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十篇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十篇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8:24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学;兴趣;运用多媒体;情境设疑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286-01

1.明确学习目的,引起兴趣

电工基础是电类和机电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是学好电类及机械类专业课的基础。对于技工学校学生来讲,《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这门课程相比于高中物理中的点穴内容还要复杂、深奥。所以,在《电工基础》部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兴致勃勃、充满激情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充分利用实物及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电工基础》是一门抽象的专业基础课,虽然同学们学习的劲头很足但因为其内容大多为空洞的理论知识,如果只用满堂灌的方式去讲授,学生很难接受。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都很强。根据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利用实物、多媒体等方式进行直观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例如,在讲授《电工基础》电阻器一节时就把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结构的电阻器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观察、研究、分析其特征,并结合着这些实体元件上的不同颜色,让学生记住了电阻器阻值表示的一种重要方法--色环标志法。随着教学条件的改进多媒体技术也被我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磁场、三相交流电路等等较难的问题经过动画、视频、立体图形等多媒体技术多角度讲解就变得直观、简单了。实践证明这种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思源于疑,学有疑才有思。学贵知疑,学习有疑问,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有趣味的设疑,会使学生对学习《电工基础》产生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高质量的设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

4.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4.1在导入新课时力争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一堂课若有一个好的开头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紧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讲下去。所以,我非常注意这一环节的安排。导入新课的过程是把新课与旧课相衔接的过程。我常采用情景教学或复习提问的方法,根据新的教学内容要求,通过设置情景或以设问、反问等等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提问,并将提出的问题与新讲内容巧妙衔接,使学生带着求知的热情与好奇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在肯定其答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再对每个问题进行讲解、分析,最终得出圆满的结论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2组织好每个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一些重点内容和关键性的问题,在授课过程都会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对于重点问题反复强调即兴提问,从而促使学生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对于简单的问题,则尽可能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分组讨论,然后再师生一起总结,完成本次教学的目标。这种方法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协同作战的能力。

另外,在一堂课上有时还会把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使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易学易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5.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带入引人人胜的境界中。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喜新厌旧、厌呆倦板的心理,在教学"原则不变、方法常新"的思想指导下,灵活使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想掌握它的特性,全靠书上的介绍和自己的想象,确实难以理解。在学习电流、电压、电位、电阻、电容这些基本概念时,学生也难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好,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水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它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人们每天都离不开水,所以对它的物理性质很了解。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把电比喻成水,则电流相当于水流,电压相当于水压,电位相当于水位,电阻相当于水流中的障碍物,电路相当于水路,电容相当于盛水的容器,这样就很容易理解。

6.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在电工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这些内容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时,可以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学生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建成情况,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作简单的介绍。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就会不断提出问题。然后可以一起探讨悬浮列车的安全性是如何得到科学保障的,这样就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了。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把探究内容由书本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并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准备阶段,要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前后内容的联系,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形成学习动机,又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从而提高《电工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卫.多媒体技术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70-73.

[2]钱来富.浅析《电工基础》学习兴趣的培养[J].才智,2013,22:79-80.

[3]程雪菲.浅谈电工基础一体化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9:132.

[4]金江.浅谈《电工基础》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2013,12:105.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研究;引导;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10-0062-01

一、研究学生,正确引导

1.自身素质方面。首先,不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有关情况不了解,认为这门课不是计算机所学的课,学了没多大用处。技校生入门之初,对电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几乎一无所有,除了个别学生可能由于已有的生活经验会对此相关知识感兴趣外,许多学生因专业知识的陌生而产生畏惧心理。

其次,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基础差,底子薄,学习缺乏主动性,主观能动性差,不善于分析,没有学习压力,心理问题多,行为习惯差等,都会影响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2.专业课方面。在《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中,概念、推理性的东西较多,内容比较抽象,逻辑性也比较强,让学生感到没兴趣,学不懂,加之电路图复杂,测量方法不当,线路不会接,公式不会用等一些问题,都会导致学生不愿主动去学,也不想学。因而对电学知识失去了兴趣。

为此对学习《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应正确引入:

首先,要对他们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分析、掌握,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对所学课程的好奇心、研究心、创造心。在讲授这门课中,大部分电子线路和电子元器件是我们常用到的,由于这些知识和我们初中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把其内容学透彻、学扎实,就要对初中的一些相关知识进行互动式的回忆,不熟悉的内容需再讲解和演示,来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接线路和测量元器件等一些方法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与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确定哪些知识点应重点讲解,哪些知识可略讲。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入比较复杂内容,有利于开展这门课的教学工作。

