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十篇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十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2:43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篇1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46-02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会越来越多,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教育问题,虽然在多子家庭中也存在教育问题,但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更加突出,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

我国历来重视亲子关系,重视父辈对子辈的家庭教育。在封建社会一直把“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可以说,我国的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当代,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更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由于我国几乎是从多子女家庭直接转到独生子女家庭,中间过渡期极短,无论在观念上、心理上、还是教育经验、教育方法等方面,人们都很难适应,仍存在许许多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居于特殊地位

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往往影响他的思想意识。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居于特殊地位,往往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尽管孩子的特殊地位问题不仅仅在独生子女中才有,但在独生子女中更普遍些。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极高,被视为“小皇帝”,这极易造成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任性、不合群等不良性格特征。马卡连柯也曾强调指出,父母把爱集中倾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让孩子极端地放任自私,不仅会损害父母的幸福,而且也损害了儿童的成就[2]。在家庭中被供奉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分关心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由父母包办,使自己普遍缺乏自立能力,特别是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将来在社会上也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现实中就有研究生因自理能力差而害怕出国深造,最后精神失常成为废人的例子。

(二)偏重智育,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

由于“独生”,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独苗身上,往往对孩子期望过高,对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有的家长为了逼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甚至采取种种高压手段,使孩子失去生活的勇气,走上了绝路。具体表现在:

1.重视分数。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

2.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然而家长只知道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孩子学好功课,促进孩子的智力开发,这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但很多家长只管学习好坏,不管思想品德如何,也不管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对孩子的学习只求高分,不管能力和质量。实际上,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文化学习和其思想品德、个性心理品质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1.社会发展的进程混乱家庭教育。“中国独生子女人格状况与教育调查”显示:有96.5%的父母表示“非常愿意”与孩子谈话;85.7%的孩子表示“非常愿意”和父母谈话;亲子之间“经常谈话”的仅为50.8%。谈话的内容中,谈孩子学习问题的占77.9%。这些数据表明,家长和孩子都希望互相沟通,但社会发展的加快,家长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更加直露。一方面家长无暇顾及孩子内心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家长中的拜金主义倾向也影响着孩子,阻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另外,我们这一代的独生子女是在看着日本卡通、美国动画、喝着可乐、啃着汉堡包、欣赏美国大片、听着摇滚音乐、打着网络游戏、用着QQ聊天中长大的。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鉴别能力不强原因,极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诱惑,产生诸如盲目模仿、迷恋网络等心理现象和行为。

2.选拔用人制度上价值取向问题误导家庭教育。自隋朝设立科举制度以来,国家通过“考试”的方式为有才华的平民百姓开辟了一条可能通向名利和富贵的道路。现在中国虽然不再“按考授官”,但用高考选拔人才,其意义和目的基本相似,高考制度有其一定的科学性,但其弊端也是突出的,考试形式单一,培养出来的孩子高分低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国家在用人选人衡量人才上理念不够超前,始终把人们的学历水平看得很重,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的惯性用人思维,越是名牌大学的学生越容易获得好的工作。处在这样社会背景下的家长自然把高考作为孩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中过多地注重智育,忽视了其他教育。

(二)家庭原因

1.独特的生长环境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独门独户”的生长环境,使独生子女缺少与兄弟姐妹以及同龄伙伴相互影响的教育因素。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极容易造成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任性、不合群等不良心理特征[3]。

2.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家庭教育。家庭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独生子女家庭模式单一;二是家庭结构不完整增多。独生子女家庭模式越来越单一,孩子的亲系结构呈倒金字塔形,致使家庭成员把更多的关住度和重心下移到孩子身上。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原因较多,有婚姻自由开放度增加,也有女性地位提高经济独立带来婚姻意识的变化。我认为,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与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尤其是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有很大的关系。每年有1400万下岗职工,昔日稳定的家庭日益受到冲击,家庭解体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单亲家庭在教育独生子女上问题尤其多。一方面要照顾上辈和孩子的生活,一方面又要参加工作获得经济来源。这使单亲家长往往忽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忽视了教育。孩子在学业和为人处事上更加异常。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母爱,又缺少至亲的兄弟姐妹的倾述,孩子会出现人格不健全和心理扭曲。另外,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流动的加快,使留守的独生子女比重在增加。对于此类孩子,家长选择要么交给上一辈托管,要么送到寄宿学校。这会使孩子们对父母亲的原始情感没能得到发展,会淡漠亲情。对于孩子正常的人格发展极为不利。

(三)个人原因

1.家长的素质低下

(1)思想意识上的愚昧。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由于中国的经济还不够发达,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未达到预期效果。在我国文盲、半文盲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左右。俗话说:天下无不是父母。那些担任着家长的文盲和半文盲们,根本意识不到科学育子的意义。很多家长们认为家长的话是绝对真理,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作为家长不用加强自身修养。

(2)自身经验的局限性。家长自身通过父母的教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学会了怎样教育子女,掌握了一些培养孩子的能力。祖辈们怎么教育我们,我们就怎么教育下一代。

(3)知识、观念的更新跟不上时代

在新的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孩子掌握的知识往往比家长掌握的更多,涉及面更宽。而许多家长还未认识到这一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去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注重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技能,沿用旧知识、旧方法来教育孩子,仍然一如既往地维护自己的家长威严,却早已被孩子所不齿和看不起。

2.家长的心理因素。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陷入溺爱和过分管制的误区。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第一、由父母主观性心理造成。不能客观地评价和要求孩子,给孩子造成不良心理压力。第二,由父母的补偿性心理造成的。总希望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补偿。想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享受得好,接受好的教育,将来找到好的工作,结果给孩子过度享受,过度保护,过度灌输,过度疼爱,恶性循环,从而造成一系列教育问题。第三,由父母的虚荣心理造成的。爱子之情,人皆有之,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成为人人夸奖的孩子,这种心理是非常正常的。但如果这种爱子之情是基于一种炫耀心理和虚荣心理,就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4]。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的文化修养、道德个性、行为习惯、家庭生活环境等,无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使之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育人观

1.提高认识。常言道:“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教育孩子是家长一生的功课,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才能做好这门功课,使自己成为一个好家长。

