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十篇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十篇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6:33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篇1

1在工科院校加强技艺结合的审美教育意义

审美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在今天这个知识激烈碰撞的社会里,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深入,笔者认为对以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专业知识为主的工科大学生来说,学校的任务不仅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美学教育,进行更深入的科学与美学、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审美教育,使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兼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掌握技术美学和工程美学的基础知识,具备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审美能力,按照现代审美的新法则、新规律进行技术发明和科技创造,成为知识全面、人格完善、个性和谐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2工科院校审美教育现状

审美观念认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完善对审美的认识还比较片面,把美育简单地理解为美术教育,或者把美育单纯地依附于德育看待,对审美教育应涉及的领域,对审美教学的目的、内容等,缺乏全面认识。中学阶段,文理分科,不少师生和家长为了集中精力提高升学率,把审美放在教育的边角束之高阁,忽视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大学阶段思维方式单一,影响创造力的开发,设计作品中缺少人文积淀,设计成果综合价值不高,审美教育缺失严重。资源匮乏,形式单一20世纪80年代,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审美在我国作为一门学科得到推广和研究,1986年出版了第一批关于技术美学的专著。最早开设技术美相关课程的是一些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也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工科院校的审美教育还在探索阶段,并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现方法,师资、材料、设施短缺是多数工科院校面临的问题。由于工科院校自身授课任务重,不少学校仅希望通过加强课外建设,组织一些艺术活动来带动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但是这样的受益群体仅仅是一些艺术爱好者和特长生,难以达到通识普及的目的;加之学生自建的艺术社团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因为管理不善而逐渐萎缩。过去学生鉴于升学目的暂时放弃艺术类知识的学习,并不代表他们现在没有学习相关课程的诉求,如何拓宽审美教育途径值得大家思索。审美教育体系缺乏科学构架,教学内容缺少特色多数院校的艺术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课程随意性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混乱,构建不合理,缺乏统筹安排。早期的任课教师大多是纯艺术科班出生,缺少工科知识,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对毫无艺术基础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转型,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竞争,我国高等工科教育中欠缺一种与社会、与市场匹配的审美教学模式。为让中国本土设计走向世界,实现中国工业崛起的伟大理想,在工科专业课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将艺术与技术结合是当代工科院校审美的特色,也是工科专业教学的发展和创新。

3增强工科美育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转变观念从教育者自身做起完整的教育体系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也就表明“四育”同等重要。美育不但关乎知识体系构建的问题,还关乎一个人的情感教育问题,任何忽视贬低审美教育的做法都是狭隘的。工科院校的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单纯的专业教育培养出的是高智能的机器,而不是性情和谐的人。因此,学校行政部门应给予工科审美教育一些政策性支持,加强美育的软硬件配给,在完善艺术、人文等审美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着眼于艺术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为审美教育在工科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直接从事艺术和审美教育的教师对学科的发展应具前瞻性认识,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打破专业教育的界限,不断拓展和充实美育的范畴,立足所属学科,研究具有工科专业特色的艺术教育方法;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来征服学生,使学生对艺术的跨界发展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以身作则,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观来影响学生,使他们获得对真善美的敏感辨析力。构建科学的工科美育体系

1)内容要有针对性。一是从通识教育层面入手,向学生传授美学基本原理和艺术评价基础知识,这些内容可以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在全校开展,如美术鉴赏、音乐欣赏、诗词赏析、摄影艺术、服饰研究等。当然完全自由的选课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素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实际上很多工科院校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要取得满意的效果还得依靠硬性规定,把人文艺术类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安排,帮学生制定丰富多样的选课套餐,内容循序渐进,结构科学合理,学生每年必须按时完成额定学分任务,意在培养艺术爱好者和欣赏者。二是从专识教育角度出发,把美学知识融入专业教学实践中。研究发现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不但在专业领域成果显赫,个人艺术才能也颇为突出,艺术与人文知识的积累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1]。在工科专业课堂教学中植入美育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领悟科学精神的主旨,让他们在技术实践和科学创造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理性认同和审美升华。专业课教师不仅应在专业领域不断进取,也应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涉猎审美教育,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美学的具体应用,进行技术与审美、技术与艺术嫁接的教学实践,开设桥梁美学、环境美学、产品造型艺术、工程美学等课程,利用工科技能,在学科交叉、理工与美的交融中,提高专业设计的综合价值。

2)方式方法要有灵活性。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培育为辅,情感、启发、渗透、实践等方式交叉应用于美育各个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和人文知识竞赛,提高大家对人文艺术的关注;开拓学生视野,带学生走出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中深入感受和体验生活,调查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欣赏当地的自然景观;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歌舞剧院品鉴各类艺术作品,亲身感受艺术作品带来的触动;构建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把艺术名师名家请到学校进行指导,这些专家在学术上有深厚造诣,在教育实践上有丰富经验,能给工科的审美教学提出更科学合理的建议,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艺术社团是学生展示才华,进行艺术实践的重要平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学校应把艺术社团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给予宏观指导,为艺术社团配备专业教师,提高艺术社团的艺术创作水平,增强艺术社团的影响力;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艺术团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在活动经费和活动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艺术社团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在发生转变,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宠,生活审美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学校应把艺术教育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注重学校艺术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之美,通过对艺术感性的视听,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和深层次感动。在这种潜与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开发,全面素质和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体现特色,突出实用性任何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设计不能脱离生活,必须符合大众的行为习惯和生产生活习惯,形式追随功能,为功能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日新月异,人们对物质生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产品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要求其在外形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能带来审美愉悦感。纵观中国的设计史,形式和功能二者之间并不冲突。斧头的外形左右对称,使用起来力量均衡;斧把上的图案既有装饰作用,又有防滑功能,很好地诠释了艺术与技术结合应用,体现了技术审美的实用性特征。传统的美育感性多于理性,精神多于物质,不符合工科思维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在掌握技术和艺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系统学习人类工程学、生理心理学、劳动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了解社会对工科设计的具体要求,借助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条件,大胆创新,把艺术原则运用到物质生产各个领域之中。装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产品设计这些专业都是在这种技术与艺术交融中产生和发展的,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实用性和审美性。因此,实用性是工科审美的第一要素。

4结语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篇2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方向;革新趋势

在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民间工艺美术,是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传统的手工艺包含历史、社会、民俗和艺术等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20世纪以后,高等教育体系中有关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处于长期存在的状态,在上个世纪60到80年代的飞速发展之后,与工业化生产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逐渐的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专业。但是在工艺美术这个学科沉寂了十几年滞后,国民对民间工艺美术的认知兴趣却日益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工艺美术教育的受众范围也不仅仅是高校的专业院系范围。传统的工艺美术所具备的人文价值和独特的形式,在当代的中国教育体系当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一、工艺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

不管是在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不能磨灭手工业文明曾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高度,每一种类型的工艺品都有其专门的加工技艺,这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保护下长久的留存,但是具有非物质化的特性的技艺,要想把这种精湛的技艺不断地传承,就需要面对很多复杂的问题。由于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大工业生产为主流造物的方式已经逐渐的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说明了只会有一小部分人会完全依靠手工艺来谋生。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民间工艺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独立的行当形式存在的,从业者不仅可以以此为生,而且还能够通过师徒相授的手段来达到传承的目的,例如制陶、漆艺、雕刻等等,另一种则带有明显的农业社会的特征,人们在获取日常的生产工具或者是生活用品方面,更倾向于自给自足的模式,只是在闲暇的时间制作和参与,并不以此为主要的谋生手段,这样也就不会有相对明确的师傅徒弟相授传承的体系,例如草编、织绣、剪纸等等。由于我国社会的形式在向现代化转变的同时,对上述两种传统的手工艺形式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经过时间和实践的积累来进入工艺品的行业当中,更多的原本从事传统手工艺品的农村青年也由于其收益效率相当低下的原因,放弃了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不借助外力,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延续是很难保证的。

二、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1、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使之顺应时展的潮流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当中,工艺美术大致上可以分为普及型和专业型两种形式,前者包括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当中与工艺美术相关的课程,例如美术课、手工课等等,以及非设计类和美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后者主要指以工艺美术作为重点攻克和学习内容的大中专类艺术教育。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专业型的教学一直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义务,造型门类的划分实际上是我国早期的工艺美术专业的区分标准,以培养工艺美术相关的专业从业人员为目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行的深入,西方大量的现代设计学的内容被引入和吸纳,原有的传统的手工艺教育被边缘化,但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人们逐渐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教育是无法被取代的,同时这也是本土设计创新的根本。这种主流意识的变化,促进了广大工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使得艺术设计和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可以实现完美的融合,由此一些高等院校推进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只有符合现代潮流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才能够使我国目前的传统工艺美术得到弘扬和发展。