二、培养兴趣,树立自信心

1.提高学生兴趣。这门课是与电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不敢动手,不动手就等于放弃了认识的机会,不认识怎么可能对其产生兴趣?所以我们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敢于尝试,多动手。例如在讲解电阻的串、并联电路中,电阻是串联还是并联会引起电流与电压大小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于这一特点通过理论是很难理解的,那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特点的真实性。首先让同学们分别接串、并联电路,再通过电压表与电流表进行测量,看电流与电压有怎样的变化,是否与理论中所讲的结论相同。之后又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水管举例,串联在一起的管子各处流过的水都是一样多的,就如电流一样,在每处都是相等的,而电压在并联时,如同同一楼层的水压,高度一样,水压相同,而在电路中电位差是一样的,所以它们的电压是相等。通过这些举例让学生感到这种现象就是自己身边的事情,也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想了解,多了解的心态,自然地就感到学电也并非想象的那么难,从而对这门课也增深了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2.树立自信心。在提高学生兴趣基础上,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心,通过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操作,并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找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到我能做到,我也能学会。最后老师可以对其进行总结性的讲解,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中学习,这样更牢固的记熟所学的知识,从而大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通过实验,提高教学质量

1.在实验中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电工和电子的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因此,如何在电工电子实验过程中运用实验手段,结合学科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我们应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比如,在学生焊接收音机元件的实验中,将学生焊接好的成品展现给他们,并让学生亲耳听见自己作品的播放效果,这是对学生完美完成实验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未完成此实验的学生的一种激励,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

2.在实验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演示实验能清晰地反映教学内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电容滤波电路时,桥式整流滤波与半波整流滤波效果、RL及C对滤波效果的影响,通过实验可清楚地看出波形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波形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想去探索,想去研究的积极性。平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组实验实施教学,最后比较哪个组的电路图画的清晰,电路接的整齐,运行结果是否正确来评分,通过这些方法可激发出学生的好胜心和积极动手能力,使学习效果明显上升,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3.在实验中积极探索、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负反馈放大电路自激振荡的产生及消除时,教师可通过实例来说明,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如在唱卡拉oK时,如果音箱与话筒的位置不当,大家会听到刺耳的啸叫声,这就是自激振荡的产生。那么如何消除自激振荡呢?只要使自激振荡不满足相位或振幅平衡的任一条件,即可消除自激振荡。通过这些现象来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分析问题,问题分析清楚后,再做实验进行证实,从最后得出的结论去探索,看能不能找出更好地解决办法,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研究电能应用技术的基础课程,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往往有许多电路图的工作原理及过程难以被学生想象,实验又无法进行,而这对于学生的理解,就比较困难。同时,有些实验虽然可以演示,但其工作过程无法看到,变化小,学生难以理解,也不是很相信。这时老师可利用多媒体制作逼真的模拟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识障碍。例如,电动势的方向、电容器充放电、交流电的产生等。又如,讲解整流电路的时候,做实验的话现象是可以看出的,但是波形失真比较严重。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FLaSH制作动画效果,将整个实验过程通过模拟方法予以完成,这样不仅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了,学生易于接受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家继.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8.

[2]郭.电子技术基础[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4]施量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m].学苑出版社,1998.

[6]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篇3

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基础已成为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实践知识的学习必须依靠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笔者提出,必须改进这门课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出适合当今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传授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专业课,课程主要通过介绍各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等,进而引出各种基本电路的作用、应用范围和形式。它的课程内容决定了它的课程性质,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但同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由两部分组成:初中生以及社会人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要想完成课程任务,达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要将学生培养成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工人,教师必须做到理论知识过宽、动手实践操作过硬。

平时,教师要多钻研教材,做到熟记于心;多关注社会对现代电工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就业现状,努力以就业为导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多参加一些中职教师培训,积极参加讲课、说课比赛,多听一些专家讲座,增强与其他教师间的交流,将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行融合,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还要多参加一些教师技能大赛,每年定期到企业实习,做到不与社会相脱节,增强我们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将一些最新的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毕业后,进入社会也能更快、更好地融入进去。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学校采用的教材普遍较为滞后,存在着知识陈旧的问题,而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例如教材大多讲解的是由分立元件构成的模拟电路,而现在大多使用的是集成的数字电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一些典型电路上,在典型电路讲解的过程中插入一些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生选择中职学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初中繁重的理论性知识学习让学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勇气和动力。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重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必须在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电子技术这门课的理论性较强,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满堂灌”,只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很难让学生理解。例如,在学习二极管的内部结构时,它的内部“是由一个pn结和两个电极”构成的,但“pn结”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是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pn结”到底长什么样,具体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理论性、概念性的知识,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室、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用多媒体机房代替教室,电脑显示屏代替黑板,鼠标代替粉笔,将复杂的知识用课件、视频、动画、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使抽象的知识更形象、更立体、更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不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我们可以用flash动画的形式,展现“pn结”内部电子和空穴的扩散,“有些不能移动的带电粒子集中在p区和n区交界面附近,形成了一个很薄的空间电荷区”,就是pn结。

