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堂纪律的概念十篇课堂纪律的概念十篇

课堂纪律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4:24

课堂纪律的概念篇1

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秋提出的,这一概念引入到国内之后,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这一概念进行了改造与完善,另有一些教师则较少在理论上纠缠于什么是微课程,而是专注于怎样用微课程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甚至组建了校本微课程研究、跨校微课程研究和跨区微课程教学研究。

笔者接触微课程较早,在参与QQ群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认识到微课程不仅将随着智能手机、手持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而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将渗透到一线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而影响未来的教育变革走向。

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微课程的初步探索

由于笔者在工作之前对微课程有充分的了解,本学期伊始就在信息科技的学科教学中,尝试运用微课程来辅助学科教学,以提高学科的质量和效率。

1.运用微课程做自我介绍,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

在给每一届学生进行第一次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免不了要向学生做自我介绍。而拥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自我介绍将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与信任,能够给教师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便利。

笔者在2012年7月参与了“真爱梦想基金会”举办的甘肃省合作和临夏两地三期15天的“真爱梦想2012梦想教练计划”支教活动,在支教期间,拍摄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照片和视频,如合作藏族的饮食、藏传寺庙建筑、藏包的照片,藏族教师跳舞唱歌的视频以及临夏清真寺、回族饮食的照片等。

由于对微课程有较深刻的认识,笔者就借鉴了微课程的思想方法,制作了一个4分钟的以“暑期甘肃行”为主题的自我介绍微课程。在这个微课程中,笔者将民族特色照片、笔者做教师培训时的照片、藏族教师跳舞的视频以及背景音乐融合在一起,让微课程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同时,在微课程中适当地设置提问,让学生思考,然后就微课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认识和了解,也达到了让学生对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有个初步的认识和适应的目的。

2.运用微课程辅助知识点讲解与巩固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运用视频进行教学的经历,或用于组织课堂教学、或用于形象展示,但是很少在课堂教学中将视频教学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复习结合起来,因为这已经涉及在线学习的领域了。运用微课程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学习不仅需要思想意识上的突破,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制作技巧,这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笔者在教授高中信息科技时尝试运用这一方法讲授计算机硬件这部分的知识。

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在讲授计算机硬件时,不能够给学生观看计算机硬件部件的实物,笔者在优酷网上下载了一些讲授计算机硬件部件的视频,并仔细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利用QQ影音将视频中非常适合学生学习的片段剪辑保存好,再进行组接与合并,这样就得到了时间长度在5分钟左右的计算机硬件部件的微课程,并把这个微课程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上辅助该部分知识的讲解。

在巩固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在线课程制作软件Storyline制作微课程习题。利用Storyline可以制作单选题、判断题、拖拽题,多种题型的综合运用能够全方位地跟踪和反馈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

微课程习题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每个微课程习题包括4~5个习题,既不会让学生因为习题太多而产生枯燥之感,也不会因题量过少而达不到练习的目的。

3.利用微课程促进课堂纪律的有效转变

初中学生由于正处于成长的青春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因而非常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尤其是在计算机房上课时,时有走动、玩游戏、大声吵闹的现象出现。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笔者借鉴了“规则意识不可少”这个微课程的思想(讲的是父母应该怎样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的一个微课程),开发了自己的“课堂纪律”微课程。当学生的课堂纪律有所松懈时,就找课间的时间给学生观看“课堂纪律”微课程,此微课程首先设置了一个情境,“假如我是一名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做什么?”随后,微课程进入倒计时二十秒界面,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再呈现“假如我是一名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要做到的事项”,让学生理解教师的用心,明白教师这样做是为他们好,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在口头上的反复说教可能带来学生反感的弊端,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不对的。通过近一个月的实验,学生的课堂纪律有了较大的好转,在课堂上基本能做到不玩游戏,不随意走动了。

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微课程的反思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事物,不仅其概念界定还不完善,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应该是怎样的,也还处于探索与实践之中,但是,这种不完善,又给我们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提供了实践和探索的舞台。在这种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尤其要关注的两个方面:微课程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微课程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1.微课程与学科教学的关系

学科教学最首要的是其教育属性,在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长。由于微课程本身时间长度的限制,当面对具有较复杂逻辑体系的知识时,其学习效果会逊于具有较大容量的学科教学这一方式。因此,知识结构简单、简明易了的知识可以大胆地使用微课程,而内部结构复杂不易阐述明白的知识,就不宜采用微课程的形式。这就需要一线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微课程与学科教学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携手教改的一对“好朋友”。

2.微课程如何与学科教学结合

课堂纪律的概念篇2

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解惑和重构

课堂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发挥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有阅读的兴趣,有“读”书的习惯,重视阅读的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和有创意的阅读,注重专业术语的积累等。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要从每一节课出发,针对课堂教学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高中生物教材。

1.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从教材中寻找答案。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阅读教材后,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听课就有更强的目的性,并能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学习。在课堂上阅读教材,可以保证学生有时间阅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课本,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反复精读教材的概念,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区别相关的概念

在生物学教材中,有些概念比较接近,容易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教材多读几遍,再对比分析概念的关键词,总结概念间的相同点,区分不同点。学生在阅读中,可以认真体会概念的实质。当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区分和构建概念的活动中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深刻的。

