为其他教材不多见。教材中大量使用了实景照片,每个动作都有规范的演示,教学视频中更是能看到优秀员工的标准动作。2014年8月校本课程《小键盘指法训练》《点钞实务》两本教材入围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并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开发基于企业要求的校本化教材,直接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教学效果显著。由于是企业参与、学生演示的编写方式,更大程度上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加大了企业的参与度,为学生今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现校企双赢。

二、团队即明天,打造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

现代企业的发展已经实现高智能、强管理、注重团队合作的局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因此团队合作是必需的。团队即明天,就是在学生本位的理念下,运用信息化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角色扮演、团队合作方式打造校本化课堂。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打造,完全仿真企业岗位设置,同步实体化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工作链,学生身历其境,感同身受,为明天工作提早获取自信心。

会计专业是传统专业,原先的教学模式明显重理论而轻实践,为此学校积极探索,推出了“互学、互帮、互评”三互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通过角色扮演“总经理―财务经理―营销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加上实体化企业运作,相关行业、上级单位的建立,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虚拟环境和工作链。学生可以在一个学期的周期内,轮换工作岗位,体验岗位要求,完成对整个行业工作的了解并掌握必要的技能。

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强调团队合作和角色定位,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而这种自发的活跃是建立在老师对学生的释放、学生对真知的渴望与对未来发展的憧憬,这种课堂才能让学生得到职业化的成长。

比如《企业经营沙盘》课,以40人课堂为例,分成6个团队。每个团队的“员工”都有自己的岗位任务和职责,课堂不仅能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体会到很多教师讲不出的道理,通过角色扮演、团队对抗、分析总结,让学生对生产企业各环节的操作有理性和感性的认识,形成了共通的思维模式,达到了团队共同努力的经营理念,了解了真正企业的客户、市场、资源及利润等方面的对抗。这样的课堂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参与中学习,学习过程中体验企业现状,真正实现了团队合作的校本化课堂。

三、个性即成才,构建基于分层考核的校本化评价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木桶理论主张集体的成功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而个人成功的长板理论则认为,成才完全可以取决于那块最长的木板,我们围绕自己的长板做文章,这里可以理解为个性即成才。因此构建基于分层考核的校本化评价就是给学生不同的评价标准,会计专业技能有很多,只要有特长就是优秀的学生。如点钞、小键盘、电算化、企业经营沙盘等只要精于一项即可。

分层考核是根据行业的标准,将考核分成“入行、懂行、精行,专行”四个层级,入行者基本掌握技能可在企业上手;懂行者综合能力强,能独当一面;精行者基本上在这个领域中属于高精尖人才;专行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型人才了。学校再配以专业技能兴趣小组、金手指财务俱乐部、会计记账工作室、技能竞赛集训队四级展示平台,完全打通个性成才的通道。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篇3

关于评估材料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角度和方式,进行多维度的划分.目前有学者按照材料的用途,将评估材料划分为基础性材料(为观测点和综合自评结论做支撑的材料,主要是原始的材料)、形成性材料(是依据基础资料,从总体上作出的综合、分析、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办学活动的整体或某一方面工作的综合情况)和拓展性材料(原始基本材料之外的辅助材料,间接反映指标内容)3个部分.还有人根据评估材料的层次和逻辑关系,将评估材料划分为自评估汇报材料、支撑材料(支撑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自评报告》和《状态数据》)、支撑评估档案的基础材料、备查材料(以原始档案的形式留存于各院系和相关部处,以备专家组进一步深入考察调用的一类“原始性材料”)、检索材料(以案头形式陈列于专家工作室的一类“工具性材料”)、展示材料(向专家组提供的更加详细地展示学校的发展情况、教学与科研成果、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历程的材料)6个层次.笔者认为,上述评估材料的分类尽管较好地反映了各类材料之间的关系,但是相对而言,第一种分类比较抽象宏观,第二种分类又相对繁琐,不可避免地缺乏现实操作性,且容易混淆材料之间的边界.结合上述两种分类,根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进校考察的组织管理和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笔者将评估材料分为学校报送材料、指标体系支撑材料、佐证材料和展示材料4种.学校报送材料主要是指学校组织撰写的自评报告,填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必要的专家工作手册(手册主要包括学校平面图、学校机构设置、学校规划、学校领导与中层领导简介、教职工名册、课表、试卷和论文名录、实习基地一览、联络员信息等);指标体系支撑材料主要是学校围绕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各级指标内涵,大多经过一定加工、提炼后整理出的材料;佐证材料则是留存在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和全体人员手中的原始性材料,如党政会议记录、上级各种批文、各种教学活动组织材料、教师科研成果、学生专业作品等等;最后是展示材料,即向专家提供的关于学校发展成绩和特色等信息的材料,如校史展、办学成果展、宣传片等等.

二评估材料的特点

评估材料既是为评估专家准备的考察学校的依据,同时也是学校自我办学思路、办学成效的梳理与总结.因此,在评估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中需要遵循客观性、原态性、针对性、时效性、规范性和精炼性等几个原则.

1客观性

本轮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理念是强调替国家把关,更强调为学校服务,为参评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真心实意为学校服务,并要求学校以平常心和正常态来迎接评估.如果学校不能保证评估材料的真实客观,甚至弄虚作假,必将失去评估的真正意义,也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2原态性

本轮合格评估一改水平评估的弊病,提倡“三静”,即强调评估过程安静、评估作风干净、评估专家非常敬业,受人尊敬.整个评估过程尽可能不干扰正常的校园教学秩序,各部门要保持正常状态.因此,学校提供的评估材料要尽可能保持其原始性和常态性,丢失的材料不要刻意弥补,必要时可向专家如实说明.

