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幼儿的心理健康十篇幼儿的心理健康十篇

幼儿的心理健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5:17

幼儿的心理健康篇1

一、新《规程》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是幼儿园比较忽视的一个方面。幼儿园教师、家长最为看重的是幼儿的身体健康,卫生保健领域关注的是幼儿的身高、体重、视力、口腔卫生等方面。大部分幼儿园都建立了幼儿健康检查制度和幼儿健康卡或档案,但很少有幼儿园建立心理咨询室。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比较贫乏,一些具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如自闭症、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等)的幼儿都被教师界定为“不听话的孩子”。新《规程》强调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中,增加了“促进心理健康”的要求,在第四章“幼儿园的卫生保健”中,还提出了:“幼儿园应当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注重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保持幼儿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幼儿感受到尊重和接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幼儿身心健康并不是狭义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幼儿园在评价幼儿的身心健康时不应只看幼儿的出勤率,考察孩子们是否身体不舒服、生病,也应关注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努力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友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

二、新《规程》凸显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幼儿的心理健康篇2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510006;广东育星幼儿教育有限公司,广州510630;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兴义562400)

[摘要]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是幼教人员帮助幼儿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知识和信念。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存在年龄差异,年长者相对较差,但不存在学历差异。总体来看,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可以运用园本教研、自主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在此方面的素养;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开办家长学校等途径,动员家长参与。

[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养;幼教人员;专业素养

稿件编号:2014112200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批准号:CBa130124)、广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编号:DJ2-2001)

通讯作者:杜建政,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e-mail:dujzh@126.com

一、问题提出

“心理健康素养”(mentalHealthLiteracy.简称mHL)概念由简欧曼(Jorm)等人从“健康素养”延伸而来,主要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知识和信念”。心理健康素养包括以下五方面的知识:如何预防心理障碍;识别何时出现心理障碍;怎样选择适当的帮助和可行的治疗;怎样对不太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自我救助;怎样对出现心理障碍或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中的他人进行心理救助。已有研究表明,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进而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虽然学者们对许多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都有实证研究,如老年人、青年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但对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则处于空白状态。这不足为怪,因为要求幼儿自己具备心理健康的有关概念和知识,无疑是苛求的。但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他们的长远发展和生活幸福,而且影响着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兴衰。在这种情况下,转而要求幼儿的监护者即幼教人员和幼儿家长具备相应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本研究拟以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为将来提升其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在结构性访谈中,访谈卡片的制作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和《异常儿童心理(第3版)》关于孤独症(autismSpec-trumDisorder)和多动障碍(HyperactivityDisorder)的临床特征为依据,研究者自编两则案例,均用男童名“壮壮”和女童名“莉莉”来展示。

以随机的方式在广州市一所幼儿园选择被访者。访谈通过向被访者出示有心理障碍儿童的描述卡片进入情境。访员向一部分被访者以男童姓名展示孤独症案例,以女童姓名展示多动障碍案例i向另一部分被访者以女童姓名展示孤独症案例,以男童姓名展示多动障碍案例。访员在被访者理解案例所描述的内容后,开始结构性访谈,访谈所涉及的评估指标包括: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对解决心理问题的人的认识;对解决心理问题方法的认识;对心理治疗预后的认识;对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认识;对心理问题的态度。访谈对象共38名,包括主班教师、配班教师及保育员,所有被访者均为女性,工作年限为半年到18年之间。

依据DSm-5和《异常儿童心理》对儿童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描述设计问卷项目,共31个,其中品行障碍(CD)有7个项目(al、a2、a3、a4、a5、a6、a7);注意力缺损多动症(aDHD)有6个项目(a8、a15、a16、a21、a24、a28);焦虑障碍有3个项目(a9、al0、a14);心境障碍有4个项目(all、a12、a13、a22);自闭症有5个项目(a17、a19、a23、a25、a27);沟通和学习障碍有4个项目(a18、a20、a26、a29),另有2个检测项目,用于检验被调查者是否认真做答(a30、a31)。项目描述的是幼儿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心理特点,要求被试判断这些行为和心理特征是否反映出幼儿具有某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1-5分别对应“绝对正常”“正常”“不能确定”“病态”“绝对病态”。

