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量子力学知识总结十篇量子力学知识总结十篇

量子力学知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4:18

量子力学知识总结篇1

作者简介:黄曦,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财经学院讲师,硕士;余乐,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硕士。(广州/510091)

*本文系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十二五”第一批科研项目“整体视角下高校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研究”(2012KY06)的研究成果。

摘要:文章对a大学知识管理活动的影响动因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高校知识管理活动的20个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这20项因素可以归为4类:文化因子、制度因子、技术应用因子和硬件投入因子。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因子分析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被看作组织发展的关键资源,因而知识管理被组织视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内容。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的高校,被视为知识的生产源、集散地和需求者,高校的发展急需要知识管理的支持。因此,高校实施知识管理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知识管理是在现代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延展而来的一个课题,它关乎高校如何有效的获取、共享、创新和运用知识资源,从而不断优化升级高校的价值链;通过知识管理使高校能够发挥知识的杠杆作用,使其他资源能更发挥各自的效力。总之,对于高校而言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是其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也是现实的课题。为了更好地实施高校知识管理,有必要了解影响高校知识管理活动的动因。影响高校知识管理活动的动因是什么便是本文要着重研究和探索的。

二、文献回顾

高校知识管理其实就是高校管理者对存在于高校内部和外部的知识的管理与利用。其管理对象包括高校的内部知识也包括高校与各种外部机构产生关系而相关的知识。[1]高校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将各种知识和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实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2]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共享,通过共享知识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高校创新力。[3]从流程上看,高校知识管理是高校对知识识别、获取、存储、整理、加工、学习、开发、传授、转让、生产、创造过程,以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流动,以便提高高校发挥集体智慧水平和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4]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十分庞杂,一般意义上讲,高校知识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知识资源的积累和扩充;知识共享和交流的知识管理平台的建立;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文化氛围的培育;知识交流共享的激励机制的建立;知识资料的有效利用和不断创新。[5]从功能上看,高校具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因此在知识管理内容方面包括对教学过程的知识管理、科研过程的知识管理和服务社会过程的知识管理。[6]从知识分类上讲,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涉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7]

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视角很多,有侧重技术管理研究的,有侧重行为管理研究的,也有两者兼顾的,因此就有了知识管理的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8]而对于什么成为知识管理活动的影响动因的研究中,汪克强、古继宝认为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管理技术是知识管理系统的三大支持系统。[9]庄越、王开明认为知识管理成功在于:营造企业知识环境,创建企业知识库,开放的企业文化和全新的价位观,领导层的支持和管理目标的明确。[10]王春总结出了知识活动机制的三要素即信息技术、企业文化、组织结构。[11]徐英分析总结了影响知识管理效果的知识管理构面主要有:领支持力、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基础设施和组织文化。[12]

已有文献重点阐述企业或一般组织的知识管理影响因素,而本文重点希望探索高校知识管理的影响动因。本文调查a大学的教职员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工作者的知识管理活动的认知,希望通过本研究发现高校知识管理中的影响动因,并为其改善提供建设性意见。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1.问卷设计

为了探索高校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参考了刘武成[13]、徐英[14]、王春[15],以及韩维贺等人[16]在量表设计方面的成果进行了问卷设计并展开实证分析。问卷是采用具有较佳内部一致性的李克特5点量表法(Likert-typeScale),将高校知识管理活动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为包含20个条目的量表,如表1所示。表1高校知识管理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2.问卷调查

笔者于2012年9月-10月对来自a大学的教职员工发放问卷157份,收回问卷147份,回收率为93.6%,剔除问卷中题项选择有缺失的的问卷后有效问卷142份,有效问卷率为90.4%。统计研究工具为SpSS13.0。

四、实证研究

1.样本分布与特征

本文对被调查者的性别、学历、职称、职位、所在部门、工作年限以及对知识管理的了解程度进行了频数统计。按照有效数占总数的百分比统计显示:被调查者男性占38%,女性占62%;被调查对象的学历基础是大专占6.3%,本科占56.3%,硕士占35.9%,博士占1.4%;被调查者的职称分别是正高占2.1%,副高占19.7%,中级占33.8%,其他占44.4%;被调查者的职位分布是教职员工62%,中层管理人员占13.4%,基层管理人员占24.6%;被调查者所在部门的分布是教学部门占49.3%,教辅部门占22.5%,管理部门占28.2%;被调查者对知识管理的了解程度分布是21.1%比较了解,66.9%一般了解,12%根本不了解。

2.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是关于量表条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它按照均值进行降序排列。其中“学校为教职工均配备计算机”和“学校有基于互联网或内部网的论坛”的均值高于4,这两项属于知识管理的硬件投入因素,说明被调查者认为这方面是影响a大学知识管理实施的最重要因素。而除了“学校设计专门的流程促进部门的知识交流”以外的17项的均值都在3.0-4.0之间,说明这些项目被访者认为比较重要,它们反映了学校文化、制度、技术和硬件因素。而“学校设计专门的流程促进部门的知识交流”的均值只有2.93,说明被访者认为此项没有那么重要。而从条目标准差来看,0.8以上的分值分布比较散,说明大家对于不同影响因素的认知存在偏差,这也说明了即使是高校工作者也对于知识管理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表2量表条目的均值与标准差

3.信度分析

为了了解问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要做信度检验。在李克特态度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α”系数及“折半信度”(Split-halfreliability);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或相关期刊中,α系数的使用率甚高。[17]因此,本论文为了验证样本数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利用Cronbachα系数进行信度检验。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一般认为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如果大于0.9,则表示该量表的信度甚佳;若在0.8一0.9之间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在0.7一0.8之间就应该进行较大的调整;如果信度系数小于0.7,就必须重新设计。但如果是针对总量表中的分量表而言,其信度系数最好要大于0.7,不过在0.6至0.7之间,也还可以接受。[18]本研究中各条目间的总的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93(见表3),大于0.9,说明量表信度非常好。

4.效度分析

内容效度(contentvalidity):是指测验或量表内容或题项的适当性与代表性,即测验内容能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能否达到测量所要测验的目的或行为。[19]内容效度采用逻辑分析与统计分析结合评价。从逻辑分析来看,内容效度高低取决于题项取样的代表性程度,这主要是依赖专家对取样适应程度的分析而定。如果专家评价认为量表题项对于欲测量的构念有很高的代表性,就可以认为量表的内容效度高,反之则低。[20]本研究采用“量表评定法”来验证内容效度,邀请2名管理学博士、1名统计学博士和1名管理学教授试填,20题项都得到80%以上的同意百分比。而且从调查结果来看,66.9%的测试对象对知识管理有一般性的了解,21.1%的测试对象对知识管理是比较了解的。统计分析采用单项与总和相关分析法来评价,也就是计算每个条目得分与条目总分的相关系数,根据相关系数显著性来进行判断,相关系数的显著程度越高,量表效度越好。[21]如表3所示,对各条目和条目和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量表中的条目与条目和都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都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表3条目与条目总和的相关系数

