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生儿便血护理诊断十篇新生儿便血护理诊断十篇

新生儿便血护理诊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0:06

新生儿便血护理诊断篇1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胃出血;临床诊断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79-02

新生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多发性感染疾病,常造成新生儿夭折。在我国每年约有600万初生婴儿感染这种疾病,死亡率高达16%[1]。而伴随胃出血的肺炎患儿死亡概率更高,因此对于这类患儿需要科学的临床诊断和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才能保证患儿生命安全[2]。本文对我院于2012年06月至2013年06月间收治并治愈的16例新生儿肺炎合并胃出血患儿进行了科学的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2年06月至2013年06月共收治肺炎合并胃出血新生患儿16例,患者早期肺部体征不明显,但有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少数患儿具有咳喘严重但无发热症状。经胸部x线检查结果确诊为肺炎。

1.2诊断方法

1.2.1实验检查实验检查患儿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三项内容。结果如下。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显示偏高(大于10.0×1o9/L)患儿8例,wBC异常9例,血小板减少1例。尿常规显示:共有2例结果显示异常,1例为潜血阳性,1例为尿蛋白。大便常规显示:只有1例患儿出现大便潜血。

1.2.2胸部x线检查经x线检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患儿肺部肺门异常,肺门呈扇形向周围组织扩展,肺门阴影增多、增大。同时患儿肺纹理显示增粗、透亮度下降、模糊。统计显示有7例患儿呈小叶性兼浸润型变化,2例患儿肺部呈节段性实变型,1例呈叶型实变型。患儿多为双侧肺部共感染。

1.2.3胃出血检查患儿在入院3天左右开始出现腹部肿胀以及腹泻等症状,大便呈水样并伴随脓液,颜色为黑绿色。经化验结果显示每视野内可观察到10-14个脓细胞。用胃管抽取患儿胃液检查显示:患儿胃液颜色为咖啡色,每视野内含4-8个脓细胞以及2-5个红细胞。取患儿大便及其胃液样品进行细菌培养实验,结果显示感染病菌均为铜绿假单胞菌。取两份血细菌进行重复培养,结果均为阴性,说明胃出血属于应激性胃出血而非病菌直接引起的感染性出血。因此,经临床综合诊断我院收治的1o例患儿均为感染性肺炎合并应激性胃出血。

1.3临床治疗

1.3.1临床监护临床经验显示新生儿肺炎患儿往往伴有低氧血症,为避免患儿因低氧产生功能损伤,需监测患儿经皮血氧饱和度。根据

检测结果实时调节患儿给氧量,使其饱和度维持在85%-95%。同时还要求医护人员随时使用心电监护仪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

1.3.2雾化吸入治疗多数患儿患肺炎后常伴随有痰液多。由于痰液黏稠而导致不易排出体外。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法可以帮助患儿稀释黏稠痰液,同时服用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及时治疗患儿肺部,促进肺部功能恢复。

1.3.3胃部止血新生儿肺炎引发的胃出血主要是由于功能性紊乱导致患儿胃黏液分泌紊乱而发生胃部应激性溃疡所致。当患儿出现出血时应对患儿禁止入食。为及时收缩血管止血,可用冰盐水缓慢抽洗患儿胃部,同时可注射小剂量的巴曲酶以加快血小板凝集以快速止血。洗胃过程中注意监护患儿生命体征,防止因冲洗带来的冷刺激影响患儿呼吸。抽洗后象患儿胃内注入5ml血小板胶溶液。出血停止后6h可给予患儿少量预冷的母乳。

1.3.4合理使用抗生素由于抗生素使用紊乱会带来病菌的耐药性,同时婴幼儿各项组织器官功能不全,药物在体内代的谢动力学特征不同于成人,因此需严格遵从医嘱使用抗生素。同时需要注意随时观察患儿的大小便情况,详细记录,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向医生反应以保证患儿早日康复。

2结果

16例新生儿肺炎合并胃出血患者经过及时的诊断和系统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3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常见高发传染性疾病,并常伴有多种并发症,最常见的是胃出血。目前对于新生儿肺炎的诊断主要包括临床病症观察、实验室常规检查和x线胸片检查。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3-4]。实验室常规检查血常规通常表现正常,wBC和白细胞显示异常。尿常规显示和大便常规显示异常者较少。x线检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患儿肺部肺门组织异常,同时患儿肺纹理显示增粗、透亮度下降、模糊。取患儿大便进行检查,结果显示患儿均属于应激性胃出血而非感染性出血。感染病菌均为铜绿假单胞菌[5]。

经过临床氧气供给监护、雾化吸入祛痰、胃部抽吸用药止血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我院收治的16例新生儿肺炎合并胃出血患儿均已痊愈并出院。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诊断新生儿肺炎合并胃出血病例并结合系统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可以有效治疗生儿肺炎合并胃出血,该种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崔焱,丁玉凤,王建华.儿科护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8.

[2]王艳,丁传刚,何敏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诊治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22):3460-3462.

[3]曹宁,孙阳.新生儿肺炎的X线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79-80.

新生儿便血护理诊断篇2

【关键词】复合妊娠;病因;诊断与表现;治疗;护理

复合妊娠(heterotopicpregnancy,Hp)是指宫腔内妊娠与异位妊娠同时存在的一种病理妊娠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1]。自然妊娠时复合妊娠发生率极低,约为1/30000~1/8000。近年来,随着促排卵临床治疗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开展,Hp发生率明显增加[2]。据文献报道,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Hp的发生率约为1.0%-3.0%[3]。宫内妊娠一旦发生破裂,可致腹腔大出血,可危及母体乃至宫内胎儿的生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护理,可减少孕妇大出血的机率,同时增加子宫内胎儿存活的机会。现将复合妊娠的相关诊治及护理介绍如下。

1病因及诊治

1.1病因

主要由排卵、移植、机械三方面因素。其中,排卵因素主要指排卵多或促排卵药物的应用(报道示:用促性腺激素诱发排卵的Hp发生率为1/125~1/300)。辅助生殖技术移植胚胎数量多、移植液容量大、压力高、注液量过快、移植导管近输卵管开口处、胚胎发育与子宫内膜不同步化[4]构成了移植因素。慢性输卵管炎、盆腔炎、既往盆腔手术史、异位妊娠史、放置宫内节育器、输卵管解剖及生理功能完整性损害等,影响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引起输卵管功能异常为机械因素。以输卵管因素为主要原因。因输卵管病变引起异位妊娠发生率为82.4%。

