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策划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十篇策划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十篇

策划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2:10

策划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篇1

【关键词】社会资本;产学研;效率

一、引言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实施《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是国家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的重要顶层设计和重大改革部署的纲领性文件。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人才为先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各省市地方逐渐开始重视构建人才培养、引进、流动、使用和管理的新机制,建设适应国际国内竞争需要的人才队伍,各种名目的人才专项资金应运而生。人才专项资金是以财政拨款为主的资金,同时接受海内外企业、单位或个人的捐赠,主要用于更有效地培养、开发、配置人才资源,内扶外引,优化人才结构,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按照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等有关文件的要求,需对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地方人才专项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归纳、分析,有针对性地设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综合评价服务业发展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地方人才专项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各主体的能力和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估,对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专项的组织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人才专项的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一)人才专项项目指标体系设置思路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如下:

1、全面性原则。人才专项项目从决策到后续产出涉及多个部门,指标体系必须反映项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所以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贯穿项目的各环节。

2、相关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适用对象等特点,与项目紧密相关。

3、可比性原则。通过对同类型项目的比较,指标体系应能够客观反映人才专项项目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人才专项项目的发展。

4、系统性原则。根据财政部财预〔2011〕285号文,将整个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产出、项目效果四大类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以及细化的三级指标,以体现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同时,注重指标体系内部的逻辑关系,即项目管理类指标的设置是项目决策类指标中决策目标实现的保证,而项目产出和项目效果类指标是项目决策、管理类指标科学规范实施的必然结果。

5、重要性原则。在充分考虑评价对象之间的有机联系的同时,注重对指标在整个评价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筛选,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人才专项项目评价要求的指标,尽可能的用较为简练的指标系统反映项目的内在规律。

6、可操作性原则。人才专项项目指标释义应当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数据的获得应当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

7、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指标设计首选量化指标,对无法量化的指标或量化后很难取得评价依据的指标采取定性的方式。

(二)三级指标释义、评分标准、评价方法

根据人才专项项目特点,运用德尔菲法,通过拟定调查问卷,选取专家进行咨询,细化完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下面对人才专项项目的三级指标释义、评分标准和评价方法予以简单阐述。

1、“项目决策”指标

“项目决策”指标由“项目目标”、“决策过程”和“项目分配”三个二级指标构成,可细化为5个三级指标,全部为定性指标。具体为:

“计划目标”指标,评价项目是否设置绩效目标,以及目标是否明确、细化、量化。其所占二级指标的比重为100%,分值为4分。通过现场审查项目初步设计全套资料、批复文件、会议纪要或项目工作计划等,根据计划目标明确、细化和量化的程度,采用专家评判法来予以评分。

“决策过程”可以细化为“政策依据”和“决策程序”两个指标,分别评价项目是否按照国家及省相关政策设立;项目是否符合申报条件,申报、批复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管理办法,项目调整是否履行相应手续。其所占二级指标的比重分别为37.5%、62.5%,分值为3分、5分。采用公众(专家)评价法、因素分析法和比较评价法,根据相关项目资料予以评价,对项目进行打分。

“项目分配”可细化为“计划制定”和“分配结果”两个指标,分别评价项目是否有总体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以及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可行性;资金分配是否符合相关管理办法,分配结果是否合理。其所占二级指标的比重分别为50%,分值均为4分。通过审查项目资料,采用专家评判法打分。

2、“项目管理”指标

“项目管理”指标由“组织管理”和“资金管理”两个二级指标构成,可细化为12个三级指标,其中11个为定性指标,1个为定量指标。具体为:

策划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篇2

关键词: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5-0038-03

一、绩效审计概述

(一)绩效审计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政府绩效审计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70年代。1986年,在悉尼召开的第十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上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对绩效审计做出如下定义:“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即“3e”)所作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

我国的绩效审计起步较晚,199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在开展财务审计同时,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效益审计方面延伸”。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体现绩效审计思想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得到发展。2003年,《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逐步加大绩效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绩效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概况

从人民银行履行职责发展变化的历程来看,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走过了合规性审计阶段,现在正逐步实现审计转型与发展。内审部门成立之初,正值各项业务操作和制度亟待完善时期,这一阶段,内审部门主要开展的是合规性审计,重点是督促检查被审计部门制度是否建立健全、业务操作是否严格规范、业务风险是否防范到位。随着人民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内审部门这种单一查错纠弊式的合规性监督已不能适应人行履职需要,逐步开始向风险控制和评价职能转变,近几年,在审计转型与发展中又提出了绩效审计的新理念,绩效审计的提出是人民银行各项工作有序、廉洁、高效运转的迫切需要,是履行干部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是对传统合规审计的有效补充,对完善内部控制、促进风险管理、提高业务运行效能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实践选择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职能定位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谈到绩效审计的作用时说:“绩效审计的重点是发现体制、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促进资金得到安全有效有序的使用”。结合人民银行的工作特点,开展绩效审计的目的是发现目前体制性的制度缺陷和重大管理环节的疏漏,督促各项业务工作更加顺畅高效,促进资金得到安全有序的使用。因此,依据当前行使央行职责的内容,绩效审计的审计职能定位应围绕人民银行贯彻执行贷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等工作进行评价。通过对货币信贷、征信、支付清算、经理国库、外汇管理、人民币管理、反洗钱等业务活动开展绩效审计,揭示和反映这些职责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有关部门健全规章、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更好地履行服务与监管职能,推动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内容确定

人民银行的绩效审计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其评价标准、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方法还没有可借鉴的模式,但参照国际通用的绩效审计3e标准,参考平衡记分卡指标评价方法,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综合管理角度、内部控制角度、资源使用角度、业务履行角度。由此可以这样给人民银行绩效审计下定义:内审部门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一个周期内的综合管理、内部控制、资源利用、业务履行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工作效率、工作业绩进行监督和评价的过程。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应该围绕综合管理的科学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资源利用的经济性、业务履行的效果性来进行。

1.综合管理的科学性。主要包括是否按照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行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制定的工作计划是否与上级要求相符;是否及时召开了本单位(本部门)年度工作会议;是否对上级行的来文及时承办;是否按照上级行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是否建立了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重大事项是否集体研究决策;对重大事项做出的决定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等。

2.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包括是否建立健全了各项业务工作管理制度、实施细则、操作规程;是否成立了相应的内控组织领导机构;岗位设置、岗位分工、管理权限、授权管理是否符合内控原则要求;岗位职责是否明确;应急预案演练和培训是否按规定进行,突发事件应对措施是否对重要业务系统运行有保障作用。

3.资源利用的经济性。主要包括资金财产使用是否合规节约,有无存在损失浪费情况;公用经费、项目等专项支出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违规及浪费现象;各项预算编制计划是否科学,预算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人员配置是否合理,能否做到人尽其用等。

4.业务履行的效果性。主要包括各项业务工作措施的合理性、工作效率、效果。根据被审计单位业务性质、工作特点,设置不同的评价内容。

(1)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绩效评价。是否根据货币政策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是否积极协调政银企之间的关系,优化信用环境,并传达贯彻落实信贷政策;是否有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辖内金融部门信贷投向,体现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货币信贷政策的要求;是否通过调研监测,掌握辖区货币信贷运行中的情况和问题,各项调研监测分析是否被上级行、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纳;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是否建立,各部门之间监管信息资源是否共享;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是否科学有效;风险处置是否及时合理,是否存在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事件等。