5.因子分析

为验证20个条目能否进一步转化成具有概念化意义的因子,本文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的因子分析方法,因子旋转方式采用最大方差旋转法(varimax),并将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提取的标准。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使用Kmo(Kaiser-meyer-olkin)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stestofSphericity),来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大于0.8很适合),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统计量为1757.818,相应的p

(续表4)注:因子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因子旋转方式采用最大方差旋转法。

这四个因子分别被解释为制度因子、文化因子、技术应用因子和硬件投入因子。这四个因子概括了20个问题的量表。制度因子主要包括:p6.学校各部门能有效的协调,p7.学校的管理层次扁平化(即层次少),p8.学校有取得和发现知识的流程,p9.学校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共享,p10.学校设计专门的流程促进部门的知识交流,p11.学校有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在职学习培训制度,p12.学校建立有效的岗位轮换制度,p13.学校建立对创造性贡献的奖励制度,p14.学校有促进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被这些条目解释的制度因子主要体现在知识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对知识管理的支撑作用。文化因子主要包括:p1.学校倡导学习,p2.学校鼓励创新,营造开放和信任的工作环境,p3.在知识共享中教职工高度参与度,p4.学校尊重教职工的不同建议,p5.学校赞赏团队精神。被这些条目解释的文化因子说明被调查的教职员工认为组织文化是影响知识管理的重要支撑因素,知识管理必须依赖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构建。技术应用因子主要包括:p18.学校建立了知识库,以满足员工的知识需求,p19.学校建立了知识地图,以展示知识资源的联系,p20.学校采用知识挖掘、检索分类技术。被这些条目解释的技术应用因子说明被调查的教职员工认同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工具和实现手段。硬件投入因子主要包括:p15.学校为教职工均配备计算机,p16.学校有基于互联网或内部网的论坛,p17.学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来辅助员工的工作。被这些条目解释的硬件投入因子说明教职员工们认为学校必须有一定硬件投入才能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最终的知识获取、传递、共享与应用。

这四类因子共解释了总方差的67.327%,其中制度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20.6%,文化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18.618%,技术应用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17.094%,硬件投入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11.016%。至此问卷设计时进行的a大学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子的分类假设基本得以验证。

五、研究结论

在前人的理论研究和量表设计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影响高校知识管理活动的20个因素。通过对a大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20个因素可归为4个因子,本文将其命名为:文化因子、制度因子、技术应用因子和硬件投入因子(如图1)。这几个因子共同影响着高校知识管理活动的进程,高校要更好的开展知识管理活动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图1高校知识管理活动影响动因

首先,要营造大学应有的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文化氛围。高校理应营造起一种“尊重知识、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实现“知识共享”和“利益分配”的有效结合,只有这样知识共享行为和知识创新才能在高校中真正实现。[23]为了营造这种文化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要促进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建设;在高校中普遍营造团队合作、相互信任的氛围;同时要推进学术批判,学术宽容,鼓励学术争鸣。

其次,应该建立起支持共享文化实现的制度平台。在高校中,科研工作和知识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是需要研究人员和高校教师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才有可能完成的。这些付出甚至不能仅仅用薪水来补偿,而知识共享却可以轻松的实现“免费搭车”。所以如果不在制度上明确规定如何补偿有关人员的付出,那么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就只能被“待价而沽”。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往往重视特殊人才的发展,这个无可厚非;但忽视对知识共享行为的激励却极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24]那么在组织制度方面,需要建立柔性化、扁平化和网络化的学习型组织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新。同时成立知识管理专职机构,设立知识主管,使知识管理这个系统工程能有专门部门和专人管理。而在组织机制方面,要将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知识共享收益机制、知识垄断的限制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结合起来,保障知识工作者的利益和激发他们的工作动机。

第三,应该建立知识管理的硬件及软件支持系统,并强化技术应用。知识管理的实施必须有先进的知识管理系统来支撑,包括各种软硬件的投入和技术应用与推广。知识管理涉及知识的识别、获取、组织、存储、共享、应用等环节,这些环节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推广应用。例如,建设数字化校园;建立规范方便的知识共享操作方式;发展校外知识网络;引进针对知识管理不同流程的技术手段和方式(如数据挖掘技术、群件技术、文献管理技术,存贮结构技术等)。[25]

参考文献:

[1]丙国强,邱鸣.大学知识管理中的观念创新[J].江苏高教,2001(5):25-27.

[2]周九常.试论高等院校的知识管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1-4.

[3][5][23]张旭.论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有效策略[J].理论导刊,2007(10):112-113.

[4]刘萌芽,李妮.论高校的“知识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44-46.

[6]庄薇.我国高校知识管理的实践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4-6.

[7]汪怿.大学知识管理初探[J].辽宁教育研究,2005(3):27-29.

[8]徐向艺,辛杰.企业知识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50.

[9]汪克强,古继宝.企业知识管理[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21.

[10]庄越,王开明.企业知识管理成功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1999(S1):154-158.

[11][15]王春.基于知识管理的新服务开发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43.

[12][14]徐英.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子实证分析与应用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13]刘武成.工程设计项目知识管理影响因子实证分析与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16]韩维贺,李浩,仲秋雁.知识管理过程测量工具研究:量表开发、提炼和检验[J].中国管理科学,2006(5):128-136.

[17][19]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3.

[18][20]侯俊东.非营利组织感知特性对个人捐赠行为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86.

[21]柯惠新,黄京华,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363.

[22]余乐,黄曦.物业服务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2):79-85.

量子力学知识总结篇2

(一)新设行政单位经济业务。1.相关能力。包括判断科目性质能力,识别原始凭证能力,判断经济业务类型并正确使用收、付、转记账凭证能力,登记日记账能力,运用划线更正法更正错账能力,核对现金和银行存款账簿能力,对日记账结账能力,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账簿能力。2.知识目标。包括掌握会计假设、行政单位会计要素、行政单位会计等式、科目与账户之间的关系、收付实现制、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二)商品流通企业12月份经济业务。1.相关能力。包括判断购销业务能力,登记数量金额式明细账能力,登记三栏式明细账能力,汇总记账凭证能力,核对总账与其所属明细账能力,运用补充登记法和部分红字冲销法进行更正错账能力,年度结账能力。2.知识目标。掌握企业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熟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应纳增值税额的计算;掌握权责发生制的含义;掌握销售过程中所涉及账户的性质和用途;掌握账簿分类、平行登记的要点;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错账更正方法。

