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网络优秀教学设计十篇计算机网络优秀教学设计十篇

计算机网络优秀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8:24

计算机网络优秀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多元立体化;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120-02

1网络教学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手段,积极建设具备开放性和共享性的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体系,实行开放型教学模式,方便师生的交流,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放型学习空间来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和能力拓展,落实个性化培养的教育理念,以网络为媒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网络教学可支撑计算机基础教学实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方位开放,主要包含三个部分:教学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库和网络管理平台。教学网站包含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以及各门课程的基本信息介绍(教学大纲、内容体系、学习方法、参考资料、考核形式等)、学生网上选课、教师之家、学生论坛、学生提交作业与实验报告、在线考试与测验等平台,共同组成了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在教学网站与课程网站以及教师的个人网站之间建立连接,逐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库将分散且无序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衔接,构建一个专业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多彩、使用简单便捷的有利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应包含音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历届学生优秀作品、典型案例、试题库等内容。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制作音视频和教学动画并在网络上,来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将历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经重新整理后向学生放和共享,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借鉴和参考。典型案例是由教师精心选择和设计,覆盖了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我们要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放程度,积极鼓励各个高校将自己优秀的课程教学大纲、讲义、课件以及其他的课程资料在网络上共享,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分享到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另外,网络教学的正常运行需要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平台来支撑。例如:课程管理平台可实现对整个网络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除具备课程讲义和课件、学生自主选课、提交作业和实验报告、在线考试与测验等功能外,还将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测试、优秀作业展示等平台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性网络教学体系。

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完善实验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继续加大实验室在空间、时间、内容上的放力度,使其具备实验预约、实验时间和机位安排等功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充足、高品质的机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可自主选择的个性化实验环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学习,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除建设拥有实体实验设备的各类实验室和传统实验平台外,还应积极构建虚拟实验环境,如基于网络的程序设计虚拟实验平台、模拟网络配置的虚拟实验平台等,方便学生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随时利用虚拟实验平台,通过网络远程完成买验任务,提尚实验教学效率。

我们应加强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机房管理系统、学习监控系统,积极开发其他的辅助管理系统,如作业网络管理系统、项目网络申报和管理系统等,不断完善其对教学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的建设水平,以优秀的网络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络环境以教学网站和网络管理平台为主要支撑,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指导学生学习以及优秀教学经验共享的平台,而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且优质的学习资源,还为学生的交流讨论以及实践与创新活动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工具平台,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环境支持保障。

2整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形成多元立体化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

“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已经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构建多元立体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多元立体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包含课堂教学体系和课外教学体系,其中课堂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教学体系包括网络教学、专业技能训练、研究创新综合实践等。基于多元立体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发有利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全新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的基础上,深化对计算思维本质的认识,掌握利用计算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理论教学+网络教学的模式可以很好解决学生计算机基础和专业背景不同的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训练平台+研究创新综合实践平台的模式可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3逐步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还是国家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深化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逐步适应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协同创新战略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重大要求。

3.1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而在高校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全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要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高等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综合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并将培养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指导方向。

3.2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

当前,任何学科的重要研究问题都需要通过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运用计算科学的思维与方法才能得到解决,所以我们应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新型教育理念,来促进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来推动自然科学以及其他领域产生重大成果。

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首先,要实现计算思维与学科思维的融合,将计算机科学中最具备长期性和基础性的计算思维渗透到其他专业的教学中,以抽象和自动化的实例教学帮助学生在学科思维层面讨论和研究学科的根本问题。其次,要实现课程内容体系的融合,以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应用需求为依据,构建计算机科学最小知识集合,并以知识模块化为基础合理配置课程内容,以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训练为目标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最后,要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融合,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方法运用于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完善以专业思维训练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建设,构建科学有效且可观测的能力培养综合评价体系。

3.3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各个高校要将国家精品课程逐步升级为精品开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借此东风,各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对已有的优秀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实现精品课程向精品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的转型与升级。计算机基础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要强调共享性和开放性,可采用高校之间、校企之间以及学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共建与协同发展的方法,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课程优势,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体制

我国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最终是否能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师资队伍的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对教师们展相关的学术讲座或学习培训,促进教学队伍知识和技术的与时俱进。吸引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参与和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工作,逐步优化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等方面的配置。完善教师管理体制,聘请优秀的老教授们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积极组织和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并将其与职称晋升挂钩,激发青年教师的参与热情。

3.5充分发挥示范中心的辐射作用,扩大资源共享和开放程度

充分发挥十个部级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对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要素资源,如精品教材、精品课件、特色实验仪器设备等。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

4研究创新综合实践

计算机基础教学强调实践性,所以我们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同专业的应用背景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创新综合实践体系,要以良好的实践环境为前提,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发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通过增加科研活动、科技竞赛、专题训练以及产学研结合等实践环节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创新综合实践体系。

1)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应用需求和兴趣爱好,分别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例如对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计算机程序设计方面的技能训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技能训练;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技能训练。

