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十篇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十篇

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8:20

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篇1

关键词:社区文化;社区建设;作用

社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条件、精神风貌、生活规范和社区团体、组织等四项基本内容,其中社区文化的物质生活条件指的是经过社区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和创造出的一切物质财富。它主要包括社区内的文化设施及文化场所:文化活动室、图书馆、人文景观、公园、市政建设设施等,还有居民所用的服装、用具、一切生活用品等都属于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文化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各有特点而又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关于社区与社区文化

“社区”,本来是社会学的概念。而社区又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学家认为社区含有道德上的整合与互属,感情上的联系和投入,以及亲友关系、和睦友好等意思。所以,可以这样说,社区是一定地域内的共同体。正因为有了社区这一特有的社会组织,社区建设不仅仅是独立的单项活动,而且承载着多种功能和期盼的复杂的行动体系,于是便有社区文化建设这一说。

关于社区文化,不少的社会文化专家、学者认为:社区文化是该社区居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生活习俗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实践中亲身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包括社区居民的精神状态、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形态而构成。也有学者认为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生活空间内,以提高社区成员文化修养,增进社区成员交往,增进社区成员健康,丰富社区成员文化生活,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关注社区民生的一项公益性文化活动。社区文化实质是社区内不同单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社会群体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文化学习、科普活动、习俗传承、职业技能培训与教帮,歌舞艺术展示,健身健康锻炼和视觉审美等文化活动事项。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创新的思路、探索的勇气和扎实的工作,去迎接社区文化新的挑战,以社区文化建设与繁荣的新成果来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贡献。

二、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社区文化是社区全方位的文化,在社区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文化营造“社区精神”。一定的社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总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念,从而规范和影响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它一方面不断鼓励社区群众与现实之间以及社区群众之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这样,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即形成了某一种共同的“社区精神”。

1、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社区文化总是要倡导社会所认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并能对社区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予解决与导向,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东西。

2、有利于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随着整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作强度加大,使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打破了过去封闭的“单位人”界限,成了开放的“社会人”,也使得联系人们的各种因素相对减少,人们各自忙忙碌碌。八小时的工作忙碌之外,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区度过,因此,如何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了解就成为社区群众交往的一个难题。而社区文化的群众性活动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它成为增进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组织之间相互联系、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精神纽带,易于把社区群众吸引在一起,创造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

3、有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通过组织老年、青年、少年、残疾人等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动,尤其是代表本社区外出演出,不仅会大大吸引社区不同成员的积极参与,而且在社区集体演出活动中还会增强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其对社区的强烈归属感。通常,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而越加喜爱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4、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社区文化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生活方式满足了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需要精神上给予调剂,而社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在共同理解的心里空间内,人与人之间情感交融、心灵沟通,个体化的人格融入社区整体,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个体成员的精神和情感体验,而且创造了共同的“社区精神”。

(二)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不仅体现了一个社区全体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道德风貌、精神状态、健康等人文状况,而且还反映着一个社区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智力水平。只有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推动社区建设向前发展,而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就不能忽视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

社区文化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开设服装设计、烹调、缝纫、文艺、健身等培训班,这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其在活动中学到各种技能。同时,在社区,各种各样的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和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活动等都可以使居民在精神上得到慰籍,在思想和道德上受到砺炼与提升。总之,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绿色文化”打造“绿色社区”:绿色环境是现代文明社区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文化”已成为日益成熟的全人类文化。“绿色文化”倡导正确的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消费文化。“绿色社区”正是以“绿色文化”为背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基础,来营造以“理想家园”为目标的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绿色社区”的主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以人为本”,应该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其核心内容。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既要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又要关心和营造一个仿造甚至优于自然的社区环境。

同样,社区文化也有利于打造现代“绿色社区”的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社区物业升值和资金投入的市场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一个利于社区长期发展的,展示未来和希望的生活模式;它以适度的消费文化观念指导社区对土地、水、人文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侧重于精神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作为未来消费的重点。正确认识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是我们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提,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方略是我们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方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社区居民参与主动性不是很高;二是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经费,这也是目前制约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影响因素;三是社区文化建设对政府依赖性大,社会化参与程度低;四是社区文化建设队伍整体水平低。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要想很好地建设我国的社区文化,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统揽全局,不断开拓。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包括方方面面,这里只是试图从总体上探讨社区文化的建设方略:

(一)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里主要指的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社区内广大居民群众的一项事业来抓,正确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真心诚意地关心和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区群众的主体性得以发挥。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确立社区群众个人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权利的思想,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社区文化的服务对象只能是社区内的广大居民群众,这是今后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二是要把对“人――社区群众”的整体塑造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始终贯穿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并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重解决居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需求问题,致力于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三是不断推进城市社区的各项制度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培养社区居民的友爱、平等、和谐、参与、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观念,完善规范社区文化生活的各项管理制度;四是确定判断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好坏的客观标准,那就是社区居民群众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检验,都要看是否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否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品位,是否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二)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根据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文化生活的特点,不断将社区文化推向更高层次:一是强化“社区文化力”意识。这里的“社区文化力”特指通过文化建设而逐步积累起来的现实力量,它包括社区文化的实力和现实水平,也包括社区文化对社区综合竞争力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二是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又是立足于社区文化的整体发展格局上,即:立足于社区文化本身包含的道德文化、科教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也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三是强化社区文化的特色意识。强调特色意识就是要充分尊重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和组织团体的意愿、利益,制定一个符合本社区长远发展的赋予远见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并以此作为社区文化发展的主题。主题鲜明的社区文化才富有个性。

(三)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1、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以社区基层文化中心为龙头,以社区居委会、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场所为活动阵地,以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引导,以为社区居民搞好各种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里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2、发挥街道文化站的组织作用,加强社区文化管理。社区文化组织,无论是政府办还是非政府办,都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这也是国际大都市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我们应以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前提,逐步推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对社区文化的广泛参与,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程度,扭转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过度依赖政府的不良局面。

3、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应及时解决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和待遇问题,向社会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队伍;在业余队伍建设方面,要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培训,壮大文化建设队伍。

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篇2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与文化建设研究智慧社区文化:新媒介对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社区文化建设思考与探索谈社区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城市社区网站与社区文化建设加快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随想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刍议浅析社区文化建设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浅谈社区社区文化与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发展策略社区英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公共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论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企业老年教育与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医院品牌塑造与医院文化建设初探浅析群众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新媒体时代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策略新媒体时代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策略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王梦蝶")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关系密切。社区传播具有有效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的功能,可以成为社区内外沟通的桥梁,能够培养居民民主参与的意识。针对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要有效整合新媒体功能与社区原有功能,更好地以社区传播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关键词:社区传播;社区文化建设;新媒体;策略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8-0016-02

“社区”是由斐迪南・滕尼斯最先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1]。尽管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现实社会中的社区越来越偏离了滕尼斯原本的定义,但社区居民之间存在着的互动关系,出于相同或相似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分层所形成的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作为一种文化层面上的粘合力,依然是社区的本质。著名的传播学家施拉姆就曾说过:“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传播(communication)一词与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绝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同样,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使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社会的主要区别是人类传播的特定特性。[2]”由此可见,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关系密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必须重视社区传播工作。

一、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基层的共同体和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社区在个人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言,城市建设、社区建设、社区传播、社区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传播凝聚了社区。居民在社区生活,所有社会关系的缔造都需要依靠传播来传递信息,因此,社区的维系和良性健康发展离不开社区传播。社区传播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决策的中介,正是借助于社会传播,社区居民在所生活的环境中保持与他人的互动交往,实现自我认同,分享社区责任,同时也实现自我认同。因此,社区传播对社区的发展意义十分重要。