(三)工业企业1月份经济业务。1.相关能力。包括新会计年度启用账簿能力;正确使用通用记账凭证能力;登记多栏明式细账能力;编制科目汇总表能力;运用企业会计等式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登账能力、对账能力;运用红字冲销法更正错账能力;月份结账能力。2.知识目标。熟悉工业企业的业务流程、企业筹集资金过程、生产过程、利润计算过程中涉及的账户及其用途;利润计算过程;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二、子项目和能力分解

(一)“新设行政单位经济业务”项目。划分为建账、填制和取得原始凭证、编制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逐笔登记现金总账和银行存款总账、对账和错账更正、日记账和总账的结账(日结和月结)、编制报表等8个子项目。各子项目的能力目标与相关知识阐述如下:1.“建账”子项目。能力目标是会给新设单位建账。需要掌握的知识是账簿的种类,启用账簿规则,账户的性质和结构。2.“填制和取得原始凭证”子项目。能力目标是能规范地书写数码字,能正确填制支票、缴款单;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票据的种类和支票的填制要求、会计主体假设,原始凭证的分类。3.“编制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子项目。能力目标是正确填制收款记账凭证和付款记账凭证。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库存现金”科目和“银行存款”科目的用途;专用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需要学习的理论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4.“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子项目。能力目标是会登记日记账各栏目,需要掌握的知识是账簿记账规则。5.“逐笔登记现金总账和银行存款总账”子项目。能力目标是会逐笔登记总账,需要掌握的知识是记账凭证账务处理。6.“对账和错账更正”子项目。能力目标是会现金日记账与现金总账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存款总账,会运用划线更正法更正错账。需要掌握的知识是错账种类和错账更正方法的类别、账实核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7.“日记账和总账的结账”子项目。能力目标是会对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结账。需要掌握的知识是日记账的“日结”和总账的“月结”的结账方法。8.“编制报表”子项目。能力目标是能读懂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关系。

(二)“商品流通企业12月份经济业务”项目。划分为分析处理11月份账簿记载、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登记数量金额式明细账和三栏式明细账、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账、对账和错账更正、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等8个子项目。各子项目的能力目标与相关知识阐述如下:1.“分析处理11月份账簿记载”子项目。本子项目的能力目标是解决相邻月份数据关系,需要掌握的是企业会计要素、企业科目、账户和会计等式、账户的性质和结构、各种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期初余额试算平衡。2.“填制原始凭证”子项目。本子项目的能力目标是会填制发票、进账单、商品入库单;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是熟悉发票制度和增值税的计算;商业企业的业务流程、支票结算方式、委托收款结算方式和商业汇票结算方式。3.“编制记账凭证”子项目。能力目标是熟练地使用收、付款记账凭证,会使用转账记账凭证。需要掌握的理论是权责发生制、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需要掌握的知识是“主营业务收入”账户、“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库存商品”账户、“销售费用”账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本年利润”账户的用途。4.“登记数量金额式明细账和三栏式明细账”子项目。能力目标是登记数量金额式明细账和三栏式应收账款明细账和应付账款明细账、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需要掌握的知识是总账与其所属明细账的平行登记。5.“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账”子项目。能力目标是会根据收、付款记账凭证编制汇总收款、汇总付款和汇总转账凭证,会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账。需要掌握的知识是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6.“对账和错账更正”子项目。能力目标是总账与其所属明细账的核对,能对“记账凭证上科目运用正确而金额错误情况下发生的错账”进行错账更正。需要掌握的知识是总账与其所属明细账的平行登记,补充登记法和部分红字冲销法更正错账的技术要点和适用范围。7.“结账”子项目。能力目标是会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的“月结”和“年结”。三栏明细账的“月结”和“年结”。需要掌握的知识是结账的方法、期末试算平衡。8.“编制会计报表”子项目。能力目标是会利用企业会计等式查看资产负责表和利润表的构成,能在查阅资料的情况下,填列资产负债上的存货项目、货币资金项目、应收账款项目、预收账款项目、应付账款项目、预付账款项目、应收票据项目、应付票据项目;填列利润表的营业收入项目、营业成本项目、销售费用项目、营业利润项目、利润总额项目。需要掌握的知识是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和资产负债表结构。

(三)工业企业1月份经济业务项目。划分为“年初建账”子项目、“填制原始凭证”子项目、“编制通用记账凭证”子项目、“登记多栏明细账”子项目、“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子项目、“对账和错账更正”子项目、“结账”子项目、“编制会计报表”子项目、“会计资料的整理子项目。各子项目的能力目标与相关知识阐述如下:1.“年初建账”子项目。本子项目的能力目标是会正确启用新会计年度账簿,需要掌握的知识是账簿的启用规则,企业账户的性质和结构,“实收资本”账户、“短期借款”账户的性质和用途。2.“填制原始凭证”子项目。能力目标是会熟练填制“发票”、“领料单”、“收料单”、“工资结算汇总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能识别资金筹集过程中涉及到的原始凭证。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是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各部门之间的内部牵制关系。3.“编制通用记账凭证”子项目。能力目标是会判断经济业务性质、会使用通用记账凭证,需要掌握“制造费用”、“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原材料”、“财务费用”等账户的性质和用途,了解“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等账户的用途,了解企业利润形成和分配过程。4.“登记多栏式明细账”子项目。能力目标是会使用多栏式明细账,能根据“制造费用”明细账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会按照“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会填制“产品入库单”“产品出库单”、“已销售商品成本计算表”,会编制产品入库、出库业务的记账凭证;需要掌握的知识是产品成本计算程序。5.“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子项目。能力目标是会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会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发生额平衡;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6.“对账和错账更正”子项目。能力目标是会采用“账证核对”、“账实核对”来对账,会对“记账凭证上科目错误而产生的错账”进行错账更正。需要掌握的知识是财产清查的意义和财产物资的盘存制度;错账的种类、错账更正方法和各自的适用范围。7.“结账”子项目。能力目标是会“月结”,需要掌握的知识是结账的种类、结账前的准备工作。8.“编制会计报表”子项目。能力目标是在查阅资料的情况下,能对简单经济业务编制会计报表、填列利润表的“本期金额”栏。需要掌握的知识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的关系;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的关系;利润表要素与资产负债表要素的关系。9.“会计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子项目。能力目标是会装订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需要掌握的知识是会计档案保管期限。

三、结语

量子力学知识总结篇3

现代教育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学习”,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自觉的主体意识,产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反思性学习不失为一种能使学生的自主性不断提高的途径。所谓反思性学习,就是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使学生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适当的学习;善于检测达到目标的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倡导学生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一种学习方法。

1 引导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反思

在解题活动中总是要涉及一些已获得的具体的生物知识,那么要反思自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了活动所要求的程度,包括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这些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相关方面建立联系的程度,通过亲身经历这一活动过程,反思自己对所涉及的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反思自己原有的认识有些什么欠缺之处,如何进行补救。