(2)支付结算管理绩效评价。支付清算系统推广和运行情况;小额支付系统业务推广情况;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管理情况;支付清算系统应急管理情况;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及相关规章制度情况;辖区结算工作管理情况;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情况;银行结算账户检查情况等。

(3)国库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是否严格执行国库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及时准确的办理财政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报解以及财政资金的支拨和退库;是否有效防范了国库资金风险;国库办理直接支付情况等。

(4)外汇管理绩效评价。是否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国际收支申报是否达标,经常项下贸易是否落实便利化,资本项目是否做到严格监管,资本流出流入是否做到均衡管理等。

(5)货币发行绩效评价。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做好发行基金调拨;是否根据市场流通需求,合理调剂券别机构;金融机构收付业务是否规范,人民币反假宣传是否到位;是否存在有损人民币信誉和公众切身利益的情况等。

(6)调查统计绩效评价。信贷收支、制度性调查等各项数据统计是否全面及时准确;是否围绕经济金融热点难点以及上级行、本行领导关心的问题开展调研,调研分析报告是否被上级行采纳;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是否全面准确等。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

绩效审计离不开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人民银行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涵盖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采取问题分析法,从单位或部门职责目标开始分析,自上向下逐层分解,一直分解到可以直接实施评价的指标为止。具体可以划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n级指标。

一级指标是反映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整体状况的综合指标,包括综合管理指标、内部控制指标、工作质量与效果指标、外部评价指标等。

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分类指标,如:综合管理指标可以划分为工作目标计划、工作组织决策、人员思想、团队精神等;内部控制指标可以划分为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等;工作质量与效果指标可以划分为考核名次、获奖情况、调研成果等;外部评价指标可以划分为政府部门满意度、金融机构满意度和社会公众满意度等。

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再细化,如:二级指标中的工作目标计划还可以细化为全行工作计划、部门工作计划等;工作组织决策可以细化为重大事项决策内容、决策程序、决策形式等。

(四)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标准

1.法定标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审计准则、制度、标准手册规定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法定标准反映了绩效审计的规范性要求。

2.参考标准。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制定的目标、计划、工作职责、岗位职责、内控制度及上级行的工作要求、民意评价、历史数据、历史业绩、专业机构和专家的意见等。参考标准反映了绩效审计相对于其他审计的灵活性。

3.协商标准。是指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标准发生意见分歧,又缺乏其他相关标准的情况下,双方共同探讨、达成一致意见所形成的审计标准。协商标准更加柔性,更加易于被接受和实施,它充分反映了绩效审计在管理咨询方面发挥的作用。

(五)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方法

内审部门可以采取查阅、函证、访谈、咨询、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与绩效审计事项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取得审计证据。根据管理和内容不同,绩效分析评价可采用下列方法:

1.目标评价法。通过工作绩效和工作目标、标准对比,确定被审部门是否实现预期的要求或目标,以及实现预期要求或目标的程度。

2.比较分析法。通过与参照单位进行分析比较,评价被审单位的目标完成情况,评价被审部门的工作效果和效率。

3.因素分析法。对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找出差距和不足。

(六)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结果

绩效审计评价结果可以采取评分制。对各类评价指标分别设置一定的标准分值和指标权重,并根据评价得分确定绩效评价的结果。

1.综合管理类指标、内控机制指标、财务管理指标、业务履行指标为一级指标,分值均为100分,权重分别为X%、X%、X%和X%,一级指标评价得分乘以该项指标权重即为实际得分。

2.一级评价指标下的二级、三级评价指标也应根据重要性不同,科学设置标准分值和权重,各级评价指标的评价得分乘以权重后的合计,即为该类指标的实际得分。

3.审计部门依据事实确认书确认的问题和有关资料,对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扣分,每个评价指标按问题的笔数累计扣分,直至扣完为止。

策划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篇3

1商业地产定位流程

通常来说,商业地产定位的步骤包括:项目背景分析、宏观经济分析、竞争因素分析、市场机会判断、消费者市场分析、项目类型及业态细分、经济测算等过程。总结出商业地产的项目定位内涵及流程(如表1所示)。

2商业地产定位决策指标体系

商业地产项目涉及要素繁多,在实践中,对其定位往往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体系内容通常涵括战略定位、市场定位、业态定位、客户定位、规模定位等诸多内容。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得出商业地产项目定位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基于序关系的商业地产定位决策方法

商业地产定位决策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无法真实地、唯一地体现出评价指标之间的(按照某种原则排定的)序关系。文章将采用基于序关系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改进,从群定性排序,再对相邻指标判断重要性比值,进而进行定量运算。其主要步骤有:

1确定唯一序关系

定义1:若评价指标xi相对于评价准则的重要性程度大于(或不小于)xj时,则记为xixj。定义2:若评价指标x1,x2,…,xm相对于评价准则具有关系式x*1x*2…x*m则称评价指标x1,x2,…,xm之间按“”关系确定了序关系。其中x*i,表示{xi}按照序关系“”排定顺序后的第i个评价指标(i=1,2,…,m)。在专家决策系统中,序关系确定的操作步骤一般为:(1)专家在指标集{x1,x2,…,xm}中,选出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记为x*1;(2)专家在余下的m-1个指标中,选出认为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记为x*2;(3)继续挑选,直到经过m-1次挑选剩下的评价指标记为x*m。2.2给出xk-1与xk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判断设专家关于评价指标xk-1与xk的重要程度之比wk-1/wk的理性判断分别为2案例分析研究2010年,招商局启动“再造新蛇口”工程,海上世界商业地产项目是其核心项目。限于篇幅,不再对项目背景、项目定位做一般性介绍,仅对项目定位决策体系、方法、过程进行介绍。2.1决策体系说明海上世界项目定位决策采取了专家打分法这一方法,利用专家系统的知识和经验,对项目定位做准确判断。对于决策主体、决策问题等说明如下:决策主体:项目组、专家;专家构成:建筑、规划、经济等领域专家3位;决策时间点:项目方案设计完成后,项目深化设计之前;决策依据:定位初步报告、定位深化报告、消费者调研报告;决策问题:本项目定位是否准确;决策方式:专家打分法;评分依据:依据项目资料及专家的经验。项目决策要点说明,如表4所示。

2决策步骤

(1)建立评价指标集根据表2构建的商业地产项目定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集。(2)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判断在确定商业地产项目定位决策的评价指标的权重时,请专家按照评价方法的要求,给出评价指标的权重判断。

3位专家判断的序关系为:a2a3a1a4,即a*1a*2a*3a*4,各位专家对于准则层的权重判断见表5,准则层权重计算结果见表6。具体计算过程略。同样,对各个指标层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计算,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3)决策打分对于各个指标层的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平均、较差四个等级,分别赋予分值100、80、60、40分。在判断各个评价指标权重后,根据打分标准,专家需要对项目各个指标层给出具体的分数。限于篇幅,略去每位专家的打分,项目评价得分如表7所示。(4)结果分析从评价结果来看,3位专家综合打分在75分左右,介于“平均”和“良好”水平之间。从准则层权重来看,战略定位、商业定位的权重较大,需要项目组在项目运作中对项目战略定位和商业定位做进一步研究。从指标层各权重来看,发展策略、商业功能定位、消费、需求定位的权重较大,需要项目组人员在商业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对这三个因素给予更多的关注。