反复精读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简单回顾,而且要分析教材中隐含的信息,找出相关的概念,进行对比和区分。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概念,找出概念的关键点,并作上相应的记号,简化知识的结构,增加知识的容量。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精读教材的概念,准确地构建完整的概念图,使生物学零散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便于今后的复习。

3.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和课外读的内容,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中的小资料和课外读的内容往往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与拓展。例如,遗传学中的第三大定律——连锁和互换定律,就是以课外读的形式呈现。这个定律很重要,但由于该定律不容易被理解,因此不作为高中生要求掌握的内容。但是,只有学习了这个定律才能完整地理解遗传学的三大定律。又如,青霉素可以杀菌,但为什么可以杀菌呢?在教材的小资料中明确指出了它的作用原理——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

对于这两部分内容,教师可有选择地挑选比较难的材料,指导学生课堂重点阅读。如遗传学中的连锁和互换定律,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着画出遗传图解,学生阅读和画的过程就是理解这个规律的实质的过程。而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课后阅读,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材中的小资料和课外读的内容,不属于教学大纲的内容,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只要求简单了解,并不要求理解。但是,通过阅读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使生物学的体系更加完善,进一步掌握生物学规律,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4.课后通读教材,使所学的知识具有连贯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介绍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对于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点往往一带而过,但这些小的知识点极有可能成为考点。因此,学生不能忽略这些内容。由于课堂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学习,所以学生要在课后仔细地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方能掌握这些内容。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提纲,在学生通读教材后,让学生完善提纲的内容,使知识点丰富起来。在提纲的完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挖掘教材的知识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把握住教材的主要思路。

二、以科学的、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阅读高中生物学课本

1.教师指导学生用与时俱进的观点来理解生物学的发展史

教材中的生物学史,呈现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错误的结论。一些曾经被认为是正确的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实验的进一步分析验证,现在被认为是错误的。因此,学生在阅读该类内容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说明。如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认为酶的本质都是蛋白质。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又发现了少数特殊的酶是Rna,因而酶的概念被重新定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疑问:Rna为什么可以成为酶呢?这时,教师补充该部分的内容背景知识,让学生深刻理解酶的本质——酶是一种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其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或Rna。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形成完整的概念。因此,用与时俱进的观点学习教材中的科学史,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当自己的观点与现有的概念发生冲突时,学生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现有的观点是否正确。让学生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生物学知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进行研究性学习。

2.通过阅读高中生物学课本中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和总结科学的研究方法

课堂纪律的概念篇3

关键词:课堂管理特点策略

课堂管理是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从有了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后,就产生了课堂。直到20世纪60年代,课堂管理行为研究才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它主要以教学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课堂管理行为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课堂管理行为的模式、实施途径与策略作为其主要内容。课堂管理作为一种活动过程,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能否有效地管理课堂,也往往被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教师在课堂中的运作方式以及策略,是课堂能否充满活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课堂管理的概念

关于课堂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约翰逊等人认为课堂管理是“建立和维持班级团体,以达成教育目标的过程。”莱蒙奇认为“课堂管理是一种提供能够开掘学生潜在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良好的课堂生活,使其发挥最大效能的活动。”埃默认为“课堂管理是指一套旨在促使学生合作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其范围包括物理环境的创设、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学生责任的培养和学习的指导。”(季婷婷,2011)。如果总结一下这些定义,课堂管理是一系列活动的组合,它为学生提供一种课堂生活,帮助学生发挥最大效能。

2.传统课堂管理的特点

2.1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的管理主要包括课堂容量管理、课堂难度管理、课堂秩序管理和课堂时间管理。这些方面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教师对课堂的容量进行管理,就必须从教学内容的定量管理入手,以保证课堂教学的低耗性和高实效。课堂难度不能过易,也不能太难,因为过易,难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太难,又易于导致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丧失。许多老师在准备教案时只考虑了教材和教法,往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课堂教学难度不是偏难就是偏易,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钟颖,2008)。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基本进程和课堂教学基本结构,没有良好的秩序,教学就会无序和混乱,教学质量就难于保证和提高。课堂时间管理是教师正确分配各类教学活动时间,优化各类教学活动时序,提高各类教学活动时间的密度,开发多类教学活动中的时机,从而赢得教学时间整体效益。

我国学校教师是课堂的“独裁者”,主要是因为当前学校课堂管理中教师表现出过于独断的课堂管理方式和手段,教师是课堂中唯一的主体,主体的单一性是目前学校课堂管理普遍呈现的一个现象。部分老师利用年龄与知识上的优势和教师权威的影响,在课堂上往往对学生实行封建家长式的独断统治。我国学校课堂中,学生实际上是“伪主体”,即被弱化的主体。课堂中的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在学习与管理上的主体地位,随意剥夺学生的主动权,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从而造成了课堂管理过程中学生的“伪主体”现象。

2.2课堂管理目标主要是规范主导与知识本位

课堂的管理目标实质上是规范性取向的管理目标,维持课堂秩序和规范学生行为是课堂管理的主要目标。纵观当前学校的课堂规则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规则都是以“不能”二字定性。当然,适度的规范是保证事情发展的必然条件,但目前我国学校的课堂管理规范已超出适度范围,学生在教师的这种过度规范性的管理下容易失去自我、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失去创新与发展的精神(郝瑞峰,2012)。