首先,社区传播具有有效整合社区资源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区的成长与发展,是塑造居民社会认同感、社区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培育互助与自治精神的过程,从而也成为了推动社会及社区全面进步的过程[3]。而兼具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模式特征的社区传播,恰恰能够有效地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强化社区内居民的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进而能够维护社区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社区传播可以搭建社区内外沟通的桥梁。一方面,社区组织可以及时接收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有效信息,能够使居民建立风险认知,强化自我防御机能;另一方面,社区传播能够参与大众传播,构建舆论议题。通过与大众传媒进行互动,反映社区居民的民生民意,帮助他们发声,让非精英阶层、非政治经济领域人士、文化资本拥有者等社区居民,也能拥有畅所欲言、参事议事的机会。

再次,社区传播能够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社区是民众参与社会的起点,因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参与。不是以义务的名义被动参与,社区传播所带动的是居民个人主动的、自发自愿的参与。公众能够对所关注的议题进行平等的讨论、协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参与者个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社会理想,参与者之间又能学习合作,在社区内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以“自信”和“互信”为基础,建立起和谐团结的社区共同体。

作为一种信息活动,有着如上重要意义的社区传播本身就承载着文化传播的功能。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说,城市发展包含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的文化要素不仅仅是一种资源,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资本。而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的文化要素并没有转化为资本。作为城市文化中的基石部分,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推进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的进程。因此,弘扬社区传播的文化功能,通过有效手段建设社区文化,对社区乃至城市的发展十分有益。

二、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状态

传播能够凝聚社区,大众传媒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信息的传播与碰撞,而且能够成为社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在新媒体这一时代背景下,新的传播媒介与新的传播方式的大融合,必然会对社区传播和社区文化建设产生极大影响。多元化的大众传媒朝着广阔的网络信息媒体加速拓展,以各类移动终端和互联网共同提供信息的传播平台,如微博、微信、飞信等,颠覆了传统的媒介秩序,使各种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化、个性化、多元化。在这种大趋势下,倘若能够有效的整合利用这些新型媒体资源,实现从传统传播方式到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转变,灵活运用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社区文化建设势必会更上一层楼。可惜的是,当下的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并没有很好地跟上时展的潮流,甚至还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区文化传播的传播方式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脱节。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形态已经随着新媒介的普及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各种形式。与此同时,广大社区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以往的文化形式已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然而,如今的社区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上,沿用传统的媒介平台。社区文化的模式停留在唱歌、舞蹈、戏曲、等,而诸如微电影、沙画、DV、BBS、网络聊天室、微信微博公共号等,这些与新媒体相关的文化形态却鲜少在社区文化中出现。

第二,社区文化传播方式滞后性导致了社区参与对象上的脱节。由于社区文化的形式停留在诸如唱歌、舞蹈、戏曲、这些传统文化的层面上,参与活动的人员愈发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按照党在十八上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青少年和新城区市民应该是接受社区文化陶冶和熏陶的主要群体,然而现实情况是,社区文化活动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

第三,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者欠缺新媒体时代应具备的媒介素养。尽管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目前,社区内担当着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工作者却缺乏这个时代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由于大部分热心于社区文化的工作者是离退休的老同志,导致了解新媒体传播和掌握新媒体技术的社区文化工作者严重匮乏。甚至在一些年轻化的高档住宅小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者也对新媒体时代的社区文化建设表现出一种茫然的态度。

鉴于如上现状,要弘扬社区传播的文化功能,做好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必须正视新媒体时代这一背景。在正确理解新媒体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策略。

三、加强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途径

从种种特性不难看出,新媒体对社区传播以及社区文化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倘若社区能把握住时代脉络,变传统的社区传播为适应于新媒体时代的社区传播,当下社区文化建设所表现出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应该能够得到解决。

第一,从观念上变革,提高对新媒体时代社区传播与文化建设的认识。从观念上入手,要求社区干部和社区文化工作者对新时代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所认识。在意识到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社会建设一环的重要战略地位这一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通过整合新媒体的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新媒介的功能,争取打造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建设之路。各级政府也应加大对建设新型社区文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社区文化建设,使其早日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步。

第二,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发展新媒体文化。社区应该利用新媒体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改变以往歌唱、舞蹈、戏曲等传统单一的社区文化模式,通过数字电视和各种移动客户端,开展例如DV拍摄、微电影、沙画、网络歌唱比赛等新形态社区文化活动,还可以通过网络组织社区新媒体社团,开展“线上”文化艺术联络等。利用新媒体开展社会活动,不仅能吸引和调动全社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其方便快捷的参与方式更能使社区内各个家庭成为社区文化输出与输入的端口,使社区文化真正融入千家万户。

第三,借助社区新媒体发挥宣传、教育、监督功能。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道德、社区理性、社区价值等需要依靠新媒体的力量来传播和巩固。有效的传播方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社区在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应该利用好新媒体的多种特性,更好地发挥宣传、教育、监督功能。除了能够第一时间传达政府方针政策外,新媒体还对社区居民进行监督,起到环境监测的作用,遏制有悖于社会文明的不良行为。

第四,培养有一定媒介素养的社区传播人才队伍。这里的社区文化传播的人才,不仅仅包括从事社区文化建设的社区工作者,也涵盖了有热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社区居民。对于热心社区建设的工作者和广大群众,不能有丝毫排斥,而应当欢迎甚至构建专门机制激励他们加入社区文化建设队伍,这有利于提升社区文化的品牌意识,强化居民的社区归属感。针对目前大部分社区文化建设者欠缺媒介素养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向他们普及各类新媒体的功能,提供和教会他们合理运用新媒体的方法,让他们能够掌握各类宣传手段,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文化建设工作。

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篇3

一、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成就与现状

城市、城区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体现出了特殊的辩证关系。

人的一生有2/3的时间生活在社区中。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是执政的基石,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起点,并且是城市建设的保证。

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对中国来说,则是一种特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社会文化。

随着城市、城区建设的纵深发展,社区建设日愈成为重中之重和关键的关键。

而社区文化建设在中国现代城市建设进程中,占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虽然在社区与社区文化的概念上,中国与西方的理解与认识还不尽相同,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政府部门、国家研究单位到地方的政府部门和研究单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实践和研究;在理论层面,对西方社区文化的介绍与讨论,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

不仅如此,作为公益性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政府与其他部门,在硬件建设上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成效也已经非常显著。

以上海为例,各区文化站(中心)的建设,这几年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社区的各类艺术节也办得如火如荼。例如2012年7月,据彭浦镇文化站报道,东方宣教中心冒着高温炎热,送戏进彭浦镇社区,每周一场演出沪剧、越剧等经典戏剧专场,如上海说唱《金陵塔》、京剧《红灯记》选段、《越剧专场》、沪剧《金绣娘》等。但这种送戏形式基本上还是“传统”形式和“传统”传播平台,与智慧媒介关系不是很大。

毋庸置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本文由收集整理设增强了上海文化的凝聚力,有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上海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重点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社区变成学校,把艺术送进社区,街道图书馆被纳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服务作为重要方面,并创建了旨在提供基层文化资源支持的东方宣教中心、东方讲坛、东方社区服务学校、东方社区信息苑、东方社区文艺指导中心等,为群众提供教育展览、文艺演出、热点讲座、技能培训、电影播放、互联网服务和各艺术门类的指导。不仅如此,上海的社区文化还与城市文化建设、城区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群众文化活动做好做精,通过“上海书展”、“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之春”、“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展示展演平台,带动大概念的社区文化,如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楼宇文化、农村文化等的整体发展。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区环境、人员结构和休闲情况等的变化,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正发生着一个根本性的需求和变化。尤其是随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打造数字中国、智慧中国,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以后,将创新社区文化建设摆到了非常重要和紧迫的议事日程上来。

