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十篇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十篇

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4:12

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篇1

[关键词]高校基建财务问题对策

上世纪末随着全国高校扩招的加速进行,各类教育资源更为捉襟见肘,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需求,高校扩建成为解决这一教育瓶颈的最直接的方法。基建财务部门作为高校财务处的外派机构,按照国家所颁发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其中心任务就是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财务制度,作好资金的预算、控制、监督和考核工作,合理及时的筹集、使用建设资金,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通过几年的资金运作和高校间的交流沟通,高校基建财务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显现,现分析如下。

1.高校基建财务尚未从帐房先生的角色中完全走出,财务的管理与监督职能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现在高校基建财务部还仍只停留在相对被动的报帐记帐的层面上,其管理及监督职能尚未完全实现。由于对正常基建活动不能够全面的介入,因此对资金的需求和使用不能够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提出财务意见,很难根据基建建设的实际来确定较为准确的资金需求计划和基建投资情况。对于基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临时性突发事件不能够从资金上进行制约。

2.对于在具体资金支付的过程中存在票据不合规的问题。

在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因各种原因与附近村、镇打交道较多,在资金支付中对方不能按我们的要求提供合格、正规的发票。另外通过近几年基建采购过程,我们也看到各类供应及工程项目部利用税务机关对高校审查较为松懈的税务空隙,将大量虚假发票提供给高校基建,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这一现象已非常普遍。

3.会计人员缺乏相关基建知识,影响了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入管理。

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人员往往都是由高校事业会计中途转行来从事的,对于基建财务工作相对陌生,很多账务处理等方面仍延续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模式,这必然会影响基建财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因此要加强基建财务的管理与监督职能,实现基建财务由记账报账型会计转变为管理型会计,作为会计人员必须了解基本建设程序和现场实际施工情况,熟悉生产过程,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参与基建工作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我们认为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来实现。

一、事前参与和监督

事前参与是做好资金筹措规划的基础,是保证资金合理使用的前提。

(一)参与工程项目概预算的编制,作出合理判断,从而为筹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科学宏观的依据。工程项目的预算编制是对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所发生收入和支出做出的计划。它通过资金运作的形式对工程项目的投入进行评价并反映工程的经济效果。是实现经济核算、控制工程成本的依据;也是工程招投标报价和确定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工程预算的编制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施工成本。因此作为基建财务人员从初始预算编制开始参与,对工程项目的各项费用支出形成概念,将基建投资规划与学院当年收支计划相结合,做到以收定支,避免资金支付过程的盲目性,缓解学院资金的年度压力。

(二)及时准确的核定资金使用的年度计划,对施工和设计合同的文件及年度投资计划是否一致进行核对。

高校基建项目支出在年度总支出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基建资金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对保证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基建支出应与当年的资金收支预算相结合,根据学院的支付能力和工程进度确定基建项目的年度投资额,严禁不切实际的盲目支付,影响学校的正常发展。

(三)加强招、投标与合同的控制。

参与材料的考察,掌握材料价格,为二次定价提供第一手资料。对于各施工队上报的材料需求,应先由工程造价部门进行认定,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尽量对招标的数量、质量和价格进行明确,在合同支付比例的确定过程中作为财务人员应积极提出支付意见,保证合同的按时履行。根据付款比例计算货币的现金价值,避免分期付款过程中潜在的高价购买合同的产生,将招标费用降到最低点。

二、事中参与和监督

事中参与和监督是基建财务做好资金控制的落实和关键点。

(一)参与材料的验收和做好款项的支付。财务人员应参与材料的验收,根据招标样品和合同确认进场材料的数量、质量等合格与否,按照合同签订的比例支付货款,杜绝质次价高的产品入场,减少资金损失,保证工程质量。另外在材料款的支付过程中应注意相关发票的合法合规性,现在高校已成为各类虚假发票的主要目标,而高校又是当前税收稽查的薄弱点,因此,加强票据的的审核是规范财务支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环节。

(二)掌握基建工程的进度及款项支付。会计人员应深入现场,并应积极参加工程管理部门的工程项目经理例会,了解工程进度,掌握工程变更等关系进度款拨付的事项,及时宣传、强调基建财务管理核算的要求。根据财务人员所掌握的实际情况核对工程造价部门编制的每月工程进度表,并以此为依据确认工程款的支付。

(三)掌握各项变更资料,确认变更所引起的资金变动。我们认为高校基建应建立一个工程审计、监理等变更事项的信息传递平台,对各种变更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审批,由财务人员对发生的费用作出认定,并做好备案,作为今后进行资金结算的重要依据,从而减少高校基建过程中因擅自更改施工方案加大基建投入的现象的发生。这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变更、材料需求的变更、施工方案的变更。

三、事后参与和监督

即工程竣工的决算工作参与。

(一)在工程结束后,基建财务部门应及时做好与材料商、施工商和基建材料科的帐款核对。确认学院自购材料的数量和价格,以此作为甲方购材进入工程决算,材料费用和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情况直接影响工程决算的准确性。因此对项目部自购材料应有相关部门的认定方可承认。

(二)基建工程材料的清理。工程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后,各类剩余材料及临时性材料应根据性质的不同分别处理,对于因各施工单位虚报、超报的剩余材料将冲抵其工程款,由其自行负责;对于学院临时性用材如临时管网中的电缆应及时回收管理,财务人员应参与其中,避免虚增工程成本造价。

(三)认真进行决算报告的审核,防止施工单位虚报、重报工程量。工程决算报告是由建设单位编制的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实际支付的建设费用的经济文件。在编制过程中是以建设方和施工方等多方提供材料作为依据,财务人员并不直接参与其中,因此在相关部门出具工程决算报告后财务人员应对学院各项垫付费用如水电费、税金等和自购材料进行二次核对、扣减,准确无误后方可根据合同和学院资金安排支付剩余工程款。

另外加强基建财务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前面提到,基建财务人员作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下的外派工作人员,存在一定的不足,而基建财务管理好坏与否,人得因素至关重要,因此对相关人员就基建财务知识,税法知识及合同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是势在必行的,只有人的素质提升上去才能够保证基建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合理进行费用的分配,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投入达到利益最大化。

现行高等会计制度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即基建投资在高校的资金支付中虽然占有着重要比例,并是形成高校举债的主要原因,但是基建财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相对独立,高校财务报表中都不能够体现本校基建投资情况,这必然影响了高校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因此怎样将高校财务和基建财务相融合,形成一套真正能体现高校负债和资产状况的账务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篇2

