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水产养殖研究十篇水产养殖研究十篇

水产养殖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02:55

水产养殖研究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不断加快,信息化逐渐的被应用在各行各业中。本文介绍了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获取信息的技术,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具体应用,并阐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趋势

1水产养殖信息获取技术

1.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的应用

主要是用来对于水产养殖区域的信息采集,实现整体上的信息收集,从位置区域与地理信息等方面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归纳。通过水产养殖遥感技术能够对于水域养殖的动态发展进行实时的关注与了解,确保能够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从而对于水产养殖进行实施的管理。当然遥感技术在应用上还是存在一定缺陷,其无法对于水产养殖时的水质状况以及具体的参数数据进行收集,遥感技术更多的是实现空间上的养殖密度与养殖面积的监控。

1.2知识收集技术

在进行信息的收集与获取时可以以很多的方式来实现,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对养殖信息的记录来创建养殖日志,实现对于养殖情况的系统化分析与了解。此外还可以查阅文献来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料。这些信息在收集之后均可以整理为信息化的技术资料将其纳入信息库之中,这样方便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与整理。

1.3网络传感技术

在进行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往往会应用传感器来及时的收集相关的参数信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是水质传感器,通过水质传感器来对于水质进行及时的监控,从而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鱼类传感器,这一类传感器多是通过对鱼的形状、颜色以及纹理来实现对于鱼种的分辨与识别,从而及时的对于养殖的鱼的种类数量进行及时的收集。

2信息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2.1对于水质的监控管理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水质是保证水产养殖的重要因素,只有确保水体的质量才能够确保鱼群的数量及质量。因此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水体的质量。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来实现对水体的实时监控与管理,在对水体进行监控时主要是对水体的温度、酸碱度、含氧量以及电导率等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通过信息的收集建立一个预警系统,一旦发现在养殖过程中水体指标出现异常就立刻进行示警,以便于及时处理,避免因为水质的因素影响养殖质量。

2.2疾病的预防与诊断

水产养殖不同于牲畜养殖,在养殖过程中水产养殖疾病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并且水产养殖的疾病传染性较强,一旦发生较难处理,容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由于很多养殖人员的不规范操作,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一般均是过量养殖,鱼类的数量超出了养殖区域的合理容纳量,这样以来就容易导致疾病的种类更加的复杂多变,并且因为鱼类的数量过多导致了鱼群一旦爆发疾病会难以控制。而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对于养殖区域进行管理,科学的规划养殖的数量与种类,从而最大程度上确保养殖鱼类的健康。并且一些水产养殖专家开发出来的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对于鱼群疾病的检测与诊断,例如:UmL鱼病远程监测预警与诊断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对于鱼群疾病的监测与诊断,实现疾病的预防与诊断,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

2.3水产养殖饲料的配置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饲料的种类以及喂养的具体时间会直接影响到鱼群的质量,因此一定要科学的调配养殖饲料。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于养殖饲料的种类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对于饲料中所添加的营养成分对于鱼群的生长造成的影响进行一定的预测,并且预测出鱼群的生长趋势,准确的预测出饲料中所缺少的营养成分,从而来对于饲料进行合理的配置。在养殖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建立养殖模型,通过模拟养殖对养殖的具体情况进行控制判断,实现养殖效率的最大化。

3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3.1信息获取的自动化

以往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在需要收集养殖的数据时往往是由人工来进行的,但是以人工来进行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一方面是获取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人工收集工作量较大,有时候会导致信息收集时发生偏差,导致信息的不准确。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收集信息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收集周期,而水体环境的复杂多变往往会导致信息的时效性不强。应用信息化收集技术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对于数据的实时收集与整理,这样以来不仅仅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可靠,还能给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3.2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信息获取范围、广度、精度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传感技术和集成传感的发展,遥感和3S技术在农业领域水产养殖的应用日渐成熟,这些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水产养殖特性的不断结合,使其对水产养殖信息获取的精度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提升了水产养殖基础数据的水平,保证了水产养殖数据的准确性与可信度。

3.3信息处理向模型化、智能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计算机算法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较传统的处理方式更高效,时效性和准确性更高,能够有效解决水产养殖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因子较多的问题,并且组合模型、复合模型和三角形法等的使用使模型的构建方法更多元化。

4结语

水产养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飞速发展,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养殖的水体环境以及鱼群生长状况等一系列因素,而以往的人工控制多少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则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对水体的有效控制与鱼群的状态监控能够有效地提高养殖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水产养殖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皓,李灏,任涵玮,等.刍议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生物技术世界,2016(01):35-35.

水产养殖研究篇2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范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但是,该准则仅对生物资产进行概括性的规定,其中对生物资产中的特殊资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如何计量没有明确,从而无法反映企业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的真实价值,无法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

一、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的特性及分类

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是水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将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定义为:水域中可供捕捞的经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水产养殖对象大部分不是静止不动的,且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也加大了其确认和计量的难度。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更是依赖于养殖水域的空间、质量等条件生存。依据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可以把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划分为消耗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和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两类。一般来说,用于出售用途的属于消耗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范畴,而成熟的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处于繁殖期时,是属于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范畴。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既与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等一般资产不同,也与其他生物资产存在差异,具有特殊的自然增值属性,因此导致其在会计确认、计量等方面存在着特殊性。

二、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及账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生物资产应按其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即以取得生物资产并使之达到预定使用状态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生物资产的成本。对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来说,获取的来源不同,其初始成本构成也有所不同。

(一)外购的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

无论是消耗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还是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其外购成本都应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以及可以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其他支出(包括捕捞费、装卸费和劳务费等)。

企业外购的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按照应计入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成本的金额,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或者“生产性生物资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二)自行培育的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

1.自行培育的消耗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对于自行培育的消耗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其成本应该包括在出售或入库前耗用的苗种、饲料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包括培育所需要的水电费、捕捞费以及管理费等)等必要支出。企业计量自行培育的消耗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时,应按出售前发生的必要支出,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2.自行培育的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自行培育的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其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成龄)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其中,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是指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进入正常生产期,可以多年连续稳定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和出租。对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的计量,则应按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必要支出,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未成熟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时,按其账面余额,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科目,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科目,未成熟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三)投资者投入的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

对于投资者投入的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在投资者投入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时,应按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或者“生产性生物资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三、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及账务处理

(一)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费用化后续计量

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在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为了维护或

提高其使用效能,需要对其进行管理、维护、饲养等。此时的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能够产出农产品,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因此所发生的这类后续支出应当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费用化后续计量,应按实际培育过程中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等,借记“生产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并且,在期末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生物资产的成本,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或者“生产性生物资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科目,贷记“生产成本”科目。

(二)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计提折旧后续计量

企业对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的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应根据其性质、使用情况和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本文由收集整理合理确定其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按期计提折旧。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产量法等。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即当对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计量折旧时,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三)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计提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后续计量