1.2诊断

复合妊娠诊断比较困难,正确诊断率甚低,易发生漏诊、误诊,主要原因是缺乏Hp特异症状和体征。winter等报道仅为9.9%[5]。

诊断时应注意:(1)了解病史,注意有无高危诱因,包括辅助生殖技术史(尤其供精体外受精)、β-HCG值变化等实验室检查、有无停经史、腹痛程度,有无腹膜刺激征、子宫大小、卵巢及输卵管走行处有无包块,阴道流血情况,有无明显全身失血症状等。(2)观察到宫内直接征象后,对宫外,尤其双侧附件区进行探查,有剖宫史者还需观察子宫前壁峡部剖宫产瘢痕处。Hp宫外妊娠部位相对集中在卵巢旁,大多表现为回声不均的包块,内见液性暗区,周边见血流。(3)明确宫内妊娠后,卵巢增大、盆腔积液等征象可提示有Hp存在的可能,注意鉴别。(4)当血β-HCG水平过高,明显高于单胎妊娠,而B超仅示单胎妊娠时,即使附件区未探及异常回声,仍应高度怀疑Hp。若流产后HCG下降缓慢,或与宫内妊娠不协调的、异常HCG高值,也应怀疑Hp。(5)Hp早期诊断时,宫外妊娠以间接征象居多。原因推测为:受精卵着床多数宫内早于宫外;营养支持宫外不及宫内,导致受精卵发育迟缓。(6)早孕诊断需结合B超、血HCG测定、尿妊娠试验及妇科检查,尽量避免漏诊、误诊。

阴道超声被认为是Hp最敏感的诊断手段,目前阴道超声对异位妊娠的诊断准确率已高达77%~92.7%[6]。

1.3治疗

尽量减少对子宫的刺激。既要去除宫外病灶,又要保证宫内胚胎继续妊娠。应根据不同孕妇情况选择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四种,分别是:保守性治疗、腹腔镜手术治疗、剖腹手术治疗、胚胎穿刺术[7]。保守治疗适用于:(1)生命体征稳定,无腹腔内急性出血的体征;(2)B超证实子宫腔内无妊娠囊,异位妊娠包块直径≤3cm;(3)肝肾及凝血功能均正常,外周血白细胞>4×109/L,血HCG

2护理

2.1心理护理

Hp患者普遍紧张、焦虑、恐惧,不仅担心自身宫外孕带来的危险,也担心宫内的胎儿是否安全,同时担心手术是否导致流产,进行麻醉以及术后的药物治疗能否导致胎儿畸形等。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在交谈时要尊重患者隐私,尽量完整的收集患者各项临床资料,从而正确的予以入院评估,同时鼓励及安慰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麻醉方式、方法、目的、注意事项、预后等等,从而解除患者的顾虑,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临床治疗[8]。

2.2术前护理

2.2.1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皮肤温度、颜色、面色、表情、意识等,及时判断有无晕厥与休克的表现,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出现异位妊娠破裂有休克表现时,采取休克,吸氧,保暖。观察患者腹痛及阴道流血情况,及时了解患者HCG值的变化及B超情况。观察腹痛的性质、程度、部位,有无阴道出血及出血量、颜色、持续时间,一旦出现腹痛加剧及阴道流血增多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分辨是宫外孕引起的阴道流血还是宫内妊娠流产引起的流血。

2.2.2常规护理

遵医嘱抽血,备血交叉,标本及时送检,准备抢救用物。建立静脉通路,留置导尿,观察尿量。做好腹部备皮及脐孔处彻底的清洁。注意会阴保洁,必要时留纸垫。嘱卧床休息,防止活动引起异位妊娠破裂出血。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一旦确定手术,术前禁食禁饮8h,禁灌肠,避免异位妊娠部位破裂导致大出血。

2.2.3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抗感染、保胎、保肝、补液,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注意输液浓度及滴速。

2.3术中护理要点

主要包括手术、气腹压力调节及避免对子宫的刺激。一般采用平卧位,尽量减少变动。术中避免经阴道放置举宫器等辅助手术,以免影响宫内妊娠。气腹的目的是显像清晰和操作方便,但气腹对孕妇存在危险性,特别对患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孕妇危险性更大。一般为8~12mmHg,以10mmHg较为安全且视野好。术中小心放置气腹针,用剪刀减去输卵管,尽量不用电凝、电切,以减少对子宫和胚胎的刺激,若确需电凝止血,则要调低电凝输出功率[9]。

2.4术后护理

2.4.1一般护理及用药

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6h,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误吸。出现呕吐时,对症处理,可予止吐剂治疗。予口腔及会阴护理,待患者清醒后,鼓励深呼吸,通过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排出。及时了解血HCG值的变化。遵嘱积极抗感染、保胎、补液。

保胎用药以硫酸镁居多,其机制是镁作用于子宫肌细胞,拮抗钙离子的子宫收缩作用,稳定子宫内胎儿生长环境。硫酸镁高浓度快速用药时孕妇会出现面部及全身潮红、燥热、头痛,甚至会出现恶性、呕吐、血压下降[10]。使用硫酸镁时应注意:膝反射存在、呼吸不少于16次/分、24h尿量不少于600ml(或25ml/h)、常用滴速为1~2g/h。注意毒性反应,遵嘱留取血标本以监测血镁浓度。用药时须备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以便出现硫酸镁毒性反应时及时解毒。

2.4.2病情观察

术后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24h,以便早期发现有无内出血、休克、高碳酸血症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如遇渗血、渗液,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必要时沙袋压迫止血。

2.4.3饮食与活动

术后6h内去枕平卧、禁食禁饮,6h后进食流食,排气后进食半流食,多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饮食,保证宫内妊娠的营养。术后6h后,督促多翻身,鼓励患者早下床活动,促使胃肠道早期恢复,减少腹胀的发生。活动时尿管及引流管需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堵塞和脱落,记录尿液/引流液颜色、量、性质。卧位时,指导并协助患者保持侧向引流管,以利尿液/引流液流出。尿管一般6~12h拔掉,管路拔出后,评估患者小便及局部敷料情况。

2.4.4健康指导及并发症护理

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沐浴、勤更衣,有盆腔炎症时及时治疗,开展孕前指导,不轻易使用促排卵药,停经后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出现腹痛及阴道出血及时就诊,再发生率高。常见并发症有:内脏损伤、术后出血、肠粘连、感染、宫内妊娠流产等。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腹痛、阴道流血、尿量等情况24h,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遵医嘱正确用药。

2.5出院指导与预后

指导患者出院后保持心情愉快,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禁同房、盆浴1个月,出院后继续遵医嘱用药,定期产前检查。术后随访B超及HCG值,如出现腹痛及阴道流血及时就诊。教会患者如何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怎样保持切口清洁和干燥。孕期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宫内胎儿异常等异常情况,及早处理。

复合妊娠的预后取决于异位妊娠的处理。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为复合妊娠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为满意,而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手术成功及术后康复的重要保证。随着早期诊断的完善和提高,复合妊娠的预后情况较好。80%的患者宫内妊娠可达足月,且新生儿畸形率并不高于普通人群。

3小结

复合妊娠是一种病理性妊娠,对母亲及胎儿都有极大危害,但因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常不能及早诊断,延误治疗。临床诊断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密切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腹痛、阴道流血情况,结合HCG、B超、间接征象等检查及早诊断。一旦确诊,护士应配合医生尽早处理宫外妊娠,做好手术前中后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术后积极保胎,不但要注意阴道出血和下腹痛,还应指导病人定期进行血HCG及B超检查,监测宫内胎儿发育情况,配合医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确保患者和宫内胎儿的生命安全,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冯仁梅,周卫东,冯敏,吴春华.腹腔镜下宫内宫外复合妊娠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2):941-943.