关键词:部队;会计监督职能;强化

会计监督是部队财务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是确保部队财务活动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随着部队建设进程的加快,部队财务环境日趋复杂,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可行建议。

  1.会计监督是部队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会计监督是部队经济监督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具体是指通过财务核算、分析和审计等手段,对部队的资产管理和财务活动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部队会计监督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为目的,以国家对部队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计划标准为依据,对部队财务活动进行监管,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规避风险,是部队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军队建设改革进程,加大了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改革力度,部队经济运行与监管的矛盾日益明显。为了提高部队财务管理和监督水平,促使部队经费发挥最大使用价值,强化部队会计监督职能势在必行。

2.部队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部队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对会计监督职能重视程度不足、会计监督机制不完善、会计监督方法不科学、会计工作人员素质有待加强等问题:

2.1会计监督职能重视不足

受传统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部队领导和财务工作者对会计监督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大多数人认为,部队财务部门的具体工作是财务核算,主要包括财政预算的编制,固定资产的登记、保管,资金的分配、收支管理等,至于所谓的“会计监督”,则是上级财务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的职责,是一项“可住可不抓”的“附加”任务,不必将其提到工作日程中来。再加之,当前部队的财务工作环境日趋复杂,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承担着更多的具体事务,无心无力进行监督管理,会计监督职能不断弱化。

2.2会计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部队会计监督工作未形成常规,具体表现为:重视突击性监督,忽略对财务行为的日常监控;注重对财务工作结果的监督,忽略对财务预算审计分析和具体财务行为的跟踪控制;侧重对单项财务支出行为的监督,忽视对全面财务工作的综合考察。在部队建设发展和后勤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这种监督机制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2.3会计监督方法不科学

目前,部队会计监督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商榷。财务工作人员主要是通过部队账目、资产记录是否清晰、完整,会计账簿与凭证、会计报表是否一致,资金支出是否合理,财务原始凭证是否符合会计法律法规等来判断部队财务管理的效果。但以上方法往往流于形式,会计监督现实依据不足,对于财务工作中所出现的滥发福利、资金挪用、随意开支等现象不能进行有效的遏止。

2.4会计工作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随着部队财务工作环境的日趋复杂,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要有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不仅要完成财务工作中的基本业务,还应能够对财务事务进行基本的分析和预测,为领导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使部队财务管理工作走上预算合理、监管有力、调整及时的良性发展道路。

3.强化部队会计监督职能的具体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部队财务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可以尝试通过通过以下策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3.1转变观念,提高会计监督意识

转变观念,提高单位领导和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意识。单位领导要重视对财务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财务工作人员要执行会计监督职能,把握岗位职责明确、财务行为慎重、会计监督有力的财务工作原则,使部队财务工作步入有规划、有监督、有分析的发展轨道,切实提高部队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2完善机制,加大会计监督力度

会计监督机制是部队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完善的监督机制使部队财务管理得以有序进行。要从总部到基层连队,建立起一整套适应本单位特点,体现经费保障规律,经费、资金、资产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机制,在充分发挥内部财务监管和审计效能的基础上,引入地方会计监督力量,加强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进行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加大对财务腐败、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部队财务运行的效度。

3.3健全制度,规范会计监督行为

健全会计工作制度,促进部队财务工作管理和会计监督的规范化。要结合当前部队的财务管理实际情况,健全会计监督制度中关于监督审查程序、财务手续审核、现金管理、银行账户管理、复查复核等方面的条款,使会计监督管理适应时展,会计监督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4加强培训,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素质

重视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和业务能力培训。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要通过短期集训、岗位练兵、外送代培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职业操守及法制教育和会计业务能力培训,增强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提高他们抗拒腐败、抵制诱惑的能力和财务工作业务水平,以上措施对于强化会计监督职能,提高部队资金使用效率有重要意义。

4.结语

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部队财经改革的深入,部队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要重视部队会计监督职能的作用,通过提高会计监督意识,完善会计监督机制,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部队财务管理效能和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益,切实加强后勤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篇3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监督;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对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监督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帮助企业不断的完善、强化发展运行的方式、方法。通过解析探讨我国企业的财务监督问题,以此来不断的强化企业的经营方式与管理绩效,更好的为我国的国有资产保驾护航。

一、企业财务监督领域存在的问题

1.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财务监督混乱

在我国的企业中大部分的财务信息缺乏财务监督的力度,致使整个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管体系十分复杂、混乱,导致没办法准确的把握市场的需求走向、信息质量,由于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财务制度监管体系,使得现代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与竞争水平始终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2.会计法制法规的淡薄影响监督的力度

在现代企业中绝大部分的会计从业人员与会计结构受到自身素质与企业内部管理风气和监督力度不够所影响,不能很好的行使其正常的、合理的监督职能,当利益受到威胁时会不计后果的选择违背管理权、监督职能、国家法律法规,进行违规操作等违法乱纪的活动。

3.财务信息系统不利于监督的有效实施

由于我国的企业就目前而言正是处于从原有的老式计划经济转向当前的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监督模式,在很多情况下其内部的财务信息系统还不十分完善,没办法很好的统一、协调财务监督问题,还只是单纯的依靠国家、领导等划分、下达管理目标与任务。这就导致了现在的行政性的监督居多,而不是真正的从实际情况与事实产能情况出发的监督管理,导致整体的企业财务监督没办法很好的实施。

4.对于预算监督职能管理十分薄弱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的预算管理与监督,但是就以其预算来深究其职能的管理绩效性,还是十分薄弱的。健全的、有效的企业预算管理制度能够盘活企业,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与发展,相反的则是拖累企业的成长。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究其预算监督就没能够以自身的实际进行管理,使得预算往往都不能很好的与实际支出相配比,难以借此来调整、监督企业的财务费用等,造成财务目标与财务预算的严重脱节。

二、加强和完善财务监督

1.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在企业中,我们要不断的通过强化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来强化整个财务监督的职能。通过针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的素质与道德进一步培养、重塑,制定配套的、可操作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立健全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用以监督企业的经营,遏制会计监督的不确实性,改善整个企业的人员管理执业环境。