由于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的自我生长性,有时短暂的减值可能会因为自我生长性得以恢复其价值,因此企业至少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进行检查,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使消耗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或者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其差额,计提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跌价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即按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或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消耗性生物资产”或者“资产减值损失——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或者“生产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科目。消耗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即按照转回金额,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与消耗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不同的是,生产性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四)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企业不对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计提折旧和计提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估计销售时所发生的费用调整其账面价值,其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四、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的收获及处置

水产养殖研究篇3

关键词: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研究

所谓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就是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态养殖环境,利用先进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对水产品进行按规操作,无论是在养殖前的准备工作,还是在苗种的选择以及喂养和管理上,都对水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在水产品养殖过程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存留量,保证水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规定。

一、水产品养殖前准备工作

1.水源条件。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对水源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要保证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标准,无异味、异色等情况,远离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三废”的排放区域,保证水质的质量。

2.池塘条件。一般来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池塘的形状为长方形,呈南北走向,通风向阳,同时,要设置两个水渠,一个是注水渠一个是排水渠,避免在注水或排水时造成相互污染,在苗种放养前,还要对池塘进行杀菌消毒,修整池塘等处理。

二、苗种选择及放养的注意事项

1.放养前要对苗种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所选择的苗种要体质健康、体色正常,没有疫病、受伤或畸形等情况,所购选的苗种必须经过检疫,最好使用国家审定的优良品种,这种鱼苗具有品质好、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等优点,除此之外,在选择苗种时也要注意,苗种是否符合当地养殖条件,避免因水质、环境等条件不符而造成损失。

2.首先,苗种在投放时尽量选择无风且晴朗的天气,避免因天气因素影响苗种的质量,提高投放苗种的存活率,其次,在投放时把装有苗种的容器倾斜在水中,使苗种可以自动游进池塘,避免人工投放造成苗种死伤。

三、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方法

1.人工生态养殖法。就是人工创造一个适合养殖水产品的生态环境,利用水生生态学来选择符合养殖条件的苗种进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例如,通过在池塘种植水草来养殖蟹或虾等,这是一种成本较低、效益比较高的无公害养殖方法,也是建设大规模无公害水产养殖模式之一;随着经济发展,蛙类产品的养殖业逐渐成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重点之一,通过在池塘边上种植一些藤蔓型植物,来对池塘进行遮阳,完成蛙类的无公害养殖;目前,广泛被大众所接受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方法是建立生态产业链,将鱼、禽、畜、菜(草)进行有机结合,使用无公害饲料对鱼、禽、畜进行饲养,在池塘边或临水处种植草或菜,可以对鱼、畜进行饲养,禽、畜所产生的排泄物经过发酵之后可以对草或菜施肥,池塘的基泥用做草或菜的基肥,从而完成无公害生态养殖,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2.多品种立体养殖法。就是根据不同品种的鱼类的特点和生活习惯进行搭配养殖,有效的稳定生态平衡,可以改善水质和提高养殖效率,例如,以草鱼为主要的养殖品种,草鱼的排泄物有一定的肥水效果,同时刺激了浮游生物的生长,为鲢鱼等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提供了食物保证,鲫鱼、鲤鱼等鱼类,以草鱼吃剩下的饲料、残渣为食,起到了“打扫卫生”的作用,在经过几种鱼类的共同作用下,可以有效加快鱼类的生长速度,同时,可饲养一些鲇鱼、鲈鱼等食肉类的鱼种,可以吃掉那些体质较差或生病的鱼,可以有效控制鱼类疫病的爆发,不但节省成本,对水质又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还可增加收入。

3.开放式流水养殖法。这种养殖方法主要是用在河流、湖泊等存在自然落差的地点进行养殖的方法,由于水的流动性大,其水质比较好,一般河流或湖泊等地都是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地点,很适合鱼类的无公害养殖,只需要选择优良的鱼种配上无公害饲料,保证鱼类的养殖密度,基本不用看管即可完成无公害养殖。

4.全封闭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法。这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方法,在特点的养殖地点内,利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对水质进行⒕消毒,同时对池水进行控温和加氧,使用无公害饲养对水产品进行饲养,在这种养殖方法下,使水产品一直处于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中,大大减少了发病几率,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养殖方法的投入比较高,受市场影响比较大,风险性强。

5.使用微生物制剂养殖法。近几年来,使用微生物制剂的养殖方法比较受欢迎,主要通过使用益生菌、乳酸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对水中的饲料残渣、鱼类粪便等有机物进行分解,降低了水中氨、氮的含量,提高了水质,有效改善养殖环境,同时,对鱼类的胃肠道改善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提高鱼类的食欲,加快生长速度,提高经济效益。

6.自然生态系统养殖法。自然生态系统养殖法就是通过利用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进行养殖,在这些水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天然饵料,因此不需要再进行人工饲养,不用进行过多的照看即可完成养殖任务,这种养殖方法使水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提高,更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

四、饲料要求及投饲管理

1.饲料选择。在进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时,饲料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加工的饲料所使用的原材料必须符合相关的规定,不能使用腐败变质、受到污染的原料,所使用的添加剂也应该符合饲料的相关规定,在选择肥料时,尽量不使用无机肥,而应选用有机肥,完成无公害饲养目标。

2.投饲技术。首先,对水产品的摄食量、摄食时间以及摄食种类进行仔细的调查,其次,制定相应的投饲计划,定点、定时、定量、定质的进行饲养,保证水产品的摄食规律,从而提高饲料的生产效能。

五、血病防治

在对水产品进行血病防治时,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尽量减少或避免水产品疫病的产生,同时,在使用药物时要坚持药物的使用原则,禁止使用国家相关部门所禁止使用的药物,保证水产品的质量。

1.减少致病因子的产生。鱼类疫病发生的主要是因为致病因子不断恶化而导致的,因此,就需要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科学的手法减少或避免致病因子的产生,比如,定期加注新水,通过增氧机将治病因子释放出来,及时进行处理,通过药物进行杀菌消毒。

2.药物使用原则。第一,在对水产品使用药物时,要保证药物的使用不会影响消费者的健康,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第二,水产品的药物使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部门用药规定,不准使用没有生产许可证、生产执行标准的药物,应通过正当渠道,购买有质量保证的药物。第三,在对水产品使用药物时,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使用原则。第四,坚持对症下药原则,防止盲目用药以及盲目增大或减少药量的使用,减少对水质以及水产品质量的影响。第五,在水产品快上市时,应根据水产品药物残留量的多少,制定相应的休药时间,保证水产品在上市时符合产品质量标准。