[2]Goldman,etal.Heterotopicpregnancyafterassistedreprodutivetechnologies.obsterGynecolSurv,1992,47:217[Z].

[3]talJ,HaddadS,Gordonn,etal.Heterotopicpregnancyafterovulationinductionandassistedreproductivetechnologies:aliteraturereview.from1971to1993[J].FertilitySteril,1996,66(1):1-12.

[4]来亚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复合妊娠高危因素分析与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3(35):21-22.

[5]罗琼.宫内宫外复合妊娠1例[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3,14,(3):201-203.

[6]李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宫内合并宫外妊娠的护理[J].医学新知杂志,2013,23(5).

[7]张国连,孙赛君.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复合妊娠行胚胎穿刺术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4(27):1052-1053.

[8]阳成英.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宫内外复合妊娠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2013,(3):112-114.

新生儿便血护理诊断篇3

【关键词】正常分娩护理措施

一、第一产程的护理

1.1一般护理。热情接待产妇,协助办理入院手续。认真查看产前检查记录,采集病史,开展全身与产科检查,根据评估结果,再次推算预产期,完成护理病历书写。

1.2心理护理。向产妇及其家属作自我介绍,向其介绍待产室与产房的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讲解分娩过程是正常的生理过程,提供相关信息,帮助产妇树立信心并增加其对分娩的理解;及时鼓励产妇,促使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调动家庭主要成员积极参与,条件允许时,让产妇的丈夫和家人陪伴,减轻产妇的孤独感;检查或接产前,遮盖产妇的下腹及会,减少暴露,以满足其自尊的需要。

1.3观察产程

1.3.1宫缩;临床上常采用触诊及仪器监测。触诊是通过手感的一种简单方法,护理人员将手掌放于产妇腹部,可感受到宫缩时子宫隆起变硬,间歇时松弛变软,观察宫缩持续时间、强度、间歇时间及规律性,每隔1小时应观察1次,每次应观察3~5次宫缩,及时记录观察结果。仪器监测节省人力,并可进行连续观察,但需限制产妇的活动。

1.3.2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可采用指诊(肛诊)和阴道检查的方法。国内多采用肛诊,若有疑问,可消毒外阴后做阴道检查。在潜伏期对初产妇应每2小时检查1次,活跃期每小时检查1次,并根据宫缩情况和产妇的临床表现,适当增减检查次数。详细记录每次检查结果,画好产程图。

1.3.3胎心:可用听诊法和胎儿监护仪。潜伏期应每小时于宫缩间歇时听诊1次,活跃期每15~30分钟听诊1次,每次不少于1分钟。听诊时注意胎心的频率、规律性、宫缩后胎心率变化及恢复速度、有无脐带杂音等。

1.3.4破膜:破膜后立即听胎心,注意观察并记录破膜时间、羊水量、性状及胎心率。

1.4健康指导。若宫缩不强且未破膜,鼓励产妇适当在室内走动;指导产妇通过深呼吸、谈话或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疼痛;鼓励产妇配偶与产妇进行情感交流。

1.5接产准备。初产妇宫口开全、经产妇宫口开大4cm以上时,应进入产房。护理人员做好接产准备:①准备好产包、灯光、麻醉及新生儿抢救药品、新生儿用物等;②产妇取截石位,臀下垫便盆,用消毒纱布或棉球蘸肥皂水擦洗大、、大腿内上1/3、会阴及周围,再用棉球擦洗两侧沟,然后用温开水按上述顺序冲净,最后用聚维酮碘或0.1%苯扎溴铵溶液消毒;③接产人员按无菌操作洗手、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打开产包,铺消毒巾。助手撤便盆,垫一薄垫使臀部略抬高,有利于保护会阴,并为产妇套好消毒腿套。

二、第二产程的护理

2.1心理与生活护理。护理人员应轻握产妇的手,给予安慰、支持和鼓励;为产妇擦汗水和呕吐物,协助坐起饮水,按摩小腿,避免肌肉痉挛。

2.2观察产程和胎心。注意胎心与宫缩的关系,每5~10分钟听诊1次,最好用胎儿监护仪监测。

2.3指导产妇屏气。让产妇双手握住两侧把手,双足蹬于产床,宫缩时深吸气后屏住,如排便样向下屏气以增加腹压;宫缩间歇时,产妇呼气并全身放松。重复上述动作至胎头着冠。

2.4接产

2.4.1评估会阴条件:评估会阴发育、局部水肿和胎儿大小等,会阴过紧或胎儿过大可导致会阴裂伤,必要时应行会阴切开术(参见会阴切开术的护理及配合)。

2.4.2接产与保护会阴:接产者站在产妇右侧,当胎头拨露使会阴后联合紧张时,将右肘支在产床上,右手拇指与四指分开放在会阴两侧,手掌大鱼际肌用力顶住会,宫缩时,手掌向内上方托压,左手轻压胎头枕部,协助胎头俯屈和下降。宫缩间歇时,右手掌稍放松,以免造成会水肿。胎头着冠后,右手不再放松,嘱产妇宫缩时不要向下用力,让产妇在间歇期向下屏气,当胎头枕部达耻骨联合下方时,左手协助胎头仰伸,使胎头缓慢娩出。即刻用左手自鼻根部向下颏挤压,将口鼻内的黏液和羊水挤出,然后协助胎头复位与外旋转,接产者左手下压胎儿颈部,使胎儿前肩娩出,再上托胎颈,使胎儿后肩娩出。至此,保护会阴的右手方可放松,双手协助胎体及下肢娩出,后羊水继之涌出。值得注意的是:保护会阴应按照分娩机制协助胎儿娩出,适当控制娩出速度,避免因胎儿娩出过快造成会阴损伤;胎头娩出后,若发现脐带绕颈且较松,可将其顺胎肩或胎头方向滑下;若缠绕很紧或达2周以上,可用两把血管钳夹住脐带,在两钳之间剪断,并迅速将胎儿娩出,记录胎儿娩出的时间。

2.4.3新生儿的护理:胎儿娩出后,护理人员首先应清理呼吸道和进行新生儿apgar评分,然后处理脐带、皮肤和眼睛,开展新生儿检查。由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进行详细体格检查,在新生儿病历上打新生儿足底印、拇指印和母亲的手印,给新生儿系上手腕带,标明性别、体重、出生时间、母亲姓名和床号,无需特殊护理的新生儿可由护士放至母亲胸前,便于新生儿早吸吮。

三、第三产程的护理

3.1协助胎盘娩出。当确认胎盘完全剥离时,在产妇臀下放一无菌弯盘以备接血,助手于宫缩时拇指在前、四指在后挤压宫底部,当胎盘娩出至阴道口时,接产者双手握住胎盘,顺一个方向旋转并缓慢向外牵拉,协助胎盘与胎膜完整娩出。若娩出过程中发生胎膜断裂,可用血管钳夹住断裂上端的胎膜,继续向同一方向旋转,直至胎膜完全娩出。切忌在胎盘尚未完全剥离前按揉、挤压子宫或牵拉脐带,以免发生胎盘部分剥离而出血或脐带断裂。