四、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中职学生结束三年的学习生涯后,有一部分通过对口高考进入大学的校门,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直接就业,成为一名专业技术工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本着“理论辅助实践”的原则尽量减轻理论知识的分量,增加实践动手操作的分量。在实践课上,采取“小课题、小目标”,将课本八个单元的内容分成不同难易程度的课题,分阶段地“逐人过关”。课题中应先确定学习目标,通过任务的引入与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攻克课题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然后提供实习器材,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训内容,最后由各个小组交流学习,老师总结与巩固。这样,可以直观地使学生看到本课题中理论知识的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实习过程中教师的严格要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基本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小结

总之,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型人才,中职院校的发展也势在必行。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出越来越多实用性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中职学生《电工基础》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的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构成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中专学生正处于求知的旺盛时期,他们对新课程充满好奇,这时,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基础》课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明确学习目的,引起兴趣

《电工基础》对中专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比高中物理中的电学内容要深得多。因此,在绪论部分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使他们兴致勃勃、充满热情地投人学习。

二、利用直观教具,提高兴趣

《电工基础》是研究电磁现象及规律在工程技术领域中应用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采用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器官的相互协调作用。再如,学习变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时,通过实物及学生自述其所知的变压器的用途,引导学生了解变压器的结构“变”什么和“变”的原理,积极思考,掌握要领和理解原理,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加兴趣

“电”,看不见又摸不着。《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强,实践性要求高的课程。中专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并且初中数学、物理基础薄弱。在教学中,往往有许多图景学生想象不出来,实验又无法进行,而这些图景对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有重要作用。有些实验虽然可以演示,但其反应过程无法看到,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逼真的模拟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识上的障碍。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将实验装置(如电流表、线圈、磁铁等)画出,利用动画效果,模拟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在模拟过程中,原磁通、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可以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并配上动画效果,这样不仅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而且学生通过视觉刺激,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抽象的概念,并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思源于疑,学有疑才有思。学贵知疑,学习有疑问,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有趣味的设疑,会使学生对学习《电工基础》产生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高质量的设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带入引人人胜的境界中。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喜新厌旧、厌呆倦板的心理,在教学“原则不变、方法常新”的思想指导下,灵活使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想掌握它的特性,全靠书上的介绍和自己的想象,确实难以理解。在学习电流、电压、电位、电阻、电容这些基本概念时,学生也难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好,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水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它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人们每天都离不开水,所以对它的物理性质很了解。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把电比喻成水,则电流相当于水流,电压相当于水压,电位相当于水位,电阻相当于水流中的障碍物,电路相当于水路,电容相当于盛水的容器,这样就很容易理解。

六、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电工基础》职业教育学习方法

引言

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基础,《电工基础》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本文以学好《电工基础》课程的方法为切入点,重点对该课程之中的解题方法进行讲解,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更好地掌握这一基础学科。

一、学习《电工基础》课程的意义

(一)对学生的意义

《电工基础》是学生入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对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方向有清晰的把握,还能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学好《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职业生涯进行提前规划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对学校的意义

在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之中,《电工基础》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对该课程有着较强的掌握能力直接影响到其他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对《电工基础》课程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促进学校教学秩序的有序进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好《电工基础》课程的方法

(一)端正学习态度

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稍有欠缺,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学好《电工基础》课程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学生本人端正学习态度,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课程学习。除了学生主体需要做出能动性的努力之外,学校及老师还需积极引导,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安排,对自制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管理和引导,促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因为《电工基础》涉及的范围较广,知识难度较大,所以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该课程的学习,但是千万要注重劳逸结合,既要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又要避免花费过多的时间,从而陷入读死书之中。

(三)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

《电工基础》课程作为学生入学教育之中的基础学科,对该学科的学习必须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尽管中职教育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尤为重视,但是如果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则很有可能导致实践操作过程之中错误频出。因此,在进行《电工基础》课程学习时,需要对该课程之中的重要概念定义和公式进行熟练的掌握和背诵,在积累丰富和稳固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活动。

(四)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关键,在进行《电工基础》课程学习时,除了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巩固之外,还需以此为指导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充分应用理论知识,这一点不仅是检验自身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径,更是找出自身知识体系之中不足之处的关键方法。

(五)注重知识的巩固

在《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中,每一章节的知识都会附带大量习题,这些习题主要用于学生的知识巩固上。这就要求学生在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及时地进行习题演练,以此促进知识的吸收。另外,这些习题也可以作为检验自己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因为每一个错题都直接反映出自己的知识薄弱之处,所以可以通过对错题的集中攻破进行知识的巩固。

