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十篇科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十篇

科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3:41

科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复杂介质;仪器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7;G48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6.02.041

现代化的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素质和科学探索思维的摇篮。作为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教学实验研究平台,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正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磨合和信息时展的检验。目前国内的一些高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香港理工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在某些方面可以为国内院校实验室所借鉴。

1高校实验室的先进管理探究

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香港高校将英式和中式管理理念相结合,建立独具特色的管理责任文化,为国内传统实验室管理开拓了思路。坚持以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科研服务和效率规范的管理理念,制定每学期学生实验室的实习课时,其他时间对校内所有学生开放,全方位地为科研和学生教育服务,致力于打造国际普遍认可的、规范科学的学科前沿创新基地。制定了仪器设备使用、实验员岗位职责、校内外共享使用、安全规定等实验室管理制度和条例,专门的校级监管,确保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实验室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所有仪器设备有专门的工作区域。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及监管制度,保证专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与管理制度相匹配。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实验室,采取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在设备维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根据学校规划制定的科研与教育目标,与校级其他部门在同一系统的不同分支下自主运行。该实验室管理细则根据其具体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内容而定,在保证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该实验室作为力学、机械、航空航天等交叉学科的共享平台,在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下,展现出科技感强、利用率高和实用性好的实验综合环境,为培养动手能力强、思维敏锐和勇于创新的科研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实践举措

武汉大学复杂介质多尺度力学研究中心实验室从2013年6月成立至今,积极吸取香港地区和国内优秀高校实验室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自身实际情况,在切实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方面开展了一些创新性的举措。

2.1规范管理制度并建立有效监管

在复杂介质多尺度力学研究中心的架构下,材料多场耦合力学实验室共有四台大型仪器设备,配备一名专职实验员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具体管理工作依照实验室制定的条例和制度开展,研究中心负责监管。实验室在建设初期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如《实验设备使用制度》《实验室管理员职责》《学生使用守则》《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共享办法》《安全卫生制度》等。在传统的行政院校管理制度纲领下,实验室借鉴并采取“统筹规划、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统筹规划”是指实验室实行公共资金、公共平台的统一管理和使用;“相对独立”是指实验室可在校级管理制度下,自主发展实验基地,扩充、更新、改造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实验室根据现有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从学科建设、结构层次、服务对象等方面,进行制度的优化整合,鼓励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参与实验室教学和研究工作,充分调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逐步建立特色鲜明的管理制度。在制度监管方面,实验室由中心负责人、团队成员、实验管理员共同组成自监系统。中心负责人统筹协调科研方向和实验建设,在学术上对各团队成员负责,将责任落实到团队每个教师身上,实行共同分级负责制。运用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团队内部监管数据共享系统,对管理过程实时查看,实现管理工作的数据化。这种制度的改变避免了管理滞后、管理工作信息不畅等缺点,保证了监管工作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确保了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1-2]。

2.2实验室与现代化信息结合的创新模式实践

武汉大学大力支持力学学科的发展,并投入科研经费1000万元,利用国际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创新实验平台,旨在为宏观—微观多场耦合多尺度力学科研与教育实验服务。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的参数指标、运行工况、运行时间、部件情况等均录入专业实验管理的信息系统,可随时查看所有的资料。为保障设备时刻处于人员监管状态,实验室内仪器设备与管理员工作区与公共实验区实行透明隔断处理。对于实验室安全和卫生系统,实验室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安全防护系统从室内外监控、火灾警报分段控制、室内隐患防护、红外分布防盗到门口指纹识别等采用新型联体式管理,确保安全工作有证可查、即时有效。卫生系统方面,所有仪器设备的卫生和保养状况按制度严格执行。所有安全、卫生工作都被录入系统,团队成员和负责人可随时查看每一处区域的安全保卫及卫生状况,并根据情况同步管理调整。设备使用方面,按照“实验预约—设备预设—运行监控—结果处理”的使用流程进行管理。整个实验资源均对校内外开放共享,仪器设备全部纳入实验室管理系统设备使用分支,与武汉大学设备共享信息数据平整衔接。从实验预约开始到实验完成阶段,均由系统分配指令,实验人员需按照相应步骤规范完成,每一步系统都会自动记录,不仅确保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而且简化了实验人员的事务性工作。通过以上举措,实验室已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实用人才培养基地[3-4]。

3结束语

武汉大学复杂介质多尺度力学实验室,积极探索、借鉴和参考国内部分高校的先进管理理念、模式和经验,建立和规范了新型先进实验管理制度,利用系统化、实效化的监管手段,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整合实验资源,将实验室管理系统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效率,而且为力学、材料、机械等交叉学科搭建起了先进的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梁美娜.香港高校实验室的服务式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188-190.

[2]陆小珊,田岚,.高校实验室现代化管理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4):7.

[3]侯亚彬,宫德龙,丁颖.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1(1):150-151.

科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管理

实验室是士官学员校内的实践基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课堂,是培训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整体发展。

1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在士官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实验室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础搞不好,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素质士官人才;其次,它是士官院校学科建设和教学过程正常运行的保障,实验室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教学环节,是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士官学员动手操作能力的关键场所,对士官院校的人才培养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第三,它承担着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主体工作,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一所士官院校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同这所士官院校对人才培养及教育的认识水平是休戚相关的。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实验室的装备与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体现士官院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现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尽管士官院校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验室在实际运作中一些不适应当前形势与要求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严重制约着实验室的投资效益与士官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1实验室管理体制建设不完善

加强实验室建设,必须首先搞好体制建设,要在体制建设上下功夫。目前士官院校实验室一般是按专业教研室或按专业课程设置,往往是一门课程或一个专业就设置一个实验室,出现了在各系(部、大队、训练团)内同时设置同样类别的实验室的现象,使有限的资金投入造成重复性浪费,降低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一些常用设备仪器在相近的各实验室重复购置,造成实验经费紧缺,造成各实验室只能配备最基本的设备,不能提高实验装备的水平。同时仪器的分散使用和管理也不利于相近专业综合性实验的安排,无法更好地培养学员的实验能力,没有发挥其在教学与科研环节中的应有重要作用,造成了教学资源的相对浪费。

2.2实验室设备资金投入不足,实验技术条件落后

从多数实验室建设水平来看,由于士官院校多数实验室都以自建为主,建设的资金来源以院校每年的教学经费为主体,科研经费为补充。由于士官院校经费的紧缺,导致在经费预算上对实验室的关注程度不高,经费投入力度不大,从而导致实验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相对于新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已不能适应士官院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很多实验室面临着仪器设备被淘汰的局面。

2.3实验队伍不规范,能力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士官院校的实验教学中,一般由教研室任课教员组织实验课,实验室教学和管理人员不稳定,实验室人员实验技能不过硬,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少。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能力、结构,将成为制约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的瓶颈之一。

3对改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为了适应新军事变革对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的要求,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士官院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有效途径,使此项工作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促进士官院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发展。

3.1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实验室效能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士官院校应积极探索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改校、系、室三级管理体制为校、系两级管理体制。要按相邻或相近学科的特点合并和改造现有系、教研室的实验室,建立士官院校、系实验中心,使一些基础实验室或专业基础实验室成为全校学员公用的实验室。如专业相近的实验室成立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实验中心的建设和整合,避免仪器设备的闲置,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增强了教学实验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士官院校既可以集中财力、物力,按士官院校发展的需要对实验室进行重点投资,改善实验设备条件,又可以改进各个实验室的实验内容和服务,使实验室全面对学员和教员开放,更加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实验中心的成立对实验室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要配备业务能力较强的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做到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同时,士官院校更要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要求各实验中心制定一系列严格且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例如《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实验室财产物品损坏丢失赔偿制度》、《实验中心基本信息收集、整理、上报制度》等,用以规范实验室工作并认真贯彻实施,使制度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做到实验室管理井井有条。

