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土壤培肥方案十篇土壤培肥方案十篇

土壤培肥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5:37

土壤培肥方案篇1

关键词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土壤肥料学是园艺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开设为园艺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土壤肥料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在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在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方面进行的几点尝试进行分析总结,总结出保证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几点要求。

1传统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以单个实验项目为主,不注重各实验项目的衔接

传统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以相对独立的单个实验项目组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实验项目,不利于学生专业思维训练,利用土壤肥料学实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强化。

1.2与专业实验结合得不够紧密

以单个实验进行的土壤肥料学实验,与其他专业课程结合得不够紧密。传统的土壤肥料学实验通常是一些养分含量的测定,如酸碱度测定、土壤氮磷钾含量的测定,这些实验相对独立,学生做完实验后对所做实验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并无清晰的认识,可以用来解决哪些园艺专业问题也不清楚。

1.3实验效果不佳,学生开展实验的主动性差

传统土壤肥料学实验主要以课内实验为主,即教师安排好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学生直接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主要按照实验指导手册步骤操作,缺乏对实验的整体思考,基本是实验做完了就结束了,对所做实验的目的意义、要解决的问题几乎没有清晰的认识。除课内实验外,学生基本没有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的积极性。

2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尝试

2.1强化实验课程设计,增强实验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在课内实验中要求学生将样品采集实验与后续成分分析实验联系起来,用样品采集实验收集到的样本进行后续的水分含量测定、酸碱度测定、有机质含量测定、氮磷钾含量测定等实验,并用后续的实验数据对所采集土壤的养分含量状况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土壤肥料学实验有一个系统性认识,理清实验项目间的逻辑关系。

2.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开展综合性实验,激发学生实验主动性

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实施全过程,将土壤肥料学实验与栽培实验、植物生理实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完成土壤样品分析实验、肥料施用实验、植物营养实验等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取得更为直观的实验结果。

首先是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专门安排学时让学生讲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对方案提出意见建议。一个土壤肥料学综合实验设计通常包括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学生通过实验设计不但将土壤肥料学涉及的实验串联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将土壤肥料学实验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用土壤肥料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积极性非常高,设计过程中同学们不但阅读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还经过了反复的小组讨论,最终提交的方案几乎都是可操作性较强的详案,课堂上对方案的讨论同学们的参与度非常高,每个小组陈述完方案后,其他同学都针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积极提问和建议,老师也参与讨论并提出建议,陈述小组则认真解答并记录意见建议,课后每个小组再结合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对方案进行完善,使方案更具可行性。老师对修改后的方案进行再次审核后,就可进入实验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内容向实验室申请仪器、药品、材料和场地,实验室作好相关准备后,学生即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相应实验。经过两届学生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实践证实,这一过程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主动开展实验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2.3加强课程衔接,提升实验的连续性和专业性

土壤肥料学实验作为园艺专业的基础实验课,通常与其他专业课程实验有紧密联系。如前面提到的w生自主设计并实施的土壤肥料学综合实验,通常涉及植物生理、作物栽培、分析化学、生物统计等多门课程的内容,为保证实验进行的各个阶段学生都能得到持续有效的指导,通过专业教研室教学研讨,与其他课程教师进行合作,加强课程间的衔接,涉及其他课程的实验内容由相应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这不但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还能提升实验的专业性,使土壤肥料学实验与园艺专业其他课程实验结合得更紧密。

3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几点要求

(1)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不是完成了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指导就结束了,学生自主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可能需要经历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真正完成,需要教师在此期间给予持续的指导。

(2)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对实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自主设计的综合性实验的开展,要求实验室必须一定程度上实行开放式管理,保证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

(3)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对教学研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提高与其他专业课程间的衔接度,任课教师间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实验内容、实验指导等方面开展深入的教学研讨和合作,使各门课程实验紧密衔接,以实现对学生专业实验技能的系统性训练。

参考文献

[1]刘轶飞,韩晓日.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课程的教学体会[J].科技教育创新,2012(17):146-147.

土壤培肥方案篇2

关键词:有机农业;土壤培育;施肥技术

有机农业即是绿色无害纯天然的食品,产品优质无污染,符合人们健康饮食的理念。有机农业种植逐渐兴起,有机农业的种植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谈论与研究。研究表明,有机农业种植对于土壤质量以及种植技术要求甚高,必须有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

1扩大有机肥来源加大有机肥料的投入量

有机农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尚未完善之处,如有机肥虽然来源广泛,但利用率低,被开采出来的有机肥更是少之又少。近年来,人们虽然开始意识到有机肥的重要性,但是对有机肥的应用仍然容易被忽视。因此,提高人们的有机肥应用意识,提升有机肥的有效利用率,开采更多的有机肥投入应用,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1.1扩大绿肥种植面积

绿肥是改善土壤情况的重要能源。因此,应当增加绿肥的种植面积,从而大规模地改善土壤质量。绿肥具有品种多和易栽培的优点,应当扩大其种植面积,从而改善土壤环境。

1.2合理利用动植物性肥源

动植物肥源是非常好的有机肥源,在改善土壤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农作物的秸秆和动物的粪便混合,进行发酵腐熟,从而制作出动植物源的有机肥料。另一种有机肥源来自于人类的尿液,这是一种速效有机肥,在追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人类尿液含盐分过少,所以应当与动植物肥源结合使用,从而改善土壤质量。

2改善有机农业土壤的培育技术

在进行有机农业土壤培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增加有机肥源的使用量;另一方面应当掌握合理的有机农业土壤的培育技术,从而使农作物成长,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2.1根据有机物特性进行施肥

有机肥是有机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安全、高效等特性。有机肥所含成分不同,适用于的作物品种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施肥过程中,应当根据作物的特性给予不同的肥料,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选择合适的有机肥并根据农作物的种类来选择有机物所含的营养成分,这样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同时,应当抓住两个营养期来进行施肥,提高产量。

2.2根据土壤性质进行施肥

土壤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改善土壤质量对农作物生长十分重要。土壤的湿度、养分、肥力和温度等方面都会对农作物生长产生许多的影响。因此,应当注重土壤的施肥和营养成分的控制,并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给予不同种类的肥料。此外,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条件,进行不同的土壤施肥方式。如北方天气干燥,土壤中有机物的生活能力低,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养分的能力差,而南方天气相对湿润,雨水多,故土壤疏松,营养物质容易流失。因此,针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土壤,应当采用不同的方式补充营养物质。

2.3根据作物种类及其生长规律进行施肥

不同农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不同,需要的营养物质种类也不同。因此,需要掌握不同作物种类的生长规律,才能合理施肥。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两个特别的营养期是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一般情况下,植物最开始生长时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高,但是这一时期的吸收营养能力差,所以,这一时期植物吸收的营养成分并不多,将这一时期称作营养临界期。随着植物的生长,在中期时,植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也是植物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称作营养最大效率期。掌握这些生长规律,能够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2.4合理耕作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环境的有效方式是改善土壤质量,保证土壤中的养分、湿度、肥力等都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完成水、空气、阳光、肥料的有效循环,从而促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从而改善土壤的质量,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水是植物生长中必不可少的能源物质,因此,应当密切关注灌溉情况,保证土壤的湿度,从而促进植物的转化能力。

