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十篇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十篇

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44

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篇1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产业态势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复兴和旅游产业发展,以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旅游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在学术界,茶文化旅游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目前,在学术界的研究中,主要偏重于茶文化的产业发展,对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特别是有关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特征的研究少之又少。有鉴于此,有必要对茶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产业发展态势进行研究,以期达到丰富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内容的目的。

一、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一)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研究茶文化旅游的概念,要首先界定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关系。茶文化的概念有其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最早提出文化旅游概念的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认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这是从广义上定义文化旅游的概念。国内学者任冠文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茶文化和文化旅游都属于文化范畴,都具有文化的属性,并且都处于行为文化层面。而茶文化旅游不只是茶文化与旅游的简单相见,它既是茶文化内涵的延伸,又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二)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不但没有统一的定义,而且有关茶文化旅游概念的论文也是少之又少。张琳洁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毕剑、尹郑刚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及其衍生艺术形式为主要吸引物,以了解茶文化、认识茶文化、欣赏茶文化为主要目的,融观景、品尝、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主题旅游。以上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作者都是从旅游产业化的角度进行界定,没有考虑到旅游者与茶文化旅游内涵之间的关系,没有突出旅游者的文化动机。笔者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文化旅游的定义:“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解、鉴赏和体验茶文化内涵,而对茶文化旅游区进行的旅行,从而使旅游者获得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二、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一)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性特征。文化性不但是当今旅游的整体属性,更是茶文化旅游的根本属性。如果在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没能表现出茶的文化性特征,不但没有吸引力,而且行之不远。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是有关茶叶的生产、加工以及饮用等方面而产生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在这些表现形式中,都是围绕茶的这个核心来表达,如让旅游者参加茶叶的采摘、炒制过程,使游客体验到茶叶的生产文化;通过茶艺表演,使旅游者体验中国茶的“廉、美、和、敬”的茶德文化;通过旅游者欣赏茶诗、茶画和茶歌等艺术,使游客体验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休闲娱乐性。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在内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在内涵上更多地体现出休闲娱乐性特征。旅游的属性不仅包括文化性,还包括休闲娱乐所带来的愉悦性;茶文化在表现形式中也更多的是使受众体验茶所带来的休闲娱乐享受。从以上两点来看,旅游和茶文化的休闲娱乐性特征是相一致的,这也是茶文化能适应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开发出茶文化旅游的前提。在茶文化旅游中,主要是通过有关茶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突出这一特征,特别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它在表演过程中,所展示出来茶的休闲、养生的文化都能使旅游者得到身心的愉悦。除了茶道之外,茶文化旅游的其他形式所追寻的目的也是使旅游者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以休闲娱乐。

(三)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茶文化旅游作为当今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它的经济性特征表现的非常明显,这是由于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所决定的。茶文化旅游企业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追求经济利益是首要的目标,也是无可非议的做法。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现今世界是市场经济世界,追寻经济性就能用经济手段更好地保护茶文化艺术,丰富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性使有些茶文化旅游企业偏离茶文化的传统形式,甚至把一些糟粕带进茶文化旅游中去。因此,鉴于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特征,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不但要追寻经济利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茶文化旅游的产业态势

(一)国内茶文化旅游发展初露端倪。国内虽然茶文化旅游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稀少。目前,我国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地区主要是较大的产茶区,这些茶叶产区虽然茶产业的规模较大,但是与茶相关旅游产业的规模却相对较小,没有形成专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大型旅游景区和旅游公司,这样就不能适应当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速度。我国茶文化的知名度举世闻名,但是与此相关的茶文化旅游知名度却不高,如很多旅游者只知道杭州的西湖龙井很有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与龙井相关的旅游产品。纵观国内的茶文化旅游市场,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十分不足,产品不但稀少而且形式太单一,没有形成一条与茶有关的旅游产业链条。以上几点说明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十分不足,还处于水平较低的初级阶段,要想发展我国茶文化旅游,必须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大力开发适合我国茶文化旅游的产品。

(二)茶文化旅游重“茶”轻“旅”。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普遍存在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旅游产业发展的现象。由于我国茶文化旅游是在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加之以茶为主的旅游收入没有茶产业收入高,导致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旅游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再者,我国的茶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都是政府导向性,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模式中,政府在开发的过程中只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与茶有关的旅游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之所以发展茶文化旅游无非是为了丰富茶产业的内容,这种发展模式势必影响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节会旅游带动茶文化旅游发展。近年来,节会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一些茶叶产区开展的茶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加。鉴于此,这些地方政府改变了过去“茶叶搭台,经贸唱戏”的老传统,纷纷在茶文化节时把旅游要素也整合进去,这样达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如,上海市把以前的茶文化节名称就改成了“茶文化旅游节”,旅游元素的加入丰富了茶文化节的内涵。但是,这些节会旅游还是以“茶”为主,以“旅”为辅,不能使二者有机地结合。

四、结语

茶文化旅游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行业发展态势上都处于起始阶段。要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就要加大对其的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从理论高度上指导行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文化.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

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篇2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经济;低碳

新经济时代,发展低碳旅游、环保旅游,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是旅游事业实现自身创新改革的需要,茶文化旅游作为我国当代低碳旅游的代表,应该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以及高度推广,使更多的人认识茶文化旅游,喜欢茶文化,促进国内旅游内需的同时,也能够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环境资源问题,创造更多经济收益。

1低碳促进旅游观念的变革

1.1旅游生产观念的变革

我国的旅游业正呈现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随着人们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旅游也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特殊方式,也正是旅游发展的过于迅速,才出现了发展方式粗放、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服务质量较低等诸多问题。我国的旅游企业在追求低碳环保式旅游发展方向的同时,要求旅游者能够在实际旅游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游客心态,形成正确的观念,不破坏环境以及旅游设施。出于对游客的安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景点专门设计了与环保有关的主题活动,让游客在休闲娱乐过程中可以参加活动,丰富业余生活。为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环境,倡导旅游出行者尽量采用低碳环保的方式完成旅游,少开私家车,使用电动车或自行车完成旅游。随着游客的增多,诸多饭店也提供了方便、快捷、安全、健康的食物,在避免铺张浪费的同时,强调节约粮食,并倡导光盘行动。我国的许多旅游风景区都以绿色环保、低碳健康为主题,因此,在追求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倡导以低碳环保为旅游的最终目的,才能保证在完成旅游以后可以让山更青、水更绿,空气也一如既往的清新。

1.2旅游消费观念的变革

由于我国多数地区都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旅游方式,所以更多的旅游者采取了徒步或骑自行车来取代乘用私家车,这也保证了尽可能少的排放空气污染物,让旅游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同时还倡导旅游者住宿时尽量使用可循环用品,以良好的环境卫生为基础,避免过度浪费或购买不需要的旅游纪念品等。诸多旅游景区还举办了植树有奖竞猜等活动,让观光者在旅游时能够参加许多有意思的环保活动,确保旅游景点环境变得更加舒适宜人,也能够让环境避免受到过多的污染。

1.3旅游政策观念的变革

低碳环保的旅游行为属于游客的自觉行为,各景区只能提供倡导性意见。为尽可能追求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旅游发展行业,各饭店景区需要时刻以保护环境为基本要求,在追求节能减排技术革新方面,有关部门还需要加大对这方面的监管力度,避免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温室气体,有效地降低碳排放量,才能让旅游景区的环境时刻保持最原始状态。在旅游景区设立专门的指示标识,确保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避免投入过多的废物,让游客形成一种基础的环保概念,并确保游客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有效阻止破坏环境的行为,促进旅游行业和谐稳定发展。现代化网络技术日益发达,游客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手段了解与旅游和节能减排有关的信息,在完成政府号召的低碳减排活动的同时,有助于形成一种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确保游客可以自觉履行自身职责。

2旅游业良好发展的背景

2.1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随着我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已明确指出:将旅游业作为一种战略性发展产业。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旅游行业所具有的就业机会日益增多,必然导致综合效益变得更好。以旅游业为基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保证诸多产业和人民群众可以以旅游业为依托,完成现代化服务行业的转型过程,同时,旅游业需要以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不断向游客灌输和谐环保、低碳旅游的理念,确保在自然环境下可以有更多的环保行为,让低碳经济发展不只是一个口号,而能够为景区树立清晰的发展目标。

2.2低碳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加

采取低碳、清洁、环保旅游政策至今,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政策以及环境发展需求,自主研发了多项与低碳旅游环保有关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出现也充分的展现了人们对旅游的思考和理解,并通过自身努力改变旅游环境。作为一种服务行业,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旅游发展景点可以向游客更好地阐述低碳环保的理念,确保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和消费观念的同时,让整体的消费习惯朝环保、低碳方向发展。以茶文化为依托,向游客推荐更多低碳、环保旅游产品,可以确保得到游客青睐的同时,让游客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我国在追求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及时地引用了茶文化理念,让游客在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能够被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所吸引,除此之外,也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丰富人文资源为基础,展现茶文化的独有魅力,并向游客提供更多的低碳环保旅游产品,才能按照旅游发展需求,来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旅游环境。