3针对性

评估专家考察学校的法定依据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由学校自行提供,带有很大的自评成分,专家只是将其作为整体参考,并不是学校能否通过的法定依据,专家进校后还要对有疑虑的观测点进行访谈、相关资料核实等考察行为.因此,评估材料一定要针对指标体系内涵要求精心准备,支撑到位

4规范性

规范性主要包括评估材料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评估材料内容要求紧扣指标体系内涵要求,详略得当,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分类清楚,内容之间的关联度高.评估材料的形式规范则要求外在设计美观,纸张样式统一,文档格式规范,装订整齐,归档、保管、移交都要符合统一的要求.

5时效性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要求学校准备近3年的教学工作情况材料.评估材料要根据指标体系中观测点的具体时限要求和指标内涵要求分学年或年度进行准备,材料时间外延不易太宽泛.如师生获奖情况,不要提供3年以前或时间更远的材料.

6精炼性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大弊病就是部分参评院校,整理出浩如烟海的评估材料,动辄装几百盒,甚至上千盒,一二十个档案柜.这样的材料不仅繁琐,浪费了专家大量时间,而且也劳民伤财,耗费了师生的巨大精力和时间.因此,学校评估材料要进行加工提炼,去伪存真,在能够满足观测点要求和充分说明问题的情况下,越少、越精越好,以够用、好用为宜.

三评估材料建档思路

由于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对参评学校报送的材料有明确要求,故本文主要以评估指标体系支撑材料和佐证材料为例,阐述其材料建档思路.

1支撑材料建设思路

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39个观测点.通过对39个观测点内涵的研读,笔者发现,评估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体现为学校的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和工作效果3个方面.第一个一级指标主要是反映学校工作思路,第二至第六个一级指标主要反映工作过程和措施,第七个一级指标主要体现的是工作效果.当然,在每个一级指标里大多也包含上述3个方面,如二级指标中的观测点“教师培养培训”要求“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有规划、有措施、有实效”.类似观测点还有“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等.这就为评建材料的收集整理提供了一条思路,使我们在整理材料时有所侧重.

2评估材料建档思路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篇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市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充分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培训资源,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构建院校与企业之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半工半读、定向培养,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加快培养适应本市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1、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利用现有各类应用类高校、高职和中职院校等教育培训资源,调动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发挥政府构建的多层次公共实训体系的作用,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2、适应需求,强化实训。适应产业技术不断发展的要求,强化实训环节,突出对动手能力的培养,解决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3、政府扶持,政策聚焦。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定并落实各项配套政策,切实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4、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教育资源配置情况,通过深入调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逐步推进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工作。

二、目标任务

通过建立和实施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培养、造就一批具备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较高综合职业素质的青年高技能人才,实现“明确一个培养机制(定单式培养),取得两张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政府、企业、家庭三方满意”的社会效应。

2007年,启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试点,确定一批符合条件的院校与有技能人才需求的重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试点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在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物流商贸、文化创意、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将其作为落实“十一五”期间新一轮“技能振兴计划”的重要抓手,到2010年,使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三、组织架构

(一)设立市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本市设立市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协调指导委员会”),具体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市级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审批办法》(沪委办发〔2003〕159号)的规定程序报批。

各区县政府和有关行业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本区县、本行业内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

(二)成立专业理事会

在市协调指导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下,成立若干专业理事会,作为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技术支撑。专业理事会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行业协会、集团公司和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

专业理事会根据市协调指导委员会的委托,负责指导、协调相关专业校企合作培养的方案制定、指导服务等工作。

(三)建立技师学院(校)

按照“面向市场、体制不变、功能提升、特色鲜明、布局合理”

的原则,确定一批本市应用类高校、高职院校和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并在其符合市场需求的骨干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对开展校企合作的院校,经市协调指导委员会认定,可加挂“技师学院(校)”的牌子。

四、培养实施

(一)培养方向

培养对象主要是青年群体,根据具体对象不同,其培养目标可包括:

1、预备技师。主要适用于各类应用类高校或高职院校的全日制学生,这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培养目标。

2、技师或高级技师。主要适用在企业一线岗位上有技能提升要求的在职职工,培养目标是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

3、中高级技工。主要适用于中职学校的全日制学生,培养目标是取得中级技工或高级技工的国家职业资格。

(二)培养方式

按照“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半工半读、定向培养”的方针,技师学院(校)可根据定向企业需求和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结合培养目标定位,实行多元的培养方式。

1、“一年制”培养方式。各类应用类高校或高职院校全日制学生在前两年(或三年)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在毕业学年实施定向培养(即“2+1”模式或“3+1”模式)。学员实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整个培养课程的三分之一。

2、“三年制”培养方式。根据企业定向需求,实行从招生到毕业的三年期间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学员到企业实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同时,探索吸纳困难家庭学员的办法,通过“三年制”校企合作培养来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

3、其他培养方式。对于企业生产服务岗位上需提升技能的在职人员,可采取全日制、工学结合、分阶段完成培训等更为灵活的培养方式。

(三)实施要求

1、联合制定培养计划。院校和企业要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有关国家专业教学要求,结合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发调整课程设置。

2、共享师资资源。院校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也可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实践和挂职,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现状。

3、强化实训环节。可采取边学习、边实训的“半工半读”方式,强化技能实训和生产实践。

五、经费保障

校企合作经费来源,原则上按照“政府经费补贴一点、定向企业支付一点、院校学费承担一点”的方式加以解决。

(一)政府对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给予一定经费补贴该补贴从市失业保险基金中用于职业培训的部分和财政用于职业教育的专项资金中列支。定向企业用于校企合作的经费,可从1.5%—2.5%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院校从收取的学费中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校企合作的课程和教学改革,院校学费应按照物价部门核准收费标准执行。

(二)市失业保险基金按规定安排使用推进校企合作的经费市失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补贴校企合作在提高学员动手能力上增加的培训费用(原则上按照本市政府补贴职业培训个人帐户的操作办法执行)、定向企业接纳校企合作学员实训发生的企业场地设备物耗和能耗等实训运作费用,以及开展相关评估、评审等费用。