从专家打分结果来看,商圈定位、消费群体定位、商业体量定位等项的得分较低,这就需要在后期设计时,对商圈定位、消费群体定位和商业体量定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综合专家给出的建议是:项目对于商圈的定位过于乐观,不甚准确;建议进一步提升经营档次,才能更多吸引中高端消费群体;建议减少项目体量,现有计算方法对于体量的估计较为乐观。由上述可见:相较于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基于序关系的决策方法确保其序关系的唯一性,说明基于序关系的商业地产定位群决策模型能够较好地服务于项目实践。

结语

策划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篇4

关键词:军用软件 GJB5000a ppQa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059-02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在武器装备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软件的质量、成本、进度、可靠性的控制和保证日益重要。如何规范军用软件研制过程,从根本上提升军用软件研制能力,保证军用软件质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软件质量保证作为软件研制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以第三方独立审查的方式监控软件研制过程,为员工及管理者提品质量的客观数据,做出科学的决策,从而促进软件质量的提高。GJB5000a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是我国军用软件研发过程改进的参考模型,也是评价军用软件研发能力的基准。过程与产品质量保证(ppQa)是GJB5000a成熟度二级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过程域,它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在GJB5000a的过程域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2 过程与产品质量保证过程域介绍

GJB5000a中定义了过程与产品质量保证过程域(ppQa),其目的是使员工和管理者对过程和相关的工作产品能有客观深入的了解。

ppQa过程域的专用目标(sG)和专用实践(sp)如表1所示。

SG1客观地评价过程和工作产品Sp1,1客观地评价过程Sp1,2客观地评价工作产品SG2提供客观深入的了解Sp2,1交流并确保解决不符合项Sp2,2建立记录在实施ppQa这个过程域时如何保证评价“客观”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要实现“客观评价”需要满足以下两点:

(1)独立性:首先担任ppQa工作的软件质量保证人员(以下简称SQa)必须独立于被评审的项目组,属第三方组织。对于人员较少的单位,SQa可以是其他项目组的同行。其次要保证SQa沟通上独立,即SQa必须有独立的上报渠道,以保证问题能够积极充分的解决。

(2)依法审计:在监督评价之前,必须定义评价的准则,获得批准后基于准则进行审计。

简言之就是由评审者对照准则评审活动和工作产品,以便最大限度的减少主观性和偏见。

据标准所述,SQa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客观地评价过程和工作产品,二是跟踪和解决不符合项。除这两项关键任务外,在实施过程中SQa还需要完成其他关键任务,如制定ppQa计划、指导、汇报等。并且在军用软件开发的各阶段,SQa所扮演的角色及承担的具体工作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 ppQa的关键任务

3.1制定ppQa计划

计划是控制的前提,是执行ppQa活动的依据,因此SQa在项目早期需要根据项目计划制定相应的ppQa计划。计划中应包含以下内容:人员、职责、工作量、各项检查任务、时机频度、检查的方法、检查依据的标准规范、输出的工作产品及维护保存方法,SQa报告的沟通方式等。ppQa计划要与项目总计划保持一致,可单独成文,也可放入项目计划的章节当中。

计划要明确的反映出如何做到客观评价,即要体现在第二章中提到的两大要素。计划越详细越好,随着项目的进展情况,可逐步的细化此计划,也可在此基础上按月按周制定更详细的质量保证计划。

3.2按计划评价过程和工作产品

根据ppQa计划,SQa在合适的时机对项目的过程及工作产品进行评价。评价常用的方法包括:检查单、同行评审,、现场检查、抽样检查等。其中检查单是执行质量保证的主要工具,在执行评价前,SQa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检查单,或采用组织定义好的检查单进行裁剪。为了保证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一个好的检查单除了需要内容完整明确、无二义性外,还必须易于得出结论。SQa人员在设计和使用检查单时要努力做到“从形式到本质”。

3.3跟踪确保解决不符合项

在实施评价活动时,SQa记录下发现的不符合项,并及时的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方,以便尽快的解决不符合项。在可能的情况下,SQa要和当事人一起解决每个不符合项。和当事人沟通不符合项,确定解决的方法及问题的关闭时间。当不符合项在项目内无法解决,如超出承诺的期限、项目不愿意修改等时,SQa利用独立上报渠道将问题上报给高层领导。在这个过程中,SQa需要跟踪不符合项的解决情况,直至问题关闭。

3.4日常的ppQa活动

(1)事前指导:SQa需要承担起导师的职责,对项目组咨询的有关标准、规程的方面的问题予以指导,使项目成员明确如何执行才是符合规范和标准的。因此要求SQa对项目拟采用的标准,遵循的规范都非常熟悉。

(2)整理汇报:随着项目的进行,项目计划逐步细化,因此ppQa计划也应随之细化,可每周制定质量保证活动周计划,提交周报。根据项目的进展,提交ppQa阶段报告、里程碑报告等。报告中应包括不符合项的度量数据,质量趋势的分析等。

4 军用软件开发过程中ppQa关键任务的实施

4.1项目策划阶段

GJB5000a中要求SQa尽早的参与到项目中去,也就是要参与到最初的项目策划中去。在项目策划阶段不仅要了解整个项目的计划,更重要的是参与制定项目计划、过程、标准和规程,一方面可以确保它们适合项目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以此为基准制定相应的ppQa计划。在项目策划阶段,SQa应制定出本项目的ppQa计划,并组织评审。通过评审的ppQa计划纳入到项目配置库中,并发送给项目相关人员。

在此阶段,除了制定ppQa计划外,SQa还需要对项目策划这个过程本身以及这个过程产生的工作产品进行评价,包括项目总计划。附属计划(如配置管理计划)等。

4.2需求分析阶段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依据,直接影响后续开发的过程。在需求分析阶段,必要时,SQa人员首先需要对项目组和委托方代表进行软件需求的培训,强调需求的重要性,增强相关人员对需求开发及需求管理的理解。

在此阶段,按ppQa计划评价需求分析过程及工作产品,检查是否符合预先制定的质量标准。对需求分析阶段的质量控制,包括需求确认,需求评审、需求承诺、需求跟踪以及需求变更控制等。一般情况下,在此阶段需要评价的工作产品为需求规格说明书。可按组织定义好的需求评审检查单进行评审,通过评审后的需求规格说明书,纳入基线库。

4.3软件设计阶段

软件设计阶段是将需求转化为系统的关键环节,一般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SQa按照质量保证计划对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过程及工作产品进行检查,评价它们与制定的标准之间的差异。

ppQa对阶段工作产品内容的正确性一般不负责检查,对内容正确性的检查通常由项目的评审来完成。SQa参与评审是从保证评审过程有效性方面入手,如评审过程是否符合标准等。在软件设计阶段,SQa可通过内审的方式,组织技术专家、项目负责人、开发人员等利益相关方,对该阶段产生的工作产品进行正确性检查,确保设计文档可以为后续工作提供切实的指导。只有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通过评审后,才能进入编码阶段。