2.3低碳旅游得到一定的践行

以绿色环保为主题,向游客推荐绿色旅游产品,有助于形成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游客在对产品进行购买的过程中,可以以实际需求和低碳环保理念为出发点,选择性的购买纪念品。随着上海世博园、深圳华侨城等诸多旅游景点的建立和重新规划,低碳环保的理念也更为明显。人们在追求自然生态共同发展以及和谐统一生活方式的同时,也需要确保游客用实际行动证明这种理念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只有每一位游客都能够积极参加到低碳环保的旅游活动中去,身体力行的使用更多环保工具完成旅游过程,才能保证既满足旅游观光娱乐的需求,又能够充分地保护自然环境,达到低碳环保旅游的目的。

3发展低碳茶文化旅游的策略

3.1合理选择运营模式

根据不同茶乡的实际情况,需要对茶文化景点建立特定的发展目标。对不同的茶区产业进行改造,并将“低、小、散”的粗放型管理体系转换为规模化、集约化系统,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市场运作的办法,有效地完成整体的规划和重建过程。以茶文化为基础,向游客提供更多的健康饮品,比如以“茶家乐”为主题,向游客提供固液体茶饮料、茶叶食品和与茶文化有关的茶艺表演,让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有更好的体验。不断完善旅游景点设施,并成立股份合作制经营管理体系,确保旅游业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同步发展。

3.2认真开展示范推广

作为旅游发展的基础要求,低碳环保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基础理念,为了有效地对这一理念进行推广和实施,需要旅游景点向游客提供低碳环保的纪念品,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同时,以茶文化为基础,向游客展现茶乡的特点。由于茶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各地区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茶乡活动,因此可以在旅游景点设立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游戏。游客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游玩,还可以通过有奖竞猜活动获取精美小礼品,以此吸引大批量游客前来参观,增强游客的环保概念,比如:在旅游景点建立的“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体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和质朴纯真的茶乡风情,同时游客还能够品尝到极负盛名的龙井茶,享受自然和谐之美。茶村也向游客提供农家风情的服务,向游客展现茶叶加工制作过程,为游客提供安全环保的旅游产品,将茶艺表演与采茶舞结合于一体,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3.3切实做好科学规划

以“环境兴游、生态兴游”为基本观念,向游客灌输更多生态环保的思想。旅游景点需要以先规划后开发为基础,尽可能以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避免造成浪费的同时,合理的开发有限的资源。政府部门需要加大监管力度,杜绝一切破坏性开发行为。在整个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以低碳环保为基础理念,确保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理念需求的同时,为游客建造更多低碳环保的旅游场所。诸多考察团队还需要在旅游前首先了解旅游地区的茶文化设施以及景点是否完善,才能决定是否到该景点参加旅游活动。为了保证给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相关部门需要对茶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评估,采取科学的评估手段以及先进的评估办法,优化整体旅游设施资源的配置过程,构建和谐健康的旅游环境,并确保尽可能的减少对资源的消耗,达到对茶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开发和利用的目的。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让游客可以通过网络浏览旅游景点环境,体验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服务设施,享受并参与到众多旅游项目当中,确保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生态旅游为要求、科技创新为技术手段,构建一个环“一江两山”(长江,武当山,神农架)的综合旅游生态景观。

3.4大力倡导绿色消费

人们在追求和谐、健康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更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在进行低碳旅游的过程中,游客出于对自身安全以及合理消费的考虑,不可以盲目进行消费,要合理消费、适度消费,才能在旅游过程中买到高品质的产品。有些不法商家打着绿色环保的理念出售商品,而这些商品多半属于低价、低质产品,游客购买以后只能破坏心情而无过多用途。所以游客在购买产品的同时,需要注重包装是否正规,是否符合绿色消费理念。旅游景点还可以开设诸多关于绿色环保的宣传活动,向游客推荐保质、保量的低价茶产品,可以让消费者形成正确的绿色消费理念,确保在保护环境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以茶文化为基础,带动地方旅游经济迅速发展,形成茶文化旅游产业链,让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结束语从三个方面对新经济时代茶文化旅游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茶文化发展,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1]林馥茗.开发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产业发展[J].茶叶科学技术.2011(3):12-14.

[2]龚之江.繁荣茶文化引领茶都精神[J].中国茶叶.2015(6):35-36.

[3]王京传,赵修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中国茶叶.2014(6):2-4.

[4]李沈阳,黄任辉.略谈观光茶园创新模式[J].中国茶叶.2016(6):29-30.

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篇3

关键词:区域旅游发展;广西茶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梧州

六堡茶区域旅游发展理论是指超越了传统旅游认识常常局限在相对狭小的地理范围、相对单一的旅游形式和相对匮乏的旅游内容之上的现代旅游意识,也就是说,这种旅游发展理论追求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在旅游空间上的联动,在旅游形式上的叠加以及在旅游内容上复合。区域旅游往往是若干地理属性上的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大旅游概念,同时,这种旅游也不再仅仅由旅游及其相关服务类企业独立经营,而经常由政府与企业合作完成。不仅如此,区域旅游的内容也突破了单纯的旅游线路加纪念品销售的拘囿,而是将旅游、生产、文化、教育等各行业融合为一体,形成既有生产经营,又有文化教育,同时兼顾休闲娱乐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旅游模式。而这类旅游格局的形成往往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全体总动员”式体制机制创新的结果。

1梧州六堡茶茶文化旅游的区域优势

六堡茶所在的城市梧州坐落在温暖湿润的岭南,是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的一座历史名城,城市历史超过两千年。该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和热量条件十分优越,年均气温可达21℃。每年定期到来的季风携带着丰沛的水汽,给该地形成充足的降雨。温暖且湿润的气候条件使这里形成了夏长、冬短、无霜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有了可与云南普洱比肩的广西六堡茶。作为与广东毗邻的城市,梧州在饮食文化上受到粤式料理的影响很深,尤其是遍布梧州大街小巷的茶市和广东茶市并无根本上的区别。可以说,梧州茶市、茶业经济算得上珠三角经济与文化发展区域的延伸,与大广东的区域经济和文化具有本源上的相似性。六堡茶自在梧州诞生至今已愈千年,伴随着本地悠久的茶叶生产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以及南部沿海发达的经济体系有辐射化带动,梧州六堡茶已经在海内外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2011年,梧州拥有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永久知识产权,梧州成为了六堡茶唯一的地理标志属性,也同时让六堡茶产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随着国内、国际黑茶类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同属黑茶的六堡茶日益受到国内外茶客们的青睐。梧州六堡茶的茶园已经基本形成了规模化、系统化,当前梧州包括既有、新建、复垦及其他分散的茶园在内面积总量已达2.67万亩。大规模的茶园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成片的茶林又反馈给山林更高的含氧量与密集的植被,在这样的互惠互补过程中,六堡茶园使梧州成为了部级的森林城市,自然环境的绿色、生态化让其他城市望尘莫及。

2梧州六堡茶茶文化旅游的不足

区域旅游发展意识不足是梧州政府管理当局在理念层面未能及时跟上现代旅游新思路的具体体现。当地六堡茶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广阔,基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茶文化息息相关,又与大广东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些丰富多彩的区域性经济、文化资源其实已经具备了和茶文化旅游全面、立体整合的客观基础。然而,当下的情况却是梧州多数六堡茶生产、经营企业关注的仍然是相对单纯的茶叶产品的推广、促销。无论是最前端的茶园种植户还是茶产业链条的中端生产与后端销售单位仍然没有能够深入、彻底地与茶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开展融合。可以说,梧州目前六堡茶的种植、生产、销售仅仅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的产、制、销阶段,却将文化、旅游层面的资源白白搁置一旁。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地管理部门根本上欠缺区域旅游发展的概念与规划,在决策过程中没能充分发挥出管理层应有的扶助和引导作用。基层得不到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指引,就只能沿着既有的传统生产经营路线蹒跚前行,无法从茶文化区域旅游产品的整合开发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由于指导思想的相对落后,梧州空有六堡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潜在的区域旅游资源,却既未能及时完善茶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难以形成茶-旅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具体而言,当地茶文化旅游在交通、餐饮、住宿各方面条件仍然相对欠缺,例如从主要交通干线到位于山区、丘陵地带的茶园之间没有建立起快捷、便利的等级公路,大量茶园景区通往外界的仍然是尘土飞扬的泥路。而茶园周边的餐饮、住宿建设滞后,缺乏标准等级的食、宿设施,即使有游客慕名而来,也难以获得相对舒适、惬意的旅游体验。同时,观念的落后让六堡茶文化旅游被限定在最粗浅的观光加茶叶纪念品销售层面,无论是旅游线路开发者还是当地的茶园生产、经营者都难以全面照顾到游客在文化、教育、艺术等范畴潜在的旅游期望值。未能实现区域旅游产品整合的茶文化旅游个性欠缺,与其他旅游产品相比差异性不足,游客并不容易对梧州六堡茶旅游在文化价值、教育内涵、哲学修养等方面产生足够深刻的印象,也就让六堡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推广打了折扣。

3梧州六堡茶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合开发举措

3.1提升“整合”意识,强化管理层引导作用

思想决定行动,提升梧州六堡茶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的前提在于让当地政府管理层首先树立起区域旅游全面发展的观念,发挥其应有的指导整合旅游产品行动的作用。政府管理部门在进行宏观规划与决策时,需要强化对整合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与引导。只有政府管理者不断重复区域旅游发展的意义、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产业发展的作用,让基层生产经营者通过尝试获取切实的利益,才能在社会上营造起开展区域旅游的氛围,进而推动整合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进程。