问卷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选取广州市3所幼儿园的幼教人员为被试。在答卷之前,主试首先口头强调调查仅用于学术研究,并要求被试认真阅读后作答。被试完成答卷后,主试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和回收问卷124份,然后对问卷进行筛选剔除。剔除问卷依据以下标准:问卷中的31个项目中存在漏答者;选项明显呈现出某种规律(如几乎选择同样的分数、分数有规律地波动);检测项目a30(“经常很难对游戏或者任务给予持续性注意”)与项目a8(“很难对游戏或者任务给予较长时间的注意”)的差值等于或大于2时,表明被试未认真做答;对项目a31(“听老师的话”)评分大于3者,表明被试过于倾向选择高分。结果得到有效问卷111份,其填写者均为女性,年龄在18岁到50岁之间(6人未填写年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间为半年到30年(6人未填写幼教工作年限),其中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者54人,未受高等教育者45人,12人未填写学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结构性访谈的结果见表1。对问卷调查的结果使用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项目a30仅用于检测被试是否认真作答,项目a31仅用于检测被试是否过于倾向选择高分,故这两个项目的评分不会被纳入统计分析。采用奇偶分半计算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89。被试在问卷29个项目上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及这些项目与被试年龄和幼教工作年限的相关见表2,不同学历教师在各项目评分上的差异见表3。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最大变异法正交旋转抽取因素,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共有9个因素析出。根据各因素所包含项目的内容,我们为各因素命名如下:

Fl包含5个项目,其内容为“出现消极和自我破坏性的言语”“相信自己拥有神奇的能力,并且试图真的实践它,比如从楼上跳下”“没有原因的情况下也会泪流满面,做游戏时也不开心”“过度紧张和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并且伴有头疼、恶心、失眠等症状”“对没有危险的物体或情境都会感到很害怕”。这5个项目反映的是个体的心理痛苦和对自身的危害。相对而言,这几个项目的得分也偏高(见表2),说明幼儿园教师通常把这些行为视为病态表现,故将Fl命名为“共认心理问题”。

F2包含5个项目,其内容为“欺骗和偷窃”“破坏财物”“对他人的互动从不感兴趣”“严重地违反规定”“冷酷无情,不关心他人”,故将F2命名为“品行问题”。

F3包含5个项目,其内容为“特别喜欢刺激、危险的活动,而且为了达目的不在乎受到惩罚”“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特别依赖,无故发火”“缺乏内疚感,没有同情心”“经常很难排队等候”“喜欢攻击他人和动物”,故将F3命名为“违背社会规范”。

F4包含3个项目,其内容为“经常在课堂上该坐在座位上时离开座位”“很难对游戏或者任务给予较长时间的注意”“经常很容易被无关的刺激干扰”,故将F4命名为“注意问题”。

F5包含3个项目,其内容为“(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口吃”“对于稍微复杂的句式(如果…,那么…等)无法理解”“(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对特定的发音区分不清,如d和t,或者g和k等”,故将F5命名为“学习问题”。

F6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用尖叫声代替言语,表达需求”“对某件东西有着非常执着的兴趣,不允许别人碰或拿走它”,故将F6命名为“任性”。

F7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从不表现出与他人分享的乐趣”“不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故将F7命名为“自私”。

F8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经常在需要安静的时候手脚动不停”“在经历恐惧或者创伤事件后,出现持续的恐惧思维,包括不能自控地回想当时的情景,体验当时的感受”,故将F8命名为“自控问题”。

F9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不回答别人的问题,总是重复问话的后几个字”“经常还没有听完问题就将答案脱口而出”,故将F9命名为“交谈问题”。

四、讨论

(一)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但无学历差异

从访谈和调查结果来看,可以发现年长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相对较差。由表2可知,被试在a3、al0、a13、a15、a23上的评分均与年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即年龄越大者,越可能认为项目中的描述不是病态的。再看剩余项目,除a20、a24、a25外,被试对其他21个项目的评分与年龄均显示为负相关,这说明年长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相对较差。被试的评分与工作年限的相关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在全部29个项目中,呈现负相关的项目为18个,其中a7、a12、a15、a16达到极显著水平,a5达到显著水平,呈现正相关的项目只有11个,仅有a14达到显著水平。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新进幼教人员在其学习阶段就可能更多地接触和吸收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因此相对于年长的、更早进入幼教工作的同行,表现出更好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

从表3可知,除a29评分相同外,在其余28个项目上,有17个项目,低学历幼教人员评分高于高学历者,其中a2、a7、a12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另有11个项目,高学历者评分高于低学历者,其中al、a21达到显著水平。这似乎显示学历越高,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越差。但我们发现,在检测项目a31(“听老师的话”)的评分上,低学历者的评分也相对要高(2.40vs.2.22)。这意味着,低学历者和高学历者在评分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低学历者有评分较高的反应倾向导致的,而不是因为他们对幼儿心理健康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这一结果也表明高学历者更可能容忍幼儿行为的多样性,不会随意给幼儿贴上“有病”的标签。