4.4编码阶段

根据通过评审后的设计说明,开发人员进行编码实现。SQa根据项目所采用的设计语言的编码规范以及所选用的软件过程,检查实施情况,协调开发人员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预防缺陷、尽早发现问题的氛围,不将问题或者缺陷带入下一个环节。本阶段一般需要评价的工作产品包括软件用户手册、静态代码检查报告、软件版本说明等。

4.5测试阶段

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所有的代码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按照测试的策略来看,测试可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一般情况下,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随编码阶段,由开发人员完成,系统测试由独立的测试部门完成。对于系统测试,SQa需要评价和跟踪测试部门的测试过程及工作产品,保证测试过程按照标准规定进行,测试计划、测试说明及最终的测试报告等按要求完成,实现第三方的监管作用。

同时,SQa应充分的利用软件测试的结果,对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产品进行评估,并将测量到的数据作为软件测试的资产,为今后的软件过程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5 结语

军用软件质量已成为装备质量的关键因素,实施军用软件质量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对GJB5000a中ppQa过程域的理解,详细的介绍了军用软件质量保证的具体任务,并从软件开发各阶段进一步说明了如何实施ppQa过程域。通过军用软件质量保证的实施,可以规范军用软件开发过程,不断完善软件质量保证相关标准,从而提高军用软件产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策划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篇5

【关键词】配网;资产;城市低压

1.配网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的架构组成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城市配网生产管理系统(pmS)的高级应用模块,配网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以国家电网公司配网状态检修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以及有关导则、规程等为依据,以先进的带电检测、在线监测手段为基础,以现场大量的运行、检修、试验、不良工况等现场数据为参考,结合有关标准、规程、导则和配电设备信息,实现对配电设备状态评价、风险评估、检修决策、状态预警、计划制定等全范围、全寿命周期的评价与分析,达到设备检修工作精细化管理,避免失修和过度检修。

该系统依据《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导则》,以pmS系统设备中心、运行工作中心、计划工作中心为基础,通过数据采集模块提取配电设备单元台账、缺陷记录、试验报告、家族性缺陷等数据,对配电设备开展动态、定期评价。评价范围包含架空线路、电缆线路、配电变压器、柱上隔离开关、柱上真空开关等十三类配网设备。辅助决策系统在pmS原有界面增加了评价中心菜单,通过数据采集模块关联相应设备单元的评价导则,将pmS系统中相关数据采集至状态评价模块中,以实现对配电设备单元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给出相关检修决策建议。

2.配网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的功能

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在pmS系统中以评价中心功能菜单的数据采集、状态评价两个模块为主要表现形式,具体功能包括配网设备查看状态评价、填写决策建议、指定检修计划、审核综合报告等功能。其中状态评价概况、状态评价预警功能主要应用于输变电专业,配电状态评价概况可实现参与评价线路基本情况图形展示功能,下面就其几项主要功能进行简要介绍。

2.1标准缺陷库管理及缺陷完善功能

对设备类型-设备种类-部件-部件种类-部位下的缺陷内容进行管理,包括新建、删除、查询、统计等功能。同时实现对配电设备缺陷管理的进一步完善,登记存在缺陷的设备,登记内容包括该设备的型号、生产厂家,及存在缺陷的设备部件、缺陷部位,及缺陷内容和程度等,并增加了家族缺陷管理功能。

2.2不良工况

用于维护设备类型所包含的不良工况项目。可以新建、删除不良工况项目,并对不良工况项目属性进行修改。

2.3数据采集

用于从pmS系统设备参数中取得台账数据,把获取到的数据存放到状态检修设备参数缓存中。在生产管理系统设备参数中可以结合设备类型过滤组合条件全部更新、选择更新数据操作;在状态检修设备参数缓存中可进行逻辑删除数据操作。

配网状态检修数据采集就是实现基础数据初始化的过程,其目的是生成评价的设备台帐基础。评价设备台帐维护的方式是通过与pmS设备台帐进行同步。

2.4配电状态评价概况

以表格和图形的形式概括当前配电设备的评价整体概况。左侧为快速导航,可以快速直接进入设备信息收集、设备状态评价、设备决策建议、检修计划编制以及综合查询展示五个模块中的页面。

2.5监测预警

也称配电监测预警显示,用于实时监控配电设备状态量变化,对于超出状态评价导则和规程规定阀值范围的状态量指标,及时向各级设备管理人员预警信息。通过页面列表的方式展示本单位所管辖变电站下状态量扣分值超过预警阀值的配电设备;并可实现页面列表的定时刷新,保证监测预警信息的实时性。另外确认过的预警记录将不在列表中显示,只能在预警历史记录中显示。

2.6状态评价

将配电设备按照线路整体和设备单元分类,对定期、不定期、检修前以及检修后的状态进行评价,系统可根据运行单位、投运日期、评价结果等非空组合条件选择一个或多个设备进行状态评价;系统根据设备状态量的处理结果,依据该类型的状态评价标准,自动计算出设备的评价状态和得分值,并形成设备的状态评价报告;查看设备的状态评价详情,展示状态评价报告所依据状态量的处理情况;在缺少状态量的数据的情况,可手工调整设备状态量的判断依据和扣分值,并相应调整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和重新生成状态评价报告;提供根据自定义查询条件查询设备评价信息;提供状态评价报告打印和输出的功能;对于已完成定期评价的线路,可以按照“班组登记-班组长审核-工区审核-生技审核”的方式启动审核流程,流程中各级领导可以查看线路的整体评价信息、通过决策建议、人工评价修改线路整体的状态评价信息,并依此填写审核意见。

该功能为在配网状态检修实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状态评价的工作效率,又避免了因人员专业素质等原因引起评价失真等问题,进一步加强了一线人员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建设。

2.7检修计划

包括配电三年滚动计划和配电年度检修计划。

三年滚动计划,主要是对重要和特别重要的设备,以三年为周期,编制检修计划。在三年滚动计划中,第一年检修计划需制定的较为详细清晰,第二、第三年的检修计划,系统会默认按照C类检修原则,粗略编制。专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设备的试验检修情况、最新状态评价结果结合检修策略,填写设备的检修年份、检修等级、检修费用、检修内容等信息,自动生成设备的生产检修滚动计划。状态检修计划可以为计划人员提供制定年度计划或中长期计划的参考依据。

年度检修计划方面,专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设备的试验、缺陷、家族型缺陷、不良工况等原始数据,以及最新状态评价结果结合检修策略建议生成年度检修计划(年度综合检修计划应根据状态检修计划,结合反措、基建市政、技改工程等要求编制);年度检修计划可参照设备三年滚动计划中检修等级、检修费用、检修内容等(三年滚动计划中检修内容依据设备的评价结果的检修原则内容)制定。

2.8查询统计

统计分析管辖范围内的设备状态情况,提供对设备状态统计分析的功能。

策划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篇6

【关键词】管理理念目标策略

1引言

变电设备点多、面广,设备种类多、规模庞大。由于历史原因,皖北某供电公司变电设备基础管理较为薄弱,设备运行指标把控面临较大压力,深入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严控设备故障停运率指标势在必行。