2.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制度

通过制定确实可行的企业财务监督制度,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监督的重要措施与手段。现代企业的内部财务监督制度是实施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能够通过进一步加强整个制度的合理性、确切性、有效性来加强其经营管理活动。让财务信息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来,而且在整个税务的管理上也能够有所保障,让各种利益能够相互辅助、兼容,最大化的完成企业财政的监督管理,指导企业的未来规划与发展。

3.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监督

在我国的企业中还存在着信息财务不能相匹配的经营与管理的弊端,只有不断的通过运用当代科学技术,让企业的财务监督能够发挥其效,进行财务监督的作用,就能有效的在当代企业的财务与风险经营、管理中合理规避、控制风险。随着我国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在编制财务报表与分析企业财务问题时能够更合理的通过案例、比较、安全、手段等方式去监督财务的基本情况,为经营者、市场提供可参考依据。运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监督,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可以提高监督的准确性,这也将是财务监督努力的方向。

4.加大企业的内外部财务监督力度

在建设合理的内部与外部的监督机制时,我们要先清楚整个企业的财务、会计的各项职能,并且通过划分、区别来实行财务委派制人员来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这样的监督从外部来看,可以为国家、政府特派人员进驻企业实行监督提供基础;同时也可以通过财务部门调整人员实施监督职能;还可以通过聘请不属于企业、公司的无任何利益关系的财会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工作,以最大化确保企业的资产正常运作与发展,进行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的改革、完善、实施监督。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行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监督己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一项重要内容。企业的发展与财务监督的职能是相互依存的,其两者通过建立现代化企业的财务监督职能、机制来统一管理企业。让企业能够始终保持着发展的资本、改革的动力,不断的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彦君.谈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6(23).

[2]韩晓晨.我国企业财务监管问题的探讨[J].技术经济,2006(08).

[3]金红艳.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与监督的基本措施[J].商业会计,2006(15).

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篇4

关键词:国有公司;财务监督;财务监督体制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作为所有者权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财务监督权一直就是出资者用于维护自己经济利益必须掌握的重要权力。企业产权关系和组织形式的变化,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使财务监督权的归属与使用成为出资者维护自己资本权益的难题。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财务监督体制以及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财务监督权配置、监督程序、监督方式和方法,主要从财务收支角度监督和约束公司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财务行为,维护终极所有者和法人财产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国有公司作为一种以国有资本为主的企业组织形式,由于其在产权关系方面的先天性缺失,使政府机构成为事实上的掌管国有资本权益的代表和对经营管理者执掌财务监督权的代表。当现实中的财务监督体制不能完全有效地遏止部分经营管理者侵蚀国有资本权益时,不断改进和完善财务监督体制,加强财务监督,约束不同层级的者或经营管理者的财务行为,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财务监督体制与一定企业的产权制度相联系,它保证企业财务运行正常、既定的财务关系得以维持,是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从构成内容上看,财务监督体制是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关系基础上,为了维护不同利益主体的财务利益,在企业不同财务监督层次之间,设置财务监督机构、界定监督权责、规定监督程序和监督方法的制度。

二、我国国有公司现行财务监督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高层重大财务决策的有效监督。现行国有公司财务决策管理体制下,公司内部的重大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贷款决策、对外债务担保决策和企业并购或重组决策等,只要通过董事会讨论决定,即可付诸实施。在董事会开会讨论过程中,董事们常站在经营者的位置上作出决策。监事会参与现场会议全过程,履行监督职能,但监事会成员无反对表决权,只能进行事后评判式监督。从监督结果看,在国有公司重大资产流失案件中,政府部门、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不能有效代表国有资本出资者利益进行监督。

(二)对公司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违规获取个人财务利益的监督不到位。对公司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违规获取个人财务利益的监督不到位表现在:现行财务监督体制对国有公司经营管理层的职位消费未设置有效的监督关卡,造成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资金不是流向生产经营,而是流向少数高层人员的畸形消费;现行财务监督体制对经营管理层暗地里利用国有公司的人才、资金、产品、市场和技术等谋取个人利益的监督存有缺陷;对国有公司高层设立“小金库”,私分公款,难于实行财务监督。

(三)对经营管理者隐瞒真实信息不能及时实行有效监督。主要表现在对关联方交易、公司利润信息和信息掌握的监督三个方面。经营管理层利用会计资料生成技术,虚增业绩,特别是利用关联方交易虚构利润,蒙蔽政府职能部门和国有控股公司的相关利益人;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信息生成技术原因和公司经营管理层的主导作用,国有公司年度会计报告资料在经过人为修饰后,往往变得让人难于相信,而这就造成在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国有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委托制度不能有效维护出资者利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查按照规定由社会中介组织会计师事务所承担。在现行体制下,会计师事务所等一些中介监督组织,获取业务的方式不是提高审计鉴证质量、提供可资信赖的审计报告或鉴证评估意见,而是千方百计与有权力委聘的公司经营管理层搞好关系,以此取得国有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审计鉴证业务的长期委托聘用合同,造成了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竞争的不正常,迫使许多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公司的意思违心发表审计意见。

(五)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尚未成型。一方面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目标依公司负责人的意志而转移,因而缺乏规范的财务监督目标。有些公司,在负责人或经营管理层变更后,对财务监督的取向及由此带来的财务监督机构的职能、任务和权限界定随之变化;另一方面在内部财务监督问题上,部分国有公司没有把切实维护法人财产所有者利益或公司整体利益(以下简称法人财产所有者利益)作为设计监督体制的重要目标,也没有拟订相关制度予以保障。

三、国有公司经营者财务监督体制的设计框架

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已成为财务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研究,已经成为财务理论界共同关心的事。在财务管理理论方面,已基本认同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两个理论分支。在出资者财务理论中,财务监督理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确立。在经营者财务理论中,财务控制理论也为共同认可,对于经营者财务监督问题,理应给予明确肯定。本文仅对经营者财务监督体制进行框架设计。

(一)组织机构。经营者财务监督体制的组织机构是内部机构。在国有公司冗长的委托链中,除了最初的委托人(全体人民或股东)到最终的人(资产的使用者或经营者)外,中间的委托人或人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委托人又是人。这种委托链决定国有公司内部财务监督组织机构的双重身份:其一为公司总部的财务监督组织机构具有出资者监督和经营管理者监督双重身份。主要表现在拥有法人财产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财务监督权的公司总部,他们是下一层级的监督权力机构,必须成为出资者财务监督指令的执行机构。而作为公司的经营管理高层,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要求,时时不忘从其本身利益角度,实行一定范围内以其利益为主的财务监督行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国有公司内部财务监督组织机构具有双重身份,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其二为公司内部不同层级财务监督组织机构具有监督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双重身份。根据委托理论,上一层级的财务监督组织机构既是下一层级监督组织机构的权力机构,又是上一层级监督指令的执行机构。从公司财务监督运行的实践看,公司内部每一层级的财务监督组织机构都具有这种双重身份。因而,国有公司经营者财务监督体制的组织机构主要有:

1、董事会及其办事机构。董事会作为公司经营管理最高层,是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的代表者和拥有者,掌管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决策和财务决策等权力,理所应当是经营者财务监督体制的最高监督权力机构。从接受政府的委托角度看,董事会扮演双重角色,要代表出资者在公司履行监督职能,同时又要代表经营管理者在公司履行监督职能,这是两种财务监督体制相互交叉的重要连接点。在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时,既要利用出资者赋予的权力,监督公司经营管理执行层维护国有资本权益,又要作为经营管理最高层,监督经营管理各层努力工作,满足公司全体员工的利益需求。董事会下设哪些履行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职责的办事机构,直接与公司治理结构有关。目前,尚无公认的模式可以照搬,需根据公司不同情况而定。

2、总经理及其班子。在国有公司中,总经理及其班子负责日常的经营管理,负有监督下属严格执行公司各项财务决策的职权。总经理作为执掌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权的高层人员,需要从公司整体角度,规划财务运行和财务监督,配备专门负责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考虑所属财务机构的设置和财务人员的安排,并通过制定公司内部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收支,给财务监督机构提供监督依据。

3、隶属总经理及其班子的专门财务监督部门。公司财务部门是隶属总经理及其班子的专门监督部门,主要负责公司日常财务事项的操作和处理,同时负有对公司日常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的职责。

4、公司职能部门和子(分)公司的财务机构。从国有公司治理结构层次看,职能部门、下属子(分)公司是否设置财务机构,由公司经营管理层确定。一般来说,层级较多的国有公司,都采取下设财务机构的分散核算形式。因此,这些财务机构同时又是监督机构,要执行公司年度预算和上层财务指令,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财务事项实行监督。

5、其他专门监督机构。主要是公司内部的一些非专职从事财务检查监督工作的组织机构。

(二)监督程序。经营者财务监督体制的监督程序与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从上到下的层级监督,其顺序是:公司最高层董事会财务决策指令和财务监督指令;总经理及其班子接受董事会指令、向下具体实施指令并负责组织实施;总会计师接受指令、向财务机构监督指令;财务部接受指令、向下属财务机构指令,进行财务收支的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子(分)公司派出财务机构或委派财务负责人接受指令,进行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

经营者财务监督体制的监督程序与公司内部的委托关系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从上到下,层层进行监督是常用的监督程序。但是,有时为了工作需要,公司高层监督权力机构可以越级直接对不同层次职能部门和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等下属进行检查监督。

(三)运行方式。一般来说,出资者财务监督体制所用的监督方式,在经营者财务监督体制中都能使用。不同的是,经营管理者比较喜欢采用直接派员对所属职能部门和子公司(分公司)进行事中监督。这表现为在公司内部实行会计委派制,派出财务机构或会计负责人,对内部各单位的财务行为进行现场监督,使下属财务活动尽可能置于高层的控制之中。

国有公司内部会计委派制,根源于在不同经营管理层之间的利益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从而不能完全避免下层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由于委托关系在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之间,同样存在类似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实行内部委派会计制度,可以防范下属经营管理者发生损害公司整体利益的行为,保证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的运行不偏离高层意志。从现实角度看,实行内部会计委派制度,下属会计人员相对独立,不受下属单位经营管理者的约束,有利于委派会计挺直腰杆站在公司整体利益立场上,对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规范下属单位及其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收支行为,有利于公司资金的整体调度和使用效益,实现公司整体财务目标。

(作者单位:1.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2.山东省城乡建设勘察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敬国.论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与制度设计[J].经济师,2008.8.

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篇5

摘要中职学校是我国教育体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教育发展阶段,随着现代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职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受。中职教学工作的发展也给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推进中职学校的管理工作,加强对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关键词中职学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公民受教育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发展形式下,中职教育应运而生。中职教育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充实,更重要的是,中职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真正从中职学校的学习中学到更多的技术性知识。目前社会的发展中,对于技术性人才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在中职学校大力发展的同时,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了中职学校更好的发展下去,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面。

一、中职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在中职学校的发展中,财务管理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职学校的发展,需要及时的改进。

(一)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

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工作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主观原因的角度分析,是具体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财务人员的素质主要是职业道德素质和具体财务工作能力。目前很多财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出现滑坡,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意识欠缺,很容易造成工作上的懈怠态度。另外,很多财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没有很好的技术水平,财务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也是一个重点问题,相应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不足,水平欠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

(二)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管机制不到位

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一个单位对于财务管理的监管非常重要,特别是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管机制,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和具体的管理工作都是一个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但是,在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发展中,财务监管机制的建立还存在着很大问题,学校的内外监管机制不健全,造成了财务监管工作力度不够。财务工作的监管需要内部和外部共同的管理机制。从外部监督的角度来讲,是外部因素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监督。从内部监督的角度来讲,是一种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内部监督,监督的质量更高。但是,就目前很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来讲,在监督机制的建立方面还很不健全。在中职学校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很多监督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虽然也建立了财务管理机制,但是,对于具体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却是无人问津,所谓的监督制度成了一纸空文,在具体的实际推行中没有任何可操作性。这也是目前影响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

二、中职学校财务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了更好的进行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无论是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还是学校整体的管理工作者,都要对财务管理工作提起高度的重视,努力从各个角度提升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具体分析,中职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从主观的角度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首先要注重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强化工作人员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这样,能够在一个重要方面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除此之外,提升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还要注意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我们可以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得财务管理能力提升的训练,对他们进行必要、集中、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在职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这也是应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重要解决途径。

(二)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监督机制的建立

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对于规范学校的具体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具体财务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监督制度不健全的因素在制约着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所以,加强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重点问题。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监督机制的建立,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加强对这个企业发展的各项因素的分析。通过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完善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这是我国中职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具体监督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制度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特别是要对具体监督制度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的论证。在监督制度制定结束以后,就需要把具体的财务监管制度应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把监督机制的要求具体的落实下去。所以,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做好管理监督机制的建立,这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对于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结束语:财务管理工作时中职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但是目前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要加强对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保证学校的正常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篇6