(二)幼教人员普遍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辨识能力较差

本研究问卷的29个项目均是从DSm-5和《异常儿童心理》中抽取的,但从表2可知,评分在3分以下的项目有14个,这反映出幼教人员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辨识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从表4来看,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后,析出的9个因素也与问卷编制时以心理健康问题为维度的结构出入较大。以前三个因素为例,“共认心理问题”包含了all、a22(抑郁症)、a13(双向障碍)、al0(广泛性焦虑)以及a9(恐惧症)。实际上,这些项目分属两大心理障碍类别: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但是由于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后果严重、危害性大,且涉及到幼儿自身的安全,所以幼教人员潜在地把它们归为一类;“品行问题”因素包含了a2、a3、a4、a5(反社会人格)以及a27(自闭症),它们的共通特点是极端、危害自身及社会。但a27“对他人的互动从不感兴趣”,在心理诊断时与前面4项是截然不同的,但可能由于表现类似,幼教人员从自身经验出发,而将这些项目认定为同质的;“违背社会规范”因素包含了al(品行障碍)、a6、a7(反社会人格)、a12(抑郁症)、a16(多动症)。这些项目分属3个心理障碍类别,但由于都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课堂纪律格格不入的特点,从而在评分上出现了一致的趋势。这也显示出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于在幼儿身上建立常规的重视。幼儿在幼儿园以及社会环境中能否跟上集体生活的步调,被认为是衡量幼儿个人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幼教人员可能将反映是否“听话”的指标,潜在地归人了这一类。本研究针对幼教人员的结构性访谈也说明了其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有待提升。在接受访谈的38人中,有17人对多动症作出了正确的识别与命名,占44.7%;有25人对自闭症作出了正确的识别与命名,占65.8%。这可能说明幼教人员有关心理健康的素养,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对某一心理问题的报道。目前社会对儿童自闭症日益重视,出现了大量有关自闭症儿童的影视作品,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名词。相比之下,幼教人员对多动症的辨识能力要弱于对于自闭症的认识。

接受访谈的幼教人员对第2题“你认为能帮助莉莉/壮壮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和第4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莉莉/壮壮有以上表现”的回答,更是令人失望。这两个问题反映了心理健康素养中两方面的知识:一是如何预防心理障碍,二是怎样选择适当的帮助和可行的治疗。从其回答来看,可知当前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严重匮乏。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访者提及“寻求专业机构及医生的帮助”,很少人认为是除教养之外的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指向“父母冷漠”“家庭氛围不佳”“独生子女与人交流少”“家庭规则少”“家长引导错误”“孩子希望得到关注”“行为习惯不好”等,而对于学界共识,即多动症是一种有生物学基础的障碍、自闭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展性障碍,只有个别回答有所提及。换言之,绝大部分幼教人员认为这两种疾病是“可控”“可治”的。如此,在遇到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孩子时,幼教人员很容易对孩子本身及其家庭产生负面评价,甚至道德层面的谴责。与对第2、4题的回答直接相关,绝大部分幼教人员都认为莉莉/壮壮可以转变成“正常”的孩子。这种观点的直接后果是,一旦幼教人员看到幼儿长期未能“变好”,定会感觉失望、沮丧、责怪,甚至怨恨,而幼儿及其家长的心理负担也将随之增大。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对反映心理问题污名化与否的第5题“如果你是莉莉/壮壮的亲人,你愿意把她的情况说给别人听吗”,绝大部分幼教人员给出的答案均是“愿意”。这说明大部分幼教人员在明确孩子是病态时,会选择积极寻求外界帮助,寻找解决的办法。总之,从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的结果来看,目前幼教人员对幼儿高发的6大心理问题的辨识能力较差,对其致病原因、治疗办法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亟待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培训和提高。

(三)提升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途径

依据国外相关研究及报告、国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研究以及我国幼教工作的运作模式,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升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一是运用园本教研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编制、发放《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手册》,促进幼教人员了解幼儿的心理、行为发展特点,了解各种心理障碍的内涵及表现;二是通过日常不断的学习、积累、自我提升,使幼儿园教师逐渐了解并掌握观察、记录、评价幼儿的操作方法,并能将其运用于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践中;三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开办家长学校等途径,加强幼儿园教师与家庭以及社区的合作,创建互惠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动员家长参与到对幼儿的观察与评价活动中来,以此支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l]Jorma.F.mentalhealthliteracy:publicknowledgeandbeliefsaboutmentaldisorders[J].BritishJournalofpsychiatry,2000,177:396-401.

[2]Jorma.F.mentalHealthLiteracy:empoweringtheCommunitytotakeactionforBettermentalHealth[J].americanpsychologist,2012,67(3):231-243.