知识本位是知识选择的一种方式,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维度,学校目前的知识本位教育方式,把本来宽泛的教育概念狭隘化,把知识的传授等同于教育本身,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知识本位教育与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是一对天生的“双胞胎”。这是因为:“既然授受知识是教育的核心,而知识是外在于个体的纯客观的绝对的东西,并不因个体的差异而有任何改变,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学习者来说,学习的目标都是同一的,那就是掌握这些客观知识,将它们准确无误地“反映”到每个学习者的头脑中。”

2.3课堂背景要求静态化,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数教师从便于管理角度出发,将“绝对安静、秩序井然”作为自己理想的课堂背景。然而,安静也有积极的安静和消极的安静之分,老师为了获取安静,宁可保持沉闷;混乱也有破坏性混乱与建设性混乱之分,老师们为了避免混乱,宁可扼杀活跃。杜威曾经对这种“静听”的课堂做过这样的评述:“静听的态度是被动的、吸收的”,“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依附于另一个人的心理。”

这种“只听老师说,不能学生说”、“即使老师错,也不能公开说”的课堂,严重地剥夺和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越多,就越不能培养他对外部世界进行积极干预所需要的独立行动性和反思批判意识,就会倾向于适应目前现状,适应灌输给他们的对现实的不完整的看法,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

2.4课堂管理功能是逼迫与控制共存

目前在我国学校课堂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逼迫的“促进”,教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借口,大多是运用逼迫的方法和手段来达到管理目标的实现,逼迫学生写作业是目前我国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课堂管理功能的物质化取向也是造成学校课堂管理的逼迫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课堂既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场所,也是社会价值观生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为了各种教学目标按照计划顺利地开展,课堂需要维持适当的秩序和常规,维持课堂秩序无疑是课堂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学校课堂中,教师针对课堂中学生开展的管理工作,大多失去了其维持的本意,更多的是以命令与控制的方式来保障课堂教学及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实施。命令与控制是学校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比较多的管理方式,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生命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的场所,因此教师过多地采用强制手段来控制学生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健康价值观的培养和健康身心的成长。

3.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管理特点

3.1民主化

学校中的民主更多的是指自由与平等的含义,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中应保持平等的态度,在开展课堂活动中应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和学生自由的原则,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有研究显示,人只有在自我感觉自由与平等的状态下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超潜力。我们的独裁课堂当然不会被学生去与打倒,但会造成学生厌学、逃课、违反课堂纪律、没有创新意识、缺乏热情等一系列课堂问题的出现。民主化特点的课堂管理应呈现出这样的状态:首先,课堂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管理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课堂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赏识、多一些期待,教师只有本着对学生成功的期待,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课堂中教师应摈弃传统教育观念,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沟通,实现师生民主平等的课堂管理状态。

3.2和谐化

在西方国家,和谐主要就是合乎规律性的表现,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性进行发展,是和谐的层面之一。我们可以理解为结构组合有序而且有规律的事物就是一种和谐。以和谐为特点的课堂管理应呈现这样的状态:首先,课堂中的师生、生生应该互相合作、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达到共同发展的状态;其次,和谐化的课堂管理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课堂主人的状态,学生应该理解、信任老师,并与教师共同实现浸润着和谐氛围的课堂;第三,课堂中应呈现和谐的特点,把和谐作为课堂管理的理念,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生态化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课堂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教师在课堂管理中首先应做到对课堂整体性的把握,在进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做到学生与课堂环境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统一;其次教师要认识到生态课堂的动态性,统一的内部具有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个动态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与活动的变化过程;生态课堂也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师生可以进行愉快的交流与沟通;生态课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课堂,这是生态课堂的核心部分,学生的知识与年龄的增长都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生态课堂管理理念符合师生发展需要。

3.4公正德性化

德性是古希腊伦理的核心词汇,它是指任何事物的特长、用处和功能,而不是现代的所谓“道德”的含义。施密特曾说:“对于个人或事物,无论是实践的、道德的、精神的和肉体的属性来说,凡是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都被认为是具有德性的东西”。公正也是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德性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品质,是人的品质的道德特性和状态。公正德性不但可以促进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形成,可以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生健康道德观的成长。公正德性的课堂管理应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教师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进行课堂管理;第二,学生应以公正的态度来进行自我管理和课堂管理;第三,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且互相信任;第四,教师应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公正德性的品质。

4.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管理策略

4.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堂管理目标

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要把发展人性,即培养创造性和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作为教育的使命,以培养一种“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的完善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关心”的新构想:要求教育注重一种全球合作的精神,培育人们学会关心的品性,针对社会进步与个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不适应的问题,要求教育从促进统一性转变为促进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为更好促进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课堂更加关注作为完整生命的人整体意义上的发展,而不仅仅传授教科书上现成的知识(黎晓莉,2004)。由于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生活阅历和经验、不同认知水平以及能力结构,因此,教师课堂管理过程中必然要关注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建立多元化的课堂管理目标。课堂管理要凸显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把学生看成独特的人,要把学生看作独立社会属性的人。

4.2创设合理的课堂环境

4.2.1创设合理的课堂物理环境

所谓课堂物理环境,是指师生在课堂中从事各种活动时所处的客观环境,如学校建筑、课堂中的颜色、湿度、温度、照明、班级规模、学生座位编排等。课堂中的一切设施都对师生的互动及其行为产生影响:一方面,它们可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生理上的不同感觉;另一方面,使教师和学生产生不同的情绪,形成不同的情感,进而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动机、课堂行为,甚至对整个课堂心理气氛产生重大的影响(刘家访,2002)。具体地说,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物理环境加以构建:第一,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注重环境构建的科学性;第二,注重提供丰富多彩的适宜的物理刺激,以激活学生的智力活动;第三,注重物理刺激对学生心理的愉悦性,使学生保持积极的行为态度;第四,要处理好各种教师可控的物理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形成一定的正确的观念,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是与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对于由一些不可控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某种违规行为,教师应持宽容的态度。