换句话说,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媒介的发生,文化艺术的形态变化加快,文化艺术的样式增多,广大社区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高涨的文化新需求。

与此同时,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些不足,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和城区建设的大格局中的一些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日愈显现和暴露出来。而新媒介对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就是改变了社区的文化生态系统,从传统的文化生态变为全媒体的文化生态——使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与高科技(包括新媒体)的文化艺术活动,都能在社区生根落地、共存发展,对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际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面临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传统社区

文化建设的瓶颈

当前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也就是社区文化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即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对象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时间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以及类型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

这是一种传统社区文化建设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落差——一种内在性的与外生性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

目前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两大途径与来源是:社区自建与政府配送。

实践证明,这种上下结合——城市与城区建设结合——的方法与途径,是行之有效的。

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旧有矛盾与瓶颈,也逐渐显现出来。它表现为:

1.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脱节乃至“鸿沟”,不仅没有消除,甚至还在扩大。

社区文化建设的传统性表现为:传统文体与游乐,包括音乐、舞蹈、戏曲、游戏、旅游、健身等。譬如即使是素有“中国城市文明第一村”的深圳市莲花北村,几年来开展了300多场大中型社区文化活动,但也基本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样式,如广场交响音乐会、元旦千人舞会、重阳节文艺汇演、趣味家庭运动会、游泳比赛、新春长跑等,没有脱离“走舞跑唱”的传统文化模式。

其与新媒介文化的脱节乃至“鸿沟”,发生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传统社区文化仍然是沿用传统的媒介平台,坚持着其“传统性”,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将不仅被日益边缘化,而且还会出现与智慧城市建设相悖的危险。

其二,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发生的新媒介艺术形态,基本上没有进入社区,而与社区的文化建设无关。譬如与dv、网络等相关联的微电影、沙画、flash表演(戏剧、小品、相声、滑稽戏等)以及网络文化(网络文学、网络游戏、bbs、聊天室、短信文化)、图像互动文化、手机文化等,基本上都不在社区文化中出现和存在,不仅缺少社区民众的参与,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文化指导员。

2.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这种“传统性”状态,造成了在参与上的对象性脱节。

这是因为,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文化(艺术)这一层面的社区文化,如唱歌、舞蹈、棋类活动、绘画、戏曲票友活动,以及时装表演等,参与人员出现了老龄化趋势,吸引不了年轻人及外来人员,甚至白领阶层的兴趣,社区文化建设出现了一定的瓶颈现象。

笔者曾在长三角某地区某镇,观看过一次专业剧团送戏下乡的演出实况。当时,送戏的与看戏的,都眉飞色舞、眉来眼笑,在城镇出现了良性的送戏下乡的社区文化。但美中不足的是,根据笔者的统计,坐在临时搭起来的台下的“观众”——村民,基本上年龄都在55岁以上。这种“老龄化”现象无疑是令人担忧的:送戏下乡的社区文化,变成为基本是一种“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而按照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青年群体和新城区市民,更应该得到这种服务。但现在,理应在艺术中进行精神交流,得到文化熏陶的年轻人和新市民,却缺席了。

显然,面对智慧城市建设,传统的社区文化建设出现了瓶颈(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这就是传统媒介平台与新媒介平台的脱节,传统媒介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脱节。

但目前的社区文化工作,特别是对于智慧社区文化建设,大部分处于一种自发甚至“茫然”状态,即使是在一些已经开通了光纤的高档住宅小区,对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精神准备及设想。一些热心社区文化的居民,大多情况下是离退休的老同志,新型的、了解掌握新媒体传播和新媒体艺术的社区文化工作者严重匮乏,而这方面的社区文化管理干部和服务队伍更是缺乏甚至是“零”状态。

鉴于此,我们提出,2.0版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而且是必须加入文化这一极,特别是社区文化这一极,成为3.0版的智慧城市建设。

而所谓3.0版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就是在内涵上变单极的传统文化为多极的媒介文化——一种全媒介的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

三、智慧社区文化建设的逻辑与哲学

很清楚,智慧社区文化建设是为适应智慧城市建设而产生的。

其内在性的矛盾是参与与创新的矛盾、少数与多数的矛盾、被动与自觉的矛盾。

其逻辑起点是变文化参加——参与,为自觉——创新。在这种意义上,智慧社区文化与传统社区文化相比,其逻辑就是创新的逻辑。创新逻辑的哲学是平等哲学、公平哲学、民主哲学和对等哲学。

这是智慧社区文化——全媒介文化的内在规定性,它将传统文化的观赏性和参与性,与新媒介的普及性和创新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并创意性地提升到了一个新层面。

正是在这种创新的智慧性社区文化建设中,才能最终造成新媒体与传统文化形式的互动,从而创造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形态与新功能。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互动甚至融合之后,引发出新一轮的新社区文化建设构想。这对社区文化建设在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上,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社区的文明建设、和谐氛围的营造,以及为政府搭建公共危机的处理平台和对话机制,发挥出更广泛的作用。

就如加拿大的考林·霍斯金斯教授所说:

不少新媒体创作者和激进分子正在努力创建虚拟社区。在虚拟社区里,人们相互之间联系的互动性得以加强,而不仅仅是检索或接收信息。用媒体行话来说,就是先前的窄带技术只能让大众媒体选择一定数量的“广播”,而我们正在迈进的网络支持的宽带容量将使得大量的“窄播”成为现实。①

这是因为,“对新媒体模式来说,共享文化的达成是经由社区内的集体协商;而在传统媒体这一边,共享文化的达成途径是不经由社区内协商讨论的直接强加。”②

网络与新媒体,重点是它们在当下对主流文化建构的作用,包括它们探索和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与理论,他们在历史过程中的消长、转型以及未来发展策略。如与媒体环境的关系,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健康的媒体生态和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包括如何运用媒体维护文化安全,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等等。

这里存在着因为新的媒体的介入而使新型社区文化充满了辩证的逻辑走向:全媒体社区文化,有利于在文化活动开展上做到老轻一体、大小一体、内外一体、远近一体、虚实一体、教乐一体和雅俗一体。

换句话说,全媒体的社区文化,将吸引青年人参加,提高了青年人的参与热情,达到老年人与青年人“一视同仁”;社区文化的大活动与小活动、大节日与小节日,由于有了新媒体的传播,在场与不在场“效果相同”;社区文化活动的网络化与新媒介化,抹平了社区居民的身份差异,使得居民在社区文化生活中“平起平坐”;社区文化的一些固态矛盾,如不同社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借助新媒体而“沟通”起来,做到“远近”一体;社区住户对文化嗜好的差异,也将通过新媒体而得到雅俗共享的便利;社区文化参与者与观看者,由于有了微博、微信等的便利,可以达到教育和寻乐的一致统一;而一些大型的社区问题活动,利用新媒体的储存功能,可以不断地重播与回放,甚至成为社区文化库的资源,使社区文化实现了虚实的连接。

传统社区文化与全媒体社区文化的主要差异是:文化对象上的差异——老人(离退休人员)、小孩与全体住宅居民;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传统的歌唱、舞蹈、健身、活动、戏曲演唱等与新媒介的传播和新媒体艺术;文化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必须亲身到现场与在家就可参与;需要一定活动场所与随时随地就可进行;传播较慢、不易保存与传播迅速方便、储存便利。