例1:(2001年广东、河南卷)下图表示蛙的受精卵发育到囊胚过程中,Dna总量、每个细胞体积、所有细胞体积之和、有机物总量的变化趋势(横坐标为发育时间)。其中正确的是()

a.(1)(2)

B.(1)(3)

C.(2)(4)

D.(3)(4)

此题属于组合式单选题,学生只有明确“Dna总量增加、每个细胞体积减小、所有细胞体积之和变小、有机物总量不会增加”的道理,并能读懂和理解相关的曲线含义才能作答。虽然上述知识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叙述,但它却实实在在隐含在其中:

(1)受精卵的分裂方式属于有丝分裂,分裂过程意味着Dna的复制和倍增。

(2)教材中的发育图显示了分裂后的细胞逐渐变小(其所产生的细胞不经过生长就立即进入到下次分裂,这是与一般有丝分裂的区别)和所有细胞体积之和变小(囊胚内出现空腔,但总体积仍与受精卵相等)的特点。

(3)卵裂过程中所需要的有机物主要是依靠卵黄提供,其变化过程只是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变,而没有从外界摄取新的有机物,故含量只会下降。

然后引导学生反思,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对卵裂过程是否深刻理解?有哪些错误的认识?只有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和生理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补救、自我总结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

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就是指在一个活动结束以后尽力去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思考过程,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走弯路;我的思考与老师或同学的思考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归纳出的方法等等。

例2 大象是植食动物,有一种螳螂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mkJ,则同化量mkJ中流入螳螂体内的能量至少有多少kJ?

a.m/5

B.m/10

C.9m/100∽0

D.0

解过此题之后许多学生发现自己曾走过以下弯路:(1)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按能量传递效率最少为10%计算,得出流入螳螂体内的能量至少有m/10kJ。

(2)排除法: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很少,肯定比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最少能量即m/10kJ还要少,但又不可能为0,所以只能在9m/10∽0kJ。

(3)甚至认为:“某段时间”很短,螳螂并未以象粪为食,故为0。这显然已脱离了所依赖的知识。

出现这些思考方式的根本原因:关于同化量及能量流动的途径未真正理解。被植食动物摄入体内的能量,有一小部分存在于动物排出的粪便中,其余大部分则被动物所同化。这样,能量就由植物流入大象体内。能量流入大象体内后,一部分在大象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大象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大象的有机物中。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随大象的尸体传递给分解者,还有一部分则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可见,同化量mkJ中是没有能量流向粪便的,即同化量mkJ中流入螳螂体内的能量有0kJ。通过这样的反思,才能真正理解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对同化量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 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

学习源于模仿,旨在学会创造,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训练中,提倡解完题后认真回顾解题过程并做进一步的探索,反思有无别的解法,有无规律可循,从中归纳、总结出形成简捷思维结构的经验和规律。

例3 在完全显性情况下,让aaBbcc与aaBbCC杂交(3对基因互不连锁),问其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________。

思路一:从两个亲本所产生的配子的结合机会均等,可用棋盘式写出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然后逐一核对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

思路二:逐对基因考虑,写出每对基因杂交后代得到的子代基因型及比例,然后对子代各对基因型再组合,从中再找出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即aaBBCc(1/8)+aaBbCc(2/8)+aabbCc(1/8)+aabbCc(1/8)=5/8=62.5%

思路三:逐对基因考虑,写出每对基因杂交后代得到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然后对子代各对表现型再组合,从中再找出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即:a____B____C____(3/16)+a____bbC____(1/16)+aabbC____(3/16)+a____bbcc(3/16)=5/8=62.5%

3种解题思路中,第二种比第一种简单,第三种又比第二种简单。从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简捷的思维方法:即在子代中个别表现型所占的比例为该个别表现型中每对基因表现型所占比例的乘积。从而提高学生用简捷的思维结构进行思考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对活动中有联系的问题,特别是生产、生活问题进行反思

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最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生物的解题活动中必然会与一些实际问题有所联系,因而活动结束后就应反思:曾经与哪些问题联系,为什么会产生联系,具体产生了什么联系;是问题情境的联系、问题方法的联系,还是问题结论的联系。经过这样的联系,对原问题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例4 (2001年上海高考题)有人提出“吃基因补基因”,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试从新陈代谢角度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完此题后回顾,此题的问题情境类似于“胰岛素能口服吗?”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口服后要和其他生物大分子一样被消化分解,不可能以原状进入细胞,但氨基酸吸收后可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吃基因补基因”问题的处理方法及结论就与“胰岛素能口服吗?”这个问题一样了。反思之后,学生对人体能否利用某物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不会盲目地相信广告“保健品——珍奥核酸”了。

量子力学知识总结篇4

一、运用生活化导入,引导思维发散

物理知识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实践性、规律性等特点,如果能与生活问题的趣味性、知识性、应用性相结合,能够产生出良好的教学效果生活是一门艺术,在导入教学策略中,运用生活化的导入,能够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创新思考,贴近实际分析问题物理学科的发展与生活、生产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物理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努力,其自身也在不断完善与革新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生活化教学,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一,生活情境导入方案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寻找生活原型,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与实践“压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拿出圆珠笔,用手指压其两端,发现手指的疼痛感存在很大差别再引导学生参与钉钉子,分别试着将其两端钉入木板中,发现所用力度差距很大二,生活事例导入对于“力的相互作用”知识进行生活事例导入,划船时,向后划桨,船前行;鸡蛋敲打桌面,鸡蛋却破了;滑旱冰试着推别人,发现自己向后退三,生活疑惑导入如“光的折射”知识的学习,运用“为什么筷子在水中弯折了”、“渔民捕鱼为什么会在实际看到鱼的下方捕捉”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通过生活化教学导入的运用,鼓励学生结合生活问题探索与分析,培养学生物理思维

二、运用生活化活动,展开探究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是强化学生能力的比较好的教学方法,结合物理学科的实验特点、科学特点以及规律性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化的活动,实施教学分析、知识理解、活动展开、规律总结等学习过程,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科学和社会发展问题相结合,通过鼓励学生关注生活、社会与科学的契合点,有效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知识、物理科学方法与物理素养,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学习能力与应用物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教学分析阶段学生展开拔河比赛活动,活动中穿鞋底粗糙的鞋、扫开脚下的沙子等方法,增大摩擦力,以此学生了解到“摩擦力”与接触面间摩擦因素有关二,知识理解阶段引入生活素材,了解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用磁铁收拾散落的钉子,用省力的方法开瓶盖等三,活动展开阶段“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运用单一变量法进行实验,发现浮力大小与溶液密度、排开水的体积有关,由此应用于生活,如潜水艇、轮船的应用等四,规律的总结由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与规律的总结“矿泉水瓶变形”活动,在瓶中装热水,在外面浇冷水,发现瓶子变瘪了由活动总结“大气压”的相关知识与规律通过生活化的活动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运用生活化作业,做到学以致用