3.2检查胎盘与胎膜。检查胎盘母体面胎盘小叶是否缺损,再检查胎盘胎儿面有无血管断裂,有无副胎盘,然后将胎盘提起,检查胎膜的完整性,测量胎盘大小与重量。详细记录胎盘娩出的时间、方式、大小与重量。

新生儿便血护理诊断篇4

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便血原因有、牛奶蛋白过敏造成的结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先天性肠扭转、先天性巨结肠、肛裂及新生儿凝血性疾病等。牛奶蛋白过敏造成的出血多为大便内散在出血,同时伴有腹胀、腹泻、严重湿疹和营养不良等症状。这种孩子常常为非母乳喂食配方奶粉的患儿,如果停止含有牛乳的配方奶症状很快消失。另一个较为常见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便血多为洗肉水样出血,同时伴有腹胀,发热中毒症状,严重的可引起生命危险。多发生在早产儿以配方奶为主的患儿,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便血大多会有腹胀,肠梗阻等症状或合并有肠炎的表现。这种情况都需要手术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多见于维生素K缺乏,血友病或血管性血友病等。表现为生产造成严重颅内或头皮血肿,脐带渗血等。

婴儿期

这个时期的便血主要有肛裂、肠套叠、牛奶蛋白过敏、美克尔憩室炎、及肠畸形等。肛裂出血是由于过粗过硬的大便造成肛周皮肤黏膜撕裂出血,因此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或与大便分离,且量比较大。改善便秘和肛周护理是常规的治疗方法。肠套叠有较为特色的果酱样便血,再加上哭闹、呕吐、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进行灌肠复位或手术复位。美克耳憩室炎造成的出血往往是量比^大的便血,甚至会造成急性贫血,患儿通常没有任何不适。手术切除美克耳憩室是唯一治疗选择。

学龄前儿童

除了上述原因外,感染性肠炎(沙门氏菌、致贺菌感染等)、过敏性紫癜、肠息肉等是常见的原因。感染性肠炎的便血多为血与大便相混,并有粘液的脓血便,而且会伴有腹疼、发热等症状。通常有不洁饮食史,通过大便常规进行诊断。过敏性紫癜也可以表现为脓血便,一般量比较大,同时伴有腹疼,出血性皮疹是特征之一。过敏性紫癜同样可以引起肠套叠造成果酱样血便。肠息肉便血多为鲜血与粘液混合挂在大便外,出血量一般,出血时间较长不易引起警觉,长期便血可造成慢性贫血。

学龄儿童和青少年

除了和学龄前儿童相似的原因外,还有溃疡性结肠炎和炎性肠病(如克罗恩氏病)等造成的血便。这种血便常常是出血与大便混在一起,当出血多时可以完全是鲜血。临床上往往有间断腹疼,腹胀及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

新生儿便血护理诊断篇5

【关键词】经皮黄疸仪;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价值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也称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国内外均有报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非常高,居新生儿住院病例之首[1]。目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指标仍为血清胆红素测定,但需采血,麻烦且结果回报慢,延误治疗。本科自2010年起采用经皮黄疸仪测患儿胆红素,筛查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先收住院,再抽血化验血测胆红素值[2]。随机选择其中258例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两者值相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患儿258例。

1.2方法经皮胆红素测定:采用徐州市科健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经皮黄疸仪(型号为KJ-8000),选择前额正中和胸骨柄固定部位,每处测3次,取平均值。注意测试前要用酒精擦拭测定探头,测试时探头要和皮肤垂直并且完全接触。血清胆红素测定:取新生儿股静脉血2ml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查。

1.3检测时间入院后即抽血检查和经皮测胆红素同时进行。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将经皮测胆红素值X作为自变量,经血测胆红素值Y作为因变量,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处理。

2结果

两种方法测胆红素值结果。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皮黄疸仪测患儿胆红素与采血测患儿胆红素值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可通过经皮黄疸仪测患儿胆红素推测患儿血中胆红素值。新生儿黄疸指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胆红素超过一定限度对新生儿造成脑损害的危险性加大,可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听力、视力障碍及神经行为异常[3]。目前在本院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方法是光疗,对疗效评价最可靠的检测是测定血中胆红素,但在治疗中需连续检测,反复采血检测胆红素给患儿造成创伤大,且易引起出血、感染,同时也给医生护士增加了工作量[4]。而经皮黄疸仪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操作简单、快速安全、无损伤、无痛苦的特点,医护人员及患儿家长均易于接受。且据文献报道,胆红素转运到皮肤有两种机制:①胆红素-白蛋白联接复合物渗漏至血管外间区;②胆红素酸沉积在磷脂质生物膜,两者在血清白蛋白贮备量低下及酸中毒时转运活跃[5]。胆红素脑病正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容易发生。此机理说明皮肤黄疸程度反而比血清胆红素更能预见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故此也为经皮黄疸仪测胆红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皮黄疸仪测新生儿胆红素在本院已普遍使用近四年,确实方便、快捷、简单,虽然还不能完全代替血清胆红素测定,但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血清胆红素的高低,一旦经皮筛查出新生儿胆红素值超过一定数值范围,及时入院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最大限度避免了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并且在治疗中,连续测定,观察疗效,非常实用。作者认为经皮黄疸仪物美价廉,方便实惠,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筛查、疗效评定上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德珉,童笑梅.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水平.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81-883.

[2]薛辛东.儿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5.

[3]中华医学会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华儿科杂志,2001,39(2):184-185.

[4]余巍,陈灵.皮测仪及蓝光照射在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应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7):20.

新生儿便血护理诊断篇6

[关键词]肾损伤;治疗;小儿;护理

闭合性肾损伤是常见的泌尿系损伤,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病情往往较重,如诊断、观察、治疗、护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小儿由于耐受力差,主诉病情不主动且活泼好动,对诊治容易产生不良影响。结合小儿性格特点,细心的观察及护理,可及时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2000年3月至2005年5月共收治小儿闭合性肾损伤2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7岁。左肾损伤13例,右肾11例,双肾1例。均经B超及Ct证实为肾损伤。轻度肾损伤16例,中度肾损伤8例,重度肾损伤1例。

1.2临床表现肉眼血尿19例,镜下血尿5例,无血尿1例,有明显伤侧腰部肿块4例,伤侧腰、腹部疼痛20例,并发休克2例。

1.3治疗效果25例患儿中,出现并发症4例,其中并发感染2例,继发性出血2例,所有并发症均能及时发现并得到相应处理,无1例死亡。

2观察

2.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及表情变化预防和纠正休克是肾损伤治疗的首要任务。护士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时、准确测量血压、脉搏,必要时应用心电监护仪监测,如患儿由兴奋、烦躁转变为表情淡漠,对刺激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等变化则是休克的表现,或是发现患儿血压明显降低、脉搏细速、四肢厥冷、出冷汗、尿量减少等休克症状,立即给予静脉快速补液抗休克,吸氧,并配合医师及时进行抢救处理,同时做好手术准备。

2.2血尿情况血尿是肾损伤的主要症状,通过观察血尿程度可以粗略地判断肾损伤的程度及出血量,分别留取每次排出的尿液,观察比较尿液颜色,若血尿逐渐加深,且伴有凝血块,常提示肾损伤较重,有活性出血存在,有大出血可能[1]。结合患儿面色、血压、心率及末稍循环,随时向医生汇报,以免延误病情。同时应警惕:当肾蒂损伤或肾盂、输尿管断裂或被血凝块阻塞时,病情往往较重,但血尿可能不明显[2]。