3.2加大对实验室设备资金投入,改善实验技术条件

为适应现代化教学环境的需要,在实验室体制改革中,需要建立有效的投资机制,改分散投资为集中投资。也就是除用少部分资金维持基本的设备维修费,集中大量资金对高级精密仪器进行专项投资,切实改善实验技术条件。与此同时,士官院校应将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仪器设备的更新与使用纳入士官院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对实验室建设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投资的综合效益。在设备的购买上,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设备购置制度。要建立相应的仪器设备购置和监督机制,严格实施实验设备购买公开招标采购的方式,在节约士官院校经费的同时确保所购仪器设备的质量。士官院校应组织专家对贵重和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把关,写出专家审核意见。在专项投资中,建立从专家论证到最后的使用情况验收的程序化工作制度。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实验室应注意开源节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以保障实验室工作顺利进行和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3.3建立一支具备技术精良,良好科学管理素质的技术与管理队伍

科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3

摘要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优秀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基地。笔者总结归纳了目前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上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自身日常管理经验,就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方法与运行机制两方面进行探究。

1 目前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上存在的问题

(1)研究队伍相对薄弱,优秀科研人才缺乏。很多高校属于教学型高校,此类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需要从事科研,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研效率。而且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其科研人员待遇较低,科研条件差等种种因素的影响,缺乏对高层次科研人员的吸引力,因此出现了人才匮乏的不利局面,使得重点学科得不到充分体现。

(2)缺乏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和资源管理权。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大部分是由本校优势学科通过整合后申请立项而建立的,通常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实验室研究人员大多是兼职的,所以很难和研究型大学一样形成强大的科研团队,这给重点实验室人员管理和日常运行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同时, 财务一般由学校统一管理,这使得重点实验室在项目经费收入和支出等方面很难调配,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竞争和联合机制的实施。

(3)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实验室人员积极性不高。目前重点实验室管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缺乏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来鼓励研究人员,也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来增加实验室的凝聚力,使得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处于较松散和消极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科研效率和实验室科研成效。因此培养全体实验室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完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2 如何有效提高重点实验室管理水平

2.1 健全集体领导决策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

(1)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包括分管科研的高校主要领导、共建双方法人、科技部门领导和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主要职责为负责审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方针、发展战略、机构设置、经费使用等。(2)建设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管理考核工作。(3)设立综合办公室,配备重点实验室专职秘书。主要职责是处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维护、科研项目管理等事项。(4)实验室按照研究方向组成由责任教授、研究人员、研究生三个层次构成的团队。构建开放式公共实验平台,支撑各个方向团队的科学研究。

2.2 实验室精细化管理

(1)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财务管理等工作。重大决策按民主集中的原则,实行由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和各方向责任教授组成的主任会议制。(2)严格绩效考核。实验室实行目标管理,由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实验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考核组,听取实验室主任年度工作报告,根据实验室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考核和评估。(3)基础台账须建立健全。为了有效地促进实验室管理和运行,重点实验室应建立规章制度、仪器设备、工作简报、科技成果等各类台账,内容必须完整,记录要详细。

2.3 科技资源的共享和规范化管理

实行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并通过专业网站向社会开放及服务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开放运(下转第183页)(上接第162页)行工作台帐和统计报表制度。重点实验室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在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科技平台建设,科技人才的培养,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等多领域,与科研院所、地方企业全方位地展开产学研合作。实行资源共享、有偿服务、成果共享的运行管理体制。

3 如何科学构建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

3.1 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依据上级部门关于高科技产业发展技术纲要的文件精神,围绕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的重大共性科技问题和技术需求,构建科研平台,为该领域组建一支稳定、高效、创新的国内一流科研团队,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该领域提供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研发急需的新产品,为此类行业培养和储备科技人才和领域专家,将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行业特色明显、国内技术一流的技术创新基地、新产品研发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3.2 建立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实验室研究人员在聘期内工作突出者,除享受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以及必要的生活和办公条件外,其岗位津贴在学校各级岗位津贴标准基础上适度上浮,同时享受成果业绩奖励。实验室设立学术交流专项基金,用于资助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或到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中短期学术访问、进修。优先推荐实验室骨干进入国家、部省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此外,我们还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推行薪酬改革制度和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同时,实验室要切实做到尊重人才,信任、关心、爱护实验室成员,使他们产生归属感,激发其奉献精神和工作热情。

3.3 开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积极探索校企交叉共建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有效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为学校的专家学者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与沟通提供良好的平台,提高自身科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研究人员的技术水平。

4 结束语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学术交流的基地,保持重点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高校建设和地方乃至国家的科技进步。本文结合我校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情况,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认为完善良好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前提,团队建设及深度的技术交流是实现协同创新和合作共赢的关键,精细化管理是重点实验室有序规范发展抓手和保证。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Z].科技部,财政部,2008:8-29.

[2] 万伟平.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与管理现状研究[J].广东科技,2006(1):44-46.

科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53-02

实验室是科学检验和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培养科技人才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单位。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成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实验工作的质量。如何加强实验室的管理,科学的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和体质,提高实验质量,是实验管理人员需要探讨的课题。

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与制度建设,为实验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实验工作能否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管好、用好实验室的资料和器材,正确的管理是实验室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更是实验室开展工作的中心,是试验工发展与建设的前提和保证。管理实验室能力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单位的管理能力的高低,组织能力是否过硬,更是反映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观的整体表现。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分析一下我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体会。

1.科学管理,注重落实

有一套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对提高实验水平和工作效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训练一支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发掘每个工作人员的作用,做到资源共享。许多实验室实行三级管理,一是专业划分实验室,独立管理,独立开展工作,每个实验室的设备非常齐全,直接影响了使用率不高,仪器设备过度分散,试验和研究经费投入多,造成很大的浪费。如何建立一支高效的管理队伍,建立一种统一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整合各个实验室财力、物力,加大投资回报率,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用。

1.1优化整合多方资源。整合一些功能类似的实验室,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落实实验研究工作和科学研究,促进各领域之间的渗透和科研开发,落实实验室的资源共享模式,破除陈旧的观念,交流工作经验,发挥现有设备潜力用途,促进实验水平的提高。

1.2注重管理,提高管理。实验室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规范实验员职责明确,研究制定仪器设备保管使用制度、实验室规则、仪器损坏赔偿等制度、危险品管理、安全防护等制度,贯彻严格执行。实验室规则应挂在醒目的位置,其他分别挂于实验员办公室和准备室。实验室的管理就是对实验室的装备,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管、使用的管理,对实验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确保实验工作的进行。实验室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管理的方法也要随之不同,但是管理的措施却是相同的。

1.2.1针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际中的大部分仪器,尤其是专用仪器,使用的次数是有限的,主要是存放在保管室内。所以要要求实验员按照物资管理原则,做好建帐、摆放、保养、维修等各项管理工作。

1.2.2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实验仪器不管是存放或使用中,要重视安全防护,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预防其他事故的发生:触电、火灾、爆炸、中毒、烧伤、失窃等。实验员要有高度警惕,确实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1.2.3实验室的档案管理。实验室要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及结果详细的记录,完善实验室管理档案,为实验室向正规化管理创造条件。实验室管理档案:仪器设备进帐、技术资料和说明书、实验通知单、规章制度、各项管理工作记录、实验报表和工作总结等资料。