2、专业化的实践教学需要加强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来讲,很少有高校可以把传统的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独立的专业的研究方向而进行课程设立,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繁多的工艺美术门类,一个专业的覆盖面是有限的,不能囊括所有的工艺美术门类,另一方面,如果将众多的工艺美术其中的一种技能单独作为专业和学习的方向,其知识技能相对单一,对日后的就业造成的一定的影响,因此高等院校有关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传授,而应该围绕专业化的实践化的工作室展开,不同地域的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对工作室进行合理的规划。除此之外,专业的工艺美术工作室还可以与艺术设计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强化共性基础,打破专业限制,为长时间通过电脑进行模拟设计的同学提供可以动手操作,接触材料制作过程的机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要对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操作方式进行百分百的还原,教师应该在示范和介绍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全方面的向学生展示工艺美术的资料,使之能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提高认知程度。

三、结语

在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下,工艺美术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也应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向大众普及工艺美术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从事工艺产品设计或者是工艺加工的专业人才。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保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只有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了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的时候,带有民族元素特色的设计产品才能够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只有立足传统工艺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和艺术设计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作者;刘先凤单位: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现实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王俊峰,宁国强.艺术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张建华.莆田工艺美术之古典家具和商业油画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与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2012,5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篇3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26-01

一、引言

在科学理性主义观念中,科学与艺术被认为是两个互不相干,甚至还有些格格不入的学科门类。近年来,有不少论文就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人们对这两大领域的源流、互补、互动等方面的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及教育部也相继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一些规程》、发展规划、课程指导方案等。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通,已被公认为是理工科大学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一种途径。

二、成绩与不足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框架下,许多理工科大学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开展了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如在大学生中成立各种校园文化艺术团体、协会,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体育文化节、思美节、饮食文化节、宿舍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理工科大学长期以来的办学模式和理念,艺术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还跟不上形势的需要,理工科大学的艺术教育还仅限于开展一些艺术活动,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形成科学与艺术两张皮现象,艺术教育难以深入。

三、深化思考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形式

这里所思考的科学与艺术之结合,远非仅仅是艺术学科中如何使用了高科技,也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中如何利用了艺术因素,如劳动环境及产品造型的艺术化,形象化教育等。理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并非是艺术精英教育,目的是使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素质能够与其科技素质相结合,能够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融合

四、以学科专业为切入点,挖掘其内在艺术魅力

从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来看,目前理工科大学普遍存在学生喜欢艺术而不喜欢上艺术课的现象,其中当然有学生自身功利的原因,但也无不与教育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枯燥、在人文、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差,专业教学与艺术教育两张皮的情况有关。在这里,艺术教育与普通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艺术教育的照本宣科,过于理论化很难将其融合到理工专业中难以达到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艺术教育应在第一课堂课程设计上将审美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由原来的艺术审美延伸到专业审美,由开设单纯的艺术课程发展到与专业相结合中,有针对性地结合院校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讲授艺术知识。如数学,它是一门十分抽象的纯理科学,尤其是高等数学,有它特定的一系列符号表现形式及远离日常生活的抽象术语,但它蕴含了大量美的元素,简单性、统一性、和谐性、对称性、奇异性等等就是其美的形式。这样,通过挖掘数学中美的方面,原本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学生们就会另眼相待数学了,让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遵循数学的审美准则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去感受理工学科专业带给他们的美,对于塑造优美的人性有独特的作用。再如结构工程也可与艺术相联系,一个好的结构不仅凝聚了睿智的科学和精湛的技术,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种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美。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可以说各门学科都有可发掘的、闪耀着人文光辉的美景,有着令人炫目的艺术美感、节奏、和谐感,可见,看似单调乏味的理工学科,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美感元素,艺术素材,而这些是需要挖掘和提炼的。

五、结语

科学与艺术相交汇所体现出的灿烂辉煌的美,应当从科学家与艺术家的神圣理论殿堂之中走出来进入到科学教育的课堂之中,让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光芒普照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汲取到特殊的“营养”,感受到科学与艺术的辉映之奥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当然,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决不能“简单化”,如果简单地搞些艺术活动或把某一位物理学家给画家讲了讲理论物理,画家据此描绘出了自己理解的“物理世界”,就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了,不好这么简单,因为科学与艺术是一种跨多学科的研究,真正跨越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不理解的鸿沟,还任重而道远。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篇4

[关键词]艺术美学平面设计专业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236-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群众的审美情趣逐渐提高,百姓越来越希望带有艺术性的东西进入自己的生活,因此,社会对于平面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平面设计师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些高档的消费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多的是追求精神境界的享受,要想体现商品的更高价值,都是要由平面设计师来完成的。因此,平面设计师要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把艺术美学灵活地运用到平面设计中来,提高平面设计的艺术价值。

一、对艺术美学内涵的分析

艺术美学(aestheticsofliteratureandart)也叫做艺术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艺术美学的思想是建立在“统一哲学”的基础之上的,艺术美学从客观的唯心主义出发,强调美和艺术是绝对的象征,也是绝对的体现,认为在艺术哲学的特殊哲学领域里,可以看到一切美的原型和永恒的美。

艺术美学主要是研究文学艺术这种社会现象的特殊审美性质以及审美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文艺作品中的精神产品的审美价值、结构以及功能,研究各种不同的审美属性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体现出来,并表现了艺术美和生活美之间的联系。

二、对平面艺术专业内涵的分析

所谓的平面设计(graphicdesign)指的是,具有艺术性、专业性,用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符号、图片以及文字的结合和创造,做出用来传达某种想法和讯息的视觉表现。平面设计师可以用视觉艺术、字体排印以及版面设计等专业技巧达成创造的目的。平面设计一般由平面、色彩、图案造型、字体设计、标志设计、户外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等一系列因素构成。一般平面设计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平面构成、素描基础、高级课程、色彩构成、photoshop、autoCaD等课程。

三、艺术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艺术美学是平面设计创作的基础

艺术美学是所有艺术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对于平面设计这一专业来说,也不例外。学生通过对艺术美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并且是学生认识艺术的有效途径。学生们通过对艺术美学的学习,可以认识到一个艺术工作者应该具有的艺术情怀、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艺术生涯指明方向,为学生以后成为一个合格和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的平面设计人才。

(二)艺术美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平面设计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社会上各种电脑应用软件培训班的开办,使得平面设计这一队伍越来越庞大,学生要想在这一庞大的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合格的平面设计师,就要加强对艺术美学的学习,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对艺术美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通过对艺术美学的学习,还可以为学生的平面设计工作带来灵感,让学生在平面设计的工作中,能够对文字、图片和各种符号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其更具创造性和艺术价值。

四、总结

总而言之,艺术美学作为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平面设计创作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综合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平面设计创作的水平,就要加强对艺术美学的学习。学会用艺术师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在平时要善于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培养自己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够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所打动,善于捕捉灵感,并且要实时地记录,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积累创作的素材,这也是学生创作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张春艳.高校平面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研究[D].延边大学,2011.

[2]喻荣,孙明海,伍琼.平面设计专业《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a].wuhanUniversity、ScientificResearchpublishing.proceedingsofConferenceonCreativeeducation(CCe2012)[C].wuhanUniversity、ScientificResearchpublishing,2012:5.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篇5

工艺美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设计和制作类人才,由于培养出的人才在毕业后直接面向就业,要求中等职业学院的学生能有更强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中实践课程至关重要。工艺美术专业的实践课程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拓展创作能力,学校在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一、实践教学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重要性

在我国,普通高级中学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大学招生,而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要求直接面向就业。而工艺美术专业是一门从事设计创作的专业,这就要求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工艺美术的学习十分重要,工艺美术是一个创造美的学科,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去发现和接触美的事物,自己动手尝试着创造,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会有一个大的提高。第二,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在每一门学科中都很重要,但是没有实践做基础的理论永远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要走向社会,就要有一定的实用技能,而实践是培养使用技能的最好方法。第三,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今社会无论哪行哪业都离不开创新,而工艺美术专业就是设计创作的,在创新方面要求更高。学生只有在实践中长期摸索,才能在原有的作品中产生新的想法,培养出独特的创新能力。因此,加强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意义重大。