4.2.2创设合理的课堂社会心理环境

4.2.2.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课堂中主要的影响着课堂发展与生长的人际关系,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课堂中行为的交互作用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师生关系的发展方向。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时,教师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确立学生在课堂管理中的地位,就当前的课堂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以及将学生作为课堂管理的主体,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决定着课堂管理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体,对学生的所有方面特别是情感方面给予相当的重视,因此,在课堂管理上,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的个性,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体验成功与愉快;第二,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采取什么样的领导方式,一方面与教师的个性、所受的教育以及所持教育理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生的具体状况、班级的发展阶段有关。第三,教师应注意移情性理解,所谓移情性理解是在情绪、情感和理智上都处于他人的地位来考虑问题,变换角色来处理问题。

4.2.2.2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所谓课堂气氛主要是师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它是在课堂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一旦形成某种课堂气氛,就会形成一种社会压力,从而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和课堂管理的效果。关于良好的课堂气氛,有人将其特征概括为恬静与活跃的统一、热情与凝重的统一、轻松与严谨的统一等。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很多,既有人的因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也有物的因素(如教室环境),还有心理因素(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关于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有研究者认为可以归结为教师的威信、教师的情感、教学的“情”与“趣”、知识的难度、人际关系状况、学生领袖的作用和课堂环境的变化。多数研究者都是从心理因素方面对课堂气氛的影响进行论述的,并提出了如学生的智能水平、知识基础、气质类型、性格、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对课堂气氛有重要影响。对于课堂气氛的调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重视情景因素,努力实现课堂管理的人本化。第二,树立正确的教师的课堂行为理念。第三,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管理。第四,课堂气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4.3有效课堂纪律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控能力

课堂纪律是课堂中师生的行为准则与秩序。它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和结果。对于稳定学生的情绪和加强行为的自我控制,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其形成需要有必要的教师指导与控制以及同伴集体、准则、舆论的约束。而学生自控能力的加强以及学习任务的安排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则为其形成的最佳途径。纪律总是与某一时期的主流文化联系在一起,受主流文化的约束。课堂纪律作为维持与促进课堂行为的一种规章或规范,它强调通过教师采用一系列手段将学生的行为集中于课堂教学的任务上,使学生能在注意、意志等方面都与教师的教学任务相一致,并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将课堂纪律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我们在课堂纪律管理中要运用鼓励性引导,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控力与自觉性,主张从内部施加准则和控制,这样纪律是一种内在纪律,即自律,它侧重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课堂纪律的制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纪律的制定。其次,课堂纪律所确立的规范应明确地向学生说明,使学生了解纪律适用的条件和背景。再次,课堂纪律应少儿而精,所确定的课堂纪律应尽量是最基本的、最适宜的,一般应控制在10以内。最后,课堂纪律的内容表述应以正向引导为主。

4.4丰富有利于课堂交往的合作学习

现代课堂倡导师生平等与合作,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将单向的师生交流变成双向的师生互动,把阻隔的学生沟通变成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把知识的被动接受过程变成主动的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接受的信息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学生能力发展才得以实现。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活动中,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要求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分享经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的主要作用在于:第一,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第二,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第三,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与他人的沟通,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得到提高。第四,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指在课堂中,学生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自主获取知识、技能,构建知识体系以及价值规范体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季婷婷.(2011).基于学生需要的课堂管理.华东师范大学.

2.钟颖.(2008).学生发展视野下的高职课堂管理探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3),82-84.

3.郝瑞峰.(2012).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中小学课堂管理研究.河南师范大学.

4.黎晓莉.(2004).课堂管理应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华中师范大学.

课堂纪律的概念篇4

一、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纪律的定位和现状

在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双向评价体系、多形式的教学手段与模式运用表明,传统概念中的美术课堂纪律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呈现出颠覆性的变化。当课堂纪律不再以“洗耳恭听”的灌输式教学要求为标准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小学生幼稚的天性以及个性人格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限于不同环境及对课堂纪律的不同理解,对小学美术课堂纪律“活”与“乱”的适度拿捏尚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直以来,严格的课堂纪律被认为是教学效果的前提,但不能以牺牲小学生童真的心灵和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为前提,尤其美术教育,他们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形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养成共同分享快乐与成功的集体意识,培养良好的个性人格。鉴于此,对课堂纪律就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操作的主动性。

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与活动方式的设计是课堂纪律的保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下如何做到“活”而不“乱”是对美术教师对课堂纪律管理和“过程教学”的根本考验。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方式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制定要因对象而定。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势,充分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将内容转化为学生生活、环境贴近的现象或文化,增强学生对内容的亲近感,由兴趣而关注。在内容活动方式的设计上,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尽力把他们的注意力与行为统一到教学活动中来,强化纪律保证作用。在丰富的观察感受、情感体验、想象创造等一系列具体活动中,达到活动方式与教学目标的有效统一,提高美术课堂学习质量和效果。