[3]Jorma.F,ChristensenH,GriffitllsK.m.theimpactofbeyondblue:thenationaldepressioninitiativeontheaustralianpublic´srecognitionofdepressionandbeliefsabouttreatments[J].australianandnewZealandJournalofpsychiatry,2005,39:248-254.

[4lKitchenerB.a,Jorma.F.mentalhealthfirstaid:aninternationalprogrammeforearlyintervention[J].earlyinterventioninpsychiatry,2008,2(1):55-61.

[5]StansburyK.L,petersont.L&BeecherB.anexplorationofmentalhealthliteracyamongolderafricanamericans[J].aging&mentalHealth,2013,17(2):226-232.

[6]CottonS.m,wrighta,Harrism.G,Jorma.F&mcGorryp.D.influenceofgenderonmentalhealthliteracyinyoungaustralians[J].australianandnewZealandJournalofpsychiatry,2006,40:790-796.

[7]adrianF&aseelH.mentalhealthliteracyinnon-westerncountries:areviewoftherecentliter-ature[J].mentalHealthReviewJournal,2014,19(2):84-98.

[8]adrianF,Jennifera&KaliaC.Genderdifferencesinthementalhealthliteracyofyoungpeople[J].internationalJournalofadolescentmedicineandHealth,2014,26(2):283-292.

[9]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S].ameri-canpsychiatricpublishing,2013.

[lo]mash.异常儿童心理(第3版)[m].徐浙宁,苏雪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ll]CusackJ,DeaneF.p,wilsonC.J&CiarrochiJ.whoinfluencementogototherapy?Reportsfrommenattendingpsychologicalservices[J].lnternationalJournalfortheadvancementofCounselling,2008,26:271-283.

[12]australianDepartmentofHealthandageing.Fourthnationalmentalhealthplan:anagendaforcollaborativegovernmentactioninmentalhealth2009-2014[R].Canberra,aCt:Commonwealthofaustralia,2009.

[13]BritishColumbiaministryofHealthServices,DepartmentofmentalHealthandaddictions.De-velopmentofamentalhealthandaddictionsinformationplanformentalhealthliteracy2003-2005[R].Vancouver,BC,Canada:BritishColumbiaministryofHealthServices,2003.

幼儿的心理健康篇3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249-01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被强调的内容。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虽然近些年来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视程度有待提升、教育方式不够合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需要不断加以改善。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幼儿对相关知识内容或者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幼儿在知识或者技能的学习上表现得好,幼儿就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在此情况下,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通常容易被忽视,心理健康水平仍需提高。

1.2教育的方式不科学。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由于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健康教育的实施容易受到限制,无法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误区,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1]。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策

通过对上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造成影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所以,在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当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从而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2.1更新教育理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已经不符合当前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必须要树立起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树立,使得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符合当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求,逐渐改善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创新教学手段。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当摆脱传统教育手段的束缚,实施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几乎都是直接进入式手段,通常是向幼儿进行直接式的教育,这样一般难以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现代化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注重情感教育,让幼儿学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学会用合理的情绪去宣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毕竟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幼儿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另外,还可以实施移情训练。移情训练和换位思考相类似,在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时,强调换位思考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幼儿换位思考的能力[2]。

2.3创建良好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幼儿时期,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在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当努力创设出一种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环境,这样可以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保障性作用[3]。例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特意设置一块"情绪宣泄"区域,让幼儿的情感得到宣泄,思想得到交流。又比如,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应当树立榜样,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对影响幼儿,使得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2.4开展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能够让幼儿正确的认识自己。在自我评价中,幼儿通过对自己的正确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整,逐渐向积极的心理情绪方向转化。在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并尽量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勇敢的表达自己,这样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我接受意识。如果在这方面的工作能够做好,将会为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5借助游戏载体。研究表明,不同的游戏活动会对幼儿的各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当以不同的游戏活动进行,这样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比如,团队类游戏活动,如小球传递就是一项比较适合幼儿参与的游戏活动,应当积极的引入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

3.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会对幼儿今后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应当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中华少年,2017,12(03):221-221. 

[2]王燕青.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5,12(07):25-26. 