3.2实现茶文化与养生之旅的深度整合

传统茶文化重点体现的是茶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其在哲学层面还是在心理学层面都具有引导人的精神、道德、伦理的作用;现代人则从生物学角度发现和拓展了茶作为药食同源的饮品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价值。现代人重视健康、讲究养生,而无论是精神、心理,还是生物、化学方面,饮茶、品茶都能对人类身心健康起到正面影响,这一点恰恰可以作为整合梧州六堡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切入点,即打造六堡茶文化与养生的旅游产品。整合内容一:观光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整合。当下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森林游、河谷游等生态旅游讲究离开都市丛林拥抱大自然,通过进入富含氧离子的多植被环境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获得城市中紧张生活欠缺的平静感、满足感,进而促进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从这一点讲,六堡茶园具有天然优势,茶园丰富的绿色植被是兼具了自然形成和人工雕凿的观赏性景色,而茶树在丘陵山峦间形成的天然“氧吧”可以为身处其中的人类带来最清洁、新鲜的空气。漫步茶园,被茶树包围的游人可以从身体与精神双方得到净化与洗涤。整合内容二:养生旅游与高端茶产品的整合。现代生物研究已经证实,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在降“三高”、防肿瘤、提高心血管功能、强化人类运动机能等多方面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而国内外城市人群中以上各类疾病的发病率正在呈现日益升高的局面,非常需要各种有益健康的营养素、保健品等的辅助功能。六堡茶生产单位应当尽快开展茶多酚、儿茶素等高端茶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将传统生产、销售简单的黑茶叶的经营内容提升到一个科技含量更高的层面。一旦六堡茶在低、中、高端产品中都有了代表性项目,且在营养素、保健品等领域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则养生旅游真正实现了实至名归。游客来到梧州六堡茶园参与养生旅游时,除了能在天然景致中获得视觉方面的优质体验,更可以通过饮茶汤、食茶餐感受传统黑茶文化的情趣,最重要的是,游客还能够在茶园景区中获得高科技的茶营养保健产品,这种高端的旅游纪念品如果自用有益健康,如果送礼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佳品。整合内容三:休闲旅游与学习养生知识的整合。当下中国人热衷于旅游的目的不外乎暂时逃离繁重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借此获得身心的平衡,避免长期处于紧张、高压状态下出现诸如“亚健康”等不良症状。但是,无论是国内游还是国际游,多数情况下游客都只是走马观花般地了解一下目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致,间或购买一些当地典型的土特产。从旅游中学到更多知识的情况尚属凤毛麟角,这就给了梧州六堡茶区域旅游实现与教育的整合成为了可能。中国人自古有养生的传统,进入信息时代后,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充斥着浩如烟海的养生知识,但极少有人能够准确分辨这些养生知识的真伪,只能在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乱象中摸索而已。基于此,六堡茶的区域旅游中不妨深入挖掘黑茶中历史与现代所具有的健康知识内容,整理规范后编制成音频或视频的教学材料,既可应用于各个茶园景区的旅游活动项目中,也可以推广到当地特有的茶文化节日庆典活动中。有了这样的教学素材,一方面能够帮助游客了解黑茶养生知识的确切内容,学会在公共媒体海量的资讯中去伪存真;另一方面又能突出茶这种曾经一度被中国古人视作药材的饮品在生物、制药方面具有的严谨的科学性,让六堡茶养生之旅提升到新的高度与境界。

4结束语

区域旅游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必然产物,传统旅游的狭隘性、片面性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被区域旅游取代是历史进步的结果,也是现代经济深度融合的需要。梧州六堡茶作为广西典型的茶文化代表,在本质上已经具备了融合茶文化旅游的条件,只是实践过程中种种不足让其没有发挥出潜在的作用与价值。以区域旅游理念开发六堡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合既是促进六堡茶文化向多领域延伸、实现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举措,更是带动整个岭南茶文化、经济发展的有益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义丰,等.新时期中国茶旅一体化发展及前景分析[J].资源科学,2010(3):78-87.

[2]李伟.郭芳.论茶文化对旅游业的牵引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3.

[3]吴文浩.胡庆龙.茶旅游发展与茶企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5-97.

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篇4

谈恋爱,当然可以。除此以外,您也可以开始一段与自然、文化的短暂“恋爱”:

清晨无论是被桨声还是鸟声所惊醒都是一种奢侈的开场白;你起身后或是读读散文《莺啼啭》,或是推窗观湖,或是亲身走到自然中,垂钓发呆喝茶下棋,您也可以到湖中的容成仙台(坐船或步行)打坐或瑜珈。您当然也可以到周边景区游玩,一探究竟。但平时已然很忙累,现在,在这个短暂的中国式假期中何必为难自己呢?于是,收心回来,继续做着百千年文人骚客做过的各种“慢活儿”。

这就是德懋堂的野心与尝试,也是北京德懋堂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强的野心与尝试:为中国人创造真正属于中国式的度假生活。

不像地产的旅游地产

现在的人,只知有德懋堂,而不知有丰乐湖。但其实只要去过德懋堂的人就可以感受其魅力。

丰乐湖为黄山诸水汇聚,有桃花溪绵延而下,水质清澈,一碧万顷,其精华部分长约7.5公里,水域面积217公顷,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湖区景色变化丰富:上游为黄山毛峰原产地,高山峡谷,山峦叠嶂,绿水如碧;中游岛屿绿洲,青瓦农舍,渔歌帆影;下游则水面开阔,烟波浩渺,波光轻盈,被誉为“黄山天池”。

丰乐湖与德懋堂的缘分起于2005年。2005年,当地旅游部门发现了丰乐湖,但直到卢强到来,丰乐湖才成了今天这个模样。“丰乐湖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在国内来看是很平常的,经过我们对其进行建筑风格上的改变,使其有别于其他的景区,使它变成4a级景区。”风格化建筑不仅使丰乐湖从籍籍无名变为4a景区,还使一个可以走常规观光旅游的“景点”变为了休闲度假的生活场所。

“之前的自然资源加上人文的建设会逐渐被游客认可。人文建设就是我们现在为丰乐湖所做的改进,新建房子的设计理念会让游客有家的感觉,添加的旅游产品会让游客亲身体验、乐不思蜀。”

刚刚推出就广受好评的德懋堂采茶活动与众不同。一般的旅游团不会让游客去采茶,最多让一个人去演示采茶炒茶的整个过程而已。

但是在德懋堂,每一个游客都会得到一个篮筐,游客亲自去采摘茶叶,并有专门的师傅教他们如何炒茶,然后游客可以品尝自己亲手炒出来的茶叶。同样是喝茶,在德懋堂这儿游客可以闻着新鲜空气,闻着花香品茶,品出精致,尝出趣味,享乐其中。“这个休闲的氛围是和传统的观光旅游有相当大的区别的。”卢强说。

不像地产商的建筑师

卢强不希望别人把德懋堂仅仅局限在地产行业的范畴,而更愿意把它定位为中国式的度假生活——它是综合了旅游、餐饮、生活娱乐和特色旅游产品等多类型方面,并不简单只是一个地产开发的概念。

他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现代人普遍都有了更高一层的休闲度假生活需求。但是目前国内提供这种娱乐场所及其相关的服务是非常有限的,并且现在的度假场所和服务项目大多数都是按照西方人的逻辑去设计的。

中国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渊源的历史文化,地大物博。只是还没有人能够去深入的挖掘和利用好它,去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人们可以安心的住下来,融于自然,去深入了解和感受特有的文化气息,这是目前国内特别缺少的一方面。”卢强说。

走过很多国家的卢强发现,在国内缺乏度假产品的时候,很多高端人士会选择出国旅游度假。但是在国外度假虽然可以满足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却很难获得对这个陌生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尤其是短期旅游中,游客对异地文化无法深入了解,不断更换旅游目的地只会让他们倍感落寞。

“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饮食文化的差异。吃在度假旅游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饮食在四川、广州、贵州等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品位。有可能旅客会因为怀念一个地方的某种特色菜肴特意再来此目的地旅游。但在国外就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很大一部分国人吃不习惯国外的食品。”就此,卢强发现了一个市场,一个区别于国外海洋性度假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客户群庞大而充满活力、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认同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60%以上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他们需要属于自己的度假休闲方式与生活,需要在旅行中更好地融入当地的习俗文化获得认同感来满足他们的休闲生活需求。

身为建筑师,出于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热爱,卢强在发现丰乐湖之后,就开始打造自己的度假王国。“譬如我们在进行一个休闲项目的开发时,整个小组常常往乡下跑,来感受他们特色地方气候、生活文化和历史的熏陶。现在客人可以带着孩子来看农作物的种植、体验秋收的欢乐,也可以到农民家庭里看看手工艺品的制作、写写毛笔字、品尝当地特产的茶叶……这些都是看似平淡却很有意义的生活体验。”

德懋堂并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目标群体而制定,在规划德懋堂的时候,卢强只是想营造一种休闲生活的氛围。不可否认,产业高端化必然是它的发展趋势。有钱人可以把它买下来,经常来这儿享受生活,其他游客也可以来这儿度度假,放松心情,这样的度假方式可以迎合广大游客的基本休闲度假需求。