土壤培肥方案篇3

作物的秸秆在使用前,要充分的与动物粪便结合使其充分的腐熟;人粪尿含氮高,是速效有机肥,适用于追肥,但是因为人粪尿中含有盐分,并且含有少量的有机成分,所以使用前应该充分的与植物性秸秆充分混合,用来提高有机肥含量。

1.矿物肥源

有机农业中不同的作物对于矿物质的需求也不同。有的需要的钾多,有的需要的磷多,而有的需要的氮多。因此就不能单纯的通过有机肥源来调节,还要通过矿物质肥源来进行施肥。矿物肥的来源有天然的未经过处理的氮、磷、钾等各种各样的原料。在使用的过程中,可根据作物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施肥。

2.微生物肥源

它的种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微生物为原料制成制剂来作为肥料,另一种是以微生物降解的生物为原料制成的制剂作为肥料。微生物肥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能促进有机肥的有效分解,促进作物的生长,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率。

3.利用蚯蚓培肥地力

在耕地中适量的增加蚯蚓的数量,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并且蚯蚓能促进未分解的有机质分解,使得有机肥充分吸收。另外死亡的蚯蚓也是含氮丰富的动物蛋白,分解之后为作物提供丰富的氮源,促进了作物的生长。

二、有机农业土壤的培肥技术

有效的增加有机农业土壤的肥源是重要的,但是对于掌握有机农业土壤的培肥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科学合理的培肥技术有利于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1.合理轮作、间作,提高土壤肥力

合理的安排农作物的布局,能充分有效的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是一个典型的提高土壤肥力的例子。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使其转变为氮源,豆科植物熟后,根瘤菌固定的氮源还在地下,从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2.合理耕作

合理耕作,改善土壤的耕层以及地面的状况,促进水、空气、肥料、热的相互协调,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疏松的耕层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有机物质的转换。合理的灌溉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水分,同时促进了有机肥的吸收,有利于土壤肥力的调节。

3.根据有机肥的特性进行施肥

由于有机肥的养分性质以及含量差别比较大,同样的各种作物对于养分的需求以及含量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施肥的时候对于农作物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不同的作物应该掌握不同的培肥技术。有机农业作物只有施够足量的有机肥才能保证农作物不减产。在满足施肥量的同时还要了解有机肥的施肥时间。作物生长有两个特别的营养期即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对于不同的时期提供不同的施肥量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生长。

4.根据土壤性质进行合理施肥

土壤的特性对于作物的生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土壤的水分、湿度、盐碱度、温度以及微生物含量都影响着作物的生长。不同的土壤有着不同的肥力,不同的土壤适合着不同的作物生长。像北方的土壤温度较低、微生物含量少,活动能力弱,这时就需要添加一定的有机肥来促进有机质的转换,促进作物对有机物的吸收。南方土壤湿润、雨水多,会使得大量养分随雨水流失,这时就需要摄入大量的有机肥,来为作物提供养分。

三、结语

土壤培肥方案篇4

论文关键词:棕壤,高产,花生,精确施肥,无害化

“长虹岭”是鲁东南临沂、日照、潍坊等地丘陵地带的泛称。该区域土壤类型为棕壤。岭表多为棕壤性土,土层浅薄,自然条件差,土壤肥力低;岭下及岭间平原为棕壤,易受旱涝威胁。其主栽作物为花生,自然条件影响,产量较低,常年在250kg左右徘徊。为此,我局自2007年起,组织实施了“长虹岭花生500-600公斤精确施肥模式及无害化配套技术研究”及“长虹岭旱地花生高产攻关”等科技计划项目。几年来,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课题组及相关人员共同努力,连续三年多点实现每666.7m2600kg以上,万亩高产方500kg以上,取得大面积高产成功经验。其应用技术总结如下:

1.深耕整地,改良土壤

长虹岭花生种植区域,大部分土壤土层浅薄,加上常年种植,土壤养分贫乏,营养比例不协调,病原菌增多,病虫害逐年加重,成为限制当地花生增产的一大因素。据我们调查,长虹岭土层一般厚度20厘米,受连作影响,土传病害重,一般减产15-20%。为此,从2007年,先后承担高产攻关、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项目,对湖头镇、葛沟镇、蒲汪镇50000亩高产示范田全部进行了深耕,一般深耕30-40厘米,部分地块50厘米以下。深耕打破了犁底层,通过冬冻熟化,加厚活土层,提高保肥保水能力,改善了土壤环境,促进了养分转化和根系生长,减轻了病虫害特别是土传病虫害的发生。据调查,深耕40-50厘米的地块,较不深耕地块苗期病虫害减轻60%以上,中后期倒秧病减轻35-40%,株高增加5-7厘米,每墩结果增加2-3个,亩增荚果40-65公斤,增产10-15%,个别地块增产30%以上。深耕整地的同时,大力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蒲汪、湖头两乡镇项目区新打大井40多眼,新修机耕路1万余米,田间路6万米,6000多亩进行坡改梯,改善了基础条件,为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

2.测土化验,精准施肥

自1982年土壤普查后,长虹岭地带土壤养分未化验过,三十年来养分状况发生很大变化,针对当前农民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但增产相对减少的情况,我们重点推广了测土化验、配方施肥技术。于花生耕地前,在项目区共取土样1000余个,每个土样代表50-100亩,10000亩高产示范片每50亩取1个土样,每个土样化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5项指标,个别土样或数据差异较大的样本,重复化验两次,确保准确性。

从化验结果看,目前该区域花生地块土壤肥力普遍偏低,土壤偏酸,土壤速效氮40-80ppm,速效磷25-90ppm,速效钾50-85ppm,有机质0.7%左右。表现出严重缺钾,部分地块缺氮,速效磷相对较高的状况。为此,根据该类土壤供肥特点,经几年试验示范,摸索出施肥当年利用率氮、磷、钾分别按40%、30%、50%,土壤速效养分当年利用率45%、40%和55%,施肥比例按3:1.5:3配肥方案。通过宣传培训,每个化验土样计算出一份配方施肥方案,要求种植户按照方案进行施肥。收获时大面积测产,采取配方施肥的地块,减少投入30-40%,提高产量20%以上。