二、现阶段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实践教学

中等职业学院的工艺美术实践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教学设施不足。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教学设施和大面积的教学场地。许多中等职业学院由于规模不大,经费有限,在实践教学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教学设施不足,导致教师只能分批为学生安排实践课,导致实践教学课程大大缩减。而一些较为昂贵的教学设施,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很多学生直到毕业才第一次接触,对将来的工作造成了困扰。二是学生对实践课程不重视。学生们对实践课程认识不足,不能引起重视,认为实践课程就是玩。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不能认真对待,没有在实践课程中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导致实践教学的事倍功半。三是有的学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一些中等职业学院的领导还不能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工艺美术专业中的重要性,学校往往不愿意花费心思安排实践教学课程,或是实践教学课程不能与社会接轨,使用老旧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

三、实践教学的改良对策

第一,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在我国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中,提出实践教学占总课程的比例不低于总教学课程的30%~40%,这一规定反映实践教学课程量增加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课程,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熟练运用,学习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中,应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大量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培养专业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在同一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都会安排同一教师,实际上却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接受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学培训。所以,经常出现教师在理论课程中讲得头头是道,却对实践课程敷衍的现象。建议学校能够培养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师,在实践课程中能带领学生系统地去完成一个项目。或是对学校现有教师进行专业的实践培训,让教师具备双教学资格。有能力的教师才能在实践课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技能。第三,多形式地安排学生进行实践。现在许多学校已经认识到多元化教学的重要性,工艺美术的实践教学也可以有很多形式。可以联合学校的学生会、社团组织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和比赛,将活动形式与学生喜爱的动漫、游戏等结合,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这种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另外还可以在假期安排学生外出实践,让学生获得实践能力。第四,与相关企业合作,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实践训练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现在有部分学校已经与相关企业协议安排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在此前提下学校也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去企业实习,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以安排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学习。如广告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向该类企业接一些简单的项目,让学生完成。或是安排学生提前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习,提前接触社会。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篇6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课程体系;创新

一新时期听障大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背景与重要性

“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第一次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1912年)提出。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创新能力作为国际竞争格局的重要能力。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于2004年正式成立,2015年5月,教育部批准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开始招收本科层次学生,专业设置为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八大美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开展特殊教育工作的院校。主要招收听障残疾学生,以听障大学生专注、执着的生理特质与工艺美术的精工细作要求高度契合的优势为基础,依托西安美术学院西部地域优势和创作特色。培养听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使学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艺术修养、工艺美术创新与设计等。如何在了解听障学生思维与心理特点的情况下,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通过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发挥出其思维优势,让听障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创新尤为重要。

二影响听障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特点

(一)听障学生自身思维认知特点

由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听障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听障学生思维概括能力较弱,难以看出物体之间存在的共性。而听障大学生的学习经历看,他们以直观模仿为主要学习方法,这就导致其知识迁移能力差,独立创新意识差。但听障大学生有其独有的思维认知优势,相较正常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视觉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联想性思维,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等,都显示出常人所不及的敏锐度与优势。而听障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其专业性,恰能通过对艺术的学习,开发听障学生的视觉、触觉与感觉等方面的潜能。

(二)听障学生交流方式的特点

在对听障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手语为教育、沟通手段,但仍有一些突出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国手语仍是一种不够成熟的语言。手语中的艺术类专业词汇严重不足,一些专业概念也无法用手语表达,或者只能用拼音字头的手语表示。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准确、深入了解,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知识理解能力相较同年龄段的健听大学生普遍偏弱。

(三)听障学生思想与心理特点

听障大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是希望与普通人一样得到社会的接受和承认。但同时,他们解决问题时有着依赖心理,习惯模仿,看别人如何解决,这就导致听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因此,如何结合听障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特点,组织日常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发挥其主动积极去吸收知识,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尤为重要。

三听障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

(一)以听障学生心理特点为基,因材施教

听障大学生由于听力等级差异,家庭、经历、康复程度不同,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人格特点、专业基础都存在差异性,而这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因此,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位听障大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的差异及个人兴趣,在专业训练与教育的过程中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于工艺美术的专业基础知识是以班为教学单位,但在进行专业技能的深入掌握上分为小组“课上课下相结合”进行更加系统熟练的掌握、实践。同时,在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基础上,对学生每个学习、生活阶段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在提高美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心理发展。西安美院特教艺术学院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果紧密与社会相联系,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增加其自信心。特教学院开设的镶嵌课程与陕粮集团合作,由其供应粮食,制作手工粮食镶嵌画,并面向全社会举办大型聋哑学生粮食镶嵌画展,得到各级领导及社会的一致认可。工笔重彩课程上学生制作的工笔画团扇、鼻烟壶内画作品等则入选第15届里约夏季残奥会礼品名单。听障生本身存在着难以融入社会的问题,西安美院特教艺术学院为这些聋生搭建起有效的应用与展示平台,极大鼓舞了聋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二)构建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听障学生创新能力

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如果针对听障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发挥他们的思维优势,专业潜能,一直都是我们特教工作者研究的课题。西安美术学院特教艺术学院采取情境学习、情境认知、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强,注意力集中、模仿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但由于听障学生听觉受损,在思考问题时也会出现片面、简单的倾向。根据听障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特教艺术学院在课程中加大艺术鉴赏环节,并带领学生大量的向外走,参观各种美术馆、美术展览,帮助学生开拓艺术视野。另外,打破课程内容局限,加强实践环节。在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工艺美术技能实践训练,实现“教授进课堂,工艺美术大师进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请进的部级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首先在课堂上、实地制作工厂大量让学生进行观摩、欣赏,使学生有初步感官认识。其次,再手把手为学生传授工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技巧,之后直接用专业材料让学生上手,模仿老师的创作制作过程,从而掌握工艺实训的技艺。再循序渐进进行创作性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自我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最终使其有其创新意识,并掌握创新方法。

(三)创新目标体系的构建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篇7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201808)

摘要:工艺美术中独特技艺的传承对于工艺保护至关重要。工艺美术技能的培养仅靠现有学校的教学显然不够,需要有懂得学校教学的教授和精于工艺的大师共同研究,吸取传统师徒传授中有效的技艺经验,将现代学徒制模式融入整个教学计划,将学校教学与行业需要融合,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弥补现有教育模式的不足。

关键词:工艺美术;现代学徒制;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135-03

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学习方式的关注,在教育研究方面也从以教为主的研究转向教与学并重的研究。“现代学徒制”正是近年来在对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新的认识和实践。

“现代学徒制”是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在学校教育为主体的背景下,反思传统学徒制对学习的重要作用,重新认识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知识传递,尊重传统的师承关系和生活感悟,注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是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需要相融合的教育实践,因此又区别于一般传统学徒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徒制诞生于人类早期的手工生产,它与社会的生产技术相适应。徒弟随师傅边干活边学习手艺和知识,经过一些年的学习后成为熟练技工,最终成为行业中独立的师傅。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成为人们学习职业知识和技术的主要场所,传授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科理论以及一定的实践技能。然而学校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科理论体系,职业技能培养的缺陷也显而易见。在技能知识运用上,传统学徒制的学习方式有着学校教育难以取代的作用,尤其是工作中人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生产环节中独特的技术技艺,专业岗位上师傅的传带指教,甚至手把手的面授点拨,是学校书本教学难以替代的。这种方式有利于加深对职业技术的认知,吸取经验少走弯路。现代教育吸取学徒制经验,形成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积极采取的有效措施。

在欧洲,英国从政府层面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建设,并以此作为英国技能教育发展规划的核心进行推广和实施;德国长期实施的“双元制”教学,在职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将职业教育中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的培养阐述为“关键能力”,其核心是将教学内容成为融入工作过程当中的实践教学。从政府层面到行业协会的管理层面,再到企业和学校的实施层面,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着清晰认识并得到落实;我国的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日益成为职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同学校不同专业都根据自身的条件,形成了多种方式的教学方式。

我国的工艺美术历经千年的积淀延续至今,离不开师徒相传的传授方式,传统的学徒制代代传承,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今天,工艺美术专业有了中等和高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一批批毕业生走向了工艺美术行业。工艺美术企业也已不再是作坊式的个体生产,技术与产业形成了规模生产需要的效应。然而学校的工艺教育存在偏于美术基础、工艺技艺培养薄弱的现象。尤其是工艺美术行业特有的设计与工艺要求,即在技术运用、工艺环节、材料知识、市场观念等一系列技能知识方面,仅靠现有学校的教学显然不够。特别是工艺美术中独特技艺的传承,对于保护工艺传承至关重要。这些都需要有懂得学校教学的教授和精于工艺的大师共同研究,吸取传统师徒传授中有效的技艺经验,将现代学徒制模式融入整个教学计划,形成学校教学与行业需要融合,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弥补现有教育模式的不足。