(六)及时反思和总结

反思和总结是获得进步的关键方法,学习《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时,学生需要对自己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和错题进行集中的搜集和整理,在每一个章节的学习完毕,对这些习题和重点知识进行集中的复习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三、《电工基础》课程中的解题方法结

因为《电工基础》课程是职业教育之中的基础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所以,该课程的每一个章节后面都附带有诸多的习题,这些习题涵盖所有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习题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了解电工基础课程之中的解题方法是学好该课程的核心所在。

(一)进行功课复习

《电工基础》课程中的所有习题是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精心设计的,只有在了解相应的知识点的情况下解题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才能够真正让这些习题起到检测自我学习效果的作用。盲目解题不仅会使自身的信心和积极性遭到极大的挫伤,还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无法对整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掌握和了解。因此,在解题时学生需要先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在掌握大体知识的前提下再解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解题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重点攻破。

(二)按照规范解题

严格按照规范解题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好《电工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规范性的解题既包括按照解题的步骤分类完成,又包括应用专业的解题工具进行规范的操作。解题时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按照题目的已知项和未知项进行求解,对变量、常量、未知量进行明确的划分和推导。其次,还需辅助圆规和直尺,保障作图和求解的规范化和精确化。

(三)注重发散性思维

举一反三和发散性思维是《电工基础》课程之中的解题要求,也是学好该课程的重要能力。《电工基础》课程之中的习题大多有多种解法,每一种解法的难度和解题步骤都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学生不仅需要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还需要对多种方法进行筛选,尽量选择步骤简单的解题方法。要想做到这一点,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采取多维度的思考方法对习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找到最简便的切入点解答。

结语

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规划,更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学生主体需要发挥积极性,找到适合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制造业进入一个发展停滞、缺乏活力的萧条期,几乎被人们视作夕阳产业。90年代以后,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制造业注入了生机。如今,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据笔者初步调查,浙江省办有工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几乎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此同时,“高薪急聘数控操作人才”之类的招聘广告屡见不鲜,从人才市场和企业反馈的信息也表明,社会对高质量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从近些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数量上看,应基本能缓解当地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急需,不至于供需严重失衡,问题出在供非所求。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界定

(一)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指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这两方面的一体化,并且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机械技术可以承受较大载荷,但不易实现微小和复杂运动的控制,而电子技术则相反,不能承受较大载荷,却容易实现微小运动和复杂运动的控制,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目标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实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与其相关的学科应包括机械工程学科、检测与控制学科、电子信息学科三大块内容。

(二)本质

机电一体技术的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开发计算机软件的任务,就是通过输入计算机的检测信息,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另外,若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则其应具备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产品中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使运动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

(三)作用与系统

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大作用是扩展新功

能,增强柔性。首先,它是众多自动化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如实现过程自动化(pa,即连续体自动化)、机械自动化(Fa,即固体自动化)、办公自动化(oa,即信息自动化)等。其次,机电一体化技术又是按照用户个人的特殊需求来制造、提供产品这一当今最高级供贷方式的关键技术。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主要是由机械装置、执行装置、动力源、传感器、计算机这五个要素构成,如机器人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专业定位模糊,需准确定位

由教学计划可看出,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前述的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从理论上来说,其定位应以机为主、电为辅,或者电为主、机为辅均可。由于许多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也强化了电子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使它们没多大差异,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实际上行不通。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为宜。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仍很低,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还较普遍,必须采取加强培训或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等途径加以解决。

(三)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总体看来,各高职院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训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四)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

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这与当前该专业所处于的“机、电、计算机”三大块内容三足鼎立的实际格局很不适应。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突出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的地位。

(五)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

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大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三、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

(一)设立若干个专门化方向

高职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必须强化专业方向,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与此同时,为妥善解决学生择业范围广与针对性强这对矛盾,可设以下几个专门化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门化;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专门化;数控加工技术专门化:工业机器人专门化。通过设立专门化方向,可完成有针对性的就业前培训。当然,也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另行设置其他专门化方向。

(二)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充分考虑与中职的衔接,坚决避免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主体框架思路如下:

第一,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组成,每一课程要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考核学生的方法。

第二,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坚决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可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等主动型教学方法。

第四,整个课程设置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根据上述框架思路,专业课程体系由综合化系列课程和专门化模块课程两部分构成:

1.综合化系列课程

机械制图:包含原机械制图内容,增加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内容,融入公差与配合部分,使学生将制图、尺寸标注和公差标注融为一体。

机械设计基础: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内容。本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机械工程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

控制工程基础:包含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器控制pLC、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等内容,使机械中常用的电、液、气控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课程完成机械控制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造基础:包含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等内容,将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课程完成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初步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