(三)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按规定安排使用推进校企合作的经费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费用、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调整费用、开放实训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维护费用等。

对政府补贴经费,开展校企合作的院校应做到专款专用,建立健全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内控监督制度,确保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效果。

由市协调指导委员会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经费保障实施办法,并定期对校企合作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教育委员会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业中职学校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的研究者,立足点基本都在学校的发展上,实行校企合作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解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招生与就业困难,很少站在企业的立场去研究校企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美国校企合作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历史,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特别是美国校企合作模式中的合作教育对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作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在我国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经过实践,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是举步维艰。

一、人力资源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而大批的技术工人是工业发展的基石。在当前形势下,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技术工人,主要是在17、8岁的人群中开始产生。这批人主要集中在中职学习阶段。大批17、8岁的青年人,工作在我国各条工业战线上。机械制造,电子装配,服装裁剪等企业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假如,没有这批人群的积极工作和精湛的技术,那么,我国的高质量产品就很难制造出来。《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其目的,就是要培养我国发展中所需要的各类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没有人力资源做后盾,建设工业强国就是空谈。

二、农村失学人员的就业途径

农村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有一部分就会进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由于年龄限制,进企业相对比较困难,他们主要从事服务业和劳动强度相对比较大的建筑业等。这部分人群从事的行业,基本上不需要什么严格的培训学习,就可以直接上岗。特别是在建筑业,这部分人群从业人员最多,虽然,国家监管比较严格,但是施工过程中不注意造成的事故仍然不断发生。师傅带徒弟,也是这部分人就业的方式,例如电焊、汽修等。另外,部分企业由于对一线工人的急需,也会直接从这部分人中挑选。这部分人群,对工作的待遇要求相对不高,一般都能够吃苦耐劳,故工作相对好找。熟人介绍,朋友推荐,跟随打工,自己去找等,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就业门路。但是由于组织性、纪律性差,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当前的大中型企业,一般不对其大开绿灯。

三、企业对工人的需求

用工慌与找工作难并存。用工荒主要发生在那些技术含量低或者经过简单的训练就能够完成的行业上。找工作难,主要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小企业成为了当前用工主要的对象。哪些大中型企业,由于工人和技术人才的相对稳定,每年的新招聘人员相对较少或者基本不招聘。小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基本主要集中在操作技术工人上。小企业基本上不考虑产品的研发,或者考虑研发也基本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无论是大企业或者小企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上都要高于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要求,并且,对人才都要求有一定的学历要求。其要求学历的目的,也是考虑到学历高的人才素质高的因素。从许昌市2013年春季人才招聘会现场可以看到,招聘单位基本上为私营企事业单位,并且,大中型企业较少,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对工人需求,在一线技术工人或者一线服务人员需量较大。学历高低,是当前企业选拔人才的一个主要标准。

四、初中学生对中职学校的依赖

由于企业在引进人才上对学历的要求,必将学生与学校联系起来。初中毕业学生年龄小,如果不进入高中和中职类学校学习,很难进入企业进行工作,而只能到一些临时性、劳动强度大和待遇相对差的行业进行工作。对于那些要求上进,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学生,上中职,学技能是主要的选择。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短时间内引进大批一线工人,而中职学校,则是为其提供人力资源的重要部门。企业从学校招人,不再单独的从社会上招人,已经成为企业大批量引进一线人才的主要方式。初中毕业生如果没有进行相关的职业学习,很难进企业从事技术工作,这就使那些不想或者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与职业学校密切联系起来,并且对职业学校有一定的依赖性。

五、企业对中职学校的依赖

企业,在社会上招聘,很难在短时间招来大量的年轻人,这使企业对中职学校的依赖性增强。首先,企业没有时间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来培训员工,这也需要中职学校的参与。其次,企业新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工人才能完成。第三,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在国家大力扶持中职学校的背景下,特别愿意和中职学校进行设备、技术合作,特别是对一些小企业,在先进设备的使用上,不得不依赖职业学校。

六、中职校企合作思路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允许或者说不应该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把职业学校推向市场,就无法或者很难生存的现实,不得不令人思考。校企合作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学校有企业。没有企业的学校,是一个无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的学校。其次,企业有学校。没有学校的企业,就无法及时提供合格的一线工人。第三,校长既企业管理者,教师既专家或技术员。第四,国家有政策,学校有职责。国家要对职业学校进行财政上的补贴,对职业学校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学校要按照所给优惠政策的要求,完成所承担的责任。职业学校的职业性特点,使其不同于普通中学那样主要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而是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进行相关的商业活动。

结语

中职学校与我国的工业发展密切相关,它是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的转型和新兴产业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走向了低谷。校企合作,成了解决中职发展困难的重要出路,但是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企业离不开中职学校的思路出发,如何进行职业学校改革,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篇6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工作知识传承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工(产)学结合”的基本保障,是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从职业教育视阈内分析校企合作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策略,可以使职业教育清醒意识到自身在校企合作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更好地发挥自己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使职业教育真正发展壮大。 