3.禁用药物。在对水产品使用药物时,严禁使用高残留或高毒的药物以及具有致畸性、致癌、致突变的药物,对生态环境具有严重破坏性的药物也严禁使用等等,比如,氯霉素,这类药物的使用经过水产品体内的残留,消费者在食用后,对人体的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威胁,会阻碍骨髓造血功能,使人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另外,也会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会减少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孔雀石绿的使用会引发严重的副作用,水产品在食用时会造成锌中毒,对人类会造成严重的安全威胁,因为这种药物具有致畸性、致癌的副作用。

六、管理方法

1.巡视池塘。目前,我国大多数水产品的养殖池塘都是在室外,非常容易因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池塘的质量,包括天气、地质、自然环境、水产品活动等等,因此,要求管理人员每天早、中、晚对池塘进行巡视,通过观察水产品的动态、池塘中水位的变化以及池塘的安全等等来及早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今早解决问题,从而减少损失。

2.定期加注新水。水质是影响水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受雨雪等天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水产品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定期加注新水,可保证水质的清洁,当发现水质变差,颜色出现异常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换新水,保证水质,但这种更换新水的方法不仅麻烦,对水产品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改良水质的办法,使用生石灰、光合细菌、过氧化钙等物质对水质进行改良。

3.根据水质情况追肥。在进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时,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水质肥力不够,会导致水产品生长速度缓慢,发病几率增高等情况,因此,需要管理员加强对水质肥力的看管,一般情况下,15至20天施肥一次,将氮肥和磷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调和之后对整个池塘进行泼洒;在使用绿肥时,将肥料堆在下风口处,经过风力的带动,使其慢慢流入池塘当中,从而增加水质肥力。

4.加强日常管理。首先,要保证池塘的卫生情况,对池水中的垃圾等物进行及时捕捞,避免因垃圾所带来的细菌影响池塘的水质,诱发鱼类疾病等情况。其次,对池边的杂草进行清除,草类植物常常会伴随着病虫害,对池塘的安全以及水质的变化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及时清除杂草。接着,当有死鱼出现时,要第一时间进行打捞,并准确判断鱼类的死因,_定是因为自然死亡还是疫病导致的死亡,之后对池塘进行及时的消毒处理,减少病菌的滋生。最后,管理人员在进行日常工作时,对水质的变化情况、饲料喂养情况以及鱼病防治等情况要及时、详细的记录在案,一方面可以时常进行查阅,总结和分析经验,从而实行高效的养殖方法,另一方面,满足相关检查部门对产品质量检查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结语

渔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注重口感、价钱等,更注重水产品是否绿色无公害,这也促使了水产品行业不断创新无公害养殖技术,选择优良品种的鱼苗,使用无公害饲料,加强水产品的疫病防治,按照国家规定使用药物以及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等等,从而提高水产品的质量,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促进渔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环境条件和池塘要求[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01:74.

[2]赵宪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13,22:38-40.

水产养殖研究篇4

关键词 芽孢杆茵;生物学功能}应用;水产养殖

中图分类号 Q9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31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产养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水产养殖逐步向工业化、规模化养殖的方向发展。高密度的养殖模式、抗生素的滥用、喹乙醇等禁用添加剂的非法使用也对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残留毒素、污染生态环境、威胁人体健康等负面影响成为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微生态制剂在畜牧兽医、人类健康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大量实验和生产实践证实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疗效,其在水产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微生态制剂具有绿色、环保等优点,在养殖中微生态制剂可以用来解决水产养殖污染和病害的问题。自然界广泛分布着芽孢杆菌,能产生多种酶,是动植物微生态系统优势种群之一,在水产养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芽孢杆菌使用种类

生物制剂的研发和使用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1989年的允许使用的菌株有43种,芽孢杆菌包括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缓慢芽孢杆菌(B.lentus)、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和凝结芽孢杆菌(B.coagulans)。2008年,我国农业部公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允许直接投喂动物的微生物添加剂有15种,其中芽孢杆菌有地衣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2种。随着国内外研究的深入,允许使用的芽孢杆菌种类越来越多,相继研发出了生物学特性更加优异的新菌种,如环状芽孢杆菌(B.circulans)、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芽孢乳杆菌(Lactobacillussporogens)、纳豆芽孢杆菌(B.natto)、坚强芽孢杆菌(B.firmus)、巨大芽孢杆菌(B.megeterium)、丁酸梭菌(Clostridiumbutyricum)和东洋芽孢杆菌(B.toyoi)等,这些新菌株的发现壮大了芽孢杆菌添加剂的数量,为养殖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 芽孢杆菌生物学功能

2.1 促进动物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芽孢杆菌产生多种酶类,是该类制剂能够促进动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据pranteretal研究,芽孢杆菌能有效促进肠道发育,增加肠黏膜的厚度、肠绒毛的高度及细胞密度,该研究成果解释了芽孢杆菌类微生物添加剂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日增重的原因。柏建玲等…对地衣芽孢杆菌的产酶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能产生淀粉酶、蛋白酶及植酸酶。murogaetal研究表明,在蜡样芽孢杆菌作用下,仔猪空肠中的脂肪酶活性大大提高,空肠食糜中细菌产生牛磺胆酸解聚酶的活性降低。曹煜成等报道,对黄鳍鲷(sparuslatus)养殖中定期泼洒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结果表明用地衣芽孢杆菌饲养黄鳍鲷的成活率、体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提高18.2%、21.0%和31.2%。温俊等将枯草芽孢杆菌添加到牙鲆饲料中,结果能显著提高牙鲆肠道的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降低饲料系数等。付天玺等研究凝结芽孢杆菌对奥尼罗非鱼生长的影响,将其添加在饲料中,结果显示胃蛋白酶活性提高30.59%,消化吸收率提高10.68%,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提高4.71%,增重率提高10.76%,饵料系数降低9.2%。

2.2 调节动物消化道的微生态平衡

正常健康的动物消化道内存在大量的各种微生物群落,这些菌群保持着良好的生态平衡,共同维持着宿主健康的生长。如果这些菌群失去了生态平衡,轻则造成消化道机能紊乱,抑制宿主健康生长发育,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日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动物消化道内正常有益菌群得到有效补充,使得有益菌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并占据了动物肠壁上的靶细胞,能够形成有益生物保护防线。这些有益菌群在增殖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的生物酶类,通过拮抗作用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维持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进而防止病害的发生。刘文斌等用地衣芽孢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混合培养发现,地衣芽孢杆菌对大肠杆菌具有抑制生长作用,而对双歧杆菌、乳酸菌有促进和共生作用。宋增福等研究表明,丁酸梭菌、鳗弧菌共同孵育培养黏附上皮细胞时,丁酸梭菌显著抑制鳗弧菌黏附细胞能力,其黏附率降低7.03%。Urdaeietal报道,凝结芽孢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酶等抑菌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艰难梭菌、链球菌等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2.3 增强动物免疫能力与抗病能力