传感器技术:主要包含检测各种物理量的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和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包含计算机原理、信息处理、编程三大部分内容,以完成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培养。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主要包含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控制方法和策略、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等。本课程要做到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强,完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2,专门化模块课程

该模块主要根据设立的几个专门化方向,同时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状况、趋势以及当地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一般在毕业实习时完成。该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完成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为就业上岗做好充分准备,必须突出实践性与综合性。

条件具备的院校在校内完成该模块。具体操作时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门化合作组,由学生自愿选择参与哪个合作组。每个合作组完成一个子课题,各子课题可以是同一大课题下的子课题,也可以是独立设置的子课题,合作组之间可以是互相协作的关系,也可以相对独立。子课题按性质不同分以下三类:开发设计型、制造加工型和设计制造综合型。如开发设计型可结合学生的能力安排某个总成的设计,或者某个控制系统的电路制作,或者某个控制系统的程序编制等;制造加工型主要是根据已有的设计,完成零件的机加工、装配和调整工作;设计制造综合型则完成一个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或其中一部分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为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应以设计制造综合型为主。

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教育时即可介绍专门化模块课程的大致情况,以便增强学生日后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针对性。该模块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课程开发充分结合合作组的内容,以实例、设计制作指导书的方式进行。如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设立的精雕技术专门化方向,要求学生独立编程并在数控精雕机上自行操作,最终完成一件精美的雕刻产品。由于强化了专门化方向,学生拥有社会急需的其他学校毕业生所没有的一技之长,深受企业欢迎。

师资、设备等条件尚不具备的院校可与企业合作,把专门化模块放到企业中实施,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根据企业情况一起完成模块课程开发与教学工作,这样可同时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实践教学课时设置原则

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保量”原则。在课时数量上应占整个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及以上,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二是“适时”原则。根据各个教学模块单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及时跟上教学实践环节,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篇7

从民政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民政档案信息化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当前,一些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甚至部分档案工作人员也对抓民政档案信息化重视不够,简单地认为民政工作信息化建设只要完成民政工作任务就可以了,对档案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和检查存在应付心理;而民政部门档案工作人员往往又身兼数职,承担着繁重的民政工作任务,不能专心做好档案工作,致使民政档案管理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造成有的基层民政档案管理工作做完了,却没有将文件材料及时归档,乱丢乱放,出现人走档丢的现象。

二是档案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从目前基层民政档案专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状况看,普遍存在专业理论水平、信息化管理素质偏低等问题,与现时民政工作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民政工作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传统工作经验上,信息化管理经验不足,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展,缺乏创新和活力。

三是电子文件管理不健全。虽然当前的电子文件应用与管理越来越普遍,各级工作人员应用计算机开展工作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当前计算机技术开发、推广与使用上的制约,以及民政工作法律政策规定的要求,民政部门对民政工作文件的管理和利用仍然采用"双轨制",即文件电子版与纸质文件实物载体同时并存,特别是针对电子文件修改、销毁的随意性的不确定性认知,人们还是对纸质文本的信任度较强,因此,电子文件的整理、归档并没有被广泛地重视起来,而且,有的部门的专门档案室、档案柜并未很好地建立起来或很好地使用,每个民政工作人员所使用的计算机里面都有电子文件,没有按规定收集整理立卷归档,销毁随意性大,电子档案管理很混乱。

四是民政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由于对民政档案工作信息化经费投入的不足、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软硬件设施还相对缺乏,使得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民政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不能及时、迅速、准确、全面地为民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推进提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而且,目前部分民政文件资料仍然是人工归档、管理,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上的使用、保护水平较低,使民政工作档案信息不能共享,查阅不方便。往往是要“沉入”档案室的卷宗中,逐卷、逐页寻找,不能适应民政档案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针对民政部门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档案信息化工作实际,要实现民政档案规范化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首先,要加强民政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一方面各级民政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做好民政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适应民政工作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民政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发展格局中,以促进民政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民政事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等列入民政档案工作人员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工作计划;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专家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加强对档案业务人员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培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档案业务人员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不断拓宽民政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面,准确掌握《档案法》、民政部关于文书档案工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促进基层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且,民政档案工作人员要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和掌握民政工作信息化的有关知识,努力自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需要。

其次,要加强民政档案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建设。一是要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民政部门要根据民政工作档案管理的要求,加强对本部门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的监督、指导,保证各单位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引导、规范机关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二是要尽快实现民政档案的信息化与民政工作的信息化同步。民政档案必须适应民政工作信息化要求,把电子文件妥善保管起来。民政工作信息化的迫切要求及快速发展,对民政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存储技术的成熟、数据安全问题的解决,电子文件将不断增加,纸质载体的文件数量将不断萎缩,电子文档的应用是档案发展的必然。民政工作电子文件不止是日常工作形成的方案、总结之类的文稿,更多的会是越来越多的每个工作日里形成的婚姻登记文书档案、正式的文件,低保救助、五保管理、民间组织等申报审批形成的数据资料,地名管理、勘界协议、退役士兵安置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资料及各类电子版的影像档案,都要越来越多地作为电子档案保存、应用,使民政档案现代化与民政工作信息化有机结合,同步发展。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篇8