对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氮磷钾配方施肥的同时,增施微量元素肥施果多,中后期结合喷洒大得禧叶面肥500倍液,连喷2-3遍,增产效果明显。据在蒲汪镇高产示范田安排的试验,处理4个,分别为46%的控释肥50公斤/亩;45%复合肥50公斤+施果多15公斤/亩;45%复合肥50公斤+土壤磷活化剂1公斤/亩;45%复合肥作对照。田间观察,控释肥处理长势旺盛,主茎较对照高8-9厘米,侧枝长9-10厘米,后期叶色浓绿,增产11.7%,占第三位;施果多处理则长势健壮,抗病力强,增产29.5%,占第一位(见表1);加施磷活化剂处理增产22.6%占第二位。说明肥力高的土壤今后应重点增施微量元素肥料,速效磷含量高的土壤,提高其利用率,是今后施肥的重要措施。如蒲汪镇陡沟村村民朱新栋,土壤化验有机质1.15%、速效氮78ppm、速效磷84.4ppm、速效钾100ppm,采取配方施肥增施施果多微量元素肥,测产亩产613.1公斤。湖头镇东城子村张代强土壤化验为有机质1.22%,速效氮88ppm、速效磷63.6ppm、速效钾96ppm,采取配方施肥增施施果多,收获测产亩产荚果515.8公斤,取得显著的效果。

不同肥料对比试验表1

 

处 理

主茎(cm)

侧枝长(cm)

分枝数

(个)

墩果数(个)

亩产

(kg)

增产

(%)

46%控释肥50公斤

35.3

39.0

17.0

27.1

515.6

11.75

45%复合肥+施果多

29.1

35.0

16.0

32.4

597.6

29

45复合肥+磷活化剂

27.6

31.5

16.0

31.1

565.6

22.6

45%复合肥(CK)

26.4

30.6

15.5

22.7

土壤培肥方案篇5

关键词耕地;土壤肥力;衰退成因;培肥途径;安徽东至

中图分类号S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5-0251-02

东至县位于安徽西南边陲,是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棉基地县,2013年全县耕地面积近3.21hm2,其中水田2.03万hm2,旱地1.18万hm2,农业生产以水稻、棉花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东至县农业生产实现了连续增长,2013年水稻产量达5775kg/hm2,棉花产量达到了1200kg/hm2,比1977年分别增长2925kg/hm2和405kg/hm2,增长幅度分别达71%、50%。然而在粮食和棉花单产不断增长的同时,由于人类单纯依赖化肥的高投入,忽视了有机肥的施用和种养结合,导致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肥力逐渐衰退,如果掉以轻心势必会制约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本县生产实际,对土壤肥力下降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培肥措施。

1土壤肥力衰退成因

1.1有机肥施用严重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递减

以前东至县耕地以施用人畜粪便、猪牛栏、火粪灰和绿肥等有机肥为主,虽然农作物产量较低,但以农家肥为主的有机肥营养比较全面,基本可以维持农业的再生产。然而近十几年来,由于东至县超10万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强壮劳动力锐减,农业生产只能维持粗放式经营,因有机肥的运输和施用劳动强度大,为追求粮食、棉花产量只能以化肥当家,往往忽略了有机肥的施用。因有机肥施用的空白或者大量减少,导致土壤有机质无法及时得到补充或提高,其含量正在逐年下降。

1.2重施、偏施化肥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壤肥力下降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肥料的出现突破了利用作物秸秆还田的传统有机循环模式,追求目标产量的重要手段转变为加大化肥的投入。东至县2010年化肥施用量为2.8万t,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高达875kg/hm2。大量化肥施入土壤中后,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只有30%~40%,这就意味着约有60%~70%的化肥残留在土壤中,不能被作物有效吸收利用,导致了盐分大量累积,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尤其是过量施用化肥,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土体团粒结构被破坏或减少,有机质下降,土壤养分严重失调,物理性状恶化。另外,偏施氮肥还会造成土壤中硝酸盐含量增加,污染农产品尤其是蔬菜,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1.3轮作方式单一,土壤养分失去平衡

目前东至县普遍实行一年二熟制,水田为稻―稻或稻―油轮作,旱地为棉―麦或棉―油轮作。这种单一的轮作方式基本上是长期一贯制,很难达到用养结合,且由于种植同种作物,致使粮食作物所需要的其他非主要营养元素含量下降,造成土壤中各营养元素的动态平衡失衡,影响土壤供肥能力,最终导致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东至县土壤化验资料表明,东至县严重缺磷缺钾土壤达65%以上,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下、土壤容重偏高。

1.4采用轻简栽培,土壤耕作层物理性状变差

20世纪60―70年代东至县耕作方式除种植绿肥田块外,空白田一般都是冬前深翻晒田,通过晒垡冻融,加速了土壤底层有毒有害物质的分解、挥发,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耕作层加厚,且有效改善了水、肥、气、热状况,大大提高了土壤通透性和保水性以及土壤肥力,土壤不断熟化。进入90年代以来,东至县传统的牛耕犁耙逐步被拖拉机耕翻所替代,加之近几年来东至县着力推广的直播稻、软盘抛秧、再生稻、化学除草等为主的水稻轻简栽培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犁、二耙、三中耕“的精细农作方式,也加剧了耕作层变浅、土壤板结、土壤物理性状变差。

1.5农田水利设施毁损,土壤旱、渍、滞、潜严重

水利设施的不完善或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大为减弱,东至县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20世纪60―70年代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现在已经难以为继,农田抗旱排涝功能严重不足,导致土壤旱、渍、滞、潜,土壤肥力下降,旱涝难以保收。

2培肥途径

2.1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

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必须广辟肥源,千方百计地使耕地有机肥的施用量达到30t/hm2。主要途径:一是政府部门要建立发展绿肥生产补助政策,激励和扶持农民积极扩种绿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促进绿肥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1-2]。20世纪70―80年代时东至县水田每年紫云英种植面积高达1.2万hm2左右,现在几乎绝种。二是确保秸秆还田,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肥源,在机械收割的时候农机必须加带粉碎装置下田,做到边收割边粉碎,既可有效杜绝秸秆焚烧,减少空气污染,又可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一举两得,效果显著。

2.2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率提出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配比方案和相应的施肥技术,应有效协调和平衡土壤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达到合理利用化肥,克服重施、滥施化肥现象,改善土壤营养状况和理化性状[3-4]。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时,要加大有机肥在配方中的比重,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提倡化肥一次性深施,并着力推广有机无机复合肥。

2.3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是用养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有利于平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害,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应建立合理的轮作方式,避免同种作物长期连种,提倡油菜、瓜类,豆类、蔬菜、烟叶、绿肥等与水稻或棉花轮作。尤其在推广轻简栽培或免耕的土壤肥力衰退后,可从不同作物的不定期水旱轮作中,使地力得到更新并且培肥土壤[5]。在合理轮作的同时,应合理安排耕地轮休。

2.4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政府加大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山区中小型水库、塘进行除险加固、清淤,提高蓄水和防洪能力;对水沟、水渠、涵道等进行配套、完善、维修,确保水路畅通,以方便排灌,确保农业生产旱涝保收[6-9]。

3参考文献

[1]张桂香,王呈祥,高儒萍,等.土壤不同养分条件下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0(2):36-39.