三、师生互动与“问题”设置是解决纪律偏离主题的手段

师生互动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最好手段。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提要求、问问题、谈观点、解质疑,使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既拓宽了知识面,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环节中的问题设置,对学生而言不仅只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及关键所在,而且是集中学生围绕主题活动的纽带,更是纠正学生基于活动偏离教学主题的有效方法。巧设疑问让学生跟着教学设计思路活动;在问题纠结中思考,让学习活动在师生的良好互动中有序地进行。

课堂纪律的概念篇5

【关键词】课堂管理概念及特点原则方法

Simplediscussionontheclassmanagementinthenewcoursereform

wangpeng

【abstract】tomaketheclassteachingactualizedsuccessfullyandgetabestbenefit,itisverynecessarytoputthecorrectclassmanagementinpractice.inthisarticle,theauthorhasmadeadetailedexplanationonthatfromtheconceptandcharacter,theprincipleandthemethodoftheclassmanagement.

【Keywords】ClassmanagementConceptandcharacterprinciplemethod

在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大胆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了好多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而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忽视了课堂管理。要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取得最佳效益,必须实施正确的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的概念及特点。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传统观念认为,课堂管理就是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实际上,课堂管理和加强纪律的意义并不等同,课堂管理比加强纪律的意义更广泛一些。课堂管理是指教师管理学生课堂学习的行为和活动,而纪律则是指学生行为适当的标准,这些标准蕴含在课堂活动中,表现为指向性的任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主渠道,是教与学双边活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场所。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优化,主要在教学管理。有效的管理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效发挥、相得益彰的催化剂。

“教师在课堂中的运作方式及相伴而生的行为表现,无疑是课堂充满活力的核心因素,也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直接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管理的目的也是为学生乐于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人们在批评新课改前的教学计划、教材和培养方式的局限性和弊端的时候,往往说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教育者只是强调把人类的知识、经验、道德规范传递给下一代,其目的就是让下一代人像老一代人那样去思考、生活和工作,为这样的目的服务的课堂教学管理只能是“服从”于墨守成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上的这种惰性,它的目标是受教育者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新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强烈的民主性。

2.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根据农村学校的现状,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我们可提出以下管理原则:①热爱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后进生”,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指导,不急不躁,亲切融洽,形成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②宽严有度。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随时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调控,使课堂教学规范化。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基础,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要遥控好学生的活动,用严格的制度和要求、宽松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③管理育人。“进行道理管理不应是空洞的说教,而应是一盏灯,一盏浸透着爱、熔铸着知识,燃烧着希望的灯。”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提倡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④表率带动。管理中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坚持以理服人,以积极的正面道理和事实、激励的语言以及模范的行为教育学生。⑤环境育人。教学管理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课外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和宽松的活动环境,及时和家长联系交流,使家庭成为学生学习的温馨乐园,充分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3.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3.1措施管理。①冷处理,上课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有些学生上课打瞌睡或做小动作,该怎么办?千万不可生气,更不能大发雷霆,要采取温和的办法予以提醒,对没有影响别的同学学习的可以不予理睬,课后再去了解情况,辅导他补上所学内容,无形中给予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②行为矫正。课堂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纪律要求,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持。在实施中,以激励表扬为主,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切忌体罚、讽刺等手段,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感受中得到自我教育。③自我管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逐步形成时,教师要把管理转化为学生自我管理,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抓住新教材联系生活紧密的特点,去引导学生增强自控和自制力。④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能增强听课时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还有利于课后复习和完成课后作业。

课堂纪律的概念篇6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1、我教学对象是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学生。单纯讲解抽象概念、原理,必然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困惑不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典故、诗词、历史的现实的国情,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等典型事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借助形象生动活泼的事例,使他们加深理解记忆。例如,讲“自由和纪律”的关系时,可用《脱线的风筝》这个寓言:“风筝迎风自由飞翔,可它还不满足。它想要是没有线的束缚,我不是可以飞得更高、更远。于是它老想摆脱线的束缚:‘准能帮助我获得自由啊!’大风自告奋勇他说:‘我来!’于是它施起看家的本领刮起大风。蓦地,天昏地暗。‘咔嚓’一声线断了。风筝正得意忘形,可是没想到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便摔落在地上,落得个千疮百孔的下常”这个寓言说明风筝离不开线,受到线的约束,但线是保证风筝自由顺利飞翔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们既互相制约又互相联系。

2、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就像风筝与线的关系一样,自由受纪律制约,纪律又是获得自由的可靠保证。接着针对一些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的情况指出:《中小学生课堂常规》是约束学生行为的,但它又保证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由。倘若片面强调自由而不遵守课堂常规,那么学生就没有上课的自由了。所以,我们越是严格遵守课堂常规,便越能享受学习的自由。接着让学生们考虑一下工人、农民、教师、医生……是不是可以有不受约束的自由,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任何约束都没有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我们要自觉守纪,享受自由。

3、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使“讲堂”变为“学堂”,将:“单向”变为“多向”。“读、议、讲、练、用”教学法便是锻炼学生能力的好方法。

(1)读。读是基础的一环。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指由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学任务提出适量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编写自学提纲,整理知识内容,写知识结构图表等。这为学生“议”打下基矗“议”--是关键的一环,便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议就是要求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克服胆小怕事、不敢和不善于发言的缺点,使学生学会说理,能言善辩,这对活跃思想,开阔思路,搞好各科学习和今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都有很大作用。