2)充分发挥科研的带动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科研优势,结合教师的引导和制度化的科学管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由教师主持的科学研究项目,也可为学生提供独立的研究项目,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科研项目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另外,我们要加强将科研成果向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转化,并将优秀成果向全国高校推广。将研究创新与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相结合,自主设计反映计算机科学最新成就和前沿技术的教学实验,自主研制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仪器与装置,并积极引入到实验教学之中。同时,我们将科研创新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自主研发学生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以及学生网络学习系统等,进一步提升网络教学的管理水平。最后,我们要依托科研优势,将科研中涉及的重点知识引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以前沿的学科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理论与实践、通识与专业以及学习与研究之间的联系。

3)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

我们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国际、国内以及校内各种层次的计算机竞赛活动,如:aCm国际生程序设计大赛、Robocop竞赛、中国“挑战杯”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以及学校举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在这些科技竞赛活动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与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方案,并不断验证和完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创新学习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优秀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程建设;一体化;网络助教;在线考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开篇词,深刻昭示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阐明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思想和开拓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强调通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利用精品课程平台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精品课程建设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1]。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一所具有“三海一核”鲜明特色的211院校。通过多年努力,精品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C语言程序设计即是其中之一。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建立了一套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重在“教学”的教学方式,推行以学生为主的重在“指导”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编程技能。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在包括aCmiCpC在内的各种编程竞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1现状分析

我校虽然为211大学,但全校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各专业的招生情况不同,学生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计算机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情况的不同及生活现状的不同,造成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有较大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人数严重不足,尤其缺乏助教。这种情况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指导力度不足的现状又导致了教学环节的不完善。教师不能及时批改全部作业,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精英教育是我校最主要的教育目标。学校推出了2009版的教学计划。新版教学计划带来的问题是程序设计课程的课时被压缩。如何在一个教学周期内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程序设计是一个重要问题。要想学好,学生必须在课下再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进行必要的训练,同时还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辅导和答疑。

摆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面前的课题是:如何以有限的人力教授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的大量学生,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因此,传统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模式必须要改革。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从被动地位转变到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必须加大辅导力度,构建一套全新的、一体化的、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周期的教学模式,开发辅助教学工具――网络助教系统、网络学习平台,采用无纸化在线考试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一体化程序设计课程模式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几乎是各大学必开的程序设计课程,不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绝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必修这门课[2-4]。

教学活动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包括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学习的接收者学生以及教材、实验环境和辅助手段。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各种教学资源“活”起来,以教学设计为指导,设计各种共享资源及如何为提高学生素质而服务[1]。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5-6],协调教学系统的各方面因素,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配合用现代技术开发出来的软件平成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活动中教学的发起者与引导者是教师,知识的接收者是学生。为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教师不仅要“教”,更要“导”。“导”的含义是指辅导、指导与引导。教师辅导学生学习、答疑解惑,不仅要像培养研究生一样指导其如何学习、怎样学好,更要引导学生前进的方向、引领其解决问题的思维。优秀的教学团队是教学的良好保障,教材决定课程内容与方向,实验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与验证正确性的手段,教学网站是学习的辅助工具,网络助教是教师的臂膀与拓展,无纸化考试是验证学习成果的方法。

3一体化教学模式各子系统

3.1教师队伍建设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由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心承担。中心的14位教师中有教授3位,副教授8位,讲师3位;博士5位,硕士8位,学士1位;博士生导师1位,硕士生导师6位。各位教师长期从事教学活动,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教学队伍。

在努力做好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们积极参与各级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教改立项50余项,获得各类成果奖励20余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开展了多门课程的题库建设工作,编写出版教材20余本,完成了两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有13人次被评为校级优秀主讲教师,获得各种优秀教师个人称号50余人次。

3.2教材建设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材决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7-8]。在早期的教学中我们采用谭浩强教授的两本主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该套教材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我校的教学要求。我校的培养目标是创新性的精英人才,除了强调C语言本身的语法特点、编程技巧外,更应强调编程能力的培养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在主教材中重点突出程序设计部分及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在实验环节不仅要验证所学知识,更应强化设计能力。

经过认真的研究、分析与准备,我们推出了自编的2套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指导》。在主教材中以C语言做编程环境依托,强调C语言仅仅是程序设计的工具之一,强化程序设计部分,采用案例教学方式,重点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脱离于任何语言环境的程序设计思想,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在今后的科研和工作中,具备快速学习并灵活应用其他工具软件的能力。在辅助教材中侧重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两方面内容。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推理分析能力,精心选择与设计了大量经典算法、习题与练习来训练学生。在实验部分精心设计了验证实验、设计实验与自主发挥实验。经过训练,学生学习了他人的经验与方法,并能融会贯通,做到了首先要学会,继而要会用、用好、用精,将来能够更好地发挥程序设计思想的指导作用。

3.3教学网站建设

学校有很好的网络环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建设了C语言课程网站。通过网站学生可以了解课程,共享优秀资源。课程网站主要分为5个区域:教学区、学习区、练习区、深入与提高区和讨论与交流区。课程网站功能划分如图2所示。

教学区包含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和实验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对课程目的和要求有整体了解。学习区主要强化自主学习,包含教学课件、实验指导、教学录像、教师课程讲义、电子教材和授课教案。通过学习区的内容,学生可以共享不同教师的风采,了解教师是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如何通过案例引领程序设计思路,同一问题不同教师的侧重点与切入问题的不同方法。练习区配有练习与习题、作业答案、历年试题,供学生验证学习的效果。深入与提高区包含进一步提高的相关学习资源、经典程序实例与外部优秀资源链接,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讨论与交流区的设置目的是给学生一个经验交流空间,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享学习心得体会。