一、职业教育对校企合作的诉求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企业、行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的逐步形成,行业分工日益明确,技术发明主要由行业中技艺娴熟的工匠承担,这种技术主要以经验为基础,称之为“经验的技术”,缄默知识是构成这种技术的主要知识。缄默知识主要依靠言传身教以及学习者自身的体悟来获取,“学徒制”成了当时行业技术传承的主要形式。“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始终是基于科学的技术”“此后,技术发明的主要源泉由经验转移到科学”,例如,“有机化学的发展使大规模印染工艺成为可能,对电与磁的研究则为电力和照明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成为“工程科学的技术”,技术独立性的丧失使得单一的、传统的学徒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学徒制”里的工匠师傅对于科学知识素养的匮乏给技术的传播造成了师资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培训成本较高、规模较小的“学徒制”教育也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大规模需求,行业中的“学徒制”开始与教育结合起来,现代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现代职业教育从其诞生那天起,就担负着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技术工人的使命,现代企业就一直参与其中。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日本的“企业模式”,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等职业教育模式等,世界各国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肯定。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应鼓励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组织针对后备员工的职业培训。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第35条进一步强调‘企业应积极参与对准备在其相关领域选择职业的那些人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并应与教育机构相互配合,组织这种培训。’”从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和世界各国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可以看出,校企合作直接决定着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与“教育”特性,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校企合作是工作知识传承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类型需要拥有的是较强的职业能力。斯克莱本纳对于工作知识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影响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知识结构。而职业知识结构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科体系的传授方法,先传授相关知识的学科体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形成职业知识结构;二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直接传授工作体系的相关知识,直接、有意识地形成学习者的职业知识结构。相较之下,第二种知识结构的形成途径直接构成了职业知识结构,而不是先打破学科知识结构再重建新的职业知识结构,节省了学习者的学习环节和学习时间。而且,职业院校学习者学习工作知识,形成实践技能一般要经过感知、认同、模仿、练习、熟练协调、反馈校正和创新七个阶段,所有这些学习环节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进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都必须在生产一线实践中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和企业生产相结合: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必须要和企业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相适应;职业院校毕业生必须能够满足企业对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类型、需求层次和需求规格;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必须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要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岗位技能训练。所有这些,仅仅依靠职业院校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 

(三)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工(产)学结合”的基本保障 

工作知识的传承必然要求职业教育采用工(产)学结合的教学途径,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实施工(产)学结合的基本保障,我国1996年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2010年由教育部制定并获得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第六章职业教育一章中,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要求职业教育要与产业保持密切联系,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体现产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要反映产业内容,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要反映产业的员工标准,职业教育的供给要满足产业的需求,职业教育界要始终与产业界保持良好互动,要实现这些目标,最基本的保障就是校企合作。另外,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实训条件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相脱节,职业院校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国家也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促进校企合作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企业的主动参与也将有力地缓解职业院校资金设备紧张的局面,为职业教育实施“工(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基本保障。 

二、职教视阈内校企合作的策略 

从职业教育的视阈来看,实施校企合作,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两个方面,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国家政府,二是企业。从这个视阈出发,今年教育部制定的2010~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是从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出发论述了校企合作实施的策略。《纲要》指出,要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这是外因。 

从实施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的内部系统来说,也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职业院校,二是职业院校学习者。这是内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本文主要从职教视阈内就校企合作的内部影响因素论述校企合作的策略。 

(一)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要求 

校企合作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企业愿意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除德国、瑞士、日本等少数国家外,多数国家的企业对职业教育并不热心,而希望社会、学校能为其培养人才”。引发这个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仅从外因的角度考虑问题还远远不够,从职业教育本身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据《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15日头版头条《做地方经济转型的“助推器”》报道,绍兴县职教中心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绍兴飘逸服饰公司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派出以周雪峰为首的服装设计团队进驻工厂,开展产品设计研发、质量管理等“贴身”技术服务,帮助该公司由一个靠租厂房生产的仅有60名员工的小厂,在两年后达到了产值过亿;和绍兴怡创印染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帮助该公司启用新设备、培训300名员工,使该公司万元产值电耗一下子下降11.76%,一年就增加近500万元的效益。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实施“项目+师生+就业”的服务模式,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施工与科技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院32名学生组成的无砟轨道施工科技服务小分队参加了中铁18局福州鼓山隧道群测绘和无砟轨道施工科技服务工作,学生们自制的轨排架施工方案,创造了无砟轨道道床板单线单日148.9米高产纪录,为项目部创益五百多万元,被誉为“无砟轨道施工的行家里手”。学生们提出的“把实心钢筋笼改为中空钢筋笼外加铆钢钉”的建议,为项目部节约资金八十多万元,其中有28名同学在中铁18局就业。学院的师生技术服务小组先后参加了菲律宾北吕宋铁路施工、石家庄车辆厂机车控制、温福线福州鼓山隧道群无砟轨道施工、衡茶吉铁路施工复测、美国管线数据整理、石家庄体育北大街高架桥方案设计、石家庄滹沱河特大桥钢塔架设计、天津地铁2号线沙柳路车站施工等项目,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就业。这种新型服务模式,唤起了企业合作的热情。许多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许多在校生也被提前预订。以上案例证明,从职业院校这个内部因素出发,校企合作实施的关键在于,其一是职业院校是否具有服务社会、服务当地经济、服务企业的意识;其二是职业院校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其三是企业、学校和学习者互利共赢校企合作基础的创立与否。 

(二)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学习者要求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技能培养;政策法规

什么是职业教育?周济院士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因此职业教育是为想成为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群体提供的一种教育服务。在我国和绝大多数国家,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并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因此避免了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重叠,但是它必须在一定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教育具有层次性,有初等、中等、高等之分,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既被称为技术和职业教育,又被称为技术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体现。所以教学改革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一、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要与课程相衔接

根据职业核心技能来定位课程,确保专业课程围绕核心技能展开。现在的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不是本科课程的紧缩,就是中职教育的重复,缺乏高职特色。职业核心课程对专业课程重新整合,有可能要打乱原来的课程体系,也有可能是原来多门课整合成一门课程,甚至连课程名称都没有变动,但是课程的实质已经发生了变化。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训的基本原则是高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指导思想,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效果。我认为课程应该分为公共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技能和专业选修,并且应该在职业技能课程当中选取与核心技能关系比较紧密的课程。因此,为了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应当删除一些不相关的理论课,将职业标准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将实践教学内容与相应职业技能紧密结合,使得实践教学的内容充实、目的明确。