2.更新观念。每个人一生的成长应该独立经历和面对很多风雨和挫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如果家长们永远让孩子躲藏在自己的羽翼下,孩子就不可能像雄鹰一样搏击蓝天。所以新时期家长的角色要由对孩子遮风避雨的保护角色改变为培育孩子的辅助角色,使家长们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家庭环境成为培育孩子的肥沃土壤,可以让孩子们在这片土壤中自由呼吸、良性发展、快乐地健康成长。家长要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社会,融入社会;要积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3.偏重智育转向教育孩子成人。综合性素质高、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在二十一世纪将备受欢迎。任何一种只注重侧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是和社会、时展相违背的。家庭作为孩子进入社会前的“演习场”,其首要任务就是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即“学会做人”的教育,使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这要求家长们在弘扬传统道德精华的基础上,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的培育。如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同时家长要指导独生子女通过接触社会、通过各类传媒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新的、具有生命力的社会道德规范,以提高其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再者在家庭思想教育中,加强养成教育,把一向做人的品德和思想逐步内化为孩子的信念。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正确引导独生子女健康发展。

首先,家长应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楷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注重自身的形象和修养,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特征和品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3]。其次,要把关心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即做到既要爱护、关心孩子的成长,又要严格要求,决不溺爱、迁就。父母不应总把独生子女中学生当作小孩子看待,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和困难,决不应包办代替[5]。

(三)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1.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运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学校应帮助家长提高素质,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多看修身养性的书籍,多掌握一些尤其是科技方面的知识,以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精神,知识内涵来影响孩子。学校要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和家长培训班,让家长来学习现代教育知识,共同交流自己在教育子女中的心得体会,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同时,家长要求独生子女全面发展,自己也要努力培养自己全面发展的兴趣和爱好,在与孩子共同学习中不断交流、沟通。孩子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更容易诱导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社会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学校和家庭,对独生子女施以正面、积极的影响。首先,国家教育部门要切实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把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都纳入对人才的考核范围。其次,社会各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独生子女教育中的积极因素与表现,要充分揭露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引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再次,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法严厉打击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违法犯罪行为。

结束语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上的研究也将会更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会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63

[2]万云英.独生子女的心理与教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61

[3]兰金刚.浅谈独生子女中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成因及教育策略[J],科教文汇,2007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篇2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更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往往将目标定得很高,早早为孩子规划好难以企及的奋斗目标,现在,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成为许多家长督促孩子读书的指导思想。所以孩子能否考进重点中学就成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如果超过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及身心健康。

2.偏重智育。当今社会,家长对独生子女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分数了。不少的家长以为孩子只要得高分就一定能成功,分数几乎成了孩子立足家庭的支柱,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更是家长的命根。孩子教育培养,财力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家长们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书,辅导书,甚至几千上万的诸如钢琴类乐器都不眨眼的买回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花钱帮孩子选择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作文、英语等兴趣班,不辞劳苦的接送,不顾孩子是否喜欢,最后还是得其反,致使孩子从小就受到心灵和身体的摧残,厌学、逆反心理重,小小年纪就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

3.过分的溺爱孩子,对孩子干涉过多。家长把向孩子灌输知识当成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在生活上却越俎代庖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另一方面,对孩子的要求不加分析就予以满足,对孩子的不合理做法也听之任之,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娇气任性,唯我独尊的心态,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反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

4.缺乏与独生子女的沟通,忽略精神上需要。单一的家庭结构,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孩子缺少交流,尤其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帮助孩子扬长避短,思考分析现代社会给孩子带来的困惑及错误观念。精神富足的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会更强,他们大多心胸开阔,性格开朗,不易被生活工作的挫折和困难吓倒。

二、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1.德行教育,从小抓起。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是唯一的,就把孩子摆在特殊的地位上,处处把他当成中心人物来对待,而应让孩子从小感到自己与别人一样,相互是平等的,且在行为上也要严格要求孩子,如尊敬长辈,对人有礼貌,热爱劳动,助人为乐,做事懂得为人着想等等。作为家长应该从小给孩子的德行打下夯实的基础,在这张白纸上编制出美丽的蓝图,去潜移默化的教育他们,如果家长对孩子从小表现出的不良行为不给予及时解释与纠正,而顺其自然的发展,那么,这样下去就会让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一旦这些坏习惯得以养成,以后就很难改正了。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应严格要求。美国家教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用美国一些教育方法。在中国,大多数家长谋杀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认为孩子的任务只有学习,其他都全部包揽过来。过分的保护孩子,会妨碍他们身心正常的发展,变得脆弱,胆怯,依赖心增强,放弃尝试等。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在最基本的生活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应该遵守的规则必须严格要求执行,决不能姑息。在生活中,要舍得让孩子吃点苦。摔倒让他们自己爬起来,困难面前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且让孩子分担家务,通过劳动使其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逐渐形成义务感和责任心。

3.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和环境。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和环境,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参与到儿童社会中去。因为他们年龄相似,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极易互相影响。人都是有尊严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你在孩子面前夸别的孩子时,你的孩子一定会达到你想要的标准,这种模仿作用是任何教育方式都无法代替的。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儿童身上,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因为他们之间往往无所不谈,一旦形成一个健康、活泼、向上的学习共同体,最容易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成长阶段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家长要鼓励孩子去找伙伴,并尊重他们的活动圈子,同时也要欢迎他们的伙伴进家门,给他们固定的活动范围。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篇3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社会工作介入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82-02

一、引入案例

案例一:2009年7月,新浪网有这样一则报道,记者有次打出租车要去河南省某重点中学采访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途中,记者和出租车司机聊了起来,聊着聊着,司机便哽咽起来,在记者的追问下,司机说他想起了他的儿子,他说他的儿子也在记者要去的这所中学读书,去年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高中,记者这就不明白了,连忙问是怎么回事。司机说道:“我们家并不富裕,我和我爱人尽一切能力给孩子好日子过。我们宁可吃得很差,只要对孩子身体好,不影响他学习,我们就只有他一个,不对他好对谁好呢,我们常常给孩子买他最爱吃的鸡腿,有一天我生病了,我爱人看我比较虚弱,每天还要工作,就把鸡腿拿到我的面前说,‘你吃这个吧,补充一下营养。’”说到这,司机低下头,仿佛在抑制自己的情绪,他平静了一下接着说:“可是,就在我爱人把鸡腿拿给我的一刹那,突然‘啪’的一声,儿子把碗摔了,接着吼道‘鸡腿是我的!’我和爱人都呆住了,心里好像堵了一块大石头,难受得很,那天我们什么都没吃,我们在想,难道我们为他做了那么多,就不值这个鸡腿吗?”