作业是知识延伸学习的阶段,为了提升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知识迁移,可以借助生活化作业的方法,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将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到作业设计、作业实施与作业完成过程中,激励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问题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借助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也借助生活问题巩固和加深物理知识通过生活化作业的设计与实践,提升学生生存技能与物理素养

例如: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习题,如何测量家中酱油、牛奶的密度;如何测量操场中旗杆的高度;如何对判别金银首饰的真假;如何较为容易的打开果酱瓶的铁盖子,将其放入热水中浸泡就可以方便的打开了,这是什么原因;如何设计科学的方案,使得暑假校园中自来水能够自动为花草放水;如何模拟打捞出沉在100m深海底的核潜艇这些问题都是生活、科技中较为普通的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设计生活化的[Jp3]作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拓展学习、创新思考与强化应用、实践[Jp]

四、运用生活化实践,解决生活问题

知识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最终会归结到应用于社会生活生活与学习其实也存在相互交融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运用生活化的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综合能力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设计与生活问题相关的探究主题,展开合作交流、互助分析、探究实践,不断完善学生知识网络,感受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量子力学知识总结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总复习新思路初高中衔接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教育出现了断层。如何处理好其间的衔接与过渡,已然成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复习的定位与思考

目前中考复多定位在重复梳理知识点,针对当地中考题进行熟练解题。重新定位,将总复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原有知识的“回炉再学”,而是做到既上承初中的知识点总结,又下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生更平滑地从初中过渡到繁重的高中。

二、复习新思路的实施

结合初中化学总复习一般采用的章节、知识板块、综合训练三轮复习方式,将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及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穿插其中,使学生在复习中收获新知。

第一轮衔接:注重感性认识。

在章节复习中,教师将一些延伸至高中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对比,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有直观印象。以原子结构复习为例,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初高中共有的知识点很多,如元素周期表、酸碱盐、氧化物、简单有机物、溶液等。共有的知识点找准了,衔接教学就有抓手了。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在第一轮复习时选择若干内容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在复习旧知时也对未来的学习有感性认识。

第二轮衔接:注重知识点体系化。

进行第二轮知识板块复习时,可以在五个方面进行拓展衔接:

一是化学用语。若初中对化学用语的要求太低,必然造成高中化学学习的很大困难。如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不会标,就会影响高中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学习。为使初高中衔接得更理想,初中对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和表述的规范性都必须增强。

二是基本概念。如初中对于氧化反应的定义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而高中则定义为在反应前后某种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的化学反应。因此初中教师不应局限学生的思维,当复习相关概念时,可以进行拓展介绍。如提出高中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让学生判断给出的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处理有三个好处: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复习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三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初中一般是通过实验得出物质的性质,很少从结构方面去考虑。但是高中学习却以物质的结构为主干,以族的板块,从结构开始,推出性质变化规律,再通过实验验证,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与迁移。建议在复习该板块知识(如金属、常见酸碱盐等)时可以适当从组成结构上加以解释和总结,使学生形成更规律更系统的认识。

四是化学实验。实验是学生科学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了初高中能更好衔接,复习阶段有两个措施可以参考:其一,改“卷面考试”为“实验考核”。选取有代表性的实验作为考核内容,将考查的操作技能分解为多个给分点,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评判。其二,改“书面作业”为“动手探究”。将物质纯度的测定、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等作业改为动手探究,学生通过对物质性质和反应原理的分析反应条件和操作步骤的选择仪器和药品的选用现象的分析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正确结论的探索,不仅熟练应用理论知识,而且有效地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是化学计算。为了更好地完成由初中的“质量计算”到高中的“物质的量的计算”的过渡与衔接,在化学式的计算中可以有意识地将宏观和微观进行对比,如元素质量比等于原子个数乘以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物质质量比等于分子个数乘以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在计算板块复习时,还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数据可以以表格或图像等多种形式呈现,增强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通过在第二轮板块复习中插入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衔接内容,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的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网”,为今后系统学习化学知识做好准备工作。

第三轮衔接:注重学科思想的指导。

“化学学科思想”包括:整体性思想、联系思想(结构和性质、微观和宏观、量变质变思想、定性和定量、相互转化)、守恒思想、一般与特殊的思想、动态平衡思想等。教师可以比较阅读初高中教材,研究哪些思想方法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借助初中知识进行渗透。以下举一些例子:(1)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思想。金刚石和石墨由于结构不同导致性质有极大差别,不同的酸性质相似,就是由于组成上有共同的部分氢离子,这些例子都能体现组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这一思想到了高中体现得更明显,如“一族”物质结构的相似,决定了它们性质的相似。(2)守恒思想。初中涉及较多的是元素守恒,到了高中,守恒的内涵得到延伸,如电子得失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3)物质分类思想。用“类”的思想解决问题,容易把握问题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初中教材中学习金属性质、酸碱盐的性质就是有意识地将一类物质归在一起研究。而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就是以物质分类为主线来编排的。无机物中对氧化物、酸碱盐的分类,有机物中对烃、烃的衍生物的分类,充分说明分类思想无处不在。(4)定性与定量思想。初中对溶液酸碱性和酸碱度、物质溶解性和溶解度的表述,都是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对事物进行研究。到了高中,更强调定量思想,如离子溶度积、平衡常数等。

三、结语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师生情感的衔接,相信通过总复习期间对两阶段学习在各个方面的衔接教学,让学生在复习中收获新知,引导他们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更快走上正确之路。

参考文献:

[1]杨艳.试论初高中化学共有知识点与衔接教学.考试周刊,2014(96).