传统社区文化与全媒体社区文化的主要差异示意图

四、发达城市(城区)率先建设全媒体社区文化的

可能性与必要性

在数字城市上发展智慧城市的便利性与可持续性。

数字城市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3s、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数字化并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上所形成的城市虚拟空间。数字城市建设还仍然是传统城市的数字化形态。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形态在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智能化成为可能。依托物联网可实现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监管;借助云计算及智能分析技术可实现海量信息的处理和决策支持。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对信息技术引领的创新形态演变、社会变革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对科技创新以人为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的改造。

所以,3.0版的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社区文化的建设,其根本就是人的发展,文化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理由,城市的发展也就是人的发展——变单纯的科技城市改造,为根本性的文化——人的改造。

生活在现代城市的市民,最容易患上的人际关系淡薄的“现代都市症”,极大地阻碍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融合。特别是新型的大型住宅社区,住户的异质性程度高——本地人与外来人之间的差异性、高学历与低学历之间的差异性、白领与蓝领之间的差异性,等等,使得住户更具独立性,造成住户之间的交往障碍更大、陌生化程度更强。这种“现代都市症”,已经很难依靠传统的社区文化来加以“调节”,而是需要新型的全媒体社区文化来加以润滑和调节。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城镇建设的加速与完善,社区文化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转型——新型社区文化的发生。以往基本住宅和改善,将朝高品质和品位转型,传统的社区文化已经很难满足这种新型社区生活的需求。因此,当高品质和品位的住宅小区越来越成为主流后,新型社区文化的建设必然显得越益紧迫。不仅如此,当住宅物业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服务,如is09002等的标准成为普通的要求,住宅居民对新型社区文化的建设的自觉性也会越益高涨。

但对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目前仍是认识不充分。例如2013年年初,上海《劳动报》报道了某区“智慧城市市民实验室启动”,首批集中了近30家智慧城市领域的企业,50多个包括“智慧时尚”、“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商务”、“智慧政务”等与智慧城市各个领域信息相关的应用。其中如自助式自检仪器、读报翻译笔、供远程借书的数字图书馆、能够定位并发出求救信号的智能手表等。③这其中,传统的社区文化,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等,基本上被排除在“智慧”之外。

这一切,都使得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成为十分迫切且非常重要的当务之急。

因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使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培养起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乐趣感和保障感:社区模式的认同感、社区价值的归属感、社区生活的乐趣感和社区制度的保障感。

更重要的是,新媒体对当代社会与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无疑,新媒介对社区文化的介入——全媒体的社区文化,由于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扩大了参与人群,吸纳了青年人与租赁人的参加,突破了长久以往传统的健身节庆的单一模式,其影响和作用是全新与全方位的。

由此可见,发达城市(城区)率先建设全媒体社区文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或者说智慧社区文化建设是有充分的依据与理由的。全媒体的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社区模式的认同感,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的文化需求;有利于培养社区价值的归属感,便于社区全体居民的文化参与;有利于形成社区生活的乐趣感,提升社区全体居民的居住享受;有利于认可社区制度的保障感,增强社区全体居民的凝聚力量;有利于提高社区设施的性价比,提高社区经济投入的物尽其用;有利于增强社区管理的科学化,提高社区经济投入的物尽其用。

譬如上海东方宣教中心的文化配送周周演,做了很多非常细致的工作,送戏进社区,成为口碑非常好的一项社区文化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将传统的配送搭上“智慧”的翅膀,让上海说唱、沪剧、越剧等的送戏进社区,变送戏进家家户户。

上海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和文化广场等场所的文化公益活动,也完全可以借助“智慧”的翅膀,受惠千家万户。

五、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我们对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也就是3.0版智慧社区文化建设,提出的设想与建议是:

1.从社区干部、文化指导员入手,改变观念,认识智慧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提高认识,摒弃仅仅将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看作是网络化和高科技的项目,高度重视智慧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把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效纳入城区、街道、居委会的三级政绩考核范围。

通过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加大社区居民与社会、政府和居民之间的精神交流,充分发挥社区公共视屏、网络、微信等的新媒介功能,彻底改变以往“关起门互不相识,社区节庆观众”的状况,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基础上,增强社区的和谐气氛,使社区居民不仅仅看作只是一个“私密”的居家场所,更是一个和谐的精神大家园,从而有利于社区的社会稳定和凝聚力。

并以点带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与国际城市、城区建设相匹配的施行规划,上下结合,争取在几年内,创造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2.花大气力培养、培训全媒体社区文化的各级干部和指导员,以及业余指导志愿者,改变以往常年累月书画、音乐、舞蹈、戏曲等传统培训班的社区模式,举办各类新媒体及新媒体艺术培训班,例如沙画、微电影、ps摄影创作等,使社区新媒体“文盲者”,特别是老年与小孩,在国家新媒体技术进步发展的形势下,尽快参与与投入到新媒介传播与新媒体艺术中去,从社区文化建设这一极,提高市民的媒体素质和现代人素质。

依靠新媒介,跳出传统的社区文化建设的“社区性”藩篱,实现地区性甚至区域性的文化资源跨部门、跨领域和跨系统的共建共享。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全媒体社区文化设备、器材等的经费投入力度,并且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各类民间资金和各类基金)、包括住宅开发商、物业管理的作用,强化、加快指挥社区文化的基础建设,使社区文化建设尽快跟上中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步伐。

3.智慧社区文化建设,包括智能社区环境文化,如社区公共视屏、社区无线网络等;智能社区行为文化,如各种新型的艺术文化活动,传统文化艺术的“上线”活动、沙画、游戏、dv拍摄等各种新形态的节目;智能社区制度文化,如各类社区新媒体社团、利用新媒体开展的艺术联络等;智能社区精神文化,如建立在新媒体基础上的积极分子评选活动、网络到户的社区学习、社区文明户的评选宣传等。

全力发展全媒介文化(艺术),充分利用微博、微dv(电影)等新产生的文化媒介与传播平台,创造新的社区文化介入阀,使家庭成为文化出入的基本pot(出入口甚至港口),使文化真正进入每一个家庭,不断缩小与填平传统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鸿沟”,真正发挥文化-艺术在人的精神交流上的功能。

充分运用新媒介平台,加快社区文化的转型:传统社区文化“年轻化”,新媒介文化“老龄化”。使这种公共性的文化做到“物其所用”,人人享用,让新媒介搭桥寻路,顺水推舟,圈地跑马。

如将社区或小区显示屏,升级或改造成社区建设的全媒体显示平台及交互信息平台;将社区论坛、微博与微信等新生事物,利用新媒介将其整合等。

又譬如,各种城区的博物馆、艺术节,社区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甚至是民间的各种场馆展览和演出活动,不仅使之数字化,还进一步将其智慧化,使之内外互动,前后互动。

4.在智能社区文化建设中,处理好街道(居委会)与物业的矛盾,也就是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矛盾。实践证明,沟通与配合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比较可行的办法,在智能社区文化建设中,除了继续运用这种办案外,还应寻求更多的途径,借助新媒体的交流、沟通的便利、快捷和个体化的特点,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新媒体艺术本身运营的社区文化,来实现精神文明建设与物业管理、社区文化建设与物业管理的辩证矛盾关系——街道、居委会的社区二级管理与社区物业的服务,形成全媒介的合力。

这种良性互动的制度上的保障,如对政府管理部门的考核、对社区物业管理的考核评比等,通过全媒介而做到家喻户晓,使考核评比更公开、公正、公平,住户的参与度更高,良性互动的保障性也就更高。

5.智能社区精神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它需要借助新的媒介,将社区道德、社区理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生成、稳固和传播,使得社区特点在这种新的媒介上,加速形成,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篇4