[2]李锋.培肥地力四措施[J].农村天地,2000(3):33.

[3]夏建国,李廷轩,邓良基,等.主成分分析法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0(2):51-55.

[4]高祥照,马文奇,崔勇,等.我国耕地土壤养分变化与肥料投入状况[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0(4):363-369.

[5]胡瑞轩,辛洪生.实施耕地培肥计划建立耕地良性生态环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0(2):18-19.

[6]张建玲,任瑞丽,赵宏儒,等.包头市部分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规律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48,50.

[7]夏学智,迟海峰,王奇,等.宁夏农垦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其变化规律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08(4):109-110,113.

土壤培肥方案篇6

关键词改土培肥;耕地;土壤质地

中图分类号S1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4-0249-01

武汉市蔡甸区耕地总面积48095.37hm2,质量级别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2~5级,面积总和为41415.65hm2,由此可知蔡甸区耕地质量整体中等偏上。从区内各乡镇的分布情况来看,耕地质量较好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灌排水条件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耕地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障碍层深度较浅,有机质含量偏低,且地块过于破碎,不利于作物耕种。土壤质量好坏是影响农民收入、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增强土壤肥力才能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农产品质量,使农业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近年来,武汉市蔡甸区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主要措施介绍如下,以为改土培肥、增强土壤地力提供参考。

1应用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秸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从耕地在蔡甸区内各乡镇的分布情况来看,在洪北、玉贤镇、消泗乡等地区的山岗、斜坡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导致碱解氮含量低,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长期以来这些地方普遍种植一些耐旱、田间管理粗放的作物,如棉花、玉米、油菜、芝麻及豆类固氮作物。蔡甸区主要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玉米4933.3hm2,小麦2600.0hm2,水稻1.4万hm2,油菜5666.7hm2,其他3.5万hm2。作物收获后产生了大量作物秸秆。过去农民直接将作物秸秆焚烧还田,秸秆中有效成分变成废气排入空气中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据调查估算,全区秸秆资源量50.1万t,秸秆还田利用率23.5%,用作燃料的占48%,焚烧及废弃的占28.5%,秸秆还田利用率不高。2011年,率先在洪北、玉贤镇、消泗乡等地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安排千亩示范片2个,示范点5个,直接将粉碎秸秆应用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从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秸秆粉碎应用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的地块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了0.12~0.97g/kg,速效钾增加了5.38~8.27mg/kg,土壤容重下降幅度为0.02~0.05g/cm3[1-2]。

2大力推广绿肥种植

进行了绿肥种植田间试验,通过田间试验发现,绿肥具有高效培肥效果,绿肥鲜草产量达到22.5t/hm2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10%,是一种良好的培肥地力的措施。蔡甸区重点示范推广绿肥种植技术,实施地点分布在玉贤、洪北、消泗等3个乡镇21个村,涉及农户5026户,绿肥种植面积近666.67hm2。

3增施农家肥

腐熟的农家肥施入农田后,能够释放出腐殖质,通过腐殖质能够与土粒发生胶结作用的性质,使紧实大块的黏土变得疏松细小,又能使松散的细砂土变得团聚。同时,腐殖质与微生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Co2气体达到提高作物光合速率的作用,施用腐熟农家肥能够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蔡甸区向农民推荐施用腐熟猪牛羊栏粪22.5t/hm2,或人粪尿15.0t/hm2,翻耕播前一次性施入,春耕和秋耕作底肥[3-4]。

4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

传统农业中以农家肥施用为主,化肥施用量很少。现在农民施用化肥量增加,逐渐忽视农家肥的施用,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透气性变差,肥力降低,不利于地力培肥。

4.1推广商品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通过施用商品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强土壤透气性,能够长效释放有机肥的养分,与无机肥料配施,从而达到有机、无机肥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4.2科学施用商品有机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科学施用有机肥料能提高作物的营养品质、食味品质、降低食品硝酸盐含量。有机和无机肥配施与常规施肥相比,可提高小麦、玉米蛋白质含量2.0%~3.5%,蔬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降低,VC含量提高。

4.3施用商品有机肥提高土壤容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和作物收获物的增加,农业废弃物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实践证明,农业废弃物作肥料施入土壤是减少环境污染的良好途径。这些废物能与土壤新生的固态有机质结合,能与重金属等发生离子交换、整合,从而降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

5土壤酸化改良措施

pH值的下降可能有一些非常有害的影响。酸性土壤是线虫和寄生蛔虫的天堂,它们能导致农业生产颗粒无收。pH值过低,可导致铝、锰开始析出并进入地表水,污染水源,产生严重的后果。要对酸化土壤采取适当的改良措施。

5.1种植耐酸作物

种植一些适宜在土壤pH值较低的土壤中生长的作物,如绿豆、红茹、油菜、荞麦、红兰花草子和水稻等,边利用边改造。通过整地、施肥、管理等措施,使土壤活化,加深耕层,调整酸度,适应作物良好生长。

5.2实行水旱轮作

水旱轮作是降低酸性土壤pH值、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酸性土壤以2~3年为1个周期,进行水旱轮作,不但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而且能够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单位面积的整体效益。一般轮作田比未轮作田增加效益达20%以上。

5.3适时增施石灰

施用生石灰是生产中常用的改良酸性土壤的重要措施。在生产中,生石灰的施用量一般为第1年施600kg/hm2,第2年施300kg/hm2,第3年施150kg/hm2,直到变为微酸性或中性土壤。

5.4改进栽培技术,防止水土流失

对栽培技术进行改进,栽培中实行播后盖膜,雨后适墒中耕,调整复种方式(如肥―稻―稻改为油―稻―稻或麦―瓜―稻)、选用碱性肥料(如碳铵、磷矿石粉、氨水)等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

6增强土壤保墒能力

全面推广秋季秸秆还田、土地深松、春天耙耱保墒,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做法,改善土壤的蓄水保墒功能,为农业节水灌溉、蓄水、保墒奠定基础。

7做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科学施用肥料

针对农民特殊田块进行个性化服务,同时免费接收农民主动送样测试,及时解决农户大田作物土壤施肥难题。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建立农户测土档案,跟踪土壤养分变化。

8参考文献

[1]许晓平,汪有科,冯浩,等.土壤改良剂改土培肥增产效应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331-334.

[2]秦嘉海,金自学,张智勇,等.苏丹草对黑河流域荒漠化土壤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J].土壤,2008,40(1):149-151.