不像管理的管理

十八学士、容成仙台、渔樵耕读……这些名字透着文化味。中国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名称或山水上,管理也如中国文化一样“春风化雨”。

从最初的景区开发概念慢慢地转变成建立一个文化旅游地产的概念,卢强把有灵性的文化附加在本无生机的地产身上。这种概念上的变化让他从原来重视产品、硬件设施的心态转向注重服务的建立和文化传播之上。

当地人、当地文化,让所有到这里度假的人都觉得“舒服”。‘…吃饭了!…’,徽州女服务员的声音远远的传来。这些天,她们很周到的接待我们,与我们保持很舒适的尺度,我体会到徽州女的低调、细腻、真善与智慧,与大大咧咧的北方服务员完全不同。”网友在博客里写道。而挖笋师傅、炒茶师傅与瑜珈老师,都成为这里客人的好朋友。

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篇5

关键词:旅游产品;美食体验;产品开发

一、成都饮食文化特色概述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四川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成都极具代表性。成都美食以川菜、特色小吃、火锅、地方名特产为主要代表,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川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以味取胜,其“一味一阁,百菜百味”的特色可谓盘盘菜品是故事,道道佳肴有典故[1]。

二、创意美食体验

巴蜀之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更多的特色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形式,成为推动四川旅游业发展的亮点。

(一)创意美食体验简介

创意美食体验是将旅游项目与地方特色美食体验相结合,学习蕴含丰富文化元素的美食制作技艺。“DiY美食体验”形式为大多游客喜爱,用自己的创意通过自己动手来制作美食。

(二)创意美食体验模式的发展

“DiY美食体验”是一种全新的美食体验模式。DiY最初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欧洲,原本是意指不依赖或聘用专业的工匠,利用适当工具与材料,自己来进行居家住宅的修缮工作,而现在DiY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领域。

(三)创意美食体验模式的发展前景

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要求细腻的情感、专业的技术,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意,这正符合了当下年轻消费者的特点,他们不喜欢被束缚,不拘泥于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在美食制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将创意与美食体验相结合,成为幸福的美食达人[2]。

三、创意美食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

(一)设计理念

立足四川特色旅游文化,融入创意设计,通过美食体验形式,自我完成制作,是特色旅游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核心理念。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巴蜀文化浓厚,食材丰富,川菜百菜百味。基于特色的地方旅游文化和游客的创意美食体验形式,开发美食旅游产品,不仅能增加游客的主动参与性,还能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主题产品设计思考

1、历史人物文化主题

基于游客创意美食体验的旅游产品设计,需要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展现重要历史人物。如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结合武侯祠景点文化,设计“DiY面塑”美食体验项目。以诸葛亮等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人物为对象,还原“草船借箭”等历史事件场景。

2、茶文化主题

饮茶习惯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独特的盖碗茶文化,茶盖、茶碗、茶船子,茶馆是感受四川民俗文化的好去处。设计茶文化旅游体验项目,认识盖碗、沏茶、品茶,感受地道的成都茶文化[3]。

3、特色调味品文化主题

川菜注重味型调和,调味品极具特色。如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参观著名豆瓣加工企业,体验制作四川豆瓣;设计四川菜肴味型调和体验项目,游客体验制作红油辣椒、麻辣味复合调味料、鱼香味复合调味料等。

4、素食文化主题

当今,“素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宠爱,在感受了“青羊宫”等文化景点后,可以依托道教和佛教等宗教文化,设计推出以“素食”为中心的美食体验项目。

参考文献:

[1]匡翼云.符号学视角下的川菜饮食资源与旅游开发[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2):56-59.

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篇6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国际可持续科学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重要实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机制,其目的旨在构建美丽中国,增进人民福祉和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发展模式,也是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体现。生态旅游独立术语,出现于1983年。文化旅游,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被认为与生态旅游之间存在重合且难以截然分开。乡村旅游概念,与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概念几乎出现在同一时段,且概念相互间界定模糊。部分学者认为,绿色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高级形态,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结合而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这三种旅游形式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发展形式。

雅安市一直注重在旅游中发挥生态优势,是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在芦山地震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各方面和全过程。雅安市在震后恢复重建中,突出利用生态优势的主题,致力于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的融合发展,成为了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

基于此,本文基于雅安市,利用在研修班(seminars)上通过讨论会(workshop)的形式获得相关资料并结合文献提出最终建议。调查对象约为70人,均来自雅安市各县。在研讨会上,调查对象按要求总结并写下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并详细说明理由。

一、雅安市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发展中的“三驾马车”

通过对原始资料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部分措施中都能体现动作发出的主体,主要为政府、市场、社区3个主体,其中政府和市场这两个主体体现较多,且参与者更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如政府负责旅游规划、区域合作等措施;市场主要进行市场营销策划等活动;而在产品打造及地脉和文脉的保护和发展等方面,需要政府、市场、社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雅安旅游的发展,有赖于这三者充分的合作。

(二)旅游发展类型

通过对雅安市旅游规划和本文资料挖掘可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是其旅游发展的三个重要类型,其中后两者被参与者多次强调。在这两种旅游类型发展中,以茶为核心要素的相关发展途径被体现。例如,“茶园采摘、茶园观光、茶家乐;茶马古道、茶文化教育旅游”等。这与雅安市是世界茶文化发祥地之一,是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相关。其次,要不断推进产业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不同的产业,同时也体现在同一产业的不同类型。在不同产业方面,要加强旅游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例如生态特色农产品打造,并以旅游业为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在产业间融合方面,打造创意农业旅游,比如“依托连片茶园打造骑游茶乡,进行采茶、制茶、茶文化教育、骑游发展模式”。

(三)重视地脉和文脉的开发和保护

雅安主要沿龙门南段山脉分布,生态环境优良、地质条件复杂;同时该地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使该区域的文化资源呈现历史延续、民族融合、空间分布均衡的立体结构。鉴于此,地脉和文脉的开发保护是始终贯穿于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地脉方面,强调“乡村原有房子的保护和开发”,以及湿地、森林的建设和保护。这表明了保护生态优势赖以体现的相关资源、及保护乡村建筑为主的乡村风貌两者间的结合。文脉方面,强调“藏彝文化”、“汉文化”的挖掘、宣传及保护;同时,地区特色手工艺,比如荥经县砂器、彝族漆器和绣品以及专业手工艺人,也需要保留发扬和培训。在整个地脉和文脉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还要注重对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比如“自然学校”的建立,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还需要加强社区参与,让居民切实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去。

二、建议

(一)“反城市”方式的乡村生活空间改善

乡村,具有不同的聚落形态和乡村景观。真正美丽的乡村,一定不是繁荣的“小城市”,而是一种充满个性与“乡愁”的反城市聚落形态。留得住游客和当地人的乡村,一定是能实现“诗意的栖居”。目前的乡村规划往往忽略了农业生产,简单对住宅进行风貌整治,搬进统一规划的农村小区,为村民的农事生产活动带来很大的不便利。规划中整齐划一的逻辑和当地农户盲目追随潮流的行为,使乡村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接待设施体现城市化倾向。因此,要保持乡村原有建筑特色和聚落空间形态,进行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公共社交空间的规划提升。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单一,体现在乡村建筑景观、服务方式与内容以及活动方式上。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宿不同于传统的酒店旅馆,也许没有高级奢华的设施,但它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并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可以说,民宿提升乡村的个性和吸引力,是乡愁和地区品牌打造重要载体。然而,乡村在旅游接待设施上追求的“洋”和游客旅游追求的“土”有冲突。在民宿构建过程中,以强化乡村风情为导向,以现代化设施为辅助,尽量使用原有景观的材料和工法,营造一种乡村传统氛围。同时,每家民宿都有自己的传承,这种传承与特色伴手礼(如店家亲手种植的茶叶)、别具特色的美食(如家常小菜)、独一无二的故事有关(如店家切身经历)。民宿的发展从粗放单一向精致、熨帖、多样发展。民宿跟主人的魅力是息息相关的,在民宿的规划中,“人”这一元素至关重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需要被重视。

(二)产业间融合:加强旅游业和当地传统产业的融汇

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特性,具有特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发展优势。绿色农产品是乡村核心吸引力之一。这些东西保持了乡土性和生态性,是城市人“舌尖上的乡愁”。因此,产业间融合中,尤其要强调旅游业与农业的互动,其目的就是要让地区特色农副产品,依托旅游谋发展。特色产品的推广有利于地区形象品牌构筑,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契机。绿色农副产品打造是两者间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茶是雅安市地区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之一,当地人可以将茶叶开发成产品,并结合当地绣品或砂器进行包装和配套售卖。

(三)旅游业间融合:促进产品创新、改良、升级

在地区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融合下,开发体验旅游、创意旅游产品。或可结合亲子游,开发创意亲子农场。体验的方式多样: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收获,从生长时的生理特征到加工制品;从对动物认识、观赏、喂养到烹饪制作;从农庄居住到与当地人闲聊;从拜访民俗相关展室到参与民俗节庆活动,这都是体验的过程。因此体验旅游产品,不要只进行初级体验,要结合乡村生产方式的整体流程打造。体验旅游还要配合相应制度,打造地方依恋或“乡愁”。