2.3腰、腹部疼痛仔细观察并记录患儿腰、腹部疼痛的性质、程度及持续时禁用或慎用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

2.4出血情况密切观察患儿伤侧腰、腹部肿块变化,局部用笔做好标记,若肿块继续增大,局部疼痛加重,伴脉搏增快、血压下降或血红蛋白不断下降,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治疗。

3护理

3.1心理护理患儿因突然受伤又有肾区剧烈的疼痛、肿块、出血及血尿等症状时,要主动与患儿交流,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用亲切的语言安慰和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疾病,树立信心,积极制定护理计划,引导患儿配合治疗。对年龄较小的患儿提供母爱替代法,如经常拥抱、抚摸、逗引和提供玩具等;提供安全、舒适、快乐的环境,如将病床布置鲜艳明亮,张贴卡通图片,满足他(她)的兴趣、习惯和心理的要求,使其减轻恐惧感。

3.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一般入院后禁食水1~2d。鼓励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3.3预防感染肾损伤后因血肿和尿外渗有利于细菌生长,易继发感染形成肾脓肿。本组有2例患儿继发感染,反复出现伤侧腰部疼痛及高热,应密切监测变化,鼓励患儿多饮水,使用有效抗生素给予抗感染、对症处理,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3.4导尿管的护理留置导尿管便于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也有助于观察尿色的改变,准确记录24h尿量,以便准确地了解病情。留置导尿易发生尿路感染,因此,指导患儿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自行冲洗的作用,可用0.02%呋喃西林溶液冲洗膀胱2次/d,用0.01%新洁尔灭溶液行尿道口及会阴部擦洗1次/d,可有效地防止尿路感染发生。

3.5限制患儿活动,避免继发性出血绝对卧床休息是肾损伤保守治疗最主要的措施之一,一般需要绝对卧床休息2~4周,有利于减慢出血速度,达到止血目的。小儿特别好动、耐受力差,护理人员要耐心做好护理,给其及家属讲解绝对卧床的重要性,取得患儿的配合。本组2例患儿出现继发性出血,1例4岁患儿好动,哭闹不止,家长随意抱起,未能绝对卧床休息,导致继发出血,经医生护士反复强调、耐心讲解,协助其卧床后好转。1例10岁儿童住院卧床休息一周后,腰部疼痛缓解,血尿消失,要求出院,经医生及护士劝说无效,自动出院2d后出现血尿,急诊再次入院,遵从医务人员的劝告,绝对卧床休息2周后康复出院。

3.6加强基础护理肾损伤患儿由于需要制动,易并发褥疮,护理人员要按时指导并协助患儿翻身,翻身时避免拖、拉、拽,动作要轻柔、缓慢,着力点要避开损伤部位,并保持床单及患儿衣服、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卧床休息的患儿活动少,易发生坠积性肺炎,护士应鼓励患儿咳嗽排痰,必要时还应做雾化吸入,本组病人未发生褥疮及肺炎。

3.7出院指导出院前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出院休息、营养、用药、复诊等相关知识指导,并强调其重要性,以引起患儿及家属的高度重视,消除麻痹思想,出院后需休息1到2个月,2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活动,不能骑车及增加腹压的运动。出院1个月后,复查静脉肾盂造影观察有无后遗症及肾功能恢复情况,如出现血尿、肾区疼痛、发热等症状及时就诊[3]。

4体会

通过对本组25例患儿的诊治及护理观察,我们体会到在闭合性肾损伤患儿保守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密切的观察病情变化,精心的护理及措施落实,为医生提供了可靠的治疗依据,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冯强,张小平,王志新.闭合性肾损伤210例诊治体会[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4,23(2):96-97.

[2]

周惠,于晶.肾脏闭合性损伤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27.

新生儿便血护理诊断篇7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诊断;预防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感染。其发生率占新生儿活产婴儿的0.1%~1%,死亡率高达10%~50%,故如不及时治疗,则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儿的生命。因此为降低死亡率,探讨早期诊断的方法及预防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本院从2007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从2007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48例新生儿败血症。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的诊断标准[1]。男30例,女18例;足月儿32例,早产儿16例;发病年龄3d10例,3~7d20例,7d18例;体重1.1~5kg。

1.2易感因素48例中母亲孕期有胎膜早破史8例,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有接触史3例,伴有阑尾炎史1例,伴有绒毛膜炎1例,羊水Ⅱ度以上4例,曾有气管插管史3例。

1.3临床表现发热或体温不升28例(占58.33%),纳差、反应欠佳29例(占60.42%),黄疸12例(占25.00%),面色苍白或发灰3例(占6.25%),呼吸暂停6例(占12.50%),呕吐、腹胀2例(占4.17%),心率快1例(占2.08%),惊厥1例(2.08%)。

1.4辅助检查

1.4.1血常规wBC20×109/L25例,wBC在5~20×109/L14例,杆状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数≥0.2共8例,血小板

1.4.2血生化检查CRp>10μg/ml28例,降钙素原>2μg/L12例(仅20例做)。

1.4.3血培养血培养阳性者22例(占45.83%),其中肺炎克雷伯菌4例,大肠埃希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阴沟肠杆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6例,无乳链球菌2例,恶臭假单胞菌1例,白色念珠菌1例。

2结果

所有患儿均先予二联抗生素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其中38例给予丙种球蛋白、血浆支持治疗。部分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1例血培养示白色念珠菌,及时停用原抗生素,改予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最终46例治愈,1例因病情重、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另1例病程中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感染性休克而转入上级医院治疗,但最终死亡。

3讨论

根据对本组资料分析,显示新生儿败血症发病隐匿,早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表现有发热或体温不升、纳差、黄疸、面色发灰或发白、嗜睡、惊厥、反应差、末梢凉、心率快等,而且部分患儿入院时病情轻微,故单从临床表现分析,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另外虽血培养是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金标准,但检出结果需要一定时间,且阳性率低,所以本组中血培养阳性率仅为45.83%(有部分与已用抗菌药有关),因此单靠血培养结果不利于该疾病早期诊断,故必需借助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诊断。本组病例通过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Rp、中性粒细胞及降钙素原[2,3],最终得到了及时的诊断,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该组治愈率达95.8%,这与早期诊断,及时得到治疗有密切关系。金汉珍等[4]认为新生儿败血症长期住院者可高达300‰,临床观察早产儿住院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几率越大,而且多以败血症为表现,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组资料显示,本组中有6例发生在住院期间,而且均为早产儿,发生时间多在住院第7~12天,临床多以呼吸暂停、面色发灰、吃奶差为首发症状,故在住院期间,一旦有病情变化,出现以上症状时,应想到败血症可能。需立即进行血常规、CRp、降钙素原检测,并做血培养,及时调整抗生素。与此同时,由于早产儿住院时间相对较长,长期使用抗生素,使得真菌性败血症发生率逐年上升,因此如临床上调整抗生素后治疗效果仍欠佳,则应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有报道早期予以氟康唑诊断性治疗,可以提高患儿存活率[5]。本组中就有1例早产儿,原发病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住院第10天,突然出现反复呼吸暂停、反应差,当时考虑为细菌性败血症,遂即调整抗生素,同时配以支持治疗,但效果欠佳,最后血培养报告示白色念珠菌,诊断为真菌性败血症,遂改予氟康唑治疗,最后治愈出院。因新生儿败血症由感染引起,因此加强护理、预防感染非常重要。临床应加强新生儿护理的力度,医护人员应规范医疗操作,对各种诊疗用具应及时消毒,工作人员接触新生儿前后均应洗手。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定期检测生命体征,而对于胎龄小、体重低、住院时间长的早产儿常规在住院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CRp及降钙素原。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早期发现医院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本院一般来说是每3~4天监测1次,如发现异常给予查血培养,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另外为减少或避免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常规在早产儿住院时间2周时大便中找霉菌,连找3d,并给予预防性使用氟康唑,剂量为6mg/(kg・d),每3天用1次,连用3次。同时口服益生菌。据相关文献报道[6],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口服益生菌可减少医院感染败血症的发生。