关键词:社区文化;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01-01

近年来,苍南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实施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不断加快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一些新规划、新开发的社区,配套设施全,功能发挥好,如时代小区、怡和小区相继争创文明社区,自发组建了舞蹈队、文宣队,文艺人才大有人在,经常一个小区群众就能举办节目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丰富了社区群众文化生活。社区群众对子女的文化修养也十分重视,各类艺术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师资力量也非常强大,文艺人才从小得到很好的培养。

尽管苍南县已全面加快乡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改造了乡镇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工程也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点和面的文化差距还是很大,如何做到以强带弱、减少社区文化建设的不平衡,这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问题。笔者就目前苍南县社区文化建设现状,提出几点对策与措施。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站在社区居民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举办一些人文活动。以苍南县各个乡镇社区为例,灵溪镇溪心村文化中心举行的端午民俗包棕子比武大赛、游泳比赛、部级非遗布袋戏和省级非遗渔鼓演出;平水桥村文化中心的足球、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赛;龙港镇新渡村文化中心的象棋赛、书画展、朗诵、读书推广活动;张家堡村文化中心的猜谜语、知识竞答、木兰扇表演、社戏演出等等;这些活动虽然很平常,却很适合社区群众积极参加,每次活动现场人山人海,社区群众牵家带口,几乎人人参与,场面热闹非凡。每年举办这些活动,提高了社区群众对文化中心的热爱,如今的苍南县部分乡镇以及村级文化中心成了居民休闲的必选之地,从根本上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构建多元化的建设主体

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要重新确定社区文化多元化建设主体。可以积极构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社会组织为主的文化建设主体。这样一来,在保证了政府部门社区文化建设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明确社区文化的建设方向,积极引导社区文化部门对于社区文化实施专项管理。组成社区文化部要不断调动社区组织的积极性,逐渐适应社区文化需求。在积极引导社区组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首先要重视业主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发挥其潜在力量;再次是要让城市的文化团体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挖掘团体拓展空间,逐渐摆脱个别城市团体对于政府部门的一来程度;再次是要重视社区志愿者和一些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志愿者对于社区的和谐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政府还要鼓励企业参与进来。以苍南县的部分乡镇社区为例,钱库镇车头村文化中心由一部分志愿者参与组成的送春联活动以及厨艺大赛,倪处村文化中心和文联合作举行的十佳农民歌手大奖赛、才艺比拼、米塑表演等,很好地发挥了基层协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使社区文化建设创先争优工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在建设社区文化过程中,要不断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因为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文化的建设者,也是其中的受益者。首先要通过开展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来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强化社区的凝聚力;其次要使得社区信息对称,居民要掌握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信息,不断激发社区参与文化建设的活动;再次是不断发挥社区党员的带头作用,为大家作出示范,积极引导社区成员积极转变思想,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比如,苍南县金乡世代徐村文化中心举行的太极拳表演、戏曲盔头展览,为了让更多的人员参与进来,社区文化组织人员开始进行宣传,跟居民进行交流,积极鼓动一批太极拳爱好者参与。夏八美村文化中心也是利用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邀请一些拳友和武术爱好者共同商议,举行的南拳邀请赛、武术比赛、“草根微舞台”演出等,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四、精心打造社区文化特色

要针对不同的社区特点进行模块化设计,不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文化名片,要对社区中原有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保证文化建设的体系化进程,在城市中建设几个文化特色鲜明的社区,这些社区文化是城市的标志。要做好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论证其科学合理性,不断的优化其结构,不能搞盲目建设。比如钱库镇新安社区东社村李氏宗祠改建成的环川文化中心,展示江南第一个农民协会--环川农民协会的历史,是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非遗展示馆、名人纪念馆、爱国教育基地等与宗祠融合在一起,使宗祠功能更趋多元,传统意义上的宗族活动已慢慢渗透进爱家、爱族、爱国的教育内容。这些地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以“人”为本,彰显社区文化的内涵。从单一的传统社区转化为多元的文化社区,带动社区群众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和谐社区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8-019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8-091

[本刊网址]http://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包括三个子系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区文化建设,文化与社区不能割裂。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向度上生成的,社区是文化的土壤,社区结构的形成依赖于文化的制约,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又存在于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趋势,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中共中央实行以“社区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和管理的新思路下,社区被提高一个很重要的议程上来。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和谐社会的调节手段,而是通过文化的激发力和感召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当今音乐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一)建设和谐社区文化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社区是什么?社区是社会活动,是基于人与人互动关系、人类群体和区域持续力的活动。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城市管理的基础,具有多重功能区域性的共同体。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从建设和谐社会开始,使社区在提高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发挥作用,为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的搭建桥梁,为建设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发挥促进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需要社区文化的支持。

社区文化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其娱乐功能是第一位,社区文化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居民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调养身心和锻炼身体;教育功能是社区文化具备的第二大功能,“寓教于乐”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观,社区文化能够运用群众最易于接受的形式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现代教育实施中的典范;

除此之外,社区文化还具备传播信息功能,社区文化活动为居民提供了活动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搭建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居民能够很好的在这个平台中学习知识和传承文化。

(二)和谐环境下的音乐艺术教育

如今,我国已经兴起一片艺术学习的热潮,每年有许多的艺术院校高考大军前赴后继的奔赴在艺考之战中,许多青少年宫和艺术培训班每周都挤满了莘莘学子,艺术正渐渐的融人到许多青少年儿童的生活之中。

正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艺术院校放宽了招生政策,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如温室之花般蓬勃发展起来。专业音乐院校、高等师范院校都相继成立了音乐系,并逐步发展为音乐学院。与此同时,随着私人教授音乐蔚然成风,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对和谐文化的主旋律与音乐普及教育的实际情况,重新认识音乐教育,定为音乐教学,促进音乐艺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全面融合、和谐发展,使音乐教育符合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要求,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二、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音乐教育的需求

(一)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意义

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诸多方面,如基础设施、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治安及社区文化等。社区文化反映了社区居民的精神风貌、文化观念和群体意识,是社区的灵魂。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和谐社区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谐社区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的和谐指的是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于一体,以及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和感染人的方式,满足着社区居民的精神要求,维系着社区各项事业的有序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从繁荣社区文化做起,繁荣社区文化离不开社区的内部和谐,社区居民成分复杂,个体差异大,经常会出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可见,构建融洽的邻里关系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愉悦、舒心、健康的生活氛围,有利于开展社区活动,并繁荣社区文化。

(二)和谐社区发展对音乐教育的需要

和谐社区的发展需要教育,社区成员通过共同的活动形成同样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认同感之后。社区可以利用社区音乐联欢活动的开展,提供交流的空间,这样可以缩减居民间的距离,为居民建立起“城市大家庭”的理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建立这种理念。

首先,合理利用硬件资源,达到整合社区文化资源的目的。硬件建设上,根据社区内现有的空间,社区大小设立规模不等的音乐教育培训中心,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将教学、音乐展示、音乐比赛、音乐讲座融合到一起,实现艺术多元化发展下的资源共享。另外,还可以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吸引社会资源,将这些资源,合理投入到社区音乐学校的建设中,使之服务于社区音乐教育的文化建设。