一、财务总监制度属于财务监督范畴

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其最直接的现实动因是不少国有企业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滥收乱支、国有资产流失这三个与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生活和国有企业改革。这三个问题存在着内在联系:财务滥收乱支是因,国有资产流失是果;这一因果关系是这三个问题的实质内容,而会计信息失真则是因之而生产的表象。在这三个问题中,财务收支管理上的失控是最根本性的一个问题,表明我国现实企业管理中财务监督十分薄弱。所以,国家在一些国有企业中通过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利用货币收支对经营过程的基础保证作用(支付职能),从时间、数量上对实际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同时,利用各种财务收支及管理标准,对实际和将要发生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监督的领域主要涉及投资、筹资、收入分配和日常经营收支,基本覆盖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各个主要方面。可见,财务总监制度是针对加强财务监督而来,其工作内容涉及财务监督的主要方面。

财务总监制度实际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制度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关于财务工作组织运行和财务监督上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与完善,它吸收和集中了总会计师和内部审计中的部分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也弥补了总会计师在企业组织地位和职责权限上的不足,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内部审计监督的滞后性缺陷。另外,根据《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设立的监事会是政府监督机构根据需要派出的对企业财产保值增值实施监督的组织,以其职能来看,基本上也属于事后监督,同样,在设立监事会之后,再辅以财务总监制度,可弥补监事会的不足。从国有企业财务总监选派程序和职责上看,国有企业财务总监是政府派出并授权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及所属大中型国有企业整体财务(包括事前、事中、事后)进行专业、专职财务监督的人员。

二、财务总监制度实质上代表着所有者利益

尽管“两权分离”已成为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要求,但现实中,两权完全分离是不可能。两权分离的确切含义,应该是形成两权互相制约、促进、保证的关系。在现代产权制度及企业制度条件下,所有者有必要对经营者实施适当的监管,这种监管主要体现在两大环节上:一是对经营者的选择;二是对经营者重大经营决策、财务决策(包括对国有资产调配与处置)的审定和制约。对此,国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公司法》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以及部分赋予经营者管理权力的同时,制定了《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财务通则》、《财务制度》和相应的财务监督制度。但从现实情况看,在两权关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者行为失控并存。特别是后者问题更为严重,经营者失控,即经营者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约,必然会产生经营者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独断专行等问题,使“两权分离”下的企业约束机制流于形式。这样前面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滥收乱支、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就难以避免。《中国资产新闻》报1997年5月刊登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关于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许多地方和部门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对此57.6%的人认为企业经营者要负大部分责任。因此,规范和约束企业经营者的行为,不仅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力保证,也是企业经营者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改变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权失控状况,绝非一蹴而就,但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上首先建立起比较确定的互相制约的机制,无疑会有助于克服上述问题。财务总监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使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利益把好财务监督关,另一方面也可为经营者充分施展经营才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硬化所有权对经营权的财务约束,使经营者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和财务收支活动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所有者利益,这也是是国际上处理“两权关系”的通行作法。上述调查结果同样显示:除股份制企业的经营者把代表所有者利益作为首要选择之外,各类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者认为首先代表的是企业利益;在国有企业中,首先选择国家出资者利益方面的经营者只占34.1%。可见,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产权需要更加明晰,企业经营者的责任以及在保障所有者利益上的要求应更加明确,并且需要通过法律和契约形式,把维护所有权和接受来自所有者方面的产权监督明确下来。毫无疑问,财务总监制度是代表所有者利益,规范和约束经营者行为的有力措施之一。

1994年深圳市政府为维护国有企业所有者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率先在部分国有企业中实行了财务总监制度或财务部长逐级委派制度。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国家经营和管理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法人机构)向管辖的124家企业委派财务总监或财务部长,124家企业中有18家一类企业,资产经营公司向这些企业派出财务总监。财务总监作为委派的董事进入董事会,对企业财务计划的制订有参与权,对财务计划的执行有监督权,对企业重大资金的调拨有签字权,限额以上数额的外拨资金只有经过财务总监签字才能对外拨付。可见,财务总监是从产权角度去行使权力,体现的是一种来自于产权约束的监督关系,财务总监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也是源于此。

应该明确的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行为及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并不是干预经营者的经营权。所有者的监督,也不可仅仅停留在事后监督上,即仅仅通过审阅公司财务报告,考核公司经营业绩等途径来实现监督。所有者监督必须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那种认为实施财务总监制度将会侵犯经营者合理权益的观点是不妥的。因为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必须体现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是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下企业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经营者与财务总监在组织财务收支上的基本原则是完全一致的,赋予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使命是完全合理可行的,这与强化企业自我约束,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保障经营者合法权益,与政企分开和两权分离的基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只有所有者利益得到了维护,与之有关的经营者利益、职工利益等各方面利益最终才能得到维护。很难想象,一个连对所有者利益也不尽维护义务的企业,就难以指望它能对社会各方面承担责任。

三、财务总监制度是现代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代表所有者利益的财务总监制度与来自企业外部的社会监督(如来自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宏观调控者身份对企业实施的必要监督)有着本质区别。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之一,是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强化产权约束,依靠产权制度的自身运转的内在机制,构建企业内部决策、执行和约束职能相统一的有机体制,从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财务收支方面自动地防范和避免背离所有者利益的行为不受约束,从而实现对资产运营过程中的产权控制,硬化产权监督。尽管财务总监往往是由企业所有者委派到企业中,但其职责的履行是与企业内部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决策行为紧紧联系在一起,财务总监制度是构成现代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机部分,在内部约束机制运行中发挥财务监督职能,这种监督具有及时性、有效性、经常性、自觉性特点。显然,作用于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监督是企业外部任何监督所无法取代的。

另一方面,财务总监制度还具备一定的管理职能。表现在财务总监要在企业资本的投入、资金的筹集、资产调配、费用成本、利润分配以及财务计划、财务考核、会计组织运行等许多财务会计工作和财务活动中与经营者一起共同行使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加强企业管理,优化管理者行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毫无疑问应是企业所有者的根本要求,也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源泉,同样也是财务总监制度的目标之一。在优化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应充分考虑财务总监制度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使之成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总制度应是财务监督职能与管理职能的有机统一,其中监督职能是本质,管理职能是实现监督职能的途径,即财务监督是寓于财务管理之中,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体现出财务监督意义;离开大量的具体的财务管理活动,财务监督便失去立足之地,毫无意义,同样没有财务监督,财务管理便失去目标,走向失控。