案例二:案主,男,20岁,家庭结构完整且与父母同住,其父亲工作繁忙,母亲主要照顾案主的生活起居,虽然对案主百依百顺,事事包办,处处操心,对于案主的教育,父母观念总是不一致。

案例三:案主是一位妈妈,感到很苦恼,“我的儿子才上小学四年级,上课不专心听讲,想说话就说话,想玩就玩。下课总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也不服从老师的管教,不肯与我们沟通,开始我以为这是孩子的叛逆期来的早了点,但是现在他常常和同学打架、闹事,为此,我多次被请到学校和老师谈话。最开始的时候,我还很有耐心地和儿子谈话,可是他依然如故,有时候我急了就打他,以为打完就能让他记住,结果适得其反。”

从案例一看出,出租车司机的儿子是自私的,不懂得尊重父母。

从案例二看出,案主和父母的沟通不畅,他根本没有体味到父母对自己的感情,父母虽然只顾自己孩子的衣食起居,没有注意到孩子的自身的素质和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则。

从案例三看出,案主常常不服从父母的意愿,是父母溺爱的结果。

二、社会工作介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治疗与预防

(一)社会工作介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治疗方法

由于独生子女群体的父母大多数是溺爱型的父母,他们对子女过于宠爱、迁就,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也很少惩罚。这样导致独生子女跟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少,但由于他们在家里基本上不用自己处理问题,对家长过度依赖,因此自理能力较差,而且相对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甚至常常出现偏差行为。

根据以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介入模式以家庭治疗为主,融合其他多种模式。具体的家庭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对象进行的治疗模式,治疗师通过与全部或部分家庭成员的治疗性会谈以及其他专业技术来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关系,建立良性的家庭互动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家庭及其个别成员的问题,促进家庭的良性运转和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其治疗的特点有:家庭治疗是以家庭而不是以个人作为治疗的单位;家庭治疗的目标和焦点是改变家庭内不良的互动结构和家庭成员间不良的互动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个人的问题和家庭的问题;家庭治疗注重家庭此时的境况以及家庭成员间互动的实际过程,并着意引导家庭向积极的方向改变;家庭治疗以心理学、家庭社会学以及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为指导。

针对独生子女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社会工作者采用最多的介入模式是结构式家庭治疗法和联合家庭治疗方法(也就是萨提亚联合家庭治疗法)。

1.结构式家庭治疗法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中的应用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认为,个体心理行为问题或症状的产生、发展和维持与家庭结构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良家庭结构,可以达到改变个体心理行为问题或者症状的目的。

独生子女家庭中有明显的不良家庭结构形式,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纠缠和疏离。在正常的家庭中,夫妻、子女、各个次系统之间有清楚的边界,以完成家庭的分工和权力、义务的分配。所谓的纠缠与疏离是指各次系统中的边界模糊或混淆,该封闭的不封闭,该开放的不开放,从而导致家庭角色的混乱,造成家庭成员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针对独生子女的问题进行服务时,将重点放在家庭的组织、关系、角色和权力的执行等结构上,使用各种具体的方法来纠正家庭结构上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成员间的自我界限划分不清,没有各自的独立角色,犹如粘在一起的混合体,社会工作者在此时就应该采用“家庭形象雕塑技术”帮助家人了解各自的权力、义务、角色,并把治疗的重心放在建立家庭成员间应有的界限上。

针对案例一,可以采用结构式治疗法,让孩子知道自己和父母间的界限,明白父母就是父母,子女就是子女,不能因为自己的条件优越就将父母与其社会角色颠倒。

2.萨提亚联合家庭治疗法的运用

联合家庭治疗注重对家庭良性沟通方式的培养,认为家庭沟通的形式其实反映了家庭成员各自的自尊程度,家庭成员沟通不良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沟通技能不足,而是因为家庭成员自尊程度的偏低,由此导致沟通过程中内心所想和行为所做的背离。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帮助服务对象建立中肯的自我评价,开展表里一致的家庭沟通。

社会工作者在对独生子女开展服务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是多样化、复杂化和实际化的。例如对于家庭的过度保护出现了独生子女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不会与人沟通,从而导致内心的惶恐不安等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对其家庭功能和教养方式进行纠正和改进后,还可采用任务中心模式和心理社会模式,帮助服务对象克服沟通障碍,鼓励其建立交往自信,并通过小组工作让其在小组交往中逐步学会沟通技巧,从而解决服务对象的现实问题。

针对案例二,采用萨提亚联合家庭治疗法,可以让案主和父母的沟通得到良好改善,而且通过萨提亚的联合家庭治疗法,对家庭功能和教养方式有改进。

3.调动多种力量进行独生子女的家庭服务

有些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产生不仅受到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学校环境和同辈群体的影响。例如,在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中,独生子女的抗挫折能力差,有些独生子女在学校一遇到问题就会排斥或者逃避,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在做家庭治疗方面的辅导同时,也应该和学校进行沟通,向学校了解当时的情况以及向学校反映独生子女当时的感受,希望学校与家庭配合,共同帮助孩子梳理正确的认知,矫正偏差行为。

针对案例三,对于服务对象不与父母沟通,可以采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互相关系的做法,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影响,达到和睦相处、向正常人格发展的目的。

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个案时,应尽可能从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导致服务对象问题行为产生的多种原因,并且尽可能地对这些原因系统进行干预,这样既能保证治疗效果的有效性,更能预防服务对象问题行为复发的可能性。

(二)家庭治疗的服务方法综合运用个案、小组工作方法,治疗和预防

1.个案方法的运用

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开展家庭服务时,个案方法主要运用于对出现行为偏差的独生子女进行心理或行为的矫治,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让案主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法。个案工作的重点是了解案主的个人系统,了解案主的成长经历,包括与父母和家人的关系、生活及心理状态。通过个案辅导,协助案主对自我的认识,加强他们处理日常生活中面对人和事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心。

2.小组方法的运用

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开展家庭服务时,社会工作者并不仅仅将脚步停留在被动辅助的层面上,还应该积极策划开展小组工作,配合个案治疗的同时,也加强对独生子女家庭问题行为的预防。小组方法主要运用于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改善价值的教育观和增强价值的教育能力。

针对独生子女中常常会遇到解决问题能力缺乏,他们的长期依赖性告诉他们一切都有父母,根据这个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独生子女自强小组”类似于这样的小组活动,让遇到有同样问题的独生子女都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希望通过小组的辅导,提升独生子女解决问题的能力,辅导其处理情绪、认知、压力等问题,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建立与同辈群体的互助网络,通过这样的小组活动的举行,参与活动的独生子女将会肯定自我价值,了解自身能力并树立信心,而且还会获得同辈群体的支持,形成了一个同伴互助网络,提升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并且掌握了处理自身情绪的方法,小组活动将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费梅平,韩晓燕.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5]张鹏振.拯救独生子女[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6]孙云晓.独生子女教育启示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7]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篇4