2.规范管理和运行机制。

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规则和依据,是实验工作进行的重要保证。要让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必须根据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全面的有效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实验室安全规则》、《实验室规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定期检查落实情况,以此来对实验室工作和实验人员评比、考核的依据。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第一是约束实验室的管理者以及使用者,也为实验工作开展打好基础。建立完整的实验室档案,有利于监督实验人员管理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实验室的实验器材正常使用,确保实验工作正常开展。

3.加强实验用品的管理,提高实验质量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对实验工作的开展和效益有直接的影响。仪器设备是实验室能否正常开展研究工作的的基础、注重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必须要对实验室仪器设备,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详细做好使用记录,严格要求使用者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要求管理人员强各对种仪器的日常保养,维修等管理工作,如有损坏及时维修,提高仪器使用性能。

4.加强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4.1实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实验仪器维护与保养,实验场所管理以及操作指导等工作。所以必须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管理水平。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以确保地完成实验任务,实验技术人员在进行实验前期,一定要理解实验内容以及准备工作的具体要求,把实验中的难点、疑点充分了解,并记录在册;确保实验顺利开展,熟练掌握业务技能,准备好后,做好预实验。注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积极参加业务培训。

4.2以高水平人员带低新人。以“高、中、初”三个层面的技术管理构架,充分发挥高级实验员在实验和科研中的作用,发挥他们的特长,采用重点帮扶,个别指导的方式带动实验技能比较低的实验员,加强对日常工作的初级以及中级实验员的检查、监督和指导,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圆满完成科研工作。

4.3重点培训。新购置或者比较精密、大型、贵重的仪器设备,或者新实验技术,必须有针对性的配备专职人员,重点培训实验员和维护人员,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管理。

5.转变观念,重视队伍建设

必须把实验室的实验工作落实到基层,作为提高实验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开看待。实验工作是提高试验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管理者应如何应用、发挥它本身特有的作用,真正做到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秤促建,相互结合,找准“建设”的目的。因此,必须要应转变观念,狠抓实验室队伍建设。总之,实验室管理工作繁重、复杂,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好实验管

理体制,能够为实验体系和实验研究的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此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大胆的创新,探索科学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孔祥民,郑超美.变分散为集中: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0,(3):68-71.

[2].建设学科实验大平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124-125.

[3]邱泽明.卫生职业院校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中国保健,2006,05.

科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101-03

investigationofControlmethodsofKeymanagingLinksofLaboratoriesandequipmentsofUniversities//JiangKaiqiu

abstractthe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levelofthelaboratoriesandlargescaleinstrumentsandequipmentsdirectlyreflecttheactualstrengthoftheuniversities.therefore,inspecificmanagement,theuniversitiesshouldfastenthepaceofthelaboratoryconstruction,elevatethemanagementlevelofequipments,bringlargescaleinstrumentsandequipmentsintofullplay,strengthentheinnovationoftheteamandscientificallyandintelligentlyusetheconstructivefundsofthelaboratoriesandequipmentsetc,controlthekeylinkse.g.construction,management,application,humanresourcesandfinanceofthelaboratoriesandequipments.

Keywordsequipments;largescaleinstrumentandequipment;management

author’saddresstheCollegeofextendededucationof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China510640

高校实验室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技创新的摇篮,是社会服务的窗口,是学校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重要保障[1]。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如何,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工作,涉及实验室与设备的建设和管理,对象包括人、财、物、任务、环境等方方面面,因此,控制好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的关键环节,提升关键环节的管理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实验室与图书馆、信息网络共同构成学校建设的三大支柱,其管理水平是反映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实验室建设要充分发挥综合效益,突出大开间、平台式、功能化的形式,才更有利于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教学。由浅入深设置实验课课程体系,进行基本技能、独立获取知识、创新意识等基础型实验教学,综合实验能力、科学思维、创新精神等提高型实验教学,以及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个性教育等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以基本技能为主线,引入现代技术方法,减少、改造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使实验内容多元化;开设自选性实验、开放实验,使实验内容个性化[2]。因此,要按照“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育要求,建立“基本技能――现代技术、综合应用――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加快基础型、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室的改造和完善,最终把实验室建成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心、科研中心和技术开发辐射中心。

高校相关业务部门要进行前期调研论证,做好实验室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学科布局上,学科层次类型不同,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功能设置和目标定位应有所不同。国家重点学科可按主干学科方向设置专业教学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室对重点实验室应具有基础支撑和功能补充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功能强大的实验室系统;省级重点学科可按本科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教学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室对省级重点学科应起到完善结构、促进提升的作用;一般学科可按专业类设置专业教学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室应基本满足相应专业主要实验教学内容需求,为相应专业提供较为宽泛的实验教学服务;还可依托某一学科设置若干个通用性专业教学实验室,一方面作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功能的提升和延伸,为相近学科提供专业性公共实验课程,另一方面作为不同学科在实验教学方面的连接点和过渡点,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培植边缘学科实验课程创造条件。设置分布上,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提出应以院(系、中心)为单位,要根据各自学科专业结构情况,统筹考虑学校相关专业的需求进行规划,学校根据具体情况统一调控布局。建设顺序上,采用先申报先受理,成熟一个批准一个、建设一个的办法,分步骤建设实施。

2规范管理,健全制度,全力提升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工作水平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对象复杂,手续繁琐,涉及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设备验收、建账、报废、调拨、论证等工作,因此,需要牢固树立“管理是服务,管理是科学,管理是专业,管理要创新”的理念,切实提高管理水平,以优质的服务质量去实现仪器设备的科学有效配置,优化实验室建设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这个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务。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管理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服务行为。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仪器设备购置网上竞价系统、设备货物采购招投标系统、贵重仪器设备网上运行管理系统、oa系统、免税进口设备管理系统、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等网上办公系统,加大推广应用的力度,不断以信息化、网络化带动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要推行网上办公、上门服务制度,做到定时定点上门服务、电话网络预约上门服务,科学合理地增设服务点,拓宽主动上门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要加强与校内外单位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建立首问负责制、工作时限制、联系院系制等方式,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干部职工业务能力,切实提高办事效率。要规范实验制度、规范实验流程、规范岗位职责、规范监督检查,既要达到实验管理目标,又要方便师生教学,真正把实验室建成高效、绿色和温馨的实验室。

3优化整合,搭建平台,强化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充分发挥综合使用效益

近年来,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高达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其中大型仪器设备几乎占到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的半壁江山。因此,强化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充分发挥综合使用效益,成为设备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要建立校级公共平台与院级学科平台相结合的大型仪器设备专管共用体制。通过组建材料、化学、生命科学、医学、信息科学等大型仪器设备的学科共享平台,将服务面广、通用性强的大型设备集中到分析测试中心、电镜中心等校级平台管理,强化公共平台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学校承担经费,实行有偿服务。将一些专用大型设备,依托相关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集中管理,成立院级学科共享平台,开放使用。加强信息化建设,出台相应措施,如开放共享的补助政策等,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程度。

二是要完善校外设备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参与教育部“十二五”“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高等学校仪器设备与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和科技部“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等国家和地区大型仪器共享系统建设,积极向国内外开放使用,为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三是要完善大型仪器设备投资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大型仪器设备中长期建设规划,加大“985工程”“211工程”项目仪器设备购置经费统筹的力度,对一些多学科共用的大型仪器设备由学校组织相关学科共同论证,购置后由校级大型设备公共平台集中管理,为多个学科服务,提升建设水平,避免重复建设。

四是要建立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加强对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功能开发和升级改造,充分挖掘大型仪器设备潜力。在大型仪器设备购买时就考虑到运行和维护的问题,预留适当经费用于设备耗材和维修等开支。