3.4网络助教建设

助教,顾名思义是一种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角色。传统助教需批改作业,进行作业情况的统计与汇总,讲解作业的共性问题,上习题课,完成课下的辅导答疑。由于我们计算机学院整体素质的提升,目前已经不存在助教这一角色。每年要由我中心的14位主讲教师承担100多个自然班的授课任务,3000多学生的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等工作任务极其艰巨,而作业和答疑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师的工作,增大增强教师的臂膀,共享优秀资源,我们开发了网络助教系统。

网络助教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搭建的计算机辅助教育平台。网络助教利用网络与先进计算机技术完成普通助教的工作,并拓展了助教的服务范围,使全校学生共享教学成果。网络助教系统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教务处根据教学资源情况在上学期末安排课表,将若干个自然班分配给某教师成为一个教学单位,每个教师承担2~3个教学单位的教学。学生管理完成学生信息的导入与导出;构造教学单位;维护教学单位的上课时间表。将教师角色设计为普通教师、题库维护教师、作业维护教师与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完成教师角色的分配与教学单位的指派;题库教师完成作业题库的建设、更新与维护;作业维护教师根据情况作业及并为其指定完成时间;普通教师完成自己班级的作业管理。作业管理完成作业的批改与点评,作业情况统计,期末数据综合统计与报表生成,共性问题挖掘,经验知识学习指导。完成作业部分实现学生通过网络在指定时间范围内上交作业,实时查看正确答案及评改、评语,共性问题获取,经验知识学习。题库管理完成作业题库维护。

网络助教利用计算机技术拓展了教师的工作,由全体教师共同组成了一个超级教师,具有全体教师的教学经验,全天候为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优质资源和优质服务共享。除此而外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学生作业的共同问题抽取,抽取出来的经验知识可为全校学生共享并指导其进一步的学习,避免走弯路,促进共同提高。采用知识获取技术得到主观问答题的摘要,并采用相似度匹配技术进行成绩判定。采用相似度匹配技术还可以进行雷同作业判定。

3.5无纸化在线考试系统建设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成熟,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将网络应用于教育,实现教学办公自动化,必将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1,9]。无纸化在线考试已经完全可以满足绝大多数考试的要求。无纸化在线考试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考试。纸介质试卷方式只能以有限的题目来测试学生的能力,还无法做到全面覆盖知识体系的全部知识点。无纸化在线机试考试,通过覆盖知识体系全部知识点的题库系统对学生进行考试,可以全面测试学生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程度,由计算机从已建立的题库中抽取试题组卷,考生一人一机一卷,根据显示的题目用键盘或鼠标输入答案,考试结束后,计算机自动阅卷、评分、统计及分析等。采用无纸化考试,丰富了考试内容,提高了考试质量,教考分离,公平公正,知识体系覆盖全面,避免人工批卷产生的错误,也避免了传统考试因所有学生试卷相同而带来的抄袭问题。无纸化考试系统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

无纸化在线考试采用B/S结构。学生实时得到考试成绩并签署成绩单。考试管理完成考试批次设置、考试过程监控、成绩管理、生成报表。学生管理完成考生的导入导出、生成准考证、验证身份。试卷管理完成设定考试难度、随机生成试卷、试卷指派。在线考试完成实时考试、成绩评判、打印成绩单。题库管理完成考试用题库的维护。

采用B/S结构简化了客户端设置,使得考试的组织快捷方便,学生机仅需基本配置即可,无需安装客户端程序,重点需要对考试服务器进行维护。该结构使得服务器成为系统瓶颈。采用多线程与缓冲池技术解决并发登录与并发试卷提交。系统分离用户逻辑与数据,用实体引擎完成数据库操作,采用角色及访问控制、身份验证与数据视图技术解决系统安全问题。采用加密技术保证成绩的不可更改性。

4结语

多年的实践验证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我们精心进行全方位的课程建设,使教学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以其互动性强、协作性强、教学相长等特点在为提高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精英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将越来越成熟。这种模式拓展了优秀教师的作用,使优秀资源充分共享,并能将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作业、辅导答疑中解放出来,以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此外,网络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只是单纯的教学问题,还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工作和大力支持,只有上下齐心合力,网络辅助教学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这套教学模式不仅可用于计算机类课程,还可以向其他课程或领域延伸,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郑莉.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重要关系[J].计算机教育,2006(10):15-17.

[2]蒋东兴,张继才,罗念龙.高校网络教学现状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4(9):44-46.

[3]余久久.浅谈“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体会[J].计算机教育,2008(18):120-122.

[4]杨帆.C语言程序设计课的教学角度[J].计算机教育,2008(18):105-106.

[5]吴宏伟,张殿龙,梅险.高校网络辅助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13):18-21.

[6]邓萍,蒋君好,蒋启华,等.高校网络辅助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21-22.

[7]李迎秋,李树华,邱建华,等.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4):12-14.

[8]朱立华,俞琼.C语言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3):151-153.

[9]关忠仁.C语言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6):56-58.