量子力学知识总结篇6

关键词:学科思想;分类;守恒;数行结合;位置-结构-性质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096-02

学好自然科学知识,学习学科核心内容,掌握相关学科精髓――学科概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中学化学而言,需有分类、守恒、数形结合、位置-结构-性质等思想。

一、分类概念

分类思想应用广泛,适用于人,适用于物,人力和社会保障系统将公务员管理模式划分成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进入大型超市,商品琳琅满目,我们会发现“物以类聚”现象,进入图书室,汗牛充栋的图书,管理员早以将它们“分门别类”,化学实验室中药品的存放,是根据物质本质属性的异同点,通过对比、观察、分析、综合后,把分类思想具体运用在实验室中的事例。此外,中学化学教材中也渗透着分类思想。如:

在新课标下,高一教材又引入了交叉、树状分类方法,旨在让学生养成分类的意识。要建立分类思想,前提是比较,分类是比较的结果。对有升学任务的毕业生,后期备考,分类概念尤为重要,学科知识梳理中,哪些考点是必考点,哪些是不考或可能考的,考前进行分类,对备考大有裨益。

二、守恒概念

守恒概念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它包括电荷守恒、电子守恒、质子守恒、物料守恒,一旦掌握它,相当于拥有一把解题的“金钥匙”。

(1)电子守恒。即电子得失相等。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一定等于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无论是自发的或者需外力作用进行的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如电解),都遵循它,概莫能外。它是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配平和有关计算的重要依据。

(2)物料守恒:在电解质溶液中,某些离子能够发生水解或者电离,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这虽然可使离子的种类增多,但却不能使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数目发生变化,因此应该始终遵循原子守恒。溶液中某元素物质的量等于它在溶液中所含该元素的微粒的物质的量之和,如na2Co3溶液中,因钠元素的量相当于碳元素量的2倍,碳元素在该溶液中以Co32-、HCo3-、H2Co3三种形式存在,故恒有:c(na+)=2c(HCo3-)+2c(Co32-)+2c(H2Co3)。物料守恒实质是某元素在溶液中的质量守恒。

(3)质子守恒:酸碱质子理论的观点认为: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为酸,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如Co32-,在质子理论中属于碱。盐的水解反应,本质是盐与水之间质子的转移。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总数和碱得到的质子总数相等,这就是质子守恒。书写质子守恒表达式时,方法是:先选取溶液中参与质子转移的起始酸碱组分和水作基准物,再确定酸碱组分中得失质子的微粒种类以及得失质子后的产物种类。最后,利用减少的质子就为失去的质子,增多的质子就为得到的质子,列出以平衡浓度表示的质子守恒式。对可溶性碳酸盐溶液有:c(oH-)=c(H+)+c(HCo3-)+2c(H2Co3)

(4)电荷守恒:在电解质溶液中一定存在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恰好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规律,如na2Co3溶液中可以表示为:c(na+)+c(H+)=c(oH-)+c(HCo3-)+2c(Co32-)

另外,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但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是两条基本的自然定律。

三、极端概念和差量概念

某种情况下,涉及组成为混合物或化学反应存在不确定因素,需要求知某一量范围,可将思路引向极端状况,确定最大值、最小值,再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极端(假设)思想。解题时加以灵活运用可化难为易。而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往往会在体系中伴随能量、压强、固体质量、气体体积的变化,根据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某种量的变化,找准差量,建立差量思想。对于气相反应,可以用体积差或压强差,对于固相反应,可以用质量差或物质的量之差分析解决问题。无须考虑反应过程,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四、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概念

学完高一、高二教材后,学生在考虑化学问题需有结构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用途的思想。比如丁烯醛CH2=CHCH2CHo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醛基,估计具有烯烃类和醛类物质的相关性质,如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跟氧化剂反应,比如氧气,适当条件下把醛基氧化为羧基,也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褪色,还可以与弱的氧化剂如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银氨溶液反应。又如碳酸氢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溶解度较碳酸钠溶液小,其原因可由两者的结构差异解释,即碳酸氢钠溶质间形成氢键,分子间发生缔合作用导致降低了溶解度,而后者无氢键。医用钡餐是硫酸钡而非碳酸钡。

五、实验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结论多数来自于化学实验和严密逻辑推理,要得出某一结论,往往是通过实验证明,中学阶段常见气体的制备实验中,要根据原理、选择恰当的仪器进行组装,组装仪器时遵循“自下而上”,“自左而右”;吸收与洗气装置中的导管“长进短出”,干燥管连接时“大口进小口出”等,实验中的各步骤力求符合绿色化学要求,最终让学生掌握仪器、药品、操作、现象、结论的实验思想。

六、数形结合概念

学化学,适当练题可加深对教材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而经典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甚至寓某种化学思想于题目之中,例如,不同浓度的Hno3与金属mg反应,气态产物能生成H2、n2、no、no2,液态产物有mg(no3)2、nH4no3和H2o,在S.t.p下,若0.04摩尔mg与1L4mol/LHno3恰好完全反应,收集到0.01摩尔气体。据图(纵坐标为气体含量)所示试写出其反应方程式。这类题,数是“魂”,图是“形”,理解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实现文字与图示的信息转换。

由图可知,当Hno3为4mol/L时所得气体及其物质的量之比为n(no2)∶n(H2)∶n(n2)∶n(no)=1∶1∶3∶5,反应方程式为:24mg+60Hno3=24mg(no3)2+no2?邙+H2?邙+3n2?邙+

量子力学知识总结篇7

1 创设问题情境 做好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是一堂课的起始部分,成功的课堂引入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听课的有意注意的程度,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人刚进入课堂给学生放一段视频:烈日当空,一群游客身穿泳衣在海边玩耍。出现一段对话,游客甲:“沙子怎么这么烫脚,海水里舒服多了”画面切换,夕阳西下地点,仍在海边,游客甲:“咦,怎么海水比沙子暖和呢?”接着画面出现一位小主持人:“同学们,为什么中午时沙子比海水暖和而傍晚时却是沙子比海水凉快呢?你知道吗?”。这种形式完全模仿一些电视节目的外景拍摄、知识提问。形式新颖、有趣,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抓住了,急切的想了解其中的缘由。老师适时引出通过对比热容知识的学习你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2 引导学生活动 初步建立概念

学生要对所学的知识真正理解并内化,必须让他亲身参与实验过程,做获取知识的主人,而不能做被动的旁观者。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对上面现象出现的原因作出猜想。有些小组认为是海水蒸发引起的,有些小组认为是传热能力不同引起……等等。针对不同的猜想老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分析归纳到沙子吸热后温度上升得比水快。再让学生小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讨论时要让学生分析比较:(1)水和沙子的质量、初温有什么要求?(2)怎样知道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3)对酒精灯有什么要求?(4)怎样使水和沙子受热均匀?将这些问题搞清楚后再让学生安装器材进行实验在实验时有两种比较方法:一是让两者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即加热的时间。二让两者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升高的温度。从接下来比热容概念建立的角度应引导学生采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的方法来进行探究。另一种方法在进行课堂总结时再进行分析。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均升高相同的温度需吸收的热量不同,这就是物质的特性一比热容,在定义时取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学生初步建立了概念后再让学生分析课本比热容表①水、沙子、酒精比热容的含义。②不同的物质一般比热容不同,相同的物质比热容相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既培养了学生分析表格的能力又让学生认识到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3 精选典型例题 强化概念理解

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比热容的概念,此时对知识的理解还处于表象阶段属于具体形象思维。要将其上升为抽象逻辑思维,还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而精选一些典型例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则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在选择例题时应注意几点:一难度不宜太大,要由浅入深有一定的梯度。二题型要尽量多一些,有概念辨析、有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有计算。三不宜太多。在教学中我选择了这样几道例题;

(1)在常温下,烧开一壶3kg的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选择这道例题一是培养学生解题的规范性。二是让学生对物体吸放热公式的引入及运用有一定的掌握。

(2)根据c=Q/mt有人说比热容与物体吸收的热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及变化的温度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道例题主要涉及到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由物质的种类决定,与物体的吸放热量、物体的质量及变化的温度无关。

(3)如图所示为一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

①该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②该物质固态与液态比较比热容哪个大?