幼儿的心理健康篇4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措施

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了心理问题,霸道、任性、粗暴、依赖性强、胆小、孤僻、交往困难等现象频频出现。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调查

本文结合与幼儿教师、家长的访谈及实地调查,制定问卷。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应着重从家庭教育入手,探索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

(一)关于幼儿的情绪

快乐是幼儿心理健康的要素,经常保持快乐的幼儿往往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据调查,65.1%的幼儿在家里是很快乐的。通常来说,情绪波动大的幼儿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无法排解的焦虑、紧张和不安,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调查结果显示,16.8%的幼儿在家中情绪波动较大。从幼儿闹情绪持续的时间上可见出,大部分幼儿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高,73.7%的幼儿能在10分钟以内停止哭闹,而在较长的时间内(1小时以上)仍在恶劣情绪中无法调节的幼儿仅占3.1%。幼儿的情绪受家长的影响最大,在幼儿面前调节好自我情绪的家长会较少或不会给幼儿造成心理的伤害。调查显示,家长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会宣泄到幼儿身上。面对幼儿的哭闹,家长态度和处理方式不尽相同,哭闹时的幼儿已不能理性地思考问题,最需要的是家长爱的传递。但是,调查显示,有78.6%的家长对孩子哭闹采取的方式是讲道理,有75.2%的家长采取的方式是转移幼儿注意力,有近半数的家长采取听孩子诉说,只有17.6%的家长采取告诉孩子“我爱你”的方式。还有的家长甚至采取威胁吓唬孩子的方式制止孩子哭闹。

(二)关于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幼儿认同自我的具体表现。自信的幼儿对他人或事物可以积极探索。调查显示,44.7%的幼儿显得自信,剩下的则表现一般或自卑。在幼儿自信心树立的过程中,家长对幼儿表示欣赏,幼儿自信心就容易确立;要是家长经常批评幼儿,幼儿会对自己产生厌恶情绪,否定自我,逐渐产生自卑心理。

(三)关于幼儿的求知欲

好奇心是幼儿健康上进的重要前提。据统计,82.3%的幼儿好奇心较强,13.8%的幼儿好奇心一般。对于幼儿的好奇心,半数以上的家长鼓励幼儿并愿意给予帮助,约四成的家长持顺其自然的态度。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幼儿家庭教育,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培养心理健康的幼儿创造外部条件。

二、家庭教育中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家庭生活环境建设,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很多幼儿的病态心理是幼儿的生活环境引发的,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长可以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如果家庭成员感情不融洽,很少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就造成幼儿精神紧张、情感冷漠、性格怪异等问题。所以,家长应该努力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建立温暖和睦的家庭,与幼儿多交流,让幼儿有安全感,感受到温暖和爱,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家长要充分尊重幼儿,如果教育方法不正确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家长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教育幼儿,教育孩子要有要求、有方法,更需要有度。家长要尊重幼儿,鼓励幼儿独立做一些事情。如果成人事事包办,容易使幼儿懒惰、懦弱、依赖性强。因此,家长要尊重幼儿的独立性,让其从小就树立独立完成的信心,达到教育目的。

(三)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的个性还很不稳定。所以,在这个阶段,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在家庭中,家长的言行对幼儿人格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很多幼儿的不良行为都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因此,要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父母一定要为幼儿树立榜样,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表里如一,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上述三点,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幼儿生存发展的家庭环境,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幼儿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要高度重视,家长要以身作则,更加努力,为幼儿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静,杨梅先,程家明.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4).

[2]王星,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5).

幼儿的心理健康篇5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这个概念还是有了更多的重视。然而,很多教育者却更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忽略了幼儿心理教育。事实上,幼儿阶段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许多教育家都赞同“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可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一直以来,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非常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在成人的眼里,幼儿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儿存在心理障碍,他们的孤僻、嫉妒、胆怯等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任性、自私、霸气等行为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国目前的幼儿教师水平可以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些档次较高的幼儿园,任课教师学历高,素质好,许多幼儿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或者是多年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优秀老师,他们受过专业的高等教育,对教育学、心理学比较精通,在对待幼儿的心理问题上能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但是,也有许多幼儿园里的教师相对素质较低,她们往往是学历低、经验少,总体素质差,对幼儿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缺乏耐心、正确的引导,比如有的教师会经常用“关黑房子”、“不许回家”等语言吓唬孩子,以达到使幼儿“听话”的目的,有的幼儿园教师甚至会对幼儿采取一些比较极端的措施进行管教。还有一些幼儿园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找到合格的幼儿教师,或者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而使幼儿教育受到影响。因而,很有必要加强对幼儿园的师资队伍建设,使幼儿教育的总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具体来说,可以经常给幼儿教师开设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课程,或者聘请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开设一些心理学的讲座,或者选派一些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与提升。还要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只有整体师资队伍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才能够朝着理想的方向迈进。

2.创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学习环境如何与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联系。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活动环境,使其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这样不但能学习到有益的知识、获取到有用的经验,还能有效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所谓的物质环境应体现出舒适、安全、实用、卫生等特点。例如:班级提供的活动材料,应该丰富多彩并能基本满足幼儿的需要。