土壤培肥方案篇7

一、指导思想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整合力量,以掌握测定土壤养分情况、试验配方施肥效果为基础,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覆盖率和贡献率为目标,采取最简便、最快捷的方法与手段,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形成良好的科学施肥氛围,普及科学施肥知识,加快配方肥施用步伐,加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二、目标任务

通过项目实施,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万亩,辐射面积达到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面积20万亩。当年实现肥料利用率提高4—5个百分点,平均每亩节本增效40—50元,总节本增效2400万元以上。

具体工作任务是:分析化验土壤、植株样品4000个;布置田间小区试验和配方肥对比试验各10个;创办20个1000亩以上水稻测土配方施肥中心示范区,5000户示范户;制作耕地土壤养分布图和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分区图;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5万张以上,入户率达95%以上;培训乡镇、村组和示范农户5000人次以上,为5万以上农户提供免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

三、工作重点

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技术环节环环紧扣,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广、任务重。要实施好,必须抓住工作重点,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主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土壤测试。测土是制订肥料配方的重要依据,按照全国要求,根据土壤耕地养分分布状况,统筹考虑土壤类型、肥力等级和地形地貌等因素,将4000个取样单元科学划分到乡、村、组。具体是:大洞80个,泉口300个,横路250个,鲁溪300个,官莲200个,巾口80个,宋溪120个,甫田140个,澧溪350个,船滩400个,东林300个,上汤80个,清江200个,石渡200个,石门楼300个,罗溪300个,罗坪160个,新宁镇300个,杨州80个,开发区60个(详细情况见附表1)。土壤样品采集由县土肥站统一编号全球定位取样,各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大力协助完成。要求准确测定每个样本的氮、磷、钾、有机质和pH值等养分数据,并完成400个以上样品的锰、锌、铜、硼、硫等中微量元素测定。同时,对所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校正建档保存,并制作耕地土壤各种养分状况分布图,为制定配方提供数据。

(二)田间试验。田间试验包括田间肥料效应试验和配方肥对比试验。分别在泉口、鲁溪、横路、宋溪、澧溪、船滩、清江、石渡、罗坪和新宁镇等10个乡镇进行。田间试验方法由县土肥站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操作方法,各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具体组织实施,并做到有方案、有牌子、有生长记录、有总结。通过田间试验,摸清水田旱地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农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确定农作物合理施肥品种和数量,基肥、追肥分配比例,最佳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对比测土配方施肥的增产效果,验证和完善肥料配方,优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建立施肥指标体系,为配方设计和施肥指导提供依据。

(三)配方设计。组织和聘请有关专家,汇总分析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数据结果,同时对农户施肥习惯进行广泛调查模底,基本掌握气候、地貌、土壤类型、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的差异性,合理划分施肥类型区。审核测土配方施肥类型区和测土配方施肥参数,建立施肥模型,分区域、制定水稻肥料施用配方。要求至少划分出9种水稻施肥类型区,设计9种水稻肥料配方。

(四)配肥加工。4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任务分解为:大洞0.8万亩,泉口3万亩,鲁溪3万亩,官莲2万亩,巾口0.8万亩,横路2.5万亩,宋溪1.2万亩,甫田1.4万亩,澧溪3.5万亩,船滩4万亩,上汤0.8万亩,东林1.0万亩,石渡2万亩,清江2万亩,罗溪3万亩,石门楼3万亩,罗坪1.6万亩,新宁镇3万亩,杨州0.8万亩,开发区0.6万亩。20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按各乡镇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减半落实(详细情况见附表2)。在落实配方施肥过程中,要根据农民意愿和乡镇、村组实际,采用两种方式应用配方肥:一是农民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自行购买各种肥料,配合使用,施用面积8万亩以上;二是按照“测土到田,配肥到厂,供肥到点,指导到户”的措施办法,采取“技、产、供”三位一体化的运作模式进行。具体来说就是以县土肥站为技术核心,以招标的复混厂为配肥“龙头企业”,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为供肥点,生产各种配方肥供应给农户,力争生产水稻配方肥8000吨(具体见任务分解表),满足12万亩以上水稻配方肥的需要。

(五)示范推广。为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充分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引导农民应用测土配施肥技术。各乡镇都要建立一个测土配方施肥中心示范区,面积不得少于1000亩,全县累计示范面积2万亩以上,通过示范辐射带动面积60万亩以上,示范区要做到有方案,有牌子,有责任人。示范区内农户统一登记造册,统一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统一购置配方肥,统一技术指导。

(六)宣传培训。一是建立层层培训制度,全年举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班120期次以上,培训乡、村、组和重点示范户等技术骨干5000人以上。同时,对农技推广人员、肥料生产企业、经销商等技术人员,逐步建立持证上岗制度;二是要通过广播、电视、黑板报、报刊、宣传单、标语、现场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农民的科学施肥意识,普及科学施肥技术知识,确保宣传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七)项目总结。项目实施完后,要对整个工作进行总结。各乡镇要写好本乡镇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总结、肥效小区试验总结、配方肥对比试验总结和测土配方施肥中心示范区工作总结。县农业局将对整个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科学评估工作成效,发现好的先进典型,总结好的工作经验,为来年更好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工作安排

为确保项目各阶段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推进,完成目标任务,将项目实施进展安排如下:

1、年9月—年11月: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划分取样单元;着手采取土壤样品;完善化验室基础设施,购置仪器、设备等。

2、年12月—年月:安装仪器设备,化验土壤样品,搞好农户用肥情况调查;组织开展技术培训。

3、年月—年月:整理化验数据;绘制全县土壤养分分区图;制定肥料配方,绘制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分区图;所有样品、资料、数据建档保存;组织配方肥生产。

4、年月—年9月:布置小区肥效试验,对比试验;建立中心示范区;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发放施肥建议卡;整理数据,组织专家评审,确定本县的各种参数;科学划分不同土壤的施肥类型区;改进配方,建立配方施肥数据库,为来年更好推广这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五、工作措施

(一)成立机构

成立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组长由县政府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农业局局长、县财政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工商局、县技术质量监督局和各乡镇政府主管农业领导组成。县土肥站负责日常工作。

(二)强化管理

一是加强督促检查。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将切实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监督检查,对项目实施乡镇进行经常性抽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抓好典型,总结经验。

二是加强对配方肥加工企业的监督。县农业局会同相关部门将对配肥企业和肥料市场严格监管,切实保证配方肥质量,杜绝假冒伪劣、哄抬价格、坑农害农等现象出现,一经发现,严惩不怠。

三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设立专帐,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三)完善机制

一是实行合同管理。由县农业局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项目合同书,明确乡镇测土配方施肥的目标任务、技术指标、质量标准、奖惩办法等,实行法人负责制。

土壤培肥方案篇8

关键词土壤肥力;现状;培肥对策;安徽广德;东亭乡

东亭乡位于广德县城东部偏南方向,与浙江省安吉县毗邻,全乡耕地面积4667hm2,其中水田1333hm2,土壤类型主要有黄红壤、潴育型水稻土、侧漂型水稻土等。其中,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8.6%以上,中低产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60%。