一、简要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由“小太阳”到“哥哥、姐姐”导致的心理问题

任何现象背后都会隐藏着本质。原本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一直是爸爸妈妈捧在手心里的宝贝,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可是当由“小太阳”变成了要处处让着弟弟妹妹的“哥哥、姐姐”的时候,地位可谓是“一落千丈”了,这是一种很大的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假如没有得到父母有利的疏导,很可能会滋生出心理问题。

2.由“独占”到“分享”导致的性格改变

在弟弟妹妹出生之前,父母的关爱集中到了唯一的孩子身上,这种关爱的“独占”使孩子在感情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以及由此引起的由衷的愉快,对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激发他们认识事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上进心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弟弟妹妹出生之后,父母必须分出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弟弟或妹妹,由原本的“独生子女”变成了“二分之一”或“几分之一”;由“独占”父母百分百的爱,到去和弟弟妹妹“分享”父母的关爱;由先前的“中心人物”,到被要求尝试去照顾弟弟妹妹,此时原本是独生子女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相反,独生子女的不良性格,如事事依赖父母、生活自理能力差、遇事退缩、胆怯等就会体现得更加彻底。更有甚者,由于父母关爱的减少,原本的独生子女在有了弟弟妹妹后还很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是仇视弟弟妹妹。

二、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1.主观原因

上述孩子之所以有心理落差,性格发生不良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从“独生子女”变成“多子女之一”后,自身所需求的那种来自父母的关爱没有得到满足。而此时孩子多半还未发展到自己能分析问题、调节感情的阶段,所以,往往在“需要爱”与“爱不够”之间卡壳了。

2.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它主要包括知识的传输、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养育和规范的灌输等几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完整内涵。然而,很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有的干脆让老人带孩子,自己只在经济上、物质上尽力满足孩子。尤其是当一个家庭养育多个孩子的时候,父母的经济压力更大了,不得不为了生活到处奔波,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就更加少了。也有的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提供给孩子足够优良的教育条件,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就够了。还有的父母只会以知识的传输作为培养孩子的第一要务,根本不过问孩子的思想、感情。有的“独生子女”在变成“哥哥”“姐姐”之后异常忧郁,家长发现了也不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反而责备孩子:“你都几岁了,怎么还和弟弟妹妹争呀。”如此种种,归根到底都是父母没有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起的。

3.社会原因

独生子女作为一组特殊的人口群体,其教育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中国目前传统的大环境下,独生子女的教育一直还没有摆脱“小皇帝”式的教育方法。在大城市里,由于“小皇帝”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说悄悄话,连吵架的对象也没有。在家里,他们就一直坐在桌子前,在家长的监督下,每晚重复着与作业之间的枯燥无味的“战斗”。学生起得也很早,小学生要在正式上课开始一小时前就到校,上早自习。课程大都很单调,教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接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来的独生子女,当他们有了弟弟妹妹之后,当然依旧不懂得分享。

三、非独生子女缺乏关爱的危害

1.影响孩子成年以后的生活

人的一生到了成年独立生活的阶段,事业、生活、家庭等各方面成功与否可以在童年找到根源。也就是说,成年后的生活幸福与否是与童年阶段的经历成因果关系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会使孩子变得不自信、自暴自弃,甚至用一些异端行为去引起家庭,社会,学校的关注,这些都是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的。

2.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

高尔基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教育子女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了。”很多父母因为忙,因为自身素养没有提高,因为教育方式的偏颇,导致对孩子空有满腔爱,却不知如何去爱,让孩子变成“缺爱”的孩子,导致亲子关系不和谐,孩子和父母似乎成了前世的冤家,父母说什么,孩子顶什么,孩子要什么,父母反对什么。

3.给学校的教育增了难度

一个孩子的成长应该由家庭,学校,社会来共同关注,而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假如家庭这一块教育缺失了,那无疑是给学生整体全面的教育“扯后腿”了。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首先应该深刻理解养育多个孩子的重任,同时父母应该相互商讨,虽然在时间上不能充分给孩子保障,但是必须在感情上与孩子有多一点沟通。然后,父母再忙再累也要挤出时间和精力来关怀子女的成长,安排好他们的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独立的人格。同时,父母应该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多补充一些养育和教育孩子的知识,了解孩子发展的规律,以便在孩子成长的各阶段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2.教师也应该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对于孩子的心理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全面地去了解这些学生,同时要通过不断学习与交流来更新自己的观念与教育方法。让学生之间能友好往来,增加同学之间的情感,懂得互助友好。在生活中、学习中做到恩威并重,对于学生犯的错误要及时指出并引导其改正。同时,要坚持学校和家庭的一致性,教师要经常和家长沟通,统一认识和教育,与家长联系共同帮助他们成长。尊重个体和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感情和人格,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能在教育教学氛围中彻底敞开自己的心扉,坦诚地交流。教师就能把握学生跳动的脉搏,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社会也得在非独生子女教育中投入更多的关注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篇5

【关键词】独生子女;自立;自信逆境教育家校配合

自从1979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国家提倡“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使独生子女在各个家庭中快速发展。“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我国社会中,这个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已经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已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提高。作为一名教师,我想就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浅谈我的观点和看法:

一、独生子女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物质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独生子女的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这些小康之家衣食丰裕,对孩子的物质要求都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二)受到的父母之爱强烈而集中,生活上受到的照顾更周到。独生子女的家庭大都是“四二一家庭”,即四位老人和一对夫妇共同扶养,六位大人的所有关注点和所有的爱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这样会造成孩子对他得到的东西会觉得理所当然,易养成孩子骄纵、自私的性格。

(三)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四)没有兄弟姐妹.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五)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从总的情况看,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已着手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指导,已有不少部门和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越来越关心这一问题。但是,有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广度还不能适应我国这个多人口、多独生子女国家的需要,这种状况,从总体上决定着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再则,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二、独生子女的培养与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它对子女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精神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场所都不可替代的。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与非独生子女有很大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性格、身心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家长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一定要注意独生子女的特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使独生子女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以顺利适应社会生活需要。