ResearchandpracticeofCLanguageprogrammingCourseConstruction

Gaowei,ZHanGGuo-yin,HUanGHong-tao

(College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Harbin150001,China)

计算机网络优秀教学设计篇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弘扬和传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现在经济全球化正在不断加深,而且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在不断入侵,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1.1优秀文化传承法制不完善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方向共同努力,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还没有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护,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重视,从而使得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精华被外国窃取。

1.2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不完善

没有完善的传承机制,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系统、有效的传承下去。为了追求片面的眼前利益,一些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完全不顾及社会的效益和传统文化的意义,使之完全商业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甚至被商家拿来炒作,完全变成了他们的盈利工具,从而导致文化品质的急剧下降,使传统文化变了味,低俗化。

2运用计算机技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

2.1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扩大了优秀文化的传播范围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其中传播者和继承者是优秀文化的传承主体。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计算机作为一种新兴的、有效的辅助工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传播者与继承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其中,传播者是优秀文化的传播、传递者,而继承则是接受和继承者。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将抽象的、不易于被理解的内容转化成形象具体的知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多具有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而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则可将这些不易被人所理解的古文字转化成音频、视屏、图片等便于被继承者所理解和接受。不仅如此,以往的优秀文化传承所采取的是学校、政府等组织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传给学生,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继承者将分散的时间利用起来,极大的增强了继承者接受的效果。

2.2计算机技术使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得以完整的保存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之分,我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其精华、优秀的部分,其中包括代表性的民族精神、文化符号、社会制度、节日习俗、民族艺术、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等。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优秀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归档,并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记录、编辑、管理和再现,人们能够在不动用文化遗产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清晰地、全方位地参观和感受文物,为优秀文化的传统提供资料支持。

2.3计算机技术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传承方式在传承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需要加强传承方式建设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互联网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推进了计算机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拉近了传统文化与传承者间的距离,大大拓展了优秀传统文化空间,要从传统文化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传统文化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规范,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数据采集、分析、、服务机制,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新型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实现传统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

3计算机技术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具体运用

3.1学校教育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

当前,学校教育是现代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和方式,同时,也可以运用学校教育来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以前学校传承优秀文化主要依靠教师来讲解,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弊端,由于学生众多,教师无法顾及所有的学生,而且由于教师的素质不同,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不相同,教授的内容也会不同,在一些知识的讲解上就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同时学生的素质也是有着差异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则圆满的解决这一问题。针对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开发和推广计算机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的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优秀文化的传统和教育教学紧密联系,在学生间组织各种民俗传承社团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适当的增加传统优秀文化的比重。

3.2企业积极参与优秀文化传承,更新文化传承的现代传播途径

企业可以为优秀文化传承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更新文化传承的现代传播途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传播技术和传播学不断进步,应该注意到网络、虚拟社区等现代媒介阵地的巨大地位和作用,将其用来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元化的传播。例如利用近年来出现的虚拟现实技术,为传承者提供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传承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来传承优秀文化,开发民族文化志愿,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形态,这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都需要企业积极参与,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

4结语

计算机网络优秀教学设计篇4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学分银行在远程教育体系下,我们制定一种学分标准、课程认证体系以及学分认证、转换和累积的规则,形成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和流程。在此框架下,350多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在籍学生、数以千万计的非学历培训人员,以及国家开放大学联盟成员,都能享受这些优质的服务。

基于网络的网络教师团队各高校都有自己的重点学科,相对突出的优秀专业,优秀教师专家,我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把这些优质的资源跨空间、跨时间地整合在一起,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各高校的教师们在互联网中组建网络教学团队,开展网上导学、网上助学活动,同时教师可在线开展教学事务管理、团队交流协作和课程教学等,实现教师网上教学、与学生交流互动、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通过互联网技术共享给学习者等相关服务。

世界化的汉语教学系统2006年,国家开放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成立了第一所网络孔子学院,开发了基于网络的myeChinese汉语教学系统,教学网络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国家开放大学的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汉语推广工作[1]。

利用互联网中云计算技术搭建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云平台

(一)什么是云计算及云计算的特点云技术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云计算是指在互联网中以因特网为基础的新型计算模型,它基于传统的网格计算、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等网络技术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实现计算机软件、硬件配置、安装和维护服务的共享。

(二)云计算的主要特点1.用户计算的便利性计算机云是一种网状分布的计算机结构,它隐藏数据的计算过程,服务器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由大云中找出对应的小云。它组成的资源池,我们按需所用,灵活便利。2.服务的广泛性对在管理方面的集中及在应用方面超越时间及空间的优越性而言,很多企业信息化管理都能够从中享受相应的服务。3.用户端设备的成本低用户端可以极致地简化为一个浏览器,即云计算机,与传统的pC机比较而言,其功耗低、成本低,用户操作方便,易于维护,用户甚至无需自己装操作系统及杀毒软件,也省去了防火墙的设置及持续性的升级维护[2]。