四、财务总监督制度是两权分离下企业组织规模和经营规模扩大化和复杂化结果

在一人企业或小型私营企业,所有者往往就是经营者,财务收支完全是由自己决定,显然财务监督是不存在的。而在一个有很多且分布很广甚至有海外投资单位或项目的企业,或者一个有多层次管理层和多元化经营的较大规模企业,或者一个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下的企业集团中,所有者无力也根本无法事必躬者亲地实施经营与管理,这就须聘用一些专业人员或懂行的专家负责企业全面或某一方面经营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这些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中切实地对所有者负责,并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正常高效运转,所有者除了规定事后考核业绩指标外,还要在组织上和机制上采取对经营者及其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有效制约的措施,顺应这种要求,财务总监制度无疑代表所有者并分担起本应属于所有者所拥有的部分管理与监督权力和职责,是所有者职能的传递或延伸。

其实,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建立财务总监制度的直接动机并非来自国家或上级部门的指令,而是来自在企业组织规模和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和复杂的局面下财务监管滞后所带来的压力和问题。许多企业家从对财务失控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和困惑中,从企业管理的亲身实践经历中,从与同行管理经验的交流和西方企业管理制度的认识中,主动或被动地考虑更新和完善财务监管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财务总监制度顺应了企业家对整个企业有序、有效的财务监管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财务总监制度应该说也是一个来自实践的客观现实问题。

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篇7

一、财务总监制度属于财务监督范畴

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其最直接的现实动因是不少国有企业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滥收乱支、国有资产流失这三个与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生活和国有企业改革。这三个问题存在着内在联系:财务滥收乱支是因,国有资产流失是果;这一因果关系是这三个问题的实质内容,而会计信息失真则是因之而生产的表象。在这三个问题中,财务收支管理上的失控是最根本性的一个问题,表明我国现实企业管理中财务监督十分薄弱。所以,国家在一些国有企业中通过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利用货币收支对经营过程的基础保证作用(支付职能),从时间、数量上对实际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同时,利用各种财务收支及管理标准,对实际和将要发生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监督的领域主要涉及投资、筹资、收入分配和日常经营收支,基本覆盖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各个主要方面。可见,财务总监制度是针对加强财务监督而来,其工作内容涉及财务监督的主要方面。

财务总监制度实际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制度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关于财务工作组织运行和财务监督上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与完善,它吸收和集中了总会计师和内部审计中的部分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也弥补了总会计师在企业组织地位和职责权限上的不足,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内部审计监督的滞后性缺陷。另外,根据《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设立的监事会是政府监督机构根据需要派出的对企业财产保值增值实施监督的组织,以其职能来看,基本上也属于事后监督,同样,在设立监事会之后,再辅以财务总监制度,可弥补监事会的不足。从国有企业财务总监选派程序和职责上看,国有企业财务总监是政府派出并授权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及所属大中型国有企业整体财务(包括事前、事中、事后)进行专业、专职财务监督的人员。

二、财务总监制度实质上代表着所有者利益

尽管“两权分离”已成为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要求,但现实中,两权完全分离是不可能。两权分离的确切含义,应该是形成两权互相制约、促进、保证的关系。在现代产权制度及企业制度条件下,所有者有必要对经营者实施适当的监管,这种监管主要体现在两大环节上:一是对经营者的选择;二是对经营者重大经营决策、财务决策(包括对国有资产调配与处置)的审定和制约。对此,国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公司法》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以及部分赋予经营者管理权力的同时,制定了《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财务通则》、《财务制度》和相应的财务监督制度。但从现实情况看,在两权关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者行为失控并存。特别是后者问题更为严重,经营者失控,即经营者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约,必然会产生经营者、谋取私利、独断专行等问题,使“两权分离”下的企业约束机制流于形式。这样前面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滥收乱支、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就难以避免。《中国资产新闻》报1997年5月刊登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关于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请记住我站域名/当前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许多地方和部门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对此57.6%的人认为企业经营者要负大部分责任。因此,规范和约束企业经营者的行为,不仅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力保证,也是企业经营者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改变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权失控状况,绝非一蹴而就,但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上首先建立起比较确定的互相制约的机制,无疑会有助于克服上述问题。财务总监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使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利益把好财务监督关,另一方面也可为经营者充分施展经营才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硬化所有权对经营权的财务约束,使经营者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和财务收支活动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所有者利益,这也是是国际上处理“两权关系”的通行作法。上述调查结果同样显示:除股份制企业的经营者把代表所有者利益作为首要选择之外,各类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者认为首先代表的是企业利益;在国有企业中,首先选择国家出资者利益方面的经营者只占34.1%。可见,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产权需要更加明晰,企业经营者的责任以及在保障所有者利益上的要求应更加明确,并且需要通过法律和契约形式,把维护所有权和接受来自所有者方面的产权监督明确下来。毫无疑问,财务总监制度是代表所有者利益,规范和约束经营者行为的有力措施之一。

1994年深圳市政府为维护国有企业所有者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率先在部分国有企业中实行了财务总监制度或财务部长逐级委派制度。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国家经营和管理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法人机构)向管辖的124家企业委派财务总监或财务部长,124家企业中有18家一类企业,资产经营公司向这些企业派出财务总监。财务总监作为委派的董事进入董事会,对企业财务计划的制订有参与权,对财务计划的执行有监督权,对企业重大资金的调拨有签字权,限额以上数额的外拨资金只有经

过财务总监签字才能对外拨付。可见,财务总监是从产权角度去行使权力,体现的是一种来自于产权约束的监督关系,财务总监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也是源于此。

应该明确的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行为及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并不是干预经营者的经营权。所有者的监督,也不可仅仅停留在事后监督上,即仅仅通过审阅公司财务报告,考核公司经营业绩等途径来实现监督。所有者监督必须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那种认为实施财务总监制度将会侵犯经营者合理权益的观点是不妥的。因为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必须体现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是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下企业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经营者与财务总监在组织财务收支上的基本原则是完全一致的,赋予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使命是完全合理可行的,这与强化企业自我约束,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保障经营者合法权益,与政企分开和两权分离的基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只有所有者利益得到了维护,与之有关的经营者利益、职工利益等各方面利益最终才能得到维护。很难想象,一个连对所有者利益也不尽维护义务的企业,就难以指望它能对社会各方面承担责任。