二、依托行业,实现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

德国的新《职业教育法》中允许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无论是在选择内容上还是在安排时间上,都是多样化的。他们规定:在多家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职业学校可以成为主办方。联合培训将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的合作方式可以平衡区域企业培训位置的缺失,可以使那些至今未参加培训的企业更加容易参加职业教育;当企业的培训能力不够时,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满足新出现的行业或者职业提出的新的资格要求,可以适应一些新兴职业在就业资质上对职业人才逐渐提升的技能要求。产学合作也是日本职业教育的典型特点,日本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大批高级应用型的人才,对经济恢复和振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的企业为获得技术人才和科研服务,会积极地与学校合作,而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也会较强与企业联系,从而形成了校企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环。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企业也会选派员工到学校参加进修和培训,再回到企业工作,企业人员可以受聘于学校,学校的老师也可以兼任企业的相关职位,对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因此,实行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是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遇到了较多的困难。从整体上看,我国行业独立发展的水平有限,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不足,不能像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行会那样具有指定标准、主持考试、颁发证书的权利和能力。职业院校方面也缺乏现代学校制度理念,资源整合能力不够,专业水平和技术技能积累也不足,难以吸引企业积极参与,而且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产业需求。学生的定岗实习和实训内容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不太相符,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内容、场地安全、工作时间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综上所述,国家应当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为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宏观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指定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规,对职业教育制度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国家制度,完善培养高素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制度。

作者简介:张莉(1982.11-),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参考文献:

[1]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

[2]桑凤平,日本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极其借鉴[J].教育研究,2012.6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篇8

关键词:高校家具管理,问题,对策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随着高校扩招事业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对家具类物资种类和数量的需求也随之迅速增加。当前,高校家具的管理已成为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从我国现有的高校家具以及家具管理的基本特点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家具管理的一些常见问题,并为改善高校家具的管理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议。

2.我国高校家具以及家具管理的基本特点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家具类物资的投资费用也在逐年增长。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家具以及家具管理有如下基本特点:

2.1高校家具的基本特点

高校办公家具主要包括一般办公用桌椅、电脑台组合桌、文件柜、图书和档案家具、各种会议家具、大型会议厅座椅、课桌椅、学生公寓家具、食堂用家具、公共场所活动家具等。另外还有大量有特殊要求的实验室设施家具。不同的使用对象,对功能、材料和质量的需求有很大不同。行政办公桌要求一般木制,与电脑等办公设备组合使用;学生用床、课桌椅等家具则要求坚实耐用,易清洁、维修方便、易更新换代(规格统一);会议室要求耐用、美观大方;会议室和接待室要求较大气高档的沙发,易清洁。论文参考。各种需求多以实用功能需求为主,装饰性要求高或有特点的家具较少,主要在博物馆、图书馆和接待室有少量需求。

2.2高校家具管理的基本特点

高校家具的管理可系统地分为家具的采购、管理以及维护三大环节。各环节紧紧相扣,相互影响,任何环节都不容偏废。

2.2.1家具的采购

高校家具采购基本上是单位成批购置长期使用的设备,所以家具的采购招标首先要保证家具质量,结实耐用,尽量要符合环保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延长使用寿命。实际采购阶段,根据情况和有关规定进行采购,分为询价采购和招标采购。但由于询价采购的后续工作比较薄弱,因此我国高校更倾向于招标采购。招标采购不仅更加透明化、公开化,而且能够更客观、更直观、跟具体地反映各投标人和投标货物的真实情况,因此采购方多倾向选择招标采购。

2.2.2家具的管理

一般来说,高校家具的管理由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后勤部门负责。在家具采购部门的工作完成后,家具的各项管理工作如:家具的查询、统计、报表、清查等各项工作应陆续开展起来,确保学校各类家具的正常使用。

2.2.3家具的维护

由于家具的特殊性,在实际使用中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磨损和消耗。因此,各高校每年还需通过新增、批量更新、零星补充和维修等保证家具的良好状况。

3.当前高校家具管理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校家具的投入费用正逐年增加。在此基础上,我国高校家具管理中也涌现了一些问题,

3.1高校家具管理的常见问题

3.1.1高校家具采购人员专业素质尚需进一步进高

高校采购是近年来刚刚起步的工作.它是一项面向市场.政策性强.涉及范围广.专业化水平要求高的工作.客观上要求高校采购工作人员既要懂得财务方面的知识.还应掌握和具备市场操作的技能。

3.1.2高校家具管理部门以及程序等存在的问题

由于有些高校的采购和管理家具的部门不唯一,甚至没有统一的家具采购和管理部门,这样就给家具的查询、统计、报表、清查等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导致不能给领导提供较为准确地参考数据,从而造成重复购置、有物无帐、有帐无物等诸多问题。此外,许多高校缺乏严格的家具购置程序和各类家具配备标准及管理制度,容易造成在实际采购中意见不一等问题。

3.1.3高校家具维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的各类评估各种检查、各类报表,只关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及其使用情况和变动情况,家具的更新维护往往被忽视。

3.2提高高校家具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3.2.1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加强高校采购队伍的建设

针对采购合招标工作的复杂性.高校一方面应当聘用一些素质高、熟悉业务的专职采购人员;另一方面,学校应定期对采购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鼓励他们学习相关知识。这样才有助于保证高校家具采购和招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3.2.2建立完善的建立家具管理制度,提升高校家具管理水平

针对目前管理意识、管理手段都相对落后的高校采购和管理家具部门不唯一的现状,高校应该加大对家具的采购和管理的力度,把家具的采购、管理、维修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科学的家具管理办法和制度,完善家具购置、使用、管理、维修的程序,并逐步实现高校家具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3.2.3加强高校家具维护工作

定时对高校家具进行清查,及时进行新增、更新以及维修等各项工作。并加大高校家具维护的宣传工作,通过学习宣传,积极倡导各教职工、各学生加强对高校文件的重视和维护,努力保证更好的延长家具的使用寿命。

3.2.4使用先进的家具管理软件对家具进行管理

现在很多高校的管理部门已经开始使用较为先进的家具管理软件对家具进行管理。论文参考。对每次购置的新家具都在家具管理软件中进行录入,增加新纪录,并且打印家具卡片,同时把卡片分发给使用单位或者使用人妥善保管。论文参考。每隔一段时间家具管理部门进行一次家具清查,打印出各个单位的家具明细帐,确保帐、物、卡片保持一致。

完善高校家具的采购、管理、维护的制度,有利于提高高校物资管理和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此,每一位高校家具采购和管理者都应该提升对家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扎实的工作开创高校家具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画宇、邱灼雄、梁勇梅:高校办公家具购置预算与决策管理[J].广东: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

[2]牟瀚洲:浅议高校家具采购与管理[J].观察管理,2009-9.