五是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综合使用效益评估,制订学校实验室大型设备使用评估指标体系。

4加强队伍创新,打破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工作的发展瓶颈

高素质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和加强设备科学管理的基本保障。当前需要重点打造好管理决策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实验室技术人员、设备管理人员等4支队伍。管理决策委员会主要由主管教学、科研和教学保障的学校领导,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实验室与设备使用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实验室与设备的建设和购买的决策工作。专家委员会主要由校内外相关学科的教授和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负责组织实验室建设、大型仪器的论证采购审查工作,发挥咨询、监管和仲裁职能。要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精干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负责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及维护管理工作。坚持“用人不养人、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实验技术人员引进、合作、兼职和考评体系,适当聘请研究生当助教带实验课,聘请本科毕业生管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实验和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益日渐提高。设备管理人员要在改进服务和提高效率上下工夫,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服务,树立服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师生和服务基层的意识。通过实验室主任制、进修、交流、培训、换岗轮岗、提升待遇等途径,多渠道提升实验室技术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充分调动积极性,真正做到人尽其用。

5加强调研论证,科学合理使用每一分实验室与设备建设经费

一要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建立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下实验室建设费用的配套改革制度。建议在“985工程”“211工程”中安排部分经费用于教学实验室建设,各学院获得的相关拨款、“985工程”和“211工程”中也要安排相应经费用于教学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学院在教学实验室投资中的主体作用。

二要组织科学而充分的购置前论证,开发使用网上竞价管理系统,真正做到省钱有招、用钱有效。仪器设备采购与管理工作极具政策性、敏感性和特殊性,为此,通常通过完善仪器设备申购管理制度、论证制度和招标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设备购置前、中、后各环节的管理,从体制和机制上把资产管理纳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特别是贵重仪器设备,建议采用“二次论证法”进行购置前论证[2]。首次论证为本学科的论证,就拟购设备的功能特点、使用范围、先进程度、在学科总体发展中的作用、仪器运行所需的各种配套资源、本单位或其他单位已有相同相近设备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调研。二次论证为跨学科的论证,由实验室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委员会把关,从全校的角度来统筹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源头上杜绝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或使用率不高的现象发生。要从防腐倡廉的高度出发,以规范学校内部管理为着眼点,推行使用网上竞价管理系统,实现高校零星采购的申报、审核、竞价、履约的全网络化管理,让网上采购成为高校设备采购廉政建设的防火墙。

三要公开透明,做到实验室与设备经费使用规范化、财务汇报正常化,真正让领导放心、用户满意、师生信服。

参考文献

[1]张艳.实验室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大平台[DB/oL]..

科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实验室档案;规范化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22-0026-02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科研基础和提高学生实践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而实验室档案管理则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档案,是正确全面地反映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改革发展历史的重要手段,是管理过程进一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具体要求,也是判断实现管理目标的主要依据[1-2]。因此,搞好实验室档案管理对学校建设、管理、教学、科研起到重要的作用。该文就实验室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和范畴进行系统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提出具体方法。

1实验室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1.1实验室实施管理、决策的依据

完善的实验室档案准确地反映了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教学等有关实验室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可以为实验室管理提供客观、科学的决策依据。

1.2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室愈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实验室的规模、数量、水平和层次也必须快速发展。实验室档案是反映实验室工作、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真实记录,对于实验室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3]。

1.3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

对实验项目、实验方法、手段、实验考试办法等进行分析研究,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和分析都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教学档案,都有助于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从而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4科研工作的基本保证

科研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科研离不开实验,实验为科研提供财、物、场所的保障。

1.5实验室仪器设备合理配置及科学管理的重要参考

实验室档案可以提供实验设备的功能、技术指标、用途、价格、质量、使用说明及仪器使用记录,可真实反映仪器的性能状况、使用效率、商家售后服务、实验科研对仪器的综合评价等,可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仪器设备选择、使用、维护、保养、开发及仪器的合理整合等提供参考资料。

1.6实验室及教学评估材料的有效积累

实验室档案的真实记录是对该实验室的客观、正确、全面地反映,所提供的可靠文字、图表和数据等,保证实验室评估的可靠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实验资料的长期保存。

1.7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实验室档案建立的过程,也是实验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实验教师通过对实验室档案进行比较、鉴别、研讨等方式,吸取经验和教训,促进了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其他教师从事实验提供学习的机会。

1.8考核实验室人员工作业绩的重要凭证

实验室档案记录着实验人员的基本材料,包括工作人员基本信息(职称、学历、简历、资格、科研论著、表彰获奖等)以及个人工作日志,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专、兼职实验教师及实验员的在职、流动、职务职称变动、业务考核、进修培训、奖惩情况,实验室主任任命文件等,这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德、勤、能、绩客观评价的主要依据。

2实验室档案管理的范畴

2.1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类

包括实验室的建立、整合、转型、搬迁的记录和文件,实验室平面分布、空间布置和实验室建设规划,以及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所承担的学科、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情况等文件。

2.2实验室管理类

一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档案。如实验室建立、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文件,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年度计划、年度工作总结,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实验室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二是实验室环境管理档案,如实验室平面图,水、电线路图,实验室使用面积,学生人均使用面积,实验室防火、防盗、防爆等安全检查措施和检查记录,三废处理措施和记录等。

2.2.1岗位职责。包括实验室主任、实验员、实验教师的岗位职责及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实习报告等。

2.2.2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包括大型、精密仪器管理制度,实验材料、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仪器设备赔偿管理制度,仪器调剂报废制度,仪器设备采购领导机构,购置计划、论证报告、维修和使用记录,仪器设备总值、明细表、配套率、更新率等资料。

2.2.3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领用、发放记录,药品招标采购情况记录,有毒有害、强腐蚀性物品保管制度。

2.2.4实验室环境与安全。包括实验室建筑环境,室内水、电安装布线情况,防火、防盗措施,三废处理措施及安全、卫生检查记录等。

2.3实验教学档案

一是实验教学文件及资料,如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实验指导书、有关教学管理和教学要求的各种文件。二是学生实验考核办法、实验考试成绩。

2.4实验室仪器设备档案

仪器设备档案包括仪器设备购置的领导机构及工作人员分工,申购报告及市场调研报告;申购报告的各级审批文件;仪器设备购置招标记录,供货合同或协议书,招、投标的中标文件;安装调试及验收阶段形成的文件材料;学校审计、监察结论;设备购置材料、使用说明书及维修卡、使用维修登记册、赔偿记录等。

2.5实验室资金投入档案

其主要包括实验用房、配套设备设施的投资情况;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及维修、改造投资情况;实验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等日常实验经费开支情况。

3实验室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主管领导重视不够

主管实验室的领导缺乏对实验室档案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因此,对建档工作支持不够。

3.2实验室工作人员建档意识较差

实验室工作人员建档意识淡薄,平时不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类,往往记录不全或者零乱,建档不规范,导致有价值的资料流失而不能及时服务于实验教学。

3.3档案建设制度不健全

实验室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无章可循,同时年终目标考核没有对实验档案评价的内容。

3.4实验室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未经过档案管理知识培训,不具备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不懂档案的归类、整理及收集,即使积累了一些实验资料,在查找、调阅、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困难。

3.5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当今信息化的发展使档案的载体形式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文档,还包括大量的电子文档,因此,必须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对档案进行网络化管理。建立实验室电子文件的归档制度及科学的管理系统,实施电子档案的网络检索,优化电子档案的利用服务。