(2)讲。讲是主导的一环。这里要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一言堂作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攫取知识的场所。在读书、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准确而公开地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

(3)练。练是消化巩固的一环。指下课前五分钟有侧重地练:一练重点问题,二练容易出错问题,三练容易忽视问题。练习题设置要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满足感和学习兴趣。

课堂纪律的概念篇7

一、新课程与课堂管理的概念

1.新课程

新课程最大的创新点和转变就是转变应试教育,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观念贯穿了中学的课程改革方案,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把以往狭窄的精英主义教育课堂定位变得更加宽泛。以前的课程为了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不贴合学生的实际,与时代脱钩,而新课程则完全以学生的实际为准绳,精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人生发展必备的内容,基础性强,时代色彩浓厚。新课程还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可以发掘自己潜能的课程,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2.课堂管理

课堂的概念与实体的教室是不同的,而管理与控制又不相同。课堂管理的概念也就不同于教室管理或者课堂控制。课堂管理是指教师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运作方式及相伴而生的所有行为。出色的课堂管理意味着教师使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并能在不良行为发生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而且课堂总是持续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二、中小学教师在课堂管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1.课堂背景要求静态化,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中小学课堂上,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可能是“安静一点”,因此“安静”就成了老师希望的课堂秩序。在这种课堂秩序下,学生就像一个待加工的材料,大脑就像一个储存知识的硬盘,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往这张硬盘中输入数据。正因为如此,很多中小学老师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绝对安静、秩序井然”的课堂秩序应成为理想的课堂背景。如,杭州某学校教师竟然与学生约定:“上课多讲话,嘴上贴胶布”。班主任在上课时向学生提出:每个学生准备一块胶布,如果想说话,就自觉用胶布把自己的嘴粘住。“只听老师说,学生不能说“”即使老师错,也不能公开说”的课堂环境,使得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严重被剥夺,也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严重削弱,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学生依附着老师,安于现状,学习被动消极,让他们失去了独立性。

2.课堂中学生活动要求整齐统一化,忽视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压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在课堂管理中,“整齐划一”成为老师要求学生的重要规则。师生在课堂上一问一答的互动,学生们也往往是异口同声地回答:“会”。似乎老师的课堂管理有效性是用整齐划一来体现的。然后,这种“求同伐异”的课堂管理突出的弊端就是忽视个性的独特性,压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让学生的好奇心丧失、想象力匮乏、创造性泯灭。在课堂活动中,每个学生的人格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个性最显著的特性就是独特性,我们说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人们打破常规,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由于整齐划一的课堂管理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独特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将失去它生存立足的土壤,降低了受教育者在未来社会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3.课堂纪律管理中大量运用训斥和惩罚

目前,课堂纪律成为了教师权威的载体。维护课堂纪律成为老师控制学生的法宝。教室里绝对不能存在违背老师意愿的行为,当发生这种行为时,教师大多采取命令、训斥、惩罚等消极方式来予以纠正,其结果可能是,学生虽然很快就顺从了,但是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形成不良个性而且无法及时自我克服。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完善课堂管理的对策

1.课堂管理的目标要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精神,发挥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在课堂教学中,促进着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可以让其他同学复述一下回答问题同学的答案,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能不予评价,而要肯定其合理的地方,加以鼓励,指出不足之处,以使学生以后改正。

2.制定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管理中的教师行为规范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具有主体性,而教师具有主导作用,课堂管理中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对学生主体性发挥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课堂用语,不要多讲跟课堂内容无关的话,这样不仅影响学生静心思考,也干扰了学生的思维,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课堂纪律的概念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阅读能力考试形式作业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5(a)-0144-01

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学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思想方法的培养、轻视学科的发展历史、轻视知识形成与演变过程、轻视整体素质的提高、轻视潜在能力的开发等问题,再加上基础物理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学生有时在物理学习中容易忽视对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的理解。有鉴于此,我们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包括改革传统的上课模式、考试形式及作业形式等,引导学生探求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物理内涵,在基础物理教学中培养物理洞察力,逐步使学生养成物理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

1改革课堂教学

传统的填充式的上课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转换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教师角色转换为组织者、启发指导者、协助合作者。促使教师、学生更新教学观念,更好的实现高素质、创新性优秀人才的培养。

采取指导启发式、内容提纲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在课堂内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例如,有关质点力学中的动量定理的推导: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用数学语言归纳和消化理解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物理思维能力。又例如,质心概念、转动惯量概念的引入,只有引导学生在课堂通过推导有关公式、自然而然地引出质心概念,转动惯量概念,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两个概念的物理内涵,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而不是中学简单的背概念、套公式。

课堂教学部分采取目标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需要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不断地自己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然能卓有成效的学习。

2培养学生的物理阅读能力和物理表达能力

物理语言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特殊语言,不同于日常用语。在物理学的学习中必须充分理解和运用物理语言解决物理问题。物理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象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形式。三种语言形式互为补充,相互转化,更准确地描述物理世界。文字语言具有十分严谨的科学性,准确地描述物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条件、对象及结论,是说明物理现象、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呈现物理问题的常用形式;符号语言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语言形式,是用符号、数学式的推算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物理问题的演算;用几何图象来表示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的图象语言,在表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方面比其他两种语言更形象直观,更简单明了。在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文字语言、图象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培养及训练学生物理阅读能力与物理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3改革传统中期闭卷考试形式,突出科学素养的培养