[3]方彬繁、季金花:浅淡高校家具实行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篇9

关键词 党校;教学;特点;规律

中图分类号 G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801(2009)04-0108-05

在中央党校的教学中,存在四个基本问题:一是教给谁――学员的特点和需求问题,二是教什么――教学内容问题,三是怎么教――教学方法问题,四是什么人教――教师问题。中央党校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就体现在这四个方面特别是它们的本质联系之中。

学员的特点和需求

中央党校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党和国家的中高级领导干部。他们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骨干、执政骨干。中央党校通过对学员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发挥重要影响。我们应当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与学员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研究他们对中央党校教学的需求。这些学员的特点和需求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实践经验丰富,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大多有待于提高。党校学员,人生阅历丰富,实际知识广博,视野十分开阔。作为实际工作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某一业务领域的行家。不过,尽管学员中包含少量的理论工作者,但就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了解得并不系统,也不深入,一些人甚至有较大欠缺,亟须加以弥补。基本理论,对于领导干部具有更根本、更长远的作用。不少学员,平时忙忙碌碌。缺乏自觉读书和进行理论思考的习惯,也需要加以改变。中央党校的教育,主要就是面向经验丰富的实际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国家基本理论的教育。

第二,学历层次较高,但知识需要更新,知识结构尚待完善。中央党校学员的绝大多数都已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三分之一左右还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博士学位,近三分之一拥有教授、高级工程师职称,有的还是博士生导师甚至院士。不过,其中大部分人已经毕业多年,相当多的人又是学习理工农医专业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新的发展成果更不熟悉。因此,适应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实际工作的要求,他们的知识需要更新,有些还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领导工作所必需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学员们普遍希望,围绕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深化和拓展已有知识,希望教师授课能够给予他们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和世界最新的思想理论成果。他们不欢迎低水平重复,不愿意听那些老生常谈、陈词滥调。

第三,担负重要职责,希望在党校的学习真正管用,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出于政治责任和工作要求,学员们虽然关心“怎么说”,但更关注“怎么做”,关注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普遍希望这些理论能够回答现实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观点、思路和方法,希望通过学习能够对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比较清晰的看法和有效对策。以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党校提供的应当是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具体的办法或“药方”)。概言之,领导干部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是观其大略,突出重点,注重应用,解决问题。他们不欢迎那些过于空泛、繁琐、学究气以至矫揉造作的东西。

学员们平时忙于各自领域和部门的工作,受到工作分工的局限,尽管很关心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关心当代世界大势,但没有条件更多地去思考和研究。常有某些困惑和疑难问题。到中央党校学习,他们普遍希望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视野来探讨这些问题,进一步搞和国家政策的基本走向,搞清人类发展的基本趋势,跳出本行看本行,在政治上得到启迪,在视野上得到扩展。

第四,学员差异较大,需要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就工作领域、专业知识基础、理论水平而言,省部级学员、地厅级学员、县处级学员层次有别。参加培训的后备干部与在岗轮训的现职干部也有不同。已经在党校系统学习过的学员与初进党校的学员也有差别。新疆、的干部与其他地区的干部相比,也有其地域和民族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类别同一班次的学员,尽管大体属于同一行政级别,但也有较大差异。这加大了教学的难度,需要分层次、分类别地进行编班和教学,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

就思想观念和道德状况来看,党校学员是全国干部队伍的一个缩影,学员状况反映着官场生态。而且,作为中高级领导干部,他们平时忙于改造客观世界,经常教育别人,常常疏于改造主观世界,很少受人教育。如何加强对学员的党性教育。加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这是党性教育的核心内容),弘扬优良思想作风,抑制和消除不良因素,是党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难题。

教学的主要内容

中央党校作为党中央开办的干部学校,教学内容是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党和国家工作的要求来加以确定的。这在党中央的文件中已有明确规定,即以学习研究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主要包括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等几个方面的课程,目的是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中央党校教学的中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其中的重点,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要帮助学员努力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品德,真正学会运用和践行这些理论。为了深入系统把握这些最新成果,党校教学还要向两个方面延伸:一是学习研究其理论基础和直接思想来源,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二是学习研究作为这些理论的体现和具体化的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政策。

党校姓“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在基本理论、大政方针、政策和法律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同时,由于共产党归根到底是顺应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历史规律、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所以共产党的党性说到底是科学性和人民性。要注意把党性同科学性、人民性在后者基础上统一起来。

第二,研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党校是以讲授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但这些理论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发展大道。而要不断从人类文明成果中汲取有益营养。所以,党校教学还要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使学员具有世界眼光,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因此,需要开设当代世界思潮、战略思维理论和方法、各个学科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

第三,对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层解析。中央党校的理论教学,不能停留于简单地解释和宣传中央文件精神的水平,而应当从理论的层面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

学术资源,围绕所讲的理论专题,着重阐明以下问题:该理论是什么(基本概念、基本命题、科学体系、历史演进),为什么(历史根据、理论根据、现实根据),有什么用(针对什么问题,破除哪些错误思想,澄清哪些模糊认识,树立哪些正确观念),怎么做(解决有关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等)。

第四,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推进党和国家基本理论的发展。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中央党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研究和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从中作出理论概括,进而补充、丰富、发展和完善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中央党校作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这方面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它的教师和学员是推进这一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必须努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党校的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而对社会生活发挥实际影响的。中央党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吸收其他学科有关成果,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促进学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进步,提升学员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道德境界,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教学的基本方法