这条题目将比热容与图像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对图像题的解题能力。

4 分析生活现象 突出知识的运用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自然界中许多现象都涉及到比热容的知识,让学生弄清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如城市的热岛效应,可以让学生讨论它的成因,并让学生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许学生们提出的建议还略显稚嫩,但能从小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植入环保的理念,将来对于整个社会都是受益无穷的。再有让学生解释为何早春农民伯伯在夜晚要往稻田里放水,而白天要将水排掉。新疆地区的俗语:“怀抱火炉吃西瓜”、海陆风的形成、在森林里迷路是应该顺风走还是逆风走才能走出森林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好物理将来能够更好地改造自然,服务于社会

5 进行知识整合 深化课堂内涵

物理的学习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点状的知识,更要能让学生将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让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物理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更要教给他们科学方法。教给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比较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所吸收的热量,还有一种是比较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所升高的温度。这两种都必须控制两者的质量、初温以及加热的器材相同。这就是控制变量法。虽然此处变化的物理量比较多,但我们只有抓住矛盾的两个主体,让其余的物理量保持不变就行了。教师再让学生讨论我们以前学习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控制变量法。总结后教师再设置疑问我们由加热时间的长短知道吸收热量的多少这是什么方法呢?教师阐述象这种容易观察的物理量来显示不易观察的物理量的方法叫转换法。再让学生总结初中接触转换法的例子。这样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回忆及总结,将相关的知识进行了整合。课堂的内涵得到了升华。

6 借助检测反馈 掌握学生情况

量子力学知识总结篇8

一、明确高中化学复习要求

1把握深广度。教学大纲根据国家对高中化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作过多次修订。复习时一定要选用按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出版的教材。否则,对高中化学知识的范围(广度)和难易程度(难度)复习时无所适从,把握不准,对不要求掌握的知识花大力气去复习,等于做了无用功。

2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一般说来,教材本身有重点和难点之分。在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善于抓关键。如盐的水解反应,强酸弱碱盐,弱酸强碱盐,弱酸弱碱盐(中学不要求)都能发生水解反应。这个“弱”字就是弱电解质,盐的水解反应的实质,就是水中加入盐类以后新生成的弱电解质破坏了水中原来存在的电离平衡,所以,盐的水解反应的关键,就是狠抓“弱”字,水解发生的条件是看组成盐的酸、碱的相对强弱,考虑的原则是:“遇弱则水解,都强不水解”,水解后的相对强弱,其规律是:“谁强显谁性”。抓住了“弱”这个关键,naCl不发生水解反应,nH4Cl水解呈酸性,naHCo3水解呈碱性的事实,就一目了然了。

总之,复习伊始明确复习要求:根据新课标教学大纲把握化学知识的深广度;根据化学知识的重要程度分清教学要求的层次;根据认识水平,把握好化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这样,就可以投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二、重视高中化学复习方法

1正确处理复习中的几个关系

(1)教材与参考资料的关系。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按高中生的认识水平编写的。而参考资料多数是按化学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和网络化顺寻编写的。因此,教材是各类参考资料的基础。在复习时要以教材为主,参考资料为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打好基础与处理难题的关系。复习要全面,不能厚此薄彼搞猜题。也不要专攻难题,殊不知所谓的难题,其实是由基础化学知识综合起来组成的。此外,从命题的趋势看,“了解”“理解”“掌握”的内容约占90%,真正综合度大的难题一般只占10%。总之,从题量大,信息题增多,覆盖面广的命题趋势来看,我们必须全面复习,打好基础,以适应降底难度和增加迁移能力的考核要求。

(3)平均用力和加强薄弱环节的关系,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教材的难点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明明是难点知识,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得很好,复习的难点也就变成容易的了,反之亦然。复习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而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缺陷,查缺补漏,加强薄弱环节。发现学生知识缺陷的很好的办法,就是查找“病历卡”――作业。复习时要求学生查看自己做过的作业,经验证明,凡是学生做错过的作业,考试时又碰到类似的问题,往往是照样做错。

(4)处理好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的关系。复习也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几个阶段。认识过程是需要时间的。集中复习,一是很难找到恰当的时间,二是与认识的心理过程相悖。因此,复习时以分散复习为主,利用零碎的时间,把各个单元知识,一个一个地弄懂。然后再找到相对集中的时间,重点搞清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相关的知识串成线,连成块,通过概括和总结,使化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才能简化记忆,便于灵活应用。

2复习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是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

化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用化学知识去育人。在知识与育人之间,“用”字就是指方法。在学习高中化学时要运用多种科学思维方法。

(1)比较法: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化学概念,我采用比较法,如元素和原子的比较。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素(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两者的不同点是:元素只有种类,与质量、电量无关;原子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质量,呈电中性。元素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原子描述微观物质的构成。元素种类很少,已发现的只有100多种;原子种类多,有1800多种。元素和原子的联系是一类原子(含同位素)的总称。

量子力学知识总结篇9

一、激发数学学习主动性的前提:趣味随堂习题

每堂数学课课时都固定且短暂.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教师可在知识点讲解后及时进行随堂习题练习以便使班级内的学生有效巩固当堂所学知识.高中数学教师布置随堂习题应以趣味习题为主,由易到难分步骤进行.教师可先结合班级内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实际情况,下发一系列题型相对比较简单的练习习题,确保班级内的每一名学生都会解答.当习题收上来之后,教师可采取直接点名表扬的方式来树立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的信心,然后安排较难的数学练习题目,假以时日,班级内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数学学习主动性都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进行“函数”这一章节数学概念和知识点讲解时,我预设了一道随堂趣味习题,当我用ppt投影仪打出了以下习题时,班级内的学生都乐不可支:假设有这样1对大白兔夫妻,兔子夫妻每月能生1对一雌一雄小兔,每对小兔过两个月就能长成大兔.那么,若年初时有1对小兔,兔子夫妻们按理想化规律进行繁殖,且没有任何意外,1年后将有多少对兔子?学生都对趣题感到好奇,大家都跃跃欲试,愿意到黑板前进行习题解答.