综上分析,新生儿败血症早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故需要严密观察,重视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CRp、降钙素原及血培养,同时由于新生儿生理特点,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容易感染,所以应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可降低败血症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2]蔡文红.新生儿败血症早期临床诊断.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4):3452-3453.

[3]陈国员,戎奇吉,岑先杰.降钙素原和白细胞介素-6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5):1153-1154.

[4]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2.

[5]梁红,周伟.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8,14(7):1070-1072.

新生儿便血护理诊断篇8

【关键词】门诊;高热患儿;采血;规范管理;安全隐患 

临床上将体温超过39℃称之为高热,由于小儿大脑发育不够完善,微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因此高热患儿处理不及时极易发生高热惊厥或其他的意外情况。本院为三级甲等优秀妇幼保健院,日门诊量1500人次左右,儿科日门诊量350人次左右,因高热就诊的患儿可达数十人,为明确诊断,绝大多数发热患儿都需要进行采血化验,但从采血到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寒战甚至高热惊厥,不仅存在很大护理安全隐患,也极易导致护理纠纷和投诉的发生。减少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是在事情可能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防御行为,即采取积极的前瞻性管理干预措施,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因此,及时观察高热患儿体温,及时进行降温处理,早期发现患儿寒战、惊厥症状,早期干预,优化护理流程尤为重要。本院自2013年6月对门诊需采血的高热患儿进行规范化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儿内科门诊收治的高热需采血患儿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个月~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0例,其中男320例,女280例,对照组600例,其中男330例,女270例。所有患儿均排除其他中枢性疾病。两组年龄、性别、发育状况、家属素质及体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采用规范化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具体做法:(1)制定规范管理流程。门诊大厅放置醒目的就诊程序宣传栏及相关的便民措施宣传单,同时设置门诊导诊台以供咨询和办理就诊卡,避免患儿家属因环境不熟悉及对便民措施不了解导致就诊时间延长,儿科门诊设置发热患儿专用诊室,配分诊护士,护士预检为患儿测量体温时,详细询问家属患儿有无高热惊厥史并告知医生;患儿无高热惊厥史,体温超过39℃,根据医嘱予以布洛芬混悬液5mg/kg口服,进行降温处理后去检验科采血,患儿有高热惊厥史,体温超过38.5℃,根据医嘱予以布洛芬混悬液5mg/kg口服,鲁米那10~15mg/kg肌肉注射后由门诊护士陪护优先进行采血检查;检查过程中如发现患儿寒战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及病情变化,待寒战停止,体温下降后,方可到检验科进行采血检查,如发现患儿出现高热惊厥立即通知医生,同时启动高热惊厥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紧急处理:按压人中、合谷穴,同时注意保持安静,避免刺激患儿[1]。采取就地、就近原则转移至急救室,进行急救,给予地西泮0.3~0.5mg/kg静脉注射[2];保持呼吸道通畅,松开衣领,平卧,头偏一侧,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托起上颌,防止舌后坠引起窒息,上下齿之间放牙垫以免唇舌咬伤,迅速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1~2L/min[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意识变化、惊厥发作时间及持续时间,在门诊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检验科配备急救车,以备在患儿抽血过程中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时能及时进行抢救,护理部安排1名穿刺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儿科护士,负责静脉采血,以保证采血成功率,缩短就诊时间,意外紧急情况时配合医生救护,提高抢救成功率,负责急救车内急救药品和器材管理,保证急救药品和器材处于备用状态;儿科门诊候诊区进行分区管理,发热患儿候诊区增加移动电视机1台,播放动画片,分时间段插播自拍宣教片:高热患儿护理、高热惊厥预防与早期识别、惊厥的家庭急救等,就诊高峰时段上午9:00-12:00,支助中心固定专人巡视;高热患儿采血完成后回初诊室,立即为其复测体温,根据医生医嘱为其进行下一步治疗,病情需要住院的患儿则由门诊护士护送入病区,并与病区护士做好交接。(2)成立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小组。门诊护士长担任规范管理小组组长,负责协调、检查工作,设责任组长1名,由责任心强、理论及临床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担任,负责协助护士长进行培训工作及流程监督,检验科配备1名穿刺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儿科护士,负责静脉采血,组员为全体门诊护士,实施前全员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门诊高热患儿规范管理流程、存在的安全隐患、病情观察尤其是寒战和惊厥的前期症状、高热护理、发生寒战及高热惊厥紧急救护程序、健康教育、风险意识教育等,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分数在90分以上为合格,合格后准予上岗。(3)制定质量控制方案,成立以护理部-门诊护士长-责任组长为主体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一级质量控制由责任组长承担,质量控制重点:根据制定的规范管理流程和考核细则,评估和监督当班护士规范流程的落实及关键环节的工作质量,及时指导和改进本班存在的问题,根据情况上报护士长。二级质量控制由门诊护士长承担,质量控制重点:制定培训、考核细则及相关的规范管理流程,评估责任组长工作质量并进行成效评价,定期对护理差错事故进行分析总结,负责护理质量追踪及持续改进。三级质量控制由护理部承担,质量控制重点:随时、动态的对门诊规范管理流程进行检查,对护理管理进行动态监控,实行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4]。制定规范管理流程质量标准。将分诊护士、采血护士,门诊巡视护士等的工作内容及要求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考核细则,以确保护理环节安全无缝隙,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责任组长将每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指导落实和改进,并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每日质量控制记录本上,包括存在问题、责任人、整改措施、效果评价[5];护士长在就诊高峰时间段采取游走式管理,检查重点环节是否落实到位,每周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在科周会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提出整改要求,根据情况对当事人扣除质量分及给予相应的处分,每月将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及落实情况汇总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根据上报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不定期的对存在问题的环节和重点流程进行抽查、考核。 1.2.2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按照儿科门诊就诊流程,预检分诊护士查体温,如体温超过38.5℃对家属加强宣教,嘱其保持手足温暖,通知医生优先就诊,就诊和采血过程中出现寒战或惊厥遵医嘱进行处理,病情需要住院者,门诊护士指导其入院。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高热惊厥、寒战发生情况及家属投诉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高热惊厥及寒战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高热惊厥发生率及寒战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两组家属投诉情况比较观察组家属投诉2例,投诉率0.33%,对照组家属投诉62例,投诉率10.33%,观察组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1.419,p<0.01)。 