(一)工业。工业是全区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加快工业发展上,紧紧围绕加快工业强区,确立了“培植骨干带动群体、招商引资加大投入、发展民营经济扩张总量、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的工作思路,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财政贡献不断提高,为三年内实现“工业强区”夯实了基础。预计全年全区限额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比去年增长%;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增长;实现利税亿元,增长%。全区工业用电增幅保持在全市前列。针对工业总量小、财政贡献少的实际,主持制定了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加快培植骨干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30家重点企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基本占限额以上企业的50%以上。对已改制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进行了配套完善,着力解决了企业长期存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巩固了改革成果,维护了社会稳定。通过落实政策、优化服务、改善环境,民营经济发展迅速,xx年,全区民营业户发展到8106户,上缴税金1.5亿元,增长61%。

(二)盐业。深入搞好卤水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大了盐业产销秩序整顿力度,积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规范产销秩序、强化食盐专营,盐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了稳步增长。全年产原盐360万吨,产溴素2.2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盐及盐化工首次实现两税过亿元。

(三)电业。坚持以加大投入、提高供电保障能力为重点,投入1.5亿元,新建220kv变电站和35kv潍坊新港输电工程,结束了我区境内没有220kv变电站的历史;完成了110kv杨固线、110kv吴官庄变电站和110kv固堤变电站、110kv杨家埠变电站改造;对110kv联合站、110kv蔡央变电站进行了升压改造;协调有关乡镇,加快了500kv淄川——潍坊输变电工程寒亭段建设,全区电网结构不断优化,电力保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行风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预计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5亿元,实缴税金1200万元。

(四)招商引资和安全生产等。通过定期调度、加强协调、尤其是充分发挥企业的招商引资主体作用,分管系统的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可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的任务目标。组织部门、企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切实抓好责任落实、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环节,确保了分管系统的安全生产大局稳定。

(五)海洋化工开发区。围绕加快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确立了“强化招商引资、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盐溴化工产业档次,加快建设“三北”重化工基地”的工作思路,并先后聘请潍坊规划设计院、天津科技大学等有关院校,制订了产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构筑起了开发区的基础框架。同时,集中财力加快了开发区内的路网、桥梁、电力、防潮坝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到目前,共引进项目18个,实际到位资金2.5亿元,康富特化工、浦东染化、众邦化工等一批投资大、效益高的项目先后开工建设。xx年,开发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2亿元,上缴税金12776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150万元。

另外,科技、邮政、通讯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篇9

一、江苏省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目前省内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在家电下乡等国家政策扶持下,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有了较为可观的改善。但由于江苏省经济发展较快,政府财力需要同时投入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特别是对城市建设投入较多,这就导致投入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的资金较为有限。目前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不少农村地区存在网络普及率和电脑拥有率较低、网速较慢、网络使用费用较高、网络增长条件和空间不足等现象,这些现象使得目前的农民和农业企业主要还是依靠手机等现实网络获得相关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脚步。

(二)政策体系不完善农业信息化涉及包括当地政府、涉农企业、当地高校、科研机构及农民在内的六大主体,此外涉及商业部门、农业部门、信息部门、统计部门等大量相关部门,同时也涉及较大的学科跨度。因此,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在这其中,完整且具有指导意义的农业信息化政策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在政府层面保障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作用。目前,江苏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缺乏完整的政策体系的支持。首先,江苏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只是各个部门内部自行出台的相关政策,缺乏由政府牵头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统筹。其次,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缺乏政府主导性质的目标明确的中长期发展计划,难以形成具有协同推进特点的支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批政策。最后,江苏省内缺少专门负责统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专有部门,各部门之间缺少能够加强联系、互通有无的纽带。

(三)信息惠农亟待发展江苏省农业信息化要得到稳步发展,信息惠农工作的广泛开展,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是工作重心之一。在这其中,涉农信息的搜集、整合及公布利用,新型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推广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江苏省农业信息服务就已有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能力宣传力度不够,当前的服务水平不足以形成完备高效的服务体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评估制度较为缺乏,难以衡量和推动现有的服务水平,对物联网的利用和推广也不够成熟。此外,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在农业信息的收集及中起到的作用还较为有限。因此,江苏省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尚处于较为低层次的阶段,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利用,涉农主体所获利益的提高起到的作用有限,可以说是并不能够满足农业企业和农民的需求,信息惠农仍然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空间。