1土壤肥力现状

1.1土壤肥力水平不高,养分含量不平衡

据调查,由于该乡耕地土壤成土母质原因,加之传统农业生产广种薄收,只用不养,致使养分失衡,大部分土壤处于中等和中等偏下水平位置。据统计,土壤有机质中等水平约占总面积95%,含氮占98%,速效磷占7.41%,速效钾占7.14%,速效磷五级水平占主导地位,速效钾四级和五级水平普遍,土壤有效磷较第2次土壤普查时有所提高,但土壤缺磷现象仍然较明显;同时,土壤钾素较第2次土壤普查时有所下降,缺钾素呈加重趋势。土壤肥力依然存在“少氮、缺磷、钾不足”的状况[1]。

1.2土壤障碍因素多,中低产田比重大

耕地土壤大部分处于丘陵岗地、坡地、冲谷地。台田、畈田居多。主要是有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黄泥田、白浆田等。耕地等差大,因土壤母质、土壤地形地貌、人为耕种等因素影响,土壤潜育型化、漂洗型化、淀积型化、冷浸型等障碍因素为主体中低产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0%。尤其是漂洗型的白浆土田面积占的比重大,一般海拔高度在50~150m,距村庄较远,耕作管理粗放,多为“望天田”,水源紧缺,土壤结构差,淀浆板结,持水量低。一般耕作地层厚度在12~14cm,容重1.2~1.4g/cm3,孔隙度51%,有机质含量15~20mg/kg,全氮7.50~11.64mg/kg,速效磷1~4mg/kg,速效钾50~80mg/kg。

1.3重化肥偏氮肥,施肥结构不合理

化肥施用量有增无减,只上不下,从20世纪80年代用碳铵300~450kg/hm2开始,发展到现在用复合肥1000~1500kg/hm2,加尿素450~600kg/hm2,有的甚至超过2000kg/hm2。其施肥结构不尽合理,重施化肥,偏施氮肥,大宗农作物基本上不施农家肥的现象普遍存在。农作物秸秆还田用户甚少,多数农户选在农作物成熟收获后焚烧秸秆。绿肥基本上无种植面积。耕地有机物逐年减少,土壤有机质不高,有益微生物含量相对不断下降。导致土壤耕层变浅,淀浆板结,土壤酸化,土壤结构变差[2]。

1.4复种指数高,土壤负荷加重

10多年来以稻-麦或稻-油为主要方式的耕作制度也少有变化,耕作方式单一,管理粗放,只用不养是普遍现象;又不习惯于有机肥下田,土壤有机物投入增长缓慢,土壤负荷逐年加重,肥力呈下降趋势。

2培肥对策

2.1平整规划土地,创建科技示范园区

整合资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资本投入,改善农田基本设施条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行田、林路、沟渠统一规划,桥涵同时配套。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分批分期开展土地平整与培肥地力,实行格田成方,路相通、沟相连、农机作业方便,灌排自如的工程系统,实现综合治理,杜绝“过水田”与“串漫灌”,提高沟灌、轮灌,不断提高土壤产出能力、持续高效能力。

2.2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

实践证明,增施有机肥对解决耕地存在的质地变差、板结、酸化、耕层变浅等一系列问题,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东亭乡有机肥源广,数量多。一是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因复种指数高,秸秆产量也大,其有机物、氮、磷、钾等有效养分高,含量全。加大农作物秸秆还田力度,既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又可培肥地力增强农业生产持续增产的能力。二是积制农家肥。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相应养殖业的废弃物增多,大力发展沼气,既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又能利用沼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三是利用闲地杂草青棵沤肥,挖抽沟泥以及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进行高温塘肥。四是大力宣传引进商品有机肥。因为商品有机肥克服了厩肥、塘沤肥养分含量低、体积重量大、劳动效益低、强度大、无害化程度低、污染大等“三低三大”问题。

2.3优化耕作制度,轮作换茬用养结合

一是改变稻油或稻麦等传统种植方式,合理规范,发展粮肥兼用、粮草复种、粮经复种、间套混种、水旱轮作等多种形式的种植模式;二是适量发展瓜、果、菜、豆等经济作物,实行反季栽培、棚模设施栽培等高效农业,同时推广鲜食菜豆作物种植;三是推行轻简型栽培等科技含量高的新型栽培。

2.4加强地力监测,科学配方施肥

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监控土壤的动态变化,根据土壤养分变化、作物需肥规律,制定相应的配套施肥方案[3]。针对本地多数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养分含量为中等,而磷、钾含量偏低这一特点,在施肥措施上应按“稳氮、补磷、钾,增施农家肥”的原则,大力推广配方肥料。根据作物生长对养分的需要,选用不同作物的配方肥,并实行化肥与有机肥结合,深施与全层施结合,基肥与追肥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等施肥方法,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持续性[4]。具体到作物施肥措施上,建议水稻高产区(产量9000kg/hm2)可用农家肥15t/hm2左右、45%配方肥(18-12-15)375~450kg/hm2。中低产区(产量7500kg/hm2)基施有机肥不低于22.5t/hm2、45%配方肥(18-12-15)300~375kg/hm2、尿素75kg/hm2、锌肥15kg/hm2,分蘖肥施尿素150kg/hm2,肥尿素、氮化钾各30~45kg/hm2,午作上应“增氮、磷、补钾、重农家肥”。如中低产区要实现2250kg/hm2以上的油菜产量时,基肥施农家肥不低于22.5t/hm2、45%配方肥(17-14-14)300~375kg/hm2、过磷酸钙300kg/hm2、硼肥15kg/hm2,腊肥秸秆覆盖畦面3000kg/hm2左右、25%复合肥375kg/hm2左右,蕾薹肥施尿素112.5kg/hm2左右。

3参考文献

[1]张宏烈.棉田肥力状况分析及培肥措施[j].新疆农垦科技,2010(1):59-60.

[2]李浩,谢丽红,曾必荣,等.成都市耕地土壤全氮含量状况与管理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10(1):50-51.