能够促进动物免疫能力是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能理论之一。芽孢杆菌能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原理,一部分学者认为与其代谢产物、细菌形态结构有关。大量研究表明,芽孢杆菌具有提高动物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芽孢杆菌使动物肠道内相关的淋巴组织处于免疫准备状态。动物免疫器官发育速度加快,免疫系统成熟时间提前,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多。部分芽孢杆菌,例如凝结芽孢乳杆菌等能促进宿主消化道粘膜免疫的发生。潘康成等研究指出,口服芽孢杆菌后,免疫促进作用的机理是作用于肠道集合淋巴结的抗原结合位点或者通过调整动物的微生物群,特别是双歧杆菌菌群间接地发挥免疫赋活作用,进而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达到增强抵抗力、降低饲料系数的作用。周国勤等研究表明,饲料日粮中添加纳豆芽孢杆菌及其发酵产物,能够显著促进试验鱼血液中的nBt阳性细胞数量增加和溶菌酶活力上升,增强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季奎文等研究表明,凝结芽孢杆菌能提高宿主腹腔内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加强吞噬细胞能力,增强动物nK细胞活性,促进动物免疫器官的发育等功能。

3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

3.1 芽孢杆菌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芽孢杆菌作为水产养殖用添加剂,一些研究证明其能够促进养殖品种加速生长。降低饲料系数,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和减少污染等。许国焕等研究认为,在日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与凝结芽孢杆菌,奥尼罗非鱼体重分别提高12.27%和8.56%;饲料系数分别降低10.92%和8.18%。枯草芽孢杆菌使饲料、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提高分别10.54%、4.18%;凝结芽孢杆菌使饲料、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10.07%、3.63%。枯草芽孢杆菌与凝结芽孢杆菌使奥尼罗非鱼具有良好的吸收和消化能力,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於叶兵等[坷研究指出,在斑节对虾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地衣芽孢杆菌,结果能够显著提高饲料中干物质、氨基酸、粗蛋白及磷的表观消化率,尹文林等在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115,结果显著提高了宿主肠

道内消化酶的活性,并且能增加肠道中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但是对气单胞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量没有显著影响。Kumar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1.5×107个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鲤鱼巨噬细胞呼吸暴发能力和抗嗜水气单胞菌的能力,增强鲤鱼非特异性免疫能力。Sidetal给虹鳟鱼口服一定量的丁酸梭菌,可显著增强虹鳟鱼对弧菌病的抵抗能力。

3.2 芽孢杆菌对养殖水体环境的作用

与湖泊、河流等自然水体相比较,人工养殖池塘是人为控制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种理化性质及生物因子关系十分复杂脆弱,随着养殖的进行,水体环境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工养殖池塘中的微生物是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含量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养殖过程中,添加外源的有益微生物,能够比较容易地改变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通过人工调控,优化养殖水体环境的微生物组成及数量,促进分解池塘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污染物如残余饲料及排泄废物,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许多水产养殖专家对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显示芽孢杆菌具有良好的脱氮去磷活性,在养殖水体中使用芽孢杆菌能有效降低水体中化学需氧量(CoD)、no2-n、no3--n、nH4+-n及po4-p的浓度,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曹煜成等(2010)研究表明地衣芽孢杆菌De株可有效降低对虾粪便释放出来的no3-n、CoD的含量。杨艳等研究显示巨大芽孢杆菌能够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no2-n的浓度,但是对H3-n则无降解效果。王彦波等研究认为,在鲫(Carassiusauratus)养殖过程中,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可使水体中no2-n浓度降低50%以上,而水体中的nH3-n提高13%。水产养殖中水质的污染很大部分来自于残余饵料,其中最主要的是蛋白质和淀粉的残留。谢航等研究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在适宜的水体生态条件下对饲料残饵中的蛋白质与淀粉降解率为60%左右。

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研究篇5

关键词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2-0344-02

随着“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入,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了能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许多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根据自愿联合的原则,围绕同类农产品、同类产业而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一种民主管理的互惠、互利、互助型经济组织。其以社员为服务对象,为农户提供技术、资金、购买、销售、加工、储蓄、运输、信息等与农业相关的服务,解决了家庭经营无法实现的供应、生产、销售等问题,使农民更好地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1]。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如合作社的机制不完善、内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利益分配体系不健全等。现以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情况为基础,简要分析现阶段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2],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参考。

1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在当地政府引导下,由青岛宝荣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目前,合作社成员(渔户)大约有40户,是围绕有市场潜力的产品而发展的合作社,即对虾水产品养殖,属于“公司+渔户”的生产经营类型,合作社自成立以来成员处于持续的变动之中。

青岛宝荣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厂化大棚生态养殖技术,生产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和中国对虾。其中中国对虾黄海一号是企业的高端产品。因其产品无污染、质量好、产量高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销售曾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面对市场需求量大、供应量不足的现状,公司亟需扩大养殖规模,但基于该企业养殖面积的限制难以实现大规模的突破。于是公司采用了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联合渔户进行对虾大规模养殖,以期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行专业合作社过程中,渔户在自愿的基础上进入“公司+渔户”的生产模式,同时渔户有权利在一定情况下解除合作关系,进退自由。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公司负责对虾种苗的采购、运输,在生产过程中,社员须按照公司的规定供给饲料,由公司派遣技术人员指导养殖注意事项和养殖技术等服务,并在对虾达到一定的要求后统一按标准回收,然后由公司统一销售或送至水产加工厂进行初步加工后再出售。这种生产经营方式,既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提高市场供应量,增加企业的盈利,又降低了渔户的部分风险,提高了渔户的收入。

2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这种专业合作社模式仍处在初期试验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认识不到位,发展有限

成立对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推广集约化大规模养殖技术,实现企业竞争优势向广大渔户的覆盖,对广大渔户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但由于渔户对专业合作社缺乏认识,缺乏入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数渔户对加入合作社持观望或排斥态度。即使是入社的成员,也缺乏参与的热情和对合作社的重视,成员申请加入或退出合作社的事情时有发生,由此限制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2.2成员地位不明确,组织松散

该企业采用生态养殖,从选苗到养殖过程,需要一套严格的技术控制,这就使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技术要求较高。但由于组织刚刚成立,相应的责权还不明晰,加上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不到位,对利益的分配和产品质量等方面还存在疑虑,使渔户对自己的成员权利和义务缺乏认识。当产品销量好,获得利润时,归功于个体积极参与和正确决策;当由于某些原因发生亏损时,则责备合作社工作和服务,使企业很难进一步开展专业合作社相关工作。

2.3人才缺乏,运作过程不规范

企业内部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数量不多,很多人对合作社的特点、原则及宗旨等基本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不能很好地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服务。同时,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渔户与专业合作社的联系不足,利益分配与风险承担等机制不完善,使合作社的运作过程不规范,没有形成互惠互利的共同体,这是企业走专业合作社道路的一大障碍[2-4]。