(四)观念落后1.江苏省内相关部门在宣传和推广农业信息化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精力,这就使得农业企业很难系统全面地从官方渠道了解农业信息化的宗旨和实施方法。不少江苏省农业企业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并依赖自身的能力对农业信息化进行理解。最终,大部分农业企业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只停留在创立公司网站、公布产品信息等为实体交易服务的层面,很难做到切实通过参与农业信息化而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2.就江苏省广大的农村人口而言,农村网民的受教育程度低直接导致了对农业信息化的狭隘理解。目前,江苏省大部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青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因此,农村网民主要由留守老人和儿童组成。农村老年人口基本不倾向于了解农业信息化的相关内容,而留守儿童目前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对信息化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休闲娱乐这一层面。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乡镇网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便有所欠缺,即便面临目前已有的信息化设施设备也不能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获取最新、最全面的农业发展信息。

(五)人才匮乏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数量上,从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员数量较少;二是由于缺乏对农业信息化专有人才的培训,现有的少数农业信息化人员得不到专业培训,知识的更新换代较慢,而信息化产业是一个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的产业,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工作在农业电子商务一线的人员并不是掌握着最新技术的人员;三是人才培养结构不够合理。目前省内相关院校侧重于培养研究性人才,因此真正能够立足于农村,从事农业信息搜集、处理、整合、公布和维护的实际人才并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四是各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不够合理,很多院校设立的是信息管理、计算机、经济管理以及与农产品生产研究相关的独立专业,并不存在适用于农业信息化需求的既懂得管理,又懂得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江苏省农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2014年1月,由世界银行、国家发改委联合举办,国家信息中心承办的“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研讨及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明确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农业部、商务部等部门强化合作,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体系完善、拓宽涉农信息服务等三个方面,进一步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江苏省也应借助此次会议的精神,围绕这三个方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一)建设基础设施1.在基础设施硬件普及方面:首先,应该与电脑企业合作,针对电脑下乡出台相关政策,从而提高电脑在农村的拥有率;其次,可以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一方面加大农村地区网络信息站点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向农民提供较实惠的网络使用资信优惠,从而提高江苏省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再次,还可以尝试在政府服务部门提供公共免费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络资源,从而为农民吸收更多的农业信息化知识提供平台。2.在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应该着手建立成熟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这样的信息平台应涉及农业生产运作的所有环节,提供全面的涵盖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步骤各个环节的信息,并设置专家问答板块,从而积极有效地指导农民和农业企业生产流程。3.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的整合方面,可以考虑由省内专门部门集中收集、筛选、加工、整合各乡镇农业信息资源并公布在指定的信息平台上。当数据规模上升到一定层次后,则应投入人力建立信息数据库,并定时加以维护。在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法律体系的保障和信息标准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

(二)建立政策体系首先,应由政府负责成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推进部门,由推进部门负责明确各个相关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对各部门农业信息化相关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从而做到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合理协作,在政府管理层面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保证。其次,在明确各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应制定江苏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长远战略,并确立重点发展目标,制定完善的运行规则,指导和约束农业信息化的规范化发展。同时,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可靠性及有效性等,也应给予重视,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依法管理。另外,信息平台的建设维护和发展,新型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都需要政府政策的保障。最后,完善的政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政府政策中对农业信息化相关企业及个人活动的补贴政策,从而在政策层面激励农业信息化良性发展。

(三)拓宽涉农领域信息服务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是拓宽涉农领域信息服务的基本保证。有了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的相关主体就可以依赖体系获得需要的信息。简单而言,有了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涉农主体就可以明确定位自身所需要的涉农信息应由体系中的哪一部分提供。若所需信息更加复杂,应向上寻取哪一部门的信息服务。此外,农业信息化服务方式也需要创新,具体而言,可以尝试由主要涉农企业联合建立服务中心的方式,通过信息网向农民提供包括土壤培育、良种选择、农作物科学培育、收割、科学存储、产品销售及市场维护及拓宽等各方面的相关信息。同时,应积极创办江苏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探索江苏省农业资源最优、经济受益最大的农业生产模式。另外,各涉农主体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及涉农人才和交叉性人才的培养也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四)转变观念1.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力度。可以建立直属乡镇机关领导的宣传机构,并组织专门的专业人员定期向农业企业及农民宣传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及基本内容,使其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上升到专业层次。其中,指导企业及农民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对打破传统的被动等待报价的营销观念,帮助企业及农民主动掌握市场价格行情的积极作用也非常重要。同时,对接受并有效利用农业信息化的企业及农民,政府部门应主动给予相应的补贴及奖励,并向其他地区推广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及个人加入到农业信息化的利用中来。2.提高江苏省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一方面,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学校和教师向农村人口提供接触和了解信息化的机会,从而引导他们在受教育阶段就树立正确的信息化观念。另一方面,还应该在学校的教材和课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相关内容宣传推广,从而使农村人口在受教育阶段树立成熟的农业信息化观念。除学校外,一些公共部门也应投入到农业信息化教育环节中来,基于受教群众的特点,开展便于理解的计算机课程,从计算机运用、网络资源的搜索等各个方面入手提高农民利用硬件设备查找各种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农民利用网络平台产品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安全意识、道德意识也应同时进行教育。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篇10