近年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上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探索,通过产学融合与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大师+教授”的教学团队,工艺大师领衔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更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技能项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师徒方式将工艺理论、美术基础、专业技能有效融合,相互依存,对准职业岗位需要,形成了高技能型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的教学途径。现代学徒制在实施和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三年高职期间工艺教学单元的师徒带教和高职后“3+1”模式的全程工艺大师带教等不同的模式,如图1、图2所示。

在工艺美术专业工艺课程中,如玉雕工艺、景泰蓝工艺、漆艺工艺等课程以单元制方式展开,由行业中的工艺专家和学院教师以团队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展开工艺教学。在技术上按照岗位要求,由企业工艺师主要承担技艺教学。同时需要将传统学徒带教中潜移默化的过程进行明确的目标设定并划分教学环节,通过对各技术环节的提炼和总结,实现典型和关键技艺的有效传授,如玉雕工艺中的出坯步骤和工具运用;景泰蓝工艺中的焊接、掐丝、烧造;漆艺中刻漆、罩漆、打磨等工艺环节等。这些工艺技艺中关键技术,通过来自企业的工艺师和工艺企业的技术支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高职三年中分出不同的专业学习阶段,制定进阶目标,毕业设计则进入企业并配备学院的毕业指导教师,使学生在行业工艺师、学院教授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高职后“3+1”模式工艺传承班是以高职应届毕业生为对象,经学生自愿报名,择优入取,一年的强化工艺学习,重在提高学生的技艺水平,培养新一代的工艺传人。教学由掌握高超技艺的工艺美术大师承担,以师徒方式学习工艺。让学生在大师带教中学习体验、感受领悟传统工艺的魅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突出高技艺、典型性、研究型,使项目教学更加富有层次。迅速提高了学生的技艺水平,让传统工艺的得以传承。玉雕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如下页表1所示。

实践证明,学校的工艺美术教学需要有现代学徒制的支撑,实施现代学徒制方式容易而注入内涵要求不易,工艺美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样式的多样性,师徒制教学不应仅仅停留于技艺层面传授,更应通过师傅传授加深学生对工艺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学习和理解。从传承方式上看,由于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体系有着暗默知识的特征,许多技艺的形成往往源于个人的亲身体验。这些技艺的学习需要通过师徒传授,心手相传,在无数的练习和耳闻目染中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些对材料的利用、造型的设计和工艺的处理知识离不开亲身实践中感悟。因此,优质的师资团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对师徒关系的认知,学生不仅学大师技艺,更要学习职业态度和工艺精神,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工艺大师对专业的追求,技艺上刻苦探索精神以及高标准、严要求会影响学生的技艺提高和学习态度及职业认知,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学习目标有着积极的影响。大师有责任带教、学员有目标学习为培养传统工艺美术高端人才提供了条件。在现代设计教育培养下的学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能手,更需要具备工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能力。

现代学徒制的落实促进了行业工艺大师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优秀的企业和高端的师资领衔也带动了工艺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产教融合有助于突破学院技术教学条件的局限、形成校内学习与校外产地学习相结合的灵活运行方式,教学形式中形成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方式。此外,还有利于紧贴行业发展需要,关注技术发展前沿。因此,应突破一般的技艺传授层面,瞄准工艺教学上技术高度和难度上,尤其是工艺与文化并重,教学与发展相关,以及人的塑造和职业精神的认识,立足追求教育本质,突出人的塑造和发展,在技能培养的同时强化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职业态度,将专业成长、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是现代学徒制所要求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美)阿兰·科林斯,(美)理查德·哈尔弗森.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篇8

[关键词]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材料与工艺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杨华(1976-),女,山东济南人,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装饰设计系,讲师,主要从事装饰设计专业教学、壁画研究与制作。(江苏镇江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58-03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是由多领域、多元化的不同专业相互交叉、渗透、纵横联系在一起的设计科学。①材料与工艺是装饰设计的物质基础和客观主体。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装饰设计中所涉及的材料及相关工艺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较强的装饰艺术创作设计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针对不同的设计目标进行合理的材料及工艺选择制作的能力。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材料与工艺的实践成了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形式,并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一、材料与工艺实践教学的现状

1.装饰设计专业学科定位模糊影响课程建设。这是一个影响实践教学的上层问题,也是一直困扰装饰设计艺术专业发展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出现萎缩甚至消失,但相关的教学资源,例如,师资队伍仍然存在,各高校根据现有资源进行重组建设。由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而来的装饰设计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却一直处于矛盾中。大部分院校将装饰设计艺术专业归并在设计学范畴,也有部分院校仍将它归置在艺术学范畴。问题在于设计艺术学有着很强的实用设计本质,设计主体明确。装饰艺术设计与其他设计专业相对比,设计对象范围广且模糊,设计内容不能明确地体现。再加上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课程涉及面广,要进行不同材料与工艺的实践,使之呈现杂而乱的表象,造成了装饰设计艺术专业一直处于学科建设的边缘,不被重视。不能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学科建设,配备师资和实验室,相关课程被拆分重组,甚至取消。专业建设远远滞后,甚至是处于停滞萎缩的状态。

2.新材料与工艺发展迅速,传统材料与工艺的实践仍是教学的主体。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各艺术门类飞速发展。装饰艺术是一门涉及众多材料工艺的学科,在各艺术门类相互交叉、多向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新材料和工艺不断被推出。艺术家不断探索创新,将新技术引入到装饰艺术设计实践中去。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教学涉及的材料与工艺基本以传统材料与工艺为主。在这方面,各院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师资、实验设备、材料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相对当代艺术家活跃的艺术实践,院校的实践教学发展迟缓,创新意识弱,对新材料和工艺的探索滞后。

二、建立科学的材料与工艺实践教学体系

科学的教学体系关系到学科的有效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它的建立是要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和目标。课程的建设是教学体系的最重要部分,围绕课程展开的实践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有力延伸。在这套体系中,课堂内的实践内容与课堂外的实践内容有效渗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材料与工艺专业的学习有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1.专业理论教学。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了解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历史演变,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从而更好地借鉴传统并汲取设计灵感,并打下扎实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的理论基础。相关的史论教学,是指艺术及设计历史和理论,分为艺术通史部分,如中外美术史、社会文化史;专类史部分,如工艺美术史、设计史;艺术和设计理论部分,如设计概论、美学、艺术哲学;材料与工艺理论部分,如材料艺术与工艺、材料艺术学。这四部分是一个阶梯式的理论教学部分,应遵循它们的科学性,有序地进行。我院的装饰设计专业的史论体系如下: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美学、材料艺术与工艺(按开设顺序排序)。

2.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在掌握一定了理论基础之后,学生对专业涉及的材料与工艺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上一定的专业基础训练之后,有针对性的材料和工艺专业课程成为他们学习的重点。我院开设的课程包括“综合材料绘画”“纤维设计”“漆艺设计”“金属装饰设计”等。学生在课程中详尽地学习各种材料与工艺的知识,并进行设计制作。这部分课程是专业课程的重中之重,涉及多专业领域和学科。各个专业领域的装饰艺术设计,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既有共同的艺术设计规律,又有不同的专业指向。在这部分艺术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除了进一步讲授相关史论知识和设计要点,还要进行实践操作的示范和详尽讲解。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对材料与工艺有更直观和实际的掌握认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材料特性和工艺技巧,将其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而不是固守材料与工艺的本身,失去艺术探索的根本目的。

3.综合课程实践教学。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在涉及不同材料和工艺的专业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材料与工艺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实践经验。接下来是综合实践课程,实践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如“综合材料艺术”“装饰壁画”“装饰雕塑”“公共装饰艺术”。这些课程针对一定的载体(如壁画、雕塑),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选择合理的材料与工艺进行设计制作,从而有效地进一步巩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这一阶段的学了要求学生进一步地掌握材料与工艺的审美特性,并将其融会贯通在作品中,还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将新的材料与工艺引入设计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综合课程实践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验工作室的建设。工作室配套设备和人员的管理与建设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例如,实践材料的配备、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教辅人员的实践经验、实验室场地及配套设施等等方面(详细内容在文章第三部分有论述)。