3.6档案工作环境和设施缺乏

档案管理需要必要的硬件设施,这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高校实验室应设有专门的档案室,设立专门的防潮、防腐、防火、防盗设备。只有在档案管理用房、设备上配置完备,才能保证档案管理的安全、有序,真正做到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的正规化。

3.7实验室档案信息开放力度不够

缺乏科学系统的归类、归纳、研究和开发使用体系,采取封闭管理方式,查阅利用范围小,利用率过低。

4实验室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主管领导要充分认识实验室档案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实验室档案在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把实验室档案工作列入领导职责范围,加大领导对实验室档案工作的支持;将其列入高校档案工作和实验室工作计划;详细规定归档内容、归档时间、归档类型和统计、保管、使用制度等[4]。

4.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实验室档案具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特点。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如《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实验室档案管理人员职责》《实验设备采购制度》《实验物品领取制度》等。对实验室档案组织机构、职责权利、利用及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使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4.3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档案管理水平

实验技术队伍素质的高低是搞好实验室档案管理的关键,领导对技术人员要不断地进行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展各种形式的实验室档案管理研讨和开发工作,加强交流,提高认识,强化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

4.4改善档案管理的工作环境和设施

硬件设施是搞好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学校经费许可的前提下,要有计划地为实验室档案管理投入一定的资金,创造必需的设施保障。

4.5提高实验室档案管理手段

高科技的信息时代意味着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向科学管理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档案管理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5]。利用电子文件、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革档案管理已势在必行。因此,要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结构和规范的命名规则,逐步将手工操作的纸质文件分批向计算机操作的电子文件转化,并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网络扩大信息量和服务范围。

4.6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效率

开展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实验室档案信息资源,因此,档案是一种信息,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源。实验基本操作的图片、录像带,实验方法的研究,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功能的开发、扩展与整合等资料,都会为实验室管理和教学改革提供客观的依据,但不能将这项工作简单化,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利用效率,使其真正的为教学、科研服务[6]。

4.7加大实验室档案的开放力度

服务地方经济,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历来是高校的重要办学理念。因此,实验室档案在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也要充分加大与兄弟院校、生产厂家的合作与交流,为其他院校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5参考文献

[1]马斌强,袁超,李聪,等.高等农业院校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204-206.

科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实践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整个高校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是建设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保障实验室的安全,最为重要的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到位,管理到位是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所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多样性、特殊性、综合性、服务性决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要有一支人员稳定、技术过硬、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管理队伍,才能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一、高校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特点

高校实验室存在专业涉及面广、进出人员多、层次杂、流动性大、安全资金投入少、缺乏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等特点。尤其是理工科实验室,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化学试剂使用种类、大功率高温电器、高压容器(含气体钢瓶)、仪器设备及大型精密仪器多;第二,科研实验室以研究生为主,科研项目极为多样化,且涉及到跨学科,另外研究项目本身探索性强,科研研究过程不时改动调整,存在动态可变的危害风险;第三,实验人员更替频繁,成分复杂,学生流动性大,安全背景各异;第四,实验牵涉科研最前沿,且为探索性研究,可能存在未知的危害物质或操作;第五,高校强调学术自由与个人自主,缺乏清晰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架构;第六,高校的扩容、研究项目的拓展等因素导致实验场所分散,管理难度大;第七,师生中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严格管理是“没事找事,多此一举”;第八,高校人事聘任制度的改革,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编制大为缩减,一些工作认真、乐于奉献、经验丰富的人员无奈离开了实验岗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第九,晋职、晋级、考核等关注的是教学和科研的成果,没有将实验室安全列入其中;第十,安全意识淡薄、疏忽大意、违规操作,每年各种大小事故屡有发生。

2.管理体制不完善

(1)职责不明确。各院系、各部门的安全领导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于形式,实质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制度不落实。“规章制度”相对已是比较完善,但实施结果却差强人意,在执行过程中成为一纸空谈,被人为地大打折扣。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奖惩措施,有些“规章制度”只是挂在墙上或是放在抽屉里而已,以致执行力度无法保障,可行性、执行性及成效性微乎其微。

3.安全意识淡薄

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抱着只要不出事就行,其它的是“小题大做”或“没事找事”,对于隐患的检查整改有明显的抵触或不作为情绪,甚至有些大牌教授直言不讳地对检查人员说:“你去搞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言下之意就是不要来给我没事找事。对于安全知识教育培训,能躲就躲,寻找各种理由不参加。

二、高校实验室队伍的建设

纵观各类实验室事故,人为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据台湾慈济大学实验室安全卫生教育训练教材介绍,实验室安全事故中由于火灾引起的事故比例仅为2%,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比例却为98%,这说明人在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实验室众多工作的基础,脱离安全的实验室工作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多方面的支撑以及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小会常说,大会必讲,日日说,年年说,其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稍有疏忽,轻则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度,重则会威胁到实验人员的人身和生命财产安全。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暴露出一些薄弱的环节,针对安全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仅仅在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方面作出补充、修改和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在于要把制度和整改措施落实到位,但落实到位的关键又在于制度的可操作性及人员的执行力度。

由于科学研究的探索性,高校实验室尤其是化学类实验室潜在的高度危险性,及国家日益将环境、健康提上议事日程,这势必迫切需要学校构建一个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管理队伍体系。

1.组建校级领导团队

为强化校园安全管理的有序性,学校成立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副校长担任主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校区管委会和有关专家组成。根据工作需要,委员会可下设若干专业工作小组。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制定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方针和规划;确定实验室安全工作政策和原则,组织制定实验室安全工作规章制度、责任体系和应急预案;督查和协调解决实验室安全工作中的重要事项;研究提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的工作计划、建议和经费投入,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和专业工作小组落实相关工作。

2.部门或院系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以下简称“实验室处”)作为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按照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综治委的要求,在学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并检查落实做好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鉴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形势依然严峻,针对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直属单位或院系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管理,专门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各学院(系)、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安排落实各项实验室管理工作,除了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外,还应定期监督检查。

3.利用现有资源,组建实验室安全检查管理队伍

利用现有实验队伍,制订切实有效的工作岗位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明确了实验室主任和实验室公共管理岗位人员的职责,实验室主任掌控各实验室的宏观管理,各所室的实验室管理具体由实验室公共管理岗位人员由负责,并将其列入实验室公共管理岗位人员的年度考核工作。在院系层面的组织架构上,形成了院系主管领导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实验室秘书实验室主任安全联络员及安全检查管理小组各间实验室责任人,从上到下形成一系列的安全管理体系。

4.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管理的热情

研究生作为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学习,对实验室的了解程度和呆在实验室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都超过了教师。由于教师们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有很多研究生担当着协助教师管理实验室的重任。因此,充分调动起研究生参与管理的热情,行使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职责,是确保实验室安全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

5.实行负责制

根据“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采用分级负责制,实行“学校院系或直属单位研究所直接使用人”的三级责任体系,落实每位实验用房使用者是本房间的直接安全责任人。

三、健全的培训、考核、奖惩制度

实验室安全管理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还时有发生。这些事故反映出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缺陷,相关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完善。针对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教育培训、考核制度,切实推行奖惩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管理,有效减少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师生员工提高安全意识,这是责任所在,但长期以来,高校对师生员工的安全、环保、健康方面的教育培训非常薄弱,目前虽有所重视,可相对于一个学校安全理念的传播、安保文化的传承还仅仅是一个起步。也只有师生员工的意识提高了,在师生中形成了从身边做起,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的理念,把校园安全当作一种文化,学校才有可能向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证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长期以来,教职工只注重教改、论文、项目等成果的现象非常普遍,忽视甚至是轻视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和投入。安全意识的培养,首先是要增强教职工的安全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向教职工宣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高度安全意识的学生。