其次,社区文化教育人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必要条件,她们同时也是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的主体,是实现群众文化普及教育工作的原动力。所以,加强社区文化人才建设,增强后备力量,才能更好地开展社区音乐教育工作。社区文化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艺术专业人员,我们都希望能吸引优秀的音乐教育者为社区音乐教育服务,但是由于,社区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普及教育范畴,而这些音乐教育者更愿意从事艺术专业教育。故而,社区要把重点放在吸引专业毕业生,对此可以采取一些优惠的条件和措施,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音乐教育的普及水平。当然,单单依靠自给自足是不行的,还可以与文化部门、民政部门进行积极的合作,实现社区文化信息的资源共享,从而满足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再次,不仅仅只是针对中老年人这个群体,中青年上班族充满活力,并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很多上班族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且容易患脊椎病,眼睛视力不良,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忙,无法抽出更多的空余时间,往返与城市中进行身体锻炼,可见,他们同样需要社区提供一些人文关怀,比如开展一些健康讲座、瑜伽班、健身操等项目,以帮助上班族能够就近调节身心的疲惫。

最后,社区可以将社区中各年龄段的力量进行融合,发展社区的音乐教育,需要缩短从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各层音乐发展水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促进多种年龄段之间的交流,运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拉近年龄段之间的距离,使之形成互动,让活动凝聚所有的群体,使他们都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从而形成音乐教育与社区文化良性互动机制,产生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社会效果。

三、音乐教学在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对策

(一)社区音乐教学应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相适应。社区居民结构复杂,层次各异,对文化的需求不同。音乐教育可以根据社区居民年龄段、修养、水平、社区规模等实际情况,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合唱教学,舞蹈教学,器乐教学,并配合教学进行舞蹈表演、器乐合奏、合唱比赛,表教结合增强居民的兴趣。这样,才能使社区音乐文化立足于社区,服务于居民,使音乐教育真正的融人到居民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艺术文化。社区音乐教育不能枯燥,要在愉快中学习。社区文化建设的教学对象是社区居民,内容是居民的日常生活,是居民对时尚生活追求的自我体现,所以社区音乐教育不能像学校音乐教育一样,得在注重娱乐的基础上,开展音乐艺术教育。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扩大音乐文化建设的影响范围。社区音乐文化作为社区文化的组成部分,面向的是全体社区居民。由于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还是以家庭个人学习为主,对象大多是青少年。在扩大音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社区音乐学校,将参与人群从青少年扩大到老年人,以及中年人,由家庭延伸到街道,由群体文化到社区文化,结合兴趣社团、文艺表演等,利用一切可以影响到每个人和每个家庭、楼院、企业、学校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音乐学习的乐趣,更可以提高整个社区的影响。

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区文化建设联系

1问题提出背景

文化改革中的一大重点是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生活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关键一环,其对群众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以及道德风貌、价值取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十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立足于实际,面向未来,创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分众化、对象化等诸多方式,通过标准建设、制度管理、多元载体等具体举措,以社区文化软硬件建设为基本,以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诉求,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管理为抓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在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

2主要途径探究

2.1“一个理念”为突破口,“四个统一”为切入点,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文化中的导向功能,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标准化发展

(1)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广泛提倡“社区一家亲”的共同生活理念。在社区生动开展“树家风、传家训、立家礼”等活动,通过“家文化”讨论、“家LoGo”设计、“家概念”阐释、“家元素”征集等活动,辅以问卷调查、组织推荐、公益演讲等方式,联合社区群众共同打造“家文化”长廊和家文化主题广场,积极开展社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2)扩展基层文化服务范围,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整合社区文化资源,打造“名称统一、窗口统一、流程统一、制度统一”的“四统一”的社区文化室,深入推进“三室”(标准图书室、标准电子阅览室、标准文体活动室)建设,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起的坚实平台。

(3)紧抓顶层设计,端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作用,将社区文化即民生、思想政治工作即热点新理念深入社区,突出思想教育功能战略新思维,将其与社区文化改革发展密切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同研究、同部署、同实施。

2.2促进社区文化管理制度化建设,突出社区文化服务功能,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1)加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投入、保障和协调机制。夯实制度化建设,打造基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推进公共阅读服务,研究制定流动管理办法,开展图书“一卡通”制度,新建社区流动图书平台,拓宽社区文化资源渠道。

(2)依托群众主题文化活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社区工作需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假日,组织群众展开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交流学习。开展“亲子读书会”、“道德讲堂”、“孝道文化讲座”等,同时,将优秀本土文化融入讲堂,拓宽了群众视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服务群众。

2.3促进社区文化价值引领,深挖社区文化规范功能,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增长点

(1)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以培养平等、互助、协作、友爱为主旋律的新型人际关系为着力点,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培育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新增长点。拓展“种文化”、“养文化”的新型思维,策划“阅读与生活”、“讲座联盟”等群众文化主题活动。

(2)着重心理疏导,倾注人文关怀,关注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投影社会热点,着眼社会问题导向,培育规范健康社会心理新增长点。在思政工作中深度融合社区服务,组建街道敬老爱老志愿者服务队、共青团市民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构筑品牌服务。通过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及时关爱老年、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积极思想沟通,化解心理焦虑,引导群众用辩证思维认识问题,理性处理问题。

3问题反思

3.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1)对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出现偏差,不重视社区文化的教育功能,将其浅薄理解为“吹拉弹唱”,对社区文化缺乏足够认识,无法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

(2)将社区文化发展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割裂开来。片面地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只和自身建设有关,与其他部门无关。缺乏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不足,缺乏地方特色,导致社区文化没有充分发挥其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引领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

3.2内容有待丰富

(1)社区呈现出内在人文关怀不足,社区精神内核不突出,群众参与度不稳定等情况,外功有余、内功不足,对群众活动过度依赖,而活动又多流于形式,缺乏和群众生活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了服务群众的效果

(2)社区思想教育内容空洞化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紧扣时代主题,仍以“填鸭式”为主,缺乏吸引力。

3.3人才配备有待充实

(1)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管理策划性人才,不利于社区文化活动的精密性、专业性、结构性组织,不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懂“文化”的不懂“政治”,懂“政治”的不懂“文化”,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文化的整合发展,高层次、专业性、复合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人才不足。“各说各唱”,相互协调不充分,制约社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孙连任.思想政治教育平民化与新农村建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7).

[2]马国芝.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7).

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篇7

[关键词]老年教育和谐社区文化建设

一、企业老年教育是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和谐的社区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于一体,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方式,满足着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维系着社区各项事业的有序发展,对社区成员尤其是企业老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化修养,已成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企业老年是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现在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9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过60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3.2%的较快速度增长。我公司也面临着老龄化的状况,分布在15个社区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已占在职职工总人数的20%,他们常年生活在社区,对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老年是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企业离退休人员长期接受党的教育,他们身上具有艰苦朴素、勤劳善良、严以律己、宽厚待人等许多优秀品质。又由于他们所具有的时空优势、政治优势、知识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使其必然成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特别珍惜,能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感染周围的群众,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树立家庭美德和培养个人品德上,他们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对下一代,言传身教,以良好的家风促进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他们具有忘我的奉献精神,退休后不甘虚度光阴享清福,而是利用自己丰富的阅历、知识、经验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事业,为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积极工作;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腐败、黄赌毒等问题,他们深恶痛绝,敢于直言,勇于斗争,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