4.实践考察与调研。校外的考察调研与校内专业课程的教学是渗透交叉进行的,两者在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要有效结合、相辅相成。课堂上的内容及时在实践考察中得到有益补充,考察调研的收获又能反馈在专业教学之中。以下是我院开设的考察课程。“专业认知实习”是结合课程进行的专业认识实习内容,例如在“木雕装饰设计”课程中穿插为期3~5天的木雕考察,以浙江东阳为实习考察基地。使学生深入工艺制作的第一线,真切的感受课程的知识要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进实践教学的效果。而“漆艺”课程的专业认知实习则会到扬州进行专业认识学习。“民间艺术考察”是以传统民间工艺为考察内容的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之后,在综合课程实践教学之前。目的在于学生对单项专业课程有一定学习后,对考察目标会有综合的认识,便于之后的综合设计课程的教学。例如,我院建立的皖南民间美术考察基地,综合木雕、石雕、漆艺等实践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全面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精华。“现代艺术考察”是以现代工艺和艺术为考察内容的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在所有课程之后,毕业设计之前,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现代艺术的魅力,开拓眼界,鼓励实践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在以上的考察课程中,都建立相应的考察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设是艺术设计学科重要的实践环节,基地的确定要经过周密的实地论证。通过与校外实习单位建立互动合作联系,资源共享,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实践运用,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5.科研项目实践。一是学生科研项目。大学生学术科研项目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都有针对学生的科研立项项目。大学生实践性科研立项,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研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使学生在科研项目中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设计竞赛、自主创业等其他实践的渠道中进行全面锻炼,从课堂之外获得实践体验,并从取得的成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教师科研项目。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也是一位教师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应该积极申请与教学相关的科研课题,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研究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前沿知识。鼓励教师以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等形式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并且在科研项目中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教师应该给学生在方法上提供有指导性的建议,使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从中得到更深的学习体会。三是校企联盟。将相关企业的设计部门引入校内,或者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双方在人力资源、场地设备、市场等方面资源共享,相互支持与合作。使学生在了解相关企业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使培养的学生在满足企事业所需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

三、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从科学的学科建设角度来分析面临的问题,及时建立解决方案,并积极有效地推行方案,是专业带头人义不容辞的职责。首先,加强艺术学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树立品牌与特色意识,是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②装饰设计专业面对众多的方向,必须要主次分明,抓住重点,建立有特色的专业发展方向,树立品牌专业。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其次,面对不同的矛盾问题要理性地分析,并分析整合问题的关键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一系列问题,为专业的实践教学铺平道路。实践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要面对课堂之外更多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归纳如下:

1.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实践性教学师资知识结构与教育职能部门的职称评定导向存在矛盾。装饰专业教师必须在专业领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一名具备一线实践经验的教师,必定要把精力花在设计的具体实施中,其知识结构也必然与实践紧密相连。但是实践成果却很难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体系中得到认可。实践教学岗位的教师的理论水平相对较弱,面对以学术论文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职称评定,两者的知识结构有着很强的差异。装饰专业教师要么放弃职称评定,从事专业实践;要么放弃专业实践,认真研究学术理论。无论哪种选择,对于教师和专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作为教育的相关职能部门,尊重各个学科的规律,制定不同的职称评定制度,是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发展各个学科,“一刀切”只能产生反作用,如同“拦路虎”一般限制着专业的发展。第二,实践性教学师资的进修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政策存在矛盾。鉴于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装饰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许多高校的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面对以实践为主的装饰专业教学,许多高学历教师却无法胜任一线教学岗位,急需进行专业的进修学习和实践锻炼。但是学校的人力资源部门的“唯学历、唯文凭”的教师培养观念却很难适用于设计专业,在这样的教师培养模式下,专业教师读研读博的渠道是畅通的,但是问题在于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这样的人才完全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相反,教学急需的实践经验学习的道路却是坎坷的,因为这些实践单位没有学历和文凭,“学历与文凭”又成了教师进行实践研修的第二只“拦路虎”。学校从管理制度上进行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把实践水平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指标。

2.实验室建设。一是实验场地的建设。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的快速增长,相关的配套设施却不能及时跟进。材料与工艺的实践需要一定的实验空间,各门实践课程所需配备也各不相同,例如“漆艺”课程,在胎板制作、髹涂研磨、彩绘镶嵌的过程中需要各不相同的专用实验室,室内要配备换气吸尘设施,用水便利。工作环境封闭、清洁、没有灰尘。而“金属装饰设计”课程实验室则要求空间大,区域划分合理,设备布局合理,用电便利安全。二是设备的维护与更新。装饰专业实践的设备使用损耗率高,相应的管理和维护跟不上就会影响教学,往往因为一个钻头的缺失导致一堂课无法顺利进行。例如“金属装饰设计”课程中,众多的电焊机、电动工具,及配套的磨片、钻头、焊条等易耗品都要及时维护和更新。实际管理中,复杂冗长的设备购买和维护报修制度,影响了维护和更新的效率。简化手续,务实操作才是管理之道。三是人力资源的配备。除了硬件设施的配套,相关实验的管理人员,如技师、管理员的配套服务也显得尤为重要。一名好的技师可以胜任实践的任何一环技术环节,以丰富的经验弥补专业教师在技术实践环节的不足。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责任心可以保障教学各环节顺利进行。

3.材料库建设。为了实践教学更顺利地进行,应建立配套的完整齐全的材料库。材料库可大可小,小的材料库起到材料和工艺的展示作用,除了材料的样本外,还应该把相关的信息一同展示,例如生产厂家、购买渠道、优劣对比、应用实例。这些展示便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材料和了解材料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大的材料库除了具备以上的功能,还是一个材料仓库,学校可以大批购进相关材料和工具,便于学生使用,因为很多装饰专业涉及的材料和工具,市场的保有量很低,小批量地购买存在一定困难,且成本很高。

4.新材料与工艺的引入。传统材料和工艺在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相关的资源配套比较齐全,管理经验也丰富,教学进行起来得心应手。而新材料与工艺则缺乏有效途径进入高校的实践训练,在课程设置和管理机制上缺乏对新材料与工艺的有力支持。如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师生进行新材料的实践,对引进新型材料与工艺的教师进行一定奖励。

四、结语

以上阐述的建立科学的材料与工艺实践教学体系的观点,是从实践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总结而来。科学的教学体系,最终的实现与完善都需要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从尊重学科发展特点的角度出发,给予专业建设和改革更广阔的空间。

[注释]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篇9

一、愿景

在云南和其他地区建立卓越的声誉,建设有特色和卓越声誉的多科性大学。

二、使命

专注于商务类本科教育,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培养未来的商界领袖和高端管理专业人才。

三、价值观:

卓越框架下引导教职工行为提升的哲学理念。

教学价值观:学院所提供的课程和学科专业化,做到“学生中心、学习中心、学习绩效中心”。

学术价值观:学院重视教师学术能力的化,确保这种能力与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有关,能将教师提高

为一种人力资本,做到专业、道德、有较高满意度,能为学生提供与商界领袖互动的机会。学术研究应在

同行认可的学术或专业出版物上发表或出版,反对学术不端行为。

服务价值观:学院重视对教学人员服务的化。尽力确保对教师的管理是在一个人性化的、建设性的、

创造性的环境中进行。

学生价值观:学院重视学生行为的化,并尽力保证学生保持较高的道德水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书面

和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和恰当的行为方式。确保那些实践重于理论的活

动,加强教学和学术;帮助学生识别并增加就业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有助于商务发展和提升的活动并支持

与商业或职业有关的训练和组织。

四、教育理念

伦理观:尊重自然与人性的尊严,寻求天、人、物、我的和谐。

教育目标:承认生命个体有不同的禀赋、性格、能力和原生环境,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就是成功。

教育功能:教育既是启迪智慧获得科技与人文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塑造人格、追求自我生命意义的过程。

教育动力:“爱”是教育的主导力量,主张师生教学相长,互敬互爱。

教育方式:“学以致知,学以致用,学以事人,知行合一”是寻求真知的途径。

五、办学方针

角色定位:我们既是国家公共教育机构的代表,也是教育产品的服务商。因此,尊重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

是学院办学的逻辑起点,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以提高办学质量,尊重市场规律以提高办学效益。

办学原则:办学以市场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管理以战略和绩效为中心,服务以教师为中心。

办学机制: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兴一份产业,创一个品牌。

■艺术学院简介

艺术学院创建于2002年。设音乐、舞蹈、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六个专业。由在本省艺术高校享有盛誉的董万里、屠维能、孙和林、郭丽娟等教授担任学院教学领导与管理;在近百名专、兼职教师中,有清华美院、西安美院毕业的博士3名,中央美院等名校毕业的硕士约四十名,其他教师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云大艺术学院、师大艺术学院等名校。学院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现有在校生2700余名。

我们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担当,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艺术专业人才。为使我院学生保持就业优势,学院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及时增加社会急需专业方向,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学院建有琴房150间,其中钢琴琴房110间,小乐器琴房20间,练功房8间;设环境艺术、视觉传达、民间艺术、摄影、雕塑、陶瓷等八个工作室,用于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有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学院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实习、认知实习、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通过社会调查和在二十多家实习基地的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预习角色转换,提前对接市场。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设计和作业即为企业认可并正式采用,多年来,学生参加、省级、市级等各类比赛,均获得优异的成绩。