此外,心理环境的创设也非常重要,即教师应采取尊重、接纳、关爱的态度教育幼儿,积极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生活环境。心理环境实质就是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平等与尊重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应及时地和幼儿交流、沟通。通过沟通既可以增进幼儿与教师的感情、增加了解,还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关爱与尊重,从而获得一种充分的被重视感与接纳感,使其觉得自己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从而获得一种愉快、积极、安全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保持开朗、活泼、乐观的心态,增强对教师的信任与喜爱,以利于接受教导、帮助,减少产生自卑、自闭心理的可能性。除了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外,还要正确开展教育活动。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能接纳不同幼儿的个性及个体差异,采取集体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幼儿个体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幼儿的心理健康篇6

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现象愈来愈复杂多样,复杂的现实不但影响了成人,而且也对幼儿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复杂现象,有健康纯洁的,也有不良不端正的。如何才能发现幼儿这些心理现象,并对其健康加以激励,对其不良的加以矫治呢?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懂心理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知识,蒙台梭利曾说过: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幼教工作者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同时,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幼儿心理知识,而且教师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儿心理发展又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老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2.用爱心呵护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担会增加教师的负担,而且让幼儿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会适得其反。因此,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去,使其融入到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1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为幼儿们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围,使幼儿找到培养积极情绪途径。而良好的气氛它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能对幼儿身心健康产生感染和熏陶。尤其是孩子们,他们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创设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可熏陶幼儿美好情感的追求。例如:在幼儿园里我们将环境布置地多姿多彩别具一格,使幼儿一进园就有愉快的心情。走廊上布满每个幼儿自己制作的画;墙壁上描绘着各种小动物;哈哈镜的神奇变化;早上愉快的音乐等。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亲身感染快乐,保持快乐的情绪,开始一天快乐的生活。

3.2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善于在一日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以鼓励为主,多说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的消极。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当然,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内在、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游戏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每天的一日活动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积极培养和积极防治相结合

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不但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做到培养与防治相结合。一些幼儿得到表扬时兴高采烈,做错事受到批评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委屈,甚至几天不说话。这种情况说明幼儿承受能力差,就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幼儿入园后,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通过集体活动来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5.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家园共育栏、家长学校讲座等,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幼儿的心理健康篇7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幼儿教育作为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教育方式,是孩子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保育和教育的双重特点,将幼儿教育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今的幼儿教育里已经比较常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存在无疑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幼儿心理教育是幼儿园规范幼儿的相关行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和方式,同时也是幼儿园培养儿童规则、制度观念的萌芽方式。

一、幼儿教师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有的幼儿因为遭到教师训斥、讥讽、惩罚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幼儿的社交能力退缩,有的也是由于教师不当的言行所造成的。

2.教师要善于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3.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媒体就是信使,它通过儿童读物、广播、电视、电影、游戏机来渗透幼儿的好奇心灵,不少幼儿可从以上媒体中模仿自己所喜欢的鲜艳色彩、新奇、变化、形象丰富、活动有趣的事物,从而促进想象、理解、记忆、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兴趣爱好、能力、性格,促使心理健康发展。

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环境。幼儿离开家来到幼儿园,难免会想念亲人,会出现害怕、孤僻、厌食、哭泣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及时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尽快适应。如,及时在教室里张贴幼儿的家庭照片,让幼儿有亲切感,从而渐渐消除内心的恐惧感和孤独感;还可以抓拍一些家长接送孩子,幼儿学习、玩耍、哭泣的视频和照片播放给幼儿看,让幼儿了解自己、学习并模仿他人,慢慢融入身边的集体环境;或者在教室里创设幼儿喜欢的“娃娃家”、“图书角”等活动区,指导幼儿与同伴一起合作玩游戏、一起看书。在这样良好的氛围里,幼儿会逐渐活泼开朗起来,做事的自信心也就提高了,自然会越来越喜欢集体生活,从而在快乐中愉悦自己的情绪和心理。

三、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幼儿的比例较小,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在于幼儿的行为情绪、习惯、二个方面,主要的行为表现有如下。

1.情绪问题

①情绪不稳定:整天闷闷不乐、心情时好时坏、心烦、学习情绪忽高忽低。②入园焦虑:说到上学就肚子痛、头痛、尿频、学习力不从心,产生厌学情绪。④发脾气:性格偏执,用发脾气来表达不满情绪,会出现大哭大叫、扔东西、打人等不良行为。④分离焦虑:与家长分开造成的心理不适应情绪体验。

2行为习惯问题

①多动行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时手脚不停,缺乏自制力等。②咬指甲:是指经常控制不住地表现出用牙齿咬去指甲的行为。③厌食:对食物缺乏兴趣,没有食欲,进食量减少,强迫进食则易引起呕吐。④说谎:说的话与现实不符,编造各种谎言骗人的行为。⑤吸吮手指:还可表现为吸吮被角、衣物。