2.4政策扶持不足

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扶持,通过制定宏观的政策和具体的措施,对其发展进行引导。由于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政策、税收、资金、技术等服务远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这些都是制约农业合作社向更高层次、规范、健康发展的因素。

3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路

3.1提高渔户对专业合作社的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更新观念

专业合作社不是一般的经济组织,它是一种特殊的“互经济组织”,是新时期的一项制度创新。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宣传,通过教育转变渔户的传统观念,提高其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在渔户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5]。

3.2加强与渔户的合作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水平

企业要特别注重开展与渔户的合作活动,加强对社员技能等培训教育工作。企业要定期开展合作社相关事宜的商讨会议,组织社员学习相关的知识,对渔户的技术水平进行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培训,提高渔户的综合水平[6]。

3.3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实施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合作社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企业除了加强在岗人员对合作社类型、特点、意义的认识之外,还要实行相应的人才引进、录用、激励机制,通过不断探索,提高合作社成员的总体服务水平[7]。

3.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渔户与合作社、生产与市场的联系还不够密切,还不能很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级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多方面关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政策、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给予全面的扶持和帮助,逐步建立和完善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地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4参考文献

[1]王爱君.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J].党央博采(理论),2007(4):23.

[2]鲍艳玲.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民增效农民增收[J].吉林农业,2007(3):6-7.

[3]王树林,张崇吉,胡锡华.打造“三大合作”一体化新型合作社[J].江苏农村经济,2011(2):49-50.

[4]杨群义.开展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大力拓宽合作社服务功能[J].云南农村经济,2011(1):79-81.

[5]刘婷.我国区域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模式[J].经济导刊,2011(1):66-67.

水产养殖研究篇6

【关键词】水产养殖灾害监测灾害预警

1引言

水产养殖作为我国沿海沿江现代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沿海沿江广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重视。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水产养殖大多采用露天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方式投入成本低,易于推广。但是,由于采用全露天的方式,其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非常低,特别是气象灾害。因此,如何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在灾害来临前提前告知养殖户及时进行预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气象灾害方面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物联网通过传感器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了现实世界的物物相连,实时监测。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方便快捷的构建气象信息采集和监测网络,采用对应的气象信息传感器可以实时的对目标区域的气象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跟踪,这为构建相关的气象信息模型提供了极其便捷的途径。因此,在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方面,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来构建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对水产养殖地区的气象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历史跟踪。然后后通过构建相关的监测和预警模型实现对水产养殖区域的气象灾害进行在线监测和预警,为水产养殖户提供实时的气象监测信息和预警信息。

2水产养殖灾害概述及相关气象指标的设计

渔业经济在广东海洋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海洋和水产养殖业,广东的水产养殖产量多年居全国首位。但是,随着水产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行业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风险也越来越高,比较典型的就有低温寒灾、台风、赤潮、暴雨等。在我省水产养殖业遭受的各类自然灾害中绝大部分是气象灾害,而在气象灾害中尤其以台风、低温寒灾对我省水产养殖业的影响最为严重。近年来台风、低温等灾害性天气出现次数多,发生范围广,危害面积大,对我省水产养殖业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如2015年10月强台风“彩虹”造成广东省湛江、茂名、阳江等9市42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农业和水产养殖业损失巨大;2008年初持续的低温寒潮天气使广东遭遇了58年来最为严重的冰冻灾害,造成全省受灾养殖面积262.1万亩,损失水产品产量48.4万吨,累计全省渔业经济损失达61.9亿元。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部门公布的我国北部湾、粤西地区2008年到2016年的水产养殖气象灾情进行统计分析可知,近几年来造成该地区的水产养殖的灾害性天气过程主要有台风、暴雨、低温几种,可以将风速(力)、降水量、温度、气压作为气象灾害指标。

3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的设计

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了一个水产养殖场气象数据物联网监测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水产养殖场的气象数据监测,进而获取近期的水产养殖气象信息数据。本文的水产养殖物联网监测系统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由水产养殖场气象数据采集、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中心、监测预警信息显示屏、用户移动设备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水产养殖场数据采集端主要负责对水产养殖场的气象因子进行监测,并将监测到的实时数据上传到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通过对数据处理,并结合气象预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评估出灾害的等级,并且对灾害进行预测处理得出最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系统还可以通过服务中心将监测到的数据实时发送到水产养殖用户的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实时监测和提醒,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等网络方式进行实时。

该系统由三个部分构成:

3.1水产养殖场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

采用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和降雨量传感器等,借助物联网络技术,每个水产养殖场安装配置一个无线自组网,即时测定水产养殖场的主要气象要素值,并通过无线自组网信息传输汇聚节点,利用无线或有线网络将数据上传至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中心服务器。

3.2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分析处理系统

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水产养殖场实时数据、气象历史数据库和气象灾害指标库进行分析处理,通过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模型、GiS、气象灾害决策支持系统等进行分析,得出水产养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灾害分布情况及灾害防御方案,为水产养殖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灾害防御提供决策支持辅助服务。

3.3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信息系统

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通过监测预警显示屏、用户手机,向水产养殖企业、水产养殖户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及防御方案;水产养殖企业、水产养殖户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远程监控和实时查询水产养殖场的气象条件及气象灾害等。

4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模型设计

从水产养殖监测物联网系统中获取气象信息后就可以通过构建模型,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根据历史和实测数据及其统计特性,构建水产养殖气象灾害预测指标模型如下:

式中,Cw、CR、CD、Ct为影响因子权重,可以通过统计分析获取;m(wt,Rt,Dt,t)为气象灾害预测指标,通过该指标来对气象灾害进行预测;wt表示物联网气象监测系统提供水产养殖区域大于临界值的风速,小于等于临界值时取值为w0;Rt表示物联网气象监测系统提供的大于临界值的降雨量,小于等于临界值时取值为R0;tt为物联网气象监测系统提供的低于临界值的温度,大于等于临界值时取值为t0;Dt为物联网气象监测系统提供的低于临界值的大气压强,大于等于临界值时取值为D0;t为时间,单位为小时,t-24表示从24小时前开始统计。

5水产养殖气象灾害预警

水产养殖气象灾害预警主要通过水产养殖气象灾害预测指标模型计算结果触发,实际预警还需根据监测预警服务中心的决策支持系统,对历史资料及大环境下的实时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预警信息,并m行预警。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

采用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监测、数据处理、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等。

(1)通过风速、降雨量、气压等传感器测量水产养殖场相应气象数据,采用无线传感网络及互联网传送到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中心,中心通过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对物联网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并放入数据库。按处理后的实测数据,并根据水产养殖气象灾害预测指标模型计算气象灾害预测指标,依此确定灾害出现与否,以触发启动预警处理系统。