(三)云计算技术下建设远程教育云平台学习环境1.远程教育云平台现状国家开放大学中现使用的基础设施主要靠租赁的方式———租赁网络运营商和高水平技术企业的相关设施设备,购买相关的服务建设和运行自己所需的服务,根据业务需要建立自己的应用服务,升级改造现有应用软件系统,自主研发自己的教学管理系统,无缝集成,形成一个功能强大、性能优越的网络应用平台。目前,国家开放大学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东软集团、美国思科、中国电信等一流大学及高水平技术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依托这些it行业顶尖技术,借助计算机领域院士、高校信息技术教授等专家团队的力量,共同破解大规模技术应用面临的复杂难题,为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团队保障[3]。2.营造远程教育云平台学习环境(1)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现已建成总容量达20tB的资源库。建设“国家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目前已建设和聚集包括国家精品课程、普通高校及网络学院课程、国外公开课、电大课程等各类学历、非学历教育课程18000多门,形成了基础教育、社区教育、农村教育、企业管理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专题的资源库。目前,在全国电大系统、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设立109个分中心,10个典型应用示范点。(2)组建移动数字图书馆。与国内众多高校数字图书馆及机构开展合作,整合电子图书230多万种,学术文献7000多万篇,社科数字期刊2600多种,并建设开放大学名家讲坛、远程教育图书、文献和毕业生优秀论文等特色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资源检索、订制、推送与使用服务。(3)研发多样的移动互联学习终端。以电视为载体,开通互联网电视频道,播放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以手机为载体,开发小课程等微型资源,适应大众群体科学文化、健康医疗、生活休闲等需要;以paD等智能终端为载体,开发专门的移动互联学习终端,适应在职成人碎片化学习需要。形成以“云电视、云手机、云opaD、云教室、云桌面”等多终端云学习环境,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4)组建网络电视频道。以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为目的,申请建设公共教育卫星电视频道,申办国家开放大学有线电视付费频道,为学习者播放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内容。申请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网络电视台,逐步实现学习者能够通过电脑、电视和移动设备等,随时点播视频学习资源;逐步实现网络用户的全覆盖。

(四)远程教育云平台的实施意义国家开放大学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服务与管理平台。该平台能够实现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与分部、学院、学习中心之间网络的高速连接,配有与之相适应的软件系统,实现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的信息化,能够满足各种终端设备、各种系统平台、各种通讯网络的自由接入,支持百万级用户并发访问,提供上亿人次学历非学历在线学习服务,形成覆盖全国城乡、自成体系、适应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的网上校园。

结语

计算机网络优秀教学设计篇5

传统的成人教育是通过函授、电大、自考等方式进行学习。传统的教育方式受教学进程以及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的局限给成人在学习上带来很多不便也给其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困难。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为成人教育开拓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与传统的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为成人提供了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满足了成人继续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成人教育网络化优点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91亿,家庭宽带网民数已经达到4.64亿。这样庞大的网络群体为我国实现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成人教育的网络化提供了丰富的成长沃土;促进了成人教育的网络化发展。

一、成人教育的网络化优点

(1)投入少、收效大。

计算机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成人教育模式,不再是单纯的面对面教学方式。传统的成人教育需要投入很多资金,如:一间教室只能容纳几十人或几百人,而一个网络教育平台可以容纳同时在线学员数百人以上,这就大大减少了建设教室的资金投入。成人网络教育是以成人教育网站为平台,具有覆盖范围广,跨时空跨地域使众多人同时在线学习,优秀课件还可以反复利用重复学习,降低了成人教育的投资成本。

(2)教学管理自动化。

计算机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具有自动化管理和网络互动的相应功能,被应用于成人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中。成人学员的注册、报名、交费、选课、搜索、学籍管理、作业与考试管理等都可以自助完成,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自助自动测试和评定。

(3)资源利用最大化。

计算机网络可以把各种教育教学机构、科研机构和公共文化设施等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巨大的知识数据库。学员只需坐在计算机前就能学习到自己所需的知识。这样一来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的共享。成人网络教育跨越了空间距离和时间的限制,使学校的教育成为可以超出物理校园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并使更多的成人进入到开放式教育中来,极大的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4)灵活便捷的自主学习。

成人网络教育,其显著特征是:不受人员、地点、时间限制。任何人都可以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而且可以随时查阅、浏览世界各地资料和相关信息;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学习模式最直接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现代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自主学习需要。

(5)解决成人教育资源的公平性。

成人网络教育使优秀的教师资源不受地域限制,只要有网络任何人都可以获取高水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这样就使以前边远地区得不到优秀教师的授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得到一定的缓解。

成人网络教育模式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创造了条件,学习者能够比较容易的进入自己所喜欢的学校专业学习、学员不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也能直接听到最优秀的教师授课;成人网络教育资源让我们实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各地成人教育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成人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这一点上显示了成人教育资源的公平性。

(6)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的个性化。

成人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式功能,系统可以对每个网络学员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另外,成人教育服务系统可根据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针对不同学员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学员可以根据自己所选的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知识结构、所从事的工作需要、时间情况等来选择学习内容、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确定个人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时间和方式,突出体现了每个学员的个性需求和特点。成人网络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实现途径。

(7)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课件外还有多种媒体技术,提供了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8)网络交互的学习形式。

学生可通过网络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实时在线交流,或进行网上答疑、讨论、提交作业等。增强了交互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9)教学内容更新快。

传统的教学课件版本陈旧更新慢,无法满足成人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计算机网络教育的超时空、超地域以其灵活、开放、便捷、快速的特点使网络教学内容更新更快。

二、成人教育的网络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成人网络教学有着它优越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应正视这些问题,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如网络教学中课件的设计编写制作应该适合成人教育的特点等。