高校可把“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教育”设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由于不同学科的实验室有自己安全管理的特性、内容和要求,理工科院系可结合学科、专业的要求增设实验室安全专业必修课,且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学时数、学分等的调整来控制不同学科之间之间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差异,不搞一刀切。

2.健全考核体系,推行奖惩制度

在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队伍体系的同时,高校应把安保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干部、教职工、学生的年度考核内容,与教职工的岗位聘任、晋职晋级、干部任用、评优评奖挂钩,与学生的评优评奖、学位、毕业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

白做是谁都不愿意的,或者说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工作岗位谁都不会用心去做,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考核体系,很多人或很多时候就会去消极地应付。只要有一个健全的考核体系、合理的激励机制、切实推行奖惩制度,自然而然,师生员工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安保工作中来。

总之,实验室安全工作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紧密相连,与学校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每位师生员工应该共同合作,创造一个安全愉快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环境。管理的目的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坚强的后盾,所以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安全管理领导队伍,成立一个叫得应、靠得住的安全管理团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后备力量,才是高校安保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阮俊,金海萍,李五一,冯建跃.提高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参与积极性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72-174

[2]李五一主编.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浙江摄影出版社:9

[3]周黎,谷大丰,李五一.高校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75-178

[4]田今朝.研究生在生物学实验安全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8,(8):58-59

科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112-03

一、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设备重复购置,资源浪费严重

长时间以来,高校的实验教学都是依托于理论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验证手段。实验室往往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依托教研室建立。所以,实验教学和实验室人员皆由教研室管理。在这般背景之下,各专业的教研室通常会各自为政,以致于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严重缺乏全局观念,管理较为分散,导致一些实验设备的重复购置,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有的专业学生较少,大多数实验设备的使用率较低,实验室面积占有量较大,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在申报、购置实验设备的时候,各个专业都奋力争取学校有限的预算资金,以致于最后每个专业都没有无法得到充裕的资金来购置专业的实验设备。而有些专业由于教学急用,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购置一些较为便宜、质量欠佳的设备,不仅造成资金浪费,而且还极大降低了实验教学质量。另外,由于实验室管理的各自为政,导致了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实验设备的维修难度,也严重地阻碍了实验设备的共享。

2.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

由于受到政策方面某些缺陷的影响,严重地降低了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再加上高校内部软环境的不合理,实验技术人员的待遇往往比专职教师的待遇更低,没有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他们在评定职称、奖励、评优等方面的名额极为有限,从而导致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思想摇摆不定。虽然整体素质较高,但实验室人员仍然难以做到全心全意地为实验室技术工作服务。总的说来,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技术人员都较为缺乏相应的技术功底,没有切实地掌握基本操作以及维修技能,没有充分地了解实验设备的特点、规格、型号、使用方法等信息,进而难以对实验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另外,高校也没有重视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再培训工作,以致于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难以跟上时展的脚步,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严重滞后。

3.实验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都存在着设施较差、规模较小、装备质量较低、实验教学内容落后、课程实验重复等较多问题,以致于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学到的实验技能以及操作知识比较少,而且所学技能中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逐渐地被淘汰,这些都严重地脱离了实验教学真正的教学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逐步地提高各方面的教育经费预算,但是大多数高校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却没有和其他方面经费投入保持同等的增长幅度。再加上受到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高校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另外,即使一些高校增大了实验室管理经费的投入力度,但是随着学校大幅度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大,从而导致学生人均实验室资源没有获得显而易见的增加,严重者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没有进一步地建立健全实验室经费投入机制,没有制定长期合理的规划,以致于实验室难以进入良性循环。

4.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随着对实验室管理工作重视度的加强,高校也逐渐加快了对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进度。比如在实验室墙上粘贴重要的管理条例、制定实验安全操作规程,等等。但是,仍存在着大量不够完善的地方,例如:岗位职责没有进一步明确;实验室管理和使用严重脱节;责、权、利不够明确,等等。使用者不承担实验室设备的维修和保管责任,以致于一些教师和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对实验设备不加以爱护,出现损坏设备的现象,影响了实验设备的良性循环,威胁到教学活动以及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5.实验室管理方法滞后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设备完好率都比较低下,也没有落实好教学文件的保管工作,造成教学文件的缺失。尤其是低值易耗品的赔偿登记工作,往往都比较混乱,方法较为落后,还处于手写登记的阶段,没有跟上时展的脚步,没有充分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管理工作,比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以致于工作效率极低,还极容易出现账目上的差错,离科学化、先进化、规范化实验室管理存在着一定距离。

二、优化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1.建立适宜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为了有效地强化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各高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地了解工作特点,建立适宜自身特色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务必要以节省管理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科研工作水平为目的。要以主管实验工作的院长或者校长为核心,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各个实验室管理机构的责权利关系,调整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加大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

2.实验室管理工作信息化

当前是信息化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此,高校应该充分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实验室管理工作当中,实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这样一来,管理人员就能够将实验室的各种资料信息输入计算机内,建立实验室材料数据库、实验设备数据库、实验项目数据库、实验教学数据库、实验指导数据库,进行详细的分批分类管理工作,以此来有效地提高实验管理工作的效率。

3.加强对实验室设备的申报、验收、管理工作

高校应该着力建设以学院为单位的实验教学中心,并将其划分为基础实验室以及专业实验室。前者主要负责学院以及全校的基础实验活动,学院和实验教学中心领导一同管理员工的分配工作;实验教学中心要依据基础课所需制定出基础试验的实验设备采购以及用房计划方案,依据专业课的基本所需以及发展所需制定出专业实验设备的采购和用房计划方案。当实验设备到货之后,实验教学中心就应该及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相应的验收工作,并派遣专人进行管理、报账、建卡;实验室的各个管理员应该在学校网页上公布每一种实验设备的特点、性质、用法、功能、精度等信息,以此来方便学校的科研人员、教师、学生获取相关的大量信息,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

4.强化开放实验室的力度

开放实验室是高校发展的必然所需,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实验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实验室的开放形式大致可以分为时空开放和内容开放。时空开放可以划分为全面开放、定时开放、阶段开放、预约开放;内容开放主要包括了学生自选实验内容、学生自行申报实验项目、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等等。总而言之,不管是哪一种开放形式,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5.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自然也不例外,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其协调各方面工作的标准依据。为此,高校应该着力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务必包括实验室设备的添加计划编制、专家论证制度、设备采购制度、设备入库验收制度、设备财产登记制度、设备领用制度、设备调配制度、设备使用制度、设备检查维修制度、设备使用情况制度、设备报废注销制度、废气设备再利用制度,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都应该随着高校的发展和教学、科研等的发展所需进行及时全面的修正、更新、补充。与此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地完善管理体制,贯彻落实责任权限,有效地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

6.强化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的各个领导应该充分地意识到实验室在现代化高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于它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要重视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力量,不断地加大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在实际工作当中,高校务必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建设科学合理的实验室教师队伍,不断地提高实验室的技术含量。大力引进一些高学历、整体素质较高的人员进入实验教学中心,促使一些学有所长、专业知识过关的本科生、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技术队伍当中,以此来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有效地改善知识、年龄、职称结构体系,促使实验室技术队伍成为一支由高层次学术人员引领、实力相当的中级技术人员扩充的优秀队伍。

第二,保证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在他们职称评聘、岗位待遇、教学工作量核算、培养学习、提升机会等方面,都应该和理论教师处于同等地位,切实地提升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待遇,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并激励拥有高职称的教师从事实验室工作,大力鼓励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进行轮岗教学,互通有无,使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得以全面发展,最终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建立健全实验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制度,特别应该对中青年教师进行统一的安排,分批轮流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进修,着力提高他们与时俱进的新技能。