学院在建科研项目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十余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六项;教师科研与艺术创作获得奖项20余人次、省级奖项近百人次;音乐学、舞蹈学专业学生,参加云南省第二届、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分别获得舞蹈专业组一等奖、声乐专业组二等奖、器乐专业组二等奖的优异成绩;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绘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画展,2015年“屠维能名师工作室”由云南省教育厅授牌,作为云南省水彩界的知名画家,他将继续带领学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第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赛事,获得奖、地区与省级奖近百余人次。

办学至今,已有几十人考上研究生,分别考取泰国正大管理学院(艺术管理硕士)、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等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左右,毕业生均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1.音乐学

①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掌握音乐教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音乐教育及组织指导各种文艺活动的能力,能在学校、艺术培训中心、文化馆(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音乐教学及艺术管理工作的社会音乐工作者。

②主要课程:声乐、钢琴、乐器演奏、钢琴即兴伴奏、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合唱指挥、中西方音乐史与作品赏析、舞台表演基础训练、文艺节目主持、考研课程提供等。

③就业方向:毕业可到中小学本专科院校从事音乐教学,以及艺术培训中心、专业演出团体,同时为各音乐艺术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提供优秀生源。

2.舞蹈学

①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掌握舞蹈理论基础知识和舞蹈基本技能,具备舞蹈表演、舞蹈教育及组织指导各种文艺活动的能力。

②主要课程:

芭蕾舞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剧目排练、技巧、现代舞、舞蹈教学法、舞蹈概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舞蹈编导基础、舞蹈史、舞台艺术实践课程、考研提高课程等。

③就业方向:

能在各级专业艺术团体、学校、艺术培训中心、企事业单位、文化馆(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同时为舞蹈、艺术院校提供优秀的硕士研究生生源。

3.美术学

①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美术学、教育学和绘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和绘画创作能力,能够在文化艺术领域、美术创作机构、学校及相关艺术培训等机构与部门,从事艺术创作、美术教学、教学研究和管理的专门人才。

②主要课程:

美术教育主要课程:

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素描、色彩、雕塑基础、白描、国画、现代重彩画、电脑二维技术、版画、应用设计、采风、创作、壁画等。

幼儿美术教育主要课程:

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美术鉴赏、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素描半身像、速写、经典作品临摹、手工、幼儿绘画等。

③就业方向:学校美术教师、美术研究人员、综合型美术工作者、企事业单位宣传工作人员等;幼儿美术教学人员、普通学校美术教学人员、幼儿美术教育个体创业者;出版社、杂志社、书籍装帧、商业宣传、家庭装饰、网络艺术/游戏等商业绘画领域。

4.视觉传达设计

①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商业意识,熟练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各类装饰/设计/广告公司、新闻媒介设计部门、出版、印刷、网络等行业、机构与部门,以先进设计理念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管理的高素质、应用类、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

②主要课程: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1(创意与表现)、广告设计2(策划与推广)、企业视觉识别设计-Vi、书籍装帧、商业插画等。

③就业方向:广告公司、设计机构、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形象策划公司等及部门,从事平面创意设计,广告策划、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以及一定的设计管理工作。

5.环境艺术设计

①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商业意识,熟练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在设计院、规划院、房地产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园林公司,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与管理工作;能够以先进设计理念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管理的高素质、应用类、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

②主要课程:建筑筑速写、建筑装饰工程制图与识图-(aUtoCaD)、环境设计原理、室内设计-3D、室外设计-3D、景观设计-3D

③就业方向:设计院、规划院、房地产公司、装饰公司、设计公司、园林景观公司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及设计管理工作;

6.产品设计

①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商业意识,熟练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在装饰/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从事装饰艺术设计与管理工作;能够在装饰品、日用品、旅游产品生产企业和民间艺术研究馆、所从事以上产品/行业的设计、开发、研究和自主创业,以先进设计理念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管理的高素质、应用类、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

②主要课程:装饰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系列、装饰绘画系列、纤维装饰艺术、漆艺系列、雕刻、装饰雕塑、民族工艺系列等。

③就业方向:装饰品、日用品、旅游产品生产企业从事相关产品设计、开发;民间艺术研究馆、所从事研究;自主创业;

■学位授予:上述所有专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由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艺术学院名师风采

1.董万里教授,硕士生导师,原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云南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主任;云南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省装饰协会、室内设计师学会、工艺美术协会等顾问。曾任云南省政府上海世博会项目专家组成员,担任云南省一些重要项目和工程的专家顾问。出版《环境艺术设计原理》等设计理论的专著三本,承担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三项。艺术设计省级特色专业和实验示范中心负责人。

2.屠维能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民革中央画院理事;云南省水彩艺委会副主任;云南省教育厅艺委会常务委员。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篇10

关键词:设计;工艺美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思想;生活;图景

中图分类号:J509文献标识码:a

现代意义上的“设计”一词,中国历史上称之为“工艺”。在西方的语境中,“设计”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承载着远大的理想: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力图唤醒人性,改造工业文明的粗糙,德意志制造同盟明确了设计在工业化时代的意义,而包豪斯所倡导的设计则包含更多的艺术理想,期望藉由艺术与现代工业的结合,来达到改良社会、改造生活的美好愿景。

在中国,设计的发展形态非常奇妙,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相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设计思想传入中国之时,纵然有理想主义的改良信念改变着国人的认知结构,但当时仍旧以农业社会为主的社会形态,不足以为设计在中国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新中国从建立之初,即提倡发展大工业化道路以构建新社会,但当时的经济格局与意识形态又不允许过分讲究生活;此时的设计,只能是以隐约、潜伏的状态存在。改革开放以后,国人对设计的理解被“我们的制造,我们的生活”意识所强化,整个社会公众甚至专业界对设计艺术的认识才逐渐从小设计转到大设计,从无意识的认知转而走向有意识的追求。

在这样的复杂的历史情境与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现代设计”思想从当年创建者的一枝萌芽,经由从工艺美术到设计的延展,慢慢地发展成熟,秉持立足于构建国人生活的设计理想,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设计发展与生活面貌,见证了社会变迁与国民生活。

一、庞薰l从装饰艺术切入的设计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始人庞薰l于1925年留学法国,在那里他接触到的是欧洲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以后的装饰艺术运动。这场运动的理想是利用艺术来改变大工业产品的粗糙和非人性的因素,由此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生活。那场难得一遇的巴黎博览会,使他第一次接触到工艺美术,在为装饰之美惊叹的同时也有感于“机械陈列馆内,也同样是那样的美……生活中无处不需要美”。[注:参见庞薰l著《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2页。]在归国以前对柏林的游访,使庞薰l有机会看到了在包豪斯设计思想影响下,由钢铁、玻璃工业构架起来的建筑群,对现代设计有了切身的感性认知。庞薰l回国以后,发起了中国最早的现代艺术团体“决澜社”,与此同时也进行一些商业设计,之后又与李有行一起进行商业美术的教学,此时的介入社会与教育实践,使庞薰l看到了国人的生活现状和艺术教育之中对现实生活构建的缺失。20世纪40年代初在博物院的考察与写生工作,不仅使他体会到劳动人民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智慧,更是萌生学以致用的思想与付诸实践的决心。1946年,庞薰l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关于培养设计人才的设想,并以建立工艺美术学校的形式与陶行知交流畅谈。纵然当时被庞薰l称之为“乌托邦”,但今天看来这个包含了教学、生产、实践、研究的办学构想,具备了一所现代意义的设计学院所需的要素,并且依旧完整而切实可行。

庞薰l经由西方现代设计的成果展示所产生的感性认知,与归国后的艺术、教学实践和民间考察相结合,形成了构建生活美和改良社会的理想主义信念,他由装饰艺术切入的设计思想实际是威廉・莫里斯思想的一个延续,寄期望于用工业的文明,用艺术的功用为生活服务。这种以设计改造生活的思想萌芽,对建国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图一庞薰l:《工艺美术集》,1941年

二、郑可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前驱

1927年冬天,年轻的郑可初到巴黎,先是哥伦鲁布市初等美术学校学习,1930年考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并在巴黎市立装饰美术学院学习家具设计、染织、陶瓷、金属工艺等,掌握了各种工艺美术的现代技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何不被别人污蔑,就要有自己的工业美术家,有自己的工艺美术,这就是郑可选择但是很少人愿意走的冷僻的道路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留学欧洲的郑可两度赴德参观包豪斯的展览,有机会亲身体验了包豪斯教育及它所生成的教学成果。游学15年后,郑可回国在广东、香港等地辗转创办实业,试图探索“科学救国”之路。1952年,怀抱创建新中国的理想,他抛弃在香港经营的建筑美术工厂和安逸的生活,自己花钱在香港买了很多金工工具,举家迁到北京,想在现代设计这个领域大干一番。