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成就

内蒙古自治区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全国情况一样,已经过了初级阶段,基本的硬件条件、数据库等基础都已经建立起来了。近几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推进电子政务工作放在整个信息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

初步建立起了自治区与盟市目录体系架构,探索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有效模式。自治区目录体系共建设完成3地22个节点的服务器系统集成,形成目录体系共享基础平台。

自治区电子政务外网是2009年由自治区发改委立项批准建设的项目,是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区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该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支持西部地区省市电子政务建设省份,项目总投资7224万元,其中,国家给予补助2067万元,自治区配套资金2400万元,盟市自筹2742万元。

内蒙古12316三农三牧服务热线是经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由自治区农牧业厅和中国联通内蒙古公司合作共同建设的农牧民服务热线。于2012年4月10日正式开通。

电子政务主要任务

(一)积极推动电子政务,提高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逐步整合现有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及其他专网等各类政务网络资源,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

完善重点业务系统,继续稳步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包括办公、宏观经济、审计、财政、税收、金融、海关、公安、司法、社保、民政、农牧业、工业、质量监督、国土、水利、人力资源、新闻出版、环保、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管理、企业信用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纪检监察等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提高行政效率,推动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模式创新。

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门户网站,推动政务公开,推行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一站式”行政服务,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做大做强信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振兴电子信息产业。在产业规模大、研发能力强、骨干企业相对集中的呼包鄂“金三角”地区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集聚优势资源,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

培育壮大优势软件企业。引导企业在竞争中联合、重组、兼并,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软件企业。

积极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紧紧抓住3G建设、三网融合的机遇,积极推动电信业转型,繁荣增值电信服务,促进移动通信发展,拓展宽带通信业务。

(三)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信息基础设施和“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信息化。组织实施农村牧区宽带普及工程,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推进农村牧区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发展,坚持“一网多用”的原则和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终端多元化的模式,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县域信息化的发展路子。继续实施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以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为关键结合点,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呼包鄂乌(乌海)部级“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推动能源、冶金、装备制造、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应用。

加快服务业信息化发展。加快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积极扶持邮政、运输、商储等传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物流园区。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深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优化业务流程,增强供应链协同运作能力。

(四)加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

整合网络资源,推进资源共享。大力发展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积极发展3G、4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3G网络覆盖城乡。着力建设有线、地面、卫星传输相结合的覆盖全区的数字电视网络,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服务和覆盖能力。组织推进“三网融合”,实现电信和广电双向业务进入。

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机制。推广低成本实用通信技术和服务,继续实施电话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信息网络建设。

充分依托我区区位和能源优势,在呼包鄂地区建立云计算基础设施及产业园区,引进国内外电信运营、信息内容服务以及其它it企业,承接云计算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容灾备份中心等数据基地建设和服务。

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党政专用网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加强党政专用通信网建设,完善党政专用红网和普网服务能力,推进全区会议电视、无线指挥调度、通信安全和战备应急等系统建设。

内蒙古电子政务发展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

在自治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内蒙古电子政务建设。各盟市政府、政府各部门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明确责任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加强督促检查,统筹协调,推进区、盟市、旗县市各级电子政务工作。因此,内蒙古地区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建设的紧迫性、实效性,特别是“一把手”关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信息化专门机构并将其列为行政编制,从机构、人员,经费上保证信息化建设。这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内蒙古电子政务的兴衰成败。

(二)加大投入,强化资金保障

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资金投入力度,重点保障部门基础性业务、跨部门系统、公共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和运行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信息化与各项事业的经费同步增长机制,建立电信、广电普遍服务补贴政策和投资机制,设立信息化和信息产业专项资金。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基础性、战略性和公共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建设、重点信息产业项目补贴等。充分利用国债及国内外低息、贴息贷款。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好资源配置政策,运用煤炭等矿产资源优势吸引投资信息产业,依托园区集约优势打造非煤信息产业基地。

(三)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

营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工作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子政务的实施对公务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知识存量、应用技能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用好人才。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激发他们对政府电子政务的服务激情,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把电子政务管理、维护、应用人员放在同一个平台进行公开比试,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