第四,提高思想素质水平,定期对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促使他们具备爱岗就业的职业精神、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并要求实验室技术人员以身作则,以此来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思想精神。

第五,建立健全实验室技术人员量化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相应的考核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来调整工薪,通过考核评估奖优惩劣,以有效地激发实验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7.整合实验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当前各高校经费普遍紧张的背景之下,应该依据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来打破院系之间的条块分隔局面,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对相应的实验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明确实验室应具备的必要条件,配置档次水平相当的实验设备和技术力量。在配置实验资源时,应该始终坚持高中档多学科通用性设备集中、少量低档次设备分散的原则,切实地处理好实验室和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对于相近学科,应该将所使用设备大抵相同的实验室进行合并。高校各个学院之间应该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搭建以院校为中心的大型实验室平台,加强对大型实验设备仪器的保养、维修、管理、利用,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在降低实验教学成本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水平。

总而言之,高校实验室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进行高层次教学活动以及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本文在简要地论述了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探讨了优化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以此希望高校能够更加地重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为实验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推进高校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牟英华.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2).

[2]魏强.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中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11).

[3]宋石林,秦学联.高校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论坛论文集,2007.

[4]张晓红等.高校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7).

[5]覃光明.高职院校教学实验室安全与教育管理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1,(5).

[6]郑巍.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防火墙”[J].科教文汇,2009,(31).

科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安全管理制度;对策;创新;重要性

1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正进入一个“深水化”阶段,各方面都面临新的发展目标和新局面,人才培养方式也已然不同于之前,而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对于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而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则反过来促进实验室的发展,而这一切的发展源头和基础则是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只有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那么教育工作和科研探究才能够顺利展开和进行,因此高校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保障实验室财产、设备以及实验操作等各方面的安全,这既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自身职业健康和安全的需要。

2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依托塔里木大学建设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成立于2004年6月,位于塔里木盆地腹地新疆阿拉尔市。实验室以“环塔里木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围绕“南疆特色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特殊微生物及其基因资源开发利用、荒漠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环境重建、天然产物分子结构与功能”四个研究方向进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在功能重组和合理架构的过程中,形成了果树种质资源研究室、果树遗传育种研究室、应用微生物研究室、生物多样性研究室、天然产物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分析测试室、植物组织培养与种苗繁育基地、化学工程与发酵中试基地的“七室两基地”的研究单元。目前,重点实验室基础设施完善,仪器设备先进实用,面积达6000m2,截止2016年,实验涉及的精密仪器和大型仪器等设备总数达千余台(件),总值达2000多万元,实验室固定的研究人员有53人,承担各级课题90余项,科研经费1100万元。实验室学术交流频繁,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张新时院士、工程院邓秀新院士等46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前来讲学、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实验室已成为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应用基础研究的基地、南疆地区聚集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随着我校这几年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和进步,学校实验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无论是在实验室的数量规模上,还是在实验室的使用频率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也是一系列的安全管理问题和隐患,使得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变得越发困难。

2.1实验室安全制度不完善

当下,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中,制度管理并没有达到完善的水平,安全责任也不能具体落实到位,这就容易出现安全管理的漏洞,出现问题和漏洞也没能做到责任到个人,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对于实验室安全制度的建设以及安全实验室的具体安全管理都是不利的。而哪怕是存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但是也存在着过于宽泛、没有具体化,不能够针对性的规避实验室安全潜在威胁等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在管理不同类别、属性的实验室上,实验室的统一化管理制度却不能够使得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2.2安全管理的意识欠缺、淡薄

当下,我国的大多高等院校对于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改革和创新重热度之高可见一斑,但作为科研的主要场所和平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程度,却还处于十分低的水平,具体的问题有:在管理方面存在着制度流产于形式,虽然无论是会议强调,安全管理工作培训还是定期的制度检查,在形式上都可以算得上是应有尽有,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宣传教育、安全培训中涉及到的安全知识却没有真真正正的应用起来,仍然存在着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防患意识严重缺乏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实验室制定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没有一点真正的效力;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大家对于实验室制定的制度的认识不够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使得对于实验室的安全操作、如何预防潜在危险以及发生危险时候如何自救等相关的知识更为的缺乏。

2.3实验室安全管理资金有限

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去,那么再好的安全管理方式和制度都是空口说白话。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来说,基本呈现出资金投入分配重教学科研,轻安防两极分化的现象。具体来说,在实验室的建设投入方面,大部分的资金都用来搭建试验平台、购买实验仪器等工作上,而对于设备的维护、安全管理及检查却是十分的欠缺,而由此产生的安全事故在我国的诸多高校可谓是时有发生、屡见不鲜。以我校为例,2014—2015学年,我校的仪器设备运行维护费用,除去实验设备的维护费用后,投入到实验室安全管理上的资金十分有限,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2.4实验室安全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对实验室管理而言,事务众多、工作量较大,要求管理人员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建设专业性高、素养高的管理队伍十分重要。但实际上,学校缺少相关的办学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水平,缺少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目前实验室里有部分员工还是临时编外人员,工资待遇极低,晋升渺茫。在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中缺少必要的责任心,缺少专业技术和学历,难以及时、科学的管理实验室。

2.5实验室安全保密工作不到位

而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今天,实验室势必走向了互联网+的时代,虽然计算机和网络给实验室安全管理带来许多的便捷,但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比如,计算机病毒、设备系统存在的设计缺陷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实验产生的资料和数据的各项安全管理以及保密工作的有效展开进行。

3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新措施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等特点,不能够有一丝疏忽,其安全管理和保障需要所有实验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一同做好各项工作。结合当下我校在实验室管理工作特点和现状,探索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新对策和创新发展模式,对于保证学校各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条不紊的开展,其意义不言而喻。

3.1提升实验室安全体系建设

水、电、火、气等都是实验室中经常涉及的实验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十分复杂的过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复杂的实验仪器设和化学药品的操作管理,因此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从各个方面综合着手。结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安全和环境的法律法规,再根据我校实验室管理的实际情况,我校相继制定了《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上,通过做到落实管理个人责任,做到管理的制度化和统一化,只有这样,那么我们才能够有效地规避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潜在危险。3.2侧重安管宣传,强化我院实验室安全管理调查现实,大多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的疏忽是造成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和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在安全管理教育、安全文化氛围等方面做足了工作,那么要想使大家形成实验室安全管理公共意识也就不在话下了。

3.3从经费投入上提升实验室安全建设力度

按照相关的实验室建设标准,我们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对我校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实验室进行标准化改造。如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室仪器设备,配备合适类型的灭火器,并定期检查更换失效、过期设备;实验室的总电闸和各个分电闸均要安装漏电保护装置等。3.4优化实验室安全管理人才队伍构建实验室安管工作的质量,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人”这个基本的出发点,专业性是优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当下优化我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主要的内容就是加大在负责日常管理的教育技术中心上面。由于实验室种类多,设备数量大,工作量巨大,只靠实验实训中心的几位专职管理员根本无法完成。因此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聘请相关的实验老师为兼职实验室主任,用他们专业的技术帮助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为了提高实验室的相关管理水平,学校鼓励相关人员积极去参加各类讲座、研讨会、培训班,努力提升自我。同时给符合条件的老师提供丰富的晋升空间和优越的薪资待遇。

3.5提高实验室安管级别

实验室安管级别,决定了教育与科研的质量。作为实验室里接触实验资料和数据的第一人的工作人员,需从法制观念上出发认识到自己在实验室工作过程中进行工作内容保密的重要性,同时也必须从制度上落实实验室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最后还必须做好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保密工作,建立多层病毒防护体系、进行有戏身份登录验证、加密数据库与存贮、系统访问权限分级设置、备份重要数据、定期升级相关实验设备系统补丁等。

4结语

教学科研力量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原动力,而实验室的发展是决定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上加以重视,探索适应新时展需求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手段,然后才能够更好地为该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发展等更好的贡献力量和光热。虽然过去几年也在实验室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鉴于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继续努力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为“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作者:布合力其汗·白克力单位:塔里木大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许春英,阳会兵,黄拥军,等.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改革思路[J].当代教育论坛,2008(10):115-116.