(一)培养独生子女自立和自信的品质

自立和自信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品质,有的独生子女甚至学校里的劳动也要由家人代劳,这样的人将来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国外有人对450名儿童做了40年调查,发现一个事实,即不管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在孩童时代就做简单家务劳动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和更富有。所以劳动是关系到独生子女一生幸福的训练,也是独生子女学会自立和自信的有效途径。让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劳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发展自己的社会价值,并善于同他人合作与交往,学会自我服务,珍惜劳动成果,学会节俭,成人之后就更能适应社会生活。

(二)培养独生子女处理好同伴关系

现在许多人把孩子禁锢在家中,与成人或者书本为伴,他们不会和人友好相处,成人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独生子女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社会上形形的人发生关系,特别是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所提供的刺激更接近于他们认知能力,要多鼓励独生子女和同伴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是独生子女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的生活能力

独生子女进入小学后渴望独立自主,这是他们个性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因此,要以平等、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独生子女在渴望独立自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他们在父母过分的关心下,没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意志薄弱。这就给独生子女独立自主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家长要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以便在将来适应社会生活。

1.事事都要自己动手,树立竞争意识。

独生子女在家、在校凡是自己的事都应该自己做。首先,要为独生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独生子女在做事时,要与他人进行比较、正确评价,树立竞争的积极性。家长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子女,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更不能贬低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以增强竞争意识。鼓励独生子女在各项活动中参与竞争,这样便可培养他们竞争观念。家长应看重孩子做事的过程,而不应在结果上斤斤计较。虽然孩子做得不尽如意,也要给予鼓励和赞扬,以增进他们的积极性。还要教育独生子女学习知识、锻炼能力,让他们明确在竞争的社会中,没有过硬的知识和本领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本领,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2.独立学习和活动

独生子女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独立地学习和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家长采用良好的教育方法,让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家长应在独生子女很小时就安排他们自己游戏;和小伙伴一起游戏时也要当配角;入学后,家长要让他们自己把握时间,有计划地学习,要教育孩子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处理学校中的事,家长要少辅导、少帮忙,不要事必躬亲。

(四)要进行适度逆境教育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的弱点,应对独生子女进行适度的逆境教育,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锻炼,使孩子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五)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篇6

论文摘要: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孩子的行为受到家庭最直接、最连续、最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数量大增,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问题使得社会越来越关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本文中笔者着重从独生子女的分享教育谈起,探讨了家长在对待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进而论述了家庭教育中应该具有的分享教育,最后就误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中国传统社会提倡多子多福,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很多父母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理念,把独生子女放在了无比特殊的地位,以致于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无所适从。同时孩子也承受着周围太多的压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下面提出几点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一)甘当“孩奴”,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一方面,在日常的物质生活方面,一切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无条件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日常生活中,“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在很多父母身上得到了真实的映射。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享用着家里最好的资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父母就像奴隶一样为子女默默奉献一切。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牺牲都是理所当然的。当孩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懒惰、物质攀比、依赖性差、独立性差、霸道、占有欲强、个人中心主义等等。前一段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留日学生汪某刺母事件就真实的反映了父母甘当“孩奴”的恶果。据报道汪某在日本留学期间从来没有打过工,所有的费用仅靠母亲工资支付,最终因为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在机场连刺母亲九刀。

另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一切以孩子的成绩为中心。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奥数班、英语辅导班等就成了孩子生活的重心。同时,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择校风、陪读风愈演愈烈,独生子女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每天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就随之减少,这使得很多独生子女在步入社会后眼高手低、智商高情商低,甚至出现交往障碍。

(二)以自己的想法设计孩子的人生,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

中国的文化传统使很多父母存在着“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一种误区。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将来好”的旗号,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学习钢琴、学习美术等,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同时,很多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职业理想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愿望的一种载体,而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因此,很多父母会抱怨为什么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厌学、逃学等,其实是父母非理性的要求造就了这样一种结果。

二、家庭教育中应有的分享教育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父母过多的从自己的立场行事,没有很好的把分享教育应用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这造就了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分享的性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迫切需要分享教育。

(一)劳动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包大揽,过分保护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劳动分享可以在很多方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1、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首先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而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对自己的责任;其次,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主人公的意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劳动、家庭事务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最后,适当的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有助于孩子从小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环境容易使独生子女不善于团结协作。父母创造条件让孩子在与自己或者同辈群体的协作中完成一些事情,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孩子意识到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与父母或同辈群体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孩子学会为人处事,学会适应社会。

3、劳动分享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独生子女的超前消费、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在对“劳动不易”无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因此劳动分享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朴实、节俭的优良习惯。

(二)思想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思想独立性,以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孩子的人生,这种错误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要么叛逆、执拗。因此,加强父母孩子间的思想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思想分享有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思维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有见解、有决策能力、有执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思维的独立对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异常重要。同时,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规划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遇到选择做决定类的事情时,父母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着,而不是决定者。

2、思想分享有助于孩子独立行为习惯的形成。很多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可以归结于父母。因此,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不应该让孩子觉得自己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而应该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平等的决策权、参与权、话语权。这样在提升孩子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支配能力,使孩子养成独立的行为习惯。

三、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整个人生的后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特有的家庭环境,家庭中的分享教育更是孩子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自身,都要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一)就社会来说,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就如何提升家教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国家可以集中教育资源,创办教育咨询机构,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无所适从。另外,完善家长学校。使家长定期地从家长学校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从理论上提升自己的教育修养,进而指导教育实践。

(二)就家长自身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条件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

1、有一种残忍叫呵护备至,有一种爱叫残忍。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吸取老子“无为”的理念,学会“消极教育”。不要大包大揽,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父母在适当的时候要充当兄弟姐妹或同辈群体的角色,创造条件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付出、学会感恩。

2、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孩子的方式,树立全面发展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成功并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让孩子的成绩如何之高、钢琴弹奏如何出色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关注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着手,引导孩子学会感受幸福,提升生活质量。

3、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引下,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隐私,而不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种私有产品。比如有些父母为了了解孩子,就偷看孩子的日记或手机短信,这就犯了家庭教育的大忌。其次,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应该时时刻刻以长者自居,以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最后,对待家庭事务父母可以适当地听取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提升孩子的责任意识。

总之,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是提升我国整个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只有社会、家长通力合作,家教水平才会有跨越式的发展,独生子女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肖红梅.浅议幼儿期家庭劳动教育【j】.创新教育,2010(13)

[2]冯静.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j】.新西部,2010(8)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篇7