2、网络课程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结合成人教育建设、开发具有技术性针对性强适应时展的成人教学课件。

3、提高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网络教育水平。

4、教学支持服务平台需要不断完善,搭建适应成人网络教育的教学系统支持平台和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使之适应日益发展的成人网络教育体系。

5、要针对各种人群和各学科各种专业开发出不同层次的成人教育网络系统和平台。

成人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成人教育的网络化是灵活开放自主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最终为实现全民素质教育服务。这种灵活、方便、快捷、丰富的成人教育,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优秀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85-02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涉及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多个学科领域,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同时,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对该课程的教学,很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辅助以模拟实验和实训。从实践效果看,这种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抽象,理论掌握难以深入。《计算机网络》主要内容以比较成熟的网络技术为主,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有关概念、原理和应用技术。通常按照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依次分析各层功能及协议的工作原理,从而使学生形成对网络各层及网络体系的系统认识。但是这些理论内容较为抽象、枯燥,很难通过理论讲清楚,学生很难通过理论知识来形象地构建网络模型,从而出现学其而不知其所用的问题,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2.操作环节欠缺,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目前,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部分大多依靠普通的课堂教学或者实验教学实施。学生在理论教学环境中接受实践训练,难以产生真实环境所带来的特殊感受,且操作遗忘率高,难以体现学习自主性,教学效果不好。同时,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用以进行专业实习、实训的实验设备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而且因为计算机网络设备发展很快,新型设备不断推出,受经费影响,学校也很难追随网络设备发展的步伐,不断购置新型网络设备,导致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以及学生就业技能培养需求的差距不断拉大,无法帮助学生构建完备的实践技能体系。

三、微课教学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优势

微课是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将“课”微处理化形成了一段短小生动展示并陈述、解决一个核心重点问题的教学音视频。将微课教学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还适合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并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长远的作用和意义。

1.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易传播,适合学生自主化学习。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突出了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教学内容,微课内容更加精简。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以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rm、wmv、flv等流媒体格式为主,可流畅地在线观摩,也可灵活方便地下载保存到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学习,适合学生自主化学习。

2.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微课的提供者可以来自本校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制作成微课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互联网上还有许多其他教师制作的微课,学生也可以下载。此外,在互联网上,许多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制作了许多小视频,比如水晶头的连接、网络配置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当做微课来使用。

3.可有效弥补师资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长期以来,优秀教师始终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优质师资资源的受众只是小部分,这也是一些优秀教师的课爆满的根本原因。优质师资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更大的发挥,影响了《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利用微课,可以组织优秀教师将《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可以扩大优质师资资源的受众,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4.有利于构建教师成长进步的新途径。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才能跟上技术前沿。同时,《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还应具备丰富的网络工程实践经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也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困难的。利用微课,对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法进行革新,突破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可以推动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微课的制作,可以使教师全面梳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点,增强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为了制作好微课,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重点的把握以及课程的讲述等方面,不断地进行反思,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学习到主流和先进的实用技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设计原则

1.清晰定位原则。微课教学设计必须有清晰的定位,这样制作的微课才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师需要清楚微课受众的情况,需要了解的知识点是什么,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才能准确确定微课内容。同时,微课教学应定位为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同学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而不是代替课堂教学。就是说,微课制作不能像课堂上讲解新知识一样,它应是解惑而非授业。教师应以此为基点构思《计算机网络》微课的设计。

2.突出重点原则。微课时间短,不可能像课堂视频一样讲授一个完整的单元,只能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道习题或某个学习环节进行重点讲解。《计算机网络》微课内容的选取,应侧重于两类:一是重点、难点、理论知识点,即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困惑,或者学生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制作微课进行讲解或引导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二是实践操作知识点。《计算机网络》课程有很多实践性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不具备进行课后实践的条件,而这些内容又非常重要,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关键意义。

3.多媒体呈现原则。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可以与学生之间有神态和眼神的交流,微课只是视频,更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因此,制作微课需要特别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多使用多媒体,提升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保持学习兴趣。具体而言,要做到动静结合,给人以动态感、空间感。要注重图文并茂,增强表现亲和力,要注重颜色搭配,通常除了黑色和白色外,最多搭配3种颜色。总之,要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生成和提高实践能力。教学目标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的。准确的教学目标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设计成败的首要因素。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着眼实践能力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目标应以第二层次为主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使其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可以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内容――围绕重难点问题确定。要紧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出的需求,客观分析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生成的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知识能力的高低,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按照《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际构成,可制作以下教学内容的微课:网络组建,包括局域网组建、无线局域网组建、城域网组建、广域网组建等微课。网络互连,包括Lan-Lan互连、Lan-wLan网互连、wLan-wLan网互连、Lan-wan-Lan网互连、wan-wan网互连等微课。网络规化设计与网络施工,包括做网线、布线、安装网卡、安装模块与设备等,安装各种系统软件、管理软件及系统配置等微课。

3.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媒体技术。微课媒体技术,通常包括课堂实录型视频和内容演示型视频两种。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知识较抽象、难理解,如分组交换、ip多播、tCp与UDp等理论知识,可使用课堂实录型视频,在讲授过程中,将之与日常生活进行类比,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网络中一些复杂工作原理,如分组交换、ip层分组转发、Rip工作原理、滑动窗口机制、tCp连接管理等知识应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制作微课。对于实践性教学内容应以内容演示型视频为主制作微课。一方面,直接拍摄网线制作、网络布线、网卡安装、模块安装与设备调试等视频内容制作微课。另一方面,利用packettracer等软件录制ip地址划分、域名规划、ip地址分配等知识点的示范教学,提高微课教学的效益。

六、结论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出利用微课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微课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给《计算机网络》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吉,邱海斌.浅析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开发中的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7):205-205,207.