土壤培肥方案篇9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业增收;土壤肥力;培肥技术

农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而肥力则是土壤的基本特性。土壤肥力是土壤为作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对于农业的生产环境也越来越关注。有机农业的引进大大的改进了传统农业上的不足。它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同时它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充足而健康的食物。

一、农田土壤培肥的途径

提高土壤肥力就是要提升土壤内部水、肥、气、热等四大元素的水平,即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只有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矛盾得到协调,作物的根系生长庞大、吸收的营养多了,作物产量才有可能提高。作物产量与土壤、肥料、降水、作物品种等诸多因素有关,在实际生产中,必须把作物、土壤条件、农艺措施等一系列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获得丰产。

1、采取生物养地

生物养地是将生物及其残体融入土壤来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生物固氮不仅节省能源,而且无污染,能净化环境。如禾本科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碳素且腐殖化系数高,有利于土壤积累有机质,并能有效改善土壤耕性,虽然耗氮较多,却能够固碳,并且能返还土壤更多的有机质,因而可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豆科作物属于用中有养的作物,其植株地上部与地下部的比值小且含氮量高,收获后氮元素留给土壤的较多,并且其根瘤菌能够固氮。油料作物虽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多,但如果适当处理其副产品使其还田,也可保持农田中营养元素的生态平衡。

通过合理的作物布局和轮作倒茬,把“用养”特点不同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做到用中有养、养中有用、用养结合,有利于调节土壤的培肥地力。

2、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施用

单纯依靠化肥虽然能维持较高的作物产量,但肥料损失较大,投资增加,成本加大,经济效益下降。化肥虽然能够促进土壤养分的平衡,起到“以无机促有机”的效果,但在生产施用时,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施入有机肥料,不但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改善地力水平,而且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点,使施用的化肥效果更好。因而,只有采用无机肥与有机肥相结合施用的养地策略,才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

3、确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措施

(1)生物、人工培肥相结合

生物培肥可以采取种植豆科、绿肥、多年生牧草等作物进行地力培肥,其特点是成本较低、无污染。人工培肥是给土壤施入有机、无机肥料,特点是效力高、速度快,但投资较大。只有将二者结合施用,才能使土壤的“增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主次分明,“长短”结合

在一个种植制度中,首先要确保产量高、效益大、需肥多的主要作物的需求。因此,施肥时要充分考虑肥效差异、土壤耕作、灌溉制度以及茬口衔接等因素。肥效慢的肥料宜作底肥,要深施早施;肥效快的肥料则要浅施、及时施。有灌溉条件的地块适宜高水高肥;干旱的地块则应视具体情况适时适量施肥。

(3)加强培肥中低产田

通常情况下,加大施肥量,产量也随之增加,但施肥的效益报酬却呈递减状态。改善因子的第一次投入是最有效的,以后的每次投资收效逐渐减少。因而,重视中低产田的培肥,使作物的增产效果显著,可以取得总增产、增加总收益。

二、有机农业土壤的培肥技术

有效的增加有机农业土壤的肥源是重要的,但是对于掌握有机农业土壤的培肥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科学合理的培肥技术有利于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1、合理轮作、间作,提高土壤肥力

合理的安排农作物的布局,能充分有效的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是一个典型的提高土壤肥力的例子。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使其转变为氮源,豆科植物熟后,根瘤菌固定的氮源还在地下,从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2、合理耕作

合理耕作,改善土壤的耕层以及地面的状况,促进水、空气、肥料、热的相互协调,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疏松的耕层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有机物质的转换。合理的灌溉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水分,同时促进了有机肥的吸收,有利于土壤肥力的调节。

3、根据有机肥的特性进行施肥

由于有机肥的养分性质以及含量差别比较大,同样的各种作物对于养分的需求以及含量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施肥的时候对于农作物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不同的作物应该掌握不同的培肥技术。有机农业作物只有施够足量的有机肥才能保证农作物不减产。

在满足施肥量的同时还要了解有机肥的施肥时间。作物生长有两个特别的营养期即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对于不同的时期提供不同的施肥量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生长。

4、根据土壤性质进行合理施肥

土壤的特性对于作物的生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土壤的水分、湿度、盐碱度、温度以及微生物含量都影响着作物的生长。不同的土壤有着不同的肥力,不同的土壤适合着不同的作物生长。像北方的土壤温度较低、微生物含量少,活动能力弱,这时就需要添加一定的有机肥来促进有机质的转换,促进作物对有机物的吸收。南方土壤湿润、雨水多,会使得大量养分随雨水流失,这时就需要摄入大量的有机肥,来为作物提供养分。

三、农田水分的管理

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更是影响作物生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水直接影响到作物的品种、轮作方式、复种程度、施肥及土壤耕作等多方面。因此,要获得作物的高产、稳产,就必须保持农田水分的平衡,需因地制宜地进行农田水分管理。

1、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制度

选择种植制度必须与当地的水分供应相适应,要尽最大限度使作物在需水较多的生长旺盛时期与自然降水或灌水的进程保持一致,避旱避涝。针对有些地区十年九旱、水分不足的自然条件,在作物结构的选择上,尤其是水浇地和扩浇地,要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而对灌溉条件较差的旱地,则选用耐旱作物或耐旱品种,确保作物能够在自然条件下正常生长,为作物的高产、稳产打好基础。

2、采取适宜的耕作措施以达到蓄水保墒的效果

采取平整土地、深耕、镇压、中耕耙耱等合理的土壤耕作,可以减少径流和土壤水分蒸发,达到积蓄降水保墒的目的。也可通过种植树木、绿草拦蓄水分,防止土壤水分渗漏过大,增强耕作层的蓄水保墒能力。

3、增施肥料,以肥调水

据以往的经验,通常是“旱薄相连”,越贫瘠的土壤,其蓄水能力越弱,抗旱能力也越差。因此,增施肥料,培肥地力,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贮水保水能力。同时,土壤营养状况的改善可促进根系向深层发展,增强作物的抗旱性。对于贫瘠的土壤,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养分,养分的缺乏限制了水分对作物的增产作用,水分的利用效率与土壤肥力是同步提升的。因此,有必要增施一定量的氮磷钾等无机化肥,以无机促有机,无机有机相配合施用,提高土壤肥力,进而提高水分的利用率。

4、根据作物的需求适时灌溉、及时排涝

有灌溉条件的地块,作物的水源主要来自灌溉、降雨、地下水和土壤蓄水等方式的供给。一般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土壤中含水量过高过低都会影响作物的生理需求和生长发育。当土壤含水量过高时,土壤的透气性降低,土壤温度下降;过低则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二者都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

四、农田保护

农田中水、土、肥的流失是导致作物低产的主要原因,其中比较严重的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养分含量减少,腐殖质积累少,肥力降低,干旱加重,使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所以,应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加强对土壤的水土保护。

1、采取合理的作物布局

在制定作物布局时,要尽量避免连年种植中耕作物。栽培小麦、谷子、豆类、花生等密植作物和苜蓿等二年生或多年生牧草,由于其覆盖面积大、时间长,能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另外,根系相互穿插易形成团聚体,可有效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有利于水土保持,也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2、选择适宜的种植制度

在山区丘陵地区,采取间套作可增加地面覆盖,延长覆盖时间,减弱雨水对土壤的冲击,减少水土的流失;在平原风沙大的地区,实行粮经作物间作或轮作,可增加植被覆盖,防风固沙,改善农田小气候,起到农田保护的作用。

3、采取免耕或残茬覆盖耕作方式

土壤培肥方案篇10

无土育苗不能“控温、控水”