一、独生子女的特点

独生子女的主要特点是一个“独”字,独生子女有优势,同时也有弱点。独生子女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更易于获得学业上的成功。他们能得到更优越的受教育机会。他们经多识广,智能很高。自我意识很强,具有自重和进取精神。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惜血本为孩子成才创造条件。以孩子为中心,这种氛围给孩子的心灵打下了唯我独尊的烙印。如果引导得当,就会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学习上好学上进;在集体活动中勇于竞争。

独生子女家庭也有其突出的问题――没有兄弟姐妹,就少了教育的重要因素“儿童伙伴”关系,缺乏模仿的对象,一切品行靠大人“灌输”。这样既容易使孩子思想“早熟”,又容易使孩子发展起难于同他人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性格。不利于养成平等互助的个性,往往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独生子女有“唯我独尊”、“以我为中心”的优越感,导致其性格自私、任性,独立生活能力差。

二、独生子女社会化程度低的表现及原因

独生子女的特殊环境易于成为个人社会化的障碍,但独生子女特殊环境本身也对孩子社会化具有有利的一面。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对孩子进行正确教育,完成社会化。独生子女社会化方面的表现是:在观念上以耻为荣,是非不分;在生活上好逸恶劳;在集体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在性格方面,孤僻、脆弱、不合群;缺乏与周围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在社会环境中应变的能力,出现早熟倾向等等。究其原因是由于:

(一)儿童成长中的“保护特区”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教育过度”,即生活上过度照顾和包办;学习上过多要求和期望;行为上过多限制和涉;需求上过多满足和“给予”。在金钱和宠爱编织的温床上长大的孩子,养成了骄横、任性、唯我独尊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社会化教育就是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养成自食其力、热爱劳动的习惯,同时,要给孩子一个独自处理问题的“时空”环境。

(二)缺乏逆境和挫折的教育

历史事实证明,每一个成功者无不是从逆境、挫折中走过来的。我国大多数独生子女从小在顺境中长大,很少遇到逆境和挫折、品尝苦难,他们自理、竞争能力较差。所以,必须有意识地让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磨练,体验“不如意”,以便培养孩子坚韧勇敢、不怕困难、勇于取胜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家庭教育的“金钱化”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当代儿童的心灵过早地涂上了金钱的色彩,学校、家庭教育出现“金钱化”倾向――用金钱刺激、诱导儿童取得高分数;在扭曲的金钱面前,孩子们不懂得珍惜金钱和节约勤俭。社会化教育就是要改变环境金钱化的现象,杜绝儿童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从小培养艰苦朴素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重养轻教,缺乏优良品质和独立生活能力的教育

家长过分溺爱往往导致袒护,做错了事舍不得批评教育,易养成不接受父母的教育,认为自己一贯正确,对人无礼貌、不尊重长辈等不良行为习惯。父母对孩子过分关心照顾,很容易导致子女独立性差的个性,缺乏劳动观念和独立生活能力,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困难,缺乏自信心。可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性格怪僻和意志薄弱等不良心态。

三、促进独生子女社会化的教育措施

(一)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社会化

儿童一出生即生活在家庭中,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是通过家庭成员来实现的,家庭的结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家长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行为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影响。独生子女家长要端正独生子女家长的教育思想,摆正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要切实了解独生子女的需要。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其教育水平,要有主动与学校配合的意识,为独生子女创造各种有利的教育环境。

(二)学校教育与独生子女社会化

学校主要通过各种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少先队等形式和组织,对其进行社会化教育。各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独生子女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娇正其不良行为,课外活动是促进独生子女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独生子女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观点的薄弱,厌恶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比较突出,生活浪费则更加普遍。劳动教育就是要改变他们这种状况。除此之外,学校教育在通过以上具体教育途径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还渗透着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三)同辈群体与独生子女社会化

同辈群体是指年龄相近、地位、兴趣、价值观等也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其它成员的影响,独生子女同青少年一样,有向群和归属的需要。因此,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作用,对独生子女的成长尤其重要。他们乐于参加同辈群体的非正式活动,家长和老师要为独生子女参加同辈群体创造条件,孩子在群体互动中不仅长知识、拓视野,而且能培养合作互助和关心他人等群体心理,逐渐形成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性格和能力。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成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39-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但由于大多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误解,致使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落到了学校和教师身上。家庭教育的忽视和缺失,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儿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从幼年时期开始教育还并不那么困难,但以后矫正缺点的再教育就困难很多。因此,家庭教育把好第一关,打好教育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父母是幼儿的亲人,他们是幼儿最亲密,最信赖的人。同时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里,接触的时间最多,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所以,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幼儿心灵上起着决定作用。过去有些教育家把幼儿比作一张白纸,可以任凭你在上面画什么画。这种比喻虽然不很确切,因为幼儿的发展要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因素的影响,但是这种比喻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因为,遗传素质只是发展的前提,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更是起主导作用的。它可以改变一定的环境,或者利用一定的环境,使它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所以,懂得家庭教育的父母,可以根据幼儿的先天素质和环境设计最美好的图画。幼儿从出生到他能够不依赖家庭而独立生活以前,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家庭教育,越是年龄小的时候接受家庭教育越多。幼儿上了学,家庭教育的影响就逐步让位给学校教育,但家庭教育仍然在起作用,直到他自立为止。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教育环节,在幼儿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的影响

首先,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即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二是理论、知识方面的水品,即文化素养。家长的人生观和思想品德对子女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有人对多个家长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恶劣、受过刑事处分的家庭做过调查,其中有90%家庭的子女违法犯罪或有劣迹。由此可见,家长的人生观和思想品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家长的文化素养并不等于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家长的文化素养是指家长通过学习和实践所掌握人类精神财富的多少和所表现出的理论知识水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文化素质高,孩子的发展就会比较好。所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对子女的身心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子女热爱、关心的程度和方式;二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关心孩子的家长。这种家庭下的孩子变得性格孤僻、冷漠、厌世,变得消极、沉沦。还有些家长是太过溺爱孩子,对孩子,父母有说也说不完的牵挂和割舍不下的爱,真可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结果是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胆小怕事,时常表现出心理学上所说的“退缩行为”。有的甚至还可能有任性、娇气、爱发脾气、唯我独尊等不良的人格品质,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特别重的毛病。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了。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格品质的形成。、