3讨论 

3.1实施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有效降低了高热惊厥及寒战发生率小儿发热是一种常见症状,成因多样,对小儿发热的情况要了解其发病原因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临床诊断和对症用药上存在不小的障碍[6]。为了给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接诊医生会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包括采血化验。门诊患儿从就诊到去检验科采血拿到检验报告一般至少需要1h左右,一般平诊患儿尚可,对于高热患儿而言,在此等待时间内极可能出现寒战甚至高热惊厥。高热惊厥病情急,危害极大,且病因复杂,反复发作可严重损伤大脑,影响儿童智力[7]。高热惊厥一般发生一次约有1/3的患儿以后会反复发生,而频繁的高热惊厥可以对患儿的脑部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有时是不可逆的。面对采血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高热患儿寒战和惊厥)进行早期识别,及时正确的降温,规范管理,降低其安全隐患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此情况采取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详细询问就诊患儿家属,患儿有无惊厥史,如有患儿体温>38.5℃在检验科采血检验之前先于儿科门诊治疗室采取药物降温。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高热患儿寒战和惊厥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寒战和惊厥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化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满足患儿及家属需求为目标,通过对流程的思考和分析,对原有流程进行优化或重新设计,建立起流畅的服务链,产生更有价值的结果,从而获得巨大的改善[8]。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严密观察病情,可有效降低寒战及高热惊厥发生率。 

3.2实施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减少了家属投诉的发生高热的患儿家属就医愿望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足够重视,很容易产生过高的医疗护理期望值,在情绪上也更易焦躁、激惹,尤其是患儿等待就医过程中突发惊厥或其他病情变化时,家属会惊慌失措,将责任追加给医生护士,就诊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导致护理投诉的发生。本研究采取的措施是对儿科门诊候诊区进行分区管理,发热患儿候诊区增加移动电视机1台,播放动画片,分时间段插播自拍宣教片:高热患儿护理、高热惊厥预防与早期识别、惊厥的家庭急救等,就诊高峰时段上午9∶00-12∶00,支助中心固定专人巡视,加强巡视及病情观察,对高热患儿安排专门诊室,有惊厥史患儿由护士陪检陪护,有针对性进行宣教,特别是对有高危因素患儿的家属重点宣教,告知家属如何早期准确识别患儿惊厥前的症状和家中发生惊厥时的处理以及惊厥的病因、诱发因素等,及早安抚患儿和家属情绪,分散孩子和家属注意力,缓解家属紧张度,增强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家属依从性。检验科配备急救药品及设备,配备具有相应能力的护士,具有丰富的急救能力,经过系统的急救培训,能胜任急救工作,工作中各项操作规范化、程序化,各项操作快速、准确、忙而不乱,为惊厥急救提供人力保障,如果有高热惊厥的发生,则启动应急程序,医护积极配合,能极大提高高热惊厥应急处理能力,有效缩短惊厥发作时间,控制惊厥,减轻患儿脑损伤,从而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避免护患关系紧张,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有效减少了护理投诉的发生,保障了医疗安全[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属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实施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护理人员扎实的实践操作技术、对病情变化快速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通过成立规范管理小组,定期组织规范化管理流程、病情观察及护理、应急预案等专题培训,严格考核,人人过关,严格准入上岗资质,使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和理论操作水平不断提升,更有利于各项护理工作规范、统一、顺利开展,从而提升了服务水平和质量。 

3.4实施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对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进行的规范化管理模式是一种精细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这种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差错率。如前所述,相比常规管理,规范化管理采取的是三级质量控制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管理流程清晰、管理责任到位、管理目标明确,检查方法、内容具体,便于管理者控制全面质量,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给予干预,可有效促进护理质量管理,并促进持续改进[10]。 

本研究对门诊高热需采血患儿进行采血前的规范化管理,可降低高热惊厥发生率,明显减少患儿家属投诉,从而规避安全风险和隐患,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05-306. 

[2]李仲智.急救和新生儿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4-115. 

[3]廖慧玲.82例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86. 

[4]苏建萍,张翠萍,付路易,等.病区动态护理质量控制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6):407-408. 

[5]陆红,童玉芬.门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791-793. 

[6]李礼娟.儿科门诊小儿发热用药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0):82-83. 

[7]吴应泉.现代模式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3):90-91. 

[8]王蕾梅,廉德花.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的建立及效果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26-28. 

新生儿便血护理诊断篇9

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诊断为胎盘早剥的孕妇23例为观察对象,对她们进行精心护理与观察。主要的护理措施有基础护理、严密观察产妇情况、阴道出血的观察、胎儿胎心监护、预防感染的护理、健康教育等。

结果:通过给于本组孕妇23例以有效的护理观察,降低了胎盘早剥对母儿的危害,预防了母婴并发症的发生。23例孕妇无1例死亡,均痊愈出院。

结论:严密观察胎盘早剥孕妇病情,给予精心护理,有效地护理促进了产妇早日康复,提高了产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胎盘早剥孕妇临床护理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23-02

胎盘早剥为妊娠晚期急性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及护理,对母婴生命威胁很大。因此应加强产前检查及高危排查,早诊断、早治疗、重视胎盘早剥护理,以促进产妇康复,提高母婴生存质量。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们共收治胎盘早剥孕妇23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发生胎盘早剥孕妇23例,均为来我医院求医住院的患者,年龄26-41岁,孕周29-41周,初产妇17例,经产妇6例。显性剥离14例,隐性剥离9例。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阴道流血。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胎盘早剥孕妇,特别是重型患者,病情危重,有时为了抢救产妇的生命,不能照顾新生儿,有的患者因胎死宫内、新生儿重度窒息、子宫切除或大量输血费用高,而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悲哀等。我们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感受,在抢救期间保持镇静,有条不紊,让患者及家属有安全感和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在恢复期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不良的情绪会影响产妇的恢复,并引导患者及家属分散注意力,指导看书、聊天、看电视、听音乐,以减轻紧张隋绪。

1.2.2严密观察病情。对于胎盘早剥孕妇,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产妇神志、面色、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腹痛的性质、子宫底高度、子宫张力变化;因胎盘早剥处,坏死脱膜激活前列腺素,引起子宫收缩。观察宫缩时不能只问孕妇是否腹痛,应把手置于孕妇腹部进行观察,详细记录宫缩的强度,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正确记录出入量,注意阴道流血量、性质。观察患者牙龈、皮肤、黏膜及注射部位有无出血,关注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等实验室报告,及时发现DiC早期征象。一切检查及护理操作均应轻柔,避免突然变换,尽量减少增加腹压的动作[1]。一旦确诊为胎盘早剥或高度怀疑胎盘早剥的发生时,须分秒必争,积极进行处理。立即吸氧,床边心电监护,取左侧卧位,休克患者取休克卧位,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选用留置针,及时送检血常规和输血前检查,做好交叉配血,为输血做好准备,确保输液输血通畅,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纠正休克。