为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土壤栽培的蔬菜、花卉幼苗定植前会进行“炼苗”,即采取控温、控水等措施对幼苗进行锻炼,使其定植后能够迅速适应露地的环境条件,缩短缓苗时间,这对土壤栽培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无土栽培原则上是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最佳的根际环境,而不是人为制造“抗逆”栽培。无土栽培通常采用小型育苗容器,作物根系活动有所局限,并且无土栽培基质的物理性状与土壤差异较大,水、肥、温度等细微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作物的根系活力,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因此,对无土栽培苗进行控水、控温会导致幼苗衰弱、老化,引发作物不发苗或幼苗生长发育迟缓,产量低,果实商品性差等问题。所以,对无土栽培的幼苗进行控水、控温不但不能发挥无土栽培的优势,还会让种植者认为无土栽培技术尚不成熟,从而阻碍无土栽培的发展。

土壤栽培的施肥方式不适于无土栽培

常规土壤栽培会在整地时施用大量基肥(包括有机肥和化肥),并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定期追肥。但是无土栽培植株的根系被限定在有限的基质容器(槽、袋)中,其生长空间不足土壤栽培根系生长空间的1/5~1/10。而且由于基质处于封闭隔离状态,其缓冲性较差。同等栽培面积中,即使施用土壤栽培1/4~1/3的基肥用量,也足以使无土栽培的作物遭受“肥害”。

无土栽培中,因拌入大量二铵、复合肥、鸡粪、牛粪或在追肥中撒尿素、复合肥、鸡粪而导致作物出现肥害现象的案例屡见不鲜。2015年8月,笔者在青海互助县就曾看到某园区因配制基质的用肥、用药量不合理,导致人参果苗出现大量肥害死苗现象。据查证,其基质配方(配料)是:农家肥12.5m3、生土12.5m3、二铵250kg、复合肥250kg、尿素100kg、生根粉25盒(未标注包装规格)、多菌灵25袋(200g/袋)、春雷霉素10袋(未标注包装规格)、敌克松1件(未标注包装规格)、珍珠岩25袋(未标注包装规格)、蛭石15袋(未标注包装规格)混合而成,共计约有30m3,在900m2的日光温室内分装到3000个种植容器中用于栽培,这就是把土壤栽培施肥、用药经验照搬到基质栽培中的典型案例。

其实只要在满足作物养分平衡的前提下,无土栽培生产可以在基质中施用不含有害杂质的常规有机肥或化肥,但要严格把控用量,依据基质总体积的百分比或检测配制后基质的盐分总量计算出合理的施肥量,并将配制好的基质的含水量调至65%~70%,挤出基质中的肥水后检测其电导率,要保证基质肥水中的eC值在3.0~3.5mS/cm左右,最高不能超过4.5mS/cm。否则,就容易伤害根条,造成根条生长受抑制等现象。

一般情况下,不提倡用复合肥、二铵、尿素等化肥拌入基质中作基肥或追肥。这些颗粒肥容易造成基质出现局部“高盐浓度”现象,导致作物根系被“烧死”。所以,无土基质栽培不适合采用土壤栽培的固态施肥技术,而应选择“水肥一体”的肥液(即营养液)灌溉技术。

土壤栽培灌溉方式不适于无土栽培

土壤栽培的作物根系伸展范围广,除了灌溉用水外,作物还可以吸收地下水,因此,土壤栽培的灌溉量和灌溉次数是依据土壤墒情、苗株生长发育阶段和苗株长势来制定的,而且要根据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不同季节来“灵活”掌握。而对于根系生长局限在狭小空间中的无土栽培作物来说,水分的补充不能依照特定时间间隔或者植株单一生长发育状态来制定。植株根系活动空间(单株占有的基质体积)越小,其对灌溉的精细度、均衡性要求就会越高。无土基质栽培理想的灌溉模式是根据作物所需及时精准供给,使根部始终处于水、肥、气、温的最佳状态。

国内无土基质栽培多为宽槽式基质栽培,单株基质占有量高于20L,因此传统土壤栽培的灌溉经验并不适于该栽培模式。所以,无土栽培灌溉要基于作物根部基质的均衡含水量进行调控,不存在适宜灌溉间隔时间和灌溉量标准。

基质表面敞开方式不适用

无土栽培中,基质不宜在表面,因为无土栽培灌溉要求较高的精准度,基质在空气中对于无土栽培来说弊大于利。另外,o土栽培中大多施用离子态速效肥,矿物质移动性强,容易因蒸发作用而聚集在基质表面,即为“聚盐现象”。虽然在温室土壤栽培中也会出现类似现象,但土壤表面聚盐的进程较慢,需要3~5年乃至更长时间才会显现。而基质栽培如果表面未覆盖,在当茬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就会显现。因此,基质栽培的基质表面一定要进行覆盖,减少表面水分的蒸发,抑制聚盐。

水肥一体化设施运行存在风险

目前,水肥一体化研究日渐成熟,在生产中的应用也逐渐普及。但是,作为一种机械装备以及智能化控制技术,受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因素及人为操作的影响较大,使水肥一体化设施的运行存在一定风险。这种风险对于土壤栽培来说,影响并不显著,而对无土栽培来说风险相对较大。因为无土栽培的基质体积小、根系密度大、基质缓冲性能弱,一旦设施发生故障或操控失误,就会导致水肥浓度(eC值)、酸碱度(pH值)不均衡、不适宜,进而给根系造成难以恢复的伤害。类似问题在国内外生产的水肥一体化设施上均有发生。

无土栽培在采用“水肥一体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即时同步灌溉时,要特别注意营养液pH传感器和eC传感器的灵敏度、精准度。如果因传感器失灵而造成控制系统的错误判断,做出相反的指令,就会发生不断添加酸液、碱液、肥液(母液)的问题,使营养液实际pH值发生酸化(低于4.5)或碱化(高于8.5),或eC值过高而导致伤根,甚至造成烧根引发作物成片死亡。因此,应用水肥一体灌溉系统的用户,应经常对设施装备进行检查维护,切不可掉以轻心。

土壤栽培灌根方式不适于无土栽培

基质栽培生产实践中,不少栽培专家会以自己的土壤栽培“经验”指导无土栽培生产者进行病害防治。发生根腐病就进行药剂灌根,从而导致药害现象发生。笔者经研究并大量实践证实,市面上很多杀菌剂、杀虫剂均不能用于无土栽培作物根部的病虫害防控,即使浓度低于土壤栽培灌根使用浓度,也会伤及无土栽培作物的根系及根茎,只是药害程度有所差异。此外,将农药直接添加到水培营养液中,不仅伤害更重,而且由于营养液传播迅速,短时间(半天内)就会导致同一循环系统的水培作物全部受害。用于无土栽培根部防病、防虫的药剂,不仅要考虑是否有效,更要考虑使用后残留在根部基质或营养液中的残留物质或次生分解产物,是否会对作物产生间接伤害或毒害,是否会造成蔬菜药物残留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