最后,家庭生活环境。家庭生活环境对子女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举个例子来说,单亲家庭,它属于残破型家庭,父母缺少一方,在这种家庭中的子女容易出现孤僻、胆怯、冷漠得心理,或出现冒险、野蛮的心理。而现代社会讨论最多的,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独生子女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引起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关注,也存在着许多争论。有些人认为独生子女是“特殊儿童”或“问题儿童”,认为他们缺乏独立奋斗的能力、依赖心十足、缺乏社交能力、早熟、孤僻、娇气、任性等。但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心理学家通过对40万名中学生的调查、对比,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聪明、更富于创新、对事业更敏感。可见,上述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独生”上,这是不科学的。家庭结构是无法改变的,但家庭教育却是可以改变的。了解了问题的所在,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补救或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使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庭生活环境对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颜之推也说过:“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仍然很迷惘。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篇9

关键词:二胎政策;独生子女;人格培养

1.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到单独二胎政策启动

1962~1969年。限制生育政策提出,并在部分市、县试行。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批示。

1970~1980年。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形成并全面推行。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基本只准生一个孩子。1982年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

1984年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并稳定下来。之后,我国开始实施双独政策,即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且只有一个子女的可以申请生二胎。

2013年,国家宣布启动单独二胎政策,即夫妻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申请生二胎。

2.问题出现:二胎政策引发家庭矛盾

某晚报记者接到家住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的林女士打来的电话,称12岁的女儿因不满他们夫妇的“二胎”计划离家出走了。林女士夫妇找了一整夜,终于在外婆家找到了孩子,可孩子却怎么也不愿跟他们回家。孩子在留言条上这样写道:“爸爸妈妈,我走了,我再也不回来了。你们不是天天都在准备生弟弟吗,我实在是受不了了!弟弟都还没出生,你们就兴奋成那样……”

随着国家“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让一些家庭有了生“二胎”的打算,可是大孩子是否希望有一个弟弟妹妹呢,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关注,当孩子对父母再生一个弟弟或妹妹有抵触情绪时,这不免再度引起我们对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重新思考。

3.独生子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3.1独生子女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

现在的孩子许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大多都不会做。比如说洗衣、洗袜子之类的小事,大部分都是父母代劳,这使得孩子养成懒惰、自私的性格。

3.2家长不能把孩子摆在恰当的位置上

当代中国独特的家庭模式,使得独生子女处于独一无二的关键地位,独生子女作为父母的掌上明珠,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极易形成以孩子为中心,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当这些被娇宠的独生子女步入学校、走入社会时,他们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唯我独尊的心态,以致在处理问题、应对人际关系时表现出感情冷漠、自私自利的心态。

3.3家庭教育内容不全面,往往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由于家长的教育过分倾斜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应试技能的培养上,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不少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脆弱。面对问题采取极端的应对方式,例如本文之前提到的离家出走、调皮捣蛋。

4.从二胎政策看独生子女的教育

小孩子作为一个幼体来到这个世界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他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他的母亲,并在随后扩展到他的父亲。在成长过程中,由父母和环境影响,这种安全感的范围逐渐扩展到这个世界。最终使他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自主生活,积极面对世界的人。如这个过程没能顺利进行,安全感的扩展被打断,心理能量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泄。成年后的他就无法正常面对世界,或者变的封闭、自卑,或者变得多疑、自私,或者富有攻击性、对他人富有敌意。这些都是他们的内心对这个“不安全的世界”的回应,是自我保护的本能。他们会觉得即将或可能出现的弟妹是一个会抢走自己爸妈的人。

面对二胎政策以及生二胎的打算时,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某专家指出:现在,城里有弟弟妹妹的家庭极少,父母应让孩子多接触一些小朋友,让他们积累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时的经验,这会影响孩子对有一个弟弟或妹妹的反应和态度:积极愉快的则希望自己有一个弟弟妹妹,否则,就抵触。

当孩子出现抵触情绪时。首先,家长不宜过分担心和害怕,而要去接纳孩子的消极抵触情绪,要知道这是孩子的正常反应;其次,要让孩子理解弟妹的出现会给他们带来什么。要告诉孩子,父母再生一个孩子的原因。要让孩子明白:即使有了弟弟妹妹,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减少。一旦弟妹出生后,父母关注的重心会转移,但此时,父母更应关注大孩子的反应和感受,防止孩子做出过激行为。大人们要用宽容的心去原谅孩子的狭隘。

独生子女对于弟妹的接受态度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因此,无论父母是否有生二胎的打算,都应该从小就培养小孩的兄弟姐妹的亲情观念,让其从心理上就不排斥弟妹的到来,而是期盼自己有一个至亲的兄弟姐妹,还应该教会孩子分享与关爱。

许多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是首要任务。人格教育着眼于培养健全人格,不仅把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看成是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而且把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看成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人格教育就要注重自主、自尊、言行一致的教育。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善于不断反省自己,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对各种打击和挫折能坦然面对等。从而形成全社会的人格互补优势。塑造完善人格,家庭、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别人的帮助引导,榜样的示范作用等方面是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我国独生子女教育的困惑友对策研究.熊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3

[2]论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谢雪梅.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8

[3]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赵晓会.硕士学位论文

[4]独生子女教育浅议.刘兰.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篇10

一、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六大不良习惯:

1、自私、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为别人着想。

2、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社会适应能力差,个性有孤僻,缺少热情的倾向。

4、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

5、不爱惜财物,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

6、学习被动,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厌学情绪。

应该说,当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对孩子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也是极大的,但为什么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却无法令人满意呢?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问题大都不是由于独生造成的,而是由于独生的环境和周围的教育造成的。

二、独生子女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1、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

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驱动,我国现代家庭的主流格局,特别是城市家庭的主流格局逐步趋同,由原来的多子多孙的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结构向二加一的家庭结构转化,向四、二、一的家庭发展。这样的家庭结构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独生子女与成人接触较多。由于城市住宅日益楼房化,家庭与家庭之间交往渐渐减少,使得独生子女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增多。独生子女与成人交往增多有利也有弊。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父母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且都比较重视子女的学习,不但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辅导,还有一定的成熟经验传授给子女。所以,独生子女有良好的早期教育,智力开发早,兴趣爱好广泛,理解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经常与成人交往,成人的经验多方位地影响他们,使他们显得过早地成熟,过早地失去童年的天真、单纯和幼稚,在这种家庭结构中,成人只知道为孩子服务,使得独生子女任性骄横、不合群、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别人意见,依赖性很强,把父母当成了他们的拐杖,缺乏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独生子女与同伴接触减少。尤其在城市,独生子女较少有机会与同年龄、同层次、同一认知水平的伙伴接触和交往,这就必然影响独生子女学习与人相处的规则。独生子女更需要和同龄、同层次的伙伴交往,他们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原则,适应社会的规范,成功地学习社会生活经验。但独生子女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很少与同伴们交往,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不能养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交往的敏感性,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发展。在生活中事事皆由父母安排和照顾,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不能支配自己,减弱了社会存在中的主体意识,因而竞争意识差。