[2]蔡杭锋,丁建波.独立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与实践[J].新西部,2008(18):198.

[3]俞政,沈伟荣.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学术论坛,2011(7):54-55.

科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10

1.1仪器设备增加,实验室面积不足

随着国家科研投入加大,科研院所承载的项目及课题不断增多,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不断增加,相当部分的科研院所实验室面积不能满足科研需求,仪器设备摆放密集,有限空间变得更加拥挤,水电等公共设施负荷加大,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另外,对于新购置的一些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缺少仪器布局规划,仪器设备购置后由科研人员随意摆放至实验室内,缺少安全、环境的综合论证。

1.2科研工作量大,夜间实验增多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科技跨越发展,是科研院所新时期的发展目标,科研工作没有捷径,需要以大量的实验工作为基础,这就促使科研人员要加大精力投入。时间有限情况下,部分实验室出现了连续运转的状况,过夜实验增多,夜间操作人员容易产生精力不集中,忽视安全操作等情况,急需制定相关制度来保障夜间实验的安全性,如夜间实验操作需最少两个人,加强相互督促等。

1.3实验室分散,药品信息难掌握

科研院所科研活动一般以课题组为主体,课题组人数不多,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有相对独立的科研实验空间,实验室较为分散,在实验室内的科研活动基本由课题带头人来安排,不会经过处室或研究所等上级部门审核,以至研究所对这些实验室的安全监管非常困难。另外,由于实验药品购买基本上都是课题组自行购买,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到药品信息,对于一些剧毒药品的购置和管理也容易出现疏忽和漏洞。

1.4实验室开放共享,人员流动性大

资源共享是新时期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发展的核心目的,科研院所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基本都列入了科技部计划司、财政部科文司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联合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共享目录》,科研院所实验室普遍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可以使实验室吸引优秀人才,发挥群体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实力,但同时也增加了人员的流动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国外及港台地区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美国、英国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大部分设有环境、健康和安全部门,有浓厚的安全与环保管理文化,高效安全的管理组织构架,硬性的准入制度,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为保护人员、财产的安全、建设优美环境开展大量工作,为各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提供各种有关环境和安全方面的服务[6]。

2.1国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美国和加拿大的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体现在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但不会单独设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而是将所有技术层面的安全问题统一管理,包括建设许可论证、空气质量管理及动力工业车辆管理等问题,这种模式虽然人力资源和设施投入较大,但行动综合管理效果显著,事故处理能力强,行动能力强[7-8];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管理与安全和健康有关的各项事务[9],高校一般都有一套以职业健康和安全操作为准则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设置职业健康与安全部,由校长直接负责,各学院院长兼任职业健康与安全主任,学院的各研究室主任对下属的实验室安全负总责[10],实验室管理非常细,普通工作日、周末及假期、过夜实验操作都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措施[11];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基本涵盖了各安全领域,包括防火安全、设备安全、化学品安全、机械加工安全、放射性安全、生物安全、常规安全、特殊工种安全、意外防护安全等[12];日本高校非常重视环保安全工作,每所大学都设有环保安全教育必修课程,这种浓厚的安全、环保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中的每个人,形成了一种安全、环保的良性循环[13];新加坡大学非常重视“安全文化”理念,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一般建有2个专门组织负责安全管理工作,一个是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安全委员会,一个是环境与健康安全办公室,大学内所有的项目负责人需要通过学校安全部门的认证和许可才能够开展相关科研工作[14]。

2.2港台地区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中国香港高校在成立初期就把安全管理作为所有运转的重要元素,用定量的指标数据反映实验室安全状况,开展实验室安全状况的评估,掌握情况,对危害与风险做出预测,各部门、各级别的教职员工每年必须做绩效考核,安全职责能否达到标准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15-16]。中国台湾高校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卫生与环保,设立多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一是学校安全卫生与环保委员会,二是学校安全卫生及环保中心,三是科、系、所安全卫生及环保小组,四是各实验室安全卫生及环保责任人[17]。另外,香港及台湾的高校都十分重视校际之间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交流,使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提高[6]。

3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重点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科技创新基础保障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更应受到倍加重视。综合国内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及现阶段我国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科研院所一般是以研究院为主体,以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所为分支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实验室安全管理要通盘考虑、全院协调,从环保、健康、安全出发,由院领导任院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组织制定全院长远的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完善全院的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安全管理流程。各研究所成立所级安全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实用的实验室管理办法,负责协调联络院和各级实验室开展安全检查、培训等工作。各实验室由所在的课题组负责安全管理,再设立安全管理员,根据实验室自身特点及仪器设备状况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指导开展实验的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操作。

3.2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很多方面,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18]。(1)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是排除人为引发安全问题的最有力措施,准入制度对准备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一切人员适用,包括初次进入本实验室的研究员、教授、客座及学生等。准入制度可以通过实验室准入考试来实现,考试内容包括: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基本情况、实验室内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废弃物处理、实验楼内安全撤离通道、突况应对方法、危险化学药品订购程序等。(2)结合固定资产管理建立仪器设备购置人安全负责制度是对仪器设备安全操作及维护的保障措施。科研院所仪器设备一般由科研人员根据需求自行购买,购买人对仪器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规程比较熟悉,仪器购入后,资产录入购置人名下,通过建立仪器资产购置人安全负责制度,能够进一步督促相关人员对仪器的使用状况进行监管,为仪器安全操作增添一份保障。(3)建立实验室安全自检档案制度,是排除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关键措施。安全排查,定期自检,并形成安全自检报告,存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排查安全隐患。自检内容包括水电线路老化排查、实验药品放置、废弃物处理、压缩气瓶使用及防护等。为督促自检制度的定期实施,各级安全管理委员会要建立定期例会、检查通报和绩效评估制度等,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3.3建立实验室安全文化培育体系

一位安全管理专家说过,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19]。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柔韧性和持久性,能够以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培养自觉意识和安全能力的过程,科研院所的安全文化是指在组织和实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的总和[20-21]。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烘托一种文化有人会认为是小题大做、无辜渲染,实际上实验室的安全文化能够逐步影响到整个单位的安全意识,改变科研院所的整体安全环境,通过安全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规范功能和传播功能,来提高全体科研人员的综合安全素质,抓好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安全生产工作。

3.4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联动运行机制

建立多部门协作管理机制,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包括实验室平台管理、后勤保障管理、安全保卫管理、仪器设备的资产管理等。安全管理过程中要明确谁牵头、谁组织、谁执行,要将各部门的安全负责人联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协作机制。整个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要以熟知安全问题具有极强安全责任意识的技术人员为主,组织体系内要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管理过程中问题,对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及时修正调整。建立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动机制,院所安全管理部门与市级环保局、消防局及公安局形成联动,定期邀请上级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的药品库、放射源、压缩气瓶等危险物品进行检查,对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安全操作培训。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并限期整改,杜绝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