(2)根据近n年邻近区域台风、暴雨、风暴潮、低气压的历史大数据,采用随机过程分析、现代回归分析等分别构建各关键要素单要素、综合要素统计预测模型。

(3)根据大数据、预测模型和历史数据、实测数据、实时数据等计算水产养殖气象灾害预测指标值。

(4)依据水产养殖气象灾害各相关实测、预测指标值,进行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综合分析、风险分析及管理,得出比较客观的水产养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针对不同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类型和等级、地域,通过短信、微信、网络、物联网及其他媒体等水产养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出水产养殖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为水产养殖专业户、企业及当地政府提供水产养殖防灾减灾决策支持服务。

6总结

本文探讨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产养殖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问题,分析了水产养殖的主要气象灾害因子,完成了气象灾害指标设计,并将该指标应用到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模型中,结合水产养殖场的物联网气象监测系统采集的数据可以有效的实现对水产养殖场的气象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同时,本文还完成了水产养殖场的物联网气象灾害监测系统、气象灾害监控和预警模型等设计,给出了详细的系统设计结构图和数学模型。这些系统设计和数学模型对水产养殖相关物联网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方苗,祁元,张金龙.基于webGiS的兰州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化[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26(02):137-146.

[2]方宇凌,吴嘉豪,汤沛等.珠江口西岸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平台[J].广东气象,2013,35(05):59-63.

[3]timmonsmB,ebelingJm,wheatonFw.RecirculatingaquacultureSystem[m].newYork:northeasternRegionalaquacultureCenter,2011:147-190.

[4]姚楠,陈哲,刘玉林.基于GiS的电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制[J].电力信息化,2013,11(03).

[5]孙忠富,杜克明,尹首一.物联网发展趋势与农业应用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10(05):5-8.

[6]钟勇.物联网在气象灾害预警中的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2(02):049.

[7]夏于,孙忠富,杜克明,等.基于物联网的小麦苗情诊断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05):117-124.

[8]禹海慧,许宇飞,易想和YU.长株潭物联网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04).

[9]赵城城,杨洪平,刘晓阳,等.大雨滴对雷达定量测量降水的影响研究[J].暴雨灾害,2014,33(02):106-111.

[10]罗云峰.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2002年“世界气象日”主题[J].中国科学基金,2002,16(05):279-283.

水产养殖研究篇7

伴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大面积池塘底质恶化及其导致的养殖水域污染、池塘老化、黑臭底泥淤积、有毒物富集、大规模水产动物病害频发等问题日趋严重,并在近年愈演愈烈,已成为困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底质恶化的原因

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造成大量的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沉积在池塘底部,加之大量的人工饲料、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重金属等投入养殖系统,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系统生态金字塔畸形、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由于池塘底泥的自净和缓冲能力有限,当放养密度、投饵用药等因素超过池塘的生态容量时就会造成底质和水质的恶化。

三、底质恶化的危害

1.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增多危害养殖动物

池塘底质老化后,嫌气菌大量繁殖,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机物质并产生大量有毒的中间产物,如氨、硫化氢、亚硝酸氮、甲烷、低级胺类、硫醇等,这些物质大都对养殖动物有着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且在养殖体系中不断累积。

2.导致底层严重缺氧

池底过多的淤泥会氧化分解消耗底层原本稀缺的氧气,造成底部缺氧。在缺氧条件下,嫌气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机质,产生大量的还原性中间产物,这些物质强烈亲氧,当水中有氧时,它们就会与氧结合,从而消耗水中的氧气。据报道,高密度养殖池塘中淤泥耗氧量占水体总溶氧1/3以上。

3.导致生境酸碱失衡

在淤泥较多的池塘中,淤泥中有机物在自养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产生各种酸类,使底质和水质酸化,pH值明显下降。酸碱度的失衡严重影响了水生动物的呼吸。过酸或过碱的水均能够刺激鳃和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影响呼吸运动,使养殖动物从水中摄氧能力减弱。因此,酸碱不适,即使在富氧水域里也会出现缺氧症状。

4.促进敌害生物和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底质的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及寄生虫和敌害生物的卵,底质恶化,致病原就有可能大量繁殖;水中致病原的数量达到阈值时,就可能导致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

5.限制底栖生物的产量

池塘底质恶化限制底栖生物的产量,而许多底栖生物是养殖水生动物良好的天然饵料。

四、改良技术

1.物理法

清塘挖淤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生产闲季进行。大多采用先排干池水,然后用水力挖塘机组清除淤泥。此法成本低、适应性强,但作业时需要有水源和较大的荒地或浅滩用于排放泥浆,让其沉淀。生产上有时需要在不排干池水的情况下进行清淤,目前使用的清淤机械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船式清淤机和潜水式清淤机。除了清淤外,经常搅动塘底,翻松塘底的淤泥或通过开增氧机曝气,使池水上下混合,也能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的分解,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可以防止池底老化,减缓黑化过程。

2.化学法

化学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生石灰清塘。生石灰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起到消毒杀菌、改善底质和水质的作用。其中带水清塘一般是在总碱度、总硬度及pH值都偏低的池塘;而池水和底质中钙离子浓度较大、碱度较高,则不必施生石灰。除生石灰外.还可选用化学复合型底质改良剂。如主要成分为硫酸氢钾的白色大片状“底速净”,投入水中能迅速增氧,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的含量,促使有机质的完全分解,建议使用量为150~200克/亩(1米水深)。目前,一种新型亚硝酸根离子去除剂——中意分解底改,具有降解池水中亚硝酸态氮及氨态氮、螯合池水中有机物、消除池水及池底中所含重金属离子污染等作用,可用做池塘土壤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及底质活化剂。推荐使用量为0.3克/米3。

3.生物法

水产养殖研究篇8

1“十一五”期间渔业科技工作成效1.1渔业科技示范和推广工作成效显著

1.1.1冷水鱼大水面增养殖取得成效。一是龙羊峡池沼公鱼形成稳定产量。池沼公鱼自1997年在我省龙羊峡水库移植增殖成功后,目前产量稳定在千吨左右,主要销往日本、韩国,以及国内湖南等地,该产业为库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当地农渔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大力开展白鲑鱼类增养殖。从俄罗斯引进高白鲑、目隼白鲑、齐珥白鲑、凹目白鲑等白鲑鱼类开展大水面增殖和网箱养殖。2007年高白鲑人工繁殖取得成功,已形成南门峡、黑泉、盘道水库三个高白鲑种源基地,在龙羊峡水库等水域累计捕捞高白鲑500吨,2011年《高白鲑繁育及增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通过专家审定。目前进一步开展高白鲑、齐珥白鲑等网箱养殖,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首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1.2沿黄以虹鳟鱼为主的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较好。“十一五”期间,推进冷水鱼网箱养殖技术,沿黄龙羊峡、李家峡、苏只等大中型水库群众网箱养殖发展较快。2011年主推大规格虹鳟养殖技术、白鲑鱼类网箱养殖技术、抗风浪大网箱养殖技术,今年上半年全省水库网箱发展到1040只,养殖面积5.06公顷,以虹鳟鱼为主的冷水鱼产量达600吨。预计到年底全省网箱面积发展到5.3公顷,产量达到800吨。