2、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增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这使独生子女在智力开发、身体发展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人们挣钱为子女的传统意识的影响,独生子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使一些独生子女不思节俭、挥霍浪费、不爱惜劳动成果,养成了贪图享受、占有欲强、唯我独尊等不良品行,缺乏对他人、集体、国家的责任感。

3、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增多。

虽然居住环境相对封闭,但信息渠道却因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向现代家庭敞开,这对于开阔孩子为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有好处,但许多消极因素也正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视力下降、交流减少、思维惰化以及色情暴力的侵蚀等都会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孩子缺乏筛选辨别的能力,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

(二)教育因素

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子女未来的期望,但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积淀和成员个性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使得不同的家庭其教育方式也必然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同样是为独生子女呕心沥血、同样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却截然不同。这就是由于听话教育、分数教育等狭隘的教育观还在影响着很多家长,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误区:

一是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很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对智力的培养,而对意志、兴趣、自信心、自制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却未加以重视。其实二者关系非常密切,有人比喻智力因素相当于资源,非智力因素相当于能源,资源再丰富,如果没有充足的能源因素,资源也开发不出来。

二是理认知轻实践。由于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使很多家长对成绩和分数的追求超过了一切,甚至包办了孩子生活中的所有,把孩子紧紧束缚在书本和课桌前。学习书本知识是重要的,但比书本知识还要多的知识应该在书本以外。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接触社会,接触现实,接触自然,感受大量的社会知识的机会。

三是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一些家长赶潮流着力在某一方面培养孩子的特长而忽视全面发展,认为文化课是可有可无,这是缺乏远见的做法。要想盖高楼,地基必须要打牢。自我发展是素质的重要内容。家长既要照顾目前利益,又要考虑到孩子长远利益。

四是重言教轻身教。有的家长认为只有在同孩子谈话、教训、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因而在生活中,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只有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独生子女的培养与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它对子女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精神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场所都不可替代的。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与非独生子女有很大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性格、身心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家长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一定要注意独生子女的特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使独生子女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以顺利适应社会生活需要。

(一)培养独生子女自立和自信的品质

自立和自信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品质,有的独生子女甚至学校里的劳动也要由家人代劳,这样的人将来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国外有人对450名儿童做了40年调查,发现一个事实,即不管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在孩童时代就做简单家务劳动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和更富有。所以劳动是关系到独生子女一生幸福的训练,也是独生子女学会自立和自信的有效途径。让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劳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发展自己的社会价值,并善于同他人合作与交往,学会自我服务,珍惜劳动成果,学会节俭,成人之后就更能适应社会生活。

(二)培养独生子女处理好同伴关系

现在许多人把孩子禁锢在家中,与成人或者书本为伴,他们不会和人友好相处,成人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独生子女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社会上形形的人发生关系,特别是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所提供的刺激更接近于他们认知能力,要多鼓励独生子女和同伴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是独生子女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的生活能力

独生子女进入小学后渴望独立自主,这是他们个性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因此,要以平等、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独生子女在渴望独立自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他们在父母过分的关心下,没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意志薄弱。这就给独生子女独立自主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家长要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以便在将来适应社会生活。

1、事事都要自己动手,树立竞争意识。

独生子女在家、在校凡是自己的事都应该自己做。首先,要为独生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独生子女在做事时,要与他人进行比较、正确评价,树立竞争的积极性。家长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子女,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更不能贬低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以增强竞争意识。鼓励独生子女在各项活动中参与竞争,这样便可培养他们竞争观念。家长应看重孩子做事的过程,而不应在结果上斤斤计较。虽然孩子做得不尽如意,也要给予鼓励和赞扬,以增进他们的积极性。还要教育独生子女学习知识、锻炼能力,让他们明确在竞争的社会中,没有过硬的知识和本领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本领,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2、独立学习和活动

独生子女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独立地学习和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家长采用良好的教育方法,让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家长应在独生子女很小时就安排他们自己游戏;和小伙伴一起游戏时也要当配角;入学后,家长要让他们自己把握时间,有计划地学习,要教育孩子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处理学校中的事,家长要少辅导、少帮忙,不要事必躬亲。

3、参与学校及家中的事物管理

在家中要让独生子女参与各项事物。如购买生活用品、计划食谱、走亲访友、接待客人。让他们经常为家中的事务拿主意、参与大人的活动,以增长他们的生活经验。

4、在独生子女6岁左右就应该在银行给他们领一个活期储蓄本,给他一个储蓄盒。每月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买玩具、图书、学习用品,让他们自己计划开支,这样不但会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且还会培养他们节俭的好习惯。

(五)适当实施劣性刺激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愿意帮助取得成功,害怕失败,一看他孩子有困难就沉不住气,急于伸手帮忙,有的家长甚至常常不知所措地跟在孩子后面,总是包办代替,始终不让他们独立活动。不给他们任何尝试错误、克服困难的机会,使独生子女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不会自主地解决问题。这都使独生子女的生活缺乏劣性刺激,这是独生子女身心日益脆弱的重要原因。所以家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应适当实施劣性刺激。

(1)施加批评。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所处地位特殊,在赞扬声中长大,在与他人相处时目中无人,接受批评少,所以在教育独生子女过程中,应适应施加批评。

(2)增加痛苦和劳累。就是让独生子女参加适当的劳动,从小体验痛苦和劳累,家长不能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

(3)给予挫折教育。不让独生子女受挫折,他们长大后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勇气。由于独生子女受父母过分保护,使他们不知挫折是什么滋味。为了使独生子女很快地认识世界,更好地成长,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要在他们生活中给予必要的挫折教育,让他们从中积累经验。

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骄惯、溺爱不是说给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穿的、花了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个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把孩子放在全家人之上,他就是一个特等公民,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务义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二、要学会利用闲暇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

孩子处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里,家长要学会利用减负后出现的闲暇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闲暇时间不仅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发展重要,而且对于人一生道路都很重要,利用休闲时间进行闲暇教育,教孩子学会休闲。

三、家长要把期望合理地传达给孩子

期望的归宿应该是看孩子能否承担起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将期望的目标倾注到孩子的思想中,而不是父母强加的负担。

四、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

五、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