三、财务总监制度是现代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代表所有者利益的财务总监制度与来自企业外部的社会监督(如来自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宏观调控者身份对企业实施的必要监督)有着本质区别。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之一,是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强化产权约束,依靠产权制度的自身运转的内在机制,构建企业内部决策、执行和约束职能相统一的有机体制,从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财务收支方面自动地防范和避免背离所有者利益的行为不受约束,从而实现对资产运营过程中的产权控制,硬化产权监督。尽管财务总监往往是由企业所有者委派到企业中,但其职责的履行是与企业内部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决策行为紧紧联系在一起,财务总监制度是构成现代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机部分,在内部约束机制运行中发挥财务监督职能,这种监督具有及时性、有效性、经常性、自觉性特点。显然,作用于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监督是企业外部任何监督所无法取代的。

另一方面,财务总监制度还具备一定的管理职能。表现在财务总监要在企业资本的投入、资金的筹集、资产调配、费用成本、利润分配以及财务计划、财务考核、会计组织运行等许多财务会计工作和财务活动中与经营者一起共同行使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加强企业管理,优化管理者行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毫无疑问应是企业所有者的根本要求,也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源泉,同样也是财务总监制度的目标之一。在优化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应充分考虑财务总监制度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使之成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总制度应是财务监督职能与管理职能的有机统一,其中监督职能是本质,管理职能是实现监督职能的途径,即财务监督是寓于财务管理之中,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体现出财务监督意义;离开大量的具体的财务管理活动,财务监督便失去立足之地,毫无意义,同样没有财务监督,财务管理便失去目标,走向失控。

四、财务总监督制度是两权分离下企业组织规模和经营规模扩大化和复杂化结果

在一人企业或小型私营企业,所有者往往就是经营者,财务收支完全是由自己决定,显然财务监督是不存在的。而在一个有很多且分布很广甚至有海外投资单位或项目的企业,或者一个有多层次管理层和多元化经营的较大规模企业,或者一个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下的企业集团中,所有者无力也根本无法事必躬者亲地实施经营与管理,这就须聘用一些专业人员或懂行的专家负责企业全面或某一方面经营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这些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中切实地对所有者负责,并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正常高效运转,所有者除了规定事后考核业绩指标外,还要在组织上和机制上采取对经营者及其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有效制约的措施,顺应这种要求,财务总监制度无疑代表所有者并分担起本应属于所有者所拥有的部分管理与监督权力和职责,是所有者职能的传递或延伸。

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篇8

基层财政部门处在财政资金管理和政策执行的“终端”环节,掌握资金使用管理的第一手情况,因此,基层财政监督直接关系到财政政策的执行效果,影响着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有效运行。

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基层财政监督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高配专职监督机构建制。对于财政工作而言,财政分配不能代替财政监督,业务机构管理不能代替专职机构监督。建议在基层建立相对独立的财政监督组织体系,高配专职监督机构建制,组建基层公共财政“大监督”稽查中心。对公共财政重大政策资金项目委派专员监督,逐步推行本级基层预算单位综合监管,健全岗位设置及分类监督功能。

二是实行持证执法检查。建议整合业务管理机构与专职监督机构的监督资源,参照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税收征管与税收稽查的工作机制,区分财政日常业务管理与财政监督检查的界限,分离业务管理机构的检查职责,理顺其监督层次,明确专职监督机构的主体职责,实行执法检查资格认证管理。建立案件管理制度、集中调账制度、检查回避制度和检查责任制度等,制定财政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完善立案、授权、调查取证、依法处理、法律文书以及行政复议、听证等资料档案,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检查行为和检查纪律。

三是转变财政监督模式。新型财政监督运行机制必须体现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科学管理要求,将监督关口前置,由单纯“突击式”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转变。建议上级监督机构经常设立联动项目,每年组织几项省、市级的专项检查,提振财政监督力度,促进质与量的根本性、突破性转变。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审批、拨付程序的监督,实行财政资金拨付中的层层责任制,严格按照职责权限操作,明确审批人、拨付人、部门(单位)负责人、资金使用人以及各个环节经办人员的具体职责、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建立起相互稽核、相互制约、各负其责的全过程监督机制。

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篇9

关键词:基层农业;会计;监督;职能

一、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监督的现状

(一)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现金支出中,占比重较大的是试验补助费用、田间管理费用以及试验材料费用等,其费用类别多样,次数多,也有呈现出许多资金安全方面的问题。而为试验示范进行农资采购的经费更加难以把控,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品采购,没有严谨有效的监督、管理以及使用制度,使得资金被滥用,或物资外流,导致科研单位的支出费用偏高。现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监督职能局限于只限定财政资金开支范围、审批权限,而不能保障资金安全。(二)不重视会计监督职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服务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应当是互相平衡的,若是不重视会计监督职能,而将财务工作服务职能视为工作重心,那么科研单位的财务工作就会出现资源浪费、非法敛财等情况,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资金、管理资金,更不能使财务管理能够充分分析科研单位财产、经费情况,发挥监督和控制职能。(三)经费预算管理与执行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现在,部分基层科研单位的经费缺乏科学长效的预算编制,绩效意识薄弱,在进行科研经费预算时仅凭借项目负责人的经验,不运用财务信息编制,没有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获得收益考虑其中。农业科研项目本身就是伴随着农产品生产、开发、研究的科研活动,有很长的季节周期,项目负责人不是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又不会运用财务信息编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仅仅靠自己的常识预算,甚至不能支出足够金额。财务管理部门未依靠科研管理项目测算,没有依据进度做到有效监督,最后会致使决算和预算有很大差距,使得科研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大打折扣。(四)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许多基层科研单位缺乏优秀的财务会计人员,没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会计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具备相关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会计核算、分析以及检查控制、制定方案等技能,就无法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五)内部审计机构未完善。因人数有限,基层农业科研单位通常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也不会有专兼职内部审计人员。一些单位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会因为其他原因而致使内部审计工作敷于表面,只是“走过程”,没有做到独立客观的审计,而审计的情况也是没多大权威性。