图二郑可:广州爱群大厦高浮雕,1935年

然而面对科学、信息并不发达,人们对于建立现代化国家的认识普遍严重缺乏的现状,郑可也不得不呼吁:“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的学习,并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科学技术条件”,“我们谈科学技术,决不是说让科学技术来代替一切艺术劳动;恰恰相反,我们学习科学技术的目的,是运用科学技术来为工艺美术的创作服务。所谓科学的,应该是先进的同义语。从工艺美术的历史来看,任何时代的工艺美术的创作、生产和成就,都和当时的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血肉不可分的关系。”[注:参见郑可著《工艺美术通讯》,1957年1月1日,第4期,第42页。]郑可所提倡的关注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正体现了现代设计思想的精髓,而他也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这个理念的实践之中。

1956年,郑可曾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积极筹备组建金工专业,但因政治运动,于1957年停止了筹备工作。但他仍对现代设计一直十分关注,“他曾节衣缩食,花钱请人翻译欧美几百万字的设计资料。”[注:参见杭间《形成工艺美院风格的若干描述》一文,《一本刊物与一个时代――〈装饰〉纪程》,2001年版,第294页。]在1962年12月19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师与民主德国专家弗里德利举行学术座谈会上,郑可最为关心的仍旧是对于学科的构建和探索,他不失时机的提问:“是否可将你们那里的教材给我作参考?你们学校如何分系和专业?是否有实习工厂?”[注:参见《我院教师与民主德国专家弗里德利举行学术座谈的记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档案,1962年12月15日。]但创建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热望在接下来的社会动荡中,失去了一切实现设想的可能。直至198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特种工艺系装饰雕塑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郑可工作室”,以研究现代金属工艺和装饰雕塑为主,为国家培养金工雕塑的高级专业人才,此时,郑可已是七十多岁的古稀老人。

个人的理想与命运逃脱不了时代的局限,建国初的经济格局与社会认知的条件都为现代设计思想的传播设下重重障碍,郑可极力想要推行的渊源于包豪斯的现代设计,只能行止于文字。他的现代设计思想经由他的杰出创作和全心投入的教育事业,得到延续和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从郑可身上可以看到现代设计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三、“工艺美术设计”的折衷与策略

思想的生长与延展,需要适宜的土壤与恰当的环境。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展现在新中国面前的是:工业技术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多一点,各种工业残缺不全,仅有的一些机器制造业,也是为美英进口的机器做一些修配工作。新中国要继续走农业化的道路根本无法与西方抗衡,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要在不长的时间内在经济相当落后的中国搞工业化,必须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主要方面,国家选择了依靠传统手工业的原始积累来发展大工业。而与大工业相结合的现代化问题并不在优先考虑之列,因此现代设计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发挥能量的“市场”。

中国传统手工艺在从小生产向大生产、批量化过渡的过程中,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地位。建国之初,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仅有17个,为了尽快使新中国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充分挖掘和展示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不失为一条最佳途径。由于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经济需求,建国初期传统手工艺以批量化工艺美术生产的方式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国工艺美术的从业人员、年产值和出口换汇值逐年递增。例如,1952年换汇900万美元,1956年就猛增到2800万美元,四年时间涨了三倍多。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工艺美术事业受到了

党和政府的重视,工艺美术生产的发展也对工艺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国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与庞薰l等人改良国民生活的热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已是众望所归。

从中国20世纪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来看,“工艺美术”这个名词被适时地使用,不能不说是特定历史时期内的折衷与策略。工艺美术实际上是包含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这两个内容的。建国后的状况是要发展传统手工艺来换取外汇,所以它不得不以折衷的形式出现,不得不进行一种装饰、改头换面,而不是彻底地打破传统变成一种创造,这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决定的。与构建新国度的激情相比,国人对生活的要求相对朴素,整个社会对现代设计都还没有达到需要的程度,所以只能是进行装饰和改良,它是一种时代的折衷。需要强调的是,不能以为这里所指的装饰不是设计,当初的法国装饰艺术运动,也是属于整个世界设计史的一部分。装饰艺术,也是设计的一个分支。

图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出国展览:1951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的中国馆展台背景,右坐者为总设计师张仃

图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典礼合影,1956年11月1日

为了经济的、外交的需要,文化部先后主办了多次国内外工艺美术展览:1953年12月举办了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1954年初由庞薰l、雷圭元、吴劳、高庄等工艺美术家分别带队到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举办四个规模相同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同年12月12日,根据文化部和全国合作总社的决定,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北京市手工业生产联社成立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服务部”,也就是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的前身。这一系列的展览及服务部的成立,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广了新时代“工艺美术”的概念。而之后由国家领导多次敦促筹建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正式成立,将工艺美术的地位真正确立下来。

所谓的“工艺美术”和“工艺美术设计”,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办学思想和教学实践里,显现出的就是对现代设计的一种折衷。“学院的任务应是培养工艺美术的创作设计人才,要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传统进行系统的学习;要使学生具有设计工作方面必须具备的技术基础;要使学生通过各项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的科学理论和技能;要使学生通过生产实践,熟悉我国固有的技术传统并掌握近代新的特质材料的处理和生产技术;要学习其它国家的先进经验。”[注:参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史》(1956-1991),第6页。]这是庞薰l在1957年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办学思想的一个总体设想和建议,从中可以看到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对整个学院办学构想的影响,也是庞薰l早期“乌托邦”设想在新时期的延展与折衷。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时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更是明确提出了强调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初建的十年里,设立了染织系(包括印花、织花、挑绣、地毯、服装等专业)、陶瓷系(包括陶器、瓷器等专业)、装饰绘画系(包括壁画、书籍装帧、商业美术等专业)、室内装饰系(不分专业)。为国家输送了700多名各类专业人才,还先后开办或与外单位合办了丝绸纹样设计、服装设计、书籍装帧、民间雕塑、图案、陶瓷、工艺美术等9个研究班、进修班或训练班。在这所学院的早期毕业生中,先后有20多人留校任教,其中有一部分成为后来学院教学和管理的中坚力量,更多的是走向了全国,成为传承与革新学院办学思想和设计思想的重要载体。正是这些作为思想载体的人,为中国20世纪下半叶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可能。

“工艺美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早期设计思想的重要体现。这种源于时间、空间、社会对学院创建者们设计思想的限制,实际上就是现代设计发展过程的折衷与妥协,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酝酿和积蓄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看,折衷也是一种策略。创建者们在内心里坚定地认为工艺美术就是“Design”的翻版,并推介之,发扬之,但这与当时社会普罗大众的认知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名词本身认知的异同必然引发争论,而在时代背景下,这场基于“关于工艺美术事业的性质,事业的范围,事业的方向,事业的前途,在看法上在理解上还有着分歧”[注:参见《我们没有做到的和今后应该做到的――刊词》,《工艺美术通讯》,1956年10月5日,第1期,第1页。]的学术建构的争论,却走向了令人难以预想的另一面。现代设计在中国培育、生长的契机,很快被淹没在浩荡的运动和持久的阴霾里。

图五奚小彭设计的人民大会堂万人大会堂天顶灯饰及室内设计,1958-1959年

图六1979年,邓小平、李先念在首都国际机场参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作的大型壁画

图七张仃的壁画《哪咤闹海》局部

四、《设计的文化》与大设计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以工业化时代为背景的西方设计运动在中国轰轰烈烈地铺展开来。那是一个文化激进的时代,各个领域多有振聋发聩之作,有志之士多以思想者的姿态,重新唤醒国人沉寂已久的意识,用热情的思辨构建文化的新领域。某种程度上,这种追求真理、对知识启蒙的狂热有很深的“五四”精神印记。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柳冠中为代表的新一代,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在当时现代设计在中国还是萌芽的状态下,以设计就是“一切”的姿态向整个社会呼吁、推广并展开广泛而激烈的讨论,在全国上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设计不再静默,而是成为不断行进,持续改良国人生活的理想之舟。