中央党校的教学包括多个环节。为了取得良好效果,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总结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基本方法。

第一,实行研究式教学。这是同志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提出的干部教育基本方法,现在已经成为中央党校教学的基本理念。这种方法,同单向灌输、照本宣科、墨守成规、脱离实际等方法相对立,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索、民主讨论、求真务实、有的放矢的精神,适合于领导干部学习理论、研究问题、提高能力的需要。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可视为党校教学的总方法。它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多样的。它要求教师要研究式地教,学员要研究式地学,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互相切磋,在坚持宣传有纪律的同时,强调科学研究无。

第二,教师课堂讲授。课堂讲授是中央党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关键环节。由于领导干部进党校学习的时间不可能很长,而又需要了解诸多内容,所以,中央党校的教学,以高度浓缩的专题教学为主要形式,既要有广度,更要注重深度。教学效果好的授课,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注意研究性或思想性。针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针对多数学员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员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能够提出并分析这些问题,有独到见解和新意。二是讲究科学性。授课有实在内容,有事实和理论根据,逻辑严谨,有理论高度和深度,并且注意分寸,经得起推敲,能够说服人、启发人。三是追求艺术性。精心设计,深入浅出,情理交融,举例精当,语言准确、流畅、生动,课件有助于对内容的说明和理解,有重点和高潮,对学员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甚至震撼力,能够给学员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当然,除了课堂讲授之外,应当鼓励采用案例教学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实际上,在一些课堂讲授中,那些比较典型的事例,也可视为缩微和简化的案例。

第三,教员和学员双向互动。中央党校的教员大多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对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比较熟悉,是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某一方面的专家,拥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优势,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中央党校的学员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最终要体现在他们身上。这些学员层次较高,见多识广,他们的主要优势在实践经验方面,其中一些人的理论造诣也很深,不乏真知灼见。他们是党校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但要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又实属不易。解决这一难题的基本途径,就是注意发挥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行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双向互动,以便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较好地解决疑难困惑问题,使学员有较大的收获,使教员得到锻炼和促进。这应当是党校办学的一大特色,是教学中的群众路线,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学员们喜欢这种双向互动,因为它使学员真正成为主动参与者,讨论中既可以抒发自己的见解,又能够找到某些久思不解问题的答案,而且气氛比较自由活跃。其中,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思想交流、互相学习,也是他们学有所获的一个重要途径。优秀教师也都十分注意向学员学习,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营养,常常“取之于学员,用之于学员”。双向互动具体可采取教员和学员共同参加的课堂研讨、小组讨论、双向交流、学员论坛、辅导答疑、个别交谈等多种形式。在这方面,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而关键是真正实现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敞开思想、畅所欲言、自由交流和相互激荡。为此,需要坚持党校多年行之有效的“四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装“袋子”),营造宽松的科学研究氛围、内部讨论氛围。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提出破解党和国家面临的各种实践难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才可能作出重大的理论创新,更好地发挥中央党校应有的作用。

第四,进行课题研究。围绕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组织学员和教员进行共同研究,也是党校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以若干实际问题为中心,侧重于提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有助于学员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给有关方面提供决策参考。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并且由不同单位(常常互不熟悉)的人来共同研究某一课题,要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确有相当难度。而且,实行这种方法,学习基本理论的时间很少,因此,通常应当在学员系统学习过基本理论之后进行。这种方法,对教员是一个挑战,因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员所擅长的理论讲授没有多少用武之地,而对所研究的实际问题教员又往往知之不多,教员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组织工作上了。

第五,教学评估方法。检验和评估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对学员学习情况的考核,二是对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估。如何进行这些考核和评估,以什么为基本指标,对于学员和教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可以使学员和教员明确方向,知所趋赴。目前,对于学员的考核,有命题考试、写作论文或研究报告、一般考查等形式。但思想认识上究竟有何提高,是比较难以检验的,还需要继续探索。对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估,目前主要采取全体听课学员当堂打分的形式。这种方式着眼于教学的最终结果,着重考虑学员有无收获,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对于教员有一定范导和约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不过,由于学员多数不是所学理论的专家,他们所打的分数,不一定能够反映出授课专业水平的高低。而且,分数多少还比较抽象,并未充分反映讲授内容如何。这是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

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中央党校作为学校,中心工作是进行教学。而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和主导力量。中央党校的教学工作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

第一,政治素质要求。合格的党校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忠于马克思主义,实质是忠于科学、

忠于人民。党校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个人的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融为一体,关注大局,自觉学习和深入研究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以及大政方针,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和纪律,恪守职业道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增强大局意识、党校意识、党性意识。

第二,业务素质要求。对于中央党校教师来说,政治与业务联系紧密,很难截然分开。因为中央党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它们兼有政治性和学术性。而且,这些理论内容博大精深,涉及众多学科。中央党校的教师要努力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其中一部分要力争成为一流专家、知名学者,在该领域具有较大的理论建树和社会影响。中央党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对所从事的专业有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二是对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和大政方针比较熟悉,三是对社会实际生活有较多了解,可概称之为“懂专业、懂马列、懂实际”。优秀的党校教师在科学研究上应当有精品著作,在教学上应当有精品课程,能够担当起教学科研带头人的重任。中央党校教师作为整体,应当在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队”,达到国内最高水平。

第三,个人努力与集体合作结合。学术理论研究是个体性很强的工作。要提高教学效果,基础是教师个人努力。教师要有扎实深入的科学研究。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境界,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力求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这样,才能起到“传道授业释疑解惑”的作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贪图安逸、吝惜出力、浅尝辄止必然流于平庸,投机取巧、哗众取宠也只能奏效于一时。当然,个体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要利用集体的智慧来弥补个体的不足,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等工作,把个人努力与集体合作有机结合起来,还要有一定的激励和督促机制,包括竞争上岗、奖励和惩处,等等。