习题解答步骤如下所示:第1个月,有1对小兔;第2个月,小兔未长大,仍是1对兔子;第3个月,小兔长成大兔,且生下1对小兔,此时兔子数为2对;第4个月,原有的兔子又生了1对小兔,但上个月刚生的小兔还未成年,此时兔子数为3对;第5个月时,原有的兔又生1对小兔,第3个月出生的兔此时已长大且也生了1对兔,因此共有5对兔子;演算下去,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从第三个月份起,每个月的兔子对数都是前两个月的兔子对数之和.

随后,我又及时给出了另一道趣味随堂练习题:一果园有100棵桃子树,每一棵桃树平均结600个桃子.现准备多种桃子树以提高产量.但若多种,每棵桃树的间距和每一棵桃树所承受的阳光就会相应减少.据往年经验,每多种一棵桃树,每棵桃树就会平均少结5个桃子.种到多少棵产量最高?

这次,同学们很快就对习题进行了解答:假设果园增种x棵桃子树,桃子总产量为y个,依题,果园共有(100+x)棵树,平均每棵结(600-5x)个桃子,y=(100+x)(600-5x)=-5x2+100x+60000=-5(x-10)2+60500,即忽略所有破坏因素,在理想状况下,种到100+10=110(棵)桃树时,桃产量最高为60500个.

对于高中生而言,课堂占据了数学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如果能把每次数学随堂练习作为知识积累的战场和考试演练场,积极提升数学学习主动性,培养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就不愁数学知识学不好.

二、激发数学学习主动性的关键:事半功倍法则

经过多年的一线数学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事半功倍是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法则”.“事半功倍”具体操作非常简单,主要通过错题总结练习本、精挑细选具有含金量的参考书等步骤来进行.

1.错题收录进错题总结练习本

在数学随堂练习时以及平时的数学测验试卷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错题.我要求班级内的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错题总结练习本.对于做错的题目,无论何种错误程度都统统收录到错题总结练习本里.很多学生在翻开错题总结练习本时,都会面对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同一类错题而感到触目惊心.大家都感叹错题总结练习本真是一个提高数学成绩且对错题进行深刻反省的宝地.平时翻一翻错题总结练习本,对减少错题出现频率查漏补缺益处颇多.

2.精挑细选具有含金量的参考书

面对铺天盖地的参考书,不仅学生颇感苦恼,就连高中数学任教老师也常常头疼.如此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的教学参考书到底选择哪一个才能对数学学习最有效?为了不错失最好的参考书,很多学生都会分批分次挑选多本数学参考书,最后很多参考书都被闲置,没有派上应有的实际用场.其实高中数学教学参考书不应求杂求多,精挑细选一本具有含金量的参考书求精求专就足够了.我要求班级内的学生平时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尽量少地依靠参考书,最好将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一本上,而后依据一本参考书进行细致的知识点梳理.

量子力学知识总结篇10

关键词:课改基础有效方法

贵州省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份,去年刚参加第一届新课改高考,总体下来还是成功的。本人从事高三化学教育,个人看来新课程化学高考复习备考应深入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贵州省“高三复习指导意见”,制定有效的复习策略,理顺复习思路,把握复习方向,抓住复习重点,强化知识应用,重视能力培养,使学生通过复习了解化学学科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热点知识,达到《考试大纲》中对化学学科知识内容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本人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科如何进行有效复习谈几点看法。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化学学科总复习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具备较强的应考能力是高三化学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选择复习内容和深广度。

作为高三教师在吃透《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分析近几年全国卷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的出题特点,以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点为线索,按照“考点”、找出高考试题规律,指导整个高三复习过程。《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隐藏着高考试题规律。强调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导向,使复习备考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从而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确定和选择复习内容和深广度,不猎奇,不搞“偏、难、怪”的内容,对“考纲”不一定要求掌握的内容(如化学与技术、结构化学等等选修内容),坚决不花太多的时间,对“考纲”中降低要求的内容,坚决不拓宽、不加深。总之,对于《考试说明》一定要认真研究,搞清楚《考试说明》说了什么?要求了什么?真正做到复习时到点到位,在高考中让学生考得轻松。

二、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

高考试题年年在变,但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一点是始终不变的。对于化学复习教学,教师应以《考试说明》为纲,紧扣课本基础。首先要吃透课本,应让学生明白,最好的教学参考书是课本,它是知识和能力拓展的根源。其次要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但要熟记它们的内容,还要掌握它们成立的条件、运用范围及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运用这些理论解决现实生活及社会、生产科技等实际问题。再则要使零碎知识组织有序,使知识内在联系网络化、立体化,构建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便于对知识的记忆、调用、重组、迁移。根据对贵州省近3年来理综试题化学部分出题规律的研究,不同的元素应以不同的方式做出总结,如金属元素中的铝的知识点,可以以“考纲”的形式总结为三点:

1.al、al2o3、al3+、al(oH)3的基本性质及表达;

2.重视al(oH)3两性的研究方法。

3.重视铝所代表的金属材料。

而非金属元素应体现该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常见的氧化物、常见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等为主线,如对氮元素和硫元素的总结,可以以化合价为主线将上述知识串联起来,既复习了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又和氧化还原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有效联系。

学生在归纳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评价,要求学生对每步转化都要尽可能有多个途径来实现,并书写反应方程式。

三、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明显,而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自主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不论教师讲得多么细致,分析得多么透彻,总结得多么全面,考试的还是学生。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贪多,可选择少而精,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误之处,精心设计、巧妙编排。

四、选好试题,注意训练,优化讲评过程。

只要进入高三复习,针对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题型比较固定的特性,就得对复习部分的内容精选习题,依据“考纲”、考点、考题进行讲评,对习题进行归纳,包括题型、方法归纳,此后对错误较多部分进行相关题型的矫正性训练。通过上述训练,学生理综题型不再陌生,顺利过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尽可能地使差的学生变好,好的学生变优。下面是对一道题的讲评:

五、加强师生、学生的合作,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教研成员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切磋,资源共享,防止偏题、怪题和难题,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例如在复习离子反应专题时,大家经讨论一致认为,离子反应的本质问题就是要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哪些该用离子符号书写?哪些用化学式书写?归纳为:强酸、强碱、大部分的盐应写成离子符号,其它用化学式书写,特别要求学生识记常见的强酸、强碱和盐,显而易见,溶解性表就是其强大的支柱。换个角度,学生还应该识别,哪些是单质、氧化物、弱酸、弱碱,哪些难电离、易挥发和沉淀等。

2、高考常见题型是对离子方程式的辨析和离子共存等,对学生平时易错的、不易掌握的部分进行整理,重组,变换方式进行训练,如可以把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选择题设计成判断正误并改错等。

3、根据贵州省高考要求,离子反应中与反应物量多少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书写已经不做要求,但很多参考书中还在大讲特讲,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豪不犹豫地删去,大大节省了学生的复习时间并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