计算机网络优秀教学设计篇7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计算机网络优秀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网络工程;省级特色专业;信息安全特色方向

作者简介:董智勇,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监控;郑秋生,男,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

1背景

中原工学院是河南省第一家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制定了完整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环节体系。

河南省内的部分高校,如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理工大学等,多次对我校的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调研,邀请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专家多次在河南省计算机学会会议上做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报告。中原工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于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省级特色专业,下面笔者将介绍网络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

2建设方案

2.1突出网络的工程特点,注重工程经验

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性质决定了实践和工程经验的重要性。通过将网络工程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下面包含若干实验和程序设计,每个实验和程序设计又涵盖知识点。把知识点和实验划分到相应的课程当中,并且使新增加的实验能够很好地插入到这个实验体系结构当中[1],使学生初步具有网络的规划、设计、构建、维护和管理等能力。如图1所示。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实际网络工程项目的实践,使学生的网络工程的设计、规划、调试与维护能力得以全面锻炼和提高。

通过与中国思科公司、Ciw(Certifiedinternetwebmaster)中国等单位合作,开办网络安全、CCna、CCnp等方面的认证考试,鼓励学生考取CiscoCCna、CCnp证书和网络工程师的证书,使学生的就业多了一份保障。

2.2强化信息安全特色方向

学生通过学习网络安全课程,参加基于校园网的黑客攻防演练,发现并定位单机系统及网络的各种漏洞,并最终消除各项隐患,使学生具有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山谷创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isco网络技术学院”、“美国Ciw网络信息安全”等实习基地的网络安全项目开发,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针对网络安全的应用和开发能力。

2.3强化基于网络的软件开发特色

学生通过学习嵌入式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网络开发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理论知识,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实践工作,初步掌握网络编程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郑州新开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河南航天金穗电子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的实际项目,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基于网络的软件开发、设计及测试能力。

图1计算机网络实验体系

我们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开发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停车场系统”,该系统在第四届河南省青年创新软件设计大赛上获得铜奖;学生开发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定位导航停车系统”,在第九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总决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等。通过一系列类似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的网络理论、网络实践和网络开发能力大大提高。

2.4师资队伍建设

1)根据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为原则,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重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同时鼓励现有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妥善处理好引进人才和稳定现有人才之间的关系。鼓励高职称教师去国内外作访问学者,掌握最新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动态,为专业建设指明方向。

2)注重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的合理配置,努力发挥教授、副教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把为本科生上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2]。

3)名师垂范,严格指导,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对青年教师的备课、课堂讲解、预备实验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过好“教学关”。在备课环节,实行集体备课;在讲课环节,实行试讲、预讲;在评价环节,实行指导教师临场听课指导、公开课示范、讲课竞赛的形式。团队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共同研讨,形成了教学的指导交流机制。

4)注重学科交叉,科教融合。鼓励和督促专任教师积极参加国家或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重视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融合与相互促进。实施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使青年教师获得有力的科研指导;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或开设新课,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5)加强与it企业的合作,引进e-learning教学资源;加强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网络工程能力。

2.5实验室建设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郑州市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估重点实验室”、校级“网络安全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网络工程实验室,组网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的建设,正在着手组建“无线网络实验室”。

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开设力度,使之达到总实验教学的30%左右,最终实现教学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做到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率达到100%。

2.6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和网络工程专业相关性强的企业的深入合作,将它们建设为学生实习基地。学院在进一步完善12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河南山谷创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络安全实习基地、“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网络软件开发及测试实习基地和“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公司”网络安全、网络规划、设计及施工基地等知名的实习基地。每年派学生去这些单位进行真实项目的实践工作,在具体的工程、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相应的工程能力、软件开发能力等。

2.7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

我们本着加强基础课、拓宽专业教学、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科研能力训练等理念,努力使教学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1)为体现专业特色,我们将培养方向定位在网络安全、网络应用、网络组建和网络管理等几个方向,始终能紧跟市场对网络类人才的需求。

2)完成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安全技术、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等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改革和网络工程的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3)完成并鉴定教改项目“网络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单列”、“‘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工作。

2.8课程建设

我们依据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完善培养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1)发挥学校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建立丰富的,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网络工程实践成果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2)加强网络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3)加强课程群建设,促进课程体系与内容的优化与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9教材与实习(实验)指导书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院在网络工程专业多年的建设中,形成自己的教材建设思路:

1)教材选用方面力争做到紧跟专业发展、适合学生特点,主干课程全部选用同行公认的优秀、权威、获奖教材。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编写,资助教师出版自编高质量教材。