(四)区域合作:打造跨区域观光圈

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篇7

关键词:旅游形象定位;蒲江;生态;绿色;设计

一.旅游形象定位的概念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是指在对一个城市目前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市场和旅游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今后发展起长期、稳定、本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将该地区的旅游特色加以提炼,最后确定下来的能代表该地区旅游形象简练、深刻的语言。文章主要针对蒲江的旅游形象定位模糊,现对蒲江的旅游形象定位作出以下分析:

二.蒲江文脉分析

所谓地方文脉,是指旅游目的地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貌、地质、土壤、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种综合性、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思维时空组合。

位置:蒲江隶属成都市,总面积580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6万,地处成都平原西南缘和成都三环经济带,是成都半小时经济圈的西南门户。蒲江东邻彭山和眉山、西界名山、南连丹棱、北接邛崃,蒲江距成都60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68公里,距彭山青龙场火车站35公里。蒲江自古以来就是进藏入滇的咽喉要道、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地形:蒲江地势平坦,以浅丘为主,平原、浅丘、山地的比例分别是24:54:22,整体地势成南高北低,平均海拔高度534米。蒲江整体地形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河”(三山指长秋山、大五面山和小五面山,两河指蒲江河和临西河)。

森林、生物:蒲江森林资源丰富,植被属四川盆地亚热带蒲江森林资源丰富,植被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松栎林区的盆地西部马尾松林、常绿樟、栎林小区。树种100多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香樟、银杏等,森林活立木总蓄量169.29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7.5%,其中景区80.9%以上,享有“绿色蒲江,天然氧吧”美誉。野生动物有200余种,其中有短尾松、穿山甲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00余种,如中白鹭、八声杜鹃等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180余种。

气候:蒲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保持在1280mL,相对湿度84%,每年无霜期达302天左右,平均气温16.4℃,日照达1122小时。蒲江空气清新,空气质量优于国家Ⅱ级标准,蒲江也被誉为“成都的后花园”。

历史: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元年更名为蒲江,以盛产蒲草而得名。县治所原置城北里许地,明太祖洪武中移治于今鹤山镇址。先后归邛州、眉山专区,温江地区管辖,1983年划归成都市管辖。蒲江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是宋学家巍了翁、抗日名将李钰和当代作家余杰的故乡。

文化:茶文化、理学文化、道教文化、汉代古盐井文化、生态文化

三.蒲江旅游资源分析

蒲江县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上相叠或靠近,有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参与式旅游资源。

部级生态示范区一处——石象湖生态风景区,2002至2012年石象湖生态风景区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亚洲规模最大的郁金香节和百合花节。省级风景名胜区一处——朝阳湖。此外还有长滩湖,成都国际光明樱桃节,复兴猕猴桃节,西来杨梅节、橘子红了——柑桔节,长秋山,官帽山;此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仙阁摩岩造像和龙托湾摩岩造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滩摩崖石刻、看灯山力士造像、汉代古盐井、宋代惠明监、飞仙阁、石象寺、鹤山书院(宋学家巍了翁创办的书院)、大成殿、太清观(道教二十四治之一)、西来古镇(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茶文化(茶马古道、绿色茶乡——成佳)、蒲江古盐井、大溪谷度假区等。

四.蒲江县旅游主要客源市场

根据所发放的问卷调查300份问卷得出,将蒲江的客源市场分为三级市场:一级市场,主要是指成都地区。这个地区距蒲江比较近,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比较快,人们的收入增长也比较快,旅游消费也相对较高。二级市场,主要是指除成都市外相邻的市县,如雅安市,眉山市等。这个地区的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中,人们的收入也在逐渐增长。三级市场,主要是指西南地区。这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也在积极地发展中。人们的收入也逐渐增加。另外,蒲江每年举办的各种鲜花展览以及各种节庆活动都会吸引包括沿海一带、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旅游者到蒲江来旅游,但这个比例较小。

2013年世界《财富》论坛将在成都举行,作为成都半小时经济圈的蒲江,以自己的资源优势,有望敲开海外市场的大门。

五.蒲江旅游形象定位

(一)主题形象定位

根据对游客的分析、蒲理念要素的分析、蒲江旅游具体形象要素分析进行总结,在确定蒲江旅游形象时,还得考虑形象宣传中招来的力度蒲江整体开发策略,蒲江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有:生态文化、道教文化、湖泊文化、花文化、水果文化、佛教文化、茶文化、盐文化、古镇文化,其中生态文化、花文化和水果文化具有地方性特征,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感召力,所以旅游形象定位时应包括生态文化、花文化和水果文化,由此提出的主题形象为:绿色蒲江、花果茶乡。

绿色——蒲江生态系统保护得好,青山、绿水、绿色产品构成了蒲江主要的色调。

蒲江——地名,形象定位中包括蒲江,有助于记忆与识别。特别是蒲江与上海的黄浦江相似,利用上海黄浦江的知名度,蒲江的名字显得更容易记忆。

花——蒲江石象湖生态风景区每年都会举办亚洲最大的郁金香节(3——5月)和百合花节(9——10月),徜徉在花的海洋中,空气中还飘荡着浓浓的花香,鲜花、湖泊、森林和各种生物仅仅环绕,构建了蒲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每年三月光明樱桃山樱花开放,让游客感受到日本的景色。蒲江还有一种独特的景象叫“花果同树”,又红又大的橘子长在盛开着柑橘花的树上,还有新长出的绿叶相称,这叫“花果同树”。

果——蒲江县生态县城,所出产的水果也是无公害水果。这里有亚洲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加工基地,这里所生产的猕猴桃是世界上两大猕猴桃生产国(新西兰和意大利)的总和。蒲江每年还会举办“成都国际樱桃节”,走进樱桃山你会发现苍翠如屏的山上,绿中闪耀着许多“红星”,这些都是樱桃,满山遍野的都是樱桃,游客可以自由采摘。蒲江是个产柑桔大县,年产量达30万吨,利用柑桔发展乡村旅游。

茶——蒲江产茶历史悠久,自汉代蒲江就开始种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对蒲江名茶的记载。2.5公里的茶马古道仿佛让我们看见了蒲江当年的商贾云集。如今的蒲江已经成为了川西最大的绿茶生产和加工基地,蒲江也被誉为“绿茶之都”。赏绿色茶园,观采茶风姿,睹茶艺茶道,品绿色茶香,购生态茶叶,已经成为了到蒲江旅游的新体验。

(二)人——资源关系的感知要素设计

1.旅游形象的推广镜头

旅游形象的推广镜头主要包括各种媒介的宣传,如宣传片、宣传手册、报纸、户外张贴画、宣传招牌、景点介绍书、邮票、明信片、网页、光碟、景点介绍书等等。建议选择的镜头以石象湖、朝阳湖和生态农业为主,其余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即可,重点在于凸显主题,宣传特色和吸引旅游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吸引旅游者,应站在游客的角度选择镜头。也可以选择主席到蒲江石象湖视察时的镜头。

2.标识(logo)

标志的构图可以选择巍了翁、仙鹤、鲜花、水果、草地、蓝天、湖泊等为基础元素,将部分元素融入微标志设计中,主题凸显”天人合一“意境为宜。标志的主色调以绿色为主,配以白色和蓝色等。

3.象征性的吉祥物

将蒲江特有的动植物以卡通的形式设计出来,最好能和游客交流互动。并卡通做成旅游纪念品,进行多元化销售,例如:微缩版的石象、布娃娃大象、郁金香仙子、百合花仙子、樱桃小丸子等。

4.旅游形象大使

聘请文艺明星或其他具有力的明星作为蒲江的旅游形象大使,这些人能更有利的宣传蒲江。当然也可以从蒲江县人民中选拔形象大使,办一台规模较大的选秀活动,这个活动也可以达到宣传蒲江的效果。

(三)人——人关系的感知要素设计

1.政府主导

政府是旅游业的主导部门,首先政府应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其次做更多为旅游业服务的实事。1.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由政府牵头,如修缮道路,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引进资金等。2.政府应负责做好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节事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旅游目的地的宣传等。3.政府应该本着为旅游企业与旅游者双向服务的原则,成为旅游企业与旅游者强大的后盾,这样才能让旅游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2.居民形象塑造

目的地居民就是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大使”,游客少不了与当地的居民接触,居民的形象也直接影响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形象。首先,旅游目的地居民对外来游客应该热情友好,让游客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家外之家”。其次,政府应该加强目的地居民的素质培训,普及与蒲江旅游有关的旅游知识,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培训与讲座。最后,制定一些不文明行为、有损形象行为的惩罚措施。

3.旅游企业形象

旅游企业包括交通公司、饭店、景区、旅行社、餐饮企业、购物点等。旅游企业是旅游者必须接触的部门,旅游者对旅游企业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了对蒲江的整体形象。旅游企业可以从CiS入手,对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方面进行设计。

4.旅游从业人员形象

旅游从业人员不仅代表目的地的形象,还代表旅游企业的形象。可以这样说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接触最多的人。服务是旅游业的精髓。而服务是由旅游从业人员操纵的,旅游从业人员重在提高服务质量,用优质的服务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

结论:旅游形象定位在旅游发展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旅游形象定位相关知识的回顾,结合蒲江旅游资源的特色对蒲江进行了主题形象定位“绿色蒲江,花果茶乡”,并设计了蒲江旅游的宣传口号,对蒲江的旅游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相信通过社会各界人士不断的努力,蒲江的旅游业会更加的繁荣。

参考文献:

[1]王瑛、宋伟.青岛市旅游形象定位及产品开发[a].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

[3]申秀英.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研究[a],旅游经济,2004,第7期.