2管理理念及目标

2.1管理理念及策略

以“精益化查评-设备诊断、评价-对症整改策略-落实整改”的全过程闭环管控为管理理念,深入开展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排查存在问题按照“轻、重、缓、急”分门别类,强化设备运行监视和状态分析,及时诊断设备运行状况,进而“对症下药”制定合理的整改策略,强化过程闭环整改,实施运维检修精益化管理,提升设备运行水平,切实做好设备故障指标的管控。

2.2管理目标

基于变电设备管理“精益化”理念,以“降低变电设备故障率、严控主设备故障停运”为目标导向,以设备管理为中心,以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为主体,以变电专业精益化评价为抓手,从变电精益化查评、隐患排查治理、设备评价、标准化作业等方面加强变电设备运维检修管理,通过科学运维和精益生产管理,切实改善变电设备健康水平。

3主要做法

在变电精益化管理运行指标要求的引领下,强化设备状态量管理,结合设备查评和隐患排查治理,提升变电设备整体运行、管理水平。

3.1强化设备精益化管理

以评价促落实,以点带面,推动各项制度标准和反事故措施有效落实,不断提升变电专业精益化管理水平和设备运行可靠性。

3.1.1做好精益化查评工作部署

对设备精益化管理评价细则,逐类型、逐条明确任务分工、责任落实。按照“全面自查-组间互查-重点抽查(复查)”的原则全面推进设备精益化现场评价工作。

3.1.2开展设备精益化管理培训

对评价规范、运行指标、设备常见故障、状态评价、主要存在问题等内容进行培训,重点就精益化查评结果通报和《换流站和变电站精益化评价典型问题2500例》中设备典型问题系统学习。

3.1.3有序推进设备精益化查评工作

全面自查。按照不同专业设备主人责任分工,从各专业室抽调人员组建3个设备精益化查评小组,“分片包干”式负责开展不同区域变电站的设备精益化自查评工作。

组间互查。由三个查评小组采取“a-B、B-C、C-a”的循环互查的方式开展互查评比,旨在提升查评质量。对设备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并通过查评结果比对,形成“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

重点抽查。从各专业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家组,对查评变电站进行抽查(复查),负责对查评结果尤其查评问题准确率、完整率进行把关。

3.2积极开展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结合设备精益化查评,建立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常态机制,按照“全方位覆盖、全过程闭环”的原则,积极开展常态和专项隐患排查治理活动。

3.2.1构建分层排查机制,深入开展隐患排查

建立设备主人、专业小组和由分管领导带队组成的精英组三层排查体系,构建分层、立体的上下联动排查机制。本着“不藏、不掖、不避讳”和“让隐患浮出水面,让数字透明”的原则,自下而上全力推进隐患排查工作。

3.2.2实行隐患治理问责制

为切实保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行隐患问责制。逐条落实隐患整改责任人,对因隐患整改不及时、防控不到位等造成事故的,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从严从重处理。

3.3开展设备评价诊断、制定运维策略

3.3.1设备评价诊断

以查评问题为基础,对设备开展针对性状态评价。以被查评设备部件的状态量为基础数据,按照部件评价、设备单元评价、设备整体评价进行三级递进模式进开展综合评价。

3.3.2制定运维策略

根据设备评价诊断结果,实施差异化运维策略,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做到“准确决策、精确计划”。

3.4做好运维检修和项目质量管理

建立以设备为中心的设备管理体制,从安全性、实用性、高效性上专项推进设备精益化管理工作。

3.4.1开展标准化作业

以作业准备、质量控制、验收等为主要内容,编制包括检修类、巡视类、维护类、验收类等各类作业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卡)。

3.4.2统筹做好检修计划安排

以杜绝重复检修为目的,按照“能停一次,就不停第二次”的原则,将查评出的设备存在问题统筹列入检修计划工作内容;与试验、检修、技改大修等工作相结合,同步开展消缺和隐患治理工作。

3.4.3加强项目质量管控

加强项目施工过程管控,严格对重要工序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质量控制。实行三级验收(自检、互检、交接检)检查、隐蔽工程验收签证制度、三级技术交底制度和材料、设备检验制度。

3.5完善考核机制

3.5.1日常工作考核

从工作实际出发,建立与工作目标相对应的标准指标、管理指标和考核细则。将标准指标和管理指标纳入到基层单位月度和季度考核内容中。按照设定目标值为基准,依据实际指标完成情况与目标值偏差程度进行考核。

3.5.2设立运检工作突出贡献奖

创新管理模式,在原季度、月度考核的基础上,设立“变电运检工作突出贡献奖”。按照“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原则,制定粒度合理、量化得当的《运检工作突出贡献奖励细则》。实现对有为人员的正激励,促进形成全员主动参与设备精益化查评、隐患排查治理的良好局面。

3.6深入开展县公司精益化管理

开展市县一体化垂直管理,强化市县公司一盘棋理念,深入推进一张网工作部署。以指标管控为目标,充分发挥各专业室职能作用,认真落实设备精益化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对县公司设备运行管理和检修工作的帮扶,指导县公司开展设备管理核心工作。

4成效验证

通过系列举措,经过一年实践,已逐步改善设备基础薄弱的现状,提升了设备管理水平。2015年全年未发生110千伏及以上主变、母线、组合电器故障停运,未发生构成7级及以上的其他变电设备事件,未发生因施工工艺引起的设备跳闸事故。

5结语

策划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篇7

在不改变原有预算申报程序的基础上,仅在“一上”与“一下”之间插入一个小程序,就是在预算申报时,部门单位必须先申报四项基本要素,通过细化的预算申报标准确立分配的标准,以细化的申报标准实现部门单位的自我承诺,树立起用钱要负责任的意识,并引入专家智能解决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及资金预算的准确性问题。

责任的缺失必然导致执行力的下降。广东省财政绩效管理的机制体制,让相关责任人树立起“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绩效观念和意识。

专家评专业

专家是财政绩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和条件保障。专家利用自身精熟的业务知识和行业从业经验进行评价,确定支出项目能否立项,解决“该不该花钱”和“该给多少钱”的问题。

根据财政局与科研所商量的评价工作协议,由财科所负责组织专家组对相应的专项资金类别开展评审。主要分为:技术专家和政策专家两级评审。

1从项目评价角度看,分为技术评价和政策评价。

技术评价阶段:技术专家解决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及资金预算的准确性问题。

技术专家评审主要是对单位申报的预算报告内容,尤其是“依据”、“实施方案”、详细的“预算”进行评估,一是依据是否充分(成立)、理由是否正当、是否与部门单位职责一致;二是单位在项目实施前是否准备充分:任务标的与工作量究竟有多大?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和实施方法是否恰当?单位实施计划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是否匹配?三是根据任务标的、工作量和实施项目方法的一致性来核定出应该给予的预算资金量建议。专家组可对项目提出否决性意见,并须提出充足的理据。专家组的意见还包括对每一个项目提出改进单位管理工作的建议。

政策评价阶段:解决项目的排序问题。政策专家评审主要是根据“大事优先、民生优先、绩效优先”原则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单位申报中的目标进行比对评审打分,目的是对申报项目进行轻重缓急的优先秩序进行排序。