行进的道路上并无坦途。改革开放以后,整个中国社会对中国的设计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追求过程。经过十年浩劫,积累了工作、求知被剥夺、摧残的整整一代人,他们多经历过艰苦的磨练、对专业热爱、关心国家经济建设,又饱含理想,他们的重新汇集,延续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理想,为学院在新时期的发展贡献出了宝贵力量。而国家文化、经济格局的变化,也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0世纪80年代初外资的引进,技术文艺的交流,留学、探亲、旅游兴起,各种内部电影、展览及流行音乐纷纷涌入,国人面对的是突如其来的西方艺术、技术和生活方式,对西方当代社会、当代哲学、文艺流派的介绍对思想造成极大的冲击。求新、求变的思想在滋长、漫溢,为了改变国家的落后、改变生活的面貌,中国人此时表现出任何一个时候都没有的急迫与活力。

以最能代表工业化时代的学科――工业设计学科的发展历程为例。从建国初期开始,国家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中国的工业产品设计接受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有了初步的发展。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内部,关于工业设计教学的尝试也以雷圭元图案班的形式开展起来。但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一方面由于连续不断的社会动荡,中国的工业设计并未真正发展起来。197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工业美术系,1978年,招收了柳冠中、王明旨两名工业造型专业的研究生,20世纪80年代初又将他们分别送往现代设计发达的德国和日本学习深造。这些都是为创立新的学科做准备,也是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的最大需求。但与这强烈需求对应的却是对学科认识的模糊和专业建构的缺乏。于是,关于工业设计的未来成了这一时期国家和学院的重要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版了第一批介绍技术美学的专著,以后关于技术美学的著作相继问世,技术美学研究方向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1985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报《装饰》上刊发了《钱学森同志谈技术美学》一文,旨在推动工艺美术工作者对这一新兴学科的认识。文中提到:“工业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而设计的。‘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等多种考虑,它离不开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注:参见张帆辑录《钱学森同志谈美学》一文,《一本刊物与一个时代――〈装饰〉纪程》,2001年版,第137页。]杂志还连续以设计欣赏为题设立了专栏,着重介绍“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设计教育”以及造型、功能、材料等的概念。这些介绍为设计在专业领域的拓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而最具震撼力的是1987年《设计的文化》一书的印行。这本被称为设计的“黑皮书”的著作是由柳冠中、王明旨结集而成,书中收录了两位留学归国创建工业设计系(1984年创立)的教师对于设计从哲学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深入思考,其以宏大的叙事和缜密的思维构建了当代文化的新图景。“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是人类社会整体系统观念有组织的科学计划。工业设计是人类明天的设计,是追求‘美’的行为……设计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根据人类的需要,合理地运用现有的条件――材料、技术,研究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及社会的结构和进步,提出人类对生产、生活的设想,并把它付诸实现。”[注:参见柳冠中《设计与人》一文,《设计文化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第136页。]在理性思辨的文字背后,是作者以设计的方式介入社会、改良生活的理想。1989年,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与中央电视合摄制了《设计与文明》系列专题片,通过电视的播出,使得工业设计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识,也为中国工业设计铺展开未来发展的道路。其更为深远的意义是,让国民对设计从技术层面的理解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从专业领域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从而使“大设计”的思想得以快速的传播。

图八柳冠中、王明旨:《设计的文化》,1987年

中国人构建新事物的传统多是温和的改良,线性的发展,而来源于西方的现代设计,却以“不破不立”的强势姿态出现。正是意识到设计太重要了,所以倡导者们又无限放大了设计――“设计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念,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构思以及运用科学技术成果的总和。”[注:参见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一文,《设计的文化》,北京:展示设计协会,1987年版,第2页。]于是设计就成了“一切”,设计就是全部,设计就应该是大设计。

图九20世纪9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在20世纪80年代除却围绕对设计概念的探讨,还有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构建,对设计的教育基础、传统与现代关系之间的争鸣。问题的焦点是对“专业基础”一词的认知。工艺美术体系构建时期是关于绘画基础和图案基础之间比例关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认知差异。从美术之中抽离而出的工艺美术始终处在这样的尴尬境地,虽然在学科专业目录当中已经取得了和美术平等的地位,但始终摆脱不了附属于美术的阴霾。“偏临摹,借古开今……写生不是不要,但不为主,因为‘自然不能予我们以风格’”“与现实结合”是这一时期的图案基础教学的主张。[注:参见《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艺术修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术空气活跃》一文,《光明日报》,1962年1月28日。]这种由学院内部发端的讨论,经由部级的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将学术的争鸣扩散到全国。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三大构成的引入,又引发了新一轮的关于设计基础究竟为何的争论。其中以辛华泉所大力倡导的三大构成与图案教学的争论最为激烈。辛华泉认为“图案”的主要形式是写生变化,强调和自然的关系,是从自然当中演变过来的,没有上升到更抽象,更概括的层次。而“艺术教育必须探索哲学与科学间的新秩序。……作为设计的基础教育,则应该启发和培养有关这种新秩序的创造、感受、判断及造型能力”。[注:参见辛华泉《论构成》一文,《装饰》,1983年,第6辑,第8页。]“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全新的形态,过去未曾有过的形态,尽管人类的创作冲动有两种――模仿的冲动和抽象的冲动,但科学的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唯有形态构成学。”[注:参见同上,第8页。]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年里,设计教育界对现代设计基础的构建几乎一片空白,构成的出现无疑是对旧有教学体系的极大的冲击与改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率先在专业学系开设了构成课。经由以各工艺美术院校的教师为对象的培训班,以及当时设址在工艺美术学院的工业美术协会开办的专业会议,三大构成作为设计的基础课程在全国得到了普及并对后来的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起码有十年的时间,构成作为基础教学逐渐取代图案。

回望80年代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思想阵地展开的关于设计的种种探讨与求索,不仅包含了一个概念的、思想的争论,也包含了设计如何推进的技术层面的争论。曾与广州美术学院展开的“南北之争”,如今看来事实证明南方的“干中学”没有错,北方的“善空谈、讲理论”也没有错。如果全国上下都只“善空谈”不行,而都只“善实干”也不行。反思过往,当年如果没有关于传统的争论,没有对现代设计的全面推介,就无从谈到对今天对传统的维护、回归,回归也就显得毫无价值。一个民族的现代设计发展当中,如果没有这样的讨论是很不幸的。幸运的是,在我们的现代设计发展进程中这种思想的争鸣一直存在并延续着。

五、思想的延展

在20世纪80年代,尽管关于设计的探索与争鸣进行得如火如荼,可中国经济与制造业的发展,并没有给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和充分的土壤,这时的设计只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美术概念的冲击,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实际操作和发展的层面。

与80年代所不同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设计已经无需再以启蒙的方式去刻意强调,公众和学界都已接受了现代设计的概念,在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之中,中国的设计也以自己独特的面貌蓬勃发展。以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为例,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一直在宣传义乌的成功,义乌模式似乎已作为一个标本来树立。这仍旧是一种薄利多销的政策,滚雪球式的廉价商品利润累积的经营方式,是低廉的、非自主知识产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设计有切身作用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无从谈起。局部利益、地方保护主义等,是这种现象背后不可言喻的复杂原因。这种情况之下,何谈设计?只能是“中国制造”而已。

图十199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建院四十周年艺术设计作品展

90年代国家仍旧只处于一个粗放经营的阶段,设计太过落后,多数设计是对西方的照搬照套。设计在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香港、台湾都很受重视,而在我国“义乌模式”的被推崇,实际就是中国不重视设计的缩影。这时,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在整个中国社会到今天还没有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新的时代里提升设计的作用。

在这个转型与思考的过程当中,中央工艺美院的设计思想也在继续发展。“标志着当代科学于艺术融合的设计,更直接地从物质上、精神上关注着以人为根据、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归宿、以人为世界终极的价值判断。因而,仅仅把设计看成是功能主义、实用主义、功利目的和工具观点,显然已经过时了。”[注:参见潘昌侯《设计的文化・序》一文,《设计的文化》,北京:展示设计协会,1987年版。]了解了传统经济的不可取、工业经济对自然的破坏,走到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人为事物的科学,就是资源重组的革命。“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的创新成为必需与必然,否则经济必然产生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将被人类自身毁灭。知识创新、创造需求、创造更为合理、健康的人类生存方式自然是设计师‘以人为本’的必由之路。”[注:参见柳冠中《设计“设计学”──“人为事物”的科学》一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0年第1期,第57页。]

对比以前工业设计的不足和欠缺,理想的设计要从物到事,最终落实到要为人,落实到为人类创造健康的生存方式,从传统经济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到“以人为本”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这一阶段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思想与时展相对应的,是从对功能的需求转到强调生活方式的思考与创建,把设计提升到对“事”的研究到“理”的分析上来,而无论是对“事”、对“物”、对“情”的关注,最终指向的,都是人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