[4]杨文华、林移刚.旅游形象定位与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关系商业现代化[J],2007,9.

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篇8

关键字:特色旅游产品;陕南地区;乡村旅游

一、陕南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来源于市场营销学,并被推广到经济学的分析中。是一种用于检测分析对象运营与环境的工具。swot的每个字母分别表示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优势和劣势是内在要素,机会与威胁则是外在要素。

1、得天独厚的优势

(1)丰富的生态资源。陕南三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是西北独有的水资源密集区。野生中药材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药用成分高,是我国中药材的最佳适生区之一。商洛自古就有“商山无闲草,遍地多灵药”之说。丹参、柴胡、桔梗等名贵中药材因质优量大而位居陕西省前列。安康素有“物种基因库”之称,有桦、珙桐、七叶树等我国稀有和独有树种,蚕茧、茶叶、生漆、桐油等传统大宗林特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2)顺畅的交通条件。陕南三市与甘肃、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等省市毗邻,客源资源丰富。商洛有312国道、西南铁路等过境,尤其是西汉高速的贯通,使柞水真正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成为西安的“后花园”,汉中`安康两市半天可到。同时,汉中有宝成、阳安、襄渝等铁路过境,公路连接陕、甘、川、鄂,民航航班直达西安。安康有直达西安、武汉等地的航班,阳安、襄渝铁路、西康铁路等使其居于我国铁路交通枢纽地位。

(3)多彩的民俗文化陕南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独具特色,承秦文化之刚阳,蓄楚文化之柔美。商洛有花鼓、道情以及民间的山歌、号子等。汉中有锣鼓草、焰火、汉调二簧、汉调桄桄等。乡土习俗例如抢花灯、合食蛋、拜树王、乞巧等仍然十分盛行。安康的紫阳民歌驰名海内外,尤其是一年一度的龙舟节在全国影响很大。

2、不可避免的劣势

(1)狭隘的乡村旅游概念。很多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以及地方政府,误认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农家乐”活动就是乡村旅游,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单一,既没有真正展现乡村风土人情,同时还在大力扩建“农家乐”规模的过程中对农业土地造成浪费。

(2)经济相对落后,政府财力支持有限。陕南三市所辖28个行政区划里有20个是部级贫困县,三地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小,对全省经济贡献不大。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处于发展初期的乡村旅游上的相对较少。

(3)管理水平低下,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乡村旅游企业没有形成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往往是以家庭亲情为纽带,进行小作坊式的交易。其从业者包括当地农民和一些中小型企业,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历史地理常识、民俗文化、服务礼仪以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相当缺乏。经营户之间互相模仿,所提供的产品质量、品种等大同小异,接待场所简陋,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安全设施、环境保护等没有明确标准,娱乐活动单一。虽然价格低廉,但缺乏长久旅游吸引力。没有合理和长远的经营战略,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开创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4)三市之间缺乏合作。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旅游产品,不同程度上的吸引了游客,但由于三市旅游产品在特点上的可替代性,对外地游客来说去其中一个就可以领略陕南风情,因此分散了客流,难以形成大旅游体系,同时对旅游资源及其配套产品来说都造成极大的浪费。

3、千载难逢的机遇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陕西省在认真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下发了《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指导意见》,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把乡村旅游规划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与扶持开展乡村旅游工作的激励政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充满竞争的挑战

广西阳朔、山东寿光、四川成都等是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已基本形成成熟的发展模式。陕西的“文物旅游”“红色旅游”先入为主确定了陕西的旅游形象。这些成功的案例对于陕南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在制定规划、创建模式和经营运作时,推陈出新,打造具有个性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总体来讲,优势大于劣势,机会与挑战并存。陕南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关键是要创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模式。

二、加快发展陕南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对策

1、依托科学的概念整合资源,细分乡村旅游市场。关于我国的乡村旅游概念,目前比较权威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刘德谦教授的论述,他从游客需求方面出发,将乡村旅游分成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两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作出进一步细分。将传统乡村旅游划分为8类:乡村民俗型,乡村传统农业型,古村古镇型,乡村风水或风土型,乡村土特产型,乡村休闲娱乐型,乡村名胜型和乡村红色旅游型。将现代乡村旅游划分为6类:现代新农村型,乡村农业高新科技型,乡村生态环境型,乡村园林旅游型,乡村康体疗养型和乡村自我发展型。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可以根据概念对陕南三市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整合资源,针对不同的市场需要开发旅游产品,保证乡村旅游市场和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

2、打造“南北分水岭药材基地精品旅游线路”品牌,构建大陕南体系,区域联动发展。择选三市在相同季节具有代表意义的若干种野生中药材资源产品,推出季节性线路,让游客体验药材的种植、培育、挑选、加工等全过程。同时可以将中药材进行精品包装,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在旅游淡季,可以开辟中药材知识讲座等作为补充。使陕南乡村旅游的形象饱满,内容丰富。此项旅游产品要求打破行政区域阻碍,三地政府联合,并由专门机构协调,使旅游产品完整、连续。同时采取网络营销、旅游推介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构筑市场营销体系,形成品牌效应。

3、做精“陕南茶文化游”。陕南最早有“紫阳毛尖”、“陕青”、“秦巴雾毫”、“午子仙毫”以及“富硒茶”等品牌,后来陆续出现了“宁强雀舌”、“定军茗眉”、“城固银峰”、“灵岩仙茗”、“商南泉茗”等,在国内茶叶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和爱好者。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可以整合茶叶资源,开发有关茶文化、茶艺等精品线路,同时宣传茶叶产品,一举两得。

4、打造“陕南戏剧艺术游”和“陕南民俗文化游”,挖掘文化特色,提高参与性。要深入挖掘陕南地区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等乡村旅游的本土核心文化资源,利用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打造旅游线路,突出各个地方剧种的特点,让游客欣赏最具代表性的节目,学习到一些精髓和出彩的技艺,并将其学习录像作为旅游纪念品珍藏。同时糅合陕南三市最具特色的民俗成为系列产品,提高参与性,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

5、设立三级目标客源市场,制定乡村旅游规划。陕南三市应以地理距离的远近、城市规模、旅游者需求等为标准,设立三级目标客源市场。西安及相毗邻的省市作为一级目标市场,重点营销争取假日型、自驾车型和短途旅游客源。西北和西南各省市作为二级市场,争取体验不同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旅游客源。其他省市作为三级市场,做好宣传,扩大知名度。三地政府要协调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与农业、文化等部门的合作,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引导和规范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6、乡村旅游现代企业要完善制度,实施规范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必须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乡村旅游服务,对旅游企业服务质量进行等级评定,督促乡村旅游食品卫生、环境保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改进和提升。还要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规范化程度,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谦.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6-01-20

[2]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管理.2006(7).

[3]杨小英.对成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旅游管理.2006(6).

[4]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汉中市地方志[m].2006.

[5]商洛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商洛市地方志[m].2006.

[6]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安康市地方志[m].2004.

[7]春节期间我市旅游持续升温[n].商洛日报.2007-2-28.

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篇9

石榴红村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街道办事处最西部,南临汉江,北连107国道和汉渝铁路,西与新沟农场相接,是一个以培育和种植绿色蔬菜为主的农业自然村。全村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0540平方米,常住农民256户共786人。乡村旅游开发之前,农民以蔬菜种植为生,没有其他的致富门路。据统计,2004年石榴红村主业为农业,旅游收入为零,人均收入仅3700元。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2005年该村确立了以旅游致富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石榴红村已被确立为武汉市乡村休闲游示范村,基本上形成了以“春桃、夏榴、秋桂、冬梅”四个不同主题为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和乡村旅游观光带。

(一)初级阶段:村容整治和景观规划

从2004至2005年,是石榴红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了村容整治和景观规划。新调任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兼大队长朱虎带领村民拆牛栏、猪圈、土厕所,挖沟渠、修路、开鱼塘、建果林,完成了村容的初步整治。在村容整治的基础上,石榴红村进行了有步骤的景观规划。首先,针对村民先祖多从安徽、江西迁来,确立房屋改造为“粉壁、黛瓦、飞檐、马头墙”的徽派风格。在房屋改造的同时,村委会还邀请景观设计专家对村景进行了规划。经过规划设计,村民房屋前后建设了绿色植物种植区,村内新修了水泥路、彩砖人行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电力、电信、闭路电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实现了户户通,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小广场和共1700平方米的会议室、医务室、图书室和警务室。至此,一个规整有序的徽派风格村落建成,一套套干净整洁的“农家乐”向游人开放。

(二)发展阶段:农家乐的兴起

从2005至2007年,是石榴红村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该阶段农家乐正式兴起。期初,最先参与房屋改造的4家农户自发经营农家乐,由于游客供不应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他村民见状也争先恐后地按统一规划进行了房屋改造,经营农家乐项目,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旅游产品。至此,石榴红村以“住农屋、吃农饭、干农活、享农乐”为核心的农家乐正式兴起并初具规模。