2从专家评价工作角度看,分为个人独立评价和小组集中评价两轮。

根据多年实践工作的经验,在目前的评价过程中,对专项支出基本上固定划分为信息化类、基建类、设备购置类和大额专项类四大类别,之所以要这样划分,是因为这样划分类别后的支出性质比较相近,可以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聘请专家,因为专家的评价意见和建议是要反馈到部门单位的,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还要与单位进行绩效面谈,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不能适应这项工作要求的。

个人独立评价,专家单独阅读材料进行个人评价并出具评价意见和建议。照类别分组,每个组分派一定数量的评价项目,一般配备3个专家,独立评价阶段每组的专家只能看见自己的评价项目,不知道同组的其他专家,这样就能保证评价时的独立性,且评价结束后容易评价每位专家的工作水平。在信息化平台上,财政部门会给专家密码和用户名,登陆后就能阅读评价项目的信息,并且在平台上面直接输入评价意见和建议。手工操作则需要向科研所提交电子版及纸质版评价意见。科研所专门人员从后台监督专家评价的进展和意见的认真程度。

小组集中评价,在个人意见提交后,按照预定的时间进行小组集中讨论,综合吸收小组所有专家的意见后,形成小组评价意见。个人独立评价阶段,每一个专家的偏好和习惯都有差异,关注点也有不同,通过结果讨论总结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全面的评价。小组评价意见也是财政部门向部门单位提交和反馈的最终评价意见。

根据项目的目标和方案,专家对部门单位指出项目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帮助解决部门单位做事的一般性方法,给予部门单位以批评,督促其不断地完善方案质量;促使部门单位提高做事的科学性,不但把事情做好,而且做得有效率、有绩效;在执行方案过程中,运用中间过程管理,及时问责和评价,追踪项目进展情况,发现偏差,即刻纠正,积极调整,强化了绩效观念和责任意识,提高了其作为执行主体的执行力。

这样,通过绩效预算建立起了分配的科学标准,把部门单位要钱、花钱的依据、实施过程和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完全清晰展现出来,这样财政部门既实现了科学分配和制度分配,部门单位花钱的过程和目标有了科学支撑,更容易被社会公众所了解和掌握,为其监督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提高政府执行力

通过财政绩效管理,要求部门先申报详细的用钱立项依据、可行性方案、资金使用计划及绩效目标等,这种管理制度倒逼部门单位细化工作内容,设计合理的绩效目标,提高预算的准确性。资金使用后还要进行绩效评价、绩效问责和绩效审计。在这么多外在约束的压力下,要钱的部门单位自然就会把主要精力花在想工作、干工作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上。

策划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篇8

关键词:主网规划;配网规划;一体化管理

1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1专业管理的理念与策略

1.1.1专业管理的理念。以国家电网公司“大规划”体系建设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专业化、集约化、扁平化为方向,实现全网“一盘棋”,统筹协调主网规划与配网规划一体化管理。结合大规划体系建设业务调整,优化工作流程,推进主网规划与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

1.1.2专业管理的策略。(1)加强领导。成立主网规划与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2)完善制度。制定《上饶供电公司电网规划管理办法》,发展策划部组织管理编制,明确调控中心、安监、运检、营销(农电工作部)、经研所及各县公司的职责,加强各部门、单位的工作协调性、统一性。(3)建立技术支撑。成立经研所规划中心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工作小组,构建一个覆盖全公司的技术支撑平台,统一编制原则,统一编制标准,统一编制流程。(4)严格过程管理。按照启动、常态研究、汇总编制、评审报送、成果应用、绩效考核六个阶段稳步推进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

1.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1.2.1专业管理的范围。规划涵盖上饶电网220千伏~10千伏电压等级的电网规划。

1.2.2专业管理的目标。在开展220千伏-110千伏电网规划的同时,渗透到35千伏、10千伏配套项目的规划,争取规划深度达到可研深度;通过开展10千伏配网规划,反推出220千伏-35千伏项目需求;通过110千伏、10千伏电网规划,将部分35千伏变电站降为10千伏开闭所运行,简化、优化35千伏电网结构,以达到电压层级明晰,电网结构优化的目标网架。

主网、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后,牵涉到220千伏-110千伏配套的农网、城网项目,需统一规划、统一评审、统一批复、同步投资、同步建设,可优化220千伏-110千伏主变最大负载率;通过新建项目,优化电网结构,改善潮流走向,降低220千伏-10千伏线路的重载率。由于目前,农网、城网项目的投资资金批复口径不同,需及时和营销(农电工作部)、运检部协调统一,确保220千伏-110千伏项目及其配套农网、城网项目统一规划、统一评审、统一批复、同步投资、同步建设。

通过常态化,固化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工作的流程;通过信息化,提高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标准化,增强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工作机制的约束力和效果。结合电网发展内外部环境和政策,提出针对性措施和建议,完善强化电网结构,更好地为电网建设、生产运行、投资经营提供专业支撑,努力推动公司和电网科学发展。

2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方法,确定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思路、方案,以更好地指导电网建设、生产运行、投资、企业经营等各方面业务。

2.1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基础管理标准化

基础管理标准化主要内容包括管理组织机构完整、制度建设健全、专业培训及时等三个方面。

2.1.1组织机构完整。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公司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各级机构的组成原则和具体工作职责,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日常工作内容,建立起覆盖上饶电网规划管理网络。

2.1.2制度建设健全。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电网规划管理制度,完善电网规划管理相关配套制度。

2.1.3专业培训及时。宣贯各级管理要求、规划导则、规程、规范要求,讲解主网、配网规划基础数据资料收集、电网结构等各方面规划知识。

2.2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2.2.1绩效评价组织体系。电网规划管理考核工作实行分级考核,电网规划管理办公室开展具体工作,负责组织制定管理办法和考核评分细则,负责电网规划管理应用管理工作的执行和指导,组织公司电网规划管理的检查与评价。

2.2.2绩效评价方法。结合考核办法定期进行相关指标及管理状况的通报,督促职能部门、各县公司落实电网规划管理的各项要求。根据每年检查情况评估管理的标准与制度执行率是否达到预期要求,标准与制度是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

3评估与改进

3.1专业管理的评估方法

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特别是主网规划与其配套配套项目一体化管理,关键在于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及项目实施的统一性、同步性、一致性。

3.1.1主网规划与其配套配网项目规划统一性:主网规划与其配套配网项目统一规划、统一评审、统一批复是做好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管理的关键之一。

3.1.2项目投资、建设落实同步性:主网规划项目及其配套农网项目或城网项目,同步投资、同步建设是主网规划、配网规划协调一体化的关键之二。

3.2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主网、农网、城网规划不同步、不一致,各行其职。“大规划”体系建成之前,主网、农网、城网规划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职责,存在主网、农网、城网规划不同步、不一致,造成主网、农网、城网规划未能衔接到位,电网建设投资不合理,电网效益不高的问题。目前,主网、配网规划职责移交至经研所,但由于历史原因,及工作思路未能及时跟上,仍存在主网规划与配网规划不完全协调一致的问题。

3.2.2主网、农网、城网规划项目投资口径不同。因主网、农网、城网规划项目投资口径不同,存在主网项目建设投运后,35-10千伏配套项目未跟上,造成220千伏-110千伏主变容载比偏高、线路负载率偏低,投资效益未达到应有的水准。目前,由于主网、农网、配电网投资批复口径不同,需及时和营销(农电工作部)、运检部沟通协调,确保主网项目和农网、配网项目同步投资、同步建设。