1.1.3河蟹实现规模化增养殖。我省河蟹规模养殖从本世纪初发展以来,高原河蟹养殖技术得以推广,现形成可鲁克湖和贵德黄河滩地两大养殖基地,约有养面积0.42万公顷,年产优质河蟹50吨左右。可鲁克湖蟹目前已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了青海省名牌水产品的称号,2011年荣获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暨BioFachChina金奖。目前可鲁克湖大闸蟹已销往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

1.1.4开展水产技术培训及技能鉴定,开展基层技术指导和服务。“十一五”期间,先后组织举办各种类型、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班20余期,培训渔民、管理干部和基层推广人员1000余人次,开展淡水捕捞工、水生生物养殖工、成鱼养殖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有200余人获得渔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提高渔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1.2开展全省渔业环境监测工作

1.2.1开展省内重点水域环境监测工作。先后开展了省内长江、黄河、澜沧江等重要江河流域,青海湖、可鲁克湖等省内湖泊,以及东部农业区中小型水库渔业生态环境常规监测,并进行玛可河重口裂腹鱼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黄河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青海湖裸鲤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专项监测。每年组织编制印发《青海省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1.2.2开展水利水电等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十一五”期间,先后开展了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规划环评鱼类调查与影响评价,对黄河流域梯级电站拉西瓦水电站、积石峡水电站、班多水电站等工程开展水生生物监测及水生生物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开展此项工作,科学分析了水电站工程对河道鱼类和渔业资源的影响,提出了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保护和恢复措施,为工程规划设计部门和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3进行水生生物保护,开展增殖放流工作

1.3.1进行濒危鱼类专项救护。2005年在玛可河建成川陕哲罗鲑救护中心,对长江上游玛可河流域水域生态环境及川陕哲罗鲑等濒危珍稀鱼类进行调查、监测和宣传保护工作,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影响。

1.3.2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科考活动。于2007年、2009年组织开展较大规模的哈拉湖渔业科研调查、长江源区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考察等活动,在省内外产生大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我省水生生物科研保护工作

1.3.3土著鱼类人工繁育及增殖放流取得突破。2007年在黄河上游苏只、积石峡水电站修建黄河鱼类增殖站。依托鱼类增殖站,2009年至2010年黄河裸裂尻、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人工繁殖先后获得成功,并开展池塘规模化苗种培育,累计向黄河流域放流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鱼苗140余万尾。“十一五”期间,我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从孵化繁育技术、规模化苗种培育、较大规模进行增殖放流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为进一步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渔业资源养护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1.4实施科研项目,开展渔业基础科学研究

1.4.1取得的水产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间,完成各类技术推广、示范、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10余项,其有:《青藏高原钩虾属的分类系统发育及其生物学地理研究》、《青海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等项目成果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使我省渔业基础科研力量和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1.4.2进行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渔业科学基础研究。2008年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通过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和计量认证,2009年获得“青海省高原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称号,是全省唯一从事水生生物基础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渔业水域生态监测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水生生物疫病检测等综合室验室,其中在水生生物监测评价和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高原特有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分类、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及遗传评价等方面成果显著,填补了对青海土著鱼类系统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1.4.3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和交流。“十一五”期间,通过组织考察团到省外培训学习和考察,加强同行兄弟单位之间的渔业技术交流与协作。同时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英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在新品种引进、渔业生态保护、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存在的问题

2.1渔业生产和科研基础设施亟待加强

目前我省鲑鳟鱼养殖发展速度较快,省内苗种生产和供给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同时由于虹鳟鱼iHn疫病,使国内虹鳟鱼养殖场区几乎都受到影响,省外苗种不能引进,亟需建立苗种自繁和供应支撑体系,以解决苗种极度短缺的问题。另外,目前我省疫病防控能力十分薄弱,尚无水生疫病检测能力,省级病害防治中心人员少,设备简陋,开展不了工作,基层更是空白,亟需建立省级水生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增强装备、建设队伍,提高检测手段和能力。

2.2渔业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差,群众养殖技术有待提高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薄弱,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有效的工作设施和手段,严重影响到渔业科技公共服务的有效开展。加之沿黄网箱养殖生产者缺乏养殖技术,标准化网箱养殖程度较低,规范用药、产品质量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推广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确保我省鲑鳟鱼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3渔业科研开发能力弱水产研发能力较弱,无法全面系统的开展水产品良种引进和开发研究工作。

今后我省渔业科技发展建议

3.1加大鲑鳟鱼养殖技术基础研究开发力度

3.1.1白鲑鱼类网箱养殖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白鲑鱼类网箱养殖配套技术研究。目前高白鲑、目隼白鲑、齐尔白鲑等白鲑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和大水面增殖技术已相对成熟,进一步开展高白鲑等白鲑鱼类网箱养殖示范推广,进而扩大养殖规模,进一步提高鱼产量。

3.1.2推进大规格虹鳟鱼标准化网箱养殖技术研究。目前我省沿黄网箱养殖已起步,重点是引导养殖场开展标准化虹鳟鱼网箱养殖,制定网箱养殖标准,推进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及网箱养殖全程质量监控工作,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3.1.3加强冷水鱼养殖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随着冷水鱼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疫病防控工作压力随之加大,要及时做好冷水鱼养殖疫病的监控、指导和宣传,开展疫情的监测、诊断、预报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建立健全疫病应急预案,有效控制疫情发生,减少养殖生产损失。

3.1.4开展冷水鱼鱼品加工技术研发。加大对虹鳟、高白鲑等白鲑鱼类深加大工技术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

3.2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3.2.1开展全省渔业环境监测。完善全省渔业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推广重点渔业水域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提高监测质量,提升监测的科学性、代表性和准确性。

3.2.2重点开展三江源濒危珍稀鱼类的保护研究工作。开展省内三江源鱼类资源本底调查,掌握其种类分布、生存状况、栖息环境等基本情况,开展濒危珍稀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建立种质档案。

3.2.3继续开展经济土著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及养殖开发。加大对花斑裸鲤等土著经济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力度,并进行增殖放流效果技术评价研究。并开展拟鲇条鳅、厚唇裸重唇鱼等珍稀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力争在人工繁殖方面有新突破。同时对上述鱼类进行人工养殖试验开发。

3.3开展实施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结合我省实际,逐步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尤其是我省湖泊、水库等大水面资源开发利用和渔业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研究湖泊、水库增养殖、集约化养殖技术模式,使我省渔业资源得到合理、持续利用。