(三)成熟阶段:休闲体验乡村旅游逐渐形成

从2008年后,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进入成熟阶段,休闲体验乡村旅游逐渐形成。该阶段,由于石榴红村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逐渐增多,乡村旅游在经营农家乐的基础上开发了蔬果采摘、菜地认养、休闲垂钓、野趣烧烤等休闲体验式旅游项目,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至此,石榴红村休闲体验乡村旅游逐渐形成。

二、石榴红村农民收益调查分析

在对石榴红村农民收益情况进行调查之前,笔者先对收益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探讨。收益,名词,等同于利益、好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在其书中他这样对收益进行定义的: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尔文?费雪发展了经济收益理论。在其《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首先从收益的表现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精神收益、实际收益和货币收益。194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把收益概念发展成为一般性的经济收益概念,他定义收益为:“在期末、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的前提下,一个人可以在该时期消费的最大金额”,此定义没有明确说明什么叫做“同等富裕程度”,因而引起了许多争论。本文针对石榴红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农民收益解释为农民所获得的利益与好处,具体包括精神收益和经济收益。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针对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的情况,笔者选择常住农民256户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调查,旨在客观全面的了解石榴红村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前后的收益情况。

2.调查方法

笔者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访问调查为辅。此次调研为了覆盖石榴红村所有农户,我们对256户常住农民进行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256份,当场回收250份,问卷回收率97.7%。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当地农民的人口特征和收益情况。

第一部分共设3个问题,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是否从事旅游行业等问题,其中针对从事旅游行业的受访者增设所经营旅游项目的调查。关于对人口特征的调查是为了判断选取的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与该村居民的总体结构特征是否一致,关于对从事旅游行业的农民进行旅游项目的调查是为了了解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方式和乡村旅游对农民的惠及程度。

第二部分从被调查者家庭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获得的精神收益和经济收益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共设4个问题。精神收益方面,主要询问被调查者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获得的精神收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经济收益方面,主要询问被调查农户的收入来源以及在乡村旅游开发前与开发后年人均收入。

(二)调查分析

1.人口基本特征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被调查农民当中:男性占52.8%,女性占47.2%;大部分年龄段在45~54岁(占38%)和55岁(23.6%)以上;从事旅游行业的农户有56户(占22.4%),其中单纯经营农家乐项目的农户有14户(占5.6%)、单纯经营蔬果采摘项目的农户有35户(占14%)、同时经营农家乐和蔬果采摘的农户有7户(占2.8%)(见表2.1、2.2)。根据笔者与石榴红村村委会相关领导的访谈得知,统计结果基本符合石榴红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因而保障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石榴红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不到全体农户的四分之一,乡村旅游惠及的农民较少;另一方面,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形式比较单一,只有农家乐和蔬果采摘两种形式。

2.农民收益情况分析

(1)精神收益情况分析

通过表2.3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石榴红村农民普遍认可在乡村旅游中获得了精神收益,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改善了乡村环境和交通状况”(100%的赞成率,下同),并极大地“提高了地区知名度”(93.2%),同时“增加了居民自豪感”(90.4%)、“提升了居民主人翁意识”(84.4%)。

(2)经济收益情况分析

①通过表2.4的分析可以看出:石榴红村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100%)和农业生产经营(97.2%),收入来源于旅游经营的农户不足四分之一(56户占22.4%)。笔者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得知,石榴红村大部分农户家庭都是以青年人外出务工、中老年人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模式,只有少部分农户(56户占22.4%)以旅游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

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乡村旅游开发前后石榴红村农民收入有明显增长。如图2.1所示,开发前有24.8%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小于2000元,大部分农户(占6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2000―5000元,少部分农户(占11.2%)年人均收入在5000―10000元,没有农户年人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上。乡村旅游开发后,石榴红村所有农户年人均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其中6.8%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在2000-5000元,17.2%的农户年人均收入在5000―10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户(占50.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10000―15000元,四分之一的农户(占25.6%)年人均收入在15000元以上。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开发给石榴红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收益,农民的收入普遍有所提高。

3.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以下结论:①石榴红村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后获得了明显的精神收益,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改善了乡村环境和交通状况”(100%的赞成率,下同),并极大地“提高了地区知名度”(93.2%)。②在经济收益方面,石榴红村农户年人均收入整体有所提高:乡村旅游开发前,大部分农户(占6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2000―5000元;乡村旅游开发后,一半以上的农户(占50.4%)年人均收入集中在10000―15000元。③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惠及农户较少,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单一,旅游收益分配不均衡。石榴红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不到全体农户的四分之一(占22.4%),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只有农家乐和蔬果采摘两种形式。

三、优化石榴红村农民收益的措施

(一)扩大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规模

要改变石榴红村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惠及农户较少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要扩大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规模,把蛋糕做大。旅游规模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旅游景区景点的数量和吸引力,景点多、吸引力大、游客停留时间长,旅游规模自然扩大。因此要扩大石榴红村乡村旅游规模,需要引进投资建设吸引力大、独具特色的景点,如建设乡村茶园,培育优良茶树品种、传播茶文化艺术、举办茶艺比赛等,或开发培育花卉产业,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从而产生规模效应,使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惠及更多农民。

(二)创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

针对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单一的现状,笔者认为需要丰富并创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具体而言,政府要开拓思路,激励农民发现其自身经营特色,使农民之间形成错位经营、互补经营。比如部分农户可以经营乡村茶庄,吸引游客来此采茶、品茶、学茶艺等,或者有些农民擅长民间艺术如折花、剪纸等也可将此开发成特色旅游产品,从而丰富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形式,同时也使其收益来源多样化。

(三)均衡乡村旅游收益分配机制

目前在石榴红村中,通过从事旅游经营获得较多乡村旅游收益的农户主要有三类:一是占据优势地理位置的农户(主要是位于文化休闲小广场附件的农户),二是靠自身营销争取到较多客源的农户,三是与村干部关系好或者有亲戚关系的农户。这一现状直接导致其他农户无法或较少获取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均衡乡村旅游收益分配机制,一方面扩大乡村旅游规模,使未从事旅游经营的农民加入到旅游行业中来,从而获得旅游收益;另一方面,建立资助基金帮扶获得旅游收益较少的农民,针对部分农民由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失去土地进行补偿等,从而使乡村旅游收益分配更加合理。

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篇10

论文摘要: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物质财富记录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某段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它对于今人研究历史、缅怀过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它的保护就成为现今社会一项重要而又追切的任务。保护不仅指不破坏,还要去修缮、维护、整治,并加以合理的利用,这就需要人们在正确树立历史发展观的同时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保障体系。

历史文化遗产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历史实物,它记录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在某个历史时期变迁的文化内涵。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街区甚至衣着服饰等历史文化遗产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其令人缅怀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等物质内容,更在于它承载着发人深省、蕴涵丰富意义的历史记忆等精神内涵。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国际上相比较,无论是现实状况还是全民意识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形势十分严峻,保护工作可谓任重道远。

一、云南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及价值

1.西南“茶马古道”的定义、主要路线与历史概貌

西南“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系列交通要道。

而根据我们考察,西南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据普洱茶生产考察的相关资料表明,明清时期云南境内,以普洱为中心相继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

一是官马大道,由普洱经墨江、元江、玉溪到昆明中转至内地各省乃至北京,南经思茅、景洪(车里)、勐海(佛海)、打洛人缅甸,这是茶马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条,普洱贡茶多大部分就从这条路由驮马运到昆明再转至内地各省乃至北京的。与此同时有许多老字号普洱茶茶庄将普洱茶,由普洱经思茅,过车里(景洪)、佛海(勐海),至打洛,而后出国至缅甸景栋,继而再转运至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地。

二是关藏茶马大道,普洱茶从普洱经下关,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进入西藏,再由拉萨中转尼泊尔等国,主力是藏胞的大马帮。

三是江莱茶马道。普洱茶从普洱过江城。入越南莱州,然后转运到西藏和欧洲等地。

四是旱季茶马道,从普洱经思茅糯扎渡过澜沧江。而后到孟连出缅甸。

五是勐茶马道。从普洱过勐腊,然后销往老挝北部各地。

长路漫漫,运茶路经险障重叠,沿途既有土司、寺院设卡收过路费,又时常因动乱引起阻塞。于是商人们也要想方设法寻找其他的运茶路线。他们也曾经寻找到了从德钦经壁上土布江达墨竹工卡拉萨的进西藏路线。每年春季藏民们赶着骡马,满载蜂只扔、耗牛尾、麝香、虫草等物在茶市交换茶叶然后返回西藏。

2.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特点

今天,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这条自唐宋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并在汉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的茶马古道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形成过程的一历史实物见证,作为今天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依然熠熠生辉,并随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和认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其他文明古道相比有什么特点?同时,我们又应当如何在茶马古道与当前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使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这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茶马古道的特点及其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目前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茶马古道是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上一条异常古老的文明孔道。事实上,茶马古道并非只是在唐宋时代汉、藏茶马贸易兴起以后才被开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分别通往今川、藏地区的道路就已经存在和繁荣,并成为连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仅是卫藏与今川滇地区之间古代先民们迁移流动的一条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问古代文明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这条通道被开通的历史,从考古发现看,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约4—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更早。