改革传统中期考试的闭卷形式,其目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解决方面,改变学生原先的用眼睛看书,背概念,套公式,缺少思考和归纳的状况。我们先后采取了堂内开卷中期考试和堂外开卷讨论式中期考试。堂内开卷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我们没有给学生限定考试时间。时间上的延长,消除了学生做题的不假思索以及因考试紧张而可能忘记已学知识的状况,并且减少了学生考试前的死记硬背。另外考试可以在堂内参考自带书籍,学生一般不轻易放过任何一道题,整个考试过程变成学生归纳、总结、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过程,培养了学生在科学研究上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素养。堂外讨论式中期考试形式以小组为单元,堂外一周时间对考试题目进行小组讨论,给出小组讨论报告,最后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规定题目。堂外开卷、讨论式中期考试使学生有机会借鉴他人之优点,并且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学会沟通,学会合作。

4改革传统作业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物理学史是人类文化宝贵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每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观念的确立都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飞跃,只有冲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才能得以问世。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的渗透物理学史,使学生逐渐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氛围,并且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哲学与自然辩证法。

实践证明:我们的基础物理教学改革是成功的。学生在相互讨论,相互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为后继物理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有关中期堂外讨论考试的问卷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考试减轻了考试压力。通过同组或和其他小组同学的讨论研究,不仅加深了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发现了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或理解不够透彻的地方,也从其他同学那学到了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思路,既活跃了思维,又增强了科学素养,培养了团队精神。我们的教学改革在培养创造性,高素质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获得了学校第八届教学成果奖。所实施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平.物理课堂教学忠的低效现象透视[J].中学物理教与学.2008(2).17-19.

课堂纪律的概念篇9

关键词:探究;教学质量;教学方式;培养兴趣

我是一名农牧区小学特岗教师,今年担任的是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说句实在话,刚开始教一年级的课,真的不太适应。大家知道农牧地区一年级的孩子与其他学生相比,有很多的不同。所以,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显得格外痛苦,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如何提高一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

语言儿童化。教师的语言具有亲和力更能吸引孩子们听课的兴趣,教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使语言儿童化,比如,称一年级的学生为“小朋友”“孩子们”……这样他们会觉得很舒服。当他们回答完问题时,鼓励说:“你真棒!”“你太厉害了!”……这样他们更有学习积极性。

语言规范化。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严密性,每个概念都有确切的含义和条件。对于农牧区的哈萨克族小朋友来说,很难理解教学语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教学语言务必要清楚、规范、准确、严密、完整,避免导致小学生错误地掌握概念,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精练化。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较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是学生的模仿对象,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简明、精练,少说废话,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内容。

二、加强数学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我认为一年级要多结合实例教学,让学生们知道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无处不在。如,有一次在给学生讲“位置”这一概念时,有一道公交站牌的题目,很多学生不理解,因为农牧区的设施条件有限,学生根本不知道公交车站牌是什么概念。于是我就以我们学校附近的几个单位按一定距离设置成公交牌的形式。这样,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三、加强数学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由于缺乏自我约束力,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还要花很多精力来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而且,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与学生们达成约定,比如,课堂上有疑问,可以举手发言,对其他学生有意见,可在课后向教师反映。这样既保证了教学效果,也规范了学生的言行。

四、加强数学教师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他们学习效率的高低,更关系着个人的终生发展,抓好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如同教会他们正确运用手中的筷子获取美味的菜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看似一句老生常谈的大白话,做起来其实并不简单。尤其是养成性教育,比如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坐姿习惯等,然而,当这些习惯性常规在课堂上反复提醒时,学生听后反而无动于衷。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创新方法,使学生更易接受。

五、加强数学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动手操作。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经常组织学生利用学具拼一拼、摆一摆、比一比,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

游戏活动。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学生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如,在教学“认识钟面”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一天中是怎样安排时间的,然后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你起床的时间的?这样学生就会回答出自己看见钟面上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7”,就知道是7点起的床啦。这样一来,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就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了,从而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采用多媒体教学。近年来,我们牧业学校也配置了多媒体教室,这样就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到许多内容,比如,平时孩子们对高楼大厦没有概念,现在运用多媒体可直接给孩子们展示楼房的构造,从而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

课堂纪律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担着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塑造人的功能,堪称“心灵的医生、思想的挚友”,在所有公安工作中居于重要地位。公安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业,警察是特殊的群体,公安院校是培养这一特殊群体的主要阵地,目前,在国内外发展新形势下,思想、价值和利益格局多元化,如何保障警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公安院校承担着培养未来警察的职责,在公安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尤为深远。《毛概》是公安院校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开设的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课程开设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其功能发挥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使之符合公安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一、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有学者针对当前我国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某一警官职业学院四百名公安类学生为调查对象,做了一次设计人生、道德、警察、政治观等内容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少数公安院校学生政治理论素质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个别学生政治意识淡薄。公安院校要对学生有明确的政治理想、政治理论与意识水平均有较高的要求。但是,有少数警校学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学习没有丝毫兴趣,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相关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一)入警动机较复杂,警察职业观较模糊

现阶段公安院校学生入学动机复杂多样,有的学生报考原因是良好的就业保障,有学生因为家庭动员报考,有的学生的报考动机是较高的社会地位,当然也不乏因为热爱警察职业才报考的学生。