四、注重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幼儿实施保育、教育的立足点是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幼儿在园时间约九小时,上课时间仅占在园时间的六分之一,其余时间是游戏,日常生活活动,体育活动、自由活动等。在这些一系列的活动中加入心理教育,会使得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能力得到更进一步和发展。

五、幼儿游戏促进幼儿良好性格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幼儿园幼儿游戏丰富多彩,游戏除了满足幼儿个人的心理需求外,还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

例如,角色游戏“理发店”:教师和幼儿一起布置理发店的环境,有镜子、转椅、剪刀、梳子、吹风机、收银台,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理发师、顾客等等。那么,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理发师,他就会学习到怎样与顾客交流。又如,运动性游戏:这类游戏活动量较大,像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了、切西瓜等等,充分满足了幼儿好动的特点,发展了幼儿活泼的个性。这样,幼儿通过在游戏中相互商量、分工、合作,锻炼了交往能力,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性格。

由于幼儿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自控力差,不善于遵守游戏规则,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教师应选择一些规则性较强的游戏,将游戏与规则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游戏中将被动遵守规则变为主动执行游戏规则者,目标在趣味性游戏中完成。例如,在游戏“冰棍兒化了”的游戏中,当老师说:“冰棍儿”,孩子们马上静止,原地不动,当老师说:“化了”,孩子们马上快活地东跑西跳。在游戏中,幼儿努力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遵守游戏规则,培养意志品质。

幼儿的心理健康篇8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有效策略影响因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多年来我园一直以“健康的心理、健美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为办园特色,将心理健康的培养放在了首位。旨在让幼儿拥有动作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性格特征开朗的健康心理,让他们展翅自由飞翔,实现他们的中国梦。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给心理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在此解读下,我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适应能力。

二、目前幼儿存在的不健康心理表现

1.入园恐惧症。幼儿早上在家收拾整理好后,就是不肯出门。有的幼儿在园生活两天便会生病,哭闹不已。

2.攻击行为。当同伴经过身边时,喜欢用手推同伴,用脚踩同伴。

3.自残行为。因某事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后,自己惩罚自己。

4.不爱讲话。不愿与他人交往,喜欢独自一人。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心情故事图画墙让幼儿学习自我调节。我园的二楼走廊有一个心理故事图画墙,墙上有《不爱去幼儿园的小姑娘》《朋友生气怎么办》《风筝》等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心理故事既吸引着幼儿阅读欣赏,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怎么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小问题。孩子们也可以将自己的心情故事用连环画、图标的方式记录下来。有的还带来各种照片和实物,在心理故事图画墙上展示,互相传递着彼此的快乐。

2.心理活动室让幼儿享受轻松。在我园三楼的活动室里专门开辟了一间名为“快乐屋”的心理活动室,墙面图案设置了“开心快乐每一天”“布娃娃别生气”“当你遇到困难时怎么办”“心语心愿”“今天你快乐吗”等主题,活动室中陈设了供幼儿发泄的沙袋、开设了“说说悄悄话”区角、陈列了开心图书室、设置了“宝贝对我说”专栏,孩子们有不愉快的事都可以通过找人聊天、玩耍活动器具等方式发泄出来,让幼儿在短时间内消除心中的不悦。

3.心理记录表让幼儿尽情表现。我园每个班级的自然角都会有个《观察记录表》,表中有“我的心情记录”一栏,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养殖的各种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来记录自己的心情变化。比如:看到种植的大蒜发芽了,画一个成功的手势;看到小金鱼死了,画一个伤心哭泣的表情;看到花儿开放,画一个微笑的表情等等。

幼儿的心理健康篇9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238-01

自古以来,“健康第一”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必先注意幼年的儿童”。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近尽情游戏,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供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

一、创造一个能激发积极社会情感的充满爱心和关切的环境

教师的爱心应当是理智的爱,能理解、接纳第个幼儿的特点,在一个班上,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有的热情大方,善于言辞,有的孤僻沉默,整天不语,有的活泼敏捷,喜欢歌舞,教师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一视同仁地对他们亲切、关怀,并提出严格的要求。例如,要从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幼儿传递爱的信息,要给安全感受到威胁的幼儿以特殊的关怀,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挑衅和不服从行为等等。实践证明,在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创造一个能调动和发挥幼儿潜能的尊重和期望的环境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要在不背离点的教育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和个性,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分寸,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语和举动要能恰当地顾及行为的环境条件和社会后果,教师的所有目的,不是简单的限制、管理孩子,而是有助于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明确自身的责任,愉快的给自已发出命令,自觉地给自己提出要求。能激发幼儿潜能的环境,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教师经常使用协商、启发、建议的口吻说话,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动作无不包含着尊重和信任的信息。2、教师能为每一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活动能力的机会和条件。3、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认知优势和创造力。4、能注意发挥期望效应的积极功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就是相信每个幼儿都有发展潜能,能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和长处,从原有的起点出发,鼓励启发幼儿,就越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