1.2.3重视胎心监护。给于产妇床边胎心音监测,注意胎动变化,判断宫内出血的情况及母婴状况;胎盘早剥出血,胎儿因供血不足。易引起胎心、胎动异常,尤其是胎心率减慢。常用胎心监护仪监护,当出现频繁晚期减速。经改变孕妇,给氧或静脉滴注三联针(高糖、维生素c、维生素K1)后,晚期减速不能改善者,应考虑胎盘早剥的可能。胎盘后血肿穿破胎膜溢入羊水中成为血性羊水,是胎盘早剥的一个重要体征,血性羊水要与羊水中混有血性分泌物相鉴别,前者羊水呈均匀血性,后者后者破膜时可呈红色,但随之变清,必要时可通过阴道检查作判断,一旦出现血性羊水应高度怀疑胎盘早剥,尽快报告医生,根据产程进展情况决定分娩方式。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及新生儿抢救准备。

1.2.4健康教育。告诉患者及家属重视孕期定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各种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慢性肾炎孕妇,应加强孕期管理,并积极治疗;避免性生活;对高危患者不主张行倒转术;人工破膜应在宫缩间歇期进行;妊娠中晚期注意避免腹部撞击,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告知患者及家属一旦发现无痛性阴道流血,应保持冷静并立即卧床休息,急送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抢救时机。根据孕妇身体状况给予母乳喂养指导。死产者可在分娩后24小时内尽早使用退奶药物,少进汤类食物。

1.2.5基础护理。提供给患者一个安全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由于胎盘早剥,阴道流血,病人也由于失血抵抗力下降,很容易造成感染。医务人员严格无菌操作,严守操作规程。做好个人产妇卫生,每2小时更换一次消毒会阴垫,保持会阴清洁;每天擦身更衣1次,每日2次给予0.5%络合碘清洗外阴并消毒。同时指导患者每天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会,减少感染的发生。积极监测感染征象注重患者的主诉。每日测体温3次,有无发热,如超过38.5℃以上,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结果

通过给于本组孕妇23例以有效的临床护理与病情观察,降低了胎盘早剥对母儿的危害,预防了母婴并发症的发生。23例孕妇无1例死亡,均痊愈出院。

3讨论

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于胎儿娩出前,全部或部分从子宫壁剥离,是妊娠中晚期产科急症,发生率在国内为0.46-2.1%,围生儿死亡率为200-350%[2],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起病急,进展快,若处理不及时,常因并发产后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肾衰竭、死胎、子宫卒中等并发症而严重威胁母婴生命[3]。对于胎盘早剥孕妇应及早做出判断,迅速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随着产科诊断及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目前胎盘早剥的诊断并不难,但是重型胎盘早剥虽易确诊,但往往预后不良。所以我们护理工作者必须加强疾病早期症状的观察,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因为细致的病情观察和积极有效的临床护理是改善母婴预后、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玲.胎盘早剥4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7(6):27-59

新生儿便血护理诊断篇10

1临床资料

1.1对象本组的64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均为1999~2006年住院患者,依据一九九九年九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于昆明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确诊,均符合诊断标准。64例患儿中男38例,女26例,最小的66天,最大的15岁。婴幼儿占25%;学龄前儿童占50%;学龄儿童占25%。

1.2发病季节其中春季发病36例,占56%;夏季发病4例,占6.2%;秋季发病20例,占31%;冬季发病5例,占7.8%。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秋季节多见。

1.3病因64例患儿中有33例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占51.6%;其中有16例发病前1~3周有支气管肺炎病史,占25%;其中有10例发病前1~3周有腹泻病史,占15.6%;其中有3例发病前1~3周有风疹病史,占4.7%;其中有1例发病前3周有腮腺炎病史,占1.6%;其中有1例发病前2周有麻疹病史,占1.6%。

1.4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年龄大的患儿大多数以胸闷、心慌、气短、心前区不适、乏力、多汗、头晕、面色苍白等前来就诊;年龄小的患儿多以烦躁、嗜睡、拒食、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前来就诊。64例患儿中,有12例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有38例出现心率失常;有16例出现心动过速;有32例出现心界扩大;有42例出现心音低钝;有12例出现肝脏肿大;有4例出现下肢浮肿。

1.5辅助检查①心电图检查:有室性早博28例,有房性早博6例,有房室交界性早博2例,有多源性早博2例;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6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不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右室肥厚6例;左室肥厚4例;左右室肥厚8例;St-t改变42例。②心脏B、彩超:有右室增大6例;左室增大4例;左右室增大4例。③X线检查:右室肥厚3例;左室肥厚2例;左右室肥厚8例。④心肌酶化验检查:84例患儿的LDH、CpK、Go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2结果

2.1治疗首先我们对本组患儿在急性期,均静脉给予大量的能量合剂、维生素C营养心肌治疗,并给予抗病毒及活血化淤等中药治疗,有心衰的或有反复心衰的患儿,除了给予抗心衰治疗外,还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2.2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并记录心率、脉博的强弱和节律,注意血压、体温、呼吸及精神状态的变化,以便对病情的发展做出正确的估计。有严重心率失常者我们给予心电监护,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通知医师并采取紧急措施。(2)减轻心脏负荷,让患儿卧床休息3-4周,保证充足睡眠,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心肌功能恢复,恢复期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3)有胸闷、气促、心律失常者给于吸氧。对烦躁不安者作心理护理,必要时给予镇静剂。静脉输液时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防止心衰发生。有心衰的在应用毛地黄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妥善处理。(4)加强营养,少量多餐营养丰富饮食及新鲜水果蔬菜。(5)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预防感染。

2.3结果本组60例患儿均在一个月内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而治愈,占本组病例的93.8%;仅有4例在半年内心电图仍有改变,占本组病例的6.2%。

3讨论

3.1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所以病毒性心肌炎以逐步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为了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做出早期诊断,尤其是对不典型的患儿进行诊断时,除了心电图、心脏彩超外,血清酶活性的测定更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早在1972年就有人报道急性心肌梗死者Got增高,还有人提出CpK在心肌梗塞中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诊断价值已有人于1981年就做过总结,尤其是在心电图不典型的情况下,更有协助诊断意义。我们所观察的对象均符合1999年9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于昆明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3.2本组病例证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在我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秋季多见,这可能与春秋季上呼吸道感染和秋季腹泻有关。所以提示我们儿科临床工作者不可忽视上呼吸道感染和秋季腹泻这些高危因素的存在。

3.3本组病例学龄前儿童占50%,婴幼儿占25%,学龄儿童占25%。其中年龄相对大一点的小儿,临床症状比较典型,而婴幼儿时期的临床症状极不典型,有的患儿仅表现为嗜睡、拒乳,所以提示我们,在遇到婴幼儿无诱因出现烦躁、嗜睡、拒乳、气急等症状时,应仔细查体,及早做心电图,必要时做心肌酶谱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婴幼儿病毒性心肌炎,早期给予及时治疗和护理。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诸福棠等,实用儿科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5.6.408.

[2]马沛然等,病毒性心肌炎的心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1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