在对警察职业的看法方面,有的学生仅仅认为警察只是一种职业,有的学生对警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认知不太清楚,甚至有学生不喜欢警察职业。很多学生缺乏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学业压力小,求知欲不强

警校学生的所学知识结构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暂且不论理论学习问题,

对于警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很多学生也掌握不扎实,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很少有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对专业知识加以巩固和复习。对学习成绩只求中等或者及格,很多学生很少或者根本不去图书馆。

(三)纪律松懈,违纪时有发生

公安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其职业性质类似于军人,都承担着保卫国家与人民安全的职责,在人民有需要的时候,警察需要挺身而出,对一名合格的警察来说,除了具有过强的业务素质之外,还需要高于常人的自律性,纪律是警察的灵魂,如果没有过严的纪律,就不能承担起警察的职责。然而,作为警察职业的后备军,在调查中发现公安院校学生有纪律涣散的现象。抽烟、喝酒、不假外出、打架斗殴等,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公安院校的形象,影响了学校的风气,而且与学生警务化的管理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

(四)责任感与使命感缺失

在目前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保障公安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警察职业承担着保障国家、社会、人民安全的重任,责任感与使命感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爱祖国、爱人民的的一腔热血,就不能再将来的或平凡或伟大的岗位上承担起上述职责。然而在普遍调查中发现,很多警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欠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公安院校进行毛概课程改革实践探究。

二、《毛概》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公安院校中,《毛概》课程是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通过课程的开设,可以提升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会反过来促进《毛概》课程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毛概》课程是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警校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警校学生的政治与思想道德修养,这是警校学生自我提升的需要,也是国家与社会对警察队伍后备军的要求。《毛概》課能帮助警校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忠诚、服务、奉献的启示,正确掌握《毛概》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二)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促进《毛概》课程开设水平

我国目前公安院校开设《毛概》课程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课程内容提不起兴趣,从本质上来讲,这是公安院校学生政治思想素养不高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提高公安院校《毛概》课程的教学效果,就要提高学生的整治思想素质。公安院校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其特殊性不只体现于其高度的专业性,而且体现于思想政治素养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因此,公安院校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毛概》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提高,让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关系。

三、我国公安院校《毛概》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安院校虽然在《毛概》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依旧不能满足我国公安院校发展对毛概课程提出的要求,不能满足培养一支对国家忠贞、不辱使命的精干警察队伍的要求,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表现:

(一)课程考评内容和标准雷同。

目前毛概课程考评内容与标准等无法真实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符合警察院校人才培养规律,很多警校学生存在入警动机较复杂、警察观较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考评不合理的具体体现。

(二)课堂教学效果不够深入

作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关键课程,《毛概》无所争议地应当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由课程内容决定,课堂也应当由教师向更广阔的范围延伸。学生应当积极组织学生聆听优秀警察的工作业务经验与先进典型事迹。多组织学生参加义务活动深入社区增强学生的群众观与服务观,多去烈士陵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三)课程考查形式同一

我国目前公安院校《毛概》课程考查形式呈现出很强的同一性,考查形式忽视了公安院校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警校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超高政治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特点不同,在在思想政治教育考试中必须具有针对性,考试内容和方式过于统一,会进一步激化公安院校学生对思政类课程的反感情绪,迟到、逃课、不认真听讲等现象频发。

(四)重知识,轻能力

我国目前公安院校《毛概》课程评价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二者基本构成,一般公安院校该课程的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过小,不能有效考查警校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有悖于素质教育和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对公安院校学生来说,学习依然是被动和无趣的。

四、在公安院校进行“概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加大公安院校学生价值观念以及纪律性的考评比重

《毛概》课在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旨在帮助警校学生树立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爱岗敬业的警察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毛泽东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在警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公安院校《毛概》课程应当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学生的警务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查,避免偏废其一。

(二)从实际出发、因材施考,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

鉴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因此《毛概》课程考试内容也不应当参照其他院校,内容不加以区分的考试不能有效地考查警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考试内容应当结合具体在出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与突发状况进行内容编写,可以就警务实际工作当中的具体技术型、操作性的问题进行考查,也可以就某一与警务有关的现象与问题考查学生的看法。这样的考试内容不仅贴合警校专业特点,而且考查较为综合、全面,不仅能够监测出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状况,也能够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深度。

(三)运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形式

《毛概》课程中中的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其才有生命力,课程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增加师生的互动性,具体方法例如就某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也可以以辩论会、演讲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另外,针对目前公安院校学生对《毛概》课程兴趣不高的情况,在课堂中引入网络媒体资源特别必要,例如,可以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时事新闻,对学生进行优秀警察的先进事迹学习,放映电影优秀警察题材的主旋律影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光影中加强其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运用慕课平台中各大名师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五、结语

公安院校大学生是人民警察的后备军,也是党的忠诚卫士的新生力量,更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服务并服从于这个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坚强意志、砥砺高尚品行,在理论学习中不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切身感受时展脉搏。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利用《毛概》课程改革的契机,将课程改革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培养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过硬的警务人才。

作者:杨莉

参考文献: 

[1]卢文忠.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法制博览,2015,08:289+288. 

[2]卢文忠.论公安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目标与原则[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205-206. 

[3]姜慧丽,刘军.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分析[J].世纪桥,2015,07:40-41. 

[4]孙明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公安教育,2015,05:2-8. 

[5]茅键.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D].贵州大学,2012. 

[6]贺恒.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