3.3今后的改进方向或策略

3.3.1加强主网、配网规划统一性、同步性、一致性。经研所主网规划工作小组、配网规划工作小组工作互相渗透,以“全网一盘棋”为主线,互相配合,互相支撑,实现主网规划、配网规划统一性、同步性、一致性。

3.3.2加强部门协调、流程管控。目前,由于主网、农网、城网投资批复口径不同,需及时和营销(农电工作部)、运检部沟通协调,确保主网项目和农网、配网项目同步投资、同步建设。各职能部门、单位、县公司,需加强相互配合,按照时间节点要求进行流程的流转,确保主网规划、配网规划管理流程的顺利完成。

3.3.3加强项目后评估管理。项目实施建设一年后,及时开展项目后评估管理。根据电网规划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估。包括评估主网规划、配网规划的统一性、同步性程度;项目投资、建设的同步性程度。

策划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篇9

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促进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隐患,保障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重大决策顺利实施,根据《浙江省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害实施办法》和《宁波市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重大决策,是指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中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社会风险、公共安全的重大事项的决策;所称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以下简称“社会风险评估”),是指作出重大决策前,对决策事项存在的社会风险进行调查、识别、分析、研判和预防。法律、法规、规章对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社会风险评估应当坚持“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应评尽评、全面客观、查防并重、统筹兼顾的基本要求实施。

第四条 重大决策事项需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的,未经评估不得提交决策机关进行集体讨论决策。凡是按照规定应当进行评估而未评估的,不得予以审批(核准)。

 

第二章 评估范围和内容

第五条 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中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对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等方面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重大决策事项均应纳入社会风险评估范围。主要包括:

(一)涉及民生工程、公共建设、土地全域整治等重点建设项目方面的有关重大决策事项;

(二)涉及集体土地征收、拆迁、补偿、安置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

(三)涉及较大范围群众利益的重大土地权属调整变更事项;

(四)涉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

(五)涉及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

(六)涉及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

(七)涉及企业改制、关闭或破产处置中的重大土地资产处置事项;

(八)其他应当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的重大决策事项。

第六条重大决策事项实施单位应于每年年初,按照“应评尽评”的原则,对重大决策事项进行梳理,确定年内需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的事项,并向局办公室和政策法规处报备;年内新增的事项,随时报备。

第七条 开展社会风险评估,重点从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可行性和风险可控性等五方面进行分析评估:

(一)合法性分析。主要分析决策机关是否享有相应的决策权并在权限范围内进行决策,决策内容和程序是否符合自然资源和规划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符合中央和部、省、市制订的政策文件;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二)合规性分析。主要分析决策事项是否同党章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相抵触,是否符合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要求,是否与国家重大改革方向相一致,是否同上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相抵触,是否与其他同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同一事项的规定相冲突。

(三)合理性分析。主要分析决策事项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兼顾本地区、本系统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是否兼顾各方面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是否考虑地区的平衡性、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的持续性;拟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是否必要、适当,是否尽最大可能维护所涉群众的合法权益;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对象和范围界定是否准确,拟给予的补偿、安置或者救助是否合理公平及时等。

(四)可行性分析。主要分析决策事项是否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实施是否具备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关配套措施是否经过科学严谨周密论证,出台时机和条件是否成熟;决策方案是否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程度,是否超出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是否缺乏群众支持的基础。

(五)可控性分析。主要分析决策事项是否存在安全稳定隐患,是否会引发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个人极端事件;是否会引发严重舆情、恶意炒作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对可能出现影响稳定的矛盾隐患是否可控;对可能引发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是否有完善的防范化解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第三章 评估主体

第八条 市局负责全市自然资源规划领域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的全面指导和市本级自然资源规划领域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各区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局)负责本辖区内自然资源规划领域重大决策事项的社会风险评估,并具体进行评估结果的运用管理。

市局办公室和政策法规处负责指导开展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监督风险评估工作的落实。市局各业务处室负责各自职责领域内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的实施和对各区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局)的监督指导。

第九条由市局负责决策和实施的重大决策事项,重大决策事项的提出或实施单位(局机关各处室和局属各事业单位)为组织开展社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涉及多个处室、单位职能交叉,难以界定评估责任主体的,由局党组指定评估责任主体。

第十条 社会风险评估由评估责任主体组织实施,并对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负责。评估责任主体可以自行组织评估,除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等重大事项外,也可以委托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第十一条 评估责任主体自行组织评估的,应邀请相关部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专家学者以及决策所涉及群众代表等组成评估小组开展评估。

第十二条 评估责任主体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评估的,应依法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方式确定受托方,避免低价中标竞争,并做好跟踪指导、监督检查、组织评审等工作。委托评估的,评估责任主体与受托方共同对评估质量负责。

第十三条 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经费应纳入部门预算予以保障。

 

第四章  评估程序

    第十四条 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必须严格遵守以下程序:

(一)制定评估方案;

(二)充分听取意见;

(三)全面分析论证;

(四)确定风险等级;

(五)编制评估报告;

(六)组织报告评审;

(七)评估报告备案。

第十五条  制定评估方案。评估责任主体在统筹谋划、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周密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责任领导、时间安排、评估具体要求、评估事项风险预判、评估实施主体选择、评估经费保障等,依法依规组成或选定评估实施主体。

第十六条  充分听取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公示、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召开座谈会、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方式,听取各方意见。听取意见要兼具广泛性和代表性,采取涉及对象易于知悉的方式,并充分说明决策的依据、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以便群众了解真实情况、表达真实意见,消除群众疑虑。

涉及国家秘密的重大决策事项的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十七条  全面分析论证。分类梳理各方意见和情况,对决策方案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可行性和风险可控性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和定量定性分析,全面、全程查找社会稳定风险点。对所有风险点逐一进行分析,参考相同或者类似决策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情况,研判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激烈程度和持续时间、涉及人员数量,可能产生的各种负责影响,以及相关风险的可控程度等。对重大复杂疑难事项,视情征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八条  确定风险等级。在全面分析论证基础上,按照重大决策实施后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程度将重大决策事项划分为高风险、中高风险、中风险、中低风险、低风险五个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给予决策建议。

    (一)经评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个别人员持有分歧意见的为低风险,应当作出予以实施的评估结论建议。

(二)经评估,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部分群众持有分歧意见的为中低风险,可以作出予以实施的评估结论建议,但需进一步落实风险化解措施,做好部分群众的教育疏导与信访稳定工作。

(三)经评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中风险,应当作出暂缓实施的评估结论建议,待采取有效的防范化解措施降低风险后,再予以实施:

1.应当公示的未予公示,或者公示的范围较小,社会稳定方面存在较大隐患;

2.经民意调查,多数群众未认同的;

3.参与社会风险评估的部门、单位和专业机构对重大风险处理意见存在较大分歧的;

4.其他应当暂缓实施的情形。

(四)经评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中高风险,应当作出中止实施的评估结论建议,待时机成熟后再作评估论证:

1.经过民意调查,大多数群众有意见,反应强烈,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

2.被媒体网络持续跟踪炒作形成热点,准予或继续实施可能引发重大社会稳定风险的;