(2)西南茶马古道是汉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多民族逐渐聚合在一起的历史。茶马古道所见证的,正是汉与西南少数民族其他民族怎样逐渐聚合的历史过程。我们知道,汉族文明的特点是农业和儒教,云南少数民族文明的特点则是高原地域和藏传佛教,两者都有深厚的底蕴,但也有一些差异。那么,是什么因素使两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虽然由多种原因所促成,但可以肯定,这条连接汉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古道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汉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是使其共同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茶马古道的意义显然并不仅止于历史上的茶、马交换,事实上它既是历史上汉与西南少数民族文明发生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汉与西南少数民族进行沟通联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亲近和靠拢的主要纽带。

(3)西南茶马古道是迄今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茶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东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横断山脉地区,也是南亚板块与东亚板块挤压所形成的极典型的地球皱褶地区。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大江分别自北向南、自西向东的从这里穿过,形成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谷地貌。由于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对外交往的不便,使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呈现了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异常突出。沿着茶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现象,即随着汽车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样式、衣着服饰、民情风俗、所说语言乃至房前屋后宗教信仰标志始终像走马灯一样变化着,让你应接不暇。对这种现象,当地谚语有一个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这种多元文化特点,使茶马古道成为一条极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第二,积淀和保留着丰富的原生形态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所途经的河谷地区大多是古代民族迁移流动的通道,许多古代先民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踪迹,许多原生形态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积淀和保留在当地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中,同时也有许多历史之谜和解开这些历史之谜的线索蕴藏其中。所以,茶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又是各种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点的一个极具魅力的地区。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该地区“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贝园地”。

二、西南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云南剑川县沙溪寺登街

中国沙溪寺登街区是当前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具有很高的文化遗产价值。云南剑川县“茶马古道”集市沙溪镇寺登街人列2002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曾在2001年l0月11日将云南沙溪列入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目录,其中与中国沙溪(寺登街)区域一起公布人选的还有陕西大秦基督教宝塔及修道院、北京中国文化景观长城、上海欧黑尔·雷切犹太教堂。沙溪究竟在哪里,为何具有如此大的价值?翻开云南省地图册,在剑川县一页上,找到了沙溪,它位于云南剑川县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东南部,在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总面积287平方千米,是一个以白族为主,汉、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在这西南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里,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

沙溪寺登街古集市位于云南大理剑川的东南部,是秦汉时期古蜀身毒道(南丝绸之路)三条干线交界点上的重要集市。唐朝以来,沙溪寺登街古集市又成了沟通川、滇、藏边三角地区的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要冲,它以藏族地区的毛皮、麝香、鹿茸、藏红花、贝母、虫草和云南、四川的茶叶、红糖和布匹为流通对象,以频繁的马帮商队作载体,进行着汉、藏、白、彝、纳西、摩梭等各民族间的物质、文化、宗教、艺术交流,沙溪寺登古集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一区域深受汉藏、南亚、东南亚、西亚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街区域有完整的古戏台、庙宇、寨门、街道白族民居等古建筑构造别具一格,宽阔的街面全用条石铺砌,石板上足迹斑斑,能见证茶马古道上的小镇辉煌的历史。民风民俗古朴、白族文化繁荣,被称作“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镇内自然风光秀丽迷人,有两山两谷一水一瀑、三塔两箐、三潭各幽等几十个景观景点,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及丰富的旅游开发价值。

三、我们认为保护沙溪寺登街区就是保护西南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制定的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指出:“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1964年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的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一《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明确:“历史古迹的概念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凡传统环境存在的地方必须予以保存,决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动”。“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

我国《文物保护法》更是明确了受国家保护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并且“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应当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概括以上文件,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涵义。第一层意思是“不破坏”,这是保护的前提,即从现在起,停止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任何人为破坏,但这个层面的保护是被动的,仅能维持其现状,却不能抵挡非人为的、自然的甚至社会环境对其造成的损坏。因此,保护的第二层内容就是需要人为地积极主动地去对其进行维护、修复,甚至在结构上使其不再受损,同时消除可能产生的火灾等隐患。第三个层面就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基础设施予以完善或改造等。此外,合理地利用古建筑也是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用则生,守则死。一方面对于空关的古建筑等通过合理地选择使用单位加以利用,使得建筑“活”起来,另一方面,对于人口密集的古建筑、古镇、历史街区等应合理疏散人口,通过减负减压使其“轻松”起来,从而延长其寿命。

四、关于对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1.在历史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造成了保护的复杂性,作为保护的主体,首先必须明确各保护主体对保护持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这才是保护策略的基础,当然,本文并不想对具体保护措施本身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何况在多元的价值取向前提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公众并不反对保护,问题是如何才是真正的保护,而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更不是为了所谓的政绩,或者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应该理解保护的真正内容和含义。参与保护的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的主要矛盾首先是“保”还是“拆”的问题,当前的现代性处于自我裂变状态工具理性和审美现代性中人本精神的张力与冲突过早地展开,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对历史遗产的“建设性破坏”,这是左倾的冒进思想。其次的矛盾是现代性与传统的张力。前现代传统的文化精神对现代文化精神造成阻滞新儒学的复兴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抵制西方普遍的现代性,结果常常是历史遗产在原真性的教条下当作神圣的古董供奉起来,或者使历史遗产与社会现实相脱离,这是右倾的保守思想。第三个矛盾是审美现代性后现代文化思潮自身的矛盾,它打破历史真实性的教条,既拥抱现代性,又尊重传统,并将保护整合进大众的生活之中去,但是在现实中它既是颠覆性的艺术又是商业化的艺术,既否定社会现实又肯定社会现实。

从以上三种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历史遗产保护的文化可持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行动。前两种思想对城镇建设和遗产保护都是有弊端的,它们把现代化和传统看作是不可调和的,不仅对城市景观不利,更对社会关系的协调不利,广大阶层的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这两种价值取向中总是处于被动的不在场状态。只有第三种思想打破了二元对立的绝对主义,将现代化与传统结合起来,并且将保护整合进大众的生活之中去,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却是最有生命力和最具可持续性的思想。

在寺登街建设与发展中,从物质空间演变重构的角度,历史遗产的保护是一种通过保留现存的物质空间作为历史文化载体并使之延续、演化的创造性工作。在这一创造性的工作中,现代化和保护传统并不总是矛盾的,通过对传统的批判与继承、打破传统与工具理性的种种教条和束缚,构建审美现代性的价值,将遗产保护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这一创造性活动一般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即保护性的延续使用(保护为主),将历史遗产开辟为旅游景点(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但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造成的破坏)以及开发再利用(经济开发或文化引入为主,功能置换),这三种方式实质上反映的是我们将意义赋予文化遗产的三种不同过程。

第一种方式是保护性的延续使用(保护为主),适用于文化价值较高的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比如民居、庙宇,在这种情形中,历史建筑意义的赋予者又是历史建筑的使用者。在现时中,它成为文化消费的一部分,这种保护方式所引发的文化解读包括历史和现时两部分,每个使用者对客体历史意义的解读可能都不完全,而且赋予现时意义更不一定相同,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真实意义。对于这种方式,要充分保护历史环境和建筑的原真性。

然而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方式由于历史建筑在经营和日常维护上不具有可持续性,经常面临经济上的窘境。

第二种是不再延续原有使用功能,而将历史环境与历史建筑开辟为旅游景点(保护与开发相结合),适用于本身文化价值高或者经过再利用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建筑。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赋予了文化产品全部的意义,而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游客)则被动的接受。此时,消费者不是历史建筑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仅仅是文化的接受者。

第三种方式是开发再利用(开发为主,适用于所有历史建筑)。这种方式的原则是“保留与接纳”,即保留原来的物质空间并改变建筑原有的用途,也就是说这种意义赋予形式既不是生产者主动的挖掘和消费者被动的接受,也不是使用者的个性化解读,而是生产者通过对物质客体的改变而赋予产品以新的意义。

2.旅游与历史遗产保护

一直以来,城镇总体复兴需要旅游和文化产业为先导,旅游和文化产业确实在沙溪寺登街的历史文化保护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历史街区中的旅游业背后有千差万别的目的和动机,许多旅游开发项目常常是机会主义的,即项目极少来自对发展机遇的战略性评估或通盘考虑,而多出自地方条件或当地某些利益集团的一时之念。因此,公共部门在旅游规划的编制和旅游开发策略的制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地方政府鼓励和刺激这一过程,在过程中首先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于是,促进旅游业的目标,一部分是推动城镇的复兴,还有一部是带来区域的物质环境的更新。为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利润,许多城镇都在开发它们的文化遗产以突出其个性及地域识别性。通过对街区认同感施加一种积极的影响,旅游项目有助于克服形象上的过时,从而增加信心和提高投资的可能性。开发景点、强化地方特色、保护历史遗产及文化景观,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加强对本地区的自豪感。以及增强当地的历史建筑的触觉体验,视觉美学的价值被提高,最终成为旅游者眼里的文化符号。

因此,具有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创造出新的、或开发现有地区的以旅游基础设施为支撑的旅游场所,场所必须具备以下因素:如综合的环境改善、便利的交通设施、满足旅行舒适性需求的服务设施,以及确保这些设施正常运作的基础设施,还有保持景点清新形象的服务系统。这些“支撑性”的服务系统总是游客们消费的主要方面,并因此带来比观光点本身更大的经济效益,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住宅、餐饮、运动和娱乐设施的大幅度增长。所以,成功的旅游景点服务对地方经济会有一个积极的增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