水产养殖研究篇9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现状;发展;策略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主要包括池塘清淤机、水质净化杀菌装置、高效生物净化器、过滤机以及水质自动监控系统等,其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分离和净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养殖水体净化技术是我国现阶段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可控制的人工措施来优化养殖水体条件,根治鱼类疾病、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增强水产生产力等。

1水产养殖现状分析

据调查研究表明,2008年开始我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就已经达到上万吨以上,虽然水产品的养殖促进了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但也产生了大量的水体污染,给部分江河湖海等水资源环境造成压力和困扰,为国内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同时逐渐形成中国水产生产中难以突破的瓶颈。由于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会对人们的生活及国家带来影响,因此,人们也开始认识到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的重要性,这也使得水体净化技术在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

2水体净化技术物理方法及生物方法

2.1物理方法

在养殖业中,最常见的物理方法是在水底微孔管道中应用增氧技术和耕水机、在水池中应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以及改进养殖水体的设计。其中,在水底微孔管道中应用增氧技术和耕水机是水体净化技术中最重要的物理方法,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在水底引入管道增氧技术和耕水机能够有效消除水体中的氧跃层,以充分的供给氧气,并改善水池环境,其优点不仅耗能低且具有产量高以安全性能好等特点。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应用则是净化技术中最关键的物理方法,在国外,纳米材料在水体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可观的,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对水体中的水质进行净化、消毒和杀菌,对进一步完善水体环境非常实用。而改进养殖水体的设计则是水体净化技术中最根本的物理方法,专家可以通过改进养殖水体的设计过程,采用不同的实验进行检测,然后根据水流的形势进行水体构造,其目的是提高水体空间的利用率,使水体环境进一步优化。

2.2生物方法

水体净化技术的生物方法包括生物滤器、微生物制剂、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等。生物滤器的作用主要是免疫养殖水中的有害物质,它主要在封闭的环境下不断的循环水处理系统进行作业,它的耗能量和投入资金最高。而微生物制剂则是水体净化技术中最有效的生物方法,主要由最常见的枯草芽抱杆菌、酵母菌以及光和细菌等菌类组成,其中光和细菌微生物制剂应用最为广泛,由于其本身具有脱氢和氧化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水体中的有毒物质,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进一步促进水体中有机物的循环和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技术是生物方法中最重要的净化技术,该技术能够同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完全避免了二次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现象,不仅能够在水体中自给自足,同时为水产养殖业节省了大量能源,它是一种经济、环保且便于操作的最佳技术。

3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研究成果及发展策略

3.1研究成果

水产养殖是引发水体环境污染的源头,只有解决水体污染问题,才能进一步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在增加水产养殖密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水资源保护。现阶段,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在尝试和探索新的水体净化技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深入研究水体净化技术的再创新高,主要注重生物技术方面的探索,并已经研制出了许多新型技术,为打造全封闭健康式养殖系统不断努力和尝试。[2]

3.2发展策略

3.2.1合理利用现代技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业也越来越重视水资源和能源的节约,我国针对诸多问题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物质和人力,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不断优化水体净化系统。与此同时,我国也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协作,借鉴外国经验将水体净化技术推向更高的水平,这种做法为日后水产养殖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通过现代技术、新型材料与水产养殖的进一步统一,不仅降低了成本上的投入,同时提高水资源生产质量,使养殖生产力有了飞跃式的发展。3.2.2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水体净化技术主要是为了消除水中所好友的污染物,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国外专家在技术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因此,国外的先进技术也非常显著。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技术中的生物膜处理、自然生物处理以及活性污泥处理等方法作为基础,不仅可以应用于水产养殖中,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工业水的处理,只要能在相关领域中发挥其最大价值,就要加以利用。[3]3.2.3完善养殖管理系统任何技术的进一步研究都离不开物理和化学作为基础,因此,要想进一步完善养殖管理系统并充分发挥水体净化技术的优势,就必须要重视基础研究,通过不断深入探索研究出更实用的水质改良技术,并在原有水体净化技术的基础之上加以改造,一方面要汲取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作为铺垫,另一方面也要研制出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先进技术,以此来促进水产养殖净化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我国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为了有效改善水产养殖水体的水质,降低水产养殖业对水资源的影响非常重要,就连世界各国的专家们对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也做出了相应的尝试和探索。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过硬的水体净化技术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目前,通过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更为直接,具有实际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玮,陈军,刘晃等.中国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的发展概况.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19(1):41-49.

[2]刘瑜.海水养殖水体模块化净化技术.中国水产,2012,(9):68-69.

水产养殖研究篇10

关键词:水产养殖;饲料;营养

我国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起步较晚,其教育则起步更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却发展很快。笔者经历了该课程的发展过程,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对其发展历史做一概述,希望对以后有关资料的整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我国的水产养殖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养殖生产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58年,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总结了过去的丰富经验,归纳出了“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字精养法。在该精养法中,“水、种、饵”三个方面是构成水产养殖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水产养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饵”在“水”中通过“种”转化为水产品的过程,“饵”是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

二、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的发展简介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西部营养研究所J.e.Halver等人进行对虹鳟的营养和代谢基础的研究。这是全世界第一次用配合饲料养殖虹鳟并获得成功的案例,由此带动了世界各国对鱼类营养和配合饲料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但六七十年代没有坚持下来。改革开放之后,这方面的研究才真正开展起来。鱼类营养与配合饲料的研究,也带动了甲壳动物等其他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的研究。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的研究促进了配合饲料的生产和水产养殖的生产,水产动物营养与配合饲料的研究和生产也促进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的产生和发展。

三、课程设立的历史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水产养殖工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生产出量多质优的水产品。在当时,“八字精养法”中的“七字”(即七个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饵”成了限制高产的瓶颈。要想实现高产高效,必须解决饲料的问题。当时研究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人很少,这就给水产动物配合饲料的研究、生产和普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各水产院校相继将该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四、讲课内容

在本课程的开设初期,我国的专业设置不一致,有的学校设置水产养殖专业(包括淡水和海水),有的学校设置淡水渔业专业,有的学校设置海水养殖专业,也有的学校同时设置淡水渔业和海水养殖两个专业。海水养殖专业主要讲授鲜活饲料的培养,如单胞藻、轮虫、卤虫等的培养。配合饲料所占分量较少,其中主要是虾蟹的配合饲料。淡水渔业专业则主要讲授淡水鱼的营养与配合饲料。水产养殖专业则只讲授淡、海水动物的营养与配合饲料。课程名字也不同,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有学校将其改为现在的名字,到了90年代末期,很多学校将淡水渔业专业和海水养殖专业合并为水产养殖专业,此名也在大多数学校使用了。

1.营养部分

在本课程开设初期,我国对本土的水产动物的营养素需求的研究很少,相应的规律也没归纳出来。所以,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理论性知识。随着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在2000年前后,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逐渐显现出来了。尽管以后还会不断发展,但总的来看这部分内容已趋向成熟。

2.饲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