3.存在重大矛盾和问题并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化解消除的;

4.极易引发相关地区、部门和利益群体连锁反应、相互攀比的;

5.其他应当中止实施的情形。

(五)经评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高风险,应当作出不予实施的评估结论建议:

1.违反法律法规、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

2.侵犯群众利益,绝大多数群众有意见、反应特别强烈,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

3.存在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较长时间内难以解决的;

4.已经引发相关地区、部门和利益群体连锁反应、相互攀比,存在重大社会稳定风险的;

5.其他应当不予实施的情形。

第十九条 编制评估报告。评估实施主体应在充分评估、客观科学论证分析的基础上编制社会风险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当包括评估事项、评估过程、评估方式方法、各方意见及其采纳情况、决策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点、风险防范化解和应急处置的措施建议、风险评估结论和决策建议等内容。

第二十条 组织报告评审。评估报告编制完成后,评估责任主体应当按照评审分离的原则,组织相关机构、党政部门代表、专业人员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与该评审事项有直接利益关系的评审人员应当回避。评估报告评审一般有用会议形式集体评审。评审时,参加的人员原则上应为单数且不少于7人;参与评审的人员应当发表意见,并出具本人签名的书面意见。

第二十一条 评估报告备案。评估实施主体和第三方机构应按要求将评估报告相关内容同步规范录入浙江省社会风险评估信息管理系统。评估报告经局主要负责人签字后,由评估实施主体送市委政法委备案,同时报局办公室存档。

第二十二条 评估责任主体要加强风险评估结果的运行管理,全程跟踪重大决策事项实施情况,实时掌握不稳定风险因素,严格落实风险防控和化解措施。重大决策实施过程中引发一般社会不稳定问题的,应按评估报告确定的应急处置预案,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调处化解工作,确保决策顺利实施。引发重大社会不稳定事件或者存在重大矛盾风险的,应及时组织开展决策后风险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暂缓实施、调整实施或者终止实施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三条 对应评估未评估,评估工作不到位或把关不严,在实施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造成评估失实,或者防范化解工作落实不到位,引发不稳定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依照《宁波市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和其他有关规定,追究评估责任主体及工作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同时,取消年终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资格。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各区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局)可根据本实施细则,制定相应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策划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篇10

科技部评比细则

四川大学学生会科技部部门制度的制定原则是公正,公平,实用,严谨。在最大限度地保证各学院学生会科技部工作积极性的前提下,拟定以下条款。

四川大学学生会科技部评分以总分10分记,其中活动7分,部门建设2分,其它事项1分。

一、活动(满分7分):

1、具备以下条件活动参与该部分评分:

a.详尽的活动策划安排,并具备相应的文字策划档案;

b.详实的活动记录(包括文字,照片,ppt,录像等,其中文字和照片为必须)

c大于等于本学院学生人数20%的受众

d.活动的总结(包括有无作品或成果)。

2、活动开展

a.特色活动(一个特色活动总分为2分)

关于特色活动的定义:

a.满足上述的活动所要求的条件。

b.满足以下条件至少两个:

1)活动具有传承性。为本学院连续举办两届以上的传统活动(需提供历届活动的记录或校学生会有备案)。

2)活动具有创新性。为本学院独有的优势资源下开展的活动,该活动是其他学院没有且不易复制,但可以良好的反映本学院特色。

3)活动反响空前,超过本学院人数60%的受众。

特色活动具体评分如下:

1)特色活动举办(0.5分)

2)有海报、展板、横幅、广播稿(附上有校团委公章的批条复印件)、食堂电子屏、校报、等校级宣传方式(有图片证明)(0.5分)(具备该项四种及四种以上的可得满分)

3)有详实的活动策划、工作总结和现场图片(0.75分),其中活动策划0.25分,工作总结0.25分,活动图片(除宣传外)说明0.25分

4)该项活动为同学所需(超过本学院人数60%的参与人数,问卷调查等回馈信息反映良好),并提供相关的证明(0.25)。

B.一般活动(一个一般活动总分1分),

有活动的流程概要、宣传、策划、总结。每一项0.2分,只有一项资料不得分。对于各学院联办活动另加0.2分,这类活动包括:①校学生会科技部不参加的至少5学院联办的活动;②至少4学院承办校学生会科技部的活动

C.承办校级活动(一个活动总分为3分)

具体评分如下:

1)成功竞标校级活动,并且实施(1分)

2)具有全校参与性,参与者中有至少50%的非承办学院的师生。(0.5分)

3)规范做活动(可参照特色活动的要求),做出较高水准(以活动的实际效果

和意义作为评价标准),具备较高影响力(以全校师生的反响作为评价标准)(1分)

4)在活动中积极地与校学生会合作,既有创新新和主动性,又有全局观。(0.5分)

注:每个学院一学期内只能承办一次校级活动。

D.补充说明

1)此部分总分为7分。活动得分超过5分以后,以相应活动分数×50%记入总分,但活动部分总分不得超过7分

2)如果特色活动审定后不满足特色活动的要求,则自动转化为一般活动评分

3)学院间联办的活动加分如下:主办学院平分60%的分数,承办学院平分40%的分数

4)对于承办校学生会科技部的活动,各学院中牵头学院加60%的分数,其它各学院平分40%的分数

5)联办活动中,原则上主办或牵头学院不得超过3个

6)学院科技部本学期无任何活动的,科技部的总评分为0分

二、关于部门建设,即制度建设的说明(满分2分)

1.评分说明

此项评分分为a,B,C三个等级,得分依次为2,1,0分。具体细则如下:

a等级,应具备的条件如下:

1)有明确的部门管理条例

2)完备的人事档案(部门内所有的人事档案)

3)完善的制度(例会制度、干部及干事考核制度等)

4)各阶段工作计划

5)详实的会议记录(会议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参会人员,主要发言,形成决议等)

注:完备的会议记录至少3次,否则酌情扣分

6)详实的活动记录

7)每月的工作简报

B等级(不如a等级优秀但又比C等级优秀的部门,一律化为此类。)

C等级(不含任何a等级条件)

2.补充说明

此部分总分为2分。原则上各学院均不超过2分,但确有制度完善或者日常管理工作等有创新之处的,经过校学生会部长以上干部讨论后确认通过,该项可加为满分2分或者是在总分数上酌情加分。

三、其它(满分1分)

1、承办例会,每次总分为0.5分,据学院的表现酌情扣分。每个学院一个学期内最多只能承办一次例会。

2、对校学生会、校科技部工作的配合,总分为0.5分。包括对校科技部工作的配合情况,人才的推荐,建议的提出等。

四.注意事项

1.科技部部长例会无故缺席3次的学院则本学期部门建设评分为0分,3次以内每缺席一次扣0.5分,4次以内每迟到,早退一次扣0.3分。

2.学年年终及时上交学年总结。在规定时间内未及时上交的学院评分为0分,总结应全面、系统、正式、内容详实、实事求是,并且按照规定的格式书写。

(注意:如审核发现资料与事实不符,评分为0分并通报批评。)

3.本次评比针对活动的期效是2008年9月初至2009年4月底。

4.本细则将于各学院签署同意意见之后立即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