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是以人为本。把社区成员团结和凝聚起来,用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来影响他人们的思想,从而形成“共建、共创、共享、共荣”的价值观念,和“同地而居,共创繁荣,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围,把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一个新层次。而企业老年教育则通过老年大学等途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化氛围,使他们充分融入社会,同时以自己的所学、所思、所能奉献社会、服务社区、造福家庭,提高家庭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层次。所以,企业老年教育与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在本质内涵、文化理念、活动形态、基本目标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并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二、企业老年教育是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企业老年教育与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要结合社区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积极倡导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使社区成员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更加和谐的生存状态和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有效保持社区的良好秩序,进而维护整个社区的安定团结。企业老年教育通过老年大学课程的设置、学习和老年文化活动的组织,特别是通过企业文化宣传、展览、文明创建等活动的开展,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上,倡导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积极向上的处世心态,倡导道德文明的社会风尚等,发挥企业老年教育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我们要积极利用企业老年大学这个老年教育的主阵地,教育培养高层次的骨干人才,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起到示范作用。目前,公司老年大学经历16年的发展,坚持“求知交友、康乐有为”的办学宗旨,面向石化企业老年人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现在校学员已达上千人,学员年龄涵盖了从50多岁到70岁的各个年龄段,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习改变了生活观念,使离退休后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老年大学的课程教育已经有机地与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融为一体,成为和谐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每年春节有离退休老同志组成的大秧歌、欢庆锣鼓等,在社区文化广场进行的巡回演出,精彩纷呈的节目表演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也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老人参加到各种适合自己兴趣、追求文明高尚、大家喜闻乐见的老年活动中来。在社区还开展了“讲文明、知荣辱、树新风”活动,也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老人参加到各种适合自己兴趣、追求文明高尚、大家喜闻乐见的老年活动中来。

由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容易导致各阶层之间、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或冲突,企业老年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启发诱导作用,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政治性、科学性、趣味性与一体的企业老年教育,对离退休人员进行正确的引导,营造以和睦为贵、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引导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的退休人员,因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发生了变化,部分人员极易产生“退休综合症”,心情郁闷,特别是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之时,会产生暴躁、消极情绪,影响家庭和社区的和谐。而企业老年教育能通过引导他们学习,参与文化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及时有效地调节这部分人员的自身情感和心理,尽快度过退休不适应期,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融入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退休生活之中。

三、企业老年教育要发挥老年协会的作用

和谐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加强思想培育。因此,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企业老年协会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形式进行企业老年教育,进而提升社区的整体文明水平,实现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养老和医疗问题基本解决后,越来越多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向“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方面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愿望。

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篇8

摘要:本文阐述了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以及人文学校与社区文化,探讨了学校教育社区化与社区活动教育化问题,提出了与社区文化互动的开放式人文校园建设。

关键词:人文素质;社区;人文校园

1.学校与社区

学校和社区分别隶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导系统,它们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它们也存在交叉点,一方面学校存在于社区,学校的教育成果最终会随着人才转移给社区,对社区产生潜在的影响,打上学校所代表的主流思想的烙印,即学校对社区具有辐射作用;另一方面社区为学校提供发展背景、价值基础和教育资源,有时社区问题也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即社区对学校发展具有渗透作用。“互动”会产生双方价值取向的趋同,这有利于建立学校和社区在人力、财力资源统筹分配、综合使用上的联动。

学校环境包括建筑周围和学校建筑,本质是建筑和环境,社区是一个小型社会集体,学校置身于社区的大环境中,而学校在社区中发挥“教育”功能。

2.人文校园与社区文化

2.1人文校园。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校园建设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力求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存在的专业口径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单一、评价体系偏颇、文化陶冶淡化等问题。它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同时强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共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体现在各种具体实际的校园教育教学和文化活动中,主要内容包括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系列讲座;各种读书活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社团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2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发展社区文化,可以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倡导特有的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和公民及社会发展的基础,重视校园文化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

3.人文校园与社区文化建设

人文校园是指立足校园,以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宗旨,在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融洽宽容的人际关系,使全校师生得到发展的同时,学校自身也得到发展,并形成人文气息浓厚的,有本校文化特色的动态校园。

3.1学校教育社区化。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它应主动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社区问题。学校教育社区化是指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区实践锻炼,并且把学校变成社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主动面向社区,参与社区,服务社区,吧社会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把学校教育体现在社会教育里,构建互动互利,双向服务,合理育人,共建文明的社会化育人格局。学校社区化大体分成两种情况:一是依托普通大、中、小学校开展社区教育。许多学校利用双修日,节假日,通过组织活动,办理卡证等形式面向社区,开放操场、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房、语言室等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居民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与教育培训;另一种情况是直接创办新颖的社区学校。

3.2社区活动教育化。是指把每一项工作都变成对居民的一种教育过程。使居民参与的同时接受适应性教育和再社会化教育。坚持从社区青年的迫切要求出发,依托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坚持公益性原则,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提高文明素质为宗旨,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含量,把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之中,促进青年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大环境,社区教育的优劣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

3.3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互动。区域文化的形成总是在与其周边文化环境及其宏大社会文化背景的互动过程中那个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校园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所在城市和社区周边文化环境的支持、维护、滋养,是两者共同构成一个互相滋养的文化圈。如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与清华大学和北大,美国的高科技“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硅谷”与斯坦福大学。在我国,大学周边往往形成了当地有名的文教区,文化中心;这样社区育学校,学校配社区,互相交融、补养,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

4.与社区互动的开放式人文校园

(1)单一功能的多样化:学校的功能不能仅仅局限于为在校学生提供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还应该担当起社区居民的业余教育功能,这就要求学校的某些功能用房应该具备多功能的特点。(2)与社区共享教育资源:开放式高职院校应该打破与社区的界限,为社区居民业余使用教育资源散开大门,使得闲置的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开放的高职院校应该发挥社区学习的作用,尽可能使社区周边的学习资源集中起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3)尊重环境,融于环境:开放式高职院校不应该与周边社区相隔绝,而应该积极地融于环境,不管是出于城市中心地带还是乡村地带环境中,都要考虑到对周边社区的影响,提升自己在社区中的影响力。(4)可持续发展原则:校园是学生的长久活动场所,社会在变,学习方式和学习内涵也在随着时代而发生变化,总是学校应适应学生,而非学生适应学校。

5.结语

人文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继承学校历史成果,也需要不断完善和丰富。人文校园是一种示范,一种无声的教化,是一种远大理想的催化,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激发。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蕴藏丰厚的文化内涵,它将良好地影响学生的一生。高校与社区共建和谐社区既是高校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同时高校与社区共建,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高校与社区在和谐共建中,要相互依靠、共生超越、相互推动。

参考文献:

[1]陈虹.高职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07,(6).

[2]顾国星.现代高等教育人文素质缺失论[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12).

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篇9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羽毛球运动作为一项大众化的、易开展的运动,受到广大居民的青睐,他们希望通过参加羽毛球运动来锻炼身体素质,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本文首先明_了中小城市社区羽毛球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意义,结合居民的生活实际,提出深化中小城市社区羽毛球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具体策略,希望从研究生的角度为中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以期将社区羽毛球文化建设开展地更好。

关键词中小城市社区羽毛球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策略

羽毛球运动在我国已发展了很多年,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加入羽毛球运动,在酣畅淋漓的比赛中感受羽毛球运动的乐趣。然而,分析中小城市社区羽毛球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状,我们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中小城市社区居民常常找不到合适的场地进行羽毛球运动,或者羽毛球球网、地标线有不容程度的损坏,这些都不利于深化社区羽毛球文化建设。另一方面,社区没有积极为羽毛球文化建设提供精神上、技术上的支持,从而影响了中小城市居民参与羽毛球运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中小城市社区羽毛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寻找合适的策略提升人们的运动质量。

一、中小城市社区羽毛球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越来越足,社会上呈现出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我们发现在中小城市社区中开展羽毛球文化建设与发展有着诸多的现实意义。首先,中小城市社区管理委员会重视羽毛球文化建设,能增强民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程度,获得居民的认同与支持是顺利开展后续社区服务的基本保障[1]。其次,在中小城市社区中推进羽毛球文化建设与发展能进一步完善社区的一系列基础设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外,社区鼓励居民参与羽毛球文化建设与发展可以激发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能够让人们一边运动一边亲身体会羽毛球运动的真实魅力,能让中小城市社区居民在增进与邻居交往的同时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促使人们形成强健的体魄,进而更好地享受当下的生活。