3)在部分专业骨干课程中,鼓励教师积极使用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

4)学院拿出专项的资金,在资料室设置专柜,收集、购买国内外优秀系列教材,供师生教学参考。

2.10人才培养

1)我院结合自2003年以来的培养方案,针对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与网络工程专业的两个特色方向的目标相适应。

2)重视和发挥学校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与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课程群的建设,大胆地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进行改革与系统整合,提高课程教学的教学效率与信息化水平,构筑宽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

3)在强化传统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强隐性的教学内容,它通过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态度以及教学活动传递,能支配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功能。

2.11科研工作

通过支持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培养、带动一批在网络工程方面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骨干力量,同时鼓励教师从事社会实际项目或参与外单位的科研项目,加强科研应用和合作,将科研和应用结合起来;最终,将这些科研的经验、成果、产品应用到教学中,做到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老师、学生的科研水平。

3结语

我们按以上建设方案的指导进行网络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在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实验室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接下来我们将根据建设中发现的诸如课程设置先后顺序不尽合理,实验室配套设备不能很好的满足科研要求等专业建设中体现出来的问题,进一步研究解决,提高、完善相应工作。

参考文献:

[1]徐梅.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39-141.

[2]王东旭.研究型大学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28-29.

theConstructionprogramsfornetworkengineeringprovincialCharacteristicSpecialty

DonGZhiyong,ZHenGQiusheng

(SchoolofComputerScience,ZhongyuanUniversityoftechnoloy,Zhengzhou450007,China)

计算机网络优秀教学设计篇9

*实践中体现出的网络教学的优势

*实践中发现的不利于网络教学的因素

*新时代网络教学对教师基本素质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处于世纪之交,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这就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而现代教育技术是其重要的突破口。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呢?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技术是改革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网络技术,有这样几个特点:

1、网络教学能提供教学资源共享:只要服务器上有丰富的软件资源,每台学生机都能享受到,不必为每台机器准备资料软件。

2、网络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网络教学既能进行集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3、网络教学促进了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改革。

现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一方面,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质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另一方面,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与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素质教育的倡导。在这种条件下,采用网络教学也是必然的。一旦在网络环境下来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班级教学模式下这种教学设计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尝试。正因为这,我在"省前中校园网"这一智能环境下做了这方面的实验,进行了一番尝试。

通过这个实验,对网络教学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更深刻了一点。一方面:

1、采用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中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0~40%上升到80%;学习目标意义建构的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广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作用外,还在教学中起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的学习过程,毕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意义建构,但必要时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2、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受到了挑战,压力增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的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表现由从前的前台走到幕后,同时加一方面教师的地位不能由计算机所代替,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尤其在3+X学科模式下)教学组织是单个教师所不能完成的,它需要群体合作。网络教学设计需要解决一个重大的课题是如何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如何收集优秀的教学资源。

3、个体特征不一样的学生对某一教学目标意义的建构不一样,有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教师可以随时指导学生。网络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识水平来学习与提高,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网络教学能够整合多学科内的知识体系学生一方面具有计算机的知识水平,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能力--"X",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去调动对其他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形成角色自主学习的习惯。如: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一些我们平时不能做或由于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做的实验,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进行网络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不太习惯于这种不太"象"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色,(可能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生普遍反应信息太多,没有次序,不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因此教师在收集教学资料时,尽可能考虑到这些方面,网而内容以简捷为主,页面不宜太花。

2、现代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还很有限,(有的地方还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真正让他们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比较难。所以这时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方可顺利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3、安全问题也是网络教学过程中常碰到的,病毒、黑客对计算机的侵略会导致电脑死机,(这直接影响到课常教学的秩序,)文件破坏或丢失,有的可能是不可逆转的。这时需要教师平时一方面要做好文件资料的收集备份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网络的安全维护。如安装防火墙并注意不断升级,当然要注意未必有了防墙就一定安全大吉了。如果在课堂上出现意外,要有必要的补救措施,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4、电脑游戏、电子小说、网络图片等非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诱惑会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时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机器硬件和软件的管理。

5、网络速度也会影响到教学效率,有时会出现打开一个网页或运行一个程序需要很长时间,而一堂课不过40-45分钟。所以这时一方面可从硬件或系统软件直接网速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大程序文件或浏览量比较大的网站的网页内容可以先下载到局域网的主机上或学生机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光脑可能很快走进人们的生活,其速度是现在电脑的1000倍,而且存储量大。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光脑时代。这将有利于解决网络速度问题,为网络教学创造了一个更有利的条件。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为网络教学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计算机不仅是"教"的工具也是"学"的媒体。所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不仅是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要求,(实际上,在网络环境下能制作出的优秀课件、收集优秀的教学资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这无疑对传统的教育内容,目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需要发生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与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而转变了。教育部长陈至立提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网络教学才刚起步,我们需要正确理解网络教学的现代性,不能以为网络课就是省时省力的课。现在的条件还不是十分成熟,对网络教学的期望值不宜过高,毕竟还有很多的外在因素的制约(教学模式、电脑病毒、网络速度)。不过我们相信,条件一旦成熟,网络教学会很快普及课堂。所以只要条件允许,能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应该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断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实践,充分发挥应有的优势。

计算机网络优秀教学设计篇10

关于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XX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XX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

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开发软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XX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XX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

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XX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XX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XX年(新加坡)、XX年(台北)

9、《改善学习--XX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XX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