二、强化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监督职能的可行性建议

(一)重视会计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制度的作用。要将会计监督职能进行宣传,提高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监督意识,使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都要了解到会计监督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制定健全的制度以保障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对科研单位的资金运转、业务活动进行审查,做到不流于表面。并且,一定要重点监督科研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近年来哈尔滨地区在全省会计监督检查工作考核评比中名列前茅,对于会计监督工作十分重视,会计监督水平也不断提高。哈尔滨地区的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哈市的事业部门之一,长年以来配合市政工作,不断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基层科研单位为扩大会计监督的社会影响,同走大流,实行公示制度,使单位工作透明化、财政透明化,实现单位财务自觉管理,自律管理,充分发挥了会计监督制度的作用。(二)完善财务工作流程、会计管理机制。应当完善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管理机制,走科学化、规范化道路,以此设定业务流程,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针对目前科研单位的日常现金流量状况控制,设立一套科学的支出约束制度,按制度办事,以此约束单位的资金收支,避免资金不必要流失,填缺补漏,节省开销,从而提高各项科研项目的资金运用效益。哈尔滨地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财政资金等方面进行内部检查,在内部“大清扫”的工作当中,重点严查“私人小金库”。通过严检发现的各种问题,单位立刻进行整改,充分发挥了会计监督职能,为基层科研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经费支出控制管理系统的构建和科研经费规章制度的完善。此外,为了保障基层单位的资金安全,应该构建起一套项目为主的经费支出控制管理系统,将科研项目分批分类,有条有序的管理。如此就可以具体地对科研项目的成本进行预算、核算,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正确反映科研资金的使用状况,避免出现非法敛财的情况。另外,要对单位科研经费的规章制度完善,准确核算科研成本,以此才能反映经费使用状况,发挥监督职能。哈尔滨地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起了联络沟通机制。对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财政科室,按照哈尔滨地区的会计监督工作要求,加强自身的会计监督的职能,由科研单位领导进行每一年度的会计监督工作,制定出会计监督计划,依照计划要求进行审查。并且,科研单位财政科指派检察联络员,以及时确定检查的政策和内容,以及检查的具体标准,达成统一部署,取得了更好的监督效果。(四)强化会计人员素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人员,就必须掌握国家的财务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更好的服务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做好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在财务问题上,要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依法办事。此外,会计人员应及时对财经知识进行补充和掌握,特别是如今电子信息潮流,应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使自己满足科研单位的要求。就哈尔滨地区某科研单位会计人才招聘而言,近年来不断提高选拔标准,所需会计工作人员不仅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持有会计师资格证,还需熟练掌握会计报表、财务软件,对财务法律有一定认识。(五)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要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看重审计工作。设立及完善一套科研单位内部审计体制,调整内部审计机构,调用专兼职内审工作人员。审计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业务素养,是专业型人才,能够全方位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对财务管理和运行有一定的见解,及时发现审计问题,并给予单位修改意见。

综上,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得以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科研工作,离不开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强化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职能,能够使单位保持高效的资金使用率,从而为科研工作的进行给予强大的支持。

作者:王鹏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遥感技术中心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篇10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监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监督职能日益重要。下面,笔者就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认识会计监督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所谓会计监督,就是通过通过对原始凭证和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检查,借以监督保证企业自身各项业务往来及相关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规范性和效益性。会计监督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又是企业整个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效果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企业的财经秩序和整体管理水平的优势上。当前,财经领域、贪污、挪用公款,逃避各项税收,私设“小金库”,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等各种违法违纪屡禁不止和严重造成效益流失等问题的存在,其原因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不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做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尤为重要。会计监督是一种自我约束机制,它贯穿于事前、市中、事后的各项业务活动之中。通过搞好会计内部会计监督,不但能够促使和保证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内容能够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而会计本身作为一种管理活动,通过日常核算、事前决策、事后分析等一系列的财务监督工作,对提高企业自身专业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实现最佳经济效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内容

(一)对会计凭证、账簿进行审核监督

当前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对凭证、账簿的审核不仅要求对会计凭证的真实、合法、准确、完整等各个方面进行把关监督,还应按照会计法规的规定,加强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合法、不真实、不完整、不正确的原始凭证坚决不予受理,从源头就开始控制财务信息质量。

(二)加强对财务收支情况的监督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职责就是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所以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才能堵塞漏洞,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对企业财务收支审核监督时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严格控制财务收支的事前、事中,保证财务收支的有序管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审批手续不全的财务收支,应当退回,要求补充、更正;对违反规定不纳入单位统一会计核算的财务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对违反国家统一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不予办理。

(三)建立财产清查制度,加大财产监督力度

一是加大对各项财产物资的管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进行账物核对,对发现出入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二是加强现金流量分析预测,严格控制现金流人和流出,建立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对的制度。通过财产清查,不仅可以改善经营管理,保护各项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也能够确定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以便查明实存数与账面数是否相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四)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现阶段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应加强自身的时效性,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做到及时的监督、准确的判断,使企业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全面、及时的解决,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合法、合理性,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高。

三、当前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会计监督管理体制

我国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牵制与制约机制。使得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不力,出现部分企业经营者私欲膨胀,以种种非法手段侵吞国家资产。

(二)单位负责人的法制意识不强,会计信息失真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企业负责人缺乏应有的法制观念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部分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会计凭证,弄虚作假,办理违法会计事项,致使会计工作不能行使其监督职能。

(三)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监督的直接参与者,部分企业财会人员没有基本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综合业务素质不高,对专业培训不够重视,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理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下支配下,部分会计人员屈从于上级的意志,参与甚至伪造虚假的会计信息。将会计监督置之一旁,致使会计人员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的概率大增。

四、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会计管理体制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企业内部管理变得日益重要和复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有效的管理和正确的决策,就必然离不开会计管理活动,从而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会计管理体制,让会计回归企业,解除会计所代行国家行政监督职能。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轻装前进,大胆地监督。

(二)加强会计岗位的职责划分

记账人员与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将失误、舞弊等问题控制到最低限度。明确在人事任免中的利害关系,建立回避制度,如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会计机构负责人、财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担任出纳工作。

(三)提高企业负责人法制意识

为使企业领导决策机构增强执行会计法律、法规的意识,按国家财经制度办事,应结合企业干部管理工作,加强对企业分管会计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对财务收支由审批权的领导的财经法规和会计知识的教育培训。财经法规是会计工作行为的准则,严格执行财经法规、规范领导和会计人员的行为,是搞好企业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水平过硬、结构合理的财会队伍是会计工作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搞好会计基础工作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