党校最需要、最稀缺的资源是“名师”,是“大家”,即真正的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他们对党和人民、对我们民族乃至人类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广的世界眼光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唯上”,不“唯书”,不“跟风”,不媚俗,不蝇营狗苟,不计一时的得失荣辱,他们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科研成果,能够科学解答某些基本的或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而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并且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改造、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这是党校教师的最高境界。全体教师都应当向这个方向努力。

教学规律的初步概括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试对中央党校的教学规律作一初步的简要概括。

第一,从党校教育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关系看,必须把党校教育放到党和国家建设的大局中来把握,保持党校教学水平的高层次。党中央之所以举办党校,是为了研究和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大政方针。提高进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以及理论骨干的素质和能力,说到底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而办好党校,普遍提高了领导干部以及理论骨干的素质和能力。又会对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工作,发挥一般高等院校所不具有的重要作用。党校教育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党校教育(中心是教学)必须着眼于、服务于整个党的建设、国家建设的大局,急党和人民事业之所急,帮党和人民事业之所需,把长远和当前结合起来,努力为之作出较大贡献。

第二,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看,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针。领导干部进党校学习,主要是学习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对党的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反映,可以为各项工作提供基本理念、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因此,中央党校的教学,要科学、系统、深入地研究和阐述这些理论,使学员在这方面真正有较大提高。而这些理论,都是对党和人民以及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且最终是为推动实践发展服务的。因此,中央党校的教学又要关注实践,在切实弄清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努力将这些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既深化和丰富已有的理论,又探索和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提高学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家校合作基本要求篇10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家具设计

1背景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首次在国家层面的文件中提出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项目以来,校企合作模式就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内容,被提上国家日程。2014年6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更强调,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高职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的有声有色,然而针对室内设计专业,由于对口企业的规模限制和人才招聘任用方式的灵活性,导致传统方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很难深入贯彻执行。

2室内设计专业特点及实施校企合作式课堂的必要性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对于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更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体系紧随时代潮流,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因此专业性和时效性是室内设计专业的基本特点。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情境,在相关岗位职责要求下完成设计方案,获得实际工作体验,增强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实现活学活用。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从企业中了解到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前沿信息,弥补课堂中书本学习所无法触及到的知识层面。对于企业来说,作为一个需要实时更新理念和创新思维的行业,通过校企合作实践课程的加入,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和设计方案能给企业注入活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的技能人才更适合企业的需要,有利于企业提前选拔人才,节省招聘成本。

3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家具设计与制图课程改革方案

3.1问题提出

室内设计专业中家具设计与制图是一门较为考验综合能力的核心课程,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基础课程中所学到的各方面技能,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设计出既有新意又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设计作品。然而,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和卖场的考察,学生在设计风格样式和家具材料使用上能基本掌握相关概念,而在此知识体系下产生的家具设计作品则更像是立体构成作业,想象力有余,可行性不强,对于家具成本的计算和制造技术缺乏直观经验。在进行室内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高职学生对于空间风格的把控能力较弱,方案深化程度不足,以至于设计作品缺乏态度和特色。如果以家具为着手点,由点及面、由小看大的延伸,开始整体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值得尝试的方法。因此,在家具设计课程的设计中,就要着重加强对家具风格、类型、搭配以及定制家具的制作工艺和流程等一系列设计能力的培养。

3.2家具设计与制图课程改革方案

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找适合合作的家具制作工厂作为校企合作课堂的联合开发对象是首要任务。使学生在掌握家居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能根据家具风格、功能、造型、结构等设计要素进行家居设计与设计方案的表达,特别是具有结构与生产工艺设计为主的生产一线的现场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①课程教学目标:学会依据家具设计的步骤、方法进行家具设计;能完整表达家具设计方案的全部内容;学会根据家具设计要素进行家具设计及专业性的家具介绍;能徒手绘画或者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法进行家具设计方案的表达;使用所学理论和手段对家具结构进行现场设计与表达。②课程内容设计(表1)。③课程实训主题的制定原则。首先,为了方便高职学生更好的抓住设计要点,课程所选择的实训主题要以最为常用、典型的项目为切入点。例如以设计儿童组合书柜或者电脑桌椅为主题,作为学生接触更多也更有亲身体验,容易找到设计的突破口,引发创作热情。其次,针对企业的商业性和适应市场的需求,实训主题还应考虑到作品的商业价值和企业的可利用性,避免流于空泛、抽象。例如企业已有的客户定制家具的订单作为学生实训的主题,前期包括客户的背景、空间尺度、风格以及功能要求都真实存在,学生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研,能帮助学生发挥创造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横向学习,在此类实践项目中的全方位锻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④课程考核方法设计。基于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考核主要针对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制定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包括:资料的收集整合能力(能否有效的将收集的家具设计图正确归类及使用);与客户或者企业设计师的沟通能力(能否依托设计思路与甲方顺利沟通并得到相应的辅助信息);不同阶段的设计创意和图纸绘制(创意是否新颖并能得到客户认可,图纸绘制是否按照国家规定制图标准,严谨清晰);设计说明及方案的阐述(能够流畅并有感染力的将设计产品进行推介)。任课教师需要在学生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加强指导和监管,及时了解学生的设计任务完成情况。通过四个阶段的追踪考核,发现设计过程中每位同学遇到的问题和错误,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这种分阶段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减少抄袭和临时抱佛脚等消极学习的不良现象。学生也可以通过课程更加了解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需要具备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有目的的制定学习计划,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4课程改革模式的繁衍

家具设计与制图课程的校企合作改革模式,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室内设计专业的居住空间设计、展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其它综合类课程中,合作的企业类型需要根据课程的不同进行调整。由于设计类企业规模偏小,需要学院支持,搭建校企合作企业平台,把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相关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以企业的需求推动相关的课程改革,为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提供保障。形成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才能为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作者:于小飞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扬扬.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彭亮.商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