二、深化中小城市社区羽毛球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策略

(一)完善中小城市社区羽毛球基础设施的建设

走访几个中小城市的社区,我们发现社区羽毛球基础设施并不完善,部分小区没有羽毛球运动场地,部分小区即使有场地也没有完好的球网和场地标线,这都影响社区居民日常的羽毛球运动。因此,中小城市社区应当完善羽毛球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住户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比如,社区管理委员会应该修建适量的羽毛球运动场地,参照专业场地模式进行标线,对一些破损的球网要及时进行更换,对没有安装球网的场地要及时安装并定期维护球网。加强中小城市社区羽毛球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提供设施层面的保障,使人们愿意去标准化的场地运动,推动居民主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完善的中小城市社区羽毛球设施建设,能在提升中小城市市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为城市整体形象加分,从而提高了中小城市政府部门、社区管理部门的行政办事效率,利于今后诸多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利于中小城市进一步缩短与大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二)提高中小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羽毛球运动的意识

观察人们的生活可以发现,社区居民很少参与社区集体活动,很少和邻居进行交流,也很少加入集体健身的队伍。中小城市社区需要为居民营造全民参与羽毛球运动的氛围,提高社区群众参与羽毛球运动的意识[2]。例如,中小城市社区管理者可以制作一些关于羽毛球知识的展板,并组织居民参观这些展板,进一步了解羽毛球这项运动。社区还可以在市政府举办羽毛球锦标赛时,借助这一契机,鼓励中小城市社区居民加入到羽毛球运动潮流中来,增强人们参与羽毛球运动的自觉性。此外,中小城市社区管理委员会还可以向居民宣传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好处,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参与体育运动的好处,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形成积极的对待羽毛球运动的态度。

(三)为中小城市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羽毛球技术指导

相比专业羽毛球运动员,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的羽毛球技术比较有限,这一方面影响了人们加入羽毛球运动的热情,另一方面不利于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打羽毛球的方法。因此,中小城市社区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适当的、较专业的羽毛球技术指导。比如,社区可以号召居民参加羽毛球集中训练,聘请专业羽毛球运动者向社区居民选手提供一些运动上的、技术上的指导。让专业羽毛球技术者纠正居民不正确的持拍、发球和接球方式,教会人们如何科学的进行羽毛球运动,建设、发展一个更优化的中小城市羽毛球运动环境,推动人们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在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羽毛球文化,需要社区管理委员会联合社区群众共同努力,管理者需要紧密结合居民实际情况、社区建设状况,探索推动社区羽毛球文化建设的发展方略。作为一名研究生,我认为中小城市社区应该积极加强社区羽毛球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完备的开展羽毛球运动的条件。此外,社区还应该多宣传羽毛球运动,多组织一些羽毛球运动比赛,让社区居民在活动中树立对羽毛球运动的正确认识,让他们在运动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享受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篇10

[关键词]街道文化;社区文化;文化权益;建设;完善

城区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是保证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设施,是青云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网络。加强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对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广大群众提供快捷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1]。青云谱区现有5个街道1个镇,68个社区,11个村委会。下面,就5个街道为例,分析青云谱区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标准化建设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硬件设施标准化配置存在差距、文化人才队伍缺乏专业化、政府专项经费保障相对薄弱;在建立适合本区的基础上,提出完善青云谱区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议:

一、各街道现状

硬件设施:我区各街道室内综合文化活动场所面积在80-245m2之间,总面积620m2,按标准化建设要求均不达标[2],且以上面积均包含了与社区共建的面积,虽然活动场地狭小,但我区群文活动丰富,文艺团队众多,共达60余支,社区文艺爱好者参加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性较高,每街道每年都计划性的开展各类群文活动;各功能活动厅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培训室等)配备不完善,虽在面积上能达到标准化建设中>30m2的要求,但大部分为二室合用或三室合用的多功能室,非独立空间;室外文化广场13个,在供人民晨练、健身的基础上,这些文化广场承揽了各街道主要文化活动、赛事等,但是,能达到标准化建设中>700m2要求的街道只有2个,且文化宣传橱窗(长廊)、健身路径等配备不健全[3]-[4],隶属街道管理的在街道活动中心门口的少之又之,不利于辖区居民开展室外文化活动,室内外场地问题迫在眉睫。

软件配备:所有街道虽有统一的标识牌,并免费对居放开放8小时/天,但缺乏专业干部及文化辅导员,尤其是街道(社区)文化干事均身兼多职,没有固定的专职专业人员;缺少专项经费,不管是开展群文活动,还是购置须配备的设施设备,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均没有专项经费。在提高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软件配备必须跟上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存在问题

街道诉求:各街道通过与其他社区合建的方式可以暂时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但是,合建经费、活动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仍然需要上级补助,且这不利于长远发展。他们希望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加快街道、社区两级文化设施建设,以高标准、高起点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扶持力度,便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希望上级注重“送文化”的内容和与“种文化”并重推进;唯有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强业余文艺骨干挖掘和培育,为街道、社区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才能推进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群众诉求:新形势下,群众对文化诉求有哪些?从我们在基层调研情况和工作实践来看,目前群众最大的诉求即场地问题:首先,有很多老年人喜欢跳广场舞,我区几乎只要有广场的地方(包括楼盘空地)就能见到跳广场舞的大妈,但这对于许多居民尤其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各地频繁发生的类似冲突,就证明了这一点。其次,有很多街道活动场所与其他单位共建,甚至多室共享,碰上雨雪天气就没有室内场地供她们使用,即使街道有,但往往碰上其他安排就不能使用,这个时候矛盾就产生了。

从这些事情来看,“跳舞大妈”的诉求点在活动场地,转折点也在活动场地。在面对这些矛盾冲突时,把握了群众利益的诉求点,也就把握了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根本途径和根本保证[5]。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强化群众观点,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从解决群众诉求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从以上问题来看,结合《南昌市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合理布局、便民惠民;完善功能,彰显特色;规范标准,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思路,“统一风格标识、统一设备配置、统一评定等级”要求[6],以整合我区现有社区文化服务设施为基础,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标准对街道、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的要求为依据,以方便社区居民就近参与文化活动、均等化享受文化服务为目的,实施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标准化建设。新建或在建社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出让条件和规划设计要求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广场等配套设施。

(二)填平补齐、先建后补。我区5个街道先行一步,按要求进行房屋、设备、人员、业务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争取上级补助投资,要求各部门积极支持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在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用房、财政补助等方面落实配套政策。各街道要积极争取房地产开发商、社区企业、物管单位支持,进一步完善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共享的建设管理模式[7]。

(三)方便居民,优化服务。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标准化建设完成后,要在功能开发和布局方面进行整合优化,对外免费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群众文化、读书阅览、公共电子阅览、团体活动、教育培训、健身娱乐、科普普法等各类综合。

参考文献:

[1]芮宝宣.社区文化建设在中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途径[J].特区经济,2008,12:290-292.

[2]汪军,赵民,李新阳.我国规划建设用地新标准制定的思路探讨[J].城市规划,2012,04:54-60.

[3]刘睿.城乡统筹中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文化现状分析与资源整合[D].西南财经大学,2011.

[4]康之国.构建和谐城市社区中的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03:29-33+37.

[5]广宝.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125-127.

[6]张大维.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