三、创造一个能发展幼儿自尊、自信的信任和接纳的环境

自尊感是自我评价引起自我肯定和希望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情感和决心。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在遵守《纲要》精神的前提下,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向比较。如果成人经常公开议论孩子是笨蛋、小傻瓜、多动症、没出息,是“一分钟也不能安静”、“什么也学不会”的人,孩子就会失去自尊和自信,就会惶惑,不听话和自暴自弃。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多适用积极的评价,这是发展自尊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2、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配合,改善幼儿处境。3、支持幼儿。

四、创造一个能引起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的观察和有趣的环境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人的行为常常由三种内驱力引起动机:一是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望;二是好胜的内驱力――成就欲望;三是合群的内驱力――交往欲望。教师在准备日常生活的物质环境时,要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材料灵活地运用。

五、创造一个能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环境

1.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3.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研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总之,幼儿园的环境是为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应该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感到欢乐,感到被尊重,感到为集体所接纳,感到自尊、自信,感到获得成功,这就是幼儿所需要的心理环境也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心理环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淑云.如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成才之路,2011,36:16.

[2]王瑞.如何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4:94.

幼儿的心理健康篇10

一、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教师心理健康有一些具体的标志,例如:有幸福感;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身体、智力、情绪充分协调等。目前国内社会现状是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地位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影响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主要来源于外部。特别是幼师,较低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不当的学校管理,不良的学校氛围等等都成为直接影响到幼师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其次也有来自幼师自身的原因。在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教师由于无力改变现状,没有及时地调整自己心态以此适应外部环境,也更加导致心理不健康。

二、幼儿教师自我调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离不开教师自身维护,提高教师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将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认同幼儿教师职业

在部分幼师的观念里,他们认为幼师社会地位低,无法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加上经济收入不符合期望值,有着较强的职业自卑感。如果教师不认同自己的职业,就不会有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更不会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二)无条件接纳自我,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有条件地自我接纳,在当自己表现很好或得到别人认可时才接纳自己,反之则责怪自己。当自己表现不好时,会怨恨自己;当表现好时,又会担忧明天可能遭遇的失败。如果一个人总是习惯于有条件地自我接纳,就会导致自我认同不足、紧张和沮丧。有学者主张把接纳自我、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看成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幼儿教师更要自我接纳,试想如果一个教师自己都不喜欢自己,学生又怎会接受、喜欢和欣赏他呢?幼儿教师要善于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在认识到这些不足之后,要学会扬长避短,并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素养。另外,幼儿教师要及时修正和调整价值目标。仔细衡量自己的能力、现实的条件等因素,尽量不要确立不切实际的目标。

(三)改变不合理的观念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困扰和非适应性行为都源于不合理的观念。不合理的观念常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绝对化的要求”、“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当用这些不合逻辑、不合理的观念去思维、去行动时,就会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就会适应不良,出现心理不健康的倾向。为了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建议幼儿教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来改变不合理的观念。

三、完善外在因素,对幼师实施心理健康干预

(一)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薪资福利架构

目前,幼儿园往往把生源的多少与教师的薪资福利挂钩、把幼儿的安全与教师的薪资福利挂钩、把家长的投诉与教师的薪资福利挂钩。幼儿园应把教师的“勤”“懒”界定在对专业的孜孜以求上。幼儿园可以对幼儿教师实行绩效考核,定期对幼儿教师的师德以及专业能力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优秀者,应该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引导和激励教师把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力当作首要大事。

(二)改善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建立幼儿园与家长沟通机制

国内很多幼儿园教师特别是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接近于服务行业中的“家教”+“保姆”。要改变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就需要认识到幼儿园教育机构不能与“服务行业”划等号,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应建立在共同认同的幼儿教育理念上的有相互的尊重和理解的一种沟通和交流。幼儿园可以建立家长工作制度,不定期组织家长到学校了解教学情况,对有分歧的认识和理解及时进行疏解和重建。

(三)建立幼儿教师进修制度

幼儿师范类院校毕业生良莠不齐,质量每况愈下。因此在强调和引领社会对幼儿教师重建尊师重教观念的同时,对教师的在职培训管理必须跟进。幼儿园可以规定每位教师执教资格的定期认证和入职后的继续教育,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以赢得社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